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學研究范文

2023-09-21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核心素養作為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體系中的基本價值維度,一定意義上具有指導實踐教學、引領教學改革的基本功能,強化核心素養語境下的學科命題研究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歷史學科是初中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培育學生民族情感、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等層面上發揮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而學科命題是檢測教學成績、引領學科教學的基本路徑,如何在初中歷史學科命題過程中體現“核心素養”這一基本元素是需要高度重視和持續探究的命題。本文以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知識點為例,系統探討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歷史學科命題的基本價值維度。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命題研究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推進,初中階段宏觀層面上的教育教學價值維度、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最終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等元素都實現了優化提升,盡管相應的學術討論和實踐探索依然在持續進行的過程中,但培育學生個體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價值追求,這一定意義上將引領我國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正如學者提出的那樣:“隨著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敲定,一直都是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保ㄖ炝⒚?、馬云鵬,核心素養:敢問路在何方,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03期,第3頁),這是我國新時期基礎教育教學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取得的階段性成績,同時也為持續深入的教學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命題是初中歷史學科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檢驗教學成績、引領教學改革的重要功能,探究“核心素養”語境下的初中歷史學科命題是當前學科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值得相關主體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本文以初中七年級下冊的知識點為例,依托相應的案例闡述和探討相應的命題。

一、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歷史命題要突出整體歷史觀,力圖引導學生個體對我國以往歷史有一個宏觀上的感知

歷史學科作為初中整體教育教學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重要學科功能即引導學生系統了解民族和國家的發展軌跡、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整體歷史觀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意味著學科命題要凸顯對學生整體歷史觀的考察,這類題型要脫離具體歷史知識點的縱向追蹤,以封建朝代的先后順序等基礎性內容為基礎進行命題,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一則試題:

例題:“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國古代比較完備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關于科舉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隋文帝時開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創立 ②唐太宗增加了科舉考試的科目 ③武則天增設殿試和武舉,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④宋太祖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 ⑤宋朝大幅度增加科舉錄取名額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這是關于我國古代科舉制的一個試題,很好地體現了核心素養語境下對學生整體歷史觀的考察。整體上而言,科舉制自隋至清,歷時1300多年,但科舉制實際上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選官制度,歷朝歷代都對科舉制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它始終處于動態的歷時發展過程中,調整的方向實際上與具體時代的政治發展狀況具有內在的聯系性,學生對此要有清晰的感知和系統的掌握,本題就是這樣的一個命題思路,具體涉及到隋、唐和宋三個朝代,將很多瑣碎的知識點糅合在一起,引導學科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按教材中的朝代為順序學習歷時,同時也要對特定的制度進行整體上的剝離,這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

二、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歷史命題要強調考察的情境性,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化情境中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眾所周知,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改革中所謂的“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個體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被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樣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學科教學踐行和貫徹“以人為本”價值觀的基本邏輯,學科知識不再是脫離現實生活而顯得毫無生氣的死板教條,依托生活化情境這一基本途徑,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變得直觀生動,變得可以觸摸。在上述這樣的基本理念下,初中歷史學科命題過程中要將具體的學科知識點放置在學生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如下面這則命題:

例題: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時期,你會看到哪些景象(    )

①農民在使用筒車灌溉 ②商人用“交子”到揚州購買絲綢 ③兵部接到金國入侵的消息 ④夜市上人頭攢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可以看到,這個命題中將七年級下冊唐朝的筒車、宋朝的“交子”和夜市以及兩宋時期的民族政權等多元化的內容融合在一起,重要的是“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時期,你會看到哪些景象”這樣的設問一方面是初中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同時在學生審題和思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會將歷史課堂知識點與特定時代情境聯系起來,這有助于學生個體“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核心素養語境下初中歷史命題要樹立大文科觀念,注重考察學生的整體文科素養

眾所周知,盡管當前依然是學科制為基礎的教育教學機制,但各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必須予以重視,所有學科教學實際上最終都作用于特定的個體學生身上,都應該服務于培育學生個體“核心素養”這一宏觀價值維度,這是當前的基本命題。就初中歷史學科命題這一特定內容而言,要注重考察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將學科知識建立在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基礎上,即要樹立和踐行大文科觀念,注重考察學生的整體文科素養。

例題: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下列詩句,能反映唐玄宗統治前期盛世景象的(    )

A、“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C、“憶昔開元全盛時,小邑猶藏萬家室”

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歷史知識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文學、政治甚至法律等多元化的知識具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這為學科命題提供了便捷的條件,上面這則歷史試題就將唐朝的“開元盛世”和詩歌聯系在一起,具有較為理想的師范效應和現實指導價值,值得一線學科教師和教研員等主體的持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曹勇,初中歷史命題的發展趨勢和教學啟示[J],《中學歷史教學》,2017年11期。

[2]王瑞、魏恤民,初中歷史開放性試題——命題實踐的回顧與展望[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年04期。

[3]羅安琪、楊杰,新課改理念引領下的初中歷史命題改革之路——宜賓市初中歷史命題改革的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年05期。

[4]鄧解驂,考試要留給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昆明市初中歷史開放性命題的回顧與反思[J],《歷史教學》,2002年03期。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西方歷史哲學在“體系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在“分析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批判的歷史哲學,又在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發展為一種“歷史的詩學”,展示了一個歷史思維不斷躍遷的邏輯過程。在“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下,歷史性的思維得到不斷的更新與提升,只有在歷史的思維下,才能理解歷史本身。

【關鍵詞】歷史哲學 歷史思維 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 歷史唯物主義

西方歷史哲學在“體系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在“分析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批判的歷史哲學,又在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發展為一種“歷史的詩學”。雖然西方歷史哲學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歷史問題,但其不同形態的發展,展示了一個歷史思維不斷躍遷的邏輯過程。

從歷史學到歷史哲學的“本質主義”追求

從歷史認識的實際發生過程來看,人們對歷史的認識總是從對歷史現象的描述開始的。無論是一般的歷史認識主體(歷史中的人),還是特殊的歷史認識主體(歷史學家),往往都是通過對過去發生事件的描述來滿足我們對歷史的訴求。然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歷史的哲學家們卻要求在歷史學家的純粹現象描述之外另辟蹊徑。究竟是何原因使這些哲學家們另辟蹊徑?

