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

2023-09-21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漁業成為海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對于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滿足區內居民需求,擴大海水產品貿易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此來促進濱海新區海洋漁業不斷升級。

關鍵詞:海洋漁業;產業結構;濱海新區;天津市

海洋漁業是濱海新區經濟板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以來,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成上升趨勢,總體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及資源和環境等因素的多重約束下,新區海洋漁業發展上升勢頭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漁業產量下滑影響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漁業產業結構亟待升級優化。

一、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現狀

(一)海洋漁業發展態勢良好,穩中有進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經濟總值達到5027億元,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為13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產品產量達到40.90萬噸,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產品產量為39.86萬噸,比2012年增加了9.2%,水產品產量逐漸穩步增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達到23.9299億元,其中漁業生產總值(現價)為10.9960億元,占濱海新區第一產業的45.95%,所占比重較大,與2011年相比而言,農林牧漁業增加了9.3790億元,漁業產值增加了4.1981億元。與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農林牧漁業產值達到375.62億元,漁業生產總值為61.66億元,其中濱海新區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全市6.4%,漁業產值占全市漁業總產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達到412.36億元,同比增長3.8%,漁業產值達到73.20,同比增長5.4%。

(二)漁業結構比重逐漸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349.48億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179.87億元,2.46億元,98.52億元,58.61億元,10.03億元,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比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比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產業內部結構比為0.53:0.075:0.263:0.178:0.025,漁業產值結構從2011到2013年分別為16.7%,16.4%,17.8%,漁業比重穩中有進,漁業結構在數量關系上呈上升趨勢。與天津市整個地區相比,濱海新區2012年農林牧漁總產值23.9299億元,農林牧漁產業結構比為0.27:0.002:0.273:0.46,其中漁業產業結構占第一產業比重較大,而海水養殖,海洋捕撈等海洋漁業總量逐漸上升,海洋漁業結構日趨合理。

(三)漁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濱海新區海洋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漁業水產養殖面積4.13萬公頃,海洋漁業生產總值為7.9億元,與全市相比,濱海新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0.89萬公頃,占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的22%,其中塘沽水產養殖面積為2014公頃,漢沽水產養殖面積1129公頃,大港海水養殖面積5733公頃,淡水面積為5107公頃,水產品產量5.3090萬噸。到2014年末,濱海新區已興建了100萬平方米的工廠化養殖基地,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加工業,石斑魚,大菱鲆等水產品年產量可達萬噸,以天津市濱海新區楊家泊鎮為例,該鎮以打造新區水產集聚區為目的,加快發展工廠化水產品養殖,目前已有水產養殖面積9800畝,海水養殖面積6600畝,淡水養殖面積3200畝,海水養殖占比較大,設施養殖企業達41家,主要從事海水產品養殖,海珍品養殖,及育苗孵化作業。漁業規模不斷擴大。

二、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捕撈致使近海資源衰竭

目前我國漁業資源存在著衰竭的現象。由于近30年來漁業資源開發幾乎是消滅特種式捕撈,導致大量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獲物常年處于低劣化狀態。

過度捕撈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起初捕撈的目標是海域中個體大、價值高的魚類,當系統中這類的魚類資源枯竭時,捕撈的目標是轉向相對價值較小的物種,而當這種資源也消耗殆盡時,捕撈的目標則轉向下一級。這樣海域中所有的資源都趨于枯竭,漁業資源等級退化。

如今海區的魚群分布密度日趨降低,比20世紀50年代降低了80%。獲取的魚類中傳統經濟魚類日趨減少,日益衰退趨勢加快,較之前年份更多為個體小、價值低的魚類,原本優勢魚類轉變為稀少物種。

(二)海域環境日趨惡化

海域環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賴以生存、繁衍的空間環境。海域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海洋漁業的前景與發展,而我國日趨惡劣的海域環境,嚴重限制了漁業與養殖業的發展前景。

天津市濱海新區近海海域環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兩個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經處理的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廢水、廢物是造成海域環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據天津市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4年度天津市14個陸源入海排污口進行監測,結果表明陸源排污口達標次數僅占監測次數的8.5%,低于2013年,達標率較低逐漸下降,排污情況嚴重,對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監測數據表明,氨氮超標率達50%,鉛超標31.8%,石油類和泵超標率均為27.2%,對海水污染較大,濱海新區近海水域環境不容樂觀。第二,目前新區大面積、單品種、高密度的養殖格局也造成了對海域環境的嚴重破壞。近海水產品養殖以高投放、高施肥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餌料以及魚蝦糞便、殘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細菌病毒。加之養殖密度大、海洋自凈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導致濱海新區漁業資源的衰退。

(三)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強

漁業信息化是指將遙感信息處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電子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漁業生產活動中,推動漁業現代化進程,對漁業增長起越來越多的積極作用的過程。通過提升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來推動海洋漁業提質增效,是海洋漁業深化發展的重要方面。

我國的相關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低,綜合能力差;相關信息技術相對落后,不能快速、準確地發現、解決問題;相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脫節;相關技術推廣較為滯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著海洋漁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養殖業遙感技術監測不能大面積實施,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專業人才等都阻礙了海洋漁業信息化發展,因此,濱海新區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進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結合上述分析,對于促進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從以下五個角度探討:明晰產權,加強海洋漁業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保護海洋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提高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以漁業科技園區發展來帶動海洋漁業經濟進步;發展現代遠洋捕撈漁業;大力發展海洋休閑漁業。

