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

2023-12-17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地方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模式需要以有效的強化創新能力建設為標準,提倡優質創新,計劃創新,實施協同創新。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分析服務區的科研建設水平,分析院校專業化建設形式,不斷促使社會經濟的綜合發展,結合地方需求提高發展質量水平。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過程中需要重點分析服務區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的目標性,融入經濟發展產業要求,提升協調各級創新發展水平,制定有效的效應創新,改進創新合作形式,提高創新作用效率。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協同    創新

高職院校在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需要以有效的創新推行建設為標準,加強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建設,不斷培養高素質、高技術人才,滿足綜合服務行業的發展需求,落實操作標準,加強協同創新價值意義,明確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提升服務發展水平。按照高職院校創新模式的研究內容,實施有效的協同發展,將校企合作落實到具體操作中,制定符合要求的創新模式發展標準,融洽綜合文化的協同發展關系,實現模式的綜合應用與創新。

一、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價值意義

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分析中,需要以重要科技研究為基礎,重視科學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加強高品質的協同創新。依照服務經濟發展水平,對服務行業的產業發展實施有效的教育分析,明確科技發展的專業性。按照相關產品的研發,技術改造,人員培養,實施有效的管理創新建設,加強創新協調價值意義,及時調整協同創新的綜合發展,開展以專業技術、生產、服務為綜合創新價值意義的服務建設標準,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綜合發展管理水平,依照各個區域對企業行業的綜合發展實施有效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化管理。

1.深化高職院校企業合作關系

按照校企合作培養標準模式,實施有效的高職人才培養,及時調整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關系,對實習進行安排,準確地判斷高職院校專業論證的層次關系,加強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分析。在校企業務操作過程中,可能因為企業的收益不足,影響企業的協調創新發展。在校企協同創新操作過程中,需要加強校企之間的優勢判斷,對資源進行共享,互通有無,充分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經營問題,提高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經營創新,充分滿足企業綜合利益的發展要求,不斷融洽校企合作關系,深化層次,加強創新優勢的融合,深化拓展發展標準原則。

2.培養創新高職人才

按照高職院校的要求,實施必要的培養,不斷拓展創新能力優勢,對生產技術進行改進。依照實際要求,實施有效的創新分析,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協同綜合優勢,加強綜合能力的分析,拓展培養優秀專業的技術人才。在協同創新過程中,可以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實施有效的創新,不斷加強綜合營銷價值管理,培養創新應用,將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與需求協同發展管理過程,實施專業結合,完善課程協同,拓展培養有效的路徑,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價值,提升精神創新的應用。

3.高職服務區域經濟產業的能力發展

按照高等教育開發階段的相關水平,提高國家社會的貢獻力水平,以有效的服務需求為支撐,以有效的貢獻發展為標準。準確地判斷需求發展、協同創新的發展價值意義,面向行業產業發展的需求,實施必要的創新,明確校內協同合作、校企合作協同發展的關系,以有效的創新工作發展為基礎,落實產業經濟服務和社會發展,服務產業結構,加強產業進步。按照協同創新的綜合服務導向,完善服務看經濟社會發展管理水平,獲取產業活動的目標導向,不斷加強高職院校的創新平臺價值研究,以有效的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基礎,充分發揮科研優勢、人才發展優勢,通過整合各方賣弄創新資源和相關要素,形成有效的創新合力,促進經濟社會與行業綜合發展,加強綜合服務創新價值建設。

4.建設高素質創新師資團隊

按照協同發展創新優勢,以教師為協同發展標準,實施交互創新機制,不斷提升教師科研教學發展和綜合建設水平。按照協同創新、不斷更新的形式,提升企業綜合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以更好的培養模式適應企業需求發展。通過協同創新,增強高職教師的協同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優秀專業人才。通過有效的協同創新,對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專業學科進行分析,明確教學結構,分析高職教師對不同教育背景、教育內容的分析,充分了解相關學科專業的內容,奠定教學知識基礎,不斷開闊視野,獲取豐富的信息。通過必要的協同創新,構建和諧的核心價值標準,實施動態化創新管理,不斷加大鮮活的管控力度,以優異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產業結構建設水平。

5.院??蒲袑I建設促進發展

依照協同創新價值發展需求,實施內部、外部的體制化管理,將單一、封閉、低調的形式釋放出來,實施有效的資源創新,活力建設,協同創新發展資源共享管理機制,依照科研團隊發展需求,不斷加強知識信息產業下的共享,完善優勢互補,引入資金、設備等多項資源,促進有效的高職院??蒲行侍嵘?。按照協同創新發展要求,加強溝通、互通有無,信息共享,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強化專業化建設效果。

6.提高區域經濟產業質量發展

高職院校需要以協同創新經濟社會與行業發展為需求,不斷加強產業經濟的創新,結合產業結構、專業技術革新和推廣,實施有效的社會經濟發展。地方產業企業需要依照協同創新發展管理平臺,實施協同創新高職院校的智能化發展,不斷完善人才資源管控優勢,通過創新發展解決各類問題,推進經濟社會的綜合轉變。

