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發展范文

2024-04-18

產業發展范文第1篇

摘要:借(《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之機,結合江蘇的實際,說明江蘇要發展物流產業,縣域物流的發展是關鍵,這是由縣城經濟的獨特性和重要地位決定的,作者結合在蘇南、蘇中一些縣域開展物流規劃和指導物流規劃實施的經驗,研究了縣域政府推動物流產業發展的對策,為縣域政府推進物流產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物流;縣域經濟;產業發展

一、物流產業振興規劃的意義

2009年2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至此,10大產業振興規劃“塵埃落定”,3月10日,國務院以國發(2009)8號文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物流業正式列入10產業振興規劃之中。為什么物流業能夠躋身10大產業規劃,這是由物流業的地位所決定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流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的貢獻越來越大。以2008年的數據為例,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為89.9萬億元,每1個單位的GDP需要3個單位的物流量來支撐:我國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6.6物流業每增加6.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動服務業增加1個百分點;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為18.1%,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左右。這個比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等于創造3 000億元的經濟價值;我國物流從業人員約2000萬,物流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可以新增10萬個就業崗位。以上數據表明。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物流業涉及廣泛的產業和行業?!段锪鳂I調整和振興規劃》以“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為主線,提出了10項主要任務,9大重點工程,9條保障措施。重點是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支持物流企業發展,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加強行業基礎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環境。作者認為。江蘇要落實和實現《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展縣域物流是關鍵。

二、縣域經濟特點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為行政區劃的這一區域內的經濟,它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區域性、層次性、網絡性、開放性等特點的經濟系統,是一個功能相對完備和健全的經濟系統單元。具體地說??h域經濟是指以我國的行政縣為區域范圍,以一級獨立財政為標志,以縣城、集鎮、行政村各層次的經濟元素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為基本結構,通過雙向反饋的人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而顯示出整體功能的經濟系統。

我國縣級區域占全國面積的94%,截至2006年底,我國列入縣域經濟統計范圍的2072個行政單位,人口總數超過9.62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73%;縣域經濟的GDP約占全國GDP的60%。截至2004年底。我國共有行政縣級區劃2862個。由此可見,發展縣域經濟。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基礎作用。

談到縣域經濟概念時。還必須注意縣城經濟與區域經濟的差別??h域經濟和區域經濟。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指一定范圍的地表空間中的經濟區域;而它們的區別在于:區域經濟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經濟的含義,它界限比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區的自然經濟區,經濟功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經濟發展的內在客觀聯系:而縣域經濟具有行政區域的含義,界限比較清楚,經濟功能的發揮往往通過行政手段和政策功能作用。并且是在歷史傳承的基礎上有序地展開。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軸心,集鎮為紐帶。行政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性經濟網絡。它具有以下明顯特征:

第一是相對獨立性??h相對于省的派出機構——地區和市,或相對干基層政權的集鎮,都有比較大的獨立性。這主要體現在;國家和省制定的所有政策、規定及部門的工作要求,都以條文的形式下達到縣。要靠縣獨立地去貫徹落實,這就是所謂的“上邊千條線,到縣一根針”??h域具有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條件,因而具有自己的優勢。具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經濟壯大本縣域經濟實力的途徑。財政收支,除完成上級規定任務外??梢宰灾靼才派詈蜕a及社會事業建設??h域經濟是市場經濟為主。對市場供求及價格水平變動反應靈敏。主要以市場為導向安排產供銷。離開了市場。經濟運行難以為繼。

第二是綜合性。由于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小系統或國民經濟大網絡中的小網絡,也具有類似國民經濟大系統、大網絡的綜合性特點。它既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建材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部門,又包括計劃、財政、銀行、稅務、物價、工商管理等職能部門。它不僅有生產經營的企業和經濟部門,還有經濟社會管理機構。是個“小社會”,因而縣域經濟是經濟和社會功能比較齊全,綜合各產業各部門乃至社會單位于一身的國民經濟小系統、小網絡。

第三是自然的區域性。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經濟網絡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大網絡中的小網絡。即區域性網絡;二是經濟運行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的運行,即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大體上是在縣區域范圍內進行的;三是經濟優勢的區域性。即由于歷史、地理和自然條件等方面的不同??h域經濟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優勢,包括產業部門優勢和產品優勢等。它可以是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建筑、建材業。也可以是旅游服務業等。因此。對縣域經濟區域性應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即從經濟網絡、經濟運行、經濟優勢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四是層次性??h域經濟既然是區域性經濟網絡。那么這種經濟網絡必然帶有多層次性??h城經濟、集鎮經濟和行政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網絡中的三個層次。其中,行政村經濟層次是基礎層,即縣域經濟的基本單元或基礎環節;集鎮經濟層次是中間層,即介于縣城經濟和行政村經濟之間的層次;縣城經濟層次是中心層,一般而言,它是縣域經濟的中心環節。而且。每一層次經濟包括多種經濟形式,如縣城經濟、鄉鎮經濟均包括國有、集體和個體所有制形式,行政村經濟一般包括集體和個體所有制形式,即呈現多元性的特點。所以??h域經濟實質上是以縣城經濟為中心層、集鎮經濟為中間層、行政村經濟為基礎層的多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網絡。

第五是開放性??h域經濟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系統,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通過人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與外界廣泛交流??h域之間存在著差異與梯度。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條件和不同的發展優勢,不同縣域問的優勢互補和經濟交流,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開放性是縣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必要條件,封閉、自守必然會導致縣域經濟的衰落。沿海發達地區、江蘇蘇南地區縣域經濟的異軍突起,與它們的開放度高有必然的聯系,而內陸的老、少、邊、窮地區多數位于開放度較低,交通、信息閉塞,人員流動緩慢的山區和邊遠地區。

