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

2023-03-21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高中物理 研究性學習 科技創新 小發明

進入到高中物理學習,對于日常我們經常見到的物理現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分析讓我們明白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的物理原理,使我們能夠更容易的掌握物理知識和概念,并能將這些知識進行關聯和研究。通過將自身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創新發明,能夠讓我們所掌握的知識得到更好地應用,同時一些小發明也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助力。

一、課堂上的變化

以前我對物理課堂的認知很簡單,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教學。老師在上面講述概念,我們被動的聽課。偶爾會做一些小型的試驗課程,讓我們了解物力概念的原理。但往往都是老師在上面演示,我們在下面觀看。實際動手的機會很少,這樣也造成了我們對老師所講的內容缺少了直觀的體驗和感受。和傳統的教條式講解來說,我認為這種演示型的講述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進入高中學習之后,在物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在講解時已經不再是轉述概念。我們不僅有了自主操作和進行物理實驗的機會,而且老師也給了我們更多的自主空間,讓我們依據課程的內容以及我們的需要、興趣和自己現有的能力進行知識的聚合和延伸,進而自發的組織學習活動[1]。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我感到自己的主動意識更加強烈了,同時也會自主結合所學知識和經驗來開展研究性的學習,結合物力知識來解決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學課堂上的我們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而是憑借自己的興趣和主動意識來自發地進行探索及研究。這對于學習物理這門課程來說無疑像是愛麗絲夢游的體驗,因為在課堂上我們會有無數種設想,每一種設想都能夠讓我們獲得不同的結論,既驚奇又有趣。

二、老師的變化

高中物理教學課程中老師似乎不再以自己為主體,相反他們經常會給我們提一些問題或者是設計一些研究性的課題,然后不斷地引導我們去結合課本上的物理知識以及生活中的常識去思考、去發問、去驗證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這種課堂教學方式,讓我們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探險家,而他所設計的內容就是我們要去達成的目的地。

三、學習研究

高中物理課程中有一些概念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并不容易理解,我們以高一課程中的動量守恒定律為例。它的概念很簡單,但對于剛開始接觸高中物理知識的我們來說,這個概念字面意思我們都明白,但是卻無法掌握其實際的意義。

簡單的來說它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物體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下,其內部之間的動量是在相互交換的,無論其如何交換但是其總動量值恒定不變。

在這一段簡單的概念闡述中涉及了方向、外力以及系統組成。課堂學習中老師在講解時給我們舉了“光滑面兩球相撞”的案例[2]。讓我們能夠聯系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去了解動量恒定的概念。當然最簡單,也是大家都經歷過的就是吹氣球案例,當我們吹完一個氣球,然后不扎口將其放開,氣球就會滿屋子的亂飛,直到氣球內部的空氣全部跑光。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理解為不斷被拋射的是氣球內部的空氣分子,當這些分子從狹窄的氣噴口中噴出來時,其余的部分也會向相反的方向推進。實際上這一動量守恒原理也可以運用到火箭發射的過程中,甚至我們可以模擬火箭的發射制作一些相似的試驗課程。

在學習電磁知識的時候,我們了解到電磁波是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看不見和無法觸摸的物質。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電磁波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作用,我們開展了以下幾項研究性的學習

研究性學習一:為了更好地了解電磁波的存在和作用,我們想到了利用手機來發現電磁波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通過將撥通的手機放置在收音機的周圍,我們能夠發現,當手機接近收音機時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雜音[3]。而造成這種雜音的原因就在于手機通信過程中存在的電磁波。在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電磁波所產生的干擾與手機和被干擾物體之間的距離和方向有關系。

研究性學習二:對于課堂中對電磁波能夠產生屏蔽效果的內容,如果只是讀課本概念就很難理解物質對電磁波的影響,所以我們想到使用金屬盒子來進行測試。我們找到了一個金屬材質的盒子,將手機放進盒子里并打開蓋子,使用另外一個手機進行呼叫,發現此時盒子中的手機能夠聯通。而當我們將飯盒的蓋子蓋上之后,再進行呼叫就會發現被呼叫手機已經提示無法接通。通過試驗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金屬物質對電磁波會產生一定的屏蔽效果。當然除了金屬之外,能夠對電磁波產生干擾的物質還有哪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進行分析和探究的。

既然電磁波能夠受到金屬等的干擾,那么我們可以借助電磁波的特點制作屏蔽電磁信號的一些小發明。利用電磁波的傳導屬性和其所受的干擾物質制作出抗干擾模型。利用對電磁波知識概念的了解,使電磁波能夠更好地為我們服務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它。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因電磁波這種抽象復雜的概念而感到學習的困難,反而是在不斷的探究和學習過程中不斷地了解它的存在,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4]。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物理知識似乎不再是一門非常難的課程,反而它在不斷地引導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將那些原本復雜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容易理解了,而且我們也在過程中逐漸學會如何更好地應用這些知識,甚至開始結合自己的觀點去進行創造和發明。

四、結束語

高中物理探究性學習的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讓我們感受到物理課程不再是復雜難懂的抽象感念。相反,課堂中我們在研究學習時將一個個抽象的內容變成了能看得見的物理現象。同時利用這些學習的內容進行創新讓我們覺得更加有意義和有動力。

參考文獻

[1]殷欣.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 (21):252-253.