二、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的區別與聯系

高職院校相比本科院校是有聯系和區別的,二者區別在于創新不同,領域不同,目標任務不同,服務面不同。本科院校是以研究大學生為基礎性內容,針對文化的傳承布局發展。高職院校更側重于服務經濟的發展,從技術改革、生產工藝、管理效率上,實施微觀策略分析,不斷促進高職院校的創新發展。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之間是聯系互補的。高職院校需要以有效的創新為思路,依托本科知識內容,加強科技思想的創新,加強實用領域內容的創新,明確實施階段本科院校創新思想的判斷,對高職院校的內容進行細化和補充。通過多元化、開放化、高效化的操作,釋放人才,明確資源創新發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實施一體化操作,完善社會經濟發展融合基礎內容,拓展開放交流思路,實施有效的技術要求,落實操作標準,明確協同創新思路和策略化管理形式,實施有效的借鑒意義分析。

三、地方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發展的重要思路

1.融入區域經濟行業發展

依照有效的協同工作模式,保全協同創新發展的持續性,維護協同好各方面利益關系。按照政府層面的相關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管理體制,充分解決資源分散、重復配置過程,進行有效利用,建立技能資源共享標準原則,對風險問題進行分擔,加強利益共享和政策法規體系的建設,不斷促進產教融合的研究創新,積極發揮自我優勢建設。

從地方高職院校層面,發揮協同創新的牽頭建設作用,明確貢獻支持的牢固標準意義,以服務地方產業合作發展的思想建設標準,融入有效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創新,瞄準發展需求,實施有效的協同創新,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職能的途徑發展關系,融入服務產業協同創新價值意義,落實經濟社會的綜合發展,加強綜合優勢服務建設。

2.協調各層次創新服務發展關系

按照各層級、各類別的協同發展關系,推行創新產業結合與利益的平衡,逐步加強協同創新的綜合發展。地方高職院校在協同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層級關系的分析,落實內部各個院系、各專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構建完善的產業合作交流,實施有效的體制創新,加強各個院校、專業的官方協同發展,構建完善的協同合作交流關系,實施產業工作體制的建設,加強各級院系、專業化的開放合作交流。依照資源信息進行交流共享,實施高職院校的協同發展,準確判斷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行業、產業企業的協同發展關系,搭建雙邊、多變參與協同建設,以合理的范圍進行整合,配置創新資源,實施共享參與、資源共用,及時控制風險分攤、利益共享的相關工作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協同創新綜合效用的建設。

3.創新地方高職師資團隊建設

地方高職院校需要開展協同創新的師資隊伍建設,以有效的創新能力發展為基礎,強化人力資源的合理規劃,以多形式多師資力量培養模式,不斷加強教學擴展創新競爭,以有效的協同創新發展為理念,實施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按照協同創新發展的培養高素質要求,組建專業教師的核心力量,協同多方科技人才,實施優質創新團隊的建設。采用多樣化、靈活機制的方法,激發科學、高效體制改革,充分激發人才資源的綜合調配,落實協同創新的綜合化發展建設。

4.努力完善合作開放文化下的發展氛圍

按照協同創新文化氛圍的發展要求,實施多方面、多文化、多創新思想的合作管理,以有效的創新共享文化建設思維為基礎,加強營造良好的思維創新,營造符合現代文化思想的協同創新理念,落實協同相關問題,實施硬件建設的內容的分析,明確創新思維產業化標準,充實產業創新設備設施的建設,以協同創新為標準,撫育有效的物質資金支持,加強制定符合政策服務標準的引導方式,逐步規范產業發展要求,實施優質創新價值分析,拓展創新優質化服務建設,建立高效合作、開放資源、民主和諧的關系。按照科研產業事業的發展形式,實施多業務合作發展溝通交流,開展符合現代創新發展的活動,不斷改進創新開放交流管理辦法,實現地方高職院校的綜合合作發展。

地方高職院校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建設過程中,需要以有效的高職院校創新價值發展為基礎,重點分析人才合作、創新應用,將區域化經濟、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師資建設等內容,實施優質化發展,不斷完善合作文化開放應用,促進高職院校協同創新模式的發展,確保高職院校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可以得到有效的戰略重點分析,提高辦學質量,強化創新突破效果,落實操作標準,拓展產業經濟綜合優勢,服務于最佳途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傳會.論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及其戰略重點[J].高校教育管理,2012(11).

[2]曹國永.以協同創新為突破口提升高校辦學質量[J].中國高??萍?,2012(11).

[3]李興華.協同創新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和途徑[N].科技日報,2011-09-12.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專項課題“地方高職學院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模式研究”(課題編號XJK014BJD026)中期研究成果。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1 堅持以人為本, 提升經保隊伍政治素養和業務技能

經濟保衛工作,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就是要以高素質的經保人員為企業安全生產和建設提供良好的內外部治安環境和高質量的安全服務, 使服務職能在企業安全生產建設中找到結合點, 這是經濟保衛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實現這一目標, 就必須不斷增強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克服困難, 無私奉獻, 認真解決在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如在嚴格執行門衛管理制度的同時, 我們推行“進礦出入證”管理模式, 既體現了嚴格管理, 又最大限度地為大家提供了方便, 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除了按照市公安局經保支隊要求, 選派經保骨干參加由市局統一組織的經保業務培訓以外, 我們還對保衛干部和經保隊員進行全員年度培訓, 同時開展全員“百日大練兵”活動。進一步增強全員的政治敏銳性和責任感, 提升業務技能, 主動適應社會化、多樣化和人性化等特點, 切實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樹立經保人員黨性強、作風正、業務精的良好形象。

