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

2024-01-26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構建空間一般均衡模型,并采用“核心—邊緣”式空間關聯探究城市群發展引起的土地價格影響,研究發現:土地價格并非全域或局域空間關聯,而是“核心—邊緣”式關聯;城市群發展的交通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提高了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后者甚于前者;城市群空間結構以及次中心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越有可能促進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但對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影響甚微。土地“核心—邊緣”式關聯可以促進邊緣城市的經濟發展,這不僅需要加強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而且需要推動城市群內產業的相互融合,以及促進城市群結構的高級化發展。

關鍵詞:城市群發展;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核心—邊緣”式關聯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從1979年的17.9%躍升到2020年的63.9%,城市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1]。伴隨著中國人口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建成面積迅速擴張,土地城市化甚至超過了人口城市化。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4年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并明確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2]

城市群是要素、人口以及經濟活動在空間集聚的載體[3],也是“塊狀經濟”的重要體現。隨著城市群的發展,城市群也將從最初的單核心城市群結構逐步向雙核心城市群以及多核心城市群結構演變[4]。城市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推動力之一。城市群并非城市在空間上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城市間的相互協調來促進城市群的發展,包括加強要素空間流動、促進城市間交通便利性以及提高城市間的產業分工等。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城市群能夠更好地促進資源在空間上的配置,推動區域的市場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績效的提高[5]。城市群的發展降低了要素價格在空間上的扭曲程度,從而引起城市群內的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要素價格趨同。作為不可流動要素,土地在空間的關聯性通常較弱。城市群的發展更有可能增加城市群內不同城市間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城市群與中小城市土地價格的表現讓我們不禁思考:城市群的發展是否能促進城市間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進而導致土地價格的趨同?

盡管研究城市間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文獻較為少見,但是城市內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和城市或區域間的住房價格空間關聯的研究卻可以為其提供佐證。比如,同區位的土地價格存在著空間的相互影響 [6],以及城市群內的住房價格出現了明顯的收斂現象[7]。這些研究從側面為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提供了佐證,但并未能夠揭示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內在機制。因此,仍然有如下內容待補充:第一,關于城市間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以往關于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研究,更多地是選擇城市內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作為研究對象而忽視城市間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第二,關于城市群發展的研究。城市群的發展無疑會影響經濟活動的空間關聯,但是相對于城市群發展數量的研究、城市群發展質量的研究卻極為罕見。第三,關于空間關聯的研究方法??臻g計量經濟學除了令人詬病的空間權重設置外[8],截至目前仍然沒有能夠識別出“核心—邊緣”的空間關聯,而“核心—邊緣”卻是空間經濟學的核心內容[9]?,F有研究不僅未能揭示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內容,而且未能觸及城市群的發展如何促進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為此需回答:城市間的土地價格是否存在空間關聯?如果是,城市群的發展(交通一體化發展、產業一體化發展)是否影響城市間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不同城市群結構是否會改變這一結果,是否會改變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模式?

二、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理論模型

盡管部分研究指出城市間的居住土地價格存在著相同的變化趨勢[7],但鮮有文獻研究城市群內不同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機制,為此,筆者嘗試構建一個簡化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模型對此加以解釋。

(一)基本假設

類似于Fujita和Thisse[10],假設城市土地呈狹長條形,寬度為單位距離。由于城市土地寬度足夠小,因而城市為線性的城市,城市的擴張表現為長度上的延展。假設經濟系統中存在兩個城市,并且假設每個城市的中心位置(CBD)都已經事先確定。每個城市中包括若干個工業企業以及城市居民,其中工業企業為居民提供消費品,而居民為工業企業提供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城市居民在城市居住需要占據一定的土地,換言之,居民需要和工業企業競爭使用土地??紤]到城市群存在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不妨假設城市群中的兩個城市存在著規模差異。如果假設核心城市的CBD到城市邊緣距離為l,邊緣城市的城市CBD到城市邊緣距離為l*,則始終有l>l*。為簡化,假設所有的土地租金收入全部收歸政府所有,假設工業品在不同城市間貿易存在冰山交易成本(τ),而在城市內部交易不存在交易成本[9]。

(二)消費者行為

假設居民效應函數為兩層效應效用函數:上層效用函數為土地與工業品組合的Cobb-Douglas型的效用函數,下層效用函數為工業品組合的CES效用函數[9]。代表性消費者的效應函數:U=H1-αMα,并且M=[∫n0mρidi+∫n*0(τmj)ρdj]1/ρ。其中,U表示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水平;α∈(0,1)為常數,表示工業品支出占消費者總支出的比重;H為代表性消費者的土地消費量;M為代表性消費者的工業品組合的消費量;mi為代表性消費者對核心城市第i種工業品的需求量,τmj為代表性消費者對邊緣城市第j種工業品的需求量;n、n*分別為核心城市和邊緣城市的企業數量;ρ為消費者對不同種類工業品多樣性的偏好程度。

假定土地租金由政府所有,那么工資w將是消費者的唯一收入來源。消費者的預算約束函數:pHH+PM=w。并且,P=[∫n0(pi)1-σdi+∫n*0(τpj)1-σdj]1/(1-σ)。其中,σ=1/(1-ρ)為不同工業品之間的替代率,pH為土地的價格,pi為第i種工業品的價格,P為工業品價格指數,H為單個消費者土地的消費數量。在預算約束下,最優化消費者的效應函數可以得到代表性消費者對土地以及不同工業品的需求函數:H=(1-α)w/pH,M=αw/P,mi=αwp-σi/P1-σ,mj=αw(τpj)-σ/P1-σ。

(三)生產者行為

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土地和勞動力,不妨假設工業企業使用f單位土地作為固定投入,使用a單位的勞動力作為可變投入,從而企業的成本函數:F(q)=R(四)一般均衡分析

1.土地市場供求均衡。類似于Alonso[11],不妨設位于區位x的土地價格為R(x),那么可以得到城市土地的平均價格為:R[TX-〗=[∫l0R(x)dx]/l。根據假設,城市土地總供應量為2l。而城市土地需求來源于兩個方面:居民居住對土地的需求和企業生產對土地的需求。當土地市場供求均衡時:

本文多數數據直接來源于匯總數據和宏觀經濟數據,取對數進行處理,文中城市群產業一體化指標采用“城市專業化程度(SPEC)”作為代理變量。以往研究對專業化的衡量采用區位商LQ,從而得到地區各行業的專業化程度。但是,由于存在多個行業,直接采用區位商無法判斷地區的專業化程度。為此,本文研究中采用了兩個指標作為代理變量來衡量城市專業化的變化情況:(1)對地區專業化程度選擇均值作為地區專業水平的變化(SPEC1=1n∑ni=1LQi),作為主解釋變量;(2)從所有專業化程度中選擇最高值作為地區專業化水平的變化(SPEC2=max{LQ1,LQ2,…,LQn}),作為穩健性檢驗。

四、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檢驗

本文理論研究發現,空間缺失下的城市土地價格受本地工資水平、人口數量以及土地面積等因素影響。但是,當考慮空間因素時,理論研究發現土地的價格實際上是存在空間關聯的,并且這種空間關聯是“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

(一)空間缺失下的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理論假說1,地區的土地價格與本地的工資水平、人口數量以及土地面積有著直接的關聯。表2中給出了空間缺失下的城市土地價格影響穩健性回歸分析的結果。從表2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使用全市或市轄區的全部用地價格、商服辦公用地價格、工業用地價格還是住宅用地價格作為解釋變量,可以發現地區的工資水平對土地價格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人口數量對土地的價格也有顯著正向的影響,而地區的土地面積對土地價格有著顯著負向影響。

從表2結果來看,不考慮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因素,本地的人口規模、工資水平以及土地面積等因素為城市土地價格的影響因素,這一研究結論也與宋佳楠等[13]的研究結論一致。然后,正如理論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城市土地價格可能還會受到其他城市的土地價格影響,土地價格是否存在普遍的空間關聯呢?

(二)土地價格全局空間關聯的Moran’s I檢驗

為了檢驗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問題,文中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數來進行檢驗。表3中給出了2011—2016年全國317城市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全局Moran’s I指數,按照500公里的距離給出結果②。除2012年之外,無論距離遠近,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地區的土地價格并不存在空間關聯。

城市群內城市經濟關聯更加緊密,因而通常認為城市群內城市之間更有可能出現土地價格空間關聯。表4中給出了2011—2016年三大城市群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檢驗的全局Moran’s I指數。從表4中可以看出,除了京津冀城市群在近距離內存在負向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之外,整體無法觀察到顯著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表3和表4的結果表明,無論是城市群內的城市間還是全國城市間,空間統計意義上的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并不顯著。對于城市群而言,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問題可能更加復雜,其“核心—邊緣”特征可能更加明顯。正是由于城市群內城市間的關系更加滿足核心—邊緣的結構,城市群的空間關聯并沒有通過空間關聯Moran’s I指數的檢驗。那么,城市群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是否為“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呢?

