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

2023-03-21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第1篇

一、預測中獎概率

當今時代,彩票產業飛速發展,人們都能通過自己能成為那個幸運兒,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因此,在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彩票成為普通大眾經濟生活的一個熱點話題。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每100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購買過彩票,那么,彩票中獎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人們通過購買彩票發家致富愿望真的能夠達成嗎?這就需要人們在購買彩票之前運用概率論數理統計知識計算中獎率,理性購買彩票。以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雙色球”彩票的中獎概率為例。在“雙色球”彩票中,一共分為3個獎項,一等獎的中獎原則是“六加一”,即抽中六個紅色球和一個藍色球即中獎,既然如此,記“彩票購買者中一等獎”為事件A,“中二等獎”為事件B,“中三等獎”為事件C,那么購買彩票中獎的概率大概是P(A)+P(B)+P(C)=6.7%,也就是說一個人每買一百次“雙色球”彩票,他大概有六到七次的中獎機會,而在所有的中獎可能中,購買者中一等獎的概率只有1/17721088,能在兩千多萬個參與者中成為那個幸運兒,其難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見,彩票中獎的概率并不高,想把購買彩票作為職業來發家致富的可能性基本是不存在的。在購買彩票之前,概率論與數據統計知識的運用有助于幫助購買者你先看看中獎概率,以平常心看待每一次購買彩票的行為,不要對其能夠中獎抱有過大期待,而去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能切實為自己帶來效益的社會經濟活動中。

二、防范金融風險

在當今社會中,“炒股”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和彩票購買不同,“炒股”需要運用到相當專業的金融知識以及概率論思想,如此才能在日趨激烈的金融市場上抓住機遇,防范金融風險,創造經濟效益。假設現行市場上有三種股票,通過初步預測,這三種股票能為持股人帶來經濟效益的概率分別是0.8,0.5,0.3,那么,這三只股票中至少有一種股票能夠獲利的概率是多少呢?在已經知道一定的概率數據的前提下,股票購買者就可以提前計算各種股票的獲利概率,在上述問題中,就可以利用現成的概率計算公式來計算至少有一種股票能夠獲利的概率。依舊是以上述給出的股票獲利數據為例,至少有一種股票獲利的概率大概是0.93。雖然說這個數據不一定是準確無誤的,但是至少可以為股票購買者提供一定的參考,有助于股票購買者理性購買,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

三、保險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保險成問題成為廣大城鄉居民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選擇辦理保險業務時,人們總希望能夠選擇那種能夠為自己帶來實際收益的保險服務,在眾多的保險保障業務中,他們只有計算每一種業務為自己帶來的實際收益,才有助于自己做出正確選擇。換個角度來說,保險辦理者可以通過逆向思維考慮保險公司的經濟業務情況,從而來推導出自己可能獲益的概率。

在實際投保前,投保人可以參考借鑒一下保險公司的相關數據?,F在我們做出簡單舉例,假設一年中有2000個人在保險公司投保,而這些人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大概是0.005%,每人辦理保險業務都需要交費20元,倘若發生事故,擇期可以領取2000元的保險金,那么,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計算保險公司的虧本概率,通過伯努利實驗以及相關的計算公式,我們最終可以得出保險公司虧本的概率無限接近于0的答案,雖然這項計算受到外界不確定性因素影響較大,但是也足以為投保人提供一定的參考,有助于投保人在一眾保險業務中做出正確抉擇,為自己帶來最大化收益。

結束語:

綜上所述,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以一門實用價值比較高的學科,能夠用來解決很多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經濟問題。通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人們能夠計算彩票中獎的概率、能夠計算炒股獲利的概率、能為自己選擇哪種保險業務提供數據參考。對這項數學知識的充分利用,有助于人們客觀地看待一些“經濟陷阱”,合理規劃自己的經濟活動,讓自己的經濟活動多一些理性,人們必將從此受益。

摘要: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主要致力于對隨機現象統計規律的研究,是一門注重演繹歸納和規律統計的學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概率論數理統計的應用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本文將著重分析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數學思想以及數學方法在經濟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立足于現實生活,展現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高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生活,統計思想,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在大數據分析中的應用策略[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12):10-11.

[2] 李雙.《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與實踐[J].數學教育學報,2012,21(05):84-87.

