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藥學史論文范文

2023-09-16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學史 高中數學

數學史和數學知識緊密相關,但長期以來,數學教師把數學史與數學教學分割開來,造成數學課堂缺失人文性,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其實,在數學課堂中穿插數學史的教學,無疑能增添數學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情境化、實踐化,有利于生成高效的數學課堂,也真正實現了《數學新程程標準》提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一、數學史對數學教學的意義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在學好九年制義務教學數學課程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要求。”就教師職責來說, 教師要從三個方面思考教學:第一,從知識與技能維度思考;第二,從過程與方法維度思考。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習得學習數學的方法,形成數學技能和能力,并由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思考。

要實現和體現三維課程目標,教師必須革新自己的教學觀和學習觀,改革課堂教學,向數學史借力,把數學史融入教學中,為數學教學提供新動能、新思維和新方法,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

二、數學史助推高中數學教學的策略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引數學史知識進入數學課堂,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使數學課堂更富有“人文味”,又有利于學生吸收數學知識,內化數學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技能和創新意識。

加涅認為,解決問題,不是簡單地運用學過的概念或者命題,它是一個重新發現問題的過程。從數學史知識和教學課堂問題的相互關系的角度看來,教師要活用數學史,尤其要借力數學史里潛隱的方法。有一句話講得好:“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當學生找到適合這一問題情境與某些概念、命題之間的特定關系時,他們不僅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掌握了靈活的方法,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數學家往往按照先易后難、由簡到繁的順序,先“解剖”簡單的問題,然后整體考量條件、因果、變量、趨勢等關系,審慎地提出假設,有道是:“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在此過程中,學生自我考證、自我求解、自我驗證、自我否定、自我修正,到問題核心處才能豁然開朗,得出問題的正解,并向縱深推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問題是大問題的一個切面,數學問題往往以小見大,窺斑而知全豹。小問題的解決給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思考的門檻,最終目標應是對更大問題的假設和演繹,從而呈現數學知識的脈絡。

數學知識的發展和積累是漫長的過程,有些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反復出現在數學問題的求解過程中,數學家往往通過一般和特殊、個體和全體,置換和類推等方法找到一些普適性的規律。像“一題多解”“數形結合”等,都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并上升到方法論層面的數學知識底蘊。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比較個體知識的生成過程與歷史上數學普識性知識之間的異同點,需要教師利用數學知識普遍聯系的觀點,把數學史適時、適勢、適量地引入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從而突出“以人為本”的數學教學理念。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既要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設計者、引領者的角色,又要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主體作用,注重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數學史表面上與解題能力關聯不大,其實它的作用如“湯中鹽”,適量地引入數學史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促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前后聯系起來,使數學原理、公理和推論在數學史的引領下持續發酵。

三、借力數學史知識的思考與建議

讓數學史和數學教學在課堂中“聯姻”,教師是行為主體,也是行動主體,所以教師應做好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想的引領者。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注重課堂預設,巧妙地引入數學史,既要考慮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又要注重適時、自然恰當、了無痕跡。

為了實現《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由“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到培養什么樣的人”的跨越式轉變,教師需辯證地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科學性。教師需多查證資料,讓數學史正確地、翔實地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田,突出數學知識的人文性。

第二,針對性。在講解數學史時,教師不能把它當作歷史課,而要突出史料和人物的針對性,因需而講。如“笛卡爾坐標系”的建立、“微積分”創立等。

第三,趣味性。以史激趣同樣適用于數學課堂,教師可以選擇與數學知識有關的知識,針對學生所學的新知,大膽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用數學史知識串聯課堂教學,使一節課圍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開展。

第四,領悟數學核心思想。在數學、立體幾何、平面解析幾何的形成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重要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如數形結合、數學歸納法等, 它們滲透著辯證思維??鬃诱f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辯證思維引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解題技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郭熙漢.數學史與數學教育[J].數學教育學報, 1995,(11).

[3]施仁智.新課程視點下數學史的教育價值及教學形式的探討[J].麗水學院學報,2012,(5).

[4]李重庚.高中數學教學形成性評價及其應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5,(11).

[5]黃友初.基于數學史課程的職前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6]趙金波.數學史融入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 )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化學史教育;激勵;借鑒

中學化學教學中經常會涉及化學史教育,通常以“科學視野”的形式出現,但在教材中地位“低下”,好像可有可無,處于尷尬位置,以至于許多教師忽略了它的存在,沒有認識到化學史教育的作用。

一、化學史教育的必要性

“化學給人以知識,而化學史給人以智慧”。在教學中既要傳授系統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又需要培養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還要有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當今的素質教育要求,通過引入化學史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化學教學不局限于課本知識(人類智慧的結晶),還可以追溯人類對真理認識的曲折歷程,揭示化學家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的科學思維和方法,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培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蛟S我們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有四大發明(其中多項與化學有關)的中國沒有誕生近代的化學?答案或許就在化學史教育中,我們可從他人身上找到答案和啟發。

二、化學史教育不能照本宣科,草草了事

化學史在教材中只是簡單的介紹,缺乏故事情節。如果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化學史教育,認真備課,適度展開,將化學史講述得有血有肉,反過來對重點內容進行了有益的補充,對激勵學生學習化學將有很大的作用。

范霍夫,荷蘭化學家,上中學時非常愛好化學,經常積攢起父母給的零花錢購買一些實驗品和儀器,進行家庭小實驗。20歲到德國波恩大學深造,在名師凱庫勒教授的指導下,鉆研著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最新課題。1874年,發表了《空間化學結構》,提出了一種新觀點,他認為建立在平面結構基礎上的化合物的結構并不能反映二氯甲烷的真實結構。他提出在甲烷中,碳的四個價鍵指向四面體的頂點,碳原子位于四面體的中心,氫原子位于四個頂點上,合理解釋了二氯甲烷分子不存在異構體。

范霍夫的假說被許多實驗事實所證實,他的四面體學說還解釋了一些當時弄不清的異構現象。與此同時,法國化學家勒貝爾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們二人共同奠定了有機化合物三維空間結構學說的基礎,這就是范霍夫—勒貝爾碳價四面體學說。他也成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化學家。

化學史教育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時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

三、化學史教育使學生將化學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與哲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結合起來

火是人類控制和掌握的第一個化學變化,火可以照明、御寒、燒烤食物、抵御猛獸。熟食對人類智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還可減少疾病延年益壽。因此,可以說化學是人類從火的認識與利用開始的。

陶器的出現是人類跨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用火之后又一項偉大成就。冶金技術的掌握,人類邁進了鐵器時代,生產力又發展到了一個新水平??v觀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一部曲折的化學史。在教學深化這個方面的內容,使學生意識到化學的發展與社會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1799年,伏特電池問世,人們立即用它進行化學研究。英國戴維利用電解質,將不易分解的苛性堿和氫氧化鉀進行電解,從而制得Na、K,對CaO、BaO、SrO的分解,得到了Ca、Ba、Sr?;瘜W史不僅說明了K、Ca、Na等金屬的活潑性非常強,同時還解釋了采用“電解質”法冶煉這些金屬的原理,這些內容都可以在“堿金屬”或“金屬的冶煉”部分講述。