表5給出了三大城市群2007—2017年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土地價格“核心—邊緣”式空間關聯的回歸結果。整體而言,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顯著的。

現有對空間計量經濟的研究更多地是研究空間的普遍關聯,然而新經濟地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核心—邊緣”式的關聯可能更加顯著。本文的理論假說2也指出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更有可能是“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表3—表5實證結果則可以進一步證實:城市群內的土地空間關聯并非普遍的空間關聯,反而更多地是“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③。 五、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產業一體化與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城市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無疑縮小了城市間的交易成本,進而使城市間的經濟關聯增強。相比較城市群的交通一體化而言,城市群的產業一體化則是城市群發展所追求的更高目標。這需要研究城市群發展如何影響土地價格“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

(一)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與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高鐵的開通無疑加速了城市群內人口的空間流動,從而促進城市群經濟的空間關聯性提高。而城市群內的一些城市高鐵互通,本質上是城市群交通一體化。那么,以高鐵開通為代表的城市群交通一體化是否改變了土地價格的空間相關性呢?

表6中給出了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如何影響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回歸結果。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城市群和年份等固定效應后,所有樣本的回歸結果都是十分顯著的。

(二)城市群產業一體化與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只是城市群發展的初步,城市間良好的交通能夠有效地促進城市間的經濟關聯, 從而更好地利用城市群集聚效應。 而城市群的發展最終是讓城市間形成良好的分工、協同發展。換言之,城市群的產業一體化才是城市群發展的更高目標。那么,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如何影響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呢?

表7中給出了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如何影響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回歸結果。與表6的結果一致,所有樣本的回歸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十分顯著的。并且,無論是全市數據還是市轄區數據,三大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對商服辦公用地空間關聯的影響仍然是最高的,對住宅用地空間關聯的影響次之,而對工業倉儲用地空間關聯的影響仍然是最小的。

(三)交通一體化與產業一體化,誰的影響更明顯?

從表6和表7中可以發現,城市群發展所包括的交通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都能有效提高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交通一體化只是城市群發展的初步,而產業一體化才是城市群發展的主旋律。如果將兩者放入同一框架中,并且加入相應的控制變量,則可以進一步分析影響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核心因素到底是交通一體化還是產業一體化。

表8中給出了城市群交通和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影響的回歸結果。從表8中可以看出,在增加了城市群產業一體化、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相對國內生產總值、地理距離、工業化率、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土地面積等控制變量后,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的影響變得相對較小且不顯著,而城市群產業一體化的影響仍然十分顯著。在控制變量方面,整體而言,GDP相對值越大、距離核心城市的地理距離越遠、土地面積相對越小、房價相對價格差異越小,則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土地相對價格越大。值得一提的是,邊緣與核心城市的地理距離遠近并沒有影響到城市全部用地和工業倉儲用地土地價格,對商服辦公用地和住宅用地有著正向影響。而相對工業化率則對工業倉儲用地的土地價格有著負向的影響,但是對商服辦公用地的土地價格則起著正向的影響。這與地方對工業用地的偏向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只是初步的城市群發展,其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是,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則是城市群發展的高級階段,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十分顯著。

六、穩健性檢驗

研究表明,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可能會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產生影響,但是城市群產業一體化才是影響城市群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最為關鍵性的因素。為了檢驗上述研究結論的穩健性,筆者對被解釋變量進行替換,將“土地成交價格”替換為“土地掛牌價格”。

(一)空間缺失下的城市土地掛牌價格影響因素穩健性分析

表9中給出了空間缺失下的城市土地價格影響因素穩健性分析結果。與表2不同的是,表9的被解釋變量由原來的土地成交價格均價換成了土地掛牌價格均價。從回歸結果來看,無論以哪種類型的土地掛牌價格為被解釋變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所有的解釋變量都是十分顯著的。

表9的結果充分表明表2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穩健性,從而可以證實理論假說1,即空間缺失的情況下,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越高、地區人口數量越多、地區土地面積越小,地區的土地價格越高。而從計量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考慮土地價格的空間影響,選擇這三個變量作為城市土地價格影響的主要因素也是合理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無論是地區的平均工資水平或者人口數量,其本身就是經濟活動空間關聯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解釋地區的土地價格。不過比較遺憾的是,如果加入這些因素,則無法解釋空間相互影響。這也表明,在研究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時,如果加入平均工資水平和地區人口數量這兩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反而是不合理的④。

(二)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城市群產業一體化與土地掛牌價格空間關聯的穩健性檢驗

表6和表7的回歸結果表明城市群交通一體化、 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城市群產業一體化的影響十分顯著。那么,這一結果是否具有穩健性呢?與表9相似,表10同樣將解釋變量由原來的土地成交價格均價換成了土地掛牌價格均價。與表6和表7的回歸結果相似,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土地價格,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都對其有顯著的影響。這一結果表明,前述的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影響具有穩定性。

(三)城市群發展與土地掛牌價格空間關聯的穩健性檢驗

表10的回歸結果與表6和表7的回歸結果是一致的,無論是城市群交通一體化抑或是產業一體化都將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產生顯著的影響。同樣,與表10相比,表11將交通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放入同一框架并加入控制變量,可以發現城市群產業一體化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但是交通一體化的影響是不顯著的,這一結論也是與表8的結果是一致的。

表9—表11給出了表2、表6—表8的穩健性回歸結果,這里采用了解釋變量替代的方法⑤。從回歸的結果來看,表2、表6—表8的回歸結果具有很強的穩健性,無論是解釋變量還是控制變量,其系數的大小和符號都是相似的。

七、拓展研究:城市群結構有影響嗎?

從城市群結構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在城市群結構中存在顯著差異,分別為多核心城市群、雙核心(對等)城市群和雙核心(非對等)城市群⑥。從城市群結構等級來看,長三角城市群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中心,珠三角城市群則形成廣州、深圳雙中心,京津冀城市群則以北京為單中心。長三角城市群結構優于珠三角城市群,而京津冀城市群結構的等級最低。那么城市群結構是否影響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一)城市群結構與土地價格空間關聯

表12給出了不同城市群的城市群發展與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之間的回歸結果。整體而言,城市群產業一體化會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產生正向的影響,但是不同城市群的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則是截然不同的。

整體而言,長三角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顯著為正,珠三角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并不顯著,而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顯著為負。相比較而言,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顯著為正,與城市群結構無關。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代表著城市群結構的不同階段,因此可以認為:城市群結構影響著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效果,也會影響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效果。

(二)城市群發展與土地價格層級空間關聯

上述研究表明,城市群發展尤其是城市群產業一體化能夠促進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而這種空間關聯是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并且,城市群結構越高,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的作用越明顯。但是,上述研究所揭示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只是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那么城市群發展會如何影響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價格關聯呢?

表13給出了城市群發展、次核心城市與邊緣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分析的結果。表13中分別以長三角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珠三角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深圳,京津冀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天津,把這五個城市作為邊緣城市的參照系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對邊緣城市與次核心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具有顯著正向的影響,這一點與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空間關聯完全一致。同樣,與城市群結構得到的結論相似,城市群交通一體化對邊緣城市與次中心的土地空間關聯影響存在差異,除了南京影響為正、天津影響為負之外,杭州、合肥和深圳三個次中心城市的影響都不顯著。由此可以認為:城市群中次核心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城市群發展越有可能促進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

根據表13的結果,城市群發展增強了“核心—邊緣”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而類似南京、杭州、合肥、深圳和天津這類次中心城市,隨著城市群的發展,其與核心城市上海、廣州、北京的土地價格關聯性不大。而城市群的發展,尤其是產業一體化更有可能影響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與大城市的土地價格關聯。整體而言,城市群的水平越高,城市群內的次中心城市越有可能對周邊的中小城市產生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

八、結論與啟示

城市群的發展無疑會增加城市經濟活動的空間關聯,促進要素在空間的流動從而實現城市群的高質量提升。隨著城市群的交通和產業一體化,即便是土地這類不可流動的要素的價格在空間關聯上也會得到提升。通過構建空間均衡模型,使用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50個城市2011—2016年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后發現:(1)在存在空間維度的情況下,地區工資水平越高、人口規模越大和土地面積越小,則地區的土地價格越高;(2)城市間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并非是普遍意義上的空間關聯,更有可能是“核心—邊緣”式的空間關聯;(3)城市群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但處于城市群發展初級階段的交通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相對較弱,而處于城市群發展高級階段的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則相對較強;(4)城市群產業一體化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影響并不受城市群空間結構以及次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影響,但是城市群空間結構以及次中心城市發展水平越高,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越有可能促進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得到如下啟示:首先,城市群發展是邊緣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城市間是否存在關聯直接影響著土地價格的空間關聯,尤其是這種關聯是“邊緣—核心”式的土地價格關聯。城市群的發展有望促進城市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經濟關聯。因而,邊緣城市通過加入城市群后,有望縮小與核心城市的要素價格差異,實現邊緣城市的經濟發展。其次,城市群的發展需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產業的相互融合。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能夠有效地提高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相對價格,但是相比較而言,城市群的產業一體化能夠更加促進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的土地相對價格。換言之,城市群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城市群的初級階段,只是城市群發展的基礎,城市群經濟要想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則需要城市群內不同城市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更加專業化的發展。最后,城市群結構會影響到城市群要素空間關聯,城市群的發展需要推動城市群結構的高級化。不同的城市群空間結構對邊緣城市與核心城市土地相對價格的影響是不同的,更加高級化的城市群結構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群經濟活動的空間關聯,并且城市群發展的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效應也會更加明顯。因此,城市群的發展需要逐步實現從單中心到雙中心最后再到多中心的演進,以促進城市群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國泰安區域數據中有部分地區年度數據存在問題,包括紹興(2015)等地區,作者采用EPS中國區域數據庫數據代替。

②2011年,汕尾市、武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石嘴山市、阿勒泰地區缺少土地成交價,筆者用當年土地出讓價格替代;潮州市、迪慶州、銅川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甘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缺少土地成交和出讓價格,用后兩年土地成交均價替代。

③本文證實了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是“核心—邊緣”式的關聯,隨后對土地價格空間關聯的分析均指這種關聯模式。

④地區土地面積并非內生變量,因而在研究土地價格空間關聯時仍然有必要加入,這也是為何下文研究中保留土地面積作為控制變量的原因。

⑤受于篇幅的限制,有關解釋變量替代的結果不再贅述,如有需要請聯系筆者。

⑥長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多個核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雙核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雙核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和天津雖然是雙核心城市,但是北京在城市規模、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總量方面都要遠超過天津,形成比較明顯的強弱型雙中心,嚴格來說介于單核心城市群和雙核心城市群。

參考文獻:

[1]王國剛.城鎮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心所在[J].經濟研究, 2010(12): 70-81,148.

