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諧教育范文

2024-04-25

和諧教育范文第1篇

內容提要: 重慶市廣泛開展的“五個校園”(平安校園、健康校園、綠色校園、人文校園、數字校園)為學校規范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受到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的高度重視。平安校園是“五個校園”建設之基礎,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是平安校園建設的核心。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構建和諧的領導團隊是關鍵,和諧的干群關系是核心,和諧的教師關系是保證,和諧的社區關系是依托,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目的。

關鍵詞:平安校園人際關系和諧

平安校園是“五個校園”建設之基礎,平安快樂的校園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在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中培養師生積極的人生態度、鮮明的價值取向,讓師生在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中體驗美好、體驗崇高、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是平安快樂校園建設的核心。如何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建設平安校園呢?

一、建設和諧的領導團隊是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關鍵

如果領導班子成員之間不真誠互信,遇事不能達成共識,甚至產生“矛盾”,長此以往,大家的隔閡便越來越深,最終被眼睛雪亮的“群眾”看出“破綻”,導致教職工四分五裂,校園人際關系由此而變得緊張!

構建和諧的領導班子至關重要!領導班子的和諧并不是領導班子沒有矛盾、不允許產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內部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意見,而是在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下的和諧。這就是說,領導班子的和諧,是不同意見充分討論甚至思想交鋒但最后達成共識的和諧。在這過程中,核心成員的思想理論和言談舉止是關鍵。核心成員尊重、信任、寬容其他同志,核心成員尊重他們的志趣、選擇、需求、愿望、意見和建議;核心成員用人不疑,相信他們想干事、會干事、能成事;核心成員宰相肚里能撐船,用

人所長,寬容他們的過失和不足,堅持民主集中制,讓大家暢所欲言,綜

合大家的意見,加上自己的意見形成決議和決定。只要大家有事商量著辦,

有話當著面說,這樣的領導班子必然是一個溫馨和諧的領導班子,也必然

是一個凝聚力強的領導班子!和諧的領導班子關系讓每一個教職工不計得

失,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勤奮工作,努力學習,整個校園自然和諧平安。

二、建設和諧的干群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核心

管理的本質是決策和服務,是通過分層決策,科學的實施,達到預期

效果。有人提出,管理就是服務,其實二者有不同的內涵,對教育自身來

說,科學化的管理是服務的前提,無論是什么層次的管理,沒有科學化的

管理難以提供優質的服務,現代學校必須要有現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方

式和管理制度。優質服務是科學化管理實現的保障,良好的服務意識、熱

情的服務態度、上成的服務質量能使科學化管理得以順利實施。

當然,學校的管理應堅持以人為本,以情服人,以制度管事的方針。

科學的制度是建立和諧校園的有力保障。

建立公開、透明、公正的管理機制,實施民主管理,實行校務公開,

廣泛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多種渠道公開校內外重大事項,充分尊重民意,

尊重教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和滿足廣大教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

和監督權;真正做到充分發揮和依靠廣大教職工的聰明才智辦學治校。一

切工作都以教職工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發展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

師的工作滿意度。樹立平等意識、尊重意識、民主意識、就能打造一個和

諧的內部環境。

“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給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這既是時代

的要求和教師的呼聲,又是學校管理者自身做人的根本。管理者的人情味

既是一種政治修養成熟的標志,更是一種與教師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的具體體現。

走近普通教師,關心、關注每位教師。其實,普通教師是活躍在學校

中最大的群體,他們承擔了學校中最多的工作量,如果對他們失去關注,

將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長遠發展。精明的管理者會恰當地處理好骨干教師

以及普通教師的關系,重用骨干人員,但不過分親密。對于普通教師,則

更需找出機會和時間與他們拉近關系,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走出管理者室,

到不經常接觸的普通教師那里,微笑問候,噓寒問暖,拍拍肩膀,關心一

下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關心他們、感謝他們、鼓勵他們。管理者和不同的

人員保持“零度距離”將有助于整個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平衡。

關心教師生活,維護和保障教師的既得利益。真正地了解教師心中所

想,為他們排憂解難,從內心深處激發教師的積極性。遇有教師碰到困難、

生老病死、子女上學、婚喪嫁娶等,校長等主要領導口勤腿勤、主動關心、

走訪問候,送去學校管理者的溫暖。

關注教師發展,把教師自身發展與學校的發展統一起來。給教師學習

和培訓的機會,讓教師看見學校的未來、自己的未來,也要看到自己的不

足,只有看到不足了,才能想辦法改進。教師的發展是教師自身幸福感的

源泉。教師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水平,學校的水平。教師發展成為我

們的主要職責。給教師脫穎而出的機會,擯棄“論資排輩”的陳舊管理,

建立績效考核機制,為渴望成長、希望承擔更大責任的青年教師提供事業

平臺。積極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哪怕經費再緊張,教師外出學習、

培訓的費用也要“擠”出來。讓教師們外出學習取經,給教師提供更多展

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成才成功,讓他們看到走出大山靠近城市的希望,

讓青年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下迅速成長,逐步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

