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

2024-03-15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升。我國依靠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機制所導致的信貸規模迅速擴張,以及利率市場化與經濟下行的“新常態”因素疊加,都加大了信用風險。防范金融風險,需要金融機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加強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的協調,以及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剝離不良貸款與債務。

關鍵詞:信用風險 不良貸款 資產證券化

伴隨著我國經濟十余年的高速增長,我國金融機構實現了大幅擴張,但信用風險也隨之顯露。以銀行業為例,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在2012年之后基本處于上升趨勢,2017年有所下調,不良貸款率為1.74%。隨著我國經濟換擋轉型,風險暴露將會增加,因此,需要對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予以高度重視。

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升的表現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和不良率雙升

受經濟下滑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呈下降趨勢,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雙升(見圖1)。2018 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7742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加13360億元;商業銀行貸款撥備率也相應提升至3.16%,但撥備覆蓋率有所下降,為191.28%。

從不同機構類型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增速較快。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無論在不良貸款余額還是不良率的增幅方面都是各類銀行中最突出的,其不良貸款余額由2012年初的608億元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3980億元,增長了5倍以上;不良率由同期的0.63%增至1.7%,增長1.07%。從城商行來看,2012年至2018年一季度末,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從339億元增加至1943億元,增長了四倍多;不良率從0.78%升至1.53%,增長了0.75%。究其原因,主要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在2012年之前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擴張過快,之后的經濟增速換擋必然給其帶來更大的信用風險。農商行的資產質量也有所下降,但由于貸款基礎較弱,其不良率雖然出現較大幅度增加,不良貸款余額及增幅仍較低。2012年至2018年一季度末,農商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從374億元增至3905億元,不良率則由1.52%增至3.26%,增長1.74%。

相比之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由2012年初的2994億元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7820億元,不良貸款增長近兩倍;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率增速不明顯,從2012年初的1.01%上升到2018年一季度末的1.5%,增長了0.49%。國有商業銀行之所以出現較高的不良貸款和較低的不良率增幅,主要是由于國有銀行在政府項目和大型企業貸款市場份額的占比較高,一旦經濟下行,不良貸款余額必然出現上升;但另一方面,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客戶基礎較好,客戶總體上抗風險能力較強,不良率并未出現明顯上升。

與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相比,貸款的五級分類構成變化更能動態地反映銀行資產質量的結構變化。自2012年初以來,我國銀行業的次級類貸款比例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由2012年初的0.39%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0.71%。從2013年6月起,可疑類貸款比例開始逐年上升,由2013年6月的0.43%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0.78%。自2014年6月起,損失類貸款占比開始明顯提高,由2014年6月的0.13%上升至2018年一季度末的0.26%。由此可見,從2012年開始,我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逐步由次級類貸款向可疑類和損失類貸款遷移,受此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逐步下降(見圖2)。

(二)信用債違約呈上升趨勢

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的加劇不僅體現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雙升,還體現為債券市場上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受經濟增速下行所帶來風險暴露加劇的影響,自2014年以來,債券市場風險情緒不斷蔓延,違約事件頻發,涉及的行業和發行主體也不斷擴大。

從2014—2016年信用債違約情況來看,2014年只有一家企業的一個券種發生違約。到了2015年,有9家企業的9個券種出現違約。到了2016年,則有17家企業的30個券種出現違約。同時,債券市場違約金額也大幅上升。2014—2016年,我國債券違約規模從10億元上升到230.7億元;若按照票面金額統計違約概率,2014—2016年我國債券市場違約概率從0.01%上升到0.19%,增長了18倍。

隨著剛兌進程加速打破,以及市場利率走勢的變化,未來企業可能面臨財務費用提高以及直接融資受阻雙重壓力的制約。因此,未來我國債券市場的違約率可能仍將延續抬升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我國信用債違約將更多地呈現出結構性變化。從公司屬性來看,民營企業的違約概率將高于國有企業。這是因為,受去產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影響,國企所在行業受益相對較大,經營性現金流的改善有利于外部融資環境的穩定。相比之下,民營企業的再融資鏈條更加脆弱,尤其受金融業去杠桿的影響,實際利率的提高不僅消耗了一些民營企業的承受能力,還導致投資人對信用債的參與熱情降低,令債券發行受阻。民營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環境出現一定惡化。

(三)影子銀行加劇金融系統性風險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了滿足實體部門融資需求,規避信貸額度、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等監管約束,影子銀行開始大行其道、規模迅速膨脹。以資產管理業務為核心的影子銀行在經濟金融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但由于監管標準不統一導致監管套利、部分機構片面追求利潤而承擔過大風險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并由此導致信用風險范圍擴大。部分受宏觀調控限制的行業通過資產管理產品進行融資,資產管理機構則承擔了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責任,不僅背離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而且增加了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尤其是在實際運行中,一些機構利用中間層、嵌套等方法變相擴大資產管理產品杠桿,加劇了金融風險。

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上升的主要原因

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的增加,是經濟周期、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與我國依靠投資和信貸驅動的經濟增長機制密不可分。

(一)依靠投資和信貸驅動的經濟增長機制

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所驅動。2012年后,雖然我國GDP增速出現下滑,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居高不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34%上升到2017年的78%(見圖3)。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速的邊際貢獻出現下降,未來要實現同樣的經濟增速,需要更多的固定資產投資。

在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背后,銀行信貸和直接融資起到了關鍵的資金支持作用。與較快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相適應,包含銀行信貸和債券融資在內的社會融資規模也保持了快速擴張趨勢(見圖3)??梢哉f,2012年之前的經濟高速增長更多地是由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融資規模擴大所支撐的,一旦經濟增速出現換擋下行,前期大量投入的銀行信貸和債券融資就會出現風險暴露加劇的局面。

(二)利率市場化與經濟“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也在提速之中。利率市場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由市場定價的利率體系,讓投資方根據企業不同的信用資質形成差別化的定價。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下行,加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于銀行來說,意味著面臨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和傳統利潤來源(利差)收窄,因而其承擔的信用風險明顯加劇。

從美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看,隨著20世紀80年代初開啟的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業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美國商業銀行紛紛進行業務轉型,加快金融創新,其中表外業務擴張成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2012年以后,我國金融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銀行也開始主動轉型。為了規避資本監管和信貸規??刂?,銀行利用通道、理財、委外等方式發展表外業務。一方面借用同業科目發展類信貸業務,從買入返售到應收款項類投資實現信用擴張;另一方面,同業存單自2013年問世以來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然而,同業業務中存在的“隱性剛兌”和期限錯配增加了銀行體系風險。同時,資產管理業務創新更是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金融風險交叉傳染性增強。

未來風險研判及政策建議

(一)風險研判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我國地方政府、企業的償付能力以及銀行信貸質量仍將面臨一定考驗,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可能會進一步有所上升。此外,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過熱,房地產價格的不確定性較強,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銀行貸款和債券融資都存在較高的信用風險,對此不容忽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經濟必須要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應該看到,隨著經濟增長企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雖然短期內我國信用風險可能有所上升,但從長期來看,將減少爆發大規模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從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方面來看,嚴監管、去杠桿等政策的相繼實施,在客觀上將起到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作用。以銀行業為例,為了防范經濟增速換擋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銀監會圍繞提高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控等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并從國內實際出發,借鑒《巴塞爾協議Ⅲ》的監管改革成果,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更加嚴格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并注重加強對金融亂象的治理,實行統一監管。近年來,人民銀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抑制金融體系杠桿,貨幣政策和雙支柱調控框架已取得一定成效,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降低了我國銀行業大規模信用風險爆發的可能性。