(一)明晰產權,加強海洋漁業管理制度

產權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漁業捕撈“公地悲劇”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發海洋生物性遞減,資源衰竭等問題,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撈產權,將海洋漁業資源的使用權和擁有權分離,使漁業資源產權實現市場交易,盡可能的達到漁業資源最優開發利用。其次探索個人可轉讓配額制度,防止過度捕撈。第三,按照《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和《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來制定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政策法規,建立健全與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相適應的海洋漁業管理制度體系,使濱海新區海洋漁業保護,增殖,開發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學規范合理。第四,嚴格制定科學的捕魚量,建立合理的休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漁業資源的產卵場及魚苗的生存,降低漁業資源的總捕撈量。

(二)加大海域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保護海洋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資金投入,減少漁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污染排放,為海洋生物生存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態保護制度,從制度角度限制人為的污染海域環境的行為,減少海洋漁業生產作業過程中的海域環境污染。第二,建立濱海新區涉漁工程項目的生態補償機制,降低對近海水體的污染,加強對海域水體的檢測,提高應對海洋漁業事故的突發應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災害,提高預防控制能力,保護海洋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此外,建立涉漁生態保護區,充分發揮濱海新區近海資源優勢,推廣生態海洋漁業發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保護海洋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三)提高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發展現代海水養殖業及海洋休閑漁業

伴隨信息技術,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海洋漁業裝備的級別及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提高海養魚業產值,提高海水產品產量,發展匹配產業具有重要作用,互聯網+海洋漁業成為海洋漁業發展的新的方向和領域。提高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漁業基礎設施是推動新區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斷提升和改進濱海新區海洋漁業信息化水平,從外部硬件設施上提高海洋漁業裝備信息化水平,加強海水養殖、海洋捕撈裝備和設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漁業養殖、捕撈效率。從軟件條件上要加強互聯網技術在海洋漁業領域的應用,創新海洋漁業發展方式,銷售模式,提高RS技術,GPS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對海水養殖業的帶動作用。

其次,海洋休閑漁業將旅游、觀光,休閑協調起來發展,實現了海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互動融合發展,創新了海洋漁業發展業態及模式,對于提高漁民收入,壯大濱海新區漁業經濟作用巨大。首先,通過海上垂釣,海底觀光,水族館觀賞,漁家樂等休閑活動與漁業作業生產相互滲透發展,激發海洋漁業發展的潛力,推動海洋漁業產業鏈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產業形態,帶動新區海洋漁業結構升級,促進漁村環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漁業現代化發展,不斷打造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經濟升級版。此外,大力發展新區海洋休閑漁業還必須發揮新區資源優勢,突出新區特色品牌;提高新區漁業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加強政府支持力度等進一步實現濱海新區海洋漁業高質量高層次發展。最后,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物聯網等將濱海新區海洋休閑漁業服務,漁家樂,漁業景區參觀等項目進行網絡營銷,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旅游消費,既帶動了濱海新區海洋漁業發展,促進漁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濱海新區新的產業增長極。

參考文獻:

[1]權錫鑒,花昭紅.海洋漁業產業鏈構建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

[2]王淼,劉勤.實現我國海洋漁業外部轉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07(09).

[3]中國政府網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環境狀況公報.[EB/OL].http:http://www.tjzfxxgk.gov.cn/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4]王淼,劉勤.我國海洋漁業內部轉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09(0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天津港公安局)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2篇

摘要:海洋文化產業是廣西省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但由于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存在海洋文化專業人才嚴重缺乏、海洋文化資源沒有高效利用、海洋文化產業品牌仍未打響、海洋文化產業集群還未形成等問題, 嚴重影響了海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而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構建為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契機。因此,依托環北部灣經濟圈,廣西省應積極實施人才興文戰略、文化創新戰略、品牌定位戰略、集群發展戰略,從而促進其海洋文化產業發展。

關鍵詞:環北部灣經濟圈;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文化產業是當前最富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海洋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學理論在海洋經濟領域實際應用的產物,除了包括那些可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海洋文化產品或服務外,根據日本學者日下公人的觀點,還包括那些在其產品中注入海洋文化元素、利用海洋文化資源為一般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創造經濟效益的涉海產品。2012年11月30日,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自治區海洋局組織專家在南寧評審并通過了《廣西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策劃》,同意廣西將海洋文化產業作為近年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這更加有利于推動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盡管如此,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相對于其他沿海地區而言,仍然發展緩慢。因此,為加快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本文就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環北部灣經濟圈背景,提出適合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措施,從而促進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一、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廣西省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海洋資源和人文歷史海洋資源,其海洋文化底蘊深厚,海洋特色文化元素明顯。近年來,隨著廣西省政府對于海洋文化產業的重視,廣西的海洋文化產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一)海洋文化產業產值不斷攀升

2012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693億元,比上年現價增長15.9%,占2012年廣西地區生產總值的5.3%。約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四城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地區生產總值的16.0%。而2014年4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發布了《2013年廣西海洋經濟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豆珗蟆凤@示,2013年廣西海洋生產總值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8.1%,超過2012年15.9%的增速。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7.1%、41.9%、41.0%。數據表明,廣西省海洋經濟在不斷地發展,使得廣西省的海洋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海洋文化產業產值也得到不斷攀升。

(二)海洋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

隨著環北海灣經濟圈的構成,廣西省借助海洋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沿海地區興建了一批海洋文化產業,并形成一定的規模。如形成了以文化旅游產業、節慶、演藝產業、旅游紀念品產業為代表的重點海洋文化產業,還興建了包括以影視文化產業、特色手工藝產業、健康飲食文化產業為代表的重點培育海洋文化產業。這些海洋文化產業項目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這些海洋文化產業通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已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成為了廣西海洋文化產業中的亮點。