物理學的發展為化學提供了精密儀器,如光譜儀、質譜儀、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等,與計算機組成了龐大的綜合控制系統,有的光譜儀每分鐘可分析15種元素。物理方法具有微量、快速、準確、信息量大等優點。

四、化學史教育使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規律

中學教材中最典型的兩個例子是: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和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規律。原子學說促進人們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開創了化學全面、系統發展的新局面?;瘜W發展又完善了原子說,原子不是不可再分的,它又由更小的微粒構成。

門捷列夫通過長期的科學實踐,依相對原子質量作為元素的最基本性質,把元素按相對原子質量的順序排列起來,其性質呈周期性變化。元素周期律的發現,使化學從個別元素的零星地羅列,發展到揭示化學元素之間存在的自然關系,把所有化學元素納入一個完整體系,使化學進入了系統的階段。門捷列夫在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一些未知元素的空位,并預言了元素的性質。這些預言以后被驚人地兌現,充分說明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但是,隨著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技術的日趨精密,周期表中出現了矛盾,矛盾的解決有待于深入原子的內部結構上去尋求?,F在通用的短周期表和長周期表是以原子結構為基礎的產物,說明實踐的發展又促進理論的進一步完善。這些科學史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而且給孩子以強烈的震撼,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

化學教學中常涉及許多化學史,如波義耳的酸堿指示劑的發明、波爾多液的發現、苯分子結構的確立等,這些短小精悍、妙趣橫生的化學史,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瘜W史教育是調味品,是維生素,是化學教學不可或缺的有益補充。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學史;數學教學;融入

在新一輪中學數學課程改革中,數學史被看做理解數學的一種途徑。教材中應包含一些輔助材料,如史料、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數學家介紹、背景材料等,還可以介紹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如建筑、計算機科學 、遙感、CT技術、天氣預報等),這樣在對數學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

一、數學史在初中數學教學方面的作用

1.了解數學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有這樣的經驗,學生對有興趣的科目學得特別好。一直以來數學都是讓學生感到苦惱頭疼的學科,大部分的學生眼里數學內容都是由精煉的公式、定理、干巴巴條文組成,覺得枯燥乏味,關鍵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要把數學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數學史的知識就可以幫助我們。在數學史故事的學習中,學生們了解了數學知識的來源,知道了為什么要學習它們,懂得數學知識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更重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那么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要挖掘這種樂趣,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都能學好這門基礎課程,這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學習黃金分割后,筆者就讓學生知道0.618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當外界環境溫度為人體溫度的0.618倍時,人會感到最舒服;古希臘的帕提儂神廟由于高和寬的比是0.618而成了舉世聞名的完美之作;畫人像時腿長與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體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為0.618時奏出的音調最和諧;華羅庚的“優選法”也采用了0.618等。另外,閱讀材料中介紹,天文學家開普勒指出:“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和黃金分割是幾何中的雙寶,前者好比黃金,后者堪稱珠玉。”不僅可使學生將已學習過的新知識和前面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

2.深刻、全面地了解數學史,有助于學生對數學概念和理論的理解。

學習數學只有當看到數學的產生、按照數學發展的歷史順序或親自從事數學發現時,才能更好地理解數學。因此,數學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數學史知識幫助學生對有關的數學概念和理論作深層次的理解。如數的發展:原始人在“數一數”、“量一量”的分配獵物方式實踐中,逐步形成自然數。但在分配、度量過程中常產生分不完與量不盡的情況,為解決這些矛盾,于是就有了分數。隨著生產的發展,負數也就應運而生,從而產生了有理數。在計算直角邊長1的直角三角形斜邊長時,產生了無理數。由于解方程的需要又產生了虛數,從而建立了數的理論體系。通過這些數學史的資料介紹,學生對數的概念就有了更深的認識。

3.在教學中融入數學史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數學史是研究數學概念、數學方法、數學思想起源及發展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聯系的歷史。知道了數學史的發展,就知道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教學中數學史內容的滲入,使學生了解了數學理論及其發展過程,以及這些理論對社會進步與發展所做的貢獻,同時,也認識了許多科學家和數學家,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知識,使學生受益匪淺。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融入數學史

1.章節導入中融入數學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數學史作為新課前的引入材料。作為輔助教學的材料關鍵在于是否有必要,決不能牽強附會。在引入數學史料時,應該做到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自然地過渡到教學中去。例如,義務教育課程北師大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的《孫子算經》是我國古代一部較為普及的算書,許多問題淺顯有趣,其中下卷第31題“雉兔同籠”流傳尤為廣泛,飄洋過海流傳到了日本等國。“雉兔同籠”題為:今有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旨在暗示我國古代數學的杰出成就,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抓住數學歷史名題,豐富教學內容,展現學習數學的新途徑。對于學生來說,歷史上的問題是真實的,因而更為有趣;許多歷史名題的提出與解決與大數學家有關,讓學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個曾經被大數學家探索過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曾難住過許多有名的人物,學生會感到一種智力的挑戰,也會從學習中獲得成功的享受,這對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體驗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再如: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北師大版教科書八年級上冊P176中,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公元3~4世紀)的墓碑上記載著:“他生命的■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兩頰長起了細細的胡須;又度過了一生的■,他結婚了;再過5年,他有了兒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兒子只活了他全部年齡的一半;兒子死后,他在極度痛苦中度過了4年,與世長辭了。問他去世時的年齡是多少?”丟番圖研究過大量方程,包括多元一、二次方程和多元不定方程,這篇墓志銘實際上是一個方程式,既代表了他的生平,又是對數學家的最好紀念。假設這位數學家的壽命為x歲,則:■+■+■+5+■+4=x得x=84,因此,丟番圖是33歲結婚,38歲得子,兒子壽命為42歲,在丟番圖80歲時去世,他自己終年84歲。 為了紀念丟番圖的功績,后人把僅含加法、乘法或乘方,系數為整數的不定方程,稱為丟番圖方程。

3.開展有關數學史的課外活動。對于數學史的教學,除了教師在課堂適當的穿插外,也可讓學生在課外自己操作,具體措施如下:

(1)在布置作業時,可挑選一些與課題有關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資料。如可以搜集勾股定理的相關歷史及多種證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證明的靈活、優美與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經過實踐,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2)組織學生搜集數學史的材料出墻報并進行評比,如數學家的典故、古今中外的名題和難題等;如在講解軸對稱,密鋪圖形,圖案設計時,可欣賞一些藝術作品中的對稱,鑲嵌,密鋪,組織學生設計圖案并參與評比。學生在設計圖案的過程中,體會圖形的變換,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行數學美的欣賞和創造。

(3)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教師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寫出研究的報告,并在同學之間交流,這個可以作為假期作業來完成。除此以外,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對有關的數學史內容作形象化的處理,例如,利用圖片、錄像、計算機等,這樣內容就更加豐富多彩,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傊?,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材內容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數學史教學,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引導或教育作用。

三、結束語

數學史作為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貫徹數學新課程的要求,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和對自己來說是有價值的數學,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能獲得文化的提升,應該從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重視數學史的滲透。同時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也離不開數學史的學習,只有重視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康世剛,胡桂花.對我國“數學史與中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5):65-68.

