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

2024-02-04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概念,從理論和現實兩個維度分別闡述了構建這種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客觀依據。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更加適合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發展的新型的教育管理體制。

關鍵詞:城市社區;社區教育;教育管理體制

作者簡介:湯海明,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07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09年度研究課題(SC103)階段性成果之一。

一、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概念的理論分析

我國著名的學者孫綿濤在其研究中提出了教育體制的理論,他認為體制就是機構和規范的統一,教育體制就是教育機構和教育規范的結合體或統一體。教育機構是指教育實施機構和教育管理機構。教育規范是指建立并維持教育機構正常運轉的規章制度。教育機構是教育體制的載體,教育規范是教育體制的核心,教育規范一般反映著整個社會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和教育規律。所以教育機構是以教育規范而存在的,這時的教育規范是針對教育機構而制定的。所以,教育管理機構和一定的教育規范相結合就形成了教育管理體制。孫綿濤教授認為教育管理體制包括教育行政體制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通過以上體制理論分析,筆者認為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就是指社區教育管理機構與社區教育規范(規章制度)的統一體。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包括社區教育行政體制和社區學校(學院)內部管理體制。

二、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構建的客觀必然性

(一)構建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必然性

1.從社區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維度看?,F代社區教育是社會化分工經濟發展的產物,社會經濟越發達對社區教育的需求就越大。然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且城市之間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東部沿海城市發展水平普遍高,中西部城市經濟發展落后。即使是在我國的發達城市北京、上海、天津社區的經濟基礎也不雄厚。所以,社會力量根本無法承擔起龐大的社區教育發展的經費,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一支支配力量。所以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只有以政府為主導來統籌社區教育,才能保障社區教育正常順利地開展。

2.從我國傳統組織文化的維度看。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大政府、小社會”的組織文化特點。人們往往比較習慣于由政府來組織各種社會公共事物,社區教育屬于公益性的社會教育事務,這種具有公共事務性質的社區教育有了政府統籌規劃和組織管理,才有權威性,才有發展性。所以在我國社區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們普遍缺乏自覺意識和集權型組織文化心態的影響,只有政府組織的介入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區教育工作。

3.從我國社區教育資源整合的維度看。社區教育屬于終身教育的范疇,它具有“全員”“全程、”“全面”的特點。全員,即社區全體成員為社區教育對象,促進全體成員都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全程,指社區教育貫穿人的一生。全面,是指社區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過程,包括知識、技能、休閑、文娛等多方面的教育?!叭碧攸c決定了社區教育的社會化,即社區教育需要整個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面向整個社會來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來滿足社區內不同群體對教育的需求。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強勢統籌和領導下,社區教育機構才能更好地同教育(學校)、民政、文化、人事、勞動、工商、稅務、財政、醫療等職能部門進行溝通和協調,使各部門把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各部門的工作計劃,分工協作,形成合力,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最大限度整合各種優勢資源。

(二)構建以委員會制作為社區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組織模式的必然性

筆者認為,我國城市社區教育行政機構采取由政府主導的社區教育委員會的組織形式,是由我國社區教育的特點、社區教育管理的組織行為要求以及委員會制的本身組織特性所決定的。

1.從社區教育的特點維度看。由上一節的分析可知,社區教育具有全員、全程、全面的特點。社區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辦學者要打破原來學校封閉型的辦學模式,把社區教育放到整個社會中去開展,讓社會各界都參與到社區教育的管理中來,充分地發揮社區教育這個功能子系統同其他社會功能子系統之間的聯系,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整合各種優質的教育資源。這種社區教育社會化的特征決定了社區教育管理組織應該采用委員會的形式,即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社區教育管理委員會,把教育(學校)、民政、文化、人事、勞動、工商、稅務、財政、醫療等職能部門紛紛吸納到社區教育委員會來,依靠整個社會的力量來保障復雜的社區教育系統的正常運轉。

2.從社區教育管理的組織行為要求維度看。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由于我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傳統組織文化的影響,人們自覺意識缺失,在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的初期階段,勢必要求政府來統籌和規劃社區教育事務。但是社區教育是屬于大教育的范疇,是社會教育,他需要社會各部門和各群體的廣泛參與,然而這種民眾力量的介入可能會和政府的行政行為產生沖突,這樣社區教育的管理的組織應該不能完全只聽到政府一種聲音,要不斷完善社區教育管理內部組織結構,成立委員會制,把社會各種聲音都吸納過來,在民眾性和行政性之間找到平衡點,把各種聲音聚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

3.從委員會制的本身組織特性維度看。委員會制的優勢適應了社區教育發展的需要,委員會制具有首長制所無法取代的優點。委員會制可以集思廣益,吸納社會不同部門的社會群體來參與社區教育的管理和決策,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防止組織內部決策的獨斷專行,從而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因此,社區教育管理組織應該選擇委員會制,它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作用,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

(三)構建社區學校內部完善的管理體制的必然性

1.從社區教育決策的維度看。當前,我國社區教育委員會的性質是屬于政府的辦事機構,各地黨政領導任主任,各政府職能部門的有關領導人任委員,負責本區的社區教育事務。筆者認為雖然社區教育委員會可以發揮政府行政方面的強大推動力作用,但是社區教育畢竟是社會教育,它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協助才能順利開展。所以要建立社區學校,以社區學校為龍頭面向基層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實行政事分開,社區教委會負責宏觀統籌、規劃、制定法律和提供政策支持、對社區教育進行監督和評估。社區學校是社區教育的具體辦學機構,負責日常社區教育的事務。構建完善的社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是保障社區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社區學??梢钥朔鐓^教育委員會行政性的缺陷,把社區內的各種社會機構和群體等民眾力量吸納過來,參與到社區學校的決策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來,一方面是讓廣大社區民眾擁有主人翁的感覺,并逐漸形成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另一方面社區教育要更有針對性,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教育需求。

2.從社區教育的辦學維度看。構建完善的社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使社區學??梢愿玫馗鶕數氐膶嶋H,因地制宜地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社區教育。社區學??梢栽谕晟频墓芾眢w制的保障下,順利地開展各種社區教育教學活動。首先社區學??梢月摵陷爡^內科研部門,開展面向本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調研,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的形式,深入了解居民對教育的需求情況。然后社區學校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開辦各種類型的社區教育,滿足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從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3.從社區教育的監督和反饋維度看。當然社區教育委員會也要對社區教育進行監督和反饋。但筆者認為它更多的是反映在宏觀層面的監督和管理。通過制定法律和政策,監督下級社區教委會領導的工作、各部門工作職能的發揮和社區教育開展的績效,約束社區教育組織內各成員的行為方式,防止失范行為的發生。然而,面對社區教育的具體辦學實踐,通過不斷完善學校管理體制,通過發揮各職能部門的監督和反饋職能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社區學校的辦學質量。社區學??梢猿闪⑾嚓P的督導部門,不斷對日常的社區教育事務和辦事人員進行監督,收集各種信息,采取有效的評價工具,對社區教育的辦學和學校行政工作進行評價,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給決策機構,以不斷完善社區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提高社區學校辦學的質量。

三、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構建

本文關于城市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探索,是基于一種宏觀的視角,根據教育管理體制的相關理論知識,并結合我國當前城市社區教育管理的實際,從兩個維度即社區教育行政體制和社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來探索我國城市社區教育應然和實然狀態下,社區教育健康發展所應設立的管理機構、相關規范以及闡明政府、社區教育行政機構、社區學校之間的相互權責關系,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城市社區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構建

