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

2023-10-07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1篇

醫患關系是隨著醫療服務而誕生的,是一個以醫務人員為主體的群體同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群體之間的互相交往的特殊的人際關系,是醫患雙方以醫療活動為中心,以目前社會經濟和思想意識為背景而形成的一種反映現代經濟、文化、道德、倫理、法律等內容的社會關系。本文就現今醫患關系的形式、原因以及處理辦法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醫患關系

和諧 尊重

溝通

信任 醫患醫患關系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矛盾十分突出。據報道,患方向醫務人員施暴的惡性事件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另據報道,北京醫師協會對北京71家二級以上醫院的統計表明:近3年共發生毆打醫務人員事件502起,其中致傷、致殘90人。此類事件如此之多,表明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警覺,更是值得探索和研究。 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

醫患關系緊張、矛盾突出,其成因很復雜,其實醫患雙方都有問題,同時社會因素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從醫務人員方面看:

1、醫務人員所從事的職業具有特殊性、科學性強、風險高的特點,自身的責任大、壓力大,然而收入相對低,導致心理失衡。

2、少數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低下,服務態度差,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患方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

3、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重儀器檢查、治療等客觀操作,很少與患者交流和溝通,無意中把患者“物化”。 患方因素:

1、患者對醫療服務期望值過高。大部分患者認為既然花了錢,就要達到期望的目的。有不少患者認為,到了醫院,就是進了保險箱,醫院有義務、更應該有能力治好自己的疾病。究其根本原因是患方對醫療行業、對醫學科學的認知不夠,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F代醫學水平現在達不到,將來很長的時期內也達不到治愈任何疾病的程度。

2、患者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然而也有患方在診療過程中采取先入為主,稍有不妥即持懷疑或對立的態度?;挤街胁簧倩颊邔︶t方存有戒備心理,出現了對醫方與其談話和診療措施進行錄音或記錄的怪現象。 社會因素:

1、過去城鎮職工是公費醫療,現在因醫療體制改革,患者自身需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尤其是重病、慢性病個人付費更多,心中有怨氣,醫務人員可能就成了“出氣筒”。

2、社會輿論對醫院的片面指責,媒體的爆炒和不正確的引導,導致患方對醫方的不滿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病人就是上帝”這種說法的誤導,將患者和醫務人員沒有擺在平等的位置上。 醫患之間的關系,只是當前醫療大環境中的一個方面,但對于醫生、病人、社會等方方面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近幾年來,很多醫院已經投入了太多的精力,試圖探索解決方案來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矛盾。其實,說來說去,醫患關系始終是人與人的關系,要重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和微笑,我們就必須從“人”出發,挖掘彼此之間的感情,尋找心靈的互通,醫生和病人之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是追求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之所在。

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一項重要內容。和諧社會,離不開醫患關系的和諧;而和諧的醫患關系離不開所有醫務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的共同努力。就我而言對提高改善醫患關系有如下幾點建議: 對于矛盾主體之一的醫生應做到

1、 醫護人員應把救死扶傷作為天職。醫護人員的整體素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論是希波克拉底傳統,還是我國醫學傳統,都把醫生的義務作為絕對要求提出。醫護人員的工作對象就是病人,病人最大的期望就是醫生能為他們能除病痛,健康得以恢復。所以說救死扶傷是天職,是每個醫生不可推卸的職責,“醫以天下生民為已任”。所有醫務人員只有明白了所肩負的責任重大,尊重和珍惜生命存在的意義,才能全心全意地為病人服務。

2、要有學識淵博、技能上精益求精的遠大志向,才能用精湛的技術去實現我們的理想??v觀古今,一個卓有成就的醫生,不僅醫技精湛,而且精通各種知識,達到融會貫通,在和病人進行交流時,很容易說服病人,被病人所接受,往往讓人感到醫道高明和醫德高尚,并且受到人們尊敬,正如古人所說:“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不精則殺人”。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醫學科學越來越發達,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病人對醫學知識的了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我們每一位學醫之人,應有精湛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只有博學眾長,孜孜以求,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為人們解除病痛,為社會的進步和繁榮作貢獻。

3、高尚的醫德是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醫德的好壞,與醫生的職業愛好、理想、情操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反映時代精神的一個側面。

4、醫務人員形體語言是醫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是體現醫患互尊的重要方面。

5、醫生在接診時應主動患者和患者交流,詢問病情。但是現在的醫生怎么做的呢?患者來了連一句“你好,請坐”也沒有,開口就問“怎么了”,患者問多了還嫌煩“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等,這是長期以來“只見病不見人”的現象,也是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馬庫爾等在調查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問候雖然只是雙方接觸中非常簡樸的環節,但卻會對兩者關系產生持久影響。”因此,在患者進入診室開始,禮貌的問候一聲,患者就會感到溫暖和親切,當患者感到溫暖的同時,你同樣受到患者的尊重了。

6、醫生應做到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時常自省自悟。醫生在為病人診查的時候,必須從容鎮定,不急不緩,臨床上許多差錯事故的發生,十有八九是因為工作馬虎所致。差錯事故沒了,糾紛也就沒有了,醫患關系當然就和諧了。從醫之人,在診療過程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一個人犯點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悔悟。聞過則改,善于總結,吸取教訓,就可成為更高明的醫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理瀹駢文》中要求的那樣:為人正直,有德性氣節,不可放蕩;心寬厚,不可刻薄,處處以情理相體,胸中清靜,慈祥;要用功,博觀經史,明理應事,若終日閑散,不學無術,精神難振,要積善,毋為損德之事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技藝日精、德望日高,成為被同事推崇,受患者愛戴的好醫生。

而矛盾的另一方患者應做到:

1、相信科學、尊重知識與醫生共建和諧醫患關系 ??茖W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醫患關系在當前顯得十分緊張。其實,醫生和病人是一對孿生兄弟,是相互依存的,是共同抗御病魔的戰友,而不是“敵人”?,F在除了醫療體制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社會對醫生的期望太高了,尤其在一些生死的大事上,其實醫生也無能為力,畢竟醫生不是救世主,所以,病人及其家屬也應以一種寬容的心態來對待醫生,理解醫生的難處和苦衷,共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2、人們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患者平時不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常常疏忽大意,有點小毛病的時候不去治療,拖到自己實在受不了了才去醫院,這樣不僅要浪費很多的醫療費用,而且治療效果有時也很不理想,病人及其家屬往往遷怒于醫生,容易造成醫療糾紛等不良后果?!夺t學心悟》中說“病家誤,早失計,初時抱恙不介意,人日虛分病日增,縱有良工也費氣。”

3、既然選擇了,就充分相信自己的醫生?;颊邔τ卺t生的信任是關系到自身安危的大事,患者在選擇好醫生后,就應該信任醫生的治療?,F在很多時候,一個檢驗結果或一個手術建議,患者要到多家醫院重復檢查,待得到相同的醫囑后,才能決定是否按醫囑吃藥或手術。同時,患者及其家屬對手術等治療效果的要求也極高,希望100%的完美,一旦達不到要求,先是糾纏,然后就是官司。所以,病人對于醫生是否信任,對疾病的治療影響極大。

當然,由于人們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治療效果不好,其原因還有:諱疾忌醫、病不擇醫,缺乏警惕性而上當受騙,久病而自持有理的現象,就不一一贅述,這都是影響診斷和治療的弊端,也是導致醫患關系不和諧的重要因素。

應該說,隨著科技的發展,醫療技術也越來越高,醫療水平、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升,在一般診療中的醫學技術問題已經不成問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就應在治療過程中逐漸多起來。其實,在疾病面前,生命因不可預測而變得脆弱,因此,我們每個醫護人員都要學會溝通,要主動溝通,要善于溝通,一句簡單溫暖的問候語,一個親切的微笑,都可以完成一個感情的傳遞和交流,讓病人增強對你的信任和信賴感。

參考文獻:

【1 】王建琴,王啟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相關因素淺析.現代醫學雜志,2006,2 【2 】黃裕生.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探討.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

【3】譚宗梅,劉國秋等.社會角色理論視野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探討和分析.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5)

【4】張京航,王曉燕.醫患關系現狀的醫方因素及對策研究[J].醫院院長論壇,2009,3(2)

【5】傅忠宇,徐青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對策思考[J].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7年6月15日

【6】呂志遠.當前醫患關系現狀及成因解析[J].經濟師,2009(5)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關系;貿易戰;原因及影響;應對策略

一、引言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在多個方面成為合作伙伴。在貿易交往初期,中美經濟實力差距非常大,且美方毫無疑問占據優勢地位,貿易關系相對穩定。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行,經濟實現了飛速增長,更是在2001年成功加入WTO,貿易保護、貿易主動反擊等意識逐漸增強,這一切使得中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逐漸擁有話語權,也使得美國開始產生危機感。2017年特朗普上任,開始大肆宣揚美國優先的口號,同時推行經濟霸權主義。在與中國簽訂了總額高達千億美元的合同之后轉身就下令對中國開展301調查,矛頭明顯指向中國。2018年7月,美國對中國價值接近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增關稅,中方對此不甘示弱,迅速給予同樣反擊,對美方產品加增等值關稅,雙邊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

