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2024-01-16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環境色彩設計這個新興的領域,對相關色彩運用知識的掌握是必不可缺的。本文結合實際,主要分析探究了幾種在環境色彩設計中最常用、最有效的色彩運用手法,指出當下關注環境色彩設計的積極意義,從而更好地解決環境色彩設計繼承與創新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設計藝術;環境藝術;色彩;設計手法;建筑景觀;設計表現

隨著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我國大部分城市都在不斷的擴大,但自然的景觀卻被密集的建筑群蠶食和分割,尤其是發展過程中忽略了環境色彩的重要性,導致了大量城市地域風貌的喪失,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景觀環境;甚至大量的色彩污染現象出現在我們的城市環境中,對人們的心理乃至生理造成危害;可以說景觀環境的問題空前嚴峻地擺在人們的面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地理資源造就了各地形式迥異的民居建筑群和人文環境,中國已形成的城市環境色彩的傳統是我們的重要的財富,因為它是無數年來研究成果的積累,我們要加以研究和保護,并使之具有為今天所用的價值。而大量盲目的舊城改造、新城鎮開發等項目都在日益破壞這種具有傳統特色的城鎮、村落,因此,運用色彩學的知識和手法去解決、調和這些發展大趨勢中的矛盾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環境色彩設計亦是當前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

色彩令大千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色彩的世界瞬息萬變。人類在漫長的認知色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許多巧妙掌握并運用色彩的知識和手法,同時把這些手法和各種設計相結合。以下就是幾種在環境色彩設計中最常用、最有效的色彩運用手法。

一、概念色彩

所謂概念色彩,是指把色彩的運用抽象成一種概念,這種概念與其他的概念或形式結合就是色彩設計想象和發現的來源。如:從現代人們常見的日用品中提煉出色彩的組合形式,或從自然界的植物中得到新的色彩的搭配等。概念色彩由來已久,早在包豪斯時期的風格派運動中就提出了色彩的抽象與概括。風格派把哲學思想和色彩結合產生了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抽象組合。

在環境色彩設計中,如果只是單純地使用色彩組合排列的方法進行色彩設計是很難取得生動別致的色彩效果的。在色彩設計中引入概念色彩的理念,可以打破傳統的色彩組合構成,改變人們印象中色彩的一貫表現形式,展現新穎、趣味、別具一格的色彩空間。概念色彩是一個具備相容性特征的設計理念,它可以與任何內容、任何形式、任何結構相結合重新創造出新的色彩搭配。如,設計師菲力普·斯塔克在倫敦圣馬丁斯巷酒店的設計,他在每個客房床頭裝有照明的變色裝置,客人可以根據他們的心情改變房間的照明色彩。由于客房采用動態色彩變換系統,因此從室外觀看具有生動的藝術效果。這個色彩設計的概念就來源于人性化概念,使人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好的色彩。

二、環境色彩調和與對比

色彩調和與對比主要是色彩的關聯性問題,這也是色彩學家研究色彩配色美感的最關注課題。環境色彩的配色就需要色彩調和論知識,環境色彩設計中的色彩包含:形態或素材的色彩關系、景觀結構的色彩關系等。在建筑或橋梁等大型公共設施的色彩設計中,運用色彩調和論必須先理解建筑物或橋梁的形態、建材。對整體景觀色彩構造的討論以配色調和論為基礎,避免個人興趣愛好的傾向。

環境色彩設計中大致分三種色彩調和手法:類似色調和、色相調和和色調調和。

類似色調和型:YR系和RP系色彩的類似色組合配色(圖1)。這種調和方法能很快得到色彩的統一感,但比較容易產生圖面單調感。

色相調和型:一種色相或幾種類似色相以純度為變化相互組合配色(圖2)。例如:我國江浙地區傳統的水鄉小鎮大都以木和土為材料,是屬于YR系中心色相調和型。接近無彩色的瓦面屋頂、白色偏暖色的土墻、墻面的木制窗棱都是大量無彩色和YR系、Y系色彩組合形成的統一感。

色調調和型:一種色彩的純度變化或多種色彩的純度變化的組合配色(圖3)。

環境色彩構造的深入需要這三種色彩調和類型的運用和思考,以得到最終的色彩提案。這里色彩基本以孟塞爾值記錄,因為這三種調和手法可以與孟塞爾明度、彩度、色相三屬性互相置換,而且各種表色體系和廠方材料樣品數值都可以換算孟塞爾值。

色彩對比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和運用,色彩對比主要包括:明度對比、色相對比、彩度對比。在環境色彩設計中,不同的設計目的需要運用不同的色彩知識。如某單體建筑設計項目主要目標是建立區域地標,那就要采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建筑設計的主題,達到視覺上的深刻印象。

總之,環境色彩設計過程中,沒有單純的調和與對比。色彩調和與色彩對比應相互補充和提高創造更有魅力的景觀。

三、色彩與形態

色彩與形態不僅僅是色彩設計所關注的問題,色彩心理學和色彩現象學也很重視。在這里,不重復色彩與形態的普及知識,重點從形態出發介紹色彩和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指導色彩設計師對空間形態的色彩把握。這里所指形態概念包含:二維平面形狀——點、線、面形態、體積形態、三維交錯空間形態。

1、二維平面形狀——形態的色彩運用

點、線、面形態與色彩的運用手法常出現在建筑物外立面色彩設計中,或在色彩設計初步展開時進行概念性環境色彩構造歸納。對色彩的點一線一面形態系統的準確把握是十分有用的。