2 實現經濟保衛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實現經濟保衛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是樹立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也是解決當前經濟保衛工作在新形勢下出現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的迫切需要。實現經濟保衛工作全面發展, 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 認識安全無小事, 處處講政治。要正確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 既要突出優勢和特色, 又要著力于全面工作, 實現全面發展。實現經濟保衛協調發展, 是指各項工作要統籌兼顧, 協調各方面的利益,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目標一致, 責任落實。同時, 經濟保衛工作中的法治和德治兩者要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既要重視法治在經濟保衛工作中的作用, 又要重視德治在經濟保衛工作中的作用。經濟保衛工作必須長期堅持, 常抓不懈, 為企業安全生產和建設營造一種安全、和諧、滿意的環境。

3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實現安全保衛、和諧保衛、滿意保衛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物流金融模式通過引入物流企業,構建負債履約機制實現了銀行、中小企業、物流企業三者的利益共贏。擴展物流金融模式,監督中小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上相關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可以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使利益相關者得到保證。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物流金融;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

1 引 言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量的998%,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80%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在中小企業實現了再就業。我國66%的發明專利、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作為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需求大幅萎縮、融資困難兩大因素已經成為中小企業停產倒閉風險很高而無法顧及履行社會責任。隨著中央和地方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的出臺,部分解決了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但是形勢依然嚴峻。社會責任概念模糊不清成為我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群體履行社會責任的盲點和難點。假冒偽劣商品、誠信缺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成為中小企業的代名詞。如何在解決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基礎上,促使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課題。

2 中小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早在18世紀,亞當·斯密就提出,社會的財富如果不能被全社會共享,那么這個社會就不會穩定。社會是企業利益的來源,企業不是獨立的,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與各種組織產生互動,在享受社會自由和機會的基礎上以符合倫理、道德的行動做出回報,承擔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社會后果。公司治理相關者理論認為,公司是各種投入資源的組合,除股東資源外,供應商、顧客、貸款人、員工都對企業做出了專門化的投資,企業經營的質量不僅對股東產生影響,而且對后者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是公司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理論加速了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的融合。西方的管理實踐證明,規范的治理制度和企業章程可以有效降低相關者利益的損害風險。當治理環境比較完善,外部環境影響較小的情況下,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出現收斂和融合。公司治理可以保證各相關者利益,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外部環境不夠完善。企業在擴張決策中往往除了創造利潤和對股東負責外。對于環境、產品質量問題;顧客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相關的報道屢見不鮮。

3 相關研究綜述

段盛華等認為利益—風險模型是指導利益相關方企業利益或者公司價值分配和企業風險分配進行事后談判的一系列約束條件。公司治理即指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利潤或者所創造價值和風險承擔分配進行事后談判的約束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宏觀政策行業約束條件和微觀的制度安排。張兆國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從股東以外的債權人、顧客、供應商、政府、社區、公眾和內部員工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手中獲得各種專用型資產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從而可以轉化為穩定的財務增長。余耀東、李景勃認為,公司外部治理環境是影響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根本因素。政策環境、行業競爭環境和政府干預等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監督、激勵和決策等內部治理機制的運行有重要影響。謝文武證明企業外部治理環境對企業社會責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應該建立在明確治理環境和企業契約關系的基礎上。

中小企業既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不是分析企業要不要承擔社會責任和社會績效,而是要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究竟由哪些因素推動,而這種推動如何落實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當中。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外部治理環境方面,可以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部分的得到解決;內部治理方面,各利益相關者所面臨的風險較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發展困境的同時,促進社會責任的承擔,從而降低在環境、產品質量方面的問題,損害顧客和政府利益的事件發生。陳其安等針對中小企業較低的經營透明度所造成的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中小企業自身稟賦不足構建商業性擔保機構參與的三方信貸模型。李電生等以銀行為風險承擔主體,針對銀行操作風險、信貸企業資信風險和物流企業監管風險采用多層次模糊評價方法構建評價模型對三方風險進行了評價。陳志新通過供應鏈網絡治理,伴隨著組織結構化和網絡化,成員交易聯合治理模式,通過建立供應鏈內部秩序,維持成員的集體行動過程,確保成員行為遵循集體行動的秩序,節約交易費用,有效減輕各種形式的契約風險。隨著網絡關系治理的不斷完善,網絡功能的不斷提高,網絡信任不斷提升,企業的運營環境不斷完善。

4 物流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分析傳統模式下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從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角度是圍繞中小企業和銀行展開。環境、產品質量;顧客和政府利益的損害問題出現在于中小企業信用監督機制的缺失。從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中小企業首先是滿足核心利益相關者,然后輻射到一般利益相關者。核心利益相關者即中小企業股東和銀行;而一般利益相關者則是顧客、政府和環境。因此,解決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需要:①構建模式解決中小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②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監督平臺來完成一般利益相關者利益的保證。

