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

2023-06-22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1 檢疫監管現狀

我國畜禽養殖量大, 交通發達, 活畜禽長途調運頻繁, 很難解決“動物移動監管”這個世界性難題?;钚笄蓍L距離調運導致動物應激、體質下降, 疫病頻發。

1.1 基礎設施不健全

我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法律法規體系有待完善, 監管職責不明晰, 辦公場所條件簡陋;現有檢疫、監督、檢驗等設施設備缺乏、落后;儀器設備老化, 檢疫手段單一, 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主要靠感官判斷, 健康帶毒的動物僅通過肉眼觀察發現疫病的幾率很低, 不僅影響執法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而且給社會帶來潛在的危害;道路檢查站設置數量有限, 很多地方沒有動物隔離場所和動物產品處置場所, 隔離、留驗、補檢等工作無法有效開展。

1.2 監管體制不完善

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監管體系不健全, 執法隊伍力量薄弱, 經費沒有保障, 特別是工作經費嚴重不足, 影響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相當多的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沒有執法主體資格, 執法人員 (多為協檢員) 沒有執法資格, 執法人員數量、素質、能力水平與面臨的監管任務和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近年來, 隨著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 國家和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工作要求越來越高, 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工作職能不斷增多, 工作量成倍增加。承擔檢疫監管工作的官方獸醫編制有限, 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工作需要, 人員不足的壓力越來越大。

1.3 監管措施不到位

對許多環節檢疫監管不到位, 存在“隔山開證”和只收費不檢疫現象;存在逃避檢疫現象;對動物標識的加施及落地報檢管理不嚴格;個別不法分子收購、加工、出售病死畜禽;活禽交易市場“現宰現賣”現象屢禁不止;對養殖場和活畜禽交易市場動物防疫條件審核不嚴格等。

2 工作思路

2.1 建立和完善獸醫衛生監管機構和法律法規體系

要從根本上解決動物衛生檢疫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應當建立國家獸醫衛生監督機構, 強化頂層設計, 加強法制建設和政策研究,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強化動物流通、跨區域調運以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強制隔離、撲殺等方面規定, 讓基層動物衛生監督執法人員有規可依, 有章可循。依靠現代設施設備實現信息化監管, 全面推進動物檢疫證明電子出證工作, 將《動物檢疫工作記錄規范》中的相關信息并入動物檢疫證明電子出證系統, 提高工作效率, 規范養殖、監管等基礎信息記錄, 促進檢疫監管工作程序化和規范化。

2.2 明確監管對象

對飼養、屠宰加工、運輸及市場交易等情況有充分了解和掌握, 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在底數清楚的基礎上, 利用風險分析的方法確定風險點, 劃定動物衛生監管重點。根據監管重點實行分類指導, 合理配置監管資源、確定監管內容和程序。認真分析和評估監管結果, 適時調整監管內容和方式。

2.4 健全體系, 完善設施設備

各級政府和獸醫主管部門應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適應的獸醫管理體制, 確立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執法主體資格, 解決基層執法人員的執法資格問題, 明晰職責, 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執法人員應當有辦公場所, 執法有車輛, 取證有設備;統一服裝, 統一執法標識;建立長效、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 保障執法人員的工資和日常工作經費。

2.5加強隊伍建設和能力建設

逐步完善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加快推進官方獸醫資格認證, 爭取為基層官方獸醫增編設崗, 組建一支“作風正、業務精、能力強、人員足、紀律嚴”的官方獸醫隊伍, 多渠道、多形式的組織培訓, 使其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 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為滿足檢疫監管工作需要, 建議明確協檢員身份, 賦予其執法資格, 將其納入基層獸醫站管理, 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由財政出資為其發放定額勞動補貼, 為其購買養老、醫療保險, 解決后顧之憂, 穩定隊伍。

2.6 嚴格檢疫程序, 強化監管措施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宣傳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缺少健全的宣傳機制

我國比較典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汶川地震和禽流感等。上述公共衛生事件突發時, 大部分醫院以及媒體單位均進行了一定的宣傳, 但是并未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主要原因便是缺少健全的宣傳機制。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 并不能僅依賴醫院宣傳部或者媒體的宣傳。雖然大部分醫院派出了醫護人員進行救治, 但是醫護人員的工作重點均在現場救治方面, 并未重視宣傳工作[1]。媒體在報道的過程中亦不能夠起到典型報道的作用, 攝影資料以及報道語言十分有限, 在宣傳方面缺少力度。