(三)海洋文化產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

隨著廣西省政府近年來開始重視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廣西北部灣海洋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以濱海旅游業為主,包括海洋休閑漁業、海洋休閑體育業、海洋歷史民俗文化業、海洋節慶會展業、海洋工藝品業、海洋文學藝術業等內容較為完善的海洋文化產業體系和產業門類。完整的海洋文化產業體系有利于提高整個海洋文化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但是,這些海洋文化產業目前發展還不成熟,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全國的知名度還比較小。

二、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廣西省擁有豐富的海洋歷史文化資源,文化內涵豐富,且也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廣西省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的一些問題,致使其海洋文化產業并沒有預期發展得那么快,還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區。

(一)海洋意識淡薄,海洋文化人才嚴重缺乏

廣西省擁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國重要的人文景觀的旅游勝地,如廣西桂林市就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因此,當地人們一直鐘情于發展“山水文化”。但是,由于廣西省海洋意識淡薄,造成其對于海洋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并沒有山地文化資源那么強。而廣西省海洋意識之所以如此淡薄,最根本的原因是其海洋文化教育比較落后。一方面政府部門及社會大眾媒體未能積極加強關于海洋信息和海洋知識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廣西省各大高校也沒有開設相關專業課程來為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據調查得知,廣西省現有23所具有招生資格的本科高校,僅有2010年成立的欽州學院開設海洋學院,這才結束了廣西省沒有從事海洋科學高等教育機構的歷史。

(二)創新能力不足,海洋文化資源低效利用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文化產業也開始成為了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創新是海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的重要突破點,它有助于對海洋文化資源的進行重新整合和高效利用,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但目前廣西海洋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海洋文化產業只是將一些海洋類手工藝品進行簡單的陳列,并沒有真正地將海洋文化與其他相關的產業進行很好地鏈接,形成海洋文化產業群。

(三)品牌認知不強,海洋文化品牌仍未打響

品牌建設是文化產業的靈魂。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都需要依靠品牌的建設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而廣西省除了桂林山水文化品牌比較著名之外,其他能耳熟能詳的海洋文化類的品牌很少。雖然,廣西省擁有以京族為代表的民族特色和以南珠文化為代表的南疆特色海洋文化,但真正能夠作為整體特色品牌來代表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的海洋文化品牌仍未真正打響。究其根源,在于廣西海洋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海洋文化內涵還不能進行深度挖掘,品牌認知不強。他們沒有認識到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重要性,從而未能打造出獨具北部灣特色的海洋文化產品的品牌。

(四)區域協調不夠,海洋文化產業集群尚未形成

廣西省沿海城市,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雖處于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核心地理位置上,也有著獨特的海洋文化資源,但其海洋文化產業的整體區域優勢并沒有體現出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海洋意識淡薄、創新能力不足、品牌認知不強之外,一方面是由于廣西省政府沒有對整個沿海地區的海洋文化產品進行統一的區域規劃,使得各區域之間的海洋文化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和市場競爭無序,從而導致整個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沿海各區域之間,市場相互封閉、缺乏協同合作,從而使得區域協調性不夠,造成海洋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優化配置,難以實現海洋文化產業的規?;?、產業化發展。

三、依托環北部灣經濟圈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構想

隨著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北部灣經濟圈已慢慢成為中國繼“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灣經濟圈”之后的“第四經濟圈”。環北部灣經濟圈是一個臨海經濟圈,它是指中國南部環繞北部灣的地區,它的總范圍是簡稱 “兩國四方”。兩國即中國和越南,而四方是指北部灣東部的廣東省雷州半島和海南省,西部的越南北部沿海地區,即海防、下龍、河內等主要城市,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等。

(一)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強化海洋文化人才的專業性

在環北部灣經濟圈背景下,為提高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需實施人才興文戰略,強化其海洋文化人才的專業性。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人才資源永遠都是第一資源。隨著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構建和廣西海洋文化產業的不斷深入,必須實施“人才興文”戰略。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構建,為廣西省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引進大批優秀的人才來進行開發。尤其海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中,廣西省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多層次、多渠道引進和培養海洋文化專業人才。應該加強海洋文化的宣傳,提高全民海洋意識,從而重視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增強海洋文化產品的新穎性

在環北部灣經濟圈背景下,為拓展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度,需實施文化創新戰略,增強其海洋文化產品的新穎性。在環北部灣經濟圈的規劃與建設后,廣西成為了對東盟開發的前沿和窗口,北部灣經濟區可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促進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環北灣經濟圈內,各種海洋文化產品的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而廣西省沿海地區的一些海洋文化企業要想在圈內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就必須要使海洋文化企業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產品,增強海洋文化產品的新穎性。光靠那種展示海洋文化資源和簡單加工的海洋文化紀念品的方式,無法深度挖掘海洋資源的文化內涵,也無法拓展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度。因此,我們需提高海洋文化企業的創新能力,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三)實施品牌定位戰略,擴大海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以環北部灣經濟圈為依托,為拓寬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需實施品牌定位戰略,擴大其海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環北部灣經濟圈的規劃與建設必然促進經濟圈內對海洋文化需求的旺盛。而要想滿足市場的需求,廣西省必須要突出重點,打造一批有廣西省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品牌。首先,重點打造特有的南珠文化、京族文化、海豚文化等特色品牌,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品牌項目特色,即獨具北海灣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其次,打造區域品牌特色,即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三個主要的北海灣海洋文化城市,樹立各自的城市文化品牌,如欽州市重點打造好海豚文化和三娘灣等山水文化品牌。

(四)實施集群發展戰略,提高海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以環北部灣經濟圈為依托,擴大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確定集群發展戰略,提高其海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海洋文化產業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尤其是在沿海地區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隨著我國沿海經濟的發展,“環北部灣經濟圈”已慢慢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廣西省應充分把握好這一機遇,大力發展海洋文化產業,提高其在經濟圈內的競爭力。而文化產業的集群化發展戰略能夠促進區域內的文化產業相互溝通、相互協作,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在文化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首先,利用沿海地區位于環北部灣海洋經濟圈這一地理優勢,對該地區進行統一的規劃與指導,合理規劃各區域的海洋文化產業。其次,借助其政策支持的優勢,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加快廣西省海洋文化資源的整合,建設地方特色海洋文化產業。最后,廣西省政府應推動生產要素在各區域的海洋文化產業中流動、重組和融合,從而擴大廣西省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日)日下公人.新文化產業論[M].范作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89.

