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

2023-03-21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第1篇

從2007年7月1日起,江西全面啟動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券的發放工作,中央、省、市、區共補助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1.1億元,為約532萬城市居民購買健康管理、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

據報道,城市社區居民中的60歲以上老年人、0-3歲兒童、孕產婦、35-60歲婦女、低保對象、殘疾人等六類人群,持券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免費享受公共衛生服務。江西省政府還專門制定了《江西省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券管理辦法(暫行)》,辦法強調,“服務對象憑服務券,在區(市)衛生局確定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自主選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免費享受相應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

公共衛生服務券的“前世”

所謂公共衛生服務券,是指政府部門給予有資格消費某種服務的個體發放的有價證券,有資格接受服務券的個體,可以在政府指定的任意一個衛生機構(不論公立、私立還是非政府組織)中“消費”他們的服務券,各機構可以將所接受到服務券到政府相關部門兌換現金。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都是由公立衛生機構或國有醫院有償提供,服務對象不但要向這些機構繳納一定數量的服務費,并且,政府的公共衛生經費,也不直接補貼到人頭,而是以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的形式定額補助到公立衛生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衛生機構之間沒有競爭意識,有些私立機構即使實力再雄厚,服務再好,也無法享受國家補貼。此外,居民也根本沒有選擇權,這也是造成目前“看病難,看病貴”,醫生“臉難看、話難聽”原因之一。

從“公共衛生服務券”的特性與功能來看,公共衛生服務券顯然脫胎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教育券”。1955年,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如何減少政府干預”時,他指出,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單位,可以通過他的父母給每個孩子一定數額、僅僅用于支付其普通教育費用的券,父母根據他們的選擇自由使用這種券,只要所選擇的學校能夠滿足政府規定的最低標準。

弗里德曼在傳統的公共教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添加了學生這一環節,即將傳統的補貼轉變為:政府按生均教育費用折成教育券→學生得到教育券選擇學校→學校獲得學生擇校交上的教育券→學校再到教育財政部門取得擇校生的教育費用。正是這簡單的一環,改變了政府、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制衡機制,引發了政府、學校行為方式的深刻變革,大大提高了美國中小學教育的質量。教育券模型不僅是對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視,同時賦予了所有學生公平的選擇機會。

相比“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服務同樣也是一件特殊的公共產品,有著強烈的“正外部性”。然而,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卻往往遭遇市場失靈,導致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低質量、低效率?,F在,政府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以“券”的形式補貼到“人頭”,則不僅使居民成為公共衛生服務的自主消費者,使衛生機構和防保人員成為公共衛生服務的自主生產者,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統一的公共衛生服務市場,打破了國家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行政壟斷和公私立衛生機構之間的制度分割,促進了衛生機構之間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提高醫療市場的服務效率。

被異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券”

從教育券到公共衛生服務券,一脈相承的制度理念告訴我們,“公共衛生服務券”的本質目的,更多在于“合理、有效地配置醫療資源”,在衛生機構之間引入競爭機制,打破醫療衛生領域的行政壟斷。但是,目前來講,公共衛生服務券的目的更側重于“公共衛生服務券”的“免費”、“福利”性質。從江西省的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券,到浙江省淳安縣開展的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試點等,概莫能外。比如,在《江西省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券管理辦法(暫行)》中,絲毫沒有提到類似“促進競爭”、“打破壟斷”等說法,而只是一味地強調“免費”、“保障”等。從江西這個辦法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服務券”的對象和內容也是特定的,比如,公共衛生服務券主要分為四類,兒童保健券、孕產婦保健券、婦女保健券、重點人群保健券,服務券的幣值不過10元、12元、20元、28元不等,而且,服務內容也只是一些簡單的健康檢查、計劃生育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指導等。這些服務內容所產生的利潤和收益,對于那些財大氣粗的公立醫院來說,根本不值一提,要對他的行為方式產生影響,無疑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我們知道,平等存在著程序上的平等和結果上的平等兩種狀態。機構和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如此,如果起點不一樣,即使按規則競爭,也必然會產生結果上的不平等。目前,我國衛生機構的發展狀況看,區域內各衛生機構差距極大,政府舉辦的衛生院、醫療機構與民營醫院、私人診所之間的實力相差甚遠。在公共衛生資源的配置上,公辦衛生機構也享有當然的優先權,有調查顯示,中國80%以上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有人指出,中國的公立醫院占到了兩個體制的好處,他們既占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壟斷的好處,又占了市場經濟體制下賺錢的好處。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源壟斷,無疑使得他們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占盡了優勢。顯然,在這種資源稟賦不平等的情況下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券”,公立醫院完全可以憑借其“與身俱來”資源優勢占據制高點,而其他體制外的衛生機構由于資源少,政府補貼少,獲取的公共衛生服務券就更少,最終步入惡性循環。

要使公共衛生服務券發揮其應有的資源配置作用,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給那些龐大的公立醫院“動一動手術”。在中國,公立的大醫院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壟斷力量,維護市場統治地位,甚至可以濫用權力,迫使醫藥生產企業、其他小醫院就范。對于這種事實,單純的引入市場競爭,或者,采用一個類似“公共衛生服務券”機會平等制度,是遠遠不夠的。

