<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

2023-09-16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學生網絡德育,是根據教育學、傳播學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對大學生所進行的道德教育。在網絡條件下,德育的內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間、渠道等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從而給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虛擬環境下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搶占網絡“制高點”原則,追求有效性原則,民主化,科學化與法制化原則,堅持創新的原則,德育和網絡有機結合的原則,辯證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虛擬環境;大學生網絡德育;基本原則

大學生網絡德育,是根據教育學、傳播學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論,利用計算機網絡對大學生所進行的道德教育。其主要方式是在了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知識,掌握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制作、傳播和控制網絡信息,引導大學生受眾在全面客觀地接觸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從而達到網絡德育目的。在網絡條件下,德育的內容、方式、方法、手段、空間、渠道等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從而給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深刻的認識,要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揚長避短,開辟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本文就如何加強虛擬環境下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提出幾點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搶占網絡“制高點”原則

網絡技術的延伸導致了高校大學生在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規律,針對這個新形勢,著手研究網絡給我們帶來的新問題,從而開辟嶄新工作途徑。探索切合實際的新的工作方法,這既決定著我們對身邊的各種矛盾和挑戰能否給予積極的回應,更決定著新世紀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成功。高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探索大學生德育進網絡的方式方法,構筑—個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的網絡平臺,確保大學生網絡德育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和增強影響力。做到“守土有責”,搶占網絡這個“制高點”,在網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陣地。

1、準確把握著眼點

高校德育的一個重要職能,是向在校大學生宣傳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然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獲得新知的重要渠道,高校的德育就應主動搶占這一陣地。德育進網絡也應著眼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其中,首要的是要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榮辱觀占領網絡陣地,提高學生們接受正確有益的信息和拋棄錯誤有害信息的能力。我們可以在網上建立德育工作網站,堅持和鞏固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的指導地位,對師生進行正面的灌輸和教育。另外,創建一些貼近校園和貼近師生的融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網站,在網上建立德育工作的平臺,充分發揮“滲透式”隱性教育的功能。我們還可以運用校園新聞資源。整合校報、廣播、電視臺等媒體,搭建校園網絡新聞立體平臺,做好典型宣傳、熱點透視和輿論引導工作;通過電子郵件、BBS等方式,充分發揮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園輿情的了解,從中挖掘有用信息,豐富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內容。

2、主動占領制高點

在網絡所構建的這樣一個交互式平臺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會被極大地調動和刺激起來,并將使其認知方式與情感評價產生連貫性的感染。網絡以其獨具的特色、完善的服務、新穎的包裝以及針對自己特定的人群展開充分的宣傳攻勢,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增強參與者的親和力,從而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知過程。我們應在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的理念上積極回應挑戰,主動把握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制高點。當然,這不僅是單純在網上建立若干個德育網站,而是要正視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網絡時代出現的虛擬環境。在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具體操作方法的研究上,要對發展加快的時代保持敏銳的關注與積極的思考,使得我們對大學生網絡德育的對策研究不局限于簡單去構筑一個網站,而是要從把握網站環境下德育工作的制高點出發,研究挑戰,研究規律,確定理念,制定對策,從而保證在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兩個領域具有前瞻性,較好地落實黨中央對高校開展網絡德育工作的要求。

3、認真找準切入點

高校德育進網絡的要旨是占領網絡陣地,并在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的基礎上,提高工作對象的信息素養,最終達到高校德育效益最優化的目的。也就是說,高校德育進網絡的“進’,不是將德育的教科書簡單地放在網上,也不是指單一地把它作為技術性質的信息交換系統。要從本質上實現德育進網絡,要不失時機地找準德育進網絡的切入點,從而達到內容和形式、科技與人文的有機融合??梢圆扇∩鷦踊顫?、喜聞樂見的形式。精心設計教育內容,講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通過網上豐富多彩的活動構筑起網上網下互動、課內課外互補、覆蓋全校、輻射社會的德育工作網絡體系,切實使學校網絡德育工作在學校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要利用網絡這一高科技的信息載體,在網上建立和開設反映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課余文化生活的欄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響學生??梢岳镁W絡開展網上科技文化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滿足學生求新、求異和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性。

二、追求有效性原則

追求有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題。要解決高校德育進網絡的有效性問題,必須圍繞大學生的需求來采取措施,或者通過引導來激發大學生對網絡德育方式的需求。

優化高校德育的外部環境,提高大學生網絡德育內容的可信度。只有那些讓大學生感到對自己有意義的信息和知識,只有使大學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對自己的發展和生存有益處,大學生才會主動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夠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如果再借助互聯網的幫助,德育的吸引力就會大增。

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參與大學生網絡德育的積極性。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網上德育已經成為高校德育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學管理部門要轉變觀念,真正從思想上重視網絡德育。要改革傳統的德育考核內容、方式,制訂相應措施,把教師的網上德育工作計入教師工作量,鼓勵教師利用互聯網開展德育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并給予經費支持,使網上德育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僅僅做表面文章。

根據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特點,突破傳統德育的“單向灌輸”模式。大學生在思想心理上已趨于成熟,他們反對被動灌輸式的教育,比較認可平等交流式的教育。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者在網上要“淡化”自己的教育者角色,并且要運用網上聊天和電子論壇的匿名功能,融于網絡,從網上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有針對性地給予引導。實現平等基礎上的互動教育,使德育容易為大學生所接受。

要掌握大學生上網聊天的時間和網絡交往的規律,運用大學生熟悉的網絡符號,吸引大學生進行同步交流。訪談中了解到,很多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者在和學生聊天時受到冷落。

教育者要吸引大學生樂于和自己交流,就要了解大學生網上聊天的心理,并不斷適應網上聊天的氛圍。此外,大學生網絡德育要借助網絡與多媒體技術及網絡的互動功能,鼓勵大學生參與網上德育的決策。如讓他們提供好的方案、建議,增加他們的參與意識與合作的興趣。大學生參與網站建設,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進行及時調整,使之真正成為學生歡迎的網上好去處。此外,還要做好德育網站的宣傳工作,提升德育網站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網上德育的吸引力。

注重網絡德育的手段和藝術。要精心設計網站版面,準確提煉內容。德育網站應該讓自己的信息滿足大學生的思想需求,并產生價值觀的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最終會化為對網站的忠誠度。要提供形式多樣的個性化服務。比如免費電子郵件,或者提供搜索工具、圖像庫和文件庫的超級鏈接。學生認為是有價值的,他們就會反復訪問。網站還要有獨特的活動或資源,可以提供思想道德方面的競賽。也可以在線直播某些大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或事件,提高大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開發蘊含健康向上的“紅色游戲”,迎合大學生喜歡上網、玩游戲的特點,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三、民主化、科學化與法制化原則

1、民主化原則

堅持民主化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堅持正確引導的原則,而不是采取“堵”和“封”的辦法;二是堅持走群眾路線。

疏導原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在1999年前互聯網剛剛進入中國校園之時,不少學校采取了“堵”和“封”的辦法,但結果可想而知。隨著互聯網在校園發展,疏導的原則越來越得到大家認同。而網上疏導工作就是要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和在線活動,引導網上輿論,并及時溝通信息。做好疏導工作,理順情緒,化解矛盾。通過精心設計和制作德育網頁,引導廣大師生學習科學理論、基礎知識,以改變傳統德育工作單一枯燥的說教方式,增強德育的可信度和親和力。