根據我國當前的現實國情和我國城市社區教育尚處于發展的初步探索階段,我國城市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導,全國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筆者意欲在這一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改良,以期進一步完善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更好地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行政體制以社區教育委員會為載體,構建兩級政府(市、區)、三級管理(區、街道、社區)的城市管理體制。

1.市級社區教育委員會的成立及其規范。市級社區教育委員會由市政府黨政領導、市委書記任主任,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長擔任委員會副主任,市政府其他職能部門的領導同志任委員會委員。成立市社區教育工作辦公室,市教育局領導人辦公室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事務。社區教育委員會主要負責本市社區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劃,制定全市社區教育總的發展目標,積極地推進和引導下級社區教委會的日常工作,協調政府各職能部門、企業界、社會團體廣泛參與到社區教育中來,使其形成合力整合各種社會教育資源,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同時,做好社區教育發展的保障工作,如由市社區教委會向市政府、市人大提交議案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明確社區教育各機構的權責規范,及社區教育行政機構內部工作人員行為規范,建立主管領導人員的問責制度。建立社區教育發展的經費保障制度,設立社區教育專項基金,明確政府公共財政轉移支付的比例等。建立社區教育的督導評價制度,主要從宏觀的視角對下級社區教育委員會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保證機構職能的充分發揮,促進各項社區教育工作的健康、穩定的發展。

2.區級社區教育委員會的成立及其規范。區級社區教育委員會是由區長任主任,區教育局局長任副主任,區內各政府機構部門領導人以及轄區各街道辦事處主任擔任社區教育委員會委員。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掛靠在區教育局下,成立工作辦公室,下設三個科室:規劃科、業務科、督導科。與市社區教育委員會相比,區社區教委會更側重于對本區社區教育具體事務的管理,加強對街道社區學校的統籌和管理,促進基層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

規劃科的主要工作職能是為本區制定詳細具體的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制定縝密的社區教育推進工作計劃、目標、工作方案。根據本區的實際,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從制度上約束下級社區學校的各種辦學行為,使基層社區教育由自在階段向自為階段轉變。

業務科的主要工作職能是為街道社區學校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各種服務,推動本轄區各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它社會非正式群體廣泛參與社區教育工作,鼓勵大眾為社區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鼓勵向社區學?;I集資金,為社區學校的發展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同時,積極同各街道社區學校進行溝通和協調,聘請社區教育專家去學校調研、開展具體的教育指導工作。并結合地方高校對社區學校進行師資培訓,提高社區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對于地方辦學比較有特色的、成功的社區學校,要進行獎勵。并對其成功的辦學經驗進行總結,將其作為典型大力宣傳,向其他社區學校推廣。

督導科的主要工作職能是制定本區社區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組織專家對教育工作進行評估。監督和檢查學校貫徹和執行上級社區教育委員會制定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的情況和社區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情況。評價社區學校的管理水平、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通過評估工作的開展,以評促改,以評促建,指導和幫助下級社區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各社區學校能更好的根據當地的實際,開展居民真正需要的、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二)城市社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構建

在市、區社區教育委員會的統籌領導下,成立街道社區學校,在各社區設立社區學校分校,由社區學校進行具體的社區教育實踐工作,把各項社區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擴大社區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各社區學校能夠更好的根據當地的實際,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有針對性的社區教育工作。筆者認為社區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應該包括學校領導體制、執行體制、咨詢體制、監督反饋體制。

1.社區學校領導體制的構建。街道社區學校的建立,可以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而定??梢园呀值纼绒k學條件優秀的公辦廣播電視大學、成人學校、職業學校等聯合起來成立街道社區學校,一個學校掛兩個牌子。由市里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規定社區學校的性質是屬于事業單位,正式的人員編制由政府決定。筆者認為街道社區學校應該實行校務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社區街道辦事處領導下,成立由街道鄉鎮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專家、學者、優秀學員、教師代表組成的校務委員會。街道黨委副書記任主任、辦事處領導任副主任,其他代表人任委員。學校校長由街道辦事處黨委副書記兼任,是社區學校的法人代表,各成員學校(電大、成校、職校)的校長兼任社區學校的副校長。社區學校校務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明確辦學目標宗旨,制定教育培訓項目,確定教學內容和教材選用,研究具體的管理機制,人員配備和管理、場所、經費管理等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分階段、按需求、按規律、有重點地加快社區學校的實體化建設,從而保障各項社區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社區學校執行體制的構建。執行體制的構建就是成立各種社區教育辦學機構,負責具體的課程調研、課程開發、課程制定、教學工作。根據我國當前城市社區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成立成人職業培訓部、居民文化娛樂部、青少年教育部、社區精神文明宣傳部,由各個部門分管不同的社區教育事務。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辦公室與一個辦事團隊,成人職業培訓部由該街道職業學校的校長任主管成人職業培訓工作的一把手,主要是搞好各種下崗人員、轉崗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城市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成功創業技能培訓等。街道婦聯主任擔任居民文化娛樂部的一把手,主要負責組織街道各轄區居民的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街道中心學校的校長任青少年教育部的一把手,主要指導各轄區辦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以及邀請家庭教育方面的專家到街道幼兒園、小學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定期解答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與疑問。街道精神文明辦領導任社區精神文明宣傳部的一把手,主要是開展城市社區居民文明素養教育、公民文明道德教育,制定街道文明公約,通過標語、海報、廣播等形式宣傳文明市民的觀念,開展一系列的以生活素養提升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提高居民的整體素養,形成文明、健康向上、居民共駐共建、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風尚。

3.社區學校咨詢體制的構建。社區教育咨詢體制的構建就是成立社區學校咨詢委員會,并真正發揮其政策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學校成立由校領導、教師、學生、社區代表及社會名流等組成的校咨詢委員會。定期不定期的對學校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提出意見和建議,供學校校務委員會以及校領導決策作參考,以更好的發揮居民的主人翁的地位,增強社區居民的大家意識,把社區都當成自己的家,提高社會各界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提高學校內部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從根本上提高社區教育的質量。

4.社區學校監督、反饋體制的構建。成立學校專門的監督部門和黨團工會組織,監督學校領導和行政人員的工作,防止徇私舞弊、腐敗行為的產生。監督學校的辦學情況、并制定詳細的社區學校辦學評價指標體系,報區社區教育委員會批準,作為規章制度確立下來,對學校的各項辦學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滿意度評價和意見反饋,為學校校務委員會改革提供決策的依據,保障學校各項工作的規范運作。

總之,我國社區教育的工作還處于不斷的實驗探索階段,本文對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構建的探索,還需要實踐的進一步檢驗,以期實踐工作在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從而從根本上促進社區教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孫綿濤.教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0-434.

[2]厲以賢.社區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57-179.

[3]陳乃林.現代社區教育理論與實驗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出版社,2006:136-154.

[4]金德瑯.終身教育體系中社區學校實體化建設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53-83.

[5]黃云龍,范偉偉.社區教育發展中政府行為的調查與研究報告[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9(10):77-81.