[3] 孫明娟,喬克林,董慶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1):137+141.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統計學為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徑和方法。注重統計學教學中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獲取、加工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將這些能力轉化為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使學生的自身素質、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統計學教學 信息素質 信息意識的培養 信息能力的培養

信息素質是指獲取、分析和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等。具體來說,是指能夠適時地獲取信息,并且能夠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方法對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綜合分析,最終得到有價值效益能夠為我所用的信息資料的能力。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信息素質必然成為其必備的素質,統計學為信息素質的培養提供了一系列優質的方式方法,但同時也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即人們對信息做出的能動反映。表現為對信息具有敏銳的感受力,以及對信息價值具有正確的判斷力和洞察力。統計教學中,培養信息意識首先要通過對數字的分析,激活學生對數字信息的敏感細胞。其次,要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是一種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更全面地解決問題。通過統計調查,積極鼓勵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有意識地查找資料,取舍所需信息;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教學,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親自去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資源,讓學生親身感受信息作為資源的可用性。通過收集取舍信息,提高了學生去偽存真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達到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目的,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注重實踐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實際上也就是人們所具備的信息技能。是指人們在合適的時機,高效搜集、整理并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對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來說,信息能力主要是對所學專業和相關專業知識理解、掌握、吸收和利用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導,缺乏以理論為依托的實踐訓練,學生沒有主體意識,積極性不高,對所學知識不能正確理解,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由此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就成為一句空談。鑒于此,傳統的統計教學模式必須改變。

1.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

(1)調整授課重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統計學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質,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授課重點放在統計信息處理和數據分析的方法和技術上。首先通過學習統計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對統計和統計中的“數量”概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理解,樹立起正確的統計思想觀念和統計信息意識。然后通過統計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計算、分析等內容,掌握統計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數據的分析技術,著重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

(2)采用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摒棄教條滿堂灌,采用互動的啟發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學,通過教師提問、設計情景、案例,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引導學生擴散思維、創新思維。使學生不但能掌握統計數字的處理方法,更能讀懂統計數字背后的事實。同時還要學會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一是能夠克服板書教學的局限,使課堂教學更生動形象;二是讓學生在掌握統計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同時,學習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統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和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挖掘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采用全方位、多元化的統計實踐教學模式

在統計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并正確運用各種統計計算和分析方法,必須將理論教學融合到實際應用中,通過課堂實驗;課余實踐,讓學生親自去完成某項工作,幫助學生了解統計工作過程、熟悉統計工作方法;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專題研究等,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現象,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善于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給學生設計一些案例,引導學生借助圖書閱覽來完成。面對海量信息,學生能夠學習到正確的信息檢索及篩選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統計學教學中,通過信息素質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從浩如煙海的資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對真偽難辨的信息的判斷及識別能力,對雜亂無章的信息的綜合利用能力以及利用有效的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通過信息素質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駐馬店高級技工學校)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統計學;高校;教學改革

1 引言

統計學是一門關于預測,使用數字來獲得策略優勢的科學。學生可以將這種知識和技能應用在許多領域。統計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更強調“用什么”“怎么用”,統計學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要突出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踐問題,把統計知識運用到生產、生活、學習等各個領域。

2 統計學發展趨勢

統計學可以用來預測天氣或者氣候變化的影響,預測經濟、金融或者銷售的趨勢等,或者進行關于公司現狀的數據分析,其應用領域非常寬廣。近年來,隨著統計學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統計學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統計學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面向21世紀的信息社會,出現社會經濟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樣化、國際市場間資本的迅猛移動以及電子商務的出現,所有這些變化都要求統計學發展新的面目。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互相滲透、互相結合,這種滲透結合是統計學的發展方向之一;統計學也將朝著“大統計”的方向繼續發展,中國傳統的社會經濟統計學與相對新興的數理經濟學將是統計學的左右手,并肩發展。

3 高校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統計學教學方法問題統計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數理統計的公式推導,但過多的公式推導會令大部分學生望而生畏。一般統計課堂上,教師都是按照先理論后應用的教學順序進行的。傳統的統計教學方法通常是這樣的:首先說明這節課是來學某某定理或理論的,其次講一講這個定理成立的假設條件是什么,然后現場推導在假設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如何一步步得到這個最終定理,再講講這個定理有什么特點,最后才介紹這個定理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很可能在還沒有感受到統計學魅力的情況下,就已經迷失在復雜的公式和數字之中,對統計學產生厭倦乃至恐懼的情緒,更談不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了。