[2]廣西在全國率先對海洋文化及產業發展作出策劃[DB/OL].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1203/newg

x50bbd88b-6523032.shtml,2012-12-03.

[3]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2012年廣西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http://www.gxoa.gov.cn/NewsView.aspx?id=5411,2013-7-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2013年廣西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http://www.mlr.gov.cn/xwdt/hyxw/201405/t201

40506_1315895.htm,2014-05-16.

[5]張君.論廣西在環北部灣經濟圈中的機遇[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08).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3篇

2012年11月30日,“2012第二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暨北京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曾憲梓會堂隆重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學院、北京農業職業學院、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協辦,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等7 家單位承辦。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提供公益支持。來自國內科研院校的行業領頭專家,全國30多個市縣的領導,國內農業龍頭企業、科技企業代表,國外使館農業參贊及相關國外企業代表,特約媒體等50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以“農業發展·國際合作·縣域交流·科技創新”為主題,通過國際農業科技交流、特邀農業專家專題報告、特邀嘉賓論壇、縣域農業專題研討會、農業園區考察、產品展示等多種形式,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縣域農業交流、國際農業合作、品牌農業展示等農業發展熱點問題,從農業政策、農業科技、農業發展等不同角度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會議開幕式由中國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海芹主持。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致大會開幕辭,柯炳生校長在致辭中代表中國農業大學向蒞臨此次會議的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一百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秉持“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訓,一方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一方面加強校地、校企、校園合作,注重將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高新技術成果盡快應用于生產實踐。他相信,通過此次會議的召開,能更好地將現代農業科技的理念持續深入地推廣,進一步促進縣域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向朝陽,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朱明,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成貴,北京市通州區區委常委、副區長于世疆,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副秘書長梁范棟,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處長李赤分別向大會致辭,對大會的勝利召開表示祝賀。農業是縣域經濟的基礎,推進農業現代化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關鍵任務,也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十八大精神,一如既往地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此次高層論壇為我國在縣域現代農業發展上探索出一些新思路,為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開幕式結束后舉行了簽字儀式,縣域代表山西省保德縣、山西省原平市、北京天地超云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中國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規劃科學研究所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

隨后,舉行了國際農業科技交流會,新西蘭大使館農業參贊Neil Kennington、中國以色列商會會長Mickey Mushinsky、西班牙大使館環保、農業及海洋環境處Almudena Minguez、荷蘭企業Priva總經理Oscar Niezen分別介紹了各國的農業發展概況,并表示愿意與中國加強農業合作,保證兩國科研力量有效利用,雙方資源優勢互通有無。

下午,舉行了特邀專家報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中國農業大學李道亮教授、李里特教授、張正河教授,中國創意研究院院長陳放等分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的現代農業》、《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產業現狀及發展振興之路——以食品加工為例》、《縣域農業產業化成功案例剖析》、《如何打造創意農業》為題做了精彩的報告。

之后,圍繞“縣域農業發展模式探討”和“農產品加工、品牌農產品”兩個議題分別舉行了特邀嘉賓論壇。河北省唐山市政府副秘書長劉遠平、山西省太原市農業委員會主任康寶林、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縣委書記楊福平、黑龍江寧安市人民政府市長徐利刃、山西省農業廳副廳長董希德、廣西省農業廳副廳長郭緒全等特邀縣域代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正河教授、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安玉發教授等專家代表,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副總裁何學功、北京天地超云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岑巖等企業代表圍繞相關議題做了精彩發言。

晚上,針對縣域農業發展組織了“都市農業發展新趨勢討論”、“中牟模式:加強農業園區建設,促進縣域農業跨越式發展”、“農產品進入首都市場銷售渠道探討”3 個專題研討會。

2012年12月1日,與會代表參觀考察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北京通州區食用菌農業園等典型農業科技示范園。

本次會議以論壇、專題研討等多種方式緊緊圍繞我國縣域農業發展的熱點問題,內容豐富,對促進我國縣域農業的發展和農業領域的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4篇

翡翠是玉文化的一種代表: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玉的民族,我們的祖先認為玉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美石,和大自然、宇宙有某種神秘的聯系,因美而敬,因愛而懼。當先民們把那些色澤晶瑩的美石,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制成帶有一定意味的形狀用于各種用途,說明了人類獨具的想象力和對美的追求,意味著人們思想中的信仰、寄托和審美。一件玉器或飾物,表達了最原始的審美意識,最早的信念和虔誠,在歷史過程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意,發生著新的作用。經過歷史歲月的浸染,逐步形成了我國特有的玉文化。

翡翠是山川大地之精華,玉文化是民族智慧與山川大地精華完美結合的產物。翡翠文化,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繼承而來,是玉文化高層次的發展。它集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宗教、政治、經濟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對翡翠這種玉石的不斷認識和發展過程中,翡翠把中國傳統玉文化推向頂峰。翡翠的綠色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個性,那就是和平、奮發、自強不息的精神;翡翠的綠色又是大自然的主色調,代表著年輕、旺盛及向上,熱愛生命,很好地表現中華民族的勤勞,勇往直前的精神;翡翠的綠是那樣神秘深邃,含蓄端莊,純潔柔和,它代表著一種向往,一種自然之邊,一種中國傳統文化哲學和美學。翡翠以綠為主,各色相容,合而不同,代表著我國眾多民族的團結,可以說玉是華夏之魂,翡翠是中華之瑰寶。

