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經濟范文

2024-04-07

城市經濟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首先提出西部城市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然后通過對西部城市化現狀的思考,提出通過改變西部二元經濟結構,通過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市場化來促進西部城市化發展.西部城市化道路應根據西部特點選擇合適的城市發展戰略。同時在西部城市化道路上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環境、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西部地區 城市化 二元經濟結構

城市經濟范文第2篇

摘要:為探究高鐵對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文章首先理論分析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利用2005~2016年四川省城市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高鐵對四川區域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為區域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并提高了區域城市的可達性。這對今后開展大規模實證研究提供參考路徑,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關鍵詞:高鐵建設;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可達性

鐵路作為重要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是運輸網絡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高速鐵路的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其建設和發展為區域城市的經濟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和保障。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開通運營里程已突破2萬公里大關,這為區域經濟發展節約了成本、縮短了空間距離和加快了資源和要素的流動速度,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了解到,到2020年,我國將擁有15萬公里的鐵路線路,高鐵線路將達到3萬公里,未來我國將形成“八縱八橫”主要高鐵通道,并以城際鐵路為輔助的高鐵網絡,這將促使我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鐵路負債的情況依舊很嚴峻,大部分高鐵線路處于嚴重虧損狀態,我國鐵路負債已達4萬億。面對這種情形,應該從高鐵對區域城市經濟影響的全局來看待這個問題,所以研究高鐵是如何影響區域城市經濟就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將以四川省內高鐵線路為例,采用面板數據分析的方法,研究高鐵對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高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

在我國運輸體系中,新型的高鐵彌補了傳統運輸方式的不足,豐富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選擇,加快區域內資源和要素的流動,提升了運輸的效率,促進區域城市的經濟增長。高速鐵路對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宏觀性、間接性、長期性、區域性和差異性,主要表象在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對區域可達性影響和對產業結構影響等方面。

1.高鐵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方面。通過高鐵的建設發展以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區域城市的經濟增長,一方面直接通過投資拉動來實現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區域之間的經濟溢出間接地拉動經濟增長。高鐵促進區域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在高鐵建設前、建設中和建成后三個時期,首先在高鐵建設前的投資規劃期間,可以增加在高鐵沿線區域城市的投資布局,推動經濟發展;其次是在高鐵建設中,隨著高鐵自身投資的增加,必會促進相關聯產業投資,從而促進區域城市經濟的增長;最后在高鐵建成后,高鐵的間接效應就越發明顯,拉近區域內人員的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增加區域之間的經濟往來,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2.高鐵對區域城市可達性的影響方面??蛇_性表示的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難易程度,區域城市內的可達性呈現的是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相互作用的容易程度。區域城市之間的距離、到達時間以及交通便捷程度等都決定了區域城市之間的可達性程度。高鐵的開通 首先是豐富了所在的地區的交通運輸方式,提升區域城市之間的可達性,使得區域之間更易于達到;其次,高速鐵路的開通運營改變了原有地區的經濟地理位置,使其更具區位優勢,利用經濟增長;此外,某一區域貫通高鐵后,將這個區域站點城市加入到互聯互通的高鐵網絡中,進一步該區域的交通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最后,由于高鐵的時空收縮效應使其沿線城市周邊的鄉鎮和農村也能夠受到高鐵帶來的輻射效應,促使區域中心城市向高鐵沿線城市拓展,這也加快了我國城鎮化進程。

3.高速鐵路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方面。一方面,高鐵建設自身不僅會推動我國高鐵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而且也會帶動鋼鐵、電子設備、機車制造業、動力燃料以及沿線能源采掘業等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也是促使地區產業轉型,以及帶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好的契機;另一方面,高鐵的開通運營在帶動區域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促使區域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轉型,經濟落后地區又可以接下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帶動其經濟發展。在以上兩個方面的帶動下,高鐵的建設促進了區域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此外,高鐵利用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使第三產業產生間接經濟效益,刺激區域內外的經濟消費,促使區域城市的經濟表現出多元化。

二、實證分析

以面板數據和描述性統計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分析高鐵對區域城市經濟增長影響是否顯著、影響程度是否相同;再以區域城市為研究對象,分析高鐵開通后可達性、三大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研究高鐵對四川省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選取高鐵經過四川省的四個城市為研究對象,依次為:成都、綿陽、達州、遂寧。選取四個城市2005~2016年相關數據,將高鐵作為虛擬變量(DUMD)引入模型中,建立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研究高鐵對每個區域的影響情況。模型中所使用的解釋變量為鐵路運輸指標:鐵路客運量(KYL)、鐵路貨運量(HYL),被解釋變量為:區域生產總值(GDP)。

