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

2023-03-02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過程當中,發展的同時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已構成了現實威脅。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本研究就如何進行環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措施進行相關解決與探討。

關鍵詞:環境污染;環境公害;防治措施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生活,關乎民族未來,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樹立環境污染治理的使命感和緊迫感,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這場“水陸空”的攻堅戰和持久戰很有貼近性的現實意義。

1.我國目前環境污染種類

保護生態環境,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但近些年,伴隨工業化腳步的加快,城市環境的污染破壞問題凸顯出來,中國大氣污染狀況十分嚴重,主要呈現為城市大氣環境中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普遍超標;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較高水平;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趨勢;全國多半地區出現重中輕度的霧霾天氣,不僅如此,還形成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多個酸雨區,大氣環境污染令人堪憂。同時,人口激增帶來的固體廢物污染及聲環境污染等也都嚴重影響著人民日常的生活。

2.環境污染及公害問題

環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質或因子進入環境,并在環境中擴散、遷移、轉化,使環境系統的結構性與功能發生變化,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主要是指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這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而環境公害是指由于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破壞,對公眾安全、健康、生命、財產以及生產和生活造成的嚴重危害。又稱公害。日本在1896年的《河川法》中第一次采用“公害”,系相對于“公益”的用語,指河流侵蝕、妨礙航運等對公眾的危害。后在其環境法中,將由于事業活動及人類其他活動而造成的相當范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振動、地面沉降、惡臭、妨礙日照和通風等稱為環境公害。中國在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首次采用公害一詞。在中國,凡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從而對公眾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財產等造成的危害均為公害。

3.防治措施與辦法

3.1制定并完善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制定并完善好相關的保護與發展的法律文條,嚴苛中謹行慎行,為解決防治環境污染問題擁有強有力的法律措施,減少甚至避免再度嚴重的環境污染及其他公害現象的發生。環境污染不僅國內重視,還涉及到與周邊國家及地區的利益問題。正因如此,我們新環保法已以2015年1月進行實施,國家現在逐步完善和健全環保法律體系。

3.2優先保護策略

堅決保護較好的生態環境,嚴禁一切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開發活動和其它人為破壞活動.主要工作:一是保護好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切實采取有效保護措施,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減輕自然災害,確保省區生態環境安全;二是保護好重點資源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包括對水資源、土地資源、林草資源、生物物種資源、漁業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等開發利用的生態環境;三是保護好生態良好地區特別是物種豐富區和大中城市的生態環境,使其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不被破壞。同時,結合生態環境建設措施,認真進行恢復與重建。要點之一是對宜林、宜草、宜濕區域,制定周密規劃與計劃,下決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濕;要點之二是實施封(沙)山育林,對生態脆弱、交通不便等不適宜生產、生活的高寒、高山偏僻地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搬遷。個別地區可實行生態移民,達到封山綠化目的;要點之三是生態建設要選好植物品種和防治模式,要發展一些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且適合當地的樹草種,強化草場建設,發展舍飼禁牧。推廣牧薪模式、農牧模式、林菜藥模式,也可采取林藥模式、林果模式等;要點之四對過去開發利用資源,已經造成破壞的,要堅決執行“誰污染,誰恢復”的制度;對油田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恢復。

3.3強化治理

在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一是國土整治,重點是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治理;二是水污染治理,重點是江河湖泊水污染和城市水污染治理;三是大氣污染治理,重點是改變城市工業與民用燃料結構和燃燒技術,加強對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四是工業固體廢物的污染治理,對廢物的產生、收集、運輸、貯運、綜合利用處理和處置進行全過程監督管理,嚴禁污染土壤和水源;五是城市噪聲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的綜合治理,不斷提高廣大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3.4調整加強能源結構建設

建設一批低耗、清潔、高效工業;對現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要限期進行技術改造;對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國家明令禁止的企業要堅決淘汰.只有堅持發展與淘汰并重,才能不斷完成經濟結構調整任務,使我省生態安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主要建設指標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3.5全面貫徹落實環保新理念

新任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指出要全力貫徹新環保法,增加企業的守法意識,要讓企業守法成為一種常態,守法是底線,無論是政府不是企業都要守法,要加大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縣、市的建設力度。積極恢復對已經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的重要生態系統,加大力度搞好環境治理。