中美貿易戰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成為熱議話題之一。董柳羽等(2021)認為日益增大的貿易逆差和抑制中國發展是中美貿易戰產生的重要成因,貿易戰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了一定影響[1]。胡曉玲(2021)分析了中美貿易戰的現狀及特點,通過對比日美貿易戰的歷史得出中美貿易摩擦的啟示和應對的方案[2]。馬淑娜(2021)則認為貿易戰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的經濟布局和中國的產業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的矛盾,美國的利益受到觸動[3]。從現有文獻來看,中美貿易戰產生的原因眾多,影響不可避免,當下能做的便是積極探討應對策略。

二、中美貿易戰產生原因

(一)存在巨額貿易逆差

中美雙方之所以會產生貿易戰,其根本原因在于兩國存在貿易逆差,且逐年增長。自中美兩國開始貿易往來后,經過短短數十年時間,貿易額就由25億美元攀升至5196美元。我國在中美貿易中處于順差,據統計2017年貿易順差接近2759億美元。美國也曾統計,在2017年美國全年貿易逆差為5600億美元,而在這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43.6%。以上種種數據使美國感到擔憂,巨大的貿易逆差對其制造業的發展構成威脅,產生巨大經濟損失,國內失業人員急劇增加。于是,美國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增關稅,同時無理要求中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增加本國商品進口總量,企圖通過這些舉措來縮小貿易逆差。

(二)鞏固加深美元地位

二戰后期,美元趁勢登上政治舞臺,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美元開始成為世界性貨幣,黃金、石油等均由美元報價。為維持美元的貨幣地位,美國先后打壓崛起的蘇聯和日本,讓全世界大多數人民的口袋里面都是美元。如今中國崛起,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幣幣值變得相對穩定。許多國家開始看好人民幣,對人民幣國際化寄予厚望,特別是需要人民幣為其建立信用擔保的東南亞國家。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多年,逐漸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人民幣正朝著實現國際化發展,有望打破美元霸權。這是美國所不愿意看到的,中美貿易戰成了鞏固美元地位的工具。

(三)敲詐利益彌補赤字

日美貿易戰使美國嘗到了甜頭,美國通過發動貿易戰,迫使貿易伙伴妥協,從而開放市場讓渡經濟利益給自己,成了它的一貫作風。它所倡導的貿易保護主義,無視WTO制定的規則,完全以自身利益為中心,使得眾多國家處于不利的貿易地位。自從1985年中美貿易正?;詠?,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只增不減,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也逐漸加深。面對其巨大的政府虧空,它開始故技重施,指責中國進行不公平貿易,挑起貿易爭端,希望借貿易戰向中國施壓,非法獲利來解決政府財政赤字問題。

(四)抑制中國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下,我國經濟實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種產品陸續走出國門,逐漸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我國制造業迅速崛起,產業升級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悄悄發生改變。美國政府開始按捺不住,逐漸重視起來,自從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其霸權地位紋絲不動。如今以中國崛起勢頭正盛,對其世界霸主地位產生沖擊,構成不小威脅。為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美國先后采取提高關稅、增強貿易壁壘等一系列措施,企圖對我國產品貿易造成強烈沖擊。

三、中美貿易戰影響

(一)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發起的貿易制裁使中國出口貿易受到打擊,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的發展。另外美國限制向我國出口科技產品,同時提高我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制約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產生沖擊。但為了應對貿易戰帶來的外部壓力,國內產業開始迅速整合到一起,優化資源配置,形成規模經濟,有助于培養我國的競爭優勢產業。

(二)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單方面背叛與中國友好合作的承諾,惡意發動中美貿易戰,無異于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方面阻礙本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對華貿易受到抵制,交易額直線下跌,國內大部分產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嚴重,波及消費者的利益。此外中國的反抗成果明顯,中美貿易逆差持續增大,美國的經濟壓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美國此舉使自己在國際上的聲譽大打折扣,它的霸權主義思想及它的霸道無理行為讓其他國家產生反感和質疑,不愿與其交往,美國的國際關系大受影響,經濟政治活動的開展也受到限制。

(三)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中國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兩者之間發起貿易戰,其影響非同一般,會波及到其他國家乃至全球,威脅到經濟利益與人類福祉。當前中美貿易戰還只是存在于局部行業,美國貿易對中國的高端制造發起制裁,中國貿易對美國部分農產品重重反擊,兩者相互壓制。如任由貿易戰持續發展,將會涉及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嚴重破壞國際經濟秩序,造成全球經濟活動陷入混亂,使全球經濟發展停滯。

四、中美貿易戰應對策略

(一)發展高新技術,加快產業升級。

科技水平的高低對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中國很多產業只參與加工組裝的各個部分,其他核心環節所需的各項材料,都是從發達國家進口而來,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中國應該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研發核心技術,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上風。企業也應積極提升創新能力,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發,爭取擁有一批高精尖技術,掌握關鍵技能,不斷轉化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進而促進整體實力的提高。在應對全球化競爭時,外企也應該更加關注收入不均等問題,強化國內市場,進而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相應的條件,通過高新技術產業來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創造產業競爭優勢。

(二)深化改革開放,推行全面外交

我國經濟建設逐漸呈現出包容開放的特征,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軍國際市場。此時我國需要結合自身國情和全球經濟形勢,加快完善開放經濟體系,完善貿易本身之外的與貿易相關的規則和程序體系問題,不斷增進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到世界活動中,進而促使世界范圍內創設起良好的經濟體制。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發揮出進口博覽會、自貿試驗區的優勢,借此打造良好的貿易氛圍,重視“一帶一路”建設,與周邊國家保持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同應對全球發展形勢。另外在實施對外政策的時候,也應注意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排查知識產權風險,規避他人設置的國內外知識產權壁壘,及時調整關鍵技術方案,確保我國完全掌握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

(三)求助世貿組織,主動維護權益

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在處理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它的基本原則是公平公正、快速高效和雙方認可,從而能夠有效地保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此次美國為一己私利,有意繞開WTO,違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貿然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我國與美國多次磋商未果,應及時聯系世貿組織反映情況,客觀公正陳述一切并提出訴訟,依托WTO爭端解決機制維護自身權益,彌補美國加征關稅造成的損失。中國依據規則啟動爭端解決程序,無論是起訴行為還是反制行為均是正當且合法的,完全符合國際要求。此外中國要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與改進,試圖提高國際話語權,有效減少貿易戰帶給中國的嚴重損失。

參考文獻:

[1]董柳羽,張汝根.中美貿易戰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經濟師,2021(06):10-11.

[2]胡曉玲.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1(03):1-3.

[3]馬淑娜.中美貿易戰的成因以及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5):66-67.

項目:本文屬2020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中美貿易博弈的思考與剖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202010378258

作者簡介:周凡(2001年12月)女,漢族,安徽銅陵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貿易結構;產業升級;貿易不平衡;政策選擇

一、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呈現多極化發展,以中國、巴西、印度等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不斷興起,有力影響了世界經貿格局。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積極融入世界產業分工體系,通過參與國際加工貿易,不斷提升對世界貿易的貢獻率,在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力保障了世界經濟穩定增長,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和持續發展。

在我國經濟市場化改革歷程中,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美貿易爭端此起彼伏,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態勢。2017年以來,美國以“美國優先”戰略一方面對內大幅度減稅,降低美國生產成本,推行“再制造業化”,提升美國傳統制造業比重;另一方面,對外則通過增加報復性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試圖轉變美國對外貿易的失衡。2017年8月,美國對我國實行“301調查”,并在近期密集出臺對華產品加征關稅措施,主動挑起中美貿易摩擦,同時不斷發動對加拿大、墨西哥、俄羅斯以及歐盟國家的貿易戰,引發全球經濟、金融市場短期波動。美國這種全面開打的貿易政策的邏輯到底是什么,真的符合美國的貿易比較優勢嗎?美國對外貿易結構并非單一逆差,其中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是逆差,但服務貿易卻一直為順差。截至2018年5月,美國貿易赤字為430.53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入超657.87億美元,服務貿易出超227.35億美元①,而貿易結構中細分產業層面的貿易順差和逆差的差異性則更為明顯。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占整體經濟的比重大于美國,對GDP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2017年底,我國進口和出口對GDP貢獻均超過15%,因此中美貿易摩擦有可能影響我國經濟增長?,F有關于中美貿易摩擦的認識主要圍繞在技術創新與輸出限制[ 1 ]、中美貿易逆差[ 2 ]、產業價值鏈分工[ 3 ]等方面,相關研究也揭示了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國技術出口限制[ 1,4-5 ],中美經濟結構差異[ 6 ],統計口徑差異和統計方法、概念差異,加工貿易報關和中間商加工后轉貿易引起的價格差異[ 7-9 ]等,由此造成對中美貿易摩擦原因各執一端。美國認為,由于中國升級國內技術產業的措施,侵犯了美國知識產權,相關技術轉讓損害了美國企業技術產權,剝奪了美國企業創新收益權,并將美國就業崗位轉移給了中國工人,這是美中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的重要原因②。我國則認為,由于統計口徑差異[ 9 ]和全球分工體系[ 10-11 ],現有統計口徑過高估計了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應采用貿易增加值來衡量中美貿易利潤收益,同時考慮美國在華企業銷售額后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并不大,中美雙方基本實現了共贏。實際數據分析表明,美國對華服務貿易的順差也日益擴大,在美國放開對華技術轉讓等服務貿易限制后,貿易結構失衡局面是可以避免的。

