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

2024-03-18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會計準則是各利益方博弈的結果。不同的會計準則產生不同會計信息,從而決定各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因此會計準則不是一種純技術過程,而是各利益方多次博弈達成的納什均衡。

關鍵詞:博弈 會計準則 納什均衡

20世紀初,會計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這豐富了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會計學的發展。會計準則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在會計準則乃至整個會計理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強烈的經濟色彩。經濟學的各種理論在不斷地影響著會計的行為規范與會計準則模式的取向。會計準則就是在這種經濟學科的影響下得到演變和發展并且變得更加完善。會計準則規范會計信息的生成和供給,從而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進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經濟利益協調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制度既是社會的博弈規則,也是社會的博弈均衡。會計準則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它是約束利益相關者行為的規則,也是利益相關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本文擬借鑒博弈論的研究思路分析會計準則的制定問題。

一、博弈論與會計準則

一般認為,博弈理論始于1944年。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vonNeumann)和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論與經濟行為》一書,概括了經濟主體的典型行為特征,提出了策略型與廣義型(擴展型)等基本的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經濟博弈論大廈的基石,也標志著經濟博弈論的創立。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主體選擇時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博弈論在經濟學與管理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并已逐步成為經濟與管理理論研究的主流方向,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多次授予博弈論方面的學者也充分說明了博弈論受到的高度重視。隨著張維迎教授的《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的問世,中國的經濟學界和管理學界也掀起了對博弈論研究的高潮。在會計領域,應用最廣泛的是關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因為會計準則本身就是各方博弈的結果。目前,國內已有了一些運用博弈論分析關于會計準則制定的文獻,如王建新提出“會計準則作為一種公共選擇的公共契約與博弈論有著廣泛的聯系,準則的制定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形成是博弈的均衡”;李高亮提出“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會計準則制定的標準等??v觀這些文獻,一般都是在宏觀的層面,通過對會計準則的制定進行博弈分析,得出了“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需要各方進行充分博弈,而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博弈過程極度不充分”的結論。但是,根據運用博弈論研究會計準則的宗旨不僅僅是接受均衡結果,還要充分了解形成過程,從而創造條件達到良性均衡。

二、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博弈均衡

制度既是社會的博弈規則,也是社會的博弈均衡。會計準則作為社會制度的組成部分,它是約束利益相關者行為的規則,也是利益相關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

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政府、債權者、投資者、企業經營者、供應商等,他們均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關注會計信息的披露。但是他們所擁有的資源各異,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在會計準則產生過程中的決策也不相同。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過程顯然構成了一個重復博弈過程,我們把博弈重復進行的方式等同于博弈規則,并認為博弈規則是由參與者的策略互動而自發產生的,存在于參與者的意識中。

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理性的參與人均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在充分衡量自身的收益和成本的前提下作出最佳選擇。但是還應當看到,各個參與人之間的決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一方的決策必須以其他各方的決策為前提,他們的決策過程顯然構成了一個重復博弈的過程。

政府、經營者、投資者、債權人和供應商構成這一博弈的主體,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點不同,行為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具體而言,政府部門關注企業的持續發展能力、社會經濟運行狀況、資源有效配置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便履行其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職能;企業經營者關注企業的利潤水平、經管責任的履行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在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投資者關注企業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收益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進行合理的投資決策,取得最大的投資成果;債權人關注企業資本結構、資產的流動性、償債能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保證其債權的安全性;供應商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和發展潛力等方面的會計信息,以便與企業之間保持著廣泛、持久、高級的合作關系。

雖然博弈參與者的行為特征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通過重復博弈, 他們的行動會逐步演化成一個穩定結果(行動組合)。博弈參與者基于個人經驗對博弈進行的方式形成了大致的認識,認識的趨同導致其決策結果也逐步趨于相同。換句話說,參與者雖然不了解其他參與者的行動決策規則的全部細節,但可以知道一些概要表征或稱為濃縮信息。博弈參與者依靠這些濃縮信息得出自己在各狀態下的行動規則。當博弈參與者關于其他參與者行動規則的信息穩定下來的時候,他們自己的行動規則才能趨于穩定,成為博弈的指南。當他們在反復博弈中獲得充分的信息?形成某種共同的信念,使博弈參與者的行動規則趨于一致并成為公認的博弈規則時,會計準則也便隨之產生。我們稱這種狀態為“納什均衡”。

在這種均衡狀態下,只要參與者對別人行動規則的信念是可維持的,偏離自己形成的行動規則就是不合算的。違背這一信念只會使自己的利益受損。由此可見,會計準則可視為對應著利益相關者共享的那部分均衡信念,可定義為利益相關者的共有信念,即制定者、執行者、監督者相互重復博弈的結果。利益相關者的博弈次數越多,會計準則的完善程度越高,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便越接近納什均衡狀態。

博弈形成的會計準則是一種相對的均衡規則,即在時間和內容上都具有相對性。這樣,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利益相關者就必須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博弈,如此循環往復,納什均衡就會不斷地被打破,并從低級的一般納什均衡向高級的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邁進。同時,在整個博弈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弱勢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使個人理性(各個利益相關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偏好)與團體理性(追求全社會福利水平最大化的偏好)趨于一致,從而提高會計準則的效力,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三、博弈理論在準則制定中的應用

