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

2023-09-24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1篇

復習,進一步提高八年級歷史教學成績,順利地迎接期末考試,現制定本學期期末復習計劃。

一、教情、學情分析

八年級歷史本學期內容多,而且課時少(每周只有2節課),教學任務艱巨。本次復習時間較短,差不多只有三周的復習時間。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參差不齊,學困生依然很多。學生掌握知識的手段比較單一,缺少靈活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比較多,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自控能力差,學習態度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握考試要點,作到科學合理、優質高效地安排復習,并根據實際情況,特作計劃如下:

二、復習重點及難點:

1、第一單元:新中國的成立與鞏固

2、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3、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5、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5、第

六、七單元:科技、教育、文化、社會生活

三、具體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實預防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讓學生安下心來認真復習,查找不足之處。

2、立足基礎,精心設計題目和練習,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3、組織學生在復習過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進。

4. 及時檢驗當堂學習效果,以確?;A知識掌握牢固。

5. 加大對邊緣生及后進生的輔導和檢查,以確保他們能鞏固好基礎知識。對學習自覺性差,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嚴格要求,及時督促他們完成任務并隨時抽查、提問。

6、及時反饋檢測情況,查找教學漏洞,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7、加大個人輔導力度,針對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因材施教。讓各層次學生都各有所獲,各有提高。

五、期末目標: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2篇

學生全面掌握本學期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鏈。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獲得一種基本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力,培養道德情操。

二、指導思想:

(1)、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與整理。

基礎知識的積累在于平時,但也必須適時進行整理歸類。具體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修辭、文學常識、古詩文名句、名著閱讀等內容。

詞語的積累要重點關注本學期已經學過的、在注釋和課文后面的“讀一讀,寫一寫”中標注出來的字詞的字音與字形。特別要注意它們在語言環境中靈活應用。

句子仿寫、擬標語廣告詞和對聯撰寫是考試熱點,能辨識修辭手法和分析其作用。

對規定篇目的背誦與默寫(集中在第五單元和最后附錄的10首古詩),要做到一個字都不能錯。

關注名著的主要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閱讀課本附錄的名著介紹(三部作品)。

(2)、掌握記敘類作品的常見考點及答題方法。

八年級前半學期的教學內容還是以記敘類的作品為主(第

一、二單元),后半學期將進入說明文的閱讀學習(第

三、四單元)。所以我們現階段必須重點掌握記敘類作品的常見考點及答題方法。

最常見考點有:

1、對情節的概括和分析;

2、對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3、對景物描寫的作用的分析;

4、對文中佳詞美句與精彩語段賞析品味;

5、對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進行賞析等。

(3)、對學生進行答題方法的指導:

1、對情節的概括和分析理解:①從要素入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②語言要簡潔概括。

2、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看情節,從人物所做的事情來分析;②看描寫,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等來分析;③看環境,人物所處的社會與自然環境來分析。

3、景物描寫的作用:①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天氣等;②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③渲染環境氣氛;④烘托人物心情;⑤推動情節的發展,為下文情節作鋪墊。

4、賞析文中佳詞美句與精彩段:應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注意聯系作者情感,聯系文章主題,抓住修辭、關鍵詞等進行賞析。

5、賞析寫作手法:要使學生們熟悉一些常見的寫作手法,如設置懸念、欲揚先抑、白描、前后照應、伏筆、正面與側面描寫、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敘議結合等,要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4)、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和整理。

掌握每一篇文言文的重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關注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五個重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之、其、而、以、于)、重點句子的翻譯,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色等。

(5)、關注作文題材的積累。

讓學生回顧本學期的小作文和大作文,想一想還存在什么問題,應怎樣克服;找一些優秀作文為他們做以示范,體會其精妙之處。進行課堂練筆。

三、復習內容:

