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

2023-09-19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1篇

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星星小區科技大樓和職工宿舍位于重慶市開縣新城漢豐街道安康片區, 東面與開縣蔬菜批發 (臨時批發市場, 目前已經基本搬遷完畢) 直銷點相鄰, 其外隔駟馬街和駟馬河溝與美和佳苑小區相望, 南面隔九龍路與機電市場住宅小區相望, 西南面為中央國際生活城, 西面隔百成街與鶴翔豪苑小區相望, 北面隔人民路與安康居民小區相望, 周邊交通方便, 市政配套設施齊全。

2 環境質量現狀

擬建項目所在地環境空氣各監測因子Pi值均小于1, 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3095-1996) 中2級標準, 因此擬建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現狀良好, 有一定的環境容量;澎溪河木橋斷面和南河石龍船斷面各項監測因子Sij值均小于1, 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838-2002) 中Ⅲ類水域水質標準要求, 水環境質量良好, 有一定的環境容量;聲環境質量現狀晝間為56.7dB~66.8dB, 夜間為50.7dB~54.1dB, 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 (GB3096-2008) 4a類區域標準要求, 因此項目所在區域聲環境質量良好, 有一定的環境容量。另外擬建項目所處區域屬典型的城市生態系統, 周邊動植物稀少, 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良好。

3 環境影響分析及防治措施

(1) 廢氣。建設項目運營期的大氣污染源主要有居民廚房、培訓中心餐飲油煙、地下車庫的廢氣、柴油發電機廢氣和污水處理臭氣等, 因此, 居民廚房廢氣通過小區排煙道從屋頂排入大氣環境, 應急柴油發電機和地下車庫的汽車尾氣量小, 通過排煙道引至樓頂高空排放, 污水池臭氣引至樓頂排放。培訓中心廚房產生的油煙廢氣經靜電式油煙凈化器 (處理效率達85%以上) 處理后, 由專用煙道排放。居住樓下部分的商業用房若設置餐飲業, 則需單獨向開縣環保局申報辦理審批手續, 經批準后方可設置, 并在5#、6#樓配套專用排煙管道, 餐飲油煙必須經靜電油煙處理器處理后由專用煙道引至塔樓屋頂高空排放。所有排放口均高出上人屋面2.0m。

(2) 廢水。營運期的污水以生活污水為主, 污染因子以COD、SS、BOD5、NH3-N和動植物油為主。項目營運期餐飲廢水經隔油后與生活污水匯合, 再經生化池預處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 經開縣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地下車庫、設備用房地面沖洗水經隔油、塵砂處理后排入雨水管網。

(3) 噪聲。營運期的主要聲源設備全部置于地下, 通過采取減振、消聲、建筑隔聲等措施加以處理, 對評價區內的聲學環境基本上沒有明顯影響, 該區聲學環境狀況維持現狀。

(4) 固體廢物。小區的生活垃圾采取袋裝收集后送至小區垃圾收集點, 由環衛部門及時運往城市垃圾處理場。

小區商業門面內若涉及餐飲, 餐廚垃圾也應嚴格按照《重慶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 (市人民政府第226號令) 執行, 餐廚單位自行設置符合標準的餐廚垃圾收集專用容器, 在餐廚垃圾產生后24h內交由有資質單位收運, 送城市垃圾填埋場處理。

4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擬建項目所在地屬典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擬建項目建成后, 通過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污染防治措施、小區景觀綠化和生態功能的建設和完善, 將會使項目的生態環境步入良性循環軌道, 項目建成后區域的城市生態環境將會得到較大改善,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呈正影響。

5 居住環境適宜性分析

通過對工程的適宜性分析、污染物治理效果、自然環境狀況、社會環境狀況等預測評價的基礎上, 根據“重慶市房地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 (試行) ”的要求進行評價擬建工程的人居環境適宜性, 結果表明, 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星星小區科技大樓和職工宿舍居住環境適宜性等級為B級, 屬于適宜。

6 產業政策、城市規劃符合性及選址布局合理性分析

(1) 與國家產業政策的符合性。對照國家發改委令40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2005年本) 》的規定, 擬建項目屬于允許類項目,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2) 與規劃的符合性。根據開縣新城總體規劃, 擬建項目所在地開縣新城漢豐街道用地使用性質為辦公、住宅用地, 符合城市規劃要求。

(3) 布局的合理性。擬建項目結合場地所處的位置, 及周邊的景觀要素, 規劃為四周圍合商業建筑, 穿插點式高層住宅, 場地中部設置辦公樓, 場地的東北角設置竹材開發研究所技術培訓中心。并配以豐富的景觀, 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規劃串連其間的主道路骨架及步行景觀廊道, 形成“一軸、兩環、三心”的規劃格局??傮w布局符合相關的規劃要求。評價認為擬建項目總平面布局合理。

7 結語

重慶星星套裝門有限責任公司星星小區科技大樓和職工宿舍的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符合城市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需要, 其建設內容、土地利用、開發項目等符合國家、重慶市有關要求。項目總體布局合理, 建筑設計新穎, 對環境影響小, 污染防治措施具有可實施性, 擬建項目投入運營后不會使環境惡化, 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項目建成后的居住環境適宜性基本合格。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 評價認為, 該項目在擬建場地建設是可行的。

摘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對擬建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必不可少的。論文針對重慶星星套裝門公司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從環境質量現狀、環境影響分析及防治措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居住環境適宜性分析、產業政策與城市規劃符合性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出, 該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項目總體布局合理, 對環境影響小, 污染防治措施具有可實施性。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 評價認為該項目在擬建場地建設是可行的。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分析,環境質量現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技標準司.清潔生產審計培訓教材[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1.

[2] 胡二邦, 彭理通, 陸雍森.環境風險評價使用技術和方法[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0.

[3] 張學超.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J].法學雜志, 2003, 24 (1) .

