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

2023-09-23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1篇

8月的明媚早晨,初秋的縷縷陽光灑在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張效祥的書房里,記者有幸在這里采訪到了這位中國計算機事業的拓荒人。他在上世紀50年代領導并主持開發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他見證了我國計算機事業50年的發展歷程。

這是我國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更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的手邊是一部翻開的《江澤民文選》,書桌上還擺放著他親自擔任主編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88歲高齡的張院士精神矍鑠,不僅每天仍然堅持看書,還經常出現在自主研發的國產計算機科研項目的鑒定會和推廣活動中,他依然關心著我國青年計算機學者。就在8月16日,他還親自參加了由兩院資深院士聯誼會組織的“中國科學技術自主創新咨詢”第三次研討會,以拳拳赤子之心積極地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獻計獻策。

作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張院士在回顧這50年來的風云變幻時感慨萬千。面對這半個世紀的滄桑,他仍然記憶憂新的是我國計算機事業最艱苦的初創時期:那時的中國正百廢待興,那時的中國計算機事業才剛剛起步,那時的他正風華正茂……更重要的是,那時的許多經驗和精神都是在50年后的今天值得繼續借鑒和發揚的。

初創:從無到有的飛躍

記者:今年,中國計算機事業已經走過了50個年頭,作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始人,回顧這半個世紀的歷程,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時候?

張效祥:是呀,一晃50年過去了,當時的我還不到40歲,現在的我都已經88歲了?;叵肫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國計算機事業最艱苦的初創時期,那時中國還沒有計算機,而且計算機人才也非常少。中國計算機從無到有的最初10年,直到現在都是我經常懷念的記憶珍藏。

記者:回顧這段艱苦時期,您如何看待最初10年所取得的成就?

張效祥:中國計算機從無到有本身就是質的飛躍。應該說,這些計算機后來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包括“兩彈一星”的順利研制都提供了支持。但應該說,這其中還有更多的內容是更重要的,也是至今仍然借鑒的。

記者:那么當時有哪些經驗是50年后的今天還值得借鑒的呢?

張效祥: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大家能夠互相協作。國家提出要發展計算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當時雖然大家都認為計算機重要,但是單靠一家是不可能把計算機做出來的,不管是企業、科研單位還是部隊都不可能成功。在協作精神下,工業部門、中國科學院和部隊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在中國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就需要集中力量干大事?,F在中國計算機行業要擺脫核心技術含量低的狀況,同樣需要大家協作的精神,因此協作精神是50年來最可貴的經驗,它不但沒有過時,到現在還應該繼續發揚。

創新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時雖然沒有像現在提得這么明確,但我們其實已經將這種精神融入了實踐當中。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和中國第一臺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104機相繼誕生,它們都是仿制前蘇聯的計算機,但是我們并不滿足于仿制,而是本著實驗和學習的目的把它作為一種橋梁。在仿制104的同時,中國科學院和其他科研單位就開始自主研制計算機,并先后獨立研制成功一些自行設計的、全部國產化的型號。我們自己一樣可以搞出自己的計算機,但我們也不會放棄向別人學習。

人才:思想的棲息地

記者: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在研制104機的時候,前蘇聯要求中國的專家在蘇聯研制,而您認為一定要有中國自己的計算機事業。

張效祥:當時我到蘇聯學習并參與了談判。前蘇聯專家的意見是,中國當時不具備制造計算機的條件,所以應該在蘇聯設立計算機研究室,這樣,蘇聯專家在身邊,研制起來也會更為方便。但我認為不能這樣,因為那時一個國家的計算機從無到有確實是飛躍,而我們的最終目的并非只是制造出一臺計算機,而是要考慮并聯系一系列關鍵問題:我們要培養自己的人才,這才是最重要的。仔細想來如果當時都在蘇聯研制,最多只能培養100人的研究隊伍,但是僅有研究人員也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形成生產能力,要有自己的工廠,能夠批量生產計算機。因此,國家需要的是計算機事業的管理人才、制造人才等一系列配套人才。此外,我還考慮到,在國內研制可以讓中國全社會都有計算機的概念,實現更廣泛的影響效果,要讓更多的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計算機這個概念。

記者:一個假設,如果當時我們接受了前蘇聯的建議會如何呢?

張效祥:當然,最后中國計算機事業還是要回到中國來,不可能一直在國外發展下去。如果當時接受了前蘇聯專家的建議,我們的計算機事業肯定會經歷再重起爐灶的彎路。我當時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中國有能夠研制計算機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精神和物質,而這個環境即使當時并不具備,也要靠自己創造出來的,這是必需的,在國外設立研究室是絕對無法替代的。

記者:人才需要思想的棲息地,那么我們后來又是如何培養中國自己的計算機人才的?

張效祥:當時的中國基本沒有什么計算機人才,而現在很多大學都有計算機專業。那時,中國科學院剛剛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四個研究所。當時的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由中國科學院、總參三部、國防五院(七機部)、二機部十局(四機部)四個單位聯合成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也相應成立了計算數學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為了迅速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這三個方面聯合舉辦了第一屆計算機和第一屆計算數學訓練班。這些人才現在都70歲了,他們都是中國計算機事業50年來最重要的骨干力量。

記者:我們知道,您近年來還在不遺余力地支持和培養青年計算機學者。您還是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指導委員會的首席專家,對青年計算機學者寄予厚望。那么,您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期望和要求?