[2]華山英.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物理教學創新改革探析[J]信息記錄材料,2018 (11):132-133.

[3]王永剛.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課程整合[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4):13 7-138.

[4]張寬.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途徑分析[J]科技風,2017(23):48.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陜北;科技扶貧;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文獻標識碼:A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Anti-poverty in North Shaanxi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WANG Jun,GAO Xiang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Key words:North Shaanxi;anti-poverty;industry;Northwest A&F University

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是我國扶貧工作長期的艱巨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黨和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工作。198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通知》。1994年國務院專門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把解決“老、少、邊”貧困地區人口溫飽問題,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安邦富民、穩定社會、促進民族團結的戰略任務予以高度重視。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扶貧開發的戰略部署,1989年開始,國家確定把陜北老區作為科技扶貧點,按照科技部和陜西省的安排,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參與了這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迄今已歷時17年。

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北科技扶貧的實踐

17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將陜北科技扶貧放在重要的地位長抓不懈,通過以科技支撐農業產業,以產業帶動陜北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方式, 為陜北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計,陜北延安、榆林20個國定貧困縣,1993年共有貧困人口141萬人。截止2003年,20個國定貧困縣中已有15個越過溫飽線,貧困人口減至17.4萬人。榆林市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42元增加到2003年的1 438元,延安市人均純收入由1989年的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1 707元。[1]陜北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民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改善,勞動者科技素質普遍提高。

(一)明確扶貧思路,選準產業

陜北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農業基礎差,生產技術落后,沒有主導產業,群眾生活十分困苦。針對這種實際,如何找到科技扶貧的突破口,改變貧困群眾靠天、靠政府吃飯,無心脫貧的老思想,增強貧困人口戰勝貧困的信心,是一項急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人員通過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積極出謀劃策,以制定產業規劃為重點,參與到扶貧開發的總體設計中,提出了選擇投資少、見效快、利于環境保護,收益面廣的產業,這些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同時,以產業為橋梁,圍繞產業開發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幫助陜北貧困農民脫貧致富,促進了陜北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989-1993年為初創時期,主要圍繞烤煙、蘋果、羊、馬鈴薯等產業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技術。1994-2000年為扶貧攻堅時期,省科技廳會同科技部扶貧團確定在陜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實施“百萬畝紅棗基地建設”,在陜北白于山區實施“百萬畝杏基地建設”,在無定河、延河流域土石山坡實施“50萬畝酥梨基地建設”,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川地、臺塬地帶,大力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即“棗、杏、梨、菜”四大產業。2001年至今為拓展階段,主要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重點,開展實施高效設施畜牧業、農業優果、資源生態型特色產業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能力培訓工程等五大科技扶貧示范工程。[2]實踐證明,這些扶貧措施緊密結合陜北的實際,產業帶動效益明顯。

(二)強化科技服務,壯大產業

為使扶貧工作盡快取得實效,學校制定了“以科技興產業、以產業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每年按照每個產業配備3-5名實踐經驗豐富的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重點加強科技培訓、技術指導、產業示范等工作。以“棗、杏、梨、菜”四大產業為例,科技人員先后示范推廣了與四大產業相關的實用技術20多項,培訓咨詢農民40多萬人次,培養了近2 000名專業技術人才,建立示范樣板2 600多公頃。經過科技人員的辛勤工作,“棗、杏、梨、菜”四大產業現已成為陜北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1.紅棗產業??萍既藛T針對貧困地區紅棗生產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病蟲危害嚴重的實際,以推廣棗樹肥水管理、修剪、病蟲防治3項技術為主,手把手向棗農傳授技術,使棗農學得懂,用得上。先后建立棗綜合豐產示范園1 600多公頃,促進紅棗單產由1993年的2 400公斤/公頃,提高到2004年的3 150公斤/公頃。陜北紅棗面積由1993年的4萬公頃發展到2004年的10萬多公頃,產量也由2 000萬公斤提高到1.2億公斤。[2]同時為保證紅棗的產業化經營不斷持續的發展,科技人員還研究出了陜北鮮棗貯藏保鮮技術和相關的加工技術,并在生產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已建成巨鷹、北特等5個深加工企業,63個初加工企業,230多個季節性加工點,年加工轉化能力1 300萬公斤。