[4] 汪勁.中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比較研究——環境與開發決策的正當法律程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統計工作對于科學管理企業、監督企業活動、為企業制定科學的決策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企業的統計工作存在著一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現代企業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中存在的問題,并形成幾點改善意見。

【關鍵詞】新經濟;企業;統計

企業的統計不僅僅是企業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企業統計是企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充分認識到企業統計的重要性,認真分析目前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中存在的幾點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業的統計效率。

一、企業統計的重要意義

1.企業統計為政府統計提供了依據

在我國的統計制度中,基層的企業單位是統計調查的對象之一,企業統計數據的質量如何,與企業的統計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做好企業的統計工作,能夠為國家、地方及部門的數據質量及普查帶來方便,直接促進了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2.企業統計為企業管理提供基礎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生產規模和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企業統計在企業的科學管理過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企業越來越需要相應的產品、原材料、市場、同行業等方面的資料,只有做好企業的統計工作,及時提供這些信息和數據,企業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出企業的長遠發展計劃,進而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

3.企業統計為企業的經營成果提供依據

新形勢背景下,企業的經營業績如何,是企業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各級政府也在不斷地將目標管理滲透到各個領域的企業中來,對于企業的領導人,也往往以經營業績作為衡量是否完成工作目標的依據,如是否進行獎懲都是按照企業的統計數據來的,因此加強企業的統計工作尤為重要。

4.企業統計為職工參與管理提供條件

企業為了實現民主管理,會定期向職工公布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接受職工的監督與管理。企業的統計也要順應潮流,努力滿足職工參與管理與監督的要求,匯總出能夠反映出企業經營活動的統計數據,真實有效地評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職工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這給職工參與企業管理與監督提供了條件,促進職工有效地參與到企業的管理中來。

二、企業在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統計意識普遍淡薄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企業領導沒有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認為統計工作僅僅是一種形式工程,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其實,統計工作對于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復雜多樣的信息里找到關鍵有效的信息,這些關鍵有效的信息可以指導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推進。統計工作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企業的發展目標指導、企業經營狀況等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正是因為統計工作沒有得到領導的重視,企業的統計工作作用很難得到有效發揮。

2.統計質量不斷下降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建立,一些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所有制形式多樣化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企業的規模和數量也在不斷擴大和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建立了規范的統計工作制度,對于統計工作加以重視,這樣一來,統計工作的執行就具有了一定的難度。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企業把經濟利益看做第一位,忽視了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導致了企業統計工作數據混亂,數據的質量不高,數據可靠性不足。如此一來,統計質量不斷下降,很難使得統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得以發揮,企業的科學決策和發展計劃也就很難制定起來,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3.統計人員素質較低

正是因為很多企業的領導對于統計工作不重視,領導在選擇統計人員的時候往往都比較隨意,再加上很多企業沒有專門的統計部門,統計工作的專業性很難得到發揮,嚴重影響了統計工作的質量。一些企業沒有專門的統計部門,甚至沒有統計部門,僅僅是會計或者銷售人員兼任統計工作,在統計的時候也是隨意填寫幾張表格。此外,還有一些企業雖然設置了統計部門,但是在選擇統計人員的時候隨意性很大,統計人員的學歷水平較低、責任心不足,業務素質及經驗不足等等,這些都給統計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三、提高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工作質量的措施

1.強化統計工作的重要性

在企業的長遠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統計工作的重要作用,讓統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顯。首先,企業的領導者要充分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監督和管理好統計工作的執行過程,讓統計工作提供簡潔有效的信息為科學決策做出依據。面對各種復雜多樣的數據信息,領導要認識到統計工作在篩選有效信息、提供科學決策中的作用,及時認真查找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措施解決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次,領導要帶頭做好統計工作的咨詢工作,讓統計工作中的數據變得容易理解,為相關工作提供咨詢服務,在統計數據得出之后,企業領導要督促統計人員做好統計分析工作,以此為依據做好企業的發展計劃和經營狀況的掌握工作??傊?,企業領導只有強化統計工作的重要性,監督和管理好統計工作的執行過程,做好統計工作的咨詢服務工作,才能讓統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凸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2.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為了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確保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以彰顯,企業要加強統計工作制度的建立及統計技術手段的創新工作。首先,企業要建立相對規范的統計工作制度,針對統計的范圍、內容、方法、程序、報表、時間等等因素都要做好明確的規定,確保統計工作按照統計工作制度嚴格執行。例如,針對統計報表中的格式、數量、欄目、說明材料、上報時間等等做了明確規定,就能掌握相應的統計數據信息,避免漏報、不報的現象發生。其次,企業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新統計方法,提高統計工作的技術水平。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統計工作的效率。在統計的工作中,為了及時有效地更新和上報數據,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網絡,及時有效收集第一手資料,快速方便地進行數據處理及加工,及時有效地進行數據信息分享,提高了統計數據的質量,也提高了統計工作的效率,為企業制定科學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是非信息技術手段很難實現的。

3.提高統計人員隊伍素質

企業的統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統計人員隊伍,如果統計人員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責任意識,統計工作難免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強好統計人員的素質建設。首先,企業要建立專門的統計部門,如果沒有相應條件也要建立統計部門,明確專門的統計人員負責,要積極避免一人兼多職的情況出現,確保統計工作有效進行。其次,企業要做好統計人員的選擇把關工作,選擇具有統計從業資格證的人員,確保統計人員持證上崗,還要考慮到統計人員的業務基礎。專業技術、責任精神、統計經驗等要素,選擇綜合素質良好的統計人員來做統計工作。再次,要定期加強繼續教育工作,領導及部門要為統計人員創造機會,組織他們開展統計知識、計算機知識、財會知識、法律知識等,鼓勵他們參加統計工作會議,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管理工作。最后,企業要激發統計人員的工作熱情,要定期為統計工作作出巨大貢獻或者進步較快的同志進行表彰,在物質或者精神方面獎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工作動力,從而不斷地投入到統計工作中去。

總之,在新經濟形勢下,企業的統計工作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環境的挑戰,企業要想提供自身的綜合實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站穩腳跟,就要加強統計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發揮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優化企業統計工作,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瑞華.感悟提升企業統計工作整體水平[J].北京統計, 2004(11)

[2] 陸士琪.對企業統計工作如何為企業服務的探索[J].上海統計,1995(02)

[3] 鄭香戀.新時期如何做好企業統計工作[J].山西統計,1994(12)

[4] 郭青霖.改進企業統計工作初探[J].山西統計,2003(12)

[5] 王玉華.勞動服務企業統計工作改革的設想[J].山西統計,1994(12)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3篇

摘要: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相關的法律、會計、稅收制度沒有完善,住房抵押貸款的規模有待發展,這些形成了我國推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現實阻力。文章建議借助政府支持,組建專門的特殊目的機構,宏觀方面將證券化行為納入宏觀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調控體系,微觀方面使持有住房抵押貸款的商業銀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采取積極的表外模式以實現證券化。

關鍵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金融環境;環境建設

一、引言

房地產抵押貸款是指銀行以借款人或第三人擁有的房地產作為抵押物發放的貸款。住房抵押貸款是其重要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是20世紀60年代末產生于美國的一種金融創新制度,是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發放住房抵押貸款后,將所持有抵押貸款債權出售給一家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然后由該機構在資本市場上發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MBS)的行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主要通過抵押貸款的二級市場來實現,實現證券化的核心在于真實出售和破產隔離。

二、推進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現實意義

(一)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意義

抵押貸款證券化不僅可以控制、轉移和分散金融風險,而且可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

(二)豐富投資工具,拓寬投資渠道

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新型的交易工具,促進了儲蓄向投資的轉換,活躍了資本市場的交易。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抵押貸款中的純利息證券是良好的對沖風險的工具,這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投資組合的選擇。