1、熟練掌握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寫法及意義。

2、熟練背誦及默寫

25、30課、課外古詩詞、第

21、

22、

26、27四課的重點古文和第

23、

24、

28、29四篇 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釋重點實詞的意義,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對重點句子要會準確順暢的翻譯;會整體把握課文,概括文章內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會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會分析和評價文章的寫作特色。 重點古文:《桃花源記》(陶淵明)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三峽》(酈道元)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游》(蘇 軾) 一般古文:《核舟記》 (魏學伊)《大道之行也》《觀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張岱)

4、現代文重點要求: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概括文章內容和理解文章的主旨,會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會分析和評價文章的寫作特色。會就一些重點文段回答一些重點問題;會結合文段分析句子的含義。會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和考點。 重點課文:

《新聞兩篇》、《蘆花蕩》、《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老王》、《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 (1)新聞知識點。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描寫對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及人物形象性格分析;作者的感情態度。

(3)說明文重點掌握說明文的對象和特征,說明文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語言的特點。

5、綜合性學習:

6、名著導讀,要求: (1)熟記作者、主人公姓名。

(2)每本書至少掌握3個以上經典故事情節。 (3)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和評價。 (4)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名著——《朝花夕拾》《駱駝祥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四、復習措施:

1、充分利用早讀時間把好基礎知識的過關,主要包括: (1)1——4單元重點詞語的讀音、寫法和含義。 (2)

25、30課、課外古詩詞的背誦與默寫。

(3)

21、

22、

23、

24、

26、

27、

28、29課重點古文的背誦與默寫。

2、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結合期末復習資料和《金牌練習冊》上的習題以及文段閱讀訓練,指導學生閱讀的答題方法與技巧,落實記敘文、說明文、小說的一些知識點。

3、利用讀報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名著的作者、主人公姓名及性格、經典故事情節、書的主要內容和特色等。

4、適時進行基礎知識與重點古文釋詞譯句的測試,督促學生牢固掌握。

5、每天的語文作業主要讓學生復習古文,結合期末復習資料的練習進行。

五、進度表 復習時間安排: 1月5~3日:復習內容:

1、現代文字詞

2、新聞的問題知識以及考點和解題方法;

3、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以及考點

4、本冊古詩詞的的背誦與名句的默寫、賞析。

5、《陋室銘》的背誦和閱讀理解 1月14~15日:復習內容:《愛蓮說》 1月16~18日:復習內容:《桃花源記》 1月19~20日:復習內容:《三峽》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3篇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

則徐上書光緒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110多萬千克鴉片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

銷毀.

(3)影響: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國的禁煙運動為借口,保護鴉片貿易。

根本原因是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中英《南京條約》 (1)時間: 1842年6月

(2)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②中國賠款2100萬

銀元

③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魏源和《海國圖志》

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第2課 劫難中的抗爭

1、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英國不滿足已經攫取的權利,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

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 結束:1860年,10月奕忻與英法兩國簽定《北京條約》

2.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

劫.

4、俄國侵占中國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俄國趁機割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其中侵占我國

領土最多的是《璦琿條約》。

5、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起義軍稱“太平

軍”。

(2)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打死洋槍隊的頭目華爾.

6、 左宗棠收復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討伐阿古柏。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

立行省。.

意義:新疆的收復,不僅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同時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3課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

3、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犧牲。

4、1895年初,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

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

2億兩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影響:《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割臺灣等領土,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款是清政府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開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允許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八國聯軍攻占北京

1900年,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隊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條約》:1901年9月,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簽定。

內容:

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

界內居住。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影響:《辛丑條約》的簽定,西方列強完全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這一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知識聯想: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

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6課 近代工業的興起

(一)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集團中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他們被稱為“洋務派”。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他們從19世紀60——90年代,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2、內容 (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 如: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制造總局 1866年,張之洞在福州創辦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

(2) 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如:李鴻章創辦的開平礦務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3)為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陸海軍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開辦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等。

3、近代軍事與國防建設帶動了交通和通訊事業的發展

如: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1880----1893年,唐胥鐵路竣工,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鐵路 1880年,電報總局在天津設立. 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間的電線架

設完工. 4.評價洋務運動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3)作用: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客觀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二)狀元實業家是張謇,他抱著實業救國的志向,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他興辦實業的歷程,成為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鐵路工程師是詹天佑,1909年建成京張鐵路。評價: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它的建成,振奮了民族精神,為中國工程界贏得了榮譽.

