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

2023-05-20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護理文化是社會先進文化在護理職業領域內的具體表現形式,是醫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職業形象、職業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護理理念及科研意識等,構建良好的護理文化氛圍,并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增強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以促進醫院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 護理文化 醫院建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人文關懷需求不斷增加。護理工作包括執行醫囑、疾病護理、健康教育、社會倫理學、心理學等人文科學,這不僅要求護士要有愛心、細心、責任心,更要有開展護理管理和護理科研的能力,要有塑造護理文化的意愿。護理文化的建設,對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反映和代表了護士的護理思想、共同的價值標準、合乎時代要求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及追求發展的文化素質[1]?,F對醫院護理文化建設的內涵和意義淺談如下。

護理文化的內涵

護理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表層的形象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深層的精神文化[2]。形象文化和行為文化,也就是物質文化,它是將抽象的護理理念以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包括醫院環境、護士著裝、禮儀、服務態度等自身形象塑造及業務技術培訓等。中層的制度層,主要是護理人員的行為規范,如護理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等,通過護理質量考核,將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轉變為看得見、可操作的制度[3]。而深層的護理文化,是護理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形成物質層和制度層的基礎和原則,它包括護理人員職業道德、護理理念和科研意識等。上述護理文化不同的表現形式,是相輔相成、相互關聯及協調發展的,可共同構筑出護理文化這一獨特的職業文化現象。

護理文化的建設

加強護士形象管理,優化醫院環境:良好的護士形象是護理文化的外在表現,護士舉止端莊、著裝整齊、儀表大方、說話禮貌等可使患者感到親切和信賴。因此我們應從規范護士的言行入手,加強護士禮儀培訓,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護理文化活動,從而豐富護士的文化生活,增加護士的凝集力,同時也可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求,為患者營造人文修養環境。良好的環境能愉悅護士情緒,提高工作積極性和護理質量服務水平。通過我院精心設計各種標識牌、溫馨提示語、導診服務臺等,使護理環境與周圍形成一種協調的組合,讓患者一進入病區就能領略到濃郁的護理文化氣息。這種多渠道、多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護士建立起學習、交流和減壓的園地,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實現了護士的自身價值。

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制定護理人員行為規范:要建立健全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護理部制定的《護理工作制度》、《護理工作流程》和《護理應急預案》等,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約束和規范了護理行為,確保了醫療質量和病人的安全。為實現管理體制的創新,制定了護理部-總護士長-科護士長三級質量管理體系,采取多種形式對護理質量進行了考核,同時護理部還經常深入病房,了解護士解決患者所需情況,并以患者的滿意度做為工作質量的標準,保障了護理質量的可持續發展。創新護理管理模式,護理文化的實質應該是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素質,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管理理念,本著尊重護理、愛護護士的原則,管理上應注重情感激勵,及時發現每個護士的閃光點,并予以鼓勵。關心和滿足護士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需要,創造護士進修學習、晉升和自我實現的機會,開展品質管理活動,為護士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品質管理活動是借助質量控制的方法,由同一現場的人員,自覺地為質量管理組成小組,在自我啟發和相互啟發的原則下,以全員參加的方式,持續不斷的對工作現場進行改善和管理[4],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要讓每一位護理工作者發揮主人翁的精神,對科室的護理工作提出建議,分享其經驗教訓,在非懲罰的原則下,對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給予獎勵,激發大家的創造力和團隊精神。

不斷提高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護理服務理念包括護理人員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它是護理文化建設的最高層次。護理人員擔負著保存生命、減輕痛苦、促進康復的崇高職責,其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臨床護理質量的優劣,關系著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精心護理和高度的責任心是消除患者思想顧慮的關鍵,在工作中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開展整體護理,重視每一位患者的需要和需求,努力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和效果。

加強科研意識:要設立護理科研小組,并統一規劃和管理??蒲谐晒蛯W術論文每年組織年會學術討論,并對各個年限各個層次的護士有不同書寫論文的要求,定期開展評選優秀論文活動,以提高護理人員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護士在平時工作中,要積極積累經驗,書寫論文,不斷進行護理科學信息的獲取、傳遞和交流,加強科研能力,更好的豐富護理文化的內涵,以促進護理事業的創新和發展。

討 論

醫院護理文化建設是推動醫院生存和護理發展的源動力,是醫院生存的基礎和精神支柱,對醫院核心競爭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護理文化建設的關鍵是以人為中心,在護理組織內,推行人本管理,要學會尊重人、關心人、激勵人和培養人,同時要注重目標、信念、文化及價值等因素的管理,最大限度的發揮護理人員的潛力,調動其護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5]??傊?,護理文化應與時俱進,要不斷完善和發展,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護理人員要把握護理文化建設的要點,積極實踐,以促進護理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培君.現代護理管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177.