責任編輯劉揚軍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簡要回顧了我國醫療保障的立法過程,對立法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進行了詳細分析,指出應當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障法體系;注重提高立法效力,加強統一立法,促進醫療公平;強化醫療保障法律關系中的政府責任,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法的強制性。

[關鍵詞]醫療保障;立法;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

一、我國醫療保障立法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以法律的形式對醫療保障予以規范。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有關醫療保障立法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創立時期(1950-1965年)。1951年政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確立了企業職工的勞保醫療制度,1952年發布《關于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1953年又發布了《關于公費醫療的幾項規定》,確立了公費醫療制度;1960年中共中央轉發了衛生部關于《全國農村衛生工作會議的報告》及其附件,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

(二)停滯時期(1966-1977年)?!拔幕蟾锩笔剐轮袊纳鐣U现贫劝l展遭受了重大挫折。1968年底負責社會保障管理的勞動部、民政部、衛生部等長期處于癱瘓狀態,社會保障工作基本無人管理,醫療保障立法工作進入停滯時期。

(三)修補時期(1978-1989年)。1978年五屆人大決定重新設置民政部,結束了全國社會保障事務無主管部門的局面。1979年頒布了《農村合作醫療章程》(試行草案),80年代初期90%的地方實行了合作醫療。80年代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合作醫療逐漸解體,1985年僅上海蘇南地區存在合作醫療。198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研討小組,1989年衛生部和財政部發布《公費醫療治理辦法》。

(四)改革完善階段(1990年至今)。由于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從1990年開始,醫療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設受到重視,1994年國家勞動部、衛生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1997年《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若干意見》,掀起了合作醫療的高潮,但合作醫療的作用未充分發揮,主要靠家庭與自我保障。1998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建立屬地管理、雙方負擔、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險新模式。自2001年始,新的醫療保障模式在全國各城市推廣,北京、天津、江蘇等省市紛紛出臺《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規定》,以及相關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2002年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改善鄉村衛生醫療條件,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2003年11月18日民政部、衛生部、財政部頒布《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14日轉發了《關于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就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試點內容和組織領導提出了重要意見。2007年7月10日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參保范圍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范圍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重點用于參保居民的住院和門診大病醫療支出。2009年1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靈活就業人員可以自愿選擇參加城鎮職工醫?;虺擎偩用襻t保,農民工可以自愿選擇參加城鎮居民醫?;驊艏诘氐男罗r合。2009年4月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財政部發布《關于全面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財政部、衛生部共同發布《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以保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人員流動就業時能夠連續參保,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能夠順暢接續。2010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做好2010年度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強調要鞏固和擴大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加強醫療服務管理、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管理和改進醫療保險經辦服務及其他改革。

應該說這些立法都充實和完善了我國的醫療保障法律制度。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醫療保障立法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參保覆蓋人群已由最初的城鎮職工和退休人員,拓展到城鄉廣大居民,參保對象也發生了由單位人、集體人向個體人、社會人的重大轉變①,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初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二、我國醫療保障立法缺陷

雖然醫療保障立法工作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甚至由于立法中的不足和缺陷,已經延緩了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進程。這些不足主要體現為:

(一)立法層次偏低,法律效力不高。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由中央立法機構制定的專門調整醫療保障關系的基本法律。從法律規范層面來看,正在實施的醫療保障方面的法律最高表現形式為行政法規,其次為部委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和政策規定。于是就形成了現行的分散的立法體系,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規定。這些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內容大多比較簡單、籠統,多為原則性、概括性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而地方立法則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由于缺乏中央立法,無經驗可循,未經過嚴格論證、在摸索中出臺的地方立法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十分突出②。有些省級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是照搬行政法規和規章,僅添加一些數字;更多的是縣、市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和規定,穩定性不足,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和認同程度也比較低。同時,由于醫療保障工作主要依據行政法規和規章,多靠行政手段推行,帶來了工作的隨意性和多變性。這種局面表明目前我國醫療保障立法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嚴重不足。這種立法現狀與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實踐是很不相稱的,畢竟基本醫療保障事關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因此,要發展和完善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必須提高醫療保障的立法效力。

(二)缺乏統一立法,立法發展不平衡。由于中央集中立法嚴重缺乏,中央鼓勵地方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各級權力機關及地方政府部門都有一定的立法權,從而出現了地方醫療保障立法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受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的影響,醫療保障立法在通過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地方化傾向與部門化傾向;而且不同法規之間也缺少必要銜接。與此同時,醫療保障立法不平衡。以基本醫療保險立法為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得到高度重視,而農村醫療保險卻仍受到忽視,《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若干意見》中明確“在經濟發達地區,籌資數額和報銷比例可以高一些,使農村合作醫療具有較高的保障水平并可逐步向社會醫療保險過渡”。另外,城鎮企業職工與公務員之間、城鎮勞動者與農村勞動者之間乃至不同所有制單位的職工之間的醫療保險待遇不平衡,例如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不同,各地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對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不同,最高支付限額不同。這些狀況既表明了社會保障立法的嚴重不足,也反映了醫療保障制度的運行對健全的醫療保障法律制度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意識到,不能因為注重于局部而忽視了全局的協調和統一,否則,不利于全社會醫療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立法體系不健全,立法內容不完備。由于我國醫療保障立法相對滯后,醫療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相應的立法仍然相當欠缺。至今沒有一部完善的醫療保障基本法律,并且醫療保障領域還有許多立法空白地帶,沒有專門針對補充醫療保險的法律。所以非常需要加強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和立法體系的研究。另外,實踐中許多問題還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例如各項行政法規、規章和地方性法規中關于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完備,國務院的決定中沒有責任追究的規定,地方立法的法律責任大多僅規定了行政責任,且涉及面很小,無法解決現實中大量的違法違規行為,從而對制度的運行形成了阻礙③。社會醫療保障的實施涉及到政府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個人,但相關法律對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規定比較模糊。對于特殊群體的醫療救助的資格、功能、范圍、條件、措施等方面缺乏明確具體的規定;在校大學生是否納入城鎮居民醫保范圍,其繳費辦法、個人賬戶、醫療保險待遇如何尚無明文規定,而這些都急需立法進行規范。

(四)法律規范強制力低,缺乏有效監督。目前只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是強制參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都是自愿參保;城鄉醫療救助的非義務性探索式發展;以及醫療保障法律中缺乏責任規范和制裁辦法的現狀,決定了醫療保障法律規范強制力低的特點。由于政府本身也是醫療保障法律關系中的參與者,未能發揮強有力的監督作用。同時我國醫療保障立法層次較低,又缺乏必要的公布與宣傳,導致社會大眾的認知程度相當有限,老百姓雖然關心基本醫療,但對于地方具體法律規定并不十分清楚。許多違法違規行為就在這種缺乏社會大眾監督和相關部門監督不力的情形下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而在諸如民法、勞動法、行政法和刑法等法律部門之中,對違反社會保障法的法律責任方面也無具體的規定,如我國在修改后的刑法中并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于普通刑事犯罪行為之中。在少數的行政法規或行政規章中,制裁力度也較弱。所以對違法者很難追究法律責任,以至于非法挪用、擠占保險金的違法甚至犯罪行為都得不到及時懲處。

三、我國醫療保障立法完善建議

(一)重視醫療保障法律制度建設,完善醫療保障法律體系

我國醫療保障工作已經取得很大進展,在實踐中已經初步構建了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正在分別、逐步地推進城市和農村的醫療救助制度,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那些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的社會保障措施,有必要用一定的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才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才能對民眾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另外,縱觀世界各國,雖然國情各不相同,但是都通過立法來推動改革,這證明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須以健全的法律作為堅強后盾。只有通過國家立法,才能使社會保障制度更趨于完善與合理。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醫療保障法律制度建設,更好地推動各項醫療保障工作。