2.杏產業。杏樹抗旱、耐瘠薄、適應性強、經濟價值高, 在干旱少雨的白于山區發展杏樹,特別是仁用杏,能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并增加群眾收入??萍既藛T在陜北8縣(區)開展試驗研究,探索出了“浸種秋播、切腹枝接、低位嫁接”等適宜于陜北干旱寒冷氣候特點的壯苗繁育技術和一整套抗旱防寒配套栽植技術,總結出了操作簡便、易于掌握的杏樹豐產管理技術措施。通過采用“建立試驗示范點、發展科技示范戶、辦技術講座、現場指導、科技趕集、放錄像、印發技術資料、上門服務、科技咨詢”等多種形式,在陜北試驗示范和大面積推廣仁用杏良種和豐產配套技術。先后向陜北引進龍王帽、一窩蜂等仁用杏良種12個,建良種采穗圃80公頃,推廣良種杏苗繁育技術2 200公頃,建成高標準示范園1.09萬公頃,輻射帶動陜北發展杏規模達到2004年的10.5萬公頃。[2,3]

3.酥梨產業。陜北沿黃河一帶是的酥梨生產的氣候優越區,但由于長期以來,群眾只栽不管,管理技術落后等原因造成了酥梨產量、質量不高,效益低下??萍既藛T深入到酥梨產區,開展培訓咨詢,示范推廣陜北地區酥梨育苗、建園、整形、早果、優質系列栽培技術,使陜北酥梨基地建設中達到了4年結果、5年豐產、畝產值4 000元的良好效果。建立優質梨示范園330多公頃,輻射帶動梨樹面積已發展到2004年的3.3萬多公頃,其中優質酥梨已發展到2萬多公頃。[2]同時,科技人員還根據生產實際,開發了梨果的套袋技術、實用貯藏保鮮技術等配套技術,提高了酥梨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4.蔬菜產業。陜北光照資源豐富,發展日光溫室大棚條件優越,經過充分地分析與論證,科技人員首先選擇在安塞縣進行示范,輻射帶動陜北其他縣的發展。經過10多年的發展,大棚蔬菜迅速輻射到陜北25個縣市,大棚數量由1993年的24棚達到2005年的1.4萬公頃[4],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在實踐中,科技人員組裝集成大棚蔬菜的高效種植技術,先后推廣了“黃瓜嫁接換根栽培技術”、“棚菜立體種植技術”“番茄、辣椒秋延后栽培技術”、“CO2施肥技術”、“茄子嫁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及“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解決了陜北日光溫室蔬菜瓜果因連作而導致病蟲害嚴重及品質低劣等技術問題,使大棚菜的產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明顯增加。

二、關于陜北扶貧中農業科技支撐的思考

(一)發展產業是陜北科技扶貧的基礎

貧困地區面貌改善的前提條件不僅在于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調動貧困地區人口自我扶貧的主動性,增強他們自身的“造血能力”。如果沒有具體的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扶貧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貧困地區面貌的改變就會在階段性的脫貧和返貧之間徘徊,這一點已經是各方面扶貧的共識。只有通過產業將社會各方的幫助與貧困人口強烈的脫貧愿望相結合,扶貧才能夠深入,效果才會持久和顯著。在陜北科技扶貧的實踐中,正是找準了適合陜北貧困地區自然和生產條件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使貧困群眾得到了實惠,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他們脫貧致富的熱情得以點燃和爆發,促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改善。

(二)科技在陜北扶貧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陜北扶貧中,以“棗、杏、梨、菜”為代表的相關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重要推動作用。貧困人口本身的生產基礎就非常薄弱,一點小小的失敗,都會使這些生產者灰心喪氣,甚至停滯不前,正是由于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在四大產業中的普及,才使貧困群眾的生產有信心,背后有依靠。通過科技扶貧人員的努力,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實際,迅速提高了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水平,產量和效益均大幅度的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明顯改善??萍即龠M產業發展的同時,各種人才的培養使貧困地區增強了自身的“造血機能”,進一步推動了貧困地區科技教育的發展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使廣大干部群眾在學科技的實踐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體驗到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普遍把依靠科技變為自覺行動,使產業扶貧與智力扶貧得到有效的結合,幫助貧困地區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發展之路,促進了貧困地區經濟和科技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

(三)科教單位的技術優勢在扶貧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科技扶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單就科學技術的應用來說,一個產業的農業技術涉及到栽培、植保、加工等多個學科,同時也涉及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方面的技術服務,正是由于這種要求,才使得科技扶貧中的技術要求更加全面和成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陜北科技扶貧中,充分動員和組裝多學科的技術成果,從產業的規劃與發展,技術的組裝配套,扶貧技術人員選擇與培訓等多方面,針對各個產業,組織多學科的人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將產業發展中方方面面的技術問題充分進行研究,使科技在扶貧中的應用有針對性,成果先進,覆蓋面寬,充分發揮了多學科的技術優勢,保證了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先后有40多名科技人員參與了科技扶貧工作,有30多項科技項目在扶貧點實施,其中紅棗豐產栽培及其配套技術、酥梨豐產栽培及其配套技術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陜北日光溫室蔬菜基地建設獲得陜西省農業技術成果推廣二等獎。

