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貨幣升值范文

2023-09-24

貨幣升值范文第1篇

當前,人民幣持續、緩慢升值與通貨膨脹并存的趨勢越來越突出。是否可以確認,人民幣存在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呢?它將持續多久并將造成何種影響?如何避免這種現象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造成損害、避免對金融體系產生沖擊呢?

自2005年7月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中有升,升值幅度逐漸加快。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截至2007年10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5102,今年以來升值幅度為3.96%。除了相對美元,今年以來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也表現出明顯升值趨勢。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最新數據,2007年,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升值6.19%,大大超過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幅度。這說明,某些人所說的人民幣只是對美元升值,而對其他貨幣如歐元等貨幣,則因其對美元升值幅度更大而被抵消的說法并非事實。

按照傳統的宏觀經濟理論模型,貨幣升值具有緊縮效應,短期內,可能提高國內商品對外國商品的相對價格,導致本國出口下降和進口商品對國內生產商品的替代,從而降低總需求,總需求的下降將降低國內價格水平。另外,本國貨幣升值使進口貨物相對價格下降,進口替代效應也將降低國內物價水平。但近年來,采用微觀分析方法對匯率變動在企業現金流、經營績效等方面影響的實證分析表明,匯率變動的影響其實并不顯著。

目前,我國也并未因人民幣升值而緩解通貨膨脹、國際收支盈余、外匯儲備增長過快等壓力,反而出現了通脹和國際收支盈余及外匯儲備增長加速的趨勢。今年以來,各類物價指數、房屋價格、股票價格等迅速上漲,通貨膨脹的陰影再次開始威脅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膨脹對消費者的利益和經濟的整體競爭力造成了實質性的損害,外匯儲備管理的績效也因美元貶值加快,次級房屋貸款危機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場震蕩而面臨威脅。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從今年1月的2.2%持續上升至8月的6.5%,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見圖1)。目前,雖然消費價格指數高漲主要歸因于食品類商品價格上漲,核心消費價格指數仍相對平穩,但基本上可以確認,已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伴隨消費物價上漲的是資產價格的急劇上升,包括房地產價格、股票價格的膨脹。上證指數和深圳成指2006年上漲超過130%,截至10月上旬,上證指數今年以來上漲已超過120%,達到5959點,深圳成指的漲幅更是超過190%,攀至19600點。由于種種原因,房地產價格在諸多宏觀調控措施逐步實施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速上升態勢。

按照某些相信傳統宏觀經濟理論的看法,國內物價水平上升將降低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少貿易順差,并形成本國貨幣貶值壓力。然而,目前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的背景下,我國貿易順差仍然持續擴大,這與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資料價格同比增幅持續下降有關。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從2004年10月的10.9%下降到今年7月的2.2%,原材料等購進價格指數以及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表現出同樣的走勢。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以制造業商品為主,生產成本上升緩慢使得出口貿易和貿易順差在人民幣緩慢升值過程中仍保持較長時間的增長,在外匯儲備管理體制不發生重大變革的條件下,仍將對人民幣升值形成極大的壓力。

其實,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資產價格的上漲并存是我國經濟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并存的重要表現。匯率體現的是貨幣的對外比價關系,而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體現的是貨幣的國內購買力,或者說對國內商品和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比價關系,因此,人民幣升值與通貨膨脹并存的“異?!爆F象可以界定為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并存。

那么,人民幣對外升值與對內貶值之間存在何種關系呢?

一方面,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產生于共同的經濟體制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配置以國民儲蓄大于投資的宏觀經濟背景,加之中美兩國在貿易結構以及要素稟賦方面的差異,由此造成中美兩國之間持續多年的巨額貿易順差,并迅速積累起大量外匯儲備,逐漸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在以往的外匯管理體制下,貨幣當局為吸收巨額外匯儲備,不得不大量發行央行票據,并造成市場流動性相當充裕。流動性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消費物價漲幅逐漸上升以及資產價格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人民幣對外升值,尤其是市場上長期存在的升值預期是引起資產價格急劇上升的重要因素。再者,人民幣升值壓力與通貨膨脹并存以及資產價格急劇上升的混合局面使我國貨幣當局實施貨幣政策面臨重大困境。為了防止一國貨幣過度或過快升值對經濟增長和就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如果貨幣當局一方面需要抵御對外升值的壓力,一方面又要防止對內貶值的趨勢,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難免顧此失彼。當然,我國目前仍然實行資本項目管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貨幣當局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時受到的限制。此時,更為重要的應當是貨幣政策目標的抉擇。

從國際經驗看,面對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本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并存的局面,需要謹慎對待的并非只是升值本身,更值得關注的應當是在升值過程中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目標和采取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貨幣當局妥善處理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將影響到一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