博弈理論應用于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研究,拓展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思路和方法——從一般納什均衡到子博弈精練納什均衡,從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體現的是會計準則的制定從不完善到相對完善,以及伴隨會計環境變遷而螺旋上升的一種動態博弈的過程。

作為博弈規則的會計準則,它能否得到有效執行,直接與會計準則是否為利益相關者的重復博弈結果相關。博弈規則是內在產生的,他們通過博弈參與者之間的策略互動最后成為自我實施的某種制度或信念。只有制定者、執行者、監督者在掌握相對充分的信息基礎上,通過合作博弈才能形成一套公認的、最終實現自我實施的會計準則。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要提高公開性和公正性,才能推動策略的互動。

在均衡決策下所產生的會計準則將是社會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場規則,任何人若為暫時獲得收益而違反這一均衡策略,必然遭到更大的損失。這一均衡可以使會計準則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各自利益兼顧,也只有在這個時刻,會計準則才可以發揮長期的效力。這樣,會計準則經過多次博弈而不斷得到改善,更嚴格地說是納什均衡的均衡點會不斷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逼近,使個人效用最大化與全社會福利水平最大化趨于一致,從而實現帕累托改進。

博弈理論認為,制度是一種歷史的和現實的長期重復博弈的結果。會計準則及其制定權制度安排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經濟制度也是利益相關者長期重復博弈的結果。要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公正、公平、權威和效率性等高質量特征,就必須保證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充分參與及其制定機構的獨立性。因此,基于博弈理論的會計準則制定者參與范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應用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李高亮.博弈論在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2004(10)

4.王建新.會計準則制定的博弈過程與我國會計準則[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1)

5.綦好東.中國會計準則制定:利益相關者的態度[J].會計研究,2003

(作者簡介:王艷云,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會計系副主任,副教授,會計師,同時為武漢理工大學產業經濟學在職博士研究生。)(責編:若佳)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會計準則從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到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變遷過程,并闡述了由此變遷引發的關于會計技術的屬性、趨同中的差異、準則制定權之爭、新準則實施會計環境和會計教育等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接軌 協調 趨同 會計準則

一、我國會計準則的變遷:從接軌到趨同

(一)早期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接軌新中國成立之前,被稱為“中國會計之父”的潘序倫1927年在上海開設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次年改名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并分設會計??茖W校、會計補習學校、會計編譯所、會計圖書用品,學習和編譯美國模式的會計,在全國各地形成龐大的會計企業集團,培養了大量會計精英,美國的會計模式在我國得到相當程度的普及。就連當時的國民黨中央銀行實行的都是“借貸”記賬法,這相對于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方法。這標志著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開始。

(二)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的協調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開始逐步引進蘇聯統一會計制度。直到1992年,我國的會計制度一直都是以蘇式會計為模板的計劃會計模式。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里會計原則或稱會計準則,包括會計術語本身從實務界已經逐漸消失。但這期間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卻從未中止,主要表現在理論界對國際會計準則的引入、介紹和討論。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國外的資金開始流入我國,而我國的企業也開始進入國際市場。為了溝通和合資,我國開始學習和借鑒國際會計慣例。

80年代中期,財政部開始了對會計準則的研究。到90年代初,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經濟逐步融入世界經濟的大循環,我市場也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但這種接軌存在先決條件,即必須要有一種國際通用的商務語言。因此,我國的會計必須進行進一步改革,使用國際上通用的會計準則模式,制定和發布具體會計準則。1992年,我國開始對會計制度進行全面改革,在保留原來會計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采納國際會計慣例制定會計準則,形成準則與制度并存的格局,并且這種格局一直持續至今。當時參照《中外合營企業會計制度》制訂的模式,推出了“兩則兩制”:兩則是指《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兩制是指13個行業的會計制度和10個行業的財務制度?!镀髽I會計準則》的出臺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初步接軌,主要體現在:接受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四大會計假設;引入了國際上公認的“真實性”、“相關性”、“重要性”、“配比”“一致性”、“劃分資本支出與收益支出”等一般會計原則;首次提出了會計核算的六項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首次形成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報告體系,明確規定了企業的對外報表不包括成本報表;實行了資本制度、制造成本法,統一了記賬方法等等。這次的改革實現了我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實質性”的接軌,可稱為會計的第一次革命。

自1993年“兩則兩制”實行后,一直到2006年都是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協調的過程,主要體現在對會計準則的學習、培訓和實施上。為了適應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1997年賬政部發布了我國第一個具體準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到本世紀初已共陸續發布了16個具體準則這些準則,在很多會計處理方法上均是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結果,如收入的確認、中期財務報告的編制原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現有相關準則基本一致。但這些準則的制定方式都是“救火式”的,較為被動滯后,并且這樣制定會計準則在邏輯體系上也存有缺陷。這引起了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思考和討論,為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加入WTO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影響最為重大。為了適應加入WTO的需要,1999年財政部又對《會計法》進行了重新修訂,明確了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2000年財政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并頒布了新《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在技術層面上基本相同。