信息不對稱,即銀行和中小企業在決策中,都不能獲得決策所需對方的充分信息。構建模式意味著雙方都能夠有效低成本的獲得相關信息。近幾年,通過引入物流企業,從以中小企業的不動產作為信用載體,轉變為以存貨等動產物流過程作為信用載體。這種金融模式即物流金融模式。物流金融是金融機構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利用物流過程中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信息和對物流實施的監管,采用恰當的金融工具實現組織和調劑物流過程中的貨幣資金,實現物流價值增值的活動。同樣,物流過程本身也可以作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載體。

以下結合物流金融模式分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引入物流企業對中小企業的物流過程進行監督。物流企業的數據中包含銷售、庫存信息。同時,物流企業更加清楚貨物的規格、型號、質量、原價、凈值、銷售區域的網點分布,銷售量、進貨周期、結款信譽度等。

物流金融三方主體:物流企業、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構成系統,可以有效降低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按照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物流金融中涉及的三方主體都需要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使相關者利益得到滿足從而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各自角度來說,實現社會責任的承擔需要不僅關注自身的風險還要關注三者構成系統的風險。而三者的風險與收益需要從供應鏈系統角度來分析。隨著競爭的加劇,在整個物流供應鏈系統中逐漸變成大企業主導,中小企業參與的產業鏈分工模式,關注整個物流過程的信息,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到達顧客手中,就是從核心利益相關者到一般利益相關者。供應鏈的兩端涉及環境、產品質量,顧客、地方政府和國家的相關利益。因此,在供應鏈模式下對資金流、信息流三者的優化產生的物流金融模式通過治理管理的綁定實現了社會責任的有效承擔。

從核心利益相關者角度來看,物流金融模式保證了核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是從核心利益相關者擴展到一般利益相關者,需要一定的監督機制。監督機制必須是基于供應鏈本身,完整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比如關注環境問題的綠色供應鏈。在提供集成管理咨詢和第三方物流服務集成過程的基礎上,對企業所處的整個行業的物流系統進行分析,提供行業和全局優化的方案。對于監督機制的形成無法將監督的對象僅僅限定在中小企業上面,監督的外部環境: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社會誠信制度;強化債權人、債務人市場主體性;建立和完善負債合約履行機制。從宏觀層面和社會整體視角,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金融監管、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等措施。從內部來說,供應鏈的模式建立后,信息的獲取監督平臺,必須來自于供應鏈節點企業外部。中小企業是其監督的重點,挖掘參與物流過程的信息,獲取貨物本身所攜帶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中小企業的評級,在此基礎上給予稅收、貸款利率的優惠,促使其內部治理結構的規范優化,帶來承擔社會責任的良性循環。

5 結論與展望

本文探討了物流金融模式下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物流金融模式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物流金融模式降低了核心利益相關者的風險,并通過監督機制將這種降低風險的機制延伸到一般利益相關者,通過信用捆綁和主體信用能力的提升,承擔社會責任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國企業社會責任60年[R].高管信息,2010(1)

[2]余耀東,李景勃企業外部治理環境對內部治理機制的影響——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2010(9)

[3]謝文武公司治理環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分析[J].現代財經,2011(1)

[4]陳智,徐廣成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視角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1(4)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實施和諧勞動關系管理是供電企業“人才興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當前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盡快建成“一強三優”現代公司的目標密切相連。從勞動合同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前提,社會保險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員工檔案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條件,實施綜合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關鍵環節四個方面予以闡述。

關鍵詞:供電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勞動合同管理;社會保險管理;員工檔案管理

作者簡介:孫曉杰(1972-),女,遼寧普蘭店人,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普蘭店市供電公司辦公室,經濟師;高云(1979-),女,遼寧普蘭店人,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普蘭店市供電公司辦公室,經濟師。(遼寧 普蘭店 116200)

縣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資源規劃、組織機構、人力資源配置、勞動關系管理、教育培訓、績效管理等方面。其中,勞動關系管理是指企業為建立和維系勞資雙方的良好關系,充分體現體面勞動的人性化管理,實現企業與員工和諧共贏所做的各種努力和活動。事實證明,和諧的勞動關系管理是構建和諧企業不可或缺的基石,而不當的勞動管理將給企業和員工帶來不必要的糾紛,導致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的不穩定,同時也給當事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近年來,絕大多數縣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勞動關系管理處于比較正常的狀態,有的企業還獲得上級部門頒發的“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榮譽稱號,但是并不是說縣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就是無可挑剔了,縱觀一些不穩定事件,其中相當比例是由不當的勞動關系而引發的。因此,實施和諧勞動關系管理,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是以人為本的要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是尊重和保證人權的重要內容;對于基層供電企業和員工本身而言,是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動力,是員工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是維護雙方正當權益的需要??傊?,實施和諧勞動關系管理是供電企業“人才興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當前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盡快建成“一強三優”現代公司的目標密切相連。筆者根據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長期實踐,并不一定完全結合本單位實際,就基層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的課題作以闡述。

一、勞動合同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前提

勞動合同制是企業全體職工與企業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勞動合同,明確責、權、利,以法律形式確定勞動關系,依據合同進行法制管理的新型用工形式。繼1994年7月5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7年6月29日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應該說,在我國勞動關系領域里的法律法規還是比較健全的,不僅如此,國家電網公司、省市電力公司以及當地政府對企業勞動關系也做出了各種具體規定,其中勞動合同管理業已成為企業必須嚴格遵守的強制性規定。

