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

2024-02-15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1篇

從近幾年中考看,翻譯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夠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銳的發現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們翻譯好,翻譯的通順流暢,這樣才不會在翻譯中丟失相應的分數。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種句式。

(問:文言中主要有哪幾種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

二、課前溫習:

1、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对佈?/p>

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抖Y記》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秱儆馈?。

5、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短一ㄔ从洝?/p>

6、斯是陋室?!稅凵徴f》

7、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稅凵徴f》

8、中峨冠而多鬢者為東坡?!逗酥塾洝?/p>

9、是謂大同。 《禮記》

10、天下為公?!抖Y記》

11、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队^潮》

12、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队^潮》

13、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逗耐た囱?/p>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段辶壬鷤鳌?/p>

15、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16、環滁皆山也?!蹲砦掏び洝?/p>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蹲砦掏び洝?/p>

18、陳勝者,陽城人也?!蛾惿媸兰摇?/p>

19、吾聞二世少子也?!蛾惿媸兰摇?/p>

20、當立者乃公子扶蘇?!蛾惿媸兰摇?/p>

21、號為張楚?!蛾惿媸兰摇?/p>

22、此教我先威眾耳?!蛾惿媸兰摇?/p>

23、非若是也?!短砌虏蝗枋姑?/p>

2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短砌虏蝗枋姑?/p>

25、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堵≈袑Α?/p>

2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堵≈袑Α?/p>

27、此用武之國?!堵≈袑Α?/p>

28、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冻鰩煴怼?/p>

29、“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30、“此城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豆敗?/p>

32、宋所謂無雉雞鰒魚者也?!豆敗?/p>

33、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34、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遏~我所欲也》

35、是魚之樂也?!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6、子固非魚也?!肚f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夫戰,勇氣也?!恫軇フ搼稹?/p>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39、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多u忌諷齊王納諫》

二、知識歸納

1、什么是判斷句式?

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表示判斷的句子,叫判斷句。(現代漢語一般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判斷動詞“是”來表示判斷的,但在古漢語里,“是”多作代詞用。因此,在絕大數情況下借助語氣詞來表示判斷) 常見的判斷句式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在謂語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者,„„也”式。這種判斷句式,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典型格式。 例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部分后面不用“也”,即“„„者,„„”式。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同樣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判斷動詞“是”。 例句:柳敬亭者,揚州之泰州人。

(3)主語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頓,只在謂語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即“„„,„„也”式。這種判斷句式中“也”同樣不譯。 例句: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4)“者”“也”都不用,即“„„,„„”式,譯成現代漢語時,只需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例句: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5)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 例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6)用“乃,即,則,皆,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用副詞“非”表示否定判斷。

例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文中也有,但比較少見。 例句: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8)用“耳”“耶”“歟”“乎”等語氣助詞幫助判斷。 例句: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三、牛刀小試:指出課前溫習中1—10的特殊句形式。

四、課后練習:指出課前溫習中11-39的特殊句形式。

五、鞏固練習:

1、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判斷句的一項( ) A、吾令人望其氣,皆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氣也。 B、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C、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

2、下列句中的“則”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 A、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水則資舟。 B、唯求則非邦與?

C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位卑則足羞。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斷的一項是( ) A 、是進亦憂,退亦憂。B、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蘭是女郎。

六、連線中考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2篇

文言文特殊句式復習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差別很大。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10種類型)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練習:

一 、判斷句

(1)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2)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竊符救趙》)

(5)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后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6)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二.被動句(9種類型)

1.而君幸于趙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見„„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志??縿釉~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練習:

二 、被動句

(1)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7)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赤壁之戰》)

(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13).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墒?,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類型:(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于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于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于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后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后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后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③中心詞+后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往。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于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于管仲、樂毅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公安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后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诿珊笫、鄄灰巹t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承前省)

②(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缶。(蒙后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后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

)而走(

)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

)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

)車騎中。又試之(

)雞,果如成言。

練習:

六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2. 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 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東升學校2018屆高三一輪復習文言特殊句式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練習: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3篇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③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④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⑤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⑥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④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 ⑤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①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①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②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④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⑤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①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 ②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①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②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產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②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

承后省。如:

①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對話省。如:

①“(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謂語的省略。例如:

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②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①(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②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③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④屠懼,投(之)以骨。(《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①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②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于)河南,臣戰(于)河北。 ③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⑤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②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四、倒裝句

(一)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忌不自信(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于國也》)

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師說》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離騷》) ⑦東望愁泣,若不自勝?!读銈鳌防畛?/p>

⑧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李朝威《柳毅傳》) ⑨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鴻門宴》) ②吾孰與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④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⑤彼且惡(何)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⑥沛公安在?(史記《鴻門宴》)

⑦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志)(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⑧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韓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傳》) ⑩無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傳》)

3.介詞賓語提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岳陽樓記》) ②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③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孟子《莊暴見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鴻門宴》) ⑥余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

⑦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 ⑧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⑨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莊子《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③惟命是聽(成語)惟利是圖(成語) ④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⑤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問。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二)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③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④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②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②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后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①“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鴻門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促織》)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象。

