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

2024-03-04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回顧我黨統一戰線九十年的實踐歷程,統一戰線的理論內涵逐步由政治體系向文化體系轉變。新的歷史轉型期,伴隨著我黨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工作思路的提出,統戰工作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的統戰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戰略地位,這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點、新時期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黨在新時期工作重心的逐漸轉變等因素決定的。我們必須強化文化統戰意識,把握文化統戰在統一戰線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并在實際工作中創新方式,轉變觀念,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

關鍵詞: 統一戰線; 文化統戰; 戰略地位

Strategic Position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to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Century

MA Jing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16, China)

Key words: united front; cultural united front; strategic position

統一戰線是我國一項重要的事業,無論是在以往的革命時期還是今天的社會建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統一戰線作為團結各方面力量的廣泛聯盟,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總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怎樣與時俱進地搞好統一戰線工作,進一步發展統戰理論則是這一長期事業的常新命題。統一戰線不僅要服務于科學發展,而且統一戰線自身也正面臨科學發展的問題。統一戰線的時代使命就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統一戰線,通過統一戰線把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求同存異、共同奮斗。

一、統戰工作的歷史沿革及文化統戰戰略的提出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實現不同時期的既定戰略目標和任務,團結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成的政治聯盟,它服從和服務于黨在各個時期的總路線。自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至今,統一戰線已經走過近九十年的發展歷程,九十年的統戰工作實踐表明,隨著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工作重心的轉變,統一戰線理論隨著各時期時代主題變換和工作重點轉移而不斷調整、充實。

(一)歷史沿革

以不同時期統戰工作方式和思路的差異,可以相應地將其分為如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這一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但由于自身力量相對弱小,難以獨自完成這一任務,因而我黨選擇了同當時中國革命性較強,革命經驗豐富的政黨國民黨合作,建立民主統一戰線。由于黨統一戰線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經驗的積累方面都非常不完備,在統一戰線內部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這次統一戰線以失敗告終,并使黨受到巨大挫折。但這次嘗試開啟了黨建立、完善、充分利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的偉大歷程。

第二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熬拧ひ话恕笔伦兒?,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根據形勢變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這一時期,毛澤東先后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原則;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使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黨統一戰線政策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階段。

第三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箲饎倮?,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了內戰,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并在推翻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斗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繼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路線,并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該路線的具體組織形式,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為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第四階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提出的愛國統一戰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最大使命是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據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化和工作重點的轉移,鄧小平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并將統一戰線由過去四個階級的聯盟發展成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江澤民又進一步將愛國統一戰線拓展為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原有的大陸范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另一個是大陸范圍外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最廣泛的聯盟。[1]232從而形成了統戰工作“立足大陸、三個面向”(面向臺灣、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開放型新格局。

(二)文化統戰理論

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新的轉型期,統一戰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也有相應的調整。胡錦濤同志強調,越是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要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2]由這一時期統一戰線面臨的主要任務,我們不難看出統一戰線除了繼續肩負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這一重要職責外,還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以及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等。

縱觀整個統一戰線發展過程,我們不僅可以理清統一戰線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從中看出統一戰線的發展逐步沿著一條由政治體系向文化體系的路徑轉變。早期的統一戰線更多是作為一項政治工作提出的,從目標、方法到政策、路線都是作為整個政治工作的一個具體內容提出來的,是服從和服務于政治工作大體的。自愛國統一戰線提出以來,統一戰線工作逐步發展為一項社會事業而不是單純的政治工作,新時期統一戰線提出的各項具體的使命和任務,都遠遠超出了政治工作的范疇。這種情況正在不斷地促進統一戰線的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統一戰線更好地服務于包括政治、經濟、民主、民生、外交等各項工作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特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理想提出以來,黨的統一戰線便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職能與使命,主要表現在協調兼顧各方利益,“兼顧各方,在政策制定、指導工作和任務部署上,既充分考慮各地統戰資源和工作基礎,又結合不同領域與不同工作的具體情況和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的不同需要”[3],最終凝聚全民族意志實現全面發展,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促進社會力量和諧相處,實現祖國統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統一戰線自身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工作方式上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文化統戰這一新的理念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以各種不同的面貌被多次提出,并且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當前對于文化統戰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概念上的統一,但我們通過對現有關于文化統戰這一新的統戰模式的解讀加以概括,可將文化統戰作高低兩個層次的認識。高層次指各領域統戰工作過程中對于思想文化的普遍關注,以期借助文化功能喚起最大范圍社會群體的精神共鳴,并達到思想認同這一最高層次的社會力量凝聚,為實現共同利益目標而產生共同訴求;而低層次的文化統戰則包含了以文化為手段、以文化內容為對象、以文化為資源、以文化界為主體的具體統戰方式。低層次的文化統戰與政治統戰、經濟統戰,以及科技、教育等各領域的統戰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并列成分。在整個統戰系統中,高層次的文化統戰是該體系的靈魂,是高于其他領域,并起到引領作用的,其最高宗旨在于完善統一戰線的文化內核,增加統一戰線的引領力、感召力、滲透力。