三、縣域物流現狀分析

1 缺乏物流規劃或布局存在地區分割、部門分割的現象。大部分的縣并沒有專門的物流規劃,物流規劃被分割

到其它規劃之中。如產業布局規劃、商業網點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等。也有個別縣盲目大量興建物流園區。造成物流資源的巨大浪費。

2 物流企業普遍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功能弱、管理水平低。比如蘇中某縣,有100多家物流企業?;旧隙际?輛~2輛車。3個人~4個人的經營戶。分散在縣城各處,業務規模小,服務能力弱,相互間競相壓價,惡性競爭。難以形成合力和優勢。

3 物流裝備和技術水平不高。車輛噸位普遍偏小。倉庫設施老化嚴重。機械化裝卸作業程度不高。導致貨物破損嚴重,物流服務不規范。服務效率低下。運營成本和交易成本高。

4 在物流運作過程中,信息化程度低。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收集與處理不及時。經常發生錯誤,難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5 物流人才匱乏??h級物流企業由于普遍規模小,物流專業人才嚴重缺乏,物流師以上的專業從業人員寥寥元幾,物流管理處在粗放管理階段。

四、縣域物流發展對策

1 切實做好縣域物流規劃。物流作為服務業和綜合性產業,需要有獨立的、系統的規劃。當然,該規劃要與縣域其它規劃相銜接和保持一致,同時該規劃要與該縣所在的市、省物流規劃保持一致和細化。規劃時要仔細調研和分析縣域物流需求,如產業分布特點和物流量,產業發展趨勢。第三要充分發揮縣域區位優勢,如高速公路的擁有最和交匯點數,鐵路的擁有量和交匯點數,鐵路編組站及其等級。擁有的水系和一級、二級航道數量等,這些交通樞紐非常適合作為物流園區或公鐵水物流配送中心。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規劃要具有可操作性。這也是規劃的難點。規劃不能是紙上談兵,越是基層的規劃。越要體現可操作性。物流規劃的結果。應能成為縣級政府招商引資的指南,這樣的規劃才有實際意義。才能真正發揮規劃的作用。使規劃落到實處。

2 縣域物流規劃的核心是構建縣域物流網絡,包括物流組團、物流節點布局和物流線路規劃。首先是對現有物流資源進行梳理、整合。那些可以保留,那些可以合并,那些需要調整,那些需要重建;其次是形成縣域物流網絡節點,這些節點要與縣域所在地區相適應。又要形成功能完善、分工明確、分布合理的網絡節點體系。既要滿足現有的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的發展,適度超前。一般而言,縣域城市最多可以有一個物流園區、若干個物流配送中心和若干個分撥點。物流園區選址應該在縣城開發區、工業園區附近,具有公路、水路、鐵路交匯之處,如果沒有鐵路,至少需要有公路和碼頭,有港口的縣域則要充分利用港口優勢。將物流園區建在港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為縣域產業服務。根據產業集聚來布點,尤其要考慮農副產品的集聚與配送。

3 規劃的實施是關鍵。物流規劃經過專家評審、縣規劃委員會通過之后,轉入規劃落實階段,需要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逐一實現。不少縣域政府規劃做完之后,放人檔案館完事,實際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規劃形同虛設。這就失去了規劃的意義。但更多的縣域政府是真正按照規劃的要求來落實,通過多次專門培訓,規劃內容講解。使招商引資部門和集鎮、行政村充分理解規劃。按照規劃要求來進行招商。按照規劃建設、運營物流節點,對大多數縣域政府和物流企業而言,都是新生事物,大家都缺乏經驗。一個好的做法是到做得好的同行那里去參觀學習、取經。更重要的是縣域政府要集中精力努力打造一個示范點,一方面為物流節點建設和運營摸索經驗:另一方面為全縣物流產業發展提供示范案例。

4 加快物流人才培養步伐。物流規劃的貫徹落實。需要一大批物流專業人才。而物流人才在我國是稀缺資源,在縣域更是如此。培養和引進物流人才。營造物流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是縣域發展物流產業的當務之急??h域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包括4類:(1)有物流企業從業經驗的。熟悉貨代、公鐵水聯運、物流中心管理等物流供應鏈管理的中、高級人才;(2)熟悉現代物流運作。同時又通曉相關產業如化纖紡織服裝、鋼材剪切加工、醫藥、石化、建材、電子、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之一相關業務的復合型第三方物流高級管理人才;(3)深悉現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理論知識,有一定物流系統規劃技術經驗的物流高級人才;(4)開展現代物流所需的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和從業資格的專門操作性、技能性人才,如:倉儲、運輸、配送、配載、貨代、流通加工等的管理和操作??h域物流人才培養的途徑是引進、自主培育和轉行??h域政府、企業可以花重金引進急需的、具有從業經驗的高端物流管理和運營人才,作為領軍人物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縣域政府、企業也要有意識地培育有一定基礎的在崗的物流從業人員去深造,以提升其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縣域政府、企業還可根據實際需要,引導一批有潛力、肯學習的干部通過集中培訓。轉向物流行業。從事物流工作??h域政府、企業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環境,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讓物流人才安心工作,充分發揮物流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5 物流配套政策體系構建與落實。隨著《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貫徹執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將制定有關政策措施以促進物流產業發展??h域政府可以根據國家政策的精神,制定更加細致、有吸引力的政策,推動當地物流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物流配套政策體系包括土地、稅收、財政補貼、行政服務收費、人才引進和激勵等??h域政府利用這些物流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意識,吸引人才、吸引企業從事物流產業,做大做強物流產業。政策出臺之后,關鍵是兌現、落實,培養標桿企業、樹立典型人物,在業界產生廣泛影響。

產業發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當代中國;文化建設;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文化創意產業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科技發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著文化產品的內涵提升、文化業態的界域開拓、文化服務的品質優化。

