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

2023-09-23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經濟全球化為世界不同級別經濟體的融資和互通提供了極大便利,同時也加大了各經濟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加大了各經濟體之間摩擦的廣度和深度,因此,經濟全球化具有很大的危機傳導風險。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對區域或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破壞。對世界經濟的破壞主要是由于危機的快速傳導和擴散引起的,危機傳導使各國金融監管體系備受考驗,為各國敲響了金融監管的警鐘。金融監管是預防經濟危機爆發并有效降低其破壞程度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國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在適應我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來的,在有效履行金融監管職能的同時,也受到新情況和新問題的沖擊,因此,我國金融監管模式有適應國情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進的一面。本文針對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對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監管 模式分析 完善

1 金融監管與金融監管模式概述

1.1 金融監管

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與金融管理的合稱,是指金融監管機構為了實現金融行業運行的規范性、高效性和穩定性等目標,采取多種措施對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干預、規范、調控和指導等行為的總稱。金融監管理論及其實踐是實現有效監管的關鍵,制定合理的監管目標和實施方案決定了金融監管理論的發展方向,對具體監管制度和監管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具有重要意義。概括起來,金融監管的主要目標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維系國家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二是保護存款人與投資人等參與方的合法權益;三是維護金融市場的合法公正,促進金融市場的高效運行。

1.2 金融監管模式探析

金融監管模式,又稱金融監管機制,是維系一個國家金融監管體系的金融監管制度,包括金融監管主體的機構組成、運行模式和金融監管的制度體系等,金融監管模式分為金融監管主體的機構組成模式、金融監管主體的日常運行模式及用以確立以上這兩種組成和運行模式的制度體系模式。在金融監管中,監管主體的機構組成模式和日常運行模式是金融監管模式的核心內容,而制度體系模式是其外在形式。

世界各國的主要監管模式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單一監管型。該模式的定義是,一個機構完全承擔整個行業的監管職能,不僅包括審慎監管,還包括商業監管。(2)分頭監管型。這種監管模式和機構監管雖然不同,但劃分標準卻相同,具體是以分業經營為基礎,監管機構根據不同的監管相對人,而監管不同的金融機構,分別對應證券業、保險業和銀行業三大主要金融業務領域,并且成立了保險監管機構、證券監管機構和銀行監管機構三大監管機構。(3)牽頭監管模式。牽頭監管模式是在分頭監管模式的基礎上,對分頭監管模式進行升級和延伸。(4) “雙山華”監管型?!半p山華”監管模式主要由兩種類型的監管機構構成,一類監管機構主要負責整個金融系統的系統性和全局性風險防控,并依法對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實行有效的審慎監管,此類機構的監管類型屬于宏觀層面;另一類監管機構主要負責分別監管不同種類的金融業務,此類機構屬于微觀層面的監管,側重于管控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的局部風險。

2 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的現狀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對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現狀進行分析。

2.1 我國銀行業的監管模式

在我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對整個銀行業實施有效監管的法定專門政府機構,其職能是依據法律授權,承擔對銀行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并有效實施行政監管權,其機構性質為事業單位。我國銀行業監管的目的為:凈化市場,保護廣大消費者和存款人的切身利益;規范市場運行機制,增進金融市場和消費市場信心;增進公眾對經濟運行情況、現代金融和市場環境的了解;通過有效的引導、規范和教育,減少金融犯罪。銀監會依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或者在國務院的授權下,統一監管各類銀行、信用社、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等存款類金融機構。

2.2 證券業監管模式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對銀行業依法實施監管的法定專門政府機構,其職能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授權,監管全國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維護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秩序,履行行政監管職責,以保障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合法運行,其機構性質為正部級事業單位,由國務院直屬。證監會依據法律規定的基本職能,在其基本職能范圍內展開工作,其職能主要是對各類證券期貨監管機構進行縱向領導,建立統一、高效和合理的證券期貨監管制度;強化風險防范工作和風險化解工作;負責組織制定與證券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草案,研究制定能夠使證券市場穩定高效運行的管理方針、規章和政策;負責對證券業進行系統和統一監管。

2.3 保險業監管模式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是保險業監管機構,其職能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國務院授權下,履行保險業行政管理職能,依法監管全國保險業市場,規范和維護保險業的依法、穩定和健康運行,其機構性質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保監會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主要對保險業進行業務、機構、償付能力、財務和資金運用等方面的監管。在調查有關違法案件、處置保險業金融風險等行政執法和監督管理過程中,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可以要求地方政府協調資源,并給予必要的配合與協作。

3 我國金融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

3.1 監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現階段金融監管的方式總體上有三種類型,即金融機構的自我監督、金融主管部門的外部監管以及媒體和社會的外部監督;金融監管采取的主要手段分別是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事實上,中國當前金融監管的手段極為有限,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所以監管方式主要是外部監管;金融行業自律機制不完善,導致內部監管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等社會組織對銀行業的監管形同虛設,存在著嚴重的體制缺陷。從監管手段上來說,依靠法律和規章進行法制化監管是監管的應有之義,也是監管的主要形式,而現實情況卻是法律法規不健全,法律法規缺乏有針對性的實施細則,導致在具體的監管實踐中,出現無法可依、約束不強、執法困難等現象,使金融監管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嚴肅性大大降低。此外,還缺乏有效的經濟手段來實施監管。