(三)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新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2007年起已在上市公司執行。改革完成后的會計標準將由一項基本準則、三十八項具體準則和會計準則指南三部分組成?;緶蕜t在整個準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主要規范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定、會計基本原則、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會計準則分為一般業務準則、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和報告準則三類。一般業務準則主要規范各類企業普遍適用的一般經濟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存貨、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資產減值、借款費用、收入、外幣折算等準則項目。特殊行業的特定業務準則主要規范特殊行業中特定業務的確認和計量,如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工具和保險合同等準則項目。報告準則主要規范普遍適用于各類企業通用的報告類的準則,如現金流量表、合并財務報表、中期財務報告、分部報告等準則項目。新準則的實施將有力地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維護社會公眾利益。本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從形式上實現與國際趨同,同時更多的采用公允價值計價,進一步在實質上與國際趨同,可稱為會計的第二次革命。陳毓圭曾指出:趨同(conver-gence)指的是收斂、縮小差異。趨同意味著現在不同,經過一段時間后會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異。王軍副部長提出:第一,趨同是進步,是方向;第二,趨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趨同需要一個過程;第四,趨同是一種互動。所以,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不是簡單的、完全的、被動的照搬而是求大同,存小異。

二、會計準則變遷引發的思考

(一)會計技術屬性的突現建國后的前三十年,關于會計屬性的問題,我國會計學界大多數贊成“兩重性論”,即會計既有階級性也有技術性。由于新中國剛建立,人們更強調的是會計的階級性。受會計階級性觀點的影響,學術界基本上對西方會計持批判和排斥態度,如將借貸復式記賬法視為資本家欺騙工人的手段。尤其是1966年之后的10年里,推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極左路線,我國會計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被作為資本主義的東西而遭到無情批判,會計人員與其它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一樣,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同時,由于大學會計教育基本上陷于停頓,會計專業大學畢業生的供應因而中斷。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全盤否定轉為批判、借鑒和利用。到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在吸收和借鑒西方會計理論和方法上,持比較慎重的態度,有批判有吸收,但到了后期也有少數中青年會計學者采取了基本接受的“拿來主義”態度,認為會計有很強的技術性,西方國家可用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同樣也適用于我國,但課本上仍是會計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經過1993年的會計改革,會計的階級性弱化了,這

時關于會計屬性的討論又出現了“新兩重性論”取代了原來的兩重性論,即會計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會計的自然屬性主要表現為其科學性和技術性,社會屬性主要表現為會計總是為一定國別范圍內的特定利益集團服務,是屬于會計國家化問題。但當時的教材仍名為《資本主義會計》(后有《西方財務會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會計界也仍然在討論會計的階級屬性。2000年頒布的會計準則強調的是會計作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商業語言的自然屬性,特別是技術屬性。到2001年我國加入WTO,股份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已經鮮有人再提會計的階級性。2006年強調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新準則的頒布使得會計的技術屬性更明顯的凸現出來。顯然,會計的自然屬性尤其是其技術屬性是推動會計國際化的根本動因。會計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是指會計作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商業語言,能夠使處于不同經濟環境和語言環境中的會計信息具有可比性,使任何信息需求者都可以比較任何公司的財務報表,并能夠評價任何公司的業績。會計以其科學性和技術性所表現的自然屬性將不受社會形態的制約,并作為人類共同財富和智慧結晶在被傳播和應用。這也就使得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成的為必然選擇。

(二)會計趨同中差異的理解在我國的會計準則變遷的過程中人們已經認識到,由于各國在經濟環境、法律制度、文化理念以及監管水平、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會計人員素質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只能是在考慮我國實際情況下的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這也就說明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是必然的,但這種差異不等于“中國特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以后是漫長的協調過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為了慎重起見也為了強調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各個領域在分析問題時都會冠以“中國特色”,會計界也不例外。翻閱當時文獻可以發現很多學者稱“我國會計準則具有中國特色”。所謂“特色”,筆者認為包括兩層意義:跟別人不一樣(差異),做的比別人好(出色)。只有二者有交集,即產生良性差異的時候才能稱作是“特色”。所以,一直所謂的“我國會計準則具有中國特色”,只是片面的看到了“特色”中“差異”的概念,而忽視了其中更重要的“出色”的概念。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周小川曾指出:“我們在會計準則中所看到的有些特色,并不是按照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需要所設計出的,而是過去傳統計劃經濟的特色。這些特色恰恰是需要我們改掉的”。顯然,“中國特色”并不能成為會計準則本土化的借口。隨著承諾對外開放資本市場期限的臨近,以及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準則與國際的接軌,我國已不能以“特色”為理由來申請特別處理權,因為既然要選擇走國際化之路、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要認可并嚴格遵循國際化的規則。

筆者認為,不能簡單的評價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的好與壞,因為有些差異是考慮到我國客觀環境的特點而主動適應的,也有些差異是因為我國有些客觀環境不能適應國際會計準則而被迫修改的。無論何種原因產生的差異都是適應我國目前的法律、經濟環境的,都將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趨同進程的不斷深入,這些“特色”是否永遠存在,同時消除這些差異從而徹底融入國際會計準則的大家庭。這些問題的解決,還有待于我國準則制定者的智慧以及實踐的檢驗。