誰最應該享受

“公共衛生服務券”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曾做過一份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城鄉居民公共衛生資源分布差異大。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近70%,而公共衛生資源不足全國總量的30%。農村每千人口平均擁有不到1張病床,而城市的平均數字約為3.5張;農村千人口,只擁有1名衛生技術人員,城市則在5名以上;截至目前,農村還有近1億人口得不到及時的醫療服務,近8%的農村嬰幼兒沒有享受免疫接種。很顯然,在這一方面,農民又一次掉進了“發展中的陷阱”。城鄉“生命價格剪刀差”正在越拉越大。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一直以來,政府的撥款都被集中在縣級以上的預防保健機構,而且,絕大部分被用于人員的工資。世界衛生組織在對全球191個成員國衛生系統業績做出量化評估后,得出一個令中國人汗顏的結論,中國被列為衛生系統“財務負擔”最不公平的國家。

誰最應該享受“公共衛生服務券”?這話不言自明,那就是農民。約翰·羅爾斯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公共衛生服務券”作為一項財政撥款制度,它和所有的制度一樣,它的靈魂就是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公正??涩F在,就拿江西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這個“民心工程”——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券來說,農民在這一次的公共衛生資源分配中再一次被邊緣化。所謂“公共衛生”,本應該“你有我有全都有”。10塊錢對于處在貧困中的孕產婦所起的作用,與把它給一個家境殷實的孕產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在中國,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有全國的現代化,同樣,農民身體素質差,全國人民的總體素質就不可能上去。因此,國家應該把公共衛生的重點工作放在農村最基層,放在邊遠貧困地區,因為這才是中國最痛苦、最需要支持、鼓勵和安慰的地區。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第2篇

醫改以來的4年,湖北省堅持統籌規劃,規范管理,以基層為重點,全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共計投入資金250億元,實施建設項目8793個,完成建設面積883萬平方米。通過幾年的建設改造,基本形成了覆蓋廣泛、功能完善、結構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指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規劃引導各類項目建設。會同衛生、財政等部門先后制定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急救體系、采供血體系、麻風病防治體系、精神衛生防治體系等一系列衛生建設與發展規劃,做到了每一類建設項目都有一個建設總體規劃,按規劃組織實施;同時,會同省衛生廳組織每個省部級醫療衛生單位編制基本建設與發展總體規劃,嚴格按規劃辦理立項審批。二是合理確定項目建設內容。我們要求各地、各單位在制定建設方案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考慮單位承受能力和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該改造的改造,該合并建設的合并建設。三是嚴格控制項目建設規模。會同衛生部門先后制定了《湖北省鄉鎮衛生院建設指導標準》、《湖北省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標準》、《湖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村衛生室建設與發展的意見》等,對各類機構的建設規模作出了明確規定,對于納入建設規劃的項目,嚴格按批準的建設規模進行建設,保證每個建設項目建成后達到達標而不超標。四是統籌規劃項目實施。在項目實施安排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三優先”原則,即優先考慮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到位,對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確保投資一旦下達便能迅速啟動形成新的工作量;優先向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省委、省政府相關政策重點扶持的區域傾斜,著力改善這些地區衛生事業發展滯后的狀況;優先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將全省具備條件的市州級中醫院和縣級中醫院納入相關規劃建設范圍,并在投資上給予傾斜,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二、嚴格項目審查,有效保障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嚴把項目前期準備情況審查關。每年底,我們結合下一年中央投資安排方向,會同省衛生廳對各地擬申報中央投資計劃的衛生項目前期工作準備情況進行審查,重點了解項目的土地、規劃、能評、環評等前期手續是否落實到位。同時,審查結束后,將各類衛生建設項目前期準備情況進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資項目時,將前期準備情況與項目安排掛鉤,原則上按照審查的建設進度擇優選擇,確保中央投資下達后能立即開工建設。二是嚴把方案設計審查關。配合衛生部門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形象設計手冊》、《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形象設計手冊》、《湖北省中醫機構文化建設形象設計指南》、《湖北省救護車外觀標識形象設計手冊》等,對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整體外觀、內部效果、標識標牌等進行規范和統一。在項目實施前,我們會同省衛生廳按照不同的機構類型,組織專家分級分期分批對所有項目建設方案進行審查,確保建設規模經濟適用,建設方案科學合理,項目形象設計標準統一。三是嚴把項目開工條件審查關。我們不僅在申報項目時嚴格審查把關,在中央投資下達后,我們依然做到力度不減、措施不松,要求各級發改、衛生部門按照分級審查的原則加強對中央投資項目的督導檢查,督促各地、各單位落實工作措施,推進項目建設。

三、加強項目監管,全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部門、專家協作會商機制。每年召開至少兩次協商會議以及組織召開相關領域專家的咨詢會議,共同推進我省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建立重點項目督辦機制。會同省衛生廳制定印發了《關于建立投資千萬元以上重大衛生建設項目督辦工作責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項目單位進行指導和督辦檢查,重點督辦項目實施進度、項目建設程序、工程建設質量和施工安全、項目資金到位與使用、責任制落實和責任追究五個方面的內容。三是建立項目督導檢查機制。近4年,省級組織開展衛生項目建設督導檢查20多次,將檢查結果向項目單位當地政府反饋,對暴露出問題的單位,責令整改落實。四是建立項目通報與約談機制。會同省衛生廳,建立了基本建設項目工作臺賬,堅持項目月報表制度,及時掌握全省衛生建設項目最近進展情況。

