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

2023-09-20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1篇

關于“異化”的概念的來源, 有眾多的說法。一些人認為源于基督教的《舊約》, 另一些人認為來源于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 亦或佛教、伊斯蘭教的教義等。“異化”的本義是“轉讓”或者“出賣”, 盧梭引進了這個觀念。對異化概念進行普泛化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三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黑格爾和費爾巴哈。費希特認為整個大千世界就是“自我”的創造物, 即“自我”的“異化”, 世界史以及自然史是“自我以及非我”的異化過程。與費希特不同的是, 黑格爾不是把“自我”, 而是把精神、理念認為是世界的來源, 他的異化論是一種“精神異化論”, 在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意義上使用異化這個概念。他把自然看成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統一的物質基礎。馬克思則與以上觀點不同, 他認為異化存在于具體的勞動中, 他從不談抽象的精神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 他提出的是勞動異化的理論, 即異化同私有制以及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制度聯系起來分析勞動與資本的關系。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中初步解釋了異化理論, 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發展了這一理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里, 異化理論得以成熟。[1]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是這樣一種情形, 人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 生產出來的物質和精神的產品不屬于他, 反而具有獨立性, 人們無法控制、掌握它們, 它們反而凌駕于人之上。

二、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內涵

( 一) 勞動成果的異化

馬克思起初探討人的勞動成果, 即人所生產的對象的異化。“勞動所生產的對象, 即勞動的產品, 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 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 同勞動相對立。”[2]在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成果由勞動者的勞動產生, 勞動成果理應由勞動者支配, 但不幸的是勞動成果被資本家無償的占有、享受、揮霍, 反之, 勞動者則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同時受資本家的剝削、壓迫和奴役。勞動者同勞動產品的關系就好像他同一個異己對象的關系。他的雙手創造的產品構成了一個分離的對象, 這個對象擺脫了他的控制, 形成了與他相對立、相敵對和格格不入的獨立力量。

( 二) 勞動自身的異化

馬克思指出: “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 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 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勞動本應是快樂、自由的, 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 工人的勞動是被迫的、強制的, 他們感受不到勞動帶來的快樂, 其肉體和心靈都被資本家所剝削。這種勞動使工人感到勞動是別人的; 勞動不屬于他。“勞動者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自己的肉體受摧殘, 心靈受折磨。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 而是強迫的。”[3]

( 三) 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由于勞動者自身異化了自己的勞動, 其結果是異化了勞動者自身的本質。人本質上是有創造力的、有實踐能力的生物, 勞動本應該是人類自由自覺的活動, 而當他異化了他的創造活動時, 他就從自身異化了他的人的本質。他的族類的本質轉變為保持他的個性生存的手段, 人從他的人性異化了自己, 他不再是人。在異化狀態下, 他將不再進行自由自覺的活動, 而是像動物一樣茍延殘喘的進行活動。

( 四) 人與人的異化

作為人由他自己異化的直接結果, 發生了人由其他人的異化, 即社會的異化。人和他自己的一切關系都表現在他和其他人的關系之中。因此, 人由他自己異化表現為人與人的異化。正如工人把他的勞動產品、勞動自身及他的族類本質異化一樣, 工人也把他的勞動成果占有者異化。生產者自己生產出不生產者對生產者的權利。在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者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都被資本家占有, 資本家坐享其成、不勞而獲, 導致的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疏遠, 階級矛盾激化, 社會變得動蕩。

三、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當代意義

( 一) 理論意義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不僅突破了費希特和黑格爾的“自我異化”和“精神異化”, 而且也揚棄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異化論”的抽象色彩。勞動異化理論是馬克思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做出的新的理論貢獻, 它給馬克思后來創立的剩余價值學說和歷史唯物主義開拓了新的理論領域。馬克思異化理論對社會主義的建設以及共產主義的實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二) 現實意義

1. 擺脫技術異化, 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技術異化是勞動異化的結果, 技術異化導致對人心的摧殘, 對人的奴役。正如馬克思所說: “當機器的數量增加時, 人愈來愈附屬于裝備, 愈來愈成為機械過程的一個被動部分。他任憑他所很不了解的某種笨重的機械去擺布。”[4]在當代, 人類不知不覺得被技術所壓迫和奴役。第一, 技術奴役著人們的身體。隨著大機器生產的到來, 生產效率日益提高, 同時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也在增加。第二, 技術奴役著人類的時間。不知什么時候, 人類逐漸依賴手機、電腦、電視等一系列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產品, 大部分時間用于瀏覽無用的信息和網頁。第三, 技術奴役著人們的道德。人類愈來愈追求經濟效益, 金錢至上、享樂的思想侵蝕著人的道德。因此, 對于新時代的人類, 要擺脫技術異化, 成為技術真正的主人。

