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

2023-04-14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被提上了教學日程,作為高校而言,既應該重視其本身具有的普通課程的一般特質,也應該重視思想教育與法律基礎課程特有的規律性,這門課程作為大學課程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思想以及人生價值觀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必須引起高校的足夠重視。本文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解決方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育體會的總結,從理論上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思想價值。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育;分析

大學生在入校之初,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概念都相當模糊,因此必須經由教師引導,才能夠提高思想意識,增加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對大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現狀

自我國實施課改以來,對法律基礎、思想教育也愈加重視起來,然而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卻遇到了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認識不足

學校與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認識不足,從而導致教師以及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這門課程的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大一,對學生的發展與引導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認識的缺失,對學生與教師均造成極大的影響。

1.教師

備課授課的動力降低,資料準備不充分,不能夠及時了解最新案例以及國家發生的時事。教師的態度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態度,從而導致教學過程中的惡性循環。

2.學生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上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利用上課時間做其他事情等。

(二)教材存在缺陷

教材內容的重復與單一,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缺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教材的兩大方面,然而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重復了中學課本的內容,導致教學內容無新意,尤其是文科學生,在理解了某部分內容之后,很容易對這部分內容產生滿足感,從而忽視了后面內容的學習,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教材印刷排版比較單一,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知識常常會產生厭倦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與質量,不利于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

(三)集體課程影響教學質量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在我國很多大學采取的的大多是集體教學,經常進行合班上課,雖然節省了資源與空間,然而大大降低了授課的質量。

1.由于班型過大,學生過多,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便不易對學生的教育基礎進行了解,不能夠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惑。而有些學生逃課、說話也不利于教師管教,反而還影響了教學的秩序,降低了教學水平。

2.由于合班上課的緣故,會對學生造成此門課程不重要的印象,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便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

3.合班型教學一般采用階梯教室教學,由于空間比較大,因此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不能夠理解教師講述的內容,有些學生甚至看不清屏幕上的內容,造成學習過程中的很大不便。

(四)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從事思想道德修養研究與法律研究的專家教授的人才資源有限,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比較傳統,純粹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進行講解,既失去了思修課程的與時俱進價值,也失去了時事性質。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同種教學方法進行授課,而應該根據所受課程內容的特色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例如法律基礎教育可以采用新近發生的真人真事的案例進行討論,采取辯論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而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則可以通過國家評出的“感動中國”的人物進行精神激勵,而不應該照本宣科,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規律

(一)教學規律的把握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的教學規律具有哲學價值,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該實事求是,按照教學發展的現狀以及目的進行,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予以改正,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教學發展規律。

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因此應該按照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從學生的思考角度以及價值體系進行分析,采用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方法進行正確引導。

學生生活的環境不同,生活的時代不同,所產生的價值觀也不同,因此很多大學的教授不應該根據自身經驗進行教學,而應該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社會的變化規律,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教學的規律與方法,并且鼓勵學生提出教學看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學規律的有效發展。

(二)特殊規律的把握

1.掌握教學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學的一種方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與其他教學課程相比,具有特殊的目的性,授課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也承擔著教育育人的重大職責,“教不嚴,師之惰”。教師應該對國家的相關文件進行鉆研,對教學目的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對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法制觀念以及思想道德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其自身價值,培養遵紀守法,奉公執法的好青年。

通過執行這個教學目的,從而體現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核心與意義。

2.改革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重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既包含了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又包括了法律基礎方面的知識,兩個方面既擁有共同點又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擁有各自的規律與特點。如果在教學內容上采取相同的教學方式,則不能夠體現兩種教學內容的獨特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遵從教學發展的規律,具體問題具體溫習,既保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整體性,又保證思想教育與法律基礎的獨立性。

3.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授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授課過程中,應該從實際生活中搜集學生感興趣的新聞與話題,通過提出論點引發學生的思考,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

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一門課程,并非是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及素質,而是為了通過考試,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此授課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使其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彌補思想上的缺陷。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與不足,因此應該結合這門課程的相關規律,找到解決的方法,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有抱負、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青年。

在我國教育體制的基礎上,應該認真鉆研教學大綱,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制定解決方案。

(一)提高認識

學校應該在國家教育目標的指示下,進行教學改革,并提高學生與教師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認識。