張效祥:我對年輕人沒有很大奢望,就是要求青年計算機學者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振興中國計算機的雄心壯志。青年人最重要素質是需要有國家和民族觀念,科技工作者雖然不是政治家,但要有政治頭腦。具有國家和民族觀念的科技工作者在具體做法上是有分別的,比如說一個愛國的科學家不會去做欺騙國家的事情,想盡各種方法要把科研成果做到最便宜又最好,而那些只想著自己名譽地位的人只管能否出名。任何做法都包含了年輕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人帶著好多東西跑到國外賺錢去了,雖然我無法阻止,但我不欣賞。

遺憾:自主研發含量不高

記者:那么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初創時期是否也存在不足?

張效祥:我認為那個10年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也是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10年。但是現在看來,當時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那時的計算機應用和開發多用于國防、大地測量、天氣預報等科研應用,商業應用很少。計算機的工業化不夠,雖然科學工作者開發了很多型號的計算機,但沒有形成大批量生產,對于工業化、產業來講都是不夠的。

記者:今年也是微機誕生25周年的日子,計算機現在在很人眼里都是個人電腦(PC)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發展中后來也經歷了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之后在幾十年中,您認為又有哪些遺憾呢?

張效祥:在文革后的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的國外工業涌入中國,對中國計算機產業也產生了較大沖擊。到了80年代中期,中國對計算機工業化問題下了很大力氣,一開始是小型機,后來逐漸形成以微機為代表的工業化生產。以微機為核心的計算機工業化發展對計算機事業發展很重要,如聯想、長城、浪潮、曙光等中國企業都迅速成長起來。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知識產權在別人手里,生產一臺計算機的利潤很薄。但我們不能長期這樣下去,所以國家提出自主開發,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計算機工業化是計算機事業的核心,但根本問題是技術創新為主的企業體系的形成,這方面未來恐怕還要花很大工夫,需要產學研緊密結合。

創新:全面理解企業是創新主體

記者:在最近的科技大會上,國家提出企業是創新主體。但是目前只有約1/3的中國企業有自己的研發部門,那么您如何理解未來的創新機制呢?

張效祥:在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初創時期,計算機生產制造靠工廠,研究和開發是科研單位的事情,那時雙方協作得非常好,到現在也是值得發揚的?,F在,國家提出創新型國家的技術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但是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要產、學、研相結合。這很重要,因為創新并非靠企業一家就可以完成,必須要產業、高校和研究單位結合起來才能做好技術創新。我認為,前一階段三方的協作并不理想,甚至有的地方是脫節的??蒲袉挝坏某晒D換成產品非常困難,而很多企業的產品又沒有自主技術。

記者:我們看到,近年來您仍然經常出現在自主研發項目的鑒定會上,并在很多公開的場合一直表達對自主創新型國產企業的支持,并曾多次表示了對政府采購的擔心。

張效祥:我認為中國計算機事業需要政、產、學、研、用五個方面的結合:政就是政府、產就是產業、學就是高等院校,研就是研究機構,用就是廣大用戶,五個方面共同倡導這個事業,缺一不可。特別是政府,一方面要引導產業發展方向,一方面也是重要的用戶,所以我對政府采購非常關心。政府采購是我國計算機產業非常好的國內市場,應該是自主創新的優秀產品主導,而不應該被國外產品占領。政府采購必須以政府采購法為依據,首先要優先購買國產的優秀產品。我們的國產產品有的不比國外差,甚至比國外產品好,政府如果都不用是不可以的。這個問題要解決,因為它對長期的創新機制很有必要。因為成果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應用,不用還不如不開發,浪費了經費和人力。畢竟創新成果的最后歸宿就是市場,而政府對市場起著引導作用。這五個環節如果可以結合得更好,我國計算機產業也肯定能做得更為出色,但現在這五個環節的結合得不是很緊密。

記者:中國計算機學會1962年成立,您后來連任三屆理事長,現在還是名譽理事長,在目前企業是創新主體的情況下,學會本身有沒有角色轉換?

張效祥:我很關心計算機學會的發展。這是一個很超脫的組織,一切從學術出發,沒有任何偏見,從公正態度看待計算機事業。未來我同樣非常堅持地認為,學會仍要以學術為中心,這點不能離開,但是要堅持這點不是很容易,學會不能產業化,雖然現在也有企業進行贊助,但是學會不能變成企業。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學術界包括院校、研究單位,也非常歡迎企業來參加學術活動,因為技術不能脫離產業。

記者:如果我們比較中國與美國的計算機發展模式,作為計算機的發源地,美國的發展模式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張效祥:美國的創新力量非常強大,計算機領域幾乎所有技術都有美國的身影,而他們的很多企業有很強的研發機構,甚至投入研究10~20年后的前瞻性課題。此外,他們的學校和企業的關系非常密接,如加州的圣荷塞附近除了有硅谷的很多計算機企業,也有很多著名學府如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等。美國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至少創新力度就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引進:新拿來主義

記者:在創新過程中,我們發現自己有時不得不引進很多技術,這與創新有沖突嗎?如何理解創新與引進之間的關系?

張效祥:我感覺在信息產業中不創新是沒有生路的,哪怕采取跟進策略緊隨其后也不行,至少要齊頭并進,甚至超越領先,走這條路必須要自主創新,但我也不反對引進。幾十年來我一直認為,在中國計算機事業中,引進必須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之上,就是自己要先有創新的思考。80年代,我曾經受國家委托在全國調查,看到很多部門引進的都是國外不要的落后產品,甚至有的連桌椅板凳都是“引進”,花了很多冤枉錢,也無法起到任何效果。為什么很多引進項目失???是因為他們事先自己不做研究,不發現問題,引進以后自己也無法消化吸收,所以引進也要與創新相結合。同時,技術轉讓問題也很重要,這也很復雜,比如會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國家還要有配套的法律法規。

記者:計算機行業與社會的各行各業有著千絲萬屢的聯系,計算機行業滲透性很強,可以說哪個行業都離不開計算機,那么如何成功實現行業的信息化?

