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

2024-03-08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機關實施“三生教育”工作推進會。這次會議的目的是: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凝心聚力,振奮精神,動員廳機關各處室、各直屬事業單位的全體干部職工共同肩負起實施“三生教育”的歷史使命。借此機會,我代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黨組講幾點意見。

一、準確理解“三生教育”的科學內涵和主要任務

“三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也就是通過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最終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過程。從根本講,“三生教育”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求,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的事業。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健康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通過生命教育,使學生認識人類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發展規律,認識個體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等過程,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最終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以個體的生命為著眼點,在與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

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通過生存教育,使學生認識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義,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正確生存觀;幫助學生建立適合個體的生存追求,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方式,學會應對生存危機和擺脫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勞動能力,能夠合法、高效和較好地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

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確立正確的生活觀,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通過生活教育,讓學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職業生活和公共生活等若干方面組成;幫助學生提高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培養學生的愛心和感恩之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生活追求;教育學生學會正確的生活比較和生活選擇,理解生活的真諦,能夠處理好收入與消費、學習與休閑、工作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礎、是關鍵,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標。

二、深刻領會實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義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在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以及省八次黨代會精神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深入分析世情、國情、省情、教情,立足新的歷史起點,提出把實施“三生教育”作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來抓。這是符合國家要求,合乎教育規律,順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需要的。

首先,實施“三生教育”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茖W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集中體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體現在人的素質的提高上?!叭逃睆母旧险f就是要使個體人轉化為社會人,使人真正成其為人的教育,是培養“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的教育。

其次,實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根本理念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素質教育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和內在發展、和諧成長,具有基礎性、主動性、發展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征?!叭逃敝塾趯W生的健康成長、成人、成才,著力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脈相承的。

再次,實施“三生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F代教育是堅持以人為本,堅守教育公平,適應當代、引領未來的事業?,F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大眾化、社會化、國際化、現代化和公平性、民主性、科學性、法制性、創新性等特點?,F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教育現代化,本質是促進人的現代化,核心是培養適應當代社會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發展現代教育必須堅持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本;發展現代教育,事業發展是根本,體制機制創新是關鍵,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是核心?!叭逃绷⒆阌趲椭鷤€體成長,著眼于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著力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努力培養建設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現代人。

第四,實施“三生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立足點,更是當代教育實踐的共同價值追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叭逃闭驹谌宋木窈涂茖W精神融合的高度,從人文關懷的高度出發,關注人類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關注個體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問題,關注學生主動、健康、全面發展的問題,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開展教育,從人生的起點上逐步構建個體成長的基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現實性。

第五,實施“三生教育”是實現家庭幸福,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家庭幸福必須以家庭成員的幸福追求為前提。幫助和引導學生從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觀,去追求一種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實現家庭幸福的基礎。家庭幸福以每個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為標志。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和諧,是生命的和諧、生存的和諧、生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開展“三生教育”,對幫助學生增強愛心、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從小樹立正確的家庭幸福觀,培養為幸福生活而奮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正確處理實施“三生教育”的幾個關系

認識上要正確處理好“三生教育”與素質教育、德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叭逃笔撬刭|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切入點。我們必須按照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思路、辦法、渠道來實施“三生教育”。只有這樣,這個“基礎工程”才能名副其實?!叭逃笔堑掠闹匾獌热?。我們抓“三生教育”,不是在國家德育范疇以外另搞一套,也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戰略方針,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繩,結合時代特征、社會需要、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抓實抓好德育的重要內容,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叭逃笔巧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具體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首要任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教育系統的具體化,就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價值體系建設。實施“三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因此,我們認為,“三生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具體要求和體現。

實施“三生教育”要正確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三生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開設“三生教育”課程,不是在現有課程基礎上簡單地加上一門課程或減去一門課程,需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整合課程資源的前提是不得削減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和課時、學分。一要處理好在“三生教育”課程中集中教育和在其他課程中滲透教育的關系。二是開設“三生教育”課程與減輕學生經濟負擔的關系。義務教育階段的“三生教育”教材納入向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的范圍;其他階段的“三生教育”教材,按照教材征訂辦法和使用管理規范執行;除“三生教育”教材以外的相關學習資料,不得要求學生統一征訂。三是實施“三生教育”與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關系。要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四是開課與其他工作的關系?!叭逃边M教材、進課堂是實施“三生教育”的基礎,但僅靠編寫教材和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必須把“三生教育”貫穿到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中,滲透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中,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四、實施“三生教育”的工作進展情況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黨組今年2月19日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在全國率先提出在各級各類學校學生中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要求。此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立即著手從各方面推進工作。