從歷史哲學產生的思想前提中,我們大概可以發現這個原因。因為在習慣于從整體出發的哲學家看來,作為描述經驗順序的歷史學不能揭示出歷史的整體格局,不能發現歷史之后的“隱秘”,即歷史發展的原因、目的與意義所在。在歷史進入人們研究視界之初,歷史總被認為是從屬于經驗研究的現象界所要討論的問題,而并不是哲學界要討論的問題至少在奧古斯丁以前一直如此。當歷史被要求放入整體性視角下來理解的時候,作為現象描述的歷史學就顯得乏力了。黑格爾特別表達了對歷史的哲學訴求:“我們目前所研究的這種歷史,就是思想自己發現自己的歷史;而思想的情形是這樣,即:它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可以說,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雹倏偠灾?,歷史決不僅僅是一部娓娓動聽的敘事,它也應該成為思想的對象。

因而,隨著歷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歷史哲學研究應運而生。就“歷史”這一概念來說,在很多語言中,它都基本包含兩種含義,其一是指歷史過程本身,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其二是指對過去發生事情的撰述。由于“歷史”一詞的雙重含義,人們對歷史的理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考維度,歷史研究者的偏好和視角也有所差異。一類歷史研究者對歷史故事感興趣,他們關心歷史故事里的特殊人物和活動細節,并渴望使歷史人物在過去的場景中真實再現;另外一類歷史研究者的興趣則落到歷史本身上,他們主張以整體的視角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認為只有在整體的視角下,歷史才具有全貌,它的玄機才有可能被覺察到。這種研究路數形成了最初意義上的歷史哲學。這種要求從整體上對歷史的發展作出解釋的歷史哲學,聲稱能夠發現歷史發展的進程、動力、模式以及歷史的目的與意義等。如果按照卡爾·洛維特的理解方式,歷史哲學可以理解為是以普遍的原則使歷史事件獲得可理解的一種方案。那么我們就可以發現,符合這種原則的歷史研究方式就僅限于思辨的歷史哲學。但隨著批判性的歷史研究發展,這種思辨意義上的歷史哲學由于其本身的超驗性被遺棄。其后,“分析的時代”中產生了歷史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在后現代語境里又產生了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西方歷史哲學范式轉換的內在矛盾與歷史思維

從歷史思維的躍遷過程來看,思辨的歷史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通過揭示“歷史理性的二律背反”等矛盾,顯示其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從而使機械論的歷史觀念相形見絀。但遺憾的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由于其本身的弱點而只停留在對歷史的思想考察上,最終只能向我們提供一種先驗形式。在思辨的歷史觀念中,我們甚至不用考慮歷史的過去與未來,而可以從思想自身推演出歷史的發展模式。在歷史的思辨觀念中,歷史中的人僅僅是作為一種犧牲品而存在,在不見人影的歷史運動中,思辨的歷史哲學剝奪了歷史的屬人本質。

不過,思辨的歷史哲學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被認為是一個悖論。這是因為歷史哲學本身存在著一個邏輯上的問題:人類的歷史還沒有結束,我們如何得知歷史,尤其是我們的未來,必定要服從思辨的歷史哲學聲稱的統一原則?因而,思辨的歷史哲學的種種原則對實際的歷史來說就是獨斷的、片面的。于是,在二十世紀“分析的時代”下,歷史研究就發生了認識論轉向。從歷史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在我們謀求認識歷史本身之前,勢必要弄清我們是怎樣認識歷史的。如果缺乏對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考察基礎,缺乏對歷史認識主體的認識結構、認識能力的審查,那么歷史研究就是盲目的。因此,在批判哲學的啟發下,歷史研究要求對歷史認識進行認識論上的考察。沃爾什據此認為:“‘歷史哲學’實際上是兩組哲學問題的名稱,它既有思辨的部分,又有分析的部分?!雹谖譅柺卜Q前者為“思辨的歷史哲學”,稱后者為“批判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專注于對歷史的認識論考察,其關注的重心不是事件本身的實際順序,而是以歷史為對象的認識機制,也就是說,批判的歷史哲學所關注的已經不再是歷史本身,而是歷史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

批判歷史哲學的產生與發展顯示了歷史思維的成熟與深化,歷史認識論的批判在歷史研究領域中掀起了一系列“哥白尼式”的革命,作為“客觀”的歷史知識消解了。歷史知識不單單是史料的編排技術,它也是歷史認識主體意識形態的產物。在這種“哥白尼式”的歷史批判思維以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革命口號下,傳統歷史思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批判哲學一樣,在批判的歷史哲學中,“歷史的哥白尼”帶來的是“歷史的物自體”,真實的歷史隱退在一去不復返的黑暗之中,而成為一個“不可簡約的和無法抹掉的剩余物”。③因而歷史認識論的批判不僅未能確立歷史知識的合法性,反而使其陷入了更為嚴重的歷史認識危機之中,這個結果顯然有悖于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初衷。

當現代歷史研究遭遇空前危機之時,思考歷史的新思維要求另辟蹊徑。在結構主義與語言哲學的影響下,歷史哲學的 “語言學轉向”發生了。這種“語言學轉向”的歷史研究以海登·懷特的新敘事主義思想為典型代表,新敘事主義要求重新審視歷史敘事的性質,把歷史敘事不僅應當作文本,當作語言修辭與編纂形式,而且還應當上升到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即我們的歷史觀念取決于歷史敘述的語言形式。

歷史思維解放的尺度:“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

從思維的歷史性方面看,西方歷史哲學要么從非歷史的概念中構筑一種先驗的歷史體系,要么以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歷史,要么僅僅把歷史當作一種語言的虛構與修辭技巧。雖然其一再聲稱要擺脫現代社會中別無選擇的生存現狀與技術理性的邏輯,但其批判力度并沒有聲稱的那樣徹底。西方歷史哲學至此已經喪失了自身的開放性而走向了反面。在時代呼喚歷史理解的新思維之時,一種“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進入了歷史理解的視野,這就是馬克思開創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

歷史唯物主義以不同于思辨性歷史哲學的方式探討了思辨的歷史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即它探討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所形成的歷史規律、模式、進程以及歷史意義等問題,但歷史唯物主義所使用的不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的方法,它是以“通過人,并且為了人”的方式來研究歷史,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把思辨的哲學顛倒的歷史觀重新顛倒過來?!皩嵺`觀念的思維方式”把歷史研究的兩個維度(即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同時歸入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實踐體系中。從本體論上說,歷史的發展實現了客觀規律性和歷史主體的創造性的統一,使歷史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成為可能;從認識論的角度上來說,“實踐觀念的思維方式”把歷史認識的真理看作是在歷史主體的活動過程中來實現的,而不是僅僅限于在歷史學主體的活動過程中來認識歷史。歷史中的人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因此不存在一個抽象的、絕對的“歷史事實”與其“摹本”的對立,這也就消除了歷史認識論中不可思議的“歷史的物自體”。④

“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歷史性的思維既是對傳統歷史思維的繼承又是對其的超越。它確立了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恢復了歷史學和歷史本身的尊嚴。在“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下,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有能力揚棄傳統歷史觀念中的非歷史的思維,也能去除自身思維的非歷史性,從而推動歷史思維的不斷躍遷,使一種非歷史的觀念被另一種新生的、開放的觀念所更替,使形形色色非歷史的歷史思維得以終結,從而表明了真正的歷史觀念與真正的歷史思維的發生乃是同一個過程。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政教部;本文為西安市2012年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Y61)