面板回歸方程為:

GDPit=α0+β1KYLit+β2KYLit+β3DUMDit+εit

通過Eviews軟件,創建面板數據,經過豪斯曼和似然比檢驗,此面板數據適合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通過模型的回歸結果得到R2為0.814,這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截距項、客運量和貨運量回歸系數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回歸方程各變量的回歸系數均是顯著的。虛擬變量的P值為零,表明高鐵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著的,它的開通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增長。但是,對于這4個不同規模、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高鐵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同的。

(二)對沿線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分析

選擇高鐵沿線城市成都、綿陽、達州和遂寧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對沿線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數據來源于歷年四川省統計年鑒。利用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的優化,如圖1所示。

成都市和遂寧市是2009年9月26開通運營的成遂渝線動車線之后,開始進入動車時代,達州市是在2010年9月20日成達動車線路運營后開始有了動車,綿陽市是在2014年12月20日成綿樂線城際高鐵開通后進入高鐵時代。從圖1中可以發現,四個城市的第三產業產值所占比例總體上呈現先降低,后平穩升高的變化趨勢,尤其是對于遂寧和達州兩個城市的增勢更快,這就可以說明隨著高鐵或者動車的建設使四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越來越優化。從這四個城市區域三大產業產值所占比重分析,這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近年來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環境資源的壓力不斷增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也需要提升自身競爭力,都需要第三產業的支持。四川高鐵的建設開通,為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為促進當下經濟增長提供新潛力、新空間。

(三)對區域可達性的影響分析

采用“有無對比法”研究動車或高鐵開通前后,沿線城市到中心城市的以鐵路為運輸方式的可達性變化情況。選取綿陽、達州、遂寧、樂山四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四個地區到中心城市的可達性變化,選擇加權平均旅行時間來度量高鐵或動車開通前后到中心城市的可達性變化。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的省會,也是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這與高鐵有著密切的聯系;重慶市是我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也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對四川省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選擇成都市和重慶市作為相關中心城市。加權平均時間公式如下:

Ai表示城市i 到達中心城市的加權平均時間;Tij表示表示城市之間以鐵路運輸同行時間的平均值,選取開通高鐵前與開通高鐵后的列車通行時間數據;Mij表示各個經濟中心的當年生產總值,代表了經濟中心的經濟實力。通過整理計算,可以得出四個城市到各中心城市的可達性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可以看出,高鐵開通以后,區域城市的可達性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樂山的可達性變化最大,其次為達州、綿陽、遂寧,由于遂寧市位于成都市和重慶市之間,處于成達鐵和成渝等鐵路干線交匯處,且是成渝經濟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鐵路交通本身就會比其他地級市發達,所以可達性變化率較小;樂山市鐵路運輸方式的可達性在高鐵通后提升了18.6%,說明由于高鐵的開通,使得樂山地區鐵路運輸方式的可達性得到很大提升,樂山在四川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因此看出,高鐵的開通運營不僅可以增長區域城市的可達性,加速區域城市之間的資源和要素的流動,也縮短了區域城市與各大中心城市的空間距離,加強空間聯系,從而推動區域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結論

本文為探究高速鐵路對四川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分析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的作用機制,發現高速鐵路會提高區域可達性、影響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就業。利用實證分析得出,高鐵對四川省內區域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的,但影響程度不同;高鐵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第三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高鐵開通以后,提高了區域城市的可達性,并加強與經濟中心和中心城市的空間聯系,推動了四川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玉萍,唐青,付來美,等.高速鐵路建設對長三角經濟區城市化發展的影響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7(06).

[2]劉莉文,張明.高速鐵路對中國城市可達性和區域經濟的影響[J].國際城市規劃,2017(04).

[3]高云君.讓高鐵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助推器[N].四川日報,2018-06-12.

[4]魯萬波,賈婧.高速鐵路、城市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等——來自中國的經驗數據[J].華東經濟管理,2018(02).

[5]李彥,王鵬,梁經偉.高鐵建設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空間經濟關聯的改變及影響分析[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8(03).