(二)政策建議

第一,健全全面風險管理的長效機制,積極化解和處置風險隱患。建議金融機構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確立與銀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風險偏好,確保持續穩健經營;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和流程,完善風險管理架構,建立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綜合運用行業組合、風險限額、壓力測試等風險管理工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同時,積極化解相關風險隱患。在防控信用風險方面,可按照市場化原則推進債轉股,積極發揮債委會作用,擴大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同時,進一步拓寬金融機構外部融資渠道,采取優先股、二級資本債、可轉債等工具補充資本,增強資本實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協調,引導金融機構降低自身信用風險。在貨幣政策方面,建議采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為金融機構提供穩定的流動性,防范信用風險的發生。在金融監管方面,建議加強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構建完善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第三,通過市場化途徑處置現有不良資產,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隱患。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通過設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在1999年和2003—2005年兩次大規模成功剝離政策性債務和不良貸款,共剝離債務2.6萬億元,顯著降低了銀行業不良資產水平。但這一過程是采用由政府主導、財政資金注資的形式對不良貸款進行處置。而在當前階段,我國大中型商業銀行大部分實現了改制上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實現了商業化轉型,因此需要按照更為市場化的方式處置現有不良資產,降低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隱患。具體而言,不良資產證券化是處置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有效方式,其最大的優勢是不占用資本金,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手段融資變現,有效提高資本充足率,降低對資本的要求。建議進一步發揮資產管理公司在不良資產處置中的作用,擴大其不良資產處置業務范圍,批準更多的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業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其不良資產收購能力,豐富資金來源渠道。

作者單位:汪川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婁洪彬 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印穎 劉穎

參考文獻

[1]高蓓,張明.不良資產處置與不良資產證券化:國際經驗及中國前景[J].國際經濟評論,2018(01).

[2]龔曉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業務的創新思路探討[J].中國商論,2018(01):46-48.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2篇

有關農產品物流金融問題研究的歷程并不是很長, Bertill Sylvander, Nathaliel Schieb-Bienfait基于歐洲農產品市場, 從戰略角度提出有機市場行為 (OMI) 與農戶面對農產品物流問題時解決能力的關系[1];許紅蓮、胡愈分析了我國農村物流金融供給短缺的成因和綠色發展的舉措[2];李秋煙對農產品物流金融的模式進行了研究[3]。

有關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研究方面:李韞繁用層次分析法對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進行系統評估[4], 董勁對農產品物流金融融通倉模式風險管控策略進行了探討[5], 管悅指出農產品物流金融質押物的風險因素[6], 薛超穎提出基于風險等級的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管理策略[7]。

近年來, 農產品物流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領域以及運作模式。但對于農戶參與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風險研究還沒有。本文將探討農戶參與物流金融具體運作模式, 分析農戶面臨的風險并提出解決對策。

1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的背景

1.1 銀行拓展業務面的需要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不但可以助推銀行穩固和擴大客戶群, 開辟新的利潤源, 增強自身的競爭優勢, 還可以吸收由該項業務引發的由農戶帶來的各項派生存款。

1.2 3PL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對農產品3PLl企業而言, 一方面它們充當銀行代理人, 保障信貸資產安全, 并就企業經營活動向銀行提供預警, 同時通過參與銀行客戶的合理共享, 不僅加強了與銀行的友好同盟關系, 也為自身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客戶增長渠道;另一方面, 農產品3PLl企業作為銀行、農戶都相對信任的第三方, 可以較為快速地融入農產品產銷供應鏈, 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 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1.3 農戶擴大再生產的有效路徑

農戶貸款比較困難, 導致農業生產投入不足。同時, 農產品種植普遍存在季節性差異, 農產品售出之前往往占用大量資金, 間接影響到下一季的種植。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通過鼓勵農戶將閑置農產品作為質押物進行短期融資, 不僅盤活了下一季種植所需要的資金, 還能夠讓農戶將有限的資金和精力投放到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

2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的一般模式分析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的一般模式是以銀行為主導, 而農產品3PLl企業作為銀行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專門提供農產品質押服務, 農戶作為債務方對其質押物并無實際擁有權。因此, 物流金融的參與方主要是農戶、3PL企業和銀行, 其閉環運作模式如下:

銀行會選擇信譽好的農產品3PL企業作為物流金融業務的保障方, 并對其進行質押授權, 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農戶為下一季農作物的投資會向銀行申請短期貸款;銀行要求農戶將合適的農產品質押給自己指定授權的3PL企業;農戶將農產品運送到指定倉庫后, 該企業開具該批次農產品質押物倉單;農戶憑借此倉單到銀行辦理貸款手續, 銀行見倉單即時對農戶發放相應的貸款[8]。

當農戶擁有資金可以歸還銀行貸款時, 可以選擇分批或一次性還清貸款;銀行收到農戶歸還的資金后, 通知3PL企業給農戶返還相應比例的農產品;農戶憑倉單到指定的倉庫領取質押的農產品。圖1顯示其運作模式。

3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模式的風險規避

3.1 選擇合適的農產品作為質押物

農戶對于質押物的選擇至關重要。一方面農戶在挑選農產品質押物時, 應盡量選擇易于處置、不易變質、容易變現、價格漲跌幅度不大的品種, 如大豆、玉米、花生、小麥、油菜籽、高粱等;另一方面在操作程序上, 農戶要加強與農產品評估機構的合作, 以確保所選的農產品質押物的品性要求, 確保農戶所質押的農產品避免因為品種選擇不當而造成的損失。

3.2 購買農產品保險

通過3PLL企業直接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業務, 不僅可以幫助農戶規避市場風險, 保證經營利潤, 但是農戶應該為質押狀態的農產品購買財產保險, 避免意外災害貨不可抗力造成質押物變質或滅失所帶來的風險。對于部分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 可以考慮選擇“保險+期貨”等純粹承保價格風險的保險產品, 這些價格指數保險本質上類似于“看跌期權”, 對農戶而言, 購買價格指數保險, 讓他們有機會利用“看跌期權”的市場價格風險管理工具。

3.3 建立農產品3PL企業信用評級機制

健全的農產品3PL企業信用評級機制可以降低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信用風險成本, 推動農戶融資創新發展。要在充分調查農產品3PL企業過往經營狀況并建立3PL企業信用檔案, 主要包括對3PL企業的資質考察、資產評估、組織機構、管理團隊、服務案例、信用與投訴記錄等等, 避免因物流企業不能合理控制農產品質押物的實際庫存數量以及對質押物監管不當而造成的農戶的損失。

3.4 建立農戶維權組織

在農產品物流金融一般運作模式中, 包括農戶、銀行和農產品3PL企業。這些參與主體中除了農戶以個體形式存在之外, 其余均已組織形態存在。再根據模式中所處于的位置不同, 農戶處于明顯力量失衡的地位。尤其是出現由于銀行或農產品3PL企業出現操作失誤損害農戶利益時, 農戶維權會比較困難, 各地建立專門的農業維權組織或在農業合作組織中建立維權機構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所有的物流金融業務均需在該組織中備案, 一旦出現銀行或農產品3PL企業的操作風險, 由該組織協助農戶進行維權, 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戶的根本利益。

3.5 農戶與初級農產品收購方建立戰略合作

農戶一般都是分散獨立經營, 規模比較小, 信息往往不對稱。若農戶通過與當地初級農產品收購方建立長期且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 不但可以促進農產品現貨的交易;而且可以通過參與期貨、期權交易來降低分散經營所帶來的風險, 并且可以通過授權處理的模式緩解雙方的資金壓力, 提高資金的利用率。與此同時, 眾多農戶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可以明顯提升物流金融的規模效應, 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農戶增收、分擔農戶的經營風險。

結束語

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是一種全新的理念, 它打破了傳統上將物流金融服務目標僅僅鎖定為中小企業的觀念, 不但為農戶融資和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支持, 而且為農產品3PLL企業和銀行提供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是, 做好農產品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風險控制和降低農戶參與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是確保農業穩步發展、農戶成功融資的前提。銀行、農產品3PL企業不但要與農戶需要通力合作, 而且要審視自身參與物流金融業務所面臨的潛在風險, 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規避質押物庫存管理可能造成的各類風險;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外部監管并提供諸如貸款優惠利率給農戶, 才能從根本上確保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地;各類農業合作組織要積極為農戶服務并提供各類支持, 保證農戶利益。只有通過以上多方的不斷努力和通力合作, 不斷開發出金融產品并提高物流金融服務的質量, 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村物流金融業務的發展和模式的創新。

摘要:“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但“融資難”與“銷貨難”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近年來, 物流金融作為具有創新性的物流增值服務和金融拓展服務,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在分析農戶參與農產品物流金融模式的基礎上, 提出針對質押物選擇、質押物保險、3PL企業信用、違約維權、分散經營等一系列風險的解決對策, 為降低農戶融資風險、促進物流金融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農戶,農產品,物流金融,模式,風險規避

參考文獻

[1] Bertil Sylvander, Nathalie Schieb-Bienfait.The Strate-gic Turn of Organic Farming in Europe:From a Resource Based to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of Organic Marketing Initiatives[M].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2006:1057-1922..