學校: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實施小班授課法,為課程的有效開展提供資源條件。舉辦有關思修方面的座談會以及演講比賽,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通過領導者的重視從而調動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關心國際大事,重視教學形式,根據學生特點,采取有趣的教學形式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中,從而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有效性。

學生:改變自身的學習態度,通過預習理論知識,提出問題從而對自身思想意識進行反思,查看新聞并利用所學法律知識進行解釋,提高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程學習的意義。

(二)充實教材內容

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避免照本宣科,而是應該搜集相關文獻與資料,就某一個問題充實教材內容,打消學生因為預習過相關內容而認為課程沒有意義的觀念。

道德修養課程理據頗多,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可以從古人故事中尋找共鳴,又可以從現今生活實例中尋找正面教材。

教師通過布置課外任務的形式增強學生名辯是非,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從實踐活動中理解教學內容,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習慣成自然,對學生具有隱性的促進作用。

(三)改變授課模式

班型過大,教師不易掌握學生的信息、資料,因此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改革中,應該將集體型授課改為小班型授課。教師既能夠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也能夠發現學生思想意識上的不足,從而進行因材施教。

(四)鉆研有效教學方法

改變傳統的灌輸型的教學方法,采用實踐教學法、資料查找法、演講辯論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一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到自身思想價值與知識學習的不足,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學習注意力的集中。

采用先進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體會

(一)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提高生命意識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課程的開設,能夠提髙學生的生命意識,讓學生辨別自身所需,并且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理解發揮自身潛能。這門課程具有引導性作用,對于大一學生來說,能夠指引其從生命的角度去關注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釋問題,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尋找生命的意義即找到生活的動力,找到對生命真諦的回答,很多學生在學習完課程以后,依然對存在的一些惡劣現象視若無睹,并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以及自身所做是否不足,從而使這門課程的學習沒有意義。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初就應該增強學生的思考意識,對生命的探尋與質疑,而不是死記硬背理論結果,教導學生從理論中體會其中的經歷與見解。學生遵從教師教導,對每一堂課進行思考性小結,從而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探尋,在增長知識的層面上,提高自身的素質與修養,真正實現這門課程的目的與意義。

(二)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回歸日常生活

這門課程的出發點源于生活,也終將回歸生活,教師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案例為學生解釋教材中的理論,從而增強學生現實與書本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德育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其不僅是對生命的探尋,也是對生活的回答。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遵紀守法意識的形成與其生活習慣、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授理論的過程中,不應該將學生圈在書本這一方天地中,而是應該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進行理論的實踐,通過擬題進行實踐活動,從而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優秀的品質。只有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人,才真正實踐了專門課程,提高了思想境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將這門課程作為一種負擔,而是應該作為一種生活的歷練,在生活中發揮自身最好的表現,通過增強自身生活技能、改變生活方式、提高思想意識來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理論,成為生活的主人。

(三)加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有利于增加心靈美感

心靈美,才能夠將所學知識進行真正的實踐。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學習與心靈美感的增加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提高心靈美感,從而成為探索內心世界的主人,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識,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心靈美的體現,從而讓課堂知識成為實踐,有利于增強社會人文氣息以及道德意識,有利于建設和諧共處的社會。

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心靈話語的同時,也應該規整學生的理論系統,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使其成為有為青年,從而體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的價值。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掌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規律,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解決方法,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進行教育體會的總結,從理論上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效性,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與思想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8,20(11):329-330.

[2]孫志娟.整合與導向:發揮法律基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10(4):116-118.

[3]居桐.淺析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J].職業時空,2009,5(9):103-104.

[4]皮偉,劉先凡.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新途徑[J].湖南農機,2007,(9):65-67.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內容可以圍繞“中國夢”概括為從國家到社會的多個層面,每一個層面的落實都離不開公民的品德,即公德教育的內容。而我國傳統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即為缺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理論-案例-模擬”的教學方式將公德教育帶入實踐,形成常態。

【關鍵詞】基礎課 中國夢 公德教育

一、基礎課教學中開展公德教育的背景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2015年修訂版基礎課教材,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內容可以圍繞“中國夢”概括為以下結構脈絡,緒論中就確立了學生的兩個成長目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及與時代接軌、貫穿教材的“六有大學生”: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技大學,勉勵同學們“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學生,做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學生,做有品質、有修養的大學生”。這兩個成長目標是國家層面對大學生提出的要求,為的是大學生能夠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后備力量。