2 朱念瓊,晉和安,周樂山,等.試論護理文化內涵功能與建設.中國醫師,2002,4(12):1303.

3 曹淑卿.護理文化的建設[J].天津護理,2009,17(1):54-56.

4 方桂珍.在護理人員中推行品質圈活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2):1103.

5 張建鳳,余梅,于衛華,等.人本觀點在護理文化建設中的應用和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1,7(10):796-797.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建設研究急診科護理安全文化,對急診科護理風險進行有效防止,進一步降低護理缺陷,保證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方法選取我院急診科患者300例,以實行護理安全管理前為對照組,以實行護理安全管理后為研究組;給予所有患者實施護理安全文化管理,并觀察和比較其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后的糾紛次數、滿意程度等變化情況,若p<0.05,則具有顯著意義。結果對照組(實施安全文化管理前),有5次的差錯次數、糾紛次數,患者滿意率是91%。研究組(實行安全文化管理后),沒有出現差錯和糾紛,高達96.5%的患者滿意率。研究組相對于對照組具有一定優勢。比較兩組間差異,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急診科護理工作過程中,積極建設安全文化管理,有利于將相關護理人員對潛在安全因素的識別和評估能力增強,從而給予護理安全管理質量進行提升,值得廣泛應用和大力推廣。

【關鍵詞】急診科;護理安全文化;建設

505

最近幾年以來,對于患者安全,世界各國均在加大重視,然而護理工作是醫療衛生工作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緊密聯系患者的安全。所謂護理安全,就是指在具體護理的操作中,患者在機體結構、心理以及功能發生障礙、死亡和傷害等,其中是不包含法律性事件范圍。當實施相關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之后,醫院安全文化的建設,能夠為患者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同時也是相應的護理人員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急診科護理安全文化的建設,進行簡要分析,現將有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急診科中的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50腦血管意外,60呼吸衰竭,30例心肌梗塞,25例心絞痛,20例燒傷,25例急性尿潴留,其他90例。以實施安全文化管理前作為對照組,以實施安全文化管理后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在病理、例數等方面比較,p>0.05,則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對比。

1.2方法給予急診科患者護理工作中進行實施安全文化管理,加強評估與識別急診護理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并觀察急性科患者通過安全文化管理實施之后,其差錯、患者滿意程度和糾紛次數的變化情況。同時將兩組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

1.3統計學處理所有的數據均實行統計描述。若p<0.05,則其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實施安全文化管理前):有5次的差錯次數、糾紛次數,患者的滿意率是91%。研究組(實行安全文化管理后):沒有出現差錯和糾紛,高達96.5%的患者滿意率。由此可知,研究組相對于對照組具有一定的改善和優勢。比較兩組間的差異,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3.1急診科護理安全文化的建設分析加強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的識別和預防能力。首先將專業的質量監控組進行建立,使監控人員履行監督職責,監督每位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同時定期匯報,當發現問題時,及時給予糾正,并正確引導差錯護理人員尋出錯誤原因,這樣能夠有效防止差錯再次出現。要求護士長每天日檢,找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隱患等,并進行糾正,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質量組的工作人員需要每隔一周時間,對于儀器設備、管道、全科水及電、藥品等方面,給予認真、全面的檢查,當發現其存在安全隱患時,及時反饋,通過展開會議討論,快速分析出其中的原因,落實工作責任,選擇合理的方法立即整改,從而實現有效預防護理風險的目標。此外,加強護理人員之間的互相協作、監督的精神,在具體護理工作中,時刻觀察患者的心理現狀,如消極心理、過激情緒等。為了防止不必要的差錯出現,護理人員之間相互提醒,相互查看,集中注意力工作,且不可過度勞累,操作必須規范等。

除了增強護理人員識別和預防護理風險之外,也需要提高風險管理,將護理工作進行規范。護士應該充分發揮職業道德精神,即在具備較強專業技術以及豐富知識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實施護理服務的時候,必須確?;颊叩陌踩?。為了較好管理護理風險,需要專業人員通過研究討論,并制定出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例如:對于科室環境應注意的安全事宜,可采取以下方法,避免因地面過滑而導致患者滑倒,則可以建立警示標識,平車和輪椅完好備用;氧氣懸掛空或者滿標識等。加強控制儀器設備安全,在所有使用的儀器上定期登記相關資料,如檢測、消毒和保養等。