三、關于科技扶貧的建議

(一)廣泛吸收高等院校參與,推進科技扶貧與教學、科研相結合

扶貧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和社會事業,也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義務。在扶貧中,應當重視和發揮高等院校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以多種形式鼓勵和扶持高等院校參與扶貧工作。同時,應該正確看待扶貧任務與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中心任務的關系,扶貧興農工作只有和這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實踐表明,扶貧項目、扶貧措施只有和教學、科研結合緊密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在貧困縣設立產學研示范基地、培訓貧困人口、轉化科技成果、研究貧困地區經濟開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等,既能夠為農民提供科技技術服務、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又能培養科技人員和部分參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科研的針對性,兩者相得益彰。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技扶貧不僅加快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也促進了高校的產學研緊密結合。

(二)構建以高校為依托的扶貧技術推廣模式

科技扶貧的核心是以最快的速度將科學技術在貧困地區傳播,并被很好地接受和使用。但是由于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落后,地方農技推廣服務網絡的功能受各種原因的限制,不能夠有效的運作,亟待建立高效運作的扶貧技術推廣模式。在十多年的陜北科技扶貧實踐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創出了一條以大學為技術依托,以政府為推動,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的科技扶貧技術推廣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科技扶貧的實踐中要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充分調動科教單位和科技工作者參與扶貧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人員、地方農技部門、農民技術員、企業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構建扶貧技術推廣體系,使項目、技術順利地進村入戶,使科學技術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三)建立與貧困地區需求相匹配的扶貧技術支撐體系

在以往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活動中,政府往往處于主導的地位,在人、財、物的資源配置方面起著主要的分配和組織作用,這也為調動全社會的資源開展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階段的今天,貧困農村既有科技供給能力的不足,為多樣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扶貧組織形式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我國農村在科技扶貧方面的成功探索與實踐,派生出了新型的政府和農戶關系,也促使政府不斷地調整自身職能以適應宏觀環境的變化。[5]因此,急需改變簡單強調將科技以政府渠道送到農民手中的扶貧思維模式,建立多層面和充分考慮貧困人口技術需求的“自下而上”和“橫向聯合”的農業科技支撐體系。這個體系的主要特征有: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具有良好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支撐,科技服務充分考慮貧困人口科技需求,是以提高綜合科學文化素質為核心的綜合性的技術服務,科技扶貧組織形式適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既有以政府為主導的各類專家大院、示范基地、高科技示范園區等,又擁有貧困農村專業技術合作和經濟合作組織,各個層次和不同形式的科技服務組織以技術服務為紐帶,信息共享,協調發展,覆蓋貧困人口不同層次的技術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哲浩.陜北:十五年科技扶貧譜新篇——訪陜西省副省長朱靜芝[N].科技日報,2004-09-23(4).

[2] 唐俊昌.陜北老區十五年科技扶貧匯報[R].陜北老區科技扶貧工作總結交流會,2004-09-27.

[3] 楊途熙,魏安智,杜保國,等.陜北仁用杏基地建設存在問題及建議[J].陜西林業科技,2005 (1):59-62.

[4] 黨永華,吳金娥.陜北黃土高原區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06(6):269-272.

[5] 劉冬梅,石踐.對我國農村科技扶貧組織形式轉變的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5(1):115-119.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大學生 科技創新 能力 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與知識經濟相適應,高等院校如何面對21世紀科技創新的現狀,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在注重學生素質全面培養的同時,突出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適應未來科技、經濟激烈競爭的時代要求。

隨著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已走過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初步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的普遍關注。面對新的時代和要求,我們要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推上新的發展軌道,首先必須從理論上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意義、發展現狀及面臨這種問題的對策進行重新審視和探討,從而對大學生科技創新進行全新的定位。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1.科技創新是強國之道。

江澤民同志在1998年2月談到知識經濟在我國已露端倪時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從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然落后于發達國家。唯有創新才是趕超西方列強的關鍵。21世紀的強國之夢依賴于創新教育,正是這種趕超意識的體現。

2.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決定了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關鍵。

知識經濟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才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品為支柱。知識經濟的特征首先要求現在的大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另外還要求大學生具備應付復雜環境和對大量信息做出迅捷反應,并能創造性運用的能力。

3.科技創新是高校產、學、研、發展的客觀要求。

面對當前社會辦學政策的不斷完善,民辦高校增長,學校的辦大辦好已不適計劃經濟時代的要求,在市場中求生存的道路已成為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走學生教育打基礎、科研成果創聲譽、校辦產業求發展已成為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4.大學生科技創新是緩解當前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