我國醫療保障法體系應當如何構造,學者們的看法不盡一致。筆者認為我國醫療保障法律體系應當由醫療保障基本法、醫療保障單行法(基本醫療保險法、補充醫療保險法和醫療救助法等)和醫療保障專項法(醫療保障基金法、公共衛生服務法、國家基本藥物管理辦法等)以及相關法律規定(如勞動法、刑法等有關法律條文)構成一個完整的保障法律體系。其中醫療保障基本法是制定各單行法和專項法的根據。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區域經濟差距較大,醫療保障涉及面廣,目前我國還不具備制定一部完善的醫療保障基本法的條件,但可以先制定某些單行法。根據我國醫療保障工作的實際需要,確定具備條件的法律先出臺,不具備條件的盡快修訂和補充有關內容,盡快完善我國醫療保障法律體系。同時還必須考慮到與養老、工傷、殘疾、社會救助等有關法規的銜接,提高立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加強統一立法,提高法律效力

由于目前醫療保障立法中缺少人大立法,而行政立法過多,導致醫療保障工作多靠行政手段推行,嚴重削弱了我國醫療保障法的地位。因此應注重提高醫療保障法的立法層次,適時進入全國人大立法的階段,由國家立法機關進行立法,確保其應有的法律地位。而且由于現行的過于分散的立法局面,容易導致立法之間的矛盾和重疊,或者導致立法空白,不利于法律適用。因此現階段迫切需要大力加強集中統一立法。例如基本醫療領域,已發布過《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關于全面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的通知》、《關于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等行政法規規章和大量的地方性法規等,可以在此法律實踐的基礎上由全國人大研究制定覆蓋城鄉居民的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法》。在《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關于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醫療救助法》,從而改變我國醫療保障沒有權力機關立法的局面,切實提高我國醫療保障法律效力。同時還要加強地方性的統一立法。當然,統一立法需要解決城鄉一體化、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難題,但這正是醫療保障發展的目標,促進醫療公平。只有堅持中央集中立法和地方分散立法相結合,才能既注重了法律的適應性,又兼顧了全局的協調和統一,從而有利于社會保障法公平有效地實施。

(三)強化醫療保障法律關系中的政府責任

國務院和地方政府作為國家行政機構,既享有有關醫療保障的立法權,同時也是醫療保障法律關系中的管理者,權限很大,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在國務院的決定和大部分地方政府規章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政府對公民的醫療保障責任,甚至有強化個人責任、弱化政府責任的傾向。政府對公民的醫療保障責任不能僅僅體現在政策文件上,必須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此在制定修改各項有關法律時必須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并強化政府責任。首先就是增加經費投入,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完善政府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投入機制。④例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太低,資金籌集困難,需要提高政府的出資比例。還應該加大投入力度,通過直接的服務補貼或其他方式履行對貧困人口的醫療救助責任,并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其次加強政府在規劃、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例如加強協調地區間的財政能力差異問題,設置專項稅收用于公民基本醫療保障;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建立醫療保險基金有效使用和風險防范機制。強化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⑤

(四)逐步提高醫療保障法的強制性

目前我國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都是自愿參保,門診報銷比例低,政府補助比較少,部分有參保能力的城鄉居民的參保積極性不高;同時我國有一定數量的城鄉貧困人口由于經濟負擔能力不夠無力繳納相關費用而沒有參保,甚至可能由于醫療救助制度的不夠完善而被拋于體制之外,完全喪失了基本醫療保障。這種現狀顯然違背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障廣泛覆蓋的基本原則,癥結在哪里呢?就是自愿參保。醫療保障立法是對國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與家庭利益的規范和調整,必然帶有法律的強制性。在完全自愿的原則下難以實現風險共擔的作用和籌資的穩定增長。⑥例如有居民第一年參保,第二年不再續保,如何能保證覆蓋率的穩步增長?所以基本醫療保險應實施強制性原則,不僅可以擴充保障制度的覆蓋面 ,還能更好地體現疾病風險在健康和非健康人群之間、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間的橫向轉移。當然這需要政府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傾斜政策,根據個人收入確定費用分擔的比例,減免低收入人群的自付費用。

[注釋]

① “新醫改”解讀點評集錦——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

三大關鍵詞(新華網2009-04-10)http://www.cnss.cn/yjpt/shgz/yilbx/2

00904/t20090414_208119.html.

②李雅琴 劉瑞琴《醫療保障改革的法律制度反思》,《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③李雅琴 劉瑞琴《醫療保障改革的法律制度反思》,《當代法學論壇》2006年第2期.

④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華社2009年4月7日.

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華社2009年4月7日.

⑥練樂堯 王云屏《醫療保障制度立法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衛生經濟研究》 2008年第1期.

[作者簡介]姜楠(1974—),女,湖北黃岡人,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律和思想政治理論。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我國醫療保障法律制度研究”(項目編號 2007Y171)的階段性成果。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我國如期完成五項重點改革任務,建成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醫療保障網,使中國超過13億人的病有所醫問題有了基本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以“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為總要求,并闡明了深化醫改與發展衛生事業的目標、任務和政策。為醫改進一步深入攻堅吹響了號角,指明了方向。分析我國醫療改革的現狀,探討目前我國醫療改革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繼續深化我國的醫療改革。

關鍵詞:醫療改革;醫療問題;體制機制改革

一、我國醫療改革的現狀

(一)全民醫保體系向多層次、多維度、多體系擴展

2013年,我國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80元,新農合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約為75%,城鎮居民基本醫保為70%。廣覆蓋的同時,大病保障制度開始構建,醫療救助制度不斷發展,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在2010年新農合開始探索建立重大疾病醫療保障制度的基礎上,2013年已有20類病種納入新農合大病保障范圍,在明確臨床路徑和限定費用的基礎上,實際補償比達到70%左右。

2012年8月,發改委、原衛生部等6部門出臺《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采取用城鎮居民保險和新農合基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方式,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對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后,個人醫療負擔仍較大的城鄉居民,合規部分的醫療費用給予不低于50%的補償。截至2013年8月底,這項制度已在20個省份的94個統籌地區開始試點。

(二)?;?、強基層、建機制,基層醫改面臨的新問題逐個破解

新醫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健康為本。

目前,全國已有19個省份出臺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的意見》的實施方案。通過調查問卷分析了解到,超過90%的群眾反映看病方便了,超過80%的群眾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對環境的滿意度達到大幅度提升。

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基礎上,山西、江蘇、安徽、陜西等6省份已實現了基本藥物在村衛生室全覆蓋,北京、天津、海南、四川、青海在半數以上的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基本藥物制度。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機制的健全和政策的完善。為健全基層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目前,絕大多數地區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一般診療費政策,并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每次10元左右,村衛生室為5元左右,其余通過醫保報銷?;鶎俞t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三)公立醫院改革“破冰”前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這是醫改啟動十年來最牢固的“冰山”??h級公立醫院改革正是未來一段時間醫改任務的重中之重,是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一環,是“破冰”的第一步。

二、當前我國醫療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始于2009年的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過各級政府和廣大醫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其主要標志,一是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13億多人口的看病就醫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層醫療機構破除了“以藥補醫”機制,切斷了醫院收入與藥品銷售的聯系,促進了科學合理用藥;三是財政對醫藥衛生經費投入大幅增長,基層醫療機構的經費保障和服務條件明顯改善,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衛生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可及性不斷提高,服務條件明顯改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的能力明顯增強。這些成績有目共睹,來之不易,應當充分肯定。

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正在進行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還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醫院改革進展緩慢,符合公立性質和職能要求的運行機制和績效考核評價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醫院的人員工資和運行經費仍主要依靠服務收費解決,醫患之間仍存在利益沖突。第二,醫療資源配置仍不夠合理,優質資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高素質人才少、服務能力差的狀況還沒有明顯改變。第三,合理的分診制度還沒有建立,群眾患常見病、多發病仍涌入大醫院就診,看病難的問題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藥補醫”的補償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醫院主要依靠增加醫療服務收費彌補減少的收入,創收機制還沒有真正改變。第五,藥品生產和購銷秩序仍比較混亂,藥價虛高、商業賄賂和藥品回扣等問題仍比較突出。第六,社會辦醫仍存在不少障礙,多渠道辦醫的格局尚未形成。