黨近年來的統戰工作思路對統一戰線的文化內容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第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提出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任務,將統戰工作由政治領域拓展到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倡導“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學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4]。這些方針都蘊含著文化統戰的新內容,標示著文化統戰的作用在統戰工作中日益凸顯;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統戰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統戰工作需要突破政治模式,注入文化因子,用文化功能來進一步彰顯統戰內涵,擴展統戰外延。

二、新時期文化統戰的戰略地位

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的統戰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戰略地位,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點、新時期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黨在新時期工作重心的逐漸轉變等因素決定的。

(一)文化功能層面分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文化力蘊藏在每一個民族成員之中,是一個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文化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以一種強大的力量把一個民族凝結為一體;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推動民族向前發展;文化還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梢?,文化的強大功能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與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一個強盛的國家,不僅要有經濟的繁榮,也要有文化的興盛;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國力,也要有強大的文化國力,文化也隨之成為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擎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化的這些功能決定了文化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靈魂和血脈,文化的力量是統一戰線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文化這種軟資本在統一戰線中的功能也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盵4]報告對我們研究文化與統戰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化主要有四大特點。一是強大的凝聚力,二是影響的持久性,三是內容的多元化,四是操作的普適與兼容性。統戰工作是為了達到“團結”的目標,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文化的凝聚力量恰好可以為這個目標提供長久的文化動力,為“聯合”的大主題輸送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糧;文化對于人的影響力不僅是強大的而且是穩定的,他從根本上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方式一旦形成后就會以相對穩定的狀態持續存在,而我黨統一戰線的目標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是一致的,故文化的影響力非常適宜用于統一戰線工作;文化是多元化的,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文化在整個國際范圍內更加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甚至不同個體之間都存在文化上的差異性,這一特點正適宜作為具有“求同存異”性質的統戰工作的一種具體策略;文化在操作層面具有普適和兼容的特征,而統一戰線本身就包含著磨擦的意思,統一戰線中是必然會有摩擦的,毛澤東曾要我們認清這種摩擦的存在,“講統一,起碼是兩個以上才有可能,如果只有一個,孤掌難鳴,就不會有磨擦,但一有兩個,兩個手掌就拍得響了,磨擦就難免的。統一戰線有一萬年,磨擦也有一萬年,有統一戰線就有磨擦存在。因為有不同,所以有磨擦,不過我們是盡一切力量使磨擦減少”[5]151-152,文化的兼容性為我們處理這些摩擦提供了一個柔性平臺。

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主要體現在社會個體化、分層化的加劇以及社會結構的日趨多樣化上,隨著這一趨勢的產生,統一戰線面對一個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等在內的多元社會關系的總和,成員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利益上的矛盾。統戰對象來自不同階層,隸屬于不同集團,他們一方面有著明顯差異的具體利益要求,一方面又會結成整體以追求某種共同利益,因此協調各方利益的差異性就成了整合以形成合力的主要途徑。而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會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統戰對象的價值觀念也相應地多元化了。各利益集團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場不同,對同樣的政治思想、經濟政策下形成的社會問題,往往會得出種種不同的看法與評價。所以無論是上述何種利益關系都可以歸結到各類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及文化差異上,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成為當今社會復雜性的主要表現,協調利益關系的關鍵在于協調各種思想的觀念,因此,精神力量的凝聚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轉型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思想觀念的沖突,無不導致統戰對象的思想更為復雜,而想要達到統一思想認識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艱巨。面對此種社會背景,統一戰線在處理諸種關系、解決各種問題時,以往慣用的政治手段已經不再萬能,而聚焦于思想觀念層面上的文化統戰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實施文化統戰戰略的又一重要動因。

(二)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需求層面分析

現階段黨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謀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實現這一目標,黨的統一戰線肩負著促進社會和諧的偉大任務;肩負著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使命;肩負著整合各類社會成分的重要職責;肩負著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的重大課題。面對新的社會背景,統一戰線只有充分重視文化統戰,才能充分發揮優勢,整合不同階級、階層、集團、群體的利益,將日益分化的社會力量重新納入一個新的結構體系,構筑和諧社會,凝聚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社會結構越是分化,社會各種力量越是活躍,黨的領導與執政越需要文化統戰,文化統戰是執政黨整合、凝聚社會力量最有力的工具。同時,面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文化統戰的優勢也日益凸顯,特別在解決兩岸關系問題上,兩岸的文化差異制約了相互認同的步伐,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主要障礙;同時,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也改變了以往的軍事干涉、經濟封鎖政策,轉變為采用文化進攻的手段對我國進行西化,這也決定了為了爭取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統一戰線需要在文化資源整合與重組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