4.結語

防治環境污染和公害,以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城市功能齊全、生態經濟發達、人居環境優美、生態文化氛圍濃厚的生態城市。以中心城市帶動衛星城,形成區域聯動態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繁榮。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人類的將來。

參考文獻:

[1]閆杰.環境污染規制中的激勵理論與政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

[2]熊林秋.論我國環境保護協定制度的構建[D].重慶大學,2012

[3]張欣野.淺談防治環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4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已經發展成為影響農村地區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依法治國背景下,將環境污染的治理預防納入到法治軌道之內,也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文章在闡述農村環境污染法治化治理必要性的基礎上,分別從立法層面、執法層面、司法層面、監督層面等幾個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依法治理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依法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繼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又一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為實現鄉村振興,應當著力建設生態宜居型鄉村。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指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加快水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因此,開展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有效治理是基礎,依法治理是關鍵。

一、農村環境污染依法治理的現實需求

農村環境污染,是指農村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向農村環境排入了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使得農村環境的物理、生物等性質發生變異,從而導致農村環境質量下降,危害農村居民正常生活和發展的條件。我國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的類型主要有農業生產的污染、居民生活的污染、鄉鎮企業造成的污染和城鎮浸染的轉移等。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已經發展成為影響農村地區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依法治國背景下,將環境污染的治理預防納入到法治軌道之內,也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

首先,治理環境污染、預防環境問題,實現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致趨勢,更是實現維護當前公眾以及子孫后代合法權益必然路徑?;诖?,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也有必要采取積極措施來治理,來應對與解決,而法治則成為必然之選。

其次,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間接驅動力和干預策略,是實現環境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法律能夠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展開提供明確的依據和指引,以及對破壞生態環境,進行污染不法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和懲戒,從而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二、依法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當前在依法治理農村環境污染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及普法等幾個層面。

(一)立法層面

1. 缺乏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單獨規定

盡管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主體、以各地環境保護法規為補充的較為豐富和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但我國現階段并沒有單獨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問題作出規定,事實上,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有其特殊之處,而相關立法的籠統的規定,使得對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防治缺乏針對性。

2. 缺乏對公民環境權的規定

公民環境權,理應成為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應該成為對農村地區群眾合法環境權益進行保障的主要依據。但現階段,我國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中,并無公民環境權的規定,這意味著公民無法以侵害自身環境權為由來請求侵權主體來進行賠償。

3. 地方性法規存在欠缺

基層農村地區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開,也要依托地方性法規來進行。地方性法規更細致,更全面,針對性也更強,在依法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F階段,我國各省份大多出臺了農業環境保護條例,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部分地方性法規存在立法時間長,立法滯后性現象突出等問題。此外,我國多數省份也尚未制定地方性環境標準,這對于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開也是不利的。

(二)執法層面

1. 執法依據不足?,F階段執法層面,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執法依據不全面。我國現有的有關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可操作性不強,再加上存在立法空白,這樣勢必會造成執法依據不足。比如,如國家環??偩衷凇缎笄蒺B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中只對畜禽養殖規模作了規定,沒有明確污染確定的標準,對于一些小型的畜禽養殖場,即使其已經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引發了周圍群眾的質疑不滿,執法部門卻不能依據法律的規定來展開執法。

2. 執法受地方保護主義影響?;鶎拥貐^環保部門的獨立性不夠,在執法工作中會受到政府的影響,會受到其他部門的干預。在廣大農村地區,部分鄉鎮企業的污染行為,更是很容易受到基層鄉鎮政府、村委會等的阻撓阻礙,使得執法工作展開舉步維艱。

3. 執法力量薄弱。我國基層環保機構執法工作人員專業度不高,人手不足等,都成為制約環境執法工作展開的瓶頸。在環保機構設置上,我國現階段最低一級的是縣級,也就是說在鄉鎮并無環保機構,僅有環境保護辦公室,工作人員數量很少??h級環保機構也多在農村地區工業環保方面,對于其他農村環境污染現象的關注不足。

(三)司法層面

1. 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落實不到位。

雖然我國明確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但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立法上的欠缺以及司法實務中運行中的阻力和困境。比如環保NGO作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提起訴訟的案例很少,主要也是因為環保非政府組織能力有限,獨立性不強。