一是從2月份至今,通過境外考察和省內外調研等,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實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學性、操作性等進行研究。二是在5月19日,即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者哀悼日舉辦了“云南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座談會”,第一次面向社會各界傳遞了實施“三生教育”的信息;8月13日,召開了云南省實施“三生教育”工作視頻會議,除在昆明設主會場以外,在其他州、市設立了93個分會場,總計約15000人參加了會議。三是成立了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三生教育”領導小組。四是制定了《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關于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決定》及《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關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五是在云南省教育廳門戶網站開通了“三生教育”直通車主題網站。六是7月中旬,分別供幼兒園、小學(分為低段和高段)、初中、高中、中職、高校使用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正式定稿并交付出版。七是今年秋季學期在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紅河州、大理州及其他州、市的部分縣(市、區)和全省各高校、省屬部分中專學校實施“三生教育”。八是舉辦了云南省實施“三生教育”第一期師資培訓班,近400名教師參加了培訓。九是在本周內組成10個組到16個州、市,對包括實施“三生教育”在內的重點工作進行調研指導。

從總體上看,實施“三生教育”領導重視、組織嚴密、思路清晰、工作有序,抓得緊、進展快、步子穩,初見成效。廣大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普遍反映較好,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廣泛認同及共鳴,實現了良好開局。這一切,既是高校工委、教育廳黨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又是全廳干部職工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專家學者、干部師生及社會各界支持幫助的結果。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這一個工作才剛剛起步,這一項事業才剛剛開始,在思想認識、組織領導、體制機制、保障條件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堅持正確方向、扎實推進工作、加強制度建設、不負時代使命的思路,切實做好各項工作。

五、共同肩負起實施“三生教育”的歷史使命

實施“三生教育”,是黨的希望,是人民的要求,是時代的呼喚,是學生的需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全體干部職工要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擔當起實施“三生教育”的重任。

一要堅定信心,克服顧慮。此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沒有明確提出過“三生教育”的整體概念。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健康心智和實踐能力,就應該從關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等基本問題入手。通過實現培養人的功能,最終促進教育社會功能、經濟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達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省實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是教育規律的反映,是實現教育核心功能的體現。

二要科學對待,認真學習。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既能找到一些理論的依據,又能找到一些歷史的淵源。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傳承與創新并舉的偉大事業。但是,我省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在研究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把“三生教育”作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要求,建設現代教育價值體系的根本,在全國首家提出來的。從理論到政策,再到實踐,很多東西都需要我們重新學習、認真研究、科學對待。

三要務實創新,提高執行力和創造力。實施“三生教育”首先要務實、抓實、落實、求實,做到既積極推進,又扎扎實實;既營造良好氛圍,又穩健發展。廳機關各處室、各直屬事業單位和全體干部職工都要樹立“一盤棋”的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高校工委、教育廳黨組作出的決定,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不斷提高執行力,提高服務水平,提高履職能力,把“三生教育”貫穿到各處室、各直屬事業單位的工作中,融入到每個干部職工的本職工作中?!叭逃笔且豁梽撔滦?、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又是一項開放性、包容性很強的事業。這為我們結合各自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每一個干部職工,在方向上、精神上、工作上、宣傳上與組織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時,要主動積極地做“三生教育”的宣傳者、實踐者、研究者。通過我們的言行和工作,不斷引領“三生教育”、豐富“三生教育”、完善“三生教育”,同時也使自己在“三生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獲得成長與進步。

同志們,實施“三生教育”的目標已經明確,讓我們共同肩負起歷史使命,在創新上思考,在務實上著力,在探索中提高,在總結中前進,為實現“三生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持續推進而不斷奮斗。

◇責任編輯矣 勇◇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藝術源于生活,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它的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教育和美術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整體。高中美術教育在當前的高校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也逐漸脫離了生活,因此將生活教育融入高中美術教育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將教育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社會生活中學習和認識知識的一種教育方法。生活教育反對將教育脫離生活實際,它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生活教育是一種將家庭、學校、社會等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方法,是一種先進性的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和生活緊密聯系,它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時生活也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教科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來源于生活,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二、高中美術教育

1.高中美術教育的內容

高中美術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理論教育和繪畫教育。理論教育時老師會向學生講解一些關于美術流派、美術發展歷史、中外美術差異性等。繪畫教育則是讓學生進行一些素描、繪色、美術手工藝制作等。這也是大多數高中學校開設美術課的基本內容。這樣安排教學內容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擁有對美術的一個整體認識,學會一些美術技巧,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高中美術教育的課程安排