四、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優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是國家確立的醫改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公共衛生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為進一步規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以下簡稱補助資金)分配和使用,規范會計核算,提高補助資金使用效益,筆者根據財政部、衛生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務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等有關規定,提出以下資金管理辦法和會計實務處理方法,以完善補助資金管理制度、客觀反映補助資金的使用情況,僅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會人員參考。

關鍵詞:公共衛生;補助資金

1補助資金管理辦法

1.1預算管理:本辦法所指的\"機構\"是指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社會力量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根據\"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嚴格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收入與支出統一納入本單位預算管理,準確進行財務會計核算,確保資金安全、完整。

1.2使用范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按規定使用補助資金,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償參考標準,將補助資金用于相關的人員支出以及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經費支出。補助資金可以列支的項目有: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的人員技術服務、技術指導、講座、咨詢、隨訪等費用,以及查體材料、宣教材料、通訊、交通補貼、印刷、郵寄、宣傳、場地租賃等物耗成本費用。不得將補助資金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設施建設、設備配備和人員培訓等其他支出。不得用于各種罰款、償還債務、捐贈贊助、投資等支出。

1.3分配原則:機構間的分配原則:誰承擔任務誰獲得補償的原則。城市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承擔任務的,補助資金分配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代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的項目,該項目經費分配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由鄉鎮衛生院與村衛生室共同承擔的任務,經費按比例分配。經費由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

2會計實務處理方法

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及時列支費用,避免補助資金結余過大;明確補助資金使用范圍及列支標準,確保支出合理;建立補助資金專賬或備查簿進行核算,做到核算清晰;規范補助資金賬務科目處理,正確核算帳務。

2.1收到財政撥入的基本公共衛生補助資金的主要賬務處理如下:財政直接支付方式的,憑\"財政直接支付入賬通知書\"及原始憑單借:醫療支出或待攤支出貸:財政補助收入-公共衛生補助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財政授權支付方式的,憑\"授權支付額度到賬通知書\"等原始憑證借:零余額帳戶用款額度貸:財政補助收入-公共衛生補助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其他方式的,憑銀行進賬單等原始憑證借:銀行存款貸:財政補助收入-公共衛生補助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

2.2支出經費時,憑合法有效的原始憑證:借:醫療支出-公共衛生支出-(按經濟科目到類、款、項)人員或公用經費-(可以按服務項目下設明細科目)貸:財政補助收入(財政直接支付方式)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授權支付方式)銀行存款或現金等科目(其他方式)設置財政項目支出備查簿(或輔助帳),詳細登記\"財政補助收入-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經費的支出情況,包括支出的日期、事由、金額等資料,并在期末分析計算本期支出補助結轉(余)。期末結轉后,\"財政補助收入-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科目無余額。

2.3原始票據的歸集審核: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經費支出的原始票據歸集、審核工作,是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監管的重要環節,是各級財政、審計、主管部門對資金監管的重要依據。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發生的各項支出原始票據要規范。購買服務、耗材等要有正規發票,杜絕白條入帳。耗材、宣傳材料等需附購買清單。發放勞務補助要有統一規格的表格,附有出勤考核記錄等,領款人必須簽字。健康講座需附通知、簽到冊。對服務人群開展的服務項目如體檢等,要根據工作量,分時間段填制正規表格,服務對象要簽字認可,要如實反應檢查人數。 應收檢查、化驗等費用,應有服務單位的門診收費票據。 原始票據要具有經辦人、科室負責人、單位領導的簽字,經會計人員認真審核后方可入賬。

3正確處理資金管理和會計核算的關系

\"補助資金管理\"依據的是資金管理辦法及績效考核指標,對于禁止用補助資金列支的內容要嚴格禁止列支。財務人員要了解服務內容,加強與業務部門的溝通。各單位對提供的各項服務要保存好工作記錄與考核記錄?;鶎俞t療衛生機構要嚴格執行基層財務制度、會計制度,對于單位發生的公共衛生支出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賬務處理,即:\"公共衛生支出\"明細科目下核算的內容并不僅限于\"補助資金\"允許列支的內容,凡與公共衛生工作相關的支出都要在此明細科目下核算。 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與財務會計制度是兩條線的問題,單位對于項目補助資金方面的核算,通過設置備查簿或輔助帳來體現。 基層單位面臨財政補助不到位、業務開展受到限制、人員支出壓力大、任務量增加、積極性不足等諸多困難,因此要提高服務質量、開源節流,增強成本意識,增收節支。

4小結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補助資金的規范使用與監管。隨著醫改工作深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活動將以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為主,財政資金成為補償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重要經濟來源,各級財政、衛生部門會進一步規范管理補助資金的使用與監督檢查,因此會計人員要強化補助資金的核算,為本單位的發展發揮好參謀和助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管理的應用 健康管理雜志2011,2(9)78.