(三)調節資金余缺,優化資源配置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通過降低流動性風險,解決期限錯配問題,可以使資金達到更合理的配置,有利于盈余方進行投資,短缺方進行融資,從而使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實現兩者的雙贏。

(四)活躍房地產市場,刺激有效需求

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有效地把房地產業和資本市場聯結起來,從而把居民和機構多余的資金間接地導入房地產市場,增加了住房建設資金,增強了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從而取得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住房開發與消費信貸。資金來源的增多使得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籌資成本降低。一方面降低了房地產商的開發成本,增加了有效供給;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刺激有效需求。

(五)拉動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一起風險低、收益穩定而具有較強的市場吸引力,從而可以有效刺激投資需求。同時通過把部分房地產開發貸款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又可以取得新的房地產開發流動資金,創造新的投資需求。此外,住宅建設投資還可使50多個相關產業按1.5到2的產值彈性乘數增大。所以,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最終可以從

投資與消費兩個方面拉動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多方主體的介入也有利于防地市場風險的分散。

三、我國推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選擇模式

(一)表內模式

表內模式是指住房抵押貸款資產仍留在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上,由發起人以這部分信貸資產所構建的資產組合支持自己發行MBS證券。為了能更好地實現風險隔離,發起人往往將這部分住房抵押貸款資產委托給信托機構,設立特殊目的信托,實現住房抵押貸款的證券化。但這種方式不能實現破產隔離。

(二)表外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商業銀行作為發起人把符合條件的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真實出售給SPV,SPV購買資產后建立資產池,并以其為支持發行MBS證券。表外證券化的關鍵在于SPV的存在和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的真實銷售。由于SPV的存在,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資產可以實現真實銷售,實現被證券化資產與銀行其他資產之間完全的風險隔離,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產隔離。

(三)準表外模式

在此模式下,發起人成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作為SPV,然后將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真實出售給子公司,子公司以住房抵押貸款作為支持發行債券,實現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從母公司自身的會計報表看,這是一種表外證券化模式;但從母子公司合并會計報表的角度看,子公司(SPV)的資產最終要體現在母公司資產負債表上,也就是說被證券化的信貸資產仍然在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中,這又是一種表內證券化模式。由于母公司將資產真實出售,并進入子公司資產負債表,實現了破產隔離,所以這種模式的實質是發起人主導的表外證券化。

表內模式雖然省去了建立、規范抵押貸款二級市場的階段,縮短了證券化的環節,規避法律對SPV組建和發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制約,但都不能對我國真正推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起到長遠的支持作用,并非長久之計。準表外模式對商業銀行的要求較高,設立子公司的過程也相當繁瑣,在證券化的起步時期會大大增加成本。表外模式才是最終的目標。

四、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金融環境建設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抵押貸款證券化涉及發起人、信用評級機構、證券承銷商、投資者等多方主體,其流程也包括多個環節,這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來規范相關主體的行為。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信托法和為證券化服務的會計、稅務處理和收費規定等。有了這些法規的配套,才能使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保證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順利運作。首先是對抵押貸款“真實出售”的法律制約;其次是對SPV的組建和發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法律制約;最后是對機構投資者購買住房抵押支持證券的法律制約。

(二)完善會計制度

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基本的會計處理問題有三個:一是發起人對住房抵押貸款的會計處理;二是發起人與SPV會計報表的合并問題;三是證券化的損益的確認問題。

若采用表外模式進行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話,發起人將住房抵押貸款真實出售給SPV,所以不存在會計報表的合并問題。但是商業銀行還是面臨發放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時,住房抵押貸款從其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來,如何將基礎資產沖銷并確認收益,目前沒有統一規定。同時在抵押貸款的還款日和到期日,商業銀行和SPV在進行損益確認時都面臨會計報表處理問題,這亟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規定或引導規范。

(三)完善稅收制度

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稅務主要涉及三個環節:一是基礎資產從發起人轉到SPV過程中的所得稅、資本利得稅、印花稅和營業稅;二是SPV作為證券發行人發行證券之后經營證券化資產時是否作為納稅主體繳納稅金;三是投資者作為納稅主體繳納稅金。目前我國對上述三個過程的稅收制度上不明確,建議如下:

1、對發起人。在表外模式下,發起人將基礎資產真實出售給SPV,該項資產已經從發起人的資產負債表中剝離出去,所得轉讓收入作為發起人的一項收入,從而應該將其納入發起人的全部收入,在彌補商議財政年度的虧損后繳納企業所得稅,同時繳納資產交易的有關稅費。由于抵押貸款的收益率扣除證券化成本的剩余部分在發起人和投資人之間進行分配,為保證發起人的利益,應采取適當的免稅措施,否則基礎資產的利息收入將大部分充作稅款。

2、對SPV。建議對SPV的不同業務分項征稅。在“導管”交易結構下,SPV只是作為資產及其資產收入的過渡性機構,并沒有自己的經濟行為,因此不能將其作為納稅主體來對待。過手式證券相對于轉付資產證券更容易形成導管性資產證券結構,因此,應該將SPV發行的住房抵押貸款過手證券與其他支持證券分開,采取不同的稅收方式,對過手式證券不再征收稅款。

3、對投資者。在我國,投資者購買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所獲得的利息是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投資者購買抵押支持債券所獲得的利息收入是否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尚不明確。建議在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起步階段,為吸收更多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采取相應的免稅或減稅措施。

(四)完善監管制度

評級機構設置不合理,統一的評估標準尚未確立,評級方法不統一,評級人才短缺,評級缺乏連貫性,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順利進行。

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基礎是抵押貸款的現金流。信用評級機構和貸款人應對借款人的信用度進行及時的跟蹤評級,才能很好地確定其信用等級或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才能提高抵押貸款的安全性,投資者才樂于投資抵押貸款證券。健全的社會信用制度和監管制度是使上述過程得以實現的關鍵。

(五)擴大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基礎資產

貸款人向借款人發放房地產抵押貸款的交易構成房地產抵押貸款一級市場。住房抵押貸款是其證券化的載體,只有一級市場上具有一定規模的抵押貸款余額,才能建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資產池。同時,只有抵押貸款一級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后才有將其證券化的需要。我國目前適于進行證券化的住房抵押貸款的規模主要受制于以下三個方面:

1、來源不足。我國住房抵押貸款從資金來源上分為住房公積金貸款和銀行信貸資金貸款。由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過低,對投資者缺乏吸引力,不是合法性以此為支持的債券??杉{入證券化基礎資產池的應該是銀行信貸資金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

2、還款方式的制約。我國住房抵押貸款(指銀行信貸資金抵押貸款,下同)的還款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等額本息還款法;等額本金還款法和遞增還款法。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抵押貸款的年限僅為一年,不適合作為基礎資產納入資產池。遞增還款法下,借款人無力償還的可能性會隨到期日的臨近而不斷增大,存在較大的違約風險,也不適合作為基礎資產。能夠納入證券化的基礎資產最好是來自等額本息法和等額本金法的抵押貸款。