3.2 尚未形成高效率的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的當務之急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及時化解金融風險,但是,監管是保證全局向好,并不意味著不能發生個別或一小部分金融機構的破產倒閉。通過必要且合理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僅可以實現優勝劣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還可以增加金融產品的有效供給,保證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在慣性思維和維穩思想的影響下,仍然只是一味地強調防范金融風險,市場準入機制和退出機制缺少創新,機制僵化,效率低下,這事實上保護了壟斷,浪費大量社會資源服務于低效落后的金融機構,降低了金融機構新陳代謝的能力,制約了社會生產率的提高。3.3 分業監管方面存在問題

(1)我國混業經營模式的加強使原有的以類型學識別監管對象和監管領域的監管模式難以為繼。隨著我國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混業經營模式快速發展,一些新的綜合性的金融集團也應運而生,這些都使得原有的以類型學識別監管對象和領域的監管模式困難重重,極易出現監管空白。(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中外交流和中外合作的步伐日漸加快,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外資金融機構為了在我國境內從事混業經營,往往會繞過監管,規避我國為保護本國金融機構而制定的限制性保護條款,因此,外資金融機構不僅對我國金融機構形成了沖擊和挑戰,而且對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監管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我國市場,這些外資企業全球經營戰略靈活多變,經營手段新穎豐富,在逐漸熟悉我國監管政策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采取規避監管的措施,這將大大提高我國的監管成本。

4 我國金融監管模式發展的策略分析

4.1 健全現有的規章制度

要健全金融監管的規章制度,首先要立足我國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立完整可靠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要根據公開、透明、統一的原則,逐步廢止、清理和修訂與國際慣例相悖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同時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和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現狀,參考金融發達國家的金融監管經驗,制訂既符合國際慣例,又能體現中國國情,和而不同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金融監管的核心主體是“一行三會”,除此之外,還需將相關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金融自律機構等作為社會監督主體,以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合監管。

4.2 建立統一協調的金融監管制度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各種金融衍生品相繼出現,而對于金融衍生品的分類也十分困難,給監管部門的決策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國際上通用的是統一的監管模式。在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創新充斥金融市場的今天,金融國際化又使我們必須采取混業經營模式,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對監管效率的提升微乎其微。金融監管機構應該創新管理方式,改變管理現狀,提高監督水平,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發掘和防范潛在風險的能力,預防和化解金融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復雜問題。

4.3 推進市場化的監管思想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不斷完善和提升金融市場環境,但是受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還不成熟,將監管職責完全委托給市場,并不能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也不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依靠市場機制進行監管還有諸多缺陷,如信息不對稱和內幕交易等。市場機制還存在諸多問題,所以就要求政府發揮積極作用,主動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逐步完善市場監管理論。

5 結語

金融監管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石,金融監管體系的高效運行是一個及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本文從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的制訂和完善、金融監管主體的多元化,以及具體的監管體制建設等方面為金融監管提出了幾條建議,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水平,促進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加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因此我國要建成適應全球化和全球金融治理的金融監管模式,需要在現實和理論兩個維度繼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Bank of England.Financial Regulation:Why,How and by Whom[J].Banking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1997,2(10).

[2] 徐聯云.我國金融體統與金融監管淺析[J].現代商業,2008(21).

[3] 巴曙松.金融監管框架的演變趨勢與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4(01).

[4] 田代臣.我國金融監管有效性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08(34).

[5] 聶碧芳.探討我國現代金融監管體制[J].經營與管理,2009(12).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利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后上市公司相關數據,通過考察金融危機下不同公司之間盈利下降程度的差異,從動態角度實證檢驗了股權結構與公司盈利變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為認識環境急劇惡化下,股權結構影響公司風險緩沖能力的內在機理提供了理論和實證證據。

【關鍵詞】金融危機;股權結構;盈利變動;風險緩沖能力

一、前言

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度、機構持股比例等因素對公司盈利下降程度沒有顯著影響。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內在關系是近年來公司治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但目前的大多數相關文獻都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現有研究往往基于常態環境下進行相關問題的探討,忽視了不同環境條件下公司經營策略以及股權結構作用機制的差異;二是大多數文獻都是基于靜態視角考察股權結構與公司業績水平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解決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內生性問題。