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調整,是一個長期、復雜、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期待為標準,對近幾年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行實事求是的回顧與總結,肯定取得的成績,分析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三、繼續深化醫療改革的重點問題

(一)從國家改革發展全局考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醫藥衛生是社會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是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從維護人民健康權益出發,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既著力解決當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又建立完善基本醫藥衛生制度;既借鑒國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益經驗,又著眼于國家財政經濟水平和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不能脫離我國國情,不能超越發展階段,不能盲目照搬發達國家的做法。

(二)全面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各項目標要求

《決定》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出的各項任務,環環相扣、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必須同步推進,不能顧此失彼。對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應按照《決定》要求進行補充、完善;對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環節,應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力求突破。

(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與期待

人民群眾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最有發言權。當前,群眾反映最強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問題,仍然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是關系整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的關鍵,應集中力量、科學論證、全力推進、務求實效。

(四)科學界定政府與市場的責任

醫藥衛生服務千頭萬緒,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來,應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的責任。一般來說,屬于人民公平享有的醫藥衛生服務,應由政府承擔責任、提供保障,堅持公益性質;屬于高端、特殊的醫藥衛生服務,應由市場提供,實行市場機制。至于哪些屬于公平享有,哪些屬于特殊、高端,應明確作出規定,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擴大公平享有的范圍。過去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沒有明確界定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在公立醫療機構過度推行市場機制,出現了盲目追求服務創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傾向,影響了醫藥衛生服務公平和均等化。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應明確公立醫療機構以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為主,由政府承擔責任,堅持社會公益性質。為了提高服務效率,公立醫療機構可以采用一些市場機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業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更不能市場化。

(五)堅定深化醫療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當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繼續推進也面臨一些思想觀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礙,矛盾和困難很多。對此,我們要看到黨中央、國務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堅強意志,看到人民群眾支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強烈愿望,看到廣大醫藥工作者參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積極性,堅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毫不動搖地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向前進。

四、繼續深化我國醫療改革的對策

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是另起爐灶,更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前幾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起承轉合、補充完善,切實解決好突出矛盾和關鍵問題。

(一)加快推進公立醫院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必須明確是堅持公益性,還是推行市場化。這是公立醫院改革兩種不同的思路,我們應當從國情出發,作出科學的選擇。我國雖然建立了全民醫保制度,但在醫保之外,有很多藥品和醫療項目全部由患者自費。這種情況決定了我們不能將醫療服務完全推向市場?,F在的問題是,我們既要求公立醫院堅持公益性,為群眾公平提供醫療服務;又沒有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經費保障機制,而是由醫院靠創收發放人員工資。這種機制應當改變。一方面,要落實政府責任。政府要為公立醫院撥付必要的經費,規范醫院的收支,抑制醫院的創收沖動;負責制定醫院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績效考核評價制度、醫務人員薪酬分配制度、醫療質量安全制度、各項收費標準制度等;切實加強對公立醫院財務收支和執業行為的監管,及時處理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和損害人民利益的問題;加強醫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確引導輿論,表彰忠誠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好人好事,批評損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為,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和醫務人員的正面形象,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經費保障機制。落實政府責任,并不是說由財政承擔公立醫院所需的全部經費,而是要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經費保障機制。具體包括5個方面:一是改變公立醫院的創收機制,由政府科學核定醫院的預算收支,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人員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確定的醫務人員崗位工資,應由財政預算撥付,保障醫務人員最基本的收入;三是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和醫院運行經費,由醫療保險機構支付的報銷費用解決,激勵醫務人員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醫療服務;四是公立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經費,應由政府財政、衛生部門共同核定,落實政府責任;五是對公立醫院來自于群眾自費的醫藥服務收入,應嚴格控制,不能再由醫院自收自支,而應由政府財政、衛生部門統籌用于公立醫院的經費保障和對醫院的獎勵,以扭轉公立醫院熱衷于非基本醫療服務的傾向。其中,建立科學的醫院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和監管機制尤其重要。對完成服務目標好、群眾滿意的醫院,政府應給予適當獎勵;反之,則應適當減少補助。對醫務人員應制定規范、可行的績效考核指標和辦法,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多得,適當拉開收入檔次,但必須切斷醫務人員收入與服務收費的聯系,不實行任何形式的掛鉤。

(二)全面取消“以藥補醫”,建立科學補償機制

取消“以藥補醫”,是醫藥服務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關鍵是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合理彌補醫院減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藥補醫”的同時,財政既沒有增加對醫院的經費補貼,也沒有嚴格對醫院收支的監管,單純靠增加醫療服務收費來補償。這種做法只是改變了醫院創收的手段和途徑,醫院仍能依靠醫療服務謀取收入,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也難以明顯減輕。有些地方調整醫療收費標準過高、增加醫療收費過多,抵消了改革“以藥補醫”的效果??茖W的補償機制應堅持政府增加補貼為主、適當調整醫療服務收費為輔的原則,并與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相協調,切實減輕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

(三)健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網絡,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二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和人才培養,提高服務水平;三是按照城鄉一體化和醫院與社區一體化的思路,完善以縣帶鄉、以醫院帶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機制,實行患者雙向轉診和醫務人員雙向流動制度,使醫院醫生能夠下鄉鎮、進社區服務,鄉鎮和社區醫務人員能夠進醫院培訓進修;四是實行定點、分級診療制度。社區醫生與若干居民簽訂服務契約,成為家庭醫生。社區衛生機構應承擔起“守門人”的職責,居民患病必須先找家庭醫生就診,如需轉診應憑家庭醫生的轉診證明。這是“強基層”的一項根本措施。

(四)大力推進藥品供應體系改革

藥品是關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國家應實行特殊的藥物政策和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一是嚴格藥品生產企業準入標準,重新進行資格評審,淘汰落后產能,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研發生產能力,保證藥品質量安全;二是規范藥品經營行為,減少流通環節,確定藥品流通費率,嚴禁隨意加價;三是對現有藥品品名和藥品價格進行清理,規范藥品審批和定價標準,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質量、同療效的藥品同名,同品名的藥品同價,解決藥價不合理虛高問題;四是改進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辦法,由目前的藥品經營企業投標采購,改為政府按藥品名稱、規格、數量、價格等要素向生產企業招標生產,再委托藥品經營企業集中收購,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費用后,直接配送到醫療機構。

(五)積極鼓勵社會辦醫,為居民提供多樣化服務

鼓勵社會辦醫,我們講了多年,但實際成效不大,多渠道辦醫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醫療機構過多,既擠占社會辦醫的空間,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壓力。應按照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劃分,對某些以提供非基本醫療服務為主的公立醫院,有計劃、有步驟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改制重組。鼓勵社會辦醫,應堅持四點:一是部分公立醫療機構改制的目的是發展壯大醫療服務資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應承擔的辦醫職責。二是部分公立醫療機構改制,不能簡單“一賣了之”,必須科學規劃,做好深入細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關人員。三是優先支持社會資本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嚴格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界限、標準和政策,并嚴格監管,防止以非營利為名行營利之實。四是必須保留相當數量的公立醫療機構,由政府給予必要的保障,為群眾公平提供質優、價廉、安全、有效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J].中國勞動保障,2009,(5).