三、建設和諧的教師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保證。

都說“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輕”,教師之間關系很容易出現不和

諧。特別是在職稱評審、考核評優這些帶有競爭性的工作中,如果教師不

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不能公道正派地評價同事的成果和業績,

對別人只是一味地否定甚至一味地貶低,就很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的摩擦和

緊張。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德師風是否端

正。所謂師風,即教師群體之風氣,是某個教師群體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

圍內,互相影響、互相感染、互相仿效、傳播流行、趨向一致的價值取向、

興趣愛好和行為習慣。好的師風,宛如和煦的春風,溫柔的春雨,能吹綠

枯萎的人性良知,滋潤久旱的道德心田;壞的師風,好似漫天的黃沙,遍

野的污水,會餛飩教師群體的是非觀念,助長不良傾向的滋生蔓延。所以,

師風正,教師的行為才會端正,心態也會端正,就會正確對待競爭中的得

與失,正確對待和評價同行,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關系

才會融洽。學校領導要在辦學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實力、活

力、魅力去影響干部,影響教師形成共同的價值觀、群體意識。通過多種

形式的交流,讓教師之間摒棄同一學科文人相輕、不同學科畫地為牢的陋

習,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在教師和諧互動的正向氛圍中,通過多種形式

的團體評價完善學校的合作機制。教師壓力特別大,不僅有來自社會、家

長的壓力;有來自于學校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于學生的壓力。當一個負

責任的教師碰到一群不愛學習的學生時,教師此時特別需要來自學校的支

持,領導的支持,其他教師的理解。當然教師對學校,對組織,要多講一

點服從,多看一點大局,多做一點貢獻,對自己要多一點自律,加強自我

修養,學會“修己以敬”。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人心思進,團結和諧,共促

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建設和諧的社區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依托

學校要經常與轄區內各社區、村社、居民小組的干部群眾溝通與交流,

征求其意見與建議,以獲取支持;同時,要定期開放學校教育資源,為社

區、村社、居民小組提供場地、設備,輸入人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把

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為社區經濟、文化建設服務,形成學校與周

邊社區的互惠互利的雙贏關系。

學生的發展和教育單靠學校的力量和學生在校的時間是不夠的,學校

要通過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家長會以及家訪等形式,請進來、走出去,

與學生家長經常溝通,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與學習表現,和教師一

起做好學生的工作。

用板報、櫥窗、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學校的

教育目標,有關教育知識、校內簡訊,通報社會對學校的某些關心與支持

等。 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舉行系列講座的形式,傳授家庭教育知識,以提

高家長的教育素養。講座的內容涉及面廣泛,如關于家庭教育的意義,如

何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保健教育等,可以結合學校的工作計

劃開展,也可結合家長的實際需要,同時亦可采取家長教育子女的經驗交

流會,給家長提供相互學習的機會。 通過家長會的形式,向家長宣傳各種

科學學習方法及要求,以及家長互相介紹教育子女的成功經驗,對學校教

育和教學工作提出意見、建議等,讓家長多了解校情,掌握科學的教學方

法。宣傳和咨詢手段,激發家長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熱情。調動家長參

與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樣必須由學校主動地去做好宣傳和咨詢工作,

要讓家長懂得參與合作的意義,更多地了解和關注學校教育,形成積極參

與教育的社會風氣。

五、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目的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良好起點。古人云:“親其師,

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說明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重要作用。

葉圣陶說過: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里

有愛迪生。教師作為學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和推動者,他

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舉動,無不影響著學生,影響著教育教

學的效果。

一個具有良好形象的人,不管在何地,總能獲得別人的好感,別人總

喜歡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同樣,有著良好形象的教師,更容易把學生

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也只有當學生對老師有了好感,才愿意親近老師,融

洽的師生關系才可能建立起來。教師要想樹立好自己的形象,首先要在學

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求談吐文雅,幽默風趣,舉止莊重、大

方、得體。展示教學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才是優化師生情感

的重要策略。教師應注意用生動活潑、知識淵博、充滿情趣的課堂教學來

吸引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一篇課文時,巧妙地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結

合真切的生活經歷理解文章主題;涉及一個成語,順帶牽出有關的歷史故

事,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激起學生學習上的興趣。輕松活潑、情趣盎

然的教學使學生陶醉其中。課堂上不搞“一言堂”,給學生自由,讓他們成

為課堂中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在課堂展示風采的機會。其次,教師

還要形成高度負責的工作作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模范。只

有師生關系處在這樣一種關愛、平等的和諧氣氛之中。學生才能直言面對

教師,大膽投入到學習之中,去體驗、去完成學習任務,學校的教育教學

任務才能得以實現。

“感人心者,莫過于情”。愛,是教育的靈魂,師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種

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耐心的去雕塑、去幫助每一個學生。

夏丐尊先生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

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要能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