[2] 許紅蓮, 胡愈.農產品電商物流金融綠色發展的舉措[J].新疆財經, 2016 (4) , 5-15.

[3] 李秋煙.農產品物流金融模式研究[J].常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7 (4) :71-78.

[4] 李韞繁.基于層次分析法 (AHP) 的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評估[J].金融理論與實踐, 2017 (8) :105-108.

[5] 董勁.農產品物流金融融通倉模式風險管控策略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 2016 (5) :174-175.

[6] 管悅.農產品物流金融質押物的風險評價與防范策略[J].中國市場, 2016 (23) :23-24.

[7] 薛超穎.基于風險等級的農產品物流金融風險管理策略及改進研究[J].科技資訊, 2016 (36) :165-166.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3篇

(一)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

在我國, 中小企業數量已占到全國總數的99%, 所創造的價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 中小企業的發展將關系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確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那就是融資難問題。因此, 融資難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發展, 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 自身所擁有的資金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本身的發展所需。而中小企業融資非常困難, 不僅中國難, 放眼世界也是一難攻克的難題。中小企業經營規模較小, 信息系統不完善, 我國國情重工商業, 輕農業等等。這些不合理因素外,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 中小企業大多把半成品、產品, 甚至是原材料作為動產來抵押。而這些動產對于金融機構來說, 如銀行, 如何接收此類動產來作為抵質押貸款, 應該怎么處理。且這些動產擔保物又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專業的保管, 因此中小企業很難用動產抵押貸到款。

(二) 商業銀行之間為增加收入而展開激烈競爭

商業銀行的收入是什么, 主要是利息的差額, 盡管利息差額空間越來越薄, 越來越窄。但仍然是商業銀行的一大收入來源。商業銀行不愿意放棄這一利潤空間, 進而思考是否有其余的合作共贏模式, 來增加、增大此收入來源。同行之間為增加收入, 加大力度開發新的合作模式, 并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但是由于動產的沒有權屬登記, 價格不穩定, 不易監管或監管成本高的特性, 使得以安全性原則為第一原則的商業銀行很難將資金放貸給中小企業。而且不少商業銀行面對動產抵質押貸款業務時, 最擔心的是風險問題。

二、物流金融企業面臨的風險問題

(一) 融資企業資質低

融資企業資質低, 如融資企業的信用度不高, 挪用資金等。雖然物流金融融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融資企業和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但是卻不能徹底消除其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當然在此過程之間增加了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然而, 有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就容易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客戶偽造企業信息資料, 從而騙取貸款。以及客戶取得貸款后, 變賣動產 (如加油卡套現, 發生壞賬的風險) 。例如, 這是一個真實案例, 當時金融企業一個客戶 (物流公司) 在公司辦理了業務服務, 然后轉手便對油卡進行倒賣的行為, 打著金融公司的旗號, 虛報價格, 危害其他物流客戶, 損害企業形象。所以在客戶監管的方面, 金融公司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樣的例子在我國已經數不勝數。而這些現象的出現, 很容易給中小企業和商業銀行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二) 動產不保值風險

物流金融業務發展的基礎便是對所監管的質押商品的價值的保值, 雖然可以通過其他的一些方法來維持質押的價值, 但是最好的辦法便是, 所選擇的商品的價值不貶值甚至增值, 這樣也就對于質押品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

質押品選擇的風險還包括以次充好的質量風險, 壞貨的風險以及價值評估風險等。一旦質押品選擇不當, 使得質押品的價值小于融資企業融資的金額, 往往就給融資企業產生賴賬的動機, 從而給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

(三) 法律風險

物流金融的合作模式主要參與者是物流企業、商業銀行、融資企業等等。動產作為質押物在這三個企業間進行轉手。監管松懈很容易造成誤會和產財糾紛。而我國涉及到關于物流金融專業的法律相關文件較少。只有《擔保法》和《物權法》, 其中對物流金融相細則條款不清晰、不完善。對于動產歸誰, 還存在巨大的法律空隙。而我國不像美國有強大的行業組織進行對行業進行規范、要求。市場運營較為困難, 并且糾紛不斷, 還亟待解決!

物流金融的法律風險還表現在, 沒有動產登記和公示制度。物流金融的出現, 是由中小企業、商業銀行誰來管動產, 是商業銀行, 還是中小企業。大多數情況下, 由中小企業代管。且其代管只有在合同里約定, 沒有實現詳細的備案登記。商業銀行、中小企業對同一質押物相互爭奪, 還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難以維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三、物流金融業務風險防范對策

(一) 評估企業客戶資信

(1) 選擇資信度高的企業。對于融資企業而言, 怎么選擇中小企業, 進行長期合作。由于中小企業實力會有強弱之分, 有些實力較強, 有些實力較差。在選擇同行業企業中, 偏向于實力較強企業。如回款速度快, 在行業口碑較好。融資企業更愿意和此種企業長期合作。

對于動產作為質押品, 又該如何選擇。融資企業在選擇動產時, 偏向于價值較為穩定的, 保質、保量、保安全、保急需的動產作為質押品。如在倉庫儲存時, 會產生揮發的、串味的、老化的、銹蝕的等等, 要進行詳細深入的考慮。如酒類容易揮發, 但是存放日期越長, 價值會越高。茶葉類, 很容易被串味, 但普洱茶, 從生普洱茶存放成熟普洱茶, 需在經過幾年, 甚至是長年的存放, 而隨著存放時間越久, 其價值越來越高。商業銀行在篩選融資企業的時候, 根據各方面的情況, 對融資企業進行評價, 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如:公司基本狀況、公司償債能力、現金流量、贏得能力、營運能力、創新能力等。

(2) 對企業進行備案登記。如何對中小企業和融資企業進行良好的管控, 如其經營情況是否良好, 有無違紀違法行為, 企業信用如何, 有無違約、資金斷裂情況等等??赏ㄟ^ERP管理, 對相關企業進行備案登記, 或納入合格合作商范疇對其進行嚴格把控。甚至可以對企業的未來進行預測, 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選擇更加合適的合作商, 創造更多的利潤, 降低風險。

(二) 選擇保質貨物作為質押物

質押物的選擇非常重要。在選擇質押物時, 商業銀行和金融企業偏向于選擇保質貨物作為質押物。如酒類、煙類、珍貴物品類、鋼鐵類等等, 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還有一個存在的問題是, 在選擇質押物后, 質押物貶值或者升值, 商業企業、融資企業、中小企業對這種風險應該怎么管控, 怎么約定, 把損失降到最低。質押物如果是貶值, 對中小企業來說, 可以說是好事, 既處理掉貶值貨物, 又進行了融資, 何樂而不為呢。所以中小企業常常會出現不去贖回質押物這現象, 任由融資企業或商業銀行進行變賣。對于融資企業和商行銀行來說, 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選擇時, 偏向于選擇保質貨物。

對于動產作為質押物后, 升值了呢, 商業銀行和融資企業是非常樂意的, 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不愿意看到這一現象的發生, 總有一種得不償失的心理陰影。若對于動產未來幾年的走向可以進行數據的收集, 并進行準確的預測, 可降低此風險。也可以在合同中進行詳細約定, 對于升值部分部分進行詳細約定處理。

(三) 物流金融法律法規較少應對對策

我國對于物流或者金融有詳細的法律法規, 但此法律法規, 又不適用于物流金融這一新興的行業形態。例如:《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在這些法律中, 雖有相關的涉及, 但不夠專業和完善。如對于動產作為質押物該歸所管理沒有詳細的規定。若發生糾紛事件, 沒有法律可依。我國法律是大陸法, 不是英美法。無經典案例可以參考。