隨著高校擴招力度的加大,大學生畢業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壓力問題,畢業就將面臨失業也將成為事實。大學生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為現有的生產力,實行自主創業,是解決就業壓力的較好途徑。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現狀

1.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分析

目前,大學生創新能力還是相對較低的,一是缺乏創新觀念和創新欲望,他們雖然不滿足于現狀,但是自己缺乏行動的信心。二是缺乏創新的毅力,容易見異思遷,放棄追求。三是缺乏創新的興趣,沒有廣度和深度。四是缺乏創新思維能力,很多學生很想創新,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創新,他們在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比較稚嫩,需要培養和鍛煉。

2.大部分學校、學院無專門的組織機構來管理

目前學校各部門均是根據自己的項目來開展活動,沒有全校聯動的機制,從而也沒有系統的規劃和協調,缺乏全校的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氛圍。而且往往在活動結束后也沒有總結、表彰和鼓勵。調研上海大部分高校,有的學校的大學生科創中心服務機構設立在專門的部門,而且有專門的場地和經費。

3.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本科學生的科技活動較少,而且不夠集中。由于各類科技作品比賽是由不同的條線下達,對于選拔參賽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且有的活動并不規范,活動之后沒有進行必要的宣傳、表彰和展示,造成絕大部分學生都不知道這些比賽的存在,也沒有途徑去參加。

4.資源相對短缺

在資金注入上,各個學校的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沒有統一的標準。場地缺乏,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科技創新的實踐基地。絕大多數同學不知道學校的大學生創新中心,更不知道它的功能,不知道如何去使用。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對策

1.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要牢固樹立科技創新教育觀念。

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學校在“育人”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科技創新教育觀念。首先要把培養創新型人才與社會發展和進步緊密結合起來,要轉變人才的觀念,確立新的教育質量觀,要把創造能力作為衡量人才質量的重要依據。其次,在教學管理上,建議學校應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納入教育教學目標中,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指標,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教育的良好環境,建設自由、活躍、溫馨的校園氛圍,鼓勵個性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組織機構。

規范的組織體系將更有利于我校各類大學生科創工作的順利開展。建議學校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工作小組,由校領導牽頭,各個相關職能處和有關部門、各學院參加;明確各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整合全校的資源,形成統—規范的體系。

3.落實二級學院的管理機制,開展學院試點活動。

真貫徹學校二級辦學的工作目標,以學院為單位,利用學院專業優勢,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建議各學院整合學院科研資源,根據本學院特色,在學校的統—政策的指導下形成規范,落實二級學院的管理機制,做到大學生的科創活動有項目、專業指導有教師、認真參與有經費、實訓操作有場地、創新創業有團隊的良好局面。學校將選擇規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進行試點,把做得好的方法、成熟的試點單位進行普及和推廣,以實現分層次、分步驟、抓重點、抓試點的操作方法。如:建議將導師項目在學院內公開招標,由導師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創能力,而且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有—定的幫助,而且有利于形成跨方向、跨年級的團隊。

4.搭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平臺。

利用大學生科技活動部等學生組織,抓住時間節點和學校工作要求.廣泛開展各類科技競賽、科普宣傳等活動,搭建市級。校級和院級三級活動平臺,營造中心科技創新的氛圍。市級層面和全國性的大學生科技和創業競賽,主要由校團委的大學生科技部負責,以便形成跨學科的團隊,并且進行輔導參賽:校級層面主要是抓住時間節點開展各類競賽的校內選拔賽,并利用大學塵創造學會等科技類社團開展各類科創活動:院級層面主要是以專業為特色開展各類專業的科技賽事,并存部分學院試點形成示范。

5.制定相關的成果宣傳和成果轉換措施

為鼓勵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形成長期的創新氛闈,建議學校建立健全的體制,對合適的項目請相關部門組織專利申請,把各級各類的競賽優勝作品推薦參加全國及市級各類比賽,并且把各類獲獎的項目及優秀團隊在校內開展廣泛的表彰獎勵、宣傳和展示。對獲獎的項目通過自主申報的方式,學校進行可行性論證后,選拔具有創業價值的項目和創業意識的團隊進行科技孵化,重點扶持相關的團隊和項目,提供創業的培訓和場地、經費等。

四、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政策保障

1.建議學校制定的相關政策保障體系和行動方案,為全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落實各類經費來源,向各類學生科研活動開放校內的實驗基地和大學生創新中心,為鼓勵教師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制定導向政策,學校明確把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有效抓手堅持不懈。

2.對于指導教師,獲獎項目的指導教師建議可以給予其榮譽稱號,如“教學成果獎”;或按照指導畢業論文的標準計入本人工作量等。對未獲獎的指導教師可以優先評聘相應專業技術職務等形式束獎勵。對于組織參賽的單位、團體,給予集體榮譽稱號和物質獎勵,將學生科技創新成績作為有關單位的考核或工作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