2. 限制權力異化, 建設廉政國家

權力的異化、政治異化是對人類威脅性最大的異化形式, 它會帶來使“個人”具有超越機構和社會之上的絕對權力。權力的非人性的權力、它的魔術似的偶像化的外貌正在向人類侵蝕。權力異化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首先, 消費需求異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金錢帶給人類的快感愈加強烈, 需求也再日益膨脹。第二, 社會關系異化。人與人之間本應是互相幫助、不計得失的狀態, 但金錢的異化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 造成了人情淡漠、世態炎涼,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利益為中心, 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第三, 道德異化。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思想逐漸沒落, 唯錢至上的思想影響了社會道德和公平正義, 人類的思想產生了墮落, 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 從根本上要端正消費需求, 防止社會關系和道德的異化, 限制權力異化, 引導官員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道德觀。

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除了全面闡述勞動異化的思想, 還科學地分析了消除異化的途徑, 即實現共產主義, 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現存的這樣的一種生產組織能夠取代私有制的生產方式: 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到別人身上;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了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條件, 生產勞動從一種負擔變成了一種快樂。”馬克思認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把殘缺的工人變為全面發展的個人, 真正的社會主義是人在經濟、政治和精神上的自由。在當代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堅持以人為本, 大力發展生產力, 建設一個和諧穩定、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

4. 建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生產的機械化、擴大化使人類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產品, 與之而來的是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勞動的異化逐漸演變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異化。生態平衡問題、自然資源枯竭、食物、飲用水與生產物質產品所需的原料枯竭以及日趨嚴重的空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 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國家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樹立健康科學的發展觀、生態觀、文明觀,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既要金山銀山, 又要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中國。

摘要: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對當代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剖析了異化概念的來源、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內涵, 從理論與實踐方面闡述了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意義,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飛龍譯.馬克思恩格斯論異化.異化問題 (上)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2006.42.

[3] 林桑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異化問題 (上)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2篇

挫折是我們人的一生中所要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今大學生一路走來大多數是伴隨著挫折。研究大學生的心理挫折成因及其現狀,可以不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讓我們健康成長。增強我們的意志力以及對挫折的適應力有非常多種方法,我們研究收集了主要的幾種有效的方法,主要針對大學生,使促進身心和行為的健康發展,為將來適應社會、適應工作等方面的壓力做好前期的心理正在準備。

關鍵詞: 大學生挫折挫折教育心理

正文: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礙,但他并不是人生的終點。古往今來,多少面對挫折打擊最終成為一代杰出人才的例子數不勝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曾兩次落榜;三次科考失利的李時珍經過27年潛心努力終成一代“醫圣”;著名劇作家曹禺年輕時曾報考北京醫學院三次落榜。挫折可以斷送一個人,也可以磨煉一個人的堅強意志,面對挫折,培養自己的抗挫能力才是成才的關鍵。

那么,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的障礙。心理學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緊張狀態與情緒反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適度經受一些挫折是有益的。挫折能激勵當事者增強韌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創造性的變遷。人的傾訴和宣泄,說出心中的委屈和疼苦,并得到及時的安慰和鼓勵,通過釋放達到了心理平衡。然后正確歸因挫折,屬客觀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挫折,要能正確對待;屬偶然性或主觀因素造成的,則須以頑強的意志通過不懈的努力擺脫挫折的陰影,才能獲得最合適狀態。當然,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挫折每天都會遇到,自我逃避和自我防御均是消極的反應,我們應該積極地面對挫折,將挫折變成動力,在挫折中不斷增強我的心理承受力。

一:大學生心理挫折成因

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存在,個體在發展的各個階段的表現,都是他本人內在的因素同其生活的社會、文化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大學生挫

折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每個人都體驗過許多挫折,引起挫折的原因成為挫折源,挫折源是多種多樣的,有客觀的挫折,也有主觀的挫折。

1, 家庭教育不當。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父母只要求他們學習好,為他們創設了一種過于優越的生活環境,使他們免受一切挫折,致使他們缺乏生活的磨練,養成了一種依賴的心理,交往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極差,情感意志非常脆弱。進入大學后,隨著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他們要獨立地面對新的人際關系和壓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挫折感。

2, 學校教育欠缺。學校過分強調對學生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對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試教育”使學生長期封閉在校園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為完成學業、為提高考試分數、為考上大學而疲于奔命,限制了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大部分高校學生理想中的大學教師是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平易近人的專家學者。但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和接觸后,他們發現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一樣,也是平常之人。有些教師的學識方面,也存在欠缺,并不能解答所有同學提出的疑惑和問題。由于教師自身及教學方法等原因,學生開始煩躁、郁悶。

3, 社會影響。隨著改革的推進,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社會進入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轉型時期,原有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受到了沖擊,社會上出現了信仰喪失、人格扭曲、價值坐標偏離、行為選擇失調等不良現象,而新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又未完全建立起來,于是形成了群體躁動現象。在這種心態作用下,一些不正之風,如權錢交易、競爭不公、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泛濫,這些都對大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