面前,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愛護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生放在心中,

給予每一個學生無私的愛。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與學生進行交流,

心平氣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盛氣凌人;比如平常和學生談心,了

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心理狀況,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情況給

予關心和幫助;多些微笑,多些表揚,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和藹可親、真誠

懇切。這樣學生才能理解你,信任你,才能更愿意接近你,和你的關系也

就會越來越融洽,教育教學效果就能充分保證。

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的建設涉及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需要各方面的

協調配合,但做好以上五點實現校園平安穩定,教師舒心發展,學生快樂

成長,質量全面提高的目標就一定能充滿希望。

通訊地址:重慶市合川區楊柳街小學401520姓名:張眠宬

和諧教育范文第2篇

[關鍵詞]儒家和諧思想大學生和諧教育

[作者簡介]肖紹俊(1966- ),男,河南鄧州人,許昌學院學生處處長,副教授,主要從事和諧社會、德育研究。(河南許昌461000)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其間包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我國目前構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很多相通之處。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教育,和諧社會與和諧教育是同步發展的。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人才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依賴力量。加強大學生和諧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儒家和諧思想的有關論述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儒家創立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觀,主張天道與人道必須和諧統一,原因在于:首先,大自然的規律是和諧協調的,如天地運轉、日月并明、四季循環等都呈現有序狀態;其次,人是大自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道應當服從天道;最后,既然天道是和諧協調的,人道(包括人的發展)也就必須和諧協調。

在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提倡“愛人”,主張“仁者愛人”。所謂“愛人”,就是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人際和諧。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其核心內容。根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二人即為“仁”,只有當人結成了群體、人與他人發生了關系,才是真正的人?!盾髯?middot;王制》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在荀子看來,只有群體才能夠保證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任何個體離開群體都無法自給、自衛、自存,只有個體融入群體之中,才能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诖?,儒家特別注重人與人、人與群體的關系,把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視為治國、做人之本。在孔子看來,人之為人,就在于“仁德”。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把個人納入到整個群體,才會被承認,才會獲得自我價值。比如說快樂,儒家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如果只求一己的幸??鞓?,就不會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所以孟子說,獨樂不如眾樂;范仲淹則告誡世人,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先憂后樂,“與人同樂”的精神,在一定的歷史和文化范疇中實現了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這對于促進華夏古代文明是有積極意義的。

在人與自身即心與身的關系上,主張人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高雅的心態,正確處理物與欲的關系。強調個人通過自身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道德修養,就可以達到“善”的境界,實現身心的和諧。儒家十分重視“修身”的作用,認為普天下的人都應該以“修身”為本,實現對自我的內在超越。

二、對大學生進行和諧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國家公民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他們積極、健康、向上,但在國際國內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下,在當代大學生中,確實也存在不少不和諧與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現象,主要表現在:

1.人際關系不良,合作精神欠缺。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相伴,從小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很容易養成孤傲、任性的性格。同時,家長又對他們寄予太多的期望,逼著他們學這學那,使得這些“小天使”的生活呆板、枯燥、單調乏味。加上城市家庭的居住特點,他們很難有廣交朋友的條件。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造成了不少學生性格上的缺陷。于是,同學之間缺乏信任感、親密感,感情冷漠,猜疑多端,缺乏寬容和理解,為一點小事就能鬧別扭,甚至言語相傷、大打出手,這種不和諧現象直接影響到人際和諧。

2.社會責任感缺乏,不能正確看待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一些學生受到資本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淡化了集體主義觀念,在社會整體利益或所處集體利益同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擺正二者的關系。當個人欲望不能滿足,個人利益受到影響時,對社會、對集體產生抱怨情緒,甚至產生過激言論和行為。當社會需要自己奉獻時,少數學生表現冷漠,缺乏責任意識和積極態度,甚至對其他同學的志愿行為、奉獻精神冷嘲熱諷。他們用自己的心態和眼光看待社會,無限放大陰暗面,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缺乏信心。

3.誠信意識淡薄,法紀觀念不強。誠信是人們在法制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最重要的品質。但不少學生對此認識不深,不注意學習和修養,法紀觀念不強,誠信品質缺失。有的同學明明有錢消費卻惡意欠費不交;有的貸了款卻不履行還款協議;有的考試舞弊成風;有的弄虛作假騙取榮譽或利益;有的辦事出爾反爾、不守信用;有的小偷小摸,騙吃騙財騙感情等。這些行為絕不是無傷大雅的小節,如不糾正,將來帶到社會上,必然既害人,又害己。顯然,沒有誠信的社會或集體,和諧是無從談起的。

4.心理素質欠佳,行為發生扭曲。這些年來,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他們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境遇,不能客觀看待一些社會問題,造成這樣那樣的心理壓力,又不善于進行自我調適,以致造成心理扭曲。有的情緒狂躁,有的性格孤僻,有的目中無人,有的自暴自棄,有的因富足而驕奢,有的因貧困而抑郁等??上攵?,這樣的學生走上社會后,怎么會成為社會的和諧音符呢?