很多高中學校在美術教育的課程安排上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的一個關鍵時期,他們面臨高考的壓力,而且其他學科的課程安排也非常緊密,因此美術課常常會被其他的課程所替代。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對于美術教育也不夠重視,基本上就是一星期一節美術課,有時如果美術課被其他課程占用,就成了半個月一堂美術課,這對于學生學習美術、培養審美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高中美術教育的課程安排非常重要。

三、將生活教育融入美術教育中

1.將生活素材加入到美術教育中去

高中時期是一個學生學習精力最旺盛、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學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古今中外歷史,涉獵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邊做計算邊說英語。當學生的學習潛力如此巨大的時候,更需要注重學習的質量。高中時期的學習是枯燥的,學生們對于有趣味性的課程非常感興趣,因此在高中的美術教育中,需要將生活中的一些趣味性的素材加入進去,以增強美術教育的趣味性。美術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理論教育和繪畫教育,還要注重美術和生活的關系。美術老師在課堂上要主動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豐富的素材來加強對于美術技巧的學習,將當地特有的文化習俗、地理環境等引入到美術教育中來。比如現在涂鴉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尤其是美術愛好者,美術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生活中常見的涂鴉藝術進行講解,讓學生們可以了解涂鴉藝術中所蘊含的美術意義。

2.將美術教育帶入到生活實踐中去

藝術源于生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教育就是指教育從生活中來,又要重新回到生活?!币馑季褪钦f,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實踐鍛煉。要將生活教育融入美術教育中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美術教育帶入到生活實踐中去。任何知識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夠實踐應用。美術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美術教育的實踐性目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案要以真正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目標。課堂上教授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都需要經過生活實踐的檢驗,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知識。比如美術課上學習的手工藝剪紙藝術,剪紙藝術是一門傳統手工藝,學生學會剪紙藝術之后,不但可以平時在生活中做一些剪紙來裝扮自己的家,還可以將剪紙作為將來謀生的一種技能,具有非常大的實踐意義。

3.以美術教育來創造美好生活

美術教育是為了給生活帶來美的享受,創造美也是美術教育的價值體現。美術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以各種各樣的美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于生活的觀察,培養認真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習慣。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且加以獨特的理解,運用自己的美術技巧和理論知識,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將其表現出來。只有將美術教育作為創造美好生活的工具,才能更好地體現美術教育的價值所在,這也是將生活教育融入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所在。

四、結語

生活教育是將教育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社會生活中學習和認識知識的一種教育方法。美術教育則是一種創造藝術價值的教育。兩者都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將生活教育和美術教育相結合,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教育的獨特方式,也是促進美術教育價值體現的重要方法。

(責任編輯 韋淑紅)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在中國的大眾化,其根本目標是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深刻理解并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之中?!洞蟊娬軐W》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成功試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大眾化開辟了前進的道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可以汲取《大眾哲學》中的精華,暢通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大眾化 《大眾哲學》 啟示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在經濟建設還是在文化建設領域,均取得驕人成績,這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成功性。實踐表明,要想繼續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指導作用,需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深入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只有獲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服務人民群眾。

在新的社會歷史時期,如何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進程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鑒于《大眾哲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做出的研究探索,筆者嘗試研究其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在中國大眾化的啟示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含義和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含義。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結果頗豐,但對于其尚未做出統一的概念界定,皆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筆者總結研究前人文獻,總結如下:首先,艾思奇在《大眾哲學》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做了具體的定義。艾思奇強調哲學理論要想發揮好成功指導實踐的作用,必須使其和具體實踐相結合,哲學理論需要把握住大眾群體力量,使得哲學理論依附于人民大眾,成為巨大的物質理論;其次,我們可以從質和量的規定性方面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內涵具有廣義和狹義的特征;最后,我們還可以從過程和結果兩個角度來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①。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通過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眾群體之中得到廣泛傳播,使之成為指導大眾實踐的利器。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歷史必然性。在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進行大眾化也是對于中國具體實踐所做出的具體理論創新與強化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我國當前在廣大人民群體之中不斷深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指導地位,鞏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深化執政效果,作用重大。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性質和使命作用下形成的;其次,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我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實踐理論指導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客觀需求;最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當代我國大眾的現實需求。理論只有為人所用,才能用以指導具體的實踐。

《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歷史貢獻

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事物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過程中的影響,艾思奇在撰寫《大眾哲學》的過程之中注意“解放”形式與內容,并且注意語言的嚴謹?!洞蟊娬軐W》區別于其它晦澀難懂的哲學讀物,語言和內容較為通俗化,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做具體闡述的同時,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道路得以漸漸清晰,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作用②?!洞蟊娬軐W》滿足了我國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實踐進程之中對于指導理論所提出的迫切要求,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有效傳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些影響是其它理論著作無法企及的。