統計學教學沒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大數據捧紅了作為高校傳統學科的統計學,但另一方面,高校統計學受到的來自大數據的挑戰,也比其他學科要猛烈得多,統計學專業高科技人才已從“走俏”變成“緊缺”?;诨ヂ摼W的信息技術革命已給全人類帶來顛覆性影響,計算機科學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說,已成為推動統計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然而,目前高校統計學教學中并沒有有效地結合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處理,欠缺應用統計軟件包解決實踐中的統計數量分析問題的教學過程。由此,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對大數據進行深入收集、深挖,已經成為目前統計學教學面臨的首要課題。

4 高校統計學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調整統計課堂教學順序,激發學生的興趣改變傳統統計學教學單調、呆板、無趣的現狀,最為直接、有效的辦法是調整該課程教學順序,并且適當地增加一些新鮮元素。例如:先通過一兩個貼近生活或熱點新聞的案例來講述統計學中某些定理的應用價值,再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與工具簡明扼要地突出該定理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詳細說明推理過程。此外,實踐證明,運用以互動性強為顯著特征的新型動畫形式向初學者傳授抽象的理論知識會更為有效。

學生在看到掌握該理論知識的美好前景之后,學習熱情就會更容易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克服了學習統計學的心理障礙,再多的學習任務也愿意去完成,這樣統計學的教學效果能夠更好地實現。

深化統計學教學內容改革 統計學教學內容應該圍繞培養應用型統計人才展開,主要表現在:在教學內容上要滲透對學生統計學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統計學課程內容應該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的需求進行整理、重組,要更加具有針對性。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中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加快學科專業建設,促進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校強化實踐環節的訓練,構建體系合理、層次分明、內容豐富的實踐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靈活運用計算機技術,豐富教學 大數據給統計行業帶來巨變。在大數據時代,很多傳統的數據收集方法、統計方法顯得失效,而且用統計的手段進行經濟預測的功能,也出現根本性的變革。統計行業需要的大數據人才是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計算機技術,又要具有應用統計學的能力。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掌握非常關鍵,學習者要有堅實的計算機基礎,較強的計算機操作技能,能熟練使用各種統計軟件包,才能為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高校統計學教學改革中應該加強統計學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用現代技術手段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教師要積極學習先進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計算機技術,拓展統計學教學方式、方法,培養高新應用型統計人才。對數學和計算機應用的掌握非常關鍵,學習者要有堅實的數學基礎,能熟練使用各種統計軟件包,才能為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 統計學本身就是一個橫向學科,涉及各個學科。在當前國內統計學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根據統計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發展趨勢,高校統計學科在繼續深入挖掘、推動統計學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積極培育數理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等學科,努力推動這些方法論學科在統計學實證研究中的應用。同時,也應該增進與其他院校同行的了解與交流,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高校統計學以及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和繁榮發展。

5 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業對于數據統計的需求明顯增強,由此,如何培養優秀的統計學人才成為高校開始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在當前國內統計學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統計學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本文基于對當前統計學發展趨勢的研究,結合目前高校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統計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以便為高校統計學教學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從而促進我國統計學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毅.高校統計學教學改革與統計人才優化培養[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00-503.

[2]王淑玲.淺議統計學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J].新課程,2012(4):31.

[3]裴麗芳,馮三營.統計學教學改革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內江科技,2010(2):187-188.

[4]歐詩德.統計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方法探討[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13-16.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廣播電視大學)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是一門發展迅速且目前較為熱門的學科,旨在培養掌握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等學科專業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在水利、水務、能源、交通、城建、農林、環保、地礦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和管理等方面工作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如何完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體系,是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關鍵所在。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針對本科教學人才培養現狀,分析了教學方案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為進一步培養適應社會生產需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教學方案 課程改革 教學體系

我國現有45所高等院校開設水文與水源工程專業,所培養的水文人才也數以萬計,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但由于該專業開設的年限較短,加上不同時期社會對該專業人才要求的變化,使得該專業的學生雖然就業形勢表面良好但卻存在許多實際問題沒有解決[1]。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在分析目前本科教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總結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為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提供建議。