盡管中美貿易摩擦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但中美貿易失衡的表現仍然是貿易問題,或者說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仍是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借口,這需要從貿易本身入手來尋找原因。但已有相關研究集中探討中美貿易結構的并不多,沒有系統區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細分產業貿易水平對中美經濟增長的影響;另外,數據統計口徑爭議由來已久,如何在現有貿易數據統計口徑下更客觀地認識中美經濟與貿易關系變得十分必要。因此有必要厘清中美貿易發展格局、現狀,研究中美貿易結構差異對自身貿易發展的作用,以此回應美國在貿易失衡方面的指責,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從貿易結構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的直接原因較多,既有美國面對中國發展高技術制造業的復雜情緒,也有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層面等因素③,美國政府的理論邏輯是通過提高關稅額度、對外商投資進行限制等貿易壁壘措施,提高美國國際貿易份額,扭轉中美貿易失衡,促進美國經濟發展④[ 4,12 ]。這個邏輯成立的前提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關稅是單向實施的,即只有美國能對他國征收高額關稅;第二,提高貿易壁壘可以有效扭轉貿易失衡結構,擴大本國產品國際市場份額;第三,扭轉貿易結構失衡可以促進美國經濟長期增長。當前世界多極化發展下的自由貿易規則逐步明晰,第一個條件顯然是不成立的。貿易結構是由本國產業結構、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決定的,貿易結構失衡恰恰反映了美國產業結構和要素結構的不均衡性。因此,要準確回答第二和第三個條件是否成立,還需要從貿易結構入手分析美國與中國的經濟基本面。

國際貿易理論表明,當不同經濟體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產品時,自由貿易可以提高參與貿易國的整體福利,即貿易結構依賴于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和產業。不論是具有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優勢,還是不同國家技術水平相對差異引起比較成本差異,貿易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理論都揭示了貿易依賴于不均衡要素、產業的集聚。由于不同國家要素充裕程度不同,且商品生產要素密集程度也不同,遵循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可以選取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具有制造優勢的國家提供商品參與貿易,具有知識技術水平優勢的國家提供服務貿易,在沒有要素跨國流通的條件下,自由貿易可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能力的有效配置。當要素存在跨國流通時,要素也會通過自由貿易帶動世界要素均衡分配,并進一步提高參與貿易國的福利。資本輸出可為資本富裕國家的閑置資本迎來長期可供回報的利息,人才流動可進一步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提高出口產業產品質量,也為發達地區知識技術轉移提供服務貿易收入和可供消費的高質量商品,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發達地區知識累積和創新投入??梢钥闯?,貿易推動商品、服務互補性發展,有利于參與貿易國家整體福利水平提升。

伴隨全球化進程和國際產業分工的發展,世界貿易量迅速增長,同類產品差異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原有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產業內貿易、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分工,克魯格曼[ 13 ]提出的新貿易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規模經濟是引起專業化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各國的偏好、技術和要素稟賦都一致的情況下,規模經濟也會產生差異產品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14 ]。實證貿易經濟學進一步研究表明[ 15 ],貿易不再僅僅是技術或要素稟賦差異的結果,還可以是擴大市場和獲取規模經濟的途徑;市場消費需求引發貿易結構變化,也可以創造比較優勢,消費者需求促使壟斷企業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推動國家間進口差異性產品??梢钥闯?,貿易發展及貿易結構演化不僅與國家、地區要素結構、產業基礎相關,而且還受到經濟外部性的影響。因此,提高貿易壁壘會降低自由貿易趨勢,進而弱化比較優勢和削弱規模效應,美國提高貿易壁壘無助于扭轉美國的貿易失衡。

貿易失衡與貿易結構優化并不等同,貿易結構依賴于本國產業比較優勢,解決貿易失衡并不一定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貿易發展伴隨著貿易結構演化,貿易不僅直接帶動經濟增長,而且貿易結構變遷還帶動相關國內產業結構變動,對貿易結構合理調整可以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16-17 ]。裴長洪[ 18 ]通過對59個經濟體貿易數據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進口貿易結構變化存在著明確的正向關聯性,優化進口貿易結構是改善經濟供給面的重要內容,經濟增長與資本品進口比重顯著正相關,與初級品進口比重負相關。蘇慶義[ 19 ]對30個經濟體與24個產業的經驗分析表明,現有全球貿易結構主要還是由要素稟賦和絕對技術差異決定的,相對技術差異貢獻份額較小。根據本國比較優勢來優化進口貿易結構仍是提高經濟長期增長的有效措施,片面扭轉貿易失衡并不能優化貿易結構,反而可能削弱原有產業結構優勢,拉低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中美加收關稅的產業類別看,截至2018年8月底,美國對中國征收高額關稅的產品主要是高技術產業領域,屬于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較大的產業,具體涉及航空航天、機械、醫藥、通信、電器等產業領域。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并未對貿易逆差比重較大的紡織衣物加收關稅,可見美國的貿易限制對象主要瞄準了中國高技術產業。作為回擊,中國對原產于美國順差較大的大豆、汽車、化工品、飛機等進口商品對等采取加征關稅措施。中國采取回應的貿易政策還僅局限于部分進口美國的貨物貿易,產業面較廣,主要有從美國進口的肉類、海鮮、漿果、咖啡和茶,生活用品如折疊傘、鞋靴、帽子、廚房用品,生產資料如玻璃、不銹鋼材等,并未涉及進口美國的服務貿易。

由此可見,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沖突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是后發經濟體技術進步可能引起的美國產業比較優勢喪失,其邏輯仍然是基于中美貿易結構,力圖通過貿易關稅來降低貨物貿易逆差。但貿易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提高貿易壁壘無助于扭轉貿易結構失衡,反而可能削弱原有產業比較優勢,降低中美產業結構互補性,導致美國自身產業競爭力下滑。美國應該立足優化貿易的進出口結構,促進中美自由貿易,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相匹配,強化高技術產業的服務貿易輸出,才有可能實現中美貿易均衡發展。

三、世界經濟發展與中美貿易全球格局

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毋庸置疑,國家與地區間的商品和服務貿易活動有力促進了世界經濟增長。貿易發展根本取決于全球化進程產生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地區選擇不同產業鏈環節,形成產品供給和需求互補的全球貿易體系,中美兩國位于產業分工體系不同環節上,在理解中美貿易摩擦之前,有必要回顧并對比研究中美對外貿易的全球格局。

從世界銀行發展指數(WDI)的數據看⑤,貿易與世界經濟顯著正相關,且對經濟貢獻份額逐年上升,其中貨物貿易對經濟拉動力大于服務貿易。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貿易市場需求逐步下滑,使2010年后貿易對全球經濟貢獻總體份額下降,2017年貨物貿易占全球GDP比重約為56%,服務貿易僅占GDP的12.78%,其中貨物貿易下降幅度較大,而服務貿易增長較為穩定。中美兩國經濟深度參與全球貿易,首先體現在出口份額中,中國出口貿易占全球比重增長迅速,并在2005年首次超過美國。2017年兩國出口貿易占全球份額約21%,美國出口占全球比重2008年以來一直穩定在8%上下;2000年中國出口貿易比重僅為5%,美國約10%,2017年中國出口全球占比高達12.7%,美國則下降至8.2%。其次,從全球進口貿易占比來看,中國進口比重迅速增加,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美國進口占比呈現短期波動,2000年美國進口全球比重約為18.8%,此后逐步下滑,2008—2013年進口全球占比穩定在12%,2013年后有短期增長,但在2015年后又開始回落。2017年中國進口的全球比重約為10%,美國為13%??梢钥闯?,中美貿易全球格局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和消費者需求不斷增加,使得進出口比重持續攀升,尤其是初級進口品和對美貨物貿易;另外一方面,伴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我國深度介入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但仍位于全球分工的中下游,處于最終產品的加工和組裝環節。隨著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程度的加深,我國出口全球占比雖然有所提高,但產品實際利潤較低[ 4,11 ]。

從中美貿易占各自國家對外進出口比重來看,對中國來說,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貨物出口國。2014年以來美國占我國貨物貿易出口比重約在16% ~19%區間波動,歐盟、中國香港分別以16.37%、11.75%位居其次;對中國的貨物進口比重而言,中國從歐盟(12.68%)和韓國(9.53%)的貨物進口比重較大,美國(8.14%)并非中國最大貨物進口國,其中,中國對亞洲進出口占比將近50%,歐洲、東南亞占比都超過10%,非洲的貨物進口占比也較大,2018年上半年約為7.17%,增速尤為明顯。對美國而言,歐洲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地區,但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國、服務貿易順差國。具體來看,中國是美國第四貨物出口國(2017年比重為8.39%),美國對歐盟⑥(18.33%)、加拿大(18.21)和墨西哥(15.7%)貨物出口比重都較高;中國還是美國的第一貨物貿易進口國,美國對歐盟(18.53%)、加拿大(12.94%)和墨西哥(13.55%)的貨物進口比重都較高;中國是美國第三服務貿易出口國(2017年比重為7.22%),次于英國(8.73%)和加拿大(7.33%),歐盟地區則總計高達30.51%;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進口比重不高,2017年中國占比僅為3.21%,歐盟仍然是美國服務貿易最大進口地區,其中美國對英國服務產品進口最多,2017年約為10.49%,德國(6.52%)和亞洲地區的日本(6.09%)也較高,具體數據參見表1和表2。