1.2 缺少多樣化的宣傳形式

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 由于與公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因而公眾均迫切希望能夠了解事件的情況。此時便需要通過廣大媒體進行宣傳。但是, 傳統的宣傳方式僅為報刊、電視、廣播等, 并未對新技術、新媒體進行良好的運用。雖然現今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已經能夠利用網絡進行宣傳, 但是宣傳的力度明顯不足, 甚至宣傳的方向會出現偏頗。信息化時代的新媒體具有宣傳速度快、受眾廣、互動性強、成本低等優勢。但是目前的新媒體宣傳中并未將其優勢加以有效的利用。

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宣傳工作對策

2.1 完善宣傳報道應急機制

我國應該重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進行相應的宣傳報道謀劃。宣傳并非一味地將消息進行傳遞, 宣傳當中蘊含著大量的科學性。既要能夠將消息進行傳遞, 又要保證消息傳遞后能夠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因此, 宣傳必須經過精心的策劃與挖掘。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 首先應該建立比較健全的宣傳報道應急機制, 進行統一的指揮, 靈敏的反應和高效的運作[2]。同時需要對宣傳工作進行細化的分共, 強化各個方面宣傳人員的職責。此外, 宣傳不僅要對外, 亦要對內。對內宣傳后將提高內部人員的宣傳意識, 使其能夠立即進入應急處理和宣傳狀態。對外宣傳則在控制宣傳方向的同時, 避免公眾道聽途說, 保證了社會穩定。

2.2 創新多樣化的宣傳形式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宣傳工作需要依靠新聞報道, 新聞報道必須重視創新。在宣傳的過程中, 新聞報道首先需要對事件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行為、信息進行挖掘。其次要通過宣傳形式的創新, 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增加該條信息的可讀性。為此, 新聞媒體需要對不同宣傳形式的受眾進行調查, 針對不同的受眾需求制定恰當的宣傳對策。將需要宣傳的信息通過不同角度的變換、不同題材的選擇, 按照正確宣傳方向進行提煉??梢赃x擇通過現今比較全新的媒體形式, 例如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3]。由此充分利用新媒體的靈活性與及時性等優勢, 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新聞價值。

綜上所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宣傳共組十分重要, 不僅能夠穩定社會秩序, 亦能夠保證國家利益不受侵害。最主要的是能夠通過恰當的宣傳使公眾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際情況, 鼓舞士氣。但是, 目前我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宣傳工作當中, 仍舊面臨著缺少健全宣傳機制、缺少多樣化的宣傳渠道等主要問題。為此,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 各大新聞媒體以及醫院均需要健全相應的應急宣傳機制。亦需要通過新媒體形式進行事件的報道與宣傳。由此方能夠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1]寧艷, 張峰, 毛群安, 等.健康教育專業機構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傳播工作探討-以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聞傳播工作為例[J].中國健康教育, 2013, 14 (10) :945-947.

[2]王志龍, 劉靜, 尹磊, 等.基層部隊醫務人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 (8) :98-100.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科學發展、更新觀念,堅持業務技術服務為宗旨,強化人員素質,優化結合。重視醫療衛生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鄉鎮衛生院發展的關鍵不是你有多少錢和其他的什么,而是你是否擁有支撐醫院發展的人才,我們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把本院的人員送出去培養、深造,讓他們不斷的更新知識,提高業務素質。同時,注重引進??迫瞬?,開拓新業務,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長久堅持“兩好

一滿意”活動,以醫療安全為總抓手。真抓實干,搞好醫療人員的服務理念。開展“白衣天使微笑服務”和“假如我是一個病人”等活動,開展優質服務,獎優罰劣,提高創建名牌意識意識,真正做到讓群眾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三、堅持以上級領導及院領導的總體思路,共謀醫院發展良策。做好優勢科室,發揚以小做大的思路,完善設備與人才不足之實際,共同協調。必要時競爭上崗、擇優選用,采取請進送出的方針,全面提升本院的凝聚力和形象,同時改善就醫環境,使患者感覺到舒心的就醫條件。并把規章制度的執行放到首位,從嚴管理、從嚴要求。