第7課 維新變法運動

1、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春)

背景:《馬關條約》的簽定 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作用: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2、康有為稱的“中國西學第一”指嚴復,他著有《天演論》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他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

3.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到9月慈禧發動政變,前后10

3天,最終失敗.

(2)內容:(P39自我測評答案)

經濟:發展工商業;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余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文化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廢除科舉考試中的八

股文,創辦報刊。

(3)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但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愿望,不可能

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

第8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匯集革命力量,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

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時間:1905年8月。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性質: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影響: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武昌起義:時間:1911年10月10日晚

3.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1月1日 地點:南京。 人物:孫中山。

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辛亥革命的意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

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

背景:書P45(小字部分)

興起的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宣傳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兩面大旗:民主和科學

代表人物: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掀起新文化運動,明確提出“文學革命”

的口號

(P49自我測評)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論》,提出文學改良“八不主義”,

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用犀

利的文字猛烈抨擊封建禮教。

主要內容:提倡民主, 反對專制;提倡科學, 反對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是中國近代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為中國社會日后的發

展提供了思想基礎。

第10課 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

1、1872年,《申報》在上海創刊,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

2、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辦,它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

3、1898年戊戌維新期間,光緒帝頒布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京師大學

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4、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

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

5、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止科舉制,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11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40年代,照相術傳入中國.

2、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定軍山》。

3、1912年,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剪辮令,要求剪去辮子,做中華民國的新國民; 還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前清官場的稱呼,規定民國政府官員之間一律改稱職務,.民間普通稱呼改為“先生”或“君”

4、清末民初,西服成為男士在正式場合首選的服裝。孫中山創制的中山裝是這一時期最具特色的服裝.在女士服飾方面,高領服裝逐漸流行,它是現代中式旗袍的

雛形。

第13課 偉大的開端

時間:1919年5月4日;性質:反帝反封建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兩個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5日)

1、五四運動 斗爭方式:學生罷課(前期)、工人罷工(后期)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結果: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

上簽字

五四精神: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

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中共的誕生(標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開)

一大的內容 : 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黨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黨的當前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

黨的機構: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一大的意義: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

目煥然一新。

第14課 國民革命的洪流

1、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

作正式形成。

2、黃埔軍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創建時間:1924年;地點:廣州黃埔

領導機構: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

性質:國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目的: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特點:實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并重的方針,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和革命精神。

貢獻: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

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時間:1926年7月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戰場:湖南、湖北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3、北伐戰爭 先鋒:第四軍葉挺獨立團,被稱為“鐵軍”。

性質: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

4、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5、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時間:1927年4月18日 ;成立地點:南京;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

結果: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第15課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時間:1927年8月1日(八一建軍節)

領導: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

1、八一南昌起義 結果:一部轉移到廣東海陸豐地區,一部由朱德、陳毅率領轉

戰湘南。

意義:南昌起義是中共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它在中共黨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的時期。

創立的直接原因: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湖南領導工農革命軍舉行秋收起義,進

攻長沙失敗,轉軍井岡山。

2、革命搖籃井岡山 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毛澤東

地位: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創立意義:是中共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

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毛澤東與朱德-----工農紅軍第四軍。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實行戰略轉移。

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重 遵義會議:1935年1月;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大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

3、長征 事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

件 1936年10月紅

一、

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結

束。

意義:這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長征的傳奇性故事傳遍國內外,表明中國

共產黨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第17課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局部抗戰的開始)

1、九一八事變(時間:1931年9月18日。)

經過: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柳條湖一段鐵路,反誣中國軍所為,以此為借口,炮

擊東北軍北大營,攻占沈陽。

蔣介石的態度: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張學良及其東北軍入關。

結果: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

2、《義勇軍進行曲》: 作曲:聶耳 ;作詞:田漢

時間:1936年12月12日

發起人及其主張:張學良、楊虎城;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中共主張:以民族利益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并派周恩來等到西安談判。