3.建議制定本科生創新的行動汁劃和與之相匹配的政策和激勵機制(如:《大學生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或《關于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的若干意見》等),明確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獲得優秀成績者給予從精神到物質的各類獎勵。根據獲獎級別來獎勵,如:直升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加分,項目課題可認定為畢業論文,授予專項獎學余,計算學分等。建議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主要用于開展學校的科技競賽和科技活動。形式可山學校下撥和社會募集兩個方面組成,這樣有利于保證項目的實施和各類活動的正常開展。

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工作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眾多的領域和學科知識的支持,需要學生比較全面的索質,而僅靠課堂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校在教學課程設計中要貫徹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的宗旨,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重組知識結構,把科技創新作為一項綜合工程來投入運行。要在學生中倡導了“愛科技、學科技、講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風氣,同時學校各部門之間應努力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整合資源,開創我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①《大學生創新創造讀本》2003年九月出版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②《石油教育》2004年第二期。

③《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三期。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利用現代化技術與教育結合,幫助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建設。利用新媒體技術,幫助學生樹立有效的思維模式,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和法治的教育。在現代化技術背景下,本文探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以下稱“基礎”的核心),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教學,把握好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基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有所提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構建

一、“基礎”課程教學體系構建面臨的問題

1.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在高校課程知識教學中,對學生的教學具有局限性,大多采用任務驅動法以及利用案例法,沒有創新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大多模仿教學,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大多是采用教師演示,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在教師演示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其任務要點。在整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中,教師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創新。

2.缺乏教學創新

由于專亞的新穎,在人才培養以及課程建設方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教學缺乏一定的教學創新。高校學生的培養并不滿足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無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智慧課堂是基于智能化設備設施、大數據技術、云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等,依據多媒體教學體系,增加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與師生互動性,智慧課堂教學模式變革傳統教學模式的發展弊端。智慧課堂的具體實施內容包括三部分,即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課前教學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規劃和學習;課中教學主要針對課前學習出現的問題進行交流司論,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課后是對所學知識的總結與鞏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課堂教育教學的創新發展。

3.新媒體技術的影響

高?!盎A”教學中,理論教學是主要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教育的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理論知識的講解,以及加強對法治教育的講解。課程實踐,保證學生可以了解到思政課程的運營模式,也可以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真正內涵。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今后的自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4.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

現階段,社會各界對于高校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但是對于實踐應用能力并沒有全面系統的認知,在教學中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很多的高校學校在培養學生們實踐應用能力的同時并沒有挖掘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老師過于重視基本的訓練,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夠充分,還有一些老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只是關注學生們對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內容的理解,保證能夠修夠學分,從不考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不會注重學生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許多的高校學生在生活中,并不能確切的感受到思政課程的作用,對法律也缺乏一定的認知。

二、思想道德修養課堂教學詳解

1.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在“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思想道德修養認同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精神層面上的引領旗幟,是人民凝聚力和集體力量的表現方式之一。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采用多種方式,不僅通過課堂課本知識的傳授,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通過結合時事思想道德修養的方式讓學生注重觀察社會生活因為現行思想道德修養體系而帶來的實際變化,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修養認同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z.塑造理性精神

我國“基礎”課程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中國化具體成果的闡述和展示。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塑造學生的理性精神,通過在課堂中穿插分小組討論、探究性學習等創新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堂形式中感受“基礎”課程的魅力,在合作與競爭中培養起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建立起理性填密的知識體系和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將思想道德修養專業知識運用于社會生活之中。

3.提高法治意識

在“基礎”課程知識體系中法律是占比顯著的一個重要模塊,其教學當然不能忽略劉學生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教師通過結合社會新聞、圖文影音、相關影視等非常規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知識的傳授,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教師還可以聯合學校以及有關部門不定期組織法律講座或者科普,通過法律專業人士的介紹和講述,讓學生對課本上的法律知識有更直觀更通俗的理解,能夠讓學生形成法治觀念養成法治習慣具有法治認知和情感,在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專業學習更上一層樓的同時對法治社會的建設也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4.學會公共參與

“基礎”課程知識并不是只存在于書本上的文字知識,它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認同和公共參與感,就要讓學生感知到思想道德修養的真實存在,而不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師可以通過社會真實案例和相關管理決策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起社會責任感,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主人翁意識,能夠對待日常生活嚴謹協調積累經驗,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對話協商、溝通協作、組織表達等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三、建立實踐課程教學體系的措施

1.建立清晰思維模式

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首先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的培養,要有足夠清晰的思維模式和理解思路。思想道德修養知識能夠系統的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自我認知的思維導圖,因此需要學生掌握更多的思想道德修養基礎知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容易在思維導圖中更快的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從而理解其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推行“三大環節”“四段式”教學過程,通過課程的整體設計、課堂教學、課外實踐“三大環節”和實施任務驅動、課堂講授、項目實踐、總結提升“四段式”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做中學,學中做,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