堅持疏導原則還應網上引導和網下疏導相結合。在網上涉及國家大政方針的重大問題,由于參與討論人員立場觀點的不同,對廣大師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帶來很大困難。這時就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下疏導,邀請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來校就有關問題做專門的形勢政策報告。并將報告在網上進行直播。為廣大師生進行釋疑解惑。

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是我們黨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則。首先,要充分發揮專職德育工作者主導作用,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認真學習網絡技術,提高信息素質,利用互聯網,傾聽廣大師生的呼聲。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不失時機地開展工作;其次,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掌握新技術,他們是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當前互聯網上許多“紅色網站”都是他們建立和維護的,許多校園網站信息版塊的版主都是由學生擔任的。廣大學生既是高校德育工作對象,又是網絡德育工作的一支生力軍。因此,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須走群眾路線,既要發揮專職德育工作者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廣大大學生的積極性。

2、科學化原則

首先,對網絡中德育工作的目標定位要科學化。也就是說,對網絡中德育工作的目標定位要合理,不能過高或過低。因為互聯網技術在德育工作領域的應用雖然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但說到底,它畢竟只是我們進行德育工作的一種手段,是為實現高校的教育目標服務的。因此,在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對網絡德育工作進行科學的定位。既不能認為“包治百病”,“包打天下”,也不能保守觀望,舍本逐末;其次,要注意教育環節的科學化。要求做到“三個結合”。

第一,網絡中德育工作與現實德育工作相結合。德育工作是對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有時會呈現不穩定性、隱蔽性等特點;而在網絡中,人們是與“冷冰冰”的機器對話,計算機無法把握當事人思想情感的變化。因此,對解決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所以必須要將網絡中的德育工作與現實的德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既有人機對話,又有人—人交流的互補型的德育工作網絡機制。

第二,局域網與廣域網的結合。高校德育網站的建設要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按照“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方針,分階段逐步實施。在當前條件下,可以考慮以建立中央網站為樞紐,以各地高校網站為支撐的網絡群。同時在中央網站的指導下,各高校網站分別發布具有各地特色的信息。既體現中央網絡的統一性,又具有各地網站的多樣性。這個網絡系統一旦建立,各地高校師生都可隨時在網上獲取豐富的德育資源,接受形象生動的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灌輸”,在全國高校系統內真正形成“大德育”的局面。

第三,共性與個性相結合。也就是說在德育工作的網站上,既要注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灌輸”,也要注意對廣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給予科學的、明確的解答。并通過網上論壇為一些有心理障礙的同學進行心理咨詢,使每一個人通過上網既能接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又能感受到強烈的人文關懷,從而增強網站的影響和吸引力。

3、法制化原則

加強網絡社會的立法,健全網絡社會的制度建設,把網絡的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有著深刻的倫理學依據。因為人的自律精神不是天賦的,而是在后天的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僅需要一定的經歷、經驗、知識作基礎,而且需要相當程度的理性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為前提。大學生從其人格的發展階段上看。尚未完成社會化過程,加之置于無紀律約束的虛擬世界中,行為、言論很容易與社會道德規范產生偏差,因此,社會給予缺乏道德自律人以法律制裁。正是使他們道德內化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這不是一種理論上的推測和假設。而是被無數的心理學實驗所反復證明的事實。

因此,面對國際互聯網上泥沙俱下、洶涌而至的信息,有必要通過技術、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頭,以達到正本清源,給信息空間以一片“藍天”的目的。首先,應建立國家級“信息海關”,通過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嚴密監控和檢測國際互聯網人口。對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進行嚴格“過濾”。其次,加強對國內所有骨干網、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網絡運作,進一步防止有害信息進入校園。再次,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立法、執法,以強大的法制武器打擊信息犯罪活動。通過設立“層層關卡”最大限度地阻止各類不健康的信息與高校學生接觸,為高校開創德育新局面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第四,增強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提高大學生遵守網絡“游戲”規則的法制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優秀網民。

四、堅持創新的原則

1、德育工作理念的更新

理念的更新是整個德育工作創新的前提。新的工作理念將指導和促進德育工作手段和模式的創新。大學生網絡德育工作應順應當前德育工作環境、內容、途徑的變化而更新觀念;網絡德育工作者應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樹立德育工作民

主化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自然平等的身份與他們共同交流和討論;網絡德育工作者應樹立開放的觀念,要以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為背景,在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脈搏的基礎上,運用網絡這一開放性、主體性、交互性工具,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信念,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德育工作政策性強,專業技術要求高,需要造就一批網絡德育工作的行家,需要培養一支既懂德育工作理論規律,又懂網絡技術的德育工作隊伍。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學習的觀念,以應對環境的挑戰。

2、德育工作內容的調整

內容的創新是高校德育工作創新的根本。網絡作為一種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催生出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它為新的道德規范的形成開辟了新的領域,拓寬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網絡因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使教育內容和政治性本質隱含在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面對網絡時代的德育工作內容,必須在傳統德育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和增加新內容。德育內容的創新要努力吸納人類社會的最新文明成果,實現與時俱進,共同發展。在網絡技術日益突飛猛進的今天,大學生網絡德育內容面臨一些新挑戰和新問題,如網絡道德、網絡法規和網絡安全等諸問題,對此,我們必須相應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網絡德育內容中去。

3、德育工作途徑的創新

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為創新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徑提供了新的可能空間。首先,可以建立心理咨詢站,定期由心理醫生與德育教師主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充分利用網絡在互動溝通中的優勢,進行雙向溝通。其次,可以開展網上思想道德狀況調查,以便充分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動態。學生在網上接受調查時,干擾較少,因此,調查的結果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網上調查還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效率,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動態及時反饋,以便及時引導。再次,可以開設網絡論壇。論壇由德育教師擔任負責人,參與者可以自由參與討論或留言交流思想;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子公告板,讓學生就當今的熱點問題或思想困惑進行交流解答。最后,可以開發德育工作軟件。高校要抓緊時間,組織專家開發專門的德育工作軟件,積極推進德育信息資源建設,吸引學生主動使用,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同時還需要開發超文本結構的德育工作電子教材,充分利用現代電子技術,實現德育工作與大眾傳媒的有機結合與互補,增強德育工作的輻射力和感染力。

五、德育和網絡有機結合的原則

近年來,各級教育部門和各高校高度重視互聯網發展對德育的深遠影響,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以建設德育網站為主要途徑的德育進網絡模式,創建了大批德育網站,積累了豐富的德育網絡資源。如何集成、管理、共享、推廣和應用這些德育網絡資源,提升高校德育網站的整體水平,促進高校德育進網絡可持續發展,是當前進一步加強網絡時代高校德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1、建立健全校園網,加強網絡知識傳播