[2]蔡宏圣.數學史:從象牙塔到小學課堂[J].課程·教材·教法,2009,(2):40-44.

[3]張曉撥.關于數學史與數學教育整合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6):85-87.

[4]燕學敏.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的有效途徑與實施建議[J].數學通報,2009,(8):22-25.

(編輯:楊迪)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工業設計史 輔助 教學研究 臨摹 設計

人類的設計活動悠久,設計歷史源遠流長,而設計教學與教學體系的產生與發展遠不及設計活動久遠。設計學術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包豪斯作為設計領域真正意義的設計院校,包豪斯的成果與影響歷經近百年,仍被后人傳承與頌揚。以構成和工作坊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的包豪斯辦學形式自然是當今諸多設計院校與專業的范例,強調學生的技能必然成為當代設計專業教學的重點傾向,再加上設計專業學生畢業走向設計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設計史論內容[1]。無論從歷史沿襲,還是設計專業特性,能夠身體力行實現創意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情勢下,設計史課程不受重視,成了設計專業學生的選聽課程。工業設計史作為工業設計專業必修史論類課程處于尷尬的境地,與其他技能性和設計實踐課程相比,它被定義為理論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為擺脫工業設計史課程被輕視的現狀,有必要強調其重要性,但更切實有效的做法是進行課程教學實驗與改革,使工業設計史與設計融合,帶動學生能動地獲取設計知識,提高認識,啟發設計思維,豐富設計方法與途徑。很多高校針對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諸多設計教育者進行了課堂改革,但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教學觀摩與課堂教學經驗,對工業設計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做以下歸納。

(1)教與學被教材束縛,對學生的考核大多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測試,機械式的枯燥記憶很難激勵學生主觀能動地進行擴展閱讀,有限的設計史論知識很難讓學生系統理解設計的發展與流勢,更不會健全史論框架[2]。

(2)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單一講解為主,學生多以觀望的態度學習,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設計作品和風格漠視,缺乏理解,不會分析。

(3)工業設計史課程結束后,大多數學生對所學知識逐漸遺忘,在設計實踐中不會聯系史論知識,不會借鑒歷史上的設計案例與設計方法。

這些問題在工業設計史課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改進,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輔助教學手段與方法,具體可以采取專題研究與評價、作品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等形式。

1.專題研究與評價

以往,工業設計史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展開,雖然現在多媒體教學呈現給學生更為豐富的圖片與視頻史料,但是課堂時間有限,所涉及的信息量同樣有限,并且在教學中常伴有教材作者和講解教師的主觀見解。學生不會能動地思考與研究,更不會追根溯源,查閱原文資料。這違背了鼓勵學生構建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引導學生主觀能動地學習與閱讀這一教學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之前以教材為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選取適宜的時機穿插專題研究:教師輔助學生選擇題目,進行定題分析研究與課堂演示,教師引導與評價。以此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理解和表達知識。

專題是將線性的教材內容打散重組而成的平行、獨立且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小單元。專題與教材的知識點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是學生將來要呈現在某一課堂上的主題。教師在輔助選題時可以給學生較寬泛的范圍,如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中國明代家具設計,包豪斯的設計,風格派,波普風格,高技術風格,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意大利現代設計,德國現代主義,荷蘭現代主義,瑞士現代主義,美國現代設計,理性主義,綠色設計,當代設計,等等[3]。在這些大綱中,學生甄選感興趣的專題,并與教師探討確定詳細的題目。選題與定題的方式是多元的,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特點與學生的傾向進行確定。定題之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圖書、互聯網資源等途徑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與研究,以課件、視頻或專題報告書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再把這些專題合理穿插到授課間隙中,給予每個專題適宜的時間進行課堂演示。通過演示,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觀點,針對性地進行評價。教師評價對于專題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學生最初的觀點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同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需要隨機應變,通過與學生溝通和評價對其進行引導,最終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概念。但要特別注意一點,給學生布置專題,并不意味著把課程全部交給學生講解,工業設計史以教師講解、梳理設計歷史脈絡,分析設計作品與風格為主的課堂形式是不能被取代的。

以專題輔助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比以教材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更生動與直觀,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另外,專題研究由學生獨立完成,每個人的工作內容、要求明確,容易促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通過專題研究,學生會更多地關注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框架,進行擴展閱讀,感受到開卷有益,由機械地獲取知識轉變成知識的探求者。

2.設計賞析與臨摹

工業設計史傳統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講解形式,期末以論文或試卷形式檢驗學生對整個史論的掌握情況。學生課堂聽講,課后或考試前記憶,記憶成了學生學習史論的唯一利器。學生缺乏研究設計作品、風格與設計方法的激勵,完全成了設計歷史中無數經典設計的遠觀者。當問及學生喜歡的設計師、設計作品與風格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都差不多”,“讓我想一想”等。這說明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過程中缺乏調動學生學習的豐富刺激與責任的因素。所以,在史論課程的教學中大膽引入設計作品賞析與臨摹作為輔助,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與設計史中各類風格與作品的聯系,研究設計作品及相關史料信息,設身處地地進行主觀感受,培養審美能力。

設計賞析與臨摹可以在課堂和課后同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各類設計風格流派中的典型設計師與設計作品進行分析。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有海量設計作品誕生,所以教師選擇賞析作品時要注意其典型性,抑或根據授課學期的時下性需求進行針對性的選材,如漢寧森、潘頓等設計師的燈具作品,彼得·奧普斯維克、柯倫波等的座椅設計[4]。這些作品是創意的體現,同時包含設計師對形式、材料與技術的探索。在賞析過程中,注意介紹設計者、時間、設計特點及風格特征等史實性內容的客觀性,盡量減少教師的主觀評價,評述的任務交給學生,并向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任務:選取某一風格流派、某一設計師或某一設計公司與機構的一件或幾件設計作品進行評價與臨摹,從而拉近學生與設計史料的距離,引導他們自主研究產品的尺寸、比例、造型、功能與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多數學生會通過課外讀物、網絡等方式收集產品信息,也有部分學生會參觀展覽或賣場,實地測量、研究與感受設計作品。作業完成之后可以進行集中展示與講解,教師進行講評。