2.系統的整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知識

“基礎”課程的學習較為枯燥,在實踐體系的建設中,需要明確知識點,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問題思考時,需要逐步形成思維導圖,在腦海中想象自己以前了解的法律基礎知識,將這些零碎的知識通過較強的邏輯思維將他們整合起來,哪些是沒有用的知識點,哪些是有用的知識點,一步步進行篩選。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中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但是由于時間需要壓縮到十分鐘以內,教學的目的就有幾大板塊。首先是偏向于概述類的知識提綱微課,這一類型的微課給學生一個總體上的大致把握,利于學生的預習與課堂學習。

3.探究多種理解方式

“基礎”課程是一門較難的課程,因此大學生在思考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問題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主要原因是因為法律知識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太過于抽象,容易誤導大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進入一個思維誤區,從而很難得出正確的答案。針對這種現象,大學生更加需要合理的運用思維導圖分析思想道德修養及法律知識,通過多種途徑來思考思想道德修養問題,快速清晰的看出問題的真實表述目的,得出相應的知識點,從而對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有更深的了解。

4.改變評價機制

翻轉課堂的運用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之前我們提到可以通過教學視頻的制作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提供自主學習機會,為了更好地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必須跟進評價技術,每個視頻后緊跟幾個相關問題以便學生自我檢測,通過云平臺及時匯總學生問題,總結學生學習情況。這里我們提倡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不同于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復習回顧過程,可以及時反思,深化理解,內化知識,而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捕捉自身不足,明確自己的思維盲區,使學習更具針對性。通過評價機制的改變,學生獲得實證性的資料,教師更了解學生。

5.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

在“基礎”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們進行自主實踐能力的鍛煉是極為有效的。教師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們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相關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內容為學生們提供合理科學的學習計劃,然后引導學生們解決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困難?!盎A”課程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系列,需要具備專業的教師,優質的師資資源,保證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具備多種教學方式。學校還要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力度,鼓勵教師不斷的優化自身,以便滿足相關的實踐教育相關要求,教師積極的對教學案例進行探討,根據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模塊化跨專業課程的知識,不斷的改進與創新,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輔助學生具備更強的綜合能力。

6.重視教學資源庫建設。

在校園資源建設中,需要加大對教學資源庫的整合,學校需要認識到不僅僅需要提高資金支持,更多的需要對學校的教師資源,學習環境以及教學設施進行整合。在高校學校的資源整合中,需要梳理校內的資源,隨后調查學生的發展以及不同課程的資源需求,從而確立相關的管理系統,全面的對資源庫進行整理。由于校內的教學資源種類較多,面對不同屬性的資源需要進行合理的開發和使用,更加有效的幫助學校建立教學資源庫。在建設時,需要針對教學需求進行資源引入,對于效果不明顯的資源進行處理,提高資源庫的質量。

7.拓展和整合教學資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時對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

資源的搜集是整個資源庫管理中的重要環節。目前高校學校對資源的引入方式單一,大多通過書籍,網站資料進行整合。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高校學??梢酝ㄟ^數字化媒體進行資源的引入,同時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進行資源的分配。在引入后,可以利用數字化管理技術對整個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分類,根據不同的專業以及專業之間的連通性進行相關系統的設置。在建設資源庫時,可以建立相關的借閱購買系統,讓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線上查詢,節省成本的同時,提高院校的信息化建設。

四、結語

“基礎”課程的學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不斷地融合內化,才能將其融入學生自己的邏輯思維和知識體系之中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對學生負責,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本,教書育人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綜合素質,在遇到困難時能夠及時解決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為培養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參考文獻

[1]周軍虎.從拼盤、耦合到一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6次修訂的邏輯性探微[J].高教學刊,2019(25).

[2]郭永愛.高?!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知識經濟,2019(36).

[3]張琴.解構與整合——如何處理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內部關系[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2(04).

[4]朱文君.構建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體系初探[J].中外企業家,2018(22).

[5]林姿好.淺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對大學生的重要性[J].才智,2019(14).

[6]龐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探索[J].國際公關,2019(04).

[7]鐘二寶,曹亞萍.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08).