(1)突出以點為主的色彩設計

背景為基調色,重點以點的形式突出主調色,色彩等級關系相對簡單,形式活潑。這里主調色也是主題色,起象征點題的作用。(圖4)

(2)主題是線狀形態的色彩設計

基調色較強的基礎上,以線狀形態組織主調色、從屬色,達到富有藝術感效果(圖5)。

(3)強調色彩面積的色彩設計

基調色較弱,設計中主調色大面積出現,并附以從屬色點綴。該手法色彩和諧統一感較強(圖6)。

2、一個面到多個面的體積形態的色彩運用

色彩體積形態的手法通常運用于景觀環境中的公共設施、小品雕塑。公共設施應根據其使用功能和場所性質設計色彩,小品雕塑藝術設計感強。它們的體積與色彩表現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從一個面到多個面的圍合空間色彩設計(圖7)。

3、三維交錯空間形態的色彩運用。

色彩能改變人對空間的感受,三維空間與色彩的結合是當代建筑設計與室內色彩設計關注的要點??臻g形態與色彩的一體化是環境色彩設計成敗的評價之一。色彩和形態的相互作用能產生出無窮的新興色彩空間。

四、色彩等級與系統

1、色彩等級

根據色彩自身的三屬性或組合色中的地位和作用,排列色彩的順序,這有利于明晰色彩問的聯系,理性地找到色彩與色彩之間的主從、輕重、先后關系。如在環境色彩設計過程中,為了表示色彩在整個色彩組合中的地位和作用,運用了色

彩等級的概念,產生了基調色、主調色、從屬色、整頓色、強調色等色彩等級名詞。

色彩等級關系還可以運用在分析景觀要素的色彩構成評價中,這里色彩以屬性為區分等級的依據。如:城市景觀要素的色彩吸引度評價分析(圖8)。

2、色彩的系統化

在色彩環境比較復雜的情況下,色彩可以通過某種依據為基礎進行系統歸納,以色彩表示各種系統組織?;A依據包括設計對象的屬性區分、功能區分等。色彩系統概念屬于系統設計的范疇。色彩與設計對象的功能相結合的系統,對象的不同功能劃分可以根據其本身屬性確定,包括使用功能、審美功能等。

朗克羅教授曾為法國FOS—SUR—MER鋼鐵公司廠房做過色彩總體設計方案。工業設施的色彩設計不同于傳統的建筑物色彩,非常強調色彩功能在設計方案中的作用,不同的工業操作環境采用不同的色彩。有危險的交通走道采用紅色,普通安全的走道采用藍色。這樣使色彩成系統的運用,在設計界被認為是典范的設計。

五、色彩與材料

人主要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感知認識世界萬物,而其中80%的信息來源于視覺。環境色彩從視覺上考慮包括形、色、素材三部分。掌握環境色彩和景觀材料的相關知識是不可缺少的。設計師必須從美觀維持、資源保護的角度檢討色彩素材的耐久性等性能,所以對景觀材料知識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1、景觀材料的種類和性能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人工建造物的環境里。景觀構成要素分為:自然類(山、水、森林)、人工類。這些人工建造物主要外觀由材料形成,了解景觀材料的質感、色彩、形狀、面積等信息,才能創造快適、豐富的生活環境。下表是景觀材料的分類。

為了營造協調、高品位的景觀環境??梢圆捎脙煞N手法:選用當地特有的材料;使用新的有魅力的附加材料。

2、景觀材料的色彩

(1)素材色:石材、木材的自然色材質感在景觀色彩中較多使用,但自然材料會因地域差別而色質感變化。金屬材料的金屬色感也充滿變化。

(2)內部著色:無機或有機類材料如樹脂、瓷磚、玻璃等是把染料或顏料混入材料內部產生色彩。其材料色彩種類豐富,色彩不會磨損,是景觀色彩設計的常用材料。

(3)表面覆色:表面覆蓋色彩、附加裝飾的表現方法以涂料、涂裝為代表。

(4)新材料的使用: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建筑、室內和景觀材料不斷的推成出新,新材料的使用也帶來了新興的色彩空間效果。

綜上,色彩設計手法是多樣且十分重要的。我們梳理理論為基礎的色彩設計應用手法,確??茖W、藝術地使用色彩并把設計方法具體化,明確色彩設計的方向,充分理解設計項目給予的要求和目標。簡而言之,梳理的目的是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啟發,啟發的目的是提升。我們設計師應該明確色彩設計的手法及方法,發揮創造力,烘托出環境設計意圖,營造出具有魅力和和諧的色彩環境。

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孟塞爾色分為五大色系:赤系、黃系、綠系、青系、紫系,也分為R、YR、Y、GY等十個色系。孟塞爾色分為四個色調等級:無彩色、低彩度、中彩度、高彩度。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基金項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建筑類工程設計人才的藝術創新才能培養研究,編號:12JDGC016,2012江蘇省重點專業建設項目

摘要:聯合國第57屆大會已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可持續設計教育融入藝術設計課程是必然的趨勢。本文以藝術設計基礎課構成為切入點,探討可持續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發的關于構成教學內容與方法整合與創新的思考。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教育;構成課;整體觀念;生命周期法;互動教學