以日本在上世紀80、90年代的經驗為例。一般認為,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經歷的長期衰退足以作為反對人民幣升值的理由。然而,日本經濟經歷長期衰退的真正原因并不是1985年廣場協議后的日元升值本身,而是日本貨幣當局在日元升值過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適得其反的貨幣政策。日元對美元從1985年2月持續快速升值,至1988年,為了防止日元進一步升值以及緩解日元升值對經濟和就業帶來的緊縮效應,日本貨幣當局在此期間采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央行貼現率從1985年初的5%下降至1988年的2.5%。隨之而來的是資產價格泡沫迅速膨脹,股票價值指數從1985年初至1989年末上漲超過200%,日本全部土地價格指數與大城市土地價值指數分別上漲170%和240%。為抑制資產價格泡沫,日本貨幣當局隨后又急劇緊縮銀根,央行貼現率從2.5%一路上升至1990年6%,資產價格泡沫由此破滅,并導致日本從1992年至2002年期間經歷了“失去的十年”。日本貨幣當局在日元升值過程中采取的貨幣政策基本成為匯率政策的附庸,為了緩解日元升值壓力而導致資產價格泡沫,最終不得不付出國內經濟長期衰退、產業競爭力下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物價卻居高不下的沉重代價。

當初,德國與日本一樣在廣場協議中承諾本幣對美元升值,但是,由于德國早在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后就逐步實現了馬克的自由浮動,因此,盡管在廣場協議后也面臨本幣迅速升值、國內流動性增加以及本幣資產價格上揚的局面,由于匯率是浮動的,從而較好地掌握了貨幣政策的主動性,在短期內通過內部從緊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通過上調基準利率來有效地控制本幣對內大幅貶值風險,實現了以抑制通貨膨脹為單一目標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目標。

由此可見,在貨幣面臨升值壓力時,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至關重要,而絕非如某些人所言,并不重要。如果貨幣政策疲于應對升值壓力,很可能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尤其是資產價格膨脹的風險,加大經濟波動,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當然,雖然我國目前如日本和德國當年那樣,面臨著由于持續多年的貿易順差引致的貨幣升值壓力,但是,日本和德國貨幣當局都是在資本項目開放、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實施貨幣政策的,因而不得不在貨幣政策獨立性與浮動匯率之間做出抉擇,而我國目前仍實行資本項目管制,這是我國在人民幣實際升值及升值預期長期存在的條件下制定貨幣政策的優勢所在。在資本自由流動下,要維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貨幣當局不得不允許本國貨幣匯率自由浮動,否則,就將喪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從日本和德國的經驗看,日本貨幣當局為了緩解日元升值而采取擴展性貨幣政策,以犧牲國內物價穩定和帶來資產價格泡沫為代價;德國貨幣當局則堅持以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為目標,允許馬克匯率較大幅度地波動。兩國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自由浮動之間,做出不同選擇并產生截然不同的經濟后果。在資本項目管制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所采取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一方面不會導致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入,因此,相對而言不會對升值造成更大壓力;另一方面,較嚴格的資本管制還可以防止國際資本從資產價格膨脹中大規模獲利潛逃,從而減少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誘因。換句話說,資本項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為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創造了條件。由于人民幣緩慢升值相對于短期內急劇升值而言,更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因此,我國貨幣當局仍然需要密切關注人民幣升值態勢,在這種情況下,資本項目管制為我國貨幣當局維持貨幣政策獨立性提供了條件。

近幾年來,為分流日益膨脹的流動性,我國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擴大資本項目開放。但在逐步開放資本項目的過程中,有關當局還需加強對資金流動的監控和配套措施的建設,如目前,就應加強對QFII、QDII資金流動的監控,在完善配套措施的前提下,開放港股直通車。同時,高度重視物價上漲、房市價格日益膨脹給經濟造成的長期損害及其對銀行部門形成的風險,充分認識股市泡沫膨脹的必然性,從根本上改進制度設計,消除泡沫形成和膨脹的制度基礎,而不是頭疼醫頭似的政策調整。

(作者曹紅輝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劉華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編輯:許倩 xu.qian.1982@gmail.com

貨幣升值范文第2篇

摘要:2008年9月16日。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起點的金融危機如多米諾骨牌效應,從美國開始第一塊骨牌倒下,其影響迅速向外擴張,推向世界經濟的每個角落……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眾多知名企業都不能幸免,我國企業就更需要關注如何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文章從本次金融危機的特點、對企業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我國企業應加強內部會計控制。尋找內部會計控制的途徑,從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應對金融危機,以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內部會計 控制

2008年9月15日,隨著美國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1980年以來資本主義體系內在矛盾的積累如巖漿一般爆發,四處噴濺,迅速向世界經濟生活各個領域傳播。我國作為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這場危機必然會對我國產生重大影響。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企業之一合俊集團旗下位于東莞的兩家工廠宣布倒閉,表明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開始沖擊。筆者就全球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進行分析,明確企業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途徑,使企業在危機中生存、發展。