這一課堂輔助從理解風格流派、收集資料、賞析作品、臨摹設計到展示與表達。學生收集資料,理解產品與相關人物流派,研究并臨摹產品,切實消除了史論與學生的距離感,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他們形成了自身的審美傾向,為日后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3.進行主題設計

工業設計專業具有知識和技能相結合的特色,設計思維的培養與設計行為的訓練是今天各大設計院校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工業設計史課程是人類設計活動積累的總結,它記錄了人類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產,綠色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設計活動[5]。其中涉及大量的設計案例,并闡述了對應的設計理論。這些對培養設計思維和塑造設計思想,提高審美與設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業設計史課程并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課程,它是實踐的總結與思考,最終應該回歸到設計實踐活動中。而現階段以單純講解和論文形式為主的工業設計史教學基本處于學過即過的狀態,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多被束之高閣,學生很難把所學案例與方法運用到設計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學中加入實踐性的教學輔助,最有效的設計實踐莫過于“設計”本身,即以主題設計的形式輔助以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

主題設計進行的理想時期是在重點課程內容結束之后,教師選擇具有專題性、代表性的設計作品、設計風格,如設計一款具有所學風格特征的座椅、燈具等,當然題目的擬定是寬泛的。設計題目的擬定還可以參考學生前期的專題研究報告,通過研究報告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傾向進行定題,學生選題,分析研究歷史案例與方法,啟發思維,進行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用新的思考點完成對設計史中代表作或歷史風格的設計實踐,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風格演變的探索等。圖1、圖2是我校學生以歷史為啟發進行的座椅設計:耳型椅是從薩爾瓦多·達利在1936年設計的梅維斯唇形沙發中獲得的靈感,并融合了人機因素,使整個流露出波普的新奇與獨特;琴鍵休閑椅顯而易見是以鋼琴琴鍵為靈感進行的設計,黑與白的搭配頗具視覺效果。

主題設計形式即可讓學生欣賞、研究歷史作品,從設計案例中汲取靈感進行創意,同時促進學生對設計方法的理解與發掘。圖3是與艾洛·阿尼奧的小鳥椅同名的座椅設計,學生以小鳥椅為出發原點,聯想到張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鳥,以此獲得了創意點。設計中采用仿生的設計手法,對小鳥形態進行抽象處理與表現。將穩定的座椅傾倒即可變身為一款搖椅,兩種使用方式的巧妙設計可圈點,不失為一款趣味與感性并存的設計。這一設計充分體現出設計史與設計的關聯性。只要學生不斷理解、研究與認識,一定會豐富設計思維,諳熟設計方法。

將主題設計實踐作為設計史教學的輔助,可加深學生對設計史內容與方法的理解,又可強化學生的審美與設計能力。設計史中的主題設計輔助是將歷史與當代進行融合,學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論知識融入學生思維體系與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的參與反過來又驗證了工業設計史中涵蓋的設計思維。

以上三種輔助形式對工業設計史課程具有重要意義,要使他們發揮既定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輔助與課程內容、課程時間相協調,合理穿插與布置,不能盲目運用和依賴這些輔助方法而忽略課程內容的講解;另外,要注意專題研究與評價、設計賞析與臨摹、主題設計之前的引導和之后的評價,如果只是單純地讓學生經歷這些環節,而不進行引導與評價,就會缺失對學生的激勵,沒有激勵的輔助環節不能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研究與設計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硯祖.設計史的意義與重寫設計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學習的《工業設計史》教學研究[J].裝飾,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業設計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5]姚君.工業設計史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藝術研究,2010(02):162-163.

基金項目: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設計為引領,史論研究為核心——《工業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GDup201231)。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經濟學專業 《經濟學說史》 教學方法

一、課程特點

我國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了西方經濟學課程,但學生在這些課程(包括微觀、宏觀和國際經濟學等)的學習過程中,只接觸到了教材編者為學生展現的本專業課程的一些“知識片段”[1]P1,從這些片段中,學生不知道經濟理論產生的過程,事實上對經濟學理論無法形成系統的認識。因此,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有必要通過專門的課程來了解經濟理論如何產生、演變和發展。應當說,研究結論往往不能限于理論本身的推理或演繹,更需要通過理論學說史的系統考察來完善。

《經濟學說史》的核心是研究經濟理論的形成、發展,以及存在的問題,等等。如考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何人采用何種方法,思考或研究經濟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步蘊積而成的經濟思想、概念、學說,乃至理論和規律,等等。再就是介紹經濟學諸學科的創立、分布、演進及主要研究對象、領域及研究群體、科研組織,還要考察影響人們進行經濟思維、研究、活動以至于決策的社會經濟狀況、思想文化特征、政治制度背景等因素??偠灾顷U釋經濟理論發展的脈絡和規律的一門學科。在經濟學尚未成為獨立學科的時代,則主要考察人們如何進行經濟思維,對經濟事物形成怎樣的認識,以及思想主張,等等。

《經濟學說史》研究內容也非常豐富。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起至20世紀80年代經濟學的新發展止,時間跨度很長,以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學家和經濟派別的主要經濟思想和觀點為主要學習內容。其中包括西方早期經濟思想、重商主義學派、重農主義學派、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空想社會主義學派、庸俗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邊際效用派、新古典經濟理論、制度經濟學派、貨幣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等多個不同的經濟學派,內容極其豐富。同時,《經濟學說史》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各流派面對不同的歷史背景,相互繼承和發展構成了系統性較強的知識體系。

二、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材選用。

《經濟學說史》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經濟學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國內各大學的經濟學專業都有開設此課程,因而教材很多。目前采用較多的主要有姚開建主編的《經濟學說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以下簡稱“人大版”)和尹伯成主編的《西方《經濟學說史》——從市場經濟視角的考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以下簡稱“復旦版”)。其中人大版教材的主要特點是內容系統,細節充實,并且便于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人大經濟學院在經濟學教材編寫方面的權威性,影響了幾代經濟學子。很多首開經濟學課程的院系多采用此版本。但這本教材內容體系過于龐雜,綱領性不強,課時安排較少的院系只能在教學中作適當調整。復旦版的教材觀點新穎、體例清晰,其中對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進行了理論反思,但對于本科階段的經濟專業學生來講,教材內容過深,不易理解和學習。綜上,對于《經濟學說史》這門課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材體系龐大而課時安排普遍較少;二是教材編者的主觀認識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某一經濟學說的客觀理解和接受。

(二)教學內容。

因教學內容多、體系龐大,學生在學習教材時也會感到內容多,學習困難,產生畏難心理??陀^上講,本門課程教材多厚達四五百頁,內容有三十四章之多,多數院系僅安排54課時,這給教師授課帶來了不少問題。首先,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在授課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學時來完整、詳細地講授教材內容,這給教師備課提了較高要求。其次,《經濟學說史》是一門介紹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體制下,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各位經濟學家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提出的各種不同的經濟學說和理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如何把理論性和實踐結合起來,如何正確分析和評價經濟理論,能夠讓學生既理解課程內容,形成正確認知而不教條理解,又激發學習的熱情,這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最后,《經濟學說史》亦是一門介紹經濟理論發展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不同經濟學家的不同經濟學說并不困難,難點在于如何能讓學生把握經濟理論發展的內在規律,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認識。從學生平時學習和期末考試結果來看,這三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學生學習情況。