〔2〕徐進之.中國的醫療體制改革將何去何從[J].中國集體經濟,2010,(3).

〔3〕韓東輝,石曉宇.對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現代商業,2010,(20).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華文庫,2013-12.

〔5〕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華文庫,2012-8.

(責任編輯 姜黎梅)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對我國藥學服務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轉變傳統的高職藥學教育模式,以藥學服務為導向,培養基礎藥學服務型人才,建立高職教育統一的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培養標準,轉變傳統的課程設置,構建以藥學服務為核心的專業能力模塊課程體系。

高職藥學教育藥學服務型人才模塊課程體系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藥學服務工作已成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對藥學人員的要求也發生著轉變,以合理用藥為中心的藥學服務成為就業發展趨勢。高等醫藥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面向醫藥衛生服務崗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加強高職藥學專業在校生藥學服務知識和業務能力培訓,優化藥學服務團隊的構成,使畢業生既能滿足藥學類職業崗位的需求又能適應未來藥學服務職業演變的趨勢。

為主動適應藥學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教學與職業崗位需求的契合度。而與這種轉變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高職藥學專業培養的服務型人才數量和素質還達不到發展的要求,成為限制各高校藥學專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一、傳統高職藥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當前,高職藥學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都是本科教育的縮小版,仍是以藥物為中心、以單純的理論知識教育為主導,技能性培訓在藥學教育的中心地位沒有得到體現。

在這種藥學教育思想指導下,培養出的人才往往存在明顯的結構缺陷,如對藥品知識缺乏實踐技能,對選擇和評價藥品能力低下,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對藥物生產和營銷,忽視了藥學人員對廣大患者的人文關懷;不能達到與職業技能的對接。

2.高職藥學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分析報告。為了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對高職藥學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們以醫藥行業藥學服務人才崗位需求和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線,在河北省內進行了調研,調查內容包括:(1)受訪單位對藥學服務概念的認識;(2)受訪單位對藥學服務人才的需求狀況(3)受訪單位近三年藥學人才錄用狀況;(4)受訪單位未來藥學人才需求展望;(5)受訪單位對高職藥學畢業生服務能力的要求。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得到如下的結論:(1)藥學服務不僅限于醫療機構,社會藥房,而社區醫療衛生單位是未來提供藥學服務的主體。(2)公眾對藥學服務有廣泛的需求,但社會缺乏藥學服務人才就業平臺。(3)藥學專業人員學歷結構還需完善,工作在一線的高職藥學專業工作人員,缺乏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職藥學教育的課程需做相應調整。(4)對職業素質要求有了明顯變化,更注重個人能力,88%用人單位希望學校能開展更為實用的技能性課程。比如,電子識別碼的培訓,OTC藥品、常用處方藥、抗生素類藥品的專項培訓。(5)受訪單位普遍認為應該強化高職學生對“藥”的掌握和了解,提高學生對藥品使用的指導能力。

3.藥學服務型人才嚴重緊缺。隨著人們醫藥保健需求的日益旺盛,掌握藥物應用知識的藥學服務型人才正成為社會的緊缺人才。按照2011年3月1日起施行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醫療機構藥學專業技術人員不得少于本機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8%;《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提出“新開辦零售藥店均配備執業藥師,實現2015年零售藥店和醫院藥房全部實現營業時有執業藥師指導合理用藥”的明確目標。目前,全國取得執業藥師資格的藥學技術人員約有40萬余人,預計2020年執業藥師需求數量達到100余萬人,所以執業藥師數量和執業藥師的藥學服務水平,都與規劃的要求還有一定距差。藥學人才培養和藥師隊伍建設工作顯得非常緊迫。

4.高職藥學人才培養定位不合理。通過前期做的人才培養調研分析報告數據統計,可以看出,現行的藥學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主要原因還是目前高職藥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藥學教育只是培養藥品供應者,而不是提供藥學服務的人才。因此,造成高職藥學工作者正面對患者提供藥學服務時力不從心。顯然,以往的理論型的藥學教育已不再適合如今高職藥學技能服務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二、我國高職藥學服務型人才培養的趨勢

1.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提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等特點;這一舉措反映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轉變,即高職層次的教育“從以培養專業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轉變”。

2.高職學校藥學服務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衛生部公布的2008年《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隨著我國社會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提供用藥咨詢的藥學服務型人才的需求日漸增加,藥學服務進社區,培養藥學服務人才,提高藥學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意識成為職業藥學教育的改革必然選擇。

同時,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制改革的深入與社區服務體系,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需要明顯增加,藥物保健和慢性疾病患者用藥咨詢服務日益增加。居民平均每年新增患病人次和新增慢性病成比例增加。另外,社區衛生服務需求快速發展,社區藥學服務在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減少藥害、降低治療費用方面所發揮重要作用,并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進入醫藥企業中從事藥學服務的藥學本科畢業生不足0.5%,高職畢業生成為服務崗位的中間力量。2013新版GSP規定零售藥房必需配備至少一名執業藥師。由于社會藥店酬勞低,很難吸收本科以上人才成為駐店藥師,因而藥學服務人力資源要從高職畢業人員發展成為必然趨勢。藥學技術人才缺乏是制約社會藥房推廣藥學服務的關鍵因素。

三、構建以藥學服務為核心的專業能力模塊課程體系

1.高職藥學服務的理論教學課程,以培養基礎藥學服務人才為目的,即培養能夠輔助藥師工作,并能在疾病的預防、治療過程中為患者提供基礎藥學服務的應用型人才。一名高職藥學服務型人才,除了擁有豐富的醫藥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掌握一定的與患者的溝通技能,才能更容易說服患者,提供全面的藥學服務。因此,筆者建議在高職藥學課程設置中構建以藥學服務為核心的幾大模塊:基礎醫學、藥學科學、社會行為學?;A醫學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學、生化、病理等課程;藥學科學包括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藥學服務綜合技能,特殊人群藥學服務、藥品資訊(OTC、處方藥、常用抗生素)患者評估、藥學服務技巧等課程。社會行為學類包括藥事管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倫理學、心理學等課程。

2.高職藥學服務的實踐教學。藥學服務實踐技能課程三階段漸進式進行:(1)藥學服務技能初級模擬階段,培養學生在校期間的基礎藥學服務實踐技能(如配發藥品、用藥咨詢、處方合理性討論),達到輔助藥師工作能力。(2)校內外結合實踐階段,課程中進入社區和醫院藥房進行現場學習,使學生熟悉初級模擬中的技能、并對藥學服務的日常工作有基本的了解。(3)高級實訓模擬階段,強化藥學服務水平的操作,如慢性病患者用藥指導,家庭藥箱合理儲備等,為高級藥學服務實踐作準備。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而采用更為靈活的實踐教學方法。包括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保健現場教學;模擬

患者與服務者的關系做用藥決策過程以及藥物相關問題的設計;對案例處方進行整合實驗。

通過分析市場對藥學人才類型需求的轉變,這些非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模式和靈活的教育方法要適時地調整,從而適應市場對服務型人才所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的要求,真正地使高職藥學教育成為技能教育和應用型教育。

3.高職藥學教育要脫離執業資格考試的模版。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課改中過分注重執業資格考試,開設的課程已變態為執業資格考試培訓。脫離了高職藥學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因此很難真正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我國藥學服務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一是藥學服務的社會需求人才短缺,二是提供藥學服務的崗位沒有社會化,三是藥學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把藥學服務能力教育納入課程設置,一來可以提高高職藥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同度,二來也可以加快彌補我國執業藥師服務群的嚴重缺口。但是,我想說明的是,高職藥學培養的是藥學服務的基礎人才,是對藥學服務人才群體的補充和融合。按照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要求,高職藥學生畢業3年后才可以參加執業藥師考試,在校期間應該以保障專業教育質量,培養能力教育為主,從而使在校教育與社會從業教育提前對接。

參考文獻:

[1]吳春福.關于藥學服務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藥學教育,2004,20(02):1-2.