我們遠古以來就有一個神秘而美麗的神話傳說—女媧補天。我們知道女媧補天用的是五彩石,為什么用五彩石而不是一塊隨便的石頭呢?我們從神話中可以看出人類的主觀意識也是一種美學的追求。

早期的玉器和現代的玉器的定義也有所不同,早期認為美石為玉,也就是我們從物質上獲得精神上的一種滿足。

古人用“君子比德于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來形容人的精神高潔;形容男人英俊瀟灑用“玉樹臨風”;形容女人的則更多,如“冰清玉潔”、“婷婷玉立”、“如花似玉”„„

其實玉器的發展在全世界各地也都有出現,古瑪雅人玉面具的制作與中國的紅山文化時期接近,但隨瑪雅人的消亡玉器也沒有進一步的發展;新西蘭毛利人 1

制玉始終停留在裝飾品的層次,而中國的玉文化延續8000年的歷史從未間斷。

一、神玉文化:

1、 新石器時代:玉文化的產生過程—玉和石頭的分離

(1) 紅山文化:大約公元前4000-6000年,位于內蒙赤峰一帶。主要代表產品有:C形龍(華夏銀行的LOGO)、玉豬龍、鳥類等動物造形圖案。

(2) 良渚文化:大約公元前4000年,位于浙江良渚一帶。主要代表產品有:玉璧、玉琮等。

2、 夏代:夏代出土的玉器不多,代表產品七孔刀。

3、 商代:商代婦好墓中出土750多件玉器,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其主要功能有:祭祀、禮儀、佩飾、陳設、生產、殉葬等。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玉人體現出當時奴隸社會嚴格的地位分級,也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的關注和身份的關注;還有一件黑背白腿俏雕的甲魚,打破了俏色巧雕始于明清時代的說法。

二、禮玉文化:政治統治神秘化

西周:從西周開始,玉器被規定佩戴。

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又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立體雕的產品,如玉馬。此時還出現了組佩,佩戴胸前隨人的移動發出清脆有節奏的聲音,主要用于限制自己的行動和儀表并追求視覺和聽覺美。

三、德玉文化:

東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這個時期誕生了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鬃拥某霈F帶來了他的思想給中國人或者說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一定的行為準則??鬃雨P于玉有德的學說奠定了玉的后來的理論基礎,成為了玉器發展的一個精神支柱。也因為孔子認為玉有德,而使玉得到發揚光大。

隨和之寶:隨侯之珠(曾侯乙)、和氏璧(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 《禮記》中孔子: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道、德

管子:玉有九德

荀子:玉有七德

到漢朝的時候在《說文解字》歸納為五德:仁、義、智、勇、潔。

玉由此從王室普及至上流社會,走下神壇進入民間。

秦:

秦享國時間只有14年,未發現有出土玉器的報告??赡軐碓谇厥蓟柿瓯婚_采后會有所發現„

漢:

項羽鴻門宴請劉邦,范增舉玦示意的故事。

漢朝出現了大量的葬玉:覺得玉可以使人不朽

玉唅:蟬形,(1)高潔:只飲露水,叫聲鳴亮(2)重生:蟬蛻變重生,從爬蟲變成飛蟲。

玉握:豬形,豕„

中山靖王墓,最早的金縷玉衣;江蘇獅子山楚王墓,最大的金縷玉衣;廣州南越王墓,最早的絲縷玉衣。

金縷玉衣 > 銀縷玉衣 > 絲縷玉衣

西漢仙人騎馬玉雕件、東漢馬踏飛燕都是動態的馬,表明玉器寫實越來越多。 隋、唐:

隋朝和秦朝相似,享國時間非常的短。有史料記載的是最早的玉釵、玉簪出現在隋朝。

唐代是封建王朝的頂盛,最有名的玉器是玉代(蟒袍玉帶),從高祖李淵時候就有規定的佩戴了。玉帶 > 金帶 > 銀帶

唐朝時期金銀器的出現和唐三彩的流行都在很大程度上對玉器有所沖擊。 雖然如此,唐朝仍是玉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1) 絲綢之路進一步開通:打通了中國和中亞、西亞、歐洲地區的通道,提高了和他們的文化交流,反映在玉器上的有羚羊獸首杯(波斯文化)。

(2) 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佛教文化得以進一步的發場和普及,飛天、觀音、佛等雕件出現。

四、飾玉文化:

宋、遼、金:

宋代帝王尋求和平,甚至以土地換和平,人口一度增殖,人民暨求平安多生子女„

開始出現玉墜(立體的把玩件)

玉佩(平面的佩戴件)

玉墜抓在手中有一驚安心的感覺,增加安定的感受。

宋代出現了第一次摹古收藏熱:(摹商、周到漢)

1、 政治原因:帝王提倡,宋徽宗酷愛藝術。

2、 文化原因:宋朝興起最早一次的文物考古熱。

3、 經濟原因:富裕使士大夫有錢來收藏。

宋代玉鴨、執蓮童子等反映了生活現實。

遼:交頸鴛鴦、玉臂鞲

金:春水玉、秋山玉

宋遼金玉器主題多以務實、收斂為主,與唐代務虛類不同。

元代:瀆山大玉海(忽必烈時期制造的碧玉酒器)反映了當時元代蒙古人豪放的性格„

像元青花瓷器都是比較大件的

明代:明代玉器發展相對較為緩慢,而同時期的家具和紫砂壺卻相對發達。明代與西域地區被隔斷,玉器來源不暢,所以治玉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質量。明代的玉器也被收藏者們稱為“粗大明”,但是明代誕生了一位被稱為“治玉第一大家”的陸子岡。