胡錦濤指出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大團結、大聯合”,統一戰線這一歷史使命的各個細節都與文化緊密關聯,文化統戰作為一種統戰工作模式,它符合統一戰線的“團結”和“聯合”的主題。我們過去的統戰工作通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在政治認同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最廣泛的聯盟,特別是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理論的提出,最大成就在于在實現了廣泛同盟的基礎上,將統一戰線發展為一個開放型的體系。而這個開放型的體系就需要一個比以往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概念更具張力的認同體系,文化統戰用思想認同為基礎來處理問題,可以達到新時期統戰工作要達到的“團結”和“聯合”的要求。

三、文化統戰工作的實踐

文化統戰是統一戰線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新突破,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是現階段各種社會力量整合的基礎,是完成新時期黨的總任務的重要抓手,是當前統一戰線理論發展的更高層次。鑒于文化統戰模式在統戰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強文化統戰工作迫在眉睫。

與文化統戰的理論闡釋相一致,文化統戰的具體操作也相應地分為上層文化統戰和低層次文化統戰兩個不同層面。

(一)上層文化統戰內容

上層文化統戰主要目標是實現文化統戰的宗旨,即達到思想認同這一最高層次的社會力量凝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 要強化文化統戰的意識,重視文化統戰的作用。要把握文化統戰在統一戰線體系中的引領作用,注重在各項具體統戰工作實踐中認識并發揮文化統戰作用,樹立文化統戰的新理念。有文化統戰為最高境界的統一戰線才能真正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并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結構變動并促成社會整合的制度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推波助瀾。

2. 建立文化認同。統一戰線的工作服務于國家認同的構建,而國家認同又是民族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觀的函數。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之基,歷史認同是國家認同之根,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之魂,國家認同觀則是國家認同的系數。[6]其中以通過文化認同途徑達成的思想認同為認同最高境界,是統一戰線凝聚、整合各方面社會力量的最高層次。我國現有的文化體系當中,存在有很多推動這種認同的有利因素,例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內容,可以激發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向心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教育和感召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特別是我黨新時期提出的以弘揚團結、合作、互利、共存為主旨的和諧文化理念,更是我們構筑和諧共融、團結友善的社會環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都是我們建立文化認同的基石,共同構建共有的“精神家園”,完成思想認同的歷史使命。

3. 要完善文化統戰機制,建立健全文化統戰平臺,確保文化統戰工作持續有效地開展。完善文化統戰機制要求開闊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層次,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專門的文化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與宣傳、文化、教育、旅游、財政等有關部門的關系,相互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開展文化統戰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創新激勵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和市場營銷機制,為文化統戰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低層次文化統戰內容

低層次的統戰是指開展文化統戰過程中的具體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文化為主體、資源、手段幾個方面。

1. 做好文化領域成員的統戰工作。要集聚人才優勢,整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合力,充分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尤為重要。中國知識分子與統一戰線有機融合是伴隨統一戰線始終的,知識分子在統一戰線特別是在統戰理論形成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新時期更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文化統戰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引導他們在立足本職崗位的同時,推出更多具有統戰元素、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2. 利用文化資源服務統戰工作。當前最主要的工作是開展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成員進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引導廣大統戰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循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履行義利兼顧、扶貧濟困、造福民眾的社會責任,形成禮讓寬容、平等互助的人際關系,培育富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文明道德風尚;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的開發、對民族精神的傳承,進一步喚起愛國心、激發民族情、增強凝聚力。

3. 運用各種文化手段開展文化統戰工作。作為方法的文化統戰,是以文化為手段,利用文化資源來開展統戰工作的一種策略,因為文化統戰這一手段廣泛適用于統戰的所有范圍與對象。要努力營造文化統戰氛圍,強化文化統戰宣傳,使之深入人心,人人踐履;要創新文化統戰工作組織載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統戰活動,運用媒體、演出、展覽等各種傳播手段,向全體社會成員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宣傳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同時還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創辦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借助文化的手段,可以使統戰工作在更加平和的氛圍中開展,能夠淡化統戰工作的政治色彩,提高統戰工作的藝術性,取得更多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努力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G]//新時期統一戰 線文獻選編(續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2]胡錦濤.越是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越要重視加強思想政治 工作[N].人民日報,1999-06-25(1).

[3]杜青林.擔負歷史使命不斷把統一戰線事業推向前進——在 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 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政協報,2008-12-24.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 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澤東.關于目前戰爭局面和政治形勢[C]//毛澤東文集:第二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趙秋生.統一戰線視域中的國家認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0,(5).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校實現校園文化的和諧是整個社會文化和諧的前提,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導工程。面對目前高校校園文化中各種不和諧的音符,必須通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校園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等多種路途開展校園文化的建設。

【關鍵詞】和諧校園文化;和諧社會文化;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需要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其中經濟關系的和諧、政治關系的和諧、文化關系的和諧顯得十分重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整個社會文化建設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義。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目前高校仍然存在許多不和諧的音符。