勞動者最根本的權益就是勞動權益,沒有勞動就業權,其他的一切權利都是“零”。勞動合同為員工的勞動就業權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有力地維護了員工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前提。企業必須加強勞動合同的管理,規范勞動行為,保障勞動法律、法規以及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實施,根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結合企業實際,對新招收錄用、調入人員、國家統一分配人員都應該按規定簽訂勞動合同,即由企業與員工雙方簽訂“勞動合同”及“崗位合同”。凡已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就應該視為企業的正式員工,均由企業統一管理。企業應由人力資源管理歸口部門建立員工勞動合同管理檔案和各種臺賬,及時準確地記錄勞動合同執行情況。勞動合同到期,應及時終止執行,如生產、各種需要,經雙方協商一致,應及時續簽勞動合同,并辦理勞動合同簽證。

勞動合同簽訂率是考察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h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長期員工;一類是農村配電營業工(以下簡稱“農電工”)。長期員工要依法簽訂集體合同,由代表員工利益的所屬工會與企業簽訂集體勞動合同;縣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要依法與農電工簽訂個人勞動用工合同。員工人數臺賬齊全,各類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統計報表真實,原始合同資料齊全。

當前,盡管縣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一般都能達到百分百,但是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基層供電企業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在簽訂合同上而是在解除勞動合同上。近年來,供電企業經歷了諸如“三集五大”等體制改革,員工的勞動崗位發生了種種變化,但不論變化多劇烈也決不允許侵害員工的勞動就業權,而必須根據每位員工的具體情況來安排適當的工作,使留者安心,走者滿意,或者說,任何改革的目標都不是對準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奪取勞動者的就業權,“打破鐵飯碗”的確切含義不是使員工失去飯碗,而是打破僵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給人力資源的流通開辟更廣闊的市場。以往有的企業“實行競爭上崗”,卻以“末位淘汰”的名義使員工變相地失去了工作崗位,這就是嚴重違反了勞動合同,傷害了勞動關系,因此必須吸取這一嚴重教訓??h區級(包括縣級市)的基層供電企業不僅要建立用人機制,還要建立留人機制,留住優秀員工和核心人才。無論是員工辭職還是企業辭退,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即由人力資源部門初步審核后提交企業領導班子討論通過,并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嚴格遵循有關法律、法規程序,有效地保護企業和員工雙方的利益。

二、社會保險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

法定社會保險辦理率是考察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這是因為社會保險管理是構成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包括社會保險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體系,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增進國民福利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企業還是員工都應該充分認識包括社會保險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義,是國家賦予每個員工的一項最基本勞動福利權利,是對每個員工遇到社會風險時的一項最基本的社會服務和物質幫助,是國家進行再分配的一項公共政策。

為了確保員工利益,保障企業利益,國家已經制定了有關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要求員工個人、企業按照各自不同的比例繳納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由政府統一管理。這些法律、法規不僅規定了各類員工不同保險費的具體計算、繳納辦法,而且規定了這些保險費的具體管理辦法。

在勞動合同期內,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和員工需按照國家及上級有關規定,為員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保險金的“五險三金”。要按照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的有關規定,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為農電工辦理社會保險,一般不應少于“工傷、養老、醫療”三種保險,并為農電工提供必要的勞保用品。因農電維管費不足而影響農電工勞動待遇的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要利用自有資金進行補貼,各省公司要通過農電維管費平衡機制來調劑解決。通常而言,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在社會保險管理上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電工方面,個別企業農電工的社會保險辦理率仍未達到百分百,甚至險種少于以上提及的三種,或許可以從多方面的客觀因素找到借口,但是沒有把社會保險當成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卻是根本的主觀因素,這是決不容允許的。

三、員工檔案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條件

員工檔案是人力資源部門根據工作需要,集中保存起來的關于員工個人經歷、德才情況、工作實績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員工檔案記錄的信息包括員工基本信息、個人信息、工作經驗、教育背景、家庭成員、個人特長、培訓經歷、晉級、所受獎勵與處分等。

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人力資源部門應當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保密規定,制訂科學的員工檔案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檔案管理和檔案使用制度,建立健全員工個人檔案,及時收集歸檔員工信息資料,完整保存員工成長、發展痕跡,為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薪酬變動、退出提供真實、準確、原始的依據。同時,要加強員工檔案管理,嚴格員工檔案復印、查借閱手續,結合企業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實際,保護員工檔案的安全,不得私自銷毀檔案的內容。

員工檔案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必要條件。大量事實證明,員工檔案對于明確勞動關系,厘清勞動爭議,維護企業與員工的權益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往往一些勞動爭執案件,由員工檔案中的原始材料一錘定音。應該說,人力資源管理優良的企業必然是勞動關系管理優良的企業,而勞動關系管理優良的企業也必然是員工檔案管理優良的企業。從反面來看,一些勞動關系的糾紛、爭執乃至對簿公堂往往起因于員工檔案管理的混亂與缺失,給本該和諧的勞動關系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四、實施綜合管理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關鍵環節

以上三點,是指縣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人力資源部門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所應該履行的職責,但是勞動關系管理絕不僅僅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實際上,勞動關系管理如同企業管理一樣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是“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事情。

