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

2023-03-01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和諧社會要求權力與權利和諧,為此必須準確把握權力和權利的關系:(1)權力源于權利;(2)權利應制約權力。

[關鍵詞] 和諧社會; 權力; 權利

[

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法治追求的價值準則和目標就是社會和諧。而在法律機制的運行過程中,權利和權力的關系是貫穿各個環節的紅線,因此,在研究和諧社會中法治建設的作用時,無疑應當把握住權力與權利的和諧這一重要環節。

現代漢語中“權利”和“權力”最初是從西方法律或法學中引進的。英語中的right(權利)與power(權力)一般是分開的,例如,美國1776年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及其修正案中廣泛地使用了“權利”(right)與“權力”(power)兩個詞,且含義都非常明確:人民享有權利,政府行使權力。

一、權力源于權利

現代法治理論認為,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家權力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權利不是來自于國家的恩賜,而是國家權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據,因而國家權力的存在和行使,應當以保障公民權利為出發點和歸宿。公民權利以利益為基礎,自由為前提,主張為取向。國家權力以國家機器為后盾,國家強制力為支撐,國家權威為追求。

(一)公民享有權利,法不禁止皆權利。

公民權利是公民本來就應當享有的權利,它不是法律賦予的,而是法律應該規定的。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權利公民都可自由行使。人們可以不斷地自由追求新的權利,在權利面前,每個人生來而且始終都是平等的。公民權利可以有效對抗國家權力的不法侵犯,公民應通過國家權力的保障獲得最低限度的人格尊嚴和人身權益。

(二)國家只是權力的行使者,法無授權即無權力。

權力源于權利,因而權力是有限的。憲政國家一般通過兩種方式來限制國家權力:一種是限制國家權力的行使方式和范圍,明確權力界限;另一種是將國家權力按照一定標準劃分,并合理配置給不同的國家機關,進行分權制衡。孟德斯鳩說過:“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而且他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達有界線的地方休止”。為了防止政府及工作人員濫用權力,權力的行使必須以法律授權為限,也就是說行使權力,必須有法律依據,任何超越法律授權的行為即是非法行為。

必須強調,盡管現代社會中的法治已經與國家權力不可分離,但從根本上看,法治所要回應的是社會的需要,而不是國家的需要?,F代憲政國家為了保障國家權力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同時考慮到公民權利的保障日益依賴于國家權力,開始由消極限制國家權力向主動控制國家權力轉變。不接受國家權力的有限性,不承認政府必須“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二、權利應制約權力

現代社會需要一個國家有全面管理和控制社會的能力和權力,但國家的權力一旦擴張起來,一旦壟斷了暴力和以暴力強制規則執行的權力,就可能會對每個個體構成一種威脅。因此國家權力必須受到公民權利的制約。

(一)在立法層面上制約。

1.充分發揮民主立法的表達和匯集作用。按照民主立法的一般原理,公民按照法律程序使自己的權利在立法上表達得越充分、匯集得越完整,立法就越能夠充分體現和反映公民的權利,公民也就越愿意通過法律程序來表達意志、追求權利,而更少地采用非法的、有可能付出極大代價的極端方式來尋求自己權利的實現。

我國現行立法法需要進一步完善諸如立法提案制度、聽證制度、表決制度、旁聽制度、復議制度、否決制度等。

2.充分發揮民主立法的溝通和妥協作用。由于現代社會權利的多元化、公眾需求的差異性、人們認識的多樣性等原因,民主立法必然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或矛盾,立法作為體現民主、公平、正義的一種解決問題和矛盾的藝術,就需要立法機關與立法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以便了解公眾的需求,解釋立法機關的意圖,尋求相互妥協的方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下,應當盡快樹立沒有溝通和妥協,就沒有和諧立法的觀念。

從制度上保障民主立法的溝通與妥協,可以考慮的制度化安排有:一是實行權利人的立法參與制度,保證他們從立法調研階段起就能夠以不同方式關注和參與立法;二是實行立法信息公開制度,用這種制度既保證權利人對相關立法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又保證社會公眾對于立法的了解和監督;三是實行立法協商與對話制度,由立法機關、社會中介組織、學術團體來組織,或由媒體提供平臺展開討論;四是實行公民立法訴求的民意調查制度,以便立法機關根據統計和量化的數據做出立法分析和決策;五是實行合憲性審查制度,由專門機關負責對違憲問題做出處理。

(二)在執法層面上制約。

尊重和保護權利要求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協調創設足夠的價值空間和制度空間,要求限制政府行政的靈活性和自由裁量權,尤其是要求政府既要以消極的不作為,避免侵犯公民的自由權利,又要以積極的作為,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梢哉f,尊重和保護權利過程中的每一場沖突、每一個方案、每一次努力,都會撥動權利價值的敏感神經。

法治的要義就是規范、限制、監督公權力,保護私權利,這與憲法新增加的“國家保障和尊重人權”一脈相承。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個別行政執法部門濫用權力、徇私舞弊,甚至是暴力行政,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害。亟須對行政權進行有效地制約。

(三)在司法層面上制約。

應當通過強化權利救濟制度實現權利與權力的結果平衡。公民權利歸個人享有,單個人的權利顯得力量微弱。而國家權力由國家機關行使,馬克思稱它是一種“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公民權利之所以能以微弱之力抗衡國家權力,其關鍵在于建立和強化權利的救濟制度。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健全而有效的權利救濟制度,一方面使微弱的公民權利獲得了制度支持,權利的實現有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權利救濟制度也發揮著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抑制和監督的作用。因此,權利救濟制度體現了以權利制衡權力的基本精神,是實現權利與權力平衡的重要手段。