一、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困境

(一)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利益格局的變化,加大了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難度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導向,使不同學生家庭的收入的差距拉大,要在不同家庭經濟背景的大學生中謀求一個和諧的氛圍,努力縮小差異面、擴大共同點,是對高校育人觀念、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的一個挑戰。其次,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采用國家、社會、個人分擔辦學費用的方式,雖然學生家庭所承擔的學費只是學生培養總費用中的一部分,但這形成了事實上的合同關系,這對和諧校園文化的傳承產生不利影響。再次,有些高校過分注重功利主義,而忽視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發展成長的主題意義,如果處置不當,將損壞校園的和諧氛圍。最后,就業市場理想崗位的緊缺,學生就業期望值與現實間的矛盾,加劇了學生的心理不安,也對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形成阻力。

(二)認識上的誤區使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基本保障

首先,由于學校領導或相關管理部門認識上的錯誤,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合力。有些學校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僅僅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上,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其次,在我國一般都認為學校危機潛伏和發生的可能性不大,普遍缺乏危機管理制度。其實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性格千差萬別,部分大學生有可能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離異、性格孤僻等原因而產生心理障礙、學習困難和行為偏差等現象。學生面臨著沉重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甚至有的學生還面臨著家庭壓力、經濟壓力等,如果得不到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很容易引發危機事件。2004年馬家爵殺人事件如今讓人感到心有余悸,學生自殺、自殘事件也有所增加,高校經常出現的老師和學生對峙局面,甚至出現學生毆打教師的現象,都已成為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校園文化的嚴重障礙。

(三)經濟全球化使社會文化出現新的變化

校園文化呈現的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趨勢,加大了校園文化建設環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根據一項調查,我國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聯網、報紙、人際傳播、電視,最主要渠道是互聯網和報紙。非主流文化的傳播給校園建設注入活力,如通過網絡文化給學生了解社會和世界洞開方便之門,彌補了學生缺乏社會交往機會而產生的空白,但非主流文化的消極影響也不可低估,互聯網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自由度,網絡的虛擬性往往充斥著不健康的思想情緒,由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仍然不夠成熟, 網絡傳播的非主流文化容易引起學生的思想混亂,出現一些不明是非,不知榮辱,不辨善惡,不分美丑的情形,極易造成不良后果,給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關系到整個社會文化的和諧。首先,校園文化是一種相對比較特殊的社會文化,它是在學校育人環境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全員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它是學校精神、傳統和作風的綜合體現,是為社會和諧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支撐的微觀基礎。其次,整個社會和諧文化的建設,需要高校輸送大量的人才,高校承擔著為全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建設和諧校園文化,能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素質能力等方面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對社會的和諧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文明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四位一體并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對高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須具有和諧的理念與之相呼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從本質上講也就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要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中才能實現,即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才能實現。目前我國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00多所,這支力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應當率先垂范,高校只有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在無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強大的力量,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沒有高校校園文化的和諧,就難以有整個社會的和諧。

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導工程。在社會群體中,教師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教師勞動具有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具有傳承文明、教化育人的功能。教師和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到了其他職業和行業無法替代的作用,其主要體現在優秀人才培養、科學創新和文化創新,并由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學和文化水平、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上。高校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能夠引領現在的主流價值文化,而且對未來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也能起到啟示的作用。高校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創造與傳播陣地,它是社會系統中的一種前導性文化,它最能表達社會的主導思想觀念、理想信念、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價值取向、團體意識、群體心態、行為規范等主流價值文化。建設好和諧的校園文化,能為國民經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和諧提供高水平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三、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路徑

首先,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既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要承認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高校的校園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塊重要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一條根本原則。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步伐,不同文化出現在同一時空又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一種局面,校園師生群體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反映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及其形式則必須是豐富多彩,這是校園文化富有活力的根本保證,也體現了校園文化本來面目和生機活力。但承認和尊重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著對校園多元文化放任自流,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要按時代的要求對多元文化進行鑒別、篩選,既要提倡有益文化,又要防止和抵制腐朽和沒落的消極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對校園多元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導,否則校園文化建設就會陷于混亂當中,也就根本沒有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可能。

其次,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在不同的時代每個高校都會留下許多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它是長期形成的精神底蘊和辦學過程中的文化積淀。在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高校不僅要總結挖掘優秀的校園文化,而且要發揮傳承文化的基本功能。這樣既能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又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如果說研究和繼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礎性活動,而創新文化則是高校的歷史使命。因為高校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培育人,除了要把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產生深刻影響,如果沒有創新性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就會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所謂創新,就是在建設和諧校園中堅持用創新精神面對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善于用新方式和新辦法建設、發展學校。因此,根據時代的要求,堅持正確的方向和鼓勵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是校園文化繁榮、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校園文化永葆先進與活力的動力源泉。