[2]徐蓉.我國藥學服務型人才的培養.醫藥導報,2013,32(01):130-132.

[3]于靜之,孫元曦.藥學類技能型人才需求及課程體系調查與分析.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13-114.

[4]高振宇,向敏.基礎藥學服務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08):83-84.

課題來源: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SZ123146。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可以使老人掌握因平常忙碌,而無法接觸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豐富老年文化娛樂生活;也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納新”,享受在體育文化生活中人際交往所帶來的情感滋潤。研究認為現階段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方式的實現路徑包括:一是政府和社會各種組織應在社區老年體育文化建設政策扶持以及資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二是社區自身要以社區各種文化體育服務資源為載體,加大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支持網絡的完善。在社區體育文化服務主體層面,要使老年人自身養老觀念得到轉變,逐步實現“老有所樂”的目標。另外,為老年人提供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的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其引導和推動作用,促進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落到實處。

關鍵詞: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養老;社區體育;中國

An analysis of ways for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culture”

LI Wen-pu1,GONG Zheng-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sha Univevsity,Changsha 410003,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retirement living supported by sports culture;sports community;China

“文化養老”是以滿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為基礎、以交流思想、溝通情感、擁有健康與心態為基本內容,以享受快樂、崇尚獨立、張揚個性、愉悅精神為特征的養老方式。即“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1]。傳統的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實踐證明社區養老可以彌補兩者的不足。在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加強社區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建設,促進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實現社區文化養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目前在社區進行的各種老年文化建設中,大都開展的是以健心、健身、健腦為主的體育文化活動,因此,把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社區養老結合在一起將成為一種新潮流和趨勢。具體來講,“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就是指在政府或社會服務機構的引導下,在社區范圍內,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體育活動為載體,以滿足社區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體健康為目的,使老年人在體育文化活動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溝通,享受體育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為特征,讓體育文化活動貫穿在老年人的整個老年生活之中,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1中國老齡化現狀及養老方式

中國已于1999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老齡化發展迅速,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數據顯示,從老年人口的總量看,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從1953年的0.25億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1.19億人,60年間增加了9 400萬人,養老問題將成為我國社會事業中的又一重大難題。

我國的養老方式主要有“養兒防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如今又提出以房養老等。為了滿足老年人身體及精神健康的需求,“文化養老”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在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百善孝為先,家庭養老的核心文化精神是孝道,其基于血親之愛聯結起來的撫養與贍養關系。直到目前,我國法律還明確規定了這種責任和義務。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文化與養老的連接不能僅靠傳統的孝道,由于生活、生產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工作空間的變化,孝道養老所帶來的養老安全受到很大挑戰。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伴隨改革開放和工業社會出現的“空巢”老人、“老漂一族”現象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更需要在文化的層面上對老年人的生活與養老出路問題進行思考。不得不承認,對老年人的孝敬與贍養不完全是一回事?!按笮⒆鹩H,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标P愛和支持老年人的行為存在著層次之分,換言之,“孝”與“養”有可能分離?!靶ⅰ庇兄T多表達方式?!敖裰⒄?,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以別乎?”所以,如果不從精神上尊敬和慰籍父母,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孝與養。由此可見,“有孝之養”是人類的道德進步與人文關懷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文明內涵展現[3]。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孝養”,才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精神健康得到同步保障,使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健康價值得到提升。應該說“孝養”觀念兼顧了精神慰籍和物質供養這兩個重要方面。然而如前所述,改革開放和工業社會的到來使現在的人們對老年人“養”多于“孝”,在城市社區中,甚至有不少“啃老族”出現。從我國養老歷史發現,家庭養老更多是表現在物質層面;社會養老更多是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為少數老年人提供一些活動場所,組織各種老年協會,興建老年大學。新型社會老人的“孝養”與老年生活已經不能完全依賴于家庭或者社會?!凹彝ヰB老”與“社會養老”均不能完全解決當下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實踐證明,社區文化養老是目前能夠體現“孝養”觀念的最好養老方式,能夠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找到平衡點。鑒于體育文化的優勢和作用,“體育”外延不斷擴大以及社區老年人的文化建設,也大都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為目標而進行的體育文化活動為主,所以,“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必然成為社區養老方式不二的選擇。

2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作用及實現路徑

2.1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作用

1)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可以使老人熟悉和掌握因工作忙碌而未接觸的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大部分老年人都是因為平時工作或家務繁忙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體育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普遍都會關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問題,參與符合自身特點的體育活動意愿會日趨強烈,我國體育人口結構呈“馬鞍形”可充分說明這一點。但他們往往面臨的問題就是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常常出現因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缺失而導致運動傷害、鍛煉效果不理想、單調乏味等種種問題。再加上無人組織和指導,使他們體會不到體育運動帶給他們的種種好處,進而使他們只有坐在電視機前、麻將桌前消磨時光。另外,人們對老年人有認識上的誤區,認為人到老年時思想與認知會停頓下來,而事實上,人的老年期依然是人的發展期與成長期,老年人并不希望變老而希望成長。老年人通過社區體育養老,潛移默化中使他們在社會的互動中依然能找到生命與生活新的意義。所以當人們失去某些角色或失去某些活動之時,就必須尋求新的角色和活動加以替代,唯有如此,才能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活力。老年人不是不能有活動,只是速度和節奏放慢而已。而老年人參加活動一是需要有內部的驅力,另外還要有外部的推力。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就是一種能夠使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外部推力和載體,是一種維持他們社會生活參與度的積極養老方式[4]。通過學習和溝通交流,能使家庭成員之間、鄰里親朋之間形成良好互動,實現角色轉換與扮演,保持心情愉悅,從而順利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收獲“最美夕陽紅”。

2)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可以使老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納新”,在人際交往中使情感得到滋潤。通過加入社區老年人舞蹈隊、社區太極拳協會等各種形式的社區老年人體育俱樂部或協會,培育良好的老年人體育文化娛樂環境,能使老年人在各種體育俱樂部寬心舒適的氛圍中,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做到重新融入社會,從而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真正實現老有所樂?!皹肺幕钡奶岢鲆卜侠夏耆说男枨?,是一個社會層面精神養老的宏大話題。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作為工業社會一種非常人性化的養老方式,可以使每一個老年人獲得社區內情感上的支持。在社區,老年人不但能夠享受到社區提供的體育文化養老服務,又不會因為脫離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熟悉的社區環境使他們感到陌生,更加的人性化。并且由于傳統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各地區體育文化養老內容需求的不同,而社區更了解當地老年人的需求,從而使社區老年體育文化養老服務供給更加體現“以人為本”,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更貼近老年人[5]?!奥淙~歸跟”顯示出了老人對家庭和世代居住地的眷念之情,主要原因在于人到老年除了需要物質救助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的慰藉,渴望天倫之樂與鄉里之情。而社會化的老年機構使老年人常常逐漸失去了適應社會的能力,變得更加孤獨。相比之下,社區體育文化養老讓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區里終老更人性化。

