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

2023-09-24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課程標準;職業崗位技能標準;高職教育;課證融通

作者簡介:陳曉琴(1968-)女,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船港電氣化、工業控制網絡。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符合職業崗位需求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隨著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示范性建設等工作的深入推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內涵發展、提高質量階段,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越來越引起各高職院校的重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重構和教學內容改革。隨著高等職業教育從傳統的學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導下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加強校企合作推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和研究。工學結合優質核心課程標準的制訂是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的保障,是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優化課程內容落到實處的保障。課程標準作為課程的質量標準,為教學主客體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是課程實施、課堂教學和學業成就評價的依據。課程標準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對于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良性發展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其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實現課程改革整體性突破的切入點。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的研究和建立還比較欠缺。整體上沒有國家統一的、系統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標準,只有在各學校層面上的一些單一的課程標準。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由于其職業性,有別于基礎教育。同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課程標準的需求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二是只有當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理論研究取得一定成果、達到一定深度、課程改革的試點取得一定經驗并需要全面推進改革的時候,課程標準的研究和建立才具有了基礎和條件。因此,對于各高職院校來說,如何實現內涵發展,制訂符合自身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滿足職業需求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充分體現工學結合特點的課程標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及功能

(一)高職課程標準的內涵

關于課程標準的內涵,國內外的相關機構和學者做了多種解釋。本文采用崔允郭教授的觀點: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后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如教學大綱或教科書);它是國家(有些國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學生學習結果行為的描述應該盡可能是可理解的、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它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課程標準的范圍應該涉及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發展的三個領域: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1]。

作為為評估學生學習而設計的課程標準,上述的闡述既適合基礎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樣也適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高職課程標準是對高職學生“學習結果”和“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的描述,它有別于教學大綱,是在一定層面上制訂的對課程具有規范、指導、評價和組織的一種指導性文件。然而,高職教育由于其本質屬性——職業性,與基礎教育、普通本科教育課程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其教育課程的任務是使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學生獲得更有效的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創造條件?;蛘哒f是連接職業教育機構的培養目標結構與職業工作崗位的職業資格結構的橋梁。

因此,高職課程標準必須能反映其服務對象如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社會以及學生等多方面的要求,必須得到企業的認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就業并發展將來的職業生涯。所以,高職課程標準是由社會、企業、學校共同參與制定,是企業標準與教育標準的融合。

(二)高職課程標準的功能

高職課程標準一方面對課程具有規范、指導、評價和組織等功能;另一方面是構建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實施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重要基礎。隨著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不斷深入,各高職院校面臨如何從傳統的學院式教學模式轉型,如何建設工學結合所需要的教學情境、學習領域、師資隊伍、教學評價以及教學資源等一系列的問題,高職教育教學究竟按照怎樣的標準和規范來實施,從而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這些問題將在課程標準制定過程中都需要考慮和體現的。

二、職業崗位技能標準的內涵

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是一項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系統性工程。在新形勢下,只有實施校企合作,圍繞“課證融通”構建高職課程體系,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與模式,建立課程的評價、激勵與質量監控體系,建立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才能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制訂課程標準的初期就應該考慮“課證融通”,將職業崗位技能的標準納入到相應的課程標準中。所謂職業崗位技能標準是某個職業崗位針對勞動者的素質水平提出的具體要求[2]。

目前主要是通過崗位技能培訓和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兩個方面來體現。崗位培訓與院校教育相比,從教學動機、教學性質、教學內容、教學效益以及教學結果等方面都有些不同。崗位培訓相對于院校教育具有更明顯的職業性和定向性,解決的是勞動者崗位素質的需要,培養的是某種崗位所需要的專項能力,傳授的是某個崗位規范要求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獲取的是國家職業資格證書[3]。

應該說,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更具體,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因此,我們在制訂高職課程標準過程中,適當引入職業技能標準,一方面符合“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將高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制度相結合,實行“雙證書”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形成新的課程內容,搭建新的建設基礎與運行平臺。

三、重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的前提是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所謂課程體系即是指一個專業所設置的課程相互間的分工與配合。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筆者認為高職課程體系的解構與重構的依據是職業崗位任務和能力要求。在打破學科型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重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其實質是對職業領域中工作任務進行剖析、選取、序化和教學化的過程,最終實現工作任務與課程內容的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的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能力的對接。

(一)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的對接

課程體系建設的第一步是進行職業領域(崗位)典型化工作任務的剖析與研究。首先,由學院組織專業教師團隊到行業企業生產一線,以“從業人員所承擔的事”為出發點,了解和跟蹤目標崗位(群)的實際工作任務;然后,由專業教師團隊、行業專家以及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進行反復論證與研討,從眾多的實際工作任務中選取典型工作任務;最后,將典型工作任務與專業課程進行一一對應,形成學習性工作任務。實際工作任務不是簡單的“企業的活”的集合,應該能反映從業人員職業發展歷程、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而從實際工作任務中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具有挑戰性,應該具有一定的標準。一般來說,典型工作任務在整個企業的工作大環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義,能呈現出該職業的典型的工作內容和形式,具有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計劃、實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檢查評價)。作為專業而言,各門課程所選取的任務是相互協調的,學習性工作任務的集合是學生將來面對任務的綜合能力,因此,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課程序化應遵循人的職業成長過程而不完全是職業工作邏輯。

(二)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標準的對接

構建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除了考慮課程內容與工作過程、工作任務的融合之外,還必須制訂各門課程的標準。課程內容的選取依賴于典型工作任務,來自于職業工作邏輯。因此,課程標準必須與職業技能要求相適應,課程標準的制訂可以充分借鑒各行業各職業的技能標準。目前,不同的職業崗位(工種)都有相應的初級、中級、高級與技師等不同級別的培訓、考核與鑒定相對應。在原有的課程大綱基礎上結合職業技能標準制訂出新的課程標準,并據此標準開展教學,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在學業和職業技能上均達到相關專業教學目標和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畢業時經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事實上,部分高職院校已由多年的課程與證書相加的“體外循環”過渡到課證融通的“直通車”實施階段。課程與證書融通——這一學生培養與訓練的成功做法,勢必將在更多的高職院校、更多專業領域里推廣與采用。