再次,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遵循的以人為本原則,也是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原則。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必須注重教育主體之間的和諧發展,要形成諒解與寬容、公平與公正的和諧氛圍。在高校的改革和發展中,必須維護好廣大師生員工的根本利益,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然而,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學生身上,學生素質的高低是評價和諧校園文化構建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我國近代史上許多杰出的教育家都極力倡導的,并對我國高校發展曾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的教育思想。因此,高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影響廣大師生員工,以人為本在高校主要就是以大學生為“本”,要把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必須做到:在教育主體上,要更加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學校要支持、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在師生關系上,要更加注重平等和信息的雙向交流。教學方法不能通過強制的方式對學生施加影響;教學內容也不能通過強行灌輸使學生認同。在教育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學生創造及發現能力的培育。必須根據每個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潛能等因素來進行培養,要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特長充分展現。

最后,高校要統籌規劃三種文化形態協調發展,更要注重精神文化形態發展。高校校園文化大體上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三種文化形態的建設涉及到學校工作方方面面。因此,必須統籌校園文化建設各種要素,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建設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學校要指定專門的領導人負責,成立校園文化建設領導班子,統籌規劃各方面的工作,使校園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協調發展。校園文化的三個層面中物質文化處于外部層面,制度文化處于中間層面,精神文化處于內在層面,它們共同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均有影響。加強校園環境建設,促進和諧意識養成的校園環境,包括學校的建筑風格、校園雕塑、校園景點、宣傳標牌等是高校校園文化中的物質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的外在表現之一??梢哉f校園環境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種手段,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是反映一個學校校園文化狀況的重要標準。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給人以和諧美以及生機勃勃、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但這只是反映了一所學校的表層文化。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民主辦學風氣、校園精神、辦學目標、教師對學問的追求精神、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氣氛、教職工的整體素質等關系到校園文化內涵建設的方面。因此,在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必須高度重視精神文化的建設,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各個環節,都要充分體現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的理念,讓和諧的精神文化引領整個校園文化健康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協調、統一,從而建成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十六屆六中全會: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R].

[2]張楚廷.學校管理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程斯輝.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人的全面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4]孔繁華,楊敏利.努力建設先進的大學文化[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

[5]中國教育報評論員.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6,(12).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一、 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

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要拆掉員工心中的障礙, 激發員工心中的活力, 使整個團隊在沒有差異化的服務中創新差異, 用無形的工具——文化, 使人們從內心深處、對待工作的態度、以及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習慣再到付出的行動, 都能與之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流程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 趨向一致。更重要的是, 建立企業文化, 并不是讓企業拋開自身的經濟利益去一味追求表面的形式, 相反, 是要通過企業文化的建立, 把握企業的經營發展方向, 從而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業文化的作用

(一) 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思想與企業雙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因為只有這樣, 才能克服員工思想意識與經濟行為相互脫節, 把個人的榮辱利益得失和道德行為規范與我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愿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融合在一起, 并相得益彰地結合本職工作在企業文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員工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 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精神, 才更能體現出企業發展的時代精神, 增加企業活力。

(二) 有助于增強企業凝聚力。通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為基礎的企業文化建設, 創建一種鼓舞人心、鼓舞斗志與時俱進的員工機制, 有效地引導職工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職業道德標準和整體為公司著想的理念, 對自己所屬的企業產生一種信任的歸屬感、凝聚力, 從而體現出自己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感。還能通過創造良好的組織氛圍確保職工的積極勞動受到尊重, 加強職工對企業的向心力。

(三) 有利于協調和控制。企業管理的重要職能是協調、控制。管理者要對企業人、財、物及其運行過程進行有效地協調和控制, 必須依靠嚴密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管理存在兩個不可克服的缺點:一是存在著疏漏;二是具有強制性, 它只能讓人服從而不能贏得人心。根據企業現階段實踐需要所提煉出的企業文化, 是管理制度的升華, 它能把名目繁多的制度壓縮凝結成幾條富有哲理性和感召力的企業精神和行為準則, 引導員工依據行為準則, 進行自我調節;并能充分反映群眾呼聲、體現領導意圖, 進一步強化企業內部上下、左右的溝通。

三、如何創建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 它需要各方面的精心策劃、密切配合、著力建設。尤其是更加需要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建設途徑。

(一) 加強領導, 建立組織。企業黨政一把手都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負責人, 他們共同承擔起企業文化建設的創建、引導、規劃、設計及組織實施工作。黨政工團各部門各單位要按照本企業規劃的要求, 始終遵循以為人本的原則, 按照管人、管物、管事一體化的思路, 各有側重, 分工負責, 互相配合, 形成齊抓共管的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格局。成立以一把手為組長的企業文化領導小組, 下設企業文化建設辦事機構和專業工作組, 明確職責, 劃分任務, 認真負責地開展工作。