提高監察評價護理安全隱患的力度,建立相關征求意見制度。護士長每隔一段時間內進行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尤其是面對首次開展服務的項目和技術時,更需要加大培養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將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晨會進行解決,每次晨會之后,進行安全提問,目的是進一步了解護理人員對于安全知識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在每隔15d,將核心制度的落實現狀進行檢查,發現問題時,立即糾正偏差;除此之外,針對一些容易發生安全問題的人員、項目等,需要重點培訓與談話教育。時常進行安全護理的巡防、查房,例如搶救儀器是否呈現應急狀態,護理人員對急救藥物是否把握等等。創立風險管理的告知制度,主要把急診科護理中常出現的風險環節進行歸類,要求每個護理人員把握其中的預防手段。為了加強護理人員對安全防范手段的熟悉程度,可以擬定專門的措施小冊,人手一冊,同時每次在晨會時間中進行抽查??偠灾?,對于急診科護理安全文化相關建設,不僅僅提高護理人員監察評價護理安全隱患力度,建立征求意見,而且也需增強其識別和預防護理存在的風險;同時提出良好的預防措施,從而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美珍,韋旭芳.營造婦科護理安全文化的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3(07):34-40.

[2]陶美芬,黃柳妮,藍英,陸麗軍.安全文化在急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瓢妫?,2010,7(09):23-30.

[3]王寶君,張旱愉,張韻.安全文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8(05):20-39.

[4]范云霞.安全文化在老年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0,1(01):45-50.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討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心內科住院治療后出院的AMI患者98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內容涉及戒煙、飲食、運動、用藥、疾病相關知識、心理支持等方面。觀察組實施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結果干預后,觀察組健康責任、營養飲食、運動鍛煉、人際間關系、壓力管理、自我實現評分和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觀察組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1)。結論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進出院AMI患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生活質量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心肌梗死;生活方式;生活質量

【Key words】multicultural nursing;health educ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lifestyle;quality of life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常見的冠心病類型,其死亡率極高,即便經治療出院后的患者死亡率也比一般人群高幾倍[1],故對出院后患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顯得格外重要。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和自我保健意識,改變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本研究采用基于Leninger多元文化護理理論指導下構建的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方案對49例AMI患者進行干預,并與常規的健康教育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兩種健康教育模式對出院AMI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旨在為出院AMI患者尋找一種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治療后出院的AMI患者98例?;颊哌x擇標準:診斷符合AMI關于初次發生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均經治療后出院。排除標準:有聽力障礙者;有語言交流障礙者;精神異常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38例,女11例;年齡36~73歲,平均(62.4±9.5)歲;教育程度:小學8例,初中20例,高中/中專6例,大專及以上15例。觀察組男40例,女9例;年齡35~75歲,平均(62.8±9.2)歲;教育程度:小學7例,初中21例,高中/中專7例,大專及以上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健康教育,內容涉及戒煙、飲食、運動、用藥、疾病相關知識、心理支持等方面;出院前制定健康教育方案,出院時開展專題PPT講座,發放AMI健康教育資料,出院后2周內進行一次家訪,每隔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月進行一次門診隨訪。觀察組實施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民族、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經濟狀況、語言、飲食、運動等情況進行評估,即多元文化評估,找到其戒煙困難、飲食不合理、不遵從用藥醫囑和運動不足等問題的文化因素,把患者文化因素融入健康教育內容當中,以明確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干預方式。連續干預3個月。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生活方式變化采用Pullen等[3]創建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定量表Ⅱ(HPLPⅡ)進行評定,共包括6個方面,即健康責任、營養飲食、運動鍛煉、人際支持、壓力管理、自我實現,含48個問題,每個問題答案分為4個等級賦分:“從來沒有”(1分)、“偶爾如此”(2分)、“時常如此”(3分)、“都是如此”(4分)??偡譃閘~192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方式越好。生活質量采用西雅圖心絞痛問卷(SAQ)[4]進行評定,內容涉及5個方面,即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共19個條目,每個方面均用標準公式換算為百分制記錄。上述量表調查均經患者同意,先由患者自行填寫,對不能完成的題目則由調查人員講解、協助完成,所有問卷均當場發放和回收。干預前后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 21.0軟件包完成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分類數據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方式各方面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的健康責任、營養飲食、運動鍛煉、人際間關系、壓力管理、自我實現評分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01);干預后,觀察組健康責任、營養飲食、運動鍛煉、人際間關系、壓力管理、自我實現評分和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各方面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的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均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01);干預后,觀察組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01)。見表2。