四、堅持公共衛生服務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所帶來的機遇,對于村衛生室采取以公立方式統一管理,共同把本鄉鎮的防病治療、婦幼保健、預防保健、依法執業等公共事業辦好。同時解決群眾看病難??床≠F的現象,及時給予相應的補償,采取快捷、便捷的服務通道,以優質的服務做到讓政府放心,讓百姓滿意。

總之,鄉鎮衛生院的發展是涉及黨的惠農政策的重要環節,是農村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按照黨和政府的要求,不斷深化衛生改革,開拓創新,爭創衛生服務名牌。力爭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讓馮卯中心衛生院的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取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以上僅是我作為業務副院長的一點想法和看法,作為在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 高校學生數量逐年增加, 給高校食堂衛生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F階段社會不斷爆出各種食品安全事件, 人們對飲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問題也延伸到高校食堂中, 食堂衛生管理面對許多新問題, 這些因素都制約高校食堂的衛生管理。因此創新高校食堂營養衛生管理思路具有現實意義, 利用監督機制提高食品營養衛生。

高校飲食安全的必要性

本文以高校食堂飲食安全存在問題為切入點, 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衛生和營養是食品最基本的屬性, 也是食品的基本要求。食物是人類物質生活的基礎, 決定人類精神文明建設, 同時也是人類獲取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滿足人們生活中營養需求的物質, 一般滿足兩個條件: (1) 營養性, 即食物必須滿足人體所需的各項影響物質; (2) 安全性, 確保食物的衛生安全避免人體攝入含有毒性的食物, 進而造成機體傷害。如今高校持續擴招, 校園人數迅速增加, 食堂飲食衛生安全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高校中屢有食物中毒事件發生, 危害師生身體健康, 因此做好相關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高校食品安全影響原因

造成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原因是社會因素, 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 食源性問題, 主要表現為濫用飼料添加劑。農牧產業應用飼料與肥料可大幅度提高產量, 有效預防病蟲害。其中各類促生長的激素發揮著重要作用, 各類動源性食品中含有大量激素影響人們生長發育, 如常吃肯德基會造成性早熟。此外, 食品中存在超量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 (2) 食品原料中存在各類食品添加劑與色素等, 帶來美好口味與外觀的同時直接影響人體健康。 (3) 轉基因技術?,F階段市場中出現大量轉基因食材, 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 加上轉基因技術并沒有證實對人體無害, 因此仍存在較大爭議。

上述原因是影響高校食堂飲食安全的潛在因素, 具體因素還包括就餐環境、餐廳管理水平和監督手段等。社會食品大環境不景氣, 各類食品污染問題層出不窮, 食品污染事件不斷出現, 這種情況已逐漸影響到高校。

高校食堂營養衛生創新思路

高校食堂營養衛生創新措施與思路, 提高高校食堂安全質量, 可從以下方面展開措施。

完善高校食堂經營模式

高校食堂經營模式種類較多, 以下對幾種常見的經營模式進行詳細分析。 (1) 公開招標個體經營模式。公開招標個體經營模式在改革開放初被很多高校采用, 但這種模式受經濟利益的影響, 誰給出的承包費用高即可獲得承包權, 學校不關注中標者的經營能力, 直接損害學生的切身利益。 (2) 學校自主管理經營。學校自主經營表明學校后勤社會化認識不足, 相對封閉, 不愿意放下經營權, 缺乏競爭, 不考慮學生利益, 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3) 餐飲連鎖與集團化。餐飲連鎖與集團化符合高校內部管理體制, 適應社會改革需求, 社會化運作相對成熟。 (4) 推向市場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初期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 選擇合適的承包單位, 同時重視投資方的信譽、經營管理水平及餐飲資質等, 同時詳細審核多家餐飲公司, 對其相關條件, 選擇適宜的餐飲企業, 避免校內出現一家餐飲企業壟斷, 飯價過高、損害學生利益的情況。

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社會經濟發展提高教育水平, 我國高校規模越來越大, 部分高校的校師生數量超過萬人, 再加上人們對高校飲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食堂有必要強化食品安全管理,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全面落實“預防為主, 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 建立健全食品衛生安全保障體系。