要完善以權利監督制約權力的機制,建立“陽光司法”,強化權力制約。從現實看,權利監督制約權力是確保權力正確行使的重要途徑。其一,權利監督制約權力成本小。因為公民的權利是法律明確規定的,用權利監督制約權力,就能保證司法權力在公民權利界限內運行。一旦權力運行超出界限,必然會損害公民利益,此時權利主體必然會為維護自身利益,直接監督制約越界權力,迫使越界之權復位運行。對于司法機關來說,公民以權利監督制約權力是最及時、最有效的制約。其二,以公民權利監督制約司法機關權力不會流于形式。無論是權力制約權力,還是其他方式制約權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權制權”因同在一個單位里共事,時間一長,權力制約必然弱化,被人性所左右,難免會形成制約的“盲區”和“死角”。而作為公民的權利,猶如大海一樣,隨時可在全方位、多層次、全天候、多視角中對權力行使者和權力行使情況進行監督制約。權利作為權力的運行界限,權利主體對權力越界運行感受最早、最全面,為了自身利益不受權力運作異化的侵害,權利主體內在的本能必定要自發地、自覺地、主動地面對權力運行的異化,將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落到實處。這種權利對權力的實質性、經常性的監督制約是長久的、高效的,它既對公權行使者在思想上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又能形成公共權力運行者廣泛的個人自我約束機能,實現從源頭上有效遏制預防權力濫用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委黨校省直分校)

責任編輯 寧 靜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當代大學生是當前社會最富有朝氣、富有思想的一代,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對構建和諧社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大學生也肩負著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大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應該成為主力軍和生力軍,積極為構建中華特色的社會主義舔磚加瓦。本文將對如何發揮大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進行論述,以期能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構建和諧社會;作用;要求

縱觀古今中外,無不把和諧的思想深刻的融合至社會的發展中,和:“禾+口”人人有飯吃,諧:“言+皆”人人能說話。古往今來,中國人民在追求社會和諧、政治和諧方面,進行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西方對和諧的美同樣有所追求,從哲學的和諧到建筑的和諧再到政治經濟的和諧,無不體現了西方人對和諧的追求,在西方以歐文為代表的空想主義對和諧社會構建的理想和為其相匹配的社會制度的設計,更是具體的體現了西方人民對于理想社會的思想。和諧的思想雖不是西方社會發展的理論指導思想,但是西方學者關于如何構建現代社會及實現社會轉型的研究有助于我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所創造的馬克思主義,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思想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的指導思想。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理念在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中被明確提出,隨后,我黨將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提升為執政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昂椭C”這一的理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又一重大的理論創新?!昂椭C”的理念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的價值取向之一。

一、大學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擁有更大的平臺,進而要求當代大學生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能力鍛煉,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那么,大學生應該如何培養自身的思想行為素質以及怎樣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呢?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應當具有堅定的思想信念?,F如今有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之中對社會主義缺乏一定的信心,社會主義思想有所動搖,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各種平臺和手段,加大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使其堅定理想和信念,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道路扎根于心,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積極參與到新時代的建設中來,成為社會建設大浪潮中最活躍、最積極的人群中的一份子,努力奮斗,最終實現自我價值。

其次,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大學生應當具有崇高的品質。思想品質是人們認識事物,接受事物,從而用來指導自身行為的基本素質。其中涵蓋了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理解,判斷,應用,體現著一個人看待問題的道德層次,對社會問題的理解與判斷,從而做出相應的行動。道德還體現著一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心,道德風貌與水平,這對其社會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養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增強社會主義使命感和責任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構建和諧社會還要求當代大學生具有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的能力。在大學生擇業與創業的現實條件下,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在艱苦的實踐中鍛煉意志和信念,順應時代的實際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理性擇業,奮發創業。在個人事業發展過程中具備新的思維方式,提出新的具有創造性的見解。

二、大學生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目前,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背景下,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比任何時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都更加迫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廣大的群眾基礎,而當代大學生正是社會各階層中最為特殊的一個社會群體,是我們黨和國家先進思想的追隨者,是先進知識文化的掌握者,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來加強大學生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認識。

(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活力源泉

當代中國大學生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新的時代,身后是中華民族5000年燦爛文化的支持,腳下是先賢走過的道路,面前是高速發展的綜合國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大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比任何時代的人們更能以新的視野、新的思維方式來面對一切機遇和挑戰。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緊跟中國共產黨的腳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統一的特殊戰線,發揮出各方面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創新活力。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前人思想的情況下,結合當代科學的認知,更能發現前人所不能發現的問題,以先進知識和新的思維方法來解決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在具體實踐活動中,總結出新的理論知識并加以實踐的檢驗,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具有創造性的思維。大學生在得天獨厚的外部環境的加持下,積極提升個人創新能力的內部環境,努力學習科學創新的精神,勇于創新,踴躍參與到具有創新精神的團隊中,為我國各方面事業發展提供新的思維及方法,推動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得到發展。