(三)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能力的對接

人才培養方案是關于人才培養的藍圖,是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說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包括了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進度安排、課程標準、師資分配、條件配備以及機制制度等要素。高職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會能力,是人們從事一門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本領,是個體在專業工作、社會和私人情境中科學的思維,對個人和社會負責任行事的熱情與能力。這些能力只能是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通過完成工作任務練出來的,而不是老師講會的??梢?,只有構建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按照與職業技能標準對接的課程標準組織實施教學,高職教育才能培養出滿足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

四、“課證融通”課程標準的內容

(一)“課證融通”課程標準的結構

高職課程標準是對高職學生“學習結果”和“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的描述。因此,高職課程標準應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明確學生應達到的程度與水平;反映對師資以及學校、社會所提供的其他資源(如教材、實踐條件等)的使用情況[4]。高職課程標準的核心是內容標準和考核標準。課程內容標準是對課程的定位、目標與任務、內容與體系、組織與實施提出具體要求,主要包括教學基本要求、課程內容體系、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主要教學環節的安排、使用的教材和主要教學參考資料;課程考核標準是對課程在知識、能力、技能、素質等方面提出的“質”和“量”的標準,包括考核標準、考核方法、應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及等級等。

(二)“課證融通”課程標準的關鍵要素

在制定課證融通課程標準過程中如何體現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的融合與對接,主要落實在課程體系結構、實訓(實驗)裝備、職業行動領域以及教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四個關鍵要素。高職課程體系的課程設置一方面考慮要學科體系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須考慮職業崗位技能知識的要求。如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設置以“理論夠用”為原則,更多側重于學科體系、理論知識體系的需求。專業課程的設置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主線來設置。將工作過程進行分解,提取工作過程知識,也就是職業崗位能力所對應的知識與技能,由此構成課程內容。而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可以參照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在教材的選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環節都可以借鑒職業(或崗位)技能培訓的教學資源,將傳統理論體系教材中缺失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資源吸收過來,并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新的教材和教學資源。“職業行動領域”的描述是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體現工學結合的關鍵要素,要求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來實施課程整體設計。

職業行動領域又稱為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的選取應融入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兼顧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內涵。具體做法是在進行課程整合、典型任務選取時,應積極聽取教學專業委員會成員和勞動廳(局)職業技能鑒定部門的意見,認真吸取社會上能工巧匠的經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做的定期邀請企事業單位直接參與學院的課程設置,使學院的課程具備濃厚的企業背景。實訓(實驗)裝備是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物質基礎和保障,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現階段高職院校實訓(實驗)裝備建設應該與課程建設緊密結合,只有構建理實一體的教學情境,才能以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來組織和實施教學,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中做、做中學”。同樣,實訓(實驗)裝備的配備可以參照職業技能鑒定所用的實訓設備,也可避免教學設備與考證設備的重復建設。

五、結束語

高職教育由于其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征,決定了其課程標準不可能像基礎教育那樣由國家或地方政府統一制訂、由學校負責實施。筆者認為,隨著國家級、省級示范院校示范性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各示范高職院一定會在課程建設理論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總結出各自的課程標準研制的成果。到那時,國家就可以對高職各專業制訂統一的專業總綱,而各科目課程標準應該還是以各高職院校為主體進行制訂。加強校企合作,圍繞“課證融通”構建課程體系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隨著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不斷深入,課證融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高職院校課程建設、專業建設也只有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的需要、職業崗位的變化,兼顧職業崗位技能鑒定內涵,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朱偉強.“基于課程標準”:內涵和意義[J].當代教育科學,2006(8).

[2]黃芳.高職教育職業資格證書內涵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4).

[3]席東梅.職業資格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對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

[4]劉曉歡,向麗.高職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雜志,2009(4).

責任編輯 夏煥堂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國音樂課程標準的發展和改革為音樂教育起到了支撐保障作用,推動并引導了音樂學科在中國的發展與進步??偨Y研究新中國音樂課程標準的發展歷程,可為今后的音樂教育與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發展歷程

新中國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多個音樂教育的國家文件,有《章程》、《細則》、《規定》、《綱要》、《課程標準》等,名稱不一,本文都籠統稱為音樂課程標準。這些文件頒布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1949-1978年);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到21紀(1978-2000年);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音樂課程標準為我國音樂教育和音樂課程的改革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僅從時間順序來宏觀梳理分析。

1.音樂課程標準恢復期(1949年—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教育部在1950年8月頒發了《中學暫行教育計劃(草案)》,其中規定“初中及高中一年級每學年均開設音樂課,每周教學時數為1學時,音樂課的教學包括樂理的教學,初中三年級和高中第一學年應兼授作曲法”。這是新中國首次對音樂教育做出規定。

1951年文化部藝術局藝術教育組成立,次年3月頒布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小學暫行規程(草案)》、《中學暫行規程(草案)》、《師范學校暫行規程(草案)》4個涉及音樂課的教學目標相關的規程。例如《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中“將音樂列為幼兒園教養活動的項目之一,包括唱歌、表情唱歌、聽音樂、樂器表演”?!缎W暫行規程(草案)》中“按教學計劃規定,一至五年級每學年均開設音樂課,教學時間是一至三年級每周2課時,四、五年級每周1學時”?!吨袑W暫行規程(草案)》中“中學應對學生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初中一至三年級均開設音樂課,每周1學時,高中不設音樂課,但每周有1學時的音樂課外活動”?!稁煼秾W校暫行規程(草案)》中規定,“音樂及教學法為師范學校、幼兒師范學校及速成師范班的必修課”。以上可見我國音樂教育在課程要求方面仍舊處于恢復起步階段。

1955年9月,教育部頒發“四·二”學制,分初級小學1-4年級和高級小學5-6年級,其中規定“一到三年級每周2學時唱歌課,四到六年級每周1學時唱歌課。規定了唱歌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愛好唱歌、欣賞音樂的興趣和能力,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和韻律情感”。自此,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由“規章”走向了更具系統性的“教學計劃”。

