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

2023-09-24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1篇

北京衛星制造廠建廠50多年來,參加研制了110多顆(艘)衛星及飛船,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十二五”規劃,既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又向我們提出了十分嚴峻的挑戰。為了圓滿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科研生產任務,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強化自主創新意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邁出新的更大的步伐。

確立系統的創新價值觀和科學的思維模式。創新價值觀是以人們對創新的評價標準和主要信念為內涵的社會觀念系統,是人們長期形成的對創新的社會功能和作用的基本看法。創新價值觀一旦形成,就會直接對創新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西方創新體系的順利運行,很大程度歸功于這種創新價值觀的演進。創新是一種求異思維和實踐,不能唯書唯上、迷信權威,必須敢于懷疑、勇于批判。否則,創新意識便會被壓制于“杠杠”之下,創新行動就被局限于“框框”之中。創新文化提倡的是創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權威壓制人,不以名望排擠人,不以資歷輕視人。只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才能讓創新意識競相迸發,才能使創造活力充分涌流。

創新精神的實質是科學精神,必須尊重規律,求真務實。創新首先來自于對規律的尊重。從形式上看,創新表現為標新立異,但精神實質恰恰是求真務實。創新活動不會一帆風順,也很難畢其功于一役。以功利的心態對待創新,以浮躁的心態從事創新,只會毀掉創新事業。在創新問題上,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至關重要。它需要創新者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持與付出,要有只爭朝夕、超越前人的智慧和勇氣。

創新,就要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可以在知識間建立起新的聯系,從而創造出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創新,還要有系統性思維。系統性思維是認識復雜事物的重要能力,沒有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創新就難以取得成果。

營造和諧的創新氛圍。愛因斯坦在談科學創造的文化環境時指出,科學創造需要兩種自由,即內心的自由和外在的自由。前者指不受權威或傳統的束縛,進行自由的探索和研究;后者指對科學創造的寬容。歷史的經驗證明,自由的空間、寬松的環境是創造潛力得以發揮的前提和保證,也是培養造就拔尖人才的基本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創造是人的基本潛能,而身心自由則是創新潛能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身心自由的獲得來源于寬松自由的環境。創新者有選擇自己所追求的設想的權利,有通過自己勤奮努力獲得利益的權利,有把成功帶來的財富再向未來投資的權利,當然也有創新不成功的權利。從來就沒有完美無缺的創新者。要看到,棱角分明、個性張揚的人,往往更富于創新的激情。因此,要包容并尊重創新人才的性格特征。

建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合作文化。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規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統工程,是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發展的。全國有110多個研究院所、3000多個協作配套單位和幾十萬工作人員承擔了研制建設任務。這項復雜工程若沒有廣泛合作、大力協同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我們要繼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同時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強企業內部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與交流,建立起信任、親密、平等、開放、競爭與合作的人際關系,營造一種共同學習、知識共享、合作創新的氛圍。

牢固樹立人本管理思想。創新文化建設的本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的核心價值觀是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激發人,滿足人的合理需要。其關鍵是尊重人,對人的尊嚴和個性的充分尊重,對人的價值和才能的充分重視,對人的創新活動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人本管理思想在創新實踐中有著豐富的內涵:首先,要體現員工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僅靠少數科技精英,還要靠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要使創新普遍化、大眾化、多元化,使創新活動無處不在,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展創新才華;其次在創新活動過程中,要在物質上、精神上滿足員工的要求,并將激勵和制約適度結合,使員工和企業最終融為一體;第三,強化學習型組織建設和創新型團隊建設,健全教育培訓體系,讓學習成為全員的自覺習慣,不斷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為創新實踐打下基礎。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2篇

環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海軍是擁有多種高技術裝備的特殊軍種,海洋水體發生的“熱鹽”運動,如溫、鹽、密、躍層等及海流、海浪、內波、潮汐、水色、海底沉積物、海底地質構造等是影響海上武器裝備設計、試驗和作戰訓練的基本要素,對于海軍充分發揮高技術裝備的效率極為關鍵。例如海上風暴和大浪會使水面艦艇偏離航向;海上污損生物會使潛艇殼體增厚,航速下降;潛艇潛航、跟蹤和魚雷布放等受海水溫度的影響很大,強大的溫度躍層會給潛艇下沉和航行帶來困難,甚至造成潛艇顛覆,減慢其移動速度;強而厚的躍層又是潛艇的天然屏障,因為它對聲波、無線電波具有很強的折射作用,使隱匿于躍層之下的潛艇不易被雷達發現。然而,上下水層水溫的差異,又直接影響魚雷的使用效果。再例如海洋中普遍存在著對聲波在水中傳播特別有效的聲道,它直接影響聲納探測潛艇的作用距離和性能。因為在聲道之外,聲波發生強烈的折射或被吸收,聲納根本接收不到潛艇信號,海水中聲道的位置則與海水溫度、躍層、水團、流系密切相關。根據水聲與溫度和鹽度的函數關系,聲波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可經計算得出,從而可以大致確定聲道位置。

海洋衛星水色掃描儀和紅外通道遙感器(如歐洲遙感衛星上的沿軌跡掃描輻射計和先進甚高分辨率輻射計等)可提供海表溫度和水色等數據,雷達高度計可提供大地水準面、大洋流和海浪等數據,合成孔徑雷達可提供海浪譜、內波和海冰等數據,散射計可提供海面風場數據,微波輻射計可提供海表溫度、海面風速、大氣中水蒸氣含量等數據,完全可為海上軍事活動提供各種環境保障服務。