從學生背景來看,經濟學專業多為文理科學生兼收,根據學生素質和學習基礎,學習《經濟學說史》課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經濟學說史》課程的學習需要多門學科的基本知識。如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高等數學等學科。例如根據教材體系,這門課程實際著重介紹西方經濟學說的發展歷史過程,因而課程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經濟思想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對歐洲中古時期的歷史必須有一定了解。從實際授課來講,對理科生而言,歷史學恰好是他們欠缺的部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主講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介紹相關知識背景,這對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提出了要求。而文科生對數理經濟學派的相關理論又難以理解。第二,學生在學習《經濟學說史》課程之前,已經系統學習過西方經濟學(分為微觀、宏觀兩部分)、高等數學等相關課程,這是學習本門課程的必備基礎。然而從上課情況來看,學生的西方經濟學基礎和高數基礎不夠扎實,往往在經濟理論推理過程中要停頓下來了解相關基礎知識,這嚴重限制了學生對本門知識的理解。第三,經濟學經過數百年發展,如今分支眾多、學派林立。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后,經濟學逐漸發展成與許多學科交叉的龐大的學科體系,要想全面了解經濟學說的發展,僅靠教師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普遍反映課程內容過多,學習困難。

三、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

啟發式教學是指學生與教師平等探討問題的教學方法。通過老師的設問、提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習、研究的能力,適合于和學生已有知識關聯性較大的內容。比如在講到邊際效用學派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價值的形成與人的心理有什么樣的關系,人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與人需求的大小及事物的稀有性之間的關聯,并從自身考慮,是否也存在這種心理。以這種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思考、分析問題,從而理解邊際效用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為何會提出效用決定價值這一命題。

(二)把經濟理論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經濟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既便于理解書中的基本概念,又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是理論聯系實際要與時俱進。例如在講到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論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現實中的國際間貿易是如何發生的?按照絕對優勢論,沒有資源稟賦的國家無法參與國際貿易,但事實是否如此?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把經濟理論的提出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了解經濟理論提出、形成過程的熱情,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用經濟學家構建經濟理論體系的方法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經濟學家的理論體系的構建經過嚴密的邏輯思維,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精神財富,對學生鍛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很有幫助。但這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被忽略。經濟學家邏輯框架非常嚴謹,思維獨特非常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這對學生們以后科學思考經濟問題大有裨益,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將以前學習的知識片段聯系起來,了解其所學經濟學知識的來源。

(四)借助影像資料。

學習《經濟學說史》的目的,不僅在于了解經濟學說發展的歷史過程、經濟理論構建的邏輯過程,而且在于要讓學生了解經濟理論與經濟現實之間的聯系。特別是本科階段的學生,應增加其對經濟理論的感性認識?;谶@一點考慮,主講教師應給學生延展、搜集書本外的學習資料,如一些優秀的影像資料,將20世紀人類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與本世紀經濟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結合起來,為學生展現一幅生動逼真的經濟畫卷,讓學生將課堂所學書本知識與人類經歷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門課程內容,同時也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學不僅是書本上的一紙理論,而且是真正貼近生活,實用性非常強的一門學科,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和熱情,以及對人類經濟活動本身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汪丁丁.經濟學思想史講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林祖華.《經濟學說史》.課程教學改革亟待加強[J].邊疆與文化,2005,(11).

藥學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三果漿(三勒漿)為源于印度的傳統果藥劑,由使君子科植物訶子和毛訶子,以及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等三種植物的果實為原料制作而成,是著名的藏藥基礎方,也是印度阿育吠陀傳統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代表方劑。三種植物同時錄入《中國藥典》,余甘子列入我國藥食兩用植物目錄。中古時期,三果漿隨著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傳入中國,而今只在古代文獻中留下蛛絲馬跡。近年來,隨著對民族醫藥的深入研究與開發利用,對藏藥三果漿的研究有越來越多的報道。該文運用民族植物學和人類文化學相結合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歷史植物地理學的調查研究,對古籍文獻進行了梳理,并考證了其植物基源,以期探討三果漿傳入我國的路線和時期。結果表明:三果漿主要由古代栗特商人帶入我國中原地區,并且隨著佛教的東向傳播而傳入的時間更早。同時,在藏族地區,古代中國西藏象雄王國與古印度的原始交流,也是三果漿傳入的途徑之一。三果漿的基源植物在不同地區有一定的差異和替代品,主流原料則均為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三種基源植物在我國均有分布。如今,三果漿作為藏醫藥瑰寶在我國逐漸普及。

關鍵詞: 民族藥, 三果漿(三勒漿), 絲綢之路, 訶子, 毛訶子, 余甘子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4-08

基金項目: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2020FA018) [Supported by the Key Project of Basic Research Plan of Yunnan Province (2020FA018)]。

作者簡介: 楊崇仁(1942-),博士,研究員,主要從事植物資源、植物化學和民族藥研究,(E-mail)cryang@mail.kib.ac.cn。

通信作者

Introduction of triphala liquid from ancient India and its influence

YANG Chongren*, ZHANG Yingjun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650201, China )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triphala liquid, silk road, Terminalia chebula, Terminalia bellirica, Phyllanthus emblica

三果漿(三勒漿)為源于印度的傳統果藥劑,由使君子科植物訶子和毛訶子,以及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等三種植物的果實為原料制作而成。在公元前1500年的古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主要論著《遮羅迦集》和《妙聞集》中已記載了三果漿(陳明,2014)。中古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頻繁交流和西域飲食文化的傳入,三果漿作為從絲綢之路傳入中土之珍品被認識和接受,盛唐時期曾風行一時,宋元以后逐漸淡出中國社會,而今只在古代歷史文獻中留下蛛絲馬跡。近年來,隨著對民族醫藥的深入研究與開發,對藏藥三果漿的研究有許多報道。

本文應用民族植物學和人類文化學相結合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歷史植物地理學的調查研究,對古籍文獻進行了梳理,并考證其植物基源,理順源流,以期探討三果漿傳入的路線和時期,以及三果漿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本草考證

通過對照藏藥古本記載和藏藥植物資源資料,對三果漿的主要基原植物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進行對比和名稱、產地、真偽、性味功用等方面的考證,并與藏藥標準中的基源植物和藥材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

1.2 古籍文獻研究

運用民族植物學和人類文化學相結合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歷史植物地理學的調查研究,查閱了與三果漿相關的古籍文獻和資料,對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和比較分析,考證和探討三果漿傳入中國的路線和時期,以及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三果漿及其植物基源