四、從產業與貿易結構看中美整體經貿水平

伴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原有加工貿易為主體的增長模式已經發生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培育更加注重創新驅動,使得對智能制造等高技術產業自主研發投入不斷增加,這也不斷推升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對外貿易結構的不斷調整,并逐步與歐美占據傳統優勢的高端精密制造業、創新研發等高附加值產業形成競爭關系,因此理解中美貿易摩擦還需從兩國產業和貿易結構入手。

(一)中美經濟增長均受惠于貿易發展

中美兩國經濟增長都受惠于貿易發展,但中國對貿易依賴性更強。第一,中國進出口貿易拉動經濟效應明顯。2005年出口貿易占GDP比重約37.5%,進口約28%,進出口貿易比重占GDP比重高于美國,且長期以來呈現貿易順差;2005年后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拉動比重逐步下降,2017年末出口和進口占GDP比重分別為20%、17%。而美國進出口貿易對經濟拉動力在2008年短暫波動,2013年后呈現短期下降態勢,但長期來看貿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正向效應大于中國。第二,美國對外貿易呈現逆差是長期現象。對美國而言,盡管服務貿易順差穩步增長,但美國對外貿易總體呈現長期逆差,貨物貿易逆差2017年約8 000億美元。1980年之前美國進出口占GDP比重基本持平,從1983年后美國進口對經濟拉動效應逐步顯著,并長期高于出口對經濟拉動效率,到2017年底,進口對經濟拉動為15%,遠高于出口拉動近 2.5%。第三,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與服務貿易逆差同步加大。從中國凈出口結構看,1990年后中國對外貿易一直順差,2008年和2015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轉折點,其中對外貨物貿易一直增長,但服務貿易2008年后逆差越來越明顯,2017年中國對外服務貿易逆差約2 300億美元。第四,商品的貨物貿易是中美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持。中美商品貿易對本國經濟拉動力明顯,中國2005年貨物貿易經濟拉動率達到峰值(64%),美國商品貿易對經濟拉動力穩定上升,但近期下降趨勢明顯,由2010年的21%下降至2017年的不足19%。兩國服務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比重都較低,美國為7%,略高于中國。

(二)中美產業結構差異決定了貿易結構

相對而言,中國產業結構較為均衡,農牧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比重都較高。2017年,中國服務業就業比重占43.5%,工業就業比重約為30%;服務業增加值比重51.63%,高于制造業增加值比重29.34%。中國農業就業人口比重呈現長期下降趨勢,而工業、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均處于上升趨勢,其中一般制造業就業比重仍較高,1993年后中國經濟結構向服務業轉型,無論是服務業的就業比重還是增加值比重,二者總體上升趨勢明顯。在對外貿易上,中國的電力機械、電氣零件、電信與錄音設備、通用工業機械零部件占出口比重較大,尤其是電氣零部件和電力機械占比都超過13%,服裝和紡織物制成品的比重也都較大(占中國總出口比重約6%);中國主要進口電力機械的高端成品、精密零部件和石油產品,分別占進口比重的20%和13%(參見表3)。中國服務貿易主要是進口,2017年服務貿易進口約7 000億美元,主要是運輸服務業、電信與計算機服務業、知識產權服務業、專業管理和咨詢服務業。

基于比較優勢理論,貿易結構與本國產業結構優勢息息相關,從中美產業結構的對比看,美國產業結構呈現高度服務業化,2017年服務業就業比重近84%,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6%,傳統工業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工業就業比重占全國的15%,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12%。美國服務業具有比較優勢,但對外貿易一直長期處于逆差,其中服務貿易為順差,貨物貿易規模較大(貨物出口比重占66.07%,貨物進口占81.31%),但長期都為逆差。具體而言,2018年第一季度美國貨物貿易出口主要是能源產品,分別占全國總貨物出口的11.41%,其中石油及石油加工品占9.74%;非藥物化工品占7.15%,飛機、發動機及零部件出口也較高,約7.60%;汽車零部件及發動機的比重約10.26%。對外貨物進口比重較高的仍為能源產品(占總進口比重約9.77%,其中主要是原油與石油產品);家用和廚房等家居用品進口比重為8.12%,服裝鞋類等用品進口比重5.59%,計算機、電氣設備、民用飛機、電信設備等零部件比重也較高(2.0% ~3.5%)(參見表4)。美國對外服務貿易出口占33.93%,服務貿易進口占18.68%,長期處于順差。具體而言,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業,旅游(含求學)和維修保養服務業一直是順差,其中知識產權和金融服務業出口比較大,分別占當前全美出口總額的16.09%和13.64%。

從中美兩國海關數據來看,中國高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及零部件主要依賴于進口,例如航空器、航天器零部件,鐵道機車零部件,光學醫療設備,機械機床等;而美國貿易結構主要依賴于技術轉讓、金融業等服務貿易出口,國內商品消費主要依賴于進口,其高端制造業如飛機、汽車和石油產品出口量較大,進出口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比較優勢高度一致。

五、中美兩國間貿易失衡的現狀

中美對外貿易有力促進了全球貿易發展,中美兩國間也存在雙邊貿易,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貨物貿易逆差國、服務貿易順差國,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貨物出口國。要理解中美貿易摩擦,需從具體產業深入考察中美兩國間貿易結構以及中美雙方相互投資結構。

(一)中美間貨物與服務貿易相互補充

根據美國商務部和經濟分析局的數據計算表明,中美間貿易體現為美國貨物貿易逆差、服務貿易順差,并且均長期存在。1999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一直存在,貨物貿易規模較大,主要源于進口中國商品。美國對中國貨物貿易逆差較大的產品主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不含汽車)和一般消費品(不含食品、汽車)。2017年前者逆差為1 428.78億美元,后者逆差為2 286.04億美元,二者占對華商品購買逆差的98%,資本密集型產品(非汽車)具體有機械裝備品、電氣設備、航空飛行器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非食品和汽車消費品主要有服裝鞋類和家居用品、醫藥牙科和醫藥產品、家用和廚房用具及其他家居用品、玩具和體育用品(含自行車)。其余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發動機(2017年逆差為 61.49億美元)和原材料逆差較小(2017年逆差不到60億美元),食品、種子和飲料出口是順差,但占比不高,2017年順差為121.64億美元(參見圖1)。

中美間服務貿易在2008年前基本持平,2008年后美國對中國的服務貿易順差增長迅速,對華服務貿易出口增幅明顯,而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值增幅較少。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主要是旅游(個人教育和商務旅游占比大,其中商務旅游是在2000年后開始的,2017年美國對中國旅游的順差為282.18億美元,其他如維修貿易(11.81億美元)、知識產權(78.40億美元)、金融服務(31.86億美元)、保險業(1.93億美元)也是重要的順差來源(參見圖2),計算機等知識產權(含視覺電子產品、電影和電視產品)、信息技術、管理、法律和商務咨詢、建筑工程設計服務、工業技術、租賃業務、政府服務也為順差,但規模不大。以順差最大的旅游業為例,2008年后美國對華旅游服務貿易順差增加迅速,其中教育比重較高,且增長穩定,2016年教育服務貿易順差為125億美元,但2013年后中國赴美商務會談與旅游比重逐步提高,2016年順差已近140億美元。美國對華服務貿易主要逆差為貨物運輸(含海洋、碼頭、航空)、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研究和發展服務、會計業務、廣告業務、工程建設。其中貨物運輸總體(含海洋、碼頭、航空)是逆差,但港口和航空運輸貿易一直是順差,對華海洋貨物運輸長期為逆差。具體如表5所示。

(二)中美非均衡的雙向投資結構與規模

中美在推動全球貿易格局發展的同時,還積極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促進貿易發展??傮w來看,第一,美國對外投資和吸納投資規模都高于中國。無論是從投資存量還是增量來看,中國對外投資和吸收外資都小于美國,但差距正在縮小。以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例(參見表6),2010年中國對外投資僅為美國的1/15,到2017年上升至美國的近1/5。第二,歐洲是美國對外投資和吸納投資的主要地區。2017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4 273億美元,其中對歐洲地區直接投資約占59%,亞洲地區約占16%,主要是針對制造業投資,其中美國電氣設備、電器和部件制造對外投資中歐洲占94%;同時歐洲也是對美投資的重要地區,主要為愛爾蘭、瑞士和荷蘭等國,2017年美國的外國直接流入投資增加了2 604億美元,增幅近49%來自歐洲,它們在美國也投資制造業和零售業。第三,中國吸納外資和對外投資基本持平。除金融業投資外,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 200.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9.4%,主要是制造業、批發與零售業、信息軟件技術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盡管建筑業比重不高,但增幅較快。2017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約1 310億美元,保持7.9%增長,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幅較快。吸納外商投資的主要是制造業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前者2017年吸納外資338.22億美元,后者實際使用外資近208億美元,增幅為157%;房地產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比重也較高。