2.2實現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路徑

1)政府和社會組織。

(1)政府應加大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在過去,政府在對居民提供體育文化服務時常常未考慮不同年齡結構的體育文化需求,“自上而下”式的體育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往往忽視了老年人的體育文化需求,有些社區設立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常常被麻將室代替,部分老年人活動中心只掛牌子沒有內容或者內容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體育文化需求[6]。政府除了要直接增加社區老年體育文化硬件與資金投入,在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發展過程中,軟件(即專業人才的服務)投入顯得更加重要。另外,政府在發展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過程中還應該發揮宏觀調控職能,通過相關政策指引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發展方向,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探索社區體育養老服務業的體制、機制創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探索運用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元化資金投入和經營運作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動員社會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切實解決老人的問題[7]。從而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事業得到穩步推進。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不是單純的建立老年人活動之家或活動中心就能一勞永逸,應該建立社區老年人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從政策到供給,甚至法律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保障。

(2)走市場化道路,讓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之中。走市場化道路可以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充滿生機和活力,可以為老年人提供不同類型的體育文化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走市場化道路并不是說政府扔下負擔、放任自流,而是要利用相關政策來引導,并且加強監管,加以規范。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最主要的特點及優勢就是老年人不脫離家庭,仍和家人保持聯系,甚至有家庭成員的陪伴。而社區體育文化養老首先要有場所、服務人員及資金的支持,當前困擾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也就在于此,是制約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瓶頸。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不能僅靠政府的投入,引入市場機制顯得十分必要[8]。社區養老文化服務站分為公益、盈利及公益與盈利兼顧3種類型。社區體育文化養老首先可以納入到社區文化養老的內容之中,其次,同樣要把社區體育文化養老采用公益、盈利及公益與盈利3種模式來運行[9]??偟膩碚f,無論哪種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站點都應從本地區經濟條件、文化傳統以及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出發,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使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事業發展起來。

2)社區。

(1)社區構建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要使社區內的老年人真正獲得就近、便利、豐富而優質的老年人體育文化服務,社區應該肩負更多責任,當然作為最基層的政府機構,這也是社區的職責和義務。體育文化養老服務是社區文化養老服務事業的重要內容。在社區中建立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站,可以就近為社區老年居民提供日常的體質測試、健康咨詢評價、體育組織與指導、運動處方、體育娛樂等服務,可以與醫療衛生服務結合在一起,讓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內容更符合老年群體的需要。另外,作為基層的政府機構,還要發揮“代言”功能。社區最了解本區域老年人的需要,也應該成為本社區居民“代言人”,積極向上一級政府機構反映社區居民的訴求,提出合理化建議,努力推進構建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體系。

(2)發揮社團組織作用,開展各類體育文化活動。由于老年群體普遍存在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缺乏,所以可以采取“以學為主,學樂結合”的形式,根據老年人的原有體育興趣特長愛好,以養心為目標,始終圍繞著老年人的精神慰籍、快樂與健康需求來設計各種體育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及體育文化養老服務內容[10]。發揮社區協會與社團組織的作用,積極引導社區老年居民開展如健身走、太極拳、廣場舞等有益身心的體育文化活動,讓社區老年人在各種體育活動中陶冶情操、增強體魄、促進健康、充實生活、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還可通過搭建“社區文化體育大舞臺”展示老年人的特長,使他們的社區歸屬感更為強烈。逐漸培育社區老年人體育文化娛樂的興趣,寓樂于養,提升社區養老質量。在這個提升過程中,老年體育文化養老產業必然興起和發展,老年體育文化養老產品必然越來越豐富。在參與體育文化娛樂和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養老,社區老年人必然會更加健康和快樂。老年人應該放棄原有上了年紀的觀念,積極參加適合自己的社區體育協會與社團。

3)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者。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者對“社區體育文化養老”事業起到重要的引導、組織及推動作用?!吧鐓^體育文化養老”要具有較強事業心及責任感,樂于學習和奉獻、工作認真仔細、腳踏實地的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工作隊伍。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為中心不斷加強業務培訓,通過學習相關社區體育文化養老專業知識,掌握各種適合老年人的體育專業技能,提高組織與協調、體育知識和技能教學與溝通等基本能力,通過與老年人的交流,增強之間的情感,幫助老年人培養“體育文化養老”的認識與興趣,陶冶情操,實現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的“零距離”,讓老年人在輕松愉悅與舒服的環境和氛圍中使身體保持健康、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和升華,使老年人確確實實感受到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好處,進而把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站點當作自己的家。另外,社區體育文化老年服務人員還要牢固樹立“體育文化養老”的新理念,不要把體育文化養老當作純粹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要深刻理解它的內涵和外延,樹立服務觀念,從細節做起,深化體育文化養老服務內涵。組織老年人開展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各類體育文化興趣小組等活動,增強文化體育活動的健身娛樂型、知識性與趣味性,不斷拓寬“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渠道與載體。積極組織志愿者服務,志愿者是“社區體育文化養老”的重要補充力量,其可以在人們之間形成良好的養老氛圍及社會和諧的氣氛,并且代代相傳。

任何人不論你愿意或不愿意都要步入老年,所以,養老問題是任何社會的重大問題,其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福祉。以體育文化為載體,加強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符合時代的發展以及人的內在要求,是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社區老年人生活質量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求。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的延伸,也是社會養老的一種變通,使老年人離開家庭而又不完全離開,進入社會而又不會感覺陌生??梢猿浞职l揮兩種養老方式的長處。節約了國家的資源,又方便了老人和家屬,同時還滿足了社區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需求。因此,社區體育文化養老服務將成為我國養老服務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1] 黃佳豪. 文化養老: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視角[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1(2):114-116.

[2] 蘇永剛.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和健康養老模式分析[J]. 山東社會科學,2013(4):42-46.

[3] 陳同先,鐘小燕. 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體育文化的補償價值探析[J]. 體育與科學,2011,32(4):89-93.

[4] 楊文軒. 體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轉型中的作用[J]. 體育文化導刊,2006(6):22-24.

[5] 陳偉. 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體系的構建[J].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5-51.

[6] 唐曉英,東波. 社區文化養老方式的實施路徑探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3):63-65.

[7] 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讓老年人過上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N/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3/

1c_117694517.htm,2013-10-13.

[8] 胡曉明. 國家形象[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4.

[9] 崔張麗. 關于我國社區養老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78-181.

[10] 唐曉英. 傳統文化視閾下我國社區文化養老方式探究[J].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31(2):43-46.

我國社區醫療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一)保障水平總體不高,人群待遇差距較大。一是但仍有1億多人沒有納入醫保體系。二是籌資和保障水平總體不高,三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保障水平不均衡,四是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

(二)適應流動性方面不足。一是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困難。二是異地就醫問題突出,

(三)保證可持續性方面不足。一是統籌層次不高。目二是醫藥費用成本控制機制未完全建立。三是經辦服務能力不適應事業的快速發展。

六、 我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建議

(一)擴大覆蓋面,盡快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

主要措施:一是全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將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醫保的基礎上。二是推進大學生參保。三是加大推進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參保力度,落實選擇參保政策,提高參保率。四是新農合參合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

(二)提高并均衡醫療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主要措施:一是提高封頂線。二是提高住院醫療費報銷比例。三是進一步降低大病、重病患者個人負擔。四是拓寬保障范圍。五是加大醫療救助力度。

(三)加強醫療保險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主要措施:一是編制包括醫療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預算,使基金管理更加科學、規范。二是提高醫療保險統籌層次。三是加強醫療服務管理,充分發揮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的監督和制約作用。四是改進支付方式,推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

(四)改進醫療保險服務,方便參保群眾。

上一篇:園林綠化現場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庫存管理課程改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