注釋

①[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1頁。

②[英]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頁。

③[美]海登·懷特:《后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63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8頁。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3篇

引言:今年高考文綜試題整體區分度較高,利用貼近生活、貼近時事的選材,考查學科主干知識,尤其凸顯學科核心素養,這個也是“新課改”的要求。全國卷非常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當下、關注社會熱點,鼓勵學生結合當下放眼看世界、看社會、看歷史。

一、具體分析如下:全國卷3考點及分值分布情況表 題號 知識點分布 考點 分值

24 中國古代史·先秦(經濟史)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4分 25 中國古代史·宋元(政治史) 社會階層流動 4分 26 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史) 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國古代史·明清(文化史) 明清文化繁榮 4分 28 中國近代史·晚晴(政治史) 維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國近代史(政治史)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4分 30 中國近代史(政治史) 民主法制建設

4分

31 共和國史(經濟史) 改革開封后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 雅典民主政治 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 法國啟蒙思想 4分 34 世界史(經濟史) 美國經濟危機 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4分

41 中國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材料題) 近代中國與世界的城市發展情況 25分

42 中國古代史(開放題) 班固的史學思想 12分 45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湖北保衛局的變遷 15分 46 20世紀戰爭與和平 英法對德的經濟封鎖 15分 47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唐憲宗李純 15分

必做題部分(85分)。中國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與2017全國卷三相比,中國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視;從模塊角度來講,必修1和必修2仍為考試重點。

二、試卷總體能夠發揮高考引領作用。

①注重基礎與課本知識,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識,這就需要考生基礎知識一定過硬。

②考查學生史學素養,即42題,所以在學習中,注意培養史學基本功與基本能力。

三、試卷主要特點

1.重視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全國卷試題題干材料歷來是非常新穎的,但是考查的內容不會脫離所學知識,想要在這些新穎復雜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題人希望考查的知識點,就需要考生對基礎知識滾瓜爛熟,可以熟練地將一個不規范的模型迅速整合為一個規范的模型,并利用這一部分所學知識進行解決,這也數學建模有異曲同工之妙。 2.試卷體現了一定的創新性和思維深度

相對而言,對于法制建設尤其是從清末近代至今的這類縱向類題目一直都是對思維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時對于專業性語言的運用要求也較高,這樣的考查非常具有創新性,但是只要冷靜回憶這一部分所學知識,注重答題分點、格式明確,該題迎刃而解。

以上種種都提示我們,高考歷史甚至可以說文綜“背多分”時代已經過去,高分不可能一蹴而就了,要通過踏實的積累、勤奮的練習,不斷地反思來提升能力。 3.試卷關注家國情懷和時事熱點

近年來,家國情懷和歷史核心素養一直是黨和國家所倡導的,教育、民生、科技等時代話題都在高考卷中有所體現,這也要求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去關心民族民生,關注這個時代。

試題分析如下:

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圖7。

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 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 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 正確答案:D 由圖片信息可知,鐵器實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鐵器分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D符合題意;從圖片材料中鐵器分布的地區可知,當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鐵制農具,故A中“普遍”說法不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鐵器實物的分布情況,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區的關系,也得不出冶鐵技術的發展情況,故B、C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情況,屬于圖片類試題,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圖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求學生結合所處時代背景及古代中國鐵制農具的狀況進行分析。 25.表一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

表1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 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正確答案:B 考點:本題屬于表格類試題,解題的關鍵在于依據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變化,結合兩宋時期科舉制的相關內容分析即可。

26.我國第一部藥學專書《神農本草經》大約成書于漢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這些史實說明,我國古代藥學的發展 A源于大一統的政治體制 B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經濟繁榮的結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學的推動

【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制定的藥典,宋代頒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時珍撰成藥物學集大成之作《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可知,古代中國藥物學著作大都是由國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頒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藥學的發展得益于國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國家對藥學發展的支持,沒有體現政治制度的影響,A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信息,C不正確;藥學的發展與宋明理學沒有必然聯系,D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與時代熱點緊密結合??萍嫉陌l展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國家對科技的重視和支持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區,雕印出版個人著作之風盛行,有人謔稱:“老童(生)、低秀(才),胸無墨、眼無丁者,無不刻一文稿以為交游酒食之資。”士大夫間也流行將書籍作為禮物。這種現象可以說明當時

A學術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顯著提高 C經世致用思想影響廣泛

D崇尚文化的氛圍濃厚 正確答案:D 考點: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看,以說明、表明、反映等為設問詞語的試題年年都有。從能力要求看,這類題目往往考查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內在規律的能力??疾榉绞街饕卸阂皇菑囊粋€現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經濟或者文化等任何一個方面,解題時需要準確理解題目提供的現象(情境),透過這一現象(情境)并結合時代背景做綜合分析,看到現象(情境)所關聯的問題的實質,才能得出符合題意的答案;二是以一類或者多種歷史現象(情境)為切入點,考查政治、經濟、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題時需要透過這些現象(情境)再結合時代背景或者歷史環境綜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異,得出相關的規律、趨勢

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 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 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正確答案:D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復引進進化論,并提出該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旨在為變法圖強尋求理論依據,以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D符合題意;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本身沒有錯誤,A說法不正確;嚴復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C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維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入侵的加劇,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先進中國人不斷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維新派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憲,以達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題的關鍵在于對嚴復思想的特點的理解。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評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

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 B實業救國運動如火如荼 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強 D批判傳統禮教成為共識

正確答案:C 材料反映的是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意義不大,“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結合該內容及材料時間“1920年”和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主義在各種思潮的斗爭中逐漸取勝,影響日益增強,故C符合題意;A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材料無關;實業救國思潮是近代實業家的救國理念,與材料無關,B不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對“傳統禮教”的批判,D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內容,解題的關鍵在于對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并結合材料進行分析。

30.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

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 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

正確答案:C。A在材料中未體現。新政權建立是在1949年,與材料時間“1956年”不符,故B錯誤;依據材料時間“1956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健全國家法制,故C符合題意;材料中未體現政治體制改革,排除D。

考點:本題以民主法制建設這一熱點問題切入考查新中國法制建設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時間“1956年”結合時代背景分析。

31.表2 中國鄉鎮企業行業分布表(單位:萬個)表2中的數據變化說明,這一時期我國

A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 B城鄉一體化逐步實現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建立 D工業結構趨于合理

正確答案:A 表格數據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國鄉鎮企業發展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非農產業迅速增加,這一變化說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故A符合題意。材料反映不出城鄉一體化的信息,B不正確;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與史實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不能得出整個國家工業結構是否合理,D不正確。