一、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特點

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志的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企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發源于美國的金融危機是從次貸危機發展到金融危機。該危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1、經濟危機影響的范圍廣。經濟危機爆發后,美國很多企業遭到重創,如著名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2008年9月16日晚宣布,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陷于破產邊緣的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屆時將持有該集團近80%股份,正式接管這家全球最大的保險巨頭。由于美國是當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展中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到目前還未有停止的趨勢。

2、經濟危機持續時間長且破壞性非常大。由于影響危機的因素積累時間長,且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強。金融危機正如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一塊骨牌倒下后,我們很難預見從第一塊骨牌到最后一塊骨牌的傳遞過程會有多久。但根據目前情況看,危機持續的時間會很長,不會短于兩年。

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使發達國家經濟陷入全面衰退。七國集團無一幸免。據預測,2009年七國經濟增長將為-0.4%,是戰后首次整體負增長,衰退程度接近上世紀80年代那一次。到目前為止,美國已有70多家銀行趨于倒閉。歐洲形勢比美國嚴峻。歐元區四大經濟體同步衰退,使歐元區前景十分暗淡。有關機構將其2009年經濟增長預測調降至-0.6%。英國政府承認經濟將陷入“一場嚴重、持久的深度衰退,形勢是1991年以來最嚴峻的”。日本官方最近正式宣布,其經濟時隔七年出現連續負增長,已經陷入衰退。其他各個國家也遭受危機不同程度的影響,出口困難,經濟增長減緩,失業增加,人們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市場蕭條,經濟危機嚴重的國家和地區還會引起政局不穩定。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企業的影響

我國出口增長速度逐月回落,2008年11月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增長率降到-2.2%。部分出口企業倒閉,目前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據調查。2009年一季度的出口形勢十分嚴峻。一是大多數企業預計今年一季度出口將持平或下降。預計出口持平及下降的企業數占被調查企業的86.8%,僅有個別企業預計出口將增長。

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中國正在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挑戰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的動力。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應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更為強大的后盾和更大的回旋余地。經過分析,我國不同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呈現以下特點:

1、外向型企業受到強烈沖擊。外向型企業是指以原材料進口、產品外銷為主要特點,該類企業更容易受到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影響,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所受沖擊也更為顯著。外向型企業分成兩類,其中一類企業是在“三來一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依靠出口,缺乏自主的技術和產品。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部分企業出現了停產甚至倒閉情況。另一類則是順應行業發展規律主動參與國際細化分工的企業。一般而言,這類企業擁有自己的專業技術、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盡管目前開工不足,采取減少工時的應急措施,只要沒有流動資金問題,仍然可繼續在國際專業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2、外向型以外的企業出口也受到明顯影響。國有企業由于長期經營自主品牌。注重擴大內需市場,所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較小。如2008年1-10月份,957家國有控股電子信息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605.7億元,同比增長16.8%,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1.3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609.4億,同比增長14.3%,比2007年同期增速提高12.4個百分點。雖然國有企業整體發展尚未受到明顯影響,但是其出口增幅已出現顯著下滑。1-10月份國有企業出口328.4億美元,增幅19.66%,較上年同期下降了5.85個百分點。

3、企業面臨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利潤下降、出口產品下降、資金短缺等壓力。很多企業存在原材料價格大幅動蕩的情況,導致生產成本提高、經營風險增加。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帶來的匯率失衡問題擠壓企業利潤。如上海、青島、大連等地一些出口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企業2008年利潤因匯率變動被吞噬了6%-10%,企業出口訂單減少,外貿需求萎縮。國外市場需求量的減少,使企業無法提價,甚至被迫壓低價格。因而無法轉嫁由于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增加、出口退稅降低等因素所提高的生產成本。一些外向型企業利潤空間微薄,甚至面臨虧損。部分企業融資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持續走高。

三、企業應該加強內部會計控制,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面對金融危機,雖然我國政府迅速采取了緊急措施應對金融危機,但作為企業個體,更應該審時度勢,分析本行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充分認識到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加強本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以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一)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作用

1、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2001年6月財政部頒發了《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和《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試行)》兩個規范。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內部控制從管理結構上可以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個方面,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層次,而內部管理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框架層次,這兩個方面相互依托,縱橫交織,相互制

約,形成有效運行企業內部管理的控制網絡。

2、內部會計控制對企業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企業發展的速度與質量表象上看是由于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所致,但究其原因,企業發展的根基是由于企業具有較好的會計控制水平,因為會計控制是指與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直接相關的控制。內部會計控制是通過會計工作和利用會計所及時產生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各環節所進行的指揮、調節等活動,以使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如果內部會計控制“失控”,企業搜集到的基礎信息不夠及時、不夠完整,在“地基不牢”的信息基礎上對企業進行管理,必然導致錯誤的決策,所以,內部會計控制對企業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