3討論

AMI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發生了粥樣硬化而引起血流減慢,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當心肌缺血超過1小時則可引起心肌梗死。AMI主要臨床表現為胸痛、心電圖改變、急性循環功能障礙等。AMI起病急,病情變化快,易并發心律失常、心臟破裂、休克等嚴重并發癥[5]。經治療后出院的患者在情緒激動、不合理飲食、過度勞累、不按醫囑服藥等因素刺激下會誘發再梗死,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6]。

健康教育是對目標人群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增強其自我保健意識,使其自覺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一個過程。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認知度,更好地理解治療護理過程及預期目標,使其了解疾病的一些誘發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用藥、情緒、合理的康復鍛煉等,這對疾病防控和預后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7]。

然而健康教育方式對AMI出院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8]。常規的健康教育存在患者對冠心病認知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未改變,出院后用藥依從性低等問題,從而使患者生活質量未得到有效改善[9]。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則是近年來在國內開始應用的一種模式,它對AMI患者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是否更好,目前鮮有報道。

本研究參照王小芳等[10]的方法對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方案進行構建,將多元文化護理理論融入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其內容按1級、2級、3級進行逐漸細分,1級條目包括患者飲食管理、體重控制、血壓血糖的監測、運動、戒煙、限酒、用藥、情緒管理、心血管事件觀察及應對、定期復診,1級條目再分為34個2級條目,2級條目進一步細分為96個3級條目;其實施過程分4個階段,前3個階段是指導護理人員對患者文化因素進行評估,第4階段進行護理照顧決策和執行,即文化照顧保存、文化照顧調整、文化照顧再建,如對平常飲食清淡但未科學限鹽者,其文化照顧調整首先是肯定其清淡飲食對疾病控制有重要作用的理念,再對其鹽攝入量進行指導,同時鼓勵患者用新鮮蘑菇、芹菜、姜蒜等鹽的替代品進行烹飪,將寫有“6 g鹽/每人每天”字樣的標簽貼在調味盒上,使其知曉如何科學地低鹽飲食;又如用薄荷味口香糖代替吸煙,能達到避免吸煙還可滿足提神的需求,這些充分體現了文化照顧調整。而通過鼓勵患者多讀寫與AMI康復相關的書籍和資料,重建以往未有過的生活內容,此措施則體現了文化照顧的再建。該健康教育模式根據對患者文化因素和健康狀況的評估,充分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進而提供與其文化對應的健康教育內容,最終滿足了患者的內心訴求。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干預的AMI患者出院后3個月生活方式中的健康責任、營養飲食、運動鍛煉、人際間關系、壓力管理、自我實現評分和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生活質量的各方面,包括心絞痛穩定狀態、心絞痛發作頻率、軀體活動受限程度、治療滿意度、疾病認知度評分也較對照組明顯提高,提示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能有效促進AMI出院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蘇懿,王磊,張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4):467-469.

[2]劉仁光,陳陽.心肌梗死與心電圖診斷新標準[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2,21(6):441-442.

[3]Pullen C,Walker SN.Fiandt K.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ehaviors in rural older women[J].Fam Community Health,2001,24(2):49-72.

[4]沈亞琴.個體化護理對冠心病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狀態及西雅圖心絞痛量表評分的影響[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8,38(3):380-382.

[5]喬艷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后綜合征4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51-52.

[6]高巖萍.心肌梗死超急期不典型心電圖分析[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4,23(5):351-353.

[7]吳穎穎,岳愛學,何佳倩,等.基于德爾菲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元文化護理宣教方案構建[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9):115-120.

[8]孟嚴琴.多元文化護理對腫瘤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1):129-130.

[9]胡曉曉,李茂全,姜金霞.多元文化護理在晚期癌痛患者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8,25(4):509-512.

[10]王小芳,岳愛學,胡皚娜,等.冠心病患者多元文化護理健康教育方案的構建[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7):893-895.

(收稿日期:2018-06-19修回日期:2018-08-20)

(編輯:潘明志)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外科護士對護理安全的認識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護理人員提高護理安全意識,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確保護理安全。 方法 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法,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護理人員中存在的問題為內容,調查112名外科護士對安全管理相關問題的認識情況。 結果 調查內容中最高正確率為97.32%,最低正確率僅為35.71%,不同年齡組對安全管理認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學歷組無明顯差異,各類護理人員對安全管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認知缺乏。 結論 必須建立護理安全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各類護理安全制度,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堅持預防為主,保障患者的護理安全。

[關鍵詞] 護理人員;安全管理;認識

安全是醫療衛生工作的生命線。護理安全是護理質量的有效保障,是滿足患者醫療衛生需求最基本的要求。護理安全一般是指在患者接受護理的全過程中,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害、障礙、缺陷或死亡[1]。