3、西安事變 結果: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

平解決。

意義:成為時局轉變的關鍵,標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預示團結抗

日新局面的到來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的興起(全面抗戰開始)

1、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2、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用六周的時間屠殺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

3、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答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

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

4、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第19課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全民族抗戰的表現)

1、中國軍隊抗擊日本侵略者著名戰役簡表

戰役名稱 時間 指揮者 意義

國民黨 臺兒莊戰役 1938年 李宗仁 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鼓舞了抗戰士氣

共產黨 百團大戰 1940年 彭德懷 主動抗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提高了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冼星海:1939年《黃河大合唱》----鼓舞抗戰

2、各種志士 徐悲鴻:創作反映民族精神的畫作----《愚公移山》《奔馬圖》

侯德榜:1940年聯合制堿法(侯氏制堿法),為抗戰時期民族工業作出貢獻

第20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召開背景:抗戰即將勝利;國民黨搶奪抗戰勝利果實;

召開時間:1945年4月;召開地點:陜西延安

中共七大 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②制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

一、富強的新中國。

③通過新黨章,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④選舉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領導集體----使黨在組織上空前團 結。

意義:七大是在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準備了條件。

促使日本 1945年8月美國向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

投降的原因 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

中國軍民大反攻(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后一戰”)

投降:1945年8月15日。

2、日本無條件投降 抗戰勝利的意義:抗戰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箲鸬膭倮?,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谷諔馉幨鞘澜绶捶ㄎ魉箲馉幍闹匾M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3、臺灣光復:1945年10月25日

第22課 全面內戰的爆發

談判的背景:國共兩黨影響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國民黨卻想獨裁

談判的目的:國民黨為內戰準備時間;中共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

中共談判代表: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 重慶談判 談判時間、地點:1945年8月、重慶。

談判的結果:1945年10月10日簽訂《會談紀要》(《雙十協定》)

談判未解決的內容: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爆發的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2、全面內戰的爆發 中共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中共作戰戰術:運動戰。

結果: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

第23課 走向戰略進攻

時間:1947年3月

中共方針:誘敵深入

1、中共中央 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央轉戰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作戰

轉戰陜北 轉戰陜北的作用及意義: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軍民的戰斗意志和勝利信心,西北野戰部隊在彭德懷等指揮下,經過五個月連續作戰,粉碎了敵人對陜

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

2、1947年3月,蔣介石集中45萬兵力,向山東解放軍發起大規模進攻,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等指揮下,打響孟良崮戰役,粉碎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

點進攻。

時間:1947年6月

3、戰略反攻的開始 部隊: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

標志: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爭進攻的序幕)

第24課 國民黨政權的崩潰

1、大決戰(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內容 遼沈戰役 淮海戰役 平津戰役

時間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

1月

指揮官 林彪、羅榮桓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

粟裕、譚震林 林彪、聶榮臻、羅榮桓

作戰部隊 東北解放軍 中原、華東解放軍 東北、華北解放軍

作戰戰術 關門打狗 中間突破 先打兩頭,后取中間

關鍵地點 錦州 徐州 北平

著名戰役發生地 塔山、黑山 碾莊、雙堆集、陳官莊 張家口、天津

戰果 解放東北;第一次人數上占優勢 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為渡江作戰奠

定基礎 基本上解放華北地區

三大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政治統治,極大地削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實力,至此,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全國的解放已勝利在握。

2、平津戰役中,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的國民黨將領是傅作義,1949年1月

31日,北平和平解放。

時間: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3、渡江戰役 地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

戰果: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崩潰;國民黨殘余勢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4篇

一、根據上下句默寫

1,朝露待日晞。

2、。

3、東皋薄暮望,。

4、相顧無相識,。

5、,鐵馬冰河入夢來。

6、晴川歷歷漢陽樹,。

7、 8 ,我言秋日勝春朝。

9、人家在何許,。

10、松間沙路凈無泥,。

11、誰道人生無再少?。

12、 。

13,端居恥圣明。

14、日暮鄉關何處是?