4, 主觀因素。大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復雜的,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引起的挫折,也有個人生理、心理因素導致的挫折。

二,大學生挫折心理表現及現狀

學習方面的挫折。這是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在學習方面遇到的主要挫折,與中學階段的學習方式不同,大學實行的是流動教室,教師指導是粗線條的,教學管理也比較寬松,主要靠學生的自覺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這種學習方式使一些大學新生無所適從。筆者這兩年在高校給大學生上心理學選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通過對管理系804名一年級和二年級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其中挫折感來源于“學習不適應”的占26%。另外,考試失敗也是大學生經常遇到的挫折。

生活方面的挫折。通過筆者的問卷調查報告中顯示,有25%的學生認為挫折感來源于“經濟困難”。有的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特別是來自農村邊遠地區,

單親家庭和父母下崗家庭的大學生,他們經濟困難。有的同學又不甘心于艱苦樸素的生活,羨慕高消費,而家庭無法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心理長期不平衡,容易產生自卑感和挫折心理。

情感困擾的挫折。親情,友情,愛情問題常常困擾著當前的大學生們。在筆者的問卷調查中,有29%的學生認為挫折來源于“情感困擾”。在大學生中,因戀愛而引起的挫折特別多,失戀使當前的大學生失望,彷徨,心灰意冷,感情冷漠,造成心理失調,甚至導致精神崩潰,有調查表明,失戀在所有心理疾病中最嚴重,約占30%。

人際關系障礙的挫折。大學生交往渠道多種多樣;交往的動機復雜多變。如果與同學,朋友,老師的關系處理不當,就很容易造成人際關系不協調。在筆者對大學生的調查問卷中顯示,有20%的學生認為挫折感來源于“人際障礙”。一些大學生厭倦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這樣自然而然會產生心理挫折。

性格障礙的挫折。大學生的心理成熟與心理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心理上,他們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帶有許多少年時期的痕跡,如幼稚,脆弱,依附性強,自卑感強,因此遭受挫折后往往會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而且當前的大學生社會閱歷太淺,面對種種社會矛盾,心理難以調適,挫折也就隨之而來。

理想與現實沖突造成的挫折。當前我國正處于急劇的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大潮沖擊著傳統的價值觀念,社會開放使各種西方思潮源源涌入,中西方文化碰撞使人們在觀念上發生了變化,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激烈震蕩,一些大學生沒有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值過高,從而造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過大,有強烈的失望感和挫折感。

三,如何增強我們的意志力及應對挫折

心理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應付逆境、挫折的辦法不外下列三點:第一,要正確認識挫折。每個人都應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現實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招工無名、事業不成、身染痼疾、工作事故、信仰破滅、家庭變故、生離死別、自然災害以及政治、經濟、種族、宗教、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傳統等等各種客觀環境的影響,再加之個人諸葛亮多主觀條件的限制,隨時都會遇到大小、輕重不同的挫折。

它是社會生活中的正?,F象,幾乎每個人都無法逃避。能認識到這一點,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會有所準備,不致驚慌失措。同時還應該認識到,一個人一生中經受一些適當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壞事,因挫折可以磨礪人的意識,提高扭轉逆境、克服困難、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古人說“多難興才"、"人激則奮"就是指的這個道理。反之,一個人如果不經歷困難和挫折,一生一帆風順,就猶如溫室里的花卉,經不住人生中的風霜雨

雪,很容易被一時挫折所壓垮,這樣的人就難以成才,難以有所作為。

第二,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個人的耐受力往往不盡一致,甚至差別較大。比如,有的人即使接連遭受嚴重挫折,仍堅忍不拔,百折不撓,拼搏進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頭喪氣,一蹶不振,甚至自尋短見。實踐證明,身體強壯、心胸開闊、常處逆境、意識緊張、有理想、有抱負、有修養的人,對挫折的耐受力強;相反,體弱多病、心胸狹窄、嬌生慣養、感情脆弱、缺乏雄心壯志的人,對挫折的耐受力則低。

對挫折的耐受力,雖然與遺傳素質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后天的教育、修養、實踐、經驗和鍛煉。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通常自覺、有意識的鍛煉,去培養提高自己對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學會應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經歷磨煉、有修養的人,每逢受到挫折時,大都有一些靈活應變、化險為夷的竅門。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1、期望法。遇到挫折時,盡量少考慮暫時得失,多想美好的未來,不斷激勵自己:"振作起來,一切都會過去,將來一定會成功。"

2、知足法。在挫折面前,要滿足已經達到的目標,對一時難以做到的事情不奢望、不強求,同時多看看周圍不如自己境況的人。這樣,就容易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為將來的成功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3、補償法。古人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即在某方面的目標受挫時,不灰心氣餒,以另一個可能成功的目標來代替,而不致陷入苦惱、憂傷、悲觀、絕望的境地。