3、擔保方式的制約。住房抵押貸款的擔保方式由抵押、質押、保證和抵(質)押加保證四種。抵押和抵(質)押加保證的方式占大多數。為保證資產池資產的同質性,便于計算違約的貸款損失率,資產池有抵押貸款或抵押加保證貸款為宜。

4、貸款期限的制約。因為從發放貸款到出售貸款,組成資產池,發放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需要一定的運作時間,所以五年以上的抵押貸款才比較適合用于證券化。要推進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進程,必須同時繼續大力發展住房抵押貸款的一級市場,并且有針對性地擴大基礎資產的來源。

(六)深化住房金融政策改革

我國現有的住房金融制度是以公積金為主體的政策性體制,最大的問題時只有抵押貸款一級市場,沒有抵押貸款二級市場,而且一級市場的操作也不夠規范和統一,這對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阻力。國家應考慮放寬市場限制。首先,允許成立國有或私人特殊目的機構,取消國家擔保限制,以保證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資信級別;其次,鼓勵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購買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并采取適當的免稅減稅措施保證投資人的利益,尤其是允許國家住房公積金管理公司將住房公積金存款用于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投資,或者采用信托方式進行投資,以實現保值增值。

參考文獻:

1、華偉.房地產金融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尹伯成,華偉,尹其振.房地產金融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黃嵩,魏恩遒,劉勇.資產證券化理論與案例[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7.

4、何小鋒,韓廣智.資本市場理論與運作[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

5、何小鋒.資本市場與投資銀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金郁森.中國資產證券化實務:解決方案與產品設計[M].海天出版社,2005.

7、朱玉林.資產證券化與企業并購——投資銀行業務創新研究[M].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運用1997~2006年的省際創新產出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R&D投入以及區域創新環境對以專利為測度的創新產出效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中國30個?。ㄊ校﹦撔履芰Φ娘@著差異,不僅是源于各地區R&D投入差異,而且創新環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因此進一步證實了創新環境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最后,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和改善區域創新環境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環境;R&D投入;專利;面板數據

一、引 言

技術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在生產要素成本日益高漲的中國,技術進步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都有賴于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我國各經濟地帶發生新的分化,出現一些新的快速發展的區域,區域技術創新網絡正逐步形成。然而,我國技術創新能力一直以來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以2006年為例,專利授權總量最多的廣東省達到43516項,占全國專利授權總量的21.07%,而青海省專利授權量卻只有97項,前者大約是后者的四百倍。造成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分布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制約區域技術能力的發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已逐步展開,并取得快

收稿日期:2008-09-02

基金項目:文章得到成果轉化制度研究基金項目資金資助,項目編號: CSTC2008CE9001。

作者簡介:岳鵠(1980-),女,湖南省邵陽市人,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創新,公司治理等;張宗益(1964-),貴州省松桃市人,重慶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兼),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企業理論、區域創新、不平等與增長。

速進展。在諸多文獻中,針對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已存在著共識:首先,創新能力在地理上并非平均分布,有些地區創新的表現特別突出,并且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可以帶動該區域經濟增長。其次,區域創新能力或創新產出效率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但R&D投入,而且來自區域內的無形因素如,文化風俗、地理、歷史、教育和產業專有因素都會影響區域創新。但是,目前針對R&D投入以及創新環境與區域創新能力的文獻較少,并且大多研究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定性研究;少數進行實證研究,只是針對某一年度,用單個指標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分析,有鑒于此,本文在文獻回顧基礎上,使用更多年份(1997~2006年)的面板數據,采用綜合的創新能力體系指標數據,基于區域層面的獨特視角,重新審視區域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系統分析R&D投入以及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以期提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首先回顧現有的研究文獻,提出研究問題;第二部分給出理論分析框架與實證研究回顧;第三部分對區域創新能力和它賴以產生的創新環境進行實證分析;第四部分,實證結果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結論及對策。

二、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創新能力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熱點出現在中國,21世紀此項研究逐漸增多。學術界通常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一個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地區資源相關聯的,推進創新制度組織網絡。國內對區域創新概念界定的有柳卸林、胡志堅(2002),謝友才(2005), 莫曉(2005),周萬生(2007),燕周立、吳玉鳴(2006),侯潤秀、官建成(2006)等;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朱海就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由網絡的創新能力、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環境三部分組成,區域創新能力即網絡的創新能力,最終作用于企業,創新環境是支撐條件[1]。根據已有研究,本文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由科學技術產生的綜合能力,主要由R&D經費投入決定,并由在區域創新環境中培育出的地區競爭力體現出來,并成為地區經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區域創新環境是指能促進創新能力提高的一切支撐條件,包括硬環境(技術創新設施、設備以及資金等)和軟環境(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等)。

國外關于區域創新的研究起步較早。馬歇爾(1983) 、Krugaman (1997)和波特(1998)的研究都認為區域創新與產業密集有密切關系,區域化有助于促進創新和知識的擴散。因此,區域創新研究被認為是行業集聚和無形因素的效應;并且,區域層面研究比國家層面、企業行業層面的研究有獨特優勢。Todtling 研究區域資源相同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發現區域資源相同的地區創新能力相差卻很大,表明區域創新能力不僅僅由資源因素所決定,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行為主體能力、主體之間互動能力;不同產業創新能力可能不同,由于部門專業化、功能和組織特征,導致區域企業創新能力也會有差別[2]。Braczyk and Cooke etal(1998) 研究認為,區域創新能力差距與研究制度、教育制度和技術轉移制度相關,在治理模型上依賴于區域決策能力、經費資源和政策導向。另外,區域創新活動具有系統的特點,創新能力不僅與創新主體(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直接創新活動有關,而且與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主體間的網絡關系等因素相關[3]。Stern、Porter和Furman 利用17個OECD國家1973~1996年的統計數據,從基礎設施的角度對一國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對一個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就有重要意義[4] 。

國內研究較多的集中在如何評價區域創新能力以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例如:柳卸林和胡志堅,羅發友、劉友金、孫婷,官建成、劉順忠,唐炎釗,這些既有的研究一般只對各地區創新能力進行排序和評價,而對導致這些差別的原因并沒有給予定量的解釋或分析 [5,8]。由于采用過多的定性和主觀評價指標,使得結果往往不具有可比性。朱海就指出構造區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依據和原則,并突出非R&D指標的重要性 [1]。區域技術創新績效呈現差距日益加大的“馬太效應”,林云、金祥榮又作了進進一步的闡述 [9]。在區域創新績效方面,陳廣漢、藍寶江研究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內部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對發明申請數都有正面影響,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的影響非常顯著,從而為一些省份研發支出多而發明專利申請量較少提供一種解釋 [10]。