15、,千山高復低。

16、僵臥孤村不自哀

1718

19,帶月荷鋤歸。20、

21、,歸雁入胡天。

22、洞庭之東江水西,。

,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24、湖上影子,、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

25、庭下如積水空明,,。

26、曉霧將歇,;夕日欲頹,。

27沿溯阻絕。28,死者長已矣!

29、懸泉瀑布,, ,良多趣味。

30、大道之行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使老有所終,。

31、,各具情態。

32、無絲竹之亂耳,。

33 、,西蜀子云亭。

34、予獨愛蓮之處淤泥而不染, 。

35、香遠益清,。

36、,。

二、理解性默寫。

1、《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林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記》中描寫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銘》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22、人說“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銘》中運用比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銘》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致,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愛蓮說》中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0、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核舟記》中介紹蘇黃二人友好關系和相互切磋、談論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最能表現詩人摒棄塵俗,躬耕自食,返歸自然愿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陸游的《游山西村》歷經“山重水復”讓人懷疑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呈現出光明前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崔顥的《黃鶴樓》以寫景出名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通過《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想見杜甫憂國、傷時、思家而造成的蒼老之態。

16、《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渲染出了縣吏的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也表現了老婦人的凄苦、可憐。

17、《歸園田居》中透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因久別田園、農藝荒疏,而流露出自慚之情。

18、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19、《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20、透過《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1、李白《渡荊門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直扣詩題,交代此行的目的。

22、《歸園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濁的現實中失去自我。

23、李白《渡荊門送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

24、《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即景設喻,以物自比,敘事寫景,一石二鳥。

25、《登岳陽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僅寫出了登臨的地理位置,同時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

26、《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作者襟懷之浩蕩,眼界之空闊的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

27、《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用虛筆寫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實筆寫出了泰山的高大。

28、《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

29、《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望中之所見,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30、《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上啟下,表明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感。

31、《春望》中寫出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音迅不至時迫切心情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春望》中表達作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綱是______________,以下情節,都是從這里生發出來的。

34、《石壕吏》中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尖銳矛盾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也暗示老婦人已被抓走。

36、請寫出《三峽》中從視覺角度描寫兩岸連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三峽》中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三峽》中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三峽》中描寫秋季三峽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描寫月下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一)略

(二)

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7、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8、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10、香遠益清 11蓮,花之君子者也

12、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1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14、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16、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1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9、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20、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2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2、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2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24、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25、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6、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2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8、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9、岱宗復如何,齊魯青末了30、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4、有吏夜捉人

35、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36、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37、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良多趣味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5篇

1 基礎知識

Ø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短一ㄔ从洝?、《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

Ø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旁。[數]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繁多樣子。[復]再。[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咸]全,都。[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乃]竟然。[具]詳細。[問訊]打聽消息。[云]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砣?,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來。

(自我做答)

& 《愛蓮說》

1 基礎知識

2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2 文言詞語

u 常規詞語

【蕃(fán)】多?!惊殹績H?!臼ⅰ看笠幠??!居琛课??!救尽空慈??!惧肯礈?。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狙棵利惗欢饲f?!局病苛?。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局^】認為?!倦[逸】隱居的人?!揪印科返赂呱械娜??!觉r】少。 【宜】應當?!颈姟慷?。

u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局Α块L枝節?!就ねぁ柯柫⒌臉幼?。

1 閱讀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么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么?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語句回答。

1)蓮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樸,不孤高自許、嘩眾取寵(或表現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高度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世人甚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予獨愛蓮”的根本原因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16.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7.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菊花和牡丹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于正襯,牡丹屬于反襯。

1 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凈植,英隨殘葉墜寒塘。”這首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

蓮花。

3.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你喜愛哪一種花?說明喜愛的原因(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ǘ潆m小,卻遍布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隨波逐流,且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潔身自好,即使處于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 《陋室銘》