2011年10月27日舉辦的“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研討會”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清華國際藝術·設計學術月”中的重要內容,持續三天的會議中特邀演講嘉賓及論文作者圍繞如下分論題展開探討和交流:可持續設計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與對策;文化與可持續設計;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商業與可持續設計;可持續人居環境設計。大會涵蓋了可持續設計的各個方面,可持續作為一個人類必須面對但又尚不明確具體方向的問題需要學術界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通過各種思想的交鋒才能不停地摸索推進,本次大會給學術界和業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作為教育第一線的一名高校教師,職業的敏感性讓筆者對國內外可持續設計教育現狀的探討比較感興趣,并由此引發了可持續教育如何與現有課程整合并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考。

1可持續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聯合國第57屆大會通過了第254號決議,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這一決議表明了世界各國已經對如何解決可持續問題達成了共識,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自身,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理性目標,而是一個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礎和行為規范的、人類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規則導向而不是目的導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競爭模式,將人類好的道德模式與文化方式內化為全人類共有的習慣似乎才是真正解決可持續問題的關鍵。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對人的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設計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質量”這樣的口號,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況下,改進教學質量的各種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轅北轍,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業文明技術體系為依據進行構建的,強調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專業之間的壁壘很明確,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此次大會上許多學者專家也介紹了可持續教育在國外發展現狀,相比較而言,國外的可持續教育發展的較快,“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的畢業生品質規定,工程教育計劃只有建立在學生‘理解可持續設計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通過認證達標?!?sup>[3]而一些學校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可持續設計課程,比如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就將可持續設計課程列為本科二年級的必修課以及研究生的選修課[4],雖然說培養學生的可持續觀念并不是靠一兩門課的設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門單列出來課程,足以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性。

2可持續設計教育在低年級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續設計教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可持續設計的本質是什么?它與歷史上出現的任何一種設計思潮或風格之間有什么樣的區別?可持續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類對自己和自然關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為經過了數百年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發展后,自然資源行將耗盡,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人類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續生存成為了一個疑問。因此,可持續設計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觀,但它決不是一種風格、流派或者技術上的創新,而是一種設計思想和倫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續設計教育的關鍵問題是要讓設計者意識到可持續設計并不僅僅是某一種方法或觀念,培養設計者能夠將各種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觀念統和在一種思想系統下的能力,只要這些方法和觀念是不會對生存環境造成破壞的。如果將可持續設計再次歸為某種風格或者方法,那無疑是一種過于簡化的做法,不管設計作品最后以何種風格或流派作為外在形式呈現,它的“誕生——使用——廢棄——再生成”過程都不應該對環境造成傷害。因此,可持續設計教育更多地作為一種對設計者的道德或者倫理教育,它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類似,教育成果的體現是長期而多維的,因此可持續教育在現有設計教育體系中的引入應該是越早越好,盡早地將可持續觀念值入學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續的設計實踐課程中不斷的強化學生們的可持續設計思想,培養出真正具有環境觀念的設計師。

因此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在低年級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單列出來或者與現有基礎課程進行整合?國外的一些可持續設計教育實踐驗證了可持續設計教育如果和設計實踐結合在一起會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美國一些設計院校曾對可持續設計如何與設計實踐課結合做過研究,以室內設計課程為例,問卷調查表明課程有47%的學生覺得可持續設計教育對室內設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學生覺得重要,沒有覺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學生認為課程對激發了他們環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31%的學生認為很重要,沒有學生覺得不重要(圖1)。[6]

(來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要素關系上:即普通課程、專業課程和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等。在復雜范式看來,高校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整體性、關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課程體系中添加新的課程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而應該充分考慮課程置入現有體系后與前后銜接課程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可持續設計課程單列之前進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學試驗是科學的也是必要的??沙掷m設計如果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應該設置為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但與現有課程體系如何結合,在第幾學年插入,前后課程銜接關系如何,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與實踐。因此,筆者思考的是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這樣的一種方式?選擇帶有設計實踐內容的基礎課程嘗試性地將可持續設計的內容融入其中。這樣的方式有如下的優點:(1)設計實踐保證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不會落入空中樓閣式的虛無境地;(2)改良式的教學探索能夠兼顧課程體系的整體性、關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漸進的方式更有利于課程體系的完善;(3)與現有課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學成本論證可持續設計與哪些課程前后銜接最為合理,最終能夠為可持續設計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提供科學依據與可行的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在構成課中進行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教育是較好的一個選擇,目前中國大部分設計院校的基礎課大部分可分為以下三類:美術基礎課、設計基礎課、理論基礎課。按照“帶有設計實踐內容的基礎課程”的標準進行篩選,在設計基礎課中選擇是最合適的,目前國內很多院校嘗試將設計基礎課中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進行綜合,一些院校將三門課合并為一門構成課,這樣的改變合理之處在于三部分內容由一位老師或一個團隊負責授課,保證了內容之間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目前國內大多數設計院校各專業壁壘較為明顯的情況下,構成課的整合也能夠更好地發揮基礎課的過渡與銜接作用。

3可持續設計教育融入構成課的方式與教學設計

可持續教育與構成課的整合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和目標上,在教學方式與考核評估方式上也有所體現。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說,需要在課堂上引入可持續觀念,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思想;從形而中的角度來說,教學體系的設計上應該注意平構、色構、立構之間的整體性,作業主題之間的相續性;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說,作業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選擇上要注重環保健康。

3.1互動式授課模式與可持續觀念的導入

構成課的教學內容一般由理論講授和設計實踐組成,傳統教學模式常常是理論講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輸模式,實踐課程的方案審定以教師的個人評判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設計課程中的實踐課程得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形成互相之間的信息反饋,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推進設計的深入。