(二) 加強宣傳建設, 培訓主心骨干。平時對員工要重點普及企業文化基礎知識, 大力宣傳好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經驗與發展動態, 做到整體、系統、淺顯、連續, 提供理論保障;要時時舉辦企業文化講座、創建屬于自己公司的培訓班, 重點培育企業文化建設骨干和重心力量, 提高組織保障;更要落實建立建設企業文化的運作機制和有關規范制度, 提供高質量的制度保障;適當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內部調研, 清理文化歷史和現狀, 了解職工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建議和認同感, 奠定思想基礎;要充分利用簡報、網絡、黑板報等媒體和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廣泛進行宣傳和培訓, 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 創建機制, 規范程序。要創建好企業文化建設的調控、決策、考評等運行機制, 制定并完善企業文化建設的規范、制度等, 做到工作有章可循, 使企業文化建設始終沿著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順利前進。按照PDCA循環工作法形成有計劃、有部署、有檢查、有考評、有總結、有獎懲的工作程序, 做到工作規范化、經?;?。要建立企業文化建設資金保障制度, 使企業文化建設有正常的合理的開支渠道, 重點要落實企業文化建設的啟動資金和有關設施、場所建設的大頭資金。要將企業文化建設與創一流企業、創文明單位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 做到相互統一, 相互補充, 互相融合, 同步進行, 同步落實, 同步考核檢查。

(四) 注重實踐, 由淺入深。首先, 應選擇好企業文化建設的突破口, 最好是以視覺識別系統為第一突破口, 建設外顯文化 (如環境文化) 和文化網構架。這樣可以起到以形傳神的積極作用。人們也可以通過煥然一新的形象, 激發建設的創造性與主動性。其次, 應著手建設行為和制度文化, 應重點完善企業各類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 強化規章制度管理, 建立起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機制。企業文化本身就是為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而制度管理則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通過制度文化建設, 可將建設成果固化。第三, 應大力建設理念文化, 主要是積極培育企業價值觀, 整合提煉企業精神, 重點建設富有企業特色的企業價值觀和管理理念。隨著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注意培育典型, 總結經驗, 使之不斷深化和延伸, 在發展中不斷鞏固提高。為此, 還需要進一步做到:

一是將企業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整體發展戰略規劃。要把企業文化發展建設作為一項公司運作戰略發展的重要任務, 并且歸入到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中。要整體與經濟體制改革和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想結合, 適時調整企業文化建設規劃, 實行規劃計劃的動態性管理。

二是將企業文化滲入企業經營管理。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運行中, 一定要把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滲透、融進公司的每一位領導和員工心里。只有這樣才更能突出企業文化的人性化的人文性管理效應, 建立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思想, 建設出健康和諧、團結向上、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

三是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和監督體系。健全對干部量化考核標準, 加強對員工動態管理機制建設, 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實現崗位靠競爭, 收入憑貢獻, 促使各類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要不斷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積極推行院務公開, 開展好民主評議干部工作。近年來, 設計院黨委堅持黨管人才原則, 重視人才、愛惜人才, 實施以人才振興、發展企業的戰略措施。體現了“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前瞻性和全局性。優化企業內部的人才發展環境, 為年輕人提供發展平臺。一方面搞好干部的梯隊建設, 以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培養年輕人, 并逐步提拔年輕干部;另一方面通過對外招聘人才, 引進專業對口的高學歷年輕人才。黨委十分重視營造有利于年輕人才健康成長的發展環境, 從思想上、作風上、行動上去信任他們, 放手讓他們挑擔子、負責任, 并在生活待遇上給予一定的優惠, 對他們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做到揚長避短, 不求全責備。正面引導年輕的知識人員健康成長。企業老員工還能主動做好“傳、幫、帶”, 使他們盡快熟悉手上工作, 進入“角色”。

四是重視企業活動禮儀的策劃和員工行為養成。禮儀活動是傳播企業價值觀、塑造企業形象、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要在企業開展高雅的禮儀教育, 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 編輯印制反映企業文化建設成果的《企業文化手冊》《員工行為規范》等, 規定員工在會議、社交、接待、談判、慶典、交流等活動中的禮儀行為, 明確語言、著裝、舉止等方面的要求。要把體現先進理念的行為規范落實到經營活動全過程, 落實到員工的一舉一動上。各級領導要率先垂范, 帶動養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風。

五是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努力開展好文明集體、文明班組、文明窗口、文明職工、文明家庭等活動, 不斷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為企業文化建設良好的載體, 營造濃厚的氛圍, 提高員工的企業文化品位。

總而言之, 企業文化滲透在企業的一切活動開展中, 更是是企業的靈魂所在, 關系到企業前途命運。在我國企業已經進入“文化管理時代”的今天, 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與時俱進, 積極探索企業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載體、新經驗, 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不斷開創企業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摘要:本文論述了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作用, 以及如何創建企業文化。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立足于校園文化制度建設、營造并形成濃厚的校園和諧風氣、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等途徑。

關鍵詞:校園文化;和諧風氣;途徑

校園文化是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它對于活躍和豐富校園生活、優化校園成才環境、促進校園文明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和作用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中的一種亞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這種創造形成過程。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物質文化。它包括校園布局、建筑雕塑風格、校園綠化美化、環境衛生和各種學?;顒拥脑O施。良好的、富有個性的校園建設,能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2)制度文化。它包括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機構、生活娛樂方式、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它對于規范師生的言行,維護學校良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秩序,培養師生良好的品行,搞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3)精神文化。高校的精神文化所具有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大學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精神財富。它對于形成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團結有序、和諧寬松的育人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路徑