1 基礎知識

² 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² 文言詞語

【名】有名,著名?!眷`】靈異?!舅埂窟@?!镜萝埃▁īn)】品德高尚。馨,香氣?!绝櫲?rú)】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景锥 科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菊{】調弄?!舅厍佟坎患友b飾的琴。素,樸素,不加裝飾?!窘鸾洝恐阜鸾??!窘z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景笭╠ú)】官府的公文。案,文書,案卷。牘,公文?!緞谛巍渴股眢w勞累。形,形體,身體。

1 理解探究

1.統領全篇并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

3.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此可知其環境特點是:恬靜雅致。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鴻儒。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談笑風生。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后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德馨。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污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歡的居室是什么樣的?請描繪出來,并說明你喜歡的原因。(略)

& 《三峽》

1 基本知識

* 文學常識

《三峽》選自《水經注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 文言詞語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其他詞語】

[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襄(xiāng)] 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1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 問題探究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l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第四段寫什么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系?

總分關系。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么?

瞿塘峽、西陵峽。

& 《記承天寺夜游》

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遂]于是,就。[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閑)

↓ ↓ ↓ ↓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閑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閑”字組織文章,“閑人”是點睛之筆,,“閑”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閑人”。 1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謝中書書》

1 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 文言詞語

【共】一起?!菊劇空務?,欣賞?!窘惠x】交相輝映?!舅臅r】四季?!拘肯??!绢j】墜落?!境流[】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靖傑S】爭相跳躍。競,爭著?!居纭恐溉碎g?!鞠啥肌恐赶删??!緩汀吭??!九c(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么?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么?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后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課程標準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理解性默寫

& 《望岳》

1.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表現泰山高峻、幽深的語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4.既是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現作者志向高遠、堅定)的語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春望》

1.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詩人感時傷別、 見明麗之景誘發內心傷感(或運用擬人抒發傷感之情)的語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寫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人刻畫自身形象,抒發憂國念家悲愁的語句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兇暴,老婦凄苦的語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表明老婦家遇不幸,親子戰死,揭露戰爭罪惡的語句: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3.老婦口述生死,暗含凄苦無奈的語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4.表明家無壯男,凄婉可憐的語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5.表明戰爭給家庭帶來的不幸與困苦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6.寫老婦為保家庭,自請應役的語句: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7.暗示老婦人被抓走的語句:天明的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歸園田居》

1.表明詩人帶著閑適、自豪的心情,寫一日的情形,可見詩人勤奮、執著的語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表明詩人熱愛田園、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濁的現實中迷失自我(畫龍點睛)的語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 《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悵、抑郁心情的語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以傳神之筆勾畫出一幅塞外雄渾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渡荊門送別》

1.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2.化靜為動,表現詩人過荊門入楚地的壯闊景象,含喜悅開朗心情、朝氣蓬勃活力的語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4.借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 《游山西村》

1.含困境中蘊含希望哲理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 名句綜合運用

1.生活中,常有艱難險阻后豁然開朗的情形,引用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詩句應該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農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引用《歸園田居》中的詩句表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表達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引用《歸園田居》中的詩句最合適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引用《望岳》中的詩句表達應該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古詩中勸學的詩句很多,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我們想達到某個目的,又苦于沒有途徑,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6.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八年級期末古詩復習范文第6篇

1 基礎知識

Ø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不滿當時現實,棄官歸隱?!短一ㄔ从洝?、《歸去來兮辭》都是傳世名篇。我們還學過他的《歸園田居》。

Ø 文言詞語

【一般詞語】

[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夾,在兩旁。[數]幾。[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英,花。[繽紛]繁多樣子。[復]再。[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才]僅。[平曠]平坦開闊。[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阡陌]田間小路。[悉、咸]全,都。[黃發]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悅。[乃]竟然。[具]詳細。[問訊]打聽消息。[云]說。 [嘆惋]感嘆驚訝。惋,驚訝,驚奇。[延]邀請。[語(yù)]告訴。[扶]沿,順著。[向]從前,舊的。[及]到。[詣]到。[遣]派。[欣然]高興的樣子。[規]計劃。[果]實現。