當前美國海軍已建立較完善的海上戰場、訓練場和試驗場環境保障體系。其職責是:海軍氣象海洋司令部負責向戰斗部隊提供最準確和最新的海洋信息,下屬的海軍海洋局和艦隊數值氣象海洋中心專門負責全球海洋數據的處理,生產海上軍事活動所需的各類海洋信息產品。艦隊數值氣象海洋中心已建立西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北極水文氣象數據庫、水聲環境參數數據庫,主要處理國防氣象衛星專用遙感器(SSM/I及其改進型SSMIS)和散射計(如AMI風模式、NSCAT)的數據,生產海冰冰情和風矢量產品等。而海軍海洋局側重于高度計衛星(如測地衛星、托佩克斯/海神和后續型測地衛星等)、先進甚高分辨率輻射計遙感器、水色衛星(如沿海水色掃描儀和海洋寬視場水色掃描儀等)、陸地衛星和斯波特衛星高分辨率圖像等數據和資料的處理以及海表溫度、海水清澈度及海水光學特性、海洋鋒和渦漩圖等產品的制作與分發。

1997年2月,美國海軍研究署成立了海軍空間科學技術辦公室,其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協調軍內外為海洋戰場環境保障提供技術支撐的空間科學技術研究。至此,美國海軍海上戰場環境空間科學技術支撐體系和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二、水色衛星的軍事應用

海洋水色遙感已成為近些年國際海洋遙感的熱點,取得了顯著技術進步,水色遙感從多光譜掃描遙感器(如沿海水色掃描儀)發展到超光譜遙感器(如沿海海洋成像光譜儀),光譜通道從6個發展到210個,空間分辨率從1千米提高到30米,信噪比可達700:1,儀器靈敏度將有很大提高,水色衛星的技術進步為軍事應用奠定了基礎。

美國海軍空間科學技術辦公室正在策劃的“海軍地圖觀測者”衛星就是世界上第一顆水色軍用衛星。該衛星將采用600千米高的太陽同步圓形軌道,星載超光譜遙感器沿海海洋成像光譜儀有200個光譜波段(有報道稱為210個),波段寬度為0.4-2.5微米,掃描數據采樣寬度為30千米,地面采樣距離為60米(可選擇為30米)。它可提供作戰海區,敵點區域不可達到的海區、尤其是沿海地區(距海岸50千米范圍內)動態水體光學參數、淺海水深以及地形、地貌、海區上空大氣參數等海軍艦艇活動不可缺乏的實時環境數據。

三、高度計衛星的軍事應用

高度計衛星最早引起美國海軍的重視。1985年3月12日,美國海軍發射測地衛星,星載有效載荷為13.5吉赫的雷達高度計和微波輻射計,可獲得海面高度和風速測量數據,通過數據反演可獲得海洋重力場數據,從而對提高潛艇彈道導彈發射命中率具有重要意義。其軍事使命是:

1改進大地水準面高度和垂直偏差等的測量及飛行中重力制圖補償;

2確定需要船舶進行地球物理與地質詳查的特定區域;

3發現潛艇水下航行可能發生的水深突變災害區。

工作于Ku波段的測地衛星共運行了5年(1985-1989年),前18個月軍事使命于1986年9月30日結束,軌道重復周期為3天。后經過1個月的軌道調整,進入17天精確重復軌道,執行民用科學研究使命。但是前18個月的3.5厘米精度的海面高度測量數據長期處于保密狀態。

在經過長達8年的間斷之后,美國海軍于1998年2月發射了測地衛星的后續星GFO,其科學有效載荷與前者相同,海面高度測量精度優于3.5厘米。星上另一有效載荷為雙頻微波輻射計(工作于22和37吉赫),主要用于高度計數據水汽影響訂正。該衛星2000年11月交付海軍衛星業務中心控制,它采用17天精度重復軌道向海軍提供中尺度海洋鋒和渦漩等海面地形數據,改善海軍全球海洋預報模式。GFO衛星重量僅為300千克,有效載荷重47千克,總功耗121瓦,將對美國海軍軍用小衛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合成孔徑雷達

衛星的軍事應用

海洋衛星對海上軍事活動的重大貢獻之一或許是合成孔徑雷達對內波的監測。內波對潛艇水下航行的安全至關重要。由于不了解潛艇活動海域內波運動規律,歷史上曾發生過隱蔽待命的潛艇被突然拋出海面或突然被摔向海底,造成艇毀人亡的慘劇。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中,內波在亮背景(假設是在粗糙海面條件下)要么呈現暗色,要么在暗背景下(無風條件)呈現亮色,或者在介于兩者之間的海況條件下呈亮暗相間的條帶。這表明,在不同海況條件下,內波都可能在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中呈像。因此,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成為迄今為止海洋內波有效監測的唯一手段。