1.構建全過程監控體系

高校食堂衛生安全管理工作較為繁瑣, 涉及方方面面, 開展工作時需建立全過程監控體系, 確保食堂安全衛生。高校食堂工作主要包括采購、貯藏和供應等環節, 這些環節雖相互獨立但也相互聯系, 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高校食堂安全衛生管理過程中制定以國家法規為基礎結合實際情況的工作標準要求, 建立貫穿各環節的監控體系, 構建一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鏈。采購環節監測管理尤為重要, 高校人口數量多, 所需采購的食材數量和種類較多, 為保證采購質量, 同一地區的高??珊献鳂嫿ńy一的采購配送平臺, 如湖南省高校聯系搭建食品采購平臺, 統一采購各類食品, 節省采購時間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同時, 強化合同管理, 對長期提供農副產品的果蔬企業, 不定期抽檢與全面監控, 保障食材的安全。

2.完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健全管理制度是做好高校食堂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的基礎, 各類高校應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 建立與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法律法規制度相銜接, 構建方便可行的規章制度體系。我國食品衛生安全風險不斷上升, 需明確食品衛生管理部門的職能, 確保食品衛生安全的職責與預防安全事件的能力。

(1) 制定定期的食品衛生安全分析會議制度, 將高校后勤管理、高校管理層、衛生管理部門和食品管理部門等納入其中, 通過定期會議分析具體問題,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應對措施, 全面分析食品安全形勢, 有效解決各類食品安全問題。 (2) 實行崗位責任制度。將高校食堂衛生管理工作分攤下去, 具體到個人, 讓員工明白自己承擔的責任, 提高工作質量, 盡可能排除食品衛生安全風險, 提高食品安全質量;要格外重視高校食堂食品生產中出現的事故, 結合事故影響, 選擇辭退、罰款或警告等懲罰措施, 營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環境。 (3) 建立食品質量追溯制度。建立檔案登記制度, 制定詳細的追查制度, 通過存檔制度實現可追溯食品質量與安全。當食品不符合規定時, 追尋問題源頭, 分析安全原因責任。如果責任在食堂人員, 及時采取措施;責任在食材供應商, 通知供應商回收缺陷商品并承擔相應的賠償。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反應制度

近年來各類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頻發, 產生的社會影響巨大, 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 因此需建立食品安全應急反應機制。高校應完善本校食堂管理機構體系, 無論采取何種經營模式, 都需成立包括校領導、系領導、后勤管理及學生代表等在內的領導小組, 明確管理職責。建立有效的食品衛生安全突發事件的響應機制和統一高效的應對措施與處理機制。同時制定食堂食品衛生安全應急預案, 詳細規定各方面的應對措施, 確保危機應對的有效性;掌握食品衛生安全情況與發展趨勢本身就是控制食品衛生安全工作的關鍵點;同時,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與處理平臺, 及時采集與整理原材料產品電子監管碼。依托國家產品質量監管網及時了解食品生產廠家的現狀與安全性能, 通過橫向與縱向對比選擇合適的采購供應商。

結語

衛生院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為進一步提升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服務與工作的能力, 不斷拓展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教科研的職能, 切實保障學生身心健康, 有效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和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斷創新探索, 努力融合多方資源, 積極搭建“三個支撐平臺”, 實施“三個行動計劃”, 為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和學校衛生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1 搭建“三個支撐平臺”, 提升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科研能力

2008年以來, 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積極創新、引導和團結下, 《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全國10余家中小學生衛生保健所進行廣泛科研合作, 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聯合的合作模式, 打造出了“三個支撐平臺”, 即“以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為主形成科研技術支撐平臺, 以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為主形成科研現場支撐平臺, 以《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為主形成科研成果發布支撐平臺”。通過打造三個平臺, 有效地整合了全國資源, 并形成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進而提升了學校衛生工作的能力, 拓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新領域。

1.1 搭建三個平臺, 實現共利多贏

“三個支撐平臺”的建立, 形成了互利多贏的良好局面。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術支撐平臺, 在以下幾個方面獲得了收益:一是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 4年來, 協作開展了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衛生行業專項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等;二是實現了全國性科研大協作, 進一步推進了學院科研課題的申報工作, 完成了我國青少年身心病理癥狀、體育鍛煉行為、睡眠質量、飲食結構、自傷行為數據庫;三是經過科研現場的鍛煉、學習, 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 促進多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 為培養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礎, 協作單位共發表SCI論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0余篇;四是成為推進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如開展我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中國兒童青春期第二性征發育、中國兒童青少年用眼行為等課題研究。通過科研合作和技術培訓, 不僅為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人員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漁”, 同時也使高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能力得到提高。