那中小企業、融資企業、商業銀行在面對中國國情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 怎么處理呢。這不得不要求中小企業、融資企業、商業銀行在簽訂合同時, 需要把合同中的細節反復推敲, 反復修改, 直到雙方滿意為止, 盡力滿足本企業利益, 降低風險。特別是對外貿易中, 加大對國外資金的引入, 并建立風險防范和對應機制。從而減少中小企業所有的法律風險。

綜上所述, 現代中小企業物流金融業務風險, 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需要在實際過程中不斷改進和探索。目前已經有創新金融模式, 激活動產資源, 讓“動產真正動起來”, 進一步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從而助力地方經濟。

摘要:在“一帶一路”影響下, 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也促進了物流金融的發展, 新的物流金融模式的出現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新的希望。物流金融是物流行業與金融行業兩個行業的發展融合, 物流金融是服務于物流的一個新興企業, 它服務于物流的貨運, 服務于物流的貸款等業務, 可以為中小企業帶來便利、快捷、利益。特別是現今互聯網的發展, 促進了物流金融的快速發展, 金融機構從以前的銀行, 發展到今天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本文主要分析當前中小企業物流金融業務風險中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物流金融,業務風險,問題與對策

參考文獻

[1] 胡卓群.金融倉儲業務風險研究及其規避措施[J].江蘇商論, 2010 (27) .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一、現代信用風險模型的概述

信用風險是多維度風險的綜合結果。在所有風險中信用風險的量化卻存在很大難度。近十幾年來,建立數量化的信用風險模型在金融業受到廣泛的關注,這些模型具體可分為三類:

(一)基于“公司市場價值”的JP摩根信用計量CreditMetrics模型和KMV模型

CreditMetrics 模型由JP摩根于1997 年首次發表并被廣泛推廣。該模型在對貸款和債券給定時間單位內(通常為一年)未來價值的變化分布進行估計的基礎上,運用VAR(Value at Risk)分析框架來衡量信用風險。模型的數據基礎是各信用評級公司的信用級別轉移概率矩陣。CreditMetrics 計算的準確性依賴于兩個關鍵假設:(1)同一等級的所有企業具有相同的違約概率;(2)實際違約率等于歷史平均違約率。即信用評級改變與信用質量的改變相同,信用評級與違約率是同義詞,當違約率調整時,信用評級隨之改變。但是由于違約率是連續變化的,而信用等級卻以一種離散方式進行調整且歷史平均違約率和轉移概率可能與實際情況偏離較大,即使同一個信用等級內的違約率也可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此外,該模型需要輸入大量的市場數據,這一點對于中等規模的市場貸款組合而言,通常并不能完全地獲取。

KMV期權定價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將公司的權益和負債作為期權,公司資本作為標的資產,把公司所有者權益作為看漲期權,把負債作為看跌期權。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密切相關,違約概率是與債務額和債務人公司資產結構相關的內生變量。它假設當公司資產價值低于某個水平時,違約才會發生,在這個水平上的公司資產價值被定義為違約點。KMV模型中,信用風險是根據公司資產價值的動態變化推導出來。已知給定公司的現時資產結構,即權益、短期和長期負債、可轉換債券組成的情況下,一旦確定出資產價值的隨機過程,便可獲得任一時間單位的實際違約概率。上市公司的權益價值是由市場決定,公司股票價格和資產負債表中隱含有違約風險的信息,因此KMV最適用于公開上市公司的預期違約率評估。KMV 模型以股票市場數據為基礎,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該模型存在三個缺陷:需要資產收益的正態分布假設、未根據資歷、抵押品、合約條件或可轉化性來區別不同類型的債券和靜態假設——財務結構假設不再變化。

(二)基于經濟學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

CreditPortfolioView是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一個多因子模型,該模型提出了將宏觀因素與違約概率、轉移概率相聯系的方法。該模型模擬各國在不同行業各種信用評級集團的聯合條件違約概率和遷移概率,其前提條件是宏觀經濟因素的不同取值,如失業率、GDP增長率、長期利率水平、政府支出和儲蓄率。由于在相對較大的范圍內,經濟狀態由宏觀因素所驅動,當經濟衰退時,違約與信用降級事件增多,當經濟好轉時情況則恰好相反,即信貸周期隨著經營周期而變化。假如具有充足的數據,該方法可以用于預測一國不同類型債務人的違約率,如建筑業、金融業、農業服務業等,這些行業對經營周期的反應各不相同。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必須擁有各國各行業的部分違約數據和調整轉移矩陣的特別程序。國外的實踐經驗表明,該模型最好應用于投機級的債務人,這類債務人的違約概率對信貸周期的靈敏度比投資級的債務人要高。

(三)基于保險精算的CreditRisk+ 模型

CreditRisk+ 是由瑞士信貸金融產品公司CSFP(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 )開發的信用風險評價模型。該模型的主導思想源于保險精算學,即損失取決于保險標的風險發生的頻率和發生風險時保險標的的損失或破壞程度。該模型推導債券投資組合的損失度,只有違約風險被納入模型,不涉及降級風險,而且違約風險與資本結構無關。

與CreditMetrics 和KMV 都以資產價值作為風險驅動因素不同,該模型只考慮違約風險,需要估計的變量很少,并未對引起違約的成因做出假設。CreditRisk+的最大優點是相對容易,它借鑒保險業計算小概率極端事件的數學方法,推導債券組合或貸款組合的損失概率的封閉形式,具有計算上的優勢。此外,CreditRisk+僅僅需要考慮各級別的平均違約率,需要輸入的數據較少,適應于數據比較缺乏的狀況。CreditRisk+的局限性在于模型假設中無市場風險,并忽略信用評級的轉移風險,使各債務人的風險是相對固定的,并不取決于信用質量和未來利率的變動。

這三類模型屬于單一的一般框架,它們主要識別信用風險比較關鍵的三個方面——違約率分布、條件違約分布和整合技術。迄今為止,從實證角度對各個信用風險模型進行系統比較分析的文章還很少。唯一將信用風險模型應用于對實際資產組合風險損失估計研究結果和現實情況大相徑庭,且對美國之外的債務人、銀行和金融機構進行信用風險評價時效果并不理想。

二、我國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度量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一)宏觀信用環境不佳,尚處于信用制度的初始階段

信用擔保是一種復雜的信用契約關系,信用擔保機構能否生存并健康發展,取決于一國的社會信用環境,可以說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信用擔保機構正常運作的基礎。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備前提和基礎。我國的經濟運行由于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在實行市場經濟之前,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幾乎為零。市場經濟實行之后,誠實信用與市場機制的關聯不大,社會信用缺失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薄,正常的信用關系被嚴重扭曲。由于整個社會信用問題未得到根本改善,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業務對象缺乏嚴格的監督制約機制和懲罰制度,信用風險問題和道德風險普遍存在。

(二)業務對象缺乏信用歷史記錄,會計數據不完備,數據真實性需要檢驗

國外學者認為對金融機構而言,中小企業是“信息殘缺的”,很難從外部了解到與企業有關的雇員、消費者及供應商的合約。因此,運用模型方法進行信用風險度量并予以決策時,通常會要求該類企業提供規范而及時的經營信息,如財務報表。而我國中小企業以民營為主,受經濟體制和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這些企業普遍以家族企業形式存在,企業信息與個人信息交叉,財務管理混亂,報表賬冊不全,內控制度不嚴,存在的信息問題十分嚴重。而一些小企業,尤其是個人獨資企業,由于個人活動和企業活動完全交叉,財務信息嚴重失真,運用財務比率進行信用風險度量十分困難。對于已上市的中小企業而言,信用擔保機構可以通過對股市價格的持續監控等方式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但對于非上市的中小企業而言,則無法通過相關渠道獲得信用風險評估所需要的具體信息。此外,信用數據樣本較少,歷史延續性和可比性也尚待改進。所以,若一些模型所需數據的主要來源渠道為證券市場時,就會與我國多數中小企業為非上市公司的現狀產生較大矛盾。