(三)會計準則制定權之爭——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實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的實質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準則制定權之爭。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進一步深化,各國都將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經濟活動,這些活動必須有規則來約束,而規則又進一步影響利益的分配。所以,誰在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也就是說誰擁有準則的制定權,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國際會計準則由誰來制定,其內容則將更多地體現誰的會計標準的精神。這將意味著這些國家和地區可以較低的成本達到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而其他國家則必須花費大量的學習、培訓成本,支付外國會計師服務費用和咨詢費用并且承擔會計準則改革的成本和風險。所以,會計準則的國際化不僅是技術問題,其背后的實質實際上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利益之爭。在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初期,能意識到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的實質是各國的準則制定權之爭的人鳳毛麟角,即便是意識到了這種想法也是難以實現的,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加強和會計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爭取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成為了可能,這種思想也逐漸被有關部門和學術界所普遍接受。從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致力于爭奪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雖然當時的聲音很微弱甚至被淹沒,但這為我國后來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地位的逐漸提升奠定了基礎。如今我國在國際會計上的地位和作用已是不容忽視的,如新準則的制定過程經過了與國際會計理事會之間長達數月的多次交流與溝通。新準則的頒布對國際會計準則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表示要借鑒我國關于不允許轉回已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和不具有投資關系的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不作為關聯方交易披露等方面的規定。所以,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會計準則國際化的趨勢和益處,又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頭腦。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地向某個國家的會計準則或者不顧條件地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可能會損害自身的利益。這就要求逐漸提高和加強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委員會中的話語權,讓國際會計準則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我國的意志。這就需要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方面政府要致力于我國經濟的增長,努力把我國從經濟大國建設成經濟強國,提高我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學術界要多出成果,精出成果,使我國的會計在操作和理論層面上都處于世界的前端地位,提升我國會計學術的權威性。同時在現階段要盡量降低我們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過程中的學習成本。

(四)新會計準則實施會計環境的思考 國際會計準則已被證實是高質量的準則,我國的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已經趨同,這意味著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也是高質量的。高質量的準則的實施必須有相應的高質量的會計環境配套,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執行和結果。如會計準則制定和執行人員誠信的職業道德與操守;財務報告編制人員和注冊會計師良好的道德修養、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專業判斷能力;高質量的審計準則,要有規范的、一致的、在全行業執行的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健全質量控制機制,實力強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等。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會計環境來與準則相配套,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經濟的混亂。如1998年我國在“非貨幣性交易”、“債務重組”等具體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2001年頒布和修改的具體準則中規定盡可能回避按公允價值計價,而改按賬面價值入賬。修訂的原因是,原準則較多的運用了公允價值概念,而我國當時的產權、生產要素市場又不活躍,相關的公允價值難以取得,從而給一些企業利用準則調節利潤留下了空間。公允價值的運用給資本市場中利用債務重組、資產置換、相互參股等包裝上市的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和交易類型日益復雜,一些企業急

需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相關資產和負債,所以這次新準則又在企業合并、投資性房地產、捐贈與補助、資產減值、企業年金、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等方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引入公允價值的反復使得人們對新準則的實施產生了這樣的憂慮:新準則能否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高質量的準則能否得到高質量的實施結果;對于公允價值的重新引入,現在的市場環境與2003年比有了哪些改善;現在經濟環境的產權的明晰情況、生產要素市場的活躍程度能否使相關的公允價值可以容易取得。所以,我國的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能否有高質量的執行結果還有待實踐檢驗。

(五)對會計教育的思考除了會計環境的影響,會計人員的素質也是新準則體系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以制度為主體的會計核算體系是規則導向的方法體系,會計人員只需按章操作即可完成會計核算工作。而新準則是以原則導向為主體的會計核算體系,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現實中大量的業務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如公允價值的采用、商業實質和現金產出單元的判斷、合并商譽以及資產減值的處理等。這樣高素質的會計人員需要有完善的會計教育體系來實現。因此,不論是高校的會計教育還是會計的后續教育都應遵循以下的教育步驟和思想:首先,要讓學員理解我國會計和會計準則發展的軌跡、趨向和指導思想。我國會計準則從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到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都是朝著國際會計準則的方向靠攏的,所以國際會計準則就是我國會計準則發展的參照系。明確參照系的位置和運行軌跡,有助于理解起我國的會計準則,這樣學員不僅能很好的把握現在的準則而且能夠預測準則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根據預測的結果不斷調整其知識結構,從而形成連續性的思維習慣,節約會計后續教育的成本。其次,會計教育的目標應該從教授具體規章和訓練操作能力,提升到著重培養學員的理論功底和會計的邏輯思維能力,其從而提高其職業判斷力和創新能力。我國高校會計專業的教材內容大多是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講解以及指南中的內容,所以教材總是隨準則的變動而變動。新準則頒發,舊的教材就被淘汰,重新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版新的教材;而會計的后續教育也總是跟隨會計準則的變化不斷的進行培訓和學習,機械地以新的會計準則的知識覆蓋和補充舊的知識。而會計準則的變化是經常的,會計教育如此反復,為新準則的實施造成了極大的成本壁壘和社會資源浪費。所以,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和后續教育的教材不能僅局限于多變的準則,而應改革以法規制度解釋會計實務的傳統體系,使教材體現會計學科本身的規律性和科學性,著重教授會計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形成新型體系。

(編輯 劉 姍)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會計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商業貿易交流語言, 在市場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保證會計環境的質量, 我們必須要制定一套標準、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 只有這樣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才能夠得到提高, 同時我們還必須要對相關的國際會計準則進行深入研究, 只有這樣我國會計準則的結構系統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我國會計行業才能跟上國際會計行業的發展速度。

2 會計準則制定的相關概念

在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 我們必須要不斷根據相關國際會計準則來進行制定, 只有這樣我國的會計行業才能夠得到更加快速的發展, 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主體模式一般主要有混合主體模式、政府主體模式、民間主體模式, 如果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講, 民間主體模式和政府主體模式相對來講要更適合我國市場發展實際需求, 雖然從2003年開始我國就開始對會計進行深入改革, 但是想比較于國際會計準則而言仍舊存著非常大的差距, 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對會計準則進行完善, 只有這樣我國才能更加快速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3 會計準則制定的缺陷分析