建立校園信息網是高等學校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也是教育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所邁出的重要一步。目前,校園網建設剛起步,大學生對網絡文化有著極大的熱情,學校要根據這一特點,加強對大學生上網熱情的引導,注重網絡知識的傳播。如開設新興學科選修課,邀請信息產業方面的專家和成功人士舉辦學術報告會,舉行各種有關網絡知識的活動,做好德育內容的網頁設計和制作,多渠道傳播相關知識,營造校園網絡文化氛圍。同時注重雙向互動,有針對性地開展網上教育活動,學校德育工作人員應高度重視學生網上談論的話題,學生處每天都應派專人查看網上有關學生工作的情況反映,掌握學生思想道德動態,并就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網上發布相關信息(或專門召開學生干部會議予以解答)。把過去“單向性正面灌輸”變為“引導選擇和灌輸信息并重”。用這種方式既有利于闡述教育者的觀點,也有利于與學生的溝通,化解心中疑惑,維護學校穩定。

2、加強網絡管理,建設網絡文明

在高等院校建立好校園網后,應結合校園網建設的實際情況,制訂《學生網絡建設及學生上網條例》,對學生上網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學生應注意網上文明用語,不得在網絡上從事攻擊、謾罵、傳播色情信息與服務、惡意詐騙,不得以不真實的身份使用網絡資源等等。應實行各級網絡管理和個人網責任制,以建立網絡文明機制。為搞好網絡管理,學院也應組建網絡信息員隊伍,信息員主要由學校政工干部和部分學生骨干組成,他們的主要責任是捕捉、反饋信息,了解“網民”動態,定期總結BBS上的主要觀點,傳遞學校工作意向,對違規者給予“暫停上網資格,紀律處分”等處罰。

3、利用網絡特色,抓好網頁制作

各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基礎建設,重點抓好網頁制作,黨委辦公室、黨委宣傳部、院團委等單位或部門在制作部門主頁的時候都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德育工作。在學生中可以舉辦“德育”網頁設計競賽,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其活動使德育正面的理論深入同學心坎,發揮理論引導人、教育人的作用。這樣,既強化網絡特色,又為開展網絡德育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條件成熟的高校還應給德育工作者配備專用電腦,請計算機專家給他們講授網絡在德育工作中運用的相關知識,請心理學家給德育工作者傳授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使德育工作者能了解學生的種種心態,借助“心理咨詢網站”平臺,使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能及時有效地得到幫助,緩解學生因學習就業而產生的壓力。

4、增強網絡內容的思想性,加強網上溝通

建設德育網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強德育有效性。德育網站在內容上應該重視理論文章的建設。一方面廣泛收集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理論文章,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成為撰稿人,力爭讓現實中的德育熱點、難點問題、理論爭鳴中必須向學生正面宣傳的問題在網站中都得到體現,并給學生以及時指導。為了增強說服力,應該堅持“八榮八恥”的原則,通過對多種觀點的比較分析,使學生明白應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應追求什么,鞭撻什么,從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同時,學校應根據大學生熱愛網絡,思想易受家庭觀念左右的特點,在校園網上建立網上家長學校。通過家長信箱、學生信箱、家長與學生對話等載體和形式,幫助家長了解學校德育工作動向,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樣,既縮短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距離,又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了高度一致。

六、辯證統一的原則

1、“趨利”和“避害”的統一

凡事有利必有弊,互聯網也是如此。網絡在高校的普及于德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對高校德育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德育工作帶來新的機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網絡這一新事物,趨利避害,這是我們處理高校德育進網絡問題的基本原則。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利”的一面,必

須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充分認識信息網絡技術的巨大力量,積極推進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爭取主動權,使高校德育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另一方面,就其“弊”而言,由于互聯網是開放的,信息龐雜多樣,精華糟粕并存,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內容,也有不少迷信、色情、暴力的內容,甚至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言論和思想也通過網絡在校園內傳播。這樣,不但使自制力較弱、好奇心較強的大學生容易受到誤導,而且極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更主要的是,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正竭力利用互聯網同我們黨和政府爭奪群眾、爭奪大學生。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保持清醒的頭腦,扎實努力地工作,把互聯網的“利”發揮到極致,把互聯網的“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2、理論灌輸和情感熏陶的統一

要真正使網絡時代的德育工作永遠走在時代前列,我們必須處理好理論灌輸和文化熏陶之間的關系,把我們德育的理論資源優勢轉化為網上優勢,利用網絡開放性的特點,擴大網絡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在接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時,通過網絡這種形式而變得更為直接、直觀和生活化,變枯燥的理論灌輸為生動的文化熏陶。通過網絡這種形式可以把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當前國內國際形勢、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更全面和快捷地展現出來,使受教育者在網上更加方便地查到相關知識,從而達到理論灌輸和情感熏陶的雙重效果。一個成功的德育網站,除了理論灌輸,更應具有豐富多彩的網絡活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各取所需,從而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3、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边@既明確了教育發展的方向,也給高校網絡德育提出了新的歷史任務。高校網絡德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必須依據全體學生的整體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來安排網絡德育的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思想狀況的不同,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針對每個學生制訂出德育的內容和方案。如開設網上輔導員、網絡對話、BBS聊天室等板塊。另外,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問題還應進行個別教育引導。網絡德育要適應人的思想層次性,制定多樣的教育目標,將共性與個性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4、教育和服務相統一

德育進網絡。必須將教育與服務相結合。寓教育于服務之中。發揮網絡的教育功能,是德育進網絡的使命所在。網絡德育必須以教育為主,大力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用正確、積極、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在增強德育網站教育性的基礎上,必須增加服務性的內容,將網絡教育與服務結合起來,通過快捷有效的服務,拉近與學生正面教育的距離,增強學生對德育網站的認同。如開設大學生生活指導、學習指導、就業指導、心理咨詢、勤工助學等服務性板塊,滿足學生的需要;通過健康輕松的娛樂,吸引學生對正面教育的興趣,使學生在服務、娛樂中得到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5、監督管理和引導的統一

首先,運用技術手段譬如建立“信息海關”、“信息安全防火墻”等來阻止“危害數據”的進入,從源頭上凈化網絡,為高校德育工作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其次,應制定法規和建立網絡使用管理制度,發揮法規、規章的規范約束作用,防止網上不良行為等問題出現;再次,加強素質教育,通過疏導性的德育和網絡倫理、網絡法制的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使大學生具備網絡法制意識,遵守網絡道德,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觀念和網絡自律意識,自覺抵制網絡垃圾的侵蝕,自覺遵守和維護網絡秩序。

6、專職兼職相結合

加強高校德育進網絡,關鍵在隊伍建設。要分層次建立網上德育工作隊伍。首先,建設一支高素質、少量精干的專職網上德育工作隊伍,培養一批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熟悉德育工作規律,又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網絡技術的骨干力量。其次。建設一支覆蓋面廣、政治覺悟高的兼職隊伍。這支隊伍以學生輔導員、大學生教師和學生骨干為主。學校應創造條件讓他們參與到論壇、聊天室、BBS等交互性較強的網上欄目中做工作,與其他上網師生以平等身份交流,增強網上正面聲音,加強對網絡輿論氛圍的引導。同時舉辦網絡德育工作干部業余培訓班,對他們就德育進網絡工作的原則規范、技能等進行重點培訓。再次,建立一支論壇、BBS版主頁等方面的“民間”隊伍,選聘時要嚴格把關,選擇政治素質較高、責任意識較強的學生和教師擔任,從而形成專兼職隊伍的結合。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網絡時代的到來與發展,使傳統的大學校園文化受到影響,給大學生德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文章分析了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對象、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面對校園網絡文化挑戰的大學生德育對策,確立了校園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德育研究的新原則,開創了校園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張鋒會(1966- ),男,河南濮陽人,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政史與法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濮陽457000)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讓人們拓寬視野、充實知識,使積極利用者成為網絡時代的勝利者,也可以令人精神頹廢、道德偏失,讓消極使用者成為網絡時代的犧牲品。