二、公司股權結構與盈利變動

(1)控制性股東。Shleifer和Vishny(1997)提出了集中所有權的成本與收益問題,認為一方面,控制性股東有動力監督管理者,緩解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從而提高公司業績;另一方面,他們有動力侵占廣大中小股東的利益,采取攫取行為,從而加劇了控制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委托代理問題,損害公司價值。La Porta等(2002)通過建立模型和實證檢驗證明,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所有權)代表其與公司利益的一致程度,是控制性股東的財務激勵的主要來源。因此,公司的績效與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呈正向關系,這種效應稱為“激勵效應”。而當控股股東通過交叉持股、金字塔持股以及發行雙重股票等方式來增加控制權,造成控制權大于現金流權時(La Porta,1999;Clasessen et al,2000),較大的控制權使終極控制股東有動力從被控制公司轉移資源、侵占其它股東的利益,來獲取私有收益,而較小的現金流權則降低了其攫取行為所帶來的成本。以上都是基于常態環境下的研究。在金融危機時期,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仍然代表其與公司利益的一致程度,是控制性股東的財務激勵的主要來源。因此,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比例越大,控制性股東越有動力監督、管理公司,改善公司經營,降低公司的風險。(2)股權制衡。Shleifer(1986)認為,除了第一大股東之外的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限制大股東對中小股東的攫取行為,減少控制權溢價,對公司治理和公司績效有積極作用。另外,在面臨環境“突變”時,公司決策科學性及其效率會是幫助公司應對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3)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的作用有兩種假說:一種是積極監督假說,Shleifer和Vishny(1997)認為,相對個人投資者,大投資者更有能力獲取監督的回報,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因而更有動力和能力管理、監督公司管理層,改善公司治理。Smith(1996)等通過實證檢驗證實了積極監督假說。另一種是被動投票假說,即機構投資者對管理層的監督是有成本的。機構投資者在參與公司治理時,會在收益和成本之間進行衡量,如果監督成本較大,則機構投資者只會被動地參與公司治理。Grinstein(2005)等證實了該假說。在常態經濟下,機構投資者的積極作用主要是通過完善公司治理來改善公司績效的,這種改善作用是長期的。而在金融危機時期,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存”問題,并且對風險的緩沖是靠公司的短期決策效率決定的,機構投資者的“長期”積極作用對公司解脫臨時困境可能不明顯。(4)管理層股權激勵。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基于客觀績效的激勵合約是解決代理問題的重要方式(Jensen,1976;鄭紅亮,1998),尤其是股權激勵可以使管理者與所有者目標一致,從而降低委托代理問題。自1999年中國上市公司開始引入股權激勵制度,國內學者也開始探索股權激勵機制對公司治理的作用。周建波、孫菊生(2003)對2000~2002年的混合數據分析認為,對于成長性較高的公司,公司經營業績的提高與經營者的持股比例顯著正相關。

研究發現,控制性股東的現金流權越大,控制權越大,管理層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風險緩沖險能力越強。股權越分散,公司風險緩沖能力越小??刂菩怨蓶|的現金流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度、機構持股對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影響不顯著。本文的研究結果與現有基于常態環境下的文獻有所差異,這為我們認識環境急劇惡化下的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內在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有利于拓展公司治理的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白重恩,劉俏,陸洲,宋敏,張俊喜.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2):81~91

[2]陳仕華,鄭全文.公司治理的最新進展:一個新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0(2):156~166

[3]高雷.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8(9):64~72

[4]李濤.混合所有制公司中的國有股權——論國有股減持的理論基礎[J].經濟研究.2002(8):19~27

[5]王海玲.關于優化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研究[J].企業導報.2009(8):70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關鍵詞:經濟發展 擴大內需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當前經濟形勢的概述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斷擴大與蔓延,已經對我國的當前經濟形成了明顯的影響與沖擊,特別是對外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是最為突出的,外銷產品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大幅度的減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中國部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一些中小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的困境,原油、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趨勢還是被各國所看好。首先,雖然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還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國政府積極地進行宏觀調控,積極穩妥的推進中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開拓國內市場、及時的調整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以此來拉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再次,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盡快改變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第三,積極采取相關優惠措施,以資金來支持,加大大學生就業,確保就業率穩步上升。就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只不過速度緩慢了而已,但對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困境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影響。

國際環境現狀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中國的外匯儲備盤踞世界首位,多數用于對美國的投資(包括持有美國的國債),國際經濟形式的下滑,人民幣被迫不斷升值,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縮水近四成;全球市場萎靡及各國的保護政策以及國際市場的疲軟,使我國的產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經濟社會生活的現象層面上看,現在最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資源短缺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最近幾年一些可貿易資源因為中國需求量的急劇增長,把全世界的價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貿易的資源,比如石油,則出現了供應短缺甚至造成了社會生活的困難。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社會環境的惡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腐敗的蔓延,另一個是貧富差距擴大。這些,都滲透目前社會經濟生活中。

2、從宏觀經濟的深層結構看,問題的發生可以歸結為內外兩個方面的失衡。內部失衡的主要表現是投資和消費的失衡--過度投資而消費不足。

3、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觀經濟上的集中表現,是貨幣的過量供應或流動性泛濫,而貨幣的過量供應又必然導致房地產、股票、收藏品等資產泡沫的形成或通貨膨脹,即消費物價指數(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從中長期的觀點看,這一問題的危險還在于,它會使我們的金融體系變得非常脆弱,當遇到外部或者內部沖擊的時候,就會出現嚴重的系統性風險。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經歷過高成長的時期,成就了所謂“東亞奇跡”。但是,它們大多數都因為內外失衡的處理不當,而沒有逃脫金融系統的危機,以致損失了幾年、十幾年的時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必須盡力地防止出現這樣的問題,防止我們大好的經濟成長形勢出現逆轉。