1956年3月份,教育部發出《關于制發1956-1957年度中學授課時數表的通知》,規定中等學校的音樂課只在初中一、二年級開設,每周1學時,三年級暫停。1956年9月,教育部發出《關于恢復初中三年級音樂科的通知》“恢復初三授課時數,每周1學時”。在1959年,文化部印發《關于藝術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草案)》,規定“中小學音樂圖畫課仍應保持每周各有一節,高中應有計劃地開展課余文娛活動”,這是首次提出制定中小學教學大綱的建議。此后二十年內,我國少有頒布新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相關文件,直到改革開放前,處于相對“停滯”狀態。

2.音樂課程標準的重塑期(1978年—2000年)

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中小學教學計劃實行草案》,標志著我國新的中小學教學計劃的實施和制定正式開始。1979年2月,教育部召開中小學音樂、美術教材會議,并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學大綱草案》。1981年3月,教育部頒行《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在這份教學計劃中,規定了小學音樂課的開課時數,占全部課程總學時的7.8%。同年12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要求逐步改善音樂教育的條件和環境,并適當在初中開設三年音樂課。1982年3月,教育部頒發《全日制五年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規定了小學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和《九年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初審稿)》于1988年5月頒發執行?!毒拍炅x務教育初級中學、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試用)》稿于1993年秋季在全國實施?!洞缶V》對音樂課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必唱歌曲考核與評估,教學設備,注意的問題幾個部分。且分年級對唱游、唱歌、欣賞、器樂、識譜等內容作出具體要求。

這一時期,音樂教育和教育體系得到了重新的恢復和定義,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考核要求等都有很大變化,學校音樂教育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3.音樂課程標準的改革創新期(2001年-2021年)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自此,以音樂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這一叫法。兩個課程標準均分為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四個部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是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從心理學角度把初中生和小學生進行了區別對待。課程目標都分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在內容標準上新的課程標準更加具有邏輯性和體系性。

經過多年的音樂課程標準改革后,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在前言部分,多了音樂課程的價值: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文化傳承價值四個方面。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版)在2003年實驗版的基礎上,做了巨大的調整與修訂,一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與基本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實施建議。最突出的亮點是在最新版本的音樂課程標準里,增加了學科核心素養一項,包括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個方面。自此,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學科核心素養表明了音樂課程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我國音樂課程將更加注重立德樹人,與時俱進,增強文化自信,逐漸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音樂課程標準和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崔硯城.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以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為線索[J].戲劇之家,2021(27):171-172+190.

[2]陶韻嘉.2000年以來初中音樂課程標準及教材發展研究[D].揚州大學,2020.

[3]王俏然.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之文本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4]杜若男.《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版與2017版比較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9.

[5]林翰羽.近現代我國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歷史演進[J].音樂天地,2018(08):28-31.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對比21世紀兩個版本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分析了新修訂課程標準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日常教學實踐給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 化學課程標準  比較  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于2016年9月頒布實施,包含高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各科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也相繼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經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一年多的反復打磨,2018年2月高中學科課程標準正式刊印發行。筆者在領會和實踐2003年與2018年刊印發行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1-2]中,發現新修訂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凝練了核心素養,更新了教學內容,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提出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中學化學教師如何在日常教學中落實新修訂課程標準?本文結合日常教學,比較新舊課標的差異,給出了高中化學教學的一些建議。
一、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與2017版的比較分析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構,表1就新舊課程標準目錄部分進行比較。

通過表1的比較發現2017版課程標準很好地繼承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版)》中的內容,并增加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和附錄等內容。新修訂課標的頒布與實施適應了新時代對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新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學習化學課程后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1.化學概念的比較

實驗稿課標描述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2017版課標描述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科學,其特征是從微觀層面認識物質,以符號形式描述物質,在不同層面創造物質。2017版課標對化學的定義適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融入了化學核心素養及化學的三重表征(宏觀-微觀-符號)理念,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實驗稿課標對化學的定義,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

2.課程目標的比較

2017版課標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與教學目標,提倡素養為本的化學教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分析比較發現,三維目標體現的是科學素養,對中學12大學科教學自身學科特征的表現力不強;核心素養繼承和發展了三維目標,突出了學科內涵特征,如化學學科明確提出了5大素養,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依據核心素養對高中學生發展的具體要求提出了高中化學的課程目標。從此“三維目標”式的教學設計范式將由臺前走向幕后,教學中將出現“教學與評價目標”式的素養為本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學、評”的一致性。

3.課程結構的比較

2017版課標對課程結構進行了很大變更(如圖1),2003版課程由必修+選修組成,2017版課程由必修+選擇性選修+選修組成,即5主題3模塊3系列。

必修課程的主題由六大主題(認識化學科學、化學實驗基礎、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物質結構基礎、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與可持續發展)變為五大主題:將認識化學科學和化學實驗基礎合并為主題1:化學科學與實驗探究;將化學反應與能量的主題變更為化學反應規律,并把該主題與物質結構基礎合并;將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主題中的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及其應用的主題剝離出來,突出簡單有機化合物主題。選修部分變更成了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保留了2003版課程中的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四大模塊,將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變更成了化學與社會、發展中的化學科學兩大模塊。高中生畢業需要修完必修課程的4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0~6學分)是供高考選擇化學科目的學生學習的內容,選修課程(0~4分)用于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和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使用。

4.課程內容的比較

課程內容在2003版課程標準中描述為“內容標準”,2017版的課程標準極大地豐富了該部分的內容,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去談課程內容,明確了課程內容的“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和“學業要求”,指導我們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學、怎么評,而2003版的內容標準是從“三維目標”的角度敘述了必修與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主要發展方面和學分情況,各模塊主題主要是列表式地給出了“內容標準”和“活動與探究建議”。仔細比較發現,2017版課標更加全面地給出了教學策略、學習活動建議、情境素材建議,“學業要求”部分則更加明確了教學中的學業水平評價要求,對教師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在具體內容上,2017版課標對部分內容作了較為明顯地改動,如金屬及其化合物部分新課標強調了鈉、鐵元素,刪除了銅,弱化了鋁;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部分保留了氯、氮、硫元素,弱化了硅,弱化的鋁、硅元素放在了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部分。我們都知道鋁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難點所在,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青睞于鋁及其化合物有關的圖像及計算,新修訂課標引導教師把教學的注意力放在鋁及其化合物的化學知識上來,防止教學過程的數學計算過大的消耗師生精力。