闡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特質。從階級屬性角度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我們可以發現指導廣大人民群眾和無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實現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在于為人民服務,區別于精英類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價值闡述上并未保持模糊的態度,其選擇與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始終為人民的幸福而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洞蟊娬軐W》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之中重大的文獻貢獻之一,其明顯的特征在于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洞蟊娬軐W》將人的實踐作為理論研究的基礎,將理論與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支持,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在中國開啟旅途。從本源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自己的價值立場有所堅持,目的在于成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愿望,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艾思奇認為要想真正達到哲學研究的價值,不是就一個哲學命題做深度的闡釋,而是將哲學問題簡易地引至對革命實踐的處理之中?!洞蟊娬軐W》則做到了這一點,其滿足了歷史進程之中革命實踐的需求,精準地把握住了時代發展的命題,緊密聯系我國發展實際,為中國的革命發展實踐提供以理論支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的具體體現。

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現實道路?!洞蟊娬軐W》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力求創新,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普通人民群眾之中,引導開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道路。從理論內容角度而言,《大眾哲學》將馬哲理論從“陽春白雪”的狀態牽引至“下里巴人”,使馬哲理論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支撐,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色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即從以往的專家式樣理論轉變為大眾精神思想武器,為馬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與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艾思奇在《大眾哲學》中指出我們需要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即一方面需要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加以尊重,另一方面需要讓人民群眾正確理解與把握馬哲思想的精髓,且將其成功應用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實踐工作之中。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通過有效的形式轉化為人民群眾用以實踐的巨大力量,這才是馬哲理論在中國大眾化的根本目的所在③。從研究方法層面而言,《大眾哲學》將哲學理論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斗爭實踐相結合,且運用于中國革命斗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之中?!洞蟊娬軐W》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理論闡釋,而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研究。從表達形式角度來說,《大眾哲學》雖然語言和形式上較為通俗,但通俗并不代表平庸?!洞蟊娬軐W》所做出的“大眾化”嘗試,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開辟了道路。

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眾中的影響力?!洞蟊娬軐W》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神秘難懂的狀態中引到通俗易懂的道路上,不僅起到了啟迪大眾思想的作用,而且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作用?!洞蟊娬軐W》語言通俗,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經驗進行總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規律進行探索,深刻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引導大眾對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產生重視,不斷引導人民群眾思想更新與進步。抽象化和學術化并不是馬哲理論的特征,馬哲同樣可以深深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真諦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內化于人民群眾的內心之中,使得人民群眾可以用以指導社會生產實踐,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正目的。艾思奇始終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而不斷努力,艾思奇認為馬哲對于人民群眾而言是先進的思想理論,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對于自我的認知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馬哲理論的影響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應當把人民的需求作為一切的出發點,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實踐,也不能使得其低于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實際。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之所以成功,在于艾思奇一直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置于理論研究的中心位置。艾思奇始終將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厚道理,幫助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道路上可以認清革命形勢和革命目標。

《大眾哲學》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啟示

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宣傳途徑。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陳舊的宣傳模式與方法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無法滿足新時期人民大眾的需求。因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創新方法對大眾化進行宣傳。對馬克思主義宣傳方法進行創新路程艱辛,只有運用符合時代特征的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實效性,才能發揮宣傳的作用,推進馬哲在中國的大眾化進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進行創新宣傳,首先需要對我國多年積淀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將宣傳形式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社會歷史前進的必然要求??v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然而,對于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可以提供現成的答案。因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在中國大眾化的必然之選。其次,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宣傳形式進行創新,注意理解大眾實踐的發展與需求,以及實踐發展過程中需求的變化。最后,還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性地位,尊重人民群眾選擇的權利。因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宣傳過程之中,需要社會各方對于人民大眾的實踐主體性地位采取支持和尊重的態度,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進行鼓勵和支持,嚴謹概括大眾實踐經驗,從而不斷充實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大眾平臺。當前,伴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斷發展且相互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需要創新方法,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大眾平臺。首先,鑒于傳統媒體所積淀的權威性和其所固有的嚴謹性,我們可以利用報紙、電視等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信息傳播手段的現代化對于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具有重要啟示,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發展提供了平臺,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傳播提供了現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其次,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充分利用現代化新媒體平臺,對經過實踐補充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進行不斷地更新⑤。除了上述兩種途徑之外,還需要建立專業化的宣傳人才隊伍??茖W整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隊伍,使其轉變思想,將理論研究工作的單向性延伸至多向性。大眾化進程之中,需要更多高素質的研究人才,研究學者自身需要對哲學理論進行深刻和精確的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需要一批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工作的研究學者,通過部分精英的引導力量,從而使得大眾化得以順利實現。