思想道德素質中大學生德育工作是核心,而法律素質則需要大學生明確“法律是什么”、“法律做什么”、“法律怎么做”。實現“中國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是大學生首先需要遵循的,而中國夢落實到社會層面,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共同理想,即實現民族的振興,通過傳統的傳承、愛國主義的教育、改革創新的理念。

這一共同理想需要凝聚無數的個人價值,即公民的個人層面,個人理念、人生觀的形成;如何判斷人生觀的意義,以及影響個人人生觀實現的因素。而個人的人生觀融入社會則會在社會層面形成這個國家的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這些道德理念的實現、傳承需要個人層面的認可,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圍繞中國夢的實現,樹立兩個成長目標,提出兩個素質要求,從社會層面的民族振興落實到個人層面的人生價值,再匯聚到社會層面的品德素養,最終通過個人層面得以實現。在執行實現層面,個人品德的作用至關重要。

所有的德育都是要落實到公民個人層面,并由無數的個人品德形成這個社會認可的公德才得以實現?;A課中的德育,一個重要成分是公德?;A課中,對于公德的定義為“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側,是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會和諧穩定的起碼的道德要求?!逼鋵嵐鲁斯駛€人行為準則,還包括公民的社會責任感,面對界限模糊的社會事件、素不相識的路人也能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

二、基礎課教學中開展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1902年3月10日,梁啟超先生在他的《論公德》一文中寫到,“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梁啟超先生發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和教育中公德的缺乏,仁人志士如果都獨善其身,只享受這個國家帶來的權利,而不履行作為公民的義務,缺少公德心,國家就如同一盤散沙,難以凝聚。究其原因,中國是個熟人社會,人們的關系網絡都是依托熟人形成的,自動疲敝了公共領域的關系,公德才會缺乏。人們愿意幫助熟人,但不愿意為公共領域、沒有熟人依托的關系網絡付出太多。而這恰恰是社會所需要的、缺失的部分。應該逐漸樹立一種意識,養成一種習慣,不光要幫助熟人,更需要幫助陌生人。

曾經在109人的課堂上做過一個調查,“如果你在公交車上遇到有需要的人,你會讓座嗎?”大部分學生回答是“有前提”的讓座,即當自己不需要座位時,可以讓給別人;當自己也需要座位時,不會讓給別人。很少有不假思索表示會讓座的同學,都需要思考、衡量;也很少會將注意力放在別人是否需要幫助上,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當代社會,最小范圍內的公德的養成需要最大范圍內的公民的同意和共識,最低限度的道德約束呼喚著最高精神的支持。即便是讓座這樣一件小事,需要全社會形成習慣,成為一種社會秩序才能被認可,公德的成為常態任重而道遠。

三、基礎課教學中開展公德教育的途徑

在基礎課中要不斷強化學生的理論認知,同時積極模擬場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面對現實環境中產生的矛盾心理以及應該做出的抉擇。一般的案例教學法,將理論融入案例中進行闡釋,希望學生可以通過案例進行認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但案例大都或多或少是為了契合主題,所展現的內容有所加工,添加了教師的主觀期望的。如果要更深一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識,還需要為學生模擬一個場景,讓學生學會反思。讓學生在課堂分享“理論-案例-模擬”的過程,并帶到實踐中。如設置一個“大學聲”環節,在每堂課的開篇,邀請1-2位同學分享現實生活中讓他們感動的瞬間??梢允且痪湓?、一段視頻、一張圖片、一件小事等打動人們的一瞬間。

從理論到實踐,除了課堂模擬出的場景,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以實現。如G20期間杭州高校的大學生以“小清荷”的志愿者身份出現在杭州街頭的各個角落,服務于G20期間杭州的文明禮儀、社會公德。類似的大學生走出校門、踏入社會、深入街頭的活動應該形成常態。大學生尋找他們感興趣的主題,用自己的形式去宣傳、發揚給普通的群眾。把公德心灌輸給每一個人,使公德成為一種常態和習慣。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服務引領大學生遵循“六有”要求茁壯成長[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6-10/23/nw.D110000zgqnb_20161023_1-04.htm.2016.