課程作業選題與理論講授是實現可持續設計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教師在理論講授時要將可持續觀念導入授課內容中,另一方面,構成課的作業并不像設計專業課程一樣功能性明確,作業更多強調一種觀念的表達和思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做更多地嘗試,比如立體構成的材料選擇可以限定為廢棄物;在講解構成原理的時候將構成規律的獲得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或者將綜合作業的主題限定為與可持續設計相關的內容,不過所有這一切教學目的要得以實現,首先需要知識傳授者建立起對可持續設計的認識。

3.2課程內容的相續性與整體觀念的培養

慣常的授課方式是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分成三個獨立的教學部分,每個部分由不同的教師獨立授課,各部分的授課內容常有交叉與重復,比如構成的基本定義、形式美法則等內容會反復講授;而各部分課程作業之間的關聯性較弱,學生很難建立整體觀念,無法將各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構成的本意是指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將繁雜的造型關系分解還原成造型要素(點、線、面等抽象形態),但是最終目標依然是對各元素的組織和再造能力的培養,因此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者之間的劃分并不是太科學,三者可以作為整個課程中的單項練習用來加強對構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對學生美學素養的培養以及創造思維的開發,還是要通過對各元素進行綜合訓練的課程單元得到檢驗與實現。

建立整體觀是正確理解“生態系統”概念的前提,而觀念的確立需要進行有意識的培養與灌輸,因此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強調整體思維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構成課的內容調整和整合為一個主題的不同形態表現提供了基礎,筆者曾經進行過相關的教學實驗,在平面構成階段即確定設計的主題,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業評估的科學性與生命周期法的應用

傳統教學模式中作業評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權威評判”不能夠有效的起到教學雙方的信息互動與交換,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的泛濫使正確信息的傳達成為問題,因為驗證的過程變得異常復雜。當下的知識傳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須營造傳授方與接受方在環境體驗中的互動狀態,互動的頻率越高,信息的可達性越強,因此作業的評估在實現可持續設計教育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此外,可持續理念也使得審美標準產生了變化,對作品的評判標準更多的是對其內涵的判定,即從創作理念、材料選定、創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過程來評判它的審美性和可持續性,也就是所謂的“生命周期法”評定原則。因此,對學生創作全過程的交流與了解,教師一方面能夠保證對作品的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利用指導過程幫助學生確立可持續觀念比直接的理論灌輸更行之有效。

4結語

可持續設計是研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永久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通過理論知識的總結、設計實踐的強化,來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給學生以啟發,使他們能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餞行可持續設計原則??沙掷m設計內涵與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讓人感覺只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概念,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構成課為切入點,為可持續設計教育的實踐提供一些實際經驗。當然,可持續設計教育的真正實現還是需要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調整上作進一步的實驗,筆者認為可持續設計課程的單列是一種趨勢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如何創新將是本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鄭曙旸.“可持續設計教育的中國戰略‘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中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續發展原理[M].商務印書館,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麗.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可持續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的探討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可持續設計教學啟示[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續設計是一種風格或流派嗎[J].美術觀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復雜范式”視野下的高校課程體系優化[J].福州:教育評論,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瑪,劉新.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續發展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華亦雄(1979—),江蘇無錫人,藝術學博士生,蘇州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續藝術設計理論研究。

通訊作者:文劍鋼(1958—),建筑學碩士,蘇州科技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環境設計;畢業設計;評價體系

引言

近幾年來,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質量有下滑的趨勢。主要是因為藝術專業具有創造性和大眾性,在傳統教學中評價標準以教師個體為主,導致“千人千面”情況。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過程中往往因為沒有量化的的評價標準,而失去設計方向和創造性。這樣的模式對學生的成績評定,還帶有片面性,缺少規范的質量監控。因此沒有辦法像其他學科那樣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但是藝術專業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結合時代特色、課程特點、成果表現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還是能夠探索出藝術專業特色的質量評價模式。

1.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畢業設計改革背景

1.1背景

2012年8月,國家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環藝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環境設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業,促進環境設計從外觀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由此可見,這要求環境設計教學由傳統的單一的設計轉向了設計到服務的更高階段。自此各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開始新的改革。這其中就包括畢業設計的教學。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考查的是學生對某一具體項目或者設計理念的自我表現,從設計開始到效果呈現的過程展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2意義與目的

現階段的畢業設計教學的改革主要重點在于質量體系的建立。傳統的畢業設計教學以“導師制”為主,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導師下進行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教學中往往是沒有量化的評價標準,導致學生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有效且完善的評價體系的。該體系包括教學指導思想、設計范圍、設計要求以及評價標準等。形成“科學評價、有效轉型”的教學理念與目標,并對其內涵進行具體解析,提出了“校企聯合、項目真做、全面調研、專題探索”的特色教學內容,把設計的個方面直接融入到畢業設計的實踐教學,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的改革和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鑒。

2.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畢業設計評價體系的探索

在數字信息化發展的當下,單純以展示設計技能和渲染效果的表現型設計為主導的傳統的大眾化畢業設計教學已無法適應社會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因此環藝設計專業畢業設計必須發展新的方法和途徑,在大眾化教育的基礎上發展新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特別是培養未來設計產業引領和開拓的核心力量的領軍設計應用型人才。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次評價。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前期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完成的主題構思和創作。其過程包括選題設計、前期調研分析、設計過程和設計表達。這同時要求指導教師在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量化畢業設計過程并且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調研與分析。