5.實施建議的比較

2017版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與評價中緊緊圍繞“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主旨,優化教學過程,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2003版課標比較,增加了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的內容,明確了考試目的、命題框架、命題原則、命題程序、典型試題與說明的內容。要求命題者依據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的特點,結合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的水平要求進行命題,立足核心素養為測試宗旨、真實問題為測試載體、實際問題為測試任務、化學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化學教學

化學知識是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化學課堂教學是落實化學知識、課程目標的基本陣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關注和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發展素質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

1.準確理解領會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化學學科5大核心素養從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層面解釋了化學學科內涵,是科學素養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也是對三維目標的繼承和發展。

化學5大核心素養之間的內在聯系如表2所示,5大核心素養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從3個層面體現了化學學科在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整體育人功能,5大核心素養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化學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化凝練,如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是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從實驗探究活動中也進一步地固化學生的科學精神,聯系化學發展史的教學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例如,必修1“氨”的教學中用“為什么諾貝爾獎三次垂青于與合成氨有關的研究”引出“氨”這一教學主題,引發學生思考,可以突出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素養;利用噴泉實驗探究氨氣的溶解性和堿性,就要考慮到該知識具有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素養發展功能,性質的探究過程就是尋找證據的推理過程,也建構了氨水顯堿性原因的認知模型,從而引發學生的變化觀念、科學探究等素養發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改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此可知,化學學科的5大核心素養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彼此交織、互為補充的關系。

2.化學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是實現知識向素養轉化的有效途徑

從化學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結構化設計,實現化學知識向化學素養的轉變,如圖2所示為氧化物知識的邏輯關系。

在初高中化學教學中氧化物相關的知識是化學教學中不可回避的話題,通過圖2就可以把氧化物的知識及其聯系理清楚?!拔?構-性”是中學化學學習的重要認識思路之一,也是促進學生宏微結合化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如統攝性“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的化學核心觀念,這些觀念在無機化合物、常見簡單有機化合物的知識中的應用極為廣泛,還有“位置決定結構,結構反映位置”化學觀念形成于元素周期表知識的學習等。

3.發揮化學實驗在落實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教育功能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素養在實驗教學中得到很好地培養和落實。新修訂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地規定了高中學生必做的18個實驗,如必修教材中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實驗就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實驗之一。原電池構成條件探索的實驗可以設計如下教學環節:通過靈敏電流計指針是否發生偏轉進行一系列判斷,電極是否插入同一燒杯的電解質溶液中來判斷是否形成閉合回路,選擇相同的電極插入同一燒杯的電解質溶液得出是否需要活潑性不同的金屬電極或者金屬與導電的非金屬電極,Cu-Ag電極插入稀硫酸中看不到指針偏轉得出構成原電池的前提條件是要形成自發的氧化還原反應等,這一系列的探索過程就可以很好地培育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也可以根據“Cu-Zn-稀硫酸”這一已知的原電池模型,構建原電池組成的“一般模型”。聯系我國的能源結構構成情況、原電池在日常生活的典型應用例子的講解,并要求學生完成家庭實驗“西紅柿原電池”的組裝,再次固化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彰顯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素養在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作用。

4.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促進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真實、具體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平臺,也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框架的重要要素(如圖3所示),核心素養是測試宗旨,真實情境為測試載體,實際問題為測試任務,化學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真實的STSE問題和化學史實等都是有價值的情境素材,為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提供真實的表現機會。如鐵釘為什么會生銹,如何除鐵釘表面的鐵銹?水垢如何產生,如何除去沉積在容器底部的水垢?月餅盒中為什么要放小包裝袋?潔廁靈和84消毒液為什么不能混用?未食用完的食品為什么要放在冰箱里?炒菜時為什么要放糖和醋?家里沒有洗潔精為什么要用堿面代替?為什么雷雨會發莊稼,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防治呢?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真實問題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可以讓學生自覺思考如何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解決離不開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素養的涵養。當實際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可以激發學習的自覺性和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學生自然會體驗“化學即生活、生活即化學”的理念,從而喜歡上化學學科。

教材中的科學史話也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如利用好“苯的發現和苯分子的結構學說”的素材,就可以進行化學學科素養的培養,講述19世紀初生產煤氣中剩余的油狀液體長期無人問津,但法拉第對這種液體特別感興趣,并分離得到了一種液體;1834年希爾里希通過蒸餾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與法拉第所制液體相同的一種液體,并命名為苯,接著熱拉爾確定了苯的分子量和分子式。此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組織學生討論苯分子的可能結構,這樣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激發學生運用科學探究與創新精神、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等學科素養進行思考并解決問題,最終得出苯分子的實際結構,接著講解1866年由凱庫勒確定了苯的分子結構,再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推理出苯分子的真實結構。從苯的發現到苯的命名,接著確定苯的分子式、分子量,到最終確定苯的結構經歷了長達半世紀的探索,這難道不是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素養培養的好素材嗎。這樣的素材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的始終,真正做到引生入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5.基于核心素養積極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

化學學習評價包括化學日常學習評價和化學學業成就評價,化學日常學習評價是化學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的重要鏈條,依據化學學業質量標準,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如圖4所示)。傳統的教學關注教師的教,尤其是2003年實施新課程以來,教學已經逐步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以學定教的思想基本深入且固化在廣大教師的教學理念中。但是對“評”的關注度不高,評價大多采取紙筆進行考試測評,以終結性的評價為主,對過程性評價關注度較少,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把“評”作為重要的內容寫進來,教師應該在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的選擇上下功夫,表3羅列了化學教學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和評價途徑。

化學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活動表現,在提問和點評上多做文章,實施好“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如化學反應速率評價依據學業質量水平做出如下描述:水平1:能從化學反應速率的快慢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簡單化學現象;水平2:能運用控制變量的辦法分析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水平3:能根據反應速率理論說明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能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水平4:能從調控反應速率、提高反應轉化率方面綜合分析反應的條件,提出有效控制反應條件的措施。如果在教學中提問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這一問題的提出與探究過程就可以診斷學生在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及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等素養的發展水平。

一線的化學教師應仔細研讀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深入挖掘現行教材中的“實驗、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科學視野、科學史話、資料卡片、信息搜索”等欄目蘊含的素養培養功能,充分利用好現行教材中“學與問、思考與交流”欄目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加大現行教材中課后“習題”對教學評價的輔助功能,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4]。使高中化學課程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使其在科學文化傳承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吳新建,張賢今.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7(02).