中美兩國雙向投資的相對規模不大。第一,中國對美投資占美國吸納外商投資比重不高。盡管中國對美投資占中國對外總體投資比重是上升的,2016年中國對美直接投資流量為169.81億美元,約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9%,但從美國吸納外資結構來看,中國投資的比重并不高,且逐年下降。數據分析表明,美國吸納外資主要來自于歐洲國家。2017年中國對美投資395.18億美元,不足美國吸收外資總額的1%,2017年中國對美投資具體產業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18億美元)、房地產(35.72億美元)、一般制造業(16.92億美元)和批發業(8.09億美元),存量最大的仍是制造業,占對美存量的比重超過25%。第二,美國對中國直接投資相對比重逐步下降。2017年美國對中國投資1 075.56億美元,占美國對外投資總額不足1.78%;從中國吸納外資的結構來看,吸納美國對華投資比重也是下降的,由2000年的10%下降至2017年的不足1.8%。美對華投資產業主要是運輸裝備制造業、計算和電子制造業、零售業、食品制造業等產業。其中,美國對中國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的投資比重上升較快,2017年末已達15%;食品制造業下降明顯,計算機、電子制造業和零售業近年來比重上升。

六、中國應對美國貿易摩擦的政策思考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伴隨著中國技術研發投入比重逐步提升,中美在前沿技術創新領域的競爭可能進一步削弱中美經濟結構互補性,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可能面臨常態化。為進一步系統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需要在認清中美貿易摩擦實質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戰略定力,短期內制定反制貿易措施堅決反擊,根據美國貿易結構,制定針對性強的貿易措施,增加美國高技術中間品成本和消費品價格,降低美國政策預期。從長期來看,中國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優化中國產業結構,出清過剩產能;加大技術創新研發與應用力度,提升核心技術獨立性,培育創新型經濟體;進一步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完善國家危機管理體制;在深化全面開放新格局、促進對外開放的基礎上,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用好國際和國內兩個開放市場,提升中美貿易互補性,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構建內生性長期增長模式。

(一)認清中美貿易摩擦實質

中美貿易摩擦逐漸升級,中國需要清醒地認識中美貿易摩擦實質和中美經濟的客觀現實。首先,要認清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基本邏輯。正如前述,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的經濟學邏輯是對后發經濟體技術進一步削弱美國產業比較優勢的戰略遏制。盡管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較大,但美國對華高技術產品限制卻是由來已久;美國對外貿易逆差長期存在,并非僅由中國引起。2008年以來對華貨物貿易逆差擴大使得近期美國對進口中國的工業中間品開始加征關稅,但有選擇地忽視了紡織、鞋類等影響日常生活的商品貿易,其目的是出于對中國技術進步的限制,這是理解中美貿易結構失衡的關鍵。第二,盡管美國引發貿易摩擦后使美國傳統制造業復蘇效果明顯,但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獲益甚微。從經濟數據來看,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確提高了美國傳統制造業的經濟活力,2018年第二季度美國GDP增幅達到4.1%,為2008年以來增幅最高時期,同時失業率大幅下降⑦,2018年7月底美國失業率已經降至3.9%,主要是采礦業和制造業就業人口增多,服務業失業率比重變化不大。這表明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業并未顯著受益于貿易摩擦,長期貿易摩擦會壓抑美國高技術服務業發展。美國經濟結構服務業化的趨勢表明,中美貿易摩擦還可能會因此發生變動。第三,中美經濟規模尚存較大差距,美國經濟增長內生性較強。2017年中國GDP為101 610.13億美元,僅為美國GDP的59%,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3%(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這是中國需要認清的客觀事實。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居民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對GDP貢獻,對進出口貿易依賴較小,2016年以來國際貿易持續下降,2018年第二季度凈出口拉低GDP8 499億美元(以2012年不變價計算)。

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無疑增加了中國加快經濟轉型的緊迫性。美國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增加關稅確實會對中國鋼鐵、化工等行業出口有負面影響,但客觀上也將倒逼中國產能過剩的行業進一步去產能、去庫存。中國經濟對貿易的依賴性大于美國,為應對美國貿易挑釁,合理維護中國企業海外權益,在短期內中國需要通過合理的貿易政策降低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目前中國采取對進口美國農產品、飛機、汽車等優勢產品加征關稅的政策是合理的⑧,通過全面拉高進口美國產品價格,壓制美國優勢產業出口。但同時還需提高對歐盟等發達經濟體貨物與服務貿易比重,發展替代貿易。由于中國對美出口工業零部件、紡織服裝、鞋類與醫藥等消費品和赴美商務、教育、旅游帶來的服務貿易比重都較高,后續還可采取以下短期貿易措施:減少對美關鍵工業中間品出口,抬高國際相關商品價格;轉移中國的一般消費品出口,提高美國相關進口品價格;降低美國對華旅游、教育出口、保險和咨詢、信息技術、金融等服務貿易比重。另外,進一步擴大對美開放,提高中美貿易合作預期收益,“以打促和”,穩定中美雙邊貿易。擴大美國商品進口,縮小中美貨物貿易逆差;進一步加大醫療、教育、金融等服務業的開放力度,促進美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

(二)強化創新驅動機制

盡管中國國內市場巨大,具有多元化經濟體系,但目前中國產業技術密集程度還不高,重大關鍵技術領域仍然依賴國外進口,而美國等其他國家政策已經發生變化,使得中國以市場、海外并購、技術轉讓等措施獲取核心技術愈發困難。中美貿易摩擦的核心是技術之爭。伴隨著從國外獲取技術難度的加大,突破美國等技術封鎖的唯一途徑是自主創新,中國必須加強核心技術研發,發展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繼續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1.培育創新環境。建立具有包容力的社會環境,鼓勵試錯就是鼓勵創新活動,培育崇尚和鼓勵科學家、企業家自由探索的風氣。(1)強化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基礎創新。加大政府對基礎研究和人才教育的支持力度,改革高校人才考評機制,鼓勵理論原始創新、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和核心技術研發,克服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2)推動校企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圍繞市場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研究,提高研究成員收益比重,推動基礎研究的產業化進程,實現科研成果的生產力轉化。(3)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和個人,但由于初始投入大、投資風險高,國家對自主創新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可以且應該通過適度的補貼、減稅、信貸優惠、事后獎勵、行政便利、基礎設施提供等方式,對企業和個人的自主創新予以支持。

2.完善創新制度。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口紅利降低,需要提升人才資本累積,激發創新的新動能。加快構建完善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體系,通過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和知識產權管理能力提升,健全知識產權機制,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自主可控產業體系建設,加快核心技術研發和國產化替代,以市場帶動產業發展。提高創新者收益,提升專利轉讓率和轉讓收入,激發原始知識創新,調動技術人員創新積極性,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注重技術人才培育,強化工匠精神,加大面向先進制造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夯實產業基礎。

3.升級創新理念。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強化基礎創新意識,促進我國由商業模式創新到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轉變。提高政府對企業原始創新兜底政策保障水平,合理引導資本市場參與企業風險投資,嚴控企業負債,減小對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出口退稅,完善企業退出市場機制,倒逼中國企業從成本依賴轉向創新驅動。

(三)用好宏觀經濟政策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與政治的全面博弈,需要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來整體應對,降低貿易摩擦的不利影響,提升經濟增長內生性。

1.提高產業政策有效性,明確產業政策內涵。無論在發達國家美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產業政策都是促進創新產業發展的通行做法⑨。目前中國面臨中低端產能過剩與前沿核心技術不足的問題,單純依靠純粹市場機制可能導致中國錯失有效供給形成的窗口期,因此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產業政策應當注重對基礎研發能力的資金和制度扶持,重點構建政府監督、高校研發、企業生產的技術創新與轉化制度。(1)提升產業政策促進市場競爭的效率。合理的促進競爭性產業政策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21 ],發揮產業政策導向與促進競爭功能,以激勵更多企業參與競爭,引導企業實現差別化發展。企業具有創新路徑依賴性,傾向于在自身已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內創新,缺乏利益驅動去關注其他產業領域,需要產業政策合理引導,提升政策的正外部性。(2)提高產業政策對象的精準性。對于新興技術產業和戰略性產業,產業政策可以構建有益于技術創新、科技研發的制度環境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引導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一般制造業和服務業,市場機制能夠更加靈敏地捕捉供求信號,產業政策更應注重制度性的建構作用。(3)完善政策的溝通和協調機制。企業等微觀市場客體通常能夠對市場信息及時反應,產業政策的制定受到市場信息滯后、政策周期滯后、多重政策執行層級等因素影響,需要構建政府、市場、企業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協調機制,提高產業政策在制度合理框架下的干預有效性。第四,明確產業升級內涵。中國產業體系健全,發展服務業要跳出產業結構“空心化”的誤區;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并非單純追求產業結構高端化,而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高技術制造業發展,推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地位。

2.協調好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緩沖貿易摩擦對中國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影響中國企業對美進出口,對中國經濟短期會產生不利影響,需要協調稅收、補貼等財政政策與匯率等金融政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貿易摩擦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1)推進積極財政政策。維持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力度,促進投資帶動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預期。減稅政策與科技政策相結合,降低中國企業稅負,尤其要降低涉及對外貿易的中小企業稅負。通過減稅降費、有針對性的補貼維持中國企業的競爭力,降低中國企業發展成本。對于申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企業,可以提供相關的政策優惠和專項資金鼓勵創新。鼓勵推動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對有較多科技貢獻、較高專利數量、科技水平較先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降低其負擔和政策性成本;對于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可以給予較低險率的出口保險,以免除其后顧之憂。(2)堅持穩健、獨立的貨幣政策。穩定貨幣供給,保障市場流動性。穩定國內儲蓄利率,防止人民幣過度升值;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防止房地產等價格過快上漲引發的資產泡沫。(3)優化貿易結構與匯率政策相配合。實施自由雙向貿易。調整進出口空間布局,使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較為均衡,規避單一國貿易摩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周邊成熟貿易區推廣人民幣結算業務。穩定匯率政策。中美企業貿易規模較大,貿易摩擦將引導市場不利預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逐步降低,盡管短期內有助于緩解外貿壓力,但中國需要穩定匯率,避免大幅度波動,為后續中美貿易關系改善提供基礎。發展對歐盟、墨西哥、東南亞等多邊貿易。提高中國對非洲、東南亞及歐盟的市場份額,順應市場需求調整對歐盟區等其他經濟體的匯率,鼓勵發展替代貿易。