一、文化科技融合的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興趣。早在14世紀,著名畫家達·芬奇曾說:“藝術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飛。”這句話生動地揭示了文化與科技的內在聯系。比爾·蓋茨曾斷言:“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創意時代已經來臨,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無以數計的商業利益、商業奇跡。”國外的研究主要從產業融合的視角展開,國內的研究主要圍繞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展開??傮w上看,國內外的研究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內涵、特征、作用、機制,以及融合帶來的產業變動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側重于從技術創新的角度,探討文化和科技融合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

對于文化與科技融合內涵的理解,目前學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代表性的有三種理解。第一種從狹義來講,是指在文化產業領域引入科技。如彭英柯、宋洋洋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是指文化產業依托高科技產業的技術手段或產出結果,以拓寬傳統文化產業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提升文化產業的服務水平,催生新的文化產品甚至新的文化業態等一系列現象。尹宏認為,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講,文化和科技融合就是指科技與文化的本體形態相融合,兩者交叉、滲透、重組并最終融為一體,從而更新了文化的技術形態,并改變了文化的經濟形態、催生新的文化產業形態。融合本質上是追求產業效率的提高,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技術誘發的產業發展模式。第二種從更廣泛的意義而言,是指以科技為手段來展現文化。如姜念云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就是將文化的內容、形式與服務等與科學技術的原理、方法等有機結合,提升有關文化產品的價值與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過程。崔木花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就是以文化內涵為核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展示和創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及提升文化體驗,使文化產品賦予更強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創造更大價值的過程。第三種是指文化與科技的相互作用。如畢娟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就是指文化與科技二者的相互作用,文化作用于科技,科技作用于文化,二者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一體化的狀態。

從世界文化技術史來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概念具有歷史的必然脈絡和發展軌跡。古代的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融為一體,二者有著相同的含義,并共同探索自然界的本源以及與之相關的世界圖景。這種狀況也體現在科學研究者與人文學者的研究交叉重疊,如畢達哥拉斯不但提出了勾股定理還把音樂的諧音歸結為數的比例,奠定了西方音樂的基本理論。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所說:“文化和科技,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合。”融合的速度慢,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融合趨勢日益明顯。以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已交融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在改造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催生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

文化與科技融合首先表現為科技創新對文化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第一,科技為文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第二,科技發展提升了文化的創新能力;第三,科技增強了文化的影響力、表現力和傳播力;第四,科技創新催生了新興的文化業態。

文化與科技融合還表現為文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具體表現為:第一,文化發展提出了科技創新需求;第二,文化為科技建立了重要基礎,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發展的土壤和應用的空間;第三,文化影響著技術的選擇與發展路徑;第四,文化使科技有了人文關懷。

文化與科技融合實質是產業的融合,文化產業依托高科技產業的技術手段或產出結果,以拓寬傳統文化產業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手段,提升文化產業的服務水平,催生新的文化產品、新的文化業態。從形式分類上看,文化科技融合,有的源自產業的技術升級,例如多媒體技術、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出現等,其最大特點在于產業升級、技術驅動;有的源自文化與科技產業交叉重疊部分融合所形成新的產業部門,或完全通過行業內壟斷企業自身的擴張行為完成融合,例如文化旅游、數字出版、網絡教育等新生業態,又如大型科技企業多元化經營從事文化業生產。

二、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時代趨勢

關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趨勢,孫國學認為,文化產業的科技化成為一種趨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僅創造了嶄新的文化樣式和表現形式,而且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又改造和提升了傳統產業,推動文化產業升級。雷鳴指出,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文化產品的原創力,開發新的信息文化產品,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大力發展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技術,傳播和保存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促進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發展,創造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景觀f”。“科技引領”產生的新興文化形態,隨著高科技浪潮引發的網絡信息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極大沖擊,一批科技企業逐漸成為新興文化的運營主體。單純以文化資源企業為主的“內容為王”發展模式和以科技企業為主的“科技引領”模式都不能有效主導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實現“內容為王”和“科技引領”的高度融合才是未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流趨勢。我們目前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關注,似乎更關注博物館、圖書館、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也就意味著更關注政府的作為而不是社會的作為。我們應該要找到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更廣闊的平臺。

當今世界,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要素,已成為未來世界各國和地區政治競爭的主要力量。同時,文化產業作為當今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西方國家通過科技與文化的融合不斷提升其文化產品的創作力、感染力、表現力、傳播力以及影響力。從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狀況來看,主要呈現下述趨勢:

一是文化產業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其產值在GDP中占比都普遍高于10%。2012年,全球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5.14萬億美元,保持18.37%的增長速度,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美國近年來文化產業增加值約占全國GDP的1/4,僅次于軍工行業。

二是全球文化產品國際化壟斷的趨勢日益明顯。具體來說,全球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征鮮明,主要集中在以美國為核心的北美地區和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地區。美國的影視業、出版業、藝術表演、娛樂業和信息服務等產業十分發達,長期占據著文化產業的世界霸主地位。其影視作品在全球市場范圍內占絕對優勢,基本上被迪斯尼.索尼、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怂?、環球、華納兄弟7家大公司瓜分。好萊塢已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美國電影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放映,現已占有歐洲票房收入的70%;美國電視節目在世界125個主要市場播出,在歐洲電視節目播放的電影,美國電影占70%以上。雖然世界六大唱片公司中只有一家以美國為主體,但其發行量在國際市場占有20%的份額;美國出版業占同年世界圖書銷售總額的30%。

三是科技與文化融合態勢凸顯。主要由數字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還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萍家呀蝗跐B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