[2]王進公共衛生服務資金補助管理的分析 公共衛生雜志 2012,4(4)67.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門診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面向社會的窗口,群眾對于門診醫療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上海市長寧區的門診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尚不規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適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改革發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實施工具急需統一和完善。為此,長寧區醫學會根據上海市門診管理質量控制中心的相關標準制定了《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管理、門診醫療管理質量控制標準》(試行稿),并且在長寧區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進行了試運行,力求探索和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醫療質量控制體系的實踐模版。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門診管理 質控督查標準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YE Shanlong, JIANG Xueyu, JIN Li, GU Yonggang, WU Yufen

(1.Changning Medical Association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51, China; 2.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a window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people’s requir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treatment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service in Changn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was not standardized, the original system did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ontinuous reform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t was urgent to unify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ode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tools.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centre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Medical Association formulated “the standards of the outpati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Changning District” (trial draft), and the test running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s of 10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to strive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e model of the outpatient medica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utpatient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supervision standard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基本醫療的需求不斷增長[1]。社區衛生服務是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戰略目標的基礎環節,是以社區人群的衛生服務需求為導向,綜合、經濟、方便、可及的基礎衛生服務[2]。醫療服務質量是醫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各級各類醫療服務機構的基礎和靈魂[3]?,F階段,醫療質量及醫療質量管理的內涵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在門診服務質量、門診醫療質量管理方面尚未建立規范的質量控制標準,缺少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和評分標準。

1 目前門診醫療服務情況

長寧區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l0家,由于中央政策的正確引導和各級政府的大量投入,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硬件和軟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本區作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的示范區在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全科醫療、家庭醫生制度等領域有較好的制度和經驗。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仍屬一個新興領域,門診醫療服務質量的管理尚不規范,原有的制度已不適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斷改革發展的需要,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實施工具急需統一和完善。急需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質量和門診醫療質量整體管理的相關質量標準。主要問題歸納為以下2點。

1.1 無統一服務標準

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現有的規章制度不統一、制度的內容比較單一,未和上海市門診管理質量控制中心的有關標準相一致,門診質量管理制度應涵蓋:①門診服務管理制度(門診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權益保護、患者安全管理、就診環境管理);②門診醫療質量管理制度(門診醫療文書質量、門診診斷治療質量管理)。

1.2 無實施細則

督查標準不明確,無規范的評分評價實施細則。①未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管理質量控制標準,考核評價時無統一標準可執行、操作。②目前我區醫療質量控制體系尚未完全覆蓋門診服務管理領域,衛生協會、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區醫學會質量控制組都有相應的檢查標準,但未進行有效的整合。

2 研究目標

建立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規范、統一的服務質量、醫療質量規章制度。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質量督查標準和評分體系,完善質控督查的實施細則。探索整合有關資源,提高督查效率、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提出有針對性、切合實際的整改意見。

3 研究對象

3.1 覆蓋范圍

長寧區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質控管理部門、門診辦公室、護理部及有關臨床、醫技科室。

3.2 具體內容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質量和醫療質量。

3.3 研究人員組成

科研協作組主要由長寧區醫學會質量控制管理部門、社區臨床醫療質量控制組、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下簡稱“衛計委”)醫管科有關專家組成。

4 研究方法

4.1 基本流程

4.1.1 人員組織

長寧區醫學會是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5A單位,具有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資質,現有質控組26個,擁有各專業質控專家111名,具有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質量、醫療質量并開展質控督查的優勢和能力。本研究由長寧區醫學會負責立項組織實施,聯合區衛計委醫管科、同仁醫院質控專家共同協作進行。

4.1.2 前期準備

學習領會衛生部、市衛計委有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4]。主要內容為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2010年9月頒布的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有關規定以及上海市衛計委醫政處頒發的各專業醫療質量控制標準。質控專家對長寧區具有代表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充分的事前調研,質控督查專家對前期調研嚴格實行隨機安排,力求避免人為因素對調研結果的影響。

4.1.3 擬定標準

參照上海市相關質控中心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醫療質量的現有標準,擬定門診服務質量控制標準(門診流程管理、患者合法權益保護、患者安全管理、就診環境管理)和門診醫療質量控制標準(門診醫療文書質量、門診診斷治療質量管理)[5]。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各專業領域環節質量要素的提煉,分值安排比例具體、客觀。

4.1.4 質控標準內容

①門診服務質量標準:門診部管理(依法執業、管理職責及執行機制、人員編制與崗位職責);門診流程管理(門診布局和就診程序、出診信息管理、就診高峰管理、一站式服務);患者安全管理(查對制度和身份識別、防范醫療安全不良事件、應急管理);預約診療服務(預約制度及流程、預約診療方式和內容);就診環境管理(就診環境、服務標識、無煙門診);門診投訴管理(投訴制度與流程、投訴分析與整改);便民服務;健康教育;醫保服務和價格管理(醫療保險服務管理、價格公示和收費管理);患者合法權益(患者知情權和選擇權、患者的隱私、維護和尊重患者合法權益的培訓)。②門診醫療質量控制標準:門診醫師出診管理(門診科室設置與醫師配置、門診各級醫生出診制度);門診醫療文書質量管理(門診病歷質量管理、門診處方質量管理);門診診斷質量管理;門診治療質量(門診注射管理、門診換藥管理)。