近年來,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中,筆者所在醫院越來越認識到護理安全的重要性,為了找出護理安全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護理水平,筆者根據2002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結合實際,對市人民醫院外科護理人員中進行“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認識的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即墨市人民醫院外科全體護理人員。共調查112名護士,其中,創傷外科30人、骨關節外科28人、心胸外科27人、胃腸外科27人。年齡構成:30歲以上54名,30歲及30歲以下58名,最大年齡49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34.2±8.5)歲;學歷構成:中專70名,大專及以上42名;職稱構成:護士47名,護師50名,主管護師13名,副主任護師2名。

1.2 調查方法

參照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內容,參考有關文獻,結合目前護理隊伍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征求上級護理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認識的調查問卷”,均為選擇題,要求被調查者要在3 min內單獨完成答卷。發出問卷112份,收回112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答卷為100%。

2 結果

2.1 不同年齡、學歷回答正確率比較

大專與中專組回答平均正確率分別為75.49%和74.45%,兩組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現為學歷的高低與護士對安全管理問題的認識是一致的。而年齡的大小或者說是工作年限的多少與回答平均正確率有明顯的差異,表現為30歲以上平均正確率為79.72%,30歲及30歲以下平均正確率為69.83%,這說明護士工作年限與對安全管理認識的正確性有一定的關系。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學歷回答正確率比較

組別 平均正確率(%) t P

年齡 ≥30歲

<30歲 79.72±5.21

69.83±4.05 2.085 <0.05

學歷 大專

中專 75.49±4.13

74.45±2.27 0.597 >0.05

2.2 護理人員對安全知識的認識和掌握情況

病歷書寫規范回答正確率最高,為97.32%;對事故等級判斷正確率最低,如Ⅲ度褥瘡屬何等事故,判定正確率僅為35.71%,而且30歲以下的護士回答正確率只要14.81%;96.43%的護理人員知道應該尊重患者的隱私權;病歷的保管要求大多數護士都能熟知。另外,護理人員對一級護理較為重視,96.43%的護士掌握一級護理的要求,而對二級護理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30歲以下的護理人員,回答正確率僅為32.76%。

3 討論

3.1 各類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隨著我國法制進程的加快,依法執業、依法管理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同時,由于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護理安全更應受到關注和重視。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擴大了醫療事故的內涵和界定范圍。根據條例規定,“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后果屬于4級醫療事故”,也就意味著過去屬于護理差錯的范疇,如:工作失誤引起的燙傷、打錯針引起過敏反應都將升格為醫療事故[2]。

醫療事故內涵和范圍的擴大,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嚴謹、更細致的要求,也對護理安全管理和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提出了嚴峻考驗。

本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護理人員有一定的法律意識。護理年限越長,對護理安全的認識越到位。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依法執業能力,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強化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使護士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責任,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促進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

護理常規、護理規范是護理實踐長期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提高護理質量,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指導和規范護理行為的準則[3]。本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各級護理常規掌握不夠全面,特別是低年資的護理人員,不熟悉二級護理應該每1~2小時巡視觀察患者的減少,就不能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就可能出現護理糾紛和差錯。

準確及時地執行醫囑是護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調查發現,護理人員對各類醫囑處理規范未能全面掌握。30歲以上的護理人員,對臨時醫囑處理規范回答正確率為38.89%。臨時醫囑是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所需隨時發出的治療指令,這種患者往往癥狀比較嚴重、病情復雜變化快、需要根據患者隨時調整治療和護理,同時對治療護理要求的時效性強、準確性高,如果護理人員對臨時醫囑處理規范認識不到位,執行就難免不嚴格,就容易導致某些護理過失事件的發生。

3.2 對策

3.2.1 建立護理安全教育制度 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護理工作的質量,只有不斷的提高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學法、知法、懂法,并將法律知識融于實際工作中,才能保障護理安全,推進護理事業的發展。

首先醫院領導要重視護理安全,將護理安全作為對科室工作考核的首要內容,使各級護理人員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護理安全工作。

其次要建立崗前法律培訓機制和常規法律教育機制,使學法、知法、守法成為護理人員上崗前的必須科目和常規學習內容,并定期組織法律知識考試,使護理人員頭腦中時刻繃緊法律這根弦。

三是要針對護理過程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從法律的角度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使護理各環節、各程序的工作符合法律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可以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有助于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維護護士的合法權益,增強護士的安全感,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使護士全身心投入工作中[4]。