3.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中畢業設計評價體系的實踐

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通常涉及到社會建設相關的建筑、景觀和室內等方面,畢業設計容易出現過大過空的情況,很難深入問題實質,往往使設計空洞不實。例如,一個學生選擇了《新農村規劃與景觀設計》這個選題,連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由于論題偏大,使得設計無從立意,結構層次不清晰,內容龐雜而零亂。之后經過實際調研及老師指導改為《基于山水人文理念下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論題下降兩個層次,即從所有的新農村綜述下降到針對新農村旅游景觀的設計。由于論題的范圍被縮小和明確,加上調研深入具體,畢業設計得以迅速的展開。同時,指導學生設計結合設計或者文創比賽的評價展開設計過程,完成調研分析、方案策劃、模型或者視頻表現,制作精美的展板獲得了好評。

3.1制定畢業設計的指導思想與前期調研任務

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是考察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必須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選題不能脫離學生生活。因此畢業設計評價體系的建立首先要根據市場和專業的發展確定總體思想,例如結合當代疫情對全球的影響,畢業設計總體思想可定位“治愈、交流、共建”。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擇一個更為具體的知識進行深入研究。畢業選題要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在選題方向上,既要充分重視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又不要忽視對各學科中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的研究,選擇有科學價值的題目;二是在選題的條件上,既要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又要考慮到客觀條件,選擇有能力完成的題目。其次,加強學生對前期調研成果的展開。畢業設計考查的不僅僅是技巧的表現,重要的是檢驗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如何自我表達對設計的理解,基于全面實際的調研分析才是解決設計問題的根本。調研內容的策劃包括:政策理念、環境現狀、區域分析、人群調研、問題與策略分析等,同時將調研成果轉化成豐富且易懂的視覺圖像。

3.2.量化畢業選題的質量評價

首先在畢業設計中畢業選題是基礎,明確了選題方向才能有效的完成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選題的質量評價中應將開題前學生對選題方向的確定以及理解程度,選題中的主要表達思想內涵,此外還應關注選題是否與當前的科技前沿密切相關。題目的難度也是一個非常重的指標和標準。不同的學生在知識儲備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經驗等方面是不同的,因此選題的指導思想建立階段性的指導標準,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另外在預期的教學目標中應對選題工作量有量化的標準,比如選題的適應度,調研內容的展開,圖紙的表現等等,使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設計。通過制定畢業選題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合理有效的做好選題工作。其次,畢業設計教學中結合競賽或者文創來展開。目前專業內的設計比賽較多,對設計由全面而具體的要求,借助競賽任務書能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對選題內容、圖紙的內容以及數量都有詳細的要求,根據任務書展開畢業設計設計是指導畢業設計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3.建立符合環境設計專業特點的畢業設計評價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評價與其他學科不同在于沒有書面化的考試以及唯一的答案。質量評價更關注學生的綜合技術能力的表達。針對這一特點,環境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應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分階段的評價,評價內容從畢業選題的可行性、前期調研成果、設計方案、表現內容、技法展示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另外可以申請企業導師聯合教學,將畢業設計變成工作實踐的一部分,使之與社會前沿結合并讓學生的畢業設計具有更大的實踐意義。

4.總結

畢業設計是相對設計周期較長的課程,學生與教師的聯系深度以及自己的研究能力決定其質量。在畢業設計的開始學生需要明確設計的方向和預期到達的目標,避免畢業設計過程中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進而保證教學質量。環境設計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根據體系量化評價教學的每一個過程,從而實現設計的具體化。

參考文獻

[1]胡瓊.《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 報刊薈萃(上).

[2]丁旭.《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設計作品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 科學與財富.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而鄉村是傳統文化的主要承載地。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更有利于傳承當地文化、打造特色鄉村品牌。通過闡述本土材料的內涵、類型和優勢,分析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現狀、問題及其應用的意義,明確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式,為特色新農村環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本土材料;鄉村環境設計;特色鄉村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領域專項項目“可持續人文性鄉村建筑的環境營建方法研究”(2020ZDZX1017)研究成果。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1]。之后,“美麗鄉村”的宏偉設想應運而生。保護鄉村環境,不僅僅是讓鄉村富起來,更要讓鄉村美起來?;谶@樣的大背景,鄉村建設工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隨之產生了鄉村環境設計千篇一律,雷同現象嚴重的問題,不利于傳統地域文化傳承?,F代化鄉村建設應思考如何“做自己”,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鄉村本土材料具有多樣化的獨特地域性特點,在打造可持續人文性特色鄉村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延續傳統文化。因此,有必要分析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一、本土材料的內涵、類型和優勢

(一)本土材料的內涵

本土材料指的是源于本區域(本地)的材料,具有較低的消耗性能,可以循環利用,具有較強的再生性能、價格低廉和環保的特性,不像生化材料存在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問題。此外,本土材料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屬性,呈現出一定的地域自然特征[2-3]。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鄉村環境設計過程中要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對原來的村落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重建,盡可能保留鄉村獨特文化特征,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微改造。