[3]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EB/OL].http://china.cnr.cn/gdgg/201211/t20121129_511447348.shtml.2012.

[4]梁啟超:論公德[EB/OL].http://www.cnr.cn/tfmb/shgd/gddjt/t20051206_504137982.html.2015.

[5]陳珊.公德缺失和公德重建的社會心理分析——北京市民社會公德調查的思考.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6(4):56-60.

[6]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修養教育中具有現實意義。通常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活動實踐中,普遍存在德育和法律教育前后脫節的現象。因此,應當綜合全面地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對道德與法律兩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建設性整合,這要求在思想觀念層面和思維邏輯層面上建立有機統一的體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改革以后,將之前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怎樣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需要對教學課程進行結構性的重組和建設性的整合。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    鍵   詞]  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

目前新課程改革中,由于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合二為一,教學特點呈現出板塊式結構的突出性,在教學過程中前后內容表現出不一致性,導致課程教學活動的整體性較差,無法達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給整個教學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這一問題的產生過程中,教育者知識結構不均衡和思想認識不到位等都是關鍵性因素。因此,我們更應該貫徹課程改革精神,同時也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水平,積極探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提出并形成本門課程內容建設性整合的建議。本文將從思想觀念、邏輯思維、策略的可能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相關從業者能夠有所幫助。

一、在觀念上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的要求

(一)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進行立德和育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就是在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的基礎上,將道德與法治進行有機統一,從而引導和加強大學生遵紀守法和崇尚道德正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注重“人”的觀念,將這些思想觀念落實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要在課程內容整合的過程中充分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思想道德修養發展的核心是人,法律發展的核心同樣是人,簡單來說,就是關注人、體恤人、提倡民主、尊重人權,將“以人為本”和“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等充分融入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教學內容整合中來。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一定要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打破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兩個教學板塊相互獨立的格局,從而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加強愛國主義觀念的建設

愛國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愛國,既屬于道德層面,又歸屬于法律問題,同時為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與方向,也為社會主義的法制建設提供了理性依據。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是社會主流意識,必須對思想道德建設和法律修養進行規范化的建設,從而在這一規范化的過程中充分彰顯愛國主義的思想觀念,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風潮。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過程中,課程的中心環節就是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學習,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結合的關鍵。

根據經驗,在實際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塑造,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思維方面往往不能同步,大多數情況下更加注重思想道德修養。例如,在第二章“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的講解過程中,旨在讓學生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一般的講授,往往更加注重思想道德,與法治建設毫不搭界,道德與法律并不能實現結合。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實現法律相關知識的插入,可以結合歷史名人或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進行講解,明示選擇正確的人生指導思想、加強中國的法制建設才能長久的發展。

二、在邏輯上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內容整合的要求

(一)注重客觀理性基礎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精神都屬于上層建筑,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客觀反映。在我國處于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時刻,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精神都存在客觀物質性,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特殊的市場經濟為我們總結出公平正義、誠實信用、等價交換等道德觀念和嚴格要求,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的共同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道德和法律要更加注重客觀性和公平性,都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規律為前提。因此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本素養相結合,也是理性的要求。

(二)注重辯證理性基礎與道德法律之間是對立統一的

法律能夠維護思想道德觀念,法律中也規定了人們應當遵守的道德和規范。道德規范中也蘊含著法律條款,比如愛國主義道德規范就同樣具有法律效力。思想道德與法律相互補充。當代中國既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時也倡導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以道德促進法律的實施,也以法律保障道德的踐行。因此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的過程中,更要注重二者的結合。

(三)注重實踐

道德是人獨特的思想方式,具有精神性,它以指導行為為目的、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它具有實踐性。道德要求主體通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自我約束意識和選擇能力,從而使個人實現個體的價值,同時也能夠實現全社會的共同道德理想。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在主張法治的同時,并不能夠否認人的主體性作用。不僅是道德的發展和發揮作用需要人的主體實踐活動,法律的運行也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法律不只存在于枯燥的法律條文中,更在于主體的參與性,更需要所有執法、護法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夠順利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中國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難度很大,在加強社會群體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也要加強法律監管和宣傳,同時更要發揮社會參與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進一步進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發展。在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內容整合的過程中,將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思想相結合,同時也要積極投身實踐,在實踐中實現建設性整合的最終目的。