[4] 鄭長龍,孫佳琳.“素養為本”的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施[J].課程·教材·教法,2018(04).

【責任編輯  郭振玲】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開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許多初中班主任對這一變化無法很好的適應,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了眾多問題,影響了自身工作以及學生的學習,這些問題需要得到糾正,保證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1、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初中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3-14歲,在這一時期,他們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對世界進行深刻的了解,對于某些問題也擁有了全新的認識,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學生需要接受正確的引導,對某些事物進行正確的認識,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與世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班主任是接觸學生最多的教師,他們對學生有著最為深入的了解,明白學生的想法,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教學工作,可以在學習上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其次,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思想工作,知曉學生的思想動態,可以在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保證學生思想的正確性[1]。

2、調節學生、家長關系。初中學生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的個性,很容易與家長在思想觀念上產生沖突,家長的管教也會激起初中學生的叛逆心理,讓學生與家長的關系出現裂痕,影響學生的學習與健康成長。班主任可以起到調節學生、家長關系的作用。初中學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因此他們與班主任相處時間較長,班主任對于學生的了解也更為深入,很多學生家長通過班主任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班主任需要告知家長實情,如果學生表現較好,那么應該給予鼓勵,如果學生表現不如人意,那么也應該勸慰家長,讓家長對學生保持信心。如果學生與家長因某件事發生沖突,班主任需要進行調節,保證問題可以合理的解決,讓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

二、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1、理論水平不足。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班主任的思想觀念、管理方法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及時更新自己的工作觀念與工作方式,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讓每個初中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管理,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應根據時代以及教育改革的需求而不斷變化,在新的時代形成屬于自己的管理工作模式。但是現階段,我國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理論水平有著明顯的欠缺,很多初中班主任對新課程標準缺乏正確的認識與理解,不了解其中的具體內容,自身在管理工作上的理論水平沒有及時得到提升,管理工作缺乏相應的理論基礎。教師無法以新課程標準為基礎,在新時代形成較為獨特的管理工作模式,讓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缺陷。

2、管理方式錯誤。由于初中班主任自身對新課程標準缺乏正確的認識,不了解教育改革的深刻內涵,仍舊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自身理論水平存在較多缺陷,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較多問題,錯誤的管理方式便是其中最為直接的體現。很多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過程中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認識問題、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不正確的認識學生、評估學生,在某些工作上過于獨斷,管理工作無法通過民主方法進行開展。于注重學生成績,沒有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將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不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對學生的管理以數落、批評為主,造成師生關系的不和諧,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與生活。

3、忽視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廣泛存在于我國初中學生身上,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諸多行為也是由于心理問題導致的,但是很多初中班主任不重視初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不了解初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即使知道某些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也無法為初中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導致情況愈演愈烈,造成惡性循環。初中學生直接面對來自中考的壓力,新課改的進行讓學生面臨更多的中考科目,初中學生面臨著日趨繁重的學習任務。很多初中班主任不了解當前學生承受的壓力,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的學生的要求,他們提出高要求的初衷是好的,希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過多的壓力容易讓學生在心理上出現較多問題,學生的學習無法取得想象中的效果,錯誤的管理方式更是加劇了心理問題帶來不良影響,讓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包含較多問題[2]。

三、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問題的解決對策

1、提升初中班主任理論水平。初中班主任應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接受新型教育思想的洗禮,對自己原有的教學理論進行更新,不斷的提升自身理論水平,讓自己的管理理論能夠適應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進行更加優良的管理,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與管理水平。校方需要對初中班主任進行培訓,要求初中班主任對新課程標準以及新課改內容進行學習,并且了解管理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每隔一段時間開展一次研究交流活動,讓初中班主任能夠就學生管理、班級管理交流經驗。將培訓工作與日常管理工作進行結合,使初中班主任真正領會到新課程標準的內容與新課改意義,充實初中班主任的理論知識,提升初中班主任的理論水平,讓初中班主任能夠掌握更多類型的管理方法,提升自身工作質量。

2、改變原有管理方式。初中班主任需要了解初中學生的特點,根據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方式,保證自身管理工作的效果。初中生還處于成長階段,心理、生理還沒有發育成熟,但是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初中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首先,初中班主任需要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為初中學生樹立榜樣。班主任是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他們的言行能夠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初中班主任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讓自身對初中學生產生正面影響。其次,班主任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根據學生情況制定管理方法,對原有的管理方法進行改變,敢于對新型管理方法進行實踐,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在新課程標準下鍛煉自己的管理能力。

3、關注學生心理問題。初中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這對于初中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在心理問題的作用下,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與逆反心理,這對初中學生的一生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學生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應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具體情況,如果某個學生出現異常情況,班主任應時刻保持關注,找出導致學生存在異常的原因,以心理輔導的方式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班主任教師的關愛,讓心理輔導成為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提升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肖嬌. 新時期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芻議[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9):32.

[2] 閆智鋒.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優化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16,(08):130.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隧道由于地質原因和設計、施工原因,襯砌會出現滲漏水病害。從宜萬鐵路汪家寨隧道滲漏水整治入手,對隧道滲漏水病害原因進行簡單分析,對滲漏水整治方法進行簡要介紹。

關鍵詞隧道;滲漏水;病害分析;整治

滲漏水整治費時費力,而且影響外觀質量。對于隧道存在的滲漏水狀況,只有在設計上高度重視,在施工中嚴格工藝控制、規范施工操作、杜絕偷工減料,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一勞永逸,從而真正達到節約成本、優質高效的工程目標,使滲漏水不再是隧道及地下結構的質量通病。

1工程概況及設計情況

汪家寨隧道全長2007米,縱坡為單向下坡,洞身跨越鷹嘴觀暗河及漩渦坑暗河,隧道區垂直巖溶發育,見較多漏斗及落水洞,并發育三層溶洞,該隧道地下水主要為巖溶水及巖溶裂隙水。在排水措施方面,設計采用復合式襯砌,襯砌背后鋪設復合式防水板及透水軟管,設計排水措施為以排為主,排堵結合。其設計防水措施為:

1)在二襯背后環向設置直徑φ50mm透水盲溝,每10m一環,縱向在側溝處設φ80mm軟式透水管盲溝。

2)二襯施工縫處設置遇水膨脹橡膠止水帶,每8m設一環。

3)隧道拱墻在初支與二襯間設EVA防水板。

2滲漏水病害原因分析

在隧道施工完工后發現,隧道局部出現了滲漏水。主要滲漏處有邊墻水平施工縱縫滲漏、混凝土澆注間歇縫滲漏、邊墻垂直施工縱縫滲漏和仰拱施工縱縫滲漏。

隧道滲漏水主要分為滲水、滴水、淌水和涌水四種病害形式:滲水是指地下水從襯砌外向內潤濕,使襯砌內出現面積大小不等的潤濕;滴水是指水滴間斷的脫離襯砌落入隧底,有時連續出水,也稱作滴水成線;淌水是指漏水現象在邊墻的反映,水連續順邊墻內側流淌而下;涌水是指有一定壓頭的水外冒。汪家寨隧道滲漏水表現為滲水,個別處出現滴水。

宜萬鐵路地質復雜,巖溶發育,給隧道設計、施工等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導致隧道發生滲漏水病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地質條件復雜,巖溶發育,水壓較大

1)隧道地處巖溶發育地區,地下水滲流較為發育,造成隧道防水結構承受較大的水壓力。

2)巖溶地區隧道地下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響應特點,旱季施工時有些圍巖滲水通道未能表現出來,因此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留下了防水隱患。

2.2設計和施工水平達不到要求

1)由于施工未采用全斷面開挖和支護,混凝土襯砌結構接縫多,致使混凝土襯砌防水能力較差。

2)注漿技術落后,在隧道開挖施工中不能將地下水進行有效的預處理,導致支護結構在有水條件下施作,難以保障混凝土澆筑質量。

3)隧道防水采用單一的防水措施,防水性能難以保證。

2.3襯砌和防水材料存在一定不足

1)由于防水板的自身質量以及施工工藝的局限性,接縫處理技術手段落后,導致防水板不防水。

2)單純強調二次襯砌混凝土抗滲指標達標,混凝土防水抗裂措施不得力,往往是高抗滲混凝土并不防水,究其原因是混凝土裂縫造成滲漏水。

施工過程控制不嚴是產生滲漏水的重要原因,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混凝土施工中存在初支背后局部不平整,或個別錨桿頭出露,導致襯砌施工時受混凝土擠壓而出現防水板被巖石或錨桿扎破現象,加上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從而產生滲漏水病害。

3施工處理措施

3.1滲漏水整治原則

1)滲漏水治理應遵循“堵排結合、因地制宜、剛柔相濟、綜合治理”的原則。

2)治理隧道滲漏水應同隧道其它病害整治相結合。

3)治理施工時應按先頂(拱)、后墻、再底板的順序進行,應盡量少破壞原有完好的防水層。

4)滲漏水治理過程中,應該根據病害部位的不同,采取合理的措施。

5)治理后,滿足隧道原設計要求的防水等級要求。

3.2處理措施

根據滲漏水病害現狀、地質條件和水文條件,主要采取以下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鑿槽排水(施工縫滲水)

2)襯砌背后注漿(襯砌后有空洞)

3)襯砌內部注漿(襯砌振搗不密實)

4)底板注漿(底板振搗不密實)

5)刷涂防水層(隧道表面潮濕)

3.3施工工藝及選材

1)沿環節縫和施工冷縫兩側,或襯砌面滲水點周圍打孔排水,通過采用化學漿液注漿填塞滲水孔(或縫)達到修復效果。根據汪家寨隧道存在的滲漏水情況,整治方案按集中涌水采取埋管排入、裂隙水采取封堵措施。

2)工藝流程。

打孔→埋注漿孔→注漿→剔除注漿孔→防水層→表面裝修層

鑿槽→埋管→封堵填充物→防水層→表面裝修層

3)材料選擇。注漿材料采用LW、HW型,填充速凝材料采用FLSA,防水材料采用VAE密封膏、PV-聚氨脂密封膏,表面修復使用M-1500水泥密封劑。

4)材料性能說明及材料數據。① FLSA。FLSA是一種凝結硬化快、強度高,具有微膨脹性的無機水硬性材料。其性能如下:凝結硬化快,2-3min即可硬化,其凝結時間可通過適當增加水稀釋進行調節;早期強度高,1d齡期抗壓強度接近普通水泥28天強度。與巖石、混凝土的粘接力強,抗凍性能好,可在低溫下操作。② LW。LW是以甲苯二異氧酸脂與三羥基水溶性聚醚合成主劑與添加劑配置形成,屬于聚羥基甲酸脂注漿材料,是一種快速高效的防滲堵漏材料,對采用一般方法難以奏效的大量漏水、滲水、微滲水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LW的特性如下:具有良好的親水性,水既是稀釋劑,又是固化劑。在水中先分散、乳化,進而聚合成彈性體;聚合體具有水脹性,其膨脹值可以通過配方調整,具有彈性止水的功能。③ HW。HW是一種既能防滲堵漏、又能固結補強的灌漿材料,與LW可以任意比例互溶,其主要以提高強度為主;若要增加彈性和遇水膨脹性能,則適當增加LW的比例。HW的特性如下:漿液具有良好的親水性,遇水能均勻分散,表面活性好,能顯著提高潮濕面的粘結強度;具有高強度、低粘度的特點,韌性好;固結體在酸、堿中長期浸泡,其外觀、吸水率、收縮率無異常變化,抗壓強度不會下降;聚合體的水浸泡液無毒無污染。④ M-1500無機水性水泥密封防水劑。M-1500無機水性水泥密封防水劑是一種無毒無味不會燃燒的液體,它含有催化劑和載體復合水基溶液,具有高度的滲透力,它可以溶入混凝土內部達3cm,與混凝土內部的堿性物起化學作用,在水泥內部產生乳膠體,使混凝土的堿份和濕氣轉化成流膠體而填滿空隙,形成完全和永久的防水體。其性能如下:無色、無臭、無毒、不燃的無機水性水泥密封材料,它可提高混凝土強度,防止建筑表面風化,使新混凝土固化均勻,防止局部干燥或裂紋,提高混凝土密實度;經密封劑處理后的混凝土面層有較強的抗酸性能;能密封新舊混凝土間的孔隙,防止建筑物鋼筋腐蝕;基層經密封劑處理后可防止表層起皮或脫落。