如廠務公開表達了員工的知情權、參與權,對和諧勞動關系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工會組織應該堅持職代會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協同企業行政部門做到廠務公開順暢規范,做到公開內容全面真實,公開時間明確具體,讓廣大員工更多地了解企業的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狀況,特別是與員工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能夠得到充分發表意見的權利。只有堅持廣大員工的話語權,在企業中建立健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通過平等協商來確定企業工資水平、工資制度、工資標準和工資支付辦法,才能實現勞動關系的內在要求。另外,員工的教育培訓管理同樣需要企業各個部門協調一致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明顯效益,從而使員工享受到企業中的這項最大福利,為和諧勞動關系推波助瀾。

當然,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建設活動,建立健全困難員工的幫扶機制以及落實向一線員工傾斜的優惠政策,改善員工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依法維護員工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的權益等,都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息息相關??h區級(包括縣級市)基層供電企業必須勇于擔當職責,消除一切不穩定因素,堅定不移地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放在突出位置,讓員工享受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孫晴)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進入后危機時代世界各國,均把目光投向了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碳交易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碳金融”已是大勢所趨。本文在分析“碳金融”發展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探析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碳金融;低碳經濟;商業銀行

自美國次貸危機演化成為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及時采取了比較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成功預防了世界經濟重蹈1929年大蕭條的覆轍。隨著危機的緩和,全球經濟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發展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機并沒有完全解決,世界經濟仍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我國已步入后危機時代,在這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后危機時代,商業銀行如何把握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發展“碳金融”,扭轉金融業靡靡不振的局面是我們亟待討論的課題。

一、 “碳金融”在后危機時代的地位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于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金融活動。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之下,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行機制(JI)協同作用,幫助締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同時催生出一個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主的碳交易市場(簡稱碳市場)。碳市場的交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減排配額通過交易平臺易手,派生出類似期權與期貨的金融衍生品;另一方面是相對復雜的以減排項目為標的的買賣?!疤冀鹑凇本褪菄@碳市場開展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在我國,“碳金融”緊緊圍繞低碳經濟展開。

發展“低碳經濟”是戰略性決策。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世界各國所達成的普遍共識,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是難以為繼的。而低碳經濟以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點為各國所青睞,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全球經濟復蘇指日可待,為了能夠盡快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各國都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低碳經濟”。美國政府將新能源和環保產業作為經濟復蘇的戰略重點,2009年2月美國通過總額達787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其主要投資領域就是新能源;歐盟計劃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創建具有國際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綠色經濟”;英國提出以發展低碳經濟與數字經濟來構建英國未來;日本則將低碳產業作為新增長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實施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方案中,用于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資金就超過2000億元。一場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范圍內悄然打響,這對我國來說,如何抓住這個機遇將是一個挑戰。

“碳金融”在我國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我國目前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經濟,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2/3。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由高碳能源經濟向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轉變,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迫切要求和戰略選擇。我國必須堅定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另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擔減排義務,在我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議定書》中的CDM機制轉變成有價商品,向發達國家出售。通過CDM項目減排額的轉讓收益可達數十億美元。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國應該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參與碳交易活動,中國的“碳金融”市場潛力更加巨大。誰能搶占先機,早一步占領這塊“處女”地,誰就能在中國未來的碳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從國際市場來看,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標的的交易總額,從最初的不到10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700億美元,四年時間增長了70倍,交易量也由1000萬噸迅速攀升至27億噸。發達國家通過CDM購買溫室氣體排放額度的需求為每年

2億—4億噸,每噸的價格在15—20歐元,最高時甚至達到25歐元。二氧化碳排放權如同大豆、石油等商品一樣自由流通,極大豐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種類。

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容量為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進軍海外市場,必定大有可為。因此我們追逐“碳金融”并不是趕時髦,確實是大勢所趨。隨著我國更加積極地參與抑制全球氣候變暖,我國商業銀行更應當盡快抓住這一機遇。

二、商業銀行如何發展“碳金融”

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具有深遠的意義。這場次貸危機使銀行家們清醒的意識到,回歸實業才是走出危機的最好選擇。金融業是建立在實業的基礎上,不搞實業只搞金融必然會產生動蕩。只有把金融落實到實業,才能保障金融業的平穩發展。而“碳金融”無疑是諸多實業中的“明星產業”,誰能夠發展好“碳金融”,就意味著誰能夠“笑傲江湖”。當然,在中國碳市場短時間內不能夠為大多數人所重視,這并不意味著“碳金融”在中國行不通。雖然是我國并不缺少經濟增長點,我們有大量的基礎建設要做,短時間內無暇關注。但是在不久的將來,“碳金融”必將席卷我國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早一步介入,就能夠早一點熟悉交易流程,積累寶貴經驗,占據市場分額。

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是體現社會責任感的最佳途徑。我國“碳金融”是緊緊圍繞低碳經濟展開的,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盲目追求GDP的高速增長,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長此以往必將貽害無窮,這樣的GDP被形象的稱為帶血的GDP。低碳經濟正是要用可持續的理念,以低消耗、高效率的發展來打造綠色GDP。作為商業銀行應當牢牢把握這一趨勢。支持低碳經濟、支持綠色產業。這不僅僅是出自商業銀行自身利益的考慮,更是體現了保護環境資源的社會責任,發展“碳金融”恰恰能達到雙贏的地步,既贏得利潤又贏得廣泛的社會贊譽。