三、怎樣實現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建設性整合的可操作性

(一)需要具有概念性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分屬于倫理學和法學兩大類,在認識二者的同時也要對其共通性進行探究。教材中的道德概念與法律概念是最基本也是出現最頻繁的概念,因此將二者進行關聯性的探索是整合教學內容的一項重要的也是基礎的工作。這種共通性對道德和法律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要貫通知識

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修養教育之間可貫通的知識繁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知識點的貫通性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可以圍繞公共生活等主題,將第五章“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中的社會公德意識的養成教育、社會公德規范的實踐教育和實體法律制度所遵循的各種原則等貫通,串聯知識點,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知識點整合,并形成重要的教學模式和體系,在知識點的串聯中既能夠實現思想道德的修養,又能夠加強法律的教育,一舉兩得,使整個課程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形成完整的體系,實現系統性和建設性的內容整合目標。

(三)要統一價值觀念

在這一要求下,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在課程內容中實現“合二為一”的教學方式。即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于某一問題的講解,既要進行思想道德精神的宣揚,又要滲透融入法律意識教育,在道德教化的基礎上也要注重法律方面的論證,從而實現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的有機統一和結合。教材修訂后,對文化和精神力量的宣傳更為重視,這一因素在第三章有關“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的內容中尤為明顯。在這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問題的完美解決。將道德和法律的和諧作為論證的角度進行分析,再進一步對典型性的材料進行組織和利用。比如,在講授中國精神的含義和重要性時,應當將道德性的語言轉化為法律性的語言來進行講述,將二者的方方面面進行結合后講述,更加充分理解精神文化的含義和重要性,也避免了思想道德和法律因素在內容方面的割裂。

實際上,我國目前在道德修養教育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價值觀統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法律制度也在逐漸健全,法治社會的建設也頗具成效,但是仍舊處于不夠完善的階段。日常生活中某些所謂的“合理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理”的現象都應該引發我們的深入思考。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熟悉思想道德和法律的概念,加強理性化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能夠“合二為一”地進行教學分析,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進行建設性整合,既是教學活動中的要求,又是實踐和學習中的重要要求。如何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進行建設性整合,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繼續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菊華,劉忠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體系構造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5):36-37.

[2]劉雪花,羅永全,萬志全.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立體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4).

[3]萬美容.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教育青年的方法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4]甘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基礎”課的方法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

[5]陳君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型”教學模式探索: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4).

[6]姚文慧.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效性”研究[J].現代交際,2020(4).

編輯 司 楠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第4篇

但是一談到實踐教學, 都會想到走出校園, 走向社會, 參與社會活動, 參觀調查, 這種實踐教學實施起來, 有很多困難, 首先是實踐資金缺乏, 尤其是最近幾年高校擴招, 造成本來就不多的實踐資金更顯貧乏, 第二是實踐資源有限, 而學生人數眾多, 不管是社區, 企事業單位, 還是專門的實踐基地, 都很難接待如此眾多的來訪者。第三是教學組織困難, 思想道德修養課都實行大班教學, 每位教師要面對幾百學生, 組織起來也是相當困難。

鑒于實踐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困難,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解決的途徑, 比如, 建立完善的工作運行機制, 成立以分管教學的校領導為主的領導機構, 并由教務處、學生處、公共理論教學部以及后勤各部門互相配合的運行機制。也有人提出了將該課程的實踐教學與專業實習聯手, 增強實踐教學的目的性, 或者與目前高校在假期組織的學生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青年志愿者活動結合起來, 可以使有限的教學資源、資金和時間等得以綜合利用。

雖然以上談到的這些聽起來似乎可以解決目前的困境, 但實際上真正這樣運作的學校很少, 因為費時費力費錢, 短時間內又不能見成效, 大部分高校對此問題的重視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表面上, 問題得不到真正的解決?;诖? 筆者認為應該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來應對這種困境。