4、升華法。在遭受個人婚戀失敗、家庭破裂、財產損失、身患病疾等打擊這后,化悲痛為力量,發奮圖強,去取得學習、工作和事業的成功,這是應付挫折最積極的態度。最后,我想說一句話。聰明的人善于把挫折當成激勵自己奮發向上的階梯,只有經受得住挫折打擊的人才會有所作為,愿每一位同學都能正確地去面對挫折,把握機遇,挑戰自我。

參考文獻:

1.葉苑心理素質自測與咨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2.雷靂馮金華心理健康自測與咨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9

3.新浪微博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3篇

(西南大學 黨委宣傳部 重慶北碚 400715)

【內容提要】在全國深入黨史教育,隆重紀念建黨90周年之際,借助一定的載體和手段,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在青少年中深入開展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革命文物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具有形象直觀、說服力和感染力強等顯著特點,是加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優勢,是創新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方法和手段的重要形式,是實現由他教到自教,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由表層感知到深刻理解轉變的重要手段。通過以革命文物為載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啟發和引導青少年自覺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增進青少年對黨、對社會主義的感情,堅定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簡介:

廖小明(1975—),男,漢族,助理研究員,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主任干事,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聯系方式:68254437 13708326980,jwclxm@swu.edu.cn 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 400715 潘洵(1965—),男,漢族,教授,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良好素材。在青少年中開展黨的歷史的學習教育是中央組織部等六部委《關于在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明確規定的任務,也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促進青少年樹立和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必然要求。革命文物作為記載黨的奮斗歷史的重要載體,包含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具有直觀、形象和生動的特點,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通過以革命文物為載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啟發和引導青少年自覺全面認識和深刻理解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增進青少年對黨、對社會主義的感情,堅定跟黨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把青少年真正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革命文物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內容

文物是文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珍貴歷史遺存物。它從不同的領域和側面反映出歷史上人們改造世界的狀況,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從分類來看,一般說來,文物分為歷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人們常常將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文物,特定為“革命文物”。文物是歷史長河中同類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歷史以質感,并成為歷史形象的載體,這一點,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產的物品,并由此形成文物所具有的獨特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證作用。

我國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國家,革命文物豐富多樣。據不完全統計,鴉片戰爭以來,留下的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就達40萬余件。以革命圣地延安為例,就有大批的革命文物。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旗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 革命文物與其他文物一樣,受到文物保護法的保護?!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明確指出,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受文物保護法保護。 當然,革命文物既要保護,也要開發利用。充分利用和發揮好革命文物的育人作用,就是開發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形式。革命文物作為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素材,是我國人民重要的精神財富。它記載著我們黨走過的風雨歷程,記載著黨經歷過的悲歡榮辱, 見證著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失敗走向勝利的歷史,反映了共產黨人堅貞不屈,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它以其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內容和直觀、形象、生動、真實可信的特點,成為學校德育的活教材,對于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江澤民同志在90年代初就提出:要由淺入深,堅持不懈地對青少年學生和廣大群眾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及國情的教育。當前,在加強對青少年進行黨的歷史的學習教育的過程中,積極有效地組織青少年參觀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遺留的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重要載體,加強對青少年進行以黨的歷史的學習教育,既是黨的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長發展的需要。

二、革命文物在學校德育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的具體體現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青少年正處在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特別需要針對他們的成長發展特點,通過發揮革命文物的教育引導功能,增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青少年自覺健康學習成長。具體說來,革命文物在學校德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革命文物是青少年了解歷史、認識國情、學習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要題材,在對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和強化中具有獨特的作用。革命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舊址和遺物都是真實歷史的寫照,部分遺物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反映了革命志士是如何培養堅定的革命信念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青年學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比如“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要文獻資料、紅軍的標語、部分革命烈士的遺書等,都深刻地反映了革命志士們的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在學校德育中充分運用這些題材和史料,能夠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氛圍,以其形象生動的特點,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對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每年的“五四”、“七一”等重要的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節日,各地學校都組織學生到當地的革命紀念地和紀念館進行參觀,接受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無數的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形式有著優于課堂講解和一般的文字宣傳的教育效果,比簡單的課堂灌輸更易于為青年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而且更能使教育的內容得到內化和吸收!在大量的革命文物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遺址和遺物尤其能夠反映廣大無產階級革命志士勇于探索馬克思主義真理,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也能夠展示給我們一幅在舊社會中三重大山如何壓榨人民,屠殺革命群眾的黑暗圖景,激起我們對舊社會的仇視和對新社會的珍惜的情感。這些遺跡和遺物尤其應該而且必須成為對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最有說服力的“教材”。當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和與之相應的諸多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這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三觀”的培養和不斷強化。然而,當今社會條件下,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個性很強,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特別是對簡單的說教和強行的灌輸十分反感,這就更加需要我們探索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徑,使其易于、樂于接受并能起到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運用革命文物加強對學生的“三觀”培養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和方式。