(二)本土材料的類型

本土材料按照其用途和性質可分為本土植物、本土建材和本土廢棄物等[4]。不同區域由于其地理環境差異,本土材料不盡相同,其功能和性質同樣存在差異。本土植物指的是長期在本區域生長,適應了本區域的氣候、土壤等地理因素的植物,其生長適應性和抗逆境的能力較強。本土建材來源較為廣泛,土壤、樹木、竹子、砂石等均可作為建材。將樹木作為本土建材應用到建筑中,既能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又能展現本土文化和自然生態屬性。砂石等呈現出形態各異的樣貌,應用于鄉村建設,能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景觀。將本土廢棄物作為建材是對當地農業和其他加工產業等產生的廢棄物的再次使用,地域性強,更是踐行環保理念的實際行動,是鄉村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

(三)本土材料的優勢

本土材料多取自大自然,具有綠色天然的屬性,這樣的材料幾乎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且在自然環境中容易分解,具有無毒無害的特性。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的大系統中應用,具有如下優勢:一是本土材料具有經濟適用性。本土材料從距離最短的地方選擇和獲取,而不是花費較高的代價從遠處獲得,充分利用了當地的資源,節本增效。二是具有生態低耗性。本土材料大多是綠色無污染的材料,可以循環利用,而且本土材料具備節能低耗效果,降低自然界能量的消耗,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三是技術操作方面簡便易行。部分本土材料的施工甚至是由當地村民指導施工工人進行。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本土材料可對部分傳統營造工藝進行傳承,進而營造出人文特性。

二、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現狀和問題

(一)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現狀

就目前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現狀來看,現階段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水平較低,處于起步階段,在建材使用方面,應用相對廣泛的是砂石、紅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它們普遍地應用于群落房屋建設以及公共活動廣場建設等[5-6]。鄉村景觀設計中大多數植物是遠距離運輸來的外地植被。被改造的外地植被在綠化工程建設中便于管護,生長狀況良好,但是未能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鄉村本土廢棄物的再生應用也因一些技術方面和資源整合方面的脫節未能大力推廣。

(二)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問題

人們對本土材料的偏見是限制本土材料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一大因素。對于本土材料,不少人認為其代表著低級和貧窮。尤其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人口往城市遷移,年輕人進城務工,在不少人的觀念中,高樓大廈和鋼筋水泥成為高級建筑的評價標準。城市的建設風格在鄉村中的應用導致鄉村的原始風貌遭到破壞,原有的鄉土文化逐步遺失,民俗地域特色逐漸消亡,藝術文化和傳統工藝的傳承隨之中斷。因此,將本土材料應用在鄉村建設和鄉村環境設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村環境正在逐步失去其原有的特色,出現了千篇一律的風格,文化屬性和功能性也部分缺失。這就導致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協調,不利于構建特色鄉村。因此,鄉村環境設計應在傳統鄉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將傳統文化和當代人文精神相結合,考慮使用更多本土材料,以實現人與自然鄉村的和諧相處和對地域文化的尊重。

(一)本土材料的應用是順應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

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現代化的永恒主題。當前,我國鄉村發展和鄉村的環境設計面臨著較多的問題。鄉村本來是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但是隨著發展不均衡、開發不合理等問題的凸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導致鄉村環境惡化?,F有鄉村環境建設中的大量建設裝飾材料的應用都是以資源和環境的犧牲為代價的。為此,在現代鄉村環境設計中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障鄉村環境在資源和時空層面持續發展。在鄉村環境建設中大量采用本土材料是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入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有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本土材料的應用有利于構建城市與鄉村的和諧關系

城市和鄉村在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互補的,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關系。鄉村有著大面積的土地,多樣的農產品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優勢是城市所不具備的?,F今農村和城市的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而相比之下,農村的發展就相對落后。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農村的發展潛力巨大,自身的資源優勢也明顯優于城市。在未來的鄉村環境設計中,需要統籌考慮城市與鄉村的關系,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同發展。在鄉村環境建設中融入本土材料,是保留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創意文化的特色品牌鄉村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農村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年輕人回歸農村,建設農村,緩解城市的壓力。

(三)本土材料的應用有助于本地資源的整合和再利用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鄉村的環境設計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注重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更要注重整合資源,發展新興業態的產業集群。本土材料的推廣應用,有利于促進本土植物、建材及廢棄物等方面資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產業升級、特色品牌的打造,增加當地就業率,實現鄉村發展和振興。

四、本土材料在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本土材料不同于人工合成材料,大多是當地的自然產物,在鄉村環境建設中應用能助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對本地村民來說是一種人文關懷,更符合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本土材料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環境設計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本土材料在新農村道路建設方面的應用。鄉村道路的修繕是鄉村環境設計的重點內容,不少鄉村以往的道路多是泥土路,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鄉村道路交通網基本通暢,道路以水泥路居多,造價和維護成本高。在特色鄉村建設過程中可考慮就地取材和廢物利用,將本地石材或工業陶瓷等廢料粉碎,二次加工后使之成為鋪裝材料,實現資源整合再利用。

二是本土材料在鄉村景觀方面的應用。鄉村景觀在鄉村環境設計和新農村建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過去鄉村道路綠化及村民活動休閑景觀規劃較少,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鄉村景觀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景觀建設中為體現鄉村特色文化,可種植本地樹種和植被,避免采用大量外地植被帶來的雷同效果。景觀小品的設計可以運用當地池塘、廊橋、石頭、木材、竹子、青磚、農耕文化等元素,考慮因地制宜,變廢為寶。