2. 環境訴訟時效短、證據搜集難。

當前我國環境訴訟的時效時間過短,超出20年的訴訟時效,受害者可能就無法通過訴訟的方式來維權,而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傷害可能會要超出20年才能在受害者身心的健康方面有所體現,特別是村民因法律素養不高,取證意識不強,直接導致其維權的艱難。

(四)監督層面

1. 行政監督不力。

盡管現行《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政府對環境保護所擔負的監督管理職責,但這條規定在實踐中仍面臨不少困境。農村基層地區政府部門,基層村委會等,大多都是更關注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對農村地區不同主體環境保護的行為缺乏足夠的監督監管。

2. 社會監督不到位。

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工作,但當前對于農村地區存在的環境污染現象,新聞媒體、環保NGO等相關主體的關注度并不高,廣大農民參與環保的觀念缺失,亦不能成為社會監督的重要部分,直接影響了社會監督的效果。

(五)觀念層面

1. 農民環保法律意識淡薄。

一方面,廣大農民自身就缺乏環保意識,自身可能存在一些破壞環境污染環境的不當行為,且不以為然,對環境污染的現象也是熟視無睹;其次,部分農民也存在追求經濟效益的短視目光,對于進入農村地區的污染環境的企業,即使企業污染超標,部分農民也認為只要給錢就“一切都好說”。這種思想上的短視,勢必會導致農村環境污染的防治得不到普遍的支持。

另一方面,廣大農民缺乏環保法律意識、法律觀念。農民對于農村地區存在的環境污染行為,大多不知該如何解決,更沒有積極維權的觀念和意識,也大多不知道不清楚如何維權,導致合法權利難以實現救濟。

2. 農村村干部環保法律意識淡薄。

現階段,部分農村地區村干部,出現了急功近利的思想,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生態效益,缺乏基本的環保觀念與法律意識,隨意利用手中的權力,為高污染企業大開方便之門。如此一來,部分被城市“拋棄”的高污染企業,經過“包裝”后又進入了農村地區,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也成為威脅村民健康的嚴重不利因素。正是因為村干部思想觀念上的落后,法律意識的淡薄,也使得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愈演愈烈。

三、依法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思考

(一)完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律體系

1. 應該明確公民享有環境權。我國應該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享有環境權,使環境權順利成為我國憲法中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應該在環保法、民法、刑法等立法中,都體現出對公民環境權的尊重和保護。

2. 可以考慮結合農村地區環境污染防治的問題,出臺專項的《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法》,以體現立法的針對性,更好地為農村地區環境污染防治問題提供法律依據,奠定法律基礎。

3. 各省各地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出臺及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尤其是要及時更新立法,體現立法的與時俱進,為本地區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展開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確保各項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有序展開。

(二)強化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執法機制

1. 明確執法依據。這一點也要和立法的完善統一結合起來,通過立法的修訂完善,增強立法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完善環保執法的實體和程序規定。

2. 轉變執法觀念。地方政府應該摒棄地方保護主義,轉變過于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錯誤做法。應加強對農村地區環境情況的監測,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乃提高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必然路徑。

3. 增強執法力量。進一步加強執法力量,增加執法人員的配比,并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農村基層地區環保機構改革勢在必行,增加基層環保機構的數量,增設鄉鎮一級環境保護局,同時增加人手,吸引專業的環保人才加入到執法隊伍之中。對于環保工作人員,要定期進行培訓培養,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執法能力。

4. 開展聯合執法。農村地區環保執法工作的展開,僅靠環保部門是不夠的。要提高執法效果,實現執法監督的目標,需要其他各相關部門的配合,共同展開聯合執法活動,以提升執法的效果。比如環保部門與農業部門、林業部門等展開聯合執法活動,重點查處農業林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可能影響環境安全的行為,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農村環保部門還應該積極與城市地區環保機構展開聯合執法活動,重點查處城市地區污染物隨意排放到農村的行為,從源頭上減少農村地區污染物的排放。

(三)優化環境公益訴訟

1. 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

適當擴大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原告范圍,使更多主體可以作為原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從而對破壞環境的主體形成威懾震懾。同時,我們應該鼓勵環保非政府組織發展,提高其獨立性專業性,并且為環保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提供幫助支持。