創設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只有切實秉承下述三項原則,才能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首先,哲學與大眾結合原則。也就是說哲學的發展要以大眾為根本,使得哲學研究回歸于大眾,且使得哲學成為大眾的思想利器。艾思奇認為理論研究不能脫離群眾,如果脫離群眾,便會失去立足之地。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要求主動深入群眾,只有深入群眾之中,才能得到有效普及,才能幫助人民群眾理解矛盾與問題,才能發揮好其指導作用。其次,理論與實踐結合原則。理論是用于指導實踐且在實踐過程之中得以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并非源于書本,而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生產實踐,實踐是理論的產生本源。中國的現實社會發展要求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和實踐相結合。然而,隨著實踐的發展,理論必須得到創新。因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堅持發展與創新并進,實踐與理論結合,以實踐為創新的源泉,從實踐中感悟理論的價值,從而對理論進行深化。如果理論保持不變,那就會失去普遍指導意義,則會經不住考驗,會被時代所淘汰。最后,思想與時代結合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不斷發展所產生的哲學理論,其會隨著歷史背景的變化而產生變化,會隨著實踐的需求與矛盾變化而變化。艾思奇在《大眾哲學》中多次強調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需要堅持思想和時代相結合的原則。

重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關鍵聯系。重建大眾化的關鍵聯系是指在哲學和生活二者之間構建起緊密的聯系,以在大眾群體之間深化馬哲理論的指導意義,發揮馬哲在中國社會實踐指導方面應有的價值導向作用,有效推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民群眾用以指導實踐的中國理論體系。哲學從本質上而言,屬于世界觀,其不僅可以反映出人們客觀生存的世界的模樣,還可以反映出人們與其所生活的世界的關系,從而引導人民大眾可以關注于現實生活⑥。哲學需要依托于人們的現實生活,將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作為理論生根發芽的土壤。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發揮好啟迪智慧的作用,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人們對于哲學所做出的思考源自于生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社會利益不斷多樣化,價值觀念多元化,只有重建哲學和生活二者之間的聯系,才能為大眾現實生活需求提供充足的內容。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應用于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之中。人民群眾的生活是哲學生存與發展的土壤環境,只有重視對生活的關注與解讀,重構哲學與生活的聯系,才有可能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結語

艾思奇的著作《大眾哲學》實屬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洞蟊娬軐W》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研究成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開辟了前進道路,并輔以重要理論文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內成功的研究案例,值得相關研究學者學習。學習該書中的“大眾化”,可以有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理論為人民群眾所理解與支持,為人民群眾實踐所服務。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還需要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推進,需要在過程之中關注問題和矛盾,總結經驗與尋找方法,從而正確引導大眾化。需要在進程之中尊重人、理解人,從而發揮理論作用于實踐主體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學院)

【注釋】

①李維武:“從唯物辯證法論戰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對艾思奇《大眾哲學》的解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6期,第20~30頁。

②王紅梅:“由艾思奇的《大眾哲學》論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困境及解決路徑”,《學術探索》,2011年第6期,第45~49頁。

③李長春:“聚焦時代精神,彰顯‘大眾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思考”,《學習與實踐》,2014年第3期,第118~122頁。

④陳祥勤:“‘中國特性’、‘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體系化的歷程、問題和意義”,《社會科學》,2013年第9期,第108~117頁。

⑤劉勇:“人民主體、人民生活、人民語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維向度”,《學習論壇》,2013年第10期,第9~13頁。

⑥晁小榮,馮飛龍:“《大眾哲學》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第9頁,第46~50頁。

責編/許國榮(實習)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教育;教育生活

前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小學語文教育是基礎教育最核心的內容。在新課標指引下,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作等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足見小學語文教育對于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那么,什么是語文?又怎樣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通觀葉圣陶先生語文教育思想,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總和。它是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小學語文教學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所謂“一切生活皆語文”也就是說,無論課標怎樣改革和創新,小學語文教育都必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做到語文教學生活化。而這則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杜威的“教育生活”理念不謀而合。

一、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的定義

(一)什么是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理論。要定義什么是生活教育,先得談談生活和教育是什么。生活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教育是教人發明、制造和運用生活工具,以生活工具為出發點。陶行知先生對此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所原有的教育。所謂過好的生活,便受好的教育。我們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

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死同去??梢娚罱逃请S人類社會生活變化而變化的,它與生俱來,同時又有與人類社會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特點,社會即學校,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是在生活中進行,與死同去的終身教育。