3.1 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 抑制了利益各方的積極性

現在我國在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著很多問題, 其中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會計證準則在進行制定的過程中, 經常會由于對方面的利益因素考慮不充分的原因, 導致制定出來的會計準則對各方利益的積極性產生抑制作用的現象, 在我國會計發展的過程中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同時在我國很多已經上市了的公司在參與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也存著這積極性嚴重不足的現象, 這些現象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的速度。

3.2 會計準則制定機制不能有效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

現在我國市場發展過程中仍舊存在著很多問題, 仍舊存著很多計劃市場經濟遺留下的弊端, 這也是我國市場發展初級階段所不可避免的一種經濟現象, 在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必須要針對這種經濟發展現象制定約束措施, 同時在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 我們還必須要對一些特殊的會計問題進行制定相應的政策, 這些會計問題一般主要包括:股權重置、資產重組等, 這些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市場的深化改革, 通過這種方式來讓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F在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 經常會受到市場資本多樣化的影響, 導致會計不能夠對企業各個股東之間的關聯以及相關的交易進行有效的剝離, 在進行會計準則制定的過程中政府的主導性也使得相關機制的制定非常容易出現教條化的現象, 這種現象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當時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新的環境和問題的時候, 會計準則不能夠及時的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來進行及時的調整, 這些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會計準則變遷成本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甚至嚴重的還會導致企業在運行過程中出現運營成本多高的現象。

4 會計準則制定的政策建議

4.1 建立廣泛而權威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

我國很長時間還是會遵循政府主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 圍繞著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這個制定機構來開展工作。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制定和完善會計準則的過程中, 需要嚴格遵循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 嚴格保證在立項、草擬、專家論證、公開征求意見和發布等每個階段都處于嚴格監控和透明制定, 尤其需要將專業學者和權威人士的建議及時納入到會計準則制定環節中來, 不斷推動會計準則制定向著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方面不斷邁進。

4.2 加強我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建設

當前, 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應該切實保證會計準則的目標明確、內容一致和責任到位, 能夠充分體現財務管理和會計理論的思想精髓。因此, 我國在開展會計準則制定的相關工作時, 必須嚴格遵守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理論指導和財務原則, 保證會計準則制定的內容能夠在財務體系中尋覓到相關理論知識。此外, 為了進一步保證我國會計準則的質量, 需要認真推動我國會計準則制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內容趨同, 學會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先進經驗, 深入研究我國市場經濟下的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活動, 尋找出一條符合我國特色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建設。

5 結語

綜上所述, 現階段我國會計準則在進行制定的過程中主要由政府來進行主導制定, 并輔以專業會計團體的參與, 并在會計的規則基礎和原則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我國發展國情的會計準則, 通過這種方式來讓會計準則變得更加完善, 在制定會計準則的時候, 我們必須要制定我國的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的經濟模型, 根據這個經濟模型才能夠制定出反饋度和透明度都非常高的相關會計準則?,F在我國會計準則在進行制定的過程中還存在著非常多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不斷加強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力度, 只有這樣才能夠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 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快。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 會計信息在市場發展中的地位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高了, 現在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已經逐漸成了市場發展和競爭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了, 要想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我們就必須要不斷對會計信息進行完善, 只有這樣會計準則的質量才能夠得到提升, 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才能夠變得越來越規范和完善。本文就會計準則制定問題進行研究, 希望能夠讓會計準則變得越來越完善, 只有這樣我國的會計發展的速度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快。

關鍵詞:會計準則,主體性,財務報告

參考文獻

[1] 徐麗, XULi.新會計準則下職工薪酬問題的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 2016 (1) .

[2] 張青山.企業會計準則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蘇商論, 2016 (33) .

[3] 王亞囡.會計準則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 2016 (8) .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當前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建立全球統一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各國的必然選擇。美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其中既有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會計準則改變,但更多的是處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并以此爭奪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權。我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和轉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應解決好經濟體制與會計準則趨同的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國由于國際趨同帶來的經濟成本和風險。

【關鍵詞】美國會計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 趨同

一、引言

美國的會計實務體系被公認為是當今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大的會計模式,同時也是制定會計準則最早的國家。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與變革對國際會計準則和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起到了借鑒作用。但是,美國經濟出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是本世紀初的“安然事件”,暴露出美國會計準則也存在一些嚴重的缺陷。通過分析美國會計準則的變革和趨同歷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暴露出的問題等等,都可以給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和會計準則改革的一些思考。

二、文獻綜述

田淑萍(2010)認為,美國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原則基礎模式階段、規則基礎模式階段和目標導向模式階段,這是因為不同模式會計準則對會計造假的遏制程度不同、準則的制定由程序理性向結果理性過渡、目標導向模式的提出是美國掌握會計準則制定權的安排。奧喜平(2012)認為美國會計模式具有會計準則由民間性質的機構制定和發布,政府監管、會計準則的實施和執行依靠準則自身能夠被社會及公眾高度認可、廣泛接受以及由此產生的權威性來保證、通過維護和保證會計準則制定和發布機構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來保證會計準則的客觀、公正,并且美國一直遵循以具體規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安然事件后開始向以基本原則為基礎的會計準則制定模式轉變的特點。不難看出,雖然美國的總體的會計模式有很大的變化,過程也比較曲折,但在世界經濟聯系不斷緊密的情況下,美國會計準則總的方向是在與國際會計準則不斷靠近的,同時,美國利用其自身的經濟地位與強大的影響力對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不斷施壓,力圖保證自身會計準則與經濟的獨立性,以期減少協調成本,從而外國資本降低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門檻,促進美國經濟發展。