4.1.5 實施自查、互查和試查

2014年10月—2015年3月,對長寧區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進行4次督查,根據課題組制定的質控標準第一次要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質控部組織自查,將存在問題及對標準的修改意見上報,專家組第一次修改標準。第二次組織各社區互查,根據反饋情況再次進行修改。第三次由專家組試查,進一步調整標準內容和評分細則。第四次由新組建的門診管理質控組進行全面督查,結合質控督查充分征求基層醫院管理人員、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意見、建議。通過4次不同人員、不同層次的檢查,進一步修訂完善《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管理、門診醫療管理質量控制標準》(試行稿)。

4.1.6 結果分析

2015年1—3月,將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質控檢查結果輸入電腦并進行統計匯總,按照檢查結果中的扣分點進行列表,將問題逐一列出并針對問題約談相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質控負責人,進行進一步的反饋與交流。質控專家小組對基層醫院的質控負責人有針對性的提出整改意見,并聽取建議和反饋,進一步調整質控標準的內容及細節。

4.1.7 認可標準

長寧區醫學會向上海市門診管理質量控制中心提交了《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服務管理、門診醫療管理質量控制標準》(試行稿),并于2015年5月12日得到了認可反饋。目前,該質控督查標準已上報區衛計委審批,從2015年下半年起成為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質控督查的規范標準。

5 特色及創新點

研究實施前,長寧區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醫療質量督查是沿用綜合醫院門診的醫療質量督查標準,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質量標準不統一、不規范,很多督查的項目和督查要求與社區實際工作有較大差距,造成了督查結果的偏差,對提出整改意見、改進門診醫療質量沒有促進作用。在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保持健康、有序運行與發展的過程中與政府、上級衛生機構、社區、保險機構等其他相關部門相互協調、相互耦合、相互補充的動態過程中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功能的內在規律與潛在作用[6]。本次研究在對長寧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深入、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建立了全新的長寧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質量管理標準體系[7]。改變原來的模式,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門診醫療護理質量,具有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借鑒的價值。

本次研究通過整合醫學會、衛生協會、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等資源,今后可減少對基層醫療機構質量檢查的頻次,進一步提高檢查質量和效率,為形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整體規范的規章制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規范、統一的門診服務質量、醫療質量質控標準能有效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行為,減少相關部門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醫療質量,提升公眾的滿意度,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8]。

參考文獻

[1] 王珩, 李念念. 中外醫療質量管理的差異化研究[J]. 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010, 31(9): 46-47.

[2] 張勘. 社區衛生服務科研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人員崗位培訓叢書)[M].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9: 序言.

[3] 杜蘭英. 醫療服務質量管理體系研究[D].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2003.

[4] 劉淳熙. 基于新醫改的社區醫療建筑策劃與設計研究[D].廣州: 廣州大學, 2012.

[5] 張立云, 張紅英. 醫院門診醫療質量管理[J]. 現代醫藥衛生, 2007, 23(12): 1881-1882.

[6] 李麗清, 盧祖洵, 甘勇. 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4, 17(28): 3292-3295.

[7] 楊敏琪, 葉善龍. 醫療質量評估系統的信息化建設[J]. 衛生職業教育, 2011, 29(12): 137-138.

[8] 秦文斌. 加強區域性醫療質量保證體系的思考[J]. 江蘇衛生事業管理, 2003, 14(2): 13-16.

衛生服務論文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在農民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且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制有所創新以解決傳統政府壟斷體制下所造成的供給危機。不論從理論和現實經驗,還是從目前中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現狀來看,都存在著市場化供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在深入分析這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提出市場力量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共衛生服務 市場化 可行性

文獻標識碼:A

一、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內容特征及其供給現狀

公共產品是指“在對該產品的總支出不變的情況下,某個人的消費的增加并不會是他人的消費同量減少”。農村公共產品是相對于農村居民或家庭消費的私人產品而言的,是農村地區居民生產與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產品或服務,分為純公共產品和準公共產品兩大類。純公共產品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每個人對于純公共物品的消費不會導致他人對該物品消費的減少,如江河治理、國防事業、環境保護等。準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不完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且大部分準公共產品具有“擁擠性”的特點?!皳頂D性”是指當消費者的數目超過一定界限后,邊際成本為正,而不是像純公共產品,邊際成本為零,準公共產品達到“擁擠點”后,每增加一個人,原有消費者的效用同量減少,如義務教育、道路電網建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事業等都具有擁擠性的特點。由于純公共產品規模大、成本高的特點,政府能夠利用其規模經濟和行政權力來實現,市場化供給難度較大。準公共產品相對規模較小,其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及擁擠性決定了市場化供給是可行的。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疾病預防與保健服務、婦幼保健和家庭計劃、健康教育、醫療保障等服務內容,屬于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建國以來,公共衛生的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我國“二元化”發展道路,嚴重制約農村公共衛生。一方面,衛生領域重醫療輕預防的方針,使公共衛生工作受到極大削弱。另一方面,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策略更將農村公共衛生推至邊緣。當前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發生網底破損,農村公共衛生呈現“總體水平偏低、發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趨同”的基本特征,技術設備落后、人力資源匱乏、財政短缺。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同公共衛生服務產品短缺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中政府特征明顯,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基本上由上級政府機關決定,難以反映農民的自身利益需求。盡管政府一直致力于衛生管理體制的改革及職能調整,但存在公共衛生投入中“缺位”、基層政府公共衛生職責認知不清、補償渠道不通暢等問題。同時,在傳統的公共產品理論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一直由公共財政支撐。在一定時期保證了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供給,但在分稅制改革后,本級財政只負責對本級衛生機構的投入,縣鄉地方財政存在困境難以保證對農村衛生的投入,可見政府“缺位”和“越位”現象共存,公共衛生服務政府提供不可避免存在低效率問題,這是造成我國農村公共衛生產品供給危機的主要原因。