(二)什么是教育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針對美國教育脫離社會生活,以及脫離兒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教育沒能融入兒童生活和社會是當時美國學校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阻礙。教育是社會進步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是要改造生活,構造一種美好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教育生活呢?杜威先生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可見“教育生活”的基本含義:其一,教育是通過個人參與和分享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教育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則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教育生活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梢娊逃哂猩畹囊饬x的實質。其二,他還指出教育是繼續經驗的改造,通過改造而進步,具有改造社會生活的含義。其三,教育與人的一生生活共始終,即兒童的生長和發展。

二、生活教育和教育生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無論是“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還是“做中學”的教育生活,都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倡導新課標的實際需求。

(一)小學語文教學生活教育的運用

1.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教育是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素養”對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身于現實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愿望,將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需要,是一種能力訓練的教學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2.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生活教育的參與

(1)小學語文教學所面臨的困境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了語文教學的弊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閱讀面狹窄,作文屬于單一的模仿,缺乏生活氣息;教師的“講”只是針對書本本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即便生活事實出現在教材上,也僅是作為說明觀點等例證臨時拉近課堂,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不高,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

(2)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提出

所謂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學生從抽象的、虛擬的課程中解脫出來,結合生活實際信息,給予學生感受實際生活的教學,讓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接觸、交流中產生對生活的愛,有意地啟發學生自主地去獲取知識。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以課堂為起點實施的生活化教學。

3.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教育

生活處處是學問。既然如此,我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教育呢?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給我們以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與教育現象的說明。 “教是為了不教”,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教學回歸生活,與實際相結合,在“做”上“教”和“學”。如《端午粽》一課的學習,課前讓學生在家里實踐包粽子,課堂上學生們則帶著自己制作好的粽子進行交流。如此說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落實這種生活教育呢?

(1)生活孕育語文教學

生活離不開社會,社會即學校,我們要把生活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就必須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生活。

首先,以學校生活促使語文教學。學校作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學校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引入學生的學習中來。如:課間十分鐘,學生們遇到困難,是怎樣解決的等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課上的實例,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去說、去講,甚至寫出來。

其次,從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促使語文教學。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和綜合性的學科。學生主要在學校課堂學習知識,但走出校外,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同樣十分豐富。如《小青蛙》一課的學習,授予學生識別“清、青”等生字技巧,規范使用漢字習慣意識的培養,組織學生們進行綜合性學習拓展,設計“尋找社會生活中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做糾正小衛士”活動,如從廣告語“牙口無炎”等領域去發現,糾正這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學生在這一實踐中培養了規范用字的習慣,同時訓練了學生校外與人溝通、說服他人的能力。

最后,家庭生活中促使語文教學。學生的學習離不開父母,而家庭教育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家庭里,學生無形中獲得很多知識。如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大部分來源于家庭成員的模仿。教師可根據每位學生的家庭特點設計語文教學。如《我是中國人》的教學,可讓少數民族的學生課前與家長交流,再在課堂上介紹其民族風情等。這樣根據家庭特點設計的語文教學涉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聯系實際

上述可知,小學語文教學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新課標則要求語文的教學注重基本功,識字寫字為閱讀寫作的基礎,識字與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二者是能力訓練培養的基礎。

結合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特點,識字教學必須生活化才有效。低年級學生要多識字,才能快速進入閱讀階段,寫字則是寫作能力的展示。進行詞串識字《場景歌》教學中,筆者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畫”。再如教學《動物兒歌》一課“蜻蜓展翅”等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蜻蜓半空展翅的圖片,畫面促使學生生活所遇場景再現……結合動物們的特性,學生便快樂地朗讀起來。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理解,而是直接情感的活躍。在這充滿生活信息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學生便主動地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專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記載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把頭腦中的語言文字還原為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閱讀生活化教學就是為學生創設與課文相關的生活背景的情境化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教育生活運用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就是改造的社會生活,杜威先生指出:“生活即是發展,發展、生長就是生活。”他主張“做中學”的教學理論。

生活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社會需要道德來穩健發展,那學校教育就需要有將道德教育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的理念。結合中國國情,語文課程改革將注重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小學語文教學的教育生活則是濃縮社會生活,憑借課本承載出的學校教育生活。如部編版的語文課本增設傳統文化內容,去除較多的外國文學作品,側重生活教育意義的選文。而學校則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以此達到社會所需的道德立人的教育意義。