考點:本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主題,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的理解。解答圖表類選擇題一般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以圖表形式呈現,較直觀地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歷史的本質。解答該類試題要先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32.公元前5世紀,雅典公民獲得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公民的成功“依賴于在大型公共集會上談話、論辯與說服的能力”。據此可知,在當時雅典

A公民必須能言善辯 B參政議政十分活躍 C民主政治出現危機 D內亂引發思想紛爭 正確答案:B 由材料“雅典公民獲得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公民的成功‘依賴于在大型公共集會上談話、論辯與說服的能力’”可知,當時雅典公民熱衷于參政議政,B符合題意;A是材料現象;公元前5世紀雅典民主政治處于“黃金時期”,C說法不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參政意識較強,而不是思想紛爭,D不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內容的掌握。解答該題要求學生注意材料時間信息“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的社會狀況,結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3.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先前往來于凡爾賽宮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們,開始熱衷于參加沙龍聚會,討論的話題廣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信仰和禮儀,思想極為活躍,上流社會不少人也樂于資助他們。這表明

A啟蒙思想逐漸流行 B宮廷文化普及到民間 C專制王權已經衰落 D貴族與平民趨于平等

正確答案:A 本題考查法國啟蒙思想。解答本題注意把握關鍵的時間信息“18世紀前半期”和地點信息“法國”,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現象與啟蒙思想密切相關。

34.表3 1929~1931年美國部分行業工人周工資變化表(單位:%)據表3可知,當時美國

A最低工資標準失效 B產業結構迅速調整 C經濟危機不斷加深 D政府財政支出銳減

由表中的數據可知,該時期工人工資在逐漸減少,反映了當時經濟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C符合題意;羅斯福新政時規定工人最低工資標準,與材料時間不符,A不正確;材料所述工人工資的降低是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所致,從材料中無法推出產業結構調整,B不正確;工人工資的高低與國家財政支出沒有必然聯系,D不正確。 考點:本題以“1929—1931年美國工人工資的變化”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經濟危機的掌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危機爆發后,資本家不斷壓低工人工資,導致工人的處境日趨困難,工人工資收入降低,導致購買力下降,國內市場進一步縮小,使得工業發展更加困難,危機進一步加劇。解題時注意依據表格信息并結合經濟危機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35.1959年,蘇共二十一大討論通過了七年經濟計劃,規定7年內工業生產總值提高80%,其中發電量、鋼鐵產量都要求成倍增長。這反映出七年經濟計劃

A未能擺脫斯大林模式 B是應對馬歇爾計劃的舉措 C是新經濟政策的延續 D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考點:本題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為切入點,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關內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斯大林逝世后,其繼任者企圖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但均沒有能夠突破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蘇聯這一經驗教訓對于今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9世紀40年代初,上海開始“依港興市”,租界中“華洋雜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個古老的縣城逐漸發展成港口與商業中心;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區。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參與上海發展,形成新的商業區。1929年,由市政府主導,建成以江灣五角場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區”。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 ——摘編自張仲禮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紀開始,曼徹斯特從軍事要塞逐漸發展成為工商業城市。1830年已有棉紡廠99家,并開通世界最早的現代化鐵路。1838年,設立議會和市政府,擺脫了封建管理體制。19世紀下半期,從傳統的棉紡業衍生出許多新門類,開通了通海運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紀初,不斷與周圍工業社區及城鎮連接,發展為大城市。1961~1981年,因過于擁擠,人口大量外遷,老齡化日益嚴重,紡織業日趨衰落。20世紀后期,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工業區包圍,幾個大面積的舊貧民區仍然存在。

——摘編自(英)克拉潘《現代英國經濟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上海和曼徹斯特發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相對于曼徹斯特的有利發展條件。(10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曼徹斯特為例,簡析現代城市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6分) 分值: 25分 正確答案: (1)交通便捷;工商業的發展,工業化的推動;制度突破。 (2)內河主航道入???,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匯,近現代民族工業的基礎,持續的規劃建設,浦東新區的開放和開發,國家發展戰略推動。

(3)人口擁擠和貧民窟現象;人口老齡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第(1)問,“相同因素”要看清設問要求的時間限定是“近代”。依據材料一信息“19世紀40年代初,上海開始‘依港興市’”、“逐漸發展成港口與商業中心”、“19世紀下半葉形成了滬東、滬西、滬南等工業區”“甲午戰爭后,民族資本參與上海發展,形成新的商業區”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紡廠99家,并開通世界最早的現代化鐵路” “開通了通海運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紀初,不斷與周圍工業社區及城鎮連接,發展為大城市”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交通方面、工業化推動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問,“有利條件”的回答也要緊扣設問時間限定“20世紀中期以后”依據材料信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響、近代民族工業的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影響、浦東新區的開放和開發等角度分析。

第(3)問,“問題”,依據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過于擁擠,人口大量外遷,老齡化日益嚴重,紡織業日趨衰落。20世紀后期,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工業區包圍,幾個大面積的舊貧民區仍然存在”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人口問題、城市布局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角度分析。

考點:城市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城市的規模、發展程度都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當生產力水平很高時,城市整體處于平衡狀態,社會結構相對穩定,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便不會出現城市社會問題;相反,若生產力水平較低,城市發展過程中便會出現失調現象,如生產資料供不應求;能源消耗高,但經濟效益低等社會問題隨之出現。對城市問題的關注,會給發展轉型期的中國帶來一些借鑒與反思。

本題以上海和曼徹斯特兩個城市的發展為切入點,考查考生概括、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本題契合了社會轉型和文明演進的社會熱點,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問題進行了關注,涵蓋了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考生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行說明。試題整體難度不大。

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對表4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說明。(要求:看法具體明確,說明須史論結合。) 分值: 12分

本題是全國卷歷史命題的一大亮點,充分體現了高考命題求新求變的思路。本題契合傳統文化的熱點,考查考生唯物主義、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解題的關鍵是通過閱讀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該看法一定要明確;其次說明時要史論結合。

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清代社會治安由八旗、綠營、衙役以及保甲、團練等承擔。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向來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長沙創設了湖南保衛局。根據《湖南保衛局章程》,保衛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即總局、分局、小分局。戊戌變法失敗后,湖南保衛局被清廷裁撤。

——摘編自韓延龍等《中國近代警察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湖南保衛局創建的原因。(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湖南保衛局相對于以前的治安機構有何不同。(7分) 分值: 15分 正確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傳入;加強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維新運動活躍;地方官員推動。

(2)受西方、日本的影響;官商合辦;專門的警察機構,管理規范化。

第(1)問,“原因”,依據材料信息“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近代湖南治安尤難,地方官向來重視,戊戌變法時期,湖南維新運動頗為活躍。1898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在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長沙創設了湖南保衛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內外兩方面分析。