(二)有利于增強青少年的國防意識,培養青少年愛祖國、愛人民的民族感情

革命文物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材料。無論是鴉片戰爭留下的虎門炮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后的斷垣殘壁,還是南京大屠殺留下的萬人坑都是中國人民反帝、反侵略歷史的真實寫照。它以其形象生動的直觀效果告訴青少年外國侵略者的野蠻、殘暴和中華民族對侵略者的不甘示弱,奮起抗爭的民族精神,讓青少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當然,我們的歷史和政治等學科的學習中也對這些內容有了很好的介紹。但是,由于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較長,接受簡單灌輸的方式和內容也比較多,容易對書本的東西感到厭倦,而且由于學生生性多疑的天性,容易對課堂的形式和教師的說教產生懷疑,因此,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盡如意,而參觀學習,見識文物,聽當年的紅軍或有關專家的講解,易于使學生產生共鳴。從這些年各地學校德育來看,凡是有效運用革命遺址、遺物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的學校都比那些僅僅把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停留在書本上的地方取得的效果要好要顯著。種種實踐表明,由于革命文物有非常豐富的德育內涵,因此它能夠有效地增強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三)有利于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品質

青少年一代生長在和平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魚龍混雜,社會改革中產生的諸多消極因素廣泛影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已經影響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養成。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少青少年的頭腦里已經有了諸多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個別青年甚至已經發生了人格的扭曲!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公眾已經認識到:如何培養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品質是一個緊迫的時代話題!上述情況不得不引起我們、特別是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對大多數青少年而言,要使他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必須有強有力的德育工作作保證。德育工作者應該勇于探索,不斷推進德育的改革和創新,增強失效性,增強感染力。革命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革命群眾勤勞、勇敢、自強、節儉、質樸的傳統美德,有的反映了共產黨人與人民心連心,軍民魚水情的生動畫面,特別是一些革命家早期成長的經歷和人生選擇對青少年具有很強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比如,在四川的朱德紀念館、鄧小平故居,重慶的聶榮臻紀念館、劉伯承紀念館、楊闇公紀念館等都有許多關于他們早期學習和進行人生選擇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的史料和紀念物。青少年通過參觀這些革命文物,能夠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過程中吸收有助于培養和完善人格品質的精神因素,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塑造自己的優良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激勵青少年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

無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上遺留的革命文物,都以不可辯駁的歷史真實性教育青少年: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以重慶的白公館、渣滓洞為例,那里有許多革命烈士的手跡和遺物,反映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視死如歸的不屈精神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這些珍貴的史料和遺跡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的珍貴素材。同時,由于這些文物都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即將成功的時候留下的,反映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扼殺和對革命青年的大肆屠殺的血雨腥風的白色恐怖的歷史畫面,能夠深刻地教育青少年懂得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從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刻苦學習,為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做準備。有關資料顯示:在參觀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的青少年中,決大多數青少年觀眾能從小蘿卜頭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能夠真實準確地認識中國革命的艱苦卓絕,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從而自覺地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自覺地形成或強化自己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青年們認為:沒有理由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理由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沒有理由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沒有理由不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表示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自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德育功能,做好以史育人的工作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質的時代。思想政治素質作為人才的一項最基本的素質,將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江澤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第一素質。他還強調指出:“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理論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加強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加強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和國情的教育,加強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的教育。” 胡錦濤也強調:掌握理論、研究歷史、了解歷史,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和蓬勃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發展新的事業、開創新的局面,更需要總結、研究歷史經驗,做好以史鑒今、以史育人的工作。發揮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是傳統德育的一大優勢,也是新世紀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進一步發揮革命文物的德育功能和作用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文物部門來看,要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進一步挖掘革命文物的德育內涵 當前,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和實施素質教育是各級各類革命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和各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項義不容辭的緊迫任務。要認真貫徹中央組織部等六部委《關于在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中央宣傳部等部門《關于充分運用文物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通知》以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的最新文件和指示精神,加強對革命文物的收集、保護和研究。特別是探索有效的方式擴大革命文物的社會影響,豐富和發展它的教育內涵。具體說,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應加強革命文物德育基地的硬件建設,利用多種手段擴大對外宣傳,特別是對教育部門的宣傳。據了解,許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設施落后,陳列布展內容和形式單一,在觀念上又被動地“等、靠、要”,使其社會影響很差。一方面文博單位要多方籌措資金,改善和更新硬件設施,特別是在陳列布展的設計,聲光放果等方面多作文章。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有關革命文物資料上網,方便觀眾查閱,擴大教育的覆蓋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包括網絡,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梢蕴接懲糜尾块T的合作,共同開發革命遺址,擴大革命文物的社會影響。