張效祥:信息化工作我印象很深,1982年我參加過國家計算機領導小組專家顧問組,應該說20多年前國家就開始重視信息化了,當然真正信息化的全面啟動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F在,國家又把信息化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信息化對計算機很重要,它的核心問題就是計算機應用。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是計算機行業的工作。國家信息化實際是要大規模應用計算機,對計算機事業的影響非常大。

但是中國的計算機產業對它的支撐程度還不夠,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很多都是外國產品。計算機事業應該加強對中國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要靠本國信息力量的支持。我國的計算機事業要下工夫想辦法,對信息化形成強大支持,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張效祥院士簡介

1918年出生于浙江海寧。1943年畢業于武漢大學電機系,1956年至1958年在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及計算技術研究所進修。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56所所長、總工程師,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國家發明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863計劃”監督小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組長,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專家委員等職?,F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等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穴學部委員?雪。

張效祥院士是我國計算機事業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領導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仿制。在此后的35年中,先后組織領導并親自參加了我國自行設計的從電子管、晶體管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的研制,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他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率先在我國開展多處理并行計算機系統國家重大項目的探索與研制工作。經過多年努力,于1985年勝利完成我國第一臺億次巨型并行計算機系統,為我國巨型機的研制開拓了新的技術途徑,也對我國跟蹤當代國際計算機向多處理器化發展的趨勢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由他主持撰寫的《中國計算機學會關于發展我國大型通用機的建議》和最近由他主編的《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都在我國計算機界產生很大影響。他曾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總參謀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榮立軍隊一等功。他被國家科委授予“為國家863高技術計劃的實施作出特殊貢獻的專家”榮譽證書。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國高?!罢n程思政”研究隨著其實踐的深化逐步趨于成熟,自2017年以來,關于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研究不斷豐富,廣州商學院會計學院和廣州華商學院會計學院在“思政元素”嵌入會計學專業課程進行了多次研討,本文以“資本市場運作”導論一章為例,探索如何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嵌入“思政元素”。

關鍵詞:資本運營;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嵌入

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見,爭創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廣州商學院會計學院和廣州華商學院會計學院,在專業課程《資本市場運作》導論一章中,如何將“思政元素”嵌入專業課程的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資本市場運作”課程概述

“資本市場運作”是會計學院專業課。要求學生掌握課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并通過資本運營國內外典型案例,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資本經營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資本的籌集與資本運動與增值過程,具體包括資本市場基本理論、企業上市、債券融資、股份回購、信托、投資基金、并購決策、跨國資本運營等重點章節,達到能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要求;熟悉資本擴張及資本收縮的各種方式及運用前提;理解資本重組、企業托管經營、資產剝離、企業分立等含義、特征及運用前提。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最終可以運用相關專業知識,分析資本運營案例,撰寫相關論文。

該課程的思想道德目標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掌握資本市場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運用專業知識對企業資本運營問題進行系統思考。

二、“思政元素”在課程導論中的嵌入

(一)導論的知識目標與思政目標

資本運營是企業實現資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通過本章教學至少應該實現下列目標:(1)使學生掌握資本的含義和特點、掌握資本運營的含義、內容與模式;(2)熟悉資本運營的目標與特點、熟悉資本運作的類別等知識目標;(3)了解資本運營的動因;(4)能通過案例分析資本運營的風險及管理等能力目標;(5)使學生了解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歷程及中國特色,具備良好的風險防范意識等思政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資本市場運作》導論這一章中,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嵌入“思政元素”。

(二)“思政元素”課前的嵌入

為了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前將課前導入案例植入網絡或者通過微信、QQ群等多種形式發給學生,要求學生提前閱讀。通過課前給學生提供案例,上導論這一章時共同談論該案例,悄無聲息的將“思政元素”嵌入課題,具體內容如下。

案例背景簡況:2018年6月22日,美團點評正式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 。9月20日,美團點評登陸港交所。2020年1月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美團點評以市值5500億元位列第6位。

思考問題:“洋務運動”曾嘗試資本市場運作但以失敗告終,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取得巨大成就,請總結其原因。

(三)“思政元素”課中的嵌入

該章的核心知識要點為資本運營的概念、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橫向型資本擴張、收縮型資本運作模式,在講述理論知識的同時,精心設計案例,每個案例之中都隱含了“思政元素”,具體內容如下。

1.資本運營概念“思政元素”的嵌入

案例背景簡況:海爾集團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史蒂格勒說: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大企業,沒有哪一家是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利潤的積累發展起來的,都是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通過資本運營發展起來的。海爾集團抓住有利時機,實現了低成本的資本擴張。海爾集團發展如此迅猛,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有效的資本運營模式。

思考問題:海爾集團從一家集體企業成長為跨國企業的簡況?有哪些資本運營的方式?

在該案例中穿插我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背景,巧妙的與資本運營概念銜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經濟改革的發展歷程。

2.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思政元素”的嵌入

系統講述我國資本市場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1)股份制改革試點;(2)證券流通市場和交易所的出現;(3)債券、期貨的上市;(4)逐漸走向規范的市場;(5)中外資本市場法制監管的比較五個階段。

講述完后引導學生思考: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何特點?