[2]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l,2014-03-18.

[3]GOTTMANN 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Economic Geog raphy,1957(3): 189-200.

[4]HENDERSON JV,VENABLES AJ.The Dynamics of City Form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9(2): 233-254.

[5]張學良,李培鑫,李麗霞.政府合作、市場整合與城市群經濟績效——基于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實證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7(4): 1563-1582.

[6]KNOLL K,SCHULARICK M,STEGER T.No Price Like Home: Global House Prices,1870-2012[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7(2): 331-353.

[7]DAVIS MA,PALUMBO MG.The Price of Residential Land in Large Us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1): 352-384.

[8]ANSELIN L.A Spatial Econometrics[J].In A Companion to Theoretical Econometrics,B.H.Baltagi (Ed.),2003.

[9]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483-499.

[10]FUJITA M,THISSE J.Spatial Competition with a Land Market: Hotelling and Von Thunen Unified[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6(5):819-841.

[11]W.ALONSO.Location and Land Us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2]CLIFF AD,ORD K.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 Review of Existing and New Measures with Applications[J].Resource Publication in Geography,1970(sup1): 269-292.

[13]宋佳楠,金曉斌,唐健,等.中國城市地價水平及變化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學報,2011(8):1045-1054.

責任編輯:李金霞

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land price; spatial linkage; core-periphery linkage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我國經濟產業發展過程中,會展行業作為新興經濟業態,無形中推動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本文對會展業如何拉動城市經濟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首先提出了會展行業的發展狀況;其次從六個方面提出了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即提升城市競爭力,帶動旅游產業、交通行業、酒店行業的蓬勃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考驗城市綜合管理能力;最后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城市發展會展行業的重要要素。會展業興起以來,直接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從會展業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層面進行著手,說明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以及促進作用,以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關鍵詞:會展業;城市經濟;產業結構;行業發展;經濟發展

本文索引:宋陽.淺析會展業如何拉動城市經濟發展[J].商展經濟,2021(17):-006.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7.02

城市的發展與會展行業的發展關系緊密,人們通過舉辦會展活動認識城市,城市通過舉辦會展宣傳自身。會展業被稱為“朝陽產業”,相關資料顯示,會展行業投入與收入的比例高達1:9,即會展行業投入1元,住宿、旅游、消費等綜合收入高達9元,因此城市的發展將會展作為拉動城市經濟的重要引擎,會展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是人們公認的全世界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從首屆世界博覽會開幕之日起,現代會展行業就開始向人們展示城市的獨特魅力。展覽對一個城市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宣傳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越來越多的城市及政府希望通過會展業的發展實現自己的經濟發展目標,將自己宣傳給世界所有人。

1 會展行業發展概述

會展行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即為將特定行業的產品、文化進行展覽,在指定的地點舉辦會展活動,將活動的主體進行相關的展示。會展業是新興的服務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逐漸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會展業是發展潛力巨大的行業,在新時期發展會展業,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會展業的發展涉及的產業眾多,如工業、農業、商貿等,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市場開拓、交流合作、產品出口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經濟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也在逐漸凸顯,因此,會展業的地位不斷攀升,其作用也在逐漸顯現。相對于國外發達國家而言,中國會展行業的起步較晚,近些年的發展中,會展在北上廣等一線發達城市無形中拉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在中小型城市,會展項目也在慢慢開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自會展業興起開始,就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世界各國,很多大城市都希望能夠爭取到國際會展的舉辦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會展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舉辦城市帶來知名度,還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創收,帶動金融、酒店、旅游、交通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因此研究會展業如何拉動城市經濟發展意義

重大。

2 會展業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2.1 提升城市競爭力

城市的發展如同企業的發展,企業競爭力的高低直接與所創造的財富成正比,城市的競爭力體現在創造財富的能力上。會展行業發展非常迅速,自身的優勢明顯,即產業關聯度高、經濟影響力大等。通過舉辦相應的會展活動,可以進行有效的宣傳,為買家和賣家提供更多的渠道,無形中打開產業的知名度,為其帶來隱形的財富,從而拉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會展與城市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會展是提高城市競爭力以及知名度的有效途徑,對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增加經濟收入,以及城市基礎建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通過會展活動,可以有效促進企業與機構的對外交流,通過對外交流,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彌補自身發展中的一些不足,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為城市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城市競爭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2.2 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會展業的發展能夠拉動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在會展活動舉辦的過程中,舉辦城市會吸引大量的企業、商家,在參加展會的同時,利用空暇時間去游覽城市中的一些旅游景點,進行游玩和消費,進一步拉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好玩的城市景點會被大家所熟知,通過口口相傳,形成一定的口碑,為城市旅游帶來更多的人流,無形中拉動旅游業的發展,因此會展業能夠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旅游產業也可以看作是會展業的附屬產業以及延伸產業。有不少城市在舉辦大型會展活動后,發展成為旅游景點,“會展+旅游”正在逐漸成為會展行業發展的趨勢,同時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貢獻著卓越的力量。

2.3 帶動交通行業的發展

城市中舉辦會展活動,能夠無形中帶動交通行業發展,會展活動能夠吸引大量的商家,劇增的人流,對交通會有相應的需求,交通行業的收入也會因此提高。城市中舉辦大型的會展活動,對交通行業也會有更高的要求,交通越發達越便利,參展人員和企業才更愿意來參加,在帶動交通行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2.4 帶動酒店行業的發展

城市中舉辦會展活動,會有相應的住宿需求,會展活動舉辦地點的附近酒店入住率也會有較大的提高,對于酒店而言,無論是住宿、餐飲、娛樂等,都會提高收益。前來參展的企業或人員,對于酒店的環境、質量等也會有一定的要求,而酒店也會不斷加強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提高酒店的經濟效益,因此會展業能夠帶動酒店行業的發展。

2.5 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在城市的發展中必須要有優質的產業結構,推動城市的蓬勃發展,因此不斷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對于城市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眾所周知產業組成大致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經濟靠前的城市,第三產業的占比會相對較高,第三產業的發展直接決定城市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主要分為流通和服務兩大部分,有低端的服務行業,如服務員、保安等,也有高端的服務行業,如金融、法律、技術等,總而言之,第三產業基本可以概括為一種服務性產業。第三產業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范圍,以及加快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會展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部分,能夠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對金融、保險、科技、房產、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絕對的促進作用,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和諧健康發展。

2.6 考驗城市綜合管理職能

伴隨著會展行業的飛速發展,城市中對于會展的關注度在不斷提升,對城市各個方面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城市綜合管理職能也受到了相應考驗。以城市的綠化和交通為例,城市綜合管理部門為了展會的順利開展,對展會地點附近的道路、綠化等不斷進行優化,為參展商家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城市綠化作為道路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為展會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會展業能夠考驗城市綜合管理職能。

3 城市發展會展行業的具備要素

3.1 明確發展的前提要素

在城市中舉辦展會,要想辦好辦成功,必須具備幾個方面的要素:第一,城市中必須要有發達的制造業作為基礎,并擁有特色產業;第二,市場經濟必須要具有生機和活力;第三,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必須要完備。所以,在城市中要想舉辦成功的展會,與城市的經濟實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只有符合城市發展的相關政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城市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反之,與當地城市發展不符的相關政策,不僅不能促進城市發展,還會從一定程度上阻礙城市的發展,雖然在政策的制定上都是本著好的出發點,但結果差強

人意。

3.2 準確把握市場定位

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行業發展情況、地理環境等千差萬別,有的地區輕工業發達,有的地區農業發達,有的地區文化產業發達等,所以各個城市發展會展行業要結合地區的特點來進行,充分利用發達產業,找準市場定位。在一線大城市,如北上廣,由于城市市場基礎好,不會受到行業基礎的任何影響,辦什么形式的展會都可以。對于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就要結合地區優勢和特色,舉辦整體性較強的展會。

3.3 會展業更需要培養專業人才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人才,會展行業的發展同樣需要有專業的人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促進會展業良性和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對會展經濟的研究起步晚,專業的會展行業人才也相對匱乏。在一線大城市中,已經深刻意識到這一點,即會展專業人才的缺失帶來的消極影響,雖然采取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如:引進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水平的會展人才,培養現有的展會人才等,但是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3.4 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

以政府為主導的展會,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城市的文化進步,提升城市形象,推動城市各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通過以政府為主導的展會,能夠打開城市行業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經濟水平。在政府行為不斷規范以及合理的政府財政支出前提下,政府能夠為展會提供諸多的便利及支持,以政府為主導,通過不斷宣傳,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及個人參與到展會中,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對展會的經營目的進行完全區分。對于政府而言,要將展覽的方方面面進行展示,促進行業的發展,提高社會影響力以及城市的形象等;對于企業而言,更加注重的是短期利益,有著較強的目的性。因此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是會展行業的未來趨勢。

4 結語

總而言之,會展行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城市經濟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會展行業將會成為衡量城市開放度及生機活力的重要因素。城市會展行業的發展,需要城市提供產業及相關服務的支持,而通過舉辦會展,又會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使舉辦城市收益良多。會展與城市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通過舉辦會展活動來宣傳城市,同時提高城市知名度,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通過城市來更好地服務會展活動,兩者之間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為共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汪秀瓊,列永蓮,許悅,等.會展業發展狀況的空間相關性與影響因素——以環渤海地區為例[J].旅游論壇,2021,14(1):75-86.