合成孔徑雷達在軍事上的另一應用是對全球海洋水面艦艇的監視。眾多水面艦艇航行,往往激起浪花飛濺的尾流,航行海域的海面粗糙度發生改變,雷達高度計和合成孔徑雷達都有可能探測到這一變化。加拿大雷達衛星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有7種工作模式以及不同入射角(在20-60度之間),可探測船長23-225米的各類船舶。在該衛星的合成孔雷達圖像上,船只以海洋暗背景下的亮目標出現,然而,艦艇探測與艦艇的物理性質,與相對于雷達觀測方向的定向和風速有關。隨著風速增強,海面后向散射也增強,艦艇亮目標回波與海面類似亮回波之間的對比度下降,探測效果受影響。近此年,美國科學家根據船尾跡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密度譜和波浪斜率譜的變化,開展運動船只船體外形識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此外,多年來美國一直致力于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潛艇探測及跟蹤技術研究。目前美國已能夠在近海小風速海況下找出巡航中潛艇航行的尾跡,正在開發任何海況條件下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探潛的新方法。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近些年所取得的技術突破也為軍事應用開拓了廣闊前景。合成孔徑雷達遙感器已實現多波段、多極化、多投射角和多工作模式,儀器分辨率有極大提高(從現在的25米將提高到1-3米),而且儀器重量輕、體積小、功耗及成本低、壽命長。盡管至今未見到美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計劃的報道,但是1996年美國航宇局正式提出了輕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計劃,這顯然是技術水平更高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據稱,高技術水平的輕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具有海洋軍事動態監測(船舶調動)、重點戰區軍事動態偵察等功能。

五、結論與建議

美國海軍最近10多年建立起來的以航天遙感技術為技術支撐的環境保障服務體系應引起國家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特別是布什政府視中國為“競爭對手”,派遣軍用偵察機抵近中國近海偵察,國家決策部門應重視采用高技術手段,捍衛星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下面略舉數例,說明美國海軍環境保障服務體系對中國海域主權的在威脅。

1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海灣戰爭,集結航空母艦4艘,各類戰艦247艘。這次戰爭既考驗了美國海軍擁有的高技術裝備,同時也檢驗了美國海軍的戰爭服務保障體系。美國海軍艦隊數值氣象海洋中心實時接收多顆衛星數據,一天兩次發布沙漠地區和海灣地區上空24-36小時的風速風向預報,改善了6天以上的海洋天氣預報,表明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不能沒有像海洋衛星一類的高技術應用衛星的支持;同時也表明美國現有技術條件已可獲得中國海洋環境信息。

2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海軍制訂了“沿海和半封閉海計劃”,毫不掩飾地宣稱,其目的是為了“研究高度變化的沿海和淺水濱海環境對水陸兩棲戰、特殊戰爭以及自衛反擊戰的影響”。該計劃將海洋水文、海洋動力、海洋生物和海洋光學等要素數據的獲取列為重要目標。

3美國海軍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將西太平洋列為全球大洋海溫、鹽度及躍層預報的重心海區,我國黃海、東海和南海被列入其中。顯而易見,美國海軍發布黃海、東海和南海水溫、鹽度、海流預報的數據來自衛星遙感。

筆者針對來自中國海域上空的潛在威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供有關部門參考:

1在衛星海洋應用“十五”計劃和15年規劃中,應充實軍事遙感應用的指標和項目,使“軍民結合”原則落實到實處,在島礁、水深及淺海地形測繪方面應以軍事應用為主;

2海軍應從自身需要出發,制定“海洋軍事遙感規劃和計劃”,明確戰略目標和技術需求,引導國內現有的遙感技術力量為軍事服務;

3海軍應加強對海洋環境保障技術跟蹤及其對策研究的支持力度,為國家決策部門提供針對性較強,有分析、有一定參考可靠的依據。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3篇

一、弘揚航天傳統文化,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是航天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航天精神指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 它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時期萌芽, 六七十年代逐步發展, 八九十年代確立形成;“兩彈一星”精神指的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它是1999年8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兩彈一星”科技元勛進行隆重表彰時江澤民同志的精辟概述;載人航天精神指的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它是在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中, 在老一代航天人的辛苦奮戰中形成的。這三大精神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也是中國航天文化的靈魂。

基于以上認識, 學院將航天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此作為教書育人的途徑和手段。通過航天人敬業奉獻方面的事例教育學生, 增強學生對航天事業的感情認同, 深化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性認識, 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 圍繞航天主題, 開展各類特色活動

學院采取舉辦講座、印發專題學習資料等形式, 向學生普及航天知識, 宣傳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每逢航天事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時, 如“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 “嫦娥一號”繞月飛行成功等, 學院都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慶?;顒?。學院還定期舉行與航天有關的一系列活動, 如航天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演唱會等。每逢國慶日、航天紀念日, 學院也都組織開展相應的慶?;顒? 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抒發愛國熱情的平臺, 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愛國心和作為航天學子的自豪感。

(二) 融入航天知識, 豐富教育教學手段

學院以“兩課”為主渠道,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國家使命與人生價值追求的一致性。“兩課”教師運用大量的實例闡明, 人生的價值只有在為祖國服務和貢獻中才能得到體現, 國家的使命和人生的追求具有不可分割的一致性。教師通過宣講一代代航天人為祖國、為事業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 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理想, 立志報效祖國。除“兩課“外, 學院還開設以航天企業文化為內容的專題講座。在每年新生的入學教育、黨課、團課以及形勢任務教育課上, 學院黨政領導都帶頭為學生介紹航天傳統文化。

(三) 滲透航天文化, 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學院把航天文化中“嚴慎細實”的企業作風、“自信自強、無私無畏、敢想敢為、盡善盡美”的企業精神融匯到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中。通過舉辦就業知識講座、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名師講壇、成功人士經驗談等主題活動, 告訴學生一個合格的航天人不僅要掌握高精尖的技術, 更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從而增強學生心理素質, 使學生逐步樹立職業歸屬感與職業自信心, 形成航天學子特有的氣質和修養。

二、融合航天企業精神,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是我國優秀企業的代表。它匯集了全國頂尖的技術、一流的管理和卓越的人才, 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及其取得的令人矚目的驕人業績, 無不彰顯了航天文化的無窮魅力。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無時無刻不浸潤在航天文化中, 不斷成長壯大。它先天具備了吸收和傳承航天文化、領略和融合企業精神的優勢。