三、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的過程與原因

IASC作為最有影響力的會計團體之一,從1973年6月在英國成立起,幾乎完全由英國主導,但由于美國是國際上第一個制定會計準則的國家,其會計制度在當時十分先進,因此美國不屑于控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同時美國采取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立的政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IASC的聲望越來越大,美國不得不開始正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建立了一個松散的聯盟來抵御IASC的影響,主要為了謀求國際通用會計準則的制定主導權。2000年5月17日,國際證監會組織通過了IASC全部40個核心準則項目,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進一步趨同,進入了新階段。而同一時間段,美國發生了以安然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財務丑聞,暴露了美國會計準則的缺陷,美國開始通過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以對本國會計制度進行改革。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可以分析美國態度轉變的原因。首先,國際會計準則被各國陸續采用,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建立聯盟的策略未達到預期效果,而且,美國也感到與其一直采取消極的策略,不如主動參與,施加影響同時讓IFRS更能符合本國利益。其次,美國會計準則體系與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差別,無形中增加了外國資本流向美國的成本,原本美國復雜的會計準則及高昂的財務報表調整費用已經大大提高了資本流入的成本,隨著安然等財務事件的爆發,投資者更是對美國會計準則產生懷疑,引發了國際資本從美國的流出。在政治背景上,二十世紀后期,冷戰結束,國際政治環境緩和,美國的政治姿態開始放松,資本控制上也更加寬松。

四、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產生的影響

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產生的最主要的影響就是能消除外國企業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障礙,同時也會促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趨同性。

美國擁有全世界實力最雄厚的跨國公司、最發達的資本市場,并且美國的四大會計事務所在世界范圍內從事會計審計業務,美國絕對不會放棄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主導權。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美國是推動國際公認準則的主要力量。在使任何一套國際準則合法化的問題上,美國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美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前來上市,這對美國經濟體而言,緩解了美國的次貸、能源危機。同時會計準則趨同使各跨國公司的財務狀況更易于比較,幫助美國投資者更有效地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此外,美國是全球第一經濟體,美國會計準則的趨同使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能在紐交所這一世界上最規范嚴謹的資本市場上市。舉例來說,以前中國企業在美上市要嚴格服從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的規則;但是現在,美國會計準則與我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無疑給我國的公司提供了更多機遇。

五、結語

從美國會計準則制定前后的變化,證監會、財務委員會對會計趨同的反映以及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來看,會計準則的趨同無疑加速了資本流動,提高了資本利用效率,符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趨勢。美國對我國會計準則趨同也有很多值得借鑒之處。

美國在會計準則趨同的進程是十分嚴密并且循序漸進的,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會計制度與會計人員素質上都不能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因此,雖然國際會計準則集合了各國會計制度的優點,但是我國仍要采取審慎的態度來進行趨同。會計準則的制定不僅僅是改變企業的財務模式,也是資本流通的隱形門坎,爭取會計準則制定權也是在爭取各方面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資源,掌握主動權,以合法的途徑為我國爭取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通過對會計準則制定過程的影響,可以盡可能的降低我國資產流入流出的成本??陀^、辯證地看待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兼顧我國的基本國情,才是建設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會計制度的不二法門。

作者簡介:桑瀟瀟(1995-),女,江蘇連云港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專業:會計學。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21世紀以來,全球科學技術水平飛速提升,隨之各國家的經濟往來變得更加開放及頻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會計國際化也勢在必行。為了迎合國際趨勢,我國在2006年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邁向了全新階段。這一準則的頒布推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使我國會計的現代化水平進一步得到提升。自從頒布以來,新企業會計準則在經濟浪潮的推動下不斷完善,然而我國許多企業在新會計準則頒布后處于迷茫狀態,不知道如何去應對時代的變革。為使企業能適應新的環境,共同努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會計從業人員一定要對新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學習與鉆研。文章對企業新會計準則進行了剖析,為企業提供了一些參考建議,期望可以為國內企業的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企業管理機制;對策分析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初次架構起了相對完善的有機整體。從我國各經濟領域來看,投資環境發生了改觀,資源經濟得到了合理化分配。擁有有這么多的利好條件,企業應該在時代的發展中自我革新,規劃出更加適合發展的管理體系。文中以新準則頒布的環境背景、新準則蘊含的新特征、給企業管理帶來的變革因素以及企業管理體制應該怎樣變革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企業發展提供可用借鑒。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背景

(一)我國內部環境影響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笨v觀歷史不難發現,制度的構建取決于經濟的發展。會計的發展是為了迎合階段性商業發展的需要,過去的會計準則是為了迎合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需要?,F階段,我們國家正身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為了順應發展的需求,會計相關政策必須做出新的調整。

另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會計相關制度也在不斷自我更迭,會計行業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也為社會培養出了很多有現代意識、有知識的現代化會計人才,他們對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構建也起到了推進作用。如此,在國內層面來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構建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驅使,這些優秀的會計人才也同樣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外部國際環境的推動