四是文化產品已成為西方國家傳播價值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經濟和高科技的外衣保護下,發達國家將西方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植入文化作品中,利用文化產品輸出和網絡社交文化平臺宣揚其主流價值觀,客觀地削弱了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上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生產層面上,科技強、文化弱的狀態沒有根本改變,文化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高端裝備被國外廠商高度壟斷;缺乏復合型人才;產學研結合度不夠;“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尚未建立。二是在消費層面上,對新生代青少年文化消費群體和其他國家文化需求了解不深,片面迎合或歪曲淺層次文化消費體驗,導致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兩張皮”,文化作品難以令文化消費群體形成深層次文化認同。三是在管理層面上,條塊分割導致部門和行業協同不足,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促使政府在公共文化科技平臺的打造上缺位,尚未找到文化科技融合的準確戰略路徑。對新興文化業態缺乏管理手段,導致不當管理或缺位。

文化與科技融合不足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創作和傳播,西方國家不僅憑借《阿凡達》等采用高科技手段生產的大片搶占中國市場,而且把《花木蘭》《功夫熊貓》等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作品作為其占領中國市場的一種策略。而我國目前由于文化與科技融合不足,對文化產品創作和傳播的科技支撐薄弱,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自身的創作力、表現力和傳播力,由此也對我國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和挑戰。

三、文化科技融合的成功模式

(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以文化保有、傳播為核心,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為支持,以資本為推動,以傳媒為載體,以大眾消費為動力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目前已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很多發達國家都形成了有自己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如英國的創意設計業、美國的數字出版業,日本的數字動漫業以及韓國的電子游戲業都顯示出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產業持續競爭力,在豐富和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同時,也極大提升了其參與世界競爭格局重組的綜合實力。美國率先完成了從工業化向“創意經濟”的重大轉型,現今美國文化產業產值已占GDP的1/5,其中僅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的出口額就高達600億美元,一舉取代航空航天工業成為第一大出口商品,美國占世界文化產業市場份額高達43%。

(二)文化科技企業服務平臺發展模式

文化科技企業服務平臺,指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為文化科技企業提供創意研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管理咨詢、展示交易等共性服務的一個或幾個獨立法人實體組成的共同體。其主體通常包括科研機構、高校院所、文化科技企業、職能部門等。通過在上述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起一種“橋接”關系,文化科技企業服務平臺可以實現系統內要素資源的跨時間、跨空間、跨部門再配置,推動異質性資源之間的互補與協同。其功能主要是,形成鼓勵創意、創新、多元、互惠的產業發展氛圍,創造產業協同創新的多方合作機制;為文化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提供可靠的技術與服務保障。如蘋果公司為了更好地解決科技成果與產業融合轉化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利用APP Store平臺,創造了一個科技資源與產業資源共享的網絡服務新模式。

(三)原有區域文化資源升級模式

針對原有的區域文化資源,利用科技、金融、市場、消費等產業要素進行產業升級。例如,蘋果公司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ITUNE產品實現了個人音樂的移動服務,從而創造了顛覆式的文化消費模式。

(四)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模式

澳大利亞近年來在文化產業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昆士蘭科技大學所建設的創意產業園區(Creative Industries Precinct,以下簡稱CIP)對其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影響。昆士蘭科技大學CIP是澳大利亞第一個致力于創造性的實驗和文化產業的商業性園區,主要由昆士蘭科技大學、昆士蘭州政府、澳大利亞文化產業與創新國家重點研究中心、大洋洲互動設計合作研究中心、La Boite專業戲劇演出公司等產業界和學術研究界機構等組織構成,昆士蘭科技大學作為主導者,在政府和工業界的緊密合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CIP主要通過三個企業事業中心獲取收益:一是創意產業事業中心(Creative Industries Enterprise Centre),主要依靠大學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創意實踐和創意內容對新創意的產業化進行輔導,同時也通過為其創造工作區、進行財政支持等手段,并通過開發靈活的交易空間和提供交易通道而獲利;二是凱文格羅夫都市村(Kelvin Grove Ur-ban Village),是連接企業、文化產業和社區的多元化城市邊緣社區;三是ACID(Australasian CRC for Interac-tion Design Pty Ltd)互動設計中心,經營領域主要有游戲開發、數字藝術、表演和視覺藝術、設計、電影、電視和多媒體,部分資金來源于聯邦教育部。

四、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強化資金保障

支持文化科技企業用好用足國家和地方各類財稅優惠政策,鼓勵文化科技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各類文化科技項目和扶持資金,發揮引導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各類資本進入文化科技領域。鼓勵大型國有文化機構和企業設立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開展文化科技投融資活動。在國家許可范圍內,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科技領域。在投資核準、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扶持一批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文化科技企業、小微文化科技創業企業和個體文化科技創業者。

加強與金融、保險機構協調,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文化科技企業的特色金融產品,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文化科技企業需要。支持保險機構探索對無形文化資產、文化出口產品和服務等的保障,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文化科技產業特色的貸款擔保服務。

加大以財政投入、稅收優惠為主的文化科技投入。政府通過直接投資、減免稅收、開辟投融資渠道、實行優惠的人才政策等手段,幫助入駐企業獲得所需資金和人才。整合出臺一批政策,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支撐體系。結合文化科技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稅收、金融、土地、工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建立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支撐體系,在資金投入、金融支持、財稅優惠等方面向文化科技企業、重大文化科技項目傾斜。加大科技專項對文化領域支持力度,設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專項資金。轉變財政資金對文化科技項目扶持方式。合理運用項目補貼、貸款貼息、重點獎勵、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等多種形式,支持文化科技企業的發展。對于重點文化科技項目,做好梳理、跟蹤、服務。

(二)強化平臺保障

建設發展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文化科技產業園為依托,開展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一批行業公共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得益于各自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其中,作為直接服務于新興文化產業的文化科技企業服務平臺在豐富產品表現形式、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占據產業鏈高端環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設文化產業園區。由于具備學科、人才的綜合優勢,高校更容易培養、吸引到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營銷人才,并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和培訓基地。政府可以順勢推動,促成其形成和發展,利用群聚策略建立“官產學研”聯合創意產業園區,通過同業合作、產業垂直或水平整合等方式將創新與現實成果結合,從而實現文化產業與創意實踐的持續發展。