王春雷,黃輝.會展業在全球城市建設中的功能研究——德國法蘭克福的經驗及其對上海的啟示[J].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0,1(2):81-90,193.

宋瀟,羅胤晨,鄧雅嫻,等.城市會展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基于重慶市的扎根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0,35(8):51-58.

李思怡,陳國慶.基于“互聯網+”視域下后疫情時期會展業轉型升級路徑探討[J].商展經濟,2020(4):1-4.

王雪飛,尹相京,陰曉君.基于問題導向的城市會展設施布局規劃研究——以煙臺市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0(14):110.

岳輝.會展業發展水平對城市服務業經濟增長價值探討——以天津市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47-49.

裴超,Aura Fu.為中國“大會展生態”貢獻價值——專訪法國智奧會展集團主席奧利維爾·吉農[J].中國會展,2019(21):91-92.

錢抒辰.關于紹興推行城市會展發展模式的合理化研究——以“紹興黃酒節”為例[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9,18(9):55-56.

胡兵,屠歐陽穎.旅游業與會展業耦合關系及其空間分異——以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為例[J].城市學刊,2019,40(4):23-29.

蔡梅良,歐陽安貞,何丹.長江中游地區省會城市會展競爭力比較研究——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視角[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8,27(2):47-52.

王洋,徐曉穎.哈爾濱市會展業創新發展研究——以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8(11):114-115,122.

穆美彤.試論會展旅游對城市經濟的影響及發展策略——以長春會展業發展為例[J].現代交際,2017(21):39.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經濟學是城鄉規劃專業構建寬泛知識基礎的必要知識領域之一,是對城市進行全面、合理規劃設計的基礎。在城鄉規劃專業發展的新階段,通過對城市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緊密聯系設計課程,以專題深化教學內容,以案例教學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數理統計分析方法等優化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經濟學; 教學改革;城鄉規劃專業

城鄉規劃專業城市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與探索,提升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經濟學基本理論分析研究城鄉發展中的具體問題、探索城鄉經濟運行規律,豐富、完善城鄉規劃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應用能力,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打下基礎。

一、城市經濟學課程介紹

(一)城市經濟學課程內容介紹

城市經濟學,是以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研究城市產生、發展的規律,城市經濟活動的特征及其發展、演變規律,并從經濟學角度對主要的城市問題作出科學解釋,為城市管理部門提供技術經濟論證和社會經濟決策依據的一門經濟學科。在城鄉規劃設計中,城鄉地域發展的經濟學成因分析理論、人口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知識,對分析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條件,預測其未來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尤其在近年城鎮化快速發展中,經濟要素對區域城鎮體系發展,城市的性質、規模,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結構等影響愈加明顯。城鄉規劃專業開設城市經濟學課程,有助于學生在規劃和設計中全面了解和分析影響城鎮發展的經濟因素,為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打下良好基礎。

城市經濟學分為宏觀城市經濟學和微觀城市經濟學。宏觀城市經濟學主要研究城市形成發展的普遍規律、城市成長機制、城市與外部的經濟聯系、城市經濟發展規律及其趨勢等。微觀城市經濟學則側重于研究城市內所特有的各種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包括研究城市經濟的發展、結構、規模,建設與規劃,人口與就業,環境與生態,土地開發利用,基礎設施與市政公用設施等方面的內容。上述兩者皆是城市規劃前必備的基本研究,與城市規劃關系密切,是城市規劃工作的主要內容。

(二)城市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構建城鄉規劃專業寬泛知識基礎的主要學科之一,城市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視角為城鄉規劃設計提供了分析研究的思路與理論依據。但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科思維跨度大、與設計主線課程聯系不夠緊密、知識應用性差、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影響課程教學效果。

首先,以建筑學為平臺的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是從相對微觀、單一的建筑單體設計逐步向相對宏觀、系統的城市設計過渡,層次跨度大。城鄉規劃設計注重理性思維,規范性較強,與相對靈活的建筑設計差異較大,尤其是城鄉規劃專業設置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學科基礎課程[3],教學內容涉及知識廣泛,因此,學生在建筑設計轉向城鄉規劃設計的學習時往往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接受與適應。

其次,以設計為主線的課程設置中,教學重心傾向于設計類及其相關理論課程。城市經濟學等課程學時少,課程內容難以深入,學生往往“囫圇吞棗”地被動接受學習。同時,課程教學內容與規劃設計聯系不夠緊密,理論知識學習與規劃設計實踐需求脫節,學生感受不到課程學習的重要性,重視程度低、學習積極性差。

第三,城市經濟學是基于經濟學原理對城市進行分析研究的一門學科。課程中涉及有關的經濟學原理和概念較多,而本科階段在城市經濟學之前尚未開設任何一門與經濟學有關的課程,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如何在有限課時的講授中,完整地講授或掌握經濟學基礎知識,并將其與城鄉規劃設計有機結合,對師生都是頗為繁重的任務。

第四,傳統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理論課程教學在傳統教學方法里往往代表著“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授課方式往往相對單一、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尤其是此類城鄉規劃的相關知識課程,學生認識不到與城市規劃設計的關系,學習積極性不夠,加之傳統的講授模式下,課堂氛圍較為沉悶。教師需探索創新課程教學方法和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城市經濟學課程改革思路

(一)課程內容體系改革思路

1.緊密聯系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

城市經濟學的研究內容與城市總體規劃設計的前期調研及分析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安排該課程與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同學期開設,城市經濟學理論知識學習與城市總體規劃設計項目實踐同步。課程內容重點與順序安排依據城市總體規劃設計進度中對應相關知識的需要進行調整。在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的前期調研、基礎資料整理、分析階段,城市經濟學課程逐步開設城市化原理、經濟區與城鎮體系、經濟結構分析、人口和土地經濟等內容,提供基于經濟學原理的分析、預測方法(表1)。

2.結合地方規劃案例,體現專業地域性

在課程講授中,經常以學生熟悉的內蒙古地區典型的草原小城鎮為例,教師提供基礎資料和數據,結合經濟學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真實案例分析。這樣的小城鎮既符合城鎮發展的一般現象和規律,又有獨特的地區特色。一方面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在熟悉的區域環境中,提升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知識學習更為直觀,便于理解,有利于知識的活學活用。

3.增加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學習

將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引入城市經濟學課程,解決城市總體規劃設計中城鄉區域發展,經濟、人口分析預測等問題。如系統的統計分析方法、空間分布的測度方法、兩要素的系統分析與預測方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同時,在課程中設一定學時的上機時間,學習電子表格excel在分析預測中的實際操作,利用其簡化基礎數據整理、分析過程,學習建模和預測。

4.深化課程內容,開設專題講解

課程講授中,將課程重點內容或與城市規劃關系密切的部分做適當延伸和補充,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與思考相關知識。如學習我國經濟區時,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為例,對這兩個經濟區發展的基礎條件的分析研究、二者發展現狀特征的共性及差異的分析研究等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城鎮區位條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及城鎮群的發展機制等。

對個別需重點講解的內容,以專題形式進行強化,在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開設相關專題講座。如人口規模和城鎮化預測專題,介紹規模預測常用的線形模型、指數模型、邏輯斯諦模型以及灰色預測GM(1,1)等模型的基本原理、適用范圍和建模方法。

在授課過程中,選擇城市發展的某種規律或現象作為課外作業主題,如區域分工理論與產業同構、增長極理論與中心城鎮發展、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與轉型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熟悉的某一區域為研究對象,形成自己的研究問題,以論文形式完成作業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講解,教師根據選題與完成質量做適當點評。學生在選擇主題、確定論文題目、查閱資料、完成分析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和加強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培養和鍛煉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匯報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

其次,案例式教學。在理論課程講授中,教師如只是照本宣科,難免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對于沒有任何經濟學基礎的城市規劃專業學生,深入淺出地將城市經濟學理論知識講清楚,并將其應用至城市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教師自身主持或參與的規劃項目,有完整的調研資料、詳實的數據和全面的分析,用作課堂中的案例再合適不過[4]。以豐富、真實規劃設計案例作為教學內容,既是教師將理論融合于實踐的寶貴經驗的傳播,也是將城市經濟學理論最貼近規劃實踐的最生動和有效的教學方式。

此外,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播放視頻材料,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如講到經濟區與城鎮體系形成與發展的經濟成因時,播放《金磚四國之巴西》等記錄短片,對比巴西與中國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導學生思考地區經濟發展模式與資源條件的關系,分析比較優勢原理與地域分工論對經濟區形成的意義。經濟學中的一些常用名詞或規律以深入淺出、貼近生活的方式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三、結語

城市經濟學是分析研究城市經濟發展基本理論和探索城市經濟發展規律的一門交叉學科,隨著城鄉規劃專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本科階段城市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方法也應作相應優化與調整,以應用性強、與實踐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為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關于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同列為一級學科的思考[J].中國園林,2011,5(15):11-12.