第二,要加強對革命文物教育內涵的研究,做好參觀接待,特別是重大節假日的講解。革命文物的內涵十分豐富,文博部門必須抽調專門研究人才,加大研究的力度,探討有效的適合青少年身心的教育方式。多角度地展示革命文物德育的意義和作用。參觀接待人員要有“觀眾就是上帝”的意識,熱情講解,耐心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全體人員都要有精品意識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開發紀念品并做好觀眾的“售后服務”。開發紀念品既可為基地創收,又可以擴大德育的渠道,如出售書籍、紀念冊等。革命文物基地的工作者“售”出的是精神產品,精神產品的有效期很長,影響也十分深遠,因此,必須要在觀眾參觀之后做好觀眾的“回訪”不僅要認真分析對待留言薄,還要不定期搞社會調查,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二)強化學校利用革命文物加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意識和具體措施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它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育位居五育之首,尤其應該突出德育方面的素質,它影響到個人創造的社會效益。各級各類學校是加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廣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高度重視利用革命文物工作加強學生加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現實意義,將其列入考核德育素質的重要目標。革命文物在傳承革命傳統、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利用這面活教材加強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也符合青少年“主體——發展性”的德育模式,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創造“情景教育”、“愉快教育”的環境,讓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還要力爭將革命文物教育的知識內容和意義以各種方式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特別同革命史的教育相結合)。如有獎知識競賽,作文競賽,討論會等,把學生學習、受教育的表現和成果列入考察學生德育狀況的記錄之中,真正使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進入學校,深入學生頭腦,真正喜聞樂見,收到實效。

(三)構建部門、單位合作,社會廣泛參與的新體制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4篇

1.健康教育是初級衛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圖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衛生保健問題、預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為重要的,是否能實現初級衛生保健任務的關鍵。說明健康教育對實現所有健康目標、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中的地位和價值。第36屆世界衛生大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委員會第68次會議,根據初級衛生保健原則來重新確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級衛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強調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為了充分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應該把健康教育作為聯系各部門的橋梁,以協調各部門共同參與初級衛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動。 2.健康教育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經得到全世界的公認,當今發達國家和我國疾病死亡譜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死因不再是傳染病和營養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腫瘤、中風己成為這些國家的主要死因,這些疾病多與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約占50%)、職業和環境因素有關。只有通過健康教育促使人們自愿地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行為,降低致病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實踐證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等。近20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冠心病下降了1/3,腦血管病下降了1/2,吸煙率下降1.1%。已 1

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證明健康教育在增進群體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3.健康教育是一項投入少、產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變人們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減少患病的危險性,是一項一本萬利的事業。正如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癥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們能夠獲得有關吸煙、飲食和鍛煉方面的科學知識,并把它們付諸實踐的話,成年人的死亡總數可以減少50%以上。同樣在大多數國家,飲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過早死亡的一個原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開展健康教育,讓廣大人民群眾掌握衛生保健知識。在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清單上,現在還必須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對付這種新威脅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眾中開展健康教育,使他們獲得科學知識,從而保護他們的家庭。許多國家的事實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顯著的。據介紹,在美國,盡管煙草業每年花費近20億大做廣告,但美國現在已有3300萬人開始戒煙。

現在已經很清楚,普及衛生保健知識這種手段潛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學進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醫療手段把西歐和北美地區的人均壽命增加1歲,估計每年要花好幾十億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們下決心合理進食、經常鍛煉、不吸煙、飲酒適量,那么,花費不了多少錢,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 2

的壽命增加10歲。而美國用于提高臨床醫療的投資,每年數以千億計,卻難以使全國人口預期壽命增加1歲。

4.健康教育是提高廣大群眾自我保健意識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們為維護和增進健康,為預防、發現和治療疾病,自己采取的衛生行為以及做出的與健康有關的決定。自我保健包括了個人、家庭、鄰里、同事、團體和單位開展的以自助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從“依賴型”向“自助型”發展的體現,它能發揮自身的健康潛能和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責任感。綜觀世界潮流,如美國的“健康的國民”,英國的“預防與健康:人人的責任”,加拿大的“健康影響模式”,澳大利亞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國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鑰匙在您手中”等等,這些運動不僅是體現了民眾健康服務的目標和策略,更著眼于民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參與態度和實踐。自我保健不能自發產生,只有通過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增強其自覺性和主動性,促使人們實行軀體上的自我保護,心理上的自我調節,行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際關系上的自我調整,提高整體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們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健康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廣大農村還存在著封建迷信思想??朔饨曀资蔷裎拿鹘ㄔO的重要內容。封建迷信是人們缺乏科學知識的一種表現,也是麻痹人們思想的精

神鴉片。尤其是在偏僻的農村地區,封建迷信活動仍然是損害人們健康一個重要原因。在各種封建迷信活動中很大部分是屬于醫藥衛生范疇的。許多人相信“鬼”與“神”,有病時求巫不求醫,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破除群眾中在醫藥衛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過健康教育,使群眾掌握科學知識,自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二、健康教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與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動,并且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 2.建立或促進個人和社會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阿拉木圖宣言)指出:“群眾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個人或集體的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努力促使群眾與專業人員共同努力積極參與某些保健計劃活動。通過提供信息、提高個人技能,幫助人們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排除各種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問題時,能正確、有效地作出抉擇。 3.創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環境。人類的健康與自然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健康教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