以上所談的種種現象,雖然只發生在少數大學生身上,但這些不和諧音符卻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這篇大樂章造成了雜音和陰影。在當前大力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熱潮中,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加強大學生的和諧教育,這是時代

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三、大學生和諧教育的施教原則

大學生和諧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實際上它是立足于“和諧”這一視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對大學生和諧教育都是適用的。鑒于它的側重點不同,筆者提出幾條更具針對性的施教原則。

1.由內到外。從人的和諧品質發展規律來看,自身內在和諧是外在和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首先實現自我的內在和諧,成為一個具有和諧人格的人,才能有機地融入和諧社會之中。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和諧教育,必須首先抓好內在和諧的教育。個人內在和諧的要旨在于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的和諧統一。一個人要想在群體中、社會中發揮出良好的功能,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學會與別人和諧相處,合理調解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要正確處理自我與外部的關系,就必須首先調解好自我的內在矛盾,達到自我的內在和諧。實現自我內在和諧的關鍵在于使自己精神的追求能夠主導物質的欲望,只有使精神處于主導地位,才能在遇到外部利益的矛盾沖突時,合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欲望,必要時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實現他人、集體、社會的利益。我們開展和諧教育,就在于引導大學生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調節內在需求,保持與外部的和諧統一。

2.由近及遠。人都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人類社會是否和諧,主要取決于各種社會關系是否和諧。就個人而言,他(她)的社會關系有著遠近親疏之別。一般來說,越是親近的關系越容易實現和諧,呈現出由近及遠、由親到疏、依次擴展的規律。行為主體處于層層“和諧圈”的中心,然后依次是血緣親屬圈(主要是家庭)、有直接聯系的社會關系圈(主要是所處集體)、一般社會關系圈(主要是國家)、人類關系圈(世界)、自然界圈(宇宙萬物)。一般來說,越是貼近的“和諧圈”,越具有基礎性意義,也應該做得更好;基礎性的“和諧圈”做得越好,外部的“和諧圈”也會相應做得越好??梢酝茢?,如果個人自身沒能做到自我和諧,他處理外部關系也難以做到和諧;如果在家庭親人中做不到和諧相處,那么他在所處的集體中也很難做到和諧相處;如果在最直接的社會關系中是一個不和諧因子,那么在國家這個大家庭中、在世界大格局中、在自然界大環境中,也難以成為一個和諧的促進者、建設者。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和諧教育時,要首先抓好他們在家庭、在集體中的行為,打牢基礎,步步提升,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由低到高,循序漸進,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

3.區別類型。不和諧現象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情況和程度是不同的,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區別對待。一是根據存在的問題分類施教。針對不同問題,設計相應的方法和內容,采取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重在抓好個別談心和個別指導,使他們認清自身問題并加以克服。二是根據性格特征分類施教。性格是影響人際關系和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對大學生進行和諧教育時應該重視不同性格的調節和矯正。三是根據專業分類施教。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思維方式、生活情趣、興趣專長等方面有所區別,在進行和諧教育時應該關注這些區別。四是根據家庭情況分類施教。學生的家庭背景特別是經濟條件的差別,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日常行為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要針對不同群體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五是根據性別進行教育。男女生在人際關系中的角色、心態和面臨的問題有所不同,應該區別對待。

4.突出重點。在和諧教育中,合群和合作教育是最為突出的?!督逃?mdash;—財富蘊藏其中》提出學生應“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其中,學會共同生活,就是指合群和合作的基本品質和能力。從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來看,合群和合作精神還是一個明顯的弱點。一些同學因家庭問題、經濟問題、就業問題等,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社會,造成心理的扭曲和言行的偏激。在日常的同學關系中,由于性格的差異和誠信的缺失,造成同學關系的不和諧,特別是獨生子女學生中,不少同學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孤僻、自私、自閉、自傲、自卑、消沉、怯懦、情感冷漠、言行過激、意志脆弱、性別倒錯等人格扭曲或不健全的現象,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必須把大學生的“合群”和“合作”意識、能力的教育作為大學生和諧教育的突出重點。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學校,有責任為之做出積極的貢獻。對大學生進行和諧教育,是最現實、最迫切的工作之一。這一工作必須提到高校重要的議事日程上,認真研究,積極探索,使和諧教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懈的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生力軍和促進派。

[參考文獻]

[1]李耳.道德經[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2.