(一) 在“針對崗位練技能”的實踐教學理念下, 形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通過依托校內、校外實訓基地, 實現了教、學、做合一, 生產與學習合一, 頂崗與就業合一。學院與航天各企業、廠、所共建了20多個實訓教學基地, 學生在實訓基地能夠深入到企業中生活、學習、頂崗實踐, 他們在學習新技術、練就高技能的同時, 也受到了航天精神與航天企業文化的良好熏陶。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模擬實訓的全真場景和良好的自主學習平臺, 而且也將航天企業文化充分融入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 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 以開辦定向班為契機, 建立定向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航天文化背景下, 學院以2009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首屆航天機械制造定向班成功開辦為契機, 大力探索和建立定向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是學院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新舉措。在此基礎上, 學院又誕生了“大飛機訂單班”、“新希望訂單班”、“一汽訂單班”、“藍光訂單班”等一批定向培養的班級。

(三) 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為目標, 積極探索典型帶動, 優勢互補培養方式

基于航天高科技對技能人才提出的高標準要求, 學院始終將提高學生的技能素質擺在首要位置, 并通過鼓勵、組織學生參加包括航天系統在內的全國各類型職業技能大賽, 從中選拔尖子生列為重點培養對象等舉措, 積極探索典型帶動、優勢互補培養方式。學院主動接洽航天各院所, 承辦各類技能培訓和技術比武, 通過比賽及校企互動, 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練、以賽促建的目的, 促進學生技能素質的提高。例如, 在2009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中, 學院飛行器制造系何東科同學取得了裝配鉗工職工組第五名 (學生組第一名) 的優異成績, 該生隨即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提前錄用。在2010年四川省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上, 學院飛行器制造系吳直寬、唐振康、萬方前三位同學榮獲“數控技術———復雜部件造型、多軸聯動編程與加工”項目一等獎, 同時, 他們又作為四川省唯一的代表隊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并從29個省、市、自治區的42支隊伍中脫穎而出, 獲得三等獎。

三、導入航天管理理念, 提升辦學管理水平

航天作為國防科技工業、作為世人皆知的尖端科技產業, 有其特有的企業管理理念, 它對工作質量和員工素質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學院認為導入航天管理理念, 對提升辦學管理水平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 提煉航天文化, 總結辦學特色

學院深入挖掘航天精神的職業內涵, 詮釋出“文行忠信, 嚴慎細實”的八字校訓, 并確立了“以人為本, 學以致用;內涵建設, 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學院還確立了“服務航天, 服務軍工,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培養高認知、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打造航天特色品牌高職學院”的辦學定位, 并將“依托航天優勢資源, 傳承航天優秀文化”作為學院專業特色建設的前提。

(二) 結合航天文化, 創新校園管理

學院有效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手段, 通過了華夏認證中心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OSH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為構建高職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 為了在校園中營造虛擬的企業環境, 使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企業化的管理, 學院于2006年在日常管理中引入了6S管理理念。6S管理是現代企業為改進現場管理、提高人員素養而推行的一種管理方法, 它發端于日本。2009年在6S管理基礎上, 又新增“微笑、運動”兩個項目, 形成了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微笑、運動”為內容的8S管理模式, 這對推動學院各項管理的規范化運作, 以及營造健康、有為、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 利用航天資源, 拓展教育途徑

學院通過聘請來自航天企業的領導、專家、技能人才, 與學院的學生進行座談, 通過舉辦專題講座, 介紹航天企業質量理念、安全理念、保密要求、職業道德要求等方面的內容, 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對員工素質、未來崗位等的要求。學院還引入航天文化項目建設, 在以強化教學質量促進“質量文化”建設, 以加強內控、規范制度促進“成本文化”建設, 以提高師生安全意識促進“安全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四) 融入企業管理, 更新辦學理念

學院注重吸納航天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在辦學過程中始終強調“客戶”中心論, 教導全體教職員工要全心全意地服務自己的“顧客”———學生、學生家長及行業企業, 樹立以“顧客”的需要為中心的辦學思想。同時, 通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努力營造以人為本、積極創新、團結協作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打造特色校園環境, 優化素質教育體系

學院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引入了航天三大識別系統:

(一) 視覺識別系統

學院在引入視覺識別系統方面, 廣泛使用航天文化符號。校園內不僅飄揚著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還飄揚著藍色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司旗;廣漢新校區正校門兩側矗立著兩座長征二號E火箭模型, 與主教學樓頂的校名交相輝映;通往新校區校園的廣漢金雁河跨河大橋, 經當地政府批準命名為“航天大橋”, 通往校園的大道命名為“航天大道”;有以主教學樓前的“飛天廣場”為代表的各類型具有航天特色命名的校園樓道景觀;學院各類標牌、辦公室門牌、新生錄取通知書、工作記錄本、工作名片、榮譽證書、教師工作服、學生實習服、學生作業本等均印上了航天標識。

(二) 理念識別系統

學院在引入理念識別系統方面十分注重強化航天企業文化理念。學院宣傳櫥窗里張貼著航天最新成就和航天文化理念的圖畫與文字;每逢航天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學院都會在教學樓、圖書館、食堂等高大建筑物上懸掛巨幅祝賀標語;學院每臺辦公計算機上都安裝了航天企業文化宣傳屏保, 宣傳航天人“質樸、堅毅、團結”的寶貴品質、“創新無止境, 改進無極限”的創新理念、“自強不息, 思變創新”的生存理念、“扎實、迅捷、頑強”的工作作風等等, 讓無聲的環境成為生動的課堂。