目前將R&D投入、區域創新環境和創新能力結合起來的研究文獻較少,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古利平、張宗益等采用專利與R&D資源對中國創新的投入產出進行回歸量化分析,但是只考慮了科研資源對創新產出的影響,結果比較片面[11] 。章立軍利用2002~2003年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創新環境中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市場需求、金融環境顯著影響區域創新能力,但是樣本跨度只有兩年,并且未對數據進行HAUSMAN檢驗,只限于簡單的混合回歸[12]。李平、崔喜君等對中國自主創新中研發資本投入產出績效進行分析,但是主要側重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研究,沒有考慮創新環境對創新產出的影響 [13]。李習保采用SFA模型,實證檢驗創新環境因素對創新產出效率影響 [14]。郭國峰等運用面板數據通過建立固定效應變截距知識生產函數模型,對中國中部六省技術創新能力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但沒有給出選擇固定效應模型的理論依據,也沒有考慮制度和研發投入等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滯后影響 [15]。黨文娟和張宗益采用負二項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區域環境對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但僅針對2005年各地區的創新能力進行分析,并未考慮到各地區創新能力的動態變化和發展,從而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更客觀和科學的指標體系來衡量我國的創新活動[16]。

由于我國不同省份的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手段等都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各個區域的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的巨大差異必然影響我國各個地區的區域創新能力,以行政地域劃分為基礎分析我國的區域創新能力的制約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然而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國內外一些學者提出評價區域創新能力的方法,對創新能力與R&D投入及創新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但并不深入,本文基于目前研

究文獻在指標選擇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將結合省區創新實踐進行全面闡述。

三、 模型、數據與研究方法

(一) 變量選取與數據描述

1.變量選取

(1)創新能力產出的變量選取

Acs et al認為專利授權用來衡量區域創新能力存在片面性,但由于數據容易獲取,且和創新關系密切,而且多年來專利標準客觀、變化緩慢,所以專利仍是衡量創新活動的相對可靠的指標[17]。因此,以發明專利(INN)、實用新型專利(SYXX)、外觀設計專利(WGSJ)以及三項專利之和(PAT)衡量地區創新能力。

(2)R&D投入變量的選取

R&D投入包括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用當年R&D費用(RDE)來衡量地區對物資資本投入的力度;用當年的研發人員的數量(RDP)衡量地區人力資本投入力度。

(3)創新環境變量的選取

勞動者素質、產業集群、地方財政對科技的支持,以及對外開放度等構成地區特有的創新氛圍和環境,但由于對創新環境進行直接測度以及之間相互聯系的指標難以獲得,本文借鑒李習保的方法[14],運用間接指標和替代指標來表示與這些方面相關的重要經濟產出,并采用郭國峰的方法[15],將本文的解釋變量確定為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知識流動能力和制度方面的指標來反映創新系統的環境因素:

① 教育水平:采用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費用(EDUE)反映地方政府在財政資源配置中對科技重視程度,一般來說,當地教育水平越高,勞動者素質也越高。

② 經濟發展水平:黨文娟等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越能對技術創新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越能促進當地的創新能力 [16]。因此,本文沿用人均GDP(PGDP)衡量經濟發展水平。

③知識流動能力:用地區技術市場的交易合同金額(TMA)衡量,考察當地創新參與者之間的技術交往關系,間接反映創新網絡中各參與者之間交換和合作強度。

④制度變量:1978年以來,以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措施促使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由于不同地區的改革進程存在差異性 [18]。本文采用市場化指數(MAKD)來代表制度變遷,將制度因素引入知識生產函數。我們從中國經濟轉型的四個方面入手,即中國各省市的非國有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政府與市場關系和金融發展,以9個指標進行測度并以此作為衡量中國制度變遷過程的制度變量——市場化指數,其指標體系的構成、數據來源及相關計算過程詳見《中國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不平衡》(汪鋒,2007)一文 [18]。本文更新并補充計算了2006年市場化指數。由于市場化指數本身就是相對數指標,所以不再取對數。

2. 樣本選取與數據描述

本文的樣本區間為:1997~2006年,數據來源:1997~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網站的相關數據整理而得。在樣本選取中,由于西藏數據缺乏,因此,本文考察不包括西藏和港澳臺在內的其它30個省(市)。如上所述,文中涉及的指標為10個變量,這些變量的數字特征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專利授權數量中,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占絕大多數,而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比例較低;另外我國各?。ㄊ校o論是各種專利數量,還是R&D投入以及其它指標,都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標準差很大,另一方面,最大值往往是最大值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可以發現由于R&D投入的不同,同時也因為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各個地區的創新能力很不平衡,并且依據所得數據,盡管從1997年到2006年,我國各地區的創新能力在不斷的發展,研發投入逐年增加,創新環境也在不斷改善,但是創新產出較多的區域主要是廣東、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而創新產出較少的地區主要是:青海、寧夏、海南和貴州。

(二)理論框架與計量模型

大量實證研究結果發現,知識生產函數作為一個經驗模型,為研究地方化知識流動的特性及其對區域創新的影響提供有效的經驗模型框架。一般認為,知識生產過程和實物產品生產過程在本質上是基本相同的投人產出過程,因此可以借助產品生產函數的形式來表述知識生產函數,本文把研發活動看作是一項知識的生產活動,借鑒Griliches(1979)的分析思路并利用改進的知識生產函數的Cobb-Douglas形式:

Yi=AKαiLβiξi

其中,Y表示研發活動產出,K和L分別代表研發活動的資金和人員投入,α、β分別為研發活動的資金和人員投入的彈性系數,ξ為隨機誤差項,為觀測單元??紤]到專利申請和授權過程都需要時間,Furman設定專利授權滯后研發投入3年 [4]。而在中國專利申請獲得批準的時間大概要1-3年,本文在分析過程中認為:專利總體授權數量和發明授權量較解釋變量滯后2年[15],而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滯后1年[16]。因此,本文的模型設定如下:

由于面板數據能夠同時反映變量在截面和時間二維空間上的變化規律和特征,具有純時間序列數據和純截面數據所不可比擬的諸多優點,如可以擴大樣本容量,能夠控制個體的異質性,有效減少回歸變量,增加自由度從而提高參數估計的有效性,故被廣泛應用于研究技術進步、創新能力等經濟問題的建模實踐中。上述模型中,上標表示不同的地區,下標表示不同的時期,(t-1)表示滯后1年,(t-2)表示滯后2年;模型(1)-模型(4),i的取值范圍是1-30,t的取值范圍是1997-2006;本文采用Eviews5.1計量軟件來進行數據處理。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 估計結果