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在20世紀60年代跨國企業以一種新興經濟形式誕生。伴著世界范圍內經濟的激烈競爭,為了節約成本、利益最大化以及對所屬國貿易的保護,跨國企業逐步向全球范圍發展。會計的國際化正是為了跨國企業的財務報告能形成統一標準,同時對跨國企業的財務信息的透明程度及國際商業競爭的公平性有著重要意義。正因如此,國際化會計準則被多數國家認同,已然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新趨向。除上述因素外,會計丑聞的不斷涌現也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新的會計準則能有效掌控會計行業從業人員行為,為會計行業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特征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簡介

會計準則是約束會計賬務核算與會計報告的一種文件,目的在于將會計工作公平化、合理化,并能實現不同階段、不同企業間的會計信息比對。新企業會計準則是財政部頒布的一項條例,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企業內施行,其他企業則是倡導執行,它包含了38條規則。2006年頒布起,2012年又對其進行了重要調整,讓企業對于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更新與趨向有了新的認知和掌握,這對于財報信息的質量以及對企業決策能力的提升都有著重大意義。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特征

最新版的企業會計準則是以舊版為基礎進行重大變革而得來的。其一,最新版企業會計準則著重提出了企業資產負債的重要性,促使其成為了企業會計工作的核心。其二,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全球接軌,變得更為國際化,讓我國在國際經濟形勢下的全球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優勢部分納為己用,在總體上保障了我國會計體系與國際會計體系發展的并行趨勢。其三,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信息透明度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摒棄了制度不到位而引發會計丑聞的弊端,它使企業資產報告公開化、信息更加透明,進而實現了市場的公平性。

三、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一個新的政策是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總結出來的精華,不僅符合實情,也更為科學。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對于我國的經濟體制革新有重要意義,并且同步推進了企業管理工作的變革。接下來,將從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相關信息質量的提升、企業管理工作水準的提升及對企業高管人員決策能力方面進行討論。

(一)會計工作相關信息質量的提升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應用會使企業的會計相關信息可靠性更強。在2006年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到“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地反應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同時公允價格的引入也最大程度的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另外,新企業會計準則中提出會計信息需要與財報者的經濟決策相關聯,這也促進了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

(二)企業管理水準的提升

新企業會計準則相對于舊準則來講,更具透明與公開性。同時也能實現資方與企業運營層面的信息對等,獲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最新版的企業會計準則在應收款分析制度、流水賬及壞賬收取制度這些方面都有著比較嚴謹的規定,就會促使企業本身的會計管理和經濟管理方面的逐漸改善。此外,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很多環節都和企業內部管控機制相關聯,舊的機制已經不再符合新的需求,所以也需要一并進行改革。

(三)提升企業高管決策能力

企業的高管在管理運作企業過程中起著引領和決策的作用。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對高管人員管理決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的會計工作中,企業在資金預算相關工作上所追求的是最大化利益。而當下則需要企業的高管們重新考量資金預算工作的科學性以及對有益于企業發展的激勵機制。此外,高管人員需要對財務處理方式與企業運營狀況的相互關聯進行全面的掌握,所以,企業高管人員的個人決斷能力一定要有所提升。

四、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之后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的革新

新企業會計準則頒布后,企業必須對自身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才能跟隨發展的腳步,這樣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企業就應該樹立起新的發展思想,并對企業原有的會計機制進行革新。

(一)革新企業管理體制以迎合制度的改變

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使新準則下的會計管理制度已然成為了新時期企業關注的焦點,并憑借其特有的優勢贏得了諸多企業的認同。正因如此,企業在新時代必定要迎合趨向,切實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政策,同時在此過程中對企業舊的管理方式進行革新,如職工薪酬及會計的審核計算等方面擬定新制度,來順應經濟發展。

(二)升級自身會計系統

基于當今對很多企業會計體系的調查了解,我國現今運用的會計核點計算系統包含:固定資產的核算、員工薪資標準的核算及企業運營成本的核算。但這些核算方式在新準則下依然需更新。比如在員工薪資這塊就要依照新版企準則中的員工薪資方面條例來更新,需要把員工的基本工資、效益工資、年終獎、需要繳納的社會保險金等都歸納進員工薪資范疇當中,這在維護員工個人權益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工作信心,并且對于企業經營管理也帶來了便利。而企業在成本的核點計算中也將員工的薪資、材料費、交通運輸費以及其他因素所需資金也囊括在內。

會計系統的更新升級同樣對于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發展速度起著推進作用,并且貫徹執行了國家政策,企業管理者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在這方面提高重視程度。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我國的會計準則才能接軌于國際,才能提升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

五、結語

我們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為能更好的保障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新企業會計準則也在不斷的迭代。新準則的頒布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產物,它的頒布帶動了企業的發展更新。相對于我國企業來講,新準則的頒布既帶來機會又帶來了挑戰,企業若要在新經濟環境中得到生存和發展,必須在新經濟形勢下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會計制度。相信在政府與企業攜手努力下,國家的經濟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權.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企業管理機制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7(35).

[2]孫芳.新會計制度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

[3]史沛勇.試析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7(20).

[4]余小花.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7(11).

[5]黃明兒.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對企業的影響探討[J].中國總會計師,2017(10).

[6]吳慧琳.新會計準則下公司盈余管理問題分析[J].中國商論,2018(17).

[7]張霆軍.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企業管理機制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09).