通過理論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嵌入“思政元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融入思政教育。

3.橫向型資本擴張“思政元素”的嵌入

案例背景簡況:幾年來,青啤集團依靠自身的品牌資本優勢,先后斥資6.6億元,收購資產12.3億元,兼并收購了省內外14家啤酒企業。不僅擴大了市場規模,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壯大了青啤集團的實力,而且帶動了一批國企脫困,初步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

思考問題:國有企業青啤集團改革的歷程及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該案例是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的典范,讓學生了解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收縮型資本運作模式“思政元素”的嵌入

案例背景:2009年2月27日,魯潤股份資產剝離計劃在其200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順利通過。公告顯示,此次出售的資產包括公司直接持有的泰安魯潤水泥制造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間接持有的山東魯潤京九石化有限公司100%股權,雙方于2009年2月11日簽署了“資產轉讓協議”。通過資產出售,魯潤股份將收回10638.20萬元的現金,減少了21902.87萬元的負債。

思考問題:我國如何引導傳統型企業產業升級改造?

該案例與理論知識緊密相連,讓學生了解我國當前改革的趨勢,產業升級和國際環境,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參與國際競爭。

(四)“思政元素”課后的嵌入

講完該章后一方面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總結,另一方面精心選擇案例,通過課后鞏固專業知識,融入“思政元素”。該章課后案例分析選擇目前的熱點“滴滴出行高管團隊及資本運作”,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思考問題:(1)滴滴出行如何開展資本運作的?(2)我國網絡安全存在哪些風險?如何防范?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加深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提高了思想素質。

三、結論

當前,高?!罢n程思政”的制度建設研究相對碎片化,尚未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加強高?!罢n程思政”的制度建設研究,形成強有力的制度保障體系。

“課程思政”并不是思政課的改頭換面,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中,要將“課程思政”與具體專業或具體課程結合起來。 將“思政元素”融入非思政課堂, 實現價值引領、文化傳承及教育感化的育人目的。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在課程內容中,找準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建立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的“延伸性”關系,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進行重新設計。

“課程思政”旨在為高等院校專業課程找到嵌入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的案例教學,潛移默化的將思政元素滲透到道德教育之中,以滴水穿石、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地實現“課程思政”教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5):23-37.

[2]彭文華.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的課程設計研究[J].法制博覽.2020(13):231-232

[3]張正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邏輯理路[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04):16-19+5

[4]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 (15):11-14.

基金項目:廣州商學院2020年度課程思政“四個一”試點項目“資本市場運作”(編號:KCSZSDXM202036);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會計學)(教高廳函〔2021〕7號);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財務管理)(教高廳函〔2021〕7號);廣州華商學院2021年校級一流課程“資本市場運作”(華商教〔2021〕47號)。

作者簡介:

彭文華(1964-),男,廣東廣州,高級經濟師,副教授,廣州商學院會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資產證券化。

楊詠梅(1973-),女,廣東廣州,高級財務管理師,廣州華商學院實踐教學管理中心主任,講師,研究方向:互聯網+會計、財政稅收。

楊俏文(1984-),女,廣東湛江人,高級財務管理師,廣州華商學院財務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資本市場與財務、管理會計。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3篇

2011年4月9日,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孫誠研究員主持的“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專項基金課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來自各地的高校領導、教學專家及課題骨干成員等40余名與會者, 就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研討會邀請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展研究中心何國祥研究員做了“關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設想——基于創新理論和國家創新體系的視角”的專題報告, 并有七所院校介紹了本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成功經驗, 分別是柳州職業院校的韋林主任、宜賓學院的孔麗蘇老師、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吳同華處長、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曹建清副處長、西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曹新煒教授、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韓顯中院長和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的劉克勤院長。最后, 孫誠研究員做了“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研究”的總報告, 并希望多從問題出發研究課題, 在實踐中探索破解問題的方法和有效措施;提出了進一步推動課題研究的計劃和要求。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分析了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替代率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總體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或份額)不斷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斷遞減這樣一種漸進過程。按照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定義,當一個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本國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本國總人口的7%時,則稱為老年型人口社會。我國在20世紀末60歲以上人口已經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10%,這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從中國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齡結構可以明顯看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都大幅度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0—14歲少兒人口比重逐漸降低, 從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33.59%降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6.60%;尤其是2000年以來,0—14歲人口的比重更是快速下降,10年間下降了6.29%,降幅非常大。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逐漸上升,從1982年的4.91%上升至2010年的8.87%,增幅非常之快。從數據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短短的十幾年間就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由于政策的特殊性,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尚不發達,剛剛進入小康社會遠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已經凸現,國民財富的累積還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就要承擔龐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詳見表1。

表1 中國六次人口普查中年齡結構 單位:%

資料來源: 中國統計年鑒及國務院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但是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形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養老金隱性債務問題

當前,我國養老金隱性債務問題十分突出,這既是制度轉軌的必然產物,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自此中國正式實行部分基金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在此之前已退休和將退休的職工來說,他們沒有建立個人賬戶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從個人賬戶領取養老金。在城鎮養老保險新制度起步階段,全國大部分地區采取“空賬”運作個人賬戶,國家允許向個人賬戶透支,即借用新繳納的和累計的個人賬戶基金發放己經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在2010年7月召開的中國和拉美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上,有關專家的估算,當前中國養老金“空賬”規模大約為1.3萬億。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口撫養比將持續上升,也就意味著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人數增加,而為制度繳費的人數不變甚至減少,隱性債務問題勢必越來越突出,因此,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正面臨著“舊債新賬”的雙重壓力,這一問題降低了改革后的養老保險制度的信譽,也造成我國面對人口老齡化的養老金支付危機。