(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文化土壤

習近平同志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①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那么什么是文化自信?習近平為什么如此重視文化自信?文化人類思想的靈魂,是國家和民族意識的集中體現,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并自覺的去踐行它。由此可知,加強文化建設、堅持文化自信是時代的潮流,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先進知識的掌握者,先進思想的追隨者,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作為繼承文化和傳播文化的載體,其自身文化素養的高低和知識領域的范圍,將對今后的社會實踐活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三、構建和諧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在今天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供給側結構和方式改革的新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和諧社會是時代賦予黨的偉大任務,現階段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樣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全民應該思考的問題。這就要求全社會積極參與到建設中來,并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盡可能地做出最大的貢獻。當代大學要時時刻刻向著成功成才努力奮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當代大學生要注重全面發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增強自身判斷問題的眼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學習新的知識,不斷給自己充電,緊跟時代的腳步,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擔起社會建設的重任;加強身體鍛煉,好的身體才是一切事業實施的基礎,只有擁有健壯的體魄,才不會被困難打到;隨時隨地從自然界中吸取美的精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用美的眼睛發現美的事物。勞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踐檢驗理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主張的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勞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實踐檢驗理論,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主張的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青年論壇》:大學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2]人民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

[3]《構建和諧社會與大學生就業》來源《大學生就業》。

[4]新華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注釋:

①《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新華網》2016年8月5日

作者簡介:李一凡(1987-),女,湖南張家界人,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第3篇

根據省政協十屆四次會議部署,1月至4月,省政協副主席鄭小燕率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調研組,就“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專題赴九江、贛州、上饒、吉安、撫州5個設區市、10個縣(市)、20個鄉(鎮)和30個村(社區)開展調研。聽取了當地黨委、政府的情況介紹,召開了市、縣相關職能部門、鄉(鎮)、村(社區)負責人及群眾代表參加的座談會50余次,走訪了村(居)民家庭,并赴四川省學習考察?,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省社會形勢總體平穩、趨勢向好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加大民生投入,注重源頭預防,加強社會管理,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省社會形勢總體平穩、趨勢向好。

(一)全省上下齊抓共管。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和諧穩定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統籌謀劃,精心部署,高位推動,落實責任。多次召開會議,對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和專題研究,相繼出臺了維護社會穩定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推動工作落實。5月4日至6日,省委就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舉辦專題研討班,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分析我省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面臨的形勢,認真研究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對策措施。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進一步明確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工作任務,把加強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作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層層簽訂責任書,實行“一崗雙責”,做到“主動抓、經常抓、靠前抓”,以硬措施落實硬任務,全省上下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動了社會穩定工作有序開展。

(二)發展穩定兩手抓。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這個大目標,各級黨委、政府科學統籌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始終把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發展是政績、穩定也是政績的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把創新社會管理,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正確認識和處理各類社會矛盾置于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全過程,牢牢把握維護穩定工作的主動權,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地促進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為社會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和諧穩定又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三)多項措施并舉。為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省委、省政府“兩辦”下發了《關于建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意見》,各地相繼出臺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辦法,對涉及民生問題的重大決策、涉及多數群眾利益的改革改制、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規劃和項目建設等,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實施“民生工程”,重點圍繞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等方面為群眾辦實事,2010年全省“民生工程”的投入達到240億元;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妥善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全省各級都建立了信訪機構、“民生通道”、“熱線電話”、“政府信箱”,著力構建“信、訪、網、電”四位一體的群眾訴求平臺,受理群眾的反映,為群眾排憂解難。

(四)社會形勢總體平穩。全省信訪總量近五年來平均下降4.8%,2010年全省縣以上信訪部門受理來信來訪分別同比下降24.5%和18.8%,非正常訪和重復赴京訪在全國排位一直靠后;群體性事件僅占全國總量的0.25%;刑事發案數僅占全國總量的2.46%;安全生產事故及死亡人數逐年遞減,年均分別下降14.6%和12.4%;2010年,矛盾糾紛調處數116909件,調處率為93.3%;公眾安全感指數連續6年均在95%以上,居全國前列。

二、當前我省社會的主要矛盾糾紛

雖然我省社會大局總體平穩,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總體和諧穩定不等于太平無事,影響我省社會穩定的一些矛盾和因素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有:

(一)利益調整方面的矛盾糾紛

1、征地拆遷引發的糾紛。據省綜治辦統計,2010年,全省此類矛盾糾紛占糾紛總量的6.8%。主要反映在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標準偏低、城鎮拆遷補償標準認定存在爭議、安置不到位、社保不落實和拆遷工作方法簡單粗暴等問題。

2、土地山林水利礦產等權屬糾紛。2010年,全省此類矛盾糾紛占糾紛總量的12.1%。主要是林改前歷史遺留的山林權屬錯登、重登、漏登,界限含糊,證據缺失,引發糾紛;山林土地流轉混亂不規范,導致林地低價、盲目、多次流轉,群眾利益受損;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兌現不夠及時,操作程序不夠規范,退耕農戶不滿;采砂引發械斗等問題。

3、企業改制引發的糾紛。2010年,全省此類矛盾糾紛占糾紛總量的4.1%。主要是部分已改制的原企業職工攀比新的改制政策,部分地方改制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無力承受改制壓力,職工對解除勞動關系、下崗安置、經濟補償、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標準不滿,對企業管理混亂和腐敗問題有意見,部分改制企業的留守人員擔心將來去向等問題。

4、特殊利益群體串聯上訪問題。部分復員退伍轉業軍人、中央企業“協解”人員、民辦教師、“上海墾民”、水庫移民群體、鄉鎮文化廣電“三員”、上山下鄉知青群體、原鄉鎮企業職工等特殊利益群體要求解決工作安置、生活保障、經濟待遇等問題上訪,有的組織串聯上訪、集體上訪,甚至赴京上訪。

(二)行政管理和司法活動方面的矛盾糾紛

1、少數干部作風問題引起群眾不滿。少數基層干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行政執法人員不作為、亂作為,執法不嚴、不公、不廉,亂收費、亂攤派、亂處罰、濫用強制權等在一些地方仍有發生。