[2]羅震東.科學轉型視角下的中國城鄉規劃學科建設元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2(2):54-59.

[3] 施德法.應用型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與教學改革探討[J].浙江科技學報,2014,2(26):62-67.

[4] 楊光杰.城市規劃設計類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規劃師,2011,10(27) :111-114.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或區域的地域空間系統中的一種復雜的社會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加速城市化進程是我國更為堅定不移的發展目標。眾多區域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動力。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制約?;诖?,本文從區域經濟學角度出發,分析了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城市化 區域經濟學 區域經濟發展

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內很多區域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同時城市化進程也隨之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是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具體體現。在改革進程中,歷史原因一直以來牽絆著經濟的發展,區域二元經濟結構矛盾一直存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走農村城市化道路是解決和突破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進而實現城鄉良性互動,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整體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解決我國各個區域二元經濟結構矛盾,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為理想的選擇是走城市化道路。同時,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夠為經濟發展帶來有利條件。

一、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城市化本質

1、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20世紀50年代,區域經濟學為適應國際與各國內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應時而生。它是針對當時國家之間、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的情況,從國民經濟學中產生并逐漸壯大的一門應用性的新興學科。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生產資源在一定空間(區域)優化配置和組合,以獲得最大產出。雖然,生產資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可以在區域內進行優化組合,并獲得盡可能的產出。根據我國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區域經濟學理論觀點,可總結以下幾點區域發展存在的現象。

(1)區域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在區域上不僅表現出嚴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現象,各個區域發展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由分化現象導致了區域市場的分割,阻礙了全國整體市場的形成。

(2)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區域經濟的差異是區域之間各種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變化的綜合反映,也是我國當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引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多層次性和不平衡性,導致一些突出問題解決起來極其棘手。

(3)城市化進程艱難前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成為發展的主題,而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主線,城市化是結構變化的其中一個方面。由于諸如結構調整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城市化進程并不能平穩前行,時常遭受各方面的阻礙。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差異也給城市化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2、城市化的本質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的實現,同時也標志著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城市化首先表現為大批鄉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時,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城市是高消費群體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體轉變為高收入居民群體,因此城市化過程又是一個市場不斷擴張、對投資者吸引力不斷增強的過程。

城市化是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使得原來從事傳統低效的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向從事現代高效的第二、第三產業,產業結構逐步升級轉換。城市化是一個城市文明不斷發展并向農村滲透和傳播的過程。城市化的過程也是農村和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城鄉一體化的過程。

二、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互動前行

作為區域經濟學理論之一的“城市圈域經濟理論”認為,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進城市化進程,以求區域經濟平穩快速發展??臻g經濟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是經濟活動在空間上主要向城市集中所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城市對經濟的集聚功能和擴散效應這兩者在既定區域的發展平衡體現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內容。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和農村工業化的力量的主要動力是推動區域經濟集聚和城市化。區域經濟的集聚水平與擴散功能之間相對平衡發展的階段軌跡特征由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之間的良好互動直接決定。中國城鄉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制度是市場化的改革進程。那么,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動力機制。在這種創新機制作用下,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互動前行。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表現為二者的相輔相成,即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城市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可以通過人口、資源、資金等要素產生集聚效應,它從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加速經濟增長并同時促進區域和城市的快速經濟增長。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而言,工業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動力。特別是農村發展非農產業促使人口、勞動和資源等要素集聚,帶來規模集聚經濟效應,促使農村向城市擴散并發生轉移,這是工業化帶來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為了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運用經濟迅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推動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與經濟之間就形成不斷循環的互動推進。城市化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循環、互動推進,為地方政府在更大的區域經濟范圍上爭取到更大的競爭優勢提供了支撐。區域經濟學理論觀點認為,不同區域所處的城市化進程階段不盡相同,其促進城市經濟等各方面發展的也不一樣。然而,區域內和區域外經濟的發展需要協同力量,基礎設施、建設重點、產業發展主體的不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馳極易導致區域發展失衡。城市化的加快可以解決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這些難題。

三、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

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城市化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諸多實踐表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節奏并不完全同步,區域發展不平衡隨之產生。眾所周知,經濟的發展是促進成熟進程的最主要動力。為了縮小或者消除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城市化進程阻礙,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成為重中之重。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于經濟發展同樣會有一定的沖擊。故此,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之間的關系不容忽視?;诖?,筆者提出了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相關建議。

1、發揮地方政府職能,制定適宜政策

城市化進程雖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但這一過程不能脫離社會主體的能動性而存在。各個區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都要相適應的的政策。一項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既適宜經濟發展又益于城市化進程的。此時,地方應當發揮其職能,根據區域總體利益進行調控,改進或者重新制定相關政策,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與城市化進程不相協調的問題和矛盾。

2、最大化區域內資源優勢,提供前進動力

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區域的資源稟賦不盡相同。另外,其他諸多因素的協同作用導致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同時也給城市化進程帶來了阻礙。由于不可調和的因素的存在,一些區域沒有吸收外部資源的能力,只能依靠本區域內資源發展。故此,區域應當努力促使區域內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才能為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提供保障。

3、協調區域內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功能上獨立的,經濟上一致的城市區域是城市化進程中區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區域城市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依靠工業數量擴張帶動城市化已經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只有完善城市體系和增強城市之間相互聯系的機制,創造良好的發展大環境,進而才能保證城市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協調區域內中心城區和郊區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區域之間的發展變的尤為重要。

4、堅持科學合理的理念,充分提供前瞻功能

運用科學合理的理念,協調新城區、建成區、老城區及經濟開發區的發展,以及城區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城市化進程覆蓋率和科學性,逐步完善城市化進程體系,促進城市化建設與管理的有序發展。研究科學合理的城市定位,從城市資源、環境、人口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城市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提高城市化規劃的科學性。

四、結束語

一個國家和區域首要的任務就是發展經濟,以經濟的發展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才能使整體發展有條不紊。由于區域內或者區域間資源稟賦不盡相同,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城市化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之一。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城市化之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系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工業化的進程,進而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縮小了區域貧富差距,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同時,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區域市場的趨同,這推動了我國統一經濟市場的建立。故此,努力實現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在以現代化建設為目標的大環境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要求,同時,城市化進程也需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本觀念融合、滲透到城市化進程之中,才能使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與人的需要達到和諧。

【參考文獻】

[1] 王志凱:都市化戰略下的城市轉型與經濟空間拓展[J].城市發展研究,2009(10).

[2] 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 覃成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4] 楊云彥:區域經濟的結構與變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志凱:區域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互動[J].寧波大學學報,2011(1).

[6] 程開明: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機制及理論模型述評[J].經濟評論,2007(4).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從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基礎上,估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和潛力,并分析影響跨境電商規模增長的因素,選取2009-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的跨境電商規模為研究樣本,實證結果顯示:(1)整體的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呈現快速提升的發展態勢,貿易阻力隨時間變化而不斷變化,蘊藏巨大的跨境電商潛力;(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互聯網普及率和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均顯著促進跨境電商規模的增長,地理距離對其影響不顯著;(3)整體的跨境電商平均效率低于0.5,但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潛力的提升空間較大,高收入國家的跨境電商平均效率最高,中低收入國家增速明顯,中高收入跨境電商潛力的提升空間最大。

關鍵詞: “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大數據;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廣義虛擬經濟潛力

Efficiency and Potential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TANG Hong-tao LIAO Xin-xin WU Zhong-cai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Hunan Changsha 410205,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Yueyang 414006, China)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big data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efficiency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otential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典型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跨境電商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國際貿易方式,也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轉型舞臺,具有典型的廣義虛擬經濟屬性。隨著“五通建設”的提出,設施互通助力跨境電商基礎設施的完善,同時跨境電商的興起促進政策溝通,加速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跨境電商逐步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與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高效的電子商務合作機制為雙邊貿易聯通提供了新渠道和新機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同比增速突破20%,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同比增長38.3%,總額高達18621.1億元,預計到2020年跨境電商對進出口貿易占比將達40%。在此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效率如何?如何挖掘雙邊跨境電商潛力?什么因素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規模提升?基于上述視角,本文以除中國外“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實證探討2009—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潛力與效率,進一步豐富“一帶一路”倡議中跨境電商發展內涵。