3.完善區域政策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美國對中國工業中間品征收關稅既會影響中國的東部地區,也會影響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短期內貿易依存度更高的城市和地區將受到更大沖擊,需要完善對受影響地區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重點推進以下三方面工作:(1)根據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要素非均衡分布、產業異質性決定了不同地區依賴于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東部地區創新經濟體提高研發比重,實現創新驅動;利用中部地區人口規模優勢,繼續擴大標準化制造業發展;東北和西部地區需要加快產業升級,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吸引高端人才集聚。(2)促進城市群建設,協調中國城市發展。城市群中心城市通常集聚較多人口,知識外溢效應明顯,適宜發展產業多樣性的城市化經濟,研發創新更具優勢;對于中小城市,不宜追求產業結構高端化,而應培育因地制宜的地方化經濟。發展城市群內交通設施,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3)推進生態經濟發展,優化工業供給結構。建立生態資源確權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利益共享;提升創新、循環經濟比重,優化原有工業體系,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降低過剩產能。(4)推進“三個支撐帶”發展,整合國際、國內市場。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整體優化對外開放格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協調大城市病治理和落后地區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拉動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協調發展,降低國內市場壁壘。

(四)協調好“兩個市場”

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同等重要,需要通過優化貿易結構,擴展國外貿易市場,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1.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拓寬對外貿易渠道。提高對中亞、歐洲和東南亞貿易比重,繼續推動自由貿易區、貿易港建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貿易規模。參與WTO等多邊貿易規則制定,通過法律手段保護中國企業海外利益。降低外資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外商直接投資,深化負面清單管理,進一步開放外資投資領域,提升中國企業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倒逼技術研發,提高資本利用效率。鼓勵外商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公共事業、教育等領域投資。

2.加強對內開放。中國目前經濟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存在較大潛力,在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培育國內市場,構建國內生產與消費的規模經濟,進一步塑造內需導向性經濟模式。對內擴大民營企業準入范圍,改善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在國內投資;調整國內產品結構,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培育中高端消費,拉動高品質內需形成。培育新經濟增長動能。伴隨著我國人口勞動力結構轉變,養老、健康產業需求增大,通過打造高質量健康產品供給體系,促進消費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內生性經濟模式形成。

注釋:

①除特殊標注外,本文與美國有關的數據均來自于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和美國商務部。

②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USTR),是白宮內閣級機構,主要負責制定、協調和管理美國國際貿易、投資及貿易談判等事務,具體原文詳見其新聞發布“USTR Announces Initiation of Section 301 Investigation of China”。

③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還有戰略遏制、制度等政治與文化原因,屬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已經超出本文的討論內容,故不予討論。

④薩繆爾森在研究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后發經濟體技術進步可能損害美國利益”的觀點,其立論基礎是“后發經濟體在原先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大幅提高了生產率”,會挑戰美國原有產業比較優勢,與美國爭奪全球產業價值鏈份額,并導致美國退回不貿易的狀態,這似乎是當今美國政策推行貿易壁壘、對對華出口高科技技術品進行限制的經濟學理論依據。但其忽視了中美產業結構互補性及發展高技術產業互補性。一方面,美國優先發展生物技術,而中國主要將信息技術作為高技術產業發展目標,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關鍵是美國對對華出口高科技技術品進行限制,進而降低服務貿易收益,加劇貿易失衡;另一方面,歐美具有絕對技術優勢的產業還很多,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迅速發展缺乏現實基礎。

⑤作者根據WDI(2018)數據分析。

⑥這里將歐盟看作統一市場國家。

⑦2018年7月底美國失業率已經降至3.9%,主要受益于采礦業和制造業就業人口增多,而非服務業。采礦業失業率由2016年的8%下降至2017年的4.1%,其下降幅度約為48.75%;制造業整體失業率2017年為3.6%,下降幅度為16.28%,其中耐用品制造業失業率由4.2%下降至3.7%,電子裝備制造業下降17.5%(2017為2.8%),木產品失業率由6.9%下降到4.3%,下降幅度為37.48%,家具制造業下降22.22%。在非耐用品制造業中,食品制造業、飲料和煙草制造業、紡織業、紙張制造業、石油與煤制品業、化工制造業、塑料與橡膠制造業的失業率分別下降9.25%、19.44%、18.18%、40.54%、17.5%、18.18%和43.58%。除廣播電視、電信產業、房地產業下降明顯外,其余服務業各細分產業的失業率下降不明顯。上述數據來源于美國經濟研究局(BEA)。

⑧中國商務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約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稅委會公告〔2018〕7號),2018年8月23日。

⑨美國挑起中美貿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曲解中國對信息技術、航天航空裝備、新能源、智能機器人等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劃,卻無視自身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

參考文獻:

[1]于鐵流,李秉祥.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及其解決對策[J].管理世界,2004(9):67-72.

[2]余振,周冰惠,謝旭斌,王梓楠.參與全球價值鏈重構與中美貿易摩擦[J].中國工業經濟,2018(7):24-42.

[3]段玉婉,劉丹陽,倪紅福.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關稅有效保護率——兼評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J].中國工業經濟,2018(7):62-79.

[4]鞠建東,馬弘,魏自儒,錢穎一,劉慶.中美貿易的反比較優勢之謎[J].經濟學(季刊),2012(3):805-832.

[5]張詠華.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出口與中美貿易失衡[J].財經研究,2013(2):15-25.

[6]李稻葵,李丹寧.中美貿易順差:根本原因在哪里 [J].國際經濟評論,2006(5):13-16.

[7]中國商務部,美國商務部、美國貿易談判辦公室.中美貨物貿易統計差異研究[EB/OL].(2010-03-05)[2018-06-26].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dxfw/nbgz/201003/ 20100306806806.html.

[8]中國商務部,美國商務部,美國貿易談判辦公室.中美貨物貿易統計差異研究第二階段報告[EB/OL](.2013-01-25)[2018- 06- 26].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 201301/20130100012598.shtml.

[9]許憲春,余航.理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統計視角[J].經濟學動態,2018(7):27-36.

[10]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垂直專門化與中美貿易[J].世界經濟,2006(5):3-11.

[11]安禮偉,馬野青.國際碎片化生產與中美貿易失衡[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2(3):31-39.

[12]SAMUELSON P A.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 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 bal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4(3):135-146.

[13]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 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1979(4):469-479.

[14]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499.

[15]COSTINOT A,DONALDSON D. Ricardo’s theory of com parative advantage:old idea,new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3):453-458.

[16]王永齊.對外貿易結構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因果關系的檢驗[J].世界經濟,2004(11):31-39.

[17]江小涓.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決定因素和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2007(5):4-16.

[18]裴長洪.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規律與啟示[J].經濟研究,2013(7):4-19.

[19]蘇慶義.貿易結構決定因素的分解:理論與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13(6):36-58.

[20]鄧仲良,張可云.產業政策有效性分析框架與中國實踐[J].中國流通經濟,2017(10):89-99.

[21]AGHION P,CAI J,DEWATRIPONT M,DU L,HARRI SON A,LEGROS P. Industrial policy and competition[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5(4):1-32.

A View of China-U.S Trade Confli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U.S Trade Structure

DENG Zhong-liang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28,China)

Key words:China-US trade conflict;trade structure;industrial upgrading;trade imbalance;policy choice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4篇

海關總署6月10日發布的數據可以證明上述判斷。今年前5個月,中美貿易總值為1.42萬億元,總體下降了9.6%。其中,中國對美出口1.09萬億元,下降3.2%;自美進口3352.7億元,大幅下降了25.7%,以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7506.2億元,擴大11.9%。

中國自美進口為什么會出現25.7%的大幅下降?當然有中國反制美國貿易霸凌而主動減少自美進口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阻止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售技術產品。這類商品從來都是美國對華出口的“大頭兒”,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場,如果美國政府把這樣一筆大生意掐了,那中美貿易失衡程度一定大幅攀升。

歷史地看,中美貿易失衡從來都不是匯率或其他什么原因,而是美國刻意而為,比如對華出口限制清單,從2009年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之后就說要撤銷或減少,但8年沒有絲毫變化;特朗普來了,這份清單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更大幅度地增加,現在甚至擴大到了一般性的技術產品。而中國生產的很多商品又是美國不生產的“剛需消費品”,兩者相加,必然導致中美貿易失衡越來越嚴重。

此外,這樣會不會讓美國企業更多地失去中國市場?比如,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封鎖,那中國依賴美國進口電子元器件的企業勢必加大自主研發力度,至少會快速尋求替代方案,一旦替代成功,美國電子元器件再想進入中國市場,談何容易?