[2]孟軻.孟子[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

[3]孔子.論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5]田廣清.和諧——儒家文明與當代社會[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

[6]蔣洪元.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淮論壇,2007(6).

[7]燕國材.和諧教育思想的發展及其現實意義[J].上海教育科研,1998(12).

[8]石國亮.建設和諧社會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政策,2005(4).

和諧教育范文第3篇

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 努力推進和提升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是高校傳承社會先進文化、創新文化、培養高水平人才和服務社會的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同時也是增進社會和諧和提高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一、簡述高校文化教育的基本智能

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 是指利用各種校園資源努力建設學術氛圍濃、價值取向高、人際關系和諧、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且健康、生活方式文明且樸素的生態人文等各方面和諧且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校, 并且通過這種和諧的文化創新教育能夠培養出來的適合新世紀社會需要的具有高創新能力、高素質文化、高技能的新時代接班人。其基本智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認識整合智能

是指通過協調高校師生的行動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和諧的高校文化自身滲透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科學知識, 能夠促進大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等。

(二) 導向智能

和諧的高校文化蘊含著較深層的價值體系, 不但能為高校師生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 而且能充分發揮導向功能積極的正面的效應, 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 為學生規定一種目標模式等。

(三) 激勵智能

和諧而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校文化教育必定能夠培養出許多不同類型的榜樣人才, 他們既是校園精神的生動體現, 又是校園文化的形象教材, 是推動高校和諧文化全面發展的動力和能源, 其激勵的力量是無窮的。

(四) 凝聚智能

高校的校園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和諧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并形成強大的向心力。

二、我國高校文化教育現狀

目前, 許多高校對校園文化的認識不夠, 雖把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納入學生管理部門, 但創新力度不夠, 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 高校物質方面的建設

隨著國家對高校投入的增加, 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 促使高校建筑以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并向較高水平靠攏, 諸多高校都建設起各自的新校區, 教室、圖書館、大學生活動中心、體育場等類似的建筑也越來越有特色。還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建立了電子圖書館, 校園網等新型校園文化的載體等, 使校園物質文化超前于精神文化。

(二) 高校制度方面的建設

高校制度也被稱為高校的行為規范, 是高校文化的一種內隱機制, 它涵蓋了學校的文化傳統、儀式和各種規章制度, 是校園創新文化建設的一個有力的保障系統。目前, 我國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 制度方面的建設開發力度不夠等問題, 例如在制定條文中沒有突出的目標追求、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條款, 或者制定的都是一些沒有靈魂的死制度, 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度大。

(三) 高校精神方面的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校園精神見面的建設, 它又被稱為“學校精神”, 這主要體現在學校人際關系以及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目前部分高校的精神文化滯后于物質文化建設, 還有一些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墨守成規, 缺乏創新等。

(四) 高校環境方面的建設

一個具有創新文化氣氛的校園環境對改善校園的學習風氣, 提升學生老師的精神生活, 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環境方面的建設可以從學校傳統文化、高校文化底蘊、高校地域文化等方面來考慮。目前各個高校的環境文化建設高低層次不齊。

三、加強高校和諧文化教育創新的途徑

加強高校和諧文化教育創新, 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 在大學教育理念和特定的大學教育活動中, 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 這主要可以從高校物質方面的建設、制度方面的建設、精神方面的建設等幾方面入手:

(一) 提高高校和諧的物質文明建設

目前, 高校在校園物質環境的營造過程中, 應該根據學校的環境和具體情況為原則, 通過經費的合理納入, 力求校園建筑的審美與使用有機結合, 做到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布局合理, 尤其是校園教學設施與生活設施相對協調, 兼顧校園環境中軟件和硬件的共同發展, 并將實用性、教育性和藝術性融于一體, 能凸顯校園文化的和諧性, 并使校園人能從中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首先, 高校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 必須建立完善的和諧的校園設施, 選擇合理的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場所, 這不僅有利于校園德育教育的開展, 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須。其次, 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注重提高高校物質文化的育人輻射力。高校和諧的物質文化環境孕育著不可忽視的育人功能, 似一本具有巨大作用的隱性教材。因此, 高校務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 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特色, 把校園和諧文化建設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發展相統一, 共同納入學校整體的規劃中, 讓校園和諧的文化建設成為高校真正的有機組成部分, 同時注重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建設, 加強校園媒體等宣傳文化設施建設等。