3.2.2 完善各項護理安全制度 制度具有規范性和長期性。由于醫療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制度建設對護理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完善各類基本制度。如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行為規范、工作流程、獎懲條例、考核細則等,細化到每一個工作崗位和工作流程,進一步規范診療程序和行為,杜絕醫療差錯和事故。二要嚴格執行制度[5]。有了制度不執行等于沒有制度。完善考核督查機制。成立質量檢查小組,定期深入門診和各病區進行檢查督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通過各種途徑征求患者意見或建議,對反映的問題及時整改落實,杜絕隱患。

3.2.3 加強護理安全文化建設 近年來,各醫療衛生單位愈來愈重視醫院文化建設。良好的安全文化使護士把醫院對護理安全的要求上升為一種工作理念,轉化為自覺行動。首先要加強環境安全建設。醫院環境要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一切以讓患者感覺安全舒適為原則,如住院病房環境衛生、消毒隔離要達到規定要求,衛生間要注意防滑,儀器設備要完好無損等。其次營造濃厚的安全氛圍。在病房、走廊、辦公桌醒目位置張貼安全提示語,如“工作無小事,安全在心中”“細節決定安全”,時刻提醒護理人員牢記安全職責;在開水間、衛生間等張貼安全提示語,這些提示體現著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關心愛護,讓患者感覺溫馨的同時提高警惕,有效防止意外事情的發生。三是要通過各種主題活動,引導護理人員提高安全意識。如向護理人員征集“護理安全警示語”、開展護理安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既能讓護士感覺到醫院領導非常重視護理安全,又能提高護士自身的安全意識[6]。

3.2.4 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是決定護理質量的重要基礎,是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是確保護理安全的重要保障。精湛的護理技術,良好的行業素質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重要條件,也是防范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斷的學習,改變現有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技術水平,滿足患者的需要。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風是防范醫療事故的根本所在。

護理道德的實質是為人們提供人道主義的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保護服務對象的權益和護理職業的責任感[7]。要讓護理人員明白安全護理不僅是護理質量的要求,也是護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職業責任感和慎獨精神,以達到在任何情況下都盡職盡責,確保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 史自強,馬永祥,胡浩波,等.醫院管理學[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238.

[2] 王華芬,沈曉知.護生法律知識的現狀調查與培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74-75.

[3] 席淑華,周立,張曉萍.建立護理安全管理監控網絡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96-197.

[4] 何麗貞,孔碧華,梁煥棠,等.婦產科門診手術室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預防[J].現代醫院,2011,11(7):117-118.

[5] 武玉梅.護理安全的分析與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6):86-87.

[6] 張理花.護士服務質量調查存在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159-160.

[7]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4.

(收稿日期:2011-09-19)

護理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由于醫療水平提高等原因,近年來,浙江省的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也暴露出諸多難題,如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結構帶來的新挑戰,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護理等問題。日本作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介護保險制度是一種成熟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針對浙江省人口老齡化現狀,結合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具體分析在未來人口老齡化危機的大環境下日本成功的養老經驗對浙江省養老事業的啟示。

關鍵詞:日本;介護保險制度;浙江省;養老事業;啟示

一、浙江省養老事業現狀分析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下面臨的社會性問題之一。而浙江省作為老齡化陣營前線的選手,早在1987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比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還早12年。如今,隨著浙江省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技術的發展等,浙江省老齡人口數目激增,養老問題暴露,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形勢刻不容緩。

1.家庭養老等傳統養老方式不再完全適應當今的養老局面。中國人根深蒂固承襲至今的傳統養老方式不再完全適用于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養老是以家庭為單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上下兩代人撫養與贍養交替反復進行而存在的傳統反饋型養老模式。但是結合現實,從當前的社會整體大環境來看,家庭養老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一方面,隨著浙江省各方面的發展,出現了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這一問題。為了謀求發展,許多農村年輕人獨身外出打工,如此一來,養老主要動力的流失,使得許多傳統養老的家庭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浙江省嚴格實施早前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浙江省出生率降低,新生兒數量下降,這不僅間接推動人口老齡化的進度,還催生了新的家庭構成模式——“4-2-1”倒金字塔模式,即當兩個獨生子女家庭相結合時,兩位成年人需要贍養四位老人和一個孩子。相對于從前的好幾個兄弟姐妹及其另一半贍養家里的老人,在“4-2-1”模式中,贍養老人的沉重負擔反映出家庭養老的可行性愈來愈差,傳統的養老方式將不適應當今時代的變化。