(三)金融市場的運作不規范,影響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預測能力

受金融市場過度投機和市場操縱等人為的市場不規范因素的影響,我國金融資產收益關聯度的穩定性比較低,這一現象將對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預測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CreditMetrics——市場價值模型和KMV——期權定價模型所需的數據的主要通過金融市場獲取,若金融市場化的進程中不改變該現狀就根本無法為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建立,以及信用擔保項目信用風險的準確量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擔保項目之間缺乏一致性,差異性較大,傳統的分類技術不適用

信用擔保業務的風險發生機制與一般保險行業所經營的客觀、可預期的風險存在很大區別,其發生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保險業務可以通過統計學的方法,比較精確地計算出風險損失的概率,從而確定保費率以彌補風險損失及經營成本,進而確定利潤水平。信用擔保業務則不同,由于擔保項目的金額和期限各異,反擔保措施的落實程度差異很大,擔保項目的離散性很大,無法精確計算擔保費率,大數原則無法或在短期內難以適用。因此,對信用擔保項目的風險管理應更多地運用個案分析方法,結合信用擔保項目和企業的實際狀況設計信用擔保方案,將每筆信用擔保業務的風險控制在信用擔保機構可預期、可接受的一定范圍之內。

(五)缺乏具有公信力的中介信用評級機構

相對于市場風險而言,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道德風險是信用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企業相關信用狀況及時、全面地了解是信用擔保機構防范信用風險的基本前提,因此,違約率一直被認為是信用風險度量的最核心工具。在國外違約率主要來自評級專門機構和銀行內部評級部門建立的信用評級轉移矩陣。對于我國信用擔保機構而言,信用評級工作己經基本開始實行,并運用于對客戶的選擇和風險的預警,但仍未向信用風度量化方面進行更深層次地發展。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直接依賴于企業被評定的信用等級及其變化,信用評級機構將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目前具有公信力的獨立信用評級機構缺乏,無法通過提高信息收集與分析的規模效益方式對信用擔保機構的利益予以有效保護。

(六)信用擔保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

量化信用風險的過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它不僅需要信用擔保機構業務人員掌握經濟學、金融學和信用管理學等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基本的計量經濟學基礎知識,這樣才能熟練地運用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結合行業特性和地域特性對項目的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分析,適應今后多變、全面、更為嚴格的信用風險管理要求。目前我國信用擔保機構業務人員素質普遍不高,業務人員結構參差不齊,各信用擔保機構道德風險時有發生也成為進行信用風險量化的主要障礙之一。

基于以上問題的存在,現有的信用風險模型還難以運用于我國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的度量。這也是我國信用擔保機構目前對信用風險的度量仍然局限于傳統評級方法,即基本上模仿商業銀行運作對中小企業信用狀況進行簡單的定性化信用評級的主要原因。

三、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模型的現實選擇

(一)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模型的選擇原則

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是建立在西方銀行多年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之上,這些模型并無法直接適用于我國信用擔保機構。因此,考慮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現存的約束條件,研究設計出符合國情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雖然十分迫切但仍然有待時日。筆者認為,我國信用擔保機構在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第一,易測性原則:所選擇模型中涉及的原始數據或各項指標能夠相對比較容易地從金融市場、銀行、企業和其他相關機構和部門獲得,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演算獲得信用風險量化所需的各種最終數據和指標。

第二,易操作性原則:模型應與擔保公司現有項目評審人員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質相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確保模型度量的精確度。

第三,兼容性原則:模型必須具有兼容性,不僅能滿足目前階段對信用風險度量的需求,而且還應能隨著外部環境的改善和數據庫的建立、完善適應未來信用擔保機構對信用風險度量的需求。

第四,行業性原則:中小企業所處行業的差異很大,運用統一的模型會使一些效益好的項目無法通過評審。因此,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信用擔保機構可以針對不同的行業,研究開發出不同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進行信用風險的準確評價。

第五,地域性原則:不同地域的信用擔保機構所處的經濟環境、金融市場結構、稅收制度、客戶群體和客戶意識強弱各異,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選擇應考慮這些因素對最終信用風險度量效果的實質影響。

(二)我國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模型的發展思路

對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進行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是對其信用予以科學評估。我們所謂“科學”評估的含義是必須引入定量化的數學分析方法,對企業的信用風險進行相對準確的評估。通過以上四個國際主流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比較分析可知,比較適宜我國信用擔保機構借鑒的主要是CreditMetrics和KVM模型,這兩種模型雖然在理論上都相對比較完善,但是由于模型所需要的數據量較大且與一國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密切相關,對于我國信用擔保機構并不是非常適用。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合理假設,我國目前還是可以借鑒CreditMetrics和KVM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既符合國情又相對比較簡單的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并將其作為對現行以定性分析為主的傳統信用風險度量方法的一種必要的、有益的補充??紤]到各類模型的優勢、局限性和最佳適用范圍以及信用擔保機構業務經營對象的特殊性,我國信用擔保機構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的選擇應采用漸進方式——先以定性化度量為主,定量化度量為輔,在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實現規范化運作,中小企業更多地實現上市融資等外部環境改善過程中,向完全的CreditMetrics和KMV等定量化的市場價值模型或期權定價模型過渡,并逐步實現能夠根據項目自身特點、項目行業特性和項目地域差異性選擇不同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

參考文獻:

[1] 吳際.信用風險計量評估法:規避風險的“ 利器” [J] .西部論叢,2007(1)

[2] 劉曉星.現代信用風險計量模型比較研究 [J] .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2)

[3] 王瓊,陳金賢.信用風險定價方法與模型研究[J] .現代財經,2002(4)

[4] 潘蔚琳,王可.信用風險計量模型的分析與借鑒[J] .北方經貿,2002(8)

[5] 詹原瑞.銀行信用風險的現代度量與管理[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網絡借貸在推動普惠金融的同時,其中的信用風險越來越多地暴露在公眾面前,引發一系列的爭論和質疑。本文從網絡借貸的資金需求方入手分析,將網絡借貸產生的信用風險歸為個人信用問題,而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對于信用風險防范和管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圍繞信用管理體系,回歸梳理了法律監管、信用征信建設、信用評估、貸后風險管理四個環節的具體內容和網絡借貸背景下相應環節的研究現狀,并認為大數據征信、動態評分模型研發和大數據貸后風險管控將會是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網絡借貸 個人信用 信用風險 研究綜述

一、引言

作為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借貸業務的新型借貸模式,網絡借貸屬于金融的互聯網居間服務(姚海放等,2013)。主要模式有P2P網絡借貸模式和電商供應鏈金融模式等。P2P網絡借貸是個人對個人,不以傳統金融機構為媒介的借貸模式。電商供應鏈金融是電商平臺將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信息有效對接,為平臺上資金匱乏的中小企業提供各種形式融資服務的借貸模式。而網絡眾籌包括但不限于網絡借貸模式。網絡借貸借助互聯網技術的信息獲取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緩解了小微金融市場的信貸失衡現象。據統計,2015年全年網貸成交量達9823.04億元,相比2014年增長了288.57%,然而2015年全年問題平臺達到896家,是2014年3.26倍。目前監管細則落地、不完善的征信體系、借貸利率虛高、債務結構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問題平臺突出,凸顯網絡借貸的信用風險問題。

二、網絡借貸信用風險與個人信用風險

網絡借貸的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未按合同約定向投資人支付本金、利息的風險和債務人未按約定向公司支付款項的風險。資金需求方主要以小微企業或者個人為主,因而網絡借貸的風險問題更多地歸結為個人信用風險問題。個人信用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個人信用指消費信用,即將貸款用于個人或者家庭的消費型活動,廣義個人信用泛指以個人名義發生的借貸關系,其目的除個人或家庭消費外還用于生產經營。因而無論擔保與否,P2P網貸中發生的借貸關系兼可歸為個人信用問題。而以B2C模式和B2B模式為主的電商平臺供應鏈金融中,信用關系的維續也存在著個人信用問題。