(三)強化產權保障

完善數字出版、游戲動漫、網絡視聽、影視制作、創意設計等文化科技融合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信用保證機制。鼓勵文化科技企業自主創新形成的成果及時申請、注冊、登記知識產權。創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凈化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違法侵權執法力度,為文化科技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問題是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包括立法、司法和執法。要在知識產權立法中制定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條款,要保證足夠高的賠償力度。要建立專業技術鑒定制度,科學、公正的鑒定結論是司法部門認定知識產權法律事實的依據,也是知識產權是否能得到應有保護的基礎條件。要大力建設技術鑒定機構,盡快、更多地建設專業科技評估機構、知識產權司法鑒定機構,主要履行對專利案件所涉及的技術方案或外觀設計是否在專利保護范圍內及侵害程度的鑒定。要建立聽證程序,給予各方當事人向鑒定專家當面陳述的機會,以利于鑒定專家在相關鑒定材料的基礎上,作出科學、準確的判斷。

(四)強化人才保障

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隊伍,尤其是具有創意與技術背景、實現創意內容產業化的高層次的人才。目前,產學研結合還不夠。不少文化企業不僅缺乏將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相結合的能力,而且運用現代高科技改造和創新傳統文化產業的步伐也跟不上。

人才是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最關鍵的要素,重點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端人才。人才培育體系主要包括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有科研任務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的主陣地。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要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實現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鼓勵高層次人才兼職、技術承包、技術合作、技術入股、興辦企業等;堅持精神與物質獎勵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高端人才的表彰與獎勵力度。

產業發展范文第3篇

(陜西榆林市果樹開發辦公室 陜西榆林市 719000)

摘 要:榆林紅棗既是歷史悠久的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近年來掀起的農業特色產業,長期以來,紅棗作為榆林特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從榆林地區紅棗基本概況入手,分析了紅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闡述了今后榆林紅棗的發展前景,以期引起相關紅棗發展部門及人員的進一步重視,加快、加大榆林地區的紅棗發展事業。

關鍵詞:榆林;紅棗產業;發展前景

1、榆林地區紅棗產區基本概況

1.1悠久的栽培歷史和豐富的品種資源。

榆林地區是全國紅棗五大產區之一,據資料記載,栽植紅棗已有三千多年歷史,栽植面積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的俯谷、神木、佳縣、綏德、吳堡、清澗6個縣的68個鄉鎮,1852個行政村。由于栽培歷史悠久,所以品種資源十分豐富。表現優良制干品種有中陽木棗、方木棗、佳縣油棗、清澗灘棗、木棗等;鮮食品種有狗頭棗、脆棗、團棗以及近幾年引進的贊皇棗、駿棗、梨棗等。

1.2獨特的自然條件。

榆林地區能成為全國、全省的紅棗主產區,除有栽植習慣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主要原因之一。該區位于黃土高原北部,屬暖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年均氣溫10-11℃,沒有高低溫災害。但是6-8月份棗的重要生長期,氣溫月均22-24℃,這段較高的溫度非常有利棗樹花芽分化和開花座果,晝夜溫差大(12-14℃),這一特點相當有利青果有機營養積累;全年日照2608-2962小時,在全國棗區名列前茅;無霜期為170-182天,能充分滿足棗樹生長期對積溫的要求;年均降雨量472-505mm,降雨主要集中在

7、

8、9月,既能達到棗果生長的需要,又避免了成熟期的裂果和爛果問題。

發展紅棗產業符合這一區域生產力水平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這一區域溝壑縱橫、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貧瘠、自然災害特別是干旱頻繁發生,棗區各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這一地區大量栽植棗樹,通過采取配套的治理工程措施,可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林草覆蓋率,大大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棗樹具有適應性強,耐干旱、抗瘠薄等特性,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具有十年九收的奇特效應。

2、榆林紅棗產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影響我市棗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產量低,產業化程度較低,銷售市場滯后、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棗園品種老化、單一,達不到理想的收益我市棗農長期以來重產量輕品質,有什么品種苗栽什么苗,目前主要以油棗、木棗等為主,鮮食棗品種較少,且老棗區的品種退化相當嚴重。

(2)棗農不掌握科學性管理方法,采用傳統粗放管理方法老棗園長期以來粗放管理,只采用不投入成少投入的辦法,不能進行合理密植。修剪整形不當,不能按照不同品種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不重視花期管理,導致產量低、質量差。

(3)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體系不健全。產前、政府、科技服務組織缺乏對市場調研、信息采集,對棗農信息的提供、生產計劃制定的指導和生產物資的籌措幫助支持不夠;產中,技術指導不到位,不能保證林農與市場對接。

貯存保鮮、深加工、銷售不到位。具體表現在市場預測少,信息匱乏,棗產品市場發展緩慢,棗樹發展規模、生產、深加工、銷售各環節之間聯系不緊密,傳統生產經營模式與現代市場營銷矛盾突出。棗果實產后深加工難以適應國內、國際市場需求。果品市場發展滯后,信息網絡不健全,服務設施不配套,流通環境不暢通,政府、中間服務組織對市場開發和引導不力。

3、榆林紅棗產業前景規劃

三、榆林紅棗產業前景規劃 3.1引進良種,科學選育優良品種。

實現良種化區域化生產品種引進選擇,應以適應當地的制干棗品種為主,如方木棗、狗頭棗、贊黃大棗、駿棗、中陽木棗及其優良變異類型等;適當發展鮮食品種和加工蜜棗,如鮮食品種牛奶脆棗、狗頭棗等,加工蜜棗扁圓團棗、贊黃大棗、方木棗等。加強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新品種選育和引進如冬棗、金絲小棗、婆棗和贊皇紅棗等。在新品種選育上,要根據該市氣候、土壤特點,開發適合不同土壤生長的新品種及不同需求的新品種,如對于貯藏用紅棗品種應具有:優質、晚熟、耐貯、抗裂果等特點;對于鮮食用紅棗品種應選育出不同成熟期的品種。今后應重點研究不同成熟期鮮食紅棗品種合另搭配、設施化錯季栽培(提前和延后)、調控果實成熟期和貨架期短期保鮮。為了保證紅棗苗品種的純度,苗木生產單位應具有三證(苗木生產許可證、苗木經營證、苗木檢疫證),方可生產出售苗木。