現在普遍認為實踐教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實踐教學就是區別于傳統的課堂講授, 走出校園, 參與社會活動, 而廣義的實踐教學則是除了理論講授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 既可以在課堂內進行也可以在課堂外進行。筆者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實踐教學可采用廣義的理解, 這門課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該課程所涉及的大部分內容都與大學生息息相關, 學生只有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所理解的知識消化吸收, 并外化于自己的日常行為之中, 這門課才算是有意義, 比如學生僅僅知道“理想”的概念, 而自己并沒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并為之而努力, 那就沒什么意義。再比如, 社會公德, 只知道社會公德的內容而不去踐行它, 那學它又有何用?所以筆者認為, 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特征與內容, 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實踐教學的方式, 不僅可以避免上述社會實踐教學中的一些困難, 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課堂實踐教學主要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進行自我教育, 學會做人、學會做事。這要求教師在自我定位上, 不要將自己定位于一個道德的宣講者, 高高在上, 而應定位于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的, 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 這樣學生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試舉幾例如下所述。

課堂演講。這種方式不僅活躍課堂氣氛, 更能增強學生挑戰自我的信心。因為這門課都是給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開的, 很多學生從來都沒有站在講臺上講話的經歷, 所以剛開始進行課堂演講的環節時, 敢于站起來的學生不多, 但通過筆者的一再鼓勵, 大多數學生都能克服膽怯的心理, 勇敢的走上講臺, 雖然講話時有的語無倫次, 有的臉發紅, 手發抖, 但課后問他們的感受時, 他們都覺得很興奮, 因為他們超越了自我, 也增強了信心。以至于以后再有課堂演講的機會時, 學生都是爭先恐后上講臺, 筆者不得不限定每人發言的時間, 以便讓更多的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從膽怯到爭先恐后, 這就是一種可喜的變化。

組織辯論賽。筆者就課程相關內容出一個辯題, 如, 大學生談戀愛問題、道德問題、考研與就業等主題, 宣布辯論的賽程、規則, 其余工作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 包括選出辯論主席、辯論參賽者、評委、記時員、點評人員等環節都在各班學生干部的組織下完成,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做一些指導性工作, 最后對活動進行總結性點評。這種形式的實踐教學作用很多, 首先, 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參加辯論的選手在準備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資料,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而且在準備過程中, 同學們又能互相幫助, 取長補短。其次鍛煉的選手口才、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鍛煉組織者的組織協調能力, 最后, 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理解。由于參加辯論的選手必竟是少數, 為了調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 不使辯論賽變成少數學生的活動, 筆者特別強調了辯論賽的結果將影響各班的平時成績, 這樣大多數同學都愿意積極的投入到辯論賽的準備工作中, 為自己班的選手出謀劃策, 另外在賽程上特別安排了學生向選手提問的環節, 增加大家的參與性。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課堂實踐不僅活躍課堂氣氛, 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學生活躍的思維、幽默的語言、默契的配合, 還有學生自己的點評往往超出老師的想象, 成為一種深受學生喜歡的實踐方式。

觀看錄相。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播放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也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師首先要對播放的視頻資料作精心的選擇, 不僅要緊扣教材, 更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為了提高教學效果, 播放視頻前, 要提出問題, 讓學生帶著問題的去看, 邊看邊思考, 看完后要么做課堂討論, 要么寫出觀后感。例如, 筆者在講社會公德部分時播放了一段央視新聞調查《文明的呼喚》, 播放之前提出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看完后, 同學們紛紛站起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通過觀看、思考到形成自己的觀點, 不僅有助于思維方式的鍛煉, 更能加深對講授內容的理解。年輕的學生們思維活躍, 勇于表現自我, 任何一個可以鍛煉自己的機會都不會輕易放過, 所以應盡可能多的給學生表現的機會。

其他還有案例教學, 形象生動, 選擇一些時代感強、內涵豐富的案例, 或者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道德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例, 進行剖析, 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 可以激發學生思考,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總之, 不同形式的課堂實踐教學為這門課增添了活力, 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更能深刻領悟所學的內容, 對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傳統意義的實踐教學實施起來有很多的困難。因此, 需要積極探索新的實踐方式, 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環節, 不僅可以避免上述困難, 更能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探索

參考文獻

[1] 秦紅嶺.思想道德修養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反思[J].求實, 2006, 1.

[2] 李志強.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體系[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 2.