3.4汪家寨隧道滲漏水病害整治過程

1)對環節縫和施工冷縫等滲漏縫,采用人工沿滲漏縫鑿成寬5-6cm、深7~8cm的V型槽,然后在槽底預設直徑2~4cm的連續無管空腔,空腔上部以FLSA材料、防水膠泥等制成的快凝剛性膠泥封填,封填高度與原襯砌表面基本相齊,沿縫依據漏水情況預埋若干注漿嘴,待封槽的剛性膠泥達到一定強度后,通過預埋注漿嘴向沿縫預設空腔灌注高分子化學堵漏漿液填塞縫隙。

2)對襯砌背后存在坑洼積水滲水點,根據坑洼處積水量多少確定排水孔的多少、大小,沿排水孔垂直向排水溝鑿槽(其寬度和深度根據導水管的粗細決定),用水泥密封劑配制的快速膠泥覆蓋導水管作為填充層,填充層表面是軟性防水層,待密封效果達到目的時再施作表面修復。

3)對于襯砌體面滲現象,采取注漿密封混凝土內孔隙的處理方法。在面滲區及其周圍打注漿孔,注漿孔深度以小于襯砌結構厚度50~100mm為宜,并埋設注漿嘴。壓漿順序由外圍向中心進行,最后修復面滲區域表面。

4整治結果檢測

1)混凝土接茬處的密實度(通過打孔排水時,對內部進行注水測試);

2)排水管的排水性能是否良好;

3)排水槽表面有無開裂滲漏現象;

4)修復層的表面有無化學反應產生的白斑出現;

5)通過定期檢查記錄觀察所出現的現象,測定效果的時效性。

汪家寨隧道滲漏水整治完成后,經過兩個雨季的檢測發現,基本消除滲漏水病害,整治效果良好。

5結束語

滲漏水整治費時費力,而且影響外觀質量。對于隧道存在的滲漏水狀況,只有在設計上高度重視,在施工中嚴格工藝控制、規范施工操作、杜絕偷工減料,才能防患于未然,做到一勞永逸,從而真正達到節約成本、優質高效的工程目標,使滲漏水不再是隧道及地下結構的質量通病。

2000年6月《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研制工作開始啟動。研制組首先學習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等文件,對世界上相關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數學課程標準進行了比較研究,調查社會需求,并認真分析國內高中數學課程實施現狀以及高中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聽取了數學界、教育界、數學教育界以及相關學科部分專家的意見,形成了初步設想,其中包括制定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的基本框架以及課程的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了幾種版本的高中教材,今年全國各省已經全面使用。一個國家的課程標準應該和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要求。

1中國和英國數學課程標準的共性分析

1.1強調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目前,現實數學觀點得到國際數學教育界的普遍認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接受。這一思想表明:第一,學校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數學來自于現實生活,再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第二,學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這種觀點集中體現在強調數學應用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成為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我國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并在課程設置中給出問題情景,并且這些情景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例如講集合的概念先給出一些例子,再從例子中抽象出概念。

英國數學課程在應用性、實踐性方面的特點就令人矚目。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認為數學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基礎知識的數學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之間存在互相脫節的現象,因此提出了有關加強數學應用能力培養的意見。英國數學課程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并形成了系統化的體系。這一體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學應用在英國數學課程標準中被確定為單獨的數學目標,在所有四個學段都對學生進行應用能力的系統訓練。

2)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要求,所有學校都要重視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制定計劃時,不但要保證學生育充分時間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同時在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中,也要充分貫徹數學應用的思想。

3)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不但反映在課程標準中,亦體現在國家統考大綱中。

4)國家數學課程對數學應用有如下三個要求:在實踐工作處理問題以及使用物質材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增進理解;運用數學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問題,處理由課程其它領域或其它學科提出的問題;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英國國家課程委員會提出自低年級起就注重培養應用能力。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進行合作交流等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其數學應用能力和對數學的理解。同時,英國國家數學課程強調了開放性問題的作用,要求變封閉問題為開放問題。

1.2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

“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做數學”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白鰯祵W”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雖然學生要學的數學都是已知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說仍是未知的,需要每個人再現類似創造的過程來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并作類比、分析、歸納,漸漸達到數學化、嚴格化和形式化。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英國數學課程就具有活動性的特點,教師以數學目標的某一項及學習大綱的某個水平為出發點,組織學生學習活動。教師也可以提出開發性課題任務,進行開放性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多個教學目標,涉及多個學習水平。學生需要接受人類積累的知識, 并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應僅僅是對概念、技能和結論的記憶和模仿,參與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等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稑藴省吩O立“數學探究”、“數學建?!?、“數學閱讀”、“數學活動”等專題課程,為學生形成正確、積極主動的、多樣的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旨在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參與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幫助學生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強調學生的主體活動,更是東亞國家和地區數學課程改革的切入點,數學經驗活動是許多國家利地區數學課程的基本內容。我國臺灣地區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強調以學生為本位來加以安排,認為只有在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下,學習才會發生。

1.3計算機應用于數學教育

信息社會的標志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革命,這場革命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計算機對數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包括計算機技術在內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將極大地影響數學教育的現狀。學校的數學教學條件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數學教育開始進入信息化的時代。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教育,十分重視計算機輔助教與學的研究與實施。各種現代意義上的數學教學已經出現:結合具體數學內容編制各類軟件,借助計算機快速、形象與及時反饋等特點配合教師教學,使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人機交互作用,并從ICAI(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教學)到MCAI(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數學),不斷提升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水平。隨著數學教學中技術含量的提高,電腦、網絡技術等已成為學生學習手段之一,學生可以自己通過各科現代化手段和媒介獲得信息,進行數學思考活動。