第(2)問,“不同”,依據材料信息“19世紀后期,近代警察制度從西方傳入中國……參照日本警察制度與租界巡捕制度……保衛局由官商合辦,職責是‘去民害,衛民生,檢非違,索罪犯’……其機構設置實行三級體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外在因素、創辦形式、職能以及管理等角度分析即可。

考點:改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通過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我們認識到改革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偉大實踐,也是思想解放和社會習俗變革的運動。解答時必須依據材料的有效信息,緊扣題干的關鍵詞,進行歸納分析和概括。如對本題第(1)問原因的回答,可以調用平時掌握的解題通法套用解題,原因可以從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層面入手,也可以從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層面入手,這樣解題就不容易漏掉必答點。

46.【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15分) 材料 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歐洲緊張局勢不斷加劇,英法兩國醞釀對德實行經濟封鎖。英國成立經濟作戰部,開始從陸地到海洋,從武器、軍備到石油、機械甚至牲畜,對德全面經濟封鎖。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經濟協調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共同派代表團到海外進行采購軍火和戰略原料的談判,試圖以優惠購買政策阻止戰略物資流入德國。英法兩國海軍對中立國港口向德國轉運的貨物進行檢查,扣留教百艘德國在海外的商船。為了切斷對方和保護自己的經濟供應線,敵對雙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開海戰。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擊沉德國潛艇及其他艦只多艘。經濟封鎖使德國的進口額下降到戰前的43%。

——摘編自(英)利德爾·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英法對德施行經濟封鎖的措施。(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英法對德采取經濟封鎖的作用。(6分) 分值: 15分 正確答案:

(1)成立專門機構領導協調;以經濟手段阻止德國獲取戰略物資;以軍事手段切斷德國的海上運輸線。

(2)減少了德國的戰略資源供應;消滅了德國部分海軍力量。 第(1)問,“措施”,根據材料信息“英法成立經濟協調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共同派代表團到海外進行采購軍火和戰略原料的談判,試圖以優惠購買政策阻止戰略物資流入德國……為了切斷對方和保護自己的經濟供應線,敵對雙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開海戰”概括得出:成立專門機構領導協調、以經濟手段阻止德國獲取戰略物資、以軍事手段切斷德國的海上運輸線等。

第(2)問,“作用”,依據材料信息“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擊沉德國潛艇及其他艦只多艘。經濟封鎖使德國的進口額下降到戰前的43%”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減少戰略資源供點、消滅了部分海軍力量等角度分析。

考點:本題以英法對德國的經濟封鎖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二戰初期歷史的認識。從能力上看,本題考查到了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從素養上看,本題考查到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亂”后,一些藩鎮跋扈割據,朝廷力弱不能制。唐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開始好轉。他任用主張“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先后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劍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與浙西鎮(今蘇南、浙西地區),取得勝利,割據多年的魏博鎮(今冀南、豫北)主動歸順。814年,朝廷發兵討伐反叛的淮西鎮(今河南南部),仍沿舊例以宦官監軍,將帥不肯出力,戰而無功。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迫于此戰之威,原割據的藩鎮主動投附,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因憲宗年號“元和”,史稱“元和中興”。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概括唐憲宗平定“跋扈”藩鎮的原因。(9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憲宗作為中興之君,與唐太宗歷史功績的共同之處。(6分)

分值: 15分 正確答案:

(1)開源節流,增加朝廷財政收入;態度堅決、重用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官員;靈活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

(2)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努力實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第(1)問,“原因”,依據材料信息“整頓賦稅,裁減冗員,放免宮女,使財政狀況開始好轉。他任用主張‘削藩’的李吉甫等人為宰相……憲宗聽取建議,取消宦官監軍制度,將帥自行處理軍務。817年平定淮西,俘殺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概括得出:朝廷財政收入增加、重用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官員、靈活調整征討策略、剿撫并用等。 第(2)問,“共同之處”,根據材料信息“一些藩鎮被分割裁減,藩鎮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時興盛”并結合所學有關唐太宗的人物活動的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等角度分析。

考點:中國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國家統一的根本因素;民族融合、內部凝聚力的逐步加強也是國家統一的基本因素;具體看,秦漢以來形成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代以來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古代社會的統治思想,這些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期鞏固產生了重要作用和影響。而國家分裂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由古代經濟的分散性決定的;當然也與中央權威下降、中央集權削弱有關;另外民族融合不夠發達,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發展商品經濟,形成統一市場,是消除分裂割據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權的強大和政令的暢通,防止地方割據勢力抬頭,也是消除分裂割據的重要手段。

據上述試卷分析,學生在歷史答題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運用各種歷史資料,創設問題情景考察學生的知識理解、應用能力是多年來高考歷史學科的特色。因此,掌握材料題的解答方法對答好歷史題至關重要。 材料型試題的答題步驟:

步驟一,審問題。一般材料型的問答題在問題的設置上有三種提示語: 第一種的提示語往往有“根據材料分析……”,就是解題時必須完全依據材料進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種提示是“根據(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題時要聯系所學過的教材知識,答案來自教材和所學知識。第三種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題時既要依據材料又要與教材知識相結合。

步驟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閱讀過程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分層,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號、分號、省略號。

步驟三,注意材料的出處和時間。一般會在材料的開頭和最后有提示。 步驟四,關注每段(種)材料。試卷所給每段(種)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驟五,作答過程:不能原封不動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學經常犯的錯誤);要抓住關鍵詞,進行概括、提煉;要正確使用歷史名詞和學科術語;看分答題;多角度思考作答。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4篇

“少數民族檔案”一詞最早出現于1988年。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涉及檔案學、歷史學、民族學、語言文學、醫藥學等學科。筆者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 以篇名為“傣族”或“傣”或“貝葉”并“檔案”或“文獻”或“古籍”為檢索式, 共檢出61篇文獻, 其中學位論文6篇, 期刊論文46篇, 會議論文4篇, 報紙文獻5篇。

(一) 時間特點分析。

對論文數量進行年代分布分析, 可掌握研究發展脈絡。去除5篇報紙文獻, 自1962年第一篇論文, 該領域論文數量呈整體上升趨勢 (圖1) , 學界對傣族歷史檔案日益關注。

(二) 期刊來源分析。

根據期刊數量分布可看出論文主要來源與其所屬學科領域。期刊來源, 《云南檔案》發文最多, 其次是《檔案學通訊》;學科領域, 該主題涉檔案學、醫藥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 其中檔案學期刊發文量占絕大多數。 (表1)