1 培養方案及就業形勢分析

國內各高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水力學、水文氣象學、水文學原理、水文統計學、水文水利計算、水文測驗與調查、水文預報[1]。由于各個高校又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又增加了一些其他相關專業課,例如水環境監測與評價、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等。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由原來長春地質學院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分化而來,因此地下水是該專業的一大特色,所以開設的內容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課程。除了正常開設的上述地表水課程之外,還增加了地質學基礎、水文地質學基礎、地下水動力學、專門水文地質學四門與地質及地下水有關的必修課以及地貌及第四紀地質學、水流數值模擬等一系列的專業選修課。自2011年以來,該專業每年招生人數40人左右,除了正常的理論教學之外,該專業還將實踐教學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表1是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對本科專業兼顧地表水和地下水而開展的課程設置。體現了統籌兼顧、博學淺知的培養方式,因此,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服務的方向比較廣泛,包括水利、城建、環保、地礦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和水環境等相關工作以及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根據該專業2000—2012年的本科畢業生統計,就業率均達到了90%以上,其中2012年的就業率達到了98%。

2 本科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就業反饋信息

從目前已畢業學生的反饋及相關單位對聘用我校該專業學生的反饋意見,當前我校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專業課程開設較晚,我校的地下水作為特色,專門水文地質學的開設時間在大四第一學期,而在此之前的大三結束后的暑假大三生產實習中會涉及到大量該課的內容。所以為了滿足學生的實習要求,帶隊老師需要在實習過程中對于專門水文地質學的一些基礎知識進行補課,而大四的第一學期又重復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因此使得課程的安排與實踐教學不能相互適應。

(2)課程課時需要調整。有些課程的內容相對較多,現有學時只能使課程教學點到為止而不夠深入,例如水文水利計算這門課程為64學時,而原來的水文分析與計算的課時就達到48學時,后面的水利計算如果按照之前的講解速度則只有16學時,因此要較深入細致的將整個課程全部講完非常困難。

(3)部分課程之間的內容交叉較多,部分重疊。內容更新不及時,教案還用的老舊教案。例如水文統計與水文水利計算中關于頻率分析與計算的內容重復[2]。

(4)學生學習以學分為目的。目前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必修課相對于選修課的門數相對較少,主要是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選修課,除了最低學分的限制,沒有別的要求,因此部分學生一旦選夠學分,就對其他課程不再重視,導致所學課程的體系不夠完整。

(5)與工作有關的實踐內容較少,有很多學生對于地表水的相關內容一知半解。目前學生的實踐內容與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內容基本一致,因此對于地表水的內容缺乏工作經驗。

(6)實驗設備不完善,學生的操作能力低下,特別是地表水方面的測流,學生目前對基本的流速儀測流法仍不能熟練掌握。

3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改進措施

本科生學位教育一直以來都秉承以基礎教育為大方向,在已設置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課程的基礎上,應該以滿足社會生產需求為前提,因此隨著十幾年專業教學的積累,針對上述不足,應對課程的教學體系進行優化,進行適當的調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優化教學體系,調整課程設置

(1)選用更適合教材,同時課程小組對于教材進行內容的審定,根據需求刪減或增加教學內容。目前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的教材選用基本是按照以前執教老師的講課理念和習慣來選擇的,之后一直沿承下來,所以沒有進行統籌規劃,使得有的課程之間教材內容交叉重復,而有的課程的教學又不夠系統。

(2)課程設置方面重新評估安排。隨著講課經驗的累積,目前該專業的課程已經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課程,安排在大四來講授,同時其中的大量內容與大一的水資源概論有重復,從時間上和內容上都不合適,因此目前已經取消該課程。又如專門水文地質學,建議提前到大三第二學期講授,以保證學生在參加大三生產實習之前對于水文地質的內容有系統的掌握,利于將所學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

(3)增加新任課教師助課、教學小組聽課制度。目前吉林大學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系有地下水科學與工程以及水文及水資源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全系老師(包括實驗員)合計卻只有32人,所以有許多課的授課重擔就交到了年輕教師的手里,有時由于特殊情況甚至沒有助課,直接上臺授課,這對于講課效果來講是沒有保證的。所以建議新任課的教師至少助課1~2次才能接受新課程的講授。另外對于新教師的講課效果應進行評估,教學小組應不定期的由老教師聽課,提出意見以幫助新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3.2 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想象思維能力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將板書和多媒體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圖、表以及視頻等借助現代技術PPT、Flash等傳達水文信息,表達水文過程,解決理論課課時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3]。

3.3 調整實踐教學,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作為工科專業,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學生,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合格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生具有重要意義。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每年的暑假都有實習內容,在這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水文地質調查等內容外,還包括水文測驗與調查、環境水文地質調查、水分析化學[4]。同時重要課程均設計有課程設計,如水文計算、水文預報、專門水文地質學、水流數值模擬等。