(二)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途徑

企業是內部控制的組織實施單位,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企業只有提高對內部會計控制的認識才能保證規范的有效實施。內部會計控制雖然強調對資產安全性等問題的關注,使用的方法也多以會計手段為主,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改善企業的經營效率??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加強會計控制,增強企業的生存能力:

1、建立會計崗位內部牽制制度。會計內部牽制就是指把會計工作中不相容的職務分開,所謂不相容的職務就是指如果放在一起由同一個人來執行就可能發生錯誤或舞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職務。不相容職務主要包括:授權批準、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查等職務。內部牽制制度包括適當授權、不相容職責分離、憑證和記錄、崗位輪換等環節組成,包括上、下級之間的相互制約、相關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如會計信息收集、歸類過程中,除了制單外,還須有復核和會計主管審批環節;出納不監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收入和支出賬目的登記工作、銀行調節余額表的編制;現金流轉業務中,現金收支的審批、收入和支出、印鑒的保管、記賬等業務應分工管理、互相牽制。在內部牽制中,還應實行崗位輪換制,根據不同崗位在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程度,明確規定并嚴格控制每個崗位員工的履職時間。關鍵崗位輪換頻率應適當高些,次要崗位輪換頻率可適當低些。崗位輪換可暴露出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揭示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上的缺陷。

2、執行并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企業應根據國家內部控制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主要包括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對外投資、工程項目、采購與付款、籌資、銷售與收款、成本費用、擔保等經濟業務的會計控制。企業應該制定并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具體內容如下:(1)針對貨幣資金的管理制度。應當對貨幣資金收支和保管業務建立嚴格的授權批準制度,辦理貨幣資金業務的不相容崗位應當分離,相關機構和人員應當相互制約,確保貨幣資金的安全。(2)針對實物資產管理制度。應當建立實物資產管理的崗位責任制度,對實物資產的驗收入庫、領用、發出、盤點、保管及處置等關鍵環節進行控制,防止各種實物資產被盜、毀損和流失,確保各項資產的完整和安全。(3)關于建立規范的對外投資政策。企業應當建立規范的對外投資決策機制和程序,通過實行重大投資決策集體審議聯簽等責任制度,加強投資項目立項、評估、決策、實施、投資處置等環節的會計控制,嚴格控制投資風險;應當建立規范的工程項目決策程序,明確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職責權限,建立工程項目投資決策的責任制度,加強工程項目的預算、招投標、質量管理等環節的會計控制,防范決策失誤及工程發包、承包、施工、驗收等過程中的舞弊行為。(4)合理設置采購與付款業務的機構和崗位。建立和完善采購與付款的會計控制程序,加強請購、審批、合同訂立、采購、驗收、付款等環節的會計控制,堵塞采購環節的漏洞。減少采購風險。(5)加強對籌資活動的會計控制。合理確定籌資規模和籌資結構、選擇籌資方式,降低資金成本,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確?;I措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6)加強對銷售環節的管理。在制定商品或勞務等的定價原則、信用標準和條件、收款方式等銷售政策時。充分發揮會計機構和人員的作用,加強合同訂立、商品發出和賬款回收的會計控制,避免或減少壞賬損失。(7)應當建立成本費用控制系統。做好成本費用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制定成本費用標準,分解成本費用指標,控制成本費用差異,考核成本費用指標的完成情況,落實獎罰措施,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8)單位應當加強對擔保業務的會計控制。嚴格控制擔保行為,建立擔保決策程序和責任制度,明確擔保原則、擔保標準和條件、擔保責任等相關內容,加強對擔保合同訂立的管理,及時了解和掌握被擔保人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防范潛在風險,避免或減少可能發生的損失。