2、涉法涉訴產生的糾紛。當事人對執法部門的處罰、判決、裁定不服,對法院執行不到位不滿,改走信訪渠道。法院執行難問題突出,少數被執行人暴力對抗法院執行,刑事附帶民事案件難以執行到位,部分民事案件無財產可執行。

3、封建宗族勢力有所抬頭。近年來一些地方續家譜、修宗祠盛行,大族大姓插手村級換屆選舉,有的當選干部以本族本姓的利益為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和諧穩定。

(三)社會治理方面的矛盾糾紛

1、非正常死亡糾紛。醫療事故、交通事故、意外事故、安全生產等導致非正常死亡后,因對責任劃分、賠償金額、賠償標準有不同認識及擔憂賠付執行不到位,部分死者家屬不愿走法律程序,而是抱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態提出過高賠償要求,甚至無理取鬧。

2、刑事犯罪仍處高發期。嚴重暴

力犯罪時有發生,詐騙、搶奪、盜竊等侵財性案件占刑事案件比重較大,青少年、社會閑散人員犯罪問題突出?!包S、賭、毒”等丑惡現象屢禁不止,農村賭博問題仍較突出,對流動人口、社會閑散青少年、刑釋解教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務亟待加強。

3、家庭婚姻鄰里糾紛。2010年,全省共發生此類矛盾糾紛占糾紛總量的31%。這類矛盾糾紛通常情況下很少引發大的群體性事件,但不及時排查處置,容易引發治安問題甚至“民轉刑”案件。2010年5月8日,吉水縣八都鎮村民周葉忠因家庭矛盾持刀將其母親、妻子、女兒、鄰居等8人殺死,即為此類案件的典型。

4、“兩新”組織管理滯后引發不穩定因素。一些部門和單位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缺乏有效的管理。少數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長期游離于社會管理之外,成為社會管理的盲區,帶來一些社會矛盾和治安問題。

5、互聯網對社會穩定帶來新的挑戰?;ヂ摼W已逐漸成為傳播各種思潮、表達利益訴求的主要平臺,成為社會輿論和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某個突發事件在網上剛一出現,即可引起社會輿論關注甚至炒作,把地區性、局部性和帶有某種偶然性的問題,變成民眾“圍觀”的公共話題。另外,受利益驅使和網絡管理的滯后,網絡詐騙和青少年涉“網”犯罪日漸增多。

(四)環境污染方面的矛盾糾紛

主要問題有化工、造紙、礦冶、焦化等企業污染水源、大氣、土壤,鉛、鎘等重金屬污染,養殖業廢水污染,服務業噪聲、油煙污染等,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正常生活,導致群眾產生不滿。其中農村污染問題占87.6%。主要是:招商引資引進了一些污染項目,一些企業選址離居民區、水源太近,污染物處理設施不到位,采礦不規范造成地質損害,環保執法不力等。樂安縣公溪鎮部分村民因江西中金鉛業有限公司冶煉廠的污染問題,發生堵路、攔堵工廠大門的群體性事件。2010年,全省此類矛盾糾紛占糾紛總量的2.5%。

三、社會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

以上這些矛盾從性質上看,絕大多數是人民內部矛盾,其中大部分屬于利益訴求,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民生改善與群眾期望還有一定差距。社會就業難度加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壓力仍然存在,據省人保廳預測,全省今年勞動力供給總量135萬人左右,新增就業崗位只有83萬個左右,崗位缺口超過50萬個。勞動者技能與崗位不相適應,地區與行業發展不平衡,就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同時,勞動者體面就業愿望增強,部分企業用工環境偏差,就業不穩定矛盾突出。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去年全省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609萬,工傷保險371.71萬,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則更少,新農保試點今年也只擴大到24個縣(市、區),醫療保險“三張網”中仍有部分人群未實現全覆蓋,城鄉醫保制度不統一,社會救助水平偏低。此外,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能力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等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二)政策法規不夠完善。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不健全、不配套,《土地管理法》中對集體建設用地拆遷補償不明確,新的《拆遷條例》沒有實施細則。有的政策穩定性、連續性不夠,征地補償標準兩年一調整,容易引起群眾攀比。有的政策不統一,拆遷補償標準地區差異較大,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的拆遷補償標準不一樣。部分政策制訂相對滯后,全省僅有少數幾個設區市和縣(市、區)實施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導致不少被征地農民因就業、養老和醫療保障問題反復上訪。某些領域還存在法律空隙,對新興媒體、互聯網、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管理的相關法律還不健全。

(三)信訪體制機制不盡合理。當前信訪工作事、權、責分配體系不合理,存在多頭交辦、多頭轉辦的現象,最后壓力和矛盾都集中指向信訪部門和基層單位。赴京非正常上訪工作模式、認定范圍、勸返機制、責任追究和管理考核等,存在一些不科學、不合理之處,地方政府面臨的信訪考核和“一票否決”壓力過大,有時為息事寧人而突破法律政策滿足信訪人無理訴求,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信“訪”不信“法”不正?,F象的出現。

(四)有的基層政府公信力不夠。部分基層政府決策缺乏科學化、民主化和透明度,管理缺位、越位、錯位,誠信缺乏,政策難兌現,承諾不實現。少數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部門之間在工作中缺乏相互溝通,遇到問題相互推諉,不敢擔當。一些干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對政策法律執行不力。少數干部蛻化變質,貪污腐化,違法亂紀,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五)法制觀念淡薄。一些干部依法行政的理念還不夠牢固,依法處置、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還不夠高。部分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比較淡薄,基層法制宣傳不到位,使得部分群眾還不懂得、不習慣或者不愿意用法律手段,依法合理地表達利益訴求。