(二) 加強高校和諧的精神文明建設

高校搞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 要建大力度提高校園和諧的精神文明建設。

首先, 加強高校和諧的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建設。校風建設是校園精神的塑造, 和諧的校風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激勵和保護作用。在教風方面, 教職工連成一線, 為形成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認真負責、不斷創新的教風而努力, 并著重在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力軍的作用。良好的學風, 是高校能否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的關鍵, 也是學生走出校門能否適應社會和服務社會的關鍵。其次, 豐富高校和諧文化生活。和諧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在課外開展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科技、體育、娛樂活動, 是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創新, 逐步由低層次向深層次發展, 開展高品位的、內容更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 以增強同學間的真實的交流和溝通, 加強人際交往的鍛煉, 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確認識和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加強網絡信息管理, 自覺抵制網絡沉迷等。另外, 還要加大力度發揮高校和諧文化教育的智能, 使其能更好地為高校教育發展服務。

(三) 注重高校和諧的制度文明的建設

制度方面的建設主要包括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和組織機構建設三個方面。制度建設是確保高校和諧文化順利進行的必要的保障, 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是確保高校各項制度能夠落到實處, 是規范高校行為的關鍵環節。并且組織機構建設對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建設等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 高校要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制度, 賦予制度以文化色彩。這就需要高校在制訂規章制度時必須做到:確定新制訂的規章制度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以及相對的穩定性和文化的傳承性, 并強化制度激勵機制;在制度出臺前, 為保證制度能夠順利實施, 要通過各種渠道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 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 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 使學生不知不覺得受到熏陶和影響, 最終自覺地成為制度的執行者和傳播者等;新的規章制度一經建立, 實施過程中就要求上下一致地認真執行, 不允許搞特殊化, 并且力求做到從嚴與“與人為善、求細與求準、合理與精確等相結合的原則。

總之, 建設校園和諧文化, 要堅持用大學文化所蘊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豐富多彩的創新文化因素去引導和塑造師生員工, 共同建設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園, 堅持, 以人為本的原則, 著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共同促進高效和諧文化創新發展。

摘要: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關乎國家的教育大業, 是高校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目前許多高校普遍對和諧文化創新教育重視不夠, 因此加強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從高校和諧文化物質方面的建設、精神方面的建設和制度方面的建設來加強和提升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

關鍵詞:高校,和諧,文化,創新教育

參考文獻

[1] 王景云.大學和諧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8 (3) :110-112.

[2] 楊長春.關于強化高校校園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 (7) :49-51.

[3] 侯才.論“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J].天津社會科學. 2007 (4) :24-25.

和諧教育范文第4篇

收稿日期:2008-03-08

作者簡介:李文政(1967—),男,漢族,山東單縣人,菏澤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高校德育課教學與研究。

摘 要:和諧理念在我國古代就深受推崇,在當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和諧理念,對于強化大學生的和諧意識和綜合素質意義重大。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樹立科學發展觀和和諧德育教育的思想,以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針對性

關鍵詞:高校德育;和諧理念;探索

一、和諧理念的提出及歷史發展

和諧是一個在我國古代就有的發展理念。和諧理念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早在我國甲骨文時期,就多次出現過“和”的概念。在《廣雅•釋詁三》中出現過“和,諧也”的說法,《說文解字》也提出:“和,相應也”。在《尚書》中,堯帝、周人提出了“百姓昭命,協和萬邦”、“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的主張,即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和諧共處?!秶Z》和《左傳》詳細論述了“和”的概念。據《國語•鄭語》記載,鄭桓公曾與太史伯談論“興衰之故”和“生死之道”,史伯說:“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萬物生者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也?!边@里,明確提出了“和”、“和合”的概念。史伯還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薄蹲髠?#8226;昭公二十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祗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家嗳?,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绷硗?,《左傳》還提出了“以德和民”的觀點,強調和、德、民三位一體的思想。

孔子也提倡“和”的理念,《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币馑际钦f,禮制最可貴的就是,維持社會的和諧,先王之道最美好的地方也就在這里。無論大小方面,都要守法才能達到和諧,如不守法,就難以達到和諧??鬃舆€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等觀點。孟子也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老子認為,“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吨杏埂穼椭C之道作了經典性的發揮:“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饧床扇≌_的方法,在“中和”的基礎上適當地解決矛盾就能實現和諧。朱熹則認為“政通人和,郡以無事”“歲豐人和,幕府無事”“不暇復以百姓為中心,下失人和”。

總之,“和”的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尤以儒家更為注重和諧理念。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幾個方面:以民為本、以和為貴、以德治國、民族和諧等。以民為本是儒家思想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構成和諧社會思想的核心,如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歷史上產生過深遠影響。和為貴是儒家重要的價值取向,和被認為是君子的重要品質,也成為處理社會關系的一個準則。儒家的人際和諧思想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影響,也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以德治國是儒家的治國理念,主張德較為先,輔之以刑。如孔子就曾提出:“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边@種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對當今社會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族和諧、國家統一是儒家的重要政治主張。儒家主張的這種民族和諧、國家統一的大一統觀,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實踐,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取向,對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并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黨的執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從而為把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胡錦濤同志指出,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本質上要求個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中,個人自身的和諧是首要的最基本的和諧。只有人自身和諧了,才能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要構建和諧社會,首先必須有作為發展主體的和諧的人,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源泉和根本動力。大學生是未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因而在高校德育中強化和諧理念教育,使其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意義重大。