3.4 開放先進實驗設備,讓本科生真正走進實驗室

吉林大學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2010年度立項建設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多個先進的分析測試平臺,但之前該實驗室只針對教師和研究生開放,本科生不允許進入。但近3年隨著學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實驗和開放性創新實驗的大力支持,許多本科生開始走入實驗室,但只是在水利工程教學實驗中心的水分析化學實驗室,雖然除了常規分析儀器設備之外也有一些如紫外、液相色譜、氣象色譜等先進儀器以供使用,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建議該重點實驗室能對本科生開放,做到真正的讓實驗室為所有學生所用。

3.5 與相關單位形成穩定關系,產學研相結合

到相關單位實習,是學生從學校的學習走向社會的重要紐帶。一般學生畢業后都有個實習期,如果能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提供這一實習機會,就能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勝任相關工作,對于就業將會起到重要的幫助。因此與相關單位形成穩定的關系,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對于學校、單位都有益處。對于學校而言,讓學生進入相關生產單位實習,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同時也能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而對于單位而言,若能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培養和找到符合自己單位要求的畢業生,則是個一舉兩得的事。

4 結語

目前,水文學的理論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瓶頸,而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的教學環節卻還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和改進。針對目前水文水利計算教學方案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該文以吉林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提出了從教學體系優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實踐調整、實驗設施開放、產學研相結合五個方面的改進措施,以期望為建立與社會生產需求更適應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的教學方案提供建議,為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社會競爭力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郭純青,周蕊,代俊峰.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以桂林理工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11):83-85.

[2] 王龍,龍曉敏,楊蕊.《工程水文學及水利計算》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98-99.

[3] 方樟,馬喆,梁秀娟.等.《水文水利計算》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157.

[4] 趙華榮.環境學科背景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4):61-62.

生活統計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將大數據時代作為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機會窗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的再出發。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外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特征:擁抱復雜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前提;凸顯預成是窺探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的切入口;緊扣相關關系是解碼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關鍵;數據發聲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組織”的強力支撐。大數據時代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既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實踐觀的題中之義,亦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時代擔當。

關鍵詞: 大數據; 思想政治教育; 復雜性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21.03.012

A Research on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Big Data Era

WANG Xiyue, LI Haonan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ra,this paper explores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n opportunity window so as to restarting examin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trend.To be specific,noticing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recognizing complexity as the premise of innov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ighlighting pre-formation at the begining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y;decoding the complexity by the key of interlocked relationships,airing strong voice by means of big data to support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xploration and examination on complex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not only explain the meaning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practice theory,but also mirror the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the era.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plexity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既是人為的又是為人的活動,其復雜性主要根源于人的復雜性。人在感性世界的復雜性仍無法直接展現或量化,直至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時代將人及其社會活動通過數據發聲、數據交叉、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手段,將其從機器讀取的數據化轉為人類可視的數字化。大數據如全景敞視般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掃描,在海量的數據海洋中窺探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奧秘。

一、大數據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了集體學習,大數據正式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大數據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研究與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涉大數據的研究及發文數量也在節節攀升,截至目前大數據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那大數據是什么?其概念是什么?其又是具備哪些特征而成為各領域研究的熱點?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回答的問題。

(一)大數據概念

英國權威數據專家舍恩伯格等在著作《大數據時代》中曾這樣描述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盵1]大數據時代具有顛覆性,它在顛覆人們對傳統互聯網行業運行機理解讀的同時,也顛覆了人們的思維認知。大數據時代是一個變革人們工作、生活、思維的時代。

理論的建構始于概念的精準界定,概念競爭的焦點在于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度。由于研究者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大數據概念的界定也體現出不同的價值維度,因此至今國內外對大數據的概念還沒有公認的界定。

一方面,國外對大數據的認識與定義主要是描述性定義?!洞髷祿簞撔?、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領域》報告即出自于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麥肯錫公司認為:“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辈⒔o出大數據的定義是:大數據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規的數據庫工具獲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同時強調,并不是說一定要超過特定 TB 級的數據集才能算是大數據[2]。維基百科對大數據的定義是:大數據是指利用常用軟件工具捕獲、管理和處理數據所耗時間超過可容忍時間的數據集。舍恩伯格等在《大數據時代》一書中指出:“大數據是人們獲得新的認知,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盵1]