內部會計控制應當約束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權力。建立科學嚴密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會計信息真實、準確的基礎。加強內部會計控制,一要抓好關鍵人,如各被授權部門負責人和財會部門負責人;二要把握住關鍵環節,如審批項目、資金調度、交接工作、電腦操作密碼等;三要控制住關鍵崗位,如現金、銀行出納、收支事項及憑證的核準、實物驗收和保管等。在企業管理實踐中,應該嚴格執行制度,企業內任何人不能凌駕于制度之上。只有嚴格執行制度,才能使企業發現制度的不足,不斷完善,達到規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切實加強電子信息技術控制。由于會計產生的信息量大,要求及時處理會計信息,為企業決策奠定基礎,需要在會計工作中運用計算機。但很多企業由于對計算機內部控制不重視、缺乏計算機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等原因,導致計算機方面的內部控制比較薄弱。應該加強對電子信息技術控制。企業應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減少和消除人為操縱因素,確保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實施;同時要加強對財務會計電子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數據輸入與輸出、文件儲存與保管、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4、加強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是我國當前審計監督體系之中三大審計之一,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監督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否按照企業既定的方針政策執行,是否按國家頒布的會計準則進行賬務處理、會計報表是否準確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等。內部審計在履行審計職能、監督經濟活動、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通過對企業內部經濟活動的監督,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督促企業各級管理人員及各位員工遵紀守法,嚴格執行制度規定,幫助企業堵塞漏洞;通過對企業內部經濟活動的評價,改善經營管理,為管理當局提供專業服務,為決策出謀劃策,降低企業風險,從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企業應從內部人手,發揮會計的“控制”作用,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才能在危機中挺立過來,進入經濟繁榮期。

責編:呂尚

貨幣升值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首先從如今人民幣升值的現象分析入手,提出應該以辯證的態度去看待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問題,提出人民幣升值的利與弊。在看到人民幣升值促進人們對于進口商品的消費、提高企業競爭力與利潤、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緩解我國與貿易伙伴的關系以及減輕外債負擔等這些利之外,我們也應該注意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產品競爭力降低、出口企業受到威脅、境外投資減少、貨幣危機,以及外匯儲備降低等危機。

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及現狀

在近幾年里,全球經濟低迷,而人民幣在持續地升值。在導致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原因中,日本與美國的接連叫囂應該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日本認為中國正在向包括日本在內的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因此中國如果不能嚴格限制出口,那么為了扭轉國內通貨緊縮局勢,應該采取擴張型的貨幣政策,或者是讓人民幣升值。而在美國看來,中國需要為美國的經濟下滑和失業增多負責,而人民幣必須升值。 在內部因素方面,實際有效匯率,購買力評價和國際收支都表明著人民幣升值的趨勢。

根據相關統計,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于2006年5月首次破“8”,于2008年4月,首次破“7”。2010年10月18日,中國農業銀行戰略管理部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短期內人民幣升值幅度將會加大,預計年內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可能突破3%。截至10月1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541,自2010年6月21日人民幣匯改重啟三個半月間內,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已高達2.76%,較2010年1月4日的6.8281累計升值2.55%。而 2011年2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達到6.5849,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創出匯改以來新高。

可是對于這種人民幣持續升值的現象,社會上的人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其實我們從整體的角度,辯證地去看待這個問題,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是有利也有弊的。

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

首先從利益的角度來看待,人民幣升值的利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用最直接的話來說,人民幣升值,就是人民幣更加“值錢”了。對于內需要出國留學或是旅游的人來說,他們的花費將大大降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就是說中國國內想要進口商品的人來說,商品的價格大大降低了,這樣就刺激了國內消費者對于進口商品的需要,在如今全球化的大趨勢下,這樣的經濟走向是非常有利的。而對于企業來說,進口材料的成本大大降低,這不僅僅能夠提高其生產的產品質量,大大增強其企業競爭力,同時也使企業的利潤大大提高。這便是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最直觀的好處。

(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實行的都是出口導向戰略,是依靠廉價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數量擴大出口,這樣使得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一直擔任著勞動打工者的角色,也同時擔上了中國正在向全世界輸出通貨緊縮的罪責。人民幣適當地升值,對于提高進口產品數量,提高出口產品水平的同時控制出口產品價格和數量都是有利的。這樣不僅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改善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三)人民幣升值對于緩和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系,樹立起我國良好國際形象是十分有利的?,F如今,我國的出口貿易發展得十分迅猛,然而貿易順差也就日益增多,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一再地要求人民幣升值,如果我國遲遲沒有行動,很容易造成我國與其他貿易伙伴的關系惡化,甚至導致我國的出口貿易發展停滯。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在緩和這些問題上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人民幣升值可以減輕我國的外債負擔。作為債務人,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們到期相對所需要償還的本幣肯定是在隨之減少,這樣大大降低了我國的外債負擔。

三、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弊

在人民幣升值為我們帶來如此多的有利之處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正確地看待它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相對于剛剛所提到的人民幣升值促進人們對于進口商品的消費,提高企業競爭力與利潤的利處來說,人民幣升值自然會導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價格上漲,這樣,我國的價格競爭優勢自然就會相對削弱,將導致我國的出口企業受到很大沖擊,出口企業利潤減少,出口積極性降低,使出口型企業面臨巨大危機。甚至最終導致其面對生存困境,其員工失業率也會隨之增加。這樣的危機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打擊,需要我們采取更積極的措施去克服。