我國對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尚未形成規范模式及完整體系,且衛生與健康相系,有其特殊性,因此對于其他準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的經驗也須有針對性的借鑒。目前,在農村地區有部分私立機構參與完成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但是各地私立衛生機構發展狀況良莠不齊,完成公共衛生服務的效果質量必然有所差別。以私立衛生服務機構發展較好的溫州為例,其私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家(41.18%),輻射人口數52.8萬人次,占社區人口數的52.23%,調查顯示私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公立機構在公共衛生服務總量上并無明顯差異,但私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盈利性項目和成本較低但社會效益較好的項目上略占優勢,而盈利較低和不盈利項目則政府舉辦社區衛生機構略占優勢,不同體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完成衛生服務功能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者不可互為替代,可見,市場力量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具有一定的優勢與發展潛力。目前私立機構參與完成了公共衛生服務共同的障礙在于“政策歧視”和投入不足問題,我國僅有個別地區對私立機構略有補償外,大部分地區政府都沒有對私立機構完成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進行補償。

總的來說,農村地區醫療資源匱乏,占全國人口70%的農村只有全國20%的醫療資源,在加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主體單一、政府財力不足以及“政策歧視”等因素對市場力量投資積極性的影響造成了目前農村地區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低效率,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增加了其健康風險,亟須重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市場化供給途徑是建立競爭機制、提高供給效率的必經之路。

二、中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必要性分析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的必要性在于現實中的政府失靈。政府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同市場制度一樣,同樣是內生變量,其自身運行及向公眾提供服務和產品同樣存在交易成本問題,并且其成本和效率較私人部門難以測量;同時,官員也是理性的經濟人,公共產品的政府供給難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團的“尋租”現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政治過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場制度昂貴,這表現為現實中政府的“政府失誤”。目前,我國衛生領域“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體制更加滋生“政府失誤”。世界銀行報告指出,雖然各個國家的政府政策都傾向于促進有政府補助的公立公共服務的利用,但大多數衛生保健活動是在自費患者和私立衛生提供者之間進行。在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上發展市場化,在打破政府壟斷地位的同時引入競爭機制,能夠對政府提高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效率形成反逼態勢,從而提高總體的供給效率并且有利于滿足居民的多樣化健康需求。

目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傳統的供給模式是:政府作為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及組織方,制定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相關法律、規章,設定所提供服務的內容、范圍,同時負責公共衛生籌資及機構管理等各方面內容,農村居民作為個體被動接受公共衛生服務無法監督政府供給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在傳統模式下,由于進入限制和政策歧視等因素影響,市場機制較少在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發揮作用,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參與供給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然而,由于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缺位”與“越位”共存,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供給的低效率,影響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不足嚴重制約公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發展,2010年衛生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為14535.40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3593.94億元,僅占衛生總費用的24.7%;衛生總費用的城鄉結構:城市人均衛生費用為1862.3元,農村人均衛生費用為454.8元,城市差不多是農村4倍。由于對公共衛生事業長期性、系統性認識不足,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各級政府通常首先縮減公共衛生事業經費,這對于農村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和機構發展造成絕對負面影響。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是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2004年浙江省衛生經濟學會課題組報告顯示被調研地區的衛生防疫站、鄉鎮衛生院、婦幼保健院基本上收支平衡,但財政撥款占其收入份額普遍不足20%,婦幼保健院僅為8.56%。政府財政撥款連工作人員的工資和福利都無法保證,為求盈利,純公共衛生服務的職能被嚴重削弱,有償服務項目占據了主導。

總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以政府為絕對主體的傳統模式是造成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市場因素不斷滲入農村衛生領域,農村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長,多樣化增加的背景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制迫切需要市場機制的介入。