大學生是青年中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是黨和國家培養的寶貴人才資源。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

盡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產生了一系列重大、深刻又不可低估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伴隨著這一文化的迅速傳遞與擴散,其所帶來的各種心理與倫理問題亦不容忽視。本文主要分析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德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對象等方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以期提高大學生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一、網絡文化的主要作用

網絡文化是人類20世紀末的創造物,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信息為核心所形成的,關于人類新的生活理念與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的精神積淀,以及有關人生態度與價值取向變遷的真實記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網絡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的應用范圍涉及社會各行業和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受網絡影響最大的群體應數當代大學生。正是他們對新知識、新事物的敏感和關注,使網絡文化滲透到校園,并迅速與校園文化融合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校園網絡文化。

大學生最終是要走向社會的,校園網絡文化的發展拉近了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是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們都希望看到的結果,進一步了解網絡文化的作用將為大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他們自身價值觀的形成。它主要有以下作用:

1.指引作用。校園網絡文化的指引作用主要體現在內容指向是明確具體的,它反映在理想價值指向、思想價值指向、政治價值指向、利益價值指向都有著相對確定的標準,使受眾認同、規范自己的行為;并要求受眾按照這些內容和標準去實踐,從而使自我在實踐中接受這些價值觀。

2.承上啟下作用。網絡對于文化的傳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網絡具有更好地保存、傳遞文化的價值,網絡具有選擇文化的價值。網絡文化的選擇意味著文化排斥,即排除陳舊的、過時的或與時代要求相悖的、有害的文化要素,淘汰一切無用的內容,批判有害的文化要素,澄清文化方向。文化的選擇功能具有優化文化保存、傳遞的功用。

3.滲透性作用。網絡技術具有交互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因而網絡文化也具有交互滲透的特征。網絡文化對用戶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網絡文化對用戶的影響是隱蔽的、不公開的;網絡文化中的價值觀、道德觀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在用戶的腦海中的。

4.教育作用。受眾可以通過網絡文化的傳播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傳統、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認識多元文化所組成的多元世界,潛移默化中接受新的價值觀和文化模式。這種無意識的文化影響比明顯的有意識教育作用更大。

5.娛樂作用。網絡具有在線聊天、在線影視、網上游戲等服務的功能?,F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使人們在工作之余,對休閑娛樂的追求越來越迫切。然而,傳統的休閑娛樂項目已無法解決人們時間精力有限性和享受樂趣迫切性之間的矛盾,相比之下,人們更愿意坐在心愛的轉椅上,品著名茶或喝著咖啡,足不出戶就能在網絡上得到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感觀享受。

二、網絡文化的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

1.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德育的積極影響。第一,網絡文化為大學生德育開辟了新陣地。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網絡化必然會充實大學生德育的內容。網絡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時空界限。傳統的大學生德育總是受時空限制,學生必須同一時間,集中在同一地點,進行同一主題的教育,而網絡則是全天候開放的,不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可以在網上自由地向老師咨詢、探討自己所關心的話題,與同學或他人進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即時在網上迅速查找到相關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德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更貼近大學生的思想脈搏,使原來相對狹小的教育空間變成開放性的教育空間,使原來教育內容滯后于學生思想的不同步現象變得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前瞻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網絡空間有多大,大學生德育的空間也就有多大。

第二,網絡文化創新了大學生德育模式。信息化社會將為大學生德育創造一個新的環境,開辟一條新的途徑,提出了大學生德育實行開放性教育的新課題。在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應從“灌輸信息”為主轉變為“引導選擇”和“灌輸信息”并重。學生只要上網,即可方便地獲取大量信息,與外界任何人自由地進行思想交流,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梢哉f,大學生德育進網絡意味著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第三,網絡文化使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空前突出,自主意識高度發揮。網絡交互機制激活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傳統教育方式要求大學生在規定的、標準的、統一的、集中的學習條件下,被動、消極地獲取教育信息,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壓抑。在網上,大學生則可以隨心所欲地索取所需,在主動、積極、放松的狀態下自由獲取信息,主體性得到大大增強,能動性得以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第四,網絡文化使大學生德育工作方法多樣化。網絡上的信息量巨大,大學生德育工作也應該大容量、大口徑地輸出。小信息量是難以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工作要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運用網絡可改變傳統大學生德育工作的老面孔,使其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學生面前。大學生德育工作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先天優勢,教育形態將從平面化走向立體化,從靜態走向動態,從現實時空趨向超時空,將教育的內容隱含在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使大學生德育工作方法向多元化、現代化邁進。

2.網絡文化的對大學生德育的消極影響?;ヂ摼W在高校校園的日益普及,雖然為大學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網絡環境,提供了一個便利的交流平臺,但其負面影響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日漸顯現,并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德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這是當今科技進步對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

第一,網絡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沖擊。當代大學生成長在社會急劇轉型的特殊時期和網絡文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激烈地碰撞和沖突,其人生態度、義利觀念、婚戀觀念、擇業態度、政治觀念、道德準則、消費觀念、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都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呈現出目標追求多樣性、實用性、功利性和兩重性等新的特點。

第二,網絡文化使大學生德育工作方法受到挑戰。傳統的大學生德育工作經常使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過課堂講授、個別談心、座談討論等面對面的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教育,發揮教育作用。網絡時代開展大學生德育并不是使用傳統的“灌輸”方法,主要方式是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一切手段,向大學生提供信息,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選擇思想信息。同時,將傳統的教育方法現代化,在計算機網絡中,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方法穿上現代科技的外衣,這對傳統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方式形成了挑戰。

第三,網絡文化使大學生德育工作者素質受到挑戰。網上信息堪稱信息的海洋,它涉及面極廣,包括人類所創造的巨額知識財富,而且這些信息每天都在以極快的速度更新,這對大學生德育工作者的知識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念也受到極大的沖擊。

第四,網絡文化使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創新性受到挑戰。網絡時代大學生德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戰也是全新的。因為網絡是創新的產物,它使信息的傳輸過程變成參與者主動的認識過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界限變得模糊了,把實體的現實與創造的現實連接起來了。教育主體所依賴的原有教育制度環境已嚴重滯后,特別是高校對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因此,大學生德育要想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積極推進大學生德育改革,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實現大學生德育的創新。

三、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新思路

網絡文化的發展與普及,使一個全新的思想文化交流空間迅速擴大,為大學生德育工作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它拓寬了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為大學生德育工作方法的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充分利用網絡文化,創造更為新穎的、有效的、適應現代大學生信息交流特點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新形式,是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者一個全新的、重要的課題。