2. 減輕受害者舉證責任

農村環境污染侵權案件中,受害者多為農民,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一般,本身維權就面臨難題,再加上農民大多收入不高,可能因無力承受舉證方面的壓力而導致不得不放棄訴訟,反而通過上訪、群體性事件等方式來維權,成為影響地區穩定的不利因素?;诖?,我國應在司法活動中,進一步減輕受害者一方的舉證壓力舉證責任。

(四)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的監管

1. 要加強行政監管。政府在農村環境污染的監管中應當發揮重要作用。要進一步明確各行政機關在農村環境監督管理方面的職權,避免因職權不清晰而出現相互推諉的情形。

2. 進一步健全政府問責機制。對于基層政府在農村環境污染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工作的失職等,應該由司法機關、行政主體、社會公眾等行使問責權,追究相關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及法律責任,以此來督促行政機關正確履行職責,更好地保障農民的環境權利。

3. 應發揮新聞媒體、環保公益組織等非政府組織在農村環境保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監督作用,實現社會監督的目的。

(五)提升村民和村干部的環境保護法律意識

為實現農村環境保護人人參與,要進一步轉變廣大農民環境保護觀念,重點是要提高村民及村干部在環境污染治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意識,使其真正認識到環境保護是應該在法治框架內展開的。對村干部而言,作為基層村民自治組織的管理者領導者,應該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與法律意識,應該要積極主動地杜絕高污染企業,避免污染嚴重的企業借機進入農村地區,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參考文獻:

[1]肖萍,朱國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選擇與治理體系的構建[J].南昌大學學報,2014(04).

[2]周霞林.法治背景下寧鄉縣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的調研報告[D].湖南師范大學,2015.

[3]蔡守秋.法治視野下健全農村環境治理的路徑思考[J].環境保護,2015(17).

(作者單位: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城市環境;建設;難點;措施

當下,各城市環保工程建設規模程度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地區的環保建設還不能達到國家、省提出的環保優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水平、建筑節能和城鎮綠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著不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

1 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難點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城市的建設步伐加快。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建筑行業方面,城市的基礎建設受到了很大關注。環境工程也是一個衡量城市建設好壞的重要標準。包括城市建設當中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園林綠化行動、公園的建設和節能建筑的發展問題等等都是相關部門關注的主要問題。在新的城市建設發展條件之下,城市環境工程建設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是,從具體的實際上來看,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1.1城市的污水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問題 。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個來源: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城市徑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來源。生活污水主要來自于家庭、商業區和城市的衛生公共設施等等。這些地方產生的糞便、洗滌污水經由城市的排水道進入地下污水區。對這部分的污水進行處理主要采取的辦法是把它們送到城市的污水廠進行相應的處理之后再排放出來。這部分水具有明顯的周期循環使用特點。他們具有比較明顯的季節特點和復雜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的影響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廢物經由流過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污水的處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污水處理實施比較落后,在每個區域建設當中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處理不及時,污水的回收率差,沒有進行集中處理等等。這些都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

1.2城市生活垃圾沒有進行無公害的處理 。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斷加大,城市生活消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帶來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問題。城市生活垃圾來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場垃圾、餐飲服務行業等等方面的垃圾。

1.3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相對落后 。

園林建設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降低城市的噪聲和空氣污染,還能夠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品質。但是在我國的城市建設當中,對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重視不夠,片面地強調加大商品房和高檔住宅的建設,導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沒有足夠的綠化空間。我國城市的園林綠化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發展當中,建設水平也不一致??傮w上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相對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設發展,將會嚴重限制未來城市的進步。

2 城市環境工程建設難點的應對措施

2.1提高對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加強宣傳和監督 。

城市環境工程建設不是城市建設部門自家的事情,而是和廣大的市民聯系在一起的。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上 的力量,參與到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去,不僅要求相關的建設工作者提高對環境工程建設的認識,還要加大對環境工程建設的宣傳,號召社會力量結合起來,進行 必要的監督。讓廣大的市民對環境工程建設有所了解,提出對環境工程建設的意見,加快城市環境工程的建設步伐。