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我國市場潛力依舊很大 經濟持續增長可期望。

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新農村建設、中西部大開發建設正在積極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依然很大,為保證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較快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長率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與政策的扶持。

節能減排、扶持農業、災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我國將籌集約1萬億元資金用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同時,近期國務院又出臺了十項政策措施,目標直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再到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等這些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對擴大內需,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

3、我國現存勞動力資源豐富,高科技人才不斷的涌現使產品生產成本降低,生產周期縮短,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開拓占領世界市場提供了前提條件。

從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勢看,中國經濟的內生機制與內在發展潛力明顯。目前受影響的,多是一些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及相關行業。隨著相關行業因應世界經濟形勢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應國家出臺的這些措施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所受的不利影響或將加速消除。增速保持平穩,符合調控預期,最新數字顯示,2008年1至8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84920億元,同2007年相比增長27.4%。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速加快了0.7個百分點。 綜觀今年以來各月增長情況,投資月度增速基本保持在25%左右,投資增速呈加快趨勢。隨著十項政策措施的調整和實施,中國經濟的活力、發展的動力將在投資與消費的推動中進一步顯現。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是一個歷史過程,緩慢而曲折,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內涵。文章在深度對照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歷史內涵的基礎之上,重點探討了改革開放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深刻實踐,強調了其中國化與時俱進的品格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實踐,并分析了其深遠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中國化實踐 意義

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即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緊密聯系中國實際、與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經濟社會條件結合在一起,從而指導推進了中國經濟實踐的發展和進步。此定義的內涵是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它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實踐,同其他一切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東西進入另一社會環境、并被新的環境所接受、認同以至發揚光大是一樣的,都需要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不同的歷史實踐影響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形式和內涵。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論斷不能簡單地定性為“是什么”,而應對其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實踐進行梳理后,探討“怎么樣”和“為什么”。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實踐的歷史體現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經歷有幾個鮮明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選擇這幾個階段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實踐,一是自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以來的這幾個重要歷史時期,每個時期都具有開拓意義;二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肇始于此,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實踐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內涵、深度和形式各有不同。

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革命或者說階級斗爭是社會的主旋律。而馬克思主義最廣為人知的理論就是對于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斗爭的分析,而且馬克思曾依據唯物史觀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俄國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讓正在為中國前途命運上下求索的志士仁人一下看到了希望,所以此時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引導中國革命事業、甚至引領中國未來的指南針。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彼€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普遍深入地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边@個“民族形式”在當時很大程度上就是革命斗爭或階級斗爭形式?!熬唧w特點”就是中國革命的實踐,而不是其他的形式或實踐,這是由當時中國那個風雨如晦、戰亂紛飛的社會背景決定的。因此,此時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很大程度上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想的中國化。而中國經濟實踐只能在革命實踐的籠罩下散亂地、碎片式地存在,即使如延安大生產運動等經濟活動,也不能等同于馬克思所說的計劃經濟,更談不上市場經濟了??梢哉f,當時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仍然是混合于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哲學及社會學的中國化之中。

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地進行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并以“計劃經濟”為手段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些成績得益于我國有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但從整個時期來看,由于對社會主義缺乏正確的理解,忽視了其發展規律,且對當時中國的國情認識不足,計劃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管得太死,統得太嚴,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羈絆和限制,對中國經濟的深度發展起到了很大的負面作用。

從某種意義來講,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曲折。與其說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真正開始,倒不如說只是簡單地套用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并沒有立足中國國情、集合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性來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至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如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煉鋼鐵、趕英超美等一系列不合時宜的經濟發展的沖動行為。1956年時,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以蘇聯為鑒戒”,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主張,并把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定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但正如李鐵映同志所言:“長期以來,不從具體實際出發,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社會主義的實踐,采取了一些違背客觀經濟規律、超越歷史條件的政策措施,結果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還使已有初步基礎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雹?/p>

改革開放以后。這一時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不斷走向深入和成熟的時期。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巨大挫折的情況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卻取得長足發展,這同時也是中國探索實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勝利。首先,我國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并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長期任務;其次,我國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再次,我國大力發展經濟并積極探索社會經濟體制改革之路,指明了中國要建立和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無論理論還是實踐,我們都堅持了唯物史觀,發展和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此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深刻地、生動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在曲折發展中創造著新的輝煌。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真正價值在于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普遍原理同中國國情和特殊階段的結合,對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起著重要推動作用”②。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深刻探索和實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成功與否,在于它是否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并能與時俱進,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需要,始終對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確立以后,我們不僅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更重要的是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豐富其內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最深刻、最全面、最生動的中國化。

秉承了與時俱進品格。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格。馬克思曾經指出,他所提出的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據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對中國計劃經濟發展的17年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是要進行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行新的探索。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相繼解決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第一,對社會主義理論有了新發展。實踐證明我國依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依據這一論斷和中國國情,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使全國上下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理論和任務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一重要論斷的確立符合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具體特征,是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在中國的具體化,堪稱是一次巨大的理論創新。

第二,確立了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核心任務。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的正確論述,及時糾正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要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和黨的工作重心確定為經濟建設。