再者,從做中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和能力,語文教學需要讓學生記憶一些重要的詞匯。為此進行各種各樣的練習,以使學生記住這些詞匯。如二年級上冊的詞語表有260個詞語,筆者按每個學習日平均分配三個詞語來游戲記憶,只需幾分鐘,且利用兒童時期的記憶最佳期來記憶。作業帶有游戲性,游戲鮮明表現出自我教育和自我檢查的成分。學生掌握方法后,每天積累一點知識,天天有收獲。不僅如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如《升國旗》一課中,通過簡單有趣的圖畫結合文字選入學生的學習中,在教學中設計學生觀察、模仿。“國歌聲中,徐徐升起……望著國旗,我們敬禮。”通過文字朗誦掌握升國旗這項技能,然后通過周一升國旗的學?;顒釉佻F。

三、小學語文的生活教育與教育生活的聯系和區別

(一)兩者的聯系

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不可能脫離校外而懷著單一的學習愿望在學校接受語文教育。語文教育本就來源于人與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互相關聯,正如教育與生活存在著本然的聯系?,F代社會提倡構建“學習型社會”,倡導“終身學習”,從另一面反映出現代生活需要教育的呼聲。兩者都向我們闡明了生活和教育是互相融通的。如果小學語文教學缺乏生活的教育,則是枯燥而脆弱的教育,而缺乏教育的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是低層次的生活。所以兩者的聯系是必然的。

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教育是教育生活的傳承。在本質上,陶行知先生吸收杜威先生的教育學說的合理內涵,從中國國情需要出發,提出教育主張:語文教學應是活讀書,培養學生改造社會的志向。

(二)兩者的區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是理論基礎的區別。杜威的教育理念是一種“經驗”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他的“教育即生活”是個人主觀唯心主義經驗的組合和改造。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從我國國情和改造社會的唯物主義實踐觀創設而來的。他主張以生活改造生活。二是教育目的的區別。杜威先生“做中學”強調“做”是基于生物本能的一種“活動”。教育目的是為了獲取應付日常生活所需的經驗。陶行知先生則把“做”看作是社會實踐活動,主張“教學做合一”。他的“做”是為了求“知”達到學用一致,更好地生活。

四、結論

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是能夠通過知識傳遞、人格培養、情感陶冶于一體的生活。只有讓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創造出更好的適合社會生活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陶行知.陶行知談教育[M].沈陽:遼寧人民社出版社,2015.

[4](美)約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條——杜威論教育[M].彭正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生活教育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生活教育理論作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從20世紀20年代形成之后,在培養實干型人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種強調“教育回歸生活,以生活為中心”的思想與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倡導生活化、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理念是一致的。對于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生活資源,構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生活化的問題,當代教師可以借鑒生活教育理論中有關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實施范圍的闡述,通過教學實踐,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更好地生活。

生活教育理論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課堂針對中國傳統教育“讀死書,死讀書”的現狀,陶行知針砭時弊地提出了中國教育的改造之法——生活教育理論。它強調“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边@符合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高中思想政治課推行生活化教學,既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如何準確把握“生活”二字,教育者需要全面理解生活教育理論,在借鑒中尋求創新發展。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涵

所謂“生活教育”,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彼唧w包括三方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主體,它明確了教育的內容、教育的目的等基本問題。與此相對的是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通過八年的實地考察,認為杜威所說的“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不符合中國教育的現實狀況。在他看來,生活起決定作用,“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生活,為生活服務??v觀教育的發展,從最初的口口相傳到今天的網絡授課;教育內容從古代的辯論、騎馬、幾何擴展到現代的物理、化學、計算機等領域,無不反映出社會發展對教育起決定作用,教育對人類生活有推動作用的辯證關系。

(二)社會即學校

“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碧招兄獙W生學習的場地從有限的教室延伸至無邊的社會,加強了彼此的聯系,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間里書本知識的學習,調動了全社會學習的積極性。

“社會即學?!卑韵滤枷耄旱谝?,社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教育功能。例如,工人、車夫、農民等群體雖然無力進入學校繼續深造,卻可以在社會歷練中獲得長足發展。陶行知組織的山海工學團、香港中華業余學校等教育形式就是為了充分挖掘促進人發展的各類資源,補充全日制教育的單一形式。第二,從教育角度講,“社會即學?!被罨私虒W內容,使學生從靜態的知識領受發展為動態的學做合一。在社會這個大學校,學生不是純粹地學書本,而要汲取生活本身的經驗;教師不僅是全職人員,也包括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從方法論的角度闡述理論的實施。它的提出首先應用于師范生的培養。其基本涵義是:“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作為中心”。作為教師,在授課前,先要自己明確,考慮學生如何學、如何做,以此為依據來決定自己如何教。在陶行知看來,“做”不只是機械勞作,它還要求有人的思考在里面。即師生做事要手腦并用學習的過程,要有這種對實踐的看法在當代依然具有實用價值。

二、生活教育理論對構建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生活化的啟示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之中”。對于如何推進生活化教學,解決教育脫離實際的問題,教師可以從目標制定、內容選取到活動實施的角度入手。