(三) 行為識別系統

學院在引入行為識別系統方面注重增強師生宣貫航天文化的意識。通過印制航天行為識別系統宣傳手冊和禮儀文化手冊, 舉辦航天科技節、航天文化藝術節、體育節等文娛活動, 開展各類以“航天”為主題的教育宣傳活動, 學院有針對性地向師生員工宣貫航天企業文化建設的精神和內涵, 使航天精神和文化深入人心。廣大師生統一思想, 增強責任心, 深刻認識到培育打造富有航天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樹立學院良好形象、增強師生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通過校園文化的滲透, 我們欣喜地看到, 在共同信念和價值觀的引領下, 師生員工團隊的參與意識增強, 工作熱情明顯高漲, 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學院奮斗方向及發展目標更加明確。今后學院仍將植根航天沃土, 傳承航天文化, 弘揚航天精神, 不斷探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有效融合的新途徑, 辦出特色, 創出品牌, 為航天事業和國家經濟建設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發仁, 傅新民.“校企結合”構建高職特色校園文化[J].職教論壇, 2006 (6) .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4篇

繼3D影片巨作《阿凡達》之后, 上海世博會期間, 石油館4D影院播放的4D短片《石油夢想》令觀眾大呼過癮。隨著影片情節發展, 觀眾身下的特效座椅時而后仰、時而前傾、時而微顫, 甚至還能釋放氣味, 再輔以視覺的立體成像效果, 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動感電影帶來的震撼體驗。

近日,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8359所與哈爾濱天利航空仿真技術有限公司開展合作, 8359所生產的電動缸用于為4D動感影院特效座椅提供動力。由此, 原本用于軍品發射車的技術產品搖身一變, 成為了特效座椅的“心臟”。

記者看到, 該產品由一長一短兩個圓柱體并列組成, 外型頗似一枚綁著推進器的火箭。據介紹, 該產品可根據用戶需求訂制, 小的僅數十厘米長, 大的可達數米。其產生的動力也能從幾十牛到600千牛。

8359所電動缸總設計師張艷清介紹說, 特效座椅可以在三個方向上做復雜運動, 逼真地模仿現實中的墜落、爬升、傾斜、俯仰、晃動等動作, 根據電影內容精確實時地調整座椅狀態。同時還可以實現噴水、噴氣、震動、掃腿等功能, 讓觀眾實時感受到風雨、雷電、撞擊、噴灑水霧、拍腿等與電影情節相對應的事件。而這些功能, 就需要通過“智能”的動力系統來實現。

張艷清表示, 目前特效座椅的驅動方式主要有液壓、氣動和電動三種。而電動是一種相對新興的方式, 相比前兩種更加清潔環保, 相關設備也較少, 比較適合影院使用。

9月2日正值8359所建立30周年, 該所黨委書記劉光明表示, 過去30年中, 該所堅持“以軍為本, 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 在軍品方面, 其研制生產的導彈發射裝置三次參加國慶閱兵, 尤其是新型陸基巡航導彈發射車的研制成功, 將其軍品事業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民品方面, 以沖擊電壓發生器、電動缸、氣墊懸浮運輸車等為代表的民用系列產品已成功投放市場。

劉光明表示, 此次電動缸銷售合同的簽訂對于8359所來說只是開始, 以此為契機的市場開拓正在進行中。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5篇

第一, 各國應當公正公平地分配太空資源和宇航利益, 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太空殖民控制。

空間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應當由各國人民公平分享。各國有權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 但不得據為已有。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 這個問題將日益突顯出來:人類應用航天技術開拓新領域, 走進新疆界, 是否同殖民時代一樣:我首先走到哪里, 哪里便是我的領土?這種殖民倫理顯然是違背人類倫理道德的。[1]近年來, 世界各國的航天熱持續升溫。在合作、競爭的新模式下, 現在有70多個國家直接投入航天事業, 有近170個國家應用航天技術。中國、歐洲、日本、印度的發展速度迅猛, 逐漸開始打破美、俄兩個大國的空間“獨霸”局面。正是由于眾多國家的積極參與和投入, 空間技術發展極為迅速, 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有人預言,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不斷深入, 太空開發將是21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產業。諸如太空育種、太空能源、太空冶煉、太空制藥、太空醫院等等, 都具有誘人的巨大價值和輝煌的發展前景。而世界各國特別是經濟強國誰也不甘落后, 不愿坐失良機。因此, 在太空資源的所屬權和開發權問題上, 人類必須引人太空倫理的原則和規范, 來控制、約束諸如太空殖民控制之類的不道德行為。有鑒于此, 世界各國都應該遵守1966年聯合國《關于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活動原則的條約》和1975年聯合國《關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的規定, 空間資源為全人類共同財富, 應由各國人民公平分享, 各國有權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 但不得據為己有。