2.2鼓勵社會多元化的投資,強化環境工程建設的體制建設 。

城市環境工程是一項耗資比較大的工程,在發展當中不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持,還鼓勵社會上多元 的投資力量參與到其中來。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設上,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公害處理上和城市園林綠化工程建設上,都需要有比較規范的一套體制系統進行維持。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到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有利于城市環境工程的良性運行。建立起必要的環境引導機制,加強宣傳,加大政府對這些參與者的獎勵和維 持,調動他們的建設積極性,推動整個城市環境建設的發展。

2.3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職能,做好協調工作 。

在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門比較廣泛,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一些利益之爭,這是需要發揮政府的管理職 能的,不僅要協調環境建設部門、土地資源部門和有關城建單位的利益,還要對環境工程項目的規劃、土地、立項、環評、貸款等前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解決。加大對有關部門的管理考核。在進行一項環境建設工程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環境的評估,對該項目進行引導和監督。在建設的開始就做好環境保護工作,避 免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不相協調的情況。

2.4加大技術的發展,推進城市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 。

城市的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是兩個重點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持。要對污水處理企業的垃圾處理部門進行 監督管理,督促他們運用比較合理的方式,進行污水和垃圾的處理。還要求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對這些企業進行保護,一方面需要有相應的優惠政策的鼓 勵,讓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采用比較先進的技術,進行開發、生產、推廣、應用綠色建筑技術和產品。運用高新科技,是城市環境工程建設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也 是環境工程建設收到效果的重要保證。

綜上訴述,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大了城市建設的力度。城市功能的的完善,也帶動了城市環境的工程建設的進步,但城市環境建設體系還是不完善的,仍存在幾個個難以解決的關鍵。想要真正的做到我國新型的城市化,就必須把城市環境工程建設做好,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的城市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王環宇.以人為本,搞好城市環境建設[J].科技信息.2017.07

[2] 寧靜,魯敏,裴翡翡,許健.人工濕地植物受污水脅迫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6(02).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對寒區道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受融雪劑的危害進行分析,提出減少、防治融雪劑危害的具體措施。為寒區道路橋梁工程設計、融雪劑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融雪劑;道路橋梁;寒區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道路交通發展迅猛,道路在各國交通運輸體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保持交通暢行變得十分重要。而在寒冷地區,冬季降雪是道路交通的“大敵”,降雪后地面易積雪、結冰,嚴重影響汽車正常行駛速度,導致交通堵塞,引發交通事故。據統計,降雪過后冰雪路面交通事故的發生率較通常增加3~4倍,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數千萬元。全世界每年因路面積雪結冰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

常見的道路清除冰雪方式主要有三種:人工清理、機械清除、融雪劑除雪。其中人工除雪方式勞動強度高,除雪雖徹底但效率較低,作業時影響車輛通行及交通安全。機械除雪對除雪機械要求較高,設備價格昂貴,且因積雪受車輛碾壓致實,除雪效果不佳,同時易損壞路面,我國應用較少。融雪劑除雪,具有操作簡便、價格低廉、融雪效果好等優點,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但融雪劑易在融雪后引起環境污染:導致綠化植被大量死亡,對動物生存產生不利影響,易污染江河、地下水,破壞生態環境。同時會對道路、橋梁混凝土路面造成嚴重腐蝕破壞,導致路面剝蝕、橋梁鋼筋銹蝕、混凝土開裂、結構失效等危害。

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外常用融雪劑種類、使用情況,分析其對道路、橋梁造成的危害原因,并進一步提出減少融雪劑危害的防治措施,為寒區道路、橋梁工程設計、融雪劑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1 融雪劑的種類及使用情況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融雪劑按成分主要分為氯鹽類、非氯鹽類和復合類三類。

1.1 氯鹽類融雪劑

氯鹽類融雪劑主要有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鉀、氯化鎂等,國際上通稱氯鹽類融雪劑作“化冰鹽” (Deicing Salt)。氯鹽類融雪劑由于具有冰點低、資源豐富、價格便宜(僅相當于有機類非氯鹽融雪劑的1/10)等優點,目前多數國家仍主要使用此類融雪劑,尤其是氯化鈉使

用歷史最為悠久,融雪效率最高、價格低廉、用量最大,短時間內難以被取代。但此類融雪劑破壞環境,危害農田、綠化帶;且造成鋼筋腐蝕、混凝土損傷嚴重,降低了道路、橋梁使用壽命。