(二)養老保險制度不統一,資源分配不公

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會的整體公平與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與人口規模下,廣覆蓋,低水平的養老保險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國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較大的問題,社會資源分配不甚公平。當前的養老保險體系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機關公務員和部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實行國家財政或者本單位包下來的養老保險制度;企業單位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養老,部分試點地區試行以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無論是從政府的投入還是最終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當大,缺乏公平與統一性。對于城鎮就業人員而言,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覆蓋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城鎮個體經濟組織仍游離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這樣的情況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運行。對于農村而言,社會保障水平仍然較低, 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仍然較窄,我國各級財政將可用的資金對于農村養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較少,2010年國家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國家有限的資金投入主要體現為農村扶貧資金和民政救濟金,對于農村人口養老保險的投入極為有限,因此,我國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險問題仍然十分棘手。

(三)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問題

我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部分實行長期積累,如果將這部分社?;鹜度胧袌鲞\營,獲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我國養老基金支付帶來的壓力??墒?,在我國當前情況下,社?;鸬耐顿Y運營和管理存在著諸如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資環境不良、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養老保險基金由于監管不嚴、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機構非法挪用,這些問題都會導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困難,不利于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養老基金平均投資回報率扣除掉通脹率之后,實際收益率為負值,而很多發達國家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都遠高于我國,以智利為例,其養老金投資收益率可高達12%,尤其是在較高的通貨膨脹壓力下,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更是亟待解決。

(四)養老金替代率高,離退休費用剛性增長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養老保險金替代率的適宜水平是60%,而據國內一些學者和專家的研究表明,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與國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過高的養老金替代率雖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問題,養老金替代率過高不僅會誘發勞動者提前退休,挫傷在職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也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壓力。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2010年7月披露研究結果: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為1.3萬億人民幣。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金標準的不斷提高勢必會帶來我國養老金缺口的進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我國人口的人均壽命也越來越長。人均壽命是養老保險制度設計和運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均壽命的增加意味著人均領取養老金的年限越來越長,養老保險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資金量越來越多,制度內離退休費用將持續攀升。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這一問題將愈發突出。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相關對策

(一)逐步統一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

首先,對于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應逐步予以統一。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使其與全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賬模式接軌。在執行層面,加強監察力度,要吸收年齡構成相對年輕的非國有企業職工、城市農民工加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大對違反社會保險法單位的懲處力度,逐步開征社會保障稅。

其次,需要加快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繼續擴大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范圍。加快建立政府組織引導、農民自愿參加、個人賬戶為主、保險關系可轉移、調整機制健全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必須使“三方共擔”的原則具體化,尤其要明確政府的財政責任,多途徑解決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

(二)加強對養老金的統籌監管

對社會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過程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每一個環節都要加強監管,可以引入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會獨立人士組成的專門監督小組進行公開監督。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資上,要進行問責制及引進風險管理制度,在首先保證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資風險分散,對投資的資產配置進行科學的投資模型設計,積極探索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徑,按國家有關基金運營的法律法規規定對基金進行市場化運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資人制度,由專業基金管理公司負責運營,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確保資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三)實行彈性退休年齡,控制提前退休

目前,中國職工的退休年齡一般情況下是男性60歲、女性55歲,這是20世紀50年代依據建國初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全國人口平均壽命較低的客觀背景制定的。近年來,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上升和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口初始勞動年齡不斷提高,而退休年齡不變,這不僅導致勞動資源浪費,并且增加了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另一方面,各行業勞動條件、勞動強度以及對知識技能的要求不同,退休政策缺乏彈性,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據《中國養老保險基金預測與管理》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因此,一定程度上推遲法定退休年齡,嚴格控制提前退休,實行彈性退休年齡有利于當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基金增收減支。

(四)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極其緩慢,應在國家提供基本的養老保障的前提下,通過立法、稅收等多種手段鼓勵地方、企業發展多層次的養老保險制度。首先,國家為職工建立基本的養老保險體系,其保障水平要充分考慮國家的承受能力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般選擇較低水平。其次,企事業單位在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其職工提供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國家應從稅收減免、法規保障等角度予以支持。最后鼓勵個人參加儲蓄性的養老保險。

參考文獻:

[1] 萬明國.社會保險案例評析[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

[2] 劉金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完善我國城鎮養老保障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大,2010 .

[3] 宮曉霞. 發達國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及其啟示[J].中央財經大學報,2006,(6).

[4] 李衡,周一.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J].改革,2008,(12).[責任編輯 高惠琦]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城鄉分離的二元戶籍制度,它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構筑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文章回顧了近年來有關戶籍制度改革推進模式及阻力的文獻,總結了相關經驗與化解對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和解決對策。探究的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加快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大有裨益。

[關鍵詞]戶籍制度改革;推進模式;阻力;對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016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城鄉分離的二元戶籍制度引起的二元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2014年7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于是,戶籍制度改革工作被再次提上議程。