第二, 開發太空的國家要有太空環保意識, 堅決反對在太空拋棄垃圾的不道德行為。

大量增加的太空垃圾, 污染了太空, 也嚴重威脅人類航天的安全。二十年前人們還認為太空垃圾對航天的威脅是遙遠的事情, 然而今天的近地空間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型“太空垃圾場”。如今宇航員已經在環繞地球的太空軌道中因不小心而丟下了10萬件不同尋常的太空垃圾。實際上, 太空垃圾的存在對地球以及圍繞地球的人造衛星和空間站來說是非常危險的。美國宇航局曾報告說, 太空中快速運動的直徑為幾個毫米的顆粒就可能穿透航天飛機。 在距離地面900公里軌道上運行的航天器多是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 更易受到太空垃圾損壞的航天飛機的運行軌道要低得多。專家們擔心, 這些金屬顆粒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后運行到距離地面更近的地方。距離地面900公里的這些顆粒確實很令人擔憂。當地球軌道上廢棄人造衛星及其碎片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 人類可能不得不停止一切航天活動, 遺憾的是至今人們都沒有研制出有效回收處理太空垃圾的技術。為清除這些太空垃圾, 必須制訂相關的國際法, 對地球同步軌道廢棄衛星的處理作出嚴格規定。 [2]例如, 美國國家宇航局的宇航員曾經在俄羅斯的米爾空間站釋放了一盆生活垃圾, 如牙膏、尿塊、糞塊。結果這些垃圾擊中了一顆印度尼西亞的人造衛星, 那顆衛星被擊毀了。地面上的環境污染, 尚能找到有效辦法進行治理, 而對于空間碎片, 目前人們也“只有招架之功, 而無還手之力”。目前一些國家的有關部門正在密切跟蹤這些太空垃圾并計算其運行軌道, 以保證載人飛船及人造衛星免遭這些垃圾的威脅。因此, 隨意拋棄太空垃圾同在地球上隨意拋棄廢物一樣是個倫理道德問題, 我們要堅決反對在太空拋棄垃圾的不道德行為。

第三, 航天技術應當主要應用于人類的和平和安全, 特別是解決當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堅決反對這個領域的軍備競賽和霸權主義。

當今,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到處都有航天技術的痕跡。廣播電視, 天氣預報, 洲際長話, 船舶、飛機、車輛的定位導航, 農業估產、資源調查等等, 都離不開航天技術。我們相信, 航天技術應用的領域和方面還會越來越多, 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還會越來越大。隨著前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 世界航天活動的總體格局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各國航天, 尤其載人航天活動的目標由追求政治、軍事威望逐步轉向追求經濟性和實用性。人們不會忘記, 美蘇兩國出于軍事目的、軍事競賽, 使航天技術走向異化。美蘇在五六十年代航天競爭的目的, 多限于以航天技術上的優勢來實現政治上的競爭, 也即在政治力量上僅具有象征意義。6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航天技術的日漸成熟, 應用開始, 所以主要用于軍事領域, 展開了兩國之間的軍用航天器的較量。美蘇在七八十年代的競爭中, 由于都不具備壓倒對方的絕對優勢, 而是互有短長, 同時這種競爭耗資巨大, 可見, 宇航活動的發展經歷了從技術競爭到政治競爭, 直至后來的軍事競爭的過程。不過, 這三種競爭, 無論從時間上, 還是從性質上, 并非平分秋色, 整體上具有濃厚的政治競爭性質, 而實質上則更多地體現為軍事競爭。航天技術的發展將可能引發新一級的國際紛爭和軍備競賽。雖然發展航天技術應是和平利用空間資源, 但也使人類爭奪的領域從陸地、海洋、天空擴展到外層太空。誰要是獲得控制太空的最后地位, 誰就獲得了對地球的控制權。擁有制天權, 就能夠暢通無阻地去揭示太空的奧秘, 在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方面捷足先登, 以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從歷史來看, 航天技術也是超級大國推行霸權政治的重要工具, 而太空已經成為地面戰爭的另一個戰場。[3]因此, 我們要堅持航天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造福人類的正確方向, 堅決反對使航天技術走向異化。

第四, 各國應當更重視航天活動的安全問題, 盡可能避免各類航天安全事故。

在一個航天飛行幾乎被視為很平常的年代, 人們很容易就忽視火箭旅行的危險和在地球外大氣層航行的危險。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和人為的失誤, 全球致命航天事故已發生多起。至2003年2月1日,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 7名宇航員遇難止, 人類在載人航天活動中發生事故6起, 遇難人員22人??梢? 人類探索太空的旅程充滿艱險, 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安全事故。為了保證人在太空安全地工作與生活, 航天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學專家必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建立起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制訂出安全指標, 要求操作者必須按規定的工作程序、精度、時間順序完成規定的操作和行為, 切忌人為失誤的發生。載人航天初期發生的事故, 無論大小都可以理解, 因為任何一項科學事業都要付出代價的。但人為失誤所引起的事故應該倍受重視, 這對還沒能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以及頻繁發射載入航天器的國家, 都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去預防事故的發生。當今, 世界各國更加重視載人航天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設計。例如, 我國在短短十幾年間載人航天工程就取得突破性進展。“神箭”揚威, “神舟”飛天, “神舟”工程碩果迭出。從1999年11月至今, 我國已將7艘“神舟”飛船送上太空。7次發射, 每次技術都有新的提高, 其返回艙容器目前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軌道飛船中最先進者之一。