首先,對模型的設定進行檢驗,以得到有效的參數估計,主要檢驗模型參數在所有橫截面樣本點和時間上是否是相同的常數。接著,對面板數據方程類型進行判斷,并在此基礎上運用Hausman檢驗對固定效應或是隨機效應模型的選取進行判定,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數字后的**號、*號分別表示通過了F統計量1%和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號表示通過了χ2統計量5%的顯著性檢驗。

按照以上的模型假設,對4個模型進行估計,結果見表3。為避免橫截面中的異方差可能給估計帶來的不良影響:對于固定效應模型,采用減少橫截面異方差的GLS估計方法;對于隨機效應模型,采用FGLS法進行估計。限于篇幅,表3中只列出各模型的主體估計結果。

注:括號外為回歸系數,括號中的數值為標準差;*號、**和***號分別表示通過了10%、5%和1%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

從表3可知,模型均通過顯著性檢驗(擬合度90%以上),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但R&D投入和區域環境中其它各個要素對專利授權總量和三個專利授權數的影響并不完全一致。對于模型1,R&D經費投入、人均GDP、技術市場成交金額、R&D人員投入和市場化指數對專利授權總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回歸系數分別是:0.186、0.291、0.118、0.174和0.021;而教育費用支出雖然與專利授權總量有正向關系,但并不顯著。在模型2中,R&D經費投入、教育費用的投入、人均GDP、R&D人員和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對發明的授權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回歸系數分別是:0.147、0.104、0.253、0.445和0.147,其中當R&D經費投入每增加0.147%,將會使該地區的發明授權量上升1%。

為方便比較,進一步估計得模型3和模型4。模型3中R&D經費投入、教育費用支出、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市場化指數對實用新型授權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回歸系數分別是:0.209、0.078、0.075、0.012;則人均GDP和R&D人員雖然與實用新型授權量有正相關,但是并不顯著。模型4中人均GDP、研發人員數量、技術市場成交金額和市場化指數對外觀設計授權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回歸系數分別是:0.645、0.253、0.126和0.043;而R&D經費投入與外觀設計雖然有正向關系,但并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費用與外觀設計授權量甚至有反向相關關系!

(二) 實證結果解釋

1.R&D投入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系。

(1)實證結果表明,首先,研發費用的投入對專利總量、以及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和外觀設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回歸系數分別是0.186、0.147和0.209,對實用新型的有正向影響,但即使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也不顯著。一般來說,R&D經費投入強度反映區域研究開發的規模以及區域技術創新的基礎能力和潛在產出,一個地區R&D 經費投入越多,研究開發活動規模越大,研究開發成果數量越多。但是,外觀設計技術含量不高,它只是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其結合做出的富有美感的設計,所以R&D經費投入增加對外觀設計專利的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R&D人員的投入對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和專利授權總量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時,注意到R&D人員投入的增加對外觀設計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有正向的影響,但是這種效果并不顯著。這是因為,首先,R&D人員質量的提高,增加了科研人員技術生產效率;其次,R&D人員的專利傾向意識在不斷提高。我國以前的R&D人員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且知識創新和價值創造脫節嚴重,故以前的科研成果一般僅作為學術成就發表,大多未申請專利。

2.區域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1)通過分析發現:教育費用支出僅對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有顯著促進作用,對專利授權總量雖然有正的影響,但不顯著;而對外觀設計專利有抑制作用,結果與吳玉鳴研究一致[19]。原因主要是當前教育體制環境下,我國教育費用主要是針對各個學校投入,中小學的教育投入雖可提高勞動力素質,但不能形成創新力量,而大學由于擴招、合并和興建大學城,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與此同時,目前高??蒲腥藛T注重理論研究,科技成果缺乏市場導向,表現為多數高校開展創新活動的產業化導向不強,科技活動以學科建設為中心,難以形成技術資源有效集成[20]。此研究結論表明技術創新特別是具有商業價值的研發活動并非高校工作的著力點,社會賦予高??蒲袆撔轮黧w的角色缺位。

(2)人均GDP與專利授權總量、發明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之間的回歸結果在統計上都有顯著正向相關影響,其中人均GDP每增加1%,使得外觀設計專利增加0.645%,而人均GDP對實用新型專利存在正相關,但促進作用并不顯著。說明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越發達,越有實力增加研發投入,同時也更能吸引高素質人才,有利于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提高,而創新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經濟水平和區域創新能力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地區技術市場的交易合同金額對專利授權總量和三項專利有顯著正向影響,地區技術市場的交易合同金額每增加1%,將會帶動該地區的專利授權總量上升0.174%。地區技術市場交易合同金額越大或技術市場交易越頻繁,說明當地創新參與者之間的技術交往越順暢,創新網絡中各參與者之間交換和合作性越強,越可以提高當地的技術創新能力。

(4)市場化指數與專利授權總量、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設計專利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但對發明專利的正向影響不明顯,說明提高各個區域的市場化程度有利于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這是因為地區市場化程度越高,非國有經濟發展越快、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府主要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行為、保護知識產權,同時地區市場化程度越高,

金融發展越快,進行創新的融資渠道越多,往往使專利數量越多。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1997~2006年的省際面板數據,檢驗了區域R&D投入、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R&D投入與區域創新能力存在正向關系;同時,中國30個?。ㄊ校┑膭撔驴冃Т嬖陲@著的差異,這不僅是因為區域R&D投入水平的差異,還因為各地區的創新環境及其他制約因素的影響,總體來說,人均GDP、技術市場交易額和市場化指數對專利有正向影響,但就提高區域創新能力而言,是教育費用支出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1)抓好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加強產學研合作,激發高科技人才創新和創業的積極性,推動全社會形成自主創新氛圍。教育要轉變辦學觀念,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2)提高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且要積極引進外資,在利用FDI技術外溢效應的同時,加強自主研發。(3)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開展制度創新,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對企業研發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嚴格執行專利政策,打擊侵權行為,以發揮企業自主研發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技術中介市場,引導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要素產出效率。(4)優化配置企業內部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增加科研經費投人加大研發費用和研發人員投入,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高度重視企業創新活動。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過程中,創新環境影響不容忽視,優化創新環境是提高創新活動質量的根本前提。深化改革,催化區域市場化環境,從而為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政府需要根據區域創新環境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來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朱海就.區域創新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30-35.

[2] Todtling F. Technological Change at the regional lev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2,24(11): 1565 -1584.

[3] Todtling F,Kaufmann A. 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9(6).

[4] Stern Porter andFurmanMeasuring the‘Ideas’Production Function: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Patent Output [R]. NBER Working Paper,7891, 2000.

[5] 柳卸林,胡志堅.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分布與成因科學學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2(5):550-556.

[6] 羅發友,劉友金,孫婷.技術創新能力的區域特征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2(2):22-23.

[7] 官建成,劉順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及其評價指標體系[J].科學學研究,2003 (4):210-214.

[8] 唐炎釗.區域創新機構對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2):37-43.