四、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對策建議

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應從源頭治理、健全機制、創新方法等方面入手,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效能。

(一)治理源頭,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產生

1、堅持發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科學發展,進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既要下大力氣解決多數人共同關注的問題,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又要重視解決少數人的特殊困難,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存需求,使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養老、醫療保險覆蓋面,努力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相結合的多層次保障體系。

2、健全法規完善政策。圍繞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搞好政策法規配套,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司法救助和征地補償、房屋拆遷、行政調解等法規及實施細則。加強政策出臺前的廣泛調研,注重群眾意愿,統籌考慮政策出臺的連續性和平衡性。注意運用政策處理問題的一致性,防止因政策隨意變更或政策執行不力而引起新的矛盾,因政策不一致,利益不均衡而攀比上訪。對一些涉及全省普遍性的利益群體訴求,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對待,屬于政策空白的,及時研究出臺新的政策,避免政策和實際的脫節;屬于政策不完善的,應健全完善、堵塞漏洞。

3、加強法制宣傳,著力建設法制社會。采取案例教育等多種方式加大群眾法制教育,教育群眾學法、守法、用法,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宣傳先進人物、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跡??偨Y推廣新干縣等地變家族“大祠堂”為村民法制道德

教育“大課堂”的做法,將農村的法制宣傳與道德教育有效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鄉風民俗。公檢法司等司法機關要針對新形勢、新情況,健全法律,嚴格執法,不斷完善受理案件和訴訟的程序,有效解決執行難的問題,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樹立法律的權威性。

(二)健全機制,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科學化水平

1、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嚴格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一道出政策、作決策、上項目必經的前置程序和“剛性門檻”,真正做到不評估不決策、不討論不實施。提高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法律效力,以政府令的形式頒布我省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推動我省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

2、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暢通黨政領導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通道,充分利用互聯網、熱線電話、領導接訪等渠道,為老百姓搭起民意表達、社會監督和對話協商的平臺。善于運用第三方調解機制,充分發揮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的社會利益表達和調解功能??偨Y推廣鷹潭市和南豐縣、信豐縣等地建立“村民理事會”“和事廳”、“說理廳”等有效形式,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模范、老軍人、老教師、老法律工作者的作用,共同參與社會管理、化解矛盾。

3、構筑排查預警防范機制。拓寬排查覆蓋面,堅持重點排查與集中排查相結合,地區排查、行業排查和單位排查多管齊下,做到不留死角,減少盲區。對排查出來的矛盾層層建立臺帳,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化解時限。加強矛盾糾紛研判預警,層層構建預警信息網絡,對可能出現的矛盾糾紛、安全隱患和不穩定因素,及早發現、及早化解、及早處理。

4、完善“三調聯動”機制。加快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調聯動”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細化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建立健全“三調聯動”相互銜接配合的制度和科學評價體系,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貫徹《人民調解法》,建立健全鄉(鎮、街道)、村(居)、村小組(小區)三級調解組織網絡,及時解決矛盾糾紛。完善司法機關對調解協議的效力確認制度,探索行政調解新思路、新機制、新方法。各級財政對人民調解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5、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信訪責任制及追究制。對維穩責任追究不能簡單地按“屬地管理”搞一刀切。接訪人員不作為,致使信訪人正當利益受損,應追究其責任;對無理纏訪鬧訪的,應加強教育監管,對確有違法違規的依法處理。改進信訪考核辦法,將信訪工作考核的重心放在各級政府和干部依法為信訪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上,從正面引導和鼓勵各級干部做好信訪工作。堅持完善信訪終結機制,對經多次復查、再審已經有了明確處理意見或合法生效裁判結果的信訪案件,依照有關規定嚴格執行“三級終結”制,各級信訪部門不再予以登記、不再接訪。建立信訪救助金制度,對生活困難的上訪群眾進行救助,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6、健全應急處置機制。進一步理順各級應急管理體制,健全應急處置協調聯動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完善應急預案,加強預案演練,提高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大應急處置所需的人、財、物投入。組建、培訓、管理、使用好應急隊伍,完善應急裝備,使之在關鍵時刻能拉得出、上得了、干得好。將應急處置作為黨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干部必備的培訓內容。提高各級干部應急防范和處置的能力,一旦發生群體性事件,黨政主要領導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果斷處置,把負面影響縮小到最小范圍,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創新方法,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效能

1、落實各級領導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堅持依法行政,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堅持社會穩定“一把手”負責制,強化黨政領導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穩定的“一崗雙責”制度。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審慎操作,防止盲目追求“政績”而損害群眾利益。認真總結我省近期發生的重特大事件的教訓,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重復訪等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高度重視,堅持領導包案,責任到人,對不認真履職,導致出現重大問題的,從嚴追究責任。領導干部要敢于作為、勇于擔當,既要善于解決問題,又要守住法律政策底線。要充分發揮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各自優勢,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為化解矛盾,促進和諧作出新貢獻。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和基層干部的基本職責,做到工作有條件、服務有平臺、管理有手段。積極整合基層政法、綜治、信訪、城管、民政、人保等部門的資源和力量,合理配置職責權限,切實解決多頭管理、分散管理、難以形成有效合力的問題,不斷提高基層組織的管控能力。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推進村(居)民依法民主管理村(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服務??偨Y推廣我省一些地方在社區實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的做法,充分發揮無職黨員做好群眾工作的積極作用。