三、網絡借貸信用風險研究

(一)網絡借貸個人信用體系

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傳統商業銀行小微貸款業務存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貸前,對借貸人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原因會使得銀行偏向于為能夠接受現有利率水平的客戶發放貸款,因而風險較大的客戶會為銀行帶來較大違約風險,存在逆向選擇問題。在貸后,則存在將款項用于非銀行指定用途以及未按約定還本付息等道德風險問題。因而,為緩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小額信貸是依賴于征信環境、信用評估技術等個人信用體系的全面發展。個人信用體系包括個人信用征信、信用風險評估以及信用風險管理等多個環節。同時需要外部的法律監管和內部行業自律來指導其健康發展。征信完成對個人信用數據的收集并構建個人信用數據庫,信用評估對信用數據建模分析來提供信用評分供需求者使用。最后,信用風險管理通過對信用風險的計量、預警和轉移等手段來揭示和管理信用風險。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不對稱問題依于大數據等信息挖掘技術優勢而有所緩解。但信息技術的輔助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信用風險,網貸平臺上誠信環境的構建同樣依托于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作為新型金融,網絡借貸發展初期處于法律空白和監管盲區,亟需法律監管更新和行業自律控制。同時,融資者多數屬于傳統金融機構的邊緣客戶群,現有征信系統尚未覆蓋或掌握信息存在時滯,這便對信用體系基礎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在無抵押信用借貸模式中,需要借助信用評分來輔助雙方的借貸決策,而貸后信用風險管理是進一步對借貸風險的揭示和防范。因此,網貸平臺的信用風險具體細化在個人信用體系的各個環節,同時各環節的不斷完善將有助于信用風險防控。如圖1為網絡借貸信用管理體系各環節的具體內容。

(二)信用管理內外部約束

1.傳統領域。個貸行業發展需要來自主體外的立法建設和行政監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對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披露,個人隱私界定與保護,個人破產保護等一系列法律制度。行政監管負責對征信機構、信用數據庫、信用評估機構的監督管理、違法行為監管以及公民誠信意識宣傳等。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征信機構管理辦法》等法規的出臺使我國征信市場步入有法可依的軌道?!稐l例》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為國務院監督管理機構,同時對個人信用信息開放與保護等問題做出相關規定。但較之信用制度健全國家,立法體系落后于實業發展、法律法規實施不到位、缺乏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信息共享機制尚未確立、失信懲罰機制落后等問題突出,制約著個人信用體系的發展。

2.網貸領域。網絡借貸發展中的潛在法律風險,可從網貸平臺、貸款人、借款人和第三方支付等方面劃分。網貸平臺作為信息中介應視為融資居間合同的居間人,不介入借貸雙方交易。但一些偏離純中介模式的網貸平臺面臨著額外的法律風險,表現為非法吸存和非法集資、非法經營、從事違法的居間活動、違反保密義務、“洗錢”、非法公開發行債券、以及涉及擔保項目可能違反有關融資擔保管理等風險。網貸貸款人面臨的法律風險包含電子合同合規性、出借人債權合法性、出借人隱私權以及借助平臺非法公開發行證券風險等。網貸借款人作為融資方,面臨著與網貸平臺類似的風險。第三方支付平臺面臨的法律風險表現在資金托管法律問題和沉淀資金法律問題。此外,道德風險也是制約行業健康發展所不能回避的問題。在監管政策上,已明確由銀監會管理P2P網貸發展。目前P2P網絡借貸在市場準入標準、退出機制、資金管理、信息透明等運營方面缺乏統一標準,運營風險的增大會進一步影響信用風險。在行業自律方面,目前已形成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等區域性自律組織。

網絡借貸發展對于立法建設和監管探索的要求,逐漸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姚海放等學者(2013)認為,我國網絡借貸行為應置于民間借貸范疇內,提出應將民間金融陽光化等思考。林榮琴(2014)從借貸關系法律界定出發,提出完善中介平臺準入制度和中介平臺信用評級制度,以增強中介平臺信息透明度和建立行業協會自律組織等建議。楊振能(2014)提出明確網貸行為規則和法律責任的監管思路,并輔之以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一系列風險管理要求。劉繪(2015)提出規范信息披露和消費者保護等行為、過程控制式監管規則、完善以征信與評級為主要內容的信用體系等監管建議。網絡借貸行業尚未形成完善的內外部約束,是由于信用觀念、意識等因素,作為根源的傳統個人信用領域尚未形成穩定的內外部保障所致。

(三)信用數據基礎建設

1.傳統領域。信用數據基礎建設是信用管理體系的基礎部分,主要有信用數據征集和數據庫組建兩部分。信用數據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貸交易信息和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在征信模式發展方面,楊暉(2011)指出我國已形成公共征信和私營征信并存互補的征信格局,作為行業和地方征信機構的補充,私營征信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公共征信機構通過行政力量收集信息,私營機構通過協議方式采集公開渠道信息。但在發展過程中,隱藏著征信標準化滯后、信息共享機制缺失、信息安全等問題。

2.網貸領域。傳統征信報告提供借貸人基本信息、貸款申請記錄、還款情況等。在網絡借貸領域,金融消費的精細化營銷、個性化服務和批量處理將成為主要運營模式,因而新型金融催生著新的征信需求,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則為征信產品的創新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袁新峰(2013)在互聯網征信研究中指出,除建立同業數據庫外電商平臺通過對累積客戶行為數據進行深度挖掘,作為客戶消費授信的評價依據,大數據征信已初見端倪。

對于大數據征信的發展研究,吳晶妹(2014)認為傳統征信覆蓋人群有限、數據反映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而網絡征信以海量數據刻畫信用軌跡,通過記錄信用行為狀況和綜合信用度來預測個人償還能力和信用風險,目前中國征信體系建設中心已逐步向網絡征信過渡。楊堅爭等人(2015)認為網絡征信數據來源包括社交媒體數據、網絡借貸數據、網絡購物數據、其他相關數據,其中社交媒體數據包含微信、微博等社交數據用以確認用戶身份,網絡借貸數據可提供逾期記錄等信用信息,網購數據則提供以往電商網站購物記錄和交易流水等財務數據,其他如打車記錄、O2O生活行為記錄、違章記錄等生活數據均可用于大數據征信。劉新海(2014)借鑒美國新型網貸公司大數據技術,指出多元化征信不僅包括傳統信用數據,還包括可用于挖掘個人性格、行為特征等網絡數據,進一步說明了 “一切數據兼信用”。魏強(2015)提出大數據征信可包括挖掘多渠道數據源的信息特征、尋找變量間關聯性、信用特征再歸類、特征權值設置、計算綜合得分等步驟??椎鲁?016)認為大數據征信具有數據來源廣泛、市場定位清晰、應用場景多樣化等優勢,但在個人隱私保護、數據所有權、控制權、收益權問題仍需要在現有法律政策下進一步探討。

(四)信用評估技術

1.傳統領域。信用評分技術作為信用管理體系的核心,包括數據預處理和信用評分模型建模兩個階段。在預處理階段,原始數據普遍存在噪音數據、遺漏數據、不一致數據等問題,需要進行數據清洗、數據變換和數據規約等預處理。其中,數據清洗是對不符合要求的數據進行處理,包括缺失數據填補技術、異常值檢測處理、重復數據整合等;數據變換通過對連續數據離散化和不平衡樣本結構優化來實現數據的規范化,將其轉換為適合建模的形式;數據規約則是在將數據清洗和變換后,在不丟失有效信息的前提下對數據降維。

在評分建模過程中,首先需分析個人信用的影響因素,確定反映個人基本情況、償還能力、償還意愿等各方面的評分指標集,經排序加權后形成評分指標體系。指標體系的建立保證了評分模型數據輸入的穩定性。同時在初選過程中,需要借助統計方法評估指標識別能力,并根據宏微觀因素對指標體系不斷修正和優化,保證評估的多維性和動態性。評分模型的檢驗包括模型精度檢驗和穩健性檢驗,其中模型精度是指評分模型判斷個體類別的能力;穩健性強調模型對建模之外數據的預測能力。