1.搞好校園的基本建設,美化校園環境

校園的房屋建筑、道路交通、體育場館、教學實驗設備、花園苗圃等屬于校園物質文化的范疇,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書育人、構建和諧校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園獨具風格的建筑、整潔平坦綠陰蔽日的道路、花團錦簇般的校園、寬敞明亮的教室、幽靜舒適的圖書館、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運動場、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以及清潔衛生的宿舍、食堂等,都會對師生學習生活產生重大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給師生感官上的愉悅,是師生積極進取、熱愛學校、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健康情感的動力源泉。

搞好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校園的房屋建設,包括擴建新的校舍,舊校舍的整治、維修,以及新校區建設等;二是搞好校內道路的建設和維修;三是不斷添置更新圖書資料、實驗設備,搞好圖書館、實驗室建設;四是搞好校園的綠化、美化工作,搞好校園的環境衛生;五是搞好校園運動場所建設,建設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運動場;六是建立宣傳欄、廣告牌以及設置具有象征意義的雕塑;七是保存、修復承載學校歷史的標志性建筑等等。賦予每一個建筑、每一部設備以及人文精神,使其具有教育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大學校園是知識集中的場所,也是育人的場所。這就要求大學校園的各項建設要富有濃郁的書香氣息,布局建設符合審美要求,一磚一瓦都要有其象征意義,而不是強調整齊劃一、單調直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凈化了心靈,培養了才智,陶冶了情操。

2.加強學校的各項制度建設

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規范學校成員的言行,維持學校良好的教學秩序,確立良好的校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確立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保證制度的完整性。學校的規章制度應該涉及到學校的各個領域,這樣才能保證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2)保證制度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一個學校只有科學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才能在實際工作中用制度去約束、規范其成員的言行,制度才能被很好地貫徹執行。3)保證制度的公正性。只有公正合理的規章制度才能獲得大多數人發自內心的認可,人們才能自覺地遵守各項制度,使遵章守規成為人們自覺的行動。

3.制定校訓、校歌、?;?,編撰展現校史

校訓、校歌、?;?、校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意義深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各個學校要搞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1)科學制定校訓。校訓是學校為樹立優良校風、培養良好學風而制定的,要求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茖W的學校校訓,能夠啟迪師生思想,升華人格品質,引導優良學風,統領校園文化建設,為學校改革與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對學校的各項工作起到導向作用??茖W制定校訓必須遵循以下幾條原則:第一,體現社會主義的辦學原則。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第二,突出辦學特色。校訓的制定要從學校的自身實際出發,有自己獨特的內涵。第三,繼承傳統文化精髓。傳統文化是構建校訓,使校訓更具文化魅力的搖籃。構建大學校訓要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化,使校訓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第四,富有時代特色。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高等學校的發展必須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校訓的制定只有與時代相結合才能在校園文化的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2)精心譜寫,大力普及校歌。校歌在激勵師生發揚學校優良傳統、增強學校獨有的群體觀念、培養學生勤奮學習的優良品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使校歌真正發揮作用,還必須在學校內大力普及校歌,讓每一個師生員工都會唱校歌。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歌,但是大部分學校的校歌都沒有被很好地普及,很多學校的校歌不為師生所熟悉,只是在一些大型的場合才登臺亮相,平時很少有人去唱校歌。作為校歌如果做不到讓師生耳目能祥,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只有校歌在學校唱起來了,才能使師生員工了解校歌,深刻理解校歌的內涵,才能使師生員工在歌唱中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以升華,培養熱愛學校、熱愛社會的情感。

(3)精心設計?;?。?;帐菍W校的象征。設計出既結合學校特征又富有思想內容的好?;?,可以使師生在可感觸的藝術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激發師生員工對學校的熱愛和認同。因此,?;盏脑O計要避免雷同,千篇一律,不僅要有自己的特色和獨到的文化內涵,而且也要體現藝術性符合審美要求。作為一件藝術品,?;詹粌H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還要有收藏價值。要讓學校的?;粘蔀榘殡S學生終生的珍品,使校園文化無限地延伸。