三是本土材料在鄉村建筑中的應用。建筑是村落的主體,在特色村落建筑設計中可將本土材料作為基礎性的材料或裝飾面。比如鄉村最樸素的黃泥土可以用來裝飾外墻,而結合竹子可再次加固墻體,提升抗震性能;還有嶺南特色的蠔殼墻,就是將吃完肉的生蠔殼作為建筑外墻裝飾,將生蠔殼一層層堆砌起來,不僅具有隔音效果,而且隔熱保溫效果優良;景德鎮和其他一些產瓷村鎮,將陶瓷廢品作為建筑外立面裝飾和屋頂造型彩塑等。

本土材料雖然質樸,但設計師可以靈活采取構造方式,運用形式美法則將材料媒介進行加工,使其形成豐富新穎的視覺效果,助力特色鄉村建設。

五、結語

鄉村是鄉愁情感的承載體。當代鄉村環境設計要在對本土現狀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審視當代鄉村的前進方向。重視鄉村發展的多元化,強調構建可持續發展道路,強調城市與鄉村的和諧關系以及本土資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從而實現維護本土文化基礎上的創新,將地方傳統文化和本土材料元素相結合,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想得起”的特色鄉村。

參考文獻:

[1]張環宙,沈旭煒,李寒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實踐與轉化路徑[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1):120-125.

[2]周寅橋,周建東.“本土文化景觀”的設計與表達:以溧陽市城東大道為例[J].中外建筑,2020(10):176-178.

[3]王亞鑫.傳統營造在當代鄉村環境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9.

[4]趙丁丁.基于美麗鄉村建設下可持續設計在農村住宅空間環境設計的應用研究[J].藝術品鑒,2019(12):223-224.

[5]孫雅潔.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土元素的應用及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9.

[6]易振銘.鄉村建筑中本土材料的應用與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

廣東白云學院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以商品花卉專業《花藝環境設計》課程建設實踐為例,從職業資格研究、學習情境與課業設計、課程實施與學業評價等方面,探討了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開發。

關鍵詞:高職;花藝環境設計;工學一體化;課程開發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是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為一體的課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與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符合職業能力發展規律與遵循技術和社會規范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對技術或服務工作的任務、過程和環境所進行的整體化感悟和反思,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的統一。筆者擬以高職院校商品花卉專業《花藝環境設計》課程開發與建設為例,對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建設進行理論與實踐探討。

職業資格研究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必須將職業資格研究、個人生涯發展目標設計、課程設計與教學分析以及教學設計結合在一起。課程開發流程包括兩大部分:課程設計和課程實施與評價。課程設計包括五大步驟,分別是行業情況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學習領域描述和學習情境與課業設計,其中,行業情況分析、工作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統稱為“職業資格研究”。

在前期調研和充分分析了嘉興市以及國內商品花卉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我校商品花卉專業建設指導專家委員會和專業教師共同將商品花卉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具備生態城市建設、觀光旅游農業、花卉生產等行業的基本職業素質,能夠從事現代花卉園藝生產技術管理、花藝環境設計與實施、花卉貿易等一線工作的高技能、復合型應用人才。這就明確了我校商品花卉專業所涉及的三個典型工作任務,即花卉生產、花藝設計和花卉貿易?!痘ㄋ嚟h境設計》課程是培養學生花藝設計工作能力的專業主干課程。

花藝環境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描述 在花藝設計崗位上,遵照客戶提交的設計要求,結合現場勘測結果,依據插花員和花藝環境設計師的職業標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場所的花藝環境設計方案并組織現場施工或花藝作品的制作。接受設計項目任務后,組建項目設計團隊,任命項目經理,勘察測量現場環境,綜合現場勘測數據、客戶意見和資材成本等因素,完成花藝設計方案和項目報價。與客戶溝通確認后,組織人員采購相關資材,攜帶有關工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現場施工或花藝制作,清理現場雜物,完美呈現花藝設計作品。

花藝環境設計的學習目標 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指導下借助工作手冊、行業標準等有關設計資料,以教師擬定的花藝場景為設計對象,按照設計要求,遵循花藝行業有關標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的花藝環境設計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比較和評價,得到最佳設計方案并予以實施。在方案實施過程中,使用工具、材料、設備等要符合勞動安全和環境保護規定,對已完成的任務進行記錄、存檔和評價反饋。學習完本課程后,學生應當能夠從事與花藝設計相關的工作,包括室內外庭院花藝環境的設計與施工以及婚禮、會場、慶典現場、商業場所花藝環境的設計與制作。

花藝環境設計的工作和學習內容 (1)工作對象?;ㄋ嚟h境設計的工作對象是:花藝環境設計項目經理部的組建,項目任務書的制定,項目現場有關數據的勘測,與客戶的有效溝通,方案的設計與完善,相關資材、工具、設備的準備,項目現場的施工和監督,項目現場花藝作品的后期養護,已完成項目的記錄、存檔和評價反饋。(2)工具和工作方法?;ㄋ嚟h境設計所運用到的工具主要有:鋼尺、卷尺等相關測量工具,彩筆、紙張、尺子等相關繪圖工具,安裝有繪圖軟件的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等計算機輔助設計設備,剪刀、修枝剪、老虎鉗、小刀、去刺器等修剪工具,劍山、花泥(鮮花泥、干花泥)、花托、金屬網等固定工具,鐵絲、綠膠帶、訂書機、噴壺、包裝紙、彩帶、膠棒、膠槍、塑料繩等輔助工具,行業標準和操作指導手冊?;ㄋ嚟h境設計所運用到的主要工作方法如下:場地的測量方法,圖紙的繪制方法,方案的綜合優化方法,施工成本的控制方法,施工質量的控制方法,施工進度的控制方法。(3)勞動組織和工作要求?;ㄋ嚟h境設計勞動組織主要內容包括:項目經理在項目組成員間進行設計任務的分工,項目組成員之間進行設計方案的對比優化分析并選擇最佳設計方案,項目經理組織并分配施工任務,項目經理和客戶共同進行現場驗收、客戶簽字確認等。針對花藝環境設計的工作要求主要有:能進行有效的客戶和內部成員工作溝通,能勘察測量現場的各種尺寸指標,能繪制平面圖、效果圖等設計圖紙,能制定并完成項目整體設計方案,能陳述花藝設計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能熟練使用各種專業工具和設備,滿足客戶對設計和施工方面的修改意見,遵守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遵守行業標準,能真實、客觀進行自我評價,詳細、規范、及時地填寫項目完工自評、互評并存檔等。