【一詞多義】

[中] ①年間。(晉太元中)②中間。(中無雜樹) [志] ①標記。(尋向所志)②做標記。(處處志之)[為] ①(wéi)作為(武陵人捕魚為業)②(wèi)對,向。(不足為外人道也)[尋] ①尋找。(尋向所志)②隨即,不久。(尋病終)[聞]①聽說。(村中聞有此人)②聽到的事情。(具言所聞)[舍]①(shě)舍棄,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儼然)[作] ①勞作。(其中往來種作)②做。(設酒殺雞作食)

【古今異義】

[鮮美]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開朗]古: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交通]古:交錯相通。今:各種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妻子兒女。今:男子的配偶。[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相同。[如此]古:像這樣。今:這樣。[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滿。

【詞類活用】

[異]感到詫異。[窮]盡,有走完或窮究根源之意。[盡]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砣?,開闊敞亮的樣子。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語句回答:

1.描寫桃花林美麗景色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安定平和的語句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描寫桃花源人熱情好客的語句是: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現桃花源中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表現人民生活恬適的句子: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表明漁人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來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時亂。

8.表明漁人背信棄義的句子:詣太守,說如此。

(二)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寫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麗的氣氛,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寫桃花源的美好做鋪墊。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窮其林”中的“窮”字表現了漁人怎樣的心理?

由于“甚異之”,想探個究竟。

4. “豁然開朗”照應前文什么內容?

初極狹,才通人。

5. 為什么村人“見漁人,乃大驚”?

村人對陌生人出現感到驚異,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很久。

6.“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

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自然環境:美麗富饒;②社會環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狀況:安居樂業;④精神狀態:自由快樂。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從文中可推斷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說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會**,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嘆惋?作者為什么不一一寫出漁人的話?

為時代變遷,桃花源外社會黑暗動蕩,人民生活痛苦而嘆惋。

本文主要寫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戰亂;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沒有必要一一寫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飽受戰亂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會中再過痛苦的生活。

11.為什么村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漁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壞他們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為什么要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的虛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為什么要寫劉子驥尋訪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奇異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隱含了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的無奈。

14.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環境優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風淳樸;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自食其力,安居樂業,和平安寧的理想社會。

15.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對美好生活向往,對黑暗社會批判。

16.寫出文章的整體思路。

(漁人)發現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

1 遷移拓展

1.與“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語是什么?

豁然開朗。

2.你怎樣看待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

它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當時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跡,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3.漁人是個怎樣的人?寫漁人有怎樣的作用?

漁人背信棄義、不守諾言。

寫漁人的作用:一方面與桃花源中人的淳樸好客形成對比,加深了人們對桃花源外社會的認識,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會;另一方面,本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漁人是組織材料的需要。

4.針對第二段語句作簡要評注。

本段駢散結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連貫流暢,精煉有意境。“黃發垂髫”又運用借代修辭,增強了語言表現力。

5.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你能從中聯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啟示?

圍繞“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經歷一些艱難苦難”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入手描寫的?請你以“桃花源美在……”領起,寫兩點賞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環境的優美,桃花源美在社會生活寧靜。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難于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桃花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但從積極意義上來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抗爭。(談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來。

(自我做答)

& 《愛蓮說》

1 基礎知識

2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2 文言詞語

u 常規詞語

【蕃(fán)】多?!惊殹績H?!臼ⅰ看笠幠??!居琛课??!救尽空慈??!惧肯礈?。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狙棵利惗欢饲f?!局病苛?。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局^】認為?!倦[逸】隱居的人?!揪印科返赂呱械娜??!觉r】少。 【宜】應當?!颈姟慷?。

u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局Α块L枝節?!就ねぁ柯柫⒌臉幼?。

1 閱讀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境習性、體態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么態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么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么?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寫菊表白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態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語句回答。

1)蓮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樸,不孤高自許、嘩眾取寵(或表現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高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高度概括蓮高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世人甚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予獨愛蓮”的根本原因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16.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7.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菊花和牡丹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于正襯,牡丹屬于反襯。