2.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浙江省要想解決好養老難題,就需要從社會基礎養老設施及養老服務體系上尋找突破口。據統計,目前浙江省共有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3 588家,居家養老服務站2萬余個,能提供上門服務的僅有7 500家。全省90個縣(市、區)僅有52個建立了養老服務信息系統[1]。而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千萬,單從數字層面來分析,現有的養老體系并不能滿足年老者的需求,浙江省養老供能明顯不足。同時,除養老院外,老年活動室或者老年活動中心在浙江省的城市與鄉村建成。這些老年活動室與老年活動中心大多是僅僅為整個村的老人提供一個活動交流的場所,有時甚至只是一個擺設,更不用提具備生活輔導、心理指導、健康護理等基礎功能。

3.浙江省內養老服務市場未定型。浙江省養老供能不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養老市場未定型。養老市場未定型,首先表現在養老企業的數量不足和養老產業鏈的不完整等情況上。省內的養老企業性質大多是療養機構,開發老年健康食品、文化產品、體育用品等的產業很少,名牌企業更不用提。其次,表現在養老人才匱乏上。高校沒有專門的養老專業,養老作為研究方向滲透在各個學科當中,沒有自己單獨的學科體系,這也就導致了人才培養沒有針對性,人才不足。

4.農村老人和特殊老人等養老人群的問題突出。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城市化的擴張,大量青壯勞動力獨身離開家鄉謀求發展。與物質生活的相對富裕形成反差的是空巢老人貧瘠的精神生活,年老者不僅需要得到物質上的贍養,還需要有精神上的避風港。特殊老人因疾病或意外失去了自主行動的能力,需要他人在平常生活中給予幫助。這兩類老年人群需要我們特殊問題特殊對待。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使得物質與精神的贍養問題得到統一解決,使得養老人群在生活無憂的同時,精神的平原不再荒蕪,還需要政府、專家、社會人士共同商討,群策群力。

二、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

與我國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和養老狀況的日本,于197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依靠健全的養老制度和極具特點的介護保險制度,有效緩解了老年人醫療及照護的壓力,同時在介護保險制度實施后的20年發展過程中,根據本國國情,不斷將制度夯實和完善。

1.制度特色。日本的介護保險制度獨具特色,其把稅金作為介護保險的財源,又把保險作為國民介護支出的資金來源,在此基礎上對需要介護的國民及其家庭進行生活和精神援助的一種養老制度。在日本,介護保險的參保對象為在市町村居住的40歲以上的所有日本公民,根據年齡可分為第一號和第二號被保險人,第一號被保險人為65歲以上的老人,保費支付條件是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處于需要支援或護理狀態;第二號被保險人為40~64歲的日本國民,保費支付條件為患有癌癥(晚期)、早期老年癡呆癥等在內的16種疾病,且處于需要支援或護理狀況。在繳納保費方面,對于該由政府繳納的保險費,中央政府、市町村、都道府縣共同分擔,且中央政府所承擔比重最大,市町村與都道府縣則其次平攤,這既調動了地方政府施行制度的積極性,又減輕了國民養老的負擔。而在按年齡劃分的同種被保險人中又根據生活水平與經濟狀況的不同,分成六檔繳費等級、三檔飲食及住宿費減免額度,并且相應的基礎評判標準每3年調整一次,這樣細致的分類與高頻的修改完善,使得日本的介護養老制度可以隨著國情的變化而不斷適應社會現實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國民“量身打造”的服務使得人民能真正享受到介護養老制度帶來的便利。

2.服務特點。老年人不似中年人與青少年,他們身體虛弱,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意外或天氣驟變、舊疾突發都可能引發嚴重疾病或造成致命傷害。因此,日本的養老服務人員會定期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并根據每個老人身體的不同情況制訂康復計劃。對于因子女在外工作或其他原因孤身一人的空巢老人或獨居老人,養老服務人員在看望老人的同時,會邀請附近老人或單獨與老人進行手工、簡單運動等活動來幫助老人維持身心健康快樂。

3.人才儲備。制度的持續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源源流入。在日本,中專、大專、大學等各類辦學機構設立與養老服務有關的專業,為選擇相關專業的學生建立獎學金與助學金制度,并在就業后提供大量福利。同時拓寬海外勞工市場,通過優惠的政策,吸引大批國外人員加入養老事業中來,在解決了人才短缺問題之上,日本也對養老制度服務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比如學員在學習理論知識與在實踐操作課程時需要達到至少130個小時,而在上崗之前也需要取得相關資格證。

三、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對浙江省養老事業的啟示

面對當下浙江省的養老模式與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現實狀況。浙江省雖然在這條道路上不斷探索,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仍缺少有效的贍養老人的模式和經驗。針對當前老齡化的特征和浙江省內老年人的需求,吸收借鑒日本介護保險養老制度,從而通過各種措施,建立一個有效的養老機制對于現在甚至將來都是非常重要的。