1.2 非氯鹽類融雪劑

非氯鹽類融雪劑多為乙酸鹽、醇類等有機融雪劑。如美國DOT公司研究的無氯、無污染、對環境安全的CMA(鈣鎂乙酸鹽),融雪性能穩定,對環境影響優于氯化鈉和氯化鈣。美國專利發明者Terence E P發明的LMWBL融雪劑,較適合在高寒地區使用。以及利用酯、糖、酒等副產物生產的其他非氯鹽融雪劑等。此類融雪劑環保性能較好,對道路、環境、植物影響較小。但價格較高,一般用于機場跑道等重要場所,公路及市政道路很少使用。

1.3 復合類融雪劑

復合類融雪劑如氯鹽類加非氯鹽類融雪劑、氯鹽阻銹型融雪劑等。主要是通過在傳統的氯鹽類融雪劑中加入非氯鹽或阻銹劑,以減少其使用過程中鋼筋的銹蝕。復合類融雪劑是目前新型融雪劑發展方向。然而阻銹劑的研制與選擇一直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加入量過少幾乎很難起到阻銹的效果,而加入量過大又容易引起成本過高和新的環境問題。人們至今仍在研究探討其價格與環境影響等問題。

2 氯鹽融雪劑對道路、橋梁的危害

2.1 道路路面混凝土侵蝕

對于瀝青混凝土路面,鹽類物質與瀝青相互作用,大大減小瀝青材料與砂石料的黏合能力,造成瀝青表面脫落,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大面積路面破損。

對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腐蝕作用主要體現在鹽凍腐蝕??梢苑譃槲锢碜饔煤突瘜W作用。物理作用主要表現為,溶化后的雪變成液體后易沿著混凝土表面的裂縫或其他薄弱環節滲透到混凝土的內部,在混凝土內部結冰而產生體積膨脹,導致混凝土的進一步開裂、剝蝕?;瘜W作用主要是氯鹽與混凝土中的水化產物Ca(OH)2發生反應,生產的CaCl2溶于水,使水泥混凝土孔隙率增加,強度下降。同時CaCl2與水泥漿體中的凝膠(C3A)發生反應生成復鹽,產生膨脹,導致混凝土的膨脹破壞。

2.2 橋梁鋼筋銹蝕

氯鹽型融雪劑在融化冰雪的同時,其引發的鋼筋銹蝕問題更為嚴重,給道路、橋梁設施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炷林械乃嗨^程中生成大量的Ca(OH)2,其pH值大于12,鋼筋在堿性介質中,表面生成一層穩定致密的氧化物鈍化膜,使鋼筋難以銹蝕。當氯鹽融雪劑滲透到混凝土中,到達鋼筋表面并超過一定的臨界值時,鋼筋周圍的pH值降低,鈍化膜破壞,進而引發鋼筋銹蝕。銹蝕產物的體積會膨脹2~6倍,擠壓包裹在鋼筋外側的混凝土,使混凝土保護層發生順鋼筋開裂、脫落的狀況,導致整個混凝土結構承載力下降或喪失。

早期西方國家在路橋上大量使用氯鹽化冰雪之后在使用5~15 a內,陸續出現以鋼筋腐蝕為主要特征的破壞現象。1981年美國50萬座橋中,有1/4受到腐蝕破壞;1993年,受到腐蝕破壞的橋梁超過1/2,有40%已承載力不足,近年來美國僅橋梁修復費已高達1 550億美元。此外加拿大、英國、德國、丹麥等國均有因化冰鹽腐蝕,鋼筋銹蝕導致基礎設施破壞特別嚴重的工程實例。

在我國北方地區高速公路、橋梁等均有氯鹽腐蝕破壞的現象。如北京原西直門立交橋197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僅運行18 a就因耐久性問題而拆除重建,沈陽文化路大立交橋在使用13年后因鋼筋銹蝕導致混凝土開裂和剝落現象異常嚴重,哈爾濱到大慶的哈大公路,在建成5a后混凝土就出現了嚴重的順筋脹裂和剝落。近年來的工程調查表明,由氯鹽腐蝕引起的鋼筋銹蝕己成為導致我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造成的損失巨大。

3 減少、防治融雪劑危害措施

使用氯鹽融雪劑存在較大的危害性,但由于其融雪效果好,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短期內很難找到合適的替代品,因此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減少、防止氯鹽危害的發生與發展。