(三) 作者特點分析。

1.作者合作度分析。對作者為1-3人的期刊和會議論文 (49篇) 分析 (表2) , 該領域獨立研究比例最高, 合作研究有待加強。

2. 作者單位分析。

選取學位、期刊論、會議論文 (56篇) 對第一作者單位分析 (表3) 。作者單位上, 該領域研究集中于云南大學, 其次云南省檔案局館和云南中醫學院, 說明具備檔案學教育職能的高??蒲心芰^強。單位性質上, 高校較其他單位發文壓力更大, 論文來自高校共39篇 (70%) , 檔案局館9篇 (16%) 。地區上, 由于傣族的地理分布, 研究集中于云南省。

3. 核心作者群分析。

根據普賴斯定律公式N=0.749* (ηmax) 1/2, 該領域發文數最高作者發文量為6, N取近似值2。即發文數量2篇以上, 是該領域研究核心作者。陳子丹6篇、華林3篇、杜青3篇、黃梅3篇、張公瑾2篇、陳園園2篇、宋曉婭2篇、希莎婉2篇、戴翥2篇。其中, 云南大學華林教授于2000年12月出版的《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部專門研究傣族歷史檔案的著作。

(四) 引文數據分析。

1.論文年代-引文數量分析。期刊、學位論文引文共計621篇次 (含重復引用) 。2010-2014年論文引文465篇次中, 106篇次 (17.07%) 來自期刊論文, 359篇次 (58.80%) 來自6篇學位論文。時間分布上, 論文引文數波動大幅上升, 說明學界對引文規范日益重視, 相關可參考文獻數量增多 (表4) 。

2. 引文類型-年代數量分布。

該領域論文引文主要是期刊論文, 其次圖書;2000-2009年引文篇次數量突出。該主題的論文引文類型中, 圖書占所有類型引文33%, 且主要為史志類圖書, 說明該領域研究資料來源主要是歷史文獻。 (表5)

二、傣族歷史檔案研究內容分析

(一) 傣族歷史檔案理論研究。

早期傣族歷史檔案研究主要從史學角度對傣族歷史文獻進行分析, 并在此基礎上發掘傣族歷史文化, 之后開始對傣族歷史檔案的內涵外延、種類、價值等進行理論梳理??梢妼W界已認識到其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對傣族的政治法律、宗教信仰、語言文學、科技藝術等極具研究價值。華林教授1995年第一次明確“傣文歷史檔案是指新中國成立前各個歷史時期傣族上層貴族和傣族知識分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反映傣族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科學、文化、宗教和民俗等內容, 具有保存價值的不同形式的傣文歷史記錄”, 將其分為古籍、文書、碑刻、官印等;陳子丹教授對傣族封建律法檔案的產生、公布、內容、種類、特點進行了理論梳理。

(二) 傣族歷史檔案實踐研究。

首先, 傣族歷史檔案實體管理研究重點主要在收集和保護。學者通過對傣族歷史檔案分布、保管等現狀進行分析, 發現收集不全、損毀流失、保存分散、保管條件簡陋、物權不明、經費人才缺失等問題, 提出完善法規建設、強化宣傳教育、建設人才隊伍、促進交流合作等對策。在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 對傣族歷史檔案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研究的論文僅有1篇, 傣族歷史檔案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應引起重視。其次, 在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領域, 顏艷萍等提出人才培養、加強學術交流、地域機構合作等宏觀建議, 并有學者提出要利用現代化技術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進行開發, 包括資源數字化、服務網絡化、開發建立資源庫和數據庫、建立數據庫建設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完善分類整理過程中的著錄標引等具體措施。

(三) 傣族歷史檔案專題研究。

一是傣族貝葉檔案研究。傣族貝葉檔案由于其載體獨特性、內容多樣性且富有民族特色, 在傣族歷史檔案中極具代表性。陳子丹教授最早從檔案學角度研究貝葉檔案, 對傣族貝葉檔案的歷史由來、制作過程、價值作用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分析, 甘友慶等對貝葉經檔案進行系統分類, 如按載體形式、譯文語言、書寫文字、內容等, 從不同角度全面認識貝葉經檔案。西麗婉娜等通過實地調研, 針對貝葉檔案的保存、管理等問題, 提出宏觀上應完善管理規章制度, 制定相關保護條例, 加強數字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微觀上應注重有害微生物防護、損毀修復等技術性保護。

二是傣族醫藥檔案研究。傣族醫藥檔案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市場發掘價值, 傣族醫藥檔案研究多來自醫學領域, 如希莎婉、羅艷秋、周世瓊等分析了傣族醫藥檔案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地位及其存在的問題, 認為應該提高檔案意識、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宣傳教育、開展人員培訓、改善管理水平、專設管理部門等宏觀對策, 以及加大翻譯力度、整合傣醫藥信息資源、建設傣醫藥數據平臺、做好傣醫藥檔案編目工作等具體措施。

三、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評價與展望

(一)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評價。

第一,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成就。首先,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整體呈上升趨勢, 由于多學科領域的重視, 發展前景良好。其次, 在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開發方面, 學界積極借鑒圖書館學、情報學、計算機科學等先進技術手段, 為檔案學縱向深入研究開辟空間。最后,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涉及檔案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史學、人類學、語言學、文學、醫藥學等諸多領域, 體現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優勢, 拓寬了檔案的研究領域。

第二,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不足。首先, 作者合作度低。傣族歷史檔案內容多樣, 涵蓋歷史政治、軍事科技、文學藝術、宗教醫學等, 具有極高的開發利用價值。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尤其是信息開發利用, 需要檔案學與宗教學、醫藥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合作進行, 然而目前單學科領域合作度極低, 跨學科合作論文更是為零。因此, 該領域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強。其次, 研究方法局限??v觀現有論文, 其主要研究方法以史料考察為主, 實地調研為輔。由于現今傣族歷史檔案資源大部分散落民間, 不論是從宏觀層面還是就具體措施來研究其保護管理問題, 都需要相關學者深入田野調查, 獲得第一手數據。再次, 研究內容空泛。不乏學者在現況和問題分析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但絕大多數論文流于空泛的所謂理論研究, 一方面沒有落實到具體工作, 另一方面沒有脫離實際之嫌。最后, 地域研究單一。由于歷史原因, 傣族歷史檔案不僅存在于中國, 還有大量寶貴資源分布于緬甸、印度等境外地區, 然而研究境外傣族歷史檔案的論文卻是鳳毛麟角。

(二) 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趨勢。

一是領域研究深入化。傣族歷史檔案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還有待深入。貝葉檔案和醫藥檔案極具民族特色, 已經有學者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研究。貝葉檔案不僅是研究小乘佛教演變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原始資料, 在傣族精神文化傳播中也處于重要地位, 但因為國內對此缺乏認識、民族語言難以研究等, 傣族貝葉檔案的開發利用尚不充分, 需要繼續研究。開發傣醫藥對穩定邊境社會、擴展市場、文化融合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目前傣醫藥的科研與臨床尚處于搶救與發掘階段, 大部分傣族醫藥檔案未經整理和翻譯, 也未能科學利用其已經整理和翻譯的成果。戴翥等學者已提出要建設少數民族醫藥文獻學學科, 傣族醫藥檔案作為其重要內容將是研究熱點。