3、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切實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推進勤政廉政建設,轉變工作作風,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實行“干部下基層”常態化,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健全服務群眾、聯系群眾制度??偨Y推廣萬年縣在縣信訪局基礎上組建縣委群眾工作部(縣政府群眾工作局)統攬信訪工作的經驗,以這次黨委換屆為契機,在同級信訪機構的基礎上設立黨委群眾工作部(政府群眾工作局),形成以群眾工作部為龍頭、以鄉(鎮、街道)群眾工作站為紐帶、以村(居)群眾工作室為基礎、以村小組(小區)群眾工作點為前哨的四級群眾工作網絡。

4、強化“兩新”組織作用和管理。著眼于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高勞動者地位,建立健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的黨團組織、工會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提供服務、協調利益、規范行為、化解矛盾、反映訴求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管理體制,確保每個層面有人管,實現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

5、提高對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實時動態網絡,實現流動人口信息資源共享,完善房屋居住證和出租房登記備案制度,實現“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落實配套措施,解決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入學、就醫及社會保障問題,使其較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圈。加強刑釋解教人員、社區矯正人員的管理,逐個落實監管責任、逐個制定幫教辦法,對他們在就業、生活、家庭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進行幫扶,使他們順利回歸社會。加強肇事肇禍精神病人的管理,在落實管控責任人的同時,各級財政要落實專項治療經費,集中收治,防止此類人員危害社會。

6、重視信息網絡管理和利用。建立有效的虛擬社會管理機制,把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提高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推行網絡、手機實名制,落實網站備案制,嚴格執行網吧實名上網,加強對未成年人上網的監管。探索利用互聯網傾聽民意呼聲的新方式,健全網絡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研究網上輿論引導的特點和規律,建立一支專職網絡輿情評論員隊伍,加強網絡輿情的收集和引導,不斷提高通過網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上官濤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和諧社會是以法治為前提的社會。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的因素,實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緩。實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現實途徑包括,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發揮社會整體合力,營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環境;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將公民意識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關 鍵 詞] 公民;公民教育;法治理念教育

[作者簡介] 宋戈,天津外國語大學思政部,副教授

構建和諧社會要以法治為前提。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是構建和諧社會首要因素。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我國當代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通過加強法治理念教育促進公民教育,通過發展公民教育落實法治理念教育,才能推進依法治國。

一、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

對于正在充分實現民主化的國家,公民教育主要是使公民實現由權威人格向民主人格的轉變,包括樹立民主法治理想和價值觀,養成民主法治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學會遵守法治規則,行使民主權利,從而推進社會的民主法治化進程。鑒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我國公民教育的時代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權利意識教育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寫上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條文。人權包括人身權利、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社會權利、文化權利。必須承認,由于我們長期未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公民的人權意識還比較薄弱。我們的一些學生不僅沒有現代的“人命貴于天”的意識,甚至缺乏起碼的惻隱之心。馬加爵事件盡管只是個別事件,但也提醒我們,人文教育亟待加強。真正做到珍惜自己的權利,尊重別人的權利,充滿同情心和寬容,毫無疑問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

(二)規則意識教育

嚴格意義上講,公民是生活于法治社會的社會成員,與法治社會相適應的是公民的規則意識,也即依照法律、規章、契約辦事的意識。我們有必要在公民意識教育中,特別強調規則的教育。要讓學生懂得,規則是硬的,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人治社會使多數老百姓受社會約束的常常是“人”是“權”而不是法,不是作為一個權責主體的自律。比如交通規則主要是為了大家的安全,但是闖紅燈,不走斑馬線,隨意翻越護欄,這些行為在中國馬路上每時每刻上演著,幾乎人人都認為,闖了紅燈,抄了近路是“占了便宜”,不認為遵守規則是文明人的標志。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每個公民的本分,都認為任何規則都是為了“管人”的,與自己無關。所以不少外國人對中國有一個奇怪的感覺,該遵守的,都不在意,甚至任意違犯,不遵循規則,而熟諳“潛規則”。

(三)生態意識教育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生態環境危機問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的高度責任感和珍惜態度,是公民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地球生態和人類命運岌岌可危的今天,要把生態環保教育和對社會、對地球的現代公民責任時時聯系起來,讓公民成為自覺的社會和地球的保護者、關愛者。

(四)公德意識教育

公德是全體社會成員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底線道德。社會公德雖然是一些最基本的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規范,但它卻是社會道德體系的基礎,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公民的公德水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人的公德水平能夠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一些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談吐粗俗,亂丟垃圾,損害公物,隨地吐痰。更令人憂心的是人們對這些無視公德行為的習焉不察?!霸斐蛇@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我們的教育也有責任。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失誤在于重知輕行、重內輕外、重知輕能。因此,我們必須補課。把公德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體系中,把是否遵守公德作為衡量一個合格公民的標準。講公德與個人、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的關系,講公德與人權意識、國家意識的關系,以及與高層次的道德的關系?!盵1]必須強化公民的公德意識教育。

(五)平等、公正意識教育

平等意識也是公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的權利義務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每個公民都是平等的。但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官本位國家,官本位思想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場,“官”的公權力私化的思想,人們對權力的畏懼,都是公民意識中權利和平等意識欠缺的表現。一些干部“官氣”十足,濫用職權,甚至侵吞公共財產,造成腐敗的孳生和蔓延,也使反腐敗更加困難。因此在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尤其要重視公民平等意識的教育。

二、法治理念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實施途徑

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法治建設的規律,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這一進程中,應“弘揚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边@個關于公民教育的論斷指明,樹立法治理念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堅持黨的領導,發揮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我們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公民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工作,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政府的責任者作用。