另一方面,對大數據的認識與定義主要集中在大數據的特點上?;趯Υ髷祿邆洳煌攸c的歸納和總結,關于大數據概念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3V定義[3],即認為大數據需滿足3個特點:規模性、多樣性和高速性。還有的學者基于3V特點提出大數據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表征,對大數據進行了5V的定義,即國際數據公司認為大數據還應當具有價值性的特點[4]。對大數據概念的定義需要擱置,但擱置并非懸置。大數據是多技術的組成,其自身的屬性與特點也將會在其廣泛應用中不斷地得到展現。單從其功能角度來界定概念有失邏輯,因此暫時擱置大數據概念,在大數據的發展中歸納和演繹其邏輯內涵,當這種內生邏輯一旦顯現,并被人們所認知,大數據的概念也就形成。

(二)大數據時代的三大主要特征

基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存儲、提取、分析使得我們對所研究事物獲得全方位的認識,從馬克思對質、量、度的論述來看,這是量變引發質變的原因。因此,量變導致質變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大主要特征。此外,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變革思維,大數據使得我們思維從追求因果關系變革到追求相關關系,從追求準確變革為預測趨勢,大數據不僅讓我們不再期許精確性,也無法實現精確性,錯誤并不是大數據固有特征,而是一個我們無法處理的現實問題并且有可能長期存在[1]。上述之外,大數據時代的主要特征是預測趨勢。大數據時代發展的今天,人們把精力更多集中在預測趨勢上,畢竟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因為提高精確性的收益遠不如擴大數據的收益大,這也是研究焦點的轉變。

二、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的可能性

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追問、研究、爭鳴向來已久。近些年來,有學者從應對突發事件入手,探析突發事件背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并提出了相關對策;有學者從社會轉型切入,在復雜的社會轉型中洞悉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新表征,為接續的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與理論借鑒。大數據時代因其特征使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成為可能。何為復雜性?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又具有何種特征?大數據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提供了怎樣的機會窗口?這些都是本文需回答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表征

復雜性研究起源于西方,在中國的發展也有20余年,國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1世紀初期,且近年來受到學界的不斷關注。那么何為復雜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復雜性?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又有怎樣的表征?

1.何為復雜性

闡釋何為復雜性本身就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其一,國外學者認為復雜性即“不斷地往返穿梭于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之間、基本元素和總體之間、可分割性和不可分割性之間,復雜性思維方式既超越又整合簡化思維方式” [5];國內學者認為“復雜性是一種系統屬性,一種整體涌現性”[6]。對于復雜性研究雖然起源于西方,但對復雜的認識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體現,即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無所為但又無不為”,這種觀點提出的出發點是老子對自然的敬畏,換言之是對于復雜性的敬畏,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是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其二,復雜性根源于人,探究何為復雜歸根到底是探究人為何復雜。人是復雜的,從人的自身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既可以作為一種現實的存在,又是一種可能的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言“人雙重地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7];從人與社會的關系來看,只有把握人的本質才能真正了解人,進而探究人的復雜性。人之所以為人不是作為個體的存在,而是融入社會的存在。正如“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8]。

2.復雜性表征

埃德加·莫蘭談到復雜性與教育問題的關系時指出:“未來教育的基本使命之一是審視和研究人類的復雜性?!盵9] 思想政治教育恰恰也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緊緊圍繞的中心便是復雜的人,而大數據時代又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提供了技術支撐,還提供了新視角、新思維。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復雜性特點的歸納總結,結合大數據時代特征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現狀,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具有預成性、相關關系性、自組織性等特點。

預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在大數據時代下最具表現的特征。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當然這種預測是建立在一定數據搜集、處理、分析的基礎之上。在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則可以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分析,換言之,在大數據之前我們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用的僅僅是“放大鏡”,而現在大數據給予了我們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顯微鏡”,使得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呈現復雜性這個前提更加深信不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逢浙江大學開學季,一款名叫“找老師”的測評軟件總是能火遍新生群,該軟件以其匿名程度高、參評詳細成為學生選課的依據之一。這是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饋階段的運用,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復雜因素最大限度地通過數據表現出來,讓“數據發聲”,提前規劃或者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把握好其預成性。

相關關系性既是大數據的核心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重要特征。相關關系即非線性關系,是與因果關系或線性關系相對應的。在大數據時代,要想在復雜、海量的數據中求得絕對準確,就像數學中的二分法,僅僅是無限接近于準確。因此,把握相關關系放棄決定精準,預測趨勢才是大數據時代的取勝之道。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往往表現出相關關系性的特點,這點值得我們十分注意,因為這是一種思維的轉變,一種認知的變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在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大數據把握住相關關系,打破線性思維定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其實就是在探究和把握這種相關關系。從不同視角獲得靈感,進而將靈感付諸于實踐,這是人類幾千年來推動歷史進程發展的原動力,大數據的到來則是將這種靈感的獲得變為更加廣泛、直接、迅速。