清代:玉器的顛峰時期,也是傳統玉器和翡翠更替時期

(1)顛峰時代:

1759年乾隆平定準噶爾回部,打通了玉器的運輸通道,因此玉量豐富。凡說玉必說乾隆玉,說工必說乾隆工,乾隆時期治玉達到顛峰。乾隆喜愛玉器超過任何人,詠玉的詩超過800首,他的14個兒子全部以玉命名。

中國最大的玉器作品“大禹治水圖”,從山上開采出來到最后完工運回北京耗時超過10年,可以想像當時國力之強盛。

另外一件國寶玉器“桐蔭仕女圖”,是一位玉匠用一個殘料制作而成的,開創了就玉石就形而創作的先河。

(2)白玉與翡翠更替:

① 嘉慶四年的時候嘉慶帝下旨停止河田地區進貢玉料,白玉數量由此大幅減少。

② 慈禧太后癡迷翡翠。

由于白玉數量的驟減和統治階層癡迷翡翠,引領了一場綠色時尚潮流,從此翡翠開始在國內上層社會流行。

9、 近、現代

近代:宋美齡引領的另一次時尚潮流

現代:(1)上世紀90年代后,翡翠開始流行并走翹,價格迅速上漲,短短的10年間價格上漲超過40倍。(2)08奧運會對中國玉文化的宣揚使翡翠、白玉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如今,翡翠已經不再是達官貴人、皇親貴胄的專屬奢侈品。作為吉祥如意之物,翡翠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首飾消費、收藏的一大熱點。近年來,國內翡翠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消費者購買翡翠首飾的經濟能力日益強勁,對翡翠飾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的親密接軌,玉石文化得以進一步推廣。翡翠、玉石創作也進一步國際化,中西方工藝相結合,傳統的翡翠玉石與國際先進的鑲嵌工藝結合迸發出令無數消費者驚嘆的火花。翡翠工藝、題材的西方化、潮流化使我們既可以消費時尚又可以品味文化。

從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翡翠的價格上漲何止40倍。尤其是高檔翡翠的價格更是居高不下,即便是在金融風暴之下也不曾下滑。外行看色內行看種,隨著消費者對玉文化的了解,翡翠專業知識的掌握,翡翠的購買傾向將會越來越趨向高端產品,種質好的產品。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5篇

為搶占海洋開發主動權,全面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去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對藍色經濟區總體目標、基本思路、發展重點等方面作出明確安排。根據這一部署,山東省30多個省直部門歷時一年,編制完成15.95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和6.4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組成的半島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同時完成26個專項規劃。規劃主體區確定為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濰坊、日照六市以及濱州的無棣縣和沾化縣所轄陸域,共涉及51個縣市區,聯動區包括規劃主體范圍之外的省內幾大區域。

根據規劃,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以3000多公里海岸線為主軸,突出做大做強海洋經濟這一主線,堅持交通同網、市場同體、環境同治、產業聯動、信息共享,將7市51個縣市區設定為主體區,與其他市縣區組成聯動區,互促互動,聯動發展,從而實現陸域與海域的統一大布局。

在半島藍色經濟區空間布局上,山東提出構建“三帶三區”總體發展框架,即在16萬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遠形成海岸、近海、遠海三條開發保護帶,此舉相當于將山東的陸域面積擴展了一倍,既可承載養殖捕撈、遠洋漁業、海洋食品等海洋經濟第一產業,也可承載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產業、海洋工程、環保產業、海洋化工等海洋經濟第二產業,更可承載旅游、物流、海洋信息產業等海洋經濟第三產業。

規劃提出,按照“突出重點、凸顯特色,接長短板、拉長鏈條,提升素質、拓展空間”的思路,重點選擇鏈條長、關聯度高、帶動效應大的產業,以科技研發為先導,實施集中突破,著力在海洋生物產業、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能源礦產業、現代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物流業、海洋文化旅游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生態環保產業八個方面形成產業優勢。這八大產業,體現了高端技術、高端產品、高端產業引領發展的方向,在“藍色產業體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經濟區發展新空間。

青島市響應省的號召,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實施“海上山東”建設戰略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海洋開發與管理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和科研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充分做好“海”的文章。 加大海洋規劃立法,堅持依法管理,建立規范的海洋開發新秩序。我市始終把規范海洋資源開發作為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堅持開發與管理并重,科學

配置海域資源,嚴厲打擊非法圍填海、非法采砂和海域污染等違法行為,依法維護了海洋開發秩序。近年來,我市編制完成了《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制定實施了《青島市海洋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條例》以及海岸帶規劃、海洋漁業管理等地方性法規。同時,切實抓好海域使用管理“三項制度”的落實,大力推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權屬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目前,海域使用登記率、確權率和年審率均達到99.8%以上。我市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區、中國海監執法示范單位,2006年,我市被評為全國海域使用管理先進單位、全國海洋環境保護先進單位、全國海洋執法先進單位、全國科技興海先進單位,并被授予“全國海洋綜合管理特等獎”。