二、文獻綜述

自Tinbergen(1962)[1]首次將物理學的引力方程應用到貿易領域,利用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雙邊貿易的文獻大量涌現,眾多學者以雙邊貿易的擬合值作為貿易潛力的衡量標準,實際貿易量與模型估計得出的貿易潛力之間的比值即貿易效率(Egger,2002)[2]。無論是國內學者還是國外學者,傳統引力模型都是學者測度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常用的研究方法,Nilsson(2000)[3]借助傳統引力模型測算歐盟成員國與塞浦路斯之間潛在的貿易水平,發現組建共同的貿易聯盟或組織能夠提升貿易效率。盛斌和廖明中(2004)[4]運用傳統引力模型中探討新興市場40個貿易伙伴國的出口潛力,并深入分析得出經濟規模是影響出口貿易結構的關鍵因素。趙雨霖和林光華(2008)[5]基于傳統引力模型分析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市場狀況,以貿易潛力作為衡量指標,得出雙邊國家呈現“貿易不足”的經貿關系。盡管傳統的引力模型被大量用于雙邊貿易研究之中,但是傳統引力模型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方面,基于無摩擦貿易的前提假設,只擬合測算得出影響因素的平均效應,忽略貿易阻力的負面影響,實證結果的可信度降低,另一方面,重要但是難以測量的貿易影響因素被納入隨機擾動項,僅僅探討易于觀測的因素,測算出來的貿易潛力與實際潛力偏差較大(Armstrong,2007)[6]。

隨著隨機前沿估計法的提出(Aigner等,1977)[7],部分學者開始將隨機前沿估計方法與傳統的引力模型結合起來,并運用到貿易領域來研究雙邊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Ravishankar和Stack,2014;Tamini等,2016)[8-9]。魯曉東和趙奇偉(2010)[10]基于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貿易值作為研究樣本,運用隨機前沿分析的方法估計出口的潛力,研究發現人為貿易阻力降低了中國的出口效率,中國的貿易潛力增長空間充足。施炳展和李坤望(2009)[11]實證發現貿易潛力與貿易效率反方向變動,兩者共同決定中國出口貿易穩定增長的態勢,且貿易潛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賀書鋒等(2013)[12]基于北極航道的通航環境,探討在此背景下中國進出口貿易效率和出口效率,實證分析發現進出口效率顯著低于出口效率,北極航道相關的國家與中國之間存在極大的貿易增長空間。陳創練等(2016)[13]針對全球85個國家和地區17年間的貿易相關指數,基于隨機前沿模型對比分析OECD和非OECD國家之間的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之間的關系。

當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密切,學者們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從國家和地區的宏觀層面著手,分析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譚秀杰和周茂榮(2015)[14]聚焦于“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潛力和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效率處于不斷增長階段,貿易潛力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文淑惠和張昕(2017)[15]針對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經濟往來,利用隨機前沿時變模型估計貿易潛力,分析得出貿易阻力與時俱增,貿易效率逐漸減弱,進而提出優化產業結構來釋放貿易潛力的政策建議。張奕芳和劉富華(2018)[16]立足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以互聯網內生貿易模型為基礎,從數理模型的角度出發,探討互聯網對出口貿易效率的作用機制,實證檢驗得出互聯網是推動我國出口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聚焦傳統國際貿易,例如考慮國際金融危機的外在貿易阻力(張會清,2007)[17],基于“自然貿易伙伴”的研究假定(王亮和吳浜源,2016)[18],選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燈光數據(宗慧雋和王明益,2018)[19],從多個視角著手研究貿易效率和潛力,類似的深入分析并不少見。

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跨境電商作為對外貿易的新興業態,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帶一路”中跨境電商的發展逐步成為學者們研究熱點。朱妮娜和吳莉(2015)[20]從我國的《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報告》出發,詳實分析其發展潛力,認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是助推“一帶一路”貿易暢通的應有之義。劉小軍和張濱(2016)[21]基于跨境電商物流中產生的諸多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意見來改善“一帶一路”跨境電商物流設施落后等問題。羅娜和羅樂娟(2018)[22]針對“一帶一路”跨境電商的高速發展現狀,實證檢驗其對進出口貿易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唐紅濤和劉海鷗(2010)[23]運用因子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影響電子商務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因素,張益豐和王晨(2019)[24]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探討與中國跨境電商聯系緊密的8個國家,根據對伙伴國出口貿易潛力大小,劃分為潛力再造市場、潛力開拓型市場和成熟市場,并對比傳統國際貿易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

總結以上文獻可知,第一,當前學者研究雙邊貿易潛力和效率時,大多從傳統的引力模型轉向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第二,關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效率和潛力研究,主要聚焦于傳統的國際貿易。第三,就“一帶一路”與跨境電商之間的相關研究更多的是定性研究,僅有少數學者基于傳統的引力模型定量研究其效率和潛力?;诖?,本文將以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為研究對象,運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重點研討2009—2018年其跨境電商效率和潛力,實證分析影響跨境電商規模增長的因素,以期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推動“一代一路”中跨境電商的高質量發展。

三、模型構建

(一)理論模型構建

基于雙邊貿易的截面數據,利用引力模型測度貿易效率,借助最小二乘法擬合得到貿易潛力,是學界的普遍做法。但傳統引力模型測算的擬合值聚焦于模型中控制變量所呈現的平均效應,引力模型度量的“貿易潛力”與經濟意義上的進出口貿易潛力存在差異,加之實證分析中選取較多類似地理距離的客觀貿易阻力,而難以觀測和跨時變動的主觀貿易阻力易被納入擾動項中,因而傳統引力模型估計的貿易潛力和貿易效率與實際情況存在偏誤。本文將廣泛應用于生產函數技術效率的隨機前沿引力思想引入傳統引力模型中,將被忽略難以度量的貿易影響因素歸入貿易非效率項中處理,實現“前沿水平”中貿易最優化,減少其對模型估計可能出現的偏差。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

(1)式中,Tijt表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跨境電商規模,i表示中國,j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xijt表示引力模型中設定的影響貿易規模的因素,比如地理距離、經濟規模、人口等等。β表示待估計的參數,vijt表示隨機誤差項,服從正態分布,是貿易中不可觀測的影響因素,uit表示貿易的非效率項,服從半正態分布或結尾分布。(2)式是對(1)式取對數,vijt-uit表示模型設定中的復合誤差。

(3)式中將時間加入貿易的非效率項構建時變模型,當η>0 時,貿易非效率項隨著時間遞增,當η<0時,貿易非效率項隨著時間遞減,當η=0 時,貿易非效率項不隨著時間改變,模型轉換為時不變模型。(4)式中,Tijt*為貿易效率,表示利用模型估算得出的前沿貿易額,而TEijt表示實際貿易額與前沿貿易額的比值。

(二)經驗模型構建

以上述隨機前沿模型為基礎,本文主要關注影響雙邊跨境電商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選定經濟規模、市場規模、互聯網普及率、外貿依存度、地理距離、以及是否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等變量構建模型。因此,本文將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雙邊跨境電商模型具體形式設定如下:

在式(6)中,i表示中國,j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Tijt表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在t時期的跨境電商規模,β0表示常數項,β1至β 8表示各個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其余變量含義如下:gdpjt和gdpit分別表示t時期j國和i國的經濟規模,由國內生產總值用來衡量。一般認為,經濟規模越大,進口國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越大,出口國對產品和種類的生產能力越強,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越高。cityjt和cityit分別表示t時期j國和i國的市場規模,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市場規模越大,進口國的消費需求越大,出口國選擇該國作為目標市場的機率越高,跨境電商效率越高。netjt表示t時期j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由互聯網接入比例來衡量,互聯網普及程度越高,跨境電商中面臨的信息搜尋成本、溝通成本和冰山成本大大降低,理論上互聯網普及對跨境電商效率具有正影響?!糪"depen\" 〗_\"jt\" 表示t時期j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由進出口總額占其GDP之比來衡量,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進口國和出口國對外國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具有更高的容納和接受能力,跨境電商效率和潛力與其呈現正向促進關系?!糪"dist\" 〗_\"ij\" 表示i國與j國間的地理距離,由兩國首都間距離作為兩國地理距離的替代變量,于傳統貿易而言,兩國之間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高,是雙邊貿易往來重要的阻礙因素之一,但由于跨境電商“去中介化”效應,距離對于跨境電商的影響變得復雜多樣化,呈現了“距離之謎”?!糪"fta\" 〗_\"ij\" 為模型中的虛擬變量,表示i國與j國間是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由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作為參考,若兩國之間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則變量取1,反之取0;\"v\"_\"ijt\" 為隨機干擾項,服從均值為零的正態分布;\"u\" _\"ijt\" 為非貿易效率項,同時與\"v\" _\"ijt\" 相互獨立,表示未能納入的非貿易效率因素,包括文化差異和制度差異等諸多方面。

(三)數據說明

囿于2019部分數據存在缺失值,本文選取2009—2018年為研究區間,選取“一帶一路”沿線除中國外的61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分別為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孟加拉、保加利亞、巴林、波黑、白俄羅斯、文萊、不丹、塞浦路斯、捷克、埃及西奈半島、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克羅地亞、匈牙利、伊拉克、以色列、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柬埔寨、科威特、老撾、黎巴嫩、斯里蘭卡、立陶宛、拉脫維亞、摩爾多瓦、馬爾代夫、黑山、蒙古、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塔爾、羅馬尼亞、新加坡、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斯洛伐克、馬其頓、阿聯酋、希臘、印度尼西亞、印度、伊朗、馬來西亞、波蘭、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泰國、土耳其。采集各國官網電商大數據,采取線性插值法對重要數據進行補充整理,除虛擬變量外,其余所有數據取自然對數來消除異方差,所有變量均通過單位根檢驗為穩定序列,可以使用序列的原始數據直接進行回歸,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