(二)對于我國現今是引進境外投資最多的國家而言,人民幣升值,那么外商的投資成本自然而然就會增加,他們是否會繼續將投資面向我國,還是會將投資轉向其他國家,這也是我國面臨人民幣升值帶來的一大弊端。并且,有可能大量境外短期投機資金也會乘虛而入,這樣很容易引發貨幣危機,甚至導致中國整個銀行業的改革和負債結構調整受到不良影響,從而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

(三)相對于人民幣升值為我國減輕外債負擔的優勢而言,我國的外匯儲備量為全世界第一,作為債權人,隨著人民幣的升值,我國的外匯儲備面臨大幅縮水。這更是一個嚴峻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

參考文獻

[1]劉亞琴.人民幣升值的博弈[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馨(1990-),女,漢,西南財經大學,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責任編輯:唐榮波)

貨幣升值范文第4篇

隨著國際壓力的加大,中國面臨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兩難選擇?;蛟S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泡沫經濟時日本和西德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

隨著今年3月份以來美元匯率的下跌,督促人民幣升值的聲音又起。人民幣再度面臨升值壓力。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出口行業遭受較大沖擊,人民幣升值進程暫停。2008年9月份開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6.82~6.83的水平上,市場波幅也大大下降,人民幣似乎又重新盯住了美元。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是有變動的。危機爆發,中國為了避免使亞洲陷入輪番貶值的惡性循環,采取了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的做法。中國的決定為穩定亞洲地區形勢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揚。同樣是在危機時采取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這一次卻受到了巨大壓力。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股市上“技術泡沫”騰起,投資美國股市的美元需求上升,美元匯率也跟著上漲。而且當時中國周邊的國家貨幣紛紛大幅貶值,中國的出口受到升值的壓力應該比今年大得多。今年,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持續走低,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也呈疲軟之勢。由此可見,中國并沒有故意操縱人民幣的匯率去尋求出口的好處,而是美元的大幅貶值造成了人民幣的匯率下滑。

在全球經濟衰退而未見好轉,而中國經濟卻顯示出強勁復蘇之時,有些國家不免產生醋意,希望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

10月15日,美國財政部在半年一次的《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中沒有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但卻在報告中表示,人民幣匯率仍然被低估。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也表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維持不變長達一年之多,其目的是為了扶持出口,中國應該采取更多措施恢復世界平衡。歐盟希望特里謝在年底前訪問中國,就人民幣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西方學術界也跟著施壓。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聲稱,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中國仍堅持保持人民幣與美元匯率固定不變,“最大的受害者可能就是其他國家的工人?!?/p>

隨著國際壓力的加大,中國面臨著人民幣升值與否的兩難選擇。如果人民幣升值太快,中國的出口繼續下降,中國經濟的復蘇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失業會加劇。如果想讓人民幣不升值,隨著升值預期的加強,中國干預市場的力度必須加強,勢必要引起外國資本與中國貨幣當局的一場博弈。而博弈的結果很可能是中國國內流動性大幅增加,泡沫騰起,政府處理泡沫經濟的后果可能更加麻煩。

日本經濟學家在總結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泡沫經濟時認為,正是由于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本政府不斷干預市場,買入美元賣出日元,防止日元繼續升值,結果釋放出太多的日元流動性。西德馬克在廣場協議后也大幅升值,筆者在拜訪前西德總理施密特時,問他當時是如何處理馬克匯率的。施密特說,西德從未大幅干預市場,防止馬克升值。二戰結束后,西德的出口一直很強,在布雷頓森林體系里,西德馬克就曾經升值。1971年美元危機后,西德馬克受到升值的壓力加大。廣場協議后,西德馬克也大幅升值,但西德政府不愿大幅干預馬克的匯率,因為一是它認為干預成本太高,得不償失;二是馬克升值可以相對減少進口企業的成本,西德進口許多能源及原材料,馬克升值對于遏制國內通貨膨脹相對有利;三是馬克升值逼迫西德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對西德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有利。日德兩國處理本國貨幣升值的態度不同,后來對本國經濟產生的影響也不同。我們從中應該得出一些經驗和教訓。

近些年來,出口的迅猛增加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巨大。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化,外部市場的萎縮似乎不會很快結束。在這一背景下,即使人民幣貶值,可能對促進出口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大幅干預市場防止人民幣升值的做法對中國經濟來說可能弊大于利。況且,美國新的債務不斷增加,而政府赤字又不見好轉。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求助于美元貶值以減輕債務似乎只是個時間問題。中國要干預市場無非是買入更多的美元債券,那豈不是給我們風險已經很大的外匯儲備又增加了一定負擔嗎?市場已有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流入中國的“熱錢”似乎有增無減。在與外來資本博弈的過程中,若想在這一過程中保持穩定,必須加強對資本的管制。