反過來,中國對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基本是美國本土不生產的“剛需消費品”,美國政府就算大幅增加對華進口關稅,美國企業一時半會兒也很難找到如此品質、價格和規模的替代貨源。這也是美國對華進口商品大幅增加關稅之后,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貨值僅下降3.2%的重要原因。

據美國媒體報道,就在剛剛過去的中國“端午節”假期(美國的周末),美國超市突然出現大規模的中國商品“搶購潮”。為什么會出現這陣勢?因為美國公眾擔心中國商品可能會斷貨。有美國公眾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經讓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所剩無幾,他們甚至因此要求特朗普改變對華政策。

據說,這樣的“搶購潮”已經出現多時,而特朗普為了安撫公眾情緒,幾天前特地發布一份聲明,他說:“美國民眾不需要擔心生活產品供應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找到了更加合適的替代品。”真有這樣的替代品嗎?價格和品質又如何呢?美國公眾當然相信會有替代品,但美妙的“性價比”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今年5月,美國新增非農就業人口出人預料地從此前的20萬左右驟降至7.5萬人。“我們正在拿槍指著自己的腦袋!”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科爾尼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出這樣判斷。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5篇

班級管理在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及的關系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以及教師與學校工作人員之間的關系, 班級管理就是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的過程。教師在這個管理過程中, 需要運用相關專業知識, 有計劃、有組織地管理班集體,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達到班級管理和學校教育的目的。班級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維持班級秩序, 這是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教師在良好的班級氛圍當中安心教學, 學生快樂學習,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這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功能。教師在良好的學習環境當中開展教學活動, 更容易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也有助于學生勤學樂學。三是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 這是班級管理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就是班集體, 在班級管理中制定各種班級條例, 組織各種班會活動和課外活動,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四是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效的班級管理工作可以增加師生互動交流的機會, 幫助師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使學生勇于接近教師, 也樂于接受教師, 從而增加學習的動力。五是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教師在班級管理活動中, 可以運用各種有效的策略, 引導學生發展為成熟的個體, 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成長。

二、班級管理的策略

(一) 言傳身教, 樹立榜樣

班主任是搞好班級建設的領頭雁。“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正人先正已,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必須德才兼備, 嚴于律已, 處處起示范作用, 使自己的知識技能、人格魅力都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平時, 見到地上的紙屑, 我總會隨手撿起, 哪里桌子歪了, 我隨手擺正。因此, 我班學生都養成了不亂扔果皮屑, 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

(二)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充分尊重和關愛學生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 要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 通過民主管理來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初中階段的學生, 心理還不十分成熟, 班主任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班主任可以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 將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地位。班主任還要改變班干部管理制度, 讓學生都參與到班集體的管理當中, 真正成為班集體的主人, 才能形成班級凝聚力。另外,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尊重與關愛學生, 一是學會傾聽學生意見, 包容學生的缺點, 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二是深入了解學生心里所想, 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三是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想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就得與學生打成一片, 消除學生的戒備心理, 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是第一時間想到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 我們時常會用同一個要求, 同一種模式來塑造我們的學生, 但是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并沒有按照你所設置的軌道去走。因為我們的學生千差萬別, 他們有著各自的特點, 各自的愛好, 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有一顆寬容的心。

(三) 建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

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 班級管理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來管理。而且課堂上, 教師只是機械地進行授課, 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學生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情況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阻礙了學生的思維, 不利于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在班級管理中, 教師要讓學生參與進來, 讓學生管理班級, 了解如何進行班級管理, 班主任可以在旁邊進行指導和幫助, 這樣可以使學生實現對自我的約束, 培養學生管理班級的能力。

(四) 采取多種工作方式, 加強學生的學習指導

在初中班級管理中, 班主任應采用多種手段來消除學生的消極行為, 要讓學生明確什么不能做, 為什么不能做以及該怎么做。如果班主任一味地使用懲罰手段, 就很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對立, 師生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因而班主任應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方式, 有效地塑造學生的良性行為, 從而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同時, 班主任教師需要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和管理, 還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支班干部隊伍, 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

(五) 加強情感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視情感教育, 一方面, 要以誠摯的情感去激發學生內在的熱情, 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使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要正確運用愛去感染學生, 用全身心的愛關心學生, 使學生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各種關系, 形成良好的班集體;還要關心和重視后進生的成長, 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 班主任需要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發現學生的閃觀點, 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就需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心對于班主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愛心包括對工作的熱愛和對學生的熱愛。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有了愛你才能付出。而對全班學生熱愛之心是凌駕于對工作的熱愛之上的, 愛學生體現在以真誠、平等、信任的態度對待學生, 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 真心實意地熱愛、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學生, 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 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在班級中既是學生的“大家長”又是學生的知心朋友。用愛去感化學生、教育學生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 學生會在愉悅中得到健康的成長。

(六) 班主任要積極鼓勵、贊美學生

中美貿易戰之我見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會計監督;風險管控;內部控制;企業發展

一、企業會計監督的基本概念

會計監督是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會計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的一種監督。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單位內部控制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會計人員根據國家的財經政策、會計法規,利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主體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督和控制,使其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會計監督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全過程,具體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

從相關法律中也可以體現出國家對會計監督職能的界定和要求?,F行《會計法》中指出:“會計人員對違反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事項有權拒絕辦理或者按照職權予以糾正,會計人員發現會計賬簿記錄與實物、款項及有關資料不相符的,按規定有權自行處理的,應當及時處理”。同時,《會計法》還指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條也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統計法行為的會計、統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此可見,企業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權是法律賦予并受《會計法》保護的,也正基于此,會計監督與控制職能的實施是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的,這樣增強了企業會計人員職責行使的獨立性與受保護性。

二、企業會計監督的必要性

1.會計監督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

現代化企業制度是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在此制度下,由于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得與企業經營活動及其結果息息相關的企業所有者、債權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與沖突。為了使活動能夠正常、有序地進行,只能依靠法規和制度約束下的會計信息來協調關系,依靠規范的會計基礎工作來描述經濟活動,根據會計提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來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這樣,企業會計監督就成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要求。

2.會計監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化企業都應該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要求開展經濟活動,規范經營行為,依法設置會計監督職能崗位開展會計監督工作。由于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所以如果沒有有效的會計監督和控制去發揮作用,去參與到企業基礎管理中,會計核算的質量就難以保證,會計監督如果脫離了會計核算過程,也會取得不了好的效果。只有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實行有效、及時、事前事后事中全過程的監督,會計核算與監督控制職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終達到預期效果。

3.會計監督有效維護所有者權益的要求

政企分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基本特征,其前提是政府的雙重職能分離,即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管理職能的分離。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企業實施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以實現社會公平、經濟穩定增長,而政府的國有資產所有者管理職能則是通過理順產權關系,行使所有者或者股東的所有權。企業則按照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權責,認真組織經營,正確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達到對所有者的資本保值、增值的效果。

4.會計監督是規范經濟行為、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社會經濟實體中一些企業存在著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內控制度松、債務負擔沉重、財務運營成本高,以及生產經營規模小、產品質量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狀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整體所處的行業以及自身素質不高,企業管理特別是財務管理落后跟不上時代進步的要求,財務監管松散,會計監督松懈。這些現象的出現嚴重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阻礙了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為此,國家三令五申要求整頓經濟秩序,整頓會計工作秩序,出臺了《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財務監督若干規定》等來規范經濟行為,加強經濟活動中的財務管理和會計監督職能地位。因此,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發達進步,會計監督與控制職能越突顯重要。

5.會計監督是現代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構成來看,會計監督與控制是企業內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企業實現最優化的經營管理,合理、有效地開展各項經濟活動運營各項資金,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同時也保證了企業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在國家法律、法規、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幫助企業經營者合法、有效地完成股東及企業所有權者的受托責任。因此,會計監督不僅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需要,而且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目前企業會計監督職能發揮面臨的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全面的會計監督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政府部門監督;二是社會會計中介機構監督;三是企業內部監督,即內部會計監督。也就是說,前兩者第一個是政府部門的監督帶有強制性,第二個是社會審計的監督帶有鑒定性,前二個均是企業實施的外部監督。而本文中所講企業會計監督重點落在了內部會計監督,即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求得平穩健康規避風險發展而進行的自我監督,這種監督是來自于企業內部管理上的需要,是主動型的自我監督。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當前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普遍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1.企業內控制度存在著缺陷,不利于會計監督的開展

有些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健全了卻落實不到位,造成會計監督“形同虛設”、“紙上談兵”。例如出納權限過大沒有開展崗位相互監督相互牽制設置,一人保管財務章及法人章一人辦理票據、資金的簽發收支全部業務,現金日記賬一人登記一人對賬一人盤點;再比如,往來及資產賬目長年不清查核對,不進行盤點等,或者負責具體結算收付款的人員進行對賬,也就是既負責付款又負責對賬;還比如實物盤點財務人員只出具賬面數據,而不參加或者企業不讓財務參加現場實際盤點,卻由資產管理部門自行盤點,最終盤點的真實情況財務一無所知,只知道賬面情況,無法起到監督作用;還有就是有些單位財務崗位職責含混不清,一崗多職,既管資金又管賬還管辦公室,總之,財務人員就是后勤綜合萬能人員。這些崗職責混亂不清主要是由于企業制度建設問題。