1 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凈植,英隨殘葉墜寒塘。”這首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

蓮花。

3.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你喜愛哪一種花?說明喜愛的原因(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ǘ潆m小,卻遍布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隨波逐流,且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潔身自好,即使處于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 《陋室銘》

1 基礎知識

² 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賓客。有《劉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² 文言詞語

【名】有名,著名?!眷`】靈異?!舅埂窟@?!镜萝埃▁īn)】品德高尚。馨,香氣?!绝櫲?rú)】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景锥 科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菊{】調弄?!舅厍佟坎患友b飾的琴。素,樸素,不加裝飾?!窘鸾洝恐阜鸾??!窘z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景笭╠ú)】官府的公文。案,文書,案卷。牘,公文?!緞谛巍渴股眢w勞累。形,形體,身體。

1 理解探究

1.統領全篇并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靈”的性質。

3.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此可知其環境特點是:恬靜雅致。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鴻儒。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談笑風生。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后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德馨。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 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潔與充實。他們鄙棄功名利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負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實是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歡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積極的;從他獨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污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歡的居室是什么樣的?請描繪出來,并說明你喜歡的原因。(略)

& 《三峽》

1 基本知識

* 文學常識

《三峽》選自《水經注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 文言詞語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 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榮]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其他詞語】

[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襄(xiāng)] 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1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 問題探究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l 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第四段寫什么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系?

總分關系。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么?

瞿塘峽、西陵峽。

& 《記承天寺夜游》

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遂]于是,就。[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閑)

↓ ↓ ↓ ↓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閑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閑”字組織文章,“閑人”是點睛之筆,,“閑”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閑人”。 1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謝中書書》

1 基礎知識

*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 文言詞語

【共】一起?!菊劇空務?,欣賞?!窘惠x】交相輝映?!舅臅r】四季?!拘肯??!绢j】墜落?!境流[】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靖傑S】爭相跳躍。競,爭著?!居纭恐溉碎g?!鞠啥肌恐赶删??!緩汀吭??!九c(yù)】參與,這里指欣賞。

理解探究

*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么?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么?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后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課程標準語文八年級上冊古詩理解性默寫

& 《望岳》

1.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語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2.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3.表現泰山高峻、幽深的語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4.既是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表現作者志向高遠、堅定)的語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春望》

1.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詩人感時傷別、 見明麗之景誘發內心傷感(或運用擬人抒發傷感之情)的語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寫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詩人刻畫自身形象,抒發憂國念家悲愁的語句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兇暴,老婦凄苦的語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表明老婦家遇不幸,親子戰死,揭露戰爭罪惡的語句: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3.老婦口述生死,暗含凄苦無奈的語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4.表明家無壯男,凄婉可憐的語句: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5.表明戰爭給家庭帶來的不幸與困苦的語句: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6.寫老婦為保家庭,自請應役的語句: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7.暗示老婦人被抓走的語句:天明的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 《歸園田居》

1.表明詩人帶著閑適、自豪的心情,寫一日的情形,可見詩人勤奮、執著的語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2.表明詩人熱愛田園、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濁的現實中迷失自我(畫龍點睛)的語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 《使至塞上》

1.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悵、抑郁心情的語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以傳神之筆勾畫出一幅塞外雄渾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渡荊門送別》

1.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2.化靜為動,表現詩人過荊門入楚地的壯闊景象,含喜悅開朗心情、朝氣蓬勃活力的語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4.借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 《游山西村》

1.含困境中蘊含希望哲理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 名句綜合運用

1.生活中,常有艱難險阻后豁然開朗的情形,引用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詩句應該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農民早出晚歸,辛勤勞作,引用《歸園田居》中的詩句表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表達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引用《歸園田居》中的詩句最合適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引用《望岳》中的詩句表達應該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古詩中勸學的詩句很多,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5.我們想達到某個目的,又苦于沒有途徑,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詩句: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6.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上一篇:部編版一年級說課稿范文下一篇:編制施工進度計劃表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