本文系六盤水師范學院2017年精品課程項目(項目編號:LPSSYjp-kc201703)建設成果。

大學生科技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在影像教育實踐活動中,充分利用影像醫學史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探索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新和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中。方法:建立影像醫學病史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影響力,升級影像醫學史博物館的基礎建設,將影像醫學史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與圖書館的自主創新文化教育相結合。大學生。結果:充分發揮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綜合實踐課程和自主創新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實踐效果是顯著的。學生在高新技術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高,科研成果明顯。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文化教育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實施。結果:充分發揮歷史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增強學生的文化教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可行和合理的。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各種技術職業的法規也越來越高。醫學成像在臨床醫學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成像醫學是運輸高素質和高素質成像專業人員的關鍵途徑。因此,現階段,我國影像醫學文化教育的現狀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1.影像醫學課外教育的現狀

影像醫學的課堂教學是高度互動的。學生根據實際活動和互動交流的實際操作掌握相關的實際操作和關鍵專業知識。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1教材和臨床醫學的內容偏離正常

近年來,臨床醫學影像的更新速度最快,教科書的內容在設計方案等方面不能緊跟臨床醫學,尤其是近年來,如MRI,CT,CR等技術創新,教科書的內容較少,甚至部分教科書的內容都沒有相關的解釋,仍然停留在對X射線成像診斷和其他方面的解釋上,這與臨床醫療操作過程是脫節的。

1.2精英教師團隊缺乏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理念缺乏自主創新

精英教師團隊缺乏臨床教學,對新的影像診斷設備,技術等缺乏敏感性,課堂教學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解釋,缺乏對臨床教學專業知識的提升。課堂教學理念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互動交流能力,受訓者仍處于被動學習和培訓狀態,缺乏發散性思維和獨立工作能力。高校中的大多數實踐活動課都采用基于信息的教學,這并不能真正影響學生的自學能力。

2.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文化教育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實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實施德育是黨的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實。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夢想,社會,道德,文化,組織和紀律”。社會工作的建立者和后繼者。充分發揮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探索歷史博物館本身包含的教學資源,并充分利用其關鍵功能,作為綜合性實踐課程的產業基礎,自主創新的教育基礎,以及科學普及的產業基礎。學院計劃組織學生在歷史博物館學習和培訓,放射性學校組織的所有師生都參觀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敘述者可以進行詳盡詳盡的解釋,從而使大學生能夠掌握技術專業的發展趨勢和歷史時代。增強了對該技術專業的理性認識。近年來,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已接待了近20,000名學生參觀和學習。 2015年,接待了34批領導干部參觀視察,共約100人次。接待了40批中國影像專業學校和專家教授來訪,參觀考察了200余人。接待外國專家教授的人分三批,十多人。接受中華醫學會捐贈的六份紀念物和十本珍貴的書籍和材料。接受價值近百萬元的捐贈機械設備,開展綜合實踐課程,自主創新文化教育和科普宣傳,塑造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歷史博物館已成為為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提供實驗,實習和綜合實踐課程的工業基地。歷史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與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文化教育相結合。歷史博物館已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大教室,塑造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了學員的專業能力。大學歷史博物館是提供理論知識的地方。理論知識是學員在實踐活動和專業知識應用的全過程中所獲得的專業知識。理論知識對于完成自主創新很重要。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與學結合”概念恰好強調了理論專業知識的必要性。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館藏和多種展示方式,塑造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與學生的教育創新相結合的實施,歷史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具有教育創新的優勢。歷史博物館中的文化教育和課堂教學是不同的。課堂教育是教授專業知識,歷史博物館教育是特殊的愛情鏡下的商品教學環節。特殊的專業知識和自然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訓練的熱情,著眼于學生的挑戰,其特點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愛好,好奇心,探索和互動交流引起了人們對學習的興趣。孩子們有意識地學習,并從他們那里接受文化教育和專業知識。歷史博物館的教學活動就像一個手機游戲,可以使大學生發展自我學習的能力,從中他們可以獲得理論專業知識,對技術專業的基本理論,定義和有效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體驗教育創新。它基于興趣。愛好和輕松的學習與培訓。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的這種充滿興趣的參觀,學習和互動交流可以喚起學生對難題的興趣,激發創新的思維能力,建立新的定義并塑造創新意識。歷史博物館教育是一種社會文化教育,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專業知識。影像醫學歷史博物館文化教育與創新創業精神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實踐效果。

3.結論

近年來,隨著高科技,互聯網和電子計算機的迅猛發展,影像醫學技術逐漸加快了其升級速度。顯然,這也給影像醫學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A課堂教學中教材的使用相對過時,升級速度相對較慢,臨床教學的應用被打破。因此,影像醫學課堂教學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以解決影像醫學快速發展的趨勢。根據教學設備和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立即對其進行升級,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快地與當代醫學影像取得聯系;此外,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臨床教學能力,并按時學習和培訓。立即學習和培訓,并促進學生進行啟蒙教育。影像醫學教育改革是不斷創新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追蹤時代的變化。技術升級可以造就大量杰出的智能醫學影像技術精英,并為醫學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亮.我國醫學影像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淺析[J].飲食保健,2016(13):200-201.

[2]田豐.醫學影像技術學實驗教學改革之我見[J].才智,2016(2):55-56.

[3]張磊.醫學影像診斷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與體會[J]. 時代教育,2016(4):95.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9

上一篇:大學生閱讀論文下一篇:小學生教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