貨幣升值范文第5篇

如何解讀目前中國經濟,是經濟學者和決策者最困擾的難題。主要數據人人皆知:(1)真實經濟之趨勢:2006年GDP增長率達到10.7%,預計2007年至少可達9.5%,物價指數(CPI)上漲幅度只有1.5%,預計2007年不會超過2.6%;(2)資產市場價格(或虛擬經濟)之趨勢:2006年中國股市平均漲幅超過130%,股市市盈率平均超過25倍,銀行、地產股之漲幅尤其驚人。無庸置疑,真實經濟之走勢和虛擬經濟(資產價格)之走勢,已經嚴重背離。問題是怎樣解釋。

關于真實經濟之GDP增長率,我有不同看法。衡量真實經濟增長最可靠的指標其實不是GDP增長率,而是生產率增長率、人均真實收入增長率和人均真實GNP增長率。三個數據還沒有準確統計數字可資借鑒,然而筆者個人最近到多個地方與企業家、官員和普通朋友傾談,印象是:三個數據之增長實際低于GDP增長率。此外,我國GDP統計結果是逐級上報然后匯總,由于各地區經濟相互關聯度越來越大,譬如一個企業同時在多個地方設立分公司,勞力流動尤其普遍,那么是否會由此引起GDP的重復計算和夸大?

舉例而言,2007年1月6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2006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幾位朋友看見報道,立刻討論起來:關鍵是這里的人均包括哪些人?是廣州市戶籍登記人口?常住人口?還是包括外來打工者?三個數字分別是700萬,920萬和1350萬。顯然,廣州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只包括了戶籍登記人口數。但是,外來打工者是創造廣州經濟增長絕對不能忽視的重要力量,計算人均GDP又怎能剔除?外來打工者的收入或創造的GDP在廣州計算了一次,他們將錢匯回老家,老家是否也要計入當地的收入或GDP?

對于我國各個地區人均收入或GDP是否存在嚴重重復計算,筆者沒有深入研究,但生產率、人均收入和人均GNP增長率可能遠小于GDP增長率,或許是站得住腳的推測。還有一個佐證:美國2006年真實GDP(Real GDP)增長率不到4%,但美國制造業的“絕對和相對生產率增長卻居于國際領先,美國制造業具有非常強大的國際競爭力”(見美國財政部2006年12月《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中國GDP增長率比美國高那么多,生產率增長率卻沒有排在世界前列,這怎么解釋?

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過于看重GDP數據,應該重視生產率、人均真實收入或GNP增長。以此衡量,中國真實經濟走勢與資產價格(虛擬經濟)走勢之脫節或背離趨勢更加嚴重。中國真實經濟尤其是生產率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或增長速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快,而中國資產價格(主要是股市和房地產)則已經出現嚴重泡沫。

什么是泡沫?中國股市是否已經形成泡沫?有關辯論熱鬧非凡。的確,經濟學至今沒有為資產價格泡沫給出一個嚴謹的、眾所認可的定義(事實上,幾乎所有經濟學的指標——比如貨幣供應量或貨幣——都有類似問題,此乃經濟學的基本困難,非獨資產泡沫如此,此處不詳論)。然而,假若我們愿意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冷靜的觀察和思考,我們實在無法否認中國資產價格存在嚴重泡沫。好些人天真地認為:中國與別國不同,我們例外。難道中國真的能夠例外,能夠獨善其身?

真實經濟之生產率、人均真實收入增長相對放緩,資產價格卻直線上漲;或者說,真實經濟相對通縮(對中國這個亟待快速發展的國家,不到2%的物價漲幅算是通縮了),虛擬經濟瘋狂擴張(人們喜歡談論的股票市值,已經接近GDP總量的50%)。二者趨勢嚴重背離,實乃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危險。我稱之為“人民幣升值預期綜合癥”。

人民幣升值預期怎能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基本邏輯推理如下:人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不同資產之間進行選擇,我們可以將人的所有經濟活動簡單地都看作投資,消費也是投資,儲蓄當然是投資(為未來消費投資)。除了消費以外(“消費投資”的收益就是你消費產品和服務所獲得的“享受”,是我們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你可以投資購買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地產、貨幣(投資美元或人民幣或歐元或任何其他貨幣)等等;你可以投資真實經濟之資產,比如投資辦廠、開公司、上學(積累人力資產)、搞發明創造和科學研究(積累知識專利和技術秘訣)。顯然,金融資產本質上是對真實資產或真實經濟資源的要求權,即它們最終要反過來購買真實經濟之資產(產品和服務),以便消費享受。然而,個人投資決策,取決于各種資產的相對收益。如果金融資產之相對收益大于真實資產之相對收益,投資者自然會追捧金融資產,拋棄真實資產。金融資產需求旺盛,價格上漲;真實投資需求萎靡,價格下降,真實經濟與虛擬經濟就背道而馳。正常經濟發展過程里,金融資產與真實投資之收益(平均而言),大體相若,不會嚴重背離。