第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直以來,人們總是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綁在一起,認為只有資本主義國家才有市場經濟,嚴重排斥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其實這是人們固有思維的誤區。鄧小平突破了這些固有思維,他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雹圻@些論述如閃電劃破夜空,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改革開放初期在經受了“文革”浩劫后,我國本就薄弱的國民經濟體系遭受重創,生產力亟待提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的歷史決策。黨的十三大又確立了黨的基本路線,并將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基本路線的核心任務。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社會主義進行了反思,階級斗爭已經違背了歷史潮流,經濟建設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訴求;另一方面,我們重新認識了社會主義,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任務;再一方面,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論斷,資本主義社會會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最終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把兩項重要工作提上日程,一是改革開放,一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一,改革開放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竭動力。在上面的論述中,我們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絕對離不開改革開放的深度發展。這是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潮流,試觀當今世界各國,哪個不是在努力改革自身陳舊落后的體制,積極融入世界潮流當中。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貢獻。

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我們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經濟制度;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們實現了從指令性計劃到實施國家宏觀調控的發展等等,都在改革的大旗下向著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方向前進。我們還大膽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努力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社會文明成果,甚至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擴大市場資源;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潮流,逐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涉外經濟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巨大成功,不僅帶來了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完善和發展,還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創造了新的經驗。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的高度。20世紀30年代后,計劃與市場的相互滲透出現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并且這種互滲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變得日益廣泛化、深刻化,以至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從西方“凱恩斯革命”以及蘇聯引進和擴大市場調節作用的改革中,可以看出這種趨勢。鄧小平也曾不無感慨地指出:“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雹懿⒆罱K認識到:“計劃”和“市場”與社會制度沒有必然聯系,只是作為一種經濟手段為社會體制的發展服務。社會主義并不排斥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加之改革開放的大力推進,我國經濟發展迎來重要機遇期,并進入高速增長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顛覆,而是按照其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運用,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次飛躍,推動我國社會制度的發展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方向。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的深遠意義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堅定了我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鄧小平曾經強調,社會主義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好在哪里?好在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所描繪的能夠把人類引向平等、自由和富裕的道路;好在我們圍繞著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系統性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好在它的頂層設計是為了消滅貧窮、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制度自信的根本,只有建立制度自信,才能保證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的建立和增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促使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抒寫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前,我們還在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改革開放朝著多元化、深刻化方向發展,這些經濟實踐緊緊圍繞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來開展,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成功貫徹。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實踐,創造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矛盾的錯誤認識,找準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最佳結合點。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道出了二者的共同點,即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方法,不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我們最終實現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的推動下,我們既遵循了市場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市場來配置資源,進行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改革、大力推進股份制改革,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在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時,提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出口轉內銷,擴大內需,保持人民幣不貶值,成功應對了東南亞經濟危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提出了十大經濟政策,使中國沉著應對了這次金融危機??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不僅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也創造一種國家管理方式、危機處理方式、社會運行方式等等。

此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實踐,引領了中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構建,進而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與此同時,西方經濟學中能夠為我所用的學術思想也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共同培育了中國的經濟學研究體系,填補了我國經濟學研究的許多空白。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面對這一創舉,在建構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經濟學方面,我們依然需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化。

當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實踐意義遠不止于此,中國社會主義探索不止,則影響不止,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決定的。從這一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的中國化實踐還將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者為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

【注釋】

①李鐵映:“ 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習鄧小平經濟思想體會”,《求是》,1996年第23期,第3~9頁。

②裴小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義”,《學術月刊》,2008年第3期,第64~76頁。

③④《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第148頁。

責編/石晶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國近些年來房價持續性上漲,遠遠超出了政府的預期,更是引發了一場房地產熱的浪潮。想起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那次金融危機造成了近萬億美元財富的蒸發,關聯金融機構要么倒閉要么造成重大損失,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現在房地產熱出現在了中國。本文僅針對我國房地產熱形成的原因,對我國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的影響,以及對我國應對的政策進行探究。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金融行業;影響;政策探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決,城市居民的住宅問題日益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也成為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關注的熱點之一,然而高房價成為制約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問題。從2011年4月底出臺“國十條”起,我國房地產市場遭遇一系列政策調控。頻頻出臺的房地產政策使前兩年成為當之無愧的調控年,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行業迎來了冬天,與房地產業息息相關的金融業,特別是在此扮演重要角色的銀行會有什么影響?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房地產對銀行業的影響,探究銀行合理的策略。

1. 當前全國房地產市場形勢分析

(1)中國近年來最紅的經濟話題莫過于房地產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安家立命”、“安居樂業”的說法,因此,“房子”在國人眼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房地產市場應該是開始于1996年左右。在1998年之后,中國開始了“房改”,由于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國內經濟增長速度受到亞洲金融局勢影響增速減緩,為了刺激經濟,我國放寬了貨幣政策,并為個人房貸提供了政策支持,目的旨在于拉動內需,希望以此拉動經濟。此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化高速發展,房地產市場的崛起已經較為寬松的貨幣環境,使人們在計劃經濟時期被壓抑已久的對房產的需求被迅速釋放出來,在強大的需求帶動下,房地產價格進入了上升通道,只是那時候的上升速度相對于物價來說并沒有引起多數人的注意。到了2006年,房價開始出現異動,穩步上升的態勢突然加速。到了2012年,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普通老百姓發現,哪怕自己不吃不喝,憑工資幾十年都難有一套能容身的房子。世界銀行認為,較合理的房價是人均年收入的4~6倍。顯然中國的房價比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一合理價格區間。不僅如此,在房價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同時,人們也發現了其中的不合理。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上出現了有效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房地產的空置率卻又節節攀升,這種房地產過剩與短缺并存的現象加之當時經適房、廉租房建設的不完善使房產品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失衡。另外在這一期間,國內貨幣政策的相對寬松,國外熱錢的不斷涌入也間接導致了這種失衡的凸顯。