(一)教學目標立足學生生活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價值體現,關系著教學能否有效開展。教學要“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而目標的制定必須基于學生的現實水平,落實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首先,知識目標中,對相關術語、概念、觀念的理解、應充分利用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基于學生的現有經驗來教學。比如,學生要掌握“恩格爾系數”這一概念,可以通過計算自己家庭的食品支出和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去理解,而不需要教師過多的文字陳述。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學科領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次,學生的能力是各方面力量循循善誘的結果,而非一蹴而就。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能力目標側重培養學生的認知和行為能力,在制定上要有具體的實施內容和實踐空間。例如,在能力目標“學生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上,教師如果純粹地講授課本,而沒有給學生留下施展的空間,那么這項目標很難得到落實。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根據相關熱點問題分析并表達個人看法,那么學生將以更高的積極性參與教學,在思考問題時也會不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思想武器。

最后,是優先設置和實施的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目標的實現不能單靠知識的解讀、習題的演練,需要借助啟迪思維的活動、有價值的案例等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在目標的陳述上,應注重學生的內部感受,強調學生在一定情境中獲得的個人意義,而非活動所得的結果。如“學生認真觀看京劇《黛玉葬花》,賞析中國書法,并在班級討論中暢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的表述,具體清晰、可觀察、可操作。

(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三貼近:“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這與陶行知所說的為“生活向上而實施教育”具有一致性。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一方面,深入了解教材,明確教學重難點,這是授課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關注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利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例如,在授課《經濟全球化》一課,案例素材的選取可從學生最熟悉的麥當勞、肯德基入手;分析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時,從資金、技術、貿易三個角度分別舉例說明,以利于學生全面了解其含義;分析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時,可引用華為、小米等學生了解的中國品牌。例如,身處城市和農村的學生,其生活環境、教育水平的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應該有所側重,考慮內容的針對性。

為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對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教師亦可以調整其順序。比如,調整框與框、目與目之間的教學順序,使之更符合學生的思維邏輯;整合不同單元的知識聯系,使學生能夠綜合、全面地分析問題。

教學引進生活資源,打破了學習與生活的隔閡,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互交融,其所經歷的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螺旋式發展,知識可以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工具和溝通社會的媒介。

(三)教學實施益于學生生活

首先,教學過程可以采取生活化情境。例如,高中經濟生活《消費及其類型》一框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未來預期收入等抽象的知識,如果教師將其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利用“一例到底”的方式貫穿課堂,那么學生將在心理翻轉自己“學習者”的身份,而以“發現者”“探索者”的姿態參與課堂。此外,政治模塊中,為便于學生理解民主、協商等政治概念,教師可以模擬價格聽證會、區委會人大代表選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會議等。思想政治來源于生活,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幫助學生合理、理性地“回到生活中去”。

其次,指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社會是個大課堂,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只有走出教室,以“觀察員”的視角深入社會,真切感受現實生活,才會更好地理解教材、運用知識。聯系社會熱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區養老方式調查、高中學生課外補習情況等學生有能力、有精力探究的課題。課外的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勞力又勞心”,實現“教學做合一”。

三、構建生活化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中學構建生活化課堂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中學教師改善教學、注重實效提供了方法指導,也為學生學以致用、重視實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然而,時隔多年,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決定了當代的教育者不可能完全照搬該理論。因而,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客觀態度學習借鑒該理論。作為一線工作的教育者,教師首先要全面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把握其核心精髓。

其次,注重生活不代表使教學流于生活的瑣碎形式,而是要有高于生活的遠大追求。一些教師利用有趣的素材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然而熱鬧過后,學生很難有所收獲。對此,教師必須妥善處理生活材料,深入挖掘案例背后的學科價值和人文精神。比如,社會熱點——房價上漲,教師既可以從供求關系入手來解釋價格變動的影響,也可以從消費者的角度講解消費類型及消費心理的相關知識,還能夠從宏觀調控的視角去探討政府的相關舉措。教師還能夠借此啟發學生思考人生意義和人生追求。這種發散式思維的方式將有利于學生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再次,在教學實施中,教師不能因刻意追求生活化而使教學隨意、紀律渙散。對此,教師要精心備課,深入考慮學生可能存在的疑惑,加強教學預設。在此基礎上,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間,以促進教學實效的生成。當然,教師必須宏觀把握課堂節奏,防止學生的探討偏離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北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1).

[2]陶行知.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08).

[3]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07).

[4]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5]李毅.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踐行[D].山東師范大學,2012.

[6]楊江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上一篇:作文三步法論文下一篇:文學批評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