3.2配置授粉樹。

棗樹的優良品種中,大多數品種能夠自花授粉,且正常結果,但異花授粉可以顯著地提高坐果率,對增加果實產量是相當有益的;也有少量的幾個品種因花粉不發育或發育不健全,或者自花不孕等原因,單一栽植授粉不良,必須配置相宜的授粉品種,如贊皇大棗也需配置花粉發育良好的馬牙棗、九月青作為授粉品種。因此,在定植建園時最好授粉品種進行混栽,這樣便于提高果品產量、質量。

3.3及時有效地做好施肥和追肥工作。

每年堅持早春、秋季深施有機肥,保障棗樹生長發育所需的基本肥料。促使棗樹生長發育好,提高產量和質量?;实姆N類一般以圈肥、廄肥、綠肥、堆肥、人糞尿等有機肥和草木灰為主,摻入部分氮素和磷素化肥,磷肥應在施肥前先與有機肥混合堆漚,防止被土壤固定,以提高肥效。

3、4科學合理整形修剪棗樹。

依據棗樹品種特性、不同發育階段和不同的生產目的確定合理的樹形和修剪方法。該市棗樹修剪中常用的樹形有:主干疏層形、開心形、紡錘形。棗樹不同發育階段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幼樹整形修剪首先應當按照品種和生產目的,確定樹形。定植當年不定干,只拉枝,翌年確定培養中心領導枝和二次枝,逐步培養結果枝;盛果期棗樹的修剪主要是,調整好樹冠范圍內的枝葉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維持好各類枝的生長勢,通過更新結果枝組,使其延長結果壽命。

四、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發展榆林紅棗產業前景廣闊,建議區、市、縣各級政府應進一步重視棗產業的發展,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加快基地建設,組建企業集團的思路,制定長遠規劃,使之成為榆林市致富和增強區域經濟優勢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任國蘭,司勝利,喻璋等〃棗樹病蟲害防治[M]〃金盾出版社,2002,(6)〃

產業發展范文第4篇

(ZT)26日上午,濟南市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大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部署要求,分析研究我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全面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推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市委書記焉榮竹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建國主持會議;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華東,市政協主席徐長玉,市委常委、市中區委書記雷杰,市委常委、秘書長孫曉剛,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王成波,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譚延偉,市委常委、濟南警備區政委晉爭鳴,副市長鞏憲群出席會議。

焉榮竹在講話中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進入新的世紀,黨中央明確把文化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前不久召開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為我們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前進方向。“十二五”時期,對于濟南來說必定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不僅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跨越提升期,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也將迎來一個黃金發展期。各級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階段性特征和發展趨勢,發揮自身優勢,用好重大機遇,切實增強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焉榮竹強調,加快我市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建設文化強市為目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努力形成與省會地位作用相適應的文化優勢,把濟南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山東文化強省建設的排頭兵。

焉榮竹要求,要明確任務、突出重點,全面開創省會文化繁榮發展的新局面。一要突出文化引領作用,大力增強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動力。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文化引領的根本任務,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的時代文化精神,加強區域文化傳統和“誠信、創新、和諧”城市精神的認知教育;充分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提高經濟的文化含量;正確處理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的關系,真正把濟南建設成為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相得益彰的魅力城市。二要突出培植主導產業,全面提高文化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要立足比較優勢,突出發展重點,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圍繞打造產業集群、形成規模優勢,做大做強濟南報業、廣播電視、出版印刷、文化演藝等國有文化企業集團,優先培植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加快發展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業;深入實施大集團和重點項目帶動戰略,鼓勵支持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兼并重組;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項目;加快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三要突出打造“天下泉城”,構建形成濟南獨具特色的文化標志。要進一步加大對濟南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開發力度,不斷豐富完善“天下泉城”文化品牌體系;更加注重用現代科技和數字技術集中展現“山、泉、湖、河、城”渾然一體的城市風貌,更加注重把泉城特色文化與精品文藝創作、旅游品牌創建、企業名優產品開發相結合;充分利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塊“金字招牌”,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深入挖掘龍山文化、大舜文化、黃河文化、名士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注重做好濟南歷史文化典籍的整理、編輯和出版工作。四要突出實施文化惠民,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廣泛開展“三下鄉”、“四進社區”活動;緊緊抓住舉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契機,加快省會文化中心、大劇院、美術館、圖書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強重大題材的創作,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

焉榮竹要求,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為省會文化改革發展提供有力保證。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步伐,進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宏觀管理體制。要強化人才支撐,認真實施宣傳思想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面向海內外加快追攬一批文化發展領軍人物和高端人才,充分發揮省會文化單位眾多、高??蒲性核芗闹橇瀯?,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要優化發展環境,抓緊調研制定“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用足用好國家和省里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健全完善文化投融資機制,強化輿論宣傳,努力形成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動力。

張建國就貫徹會議精神講了意見。他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深化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機遇意識、標準意識。要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抓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抓好園區建設,抓好文化企業的培植壯大,抓好項目帶動,使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省會文化改革發展的產業優勢。要切實強化組織保障、政策保障、環境保障,形成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把城市文化軟實力、綜合競爭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大會對全市20佳文化企業進行了表彰;章丘市、歷下區、市文廣新局和西區投融資中心作了典型發言。

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各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市直各部門、單位負責同志;市直宣傳文化系統領導班子成員,有關文化企業單位負責人等出席會議。