為了充分發揮政府在公民教育中的責任者作用,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第一,把培育法治理念和公民意識作為政府“執政為民”的要務。要下大力氣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打牢法治理念和公民意識的文化基礎。英國著名政治學家密爾在《代議制政府》中談到好的政府形式的標準時指出“好政府的第一要素既然是組成社會的人們的美德和智慧,所以任何政府形式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優點,就是促進人民本身的美德和智慧”。[2]政府對于法治理念和公民意識的培育,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第二,政府要注重角色定位,做法治的遵循者和示范者。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為方式、角色定位如何,是影響法治理念和公民意識培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政府不應僅僅強調公民義務,更應重視和保障公民權利。政府要摒棄把法治看作是治民之策,把法律當作無數統治手段中的一種的“法律工具主義”觀念。法治的對象是治官或治權,是私權對公權的制約,而不是相反。政府要全力杜絕行政執法過程中亂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程序違法、不履行法定職責等違法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講,政府及公職人員對法律采取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將直接影響公民對權利義務和法治的看法。政府要注重與公民的平等對話。政府在培育公民意識和法治理念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社會活動主體都是自由而平等的。第三,確保公民知情權的實現。公民對行政事務的知情權是發揮社會公眾監督作用的前提,也是鞏固法治理念和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行政透明公開是確保公眾知情權最為重要的民主價值之一,尊重公眾的知情權體現了對公眾自治和參與權利的承認和保護。

(二)發揮社會整體合力,營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環境

創造一個有利于公民教育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融合的社會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法治建設任務。公民教育和法治理念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的過程,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要營造良好的環境,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必須注重協調一致。

第一,強化公民教育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融合。例如,學校無疑是公民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在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中,或在綜合課程中,公民教育與其中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都是重要任務,不僅應當強調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環境意識教育等內容,更應重視法律和法治理念教育,把法治理念作為極為重要的內容融入公民教育中去。

第二,注重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銜接和一致。公民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同時還要求全社會各種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地對學生施加統一的教育影響。學校同各種社會環境的聯系是一種有組織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彼此間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公民的素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育,主要來自后天的習得、養成和教育。它們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教育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協調一致,系統地對青少年施加統一的教育影響。其一,要保持學校影響與家庭影響的一致性。學校教育的對象幾乎都屬于家庭成員,學校教育的效果與家庭影響有著多種密切關系。家庭對學校教育的不同態度,會對學校教育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處于社會不同階層的兒童進入學校時,家庭背景的影響表現得十分鮮明,因此,學校要發揮專門教育機構的作用,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公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與家庭協調一致地培育學生的公民素養。其二,要保持學校與社會影響的一致性。學校是置身于社會之中的專門教育機構,學校教育影響與社會影響是互補的關系,如果兩者沿著一以貫之的方向進行,對學生的發展才是最理想的狀態。事實上,社會對青少年的發展存在著某些負面影響因素。這就要求學校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抵制來自社會的負面影響,發揮社會教育的正面作用。通過學校與校外各種教育機構、團體加強聯系,安排好學生的課余生活,使校內外的公民教育聯合發揮積極作用。

(三)他律與自律相結合,將公民意識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人的行為約束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律——他律——自律的變化過程,即從自然狀態經社會狀態再到自律狀態。自律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境界。當然,自律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由一個他律的階段,所以我們強調實施公民教育要堅持他律與自律相結合的原則。第一,嚴格要求,加強教育者的自律,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并監督制約教育對象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公民教育和其中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監督,嚴格遵守,形成良好的習慣。第二,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幫助他們實現自我約束、自我教育。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教,是為了不教”。發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我教育意識,并調動他們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關鍵是幫助其形成“內在的約束力”,也就是要幫助其形成一種內在的約束機制,即自律。第三,在實際操作中,注重他律與自律的有機結合。他律是自律的基礎,只有外部訓練的強化才能奠定自我約束的基礎。但由于他律的訓練只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的、適應性的、甚至是奴性的,所以他律的過度則可能導致人格的奴化。奴化的人格妨礙自律品質的生成,而真正的公民,本質上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由人。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發揮他律作用的同時,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促進其朝著自律的方向發展。

法治作為迄今為止人類最好的治國理政方式,是人類在政治文明演進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法治精神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靈魂,是法治實踐所必須奉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也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體系得以有效構建和運轉的信念支柱和精神動力。法治精神體現了法治的普適性價值,凝結了人類對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共同精神追求。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現實和意識形態而孤立存在。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既要求我國的法治國家建設吸收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反映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更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源于公民生活,法治國家建設最終將服務于公民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需要將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生活,核心是全體公民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并且把這種理念體現為每一位公民的行為,融入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實踐。只有當法律和法治理念成為公民踐行的行為規范與生活方式,并轉化為每一位公民的內心信念,才能形成有序的法治社會狀態,才能邁向理想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陳永森.公民教育縱橫談[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199.

[2][英]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5.