本文以2009—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規模為基礎,運用Stata14.0軟件進行隨機前沿模型的參數估計,將貿易非效率項的時變模型和時不變模型,估計結果報告在表2中。

基于表2的基準回歸結果,首先進行時變模型和時不變模型的選擇,根據η值的顯著性來判定,時變模型的η值在1%的水平上顯著,可以得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跨境電商的非效率項,即貿易之間的阻力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η值系數為正,標明其貿易阻力不斷降低,而貿易效率呈現上升態勢。故對于該模型的基準回歸分析聚焦于時變模型的估計結果,就經濟規模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系數顯著為正,影響系數為0.948,而中國的經濟規模變量失去了顯著性,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越大,其對中國所供給的商品和服務需求越大,這表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跨境電商的規模提升主要依賴于沿線國家經濟規模的擴大。而市場規模與經濟規模的影響恰好相反,中國的市場規模系數高達11.231,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規模不具顯著性,表明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是推動跨境電商規模增長的中堅力量。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對外貿易依存度對跨境電商規模均呈現顯著的正向作用,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較互聯網普及率而言,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系數更大,這說明以上兩種變量能起到促進跨境電商規模增長的作用,且對外貿易越開放,跨境電商規模增長越快,這與本文預期一致。地理距離對跨境電商規模的提升作用不顯著,且符號為正,這與傳統國際貿易的距離影響不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跨境電商作為新型的“貿易中介”,運送貨物以快遞郵寄為主,加之遠洋運輸技術日新月異,地理距離對跨境電商規模的影響較為復雜,這也符合前文的預期。最后,描述是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虛擬變量,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中國在與自由貿易區伙伴進行貿易往來時,遵循“自然貿易伙伴”的原則,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增加會大幅度地提升跨境電商規模。

(二)基于人均收入分類的回歸結果

由于人均國民總收入收入反映了居民的消費水平,進而影響其對于跨境電商的參與度,借鑒宗慧雋和王明益(2018)[19]的做法,根據2011年世界銀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分類,以1025美元、4036美元、12496美元的人均收入門檻分為四類經濟體:低收入經濟體、中低收入經濟體、中高收入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按照本文選取的61個樣本,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國家,模型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的高收入和中低收入估計的η值,系數分別為0.07和0.04且不顯著,說明這兩種類型的國家選擇時不變模型更為有效,而中高收入的國家存在顯著的η 值,故中高收入的國家選擇時變模型進行回歸較為合理。由表3的具體回歸結果來看,各個影響因素對跨境電商的作用,呈現相似性與差異性并存的情況。

就經濟規模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對跨境電商規模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且中高收入國家的經濟規模影響系數最大,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較多中高收入國家處于經濟轉型的發展階段,故經濟規模增長幅度較大,對跨境電商規模的正向作用最為顯著。而中國經濟規模對跨境電商規模的影響則各有差異,對于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國家而言,中國經濟規模的影響為負向,于中高收入的國家而言,表現為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由于相較于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國家,中高收入的國家更加依賴于中國經濟規模增長所釋放的巨大產能,這也是中國跨境電商向該類國家出口的內在動力。對比市場規模,其對跨境電商規模的影響更為復雜多變。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市場規模的系數和顯著性,高收入國家與中國跨境電商的增長更加依賴于中國的人口紅利和購買能力,中低收入的國家恰好相反,其市場規模系數顯著為正,據此分析中國與其跨境電商往來為需求拉動型,市場規模對中高收入國家的影響不顯著?;ヂ摼W普及率對于跨境電商規模的發展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國家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互聯網作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基礎和平臺,其重要作用的作用不可忽視。對外貿易依存度強有力地推動中國與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國家的跨境電商,這與前文的基準回歸結果基本一致,但對于中低收入國家其影響系數為負值,可能的原因是中低收入國家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要素,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進行投資,成為細分跨境電商目標市場,因而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檢驗結果與預期結果存在差異??缇畴娚痰某霈F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出現了“距離消亡”現象,也即距離對跨境電商的阻礙作用顯著降低,從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與中國的跨境電商往來。而中低收入國家囿于其運輸基礎設施和通信網絡設施水平,距離仍然是阻礙其貿易發展的因素?!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虛擬變量對以上三種類型的國家均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與本文預期完全一致。

(三)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估計

借鑒孫金彥和劉海云(2016)[25]的處理方法,本文并未具體測算得出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潛力,而是在文中測度出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根據兩者存在負向的相關性,跨境電商的廣義虛擬經濟效率越低,其跨境電商潛力越高,進而估計相應的潛力大小。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在0.1以下的有28個國家,0.1~0.5之間的有20個國家,0.5以上的有13個國家,總體而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跨境電商效率處于較低水平,樣本中將近一半的國家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值處于0.1以下,三分之一的國家處于中下游水平,尚有巨大的跨境電商潛力亟待釋放。由于本文篇幅有限,故只列出各個類別中跨境電商最有效率的前5個國家和效率最低的前5個國家,由表4可知在這三類別中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最高的分別為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蒙古。近年來中國— 中東歐協同投融資合作框架的提出,為“一帶一路”倡議中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而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均屬于中東歐中的重要國家,斯洛伐克作為歐盟中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逐步成為歐洲物流中心之一,跨境電商基礎設施完備,移動支付市場成熟。盡管保加利亞跨境電商的滲透率有待提高,但是物流發展基礎設施完善,在歐盟跨境消費的推動下,跨境電商增長迅速,這兩國的跨境電商效率穩居前列。中低收入國家行列的蒙古憑借著其天然的區位優勢,加之完善的運輸體系,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與中國簽訂了“國際物流合作備忘錄”,跨境電商增長幅度顯著,中蒙之間的跨境電商進一步推動“網上絲綢之路”發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此外,在這三類別中跨境電商效率最低的國家為文萊、馬爾代夫和不丹,分別為0.013、0.006、0.014,囿于政策指引不足,文萊與中國的貿易持續下滑,跨境電商效率較為匱乏,其中而馬爾代夫的支柱產業是旅游業與航海業,與中國貿易基礎薄弱,不丹作為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跨境電商往來也受到抑制,故以上三個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跨境電商效率有待提升,存在較大的貿易潛力增長空間。

由圖1可知,無論是中高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還是高收入國家,其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均呈現了逐年上升趨勢,其中高收入國家的跨境電商效率顯著高于其余兩類國家,中低收入國家次之,而中高收入國家位列最末。高收入的國家往往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跨境電商市場、存在完善的物流、倉儲、支付等基礎設施體系、具備相當雄厚的貿易基礎,不難理解其測算得出的平均跨境電商效率居于前列。然而中高收入的國家卻低于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跨境電商效率,這與本文預期存在差異,原因可能是相較于聚焦于傳統國際貿易的中高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的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迅猛,大部分的中低收入國家分布在東南亞地區。作為僅次于中國和印度之后,最具有跨境電商潛力的東南亞市場,擁有數10家活躍的跨境電商平臺諸如Lazada和Shopee,抓住了互聯網覆蓋率極高、消費需求旺盛的市場特點,針對該細分市場精耕細作,跨境電商效率逐年增長,使得東南亞地區與中國之間跨境電商實現了質的飛躍。中高收入國家應當不斷完善其跨境電商基礎設施,針對特定化的消費者偏好細分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經貿合作,有效釋放貿易潛力。

五、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選取2009—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的跨境電商大數據為研究樣本,利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商效率和潛力,并探討影響跨境電商規模增長的因素,實證研究結論如下:(1)就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規模而言,貿易阻力隨時間變化而不斷下降,跨境電商效率處于快速提升的發展態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互聯網普及率、對外貿易依存度以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變量均呈現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表明良好的對外開放政策、完善的跨境電商基礎設施和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跨境電商規增長;雙邊的地理距離對跨境電商的影響并不顯著,側面說明跨境電商不受距離的明顯約束作用,凸顯跨境電商“去中介化”的特征。(2)基于人均收入水平分類的回歸結果表明:中高收入的國家貿易阻力隨時間變化,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的國家貿易阻力變化不明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規模、互聯網普及率和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仍是推動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囿于運輸物流水平,中低收入國家中,地理距離對其跨境電商仍具有負面影響,對中高收入和高收入體現為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3)基于人均收入水平分類的跨境電商效率結果顯示:高收入國家的跨境電商平均效率最高,中低收入國家次之;中高收入國家跨境電商平均效率最低,貿易潛力巨大??傮w而言,上述三類國家的跨境電商平均效率均低于0.5,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商效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應當采取措施來釋放蘊藏的跨境電商潛力。

(二)政策建議

為最大限度地釋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潛力,實現跨境電商廣義虛擬經濟效率的提升,我國仍需積極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使跨境電商成為沿線國家真正的經濟增長點。第一、積極舉行雙邊或多邊的貿易談判,擴大自由貿易協定伙伴國的覆蓋面,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國家簽署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搭建企業間互利合作的高效平臺,降低貨物流通的關稅成本,減少非關稅壁壘等貿易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跨境電商效率。第二、建立我國跨境電商綜合服務體系,連接貿易過程中的商檢、繳稅、退稅、結匯和通關等流程,實現電子化和一體化的雙重目標??缇畴娚虘プ底纸洕l展的新浪潮,在中國與“一帶一路”經貿合作中打造智能融合的格局,推動商品準入體系、檢驗檢疫標準、產品檢驗認證等項目的互認,發揮其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競爭優勢,釋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商潛力。第三、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擴大對包含5G技術、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在內的新基建投資。一方面可以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政策號召,助力我國傳統基建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通訊手段和物流技術的完善能夠大幅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的參與程度,構建高效低成本的聯通網絡體系,使得跨境電商成為設施互通的重要抓手。第四、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良好的跨境電商新生態,在貨物監管制度、跨境電商平臺治理、貿易便利化方面和市場秩序維護等方面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文件,在《電子商務法》的基礎上,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配套法規的適用性,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入活躍而高效的跨境電商舞臺。

參考文獻:

[1]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Suggestions for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M]. New York, The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2]Egger P. An Econometric View on the Estimation of Gravity Model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rade Potentials [J]. World Economy, 2002, 25(2):297-312.