環境污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旅游環境;保護;環境倫理

一、旅游環境問題簡述

隨著旅游環境問題的出現,分析和探討旅游環境問題的學術著作和論文不斷涌現。加拿大學者Geoffery Wall 和Alister Mathieson[1]分析了旅游活動與環境的共生關系和沖突關系,沖突關系主要指旅游活動對植被、土壤、水質、野生生命、地質等干擾和破壞,對海岸線、海洋生態系統、山區、極地環境、熱帶雨林等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湯春琳和唐翀[2]從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和土壤板結五個方面分析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汪朝輝[3]認為目前旅游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環境保護問題主要表現在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污染加劇、環境承載力超載、政府管理不到位、環境監測系統有待完善等方面。陳國生[4]認為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利益驅使的短期行為已嚴重危及旅游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因缺乏合理規模和有效規劃,近年來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也破壞了旅游業賴以生存的資源和環境;由于超容量接待游人,也造成了嚴重的旅游環境問題等。孟永琴[5]認為造成旅游資源破壞和旅游環境質量下降的因素主要來自片面強調生產造成旅游環境破壞和旅游活動本身帶來的環境問題??偟目磥?,旅游環境問題出現的主要因素有:

1.旅游企業的忽視。許多旅游企業在開發景區之前缺乏詳細周密的規劃,對景區定位不明確,目標市場不清晰,導致在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和對景區特色的削弱??赡艹霈F由于開發者的無知,導致瀕危物種的滅絕。例如張家界核心風景區內有兩條高空游覽索道和近四百公里的高標準游道不僅破壞了森林植被,將區域生態環境弄得支離破碎,而且壓縮了珍稀動物的生存空間,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有些企業一味地追求景區的經濟效益,不考慮旅游的社會效益和景區環境承載力的閥值,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導致了景區植被的破壞和土地的板結,特別是對文化遺產的破壞,如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故宮的門檻都被踏平。

2.政府部門的管理不到位。自改革開放旅游業加速發展以來,中國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旅游環境保護法規的出臺,雖有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保護法》等環境保護法規。其次,相關政府部門對旅游法律法規的實施管理不到位,雖然有法可依,但沒有做到有法必依。再次,沒有權威的旅游環境管理部門,一個景區往往由幾個部門領導,管理機構和管理層次混亂,這些給旅游環境保護帶來極大的不便。例如黃山風景區的多頭管理現象給旅游環境保護帶來的不便。

3.來自旅游者的破壞。由于大眾旅游的興起,特別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同時涌入景區,由于游客人數超出了景區接待能力,使得一些歷史古跡和自然風光受到嚴重破壞。如長城上的臺階已磨得高低不平,越來越薄。再者,由于旅游者個人原因的限制,沒有意識到個人對環境小小破壞的嚴重性。如有些人隨手摘下一朵花、隨手扔一個塑料袋等等。

二、旅游環境保護的現狀

面對以上分析的眾多旅游環境破壞問題,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企業等意識到問題存在的嚴重性和保護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并且提出了一些保護措施。許多專家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旅游環境保護的措施。林越英[6]著重從經濟方面考慮,提出十種旅游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如旅游稅、旅游發展基金、旅游風景區資源稅、信貸、保證金與押金、排污收費制度、保險、環境污染和破壞罰款賠款和物質獎勵。張國勇等[7] 從加強旅游環境保護的法律與行政管理工作,搞好對旅游風景區的環境規劃和控制景區的環境容量等三個方面提出保護措施。湯春琳和唐翀[2]提出完善現有的相關旅游法律法規;引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加強旅游企業和政府間的相互合作;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旅游地當地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重視導游在旅游活動中的作用。王木樹[8]強調旅游環境的科學保護、生態保護、文化保護和審美保護等。肖紅根[9]提出對一個景區的旅游環境保護,應和該景區的發展演變的歷史階段相對應,呈周期循環保護狀態。即根據景區發展的每個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各個擊破。筆者認為旅游環境問題的出現,其內在原因是人們缺乏環境倫理意識,以人為中心,其他非人類存在物(諸如樹木、花草、動物、生態環境等)都是為了人類生活得更好而存在的。在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下,旅游環境保護只得依靠經濟手段、政策手段等外部措施來制約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因此,本文將從環境倫理學的視角來探討旅游環境保護的措施。