責任編輯/慕云

和諧社會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社區消防的建設是社區建設工作重要的重點之一,社區消防建設是全部消防工作的基礎。只有積極完善社區消防建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社區消防建設途徑,才能推進消防工作社會化進程,使居民安家樂業,和諧社會的建設才能得到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社區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歸納了當前社區消防工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了提高社區消防安全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社區 消防安全 長效機制 優化整合

0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社區概念應運而生。社區中引入液化氣、天然氣等可燃性物質的范圍越來越大;易燃、可燃的裝修材料廣泛地運用于居民家庭;同時大量現代化家用電器為家庭生活所依賴;這些因素都有可能給居民的家庭生活帶來災難,因此社區消防安全成為了消防工作社會化進程的重要環節,加快社區消防的建設既是適應城市社會管理體制的需要,也是社區居民安定和諧生活的重要屏障[1]。

1 社區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1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社區消防安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人文保證,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因此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首先要保證人的生命和財產不受威脅。做好社區消防安全工作,需要社區內每一位居民的參與和關心,需要社區內每一個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配合,從這個角度上講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

1.2 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安全環境

經濟建設發展越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也越快,火災的發生頻率就越高。社區建設作為一種新型的城市管理體制,它就有責任創造一個良好安定的社會環境,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通過社區建設中消防安全的建設,使消防安全融入社區,與社區各項工作同步協調發展,可以有效地預防、減少火災的發生,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1.3 提高社會整體抵御火災能力

社區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使社區的工作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管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社區消防安全工作是社區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社區消防安全工作的開展,對社區居民進行消防安全教育,用家庭帶動整個社區,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消防安全工作。

2 當前社區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社區消防安全工作缺乏長效機制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區的服務項目復雜多項,服務功能日趨完善,但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還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現行的消防管理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管理手段明顯滯后于社區迅速發展的需求。

2.2 消防安全知識匱乏、意識薄弱

社區人口集中,生活環境復雜,居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再加上我國學校的教育對消防安全知識的普及極度不重視,導致社區基層人群消防安全知識匱乏、意識薄弱,自防自救的能力差,有的居民對消防知識幾乎是空白,甚至不會使用滅火器。

2.3 消防設施基礎差,社區消防資源未得到優化整合

在社區形成初期,由于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消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很多小區消防基礎設施不完備,現在則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進行改造和完善。隨著社區消防工作艱難穩步的進行,雖然不少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努力地籌集資金,加強社區消防配套設施建設,但是消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初期的正常運行后,仍需要后續資金的補給來維持運行。

3 提高社區消防安全的有效途徑

3.1 建立社區消防工作的長效機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消防安全工作制度是落實社區消防工作長效機制的基礎,也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使社區消防安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嚴格按照《消防監督檢查規定》,改進消防監督管理機制,主要針對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團體貫徹執行公安部61號令的情況。社區應組建一個消防安全委員會和兩支消防隊伍,由消防安全委員會負責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其中消防安全委員會由社區民警、業主、居委會和物業管理單位共同組成;兩支消防隊伍,一支由居民群眾自發組成的義務消防隊,一支為社區保安人員所組成的消防安全巡查隊。消防安全委員會要將社區消防安全工作任務納入年度工作及考核計劃,并簽訂年度消防安全目標責任狀,做到社區消防工作與其他工作同步協調開展。

3.2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民消防安全意識

確保社區消防安全工作機制的長期發展和有效運作,必須要對社區居民開展積極有效的消防安全宣傳教育活動,根據不同層次的人群和不同的社區實際,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社區居民進行多樣多彩的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形成個人帶動家庭,家庭帶動小區,小區帶動社區,社區帶動社會的良好局面,進而提高居民群眾消防安全素質。具體措施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社區顯著位置設置消防公益廣告牌、消防宣傳欄、安全警示牌、消防畫廊、居民防火公約等。針對每個社區不同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消防文體娛樂活動,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識,努力提高社區居民自防自救能力。并利用119消防日對社區消防安全工作及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進行強化。

(2)關注老人和孩子這些弱勢群體。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放眼長遠,將消防知識教育納入市民學校和托兒所、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加強對未成年人和家政服務人員的消防教育和培訓;老年人是社區居民中一個龐大的集體,動員他們學消防、了解消防、宣傳消防,會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形成“鄰里守望,火災共防,安全相符”的全新消防理念。

(3)適時組織居民參觀當地消防教育館和消防站,增強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每年組織居民和駐社區單位進行滅火與逃生演練,做到會報火警、會撲救火災、會自救逃生。讓居民從鮮活殘酷的案例體會火災的無情,讓消防充滿社區居民生活的每個角落。

3.3 加大資金投入,實現資源共享,保障社區消防建設穩步前進

要實現社區消防工作的長期良性的發展,沒有大量經費的投入,沒有堅強的經濟后盾,社區消防安全工作機制將難以運行,甚至會癱瘓。社會的力量是消防建設取之不盡的活力源泉,當地政府要分階段、分時期,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社區規模,制定出社區消防建設規劃,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資源共享”的共建原則,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各負其責。只有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有利資源,使之得到充分的優化整合,才能保障社區消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長效運行。社區消防安全委員會要積極想辦法,調動社區內每個居民每個單位和團體的積極性,努力創造條件,積極爭取支援,解決社區消防建設資金、器材、設施缺乏問題,實現資源共享[5]。

4 結束語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消防安全工作作為社會化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堅持做到“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社區消防安全目標,逐步形成社區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良好局面。

參 考 文 獻

[1] 彭柱.淺談如何做好社區消防安全工作[J].科學之友,2002,2(5):81-82.

[2] 蔡少鏗.城市社區建設中消防安全問題思考[J].武警學院學報,2004,20(3):38-41.

[3] 趙宗虎.淺談如何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區消防安全環境[J].職業技術,2009,9:82.

[4] 王靜萱,苑軍,張利.當前城市社區消防安全現狀及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09,25(10):67-

69.

[5] 羅維佳.社區消防是城市消防安全的基礎[J].中國消防,2004,12.■

上一篇:無線通信論文下一篇:經濟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