[9] 林云,金祥榮.區域技術創新績效的“馬太效應”-基于中國30個省市面板數據分析[J].經濟學家,2008(3):78-85.

[10] 陳廣漢,藍寶江.研發支出、競爭程度與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基于1998—2004年國內專利申請數量與R&D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07(3):101-106.

[11] 古利平,張宗益,康繼軍.專利與R&D資源:中國創新的投入產出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6(1):147-151.

[12] 章立軍.區域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的系統性研究—基于省際數據的經驗證據[J].財貿研究,2006(5):1-9.

[13] 李平,崔喜君,劉建.中國自主創新中研發資本投入產出績效分析—兼論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J]. 中國社會科學,2007(2):32-44.

[14] 李習保.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活動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13-24.

[15] 郭國峰,溫軍偉,孫保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9):134-143.

[16] 黨文娟,張宗益.區域環境對促進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8(3):70 -75.

[17] Acs etal.,Anselin, Luc,Varga, Attila, 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31:1069-1085.

[18] 汪鋒.中國的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不平衡:1978-2005[D].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19] 吳玉鳴.大學、企業研發與區域創新的空間統計與計量分析[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7(3):318-324.

[20] 黎苑楚,徐東,彭德泳.依靠科學技術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9):32-35.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認清新經濟對企業統計管理的挑戰,明確企業統計管理存在的問題,研究企業統計管理手法的創新,認真反思企業統計管理工作的弊端,這樣才能使企業統計管理與時俱進,蓬勃發展。

關鍵詞:新經濟;企業統計管理;管理手法創新

新經濟(newoeonomy)一詞最初起源于美國,進入21世紀,新經濟一詞被廣泛使用。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管理存在著問題和挑戰,同時在管理手法上也要與時俱進,那么及時的對企業統計管理進行思考和反醒,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經濟對企業統計管理的挑戰

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新經濟的到來,對我們現有的工作與思維方式等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經濟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的新的經濟模式,必將全面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創新的理念,重新診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統計以提供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創新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全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要求企業統計與創新經濟相適應,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要在統計觀念、制度、管理體制、理論上實現變革與創新。

二、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管理存在的問題

1.企業領導不重視

當前,企業生產經營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只重視財務指標,而忽視統計工作,認為統計只是算數、填表,將實際生產的運行結果抄寫下來,在匯總上報,是為宏觀服務的,對本企業用處不大,因而不重視企業統計工作,出現了統計部門和崗位常被撤消或合并,統計人員變動頻繁,統計基礎工作明顯減弱,從而限制了企業統計作用的正常發揮。

2.企業統計的服務主體錯位

進入市場經濟,隨著政企分開,企業已成為獨立的統計實體。但是企業統計工作從總體上仍沒有突破“統計=報表”的傳統模式,企業統計職能也沒有從報告型統計轉變為經營管理型統計,仍然成為專門服務于上級和國家統計資料的收集的上報者,其統計的內容不能體現企業自身的管理需要,缺乏對企業經營進行深入分析的主動性。事實上,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要求企業統計盡快建立適應本企業的統計行為方式,從而滿足企業管理和決策的需求。

3.企業統計方法單一

目前,企業的統計只注重內部數據的收集整理屬于事后統計,統計工作是一種報表型的運作方式。統計分析只是對統計數據的簡單說明,缺乏對企業外部市場及競爭對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綜合分析難以從動態上評價、分析、監督和預測市場及競爭對手的運行過程和狀態,使企業不能有效把握整個市場的宏觀狀況,不能使管理者獲得科學、可靠的統計信息,并據此對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預測、規劃、控制與調整。

4.缺乏高素質的統計人員

統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對專業人員的素質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企業統計人員的整體素質與統計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表現在統計人員缺乏綜合分析能力,只會做那些規定模式的重復工作法制觀念淡薄,政策水平低;職業道德水平低,弄虛作假現象普遍存在;知識單一,復合型人才少,尤其是統計自動化人才缺乏,統計工作仍處于手工階段。統計人員素質低大大影響了統計的質量和效率。

5.統計指標不完全合理

目前,統計指標體系基本上局限于產值、產量、成本消耗等生產性指標,基本上屬于生產型管理模式是以滿足國家和上級布置的統計報表為目的的,而與企業管理與決策需求不相適應,反映企業外部環境和競爭者的統計指標也比較少,從而造成企業統計的現有指標體系與管理、決策需求相脫節。

三、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管理手法的創新

明確了挑戰和問題后,就要具備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應體現現代化的創新意識,實現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創新,以增強企業統計管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企業統計管理信息的采集、處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都面臨著變革與創新。

1.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新經濟環境下,由于企業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多變性,企業要想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應建立以抽樣調查為主的統計調查體系,在采集企業內部信息時,凡是沒必要采用全面調查或者根本無法進行全面調查的,均宜采用抽樣調查,在采集企業外部初級信息時必須完全采用抽樣調查?,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的普及,對信息的記錄、保存和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企業統計調查作為經濟信息的收集過程,必將受到這種高科技所帶來的影響。調查手段開始使用信息技術采集數據,如開發互聯網調查,使資料的取得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網絡來進行。建立統計調查網絡平臺,在系統內進行高效的統計數據信息傳輸,在系統外能與社會網絡有效對接

2.統計整理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給統計整理手段帶來巨大的變革,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實現統計信息加工整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在高頻率、快節奏、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統計要想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其信息的需求,除了進行及時、準確、完整的統計調查外,還必須進行快速、科學、有效的統計加工和整理。因此,我們要把現代信息技術與統計加工整理相結合,建立企業數據庫系統,以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基本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這樣,才能使企業統計管理工作更加順暢的進行,同時不會面臨老化的問題。

四、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管理的思考

通過上文相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思考:

1.拓展企業統計服務內涵

企業統計工作過去以企業內部信息為主,其統計內容主要是勞動成果的核算、資金存量與流量核算以及投入產出的分析等內容,其作用只是對企業內部活動的描述,對外部環境缺乏必要的認識,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要直接面向市場,以便按照市場取向對生產、經營的具體要素及時進行調整,企業統計的全部活動、統計分析與預測都要圍繞企業的行政方針進行,都要滿足企業的利益,使得企業統計真正參與到企業管理中去,在圍繞企業經營管理需要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統計服務的內涵。

2.企業統計應改變統計的內容,提供正確和有效的信息

新經濟環境下要求企業放眼于整個市場,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企業外部環境統計,基于此,企業統計的信息要縱橫雙向兼顧,一方面立足企業全局,把企業統計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按企業信息流程建立企業內部統計信息系統,形成企業內部網絡;另一方面,改進企業經營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聯系,形成橫向網絡,保證外部信息來源。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則要求企業統計以新的理念擴大視野、放寬口徑,以大統計、大信息量為宗旨,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