2.會計人事薪酬考核體系存在缺陷

在有的企業中,會計人員沒有獨立性,使得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弱化。比如會計人員雖然由公司或集團財務部統一管理委派到下屬各分子公司從事財務工作,但是薪酬發放、業績考核或者費用承擔一并下放到了各分子公司,財務人員薪酬考核需要參考分子公司企業負責人意見,致使企業會計人員在廠長、經理負責制下會面臨表面人員歸財務統管,但實際工資薪酬考核發放由底下分子公司決定的尷尬局面,一些會計人員只能聽從所核算公司的要求做事,完全按照所管轄公司的領導意志行事,這樣難免會造成監督職能缺乏獨立性、公允性。還有一些企業,財務人員雖然統管統薪但是參與企業年終績效考評時,卻成為了非財務領導們考評打分的對象,被非財務領導進行考核,換言之,財務部門在整個企業薪酬考評體系中地位很低,無法進入核心班子成員,沒有決策權,即使進入了班子決策成員,也只能擁有寶貴的一票表決權,其余多數決策權仍在業務出身的高層手中掌握,財務再怎么針對風險提出反對意見也扭轉不了最終結果,所以,如果不提高財務在決策層的決策地位權重,整體仍會受控于服務企業非財務領導決策理念中,財務服務的好,管理松,領導就認可,否則,財務就是阻礙業務發展的障礙部門,這樣財務人員行使監督職能仍然是薄弱的,有顧慮的。

3.會計人員自身素質不高也是影響實施內部監督的重要因素

這其中包括未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崗位技能學習,專業知識較為薄弱的人員,這部分人員專業水平不高,認識水平有限,對一些風險點和錯誤操作缺乏第一時間發現和分析處置的敏感度,甚至開展實施的會計監督行為方向本身是錯誤的進而不被企業領導、業務部門認可,樹立不起良好的威信和話語權;還有就是會計人員自身道德素質低,品行惡劣,為了個人利益而不顧企業的利益,缺少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協助業務人員從事有損于企業利益的違法經濟活動并從中獲得利益,這樣從主觀上就沒有擔負起作為一名合格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能的崗位職責??陀^上,一些企業在選人用人上缺乏經驗與考核機制,帶病提拔,帶病重用造成財務人員受整個不良環境影響極大,如果不隨波逐流便會與企業文化格格不入,此外,企業平時不注重法律法規的宣貫教育,造成許多會計人員不懂法、不學法、不用法。法律意識的淡薄造成工作已觸碰法律紅線卻幡然不知仍繼續為之,不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更別說在工作中去監督別人了。

四、監督與控制措施

針對上述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相關內控制度規定,我認為有如下幾點措施可供參考,可以在實際工作中予以應用。

1.完善企業的內控制度,主要從資金、印鑒、資產、核算、往來核對、采購等具體業務中加強監管

(1)資金方面,嚴格出納崗位職責權限,付款必須授權審批后方可進行,付款前結算會計必須與賬目進行核對簽字確認,嚴禁超付、錯付。同時,對于庫存現金、空白票據等保險柜存放資產要做到日清月結,每日盤點并做好盤點記錄。(2)印鑒方面,財務章與法人章分離管理,法人章由財務負責人單獨保管,做好印鑒使用登記臺賬,票據簽發印鑒加蓋必須由財務負責人授權同意后方可加蓋。(3)資產方面,會計要定期進行賬目核對,確保賬務處理無誤,并協同資產管理部門做好定期盤點清查工作,出具盤點報告留存備查。對資產盤盈項目進行說明,對盤虧項目要及時上報主管領導,按照必要審批流程進行賬務處理,嚴禁未經審批私自核銷資產,同時,相應盤盈資產嚴禁不上報不上賬,造成資產賬外循環。(4)核算方面。會計核算人員應加強日常專業學習,及時了解最新會計準則,及時更新會計核算辦法,確保核算準確無誤,尤其是涉及應收、應付等往來結算科目,會計人員務必定期檢查賬目,杜絕存在債權債務私自抵消,私自銷賬等情況發生。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定期與業務人員、出納人員對賬。(5)往來核對,會計人員要不定期與供應商、客戶進行對賬,核實往來科目金額的準確性,這樣從另一個角度監督業務人員開展業務的規范性,通過對賬,杜絕經營人員小金庫的存在,收取客戶款項不入賬、私存、體外循環現象的發生。已支付供應商的采購款未上賬,或單據不及時交給財務,造成賬目不清二次超付的現象。通過針對企業上下游客戶供應商款、票、物的核對,杜絕了經營人員的舞弊、腐敗現象,也是對財務人員的一種保護。(6)嚴格限定崗位職責履行。財務部門制訂出各崗位職責,報公司領導批準同意后,以文件形式在公司內部發布、宣貫,重點是告知相關部門經理和各業務部門負責人會計監督的職責是什么,工作范圍是什么,行使職權是什么,不允許指派財務人員兼任與崗位職責不相關的工作,承擔不相關的責任。

2.完善薪酬考核體系

企業應建立財務系統垂直管理考核體系,財務人員工資考核發放應由財務部門統一管理,費用由財務部門整體承擔,關于財務人員的考核評價應由本部門領導決策,其余非財務部門領導無權干預財務人員考核。這樣可以有效地保障財務人員監督職能的發揮與行使。

3.運用現代化信息系統規范業務流程

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化、模塊化的運營軟件,將各個部門及生產環節綁定在系統中,權責清晰崗位明確,讓財務真正參與到企業管理中,比如從業務合同簽訂伊始,財務人員便參與其中進行合同評審,后期合同收付款財務也需要跟蹤合同履行情況,直到最終結算財務仍需要審核款票是否完備、結算金額是否無誤等等,整個流程都需要財務每個環節進行把關確認,達到用信息系統約束權力的執行,杜絕亂用權、亂干預、口頭辦等現象。同時公司還應不定期加強各崗位負責人宣貫職責,加強各崗位之間的合作聯動,最終積極推進各崗位盡其責、行其事,從而推動公司整體工作向前開展。

4.實行輪崗制度

為了便于財務人員行使監督職能,杜絕一人獨大,與業務串通舞弊現象,單位應實行定期或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的輪崗制度,一方面通過輪崗交接起到財務內部之間相互發現問題相互監督的效果,另一方面從公司整體考慮,避免業務與財務人員相互舞弊串通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發生,總之財務人員不能扎根于業務具體操作太深太久太密切。

5.不斷加強財務人員素質培養

企業應不斷加強財務人員的道德素質建設,定期組織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對一些典型經濟案件進行警示教育,警鐘長鳴,造就一支素質過硬、遵紀守法的財務隊伍。專業培訓方面要定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稅務、會計知識的培訓,及時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規,及時了解最新的風控策略??傊?,只有自身業務素質過硬,才能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為企業及時止損發揮崗位職能。

6.加強和重視外部監督的作用

會計的外部監督包括:國家各級稅務機關,地方各級稅務機關,審計事務所,財政局,會計事務所,注冊稅務師等的審計工作,涉及各級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銀行部門、稅務部門、工商部門、證券部門、保險部門。強化對企業會計工作的外部監督,也就是加強對社會審計監督和國家監督的積極面對、虛心學習。

具體來說,社會審計監督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以獨立第三者的身份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對依法公開披露的單位會計報告的真實性負法律責任;國家監督主要是指財政、審計、稅務機關從國家監督方面來對企業進行檢查,作為被監督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分子,它并不是獨立于社會母體而孤立存在的,所以,企業經濟行為中的會計工作離不開國家政府職能機構的監督,從修改后的《會計法》不難看出,國家也加大了對企業會計的監督力度,明確規定了財政部門和審計部門、銀行部門、稅務部門、工商部門、證券部門、保險部門等相關機構監督檢查會計工作的職責權限。它們作為國家委托審計機構,行使對會計行為、會計資料、會計信息、會計核算、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等全方位的監督檢查并配合《審計法》、《稅法》、《工商管理法規》、《證券法》、《票據法》等相繼出臺實施的法律條文制約、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新《會計法》對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違法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作出了明確規定,使國家監督更加公開透明,接受企業的監督與考評,形成良好的政企監管體系。

所以,作為被監管企業應從態度上就應該高度重視,行動中積極配合,將外部監督看作是對企業管理水平的一次檢驗,一次提升,一次授課。通過專業的稅審、會審和內控審,企業應該全面掌握自身薄弱環節,發現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的漏洞,及時查漏補缺,也通過外部監督還可以學習外審人員帶來的先進審計理論和方法,汲取他們的經驗為企業日后經營管理所用,使企業整體管理水平、風控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文章最后,筆者認為時代的發展、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現代化企業的支撐,離不開科學化的管理和現代化企業內控體系的構建,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深切感受到時代的變革、制度的更新給會計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了對新理論、新知識的學習動力,同時,企業要不斷發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更離不開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加強與提升,這其中作為監督職能重要部門,財務人員就更加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業務素質、管理水平,在企業管理中充分發揮監督職能,獻計獻言、防控風險、助力企業騰飛。

參考文獻:

[1]郭永清.管理會計實踐.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高級會計實務.經濟科學出版社,2020.

[3]楊有紅.企業內部控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4]宋建波.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5]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立信會計出版社,2018.

[6]姜濤.企業內控規范手冊(第3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7]羅勝強.企業內部控制精細化設計與實務案例.立信會計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王銳(1983- ),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200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金融學,學歷:大學本科,經濟學學士,2013年河北經貿大學金融學在職研究生畢業,經濟師、會計師,先后就職于河北省安裝工程公司、河北省物流產業集團,河北天山實業集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身份證號碼:130102198311132152

上一篇:高等藝術院校后勤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