2. 房地產熱原因探究

2.1 房地產市場的供與求。

(1)房地產熱是怎么形成的呢?當然,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國家的調控政策、國際經濟環境、經濟周期的輪回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房價的漲跌,但是從根本上看,最后決定著中國房價漲跌的關鍵,造成房地產熱的仍將是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2)需求方面:首先在這里列出一系列數據:2002年全國參加高考報名人數僅為527萬人,到2004年升至723萬人,2006年則高達950萬人,2008年達到1050萬人,2009年則有所緩解下降到1010萬人,2012年下降為915萬,除去重復計算的歷屆生,近年來報考人數仍是一年一個臺階。近1000萬中國高考考生,基本是19歲左右的青少年,不管這些學生能不能全部考上大學,但他們都將在未來的1~4年進入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而6~10年后,這些人都將進入婚嫁年齡,慢慢表現出對住房的需求,而且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今后都將集中在中國的城市中,從而支撐著中國房市的需求。而到現在,那些青少年僅僅才剛剛起步而已。對住房的要求遠遠不如未來幾年的需求壓力大。從人口結構上來分析,對個人住房的需求是逐漸增加的,而目前是偏小的。

(3)供給方面:2011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1.9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8%;房屋新開工面積11.54億平方米,增長12.5%;房屋竣工面積7.02億平方米,增長5.5%。其中,住宅竣工面積5.77億平方米,增長6.2%。2012年1~3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4.2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5.5%;房屋新開工面積3.2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0.8%;房屋竣工面積111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0%,其中,住宅竣工面積8914萬平方米,增長9.8%。從這些數據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的面積無論是從總面積還是新開工面積上來說,都是持續上漲的。但是與我國目前的房地產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的。

2.2 房地產的投資價值。

(1)住房的需求往往不是由于人們真正需要它而去購買,而是已經升級為一種投資的手段。當住房成為實物資產與股票基金等虛擬資產分庭抗禮時,就注定了房價的悲劇。而往往出現的房地產熱中絕大部分因素都是因為人為的投資于房地產行業,造成房價的虛高。而導致這樣結果的最為根本原因就是人們的預期。正因為預期到未來房價的增長,從而導致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就像不停的跟房地產行業這個氣球打氣一樣。

(2)為什么在最近幾年,國內投資者對于房地產投資如此熱衷呢?本文歸納了四點:第一,相比于其他投資來說,房地產在供求方面略勝一籌。農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的不斷攀升等原因,使目前一線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而可供開發土地數量的卻已顯疲態。第二抵御通脹,從歷史數據來看,房價的升值一般較普通物價通脹高4到5個百分點。從長期通脹的角度看,投資者可用不斷貶值的貨幣來支付按揭貸款。這就是說,由于工資上漲,現在很可能是以更少價值的貨幣償還當初的貸款。第三個優點是目前的貸款政策使通過借貸就能獲取大部分的購房資金,使投資的門檻變低。不斷靈活的融資方式,在這種住宅房地產的內在需求下,發揮到了極致,不斷推高房價,使房產升值速度快于通脹。第四,投資樓市就是在不斷積累資本凈值。事實上,所購房產的凈值積累來自兩方面,第一個隨著房地產市場價值的增長而上升,第二個是隨著按揭貸款的按期償還,資本凈值也在不斷增加。

3. 房地產形勢與金融業(銀行)的思考

3.1 房地產形勢對金融業(銀行)的影響。

(1)綜合其原因,對房價增長的預期引發的過度的房地產投機導致了房地產熱的形成。拋棄其他的影響因素不說,金融業(銀行)在這里面有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以及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避免這次房地產熱造成的危機呢?

(2)首先房地產熱會導致人們熱力的去追求更多的銀行住房貸款,甚至在國家采取緊縮性的房貸政策,提高房貸利率下還積極的去尋求貸款。這樣銀行主要的利潤存貸利差會進一步擴大,從而增加銀行利潤。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并不是單獨的一個產業,而且關系到其他各個產業,形成了一條條產業鏈。比如水泥,鋼鐵,等等,甚至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房地產熱同樣也會帶動關聯產業的迅速發展。而關聯產業的發展大部分也需要向銀行貸款或者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同樣會給銀行帶來非??捎^的利潤。

(3)房地產熱雖然對金融行業有好的影響,但是更多的是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后帶來的巨大負面作用。