突出港口龍頭地位,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努力構建海洋產業新體系。一是突出港口發展。青島港是重要的國際貿易口岸和海上運輸樞紐。港口西移和區港聯動的順利實施,為青島港口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拉動了西海岸迅速騰飛。目前,青島港與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2006年總吞吐量突破2.24億噸,集裝箱突破770萬標準箱,集裝箱、原油、礦石的吞吐量均位居全國前三位,成為中國綜合功能最強的億噸大港。二是深度開發濱海旅游。青島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濱海旅游資源品位和知名度較高,秀麗的山海風光、迥異的建筑風格,形成了渾然一體的“山海城”旅游景觀。我市抓住承辦奧帆賽的歷史性機遇,確立了“帆船之都、度假天堂”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山、海、城”特色,將旅游重點從海岸推向海上,給濱海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現代漁業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大力開展原良種繁育、工廠化養殖、健康生態養殖、深??癸L浪網箱養殖、蝦池立體養殖海參等現代高效漁業建設,積極引進外資,不斷提高海產品的外向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加粗延伸海產品產業化鏈條,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有效地提升了海產品產業化的整體水平。2006年完成水產品產量125萬噸、產值89.5億元。水產品出口創匯13.24億美元,占全省40%,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四是海洋船舶工業、海洋鹽業、海洋藥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迅速,2006年實現產值超過155億元。青島已成為海洋船舶工業的重要集聚地,北海船廠西遷及中船重工海西灣修造船基地和配套項目進展順利,韓國現代造船項目等一批大項目已經啟動,船舶工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我市還被確定為國家級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城市和產業化基地,年海水利用量為8.85億立方米,日均242萬立方米,海水利用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先進水平。去年10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海洋局專門在青島召開全國海水利用現場會推廣了經驗。

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增創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海洋科研是青島的一大優勢,在最近召開的市第十次黨代會上把打造國家海洋科研中心列入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為海洋科研增添了新的動力。“十五”以來,我市分別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和“973”計劃中50%、91%的海洋科研項目,爭取各類科研資金達6.8億元。近三年來,市政府共投資2400萬元,重點扶持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黃海所、中國海洋大學、省海水養殖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聯合建設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每年7000多萬的科技三項經費有近50%用于海洋科研開發、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每年約7000萬元的海域使用金,主要用于海洋科技、海洋開發與管理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目前,全市擁有海洋藥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化制品企業100多家,海洋活性物質及新材料等企業近百家,已經初步形成集群效應。加強海洋環境保護,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近年來,我市深入開展海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近岸海域環境監測,定期發布《青島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以

控制污染物排??偭繛槟繕?,嚴格實施海洋、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效遏制了海洋環境污染,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良性循環。近幾年,投資6.6億元實施了前海一線截污整治工程,拆除了區域內全部鮑參池等養殖設施,恢復了海域的自然面貌;投資1700多萬元,組織開展了對膠州灣的保護和治理工作,建設了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結合奧帆賽籌備工作,積極建設國家級海洋環境監控區,重點加強海洋水文、水質和海域赤潮監控預報,維護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

青島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建設海洋強市

(一)加強海洋管理,努力構建海洋管理新秩序。嚴格執行《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認真落實海域使用審批程序,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搞好海洋環境監測,嚴格控制陸源污染排放,搞好膠州灣綜合整治,加快海洋資源自然保護區建設,確保依法用海、科學用海、節約用海、集約用海,逐步建立起規范、科學、高效的海洋管理新體系。

(二)突出發展重點,優化海洋經濟結構。突出發展臨港工業,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深度開發現代漁業,積極拓展海洋服務業,爭取到2010年二三產業占海洋經濟的比重達到85%。港口方面,加快建設前灣港深水泊位,在有條件的港灣規劃建設港口集群,構筑功能多元化的綜合性大青島港,努力構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臨港產業方面,統籌配置產業項目,使專業產業園區和復合型臨海經濟帶交相呼應,協調發展。旅游方面,繼續抓好主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培育度假旅游、觀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務節會旅游等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海洋漁業方面,以現代高效漁業為目標,加快建設水產原良種培育體系、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深水網箱和工廠化養殖基地、休閑漁業示范區及漁業物流與貿易中心。

(三)實施科技創新,增強海洋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駐青海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優勢,加快建設青島國家海洋科研中心,構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重大科技興海項目的扶持力度,爭取在海洋生物技術、海洋工程技術、船舶制造技術、海洋信息技術、海洋化工技術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加快國家深海潛水基地建設,加速特種海洋新材料研究、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海水種苗繁育技術研究,爭取盡快實現新突破;積極推進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項目。

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誰掌握了海洋,誰就掌握了未來??茖W開發海洋資源,是解決人口的劇增,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三大世界難題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發展海洋經濟,順應了人類發展的大趨勢,代表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方向,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問題是關乎世界經濟重要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2003年國務院引發了新中國第一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奮斗目標,這些年歷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培育海洋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的勢頭,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前年四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山東調研時強調,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別是特別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這是我國區域經濟目標戰略的新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山東省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諸多優勢,實現藍色經濟發展戰略取得了重要的

進展,文登南海新區作為山東打造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九大核心區之一,先行一步,掌握先機,抓住了發展藍色經濟的主動權,發展海洋經濟打造藍色經濟區,是一項開拓性、創新性很強的工作,需要進行深入研討,不懈的探索,找出一條又好又快發展的路徑。

圍繞藍色經濟和藍色經濟的發展,我想提出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是要統籌海陸的發展,藍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海洋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打破了海是海、陸是陸的傳統觀念,不是單純對海洋資源進行開發,而是把海域、陸域作為整體建設,強調技術、產業、土地、海域的優化配置。統籌推進海陸經濟的發展,找準突破口,找準思路,重視統籌海陸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海陸產業對接,聯動發展,積極引導海洋產業鏈向內陸的延伸。海洋產業與臨港產業、設海產業互為延伸。