1.大學生德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網絡論壇系統,組織開展網上信息交流活動。論壇的特點是自由開放地討論。論壇中的討論常常是多主題的,討論的形式非常自由,討論的語言非常輕松。大學生德育工作者應將論壇當做反映學生思想動態的一個重要窗口,平心靜氣地分析其間存在的問題,選準切入點,以一種寬松的態度,采取柔和的手段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解疑釋惑,凝聚人心。作為論壇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把受教育者擺在與自己交流、互動的同一個平臺上,以平等的、誠懇的態度開展交流、討論,啟發和影響受教育者,廣泛的討論可以作為常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利于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化。

2.大學生德育工作者在網絡上設置電子意見信箱。大學生德育工作者可以在網絡上設置電子意見信箱,傾聽學生對學校日常管理和對老師在教學方法、內容上的一些意見和要求。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傳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沖突更加劇烈,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價值選擇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要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導入網絡,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增強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3.大學生德育工作者開設網上心理咨詢,完善大學生網絡人格。網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德育工作者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心理生活為中心”,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轉變教育者角色,不是提供“說服”“說教”和“灌輸”,而是提供“影響”“選擇”“服務”和“引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靈魂工程師,這樣才更有人情味,更有親和力,更具有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魅力。如設立心理咨詢網站,傳播心理健康知識,進行網上行為訓練的指導,開設在線心理咨詢。同時抓好學生上網的心理,即網絡人際交往的心理特征、網絡心理障礙、虛擬與現實的人際關系的比較等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研究,為大學生提供及時高效的心理支持,真正理解和自主追尋網絡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提升“網絡人”的心理地位,完善現代化的“網絡社會人格”。

4.大學生德育工作者應樹立新的觀念。新的觀念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和方法都在發生變化,從而更新觀念,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在信息大潮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首先,要有時代觀念。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積極主動地學習信息網絡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求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使大學生德育工作在新時代繼續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要有市場觀念。網絡的開放性、平等性和競爭性等特點,決定了網絡空間就是一個大市場,各種思想和文化信息在這里交匯和沖撞,讓人們自由選擇和認同。

再次,要有“務虛”與“務實”相統一的觀念。多媒體、虛擬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高度開放和自由的原則,是網絡文化的魅力所在,它為人們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創造了無限的數字化空間。但網絡文化又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和擴展,現實社會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標準都會滲透到網絡空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文化是“虛擬”與現實的統一、個性張揚與社會約束的統一。因此,大學生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認真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仔細研究網絡傳播藝術,密切關注網絡未來發展趨勢,不斷改善網絡傳播方式、方法,把大學生德育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一切努力落在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上。要透過網絡空間,緊緊抓住大學生關注的、在全社會具有傾向性的問題,敢于接觸,善于引導,把大學生德育工作做到實處。

總之,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現在還處于發展期,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教育工作者對網絡文化的重視,將來網絡文化一定能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創造更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唐孝云,劉京誠,秦嵐.校園網絡文化傳播與大學生教育[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2]林文強.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3).

[3]林健.試論網絡經濟時代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0(21).

[4]王如高.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動關系[J].前沿,2003(1).

[5]邱杰.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困境與出路[J].前沿,2003(12).

[6]山東省高校網絡教育課題組.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3(10).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3篇

為把新天地現代種業產業園區建設成為產業特色鮮明、優勢企業集聚、技術裝備先進、生產技術領先、創新能力突出、經營管理現代、優質高效集約的現代種業產業園區,句容市農委委托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從遠景到現實結合,編制了《句容新天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與發展規劃》,確定了以種苗繁育為主導產業,以特色園藝、優質稻米、農業休閑、農林科研、技術展示為輔的綜合性園區。本著高起點、高標準、快節奏規劃建設,力爭通過3 年的時間,使新天地現代種業產業園區形成五區二園一中心的格局,即:種苗繁育區、蔬菜良種繁育區、優良鄉土樹種繁育區、優質稻米繁育區、休閑農業區;百果園、百菜園;農林研發中心。

句容市農委采取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興園等措施。去年,新天地現代種業產業園區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已建成標準農田266.7 公頃,苗木、草莓、草坪等各類種苗基地200 公頃;U型渠11600 m,新建排灌站4 座,建設涵洞涵閘36 座;水泥路9800 m,砂石路8000 m,農橋18 座;新建連棟溫室2 棟4000 m2,組培室700 m2;鋼架大棚20 公頃,滴噴灌400畝;完成生態養殖廠房建設6000 m2;河道整治15 萬m3;園區架設輸電線路4200 m;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建成了農業氣象觀察點、田間物聯網兩個項目;基礎設施方面,完成了接待餐廳、園區門樓、停車場、辦公區自來水等工程建設;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蘇州高效生豬生態養殖、協錦生物有限公司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江蘇省林科院鄉土樹種研究所的鄉土樹種種苗繁育、富硒大米等項目相繼落戶,共引資近7000 萬元。 近兩年,園區參加的《歐亞種葡萄避雨設施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和《無公害大棚草莓標準化栽培暨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推廣》項目,分別獲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句容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園區以種苗產業為基礎,實現種苗生產周期化、立體化、工廠化,圍繞優質苗木、特色蔬菜、時令鮮果、優質大米、種苗基地建設,推廣了鐵皮石斛、稻鴨共作、富硒大米、大棚草莓、網紋甜瓜、鮮食玉米產業,防蟲網、遮光網、噴滴灌、太陽能殺蟲燈、誘蟲板等新技術的應用,創出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德育;德育優化

文獻標識碼:A

德育是指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總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影響大學德育的主要因素包括德育主體、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環境、德育過程、德育途徑。大學德育優化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對構成大學德育的主要因素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使各種有利的影響形成合力,消除不利影響,以實現德育理想,達到德育效果的最優化。

一、德育主體性優化

德育是一種價值性的環境或影響,是對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準則和道德規范的彰顯與認同。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事物發展的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德育主體自身主體意識的確立、主體性的發揮等內在因素是德育取得實效的關鍵。德育的本質在于滿足個體道德發展,促進個體道德境界的提升,獲得道德審美感和精神享受。德育實際上是德育對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斷建構的過程。事實證明,德育主體如果失去主動性和積極性,其道德品質的形成就失去了堅實的自覺性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道德主體性是德育優化的必然要求。

德育的主體性優化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沖破舊的傳統的道德服從意識,樹立現代德育理念,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道德主體意識,把學生看做是自身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把教育活動看做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與規范,使主體根據自我實踐傳遞的信息,及時調節主體自我與非我的影響因素,使自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指向有意義的德育目標,從而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德育目標的優化

德育目標牽動著整個德育的全局,其重要性在大學德育中居于首位。德育必須而且應該有它的理想目標。離開了理想目標的德育是破落的德育,是沒有力量的德育。但是理想之所以為理想,又在于它不是現實的存在而只是用來引導、完善和改進既存現實的一種精神目標。理想表達著對完美的未來德育的企盼與追求,是一種指向未來的圖景性觀念。理想雖然不是空想,但理想作為理想又未必全部都能實現,它只是作為一種具有現實性的可能性而存在著,其意義在于對現實的批判和對未來走向的引導。但我們當前的大學德育常常把理想當現實,提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要求,把德育的長遠理想當做近期理想并以此指導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而脫離了學生的道德實際認知水平。這種理想化的、與教育實踐嚴重脫節的德育必將異化成為德育的深重災難,這種高高在上、學生難以企及的“圣人道德”教育,會使很多學生背負起沉重的道德包袱。這種德育不可能培養學生社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實際能力。