1我國戶籍制度的歷史回顧

我國戶籍制度形成于春秋,定型于秦漢,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商朝有“登人”或“登眾”的人頭統計。西周開始分“都”和“鄙”進行人口統計。春秋戰國出現“書社制度”與“上計制度”。秦代實行“戶籍相伍”。漢代則實行“編戶齊民”?;仡櫸覈糯膽艏贫?,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收賦和征兵。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戶籍制度發展過程可謂是曲折中前進,螺旋式上升。王美艷、蔡昉(2008)提出,我國戶籍制度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以前,建立和維系階段;二是1978—2000年,改革階段;三是2000年以后,新世紀的改革階段。[1]劉貴山(2008)則認為,我國戶籍制度的發展可分為五個時期:一是1949—1957年,自由遷移時期;二是1958—1978年,遷移控制時期;三是1979—1988年,準市場經濟時期的調整和改革;四是1989—2000年,改革的起步時期;五是2000年以后,改革的加速時期。[2]另外,李瑜(2011)指出,我國戶籍制度有三個階段性的變化: 一是1953—1957年,由城鄉統一、遷徙自由向逐漸限制、控制轉變;二是1958—1978年,首次明確劃分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并且嚴格限制人口遷移;三是1978年至今,戶籍制度改革變得備受政府和人民的關注。[3]

2激進改革抑或漸進改革

綜觀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我們會發現兩種相互對立的改革模式。一種是激進改革模式,即一步到位徹底廢除長期以來堅不可摧的二元戶籍制度,用“居民戶口”消除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之間的差異。與之對立的是漸進改革模式,即通過漸進柔和的手段,逐漸向農村人口,特別是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有序開放城市戶口,降低落戶門檻,設置準入條件,實施有差別的落戶政策,從而實現人口的合理流動,逐步消除二元結構。

21激進改革的推進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由二元戶籍制度帶來的二元經濟結構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利于公民合法權益的實現。于是,有人認為要徹底廢除這種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戶籍制度也就順理成章了。激進改革派認為,戶籍制度改革就是要還原戶籍制度進行人口管理的最初功能,消除城市和農村戶口之間的差別,去除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眾所周知,實行一元戶籍制度,消除城鄉戶口差異,實現公民的遷徙自由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中心任務。但我們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過于理想化和急功近利的做法都無法順利實現改革。[4]激進改革派的主張只是在形式上把二元戶口變成了一元戶口,沒有在真正意義上關注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這樣的改革并沒有實際意義。

22漸進改革的推進模式

漸進改革派的觀點與激進改革派對立。漸進改革派認為,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要以維護社會的穩定為目標,采用循序漸進、緩慢緩解的方式來實現戶籍制度的改革,達到改革和維穩的雙重目標。任何改革都會對原制度有路徑依賴,因此,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模式應該以漸進式為基調。張車偉(2012)指出,改革應該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而服務,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要在不斷縮小城鄉差異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5]隨后,朱識義(2014)也提出,當前的實際國情決定了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必須遵循漸進改革的原則,因為短時期內我國不可能完成戶籍制度改革的其他配套改革任務。[6]想要一步到位徹底廢除現行的二元戶籍制度是操之過急的,這種想法不現實也行不通。

以上兩種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模式皆具有其合理性,但是也都存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想要采用激進改革模式,卻無法完全剝離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想要采用漸進改革的模式,卻無法從真正意義上跨越二元戶籍制度的鴻溝。到底采用哪種推進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不同的改革階段應當運用不同的推進模式。然而,也許戶籍制度改革還有第三條出路,即去利益化的推進模式。黃錕(2009)提出,去利益化、城鄉一體化、遷徙自由化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7]對戶籍制度本身的改革并不能夠改變城鄉二元分離的現狀,剝離戶籍上的各種福利和利益才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8]同樣,李強、胡寶榮(2013)也認為,我國戶籍制度存在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戶口的價值化或等級化,戶籍上附著的利益是造成“社會空間等級”的核心原因。[9]雖然前兩種推進模式都涉及了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問題,但它們都解決得不徹底。也許第三種思路去福利化是更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改革推進模式。

3多元阻力以及多重矛盾

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在此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阻力和矛盾。改革中面臨的最大阻力是各利益主體之間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改革中面臨的主要矛盾來源于附加在戶籍制度上的福利和利益。我國的戶籍制度不僅具有人口管理功能,還具有醫療、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社會管理功能,這些功能都是未來矛盾爆發的隱患。因此,其阻力和矛盾的研究十分必要。

31戶籍制度改革的多元阻力

鄭杭生,張本效(2014)提出,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阻力是多元的。從利益主體看,可分為三大主體:“市長”“市民”和“農民”。一是“市長”,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推動經濟發展,利用其掌握的政治權力來維持二元戶籍制度的現狀,于是產生了強大的阻力。二是“市民”,即城市市民。城市市民擁有戶籍制度帶來的“天然優勢”,農民進城將對市民社會的眾多方面造成沖擊,市民中必然會形成一股改革的阻力。三是“農民”,即農村農民。[10]戶籍制度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農民的落戶意愿。比起進城生活,農民更希望得到農村土地,特別是具有區位優勢的近郊土地。于是,農民也成為改革的一股阻力。然而,楚德江(2013)則認為,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戶籍制度上附著的利益增加了改革難度而形成阻力;其二,公民利益因戶籍制度改革受損而形成阻力。[11]

32戶籍制度改革的多重矛盾

戶籍制度改革在遭遇多元阻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多重矛盾。王威海,周乃寧,張雄,蔣澤(2008)認為,目前改革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統一城鄉戶口并不意味著實現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并沒有切實執行改革政策;三是相關配套制度改革并未同步進行;四是統一城鄉戶口后依然無法實現城鄉人口雙向流動。[12]隨后,劉傳江、程建林(2009)提出“雙重戶籍”,認為改革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是“顯性戶籍墻”和“隱性戶籍墻”之間的矛盾。戶籍制度改革已經成功穿越統一城鄉戶口的“顯性戶籍墻”,但附著著各種利益的“隱性戶籍墻”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重大障礙。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就必須拆除“隱性戶籍墻”。[13]