第五, 由于太空倫理的全球性特征, 國際協調機制在解決相關倫理問題時的作用也愈顯突出。

由于太空探索是對外空的探索, 相對于茫茫宇宙來說, 地球可謂是滄海一粟, 所以當其技術應用于地球時往往把地球作為一個整體 (點) 來看待。因此與生物倫理、醫藥倫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健康和安全”問題等不同, 太空倫理涉及到的更多的是國際社會以及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問題, 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在一個國家發展航天技術和開展太空探索活動的過程中, 面對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稍有不慎, 將會直接影響到將來的探索活動, 損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同時由于其全球性特征, 加上太空雖然無窮, 但資源也是有限的 (比如近地軌道) , 在此過程中也將必然會影響他國 (人) 的利益。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建了世界科學知識與技術倫理委員會 (COMEST) , 太空倫理一直是其研究和討論的主題之一。該委員會當前正致力于提高對于空間活動所引發的倫理問題的認識并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與聯合國太空事務辦公室 (UNOOSA) 和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 (COPUOS) 之間建立起富有成效的協作和合作關系, 協調實際的空間活動, 以消除各國在此方面的差異, 確保在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和相關技術時不忘尊重人權、自由和責任, 促使空間倫理的內涵運用到各國空間計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

摘要:太空倫理的主要規范表現在5個方面:各國應當公正公平地分配太空資源和宇航利益, 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太空殖民控制;開發太空的國家要有太空環保意識, 堅決反對在太空拋棄垃圾的不道德行為;航天技術應當主要應用于人類的和平和安全, 特別是解決當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堅決反對這個領域的軍備競賽和霸權主義;各國應當更重視航天活動的安全問題, 盡可能避免各類航天安全事故;由于太空倫理的全球性特征, 國際協調機制在解決相關倫理問題時的作用也愈顯突出。

關鍵詞:太空倫理,主要規范,價值取向,人類

參考文獻

[1]義興文.隱瞞多年的美國登月秘事[N].老年報, 1997-11-20.

[2]杜鵬, 李真真.空間技術的倫理考量[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8 (4) :49-53.

航天技術創新范文第6篇

關鍵詞:航空航天產業,產業創新,結構模型,提升路徑

1 引言

航空航天產業是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進步、社會生產突飛猛進的結果,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傳統發展模式后,如何在適應21世紀新形勢下健康的發展下去,產業創新勢在必行。因此在實踐上,探索出一條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行之有效的路徑就迫在眉睫。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僅僅依靠一個或幾個企業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Dodgson and Rothwell 在《產業創新手冊》對創新過程的三個側面,即簇、生產鏈和綜合體分析中指出,對諸如汽車和航空工業這樣的產業來說,由于生產由幾個主要的關鍵企業組裝而成的復雜產品,所以創新能力形成于生產的“鏈”結構中,通過企業間的生產聯系可以“促進”整條鏈的發展 [1]。

2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結構模型的構建

2.1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的界定

航空航天產業是眾多產業中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產業之一,除了具備一般高技術產業的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的特點以外,還具有自身的產業特征:包括戰略性、高壟斷性、復雜性、政府決策性、很高的進入退出壁壘等。一個完整的航空航天產業鏈很長,從產品的設計到制造,到最后的組裝成型,需要眾多部門的分工與合作,所以要實現整個產業的創新,僅僅一兩個企業是無法實現的,必須是相互配套的企業共同創新,完成整個產業鏈相關環節的創新,才能實現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產業發展的組織結構框架和發展支撐環境的改善也是該產業創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和保障。

因此,本文認為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產業技術創新要素、產業創新組織要素和產業創新環境要素。產業技術創新要素是航空航天產業創新構成要素的核心,產業創新組織要素和產業創新環境要素都是圍繞產業技術創新要素發揮作用。本文將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理解為:產業創新主體以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組織要素創新和創新環境的改善,使得航空航天產業的生產要素得到合理組合,促進新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擴散,實現航空航天產業內企業技術的共同進步和競爭力的提升,從而實現航空航天產業向更高層次躍進和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2.2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的主體

產業創新的主體是在創新路徑形成過程中,占主導地位并發揮主導作用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角色。目前,很多研究都提出企業應該成為創新活動中的主體,但是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產業競爭力理論、創新的三重螺旋模型中都提出和強調政府,科研機構,高校等在創新中的顯著作用。航空航天產業活動是一個整體,考慮創新過程中所涉及的活動者和各活動者在創新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所處地位來看,創新活動主體是多元的?;谝陨嫌^點,本文認為在航空航天產業創新過程中,其活動主體應該是包括以企業為核心,政府、科研機構和高校多位一體的綜合體。

2.3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動力機制

產業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包括產業創新的源、過程、方式、擴散等,創新效率的高低是評價機制優劣的關鍵。產業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是以市場需求為動力,以政策調控為導向,以良好的國內外環境為保障,以創新性技術供給為核心,以實現產業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3]。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很大一部分是受國家國防能力提升需求而推動的,各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都帶有很強的軍事背景。其次,作為構成航空航天產業的企業,也存在企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現代和平發展的年代,航空航天產業更多的是民用部分。這一部分的發展更大的需要依靠企業本身的發展,而不再是依賴于國家的支持。而作為一個產業,它同樣的也會面對來自其他產業或其他區域相同產業的競爭,同時作為整個國民經濟體的一部分,也涉及到經濟結構的優化問題。所以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的動力機制可以從發展需求,競爭需求,國家安全需求和結構優化需求這幾個方面去考慮。

2.4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結構模型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涉及到該產業創新活動的主體即企業群、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政府,創新的構成要素即技術創新要素、組織要素和環境要素和相互之間的運行機制。各創新主體之間和創新要素之間都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并且通過運行機制將各部分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故可以構造出一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的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3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路徑探索

3.1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模式發展趨勢

隨著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航空航天產業生產模式也在發生改變,向一些普通的制造工業模式靠近,并且開始更加強調產業生產過程的精益生產技術,新型的航空航天產業生產模式日趨強調企業之間的合作和技術的支撐作用。同時,由于技術的變革和產業創新中涉及到眾多學科領域,航空航天產業創新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發展過程。如表1。