二、在高校德育中強化和諧理念教育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變化的同時,高校德育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多種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的并存和碰撞,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思想波動,這些因素正沖擊著大學生個體和諧成長以致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目前,“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扭曲、誠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贝髮W生中出現的這些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失衡和個性發展上的偏差現象,使其很難適應時代要求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這將對構建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造成不利影響。為此,當前應進一步強化對大學生的和諧理念教育。

第一,樹立教育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茖W發展觀落實到高校德育工作上,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教育科學發展觀認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對人的價值意義的認定,教育目的是對人的身心發展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直接影響,從而提高人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發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個性得到發展。人是教育的主體,標志著教育是人性化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價值觀。以人為本是新的教育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教育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原則和根本目的。以人為本標志著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嚴、人的權利、人的需要和人的價值,而不僅僅是把人當作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教育科學發展觀還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價值、人的素質和人的意義的存在。關注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要實現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主要環節是接受教育。未來社會的競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關鍵是教育,教育科學發展觀應該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這也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根本途徑。只有把教育提升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才能把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贏得競爭的主動權,這是以人為本發展觀的核心。

第二,樹立以人為本理念。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歷史始終是他們個性發展的歷史”,人的個性和諧及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體現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育人為本。首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大學生作為能動的、自主的、獨立的個體,尊重其獨立的人格和個性發展;其次,以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目標,通過說服教育、積極引導,以民主平等、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的德育需求,培養其主體意識,激活與弘揚大學生個體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使其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高校德育提高到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充滿活力的主體這一更高的層次上;再次,要尊重學生的多元價值需求。德育教育是以學生對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價值認同為基礎的,要想得到學生的價值認同就必須認識到當代大學生的多元價值觀的現狀。隨著經濟、文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呈現開放、多維的特點,多元化成為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從總體上看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這種多元的價值觀是對原有價值觀的拓展、深化和豐富,充分體現和尊重了個體的差異性,使價值評價標準更為全面,對人和事物評價更加多層次、多角度。但是,由于知識和認知能力的局限,當代大學生在主體性意識增強的同時有可能走向價值相對主義,使價值標準模糊或迷失,甚至出現價值虛無的無所適從狀況。面對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多元價值需求,發展學生的自主個性,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立人格,幫助每個學生充分挖掘潛能、發展個性。

第三,樹立和諧德育教育的思想。和諧德育是對全面發展教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指的是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發點,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和諧德育的特征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科學規律、體系完整,協調發展,產生最優效益。高校的德育工作是圍繞大學生來進行的,當前,要積極創新德育觀念,用和諧的方法培養人,培養和諧的人。和諧的人要靠和諧的教育及德育教育去培養,和諧的教育及德育教育是指教育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相互和諧、有機統一。正如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所說:“高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或者其他?!币⒑椭C的德育工作體系,把高校德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實際,全方位地構筑學校、家庭、社會統一協調的德育網絡,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實現教育目標的全面和諧發展。另外,要建立和諧的育人體系,當前,高校德育應從人的發展出發,以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為根本出發點,滿足學生對生活、知識不斷增長的需求,建立和諧的服務育人體系。同時,高校德育還要建立起實踐育人體系。實踐育人是大學生形成高尚品德、愛國愛黨觀念以及培養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必要途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動力。要積極組織與學生的成才和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各種應用性、綜合性、導向性的實踐活動,堅定其理想信念、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提高其創新能力。

第四,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營造和諧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是一座學校的活力和靈魂之所在,是推進高校德育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校園文化反映著一個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也是傳播德育思想的重要載體。要積極弘揚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并提升校園文化對高校德育的影響力。首先,要發展高校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不斷創新,這也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應積極開展多形式多角度的校園文化講座、社團文體活動,并積極與高校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推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是建立完備的高效德育體系的重要原則。完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體系的建立,依賴于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應在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提倡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再次,要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人文精神。當前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與歷史文化適度結合能明顯提升校園文化的精神特質,增強其品位和層次,從而積極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斷進步。

第五,建立起大學生思想困惑和實際問題化解的工作平臺。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實際生活難題,為此,應建立起經常性的與學生溝通與聯系的德育工作平臺,這也是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德育的必然要求。就業難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德育教育中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就業是大學生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業指導搞好了,就能穩定學生的思想和情緒,也才能營造和諧的校園秩序。積極關注貧困大學生等弱勢群體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貧困大學生經濟拮據,但上進心強、自尊心強,生活壓力大,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有助于化解其內心的壓力和矛盾情緒。另外,還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應當通過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大學生提供及時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積極解決大學生交際障礙、學業壓力大、失戀和人格缺陷等問題,引導大學生不斷完善其心理素質,培養健康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

第六,唱響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德育教育在大學生培養中居于首要地位,起著導向作用。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積極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切實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和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高校德育中的主導作用,拓展新形勢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針對性,提高大學生的德育素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德育支持和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社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民日報[N],2005年2月26日。

[2]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

[3]金緒澤.教育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探微[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11),127-12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5]孟憲東,周文華,黃海洋.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J].北京教育(高教),2007,(9)4546.