《濟南繪就未來五年文化產業藍圖 打造重點品牌》

11月26日,濟南召開文化產業發展大會,下發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振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繪就了未來五年濟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時間表和藍圖。

改變“中轉站”尷尬地位

泉水的持續噴涌,帶來濟南各大名泉景點游客數量的增加,然而,游客來得快,去得也快,為了改變“中轉站”的尷尬地位,濟南將力爭用五年建成國內、國際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意見》指出,濟南將著眼于將文化旅游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加大開發力度,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黃河文化、生態文化、

“中華老字號”文化、特色飲食文化、溫泉文化等本地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老街區、休閑娛樂綜合體、休憩旅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形成國內外著名的“泉水之都”文化休閑旅游區。

對市民期盼已久的泉水節,《意見》也做出了明確規定。濟南將適時舉辦“泉水文化節”,積極推進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護城河等旅游綜合體建設,推進千佛山等文化旅游景點和區域的改造提升,加快華山歷史文化公園、濟西濕地公園等城市新空間的開發建設。

此外,省城要深度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整體提升文化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和品位。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創新文化旅游管理體制,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經營,增加文化旅游對相關產業的拉動力。

做大“城市的面包”會展業

“天下第一會”糖酒會、香港名品展、臺灣名品展等讓泉城賺足了人氣和財氣。在西方,會展業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的面包”,濟南為了做大這塊“面包”,將打造會展之都。

在廣告會展業方面,《意見》規定,濟南將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和交通區位優勢,有效利用各類博覽場所培育品牌會展,提高濟南會展業競爭力,做活節慶活動,豐富文化內涵,提高城市知名度。辦好文博會、信博會、茶博會、非遺博覽會、旅交會、童博會、現代生活方式展等重點展會。要廣泛吸納全國性、國際性的展會來濟南舉辦,逐步推動濟南成為全國重要的會展中心,初步建成結構合理的廣告會展人才隊伍,廣告會展業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居全國前列。

濟南將打造旗艦廣告企業,培育一批知名廣告品牌,積極促進網絡游戲廣告、移動電視廣告、手機短信廣告等新型廣告媒體的發展,拓展廣告業的發展空間,建立影、視、聲、平面、互聯網、移動通訊等全方位、多門類的廣告媒介體系。

打造10個重點文化產業品牌

《意見》明確指出,濟南要建立文化產業品牌評價和激勵機制,打造10個重點文化產業品牌,依托濟南的資源特色,結合濟南在未來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定位和功能設計,制定濟南的文化形象宣傳計劃,逐步樹立并推廣濟南的城市文化形象。

在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方面,濟南將充分挖掘泉水文化、黃河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等資源,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名人文化品牌、文化企業品牌、文化產品品牌、文化旅游品牌、文博會展品牌、民俗工藝品牌、文化活動品牌、區域特色品牌。

據介紹,濟南市對天下泉城、文博會、泉水旅游、齊魯動漫產業博覽會等原有的文化品牌要繼續推廣,對有發展潛力、具備成長空間的品牌要積極培育支持。

芙蓉街等要更時尚

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上,到2015年,每個縣(市)區要規劃建設完成3—4個有文化內容、有地域特色、有創新內涵的文化特色園(街)區。

《意見》指出,要利用英雄山文化消費圈、芙蓉街歷史文化老街區等建設時尚消費類文化產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建設發展。同時,建設具有孵化器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的創業產業園、動漫產業基地、文化產業行業培訓基地、文化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重點打造以園博園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區為依托的西部文化產業城。

對“曲山藝海”挖掘提升

演藝娛樂業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根據《意見》規定,濟南將加快文藝演出院團轉企改制和資源重組,進一步開發演出市場,鼓勵演藝單位積極探索演藝市場經營新機制,打造具有泉城特色的演藝品牌。

據了解,濟南將發展一批滿足不同需求的休閑娛樂設施,創作一批特色劇目和名牌劇目,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市場的演出品牌節目,增強市場競爭力。重視對“曲山藝海”等傳統特色演藝的挖掘和提升,開發嘉年華和主題公園等時尚文化娛樂消費市場,打造具有鮮明濟南特色的大型實景綜合演藝節目,提升濟南的文化氣質和形象。

加快創意產業發展

北京798藝術區聞名中外,從一個工廠成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標。根據《意見》,濟南也將打造濟南的“798”。

《意見》指出,濟南將依托老倉庫、老廠房、老建筑改造,規劃打造創意設計類產業聚集區,積極引導有設計能力的企事業單位進行社會化服務,參與市場開發和競爭。逐步建立創意設計產業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認真落實國家對創意設計產業的各項優惠政策,為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培育發展新媒體產業

濟南發展現代傳媒業優勢明顯,省市新聞媒體集中、高等院校和人才集中,制作、發行、播映鏈條完善。根據《意見》要求,濟南將積極發展網絡產業和新媒體產業,逐步建成區域性文化傳播中心和傳媒產業基地。

未來幾年,濟南將大力發展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實施圖書、光盤、互聯網三者的立體開發和跨媒體出版。加大對國有出版企業扶持力度,支持國有和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絡書店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開放,開拓市場、創新品牌;引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發展,發展新興出版生產力。(ZT)

(ZT)《濟南文化產業發展大盤敲定》

●到2015年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特色街區

●以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為龍頭,加快報刊體制改革步伐,逐步把濟南建成區域性文化傳播中心和傳媒產業基地

●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老街區、休閑娛樂綜合體、休憩旅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全力打造泉城、魯菜、大舜等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每年重點扶持發展1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關注聯系、支持幫助40個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一般性文化公司注冊資本可降低到3萬元人民幣。組建文化企業集團,控股子公司由5個放寬至3個