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呈現自組織性特點,即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條件下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存在就是為了加速這一過程的演進。正如多爾所言:“自組織是生活的本質?!盵10]思想政治教育亦然。在大數據時代下為這種復雜動力提供如全景敞視展現的可能,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組性特點,是人們在客觀條件下的理性認識,大數據則又鞏固了這層理性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組織性決定了我們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時應該將其作為整體,不能割裂來看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各要素、各系統的自組織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朝著更加平衡、穩定的方向發展。

(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提供機會窗口

大數據是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重要佐證,為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變革了思維、拓寬了視野,提供了創新素材與可能。

第一,大數據時代是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重要佐證。大數據來臨之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對這些理論的驗證提供了技術支撐。例如:有學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復雜的,非線性的,但苦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對這種非線性的案例列舉捉襟見肘。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這種非線性的案例不勝枚舉,從年度關鍵熱詞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從每年“雙十一”“雙十二”的圖書銷售類別折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所思、所需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復雜的,無論是從其自身整體還是其內部構成要素來看皆是如此,但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我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體驗到這種復雜。這將為我們開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顯微鏡”。

第二,大數據時代變革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認知,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野,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創新素材。一方面,大數據時代打破了人們的原有線性思維定式,將對因果關系的追求轉變為對相關關系的把握,這使得我們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時不僅僅局限于簡單思維的認知,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系統對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體性,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相關關系,將這種認知貫穿于思想政治發展全過程。另一方面,大數據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與可能。大數據以其強大數據收集、提取、分析能力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全景式掃描與立體性分析。將思想政治教育數據化,進而數字化,從對“量”上把握,發現“質”的存在,從而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大數據將從現實和實踐層面對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提供檢驗與驗證的同時,又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審視未來的機會窗口。

三、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研究意義

用復雜性思維來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不再滿足充當傳聲筒的角色,讓受教育者主體性逐步生成,讓智慧代替知識,讓靈性、主體性代替智性,破除那種只重視社會、忽略個人,只重群體忽略個體發展的局面,促進人自身進行轉型[11]。在大數據時代重新審視思想政治的復雜性,突出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實踐觀角度

馬克思曾說過:“人類認識按其本性來說,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贝髷祿谷藗儗@物質世界的認識又進了一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是一個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過程。

第一,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目的則是為了增強對人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的把握程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速率與效度,更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在大數據來臨前,我們在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可以把握人的復雜性,無論是閻云翔筆下的下玾村,還是林耀華描述的黃村,都折射出人的復雜性。但這種對人的認識需要長時間,甚至是不間斷的調查與體驗。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則使得這種時間成本大大降低,數據往往能更加客觀、直觀、迅速地反饋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大數據是對人最真實狀態的記錄與展現。田野調查、訪談法等社會學和統計學常用的調查方法使得被調查對象或多或少并非呈現最自然的狀態,而大數據時代則不同,其在無聲中,記錄、分析、反饋著最為真實的人。對人有了更為真實的關注之后,這將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

第二,從否定之否定角度來看,將大數據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其實質是一種“揚棄”。大數據的魅力不僅僅是預測未來,它也可以對過往的數據進行“數據重組”“數據再利用”等,從而挖掘其中的潛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從1984年設立至今,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頗豐。其中許多研究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適用于當時社會發展和人的塑造培養要求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實質需要“揚棄”。大數據時代恰恰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揚棄”的現實抓手。將復雜、繁多的研究成果,再次進行數據交叉,打破時間限制與地域隔閡,在過往中斬獲新的突破點,從另一方面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需要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研究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將會隨著這種辯證發展不斷發展,換言之,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的發展是亦步亦趨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部構成要素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復雜的,是由多要素或者多系統構成的。從思想政治教育內部構成要素來洞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透過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來窺視其內部機理,這些為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提供內部視角。學界前輩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要素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即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內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環體(社會環境)四個要素[12]。

第一,大數據時代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界限。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在大數據時代被不斷弱化,大數據時代的海量數據、海量資源打破了時間、空間等物理條件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成本較低甚至免費,從而深受學習者的喜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這在大數據時代更為直觀地表現出來。