全國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現場支撐平臺的建設, 一是打破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主要以開展學生體檢工作為主的僵局, 在高質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礎上, 推動了學校衛生工作的全面開展;二是轉變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長期以來形成的“日常工作難以開展科學研究”的舊觀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質量;四是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在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幫助下已開始積極申報當地的科研項目, 并有成功范例;五是開始收獲高質量的科研碩果, 一批高質量的科研論文已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以專版刊出, 在學校衛生研究方面發出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的聲音。

《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發布平臺, 一是真正實現了從被動“編”雜志到主動“辦”雜志觀念的轉變, 全面提升了期刊編輯水平;二是通過科研合作、協作和積極融入, 進而促進了學科的發展;三是確保了雜志高質量的稿源, 使組稿和約稿走向科研前沿, 實現訂單式約稿。

1.2 搭建三個平臺以來所取得的成果

2007年12月30-31日, 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聯合發起, 在合肥首次召開國家“863”項目“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方法的建立與應用研究”課題培訓和協作組會議, 邀請全國9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參與課題研究, 來自哈爾濱、北京、太原、武漢、重慶、廣州、貴陽、紹興、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兒少衛生專家參會。安徽醫科大學科研處與9家課題協作單位簽訂科研合作協議, 并給予科研資助。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專家和研究生到現場指導, 2010年順利結題。目前這一研究共發表文章30余篇, 其中在SCI, SSCI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9篇;合作單位發表文章21篇, 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上發表研究論文15篇, 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紹興市研究專版”。

2008年8月, 召開了國家“863”課題資料分析會議, 9個地市的16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會并得到培訓。同時, 邀請8位來自全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的專家參加了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承擔的國家“十一五”教育科學重點項目分課題“中小學健康體檢表標準研究”的咨詢。

2009年10月, 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兒少衛生分會青春期學組, 邀請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貴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擔任常委或委員, 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業工作者參加了“青春期發育與健康”論壇。

2010年8月13-15日,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發起“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應”論壇及全國協作組會議, 來自哈爾濱、沈陽、天津、上海、廣州、昆明、武漢、鄭州、太原、寧夏、重慶、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以及兒少衛生學專家與會, 共同研究我國兒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問題和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應, 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選題, 形成了來自哈爾濱等13個單位合作的“中國兒童青春發動事件評定標準協作研究組”, 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率先發表, 近期在國際上發表我國城鄉男女兒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發育事件的時間進程、評定標準等方面的論文3篇, 再次展示了校所聯合開展大協作研究的成功經驗, 為制定中國兒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發育評定標準提供了基礎性數據。

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發育與健康監測與隊列研究論壇暨全國協作組會議”在合肥市召開。本次會議是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 全面提升學校衛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開的。來自北京、廣州、中山、陽江、廈門、重慶、鄭州、沈陽、呼和浩特、太原、西安、烏魯木齊、新鄉、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學校衛生專業工作者參加了會議。 會議就我國兒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問題、精神健康狀況和評價方法的挑戰、世界范圍內重要隊列研究等進行學術交流。陶芳標教授和與會的27位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專家就我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設計構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研究設計構想等內容進行了充分的研討, 初步達成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中國兒童發育與健康隊列研究”兩個協作研究。幾年來的實踐顯示, 三個平臺的建設推進了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務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 對促進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010年9月,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學校衛生》雜志社與沈陽市教育局、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全面合作, 認真總結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30年來發展的經驗以及在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 全面反映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現狀和變化, 5篇較高質量的論文在《中國學校衛生》雜志2011年第5期發表。同時, 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還與沈陽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合作。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國部分中小學衛生保健所推行。

2008年以來, 廣州市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利用全國合作的課題, 成功地培養了博士生1人, 碩士生2人。