思想道德法律修養論文范文第5篇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1) 一般衡量教學是不是有效有兩個標準, 一個是教, 一個是學, 教是指老師傳授知識給學生, 學是指學生學知識, 兩者缺一不可, 并且兩者必須同時皆有才能夠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的老師教得特別好, 把自身所學都傳授給學生了, 但是學生自己卻不愿意去學, 那么老師相當于是對牛彈琴, 學習變得沒有一點意義。因此, 不管是老師教學方面, 還是學生接收知識方面, 都必須同時具備才能夠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得到一個升華。

(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課程相對于理論知識來說比較多, 但是大多數都來源于生活之中, 能夠讓學生接收到知識的課堂, 是必須跟上社會時代的, 貼近潮流并且能夠走進學生的生活。在進行教學時, 老師們可以多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進行講解, 但是這點是很少有老師能做到的, 因此, 課堂沒有了生活的味道, 這也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課程沒有效率的原因之一。

(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理論知識性很強, 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所以, 這就要求老師必須對理論知識正確、系統的認識, 并且能夠通俗易懂得講解給學生, 這也是意味著老師們要增強對理論知識的培訓。只有讓老師把知識道理學到了精髓, 才能讓學生領悟到其中的含義。老師首先要示范和以身作則才能成功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的人生方向。思想的形成是來自課堂教學的熏染, 并且是來自學生的自我品味和覺悟的。老師的課堂教學必須有深度和厚度,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理性的思考, 不管是對于社會還是人都有一個新的認識。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存在的創新性研究

(1) 從“灌輸”到“引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教育在思想引導方面應該遵循時效性的原則, 比如在媒體交流中爭議性比較強的熱點話題, 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事件的關鍵點, 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進行闡述, 最后將問題引入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教育基礎》的理論學習中去, 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交流時, 可以從中找到共同的話題。從學生的潛意識入手, 悄無聲息的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其次要引導學生在網絡上要正確的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也可以適當的加入到學生的問題探討中去, 了解學生的心理, 比如可以瀏覽學生博客, 在發現學生的困惑和問題時, 積極引導學生, 在發現學生正能量的一面是給予一定的鼓勵。

這樣才能真正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2) 從“說教”到“對話”。傳統的責備式和強制性的思想灌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下開放式的教育環境的要求了。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經無法實現學生對思想引導工作的要求了, 所以教育者們要把傳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育方式從“說教”轉變為“對話”才能夠使得相關的教育工作能夠讓受教育者個體以及思想實現發展與升華的雙重價值。僅以理論教學為例, 就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認知與概念講述層面上, 而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 尊重學生的個人差異, 提倡平等教育觀念, 注重師生的相互交流, 雙向互動, 在一種開放、坦誠的氛圍中, 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 彼此分享各自的觀念, 將認識階段獲得的思想觀念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

(3) 從“被動”到“主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由“被動”的教育行為轉化為“主動”參與文化管理的合法性不容置疑。如開展校園網文化生態的營建, 同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和宣傳思想工作協同, 精心組織網絡主題宣傳活動, 發揮網絡特色, 加強與學生的直接交流, 消除“群體極化”效應的滋生土壤, 通過聚焦放大正面聲音, 唱響價值觀主旋律, 使每個參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傳播的受教育者都能汲取正能量, 獲取好信息, 找尋到高尚的精神皈依。

三、結束語

從學校出來之后就需要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去發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育, 要是一個學生能夠在課程的基礎上, 然后再在社會上自己去感受, 這個也是比較困難的, 只有學生自己比較有心愿意去學習, 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真正意義, 并且能夠很好的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摘要:近年來, 我國的小康社會形制的體系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隨著其社會進程不斷的探索和改善的過程中, 對社會存在個體在學習、認識、實踐、就職等一系列的成長歷程里, 企業者或者說是工業進程需求, 使得在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需求從單一專業化轉向綜合型、復合型、創新型的職業素養人才需求提高;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畢業過程中的綜合質量考評是通過人體所處環境即社會化和職業素養上進行的。因為這樣的供求關系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成為院校的公共必修課, 而其中學習和運用的相關知識也在學生的道德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各個人體客觀意識主體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新性研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創新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端.依法治國視域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嬗變與重構[J].高教學刊, 2017 (08) :51-52.

[2] 岳金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學習效果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 2017.

[3]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基本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7 (08) :162.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論文下一篇:個人政治思想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