德育的理想目標不能失去普遍的社會基礎,更不能走向完全脫離社會生活實際的極端。大學德育倡導學生追求的道德人生、追求的完美生活,應該建立在尊重學生正常人性的基礎上。優化大學德育目標必須考慮到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現實性。脫離社會生活的德育目標,學生不好理解,更難于在心理上接受,過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與人格畢竟不會成為社會中普遍的道德現象。因此,德育還必須有其現實目標,只有將德育的現實目標與理想目標結合起來,學生才會既有自我發展的動力,又有發展的余地。第二,發展性。德育目標的發展性是指德育目標的制定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是隨著時代變化逐步發展的。德育目標只有具有了發展性,才可能從其滯后性的固有矛盾中解脫出來,主動地適應社會的變化。第三,可操作性。大學德育應從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實際出發,將一元化的德育目標分成若干獨立的層次,依據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應確定各個年齡階段和教育階段的具體目標,選擇相應的教育內容、方法與途徑。

三、德育內容的優化

德育被很多德育工作者泛化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包括民主與法制教育、無神論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在內的大雜燴,大學德育內容和知識結構很不合理。大學德育內容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側重于思想政治道德知識的基本結構,突出反映社會生活實際中根本的、基礎的、本質性的典型范例,在堅持方向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將小學、中學、大學德育內容置于一個大的系統之中進行整體構思,并進行層次劃分與分段設計,注重銜接又避免重復。當前,大學德育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和信念教育為主線,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核心。德育的具體內容可以優化為以下部分:

第一,一條主線。即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教育學生的主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大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基礎。在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培養人才的質量標準及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徑等方面,鄧小平、江澤民同志都有精辟的論述,思想博大精深,內容極其豐富。以此作為大學德育內容的主線,大學德育才能方向明確,信念堅定。

第二,一個主題。即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為德育教育的主題。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養,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生命力所在,將自己的才華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時,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深刻理解個人的發展是與祖國的繁榮息息相關的,并且在行為取向上,在兼顧個人利益的實現的同時,能以他人、集體、國家利益為重,從大局、長遠利益出發,協調好彼此的關系。

第三,一個核心。即大學德育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核心。大學的核工作就是培養符合21世紀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使他們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及其他方面的素質得到綜合、協調的發展。大學德育只有圍繞這一核心展開工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德育任務,這是大學德育改革和發展的思想基礎。

四、德育環境的優化

環境既包括校內環境也包括校外環境。優化高校德育環境,要充分利用和擴大社會環境中積極因素的影響,抵制消極因素的影響,把社會對學校有益的自發影響轉化為教育規律支配下的自覺影響。目前,優化學校周邊環境是優化校外育人環境至關重要的一環;校內環境的優化重在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

環境既包括人的因素也包括物的因素。從人的因素來考

慮,教師的引導,同學間的相互關心、熱情支持,教學人員的嚴肅認真、高度負責,學校后勤人員的熱心服務等,都會使學生真實地認識和直接感受這種環境的溫暖和感召,很容易使學生適應環境、熱愛環境,投入到良好環境的建設中去,在環境中受到教育并進行自我教育。從物的因素來考慮,學校優美的環境、完善的服務設施等,能夠使學生心情舒暢、身心愉悅,從而利于學生心理的調整、情結的緩解、氣質的熏陶、性格的錘煉及文明習慣的養成。反之,不良的環境容易使人心情浮躁、情緒激動、心理失衡,而且不利于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

另外,通過各種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等施加影響和作用也是環境營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是德育途徑現代化、網絡化、信息化的重要時代表征。

五、德育過程的優化

長期以來,大學德育過程過于簡單陳舊、缺乏新意,偏重程序化的模式,將德育過程變成瑣屑的行為訓練和消極防范,忽視德育過程中各環節的銜接,這樣的德育既不能有效地觸動學生的情感,也不能引起其道德上的共鳴。

德育過程的優化必須注意以下環節。

第一,大學德育過程必須注意學生的內在德育需要。德育實踐告訴我們,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必然導致道德行為的發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結構中,需要處于核心和主體地位,沒有學生對道德的需要,就不會有自覺、主動的道德行為。只有那些與人的內心需要緊密相連的事情,才能引起人內心的共鳴,喚起其行動的力量。外在的道德規范體系和道德要求只有通過學生自愿進而是自覺的實踐,取得認同,內化為他自身的首先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導道德行為的作用。

要把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作為開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就必須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錯綜復雜的心理,根據社會的要求,提出符合大學生成長需要的道德規范、原則。高校德育的重心應該放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上,放在培養他們具有一種公民的道德義務意識和道德責任上,即培養一個社會需要的共同核心價值。如:團結友愛、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等。

第二,大學德育過程必須注重學生情感因素與認知因素的統一。德育是受教育者“知、隋、意、信、行”相結合的具有微妙教育義理的活動。人之所以為人更為重要的在于精神層面的存在,人不僅具有欲望、情感、理智,而且具有需要、動機、愿望。人性的復雜導致了育人的復雜性,而作為育人之核心的德育就更為復雜。在德育中,道德情感始于道德認識。先賢圣哲早已喻示我們“尊德性而道學問”,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道德認知,必須讓其掌握德育知識。但是,要引導學生的德性發展,只有“知”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做到以情感人,只有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在道德認識的過程中,增強他們的道德情感。只有做到“知情”統一,才能進一步培養其“意”,進而穩定道德心理,升華道德認識。高校德育只有把知、情、意、信、行統一于學生的品德發展過程中,才能達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第三,大學德育過程必須高度重視德育實踐。德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活動,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是從書本上學會的,而是在實際生活中養成的。教師的德育知識傳授、價值引導只有通過學生的社會交往活動才能真正形成道德品質。德育從來就是人理解人的教育,這種理解也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能實現。投身于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中,人才能在實踐中真正理解道德規范的內涵,才能將其內化為情感和意志,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同時,只有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人才能形成客觀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產生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內在需求,進而形成道德自律,這才是德育的真諦。 第四,大學德育過程必須堅持教育與修養并重。高校德育不僅要關注教育,而且也要注重學生的自我修養的培育。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它是在社會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中逐漸培養和完善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德育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過程,這是一個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德育需要青年大學生有一個自我消化、自我吸引的過程。青年大學生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陶冶,按照德育原則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隨時自我反省、檢點、選擇和約束自己的行動,樹立切實可行的道德目標,不斷內化和升華,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堅定的道德意志、高尚的道德行為的人。