三果漿是古代印度的傳統果藥飲品,是由訶梨勒(訶子)、毗梨勒(毛訶子)、庵摩勒(余甘子)三種果實制成的飲料。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藥文化中,三果是最著名的常用藥物之一,也是日常食用的果品和咀嚼料(陳明,2012,2014)。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在唐朝時期均已載入《新修本草》,元代《食物本草》中也收錄了“三勒”?!吨袊幍洹吠瑫r收載了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分別做藥用;由三果組成的藏藥三果湯,又名哲布松湯,是藏藥中最常見的基礎方,也是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代表方劑(楊繼家等 2012)。

2.1.1 訶子 訶子(Terminalia chebula)為使君子科欖仁樹屬喬木,分布于熱帶亞洲,包括尼泊爾、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緬甸,以及中國云南西南部(德宏、臨滄),主產喜馬拉雅南坡(吳征鎰等,2003),又稱訶梨、訶黎、訶梨勒、訶黎勒、訶藥勒、克地老和咳地佬(云南騰沖)等。梵文haritaki,火羅語arirak,波斯語halila,阿拉伯語halilaj, ihligat。在三果中,訶子是使用頻率最多的藥物(陳明,2014)。

訶子在絲綢之路沿線、以及吐魯番和敦煌出土的藥方殘片中大量出現,是西域藥物市場的熱銷貨,按粒記量,較為貴重(陳明,2014)。訶子同時也是佛教僧尼自備的常用藥,為佛醫的常用藥物,在佛經中常有記載。漢譯佛經將haritaki譯作“呵梨得枳”,稱“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訶子隨佛教的傳播,秦漢時期已傳入我國,東漢張仲景著的《金匱要略》(219年)和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304年)均有記載。在廣東的寺院中,種植有引入的訶子。訶子炮制在中醫典籍亦多有記載,并載入《中國藥典》,但中醫方劑和配方使用不多,未列入中藥材大品種。在2012年版國家基本藥物名錄中,訶子肉排名102,僅在4種中成藥中出現(楊崇仁等,2016)。

訶子為著名藏藥,藏名a-ru-na,漢譯名阿如熱、阿肉拉(楊競生,2017)?!对峦跛幵\》《四部醫典》等古代藏醫藥典籍均有記載。藏族史詩《格薩王傳》中有“征服四百種疾病時,柯子來做藥中王”的記載?!端牟酷t典系列掛圖》將訶子分為那木加訶子、布木吉鎮訶子、稍西訶子、都孜訶子、吉合邁訶子、排西訶子、格木保河訶子等種類,可能是因來源不同,或果實成熟度與加工方法不同所致(Yuri et al, 1992; 楊競生,2017)。藏青果(西青果)系訶子未成熟的幼果用水燙后曬干的產品。訶子的變種絨毛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var. tomentella)及同屬植物銀葉訶子(T. argyrophylla)在云南代訶子入藥。變種絨毛訶子亦收錄于《中國藥典》中,用作訶子。西藏南部墨脫有將杜英科植物滇北杜英(Elaeocarpus borealiyunnanensis)的果實作訶子用的(張宇等,2019),維吾爾民族藥用恒河訶子(Terminalia chebula var. gangetica)作藥用。

2.1.2 毛訶子 毛訶子(Terminalia bellirica)與訶子同屬于使君子科欖仁樹屬, 分布于東南亞熱帶地區,主產于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緬甸、老撾等地,是中國云南南部熱帶季雨林的常見上層樹種(吳征鎰等,2003)。毛訶子與訶子的主要區別在于果實密被銹色絨毛。毛訶子是分布廣泛而多變異的多型種系,有具腺毛訶子(T. bellirica var. glandulosa)和月桂訶子(T. bellirica var. laurinoides)等變種。毛訶子別名:毗梨勒;梵文vibhitaka, bahira;孟買語bahada, vahela;泰米爾語tbnrik-kby;泰盧固語tbndra-kbya;孟加拉語baherb, bohorb;印地語bhairb, bahera, barib;旁遮普語bahirah, bahira, bahera。漢譯佛經稱為“鞞醯得枳”或“毗鞞得迦”(陳明,2014;楊競生,2017)。

毛訶子在隋唐時代傳入中國?!蹲C類本草》《新修本草》,以及《南方草木狀》均有記載,認為其功用與訶子和余甘子相同。毛訶子是藏藥常用藥物,藏名帕孺拉(pa-ru-ra-)(楊競生, 2017)。西藏南部墨脫稱為巴如熱(ba-ru-ra),并將毛果柿(Diospyros variegate)(柿樹科)和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漆樹科)的果實作毛訶子的代用品(張宇等,2019)。作為藏藥配方藥物,毛訶子也收載于《中國藥典》中。

2.1.3 余甘子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為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按新的APG系統,已歸入葉下珠科),廣泛分布于熱帶亞洲,常見于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各地,印度和中國分布最廣。我國長江以南從西南至東南沿海地區均有分布,包括中國的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海南、臺灣等。中國云南常見于海拔1 200-2 200 m 山區,特別是干熱河谷兩側的疏林和山坡向陽坡地,有的地段形成優勢灌叢或小喬木林居群(吳征鎰等,2003)。余甘子是分布遼闊,變異性大的多型性物種,其生態型既有灌木,也有喬木;結實多少和果實性狀大小與其生態環境和樹齡密切相關,而性狀特征趨同性明顯。

余甘子又名滇橄欖、馀甘、榆甘子、喉甘子、油柑、油柑子、牛甘子、橄欖、土橄欖、魚木果、望果等;由印度名翻譯來的譯名有庵摩勒、阿摩勒、阿沒勒、庵磨羅、庵摩落迦、阿摩落迦、阿末羅果(大唐西域記)等。印度各地稱呼不一,梵語amalaka(amara為芒果), amlaki, dhatri, dhatriphala, adiphala;北印度語和孟加拉語amla;印地語aonla;泰盧固語amalakamu和usirikai;旁遮普語amolphal;孟買語avalkati;泰米爾語nelli;古吉拉特語 amali;此外,孟加拉語amlb, bmlaki;尼泊爾語amla;伊朗語amuleh;波斯語amola, amala;英語Indian gooseberry。譯名庵摩勒、阿摩勒、阿沒勒和庵磨羅,可能來源于北印度語和孟加拉語;漢譯佛經譯作庵摩落迦、阿摩落迦和阿末羅果,可能來源于梵語(陳明,2014)。余甘子為常用藏藥,藏語稱究孺拉(居如熱、久孺拉、居如拉)(gyu-ru-ra, ju-ru-ra, skyu-ru-ra)(楊競生,2017)。西藏南部墨脫有將刺苞省藤(Calamus acanthospathus)(棕櫚科)的果實作余甘子的代用品(張宇等, 2019)。