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③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⑤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⑥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史記《鴻門宴》) ⑦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⑨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⑩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世家》)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詩經《邶風•靜女》)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蘇軾《赤壁賦》)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赤壁賦》)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李朝威《柳毅傳》) ?命坐于靈虛之下。(李朝威《柳毅傳》)

(四)主語后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象。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袁宏道《虎丘記》) ③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④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者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1.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2.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啊)等。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4篇

現代漢語的語序一般以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后;狀語在前,動詞在后;謂語在前,賓語在后。如果這種順序被顛倒,就成為“倒裝句”。文言文的語序倒裝主要有四種:

A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在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B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候,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C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

D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 A主謂倒裝。

1、渺渺兮予懷。—“渺渺”是主語“予懷”的前置謂語,譯:我的心想得很遠很遠啊。(《赤壁賦》) B賓語前置。

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

1、何為其然也?—(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為什么簫聲這么悲涼呢?(《赤壁賦》)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現在在哪里呢?(《赤壁賦》)

3、而又何羨乎?—(何羨是羨何的倒裝)譯:又羨慕什么呢?(《赤壁賦》)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譯:不如此,我怎么會這樣?(《鴻門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裝)譯:今天的事情怎么樣?(《鴻門宴》)

6、客何為者?—(何為是為何的倒裝)譯:客人是干什么的?(《鴻門宴》)

7、大王來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裝)譯: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鴻門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裝)譯:沛公在哪里?(《鴻門宴》)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

1、及時相遣歸。—(相遣歸是遣歸相的倒裝)譯: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東南飛》

2、嬉戲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裝)譯:游戲時不要忘了我?!犊兹笘|南飛》

3、誓天不相負。—(相負是負相的倒裝)譯:我指天發誓,絕不會辜負你?!犊兹笘|南飛》

4、好自相扶將。—(相扶將是扶將相的倒裝)譯:好好侍奉婆婆?!犊兹笘|南飛》

5、還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裝)譯:那時一定去接你?!犊兹笘|南飛》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裝)譯:永遠不要忘記我啊《!孔雀東南飛》

7、君既若見錄。—(見錄是錄我的倒裝)譯:您既然如此惦記我?!犊兹笘|南飛》

8、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裝)譯:但是我沒有料到自己能先進入關中(《鴻門宴》) 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前邊 C定語后置。

文言文雖有修飾詞放在中心詞前面的,但多數置于中心詞之后,所以構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點。定語后置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者“”之“”而“作標志詞。二是數量詞作定語時,也常后置。

1、凌萬頃之茫然。—(茫然是萬頃的后置定語)譯:越過茫茫的江面。(《赤壁賦》)

2、客有吹洞蕭者,—(吹洞簫是客的后置定語)譯:有吹洞簫的客人(《赤壁賦》)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賓客的后置定語)譯: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荊軻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是白璧的后置定語,一雙是玉斗的后置定語)譯:我拿一雙白璧,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給亞父。(《鴻門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語) 譯: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荊軻刺秦王》)

6、金千斤,邑萬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語,萬家是邑的后置定語)譯: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荊軻刺秦王》)

7、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舉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語)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帶的玉暗示項王。(《鴻門宴》) D狀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

1、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應為“蘇子與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賦》)

2、月出于東山之上。(應為“月于東山之上出。”)(《赤壁賦》)

3、徘徊于斗牛之間。(應為“于斗牛之間徘徊。”)(《赤壁賦》)

4、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應為“況吾與子于江渚之上漁樵”)(《赤壁賦》)

5、相與枕藉乎舟中。(應為“相與乎舟中枕藉。”)(《赤壁賦》)

6、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應為“唐浮圖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禪山記》)

7、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觀)(《游褒禪山記》)

7、沛公軍霸上。(應為“沛公(于)霸上駐軍“)(《鴻門宴》)

8、徘徊庭樹下。(應為“(于)庭樹下徘徊”)《孔雀東南飛》

9、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為“夫今樊將軍,秦王(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 譯:現在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荊軻刺秦王》)

10、嘉為先言于秦王曰。(應為“嘉為先于秦王言曰。”)譯: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說道。(《荊軻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應為“燕王于庭拜送。”)譯:燕王親自在庭前拜送。(《荊軻刺秦王》)

12、見燕使者咸陽宮。(應為“(于)咸陽宮見燕使者。”)譯:(秦王)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軻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應為“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于項羽言曰。”)譯: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鴻門宴》)

14、具告以事。(應為“以事具告。”)譯:把事情全告訴了他。(《鴻門宴》)

15、長于臣。(應為“于臣長。”)譯:比我大。(《鴻門宴》)

16、具以沛公言報項王。(應為“以沛公言具報項王。”)譯:把劉邦的話全部報告了項羽。(《鴻門宴》)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5篇

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幾個文言虛詞搭配而成的一種固定形式的句子,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較為固定的意義,閱讀時,掌握和熟記這些較為固定的意義,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

一、“以為”、“以„為”