二是研究視角拓寬化。目前我國已公布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云南省已公布3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傣族歷史檔案中蘊藏的民族非物質文化具有難以替代的研究與實踐價值。在此背景下, 傣族歷史檔案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將是今后的研究熱點。一方面, 今后傣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的內容將主要包括傣族孔雀舞、傣劇、傣族章哈、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傣族潑水節、傣族象腳鼓舞、傣族織棉技藝、傣族醫藥、傣繃文、傣族剪紙等方面。另一方面, 傣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建檔保護研究也將全面開啟, 并逐漸深入系統化。

三是技術手段現代化。隨著現代科技地發展, 檔案利用逐漸由傳統的實體形式轉變為數字化、網絡化形式。傣族歷史檔案資源豐富, 種類繁多, 文化價值極高, 應深入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進行搶救保護與管理開發, 尤其是跨地區、跨機構建立傣族歷史檔案聯合目錄, 構建傣族歷史檔案資源庫、數據庫和知識庫, 以及借鑒圖書館學、情報學對傣族歷史檔案進行資源整合, 將成為研究熱點和難點。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在大數據環境下運用本體技術、主題圖技術、關聯數據技術等對傣族歷史檔案資源的語義組織與整合, 實現知識內容結構化、系統化、多粒度、多維度的服務方式, 深化傣族歷史檔案資源的發掘利用, 在云南文化強省建設背景下推進傣族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對傣族歷史檔案研究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 從數量分布、作者特點、論文引文、論文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 評述其研究現狀, 并提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檔案,傣族檔案,述評

參考文獻

[1] 張鑫昌, 鄭文, 張昌山.民族檔案學芻議:特征與任務[J].思想戰線, 1988 (1) :81-87.

[2] 華林.談傣族古文字歷史檔案[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 1995 (4) :82-86.

[3] 華林.傣文歷史譜牒檔案研究[J].思想戰線, 1996 (4) :63-68.

[4] 陳子丹.傣族封建律法檔案初探[J].蘭臺世界, 2007 (2) :48-49.

[5] 李云芬.淺談傣族歷史檔案史料的收集[J].云南檔案, 2000 (3) :15-16.

[6] 昌建納.傣族文獻資源開發的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 2003 (12) :45-48.

[7] 仝艷峰, 楊博文.云南傣族文獻遺產研究價值與開發利用探析[J].檔案學研究, 2008 (6) :32-35.

[8] 陳子丹.外國的貝葉檔案[J].檔案時空, 1996 (1) :38-39.

[9] 陳子丹.傣族貝葉檔案略論[J].檔案學通訊, 2004 (2) :92-95.

[10] 甘友慶, 萬永林.論中國傣族貝葉經檔案的分類和特點[J].檔案學通訊, 2009 (1) :87-90.

[11] 陳園園, 段睿輝.論傣族貝葉經檔案的發掘利用[J].云南檔案, 2011 (5) :25-26.

[12] 宋曉婭, 周燕青.孟定芒團村傣族棉紙檔案保存研究[J].蘭臺世界, 2013 (6) :7-8.

[13] 希莎婉.淺談傣醫藥文獻古籍檔案管理[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08 (2) :76-79.

[14] 羅艷秋, 保麗娟, 吳永貴.傣族醫藥古籍資源的調查與定級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2009 (10) :58-59.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5篇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高校教師發展越來越多,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證。為此從歷史的角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史論結合,吸取經驗和教訓,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這為當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歷史借鑒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教師 思想政治教育 新局面

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是教師?!睔v史事實表明,教師是高等院校中一支生力軍和骨干力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支隊伍素質的高低,將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質量,關系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學校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本文站在歷史的高度,從歷史角度出發來闡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此來為提高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提供重要的經驗和啟示。

一、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

“文革”結束后,黨的工作經過兩年的徘徊,1978年12月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并實行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艱難啟動了撥亂反正與改革探索的歷史進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黨中央領導人結合新的形勢,著眼新的實踐,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出現了新局面。與此相適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經過撥亂反正,恢復與重建,在不斷克服“左”的和右的特別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襲擾的過程中,通過改革不斷創新和發展。在此背景影響下,對高校教師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現了新發展。

鄧小平曾說:“十年來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秉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有步驟地解決了思想政治戰線遺留的重大歷史問題,全面實現了思想政治工作撥亂反正,思想政治路線得以重新恢復和建立,提出并確認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的論斷。在此基礎上,首次以法律條文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載入憲法和黨的相關決議,正式創立、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學科,并結合改革開放和各條戰線的實際情況,制定通過了關于加強黨內、農村、企業。軍隊、學校等一系列行業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規性文件,形成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飛躍。

這一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發生過嚴重失誤。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重新出現了生機。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撥亂反正與理論創新,在鄧小平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指導下,全面開創了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科學化建設的新局面。

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氣象

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鄧小平為和新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煥發出了蓬勃生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我們知道,高校政治與思想品德教育專業(簡稱政教專業),是高校宣傳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培養思想政治課教師和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陣地,于是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為重視,把對大、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盡早的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85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通知》,即“中發[1985]18號”文件。這個文件,是針對我國大學、中學、小學等所有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品德課和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的,是一個總的帶有根本性的指導改革的文件,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全面啟動。

這一時期,高校政教專業改變了過去長期封閉禁錮的狀態,排除錯誤思潮的干擾,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堅持教育教學改革,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擴大專業知識領域充實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新的經驗。但也必須看到高校政教專業的工作于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依然存在,為此,國家教委根據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陸續制定和發出了一些政治理論課程和思想品德課程改革的新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創了新局面。

三、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以來,黨和政府采取了各種各樣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使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新面貌,在內容、方法、領導和管理上各有體現,主要有1989年下半年以來,基于對八九學潮風波的深刻反思,在高等學校一些青年教師中出現了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著作和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作的可喜現象,并形成了一定規模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為了引導和推動高校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動健康、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1991年2月27日,中央宣傳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發出了《關于組織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青年讀本的通知》,組織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要求“高校的黨校、團校以及馬克思主義著作學習小組在引導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活動中,組織青年教師認真精讀原著,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及其他各種政治理論學習”。其中青年讀本包括《馬列著作青年讀本》、《毛澤東鄧小平著作青年讀本》以及輔導上述讀本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讀本導讀》。這是中宣部教育局、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團中央學校工作部為了適應高校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活動加強領導,使之與加強和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學習要注重實效,方式可靈活多樣,及時總結交流經驗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學習活動逐漸展開,蔚然成風。但從總的方面看來,這項活動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發展不平衡。為了能夠將這項活動繼續推向前進,1992年6月18日,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組織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充分認識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意義,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要理論聯系實際,重點解決青年教師立場、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問題,著眼于培養一支骨干隊伍,并努力在他們中造就一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組織青年教師認真精讀原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務求實效;要加強對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動的領導,努力為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各種方式,把高校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動不斷推向前進。

總之,這一時期,青年教師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活動在全國高校普遍的展開,深入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石云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歷史研究[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2]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石云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歷史研究(上、下)[M].武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石云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教育歷史研究(上)[M].武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58.546.