[6]高華榮.高速鐵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

城市經濟范文第3篇

摘要:樓宇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的有效途徑,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近幾年樓宇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經濟運行中也越來越活躍。樓宇經濟的主要載體是功能性版區、商業樓和區域性設施,主要是通過吸引企業入駐,來增加收入來源,從而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效益。本質上屬于一種密度高且相對集約、資源共享的經濟形態。但是樓宇經濟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與政府職能缺失之間的矛盾需引起重視。文章淺談城市中心樓宇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樓宇經濟;政府職能轉變;新經濟發展

近年來,人口不斷增長,城市用地緊張問題日漸凸顯,樓宇經濟作為新型經濟形態也應運而生。樓宇經濟的出現,突破了中心城區土地資源匱乏的限制,給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空間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樓宇經濟的定義和內涵

(一)樓宇經濟的定義

樓宇經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形式,出現的時間比較短,近幾年才被人所熟知,主要特點是具有相對集約性、資源共享性和高密度性。主要的開發主體是功能性版區、商業樓和區域性設施,即通過引進各式各樣的企業入駐,來獲得收入、帶動人員流動,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其主要服務對象比較廣泛,但大多集中在現代服務業,例如網絡公司、金融行業、咨詢公司、高科技公司和旅游業等。

(二)樓宇經濟的內涵

樓宇經濟的出現打破了以往的發展格局,突破中心城區面積的局限,給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樓宇經濟目前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的稅收來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梢哉f,樓宇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城市綜合功能的有效途徑,更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但到目前為止,關于樓宇經濟并無權威定義。大多數專家和學者認為,所謂樓宇經濟,是適宜在國際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區生存發展,主要發展載體是功能性版區、商業樓和區域性設施,如可通過出租、招商等手段引進各式各樣的企業入駐,形成出租、引資、留資、增收等一套完整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增收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全新的經濟發展形式。根據樓宇經濟實際運行狀況,商務樓宇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它是城市化推進過程中,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傳統工業“漸退式濃縮”的必然產物,但通過商業操作讓商務樓宇產生經濟效益才是樓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

本質上看,樓宇經濟突破了傳統的思維,向空間借力,從空間維度實現樓宇經濟的發展,讓有限的土地資源變成了空間的無限可能,把平面土地和空間概念聯系起來經營,從而提高了原有土地的使用率和產出率,為城區發展培育了恒久稅源,更好地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樓宇經濟的主要模式

(一)樓宇經濟是集約型經濟

在當前我國經濟“調結構、促轉型”的環境下,樓宇經濟通過產業集聚和輻射效應,進行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培育優質持續性稅源,逐步成為最具活力的城市經濟發展形態,因此也成為各城市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眾多城市將樓宇經濟作為破解空間制約、促進產業聚集、推動轉型發展的戰略舉措,高起點實施樓宇規劃建設,強力推動樓宇經濟品質化、高端化、精細化發展,使樓宇經濟逐步成為引領城市轉型發展、產業優化升級、財政持續增收的強力引擎。例如,重慶渝中區以“長江上游地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和總部經濟基地”戰略定位與“內陸香港”城市理想為指引,推動區域經濟集約、快速發展,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堅持向藍天要空間、向空間求發展,全力打造樓宇經濟發展高地。

2. 樓宇經濟是聚集化經濟

樓宇經濟像一個巨大的磁場,通過樓宇的招商引資,吸引相關的要素在特定的空間集聚。一方面,大批企業集中在一棟商務樓宇中從事各種經濟活動,資本、技術、信息、知識、人才等高度聚集;另一方面,眾多商務樓宇集中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功能良好、配套齊全的商圈。與此同時,樓宇經濟又把特色樓作為主要賣點進行宣傳,也就是引進某一行業的龍頭企業,這會帶動行業內部的企業或者是其他行業的企業進行入駐,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吸引者角色,從而達到集約和資源貢獻的目的,最終形成集約效應。比如現在市場上就已經存在很多大家所熟知的外資樓或者是金融樓等。在山東濟南,有一塊商務中心區就立足自身的區域優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商業樓宇,如山東商會大廈,就吸引了阿里巴巴、微軟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入駐。

(二)樓宇經濟是集成式經濟

由于技術集成和研究方法集成在經濟中的出現,集成經濟被人們所熟知。集成經濟也是一種形式比較新的經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經濟運行中的新形式和新潮流。其實樓宇經濟的價值不只是企業入駐過程中的租金,在商業樓宇開發建設及周邊配套方面都會產生經濟效益,可以帶動周邊一系列商業活動的發展,比如商業、餐飲、娛樂等行業也會借東風迅速發展起來。不僅如此,因為人員和企業的集聚,政府也會加大改變周邊環境的決心,提升周邊的環境質量,同時也會在地鐵、公園的規劃設計上予以傾斜,從而實現一個良性循環,在提升周邊區域價值的同時實現所謂的集成經濟模式。