1.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 相當。 【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2.“以為”是“以„為„”的緊縮,相當于“用„做„”或“把„當作„”。 【例】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例】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二、“所以”

1.“所以”相當于“„„的原因”、“„„的緣故”,用來表示原因。 【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前出師表》)

【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所以”相當于“„„的辦法”或“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如: 【例】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前出師表》) 【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三、“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辦”、“怎么樣”或“怎么對付”等 【例】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四、“何(奚)以„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 “怎么(為什么)用得著„呢”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項羽本紀》) 【例】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本紀》) 【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五、“何„„之有”——“何”是“有”的前置賓語,可譯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 【例】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六、“不亦„„乎”——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 “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 【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七、“無(毋)乃„„乎”——表示一種委婉商量的疑問語氣,“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例】君反其國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禮記·檀弓》)

八、“得無„„乎”——表疑問,譯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例】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九、 “有„„者”—— “有(個)„„的”或“有(個)„„的人”。

1 【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揠苗助長》) 【例】楚人有涉江者。(《呂氏春秋·察今》)

十、“孰與”、“與„孰„”

【例】“孰”字,疑問代詞,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問。指代人時,可譯作“誰”,指代事物時,用“哪”或“哪個”對譯。

1.孰知道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知識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另一種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詞,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詞語,而這個先行詞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圍的,這時,“孰”字就有從中“選擇其一”的意思,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哪一個”或“哪一件”。如: 4.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我跟徐公哪一個美?

5.哀公曰:“弟子孰為好學?”(《論語·雍也》)——哀公問:“學生們哪一個算是好學呢?” 古人用另一種形式“孰與”兩詞連用,表示比較,并成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項羽本紀》)

7.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8.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9.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觀望等待時機,哪里比得上順應并利用它呢?

注:“孰與”這個凝固結構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拆開理解,二是要譯出它的“比較”意義。

十一、“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

“與其„„孰若„„”和“與其„„豈若„„”是表示在反問中有比較而抉擇(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凝固結構,可用現代漢語“與其„„不如„„”或“與其„„怎么趕得上„„” 對譯。如: 1.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2.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童區寄傳》) 有時,“與其„„孰若„„”格式中,“與其”不出現,單用“孰若”關聯。如: 4.„„從天而頌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 十

二、“與其„„寧„„”和“寧„„無(不)„„”

“與其„„寧„„”和“寧„„無(不)„„”是表示抉擇的兩種格式,其抉擇是在比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兩種格式可用現代漢語“與其„„寧可„„”和“寧可„„不„„”對譯。如: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禮儀,與其奢華過分,寧可(倒不如)儉樸;喪事,與其治理的完備,寧可(倒不如)哀戚。

2.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新注四書》)——與其有聚斂民財的臣,寧可(還不如)有偷盜的臣。

3.與其害于民,寧我獨死。(《左傳·定公十三年》)——與其對民有害,寧可我一個人死去。 4.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本紀》)——漢王笑著推辭說:“我寧可斗智慧,也不能較量力氣。”

2 5.孫叔曰:“進之!寧我薄(通‘迫’),無人薄我。”(《左傳·宣公十二年》)——孫叔說:“進軍!寧可使我們的軍隊逼近敵人,不讓敵軍逼近我們。” 還有時“與其”中的“其”字不出現,構成“與„„寧„„”的形式,其意義也不變。如: 6.與人刃我,寧自刃。(《史記·魯仲連列傳》)

十三、“有以” “無以” 可譯作“有什么可拿來”、“沒有什么可拿來”對譯。“用來(拿來)”、“來”等。如:

1.項王未有以應。(《項羽本紀》)

2.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本紀》)

3.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羽本紀》)——(項莊)說:“君王與沛公共飲,軍營中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拿來作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十

四、“„„有所„„”、“„„無所„„”

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有什么„„”、“„„沒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項羽本紀》)——我進入關中以后,一點點東西也不敢有所貪圖。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退秦師》)

有時,“所„„”詞組用在“何”字后邊,組成“何所„„”形式,這也是文言中常見的格式。如: 3.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史記·淮陰侯列傳》) 十

五、“„„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矣”、“其„„之謂乎”

“„„之謂也”是總結性判斷的基本形式??梢苑g為“說的就是„„啊”或“這就叫„„啊”。如: 1.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其„„之謂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語氣副詞,意思是“大概”。這樣就舒緩了“„„之謂也”的肯定語氣,增加了商量、推測的語氣。如:

文言特殊句式上課教案范文第6篇

⑴判斷句?,F代漢語一般用“是”表判斷,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斷,通常情況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謂之間用“即”、“乃”、“則”等詞語表示判斷。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⑵被動句。文言文中的被動句,常用“于”、“見”、“味”、“見……于”、“為……所”等形式表被動。例如:帝感(于)其誠;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⑶倒裝句。所謂“倒裝”,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語序不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主要有四種類型:

①主謂倒裝。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語后置。例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③賓語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上一篇:我與學生同成長的故事范文下一篇:五招教你如何挽回丈夫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