3.不斷提高統計方法和改進統計手段

新經濟環境下,特別強調資料的時效性。因此,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應體現統計信息化和現代的改革意識,以增強企業統計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統計的過程含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三大環節,也是與政府的經濟信息打交道的過程,因此,企業統計信息的采集、處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臨著改革。傳統的企業統計加工整理是將采集的信息分門別類的設置統計臺帳加以匯總,現代信息技術給統計整理手段帶來巨大變革,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實現統計信息加工整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傊?,應盡快實現企業信息、采集、處理的自動化,實現統計信息縱向和橫向流動的自動化,大力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從而提高統計效率和統計信息利用率。

總之,對企業管理進行有效的思考,對于加快企業統計工作的運行,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五、結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管理程度高低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加強統計信息管理的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建立起開放的、基于標準的統計資源統一應用平臺,實現科學地、經濟地獲取、保存、加工、傳輸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從而必須加強企業的統計信息管理。

環境經濟研究范文第6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成本環境支出資本化當期損益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針對企業制定的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標準將日益增多,同時,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綠色消費的盛行,都要求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重視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影響,按照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并重的原則調整未來的發展戰略。環境活動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環境成本會計信息也將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經營、業績評價和投資決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信息。建立和實施環境成本會計,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可持續發展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環境成本會計的研究能夠使企業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降低企業在生產過程和產品消費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目前,由于未實行環境成本核算制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存在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和負作用,對資源的破壞和使用過度等問題,而這些破壞或損害由于沒有在經濟核算體系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反映,就使得造成損害的企業免除了本應承擔的部分或全部經濟責任,從而無法引起企業對環境問題的真正關心,經營者也很難從環境保護角度去考慮企業的發展。

1 企業會計人員對環境成本會計認識不足

鑒于企業環境成本的重要意義,筆者曾經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地區就企業財會人員對企業環境成本的認識作了調查,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環境成本支出的內容中,原有設備的改造和重置的環保支出、新投資項目的環保設施支出和臨時性或突發性環保支出這四個項目是企業最常發生的環境保護支出項目;在已經發生的環境成本支出中,單獨立賬的企業比例偏低,大部分企業對排污費單獨設賬,其余雖有的單獨設賬,比例都沒有超過50%。這說明,企業環境成本受環境法規因素的影響較大,強制性要大一些;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要求,企業財會人員反映企業環境成本的主動性不強,重視不夠;環境成本中資本性環境支出大于收益性環境支出,環境成本支出對企業的財務影響顯現出長期性。這個結果不只在內蒙古存在,從全國實務操作來看,也反映了這樣的特征,多數企業對于發生的環境成本支出的賬務處理目前都作為常規的業務進行的,沒有單獨設立賬務處理,沒有體現出對發生的環境成本的特別關注。

對內蒙古地區和全國普遍實務操作的調查,發現我國現行企業會計對環境問題的忽視,原因主要是:①現有的環境法規和監管方式考慮的是政府和環保機構對環境信息的需要,沒有考慮企業內部管理當局和企業外部利益關系人對企業環境成本會計信息的需求,致使企業環境成本會計信息處理缺乏法律依據;②會計法規和制度不健全,沒有關于企業環境成本會計實務操作方面的具體準則,國際上也不存在一個現成可以借鑒的模式,以至于財務人員無從下手;③企業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缺乏主動性和自愿性,政府、企業和會計界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在環境成本會計方面研究的滯后。

2 企業環境成本的主要內容

(1)環境管理費用,指企業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和人員經費支出及其他環境管理費用;(2)環境監測支出;(3)排污收費,包括政府對正常排污和超標排污征收的排污費,政府對生產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損害的產品和勞務征收的專項治理費用,政府對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裝物的收費;(4)罰款和賠付,包括超標排污或污染事故罰款,對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經濟損害賠付;(5)污染清理支出,包括已經發生的污染現場清理支出和目前計提的預計將要發生的污染清理支出;(6)恢復支出,即已污染破壞的環境恢復支出,特別是礦井填埋及礦山占用土地復墾田支出;(7)停工損失,即污染嚴重被政府環境管理機關勒令停產限期治理的生產經營損失;(8)無污染替代增支,即為減少和控制污染而使用新型無污染替代材料的增支;(9)現有資產價值減損的損失;(10)政府對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裝物收取的押金;(11)降低污染和改善環境的研究與開發支出;(12)為進行清潔生產和申請綠色標志而專門發生的費用;(13)對現有機器設備及其他固定資產進行改造,購置污染治理設備;(14)政府或民間集中治理污染而建造污染物處理設施和機構的支出。上面所列的這些支出,會影響到當期或多個會計期間的損益,影響到報表上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企業必須將這些支出列入成本會計的核算系統。

3 企業環境成本的確認

資本化的企業環境成本,指為了減少或防止潛在的污染,從而保護未來環境而發生的成本,或是出于企業安全或環境原因發生的成本,在未來能夠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經濟利益。它一般在利益實現時計入當期損益。資本化的環境成本形成了企業的資產,但在環境成本資本化時有一些特殊的情況:

(1)當一項可以確認為資產的環境成本與另一項資產有關,它應當作為其他資產的組成部分無須單獨確認。

(2)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資本化的環境成本都與另一項資本資產有關,這些環境成本本身并不帶來特定的或單獨的未來收益,其未來收益存在于企業經營中使用的另一項生產性資產中。例如,清除建筑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質,這項工作本身并不產生未來經濟利益或環境收益,受益的是建筑物以及使用建筑物的人群,而將這種清理成本作為資產單獨確認就不合適。同樣,一臺能清除大氣或水污染的機器,它是能夠產生特定或未來的收益的,將其單獨確認為資產是合適的。

(3)與環境成本有關的資產發生減值時,其確認的原則與其他資產相同,但因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更大,特別是環境污染對有關資產所產生的減值影響,不容忽視,必須予以考慮:當一項環境成本作為另一資產的價值的一部分,應對這一資產進行評估,看其有無減值,如有減值,要采用會計上計提準備金的方式將其價值減計至可收回金額。

除上述可以資本化的環境成本外,企業發生的許多環境成本并不會在未來帶來經濟利益,或者與未來利益沒有足夠的關系,因而不能將其資本化。這些成本包括:廢物處理成本、與本期經營活動有關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動引起的損害、持續的環境管理和環境審計成本等。因不遵守環境法規導致的罰款,以及因為環境損害而給予第三方的賠償等,均視為環境相關成本,這些成本不產生未來收益,因而應作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參考文獻

[1] 孟凡利.環境會計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 肖序.環境成本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 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5] 王立彥.環境成本核算與環境會計體[J].經濟科學,1998,6.

[3] 肖序,毛洪濤.對企業環境成本應用的一些探討[J].會計研究,2000,6.

上一篇:審計專業基礎知識范文下一篇:企業公司聘任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