[3]Nilsson L. Trade Integration and the EU Economic Membership Criteria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4):807-827.

[4]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02):3-12.

[5]趙雨霖,林光華.中國與東盟10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的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12):69-77.

[6]Armstrong, S. Measuring Trade and Trade Potential: A Survey [R]. Asia Pacific Economic Paper, 2007, No.368.

[7]Aigner, et al.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77, 6(1):21-37.

[8]Ravishankar, Stack. The Gravity Model and Trade Efficiency: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otential Trade [J]. World Economy, 2014, 37(5):690-704.

[9]Tamini L, et al. Trade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of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An Application of a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J]. Cahiers De Recherche Create, 2016(4):1-37.

[10]魯曉東,趙奇偉. 中國的出口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0):21-35.

[11]施炳展,李坤望. 中國出口貿易增長的可持續性研究——基于貿易隨機前沿模型的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06):64-74.

[12]賀書鋒,平瑛,張偉華. 北極航道對中國貿易潛力的影響——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08):3-12。

[13]陳創練,謝學臻,林玉婷. 全球貿易效率和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7):27-39.

[14]譚秀杰,周茂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5(2):3-12.

[15]文淑惠,張昕. 中南半島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7(10):97-108.

[16]張奕芳,劉富華. 互聯網貿易、出口效率改進及經濟增長效應——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新理論解釋[J].經濟問題探索,2018(08):115-124.

[17]張會清.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潛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7(07):85-95.

[18]王亮,吳浜源.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潛力——基于“自然貿易伙伴”假說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經濟學家,2016(04):33-41.

[19]宗慧雋,王明益.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潛力和貿易效率——基于夜間燈光數據的實證考察[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06):125-133.

[20]朱妮娜,吳莉.“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商發展潛力及趨勢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5(12):134-137.

[21]劉小軍,張濱.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6 (05):115-120.

[22]羅娜,羅樂娟. 基于“一帶一路”的跨境電商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20):132-134.

[23]唐紅濤,劉海鷗. 我國電子商務上市企業成長性實證研究(2004-2008)[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0(02):60-71.

[24]張益豐,王晨. 中國跨境電商出口貿易潛力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部論壇,2019(05):85-92.

[25]孫金彥,劉海云.“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貿易潛力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6(06):99-106.

收稿日期: 2020-04-06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18A299),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開放課題項目(JD-KFKT-2019-ZD-01),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20YJA790068)。

作者簡介: 唐紅濤(1977—),男,湖南衡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廣義虛擬經濟。

城市經濟結構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二、三一型基礎上不斷的優化,但是,無論從靜態還是動態的角度來分析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許多問題仍然存在。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時期,急需國家政策的制約目前而言我國產業結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扭曲,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業中,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和就業結構嚴重錯位。

(2)第二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長新生行業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國缺乏高增長性、帶動力強的支柱行業,這是經濟增長乏力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來的IT和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雖然很快,但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夠完善,導致其中的泡沫十幾分嚴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導致今年的高增長行業的不堪一擊。

(4)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我國的服務業發展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用三種國際上常用的指標衡量,我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低10~17個百分點,而且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扭曲,沒有正確的政策來制約,從而使得服務行業目前而言一片混亂。

(5)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壓力。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眾多,我國工業化所面臨的國土、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等問題,是其它絕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未曾遇到過的。我國如果模仿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消費模式,我們自己和整個世界都將難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取向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經濟經歷了不斷開放的過程,但中國的產業結構政策整體上仍然是在封閉或準封閉的環境下推行的。如果說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那么,“入世”作為外在的強制因素,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的功能,而且直接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構成和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配置。

1.入世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空間的影響。一國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管理貿易,包括采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方式限制同類商品的進口和用財政補貼、政府出口信貸等方式鼓勵出口;二是優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資、優惠貸款、優先滿足政府扶持的產業引進技術、進口原材料對外匯的需要等。在相對封閉的經濟條件下或者在能夠得到發達國家包容的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能夠運用這兩種政策工具調整產業結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發達國家不再包容并轉向關注經濟競爭和要求嚴格執行世貿組織規則的今天,管理貿易和優惠措施等產業政策工具的運用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從管理貿易看,WTO的一系列規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員國獨立的貿易政策權。在WTO的非歧視貿易原則框架下,中國已不可能用高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市場和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各種非關稅保護也受到了嚴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貿易政策工具的情況下,以發展主導產業、重點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產業結構政策相當程度上也就無法實行。同樣,在WTO的框架下,各種旨在扶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優惠措施也在

相當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間。因為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各國政府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如果政府選定產業內的所有內外資企業為扶植對象,不僅超出了政府財政等資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義。如果選定部分內資企業為扶植對象,則又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梢?,入世極大地限制了產業結構政策施行的空間,導致產業結構政策效應大大弱化,具有歧視性和傾斜性的產業結構政策將趨于無效。入世對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著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功能的增強和市場配置資源主導地位的確立。政府應盡快適應這一變化,及時把政府的產業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產業轉向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創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上,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和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市場價格的作用,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入世后的中國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1)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將加快。當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社會,它們在致力于發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產業、第三產業的同時,逐漸將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相對滯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完成工業化之后,也開始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它們在承接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其它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勢必有力地促進中國的產業重組。一方面,中國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大量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使得中國日益成為外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國政府要履行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章程,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環境,逐步取消對外資企業在融資、銷售市場和經營領域等方面的各種限制,使外資企業享受到國民待遇。外資企業經營環境和經營條件的改善,將有力推動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加速外國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從而引起中國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

(2)產業結構的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模式已經由單純的國家間的產業分工轉化為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并存。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經濟,這就使得中國不僅能夠根據本國的資源優勢,參預國際產業分工,而且能夠深入到國際產業內部組織生產,參預在整體上處于劣勢而在產業鏈條上仍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一產業的生產和競爭。因此,國際產業分工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不同技術水平的產業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并存。同時,參預國際較高層次產業內部的分工,也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演進奠定了技術和管理基礎。

(3)入世將使中國產業由均衡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入世后,中國在贏得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的同時,也要向世界其它國家開放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將融為一體,國內競爭力也直接表現為國際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發展各產業部門,構建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資源劣勢產業因缺乏競爭優勢很難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發展這些產業,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延緩經濟增長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參預國際市場競爭,則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創造更多的社會剩余,積累更多的資本,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因此,加入世貿組織,不僅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而且客觀上規定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中國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和資源優勢所在,共同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一定技能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在產業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三、相關的政策建議

在我國加人WTO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背景下,產業結構問題日益顯著,產業結構的優化日漸重要,而優化應在市場調節為主,并同時輔之以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盡快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合理化與高級化。以更好的適應世界發展的軌跡,否則只有出局。

(1)把優化第一產業優化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任務,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主產業就要繼續發揮它的主導地位,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低,耕作方式和農產品品種的競爭能力差,優化調整勢在必行,因此,學習西方大國的農業機械化,向集約式農業發展,改變以往的浪費、低效不合理模式。另外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合理配置土地、水、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體現規模經濟,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多種經營,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與現代工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的結合,大力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

(2)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加快工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過渡,將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起來。要大力加強支柱產業的發展,努力培養主導產業,加強對朝陽產業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同時做好夕陽產業的退出政策指導工作。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方面是指通過創造性的知識集約化的發展來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出現經濟服務軟化趨勢。以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旅游、房地產和高等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則代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應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以提升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4)積極探索適應全球化趨勢參與國際貿易的多種形式,目前我國需要認真研究國內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如缺乏自我營銷體系,跨國投資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國外綠色標準壁壘、技術壁壘等新型非貿易壁壘加強等。要像重視外資那樣,制定相關政策,探索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多種形式,改變我國企業單純依靠價格競爭參與國際貿易的狀況。如繼續通過吸引外資進入全球體系,實現產業內分工;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加快認證工作,進入跨國公司全球采購鏈;為建立海外營銷體系提供條件和制度保障。同時,要強化行業協會協調功能,規范企業行為,避免國內企業間惡性競爭。

(5)強化政府在法規及制度建設和維護公平競爭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為生產服務的專門化、社會化提供制度條件;規范競爭行為,阻止地方保護行為,長期不懈地堅決打擊走私和假冒偽劣,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嚴格和強化對環境的保護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上一篇:濱海地區旅游經濟論文范文下一篇:傳播西方經濟理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