1.3 三個平臺在未來學科發展中前景廣闊

展望未來, 三方合作力度將會不斷深入, 合作前景極其廣闊。正如陶芳標教授所言, 通過高校、學術期刊以及中小學衛生保健所的合作, 必將鍛煉一支高水平的學校衛生隊伍, 這支隊伍不僅具備應對學校衛生工作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還能結合日常工作需要, 開展科學研究, 并創新研究內容;建立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兒童發育與健康研究隊列, 利用我國學生人口基數大、民族多樣、各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特點, 研究社會、經濟、文化、家庭、教育、營養、體育鍛煉等因素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提出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個多產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行為監測體系, 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癥狀、心理病理癥狀、意外傷害、故意傷害、體力活動行為和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飲食模式和心理社會促進因素以及評價教育、健康促進的效果等方面, 每2年形成一個專題報告, 為教育和衛生部門開展決策咨詢和政策規劃等服務;形成一批科學研究成果, 通過5年合作, 在中國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青少年健康和發育評價方法、兒童青少年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學校健康服務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領域, 形成具有大樣本、多指標、多產出、應用強的研究成果, 在國際兒少衛生與學校衛生研究領域展現中國學者的成就。

2 實施“三個行動計劃”, 提升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實施“三個行動計劃”, 目的是建立健全與實施學校健康促進發展戰略、推進與教育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學校健康促進工作機制, 使社會各方參與的學生健康促進網絡和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 全面促使中小學生基本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及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 學生健康素養明顯提高, 心理社會應對能力顯著增強, 超重、肥胖、視力不良檢出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 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明顯提升。

2.1 推進學校陽光體育與體教結合行動計劃

更好地貫徹落實“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精神, 樹立“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應成立陽光體育活動領導小組, 每周各年級安排2節體育活動課 (共90 min) , 確保在學校推行“陽光體育課間活動”, 并作為限定性拓展課程排入課表;學校將落實每天校園體育鍛煉方案并向家長公布。因地制宜地開展“雙A體力活動”, 即適宜的 (Appropriate) 、有氧的 (Aerobic) 、每天2次、每次30 min的體力活動。依托“體育社團”平臺, 5年內實現80%的學生至少參加一個體育社團, 結合體育課教學, 讓每一名學生掌握2項體育技能, 為其終身鍛煉打下基礎。

2.1.1 “雙A”體力活動

圍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以“雙A體力活動”為基本原則, 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學校-家庭-社區配合、有氧運動為主、每次0.5 h~每天1 h”的體育活動模式, 如組織學生每周參加“五個一”活動 (一次跳繩、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遠、一次俯臥撐、一次耐力跑) 。

2.1.2 陽光體育課間活動

統一規定全校的早操活動內容以集體跑操為主;課間活動內容為校園集體舞、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分班級特色體育活動 (如武術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項目) , 其中校園集體舞為必須開展的項目。推薦實行35 min大課間活動, 讓學生走出教室, 走向陽光。

2.1.3 組建體育社團

組織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徑、長繩、圍棋、跆拳道等多種社團, 為全體同學提供交流平臺。規定各個社團的活動時間 (如周四16:30-17:30) , 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體育健身的熱情, 在全校營造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 吸引學生走向操場, 走進大自然, 走到陽光下, 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學校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進行, 做到既有規定項目, 又有各校特色。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初中主要開展舞蹈、韻律操等技能項目;在小學主要體現小場地、小器材、小游戲、小活動為主的快樂體育活動。深入拓展陽光體育運動內涵。要求全校教師每天早操、課間操同學生一起參加運動;將陽光體育運動與社會家庭教育緊密結合, 積極組織家長與學生一道參與陽光體育運動。

2.2 落實學生健康素質監測及干預行動計劃

逐步建立常態化的學生健康素質監測制度, 針對性地在新生入學2周內、期中或期末考試前2周進行學生肥胖、近視、飲食模式、睡眠質量、情緒健康、健康行為等健康素質監測, 保證每學年每個年級學生至少進行一次監測, 建立學生的健康素質檔案。

根據健康素質監測結果進行三級預防服務。針對普遍存在的近視、肥胖等健康問題, 采取健康教育、行為訓練、環境改造等措施, 共同建立包括學生本人、家長、教師、社區、專家相結合的社會生態學干預聯動機制。

2.2.1 學生身心健康監測

學生身心健康監測要覆蓋中小學所有年級學生, 并在每年的同一時間內進行。 監測內容包括: (1) 生長發育狀況。是評價兒童少年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 可從下列方面挑選指標。 ①體格生長指標, 如身高、體重、腰圍、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頭肌皮褶厚度、體脂百分比等。 ②心肺功能指標, 如肺活量、耐力跑等。 (2) 疾病或異常, 包括近視、傷害等。 (3) 因病缺課狀況, 包括因病缺課率及其病因分析等。 (4) 生活方式與行為指標, 如睡眠行為、視頻行為、飲食模式、體育鍛煉、用眼行為等。 (5) 心理健康監測, 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癥狀、抑郁焦慮情緒、自殺和自傷行為、心理應對方式、親子依戀行為等。