注:資料來源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Aerospac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shaping of a political relationship; Steven McGuire, University of Bath,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6.05

目前,航空航天產業技術發展正經歷兩大方面的變革,首先,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化,航空航天工業的軍事需求下降,傳統的從軍用部門向民用部門的技術溢出效應正在逐漸消失;其次,對重量降低和散熱性能的要求,使得新材料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加慎重。而在產業組織生產上有兩大趨勢,一是向發展中國家的轉包生產加快。轉包生產保護了國際航空航天壟斷巨頭技術,將非核心業務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追求壟斷利潤的最大化,而發展中國家從短期利益和技術學習的考慮,也大量的承接國際轉包業務;二是國際間的合作進一步的加強。由于航空航天技術的復雜性和投資金額龐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選擇合作作為加快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3.2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存在的問題

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意識不足、創新人才匱乏、創新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現象比較嚴重。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經歷了從修理、仿制、引進消化到自行研發的發展歷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尚未完全擺脫對國外先進技術的依賴,尚未根本扭轉航空航天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在產業創新機制方面,產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仍未確定,技術和市場,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存在脫節,未能形成比較成熟的一個技術推動或需求拉動的產業創新模式;在組織結構方面,產業的運作模式雖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但還存在很多計劃經濟時代殘留,運轉模式保守落后,不利于產業創新發展;在產業創新支撐環境方面,目前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的環境仍不太完善,如產業發展中涉及到的眾多配套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新材料技術等不能滿足目前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需求、產業科技知識產權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這些都對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起著阻礙作用。

3.3 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路徑分析

通過表2中的世界主要國家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實現路徑比較可以發現,首先,在技術創新的方式選擇上,技術水平越高的國家越傾向于自主研發;其次,在創新的運行機制上,技術發達國家企業創新活躍,產學研合作密切,市場導向明確;再次,在組織結構上,創新活躍國家一般具有較為清晰的產業發展框架;最后,在支撐環境方面,創新活躍國家的產業創新環境相對完善。

產業技術創新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從新產品或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經過技術的獲取、工程化到產業化整個過程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都是在新技術、新工藝從產生—轉化一應用—產業化的不斷循環中實現的,是產業內部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的綜合結果。

產業技術創新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通過改變技術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演變。航空航天產業技術創新是該產業創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根據技術獲得的方式,將技術創新的路徑大致分成三大類: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合作創新。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力和研發情況,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技術創新路徑,甚至可以將這三種技術創新路徑結合起來,實現多種創新路徑的組合,有效提升整體技術創新能力。

4 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關口,處于一個新的戰略轉型期。以載人航天項目和國產大飛機為代表的大型航空航天項目的實施也表明了我國在發展該產業中的決心和信念,這兩大項目的成功和發展也將大大提高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要提升我國航空航天產業創新能力,在堅持技術創新為核心,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創新支撐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堅持自主創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踐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我們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航空航天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通過加大創新資源投入,加快自主開發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學習和積累形成本國的核心技術;人才是技術創新的靈魂,我們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特別要通過實施國家重大航空航天工程, 凝聚人才、歷練人才,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領軍人才;構建鼓勵創新、尊重首創的文化氛圍,努力建設一支富有創新能力的新型航天團隊,為中國航天事業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是加大創新經費投入,改革融資渠道。資金投入是實現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研究要擺脫對上級撥款和銀行貸款的依賴,主動開拓籌資渠道,多方籌措研發資金,積極培養創新資源。在增加國有財政預算和銀行貸款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企業自愿出資入股,使航空航天企業與外部企業金融資金和管理相結合,有益于打破航空航天企業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經驗。

三是進行資源戰略重組,轉型規?;陌l展方式。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需求都要求我國對國內航空航天產業資源進行整合,打破原有的產業運行模式,把產業內優勢資源緊密組合在一起,以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的集團公司。而規?;漠a業發展方式,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增強產業創新能力,降低創新成本,提高創新效率,從而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四是加快科技轉化成果,完善知識產權保障工作。目前我國航空航天產業“技術與經濟脫鉤”現象比較普遍,致使大多數成果只停留在“樣品”和“展品”階段。產業創新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市場價值,要合理利用資源,降低創新成本,把握成熟的有市場前景的資源投入市場,這樣才有科技轉化為成果的動力,提高產出效率;另外,加大航空航天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宣傳與教育,提高航空航天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同時,政府要加快航空航天產業立法工作,盡快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為航空航天產業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氛圍,反之還可以加強對產業創新成果和科研人員的保護和管理。

參考文獻

[1]DODGSON M,ROTHWELL R.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Edward Elgar,1994.

[2]FREEMAN 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3rd ed.The MIT Press,1997.

[3]張治河,胡樹華,金鑫,等.產業創新系統模型的構建與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2):36-39.

[4]王明明,黨志剛,錢坤.產業創新系統模型的構建研究——以中國石化產業創新系統模型為例[J].科學學研究,2009,27(2):295-301.

[5]王明明,黨志剛,錢坤.中國石化產業創新系統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8,26(5):9-12.

[6]楊德林,劉方,楊俊波.中國航空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9(4):77-83.

[7]徐麗華,馮宗憲,楊屹,等.提高航空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對加快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分析及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06(7):7-10.

[8]楊關.中國航空工業企業自主創新的路徑選擇[J].航空工業經濟研究,2006(4):37-38.

上一篇:高校融資渠道范文下一篇:閩南方言韻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