余甘子在印度傳統醫藥生命吠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印度神話中的仙藥,也是印度醫藥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之一,以及婦女和兒童醫療保健常用的藥物(楊崇仁,2018)。在印度醫典《醫理精華》中含有庵摩勒的藥方非常多?!蛾绕艜窔埦硎珍浀?90個藥方中用庵摩勒的25個方(陳明,2014)。余甘子隨佛教和三果漿傳入中國,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并載入《中國藥典》。中國南部地區民族民間長期使用本地產的余甘子保健消炎。目前,余甘子已列入我國藥食兩用目錄,多用為健康產品的原料(楊崇仁等,2016)。自古以來,中印雙方均將余甘子作為長生果藥用于保健,具有驚人的一致性(陳明,2014)。

2.2 三果漿考源

2.2.1三果漿源于古印度 三果漿是古印度醫典中最常用的神效果藥漿,其得名來自印度文化。漢譯佛經的三果名是梵語triplate的意譯,即三種果藥(myrobalans)。這三種果藥分別為訶梨勒、毗梨勒和庵摩勒。三勒漿的名稱則是來自波斯,勒是吐火羅方言中這三種水果各自名稱的最后一個音節(陳明,2014)。吐火羅語是中亞印歐語系語言(Edward,2005)。波斯語中,與訶梨勒、毗醯勒、庵摩勒對應的詞分別為hahla, balila, areola,有相同的結尾音節la。漢語中的三勒可能來自受吐火羅語影響的波斯語詞,均與波斯文化有密切關系。

古代印度的果漿品種繁多,不同種姓使用的飲品也不相同。三果漿是不含酒精的飲料,佛教興起后,屬于佛教之盡形壽藥的果藥類,為印度僧人用于療病和養生的常備飲品,僧人念經喉口干時服用,可潤喉生津止咳和提神醒腦。在佛教經典律典中有許多關于三果的記載。在密教文獻中,三果漿作為儀軌用物;不空譯《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云“以安悉香酥,和三果漿,燒念誦,一切人皆敬愛”;《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2用三果配制延年方;《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用三果配制眼藥。三果漿可作為原料配制各種飲品和食品:《遮羅迎本集》中有三果長年方、三果煎、三果酥、三果散、三果油、三果酒、三果糖漿等;《妙聞本集》中也有三果酥;《八支心要方本集》中有三果長年方、三果酥和大三果酥;《善見律毗婆沙》卷11提及穌毗羅漿,在三果的基礎上添加多種藥食制成,是五世紀或以前佛教寺院配制的常用藥漿,被譽為諸藥中第一。此外,三果汁還可以作為染料染制僧衣(陳明,2014)。

三果漿(三勒漿)既是清涼可口的果汁露,也是治療腹瀉、咳嗽等疾病和增強體質的常用果藥。晚唐時期韓鄂編撰的《四時彙要》記述了三果漿的制作:“造三勒漿,訶黎勒、毗黎勒、庵摩勒,已上并核用,各三大兩,搗如麻豆大,不用細,以白蜜一斗,新汲水二斗,熟調,投干凈五斗中,即下三勒末,攪合勻,數重紙密封。三、四日開,更攪,以干凈缽拭去汗,候發定即止。但密封。此月一日合,滿三十日即成。味致甘美,飲之醉人,消食下氣。須是八月合即成,非此月不佳也”。

2.2.2 三果漿傳入中國

2.2.2.1 栗特商人將三果漿傳入中國 古印度的三果漿沿東西方向傳播,西至阿拉伯、波斯及羅馬。古印度與波斯的交流早于與中國的交流。中古時期,中亞和南亞伊斯蘭化,三果漿為無酒精飲料,適合伊斯蘭教義。古代波斯為阿拉伯大食王國,保持著食物療法的傳統,三果漿既能入藥,也能作漿,且不含酒精,由于三果漿飲料頗受歡迎,因此在中亞地區流行,成為阿拉伯文化產物。絲綢之路開通后,波斯是印度與中國交流的中轉站,三果漿入唐的途徑雖史無明載,東向傳播途中,在于闐、吐蕃、敦煌等地均留下許多遺跡,在已出土的文物殘卷中有不少的記載(陳明,2014)。三果合用入藥方,不僅在印度本土醫藥古籍,而且在絲綢之路的胡方中亦常見。

“赤腳波斯入大唐”,三果漿最早為胡人進獻的貢品。隋唐時代進入中原的胡人或波斯人,大多是栗特商人。栗特人是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屬于伊朗文化系統。在地處歐亞大陸、東西往來的主要干道上,栗特人是善于交往和貿易的民族。四世紀初,栗特商人已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貿易網絡,中古時代栗特人長期控制著東西方的貿易(榮新江,2014)。栗特商人帶有伊朗和中亞的文化特點,經營香料、藥物、珠寶和貴金屬等,豐富了中國社會的物質文化。他們有的還代表西域各國,向朝廷和官員貢獻禮物。三果漿作為珍貴的禮品和商品,被栗特商人帶入中原地區。古印度的三果漿在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下,進入中國并改稱為三勒漿(陳明,2012)。

隋唐之際栗特商人進入中國被稱為胡商或波斯人,他們在漫長的商路上跋涉,跨越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將三果漿從西域傳入中國。作為珍貴的貢品,三果漿被獻給隋唐宮廷和達官貴人,成為異域文化的代表,以及與葡萄酒媲美的類酒,流行于上層社會?!昂訚h之三勒漿”是唐代皇室御用的外來高端珍稀佳釀。三果漿時興一時,曾有唐代宗用三果漿宴請大學士的故事。三果漿及其制作方法由胡商從波斯傳入,因此中古時期有三果漿“法出波斯”之說。作為異域飲品的代表,三果漿成為唐代皇家貴族和上層社會炫耀的外來高端珍稀佳釀(陳明,2012)。

2.2.2.2 三果漿隨佛教傳入中原 如前所述,“三果”經由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要早于波斯商人傳入三勒漿數百年,在佛經中多有記載。漢譯《孔雀王咒經》及其對應的《梵文孔雀明王經》中可以找到對應“三果”的詞語為triphali。六朝的漢譯律典《毗尼母經》中出現治病所需的“三果:呵梨勒、毗醯勒、阿摩勒”之名。三果漿成為中土寺院秘制的珍貴健康飲品?!澳芗宕宋丁钡纳吮妒茏鹁?,士大夫“爭投飲之”(陳明,2014)。三果作為佛教圣藥甘露丸的原料,成為佛教儀軌的重要貢品。后世由于三果原料不易得到,這一寺院飲品文化逐漸流失,而一些寺院則作為秘傳藥方珍藏。