4基本經驗以及解決對策

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從產生到發展再到今天,其弊端日漸暴露。這一制度長期以來限制了我國城鄉人口的自由流動,損害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阻礙了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許多學者對戶籍制度改革問題都有過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對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也提出了解決對策,這些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41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經驗

熊小林(2010)提出,從目前各地“戶改”的實踐來看,有兩種思路:其一,用農民退出的土地和宅基地換城市戶籍和相應的城市公共服務;其二,不斷提升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縮小城鄉戶籍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差異。[14]李志德(2010)認為,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城市戶籍的供需關系:一是增加城市公共品的供給,為吸納農村剩余人口做準備;二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和諧發展。[15]

42解決對策

421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從而推動戶籍制度的改革,同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戶籍制度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鄒一南(2014)認為,基本公共服務應該重點向農村傾斜,引導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動,走出一條均衡發展的道路。[16]要實現科學發展,就要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放在城鄉之間。要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又需要把重點放在農村地區。

422與土地制度改革配套進行

二元戶籍制度改革應與土地制度改革配套進行,二者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要破除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就必須把重點放在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上。[17]在戶籍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要注重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保障農民的使用權、支配權以及剩余索取權。[18]大部分農民進城務工皆非終生行為,城市所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有限,大部分農民終將回鄉養老。此時,切實維護好農民的房產權、宅基地權和土地承包權變得尤為重要。

423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的引導下,讓勞動力資源自由流動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劉慣超(201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性問題之一。[19]陶然、劉凱(2009)指出,在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要為流入城市的人口構建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體制、住房和子女就學安排機制,建立一個“城市福利包”。[20]將戶籍制度改革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才能緩解改革過程中的矛盾。

424堅持中央主導與執政理念轉變

戶籍制度改革工作需要中央的統一指導,引導地方政府轉變執政理念。王文錄、郁利燕(2010)認為,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需要由中央政府全面主導,并由各地區地方政府共同驅動,整體推進,注重多部門配合。[21]此外,李曉飛(2010)還提出,轉變政府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實現“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性轉變,才能取得戶籍制度改革的實質性突破。[22]

425改革創新精神和科學規劃

戶籍制度改革是社會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涉及各社會主體的利益,要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改革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的規劃是必不可少的。要徹底的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就需要在理念上和制度上進行創新,同時還必須依靠科學的規劃,才能穩步向前推進。[23]總之,改革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的規劃,是城鄉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轉變的助推器。

5簡評

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在此過程中,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于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我國的戶籍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僅具有人口管理的功能,還承擔著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社會管理功能。這些功能的存在成為了改革的重大阻力和困難。隨著改革中各種矛盾的凸顯,戶籍制度改革問題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文章回顧了過去許多專家和學者對戶籍制度改革的相關研究成果,選擇了推進模式、多元阻力和解決對策這幾個改革中較為重要的方面進行了綜述。發現,除了采用激進改革模式和漸進改革模式之外,也許走利益化這條道路會更加符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堅信在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必將取得新的成就,為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美艷,蔡昉戶籍制度改革的歷程與展望[J].廣東社會科學,2008(6):19-26

[2]劉貴山1949年以來中國戶籍制度演變述評[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1):37-41

[3]李瑜我國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J].人口與經濟,2011(5):64-105

[4]陸益龍戶口還起作用嗎——戶籍制度與社會分層和流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8(1):149-164

[5]張車偉戶籍制度改革需要差別化的政策[J].人口與發展,2012(2):20-22

[6]朱識義戶籍制度改革若干思考[J].河北法學,2014(10):113-119

[7]黃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J].城市發展研究,2009(2):97-104

[8]彭小輝,史清華城鄉二元戶籍的歷史沿革、改革路徑與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13(8):38-46

[9]李強,胡寶榮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J].社會學評論,2013(1):36-43

[10]鄭杭生,張本效可行性與可達性:戶籍制度改革破題[J].探索與爭鳴,2014(7):43-46

[11]楚德江就業地落戶——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現實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13(3):40-43

[12]王威海,周乃寧,張雄,等戶籍制度改革的動力、阻力與途徑探討[J].理論導刊,2008(3):16-18

[13]劉傳江,程建林雙重“戶籍墻”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J].經濟學家,2009(10):66-72

[14]熊小林統籌城鄉發展:調整城鄉利益格局的交點、難點及城鎮化路徑——“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現狀與展望研討會暨第五屆中國經濟論壇”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91-96

[15]李志德中國戶籍制度變遷的路徑選擇:城市戶籍的供需均衡與實現[J].經濟體制改革,2010(4):5-29

[16]鄒一南城鎮化的雙重失衡與戶籍制度改革[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2):39-49

[17]陳學法二元結構變遷中的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變革[J].宏觀經濟研究,2009(12):51-54

[18]許經勇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面臨的深層次問題[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33-43

[19]劉慣超論戶籍制度改革的方向、關鍵和步驟[J].經濟體制改革,2010(6):21-24

[20]陶然,劉凱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J].人口與發展,2009(6):41-46

[21]王文錄,郁利燕走向一元化:我國戶籍制度深化改革構想[J].城市發展研究,2010(8):94-98

[22]李曉飛戶籍制度與當代中國社會差別關系的實證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98-105

[23]崔慶五關于成都戶籍制度改革模式的幾點思考[J].人口與經濟,2012(2):60-66

我國律師制度發展研討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制定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面教學監督、激勵和考核的管理機制,并在教學管理中進行改革創新,只有通過加強教學管理的過程管理機制,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運行教學管理機制,才能保證高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管理 制度建設 創新 高校