歷史學研究范文第6篇

[摘 要]綱舉才能目張,提綱才能挈領。做事如此,學習也是如此。分析近些年中考試卷中的非選擇題,基本都是章節之間知識點的綜合考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從宏觀上把握教材,從微觀上處理知識細節。

[關鍵詞]初中歷史;知識體系;知識框架;內在聯系

初中生的學習受思維特點、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很容易在不斷的識記或者做題中迷失。很多學生對孤立的知識點能精細把握,但對知識系統間的內在邏輯與宏觀聯系則難以把握,因此綜合性的題目不容易得高分或者滿分。本文以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為例,談如何在歷史學習中建構知識體系。

一、知識體系建構類別分析

知識體系的建構,既可以是針對整個古代史的專題式框架,也可以是某一小節知識的課題式框架。分析近年來中考試卷中的非選擇題,基本上都是章節之間知識點的綜合考查。比如,“戰爭”專題涉及第4、6、11、18、19課等,“改革”專題涉及第6(管仲改革)、7(商鞅變法)、20課(孝文帝改革)等。除此之外,“思想”專題、杰出政治人物的評價與比較、生產工具的變革、水利工程的發展等,都涉及單元之間、章節之間的聯系,而“江南經濟的開發”“民族關系”“制度的發展”等專題更是貫穿了整個初中階段古代史的學習過程。

如果說專題式知識體系是針對整個古代史而言的,那么課題式知識體系則是針對某一課內容而言的,教師需引導學生找出文眼,以此為線,把握課題知識的內在聯系,梳理相關知識點。下面以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為例,說明如何建構課題式知識框架。

第7課標題是“大變革的時代”,結合所學,不難發現這里的“時代”就是指春秋戰國。如果不會構建知識體系,不妨參考這一節教材的小標題,并試圖找出小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變革。第7課有3個小標題,分別是“鐵農具與牛耕的使用與推廣”“都江堰的修筑”“商鞅變法”,那么這3個小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呢?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正是大變革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表現。

于是,我們的課題式知識框架就出現了:

通過框架結構對比不難發現,第7課,①②③都是重點內容,都有可能在考試中以非選擇題的題型呈現,當然也有可能是選擇題。

二、知識體系建構的意義

有了知識體系的建構,在學習時,學生就不會平均用力,而是有所側重,有所整合,學起來重點、易考點也容易把握。而且在把握教材時,就不再是孤立地掌握或者識記有關知識點,而是系統把握,前后聯系,抓住線索,把握規律,這樣更容易靈活處理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

建構知識體系,不論是階段性的學習還是綜合性的復習,其目的都是在了解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后,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從而更有把握地應考。

三、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及實際運用

下面以重點課第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為例,闡述知識體系建構的方法及其實際運用。

1.以課時標題與小節標題為依據,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

課時標題為“江南地區的開發”,小節標題有3個:①西晉滅亡和少數民族的內遷;②淝水之戰;③江南地區的開發。課時標題與小節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究竟是什么?如果不好好聽課,還真難以把握其內在聯系。但如果認真聽了課就會明白:①西晉滅亡在內遷的匈奴人之手;②內遷到中原的少數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與從中原遷到江南的漢族人建立的東晉兩個政權對峙,并發生了一場著名的戰爭——淝水之戰;③中原漢族遷往江南,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與先進技術,加之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相對安寧的社會環境,從而促成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2.將自己梳理出的重點、易考點,與之相對應

無論是從標題設計,還是從課堂習題來看,大家都不難明白,其中“③江南地區的開發”是重點也是易考點。其中對“②淝水之戰”的學習是在第18課的“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后,再次學習戰爭,那么關于戰爭應當從哪些要素(時間、交戰雙方、特點及結果、原因、影響)入手來學,學生應該比較容易掌握。同時要前后聯系,與淝水之戰特點相似的戰爭,我們學了哪些。再通過課堂練習,知道“民族遷徙”也是易考點。

3. 創建知識體系

創建知識體系是自主的個性學習,應該因人而異,不能統一要求,也沒有具體、固定的結構體系。學生可以依據標題來建構知識體系,也可以創造性地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建構,只要能適用于自己的學習就好。

縱觀這一知識體系會發現,它并非完全由標題而建,而是以重點和考點為本,把握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將知識點進行整合,從而建構起來的。通過它可以看出:①梳理清楚線索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②“江南地區的開發”是重中之重,既是本冊的考點,也與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密切聯系,要重點掌握理解;③“民族遷徙”既是本節重點,也與后面的“民族大融合”專題有聯系。

這是一節課的內部知識體系,其實章節之間也有知識體系。下面以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為例。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文明是人類創造的,沒有人類就沒有文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首先應當明確創造文明的老祖宗是誰,因此從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開始學習;遠古居民北京人、山頂洞人的采集狩獵等生產活動,易受天災、季節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食物來源不穩定,于是就有一種相對高級的生產活動產生,即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原始的農耕經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社會以及制度的產生,于是就有了第3課《華夏之祖》(黃帝、堯舜禹“禪讓”);制度是生產關系范疇的內容,與時代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就使得私有財產出現、貧富分化產生,于是,相應的,也就導致階級的出現與對立,體現在政治上,就是第2單元《國家的產生與社會的變革》。

在第二單元,首先建立的國家是什么?有何典型的制度?國家產生的同時,文明是否進一步發展?國家產生后,以何種形式或者趨勢推進?對經濟、政治的影響是什么?當國家制度與時代不適應的時候,變革就會出現,適應時代的變革會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那么,歷史發展的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就會在后來的國家走向中體現。這些就是第二單元的第10、11、12、13、14、15課,即章節內部的聯系。當然,這些屬于較高難度的教材把握,教師剛開始教學的時候,不必對學生做出要求。

在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教材的駕馭與把握,對于知識的整合與處理能力,無形之中得到了提高,這將會對以后更高難度、更繁雜的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在建構了知識體系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各個知識點放入其中去記憶,在比較、辨析的過程中尋求內在聯系,達到理解并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責任編輯 袁 妮)

上一篇:自制小燈籠范文下一篇:少兒英語的教學體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