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碳金融”優勢得天獨厚。西方發達國家高能耗產業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的成本十分高昂,溫室氣體減排成本較高。而在中國進行CDM項目,減排成本較低,據專家預測可低至每噸十幾歐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提供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我國目前正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努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投身到由“高碳”到“低碳”甚至“零碳”的轉型中,也必然有大批項目可以被開發為CDM項目。巨大的減排成本差異和愈來愈多的CDM項目,必將促使發達國家的企業積極進入我國尋找合作。

在我國發展“碳金融”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碳金融”之路。

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尋求與政府合作,大力宣傳低碳產業。碳金融是一個政策性強、參與度高和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政府、企業、商業銀行三方面共同協作。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制定一系列標準、規則,提供相應的投資、稅收、信貸規模導向等配套政策。企業依據自身特點,更新設備、改進技術。商業銀行積極參與節能減排領域的融資活動,扶持低碳企業,共同經營CDM項目,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此外,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宣傳推廣,要讓政府、企業充分意識到CDM機制和節能減排所蘊涵的巨大價值,推動項目業主和開發商根據行業、自身發展計劃,擴大國際合作,積極開發CDM項目,力爭使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利益最大化。

我國商業銀行應當積極進入全球“碳金融”市場。我國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在國內擁有很多節能減排項目,但是由于我們長期以來缺乏碳交易的意識,沒有發現“碳金融”及其衍生品的巨大價值。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借鑒國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探索和研究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積極參與到全球“碳金融”市場。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僅2007年5月份,全球CDM項目就新增157個,其中65個項目來自中國,我國在新增項目方面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印度的兩倍,遙遙領先于其他發展中國家。截至201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全部CDM項目為2369個,在聯合國已注冊的中國CDM項目有701個,該項目個數占全球份額還在不斷擴大。隨著CDM體制逐步深入我國市場,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關注和利用CDM商機,我國商業銀行應當扶持和引導我國企業走上國際碳市場。

我國商業銀行應當加快環境金融產品創新,積極參與綠色資本市場建設。商業銀行在參與構建我國綠色資本市場時,要把低碳經濟和金融創新的互動放在一個有機的系統里。商業銀行要探索能夠提高環境質量、轉移環境風險、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以市場為基礎的金融創新。商業銀行可以探索設立與環境相關產業的風險投資基金,綠色金融和企業債券的發行,開發相應的環境金融衍生工具。在轉型經濟國家得到廣泛應用的國家綜合環境基金,對我國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梢越梃b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基金,在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環境基金,重點支持地方低碳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支持低碳經濟項目、環境保護項目,從而實現低碳經濟和金融創新的雙贏。

我國商業銀行應實施綠色信貸政策,積極開展碳排放交易的項目貸款業務。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依據國家環??偩?、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確立了在信貸領域環境準入門檻,通過綠色信貸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建的資金來源,并加大節能項目節能減排重點項目貸款、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貸款等綠色信貸的供給, 促進節能減排。當然,綠色信貸并非毫無風險。綠色信貸評估涉及面廣,評估成本比較高,而且一部分信貸項目的經濟效益并不太好。為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與政府部門緊密合作,建立綠色長效機制,適當降低節能減排領域的金融準入門檻,為重點節能環保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允許企業可以用節能技術作為信用擔保融資,從而有效保障“碳金融”交易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制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2〕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03).

〔3〕王兆煥.淺談商業銀行利用清潔發展機制大力開展碳交易金融業務〔J〕.金融經濟,2009,(02).

〔4〕王元龍,田野.碳金融的發展與商業銀行的應對〔J〕.中國科技投資,2009,(07).

〔責任編輯:張志臣〕

和諧發展農村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是互有關聯但不盡相同的教育理念,兩者存在著必然的內在關系。本文從創新教育、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入手,分析了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論述了高校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及內容,結合目前高校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高校教育

一、相關概念辨析

(一)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內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科學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幾部分,并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全體性。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任何一名社會成員,均必須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途徑接受一定時限、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

2.基礎性。素質教育提供的是基礎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擁有一般技能而不是掌握某一專項技能。

3.發展性。發展性指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教育以及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心智啟迪和潛力的培養上來。

4.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

5.未來性。未來性是指立足于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

(二)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其中創新精神主要包括求異、探險和奉獻這三種精神;而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智慧特征,代表著主體創新的活動水平與技巧,它包括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兩大方面。

1.內容。創新教育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1)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是指要培養人們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觀念和意識。在創新意識的引導下,人們會有強烈的創新動機,會制定創新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2)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性思維具有五個明顯的特征,即積極求異、創造性想象、知識結構獨特、觀察敏銳及靈感活躍。創新性思維可以讓學生高度掌握有關知識并能廣泛應用于日常學習中,有助于學生順利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問題,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這是整個創新活動的智能結構的關鍵,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教育與教學必須著力培養這種可貴的思維品質。(3)創新技能的培養。創新技能主要包括創新主體加工信息的能力,一般工作加工能力、操作能力或者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4)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過程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如遠大的理想、堅強的信念以及創新激情等因素。