在英國:英國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機會來發展應用信息技術學習數學的能力。英國數學課程強調數學和信息技術的綜合和交叉,并對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使數學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相互支持與補充?,F代教育技術正在對數學教學產生深刻影響。我國不僅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課程內容,更應重視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稑藴省?nbsp;要求普遍使用科學型計算器,以及各種數學教育平臺,加強數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在內容上,突出“算法”在整個數學發展中的獨特作用,成為理解數學發展的重要線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數學課程的各個相關部分。

計算機的介入,使得數學科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今天,數學不但是人們用來處理各種現實問題、對未來作出預測和交流彼此間信息的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而且也成為

(下轉第95頁)(上接第142頁)

人們把握客觀世界模式、整理客觀世界秩序的一種基本思維方式。它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數學的看法,傳統的一支筆、一張紙的數學研究形式將受到沖擊。計算機輔助教學研究正在興起,它使數學教育的觀念、內容和方法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1.4目標的個性化與差別化

課程目標的差別化和彈性是目前國際數學課程設計的一個重要動向。

英國國家數學課程由學習大綱和教學目標兩部分組成。其中教學目標按照五個知識塊展開,學習大綱則按照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發展被劃分為八個水平。國家數學課程明確規定每個水平的學習要求,體現了統一要求又具有彈性的結構特點,方便教師因材施教。我國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把課程設置為選修和必修兩大部分,《標準》要求學生形成“具有一定的數學視野”?!爸R”是重要的,“見識”更為重要。選修3、4課程目的之一,就是為學生奠定基礎、開闊視野,這只是開始,數學和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開發更多新的選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

1.5數學與其它學科的綜合

數學教學與其它學科的聯系與綜合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和實踐的趨勢,也是近20年來數學課程改革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這一趨勢在英國數學課程標準、日本的課題綜合學習和荷蘭新課程標準目標的跨學科目標中體現尤為清楚。

課程綜合是數學應用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數學應用具有多學科性,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和其它學科中的問題,是學習其它學科知識的重要基礎。

在英國,英國國家數學課程要求:學校要研究數學和其它學科的關系,制定工作計劃,通過課程綜合工作,全面發展學生的數學素質。英國數學教學中的課程綜合主要內容是:

1)從現實生活題材中引入數學;

2)加強數學和其它科目的聯系;

3)打破傳統格局和學科限制,允許在數學課中研究與數學有關的其它問題。

我國數學課程中課題學習是學習中新增設的內容,同樣體現了數學課程綜合化的趨勢,或者數學知識與其它知識的綜合來解決一個研究課題。在數學課程中設置綜合學習的目的是各方面的:學生綜合地運用各科知識和技能,形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己發現問題的意識、思考判斷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調查、總結的方法;培養以問題解決、探究活動為主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益民.美.英.新.日四國數學探究活動的發展評述幾啟示[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7(5)55-5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課程標準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論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提出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要加強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特點,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激發他們的數學情感,提升他們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教學教學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應注意什么問題呢?根據我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師生間情感交流。

加強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加強師生交流是新課程標準中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同時,這樣做也能使教學民主得以體現,能建立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能體現合作學習的理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應該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是一種互動過程,這包括師生間的互動,師生教學和學習的共同發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勢必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主要就是因為教學活動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在各個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交流,進行師生溝通的最重要方法就是進行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可以分為:師生間討論和學生與學生間的討論。課堂討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積極、主動的探索新的知識?!敖虒W應該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這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具體要求。課堂討論是必要的,同時,還要加以積極的心態下進行的互相評價、反饋和激勵,這樣集體的智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作學習才能順利開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獲得更好的效果。筆者認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最大的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熱情、目的明確地參與教學。教師能真正的走下“神壇”,俯下身子,親近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

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是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都知道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有更行之有效的教育,這是前提,也是關鍵。教師應該主動的走進學生的內心,體會他們的感受,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在尊重、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進行愛的教育。只有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是我們社會上最需要的。我們都知道,“聰明的教師總是跟在學生后面;愚昧的教師總是堵在學生的前面”。

由此看出,教師應該在課前認真備課,充分了解學生,掌握其內心特點、了解其學習程度,知道他們最應該也最想學的知識是那些;想其所想,感其所感。我們應該備教學目標,我們更應該備學習目標:我們的教,應該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需求,真正的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p>

個別教師講課時,由于對學生缺乏充分的了解,沒能夠充分信任學生,講課就有顧慮,教學就比較啰嗦,反復的說,反復的講,進行所謂的填鴨式教學,自己成了教學的主角了,課堂上學生的表演和參與很少,學生成了聽眾,成了觀眾。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對學習和對生活中的事物,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契訶夫說,“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老師交談?!彼?,在新課標下,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課堂上進行積極引導,熱烈的討論,給學生表現的舞臺,表現自己,展現風采。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把“度”的問題,過猶不及。完全的把課堂歸還給學生也是不正確的做法,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一些共性的問題、難題,還是需要我們明確的,我們不能做甩手掌柜。

三、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特點。

曾經,因為種種原因,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實行一刀切,遇到問題從前講到后,從定義講起,一直到具體的應用,實行全程“服務”,完全承包。所謂的互動,也就是做做樣子,叫幾個學習好的同學進行對答,或是全體同學回答對或不對,是或不是的互動。學生根本就沒有自主討論和學習的機會。葉圣陶先生也說:“教者,蓋在于引導、啟發?!睆娜~老這里我們也明白了。教學應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構成的,教學不應該,也不可能獨自完成這一過程?!疤铠啞笔浇虒W應該隨流水東去,應該一區不復返。

所以,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新的教學形式。學生們在小組內,進行自主討論,進行相互評價,彼此傾聽和激勵,最大限度的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加強其內在的合作,充分的交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智慧,這樣就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數學教師能真正的走進學生中間,不再高高在上,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把自己當成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和學生一起討論,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指引和點撥,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學習效果一定是很好。這樣做才是真正的把課堂歸還給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有疑問的時候,教師不應該進行詳講,應該去提示或是點撥,引導他們自己動腦,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學習興趣也就濃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養成和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盡量少講,最大限度的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進行分組合作,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為了不教,真正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激發他們的數學情感,提升他們的數學水平。

上一篇:對外漢語教學分析論文范文下一篇:提高服務質量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