首先,教育者的存在形式在大數據時代脫離了現實的存在,變為數據化、數字化的存在?!熬W課”“慕課”“遠程教學”等以數據轉化、加載、傳輸為依托的新型授課模式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虛擬存在的現實。

其次,受教育者不再集中顯現某一群體的特征,而表現為多元化,其受教育的目的也呈現異質性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在知識獲得的速率與知識的實效性方面有時還超過受教育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傳統教學中不乏有這樣的情況:老師被學生問到,進而被問倒。其背后往往都有大數據來為學生充當知識對抗的支撐,換言之,一個人如何回答強大的搜索引擎呢?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界限在大數據時代逐漸縮小。傳統的知識儲備量本質上是主客體間的信息不對稱,除少量核心機密外皆被一掃而盡。大數據時代主客體間的界限或者區分,落在了思維的差距上。主客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可以被大數據填補,但思維卻無法實現,客體求之于主體的更多的是思維的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盡管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間的界限在不斷縮小,甚至有被模糊的風險,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

第二,大數據時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更加多元。

何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內容、方法是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更加多元,視頻直播、抖音短視頻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視頻直播、抖音短視頻可謂是流量界的寵兒,其因即時性強、干擾性低、穩定性高等特點深受受教育者們的喜愛和追捧。這種多元的介體的產生根源來源于人的復雜性,在技術或者客觀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人的復雜性就會顯現或者放大。這種多介體井噴式的出現,首先,歸功于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撐,使得這種介體的存在成為可能。除此之外,這也是人們需求訴求的一種表達,即對存在即合理的回應。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可以在其介體上率先展開,先抓住流量,獲得訴求,再進而提升質量,打造精品。

第三,大數據時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從已知向未知延伸。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13]環境對于思想政治的影響古今中外都有其權威的的闡述,無論是中國的“孟母三遷”還是杜威提出的“教育既生活”,都是對環境影響教育的肯定。大數據時代所建立起來的這種數字空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從已知向未知進行了延伸。

一方面,大數據對思想政治教育現處的環境進行了全方位的立體掃描。靈感源于全景敞視主義名詞的創始人???,而??掠质艿竭吳呷俺ㄊ浇ㄖ膶W說影響。??屡c邊沁皆是站在權力物理學的角度來審視全景敞視,因而全景敞視讓人略感不適,但還好這僅僅是理論上的說理與建構。大數據的來臨則將這種全場敞視變為現實,無論你接不接受,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這種全方位的立體掃描已經形成。紛擾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已經可以被數據化進而數字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已知世界已被大數據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大數據獨有的預測趨勢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探尋未來環體甚至構建未來環體的機會與可能,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創新的切入點?!八枷胝谓逃诳臻g上由已知空間向未知空間和聯空間進行延伸?!盵14]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為未來培養人的作用,由于其所具備的復雜性以及人的復雜性,使得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將我們的價值觀念、未來期許灌輸到了受教育者的身上,進而通過受教育者來塑造這種價值觀與未來期許。在大數據時代之前,我們采用的是整體布局來建設未來,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則可以實現精準化設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分眾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也隨著大數據的分眾使復雜變得清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環體也逐漸變得可預測與可塑造。

四、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15]“三全育人”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而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是研究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則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逐漸展現。大數據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研究提供機會窗口的同時,也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研究視角與思路,同時將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其有效性的提升貢獻新方法、提供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MANYIKA J,CHUI M,BROWN B,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R/OL].(2011-05-12)[2020-07-02].http:∥www.doc88.com/p-667131489289.html.

[3] BRYANTR E,KATZ R H,LAZOWSKA E D.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science,and society[R/OL].(2008-12-22)[2012-10-02].https:∥www.docin.com/p-440963634.html.

[4] BARWICK H.The “four Vs”of Big Data,implementing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symposium[EB/OL].[2012-10-02][2020-06-15].http:∥www.computerworld.com.au/article/396198/iiis_four_vs_big_data/.

[5] 埃德加·莫蘭.論復雜性思維[J].陳一壯,譯.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5):18-21.

[6] 苗東升.復雜性管窺[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 小威廉姆 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11] 盧嵐.復雜性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優化[J].理論與改革,2007(4):143-145.

[12]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劉宏達,潘開艷.融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研究的視角轉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52-56.

[15]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01).

(編輯: 程愛婕)

收稿日期: 2020-09-22

作者簡介: 王西月(1992-),女,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E-mail:343592828@qq.com

上一篇:統計學專業論文下一篇:社會統計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