人民幣升值預期從多個渠道改變金融資產和真實投資的相對收益:一,以美元計算,人民幣升值提高持有人民幣的收益。將1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若人民幣一年升值5%,一年后將此人民幣再兌換成美元,僅匯率升值一項就獲利5%(你只需要做兩次兌換動作,其他什么也不要做)。此乃外國投機者大規模匯入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基本動因。

二,投資者或投機者當然不會只坐等匯率升值賺錢,若將人民幣存入銀行、或購買能夠容易變現的流動性資產(股票、債券、地產),既能賺匯率升值,又能賺資產價格上漲,何樂而不為?事實上,投資者或投機者就是如此辦理的。

三,金融資產與真實經濟投資有一個極其重大的區別:前者可以化整為零(單位投資資金規模要求非常?。?,幾乎人人皆可以參見投資或投機;后者則必須要求一定的投資規模,小到一個理發店或街邊小店,投資也要數萬乃至數十萬。金融資產容易變現;真實投資一旦下注,要變賣不易。因此,一旦市場預期金融資產投資收益高于真實投資,大規模的資金就會爭先恐后跑到金融資產市場,甚至每個人都會加入到“博一手、賭一把”的行列。

四,金融資產化整為零、容易變現之特點,導致金融市場非常容易出現“牛群跟風行為”,也就是金融市場著名的“5%-95%理論”。那就是說,金融市場上5%的資金可以引導或左右95%的資金。國際或國內著名的銀行、基金或個人投資者或許只控制了整個金融市場5%的資金,然而,數之不盡的散戶或小投資者無非“跟風起哄”,唯大戶馬首是瞻。大戶開始買入,過了一段時間,小戶忍耐不住,也開始進場,等到大戶開始出貨,小戶還蒙在鼓里。所以金融市場上,規模巨大的投資者往往呼風喚雨,賺得盆滿缽滿,小戶不過為人抬轎,最后血本無歸,是可憐的犧牲品。

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中國股市、地產暴漲,推動力量(那個5%)就是那幾家國際投行、商業銀行以及國內幾家大金融機構或其中的一些個人。早在2003年,國外大投行(比如高盛、摩根斯坦利)的內部人員就直言不諱:他們已經兌換了大量人民幣,等待升值。有好些官員和學者說:國外投機資金進入中國數量不多,不足為慮;國內股市、地產大幅度上漲不是升值預期、不是國外熱錢刻意炒做之結果。這些人不明白金融市場簡單的“5%-95%理論”,沒有深刻理解“牛群跟風行為”。

五,金融市場之價格變化,還有一個極其著名、極其重要的現象:“預期自我實現”。諸如匯率、股價、期貨價格等等,其日常價格變動,與所謂真實經濟之“基本面”,幾乎完全脫節。一些領頭的市場“大鱷”,一邊發布各種報告或講話,一邊自己開始買賣,迅速吸引其他資金進場,很容易將股價、地產價、匯率等等推倒他們“精確預測”的那個水平。資產市場價格非常容易受各種消息或政治家言論的左右。人民幣升值預期,其實就是美國總統、議員、財長、國際金融機構(它們配合政府言論)炒起來的。升值預期一旦觸發,各種資金就會跟進買賣,預期有可能很快自我實現。有人拼命論證:人民幣升值、中國股市、地產暴漲是中國真實經濟之內在要求,是“基本面”力量的推動,甚至與美國各方巨大的壓力也沒有關系。我仔細拜讀過相關論著,他們實在是難以自圓其說。

總結一下。2002年11月,日本財長最早開始強烈指責中國人民幣匯率低估,要求大幅度升值,美國政府強力跟進,人民幣升值壓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05年7月21日中國允許人民幣升值并且浮動,人民幣升值預期“自我實現”,美國政府和國際大金融機構信心大增,升值壓力進一步升級。2005年7月21日改革之后,中國國內投資者亦堅信人民幣“守不住”,遂迅速開始投機金融資產,股市、地產一路高歌猛進,資產價格(虛擬經濟)與真實經濟走勢就天壤之別。

此乃“人民幣升值預期綜合癥”:虛擬經濟與真實經濟嚴重背離,資產價格與經濟基本面嚴重脫節,資產價格出現嚴重泡沫,貨幣政策進退兩難、無能為力;一旦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則數以千萬乃至億計的小民將血本無歸,銀行壞賬堆積如山,大量公司資不抵債,失業問題雪上加霜,虛擬經濟和真實經濟都將陷入長期蕭條。

困難是:今天的經濟學,還沒有能力推測泡沫破滅的準確時間!

上一篇:對外貿易法下一篇:商務英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