2.2.2.3 三果漿傳入西藏 近年的考古發現,吐蕃之前的象雄王國是西藏最早的文明中心。象雄王國是西藏西部的松散游牧部落聯盟,在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七世紀創造了約一千年的古代西藏燦爛文明。藏北高原遼闊的天然牧場和因流動而遷徙的部落,促進了象雄與周邊地區的交往和商業聯系。象雄創造了最早的文字,是藏文的前身。象雄是雍仲苯教的發源地,苯教逐漸與佛教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象雄的原始醫藥是藏醫藥的前身(石碩,1994;張云和石碩,2016)。早期藏醫藥典籍《月王藥珍》和《四部醫典》繼承了象雄雍仲苯教醫藥學傳統,記載了三果和三果漿,稱其“主治瘟疫、紊亂熱癥、促使熱癥成型”。在象雄早期族群的原始宗教交流中,雍仲本教就與印度原始宗教有聯系,三果漿可能通過喀喇昆侖山山口,經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拉達克和巴基斯坦,從古印度直接傳入古西藏象雄王國族群,并在早期藏醫藥中應用?,F代藏語稱三果漿為“哲布松”,不稱為三勒漿,說明三果漿是直接從印度進入的(張云,2017)。三果漿是藏醫藥的重要藥物,三果漿及以三果為基本原料的制劑受到重視,并在內地逐漸普及。我國藥典已收載三果漿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2015年版)。

2.2.3 三果漿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唐以后,三果漿曾一度走下廟堂,受眾人群逐漸廣泛。海上貿易擴大了進口,三果漿制造亦曾興起一時。五代至宋以降則僅記載于歷史文獻中。元代阿拉伯飲食文化流行,三果漿因再次成為元朝貴族階級的時尚飲品而一度重現世間。但此后,三果漿作為真正的飲品卻曇花一現,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三果漿以果飲著稱于世,極少入藥作漿,故傳統中醫古籍記載無多。孫思邈在“麇角丸方”的服法中以“空腹取三果漿以下之”,將三果漿作為藥引而用之。三果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僅留下了歷史的記憶。

三果漿時興一時,從唐宋文人留下的詩詞中可見一斑。初唐詩人沈詮期有“仙人六膳調神鼎,玉女三漿捧帝壺”的詩句(《嵩山石淙侍宴應制》)。清陳元龍輯《格致鏡原》引楊慎《升齋外集》云“唐代宗以三勒漿賜太學諸生,其光色灼灼,如蒲桃桂醑,味則溫馨甘滑”。描述了三勒漿在宮廷和王公貴族中享用盛況。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有“居易每十齋日在會,常蒙以三勒湯代酒也”之句。

3 討論與結論

三果漿逐漸從中國社會淡出,未能在民間廣泛流行,與我國人們的品飲習慣以及自古以來的中國酒文化有關,也與三果漿的三果原料產于熱帶地區以及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易收全有關。三果漿隨著佛教傳播,遠渡日本,至今在日本正倉院仍然保存著三果的三種藥材。

三果漿除了在藏族地區直接從印度傳入以外,主要從印度傳入阿拉伯后經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三果漿在我國少數民族醫藥中亦有應用,如在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壯族,以及朝鮮族等民族醫藥中的應用,顯然是受到藏族醫藥文化的影響。

三果漿主要由古代栗特商人帶入中原,同時隨著佛教的東向傳播而傳入我國,且時間更早。在藏族地區,古代西藏象雄王國與古印度的原始交流,是三果漿傳入的主要途徑。三果漿的基源植物在不同地區存在一定差異和替代品,但主流原料則均為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三種植物在我國均有分布,主產于熱帶地區。隨著我國對民族醫藥的進一步重視和深入挖掘利用,三果漿作為藏醫藥瑰寶在我國逐漸得到重新認識和普及。

謹以此文紀念藏藥資源研究先驅楊競生先生。

參考文獻:

CHEN M, 2012. Method from the Persian: An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 of Sanlejiang [J]. Historical Res, 1: 4-23.  [陳明, 2012. 法出波斯: 三勒漿源流考 [J]. 歷史研究, 1:4-23.]

CHEN M, 2014. A study of the Siddhasdra, an Indian Sanskrit medical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59-60.  [陳明, 2014. 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 [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59-60.]

EDWARD S, 2005. Foreign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 [M]. Translated by WU YG.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7.  [愛德華·謝弗, 2005. 唐代的外來文明 [M]. 吳玉貴譯.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7]

RONG XJ, 2014. Medieval China and Sogdiana culture [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379.  [榮新江, 2014. 中古中國與栗特文明 [M]. 北京: 三聯書店: 379]

SHI S, 1994. A history of the eastward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civilization  [M]. Chengdu: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石碩, 1994. 西藏文明東向發展史 [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WU ZY,LU AM, TANG YC, et al., 2003. The families and genera of angiosperms in China [M]. Beijing: Sciences Press: 580, 680-681. [吳征鎰, 路安民, 湯彥承, 等, 2003. 中國被子植物科屬綜論 [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580, 680-681.]

YANG CR, XU M, SONG H,et al., 2016. National essential drug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J]. Modern Chin Med, 18(11): 1037.  [楊崇仁, 許敏, 宋暉, 等, 2016. 國家基本藥物與中藥資源 [J]. 中國現代中藥, 18(11): 1037.]

YANG CR, 2018.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and India in the middle ages  [J]. Asia-Pacific Tradit Med, 14(1): 1-9.  [楊崇仁, 2018. 中古時期我國傳統植物藥與印度的交流 [J]. 亞太傳統醫藥,14(1): 1-9.]

YANG JJ, ZHANG Y, JI J, et al., 2012.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and modern research overview of triphala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Indian traditional medicine [J]. Modern TCM-Mat Med-World Sci Technol, 14(1): 1311-1315.  [楊繼家, 張藝, 冀靜, 等, 2012. 藏醫藥與印度傳統醫藥對三果湯傳統應用及現代研究概述 [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14(1): 1311-1315.]

YANG JS, 2017. Chinese Tibetan medicinal plant correction [M]. Kunming: Yu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 32-33.  [楊競生, 2017. 中國藏藥植物資源考訂 [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 32-33.]

YURI P, GYURRNE D, FERNAND M, 1992. Tibetan medical paintings (Illustrations to the blue beryl treatise of Sangye Gyamtso (1653-1705) [M]. London: Serindia Publication, Text, 25: 17-24

ZHANG Y, SHI S, 2016. General history of Tibet, Early Stage [M].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張云, 石碩, 2016. 西藏通史, 早期篇 [M]. 北京: 中國藏學出版社.]

ZHANG Y, 2017. Ancient Tibetan and Persian civilization [M].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張云, 2017.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 [M]. 北京: 中國藏學出版社.]

ZHANG Y, FU Y, YANG LX, et al., 2019.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erbs of traditional Tibetan remedy “triphala” in Medog County,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J]. Asia-Pacific Tradit Med, 15(8): 44-48.  [張宇, 付瑤, 楊立新, 等, 2019. 西藏墨脫產“藏藥三果”品種鑒定與考證 [J]. 亞太傳統醫藥, 15(8):44-48.]

(責任編輯 蔣巧媛)

上一篇:游戲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高級醫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