4.積極推動醫療部門觀念和職能的轉變,使醫療部門的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大力開展健康教育,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落實《全國城市衛生檢查評比標準》中的有關健康教育內容,提高我市全體市民衛生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推進健康教育事業發展,把我市建成國家衛生城市。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5篇

摘 要:從體育禮儀教育的特征及內容,高等體育院校體育禮儀教育的社會需求,高等體育院校開設體育禮儀課程的途徑等三個方面對高等體育院校開設體育禮儀課程進行了探討,旨在給高等體育院校進行課程設置時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等體育院校;體育禮儀;課程設置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人們勤勞勇敢,熱愛和平,熱愛體育運動,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體育運動。體育院校學生的禮儀修養程度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也涉及到到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和未來。在這個全民健身,全民運動的年代,我國的體育產業迅速發展,高等院校體育專業的學生是體育產業中的引領者,是傳播我國體育信息的聯絡員,他們肩負著傳授我國體育文化的重任。因此,在體育院校開展禮儀教育更顯得尤為重要。從而以文明有禮和道德修養的良好行為來表現體育精神,為最大限度提升學生個人素質奠定基礎。

一、體育禮儀教育的特征及內容?

當今的體育教育課程的標準是適應社會需求,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而體育禮儀教育課程正好符合體育教育新課程的標準。

(一)體育禮儀教育的特征

1.體育禮儀教育是身體教育的另一種形式

從對體育院校學生的社會化發展優勢看,邁進新世紀的體育教學逐步建立了較完善的科學體系。體育禮儀教育能打破以教室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限,讓學生走向豐富多彩的試驗大課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大型體育賽事和體育禮儀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并在其中理解和形成良好的體育社會交往。高等院校體育禮儀課程務必展現學生自身的性格特色,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增加學生學習的全動性,積極性,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國際范”。

2.體育禮儀課程教育目標直指學生綜合素養

高等體育院校教育是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是高校體育學習的目標。在一些高等體育院校的教育中,只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忽視了人文文化教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學生體育道德素質的欠缺。假如繼續如此,我們又何談學生禮儀素養和中華民族素質的提高,何談生命意義的實現與價值觀的超越。體育禮儀是從道德上告訴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言行與舉止。并且根據規范的行為和準則來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提升,從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專業水平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體育禮儀教育內容

體育在人類文化的形成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開始就受到禮儀文化的影響,不僅有著強烈的地域性特點,還有著鮮明的國際性特點。在國際的大型體育賽事中,已經不是一般性的競技,而是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體現與較量。從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及觀眾的個人形象禮儀,到體育賽事禮儀,再到體育服務禮儀,并且從不同專項講授不同專項的禮儀要領,這正是區別于其他領域禮儀的內容。事實上,無論是揮汗如雨的訓練場上,還是在熱情洋溢的競賽場上,甚至到萬眾矚目的運動會開閉幕式上和熱情滿滿的觀眾席上,以及生氣蓬勃的大學體育課上,體育禮儀時時刻刻彰顯出體育豐富的內涵與無窮的魅力。這些體育禮儀知識有助于提高體育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并進一步通過這些高素質的體育人才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現代體育事業的和諧發展。

二、高等體育院校體育禮儀教育的社會需求

(一)體育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禮儀教育目的在于培養社會人,然而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人”,必須要具備基本的社會常識、道德規范、價值判斷和基本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生活。高等體育院校學生受自身專業的影響,最終踏入社會是以自己的專業為立足點,因此,很大程度上專業的導向就決定了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對于體育專業學生而言,他們未來的職業導向是體育產業中的人,所以體育禮儀教育課程是必須要存在的。

(二)體育禮儀教育有助于學生提高人際關系協調能力

體育運動是群體性運動,所以在其參與的人存在著種族,習慣及行為上的差異。但國際上交往的“通行證”就是禮儀。個人儀表禮儀是對外交往的第一名片,很多體育院校專業學生不注重個人的儀表,儀態,舉止不雅,使得他人對體育專業學生產生偏見。體育禮儀教育能改善體育活動中的人際交往,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有效增加群體之間合作溝通能力,使體育活動得到身心健康的發展。如果大家都知禮,懂禮,行禮就能很好地協調和維系體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從而建立友好的人際合作關系。運用體育禮儀知識,塑造內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體育禮儀的最終目的。