二是要統籌產業的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對沿海經濟造成了很大沖擊,但是產業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沿海地區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這啟示我們必須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文登南海新區的規劃標準非常高、度假服務業可以為制造業提供支撐,產業區域制造業可以有益推動度假區服務業的繁榮,但是我們要看到,要真正的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健康的發展。必須提高項目進區的門檻,多發展一些新能源、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的服務業,加快發展海洋產業,全面提高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水平。這些工作南海新區正在做,一定要把握原則,堅持做下去,形成規模,形成拉動。

三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是崛起的關鍵。在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業的同時,沿海地區要依托自身豐富的資源,大力發展工廠化的養殖、水產、毛皮動物養殖等高附加值產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建立統一規范的城鄉人力資源市場,抓住開發用工需求量,抓住就業機會多,加大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統籌生態發展,生態保護是藍色經濟區的命脈,命脈不在,一切無從談起,保護和開發相結合,成為藍色經濟區重要建設,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牢固的樹立環境優先、有序發展的理念。把林地、濕地、海洋、沙灘作為寶貴資源保護,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突出中集約用海用地,提高單位岸線和用海投資程度,保護與開發要統籌規強海資源的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的保護雙贏。在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業的同時,沿海地區要依托自身豐富的資源,大力發展工廠化的養殖、水產、毛皮動物養殖等高附加值產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建立統一規范的城鄉人力資源市場,抓住開發用工需求量,抓住就業機會多,加大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范文第6篇

摘 要:隨著Intemet的發展,對于HTML所構建的靜態網頁已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而ASP是構建功能相對簡單的動態網站的首選腳本程序,由于ASP的簡單性,以及使用ASP的同時,選擇了操作簡單的ACCESS數據庫作為后臺數據庫,對于兩者都是較為容易被破解或下載,所以我們在設計ASP+ACCESS構建網站時,必須對其安全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ASP 安全性 數據解密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1.不斷完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是德國的成功經驗之一。這給我國帶來了極為深刻的啟示。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十分不足,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但已經有了一些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防沙治沙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等。為了加強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我國不僅要為各行各業制定和實施專項法規,而且要盡快出臺一部循環經濟基本法,需要盡快制定一部像德國1996年《循環經(下轉第106頁)(上接第103頁)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那樣的一部基礎性的核心法律。借鑒德國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經驗,我國要注重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的執法監督機制。否則,就會影響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執法的有效性。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中介組織的作用。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社會中介組織。在這方面我國應當借鑒德國的“綠點標志”系統和DSD的運作模式,引導工商企業集團、行業協會聯合起來,成立專業化的第三方資源再利用公司和技術服務公司,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資源回收領域涉及到的行業眾多、地區廣泛、情況復雜。因此,要在一些主要領域分別組建由生產廠家、商業企業、運輸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單位組成的、全國性或區域性范圍的中介組織,建立起類似德國“綠點”標識的行動計劃。德國的經驗表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循環經濟,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污染者付費”原則,可促進廢棄物的源頭消減,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創造商業機會并提升產品競爭力。

3.鼓勵和扶持循環經濟技術的開發和引進。政府可以在循環技術方面進行前期投入,通過技術創新基金、循環專利技術購買補貼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自我革新和引進購買技術,進行產品設計、工藝流程改進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國家要集中力量組織關鍵技術和裝備攻關,建設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應把技術攻關列為重點,選擇具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行業和領域選擇重點企業組織技術攻關,避免把資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設中。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通過現有行業協會或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專業協會,建立循環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等專業組織,開展循環經濟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信息支撐體系。

4.以綠色消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以消費促生產”是一種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綠色消費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國目前正處于由總體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一階段必然會發生消費規模的急劇擴張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轉型。如何將我國的消費變動趨勢引導到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無疑是一項重大歷史課題。為此,需要積極促進綠色消費,使之蔚然成風。我國不僅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而且要以垃圾分類處理和包裝減少為突破口,展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活動??梢栽谌舾尚^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而后全面推廣。采取行政措施嚴厲遏制企業產品包裝越來越豪華的趨勢。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可以引領綠色消費發展。由于消費規模大和市場帶動作用明顯等特點,政府綠色采購可以成為我國建立綠色消費模式的“火車頭”。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供應商為了贏得政府這個市場上的大客戶,會想盡辦法增強其產品的綠色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對環境和人體的負面影響程度。

5.鼓勵公眾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在德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數德國人都積極響應減少或回收廢棄物的號召,并付諸實施,公民個人和非政府組織成為推動循環經濟順利發展并取得良好功效的中堅力量。這是非常寶貴的一條成功經驗。

當前,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公眾文明意識的制約,我國公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奢侈鋪張的消費行為仍有發生。為了使公眾轉變生活觀念和培養新的生活方式,從而積極自覺地參與循環經濟發展,我國需要做到:一要通過教育、培訓、宣傳、推行環境友好產品標志和循環利用產品標志等方式,大張旗鼓地普及循環經濟知識;二要鼓勵居民實行生活垃圾的分類分揀,對那些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危害性強的廢棄物,國家可以考慮進行有償回收或對回收行為進行獎勵;三要提倡綠色生產生活和文明消費方式,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四要建立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鼓勵公眾對企業和政府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崔旭.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可借鑒性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

2.戴宏民.德國DSD系統和循環經濟[J].中國包裝,2002(6)

3.馬榮.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概況[J].中國環保產業,2005(5)

4.王均奇.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完善投資體制[J].經濟師,2006(4)

5.Azbar Nuri.Upgrading an existing treatment system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principa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

6.Ashford Nicholas A.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Decade of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2 (10)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責編:芝榮)

上一篇:幼兒教育心得范文下一篇:安全環保檢查員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