2.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可行性分析

首先,市場要成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需要一定條件:存在排他性、解決“免費搭車”問題。各國經濟學家對公共產品供給多方面的探討為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奠定了理論基礎。1974年科斯提出的“燈塔”理論表明公共產品由私人提供不僅可能,而且更有效率,在經濟學界第一個反駁傳統經濟學觀點:公共產品只能有政府壟斷供給,從實踐角度論證了私立機構參與公共產品供給的可行性;布坎南的俱樂部產品理論認為:出于相同個人偏好而參加到同一俱樂部的成員,對集團提供的俱樂部產品評價大致相同,在制度上就存在一種激勵,這種激勵能夠消除各成員的“搭便車”動機同時,在集團俱樂部產品不能滿足成員的情況下,成員也會離開該集團,從而使集團蘊含特有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促使集團高效提供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理論從產權角度解決了“免費搭車”問題,能夠有效規避公有地悲劇。Goldin、Brubaker,Schmidtz等,從非排他性和免費搭車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平等進入”、“選擇性進入”以及確信契約和一致同意等原則,反對福利經濟學家的觀點,并為“燈塔理論”和“俱樂部理論”進行了實驗研究,提出了公共產品市場化供給進行了可行性論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是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具有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同時具有擁擠性的特點,市場主體在理論上完全有可能介入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

其次,市場經濟的完善和完整以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力量的發展也為農村公共產品的市場化提供了可能。市場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增加,不僅能夠改變公共產品的屬性,使部分公共產品在一定范圍內實現排他性消費成為所謂的“俱樂部產品”從而使公共產品的市場化供給成為可能。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改善,農村居民的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尤其對公共衛生服務有新的認識和要求,這就對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方提出挑戰,目前政府單一的供給機制已經不能滿足其要求,出現供給危機,這正是收入效應在農村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個體現。收入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目前大量民間資本進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在衛生領域社會資本發展醫療事業也得到較大發展?!蛾P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同時要求推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在落實政府舉辦鄉鎮衛生院人員、建設經費和公共衛生服務業務經費的同時對社會力量舉辦鄉鎮衛生院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核定政府補助,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要給予合理補助??梢?,政府在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上已經放寬政策,持鼓勵態度,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正在一步步建立起來。

2010年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私人辦醫療機構327127家,其中私立醫院為4594家(1.40%)。農村地區醫療機構中以村衛生室183699家、診所125593家和鄉鎮衛生院277家為主,鄉級防保機構是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最關鍵環節,但公立鄉鎮衛生院由于創收需要,在服務項目上向盈利性質的醫療衛生服務上傾斜忽視公共衛生服務。鄉鎮衛生院的尷尬定位使其成為最薄弱環節,因此可鼓勵市場力量進入鄉鎮衛生院建設,通過承包等方式塑造競爭機制使公立鄉鎮衛生院意識到公共衛生服務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帶動整個鄉級防保機構供給效率、質量的提高。鑒于村衛生室和診所中私立機構較多,在政府補償不到位的情況下趨利的本質易于導致對公共衛生職能的回避,如能消除政策歧視,落實新醫改政策實行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及給予合理補助,成星點狀分布的鄉鎮衛生院、診所和村衛生室能夠更深入地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從現在來看,私立衛生機構擁有靈活的人事制度,經營者可根據業務需要自主引進人才;更加注重對醫療設備和環境改進,服務意識較強、服務項目多樣化對居民更具有親和力,并且私立衛生機構的管理者從經濟角度認識到了開展公共衛生保健的重要性,這一切都是發展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的有利支持。

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化思路與方法

1.構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新模式

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應改變目前農村單一化的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模式,構建適應國家、社會和公眾需要的,政府、市場等多方參與的多元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新模式,引入競爭型供給機制,這對于緩解國家財政壓力、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需求有重要意義。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存在三方角色群,即政府、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當前三方角色群基本上處于“政府一提供者一消費者”的線性狀態。但是有效的服務來自于政府、消費者和提供者三個角色的正確的功能定位及相互關系。政府主要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公共衛生籌資和對提供者的監督等職責;提供者既可以是公立醫療機構也可以是私立醫療機構,在遵守相關政策規章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規制來提供高效、高質、價廉的公共衛生服務,并接受政府和消費者的雙重監督。消費者為農村居民,負責將健康需求有效反映出來的同時對所享受的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質量和效率進行監督。三方角色群關系明確,政府以一定標準選擇向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購買服務并且進行監督和評估,制定獎懲制度,建立激勵機制;政府通過稅收進行公共衛生籌資,消費者通過反映自身健康需求等方式影響政府決策;提供者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消費者對服務質量、效率進行監督。三方角色群功能明確關系清晰的新模式構建的關鍵之處就是改變政府壟斷提供者的地位,引進市場力量和競爭機制來提高整個體系的供給效率。

在新框架之下,政府職能轉變,將不再局限于具體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管理,從事權中脫身,更加關注居民健康需求、政策法律制定以及協調各部門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關注等。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與各級機構間主要是購買服務的關系,政府投入以供給為導向轉向以產出為導向,從重視機構基礎建設轉向重視居民的健康需求。新框架之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提供者實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鄉級防保隊伍一村醫三級的垂直管理模式,忽略機構是否為公立醫療機構,按產出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績效原則來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私立、民營等市場力量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消除了政策壁壘,并且能夠促進醫方結合更好地為農村居民健康服務。