一、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管理制度是指管理體制過程中規范的整合。高校教學管理制度規范就是對培養計劃、開課計劃、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效果等做出明確細致的規定,并在研究教學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適合學校自身特點的體制,建立和健全自我完善、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機制。

在教學管理中,堅持對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和管理,保障教學工作始終圍繞著人才培養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從制訂學校的發展規劃、專業發展規劃、學年度工作計劃,到組織和引導各院系各專業教研室進行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現代化教學手段建設和專業教學改革等都要有一套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同時,在教學管理全過程中,堅持新開課和開新課試講制度、院系領導聽課制度、教師相互之間觀摩聽課制度、特聘督導專家聽課制度、期中教學檢查與反饋制度、期末考試管理制度、畢業實習與管理制度等。通過強化教學制度管理,對教學狀態進行科學規范化管理,保證高校教學高質量穩定運行。

二、教學質量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評價、激勵、考核”管理機制,是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務。加強對教學狀態的全面過程監督管理,建立全面的教學過程的監督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考核機制。只有將教學效果的檢查評價結果和教師獎勵、考核、評聘、晉升職稱掛鉤,獎優罰劣,才能使教學管理工作、組織管理更合理、更完善。高校只有在管理體制形式、組織結構和分配關系上,建立起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既是激勵和約束體制互補,才能保證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穩步提高。

建立健全全面教學質量管理監督機制,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制,將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環節、課程考試等質量標準,為嚴格監控和正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提供可靠依據。與此同時,建立保證教學質量監控的相應制度:教學檢查制度應包括授課質量管理制度、領導聽課制度、考試分析制度、學生對教學工作的評價制度、教學例會制度、教學督導制度,課程評估制度、學生評教制度、教師講課大賽制度、教學質量診斷制度,畢業生座談會制度等等。

如對全校的課堂教學狀態質量進行評價,是運用聽、評、考、查等形式和手段,對教學質量進行宏觀、動態監控。按照執行教學規范、教學內容、教學狀態和教學成果四項內容進行考評;將領導、同行專家、督導專家和學生對教師上課效果評價打分綜合確定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建立黨政領導聽課制度、同行專家聽課制度、督導專家聽課制度。采用隨堂聽課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手段、教風、教材使用情況、學生課堂紀律、學風情況、教師批改作業、答疑等教與學狀態進行檢查。其次,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管理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對教師實行“教學效果的學生評價”制度,由學生填寫對任課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則包括教師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教學秩序、課后輔導、能力培養7個方面。課程總體成功度評價反映的是學生對課程的總體印象。

積極推進激勵機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體現貢獻的分配激勵機制,拉開收入差距,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激勵機制。加大學校的人事改革步伐,強化學校內部的競爭機制,教師崗位聘任要遵循“按需設崗、公平競爭、擇優聘任、簽約管理”的原則,打破教師職務終身制,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形成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和按勞取酬的分配機制。

三、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

教學管理改革創新是以管理者為主體,從管理基本職能出發,對教學管理工作進行改革、變化和重組,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并使之處于動態協調之中的活動總和。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的實質,是研究和探討教學組織及組織內部資源有效配置,強調的是對師生員工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現代教學管理理念中,著重強調的是調動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它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現代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要以改革創新激活教學管理,激發起師生中教與學的熱忱。

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提高教師的思想品德和教學藝術素質,增強工作責任心,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學習與培訓,教師在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任務后,安排有進修和科學研究的時間。同時,確立教學是一門學問的觀念,克服只重專業科學研究成果,忽視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的偏見,鼓勵教師認真總結有規律的教學經驗,并使之理論化,從制度和政策上引導教師積極開展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學術研究。

從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學校要大力倡導“好學力行,求是創新”的學風,弘揚努力學習、刻苦拼搏的精神,積極創建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新型教學模式和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在教學內容上,不斷充實最新成果和代表當今社會發展前沿的知識;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鼓勵教師開展啟發式、研討式、探究式教學;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實現教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從教學管理隊伍出發,提高教學管理的藝術和能力,加強教學管理隊伍的業務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既懂得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又懂得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念,熟練地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辦公自動化設備。具備教學信息的收集和處理技能,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與此同時,在教學管理全過程中,實現計算機、網絡技術現代化管理,建立網絡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涉及教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對培養計劃、開課計劃、教學任務書、學生成績、學籍管理、教材管理、師資管理、排課、選課等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管理手段,使教學信息最大限度實現數據共享,為學校的教學決策提供了詳盡的數據支持。使一系列科學的管理制度落實到實際的管理活動中,保證學校的教學管理規范、有序、高效地運作;建立教學信息服務系統,對課程的學習目標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進度、考試、任課教師和教學資源的占用情況等;建立教師的教學管理業務檔案,包括教師的基本資料,如教學工作量、科研項目、參加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情況,獲得的教學獎、科研獎、教學效果等方面。

高校管理創新既是管理方式、方法應用中的創新,更是對傳統管理的革新與揚棄。制度的建設和創新會有來自各方面的阻礙,因而具有更大的難度,體制改革深化的過程,就是破除舊制度、建設新制度,固化改革成果的過程,沒有制度的建設和創新,難有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周遠清.高等教育體制的重大改革與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1(01)

[2]劉大力,尹力.實踐教學和管理的探索與研究[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 2010(05)

上一篇:食品安全知識與人口學論文范文下一篇:現代服裝設計裝飾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