六、德育途徑的優化

德育內容的多樣性、德育實施的復雜性決定了德育途徑必然具有多樣性、動態性。大學德育的基本途徑包括理論學習、實踐活動、黨團組織、管理教育、心理咨詢、環境熏陶、自我修養完善。德育途徑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德育途徑的優化著眼于德育整體功能的發揮,著眼于德育途徑的最優化組合。大學德育要在堅持德育途徑整體性的前提下,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有所側重,才能充分發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積極性,從而有力地提高新形勢下高等院校大學生德育的實效,走出德育的困境。

責任編輯 宋淑芳

(E-mail:zwsf-002@163.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

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既與其他專業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追求、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方面有共性,又有自己特殊性的一面。如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學生理想信念還需堅定,價值觀念有待強化,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夠明確,職業規劃不夠清晰;藝術類學生集體主義觀念較為淡薄,相對其他專業學生更追求自我價值,在待人接物、禮貌禮儀方面有待加強;藝術類學生入學時的文化課成績,相對其他靠文化課成績錄取的學生有較大差距,但藝術專業基礎相對較為扎實;藝術類學生活潑好動,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其思想行為有較大的嬉鬧性、隨意性、創意性;相比以文化課成績錄取的學生,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有較大改進空間,文化課學習方法、效率改進和提高的空間較大;藝術類學生的學業成績、就業等的提升空間很大,其自律性和學習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認識誤區

在新升本科院校中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不利于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一)唯專業論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是以專業能力作為錄取和就業的主要考查指標的,專業能力在評價中所占比重較大,因而在新升本科藝術類大學生教育中存在“專業中心主義”思想,即只要把專業學好就行,其他都是輔助選項,甚至“唯專業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到藝術類學生身上,就變相為“只學專業”“老子專業第一”,藝術類學生把時間和精力幾乎都花費在專業學習上了。藝術類學生本身高中的文化基礎知識就相對較差,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其在理想信念樹立、意志品質培養、思維方式開拓、學習習慣養成、學習方法運用、校規校紀遵守等方面有一定差距。這些差距僅靠藝術專業教育本身很難彌補和克服,而且這種缺失會像“鈣的缺失”一樣,始終阻礙著藝術類大學生健康成長。這種從高中開始就一條腿走到底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片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不利于藝術類大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

(二)重專業輕德育論

同樣,如果只重視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而對其理想信念、核心價值、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心理健康、人際關系等引導不力,藝術類大學生仍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價值取向模糊、人生目標含糊、成才動力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欠佳、人際關系緊張等,這樣也難以達到育人的預期效果。因此,這種論調同樣不利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自由主義論

這種觀點鼓吹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主張經濟上私有化,在政治上推行多黨制,在文化上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思想。尤其在思想引領、宿舍文化建設、日常管理、課堂教學中表現為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消極言行放任自流,甚至對他們的不良表現視若無睹。這種表面上的“尊重”,實際上逃避了教師的教育、引導之責,背離了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放任、放縱藝術類大學生眼前的不良行為,必然損害他們的長遠利益。如部分藝術類大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學業,沒有得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獲取資格,或因考試作弊被取消學位證獲取資格等,更有甚者,由于長期縱容或疏于教育,藝術類大學生違紀違法的幾率大大增加。這種只以藝術生生理年齡為依據,忽視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和社會年齡的片面做法,既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違背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對教師的要求,更不符合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需要。

(四)歷史虛無主義論

這種觀點以歷史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用孤立、片面的方法觀察、分析歷史,否定歷史的客觀性和歷史真相,否認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連續性,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否定中國革命史和黨的歷史,否認歷史的育人功能和主流價值觀。它甚至否定與黨的歷史密切聯系的高校輔導員制度,消極對待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團活動。這種錯誤的政治思潮如在高校傳播,將會對藝術類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五)“自然熏陶”論

這種觀點認為,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的形成,是受外在環境影響的,但外界環境的影響是自然發生的,而不能有教化、說教和灌輸,要讓藝術類大學生在“自然環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成長。這種論調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仔細思考,它脫離了我校的實際情況。某學院??粕究?,到現在才十多年,學校的整體育人環境還不完善,新校區的校園文化還相對滯后,與省內老牌高校的歷史底蘊和校園文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建立在這種“自然熏陶”基礎上的教育理念,對藝術類大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微乎其微。

(六)“嫌棄”論

這種觀點認為,藝術類大學生入學時文化分很低,因而即使進入本科學校學習,仍然無法改變他們文化素質低的現狀,也無法改變他們文化素質低的未來,甚至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下去。而做學生工作最好的辦法是只簡單完成上級布置的具體事務,不做深入細致的育人工作,甚至主張用專業課教師的專業優勢來壓制他們。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因為它能沒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更為片面的是“虛化”德育,沒有意識到學生工作的根本是要抓好育人工作,核心是引導學生找準成長的方法、平臺、途徑,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上下足功夫。雖然藝術生文化課基礎起點低,但只要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們就一定能學好專業課并補足文化課的短板。

(七)極端利己主義思潮

個別教師宣揚“弱肉強食”的生存規則,厭惡誠實勞動,奉行損人利己原則。這種極端利己主義思潮,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周圍師生,導致一些師生附和、仿效,喪失正確立場。90后、00后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更為注重物質利益,如果引導不力,有從利己主義發展到極端利己主義的趨勢。

以上七種論調在藝術類師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和社會環境下,它們會以不同的方式發出不同的聲音,不同程度地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效果,不利于藝術類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的德育工作對策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夢”的提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提出了明確的政治責任,即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才。中國高校大學生也都因此深深地烙上了鮮明的政治印記,每一名大學生都是“中國夢”的筑夢者、追夢者和圓夢者,并有義務把“中國夢”細化成自己的“成才夢”“就業夢”“創業夢”等。把每一名大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復興人才,也成為每一所高校所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之本。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革命者、社會主義革命實踐者結為一體的學說,而不僅僅是保留在經典、在文本里的理論或學說。馬克思主義不同于純思想意義上的康德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等學說??档?、黑格爾雖然既是思想家,又是哲學家,但不是革命家。因此,他們的思想是學說,但不是改變世界的指南。馬克思既是偉大思想家又是偉大革命家,因為只有他才真正實現了自己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中的誓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贏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我們勾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是指導中國“強起來”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因背離馬克思主義而亡黨亡國,中國因與時俱進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這樣的歷史對比鮮明,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并不斷發展的真理。

(二)依規依法履行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定職責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繼被寫入黨章,載入憲法,通過法定程序,使學習、宣傳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黨員的黨內義務和公民的法定義務,受到黨章和憲法保護。

馬克思主義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用來指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120周年校慶考察時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高校最鮮亮的底色,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底色,才能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本色和特色。因此,在藝術類學生中,要理直氣壯地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并且通過學習、宣傳、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之成為每一名藝術類大學生的自覺行動,把新思想落實到每一名藝術生的實際行動中,把“中國夢”細化為個人的“成才夢”“藝術夢”,通過每一個人的“成才夢”,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助于藝術類大學生增強理想信念,選擇良好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彌補核心素質的不足,提高整體素質。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輔導員工作的學科歸屬,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相互補充,不宜用專業課教師取代輔導員