2.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強政策支持,構建有效的市場化競爭機制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化首先要求政府觀念變革,要由封閉管理型轉向開放服務型。政府不再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做的公共衛生服務提供者,其定位應開始“轉向一種政策制定同服務提供分開的機制”,鼓勵市場力量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建立在市場機制、社會參與和政府自身變革的基礎上。目前,我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化競爭機制嚴重缺失,公共衛生服務供給主體單一化,供給質量、效率低下。為此,政府應合理界定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產權,尋找政府和市場的合理界限,以實現供給效率、質量的提高,提高衛生資源利用效率。首先,政府要消除對公立醫療機構和私立醫療機構的政策歧視,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并建立公共衛生服務可及性評價指標體系,根據指標體系確定衛生資源配置,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領域,對于完成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定額補助要落實到位,對不同的服務進行不同補償,以有效激勵私立機構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如政府能給予私立或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同等待遇,實行市場化運作,引入競爭機制,將部分業務以承包方式交付于市場力量,并且進行相應投入,在市場力量運作良好的費用意識、質量意識及服務意識的影響下必然能夠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益緩解供求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強公立醫療機構的效率、費用和質量意識。其次,政府應加大對公共衛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私立醫療機構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經費保障機制,避免私立、民營醫療機構因開展公共衛生服務成本較高、自身資金有限等因素影響其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政府在讓市場力量進入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過程中在政策投入和資金保障上承擔起責任,私立、民營醫療機構才能更好地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為農村居民提供優質、高效、價廉的公共衛生服務。此外,在農村地區政府應加強教育和引導,發展健康教育,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使其樹立新的、正確的公共衛生服務觀,增強公共衛生服務的參與意識,從而使農村居民認識到公共衛生服務供給的長遠利益,從而有自發參與、組織公共衛生服務的動力,有接受通過市場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可能。

3.加強政府監督、管理,強化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化的規制

市場經濟交換的互利性需要有明確的財產權和實施產權過程中的法律保障,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供給市場化的轉型中,為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必須制定、維護和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即對政府公共衛生服務的壟斷地位、市場準入及反不正當競爭等方面予以規范,從而為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創造平等、開放、競爭的環境提供制度保障。再者,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屬于準公共產品,具有不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但是它的社會效益遠大于個人效益,而市場永遠以利益最大化為終極追求,私立醫療機構趨利的本質會造成其對公共衛生服務的輕視以及參與過程中對不同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挑肥揀瘦”,且目前部分私立衛生機構參與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但其最主要目的并不成來完成公共衛生服務功能而是通過這些服務引導大量病源,從而提供更有效益的服務渠道。同時,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部分私立、民營衛生服務機構仍沿用傳統“坐堂行醫”的服務模式,并沒有發揮出私立機構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和靈活、便捷、貼近居民的優勢。因此必須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只有在政府的正確引導和有效的組織管理之下,公共衛生服務的市場化供給途徑才能發揮作用,提高整個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最后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過程中,必須明確其公共產品的特性,通常居民個人對于部分公共產品缺乏購買欲望,容易導致需求不足,而公共衛生服務與健康相關、性命相系,不能簡單地按市場經濟規律來提供服務;并且公共產品具有邊際效益遞增和自然壟斷的特點,追求規模效益,產量越大、消費者越多、受益越好,因此對于這部分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發揮其資金雄厚、規模經濟的特點,制定統一標準、統一購買才能為農村居民提供合理足量的公共衛生服務,從而滿足農村居民的健康需求。

4.在農村公共衛生服務市場化供給中完善私立衛生服務機構自身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對社會資本辦醫政策的放寬,越來越多的市場、社會力量參與到衛生服務領域。衛生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體制正逐步建立,私立、民營衛生服務機構在數量、醫療服務質量方面都得到較大提升。但是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在提供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存在“挑肥揀瘦”現象而導致服務項目不全、服務功能不健全;部分私立衛生服務機構未能發揮其服務方式靈活、深入百姓的優勢,服務方式陳舊,沿用“坐堂行醫”的服務方式,究其原因為私立、民營性質的衛生服務機構自身利益傾向嚴重,違背了公共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引導和監管才能保證其良性發展,以維護農村居民健康權益。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必須明確自身權利和職責,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意識,政府合理補助或購買下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不能過分依賴政府,要發揮市場力量調動人力、物力、財力來發展公共衛生服務,并且發揮其靈活、便捷、貼近居民的優勢來為農村居民服務。同時,私立衛生服務機構要完善用人制度,優化考核激勵機制,樹立人本觀念為員工提供培訓與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員工物質方面及精神方面的待遇,重點要引進、培育公共衛生人才,通過政策上的優惠、名譽上的獎勵等合法或合理的方式鼓勵醫務人員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供給,提高醫務人員整體的公共衛生意識。另外,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必須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功能,改善服務方式,與政府相關部門、公立衛生服務機構合理協商、平等分配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發揮自身靈活、便捷的優勢為農村居民提供高質、價廉的公共衛生服務。私立衛生服務機構還要加強內部文化建設和推廣宣傳力度,加強社會責任和公益意識的教育和宣傳,形成愛崗敬業、服務群眾的文化環境,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譽度,尋求與政府、媒體的合作,提升整個社會對私立衛生服務機構參與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認知度與信任度,從而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0—113.

上一篇:醫療衛生論文下一篇:醫藥衛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