2.特征。創新教育有以下幾個特征:(1)全體性。創新教育相信每個正常的兒童都有創造潛能,都能通過適當的教育激發創造潛能,取得創新成果,成為在某一方面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因此,創新教育不是只面對少數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2)差異性。每個人的創造能力及其發展是不一樣的,是在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所以,對每個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絕不能一概而論,用同一個模式來培養,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創新性。創新性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就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性包括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兩個方面。比較起創新能力來,創新意識則是更重要的、起主導作用的方面。(4)綜合性。創新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是一個人健全的人格,觀察、推理、想象與操作等各種能力以及人文知識與科學知識的高度綜合。因此,創新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必須注意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有機結合,各門學科的有機結合,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有機結合。

二、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比較

(一)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異同

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共性在于:一是都具有全體性,都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二是都具有主體性,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三是都具有全面性,都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四是都具有實踐性,都注重教育教學的實踐環節,在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差異性在于:一是內涵不同。素質教育從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出發,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則是學校按照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科學方法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品質、創新能力,使其成為適應知識經濟需要的創新人才。二是層次不同。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而創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創新能力為目的。二者雖然都是面向全體學生,但創新能力是以基本素質為基礎,它是素質發展的高級階段。三是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等,其核心是做,是學會;創新教育是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新,是創造。此外,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也存在差異。

(二)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聯系

1.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延伸和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重視知識的質,進而把高質量的知識內化為學生個體的心理品質;讓學生在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上,重視做人的道理,實現精神的升華和靈魂的凈化。創新教育則強調在素質形成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創新的激發、鼓勵和弘揚。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創新性素質是最高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內涵特征的邏輯提升和延伸。

2.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注重學生人格形成的全部內容全面、和諧發展。創新教育則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更注重有利于創造力發展環境的刻意形成。從這一點看,它比素質教育要微觀些,是其組成部分。

通過對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的比較,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是兩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教育。我們進行創新教育與推進素質教育并不矛盾,相反的,還需要把他們有機結合起來。

三、高校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

(一)高校教育中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

1.素質教育的問題。(1)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存在問題。人們的思想觀念涉及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包括學校教育工作者、學校領導、學生、家庭甚至整個社會。一些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頭腦中還存在著許多陳舊落后的思想,人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還沒有及時更新,還是有很多人看重名次、看重權威等,在思想教育、班級管理方面,則習慣于發號施令和監督處罰以教育那些拖后腿的學生,以免他們影響升學率,這就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壓力與被動地位。在教育價值觀上,很多教師把培養出成功的學生作為自己教學成功的標準;在教育質量觀上,把分數、升學率看做是教育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在學生觀上,把成績好、聽話、乖巧的學生當做是好學生,這些都阻礙了教育的發展。(2)素質教育太過形式主義。素質教育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著種種誤區,許多人認為上音樂課、體育課、輔導班,學生的作業變少就減少了壓力,就實施了素質教育,但這些都是錯誤的思想,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和主導思想。(3)評價體系存在問題。關于教育評價問題現在存在兩個錯誤的極端:一些人認為,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搞素質教育就不用考試,不用評估評價;而另一些人則仍然把分數、名次以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學質量好壞的唯一標準。其實,這兩種評價觀點都存在片面性。

2.創新教育的問題。相對于創新教育的要求,我國高校教育的現狀令人擔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依然有傳統灌輸式的知識填充和技能講解,這些弊端深深影響著教育的順利進行。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才會逐漸發現自己薄弱的創造能力以及較低的創新素質,這些都導致了他們在求職道路上遇到困難,同時這也暴露出我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缺陷。同時,某些高校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弊病。與素質教育不同的是,許多教師仍舊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育成果和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這種弊端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外,我國高等教育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單一的人才培養目標。用同一種計劃或模式來要求學生,使得學生沒有了個人特長,不能很好地展示他們的優越性,也阻礙了他們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搞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加強德育工作,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德育在素質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而教師作為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一是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才會對學生有好的教育及引導作用,所以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是實施良好教育的基礎。二是要把德育教育和日常教學相結合。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實踐相結合。要充分發揮各種道德實踐活動的教育引導作用,不斷改進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運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和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更加容易被學生吸收和接受。最主要的還是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實處,推動素質教育發展。

2.推進學校教學改革。改革與目前狀況不相適應的部分,從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著手積極推行素質教育模式,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發揮教師的引導和答疑作用,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始終把握現代教育思想的脈絡,逐漸形成適合學校教育的高效運行機制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搞好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

1.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作為教育者,教師必須具有創新的價值觀。創新的價值觀就是指要充分認識到創新在整個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堅定地樹立起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為己任的觀念,把不斷探索和積極創新、推動社會進步看作是職責和義務。另外,創新教育要求教師要將自己的創造個性滲透于平常的教學過程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師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感染學生,并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2.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與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技能以及能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又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因此,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鄧建民.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03).

[2]史艷紅.“扎根”與“長翼”——談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關系[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13).

[3]閻立欽.關于創新教育的幾個問題[J].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01).

[4]涂元季.顧吉環.李明.錢學森最后一次系統談話:大學要有創新精神[N].人民日報,2009-11-05.

上一篇:經濟社會發展探討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子信息電子專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