(三)體育禮儀課程為構建行為規范準則設立訓練平臺

體育禮儀是指人們在體育活動交往中所應該具有的表示敬重,友善和友好的行為規范,其包括體育活動,體育活動參與者及體育儀式之間的相互關系。[1]也就是說,在體育活動的交往過程中要通過內心美好之情來進行有效的溝通,并且以個人良好的形象來展現我們個性獨特的行為規范,讓行為舉止元素來增加我們個人的魅力及優雅的風度。體育禮儀的教育有別于其他的課堂教育,它不是以書本教育為中心,它是一門實操性極強的特殊課程,雖然教育目的與其它門類相同,但體育禮儀的教育平臺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使學生真正地從思想上、行動上深刻理解禮儀的真正內涵。正是這樣特有的教育及訓練平臺,才吸引現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興趣。利用體育禮儀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及新穎性將學生吸引起來,進而灌輸學生更多的體育道德知識,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從而促進學校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三、高等體育院校開設體育禮儀課程的途徑

(一)獨立專設體育禮儀課程

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禮儀課程,并且通過學生的反饋測評看,學生們在這個課程上得到了綜合素質及知識的提高。但是,體育院校至今沒有獨立開設關于體育方面有關的禮儀課程,對體育專業的專門性禮儀沒有得到具體的講授和分析。在高等體育院校全面開設體育禮儀課程,從通識教育到專業選修,再到基礎教育,這樣全面地滲透禮儀知識,來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課程設置形式可區別對待,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可設置為專業選修課,開設時間最好放在大一的第一學期,讓學生在剛進入學校的時候就能系統地學習體育禮儀知識,并能在以后的大學生活中不斷實踐,這樣他們畢業奔赴工作崗位時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禮儀修養。運用獨立的課程設置,能更有效,更針對地培養高等體育院校人才。

(二)體育禮儀教育滲透體育專項課程

經過實際調查,現今高等體育院校學生對體育禮儀知識的掌握微乎其微,要改變學生對體育禮儀教育的認識是一項長期的教育過程,禮儀具有傳承性及多樣性,這是禮儀獨特的屬性。這就要求在繼承傳統及規律的同時,根據不同的體育專項,設定體育禮儀目標及重點要有所不同。突出專項特色,挖掘適用于不同項目的禮儀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結合,力爭課程設定能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依據,在體育專項課程中,全面地滲透,采取區別與對待,針對不同專項,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需要針對培養。從專項訓練中有目的,系統地灌輸及滲透體育禮儀教育,讓學生從運動中得到自我素質的提升,使禮儀文化借助實踐活動充分表達,從而提高自我約束及控制能力,塑造出良好的禮儀風范。

(三)在體育競賽中滲透體育禮儀教育

體育禮儀教育涉及的學科廣泛,涉及到心理學,美學,傳播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在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環境下要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禮儀活動,如組織觀看一些重大體育比賽,通過觀看及參與體育賽事,讓學生總結觀賽體育賽事存在的良好風范及道德缺失的種種事例,并通過案例的分析,進行知識的學習。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社會發展越快,對禮儀文明的要求就越高,所以當今大學生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并運用禮儀修養的知識,這樣才能融入到社會中。體育產業是當下資本市場的香餑餑,是展現中國國情,體現國家風貌的產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名片。作為中華民族的繼承者,高等體育院校學生是體育產業的傳播者,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禮儀規范,展現中華兒女賽場的英姿。但我國高等院校開設體育禮儀課程不容樂觀,而體育禮儀又是高等體育人才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所以建議高等體育院校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在不同課程方案中開設體育禮儀課程。

參考文獻:

[1] 李果.體育禮儀對東道主形象塑造中的價值探析[J].內江科技. 2012,(8):43.

[2] 孫錫.新課標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研究[J].搏擊,2010.8.

[3] 程世帥.論中國武術禮儀文化的缺失與回歸[J]. 博碩論文庫.

[4]黃壽軍.體育禮儀教育及其實施的途徑與方法[J].安徽體育科技,2003.24,(4).

[5] 李美蓮.烏海市初中教師禮儀修養探究[J].教育管理,2010.

[6] 徐娜.淺析禮儀在商務活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活力,2010.8.

[7] 張彤,韓俊武,申洋.普通高校之禮儀教育觀及其有效措施.時代文學,2008.1.

[8] 李杰,田菁.河北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調查與分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1(9).

[9]許之屏.現代體育禮儀 [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常永娜.普通高校體育專業開設體育禮儀課程的思考[J].學校體育,2014.29.

[11]蔣璟萍.高等院校開設禮儀的設想[J].中國高教研究,2006.4.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6篇

一個企業有無競爭優勢,主要決定于這個企業擁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對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企業只有加快培養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挖潛企業內部人力資源潛力,才能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2、有利于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高技能人才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之一,沒有一支技術精湛、手藝高超的技能人才隊伍,企業就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難以適應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產品更新換代的要求。企業只有加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企業也才能在發展的道路上穩健而強勁。

3、有利于提高企業人力資本的增量

人力資本質量的高低也取決于教育投資的數量和質量,教育投資比物質投資能賺得更多的利潤,進而企業人力資本的增量。

4、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高技能人才是技術技能勞動者的優秀代表,是推動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骨干力量之一。企業通過培養一支掌

上一篇:室內設計畢業論文總結范文下一篇:醫務人員思想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