(4)人們投機于房地產行業絕大多數利用了銀行資金,通過向銀行貸款起到以小搏大的杠桿效應。而同時銀行通過貸款賺取存貸利差獲得利潤。對于房價持續上漲的行情下,雙方都獲得了收益。然而,當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那個時刻,便是危機來臨的時刻。房價迅速下跌,貸款方要么違約停止月供,要么出現虧損無力償還貸款,從而導致銀行出現壞賬形成不良貸款,當這個漏洞越來越大導致銀行流動資金無法彌補時,不得不出售或者低價變賣其長期資產導致虧損更進一步增加,而因為巨額虧損失去股東信任或者銀行存款客戶搶取存款時,伴隨的更是股價暴跌和資金流的更加緊張以致破產。雖然如今在中國,政府對于人民幣有絕對的發行權,且有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樣的情況或許很難發生,但是歷史證明,在日益向國際資本市場開放的國內金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不可能已經成為可能,誰能知道明天房地產市場會走向哪里呢?

3.2 求索銀行如何應對當前當地產形勢的變化。

在這種復雜的背景下,銀行應該如何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防范房地產熱不好的一面。

(1)首先,銀行應該嚴格控制風險,將預測虧損保持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加強對房貸資金的監控,并成立風險預警機制,對房貸規模占總貸款規模的比例,對房地產是否過熱等要進行系統研究。在2011年已經發布年報的11家上市銀行中,其房貸規模超過5萬億元,占銀行貸款總額的24%。其過高的比重以及房地產行業越積越多的泡沫,正威脅者銀行信貸系統的安全。在房產過熱時適當的控制房貸比重,加強監管。

(2)有一種現象,往往那些已經有了一套甚至多套住房還積極向銀行尋求住房貸款的客戶是房地產的投機者。他們利用貸款的杠桿效應認為炒高房價,謀取暴利。而這些客戶往往是屬于相對有錢人的行列,這批人也正是銀行所積極尋找的高端客戶,往往是銀行所不愿意得罪和失去的客戶群體。從而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那些住房的投機者往往通過買一定的銀行理財產品比如保險和基金來成為銀行所默認的貴賓客戶從而享受最為優惠的房貸利率。短時間,兩方都是互利的。銀行從這個方面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地產的過熱。而對那些真正需要購買住房,向銀行申請住房貸款的客戶來說,因為他們一般擁有較低的月工資收入,或較低的首付以及無法達到貴賓客戶的標準,很難對銀行產生其他效益。再由于銀行貸款規模的限制,導致他們的住房貸款很難獲批。這也是銀行里經常出現的一種嫌貧愛富的現象。不過隨著銀行越來越重視潛在客戶的培養和對個人客戶的重視,這種現象得到了很大的好轉。

(3)從這樣一種現象,靠銀行信貸搞投資表面上會引發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但是在現代信用經濟社會,銀行借貸作為一種融資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泡沫,能否誘發泡沫取決于資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如果將資金投向市場需求潛力大的中、低檔普通住宅,投資的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求,增進社會的財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檔樓宇、高檔娛樂設施,表面上熱得不得了,實際上供求關系嚴重失調,泡沫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分析房地產業是否存在泡沫,銀行信貸的規模、增長速度只是一個變量,關鍵是看資金的投向和資產的質量。所以銀行應充分的監控其貸款資金的流動方向,在做好貸款前的充分調查后更應該注重貸款后的跟蹤檢查。

(4)從控制房地產熱的政策上,國家無疑是總設計師。比如最近出臺的一系列為控制房價持續上漲,穩定房價的政策。那些政策無疑聚集了中國最為頂級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家等等大家的智慧。而往往政府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高銀行準備金率和貼現率這三大法寶就幾乎可以調控這個宏觀市場。

(5)然而對金融行業來說,一方面我們應該積極的響應那些政策,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從自己的角度去減少房地產熱帶來的影響。畢竟有時政府政策有著一定的時滯性。同時因為銀監會的要求,加上銀行同業競爭的壓力,即使某家銀行正確的預期到了未來將出現房地產熱,出現泡沫或者未來央行會采取緊縮性的房貸政策,但是我想沒有哪家銀行會提前采取緊縮房貸,提高貸款利率的行為。這樣就相當于把客戶推給其他銀行。銀行應該正確的篩選和分辨出優質的房地產開發商客戶和房貸客戶,采取抓優放劣的措施,不求貸多,但求貸精。與其他銀行廣撒網分散精力的模式相比,正確的利用預警機制更加集中主動的去尋求優質客戶,做專做精做強。

(6)其次,應該轉變銀行的盈利模式。以往存貸利差作為銀行的最主要利潤來源,但是受政策影響大,不管是從經濟的循環周期來說,還是從產業的結構改變來說,都必須實現收入來源多樣化才能降低風險,如果單純的依賴一種收入來源的話是非常脆弱的。2012年一年期存貸差與2011年持平為3.06,而且從1991年至2012年銀行存貸差可以看出,最近幾年存貸差幾乎沒有變化,甚至預測未來將有縮小的趨勢。與國外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半壁江山相比,中國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利潤的比列遠遠低于國外平均水平。而對中國銀行來說,中間業務收入是一塊真正的蛋糕,晚重視則分食更少。中間業務的主要增長點包括:支付結算、銀行卡、承銷、咨詢顧問和理財產品等。這充分說明了中間業務對銀行利潤增長的重要性,應該提升到戰略地位上來。但是中國金融業中間業務的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不太完善,這也導致了中國金融業目前最主要利潤還是存貸利差。同時銀行應該加大加強金融和科技創新。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更好的平臺再加上金融創新中的好的產品,一定能夠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比重。