三、旅游環境保護的環境倫理思考

中國古代的游記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倫理學思想,比如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歷楚地時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夾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地贊嘆“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10]。這流露出人應愛護自然、珍惜資源的思想。然而,大自然的經濟價值可以換算成金錢,審美價值則根本不能換算成金錢。任何自然的經濟價值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審美價值是無限的。特別是,自然物的審美價值是不可再生的,已經破壞,任多少金錢的投入也無法恢復[11]。然而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過程中,大多數開發者只注重旅游資源經濟價值的開發或優先考慮經濟價值,而忽視旅游資源審美價值及其他價值的開發和保護。1999年10月,《全球旅游倫理規范》在世界旅游組織第13次大會獲得107個與會成員的“一致通過”,并于2001年12月21日得到聯合國大會決議(A/RES/56 /212)的核準[12]。這標志著倫理思想在旅游業中的逐步受到重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過程中,應把環境倫理思想的貫徹放在重要位置,這才能從根源上消除旅游環境的破壞。只有人人都意識到旅游環境的重要性和旅游資源的稀缺性和價值性,才能人人做到自覺地保護旅游環境。具體看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環境倫理教育。旅游從業人員是旅游環境保護的主打力量,環境倫理思想應成為其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景區景點的開發規劃人員、導游人員和景區的管理人員,環境倫理思想應成為其工作的基礎理論知識。只有人們把環境倫理當成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后,在具體的實際中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旅游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才有望從根本上消除。

2.對政府主管部門的從業人員的環境倫理教育。旅游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能否避免只看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經濟價值的缺憾,能否平衡資源和環境的眾多價值,能否做到善待自然和生態系統,都有賴于政府主管部門從業人員豐富的環境倫理知識。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從人員的環境倫理認識水平的提升,也將促進旅游環境保護和避免不必要的破壞。

3.在大學開設環境倫理的相關課程。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和發展,國內外許多大學都設立了旅游學院(系)。在學校課程的設置方面,應把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使其成為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從事環境倫理方面的研究,豐富環境倫理思想。而旅游倫理思想的研究則更加迫切。

4.在景區景點設置小標語,隨時提醒游客。在景區景點游覽的時候,我們經??吹皆S多路標指示牌,提醒游客各個景點的具體位置。那么我們也可以在景區景點設置許多小標語,隨時提醒游客善待花叢樹木,善待大自然,善待生命。比如,在坦桑尼亞門雅拉湖國家公園有這樣一則告示:“我們不想提醒您,那樣會使您羞愧;在你來到這里之前,這里的一切都很完美。”當然,這些標語告示的設計和在景區的具體位置需要景區開發管理人員的智慧和理論知識的積累。

5.在導游的講解過程中,注重環境倫理思想的講解。導游人員對景點的講解過程中,除了注重講解景點的特色和與之相關的典故等內容之外,還要注重講解過程環境倫理思想的應用,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動植物園等以自然資源為主的景區,善待生命和物種多樣性的保護應成為自然保護區講解的重點內容。對游客的環境倫理思想的灌輸除了游客自覺學習以外,主要通過導游的講解、標語的提示等間接手段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加]Geoffery Wall,Alister Mathieson.旅游 變化 影響與機遇[M].肖貴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3-178.

[2] 湯春琳,唐翀.中國旅游環境保護的對策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7).

[3] 汪朝輝.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對策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4] 陳國生.旅游環境保護與政府干預[J].旅游科學,2004,(9).

[5] 孟永琴.淺談旅游環境保護[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8).

[6] 林越英.論旅游環境保護的十大經濟手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6).

[7] 張國勇,張建立,燕浩鵬.淺析旅游環境保護[J].商場現代化,2006,(10).

[8] 王木樹.談旅游環境保護與可持續旅游發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1,(1).

[9] 肖紅根.旅游持續發展與旅游環境保護[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10]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5-1262.

[11] [加]艾倫·卡爾松.自然與景觀[M].陳李波,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

[12] 夏贊才.《全球旅游倫理規范》的脆弱基礎和錯誤主張[J].倫理學研究,2007,(11).

[責任編輯 王玉妹]

上一篇:環境教育論文下一篇:綠色會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