“到2015年,基本建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力支撐經濟文化強市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使濟南成為彰顯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文化氣息的文化名城、產業優勢突出的文化強市、帶動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區域性文化產業中心城市。”日前,我市出臺意見,就加快文化產業振興發展作出部署。形成“天下泉城·創意天下”大品牌

我市確定,到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5%以上,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達到20%以上,年均增速分別達到或超過20%;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國、全省具有較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特色街區;現代傳媒業、文化旅游業、創意設計業、動漫游戲業、演藝娛樂業、廣告會展業、藝術品業等行業優勢進一步突出,培育一批現代流通組織、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和文化藝術中介機構,生產具有泉城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吸引一批業內領軍人物和創業團隊;重點推出一批知名作品和企業,依托眾多品牌的有機集成,初步形成“天下泉城·創意天下”大品牌。

建成區域性出版發行流通中心

以濟南日報報業集團為龍頭,加快報刊體制改革步伐,對各類報刊進行整合和定位;大力發展舜網數字網絡服務平臺,整合優化網絡媒體資源,打造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具有覆蓋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新聞門戶網站;逐步形成以各類報刊品種為主,以數字化、網絡化內容產品和信息增值服務產品為創新業態的報刊出版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逐步把濟南建成區域性文化傳播中心和傳媒產業基地。

加快發展廣播電視內容產業,提高節目制作能力;進一步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積極發展網絡產業和新媒體產業。積極培育數字電影院線,大力發展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加大對國有出版企業扶持力度,支持國有和民營出版物發行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絡書店等,逐步把濟南建設成為區域性出版發行流通中心。

規劃“泉水之都”文化休閑旅游區

發揮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黃河文化、生態文化、“中華老字號”文化、特色飲食文化、溫泉文化等本地資源優勢,規劃建設一批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老街區、休閑娛樂綜合體、休憩旅游精品項目和線路,形成國內外著名的“泉水之都”文化休閑旅游區;適當時機舉辦“泉水文化節”。積極推進大明湖、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護城河等旅游綜合體建設,推進千佛山、芙蓉街、靈巖寺、五峰山等文化旅游景點和區域的改造提升,加快華山歷史文化公園、濟西濕地公園、興隆文化片區、北湖文化片區等城市新空間的開發建設,到2015年建成國際國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全力打造泉城、魯菜、大舜等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建設“1040”項目打造文化產業園

建立文化產業項目管理推動長效機制,全市每年重點扶持發展10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關注聯系、支持幫助40個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簡稱“1040”項目)。定期組織召開“1040”項目專題推進會,及時研究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力爭到2015年,全市儲備建設文化產業項目300個,投融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加大“1040”項目招商引資和推介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資本參與項目投資開發。

轉制單位可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積極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注冊之日起在執行期限內免征企業所得稅。對經認定的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在園區(基地)建成起3年內,按規定給予行政規費減免。

在文化產業支撐技術領域內,依據有關規定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符合條件的,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文化企業發生的廣告費用,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符合規定條件的文化企業以股權、期權等形式給予其高級管理人員的獎勵,按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在計征個人所得稅時給予優惠。文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稅前扣除;超過部分,準予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文化企業通過獲得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獻法》規定的公益事業的捐獻,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降低文化公司注冊資本

產業發展范文第5篇

一、你鎮2006年產值排在前三位的產業分別是,產值或收入分別是萬

元、萬元、萬元(注:一二產業填總產值,三產填總收入)

選項:1農業,2林業,3牧業,4漁業,5采礦業,6制造業,7能源,8建筑業,9交通運輸、10

倉儲和郵政,11旅游餐飲,12房地產,1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4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5批發零售業,16其他

二、你鎮預期今后五年重點發展的前三個產業是(選項同上)

三、你鎮第一產業以為主(1農業,2林業,3牧業,4漁業),其中,種植業

以為主(1大田作物,2設施蔬菜、3園藝花卉作物,4其他)。林業以為主(1生態林,2蘋果,3梨,4杏,5板栗,6葡萄,7桃,8李子,9桑樹,10其他)。牧業以為主(1種豬,2生豬,3羊,4奶牛,5肉牛,6肉雞,7蛋雞,8肉鴨,9其他)。漁業以為主(1觀賞魚,2垂釣,3淡水魚養殖,4其他),你鎮現有的規模養殖場個(注:規模豬場標準為生豬存欄量為500頭,規模羊廠為200只,規模雞廠或鴨廠為3000只)

四、你鎮規模以上企業(工業企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服務業年總收入500萬元以上)共有

個,企業的主要類型屬于1農副產品加工,2建筑業,3采礦,4建材,5機械制造,6化工,7制藥,8印刷,9家具制造,10交通運輸,11倉儲和物流,12旅游和餐飲,13房地產,14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6其他)

這些產業主要分布在(1工業園區,2農民就業基地,3村)。帶動本鎮農村勞動力

就業數量人, 待業的剩余勞動力數量人。

五、你鎮現有鎮村兩級建設的標準廠房面積有m,其中,閑置廠房面積m

六、你鎮農業發展的主要困難是(1資金,2技術,3市場銷售,4基礎設施,5

其他)(注:可做多項選擇)。你鎮二產發展的瓶頸主要是(1資金,2技術,3龍頭企業,4市場銷售,5基礎設施,6土地,7資源環境,8其他)(注:可做多項選擇)。你鎮民俗旅游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1道路不通暢,2環境污染治理,3農民素質較低,接待水平較低,4餐飲結構單一,缺乏特色,5主題不突出,缺乏創意,6旅游產品開發不充分,7景點規模小而散,8其他)(注:可做多項選擇)

七、希望新農村建設中優先重點支持的前三個方面是。(1道路建設,2污水處理,3龍頭企業引進和培育,4科研推廣體系建設,5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6產品認證體系建設,7信息網絡體系建設,8合作組織,9其他)

八、關于發展產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其他建議

上一篇:神經科學下一篇:公共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