1.培育養老市場。因為浙江省內缺乏養老企業,養老產業潛在的需求和養老產業現實的供能出現了嚴重的斷層。政府應當鼓勵企業發展老年經濟,用實際政策來調節養老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現狀。例如與多種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政府出具相應資金,供其開發老年養老保健產品,由此完善養老產業鏈。市場需要人才,人才在市場中發揮作用。日本的養老資格考試制度,促使國內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日本在高等教育機構設置了與養老有關的專業,為學生準備獎學金和為從業人員提供的相應福祉。在日本培養人才的基礎上,浙江省政府可以同地方高校聯合,推出養老專項學習計劃或者養老人才補助計劃等措施。同時,以公益廣告、公共設施公告欄等為養老信息載體,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養老服務行業。

2.實現養老方式多樣化。居家服務和機構服務屬于日本介護保險制度的兩大服務類型。前者類似上門服務,如醫務人員定期為老人進行健康診查,工作人員定期為老人整理家務等,后者則是在社區、政府和特殊機構三者的聯合下,養老機構為老人制定個性化的養老服務計劃,讓老人短期或長期入住機構,享受為其提供的養老服務。對于浙江省傳統養老方式不再完全適用和受傳統文化影響人民對特殊機構信任度低的現狀,可以通過傳統養老方式和介護保險制度的融合,從而推出綜合性養老方式,如醫養與家養結合,社區集體化、特殊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醫養與家養結合的優點是老人在家庭中生活養老,定期上門的養老工作者為老人進行健康醫療、精神咨詢、家務整理等護理類工作。而社區集體化、特殊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能夠凝聚社區力量,以社區集體為管理中心,滿足一般老人的養老需求,同時也為身患重大疾病的老人或者空巢老人等特殊老人群體提供定點個性化服務。

3.完善養老模式。在日本介護保險制度中有兩個被保險人的存在,即第一號被保險人和第二號被保險人。而介護服務又分為兩大類型三大類別,再通過10個項目85個標準將介護等級分為七類。分類的精細化程度可見一斑。精細合理化安排將是浙江省養老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特殊養老機構根據不同老人的經濟實力、健康狀況、居住環境等因素,準確為他們提供多種多樣的養老服務,如生活指導、居家清潔、身體按摩、心理咨詢等。在此基礎上特殊問題需要特殊對待,針對特殊老人,也需要設計個性化的養老服務計劃。同時,服務機構、服務人員、服務過程也需規范化,按照相應的規章流程來參與服務。社會生活大環境也是養老指標的一項重要要求,而養老基礎設施則是社會生活大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無論是醫院還是社區的養老服務機構,在建設養老基礎設施時,都注重建設合理性、功能豐富性、個人隱私性等因素。針對浙江省內養老公共服務設施存在數量不足、使用不規范等問題,首先需要政府投入資金加大養老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其次應規范設施使用情況,給老人帶來真正實在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服務。

4.出臺相應政策法規。日本政府重視養老法律的與時俱進,隨著國內養老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不斷出臺或者修改養老法律。如1959年出臺的《國民年金法》,1972年重新修訂的《老年人福利法》,1983年實施的《老年人保健法》以及其他系列法律制度,都為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現實保障。在我國法律中,涉及老年人養老的法律條文卻不夠完善,存在有具體規定卻不夠全面不夠細致、重視物質贍養而忽略精神贍養等問題。浙江省也是如此,所以凝聚社會共識,汲取專家意見,針對現實情況出臺相應政策法規,以法律驅動養老經濟發展,以法律推動養老問題的解決的方法是值得采用的。

參考文獻:

[1]  魏艷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浙江省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商論,2016,(11).

[2]  張騰.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及其效用與特點分析[J].西北人口,2010,(6).

[3]  成海軍.日本老年介護保險制度及啟示[J].社會福利,2015,(4).

Revelation of 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 for Zhejiang Province

DONG Qing-xin,QIU Zhao-qing,SUN Li-ch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1121,China)

Key words:Japan;Japanes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ystem;Zhejiang province;pension business;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20-05-28

基金項目:杭州師范大學本科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之“日本介護保險制度對浙江省養老事業的啟示”

作者簡介:董清昕(1999-),女,浙江桐廬人,學生,從事日本社會文化研究;裘兆青(2000-),女,江西九江人,學生,從事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孫立春(1979-),男,河北辛集人,副教授,從事日本社會文化研究。

上一篇:星座文化論文下一篇:英語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