為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強起來,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7年9月,《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以下簡稱《規定》)出臺。以上兩個文件,主要圍繞辦什么樣的高校、如何辦高校,以及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條主線,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兑幎ā钒?ldquo;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作為輔導員首要職責,實際上明確了輔導員的核心職責。同時,根據《規定》,明確了輔導員的學科歸屬?!兑幎ā返谄邨l第三款表明了輔導員工作的學科歸屬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而不是其他學科。

因此,輔導員的專業與所在院系學科專業是否一致沒有必然性。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合力,但并非意味著專業課教師可以取代輔導員。

(四)增強藝術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入學前的文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部分學生是中途改學藝術的。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后,理想信念、人生目標不夠明確,精神動力等不足,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有待改進,學習效率、效果有待提高,人際交往、社團活動等存在困惑……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幫助藝術類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習慣、激發成才動力,這是新升本科院校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要圍繞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中國夢”等重大問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遠大抱負,增強為理想而頑強拼搏的精神動力,勇擔歷史使命,成長成才。

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學校是教育的搖籃,教育要以德為先。高校一定要把大學生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學的首位,作為基礎性、基本性工作全方位、全員性抓起。而當前大學生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缺乏規范性、統籌性、細節性等方面的薄弱,直接呼喚著高?!按笏颊斌w系建立、完善、落實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大學生德育工作需要高?!按笏颊钡娜χ?。

【關鍵詞】大學生;德育;大思政;格局

從19年前懸而未決的清華大學投毒案,到2004年震驚中外的“馬加爵”案、2007年中國礦大投毒案,再到4月16日駭人聽聞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接二連三出現的校園兇殺事件不斷沖擊著人們道德定義的底線。令人震驚、嘆息之余,也讓人反思高校教育對道德教育的忽略和道德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重點結合當前德育教育的現狀對德育教育的開展和它與“大思政”教育的緊密關聯性提供一些具體性、可行性分析研究。

一、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人的道德覺悟、思想水平、自身素質形成、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人生道德意識、世界觀、價值觀直接決定著以后人生發展的前景與方向,并構成了和諧社會的基本力量。因此大學生德育教育不僅關系著高等院校的教學成效,而且是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高等院校不僅要完成將完備、系統的科學技術文化知識教予學生的本職任務,還要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教育教學的基礎性位置,建立起全員性、全方位、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德育水平的體系。這是一個長久性、系統性、重要型工程。

二、大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幾點問題

當前高等院校都把大學生道德修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了學校教務工作的中心位置,大多院校單獨設立思想政治課專業教師隊伍和領導小組,并完善各層級領導機制,形成完整、正規、嚴謹的專業學科機構。但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還是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①社會發展速度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很快,高等院校不能及時調整、更新,出現一些相對不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變化的落后、甚至脫節的教育體制,實效性及作用性不大;②對“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觀念認識的不足,對思政工作教育理念的滯后,教育過程的刻板化、形式化,制約了教育教學的效果;③師資力量不足、教師隊伍專業性有待提高、師生各自為戰、互動性差,教課內容有待進一步趣味化、生動化,便于學生吸收和消化;④高校德育教育體系相對獨立化,上下溝通、銜接性差,督導性不足,全員育人的思想有待進一步落到實處,“大思政”教育體系尚未完全完成。

三、高度重視、形成合力,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實踐證明,大學生德育工作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全過程參加、全方位指導的實效性、系統性、長遠性工程,要解決好大學生德育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切實提高大學生德育水平,高等院校必須淘汰落后理念、更新教育思想,構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為大學生德育教育創造良好氛圍和局面,主要體現在:

(1)把德育工作作為教書育人第一要務,學校領導親自抓起。學校領導,尤其是黨政領導,一定要在“大思政”視野下,從思想上重視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將這項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親自抓起。權力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統一領導和規劃,層層傳達,執行有序。創建出一支以專業課教師為主體,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骨干,以領導干部為支柱,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大思政”教育新體系、新格局。

(2)擴大教師隊伍,強化師資力量,提高教師素質和水平。①細化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環節,配備好各個環節的師資隊伍;②加強德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整合、優化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結構;③加強對德育教育隊伍的培訓與考核,定期舉行會議共同探討與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思路和方案,提高教育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④改善傳統教育模式,寓教于樂。開展多樣化教學,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讓學生在趣味中得到知識,獲得收益,提高德育水平。

(3)加強理論專業課學習,將學習用于實踐。做好思想政治理論專業課的課堂教育,將專業課知識切實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讓學生真正領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真諦,進行思想境界由內而外的熏陶與升華,提高學生的基礎素質與道德水平?!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高等院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加強政治理論課專業教師和學生參加實踐的機會,可通過增加政治理論學科課時、創設德育教育基地、設立專門實踐課程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實踐提供平臺和機會,使德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效果更加顯著。

(4)重視道德情感因素,識別個體差異性,照顧好每個個體。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息息相關,道德情感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起著激勵與引導作用,并對道德規范的形成起著能動性與基礎性作用。高校必須重視道德情感因素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關注大學生情感動態、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情感關懷、形成共同道德認知;熱愛學生,鼓勵學生,關注大學生自身需求與心理訴求,把愛作為紐帶始終貫穿在整個德育教育過程中。這種教育是符合教育本性、人性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才會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大思政”教育格局要注重部門之間的聯系性,要讓心理咨詢中心,就業指導中心等各部門積極參與進來。通過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假設性心理情景劇演練比賽,心理咨詢、心理問卷調查,個別案件溯因輔導等各項心理活動的開展,導引心理健康方向,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杜絕個別學生尤其是內向型學生心理危機意識的產生,培養陽光健康的學生形象,提高整體德育水平。

(5)開展多種形式的鼓勵性、引導性評比活動?!按笏颊苯逃窬窒碌牡掠逃?,要形成一種良好氛圍,例如開展季度、年度品德優秀學生選舉,獎勵拾金不昧精神典范,進行最具道德魅力學生征名活動等等,并創設獎勵墻,以張貼、廣播等形式告知全體校園,公開化、透明化,形成一種習慣和文化,鑄造良好風氣和環境。

(6)拓寬德育教育渠道和途徑,各部門齊抓共管、創設整體氛圍。高??蒲刑幰獙⒌掠蒲辛㈨椃旁谥匾恢?,為“兩課”教師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科研與交流的良好平臺;財務處要將德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保障此專項費用的投入,為德育教育提供無后顧之憂的經費保障;保衛處要切實履行治安責任,強化治安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美化文化市場;圖書館和后勤服務部門要注重整體素質,突出服務功能,參與到創設文明禮讓的校園文化中去,為德育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氛圍和整體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道德是做人的基礎,道德是教育的根本,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的教學成果與社會的良性、和諧、可持續發展。高校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教學的首位,而德育教育離不開學?!按笏颊钡娜χ?,這是一個需要全員共參與、共創設、共衡量、共導引的集體性工作。學校一定要下足功夫,細化工程,將“大思政”教育體系和格局切實落到實處,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土壤。

參考文獻:

[1]宋慶輝,高永會,韓霞.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芻議[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

[2]王志勇,張燕,劉松虎.大學生德育教育淺析[J].中外企業家,2011(14)

[3]周楊.對德育的幾點思考[J].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2)

上一篇:離散數學論文范文下一篇:鋼結構工程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