學習情境與課業設計

學習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由教師設計用于學習的“情形”和“環境”,是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處理的結果(見表1)。

課程實施與評價

課程實施場所 課程實施場所如表2所示。

課程師資要求 《花藝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應優先選擇具有“雙師型”背景的教師,即既具有教師資格,又有豐富的理論基礎且有花店從業或實踐經驗的教師擔當校內主講教師,校內兼職教師要求每年至少保證兩個月的花店實踐經歷。校外兼職教師應優先從本地知名花店中選取,要求至少具有3年以上的花店業從業經驗且主持或參與過多項花藝設計和施工項目。

教材編寫及選用 編寫教材必須依據本課程的標準。教材的編寫要充分體現項目課程設計思想,充分體現以項目為載體實施教學,項目選取要科學、符合課程的工作邏輯并能形成系列,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職業能力。同時要考慮可操作性。教材內容要緊跟國內外花藝設計的最新趨勢,建議與知名花店合作開發教材,讓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花藝師作為主要參編人員參與教材編寫。選用教材一定要符合高職高專教學的要求,且為項目型教材,能夠科學、合理地安排教材內容,有助于提升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程整體設計、課程標準及教材等的編寫,應該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理念,注重實踐,融工作于學習之中。課程職場化教學場所應最大限度模擬花店真實工作情景,如工作臺、工具箱、資材柜、鮮花保鮮柜、題板、多媒體設備等。要建成并完善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包括授課錄像、參考圖片、專業參考網址、課程課件、交流互動區等內容,重點建設完善“課程交流互動區”,努力實現師生在線交流、在線信息發布、在線回復、在線點評等功能。

課程考核與學業評價 課程總成績=平時測評成績(占30%)+期末測評成績(占70%)。平時測評成績是已實施教學的各項目學業評價卡成績的平均數,期末測評成績=理論考核成績(占50%)+技能考核成績(占50%)??傊?,本課程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最大限度地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程規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職業素質目標。以婚禮花藝設計與制作為例,學業評價卡如表3所示。

師資力量明顯加強 經過近兩年的不斷實踐探索,《花藝環境設計》課程建設團隊專業和年齡結構已趨合理,具備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比例達到60%,中青年教師比例達到80%,“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90%,課程建設負責人為上海市插花花藝協會會員。校外兼職教師為嘉興市知名花店高級花藝師,具有豐富的花藝設計與施工經驗,團隊教師主持并主要參與了浙江省花卉工初、中、高級以及插花員高級工和插花技師的考試大綱以及題庫的開發建設工作?!痘ㄋ嚟h境設計》課程被列為學院2009年度重點建設課程,《花藝環境設計》教材被立項為2010年度浙江省重點建設教材項目。

教學條件明顯改善 校內已經建成“花藝環境設計實訓室”一間,面積達200平方米,內有鮮花保鮮柜、婚慶拱門、婚慶路引、婚慶舞臺背景、插花專業工具、多媒體教學等設施和設備,能夠同時滿足50名學生校內實踐教學的設施要求。同時為初、中、高級插花員及插花技師的職業技能鑒定和考評創造了良好條件?!痘ㄋ嚟h境設計》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包括課程公告、作業、討論、答疑、師生互動等在內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了教師布置網絡作業、學生在線提交作業、教師網絡批改作業、師生網絡互動交流等課外教學功能。

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明顯提升 商品花卉專業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包括婚禮花藝方案編制、婚禮花藝作品設計與施工工作在內的多項花藝設計項目。學生對本專業的職業認同感強烈,部分學生已經被知名花店錄用,從事花藝設計相關工作,學生一次性就業率達到98%,專業對口率達到60%,用人單位普遍反饋良好。在校學生先后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高等職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能大賽藝術插花項目二等獎、“勿忘農”杯浙江省高職院校農業職業技能大賽藝術插花項目二等獎、第四屆中國月季花展藝術插花比賽三等獎等獎項。已畢業的學生創業熱情高漲,部分學生已在各自家鄉創辦了屬于自己的花店或婚慶禮儀公司,邁出了創業自強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1):1-6.

[3]謝利娟.融工作、學習于一體的“插花與花藝設計”實境式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2):65-67.

作者簡介:

張金鋒(1977—),男,河南洛陽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生物與環境分院講師,高級插花員,研究方向為插花與花藝設計、觀賞植物栽培與應用。(本欄責任編輯:尚傳梅)

上一篇:安全管控論文下一篇:節能減排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