[6]陳雯.實施和諧德育,優化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J].現代企業教育,2007,(7下期)120-121.

[7]魏續臻,李邢西,余茜.努力構建高效和諧德育體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24-26.

和諧教育范文第5篇

【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是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制度、政策保障多方面著手,要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要努力實現教學與科研、教育管理與教學服務、辦學層次與辦學類型、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和諧校園;和諧統一;成長;中學生;違紀

【中圖號】G632.0【文獻標示碼】A

1和諧校園的涵義

和諧作為一種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從漢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到梁啟超的“大同世界”,到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無不閃耀著“和諧”的光輝。具體延伸到學校,主要是指學校協調、均衡、有序發展的態勢。和諧校園主要是指校園內部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生共榮的狀態,主要表現為校園組織結構要素的和諧、教育環境的和諧、教師間人際關系和諧、學生間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和諧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和諧等等。

2構建和諧校園的主要內容

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制度、政策保障多方面著手。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

2.1構建和諧校園要與發揮黨團組織的核心作用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進程中,要通過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黨內民主制度,完善校黨委的領導方式,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造就校園內和諧的人的個體,要使每一位師生員工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到融入社會、融入自然。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中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和諧校園一個重要方面是校園井井有條,學校的管理秩序、教學秩序和教研秩序都呈現一種持續的、連貫的、平穩的運行態勢引領廣大師生員工在創建和諧校園中建功立業,把創建和諧校園這一偉大工程引向深入。

2.2構建和諧校園要努力實現教學與教研的和諧統一教學與教研的關系應當是正相關關系,教學研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推動著教學研究的開展。但是,長期以來,在中學中普遍存在愿意搞教研、不愿認真教學的現象,更有甚者,身為教師,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馬馬虎虎,導致學生怨聲載道,導致教學與教研相割裂。學校應當建立一套圍繞培養人才進行教學研究的新機制,吸收廣大同學積極參與活動。在教學和教研相統一的和諧氛圍中成長的學生,才會是真正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違紀學生的教育和轉化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面對違紀學生逐年增多的現狀,如何探索促進違紀學生轉化工作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學生思想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和諧校園的構建,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解決。違紀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質不高,學習目的性不明確,組織紀律松懈,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個別學生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等。

2.2.1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違紀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應該看到,和諧校園是建立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基礎之上,需要發達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支撐。在新形勢下,體育運動訓練類學生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如有的認為學體育是沒有別的學可上了才這樣,有自卑心理;有的學生家庭相對貧困,交足學費有困難,不能安心學習;對畢業后的就業感到渺茫。以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組織紀律觀念淡薄,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許多的困難。

2.2.2做好違紀學生的個別輔導對違紀學生要作具體的分析,跟蹤觀察其表現情況。對違紀學生切忌一棍子打死,應抓住教育的契機,發現其閃光點,多鼓勵,幫助他們正視錯誤,消除不利因素,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和勇氣,激發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對個別學生屢教不改,違紀現象一再出現的問題,應注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解除違紀學生的思想包袱,讓其改過自新。

2.2.3做好學生家長的疏導工作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應該看到,和諧校園是建立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基礎之上,需要發達的物質技術基礎為支撐。對違紀學生的教育不能僅限于學校小圈子內,而應向家庭、社會延伸。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家庭的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相脫節。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掙錢,對孩子的教育不過問;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導致學生自私、任性、唯我獨尊;有的家長認為其孩子的過錯無非是曠課,考試偷看而已,而學校處理過嚴,對此頗有微詞。家庭的教育與學校的全面發展目標不相適應,家長的素質不高以及價值取向的偏差,導致違紀學生幫教效果不佳。有的中小學校建立家長學校,定期組織家長教育活動,讓家長了解學校,使家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對協調社會、學校、家庭三者之間的關系很有幫助。因此,班主任、學生管理部門應經常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多對話溝通,做好違紀學生家長的疏導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參考文獻

1李春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教育的意見[J].中小學教育與管理,2005,(01)

2李敬武.構建和諧社會[M].友誼出版社,2006

3張志奇.中小學生違紀案例分析[J].心理教育,2005,(6)

上一篇:法治文化建設下一篇:藝術管理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