2.2.2 學生健康促進與常見病干預

學生健康促進與常見病干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建立學生健康素質檔案。對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視力不良、營養不良、飲食、陽光體育活動、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標及發展情況進行跟蹤分析。 (2) 學生近視眼綜合防治。建立學生-教師-學校-家庭-社區聯動機制, 創設良好的學校和家庭用眼衛生環境, 改變不良用眼習慣, 推廣適宜技術, 設計教室環境模板, 強化戶外體育鍛煉和眼放松行為, 遏制近視低齡化和高發率。 (3) 學生肥胖綜合防治。推廣體質量指數個人監測, 營養教育要強化家庭和個人飲食結構的改變, 積極推廣“雙A”體力活動。 (4) 建立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與應對機制。建立因病缺課動態分析與 (往年) 同期比較制度, 加強與當地CDC合作報告和監測傳染病防控的合作機制, 組織專家分析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關鍵控制點, 研究突發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練等制度。

2.3 實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行動計劃

針對學生心理行為問題, 如焦慮、抑郁情緒、自殺意念與行為、考前焦慮等, 由兒童發育心理學專家指導學校心理輔導教師, 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課。倡導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包括傳授心理知識、學科滲透心育、創設教育情境、堅持團體心理應對能力訓練、實施心理健康監測、開展心理咨詢、改善家庭氛圍等, 倡導學校和家長共同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臺。面向全員 (師生、家長、社會) 、全程 (深入課外、校內外、特別是班級與家庭) 、一個部門為主 (心理教育中心) 、設置專兼職心理教師、多種工作方式 (心理輔導課、展板、???、心理健康監測、學生心理小組、家長學校、專業化教師培訓、個別輔導、電話專線、網上信箱、講座) 等。

2.3.1 以心理社會應對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為主題的團體心理健康促進模式 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方法, 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戲、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等。旨在提高兒童青少年對健康行為的執行能力和對問題行為的預防能力, 促進兒童心理健康, 減少行為問題, 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學生自身積極因素和潛能的開發, 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積極的心理保障, 引導學生學會對人、對事、對己、對自然的積極應對態度、技巧和能力;充分開發潛能, 培養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促進人格的健全發展, 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效能與質量。

活動包括學生訓練、教師培訓和家長培訓。學生訓練主題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溝通以及解決沖突的策略等。教師培訓的目的是將心理健康促進工作由專業兒童精神衛生工作者到中小學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轉變。家長培訓主要目的是使家長了解訓練的具體內容和過程, 同時也可以在行為上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

2.3.2 組建學科滲透師資隊伍 組建“以專職帶兼職, 以兼職帶全員”的學科滲透師資隊伍。學校成立心理輔導中心 (負責管理與實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由一至兩名專職心理教師牽頭, 面向全校組建兼職心理教師隊伍, 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有“B證”以上資格或有參加過較系統的心理專業培訓班培訓經歷的教師均要加入心育隊伍, 努力使學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員參與、學科滲透”。

2.3.3 新課程中學科滲透心育 學科滲透心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 各學科要結合學科特點和相關教學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學科類課程:個性品質修養、社會認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緒調節、品德與行為、珍惜生命與熱愛生活、親子關系與感恩情懷、集體精神與團隊協作、社會環境適應、人生規劃與生涯指導等。自然學科類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品質、學習行為習慣、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創造力和潛力開發、崇尚科學與嚴謹態度等。藝術與體育類課程:情緒調節、陶冶情懷、意志力與耐挫力、合作與協助精神、團隊凝聚力、人際交往等。

3 小結

打造三個支撐平臺和推行三個行動計劃, 將有利于我國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拓展三個工作職能和促進三項工作。拓展的三項職能是:教育的職能、科研的職能、健康管理的職能;促進的三項工作是:學校健康教育工作、學校疾病防控工作、學校衛生管理工作。希望全國各地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和學校衛生專業機構積極參與, 以實際行動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文件精神, 為全面促進我國廣大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政企工作思路下一篇:國土所工作思路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