(7)只有這樣銀行才能在房地產熱中保持一個安全的穩健的高速的發展。房地產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個錯誤的環境下實施錯誤的措施。

4. 結論

不可否認,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息息相關,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起伏與我國金融及相關政策變動密不可分,同時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凸顯了我國房地產金融的問題和房地產金融體系的不健全。我國房地產金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融資渠道不合理、房地產金融法制建設滯后、金融創新緩慢。所以,我國應加強對于貨幣和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還需建立個人及企業信用制度,促進我國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威廉姆·B·布魯格曼.房地產金融與投資[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肖善璋.房地產金融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 葉檀.中國房地產市場戰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4] 張志前.樓市迷局[M].杭州: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 金圣榮.中國樓市趨勢[M].濟南:當代世界出版社,2011.

[6] 張農科.樓市旁白[M].濟南: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7] 潘家華.中國房地產項目[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8] 劉學應.房地產開發與經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9] 何繼志.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及評估要點[N].中國國際咨詢,2003,21(1):25~27.

[10] 榮炳方.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業務[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11] 楊家才.信貸管理新論[M].大連: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楊峻(1957-),工作單位:杭州外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長特別助理。

中國經濟金融危機論文范文第6篇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貨幣政策的調整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治標之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能治本

美聯儲為了解決美國儲蓄量不足(從未超過10%)的問題,為了維持美國經濟運轉,利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大量發行美元。美國用這種方法來投資,維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但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性泛濫。美元發行過度導致美元貶值,貶值的損失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國家來承擔。然后再來做強美元,損失就實現了轉嫁。美國的有識之士認為,美國的這種做法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會害了世界。

吳敬璉認為,目前還很難脫離美元體系,短期很難改變世界經濟格局。從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看,其兩大特點是靠要素投入來支撐增長,靠出口需求彌補國內需求。從宏觀經濟角度來講,就是投資率不斷提高,消費率不斷下降,而且投資的效率不斷下降。這會使得金融系統很脆弱,因為投資是缺乏回報的,金融系統內潛在的不良資產會大量增加。

為了解決投資率下降、國內需求不足的問題,亞洲各國一直執行出口導向政策。執行這種出口導向政策十年、二十年之后,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無一例外出現外匯存儲大量積累等問題。本幣升值的壓力增大、貿易摩擦增加,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改革匯率形成機制。而改革匯率機制引發更大量的外匯儲備、本幣升值壓力等,導致國內流動性泛濫,從而使資產價格上升,泡沫形成。

吳敬璉認為,近期貨幣政策的調整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治標”之策,其目的在于穩住局勢,讓大多數中小企業都能生存下去。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必須通過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掃清體制上制約經濟發展的障礙。

危機已經存在,吳敬璉指出,中國應該發揮經濟大國的作用,與各國協商,構建新的國際金融體系,加強國際監管?!霸趪鴥日邅砜?,政府要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運用,努力保持宏觀經濟不至于崩盤要盡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吳敬璉強調,要根本解決問題,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皟炔渴Ш獾纳羁谈?,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眳蔷喘I說,“現在很多人都說,要救亡了,來不及轉變發展方式。我認為這是不對的,要標本兼治,在救火的同時,提升產業、改變增長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p>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全球金融危機為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機遇

2008年12月2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在北京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腳步放緩加大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壓力,但對中國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來說是重要機遇。

劉鶴表示,之前中國著力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但在外部經濟需求擴張、國內企業贏利較好的宏觀背景下是比較困難的。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外部市場收縮,國內經濟環境發生變化,這些都會成為結構調整的動力。

劉鶴說,“去年我曾說過,中國經濟今年面臨的外部震蕩大于內部震蕩,外部影響大于內部影響。目前,外部環境對我們的出口、投資等方面已經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中國政府會做好自己的事情,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p>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01631億元,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

劉鶴也表示,美國的金融危機雖然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但在研究、總結危機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有發生變化,全球化趨勢將繼續向前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不會改變,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重要的問題是要切實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貿局局長張松濤:金融危機倒逼中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張松濤在2008年12月3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上說:“30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迎戰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將倒逼中國進一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中國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p>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紡織服裝,鞋、鐘表、自行車,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第一大出口國,手機、彩電、DVD、電冰箱、摩托車、顯示器、空調、集裝箱等產品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銷售規模僅次于美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內地的競爭力排名已經由2003年的第44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30位。

但受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出口退稅率調整等影響,中國出口加工業競爭力明顯減弱,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更對中國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出口交貨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均明顯回落。

商務部部長助理魯建華表示,應對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和外需減弱,中國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推動高附加值、節約能源、環境友好的現代工業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特別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促進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中國應利用全球新一輪經濟調整期加快產業提升,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理順資源能源要素價格體系,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上一篇: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論文范文下一篇:我國離岸金融監管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