會計準則制定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06年2月財政部在充分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發布了新會計準則體系。這套準則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會計體系與國際準則達到較好的協調。文章在分析了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促進國際協調的動因。

【關鍵詞】會計準則 國際協調 現狀 動因

會計準則制定與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深入的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國財政部在多年研究和準則制定的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以及其他得到廣泛認可的準則的規定,于2006年2月15日發布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這套體系由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這套會計準則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和透明度,使會計信息在國際范圍內交流、使用、判斷和評價的基礎和平臺將得以建立并不斷完善,標志著我國建立了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一、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現狀

1、引入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的應用、計量成為此次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美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我國新準則體系從原來重點關注工商企業,后擴展到其他新行業、新領域和新業務。而這些新行業、新領域和新業務中,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難以滿足會計核算需求。新準則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大膽而謹慎地引入公允價值。新準則體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

2、規范金融工具業務的會計處理

新會計準則中首次發布了有關金融工具的4項具體準則,分別是《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這4項準則各有側重、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整體,為涉及金融工具業務的會計處理提供了規范。這4項具體準則主要適用于金融企業,但非金融企業所涉及的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也與其具有一致性。這4項準則解決了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分類的問題,并規定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確認,公允價值的變動差額不計入損益,而是計入權益,待真正出售時再轉入當期損益。對于衍生金融工具由原來的表外披露改為表內確認,按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損益。

3、修訂17項企業會計準則

新準則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協調過程。如:存貨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資產減值會計準則中規定,如果單項資產無法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產生現金流入,企業應當以資產所屬的資產組為基礎計算可收回金額,確認減值損失;債務重組準則中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企業合并會計準則規定,對于所有非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統一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不允許采用權益結合法;合并財務報表會計準則規定,應當以控制為基礎確定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等。這些規定縮小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間的差異。

4、新增22項具體企業會計準則

原會計準則已無法滿足我國會計環境中出現的許多新情況、新特點,因此在充分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基礎上,另增加22項新的具體準則。如《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會計準則第34號——每股收益》等。這些準則的規范較為明確,為我國會計處理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動因

1、跨國公司經營效率要求的推動

影響我國會計制度的經濟因素的變化速度較快,如眾多的跨國公司進入,證券金融市場的發展成熟,我國企業在貿易、投資方面走向國際等。這些經濟因素的變化和變化速度的加快是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根本動力。截至2004年10月底,全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00479個,合同外資金額10621.29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552.51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企業也開始積極在國外尋找投資機會。截至2003年7月底,我國已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設立非金融類企業7222家,中方投資金額超過100.9億美元。除了在海外設廠,跨國并購也是我國本土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手段。在企業跨國經營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保證跨國經營效率的問題也在逐漸突出。但會計標準差異的存在,增加了公司內部報表折算和合并處理費用等信息處理成本,顯然這不利于跨國公司內部報表的合并、分析和利用,這直接影響到跨國公司的經營效率。而統一的內部會計核算和報告體系有利于跨國公司建立統一的內部管理制度,進而有利于維持公司經營的高效率??梢?,為進一步發揮跨國公司對經營效率的推動作用,加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是十分必要的。

2、國際性組織機構和我國財政部的推動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自成立以來,就為建立和發展國際會計標準、推動會計標準國際協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IASB主席大衛·泰迪先生多次表示希望中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并于2004年11月專程率兩名理事來華傾聽我國企業的意見和建議,積極促進這一趨同的進展。另外,一些國際性或地區性組織機構也紛紛發表聲明希望各國企業、銀行都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以維護國際競爭和促進國際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轉。我國作為這些國際性組織和機構的成員,表示支持國際會計準則,以促進會計實務的國際協調。就我國會計標準國際協調的參照對象而言,財政部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制定全球公認會計準則和在推動全球會計準則協調與趨同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國會計準則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是努力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馮淑萍,2004)。由此可見,國際性組織機構和我國財政部的推動,能夠保證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的快速有效推行。

3、我國合并財務報表準則國際協調的難度相對較小

1987年中國會計學會“基本會計理論與會計準則研究組”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會計標準問題的正式研究,自此學者們開始從“原則”、“準則”、“標準”、“規范”等抽象概念的爭論轉向對具體內容的探討。直至1992年,國內大量相關文獻幾乎都是翻譯介紹國外會計準則,尤其是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和國際會計準則,這也是1992年出臺的基本會計準則“非常類似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美國等國會計準則體系中的概念框架”(馮淑萍,2003)的一個原因。2001年1月1日,我國執行了新的《企業會計制度》,“此次會計改革的力度相當大,內容極其豐富,可以說,基本實現了我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化”(劉玉廷,2001)。執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和準則后,除了少數項目從中國國情出發而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同外,在會計一般原則、短期投資期末計價、收入確認原則、借款費用處理原則、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等方面基本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似或一致??梢钥闯?,我國會計準則的建設從起步上就已經是借鑒了國際經驗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直接引進最先進的會計規范體系和會計技術,可以直接減少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難度。

(注:本文得到湖南理工學院2007年院級課題“我國會計國際協調的經驗評價”資助,課題編號為2007Y013)

【參考文獻】

[1] 常勛:解讀國際會計協調化[J].會計研究,2003(12).

[2] 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J].會計研究,2004(1).

[3] 王建新: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協調進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滬深AB股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5(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上一篇:煤礦井下機電設備論文范文下一篇:會計準則處理問題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