(4)完整編撰校史。校史通常是指學校從建校到現在的發展歷程。學校的校史記載著先學者己經走過的步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要充分地挖掘學校的歷史資源,把學校的光輝歷史以及為學校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展現在師生面前,供師生們瞻仰和學習。為了更好地發揮校史的作用,作為高等學校要專門組織力量編撰校史,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史陳列館,把學校歷史的本來面目完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高校只有珍惜自己的光輝歷史并把它們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資源,才能傳承歷史,發揚光榮傳統,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4.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的范圍相當廣泛,它既包括大型的學校集會、運動會、學術報告、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也包括小型的讀書活動、辯論賽、創業設計大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竟賽以及各種社團活動等。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對于師生員工塑造美好心靈、培養團隊精神、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增強體質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的活力之源,因此,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要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文化活動之中,使師生員工在活動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5.占據網絡文化主陣地,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已經成為廣大師生員工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和交流的平臺,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網絡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載體,拓展了校園文化的空間,為校園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網絡上魚龍混雜,良莠并存,對人們思想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等學校要率先占據網絡文化的主陣地,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主動權,使網絡成為宣傳先進文化、健康思想的主陣地的同時也成為人們思想交流、感情融通的主要通道。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以人為本”是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就是在物質文化建設中要把方便師生員工的生活和學習放在第一位,充分體現對師生員工的尊重和關愛;在制度文化建設中,要充分體現制度的人性化,寬嚴適度,不苛求,不放縱;在課程設置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把學生培養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使學生人盡其才、學有所成為第一要務。

2.充分體現民主、法治精神

民主、法治精神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青年大學生是中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觀念如何,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社會的走向。缺乏民主法治觀念的一代,將會嚴重遲緩我國社會的進步。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體現民主、法治精神,使廣大學生在學生時代就受到民主、法治精神的強烈熏陶,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而且也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民主法治化進程,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葛金國.學校管理學[M].武漢: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219.

[2]劉德宇.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7-9.

[3]王邦虎.校園文化論[J]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2.

和諧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構建和諧先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體系成為黨與政府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創新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農村文化逐步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提出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戰略任務,而新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這一重大戰略里的重頭戲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黨的新農村文化建設是黨的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主題曲,它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成敗。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盡管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障礙性問題。

1.農村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單調,設施缺乏。雖然農村的現狀發展不平衡,但農村文化娛樂生活單調和設施缺乏卻是很普遍的現象。目前,提供給農民進行文化生活的途徑、渠道、方式都非常有限,農民絕大部分信息來源單一,農村的信息來源渠道窄,有不少農民至今還始終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單調的生活方式難免造成他們精神的苦悶與空虛。

2.對封建迷信現象的需求有所增長。許多農村開始興起編家譜和建廟宇之風,凡是重大的事情基本上都要燒香拜佛、算卦相面、預測兇吉,甚至有些人有病不去醫院,而是依賴封建迷信。許多人乘機通過各種手段來蒙騙群眾,非法達到各種聚斂財物的目的。這些都給新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一定的阻力,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很大隱患。

二、黨的農村文化發展落后于經濟社會

發展緩慢的原因:

1.黨的基層黨委與政府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的人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村文化自然就有了;認為GDP重要,沒有精力去搞文化建設;認為農村文化建設就是蹦蹦、跳跳、唱唱,搞幾次活動,沒有把它放到議事日程上來。

2.投入不夠,隨著集體力量弱化,近年來,國家對農民減負和農村基層經費的制約,無法對農村的公共文體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導致了文化基礎設施落后。

3.組織不力,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起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不到位,體制不靈活,還是用計劃經濟的一套,不能發揮各種文化主體的作用,不會用市場經濟的調節手段,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搞文化建設。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加大改革力度,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鍵首先是要解決好基層干部,特別是黨政正職的認識問題。認識到位,且有高度,才能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從而解決好遇到的問題。在評價和選拔任用干部時,組織部門應增加基層干部文化建設工作的考評分值,完善投入機制、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和隊伍建設。

2.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開辟多層次的文化建設投資新渠道。各級黨委、政府可結合精神文明創建、新農村創建等工作,建立加大對農村文化投入的比例、辦法、速度。狠抓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努力形成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中心、戶有文化人的發展格局,以農村“文化小團體”活動輻射開來,形成農村文化網絡。多渠道籌集經費,國家撥款、社會籌集和自身積累是籌集文化建設經費的主要渠道,而社會籌集和自身積累最具潛力可挖。

3.加大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發展,但各種管理體制還不甚健全,精神垃圾仍然存在,有些地區還十分嚴重,對農村文化健康發展影響較大。各級部門對一些披著宗教外衣的邪教組織的非法聚集活動也要堅決取締和打擊。另外,對于農閑時節農村的一些賭博成風的地區,要堅決打擊,絕不姑息,以此凈化社會風氣。

4.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創新農村現代文化形式。農村的傳統節日、民俗文化活動,作為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展示和傳承的載體,顯示著農村傳統文化的恒久魅力,要使之和現代文化有益地結合。新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改變單一形式,把現有資源和當地的民間傳統結合起來,進行挖掘和整合資源,要讓深奧的理論簡明化,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傳播方式如評書、戲曲、相聲、小品等來闡述深刻的道理。

綜上所述,新農村文化建設是黨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政策,它的完善對新農村和農村現代化進程都有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相信通過社會組織、黨和政府與農民自身的共同努力,必將建立一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和諧新農村文化體系,促進新農村的全面發展。

上一篇:影視傳播論文下一篇:商業策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