具體的模型發展有統計學模型和非統計學模型兩個發展階段。在統計學評分模型發展中,先后出現了線性回歸方法、Logistic回歸方法以及Probit回歸等方法,但因解釋性不足未得到廣泛應用。之后相關學者們將最近鄰法、決策樹模型和貝葉斯網絡模型引入到評分模型中,逐步調高了模型的預測精度和穩健性。在非統計學評分模型發展中,先后出現了人工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在處理非線性化特征變量問題具有明顯優勢。之后,Baesens等人(2003)較早將支持向量機方法引入到評分模型中,認為較神經網絡方法支持向量機方法性能更優。Bellotti等人(2008)將支持向量機算法引用到信用評分和重要特征屬性發現研究中。Terry(2014)基于傳統非線性支持向量機的缺陷,將聚類支持向量機(CSVM)算法引入到信用評分領域,經比較后認為CSVM模型可達到更優分類表現。

此外,通過組合將單一模型的優勢互補以達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已成為信用評估領域的研究趨勢。Tian-Shyug(2002)將判別分析預測結果和其他特征變量一起作為輸入單元建立神經網絡模型,認為組合模型可以提高神經網絡的收斂速度和預測精度。石慶焱(2005)提出基于神經網絡和Logistic回歸的混合兩階段評分模型,并將神經網絡輸出結果和其他特征變量一起作為Logistic回歸模型的解釋變量,結果顯示組合模型的穩健性和預測精度較單一模型更優。姜明輝(2007)將Logistic模型和RBF神經網絡模型的分類結果通過線性方法組合起來,結果表明組合模型在預測精度上較優。David West(2005)基于Bagging和Boosting方法構建了神經網絡集成模型,Mariola(2009)利用Bagging和Adaboost算法集成了決策樹模型,認為模型在信用評分預測精度和穩健性表現優良。

2.網貸領域。借貸評審是網貸平臺最關鍵的技術,而信用風險在貸審環節的體現就在于貸款項目和信貸額度的控制。P2P網貸同樣采用信用評級的方式,基于信用數據建立信用評分模型對違約風險進行量化評估。

近年來,國外信用風險評分技術在機器學習領域和數據挖掘算法領域不斷深入。Malekipirbazari(2015)建立以隨機森林為基礎的分類方法預測借款人狀態,并基于美國借貸網站借貸數據展開實證研究,認為隨機森林算法在識別優質借款人方面優于FICO信用評分。Maria等人(2015)運用流數據挖掘技術,在傳統評分模型基礎上建立基于歷史數據流的動態信用風險評分模型,實驗證明該動態模型具有較好的魯棒性。Fatemeh等人(2015)建立基于特征選擇算法和集成分類器的數據挖掘組合模型,實證認為在評分性能方面基于非參數設置的數據挖掘組合模型優于基于參數設置的單一模型。美國網貸公司ZestFinance則基于集成學習和多角度學習的模型設計思路,設計身份驗證模型、欺詐模型、還款能力模型、還款意愿模型、穩定性模型等從不同角度預測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克服了傳統單一模型考慮因素的局限性。

在國內柳向東(2016)選用具有平衡效果的SMOTE算法對非平衡數據預處理,運用多種數據挖掘算法建立信用風險評估模型,實證得出隨機森林模型算法對于違約項目的識別能力最佳。林漢川等人(2016)將隨機森林模型與Logistic回歸模型建立組合模型,實證認為模型有效克服傳統模型數據噪聲敏感問題和變量容量問題。

(五)貸后信用風險管理

1.傳統領域。貸后信用風險管理是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下游部分,旨在通過信用風險計量、預警和轉移,實現信用貸出方的最大安全性。傳統商業銀行實施信用風險管理,主要依據2005年實施的《新巴塞爾協議》?!缎聟f議》提出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對最低資本要求的計算包含了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度量。信用風險轉移是指借助特定金融工具把信用風險轉移至其他金融機構的信用轉嫁方式,常見金融工具有資產證券化、信用擔保、保險等。

2.網貸領域。網貸平臺中信用風險管理偏重于貸前征信和貸審模型研發,對于貸后信用風險計量和轉移尚未得到廣泛關注。楊從正(2015)在P2P借貸風險管理體系研究中,認為借貸平臺對事后的違約補償可采取融資擔保方代償、保險公司信用保證保險賠付、風險準備金補償等方式。逄明亮(2015)指出宜信公司在貸后風險擔保方式上推陳出新,推出國內首例保險、信托、小額貸款三方合作。通過發行信托產品并向保險公司投保,險種為金融機構貸款損失信用保險,此項信用保險措施與信托計劃的信用增級措施共同作用達到多重增信目標。向明(2015)分析美國網貸公司Kabbage在貸后風險管理經驗,通過設立拖延還款懲罰機制,除收取一定延遲費外還保留向其他機構報告的權利。龐淑娟(2015)則認為數據挖掘技術可實現信用風險預警,譬如分類與預測可基于歷史數據形成預測規則,孤立點分析可用于欺詐行為預測等。尹麗(2016)從第三方資金托管角度出發,分析我國網貸第三方資金托管發展現狀、模式及現存問題,提出應明確第三方托管主體和托管機構的權利與義務等建議。

四、結語

基于以上綜述,個人信用管理體系的完善是網貸信用風險研究的主要領域。對法律和監管細則的探討正指導著網絡借貸向合法合規化發展。個人征信業的研究逐步向大數據征信及網絡征信聚焦,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普惠金融的強大引擎。在評分模型研發環節,現階段單一評估模型中新技術的不斷探索、組合評估模型精度和穩健性的提升以及基于大數據的動態模型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借貸平臺的信用風險管控。同時大數據技術為貸后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將大數據動態監管融入到現有貸后管理體系中。網絡借貸的商業模式已逐步成型,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將會在網絡借貸的發展,乃至互聯網金融體系的演變中發揮越來越關鍵的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姚海放等.網絡平臺借貸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學家,2013(05).

[2]2015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J].金融世界,2016(02):第90-91頁.

[3]林榮琴.論我國P2P線上網絡借貸的法律風險控制[D],2014,中國政法大學.第50頁.

[4]劉繪與沈慶劼.P2P網絡借貸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借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2).第56-61頁.

[5]楊振能.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行為的法律分析與監管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11).第25-41頁.

[6]張雨辰與楊堅爭.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征信問題研究[J].電子商務,2016(05).第55-56頁.

[7]魏強.大數據征信在互聯網金融中的應用分析[J].金融經濟,2015(08).第11-13頁.

[8]楊暉與盧昊.中國特色征信體系模式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1(04).第1-4頁.

[9]劉新海與丁偉.大數據征信應用與啟示——以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ZestFinance為例[J].清華金融評論,2014(10).第93-98頁.

[10]葛志蘇.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征信業市場化發展研究[J].武漢金融,2014(12).第33-34頁.

[11]孔德超.大數據征信初探——基于個人征信視角[J].現代管理科學,2016(04).第39-41頁.

[12]袁新峰.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的思考[J].征信,2014(01).第39-42頁.

[13]吳晶妹.2015展望:網絡征信發展元年[J].征信,2014(12).第1-4+83頁.

[14]向暉.個人信用評分組合模型研究與應用[D],2011,湖南大學.第131頁.

[15]帥理.個人信用風險評估理論與方法的拓展研究[D],2015,電子科技大學.第 144頁.

[16]孫亞南.中國個人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研究[D],2008,中國人民大學.第178頁.

[17]Sousa,M.R.,J.O.Gama and E.Brand O,A new dynamic modeling framework for credit risk assessment[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6.45:p.341-351.

[18]Harris,T.,Credit scoring using the cluster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42(2):p.741-750.

[19]Kozeny,V.,genetic algorithms for credit scoring[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5.27:p.11-23.

[20]Koutanaei,F.N.,H.Sajedi and M.Khanbabaei,A hybrid data mining model of feature selection algorithms and ensemble learning classifiers for credit scoring[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15.27:p.11-23.

[21]宋麗平.張利坤與徐瑋,P2P網絡借貸個人信用風險評估[J].財會月刊,2015(35).第94-96頁.

[22]夏立明.邊亞男與宗恒恒,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模型研究[J].商業研究,2013(10):171-177頁.

[23]柳向東與李鳳.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借貸的信用風險評估——以人人貸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6(05):第41-48頁.

[24]劉新海與丁偉.美國ZestFinance公司大數據征信實踐 [J].征信,2015(08):第27-32頁.

[25]楊從正.P2P借貸風險管理魔方體系構建研究[D].2015,云南大學.第56頁.

[26]李寧寧.P2P資金第三方托管問題研究[D].2015,華南理工大學.第52頁.

[27]趙剛.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2007,華東師范大學.第158頁.

[28]逄明亮.我國P2P網絡貨款平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D],2015,山東大學.第76頁.

[29]龐淑娟.大數據在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征信,2015(03).第12-15頁.

[30]尹麗.P2P網絡借貸平臺資金托管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01).第86-90頁.

[31]楊大楷與俞艷.中國個人消費信貸狀況及風險防范研究[J].金融論壇,2005(07).第45-50+63頁.

[32]向明.冀源溪與曲博,美國大數據網絡貸款公司Kabbage的運營模式及啟示[J].征信,2016(01):第60-62.

作者簡介:李銘(1993-),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研究生,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

物流金融信用風險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以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為例,通過具體分析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相對應地找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實原因,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金融危機 中小企業 融資

1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財務信息不透明、經營上的不確定性大、承受外部經濟沖擊的能力弱等制約因素,加上自身經濟靈活性的要求,其融資與大企業相比存在很大特殊性。首先中小企業在融資渠道的選擇上,比大企業更多的依賴內源融資。其次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中小企業更加依賴債務融資,主要依賴來自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貸款。中小企業的債務融資表現出規模小、頻率高和更加依賴流動性強的短期貸款的特征。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加依賴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設備租賃等來自非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以及民間的各種非正規融資渠道。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企業融資渠道發生了許多變化,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底子薄、自有資金少,民間融資等各種融資渠道又不太通暢,因此資金的主要來源仍然是金融機構,但各地有所差別。一般來說,中小企業最主要融資渠道為銀行信貸,它們絕大多數無力進入正規的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在間接融資中主要還是依賴于銀行的貸款。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業還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因此,大部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銀行貸款還存在很強的路徑依賴,銀行信貸也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渠道。事實上,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很多,有銀行貸款、貸款擔保、擔保投資、項目融資、海外融資、租賃融資等,這些不同的融資渠道又有許多不同的融資產品和融資方法。

當前中小企業融資表現突出的幾個問題是:

1.1 資金缺口大。據調查,東部地區80%以上的中小企業認為資金不足是制約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據調查的300戶中小企業中,91%的企業無法滿足資金需求或只能滿足部分需求,僅十幾戶企業可以滿足融資需求。

1.2 融資成本高。不論銀行貸款還是民間借貸,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都顯得高昂。過高的融資成本,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遏制了企業發展動力,也降低了企業抗風險能力。

1.3 融資渠道窄。除業主自有資金外,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是當前東部地區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80%以上的企業將銀行貸款作為融資主渠道。在銀行融資困難時,企業更多地考慮民間借貸和企業間拆借,而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極少,融資渠道狹窄。

2 當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業自身問題造成融資難。規模偏小和自有資金不足導致貸款缺乏足夠的抵押擔保。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資產總額在4000萬元以下,同時,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快、無形資產難以量化、廠房設備不足以作為貸款抵押物,而尋求擔保又遭遇重重困難的問題。所以,中小企業在抵押擔保貸款方面成功概率極小。中小企業管理制度滯后及相關財務核算體系不健全。目前,很多私營中小企業實行的還是家族式管理的企業治理結構,真正具有現代企業特征的公司制中小企業數量很少。這導致中小企業的經營權與所有權未有效分離,企業資產與所有者個人財產也未能明確區分,使中小企業在內部管理上呈現出混亂的局面。同時,中小企業出于成本原因,普遍沒有建立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導致其會計信息失真程度較為嚴重。中小企業信用程度整體較低。近年來,中小企業以破產、改制為名逃避銀行債務之實等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對商業銀行的調查發現,中小企業的違約率要高于大型企業。信用觀念缺失直接影響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形象,銀行不得不采取“惜貸”、“慎貸”措施嚴格控制貸款。

2.2 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政策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信貸資金是我國資金循環的主要渠道,而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突出表現在取得銀行信貸的困難。中小企業在融資渠道上極端地依賴銀行,融資渠道的單一和銀行商業化過程中偏好的轉移,造成了二者之間供求關系的扭曲。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日趨深化,我國的金融服務業也進行了相應的變革與整合,許多原先以中小企業為主要貸款對象的金融機構,在整合中被撤銷或合并,使得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投放量也相應下降。加入世貿組織后,面臨的國際同業競爭與挑戰局面日趨嚴峻,許多難以化解的不良貸款使銀行業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為迎接挑戰,央行對各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逐步加大,這使得信用度較低、負債率偏高、經營效益相對欠佳的許多中小企業從銀行主渠道獲得融資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有些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不重視。由于中小企業管理水平較低,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常常是要得急、頻率高、單筆貸款數額較低,因而,貸款的管理成本較大。

2.3 金融危機加劇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我國采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增加市場資金的流動性,幫助企業渡過危機。但是金融危機的爆發,致使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機制變得比以前更加嚴格,金融機構為規避違約風險,寧愿將資金滯留在自己手中,也不愿意將資金貸給風險水平較高的企業或項目。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有些從事產品出口業務和“三來一補”業務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還可以利用手中的出口訂單向銀行抵押,以取得貸款。金融危機爆發使這些企業的出口訂單減少,貸款抵押物與以前相比更加匱乏,因此更難獲得銀行貸款。

3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對策

3.1 從解決企業自身問題入手。首先企業要轉變經營機制以及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管理水平。既要提高企業對物流、現金流、信息流的響應速度,又要提高信息指導經營的效率,進而改變企業的管理結構,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其次中小企業此時應該加強成本控制與管理,解決各種浪費與消耗問題,財務方面要嚴格監控資金鏈的健康運轉,減少負債,增加資金流動性,減少呆壞賬。經營上要縮短經營周期,放下架子與貪念,不過分苛求經營的高利潤率,因為高利潤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與激烈的競爭,可以選擇利潤率雖低,但風險小,競爭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轉率上。還有企業要強化資金管理,加強財務控制,建立健全中小企業財務制度。強化激勵機制。

3.2 政府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當地政府要進一步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持好中小企業的各項政策,使企業能真正受益。鼓勵、支持創業,為當地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調整產業結構,要支持企業進行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推動企業升級。逐步引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和信用管理體系。推進科技進步,引進新技術,加快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轉變政府工作作風,為企業提供好的信息服務。許多大企業有延伸國內外市場的廣闊銷售網絡,相比之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促銷渠道,銷售線短、面窄,信息不靈通,金融危機下更容易出現產品滯銷,政府應主動幫助中小企業整合、延伸、擴大銷售網絡,促進營銷。

3.3 建立完善的金融體系且轉變金融機構經營理念。多樣化的融資渠道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必由之路。國家應在進一步深化企業、金融改革的同時,適時推出新的融資渠道,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建立多層次的市場體系。逐步消除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壁壘”,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和輔導體系,鼓勵一批符合產業政策的成長型、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上市融資機會。同時,要建立多層次的債券市場體系,允許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并允許其在不同層次的債券市場上流通轉讓,方便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進行直接融資。建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主要以大型企業作為目標客戶,雖然他們下設了中小企業貸款部,但是貸款總額還是很小。因此,應成立政策性金融機構或中小金融機構,讓其專門為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提供低利率貸款或融資擔保。

3.4 適應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要求,構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構筑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融資優勢。多措并舉提高中小企業信用度,降低銀行貸款風險。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評價、擔保、融資體系,更好地推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程劍鳴,孫曉玲.《中小企業融資》.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周鵬程.淺議金融危機下的企業融資現狀和對策.《今日財富》.2009年11月供稿.

[3]章文波,葉小蘭.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商業時代》.2009年第24期.

[4]胡贊贊,胡文捷.我國制度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中國商界》.2008.

基金項目:大連民族學院青年科研基金資助項目

上一篇:憲法適應性思考法律論文范文下一篇:英語影片字幕翻譯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