三、政府在樓宇經濟發展中的職能缺位

(一)針對商務樓宇開展公共服務的不足

政府具有四大職能,分別是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針對商務樓宇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恰恰是政府社會職能的缺失,社會職能通常是指具有公共性,無法由市場自發解決,個人或私有組織也不愿意或無力承擔,而必須由政府來承擔的一些職能。自1994年分稅改革以后,中央財政收入穩步快速增長,而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則相對緩慢。由于地方財力不足,地方政府以經濟為先的發展理念及職能轉變不徹底等原因,導致我國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普遍存在總量不足,效率低下,質量不高,輻射作用自然影響到商務樓宇開展,具體表現為:一是配套基建服務滯后。商務樓宇往往聚集在市區繁華之地,是金融聚集區,這其中的一大劣勢就是配套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辦公要求。由于市中區寸土寸金,停車場問題、物業協調問題日益暴露,解決問題進程緩慢。如果基建服務缺失問題無法被有效解決,那么商務樓宇可能會成為空中樓閣。二是樓宇入駐企業行政成本高昂,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規劃,對于早準備入駐商務中心區的企業,早日落戶應為水到渠成一事,但是種種手續繁雜大大減緩了落戶的進程,無形之中拖緩了企業規劃,也增加了企業的負擔。三是人才服務不力,人才對于每個行業來說是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未來推動商務中心區的發展方面一定也離不開高端人才的驅動,然而,目前大部分市中心區對于人才的扶持政策和服務還很不到位,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亟待完善。公益活動的缺失未能填補年輕員工心中的空缺,樓宇內不同企業之間也便缺乏了交流,少了合作機會。

(二)開展企業服務不夠規范

樓宇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雖然政府在服務企業的力度、深度和程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與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要求相比,還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進。政府對樓宇經濟發展的研究還不夠,深入走訪樓宇經濟企業的次數不多,還未對企業所面臨的問題達到真正了解,更不用提切實解決其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三)服務方式缺乏創新

政府服務方式單一。以崇安區出臺的樓宇經濟發展政策文件為例,對高端人才和對樓宇業主提供的獎勵都包含在稅收獎勵內,且無統一和具體的標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緩解一時,長久下去便會出現問題,也無法很好的讓人才留下來。

(四)政府機構間的協調問題

樓宇經濟雖然已納入政府的扶持內容中,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有很多不順暢的地方,政府管理存在不順和職能分散的現象,這就導致推動樓宇經濟發展缺乏一個統一的、方向一致的動力。不同板塊交由不同局管理,缺乏一個統一的統籌調控機制。

(五)政府的扶持政策的不夠完善

一是樓宇經濟相關配套政策缺乏操作性,雖然政府針對商務樓宇已出臺相關政策,但可以實際解決問題的成分占比較少,整體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更偏向大概化,也沒有列出按照時間節點的階段性目標。這就使得商務中心區的發展沒有可參考的具體標準。二是配套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市中心區域與周邊開發區相比,政府的扶持力度會有較大的差距,沒有更多的優惠和扶持條件;另一個角度來看,政府對于市中心區域的扶持力度只停留在對招標的企業給予他們更多的優惠政策,而對于地位更加重要的中間商和樓宇物業并不能提供政策的扶持和幫助,也并未為其制定特設獎勵,這就導致企業另覓他鄉,大量優質資源流失。三是扶持政策連續性不足,一個企業在進行投資時,既希望可以減少成本增加利潤,也希望政策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而由于領導層的意見不一致,以及隨著領導層的更新換代,不同思路涌現,扶持政策隨之改變,延續性和穩定性何談。

四、城市中心樓宇經濟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建議

(一)增強捕捉和對接企業需求的能力

政府應科學全面地制定樓宇經濟發展長期規劃。為其提供一個具象化標準,削減入駐程序的繁雜性,時時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

(二)規范政府部門回應企業需求的流程

盡可能的考慮到樓宇和企業的需要,并進行針對性的服務和幫助,只有用自己的服務和理念,才能真正的留下企業,留下推動經濟發展的人才。如前文所提到的住房問題、公益活動缺失問題。

(三)提高政府解決企業困難的效率

政府應該建立統一的統籌推進機制,有指導性的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困難,樓宇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府財政稅收獎勵政策的扶持,更離不開政府的精心服務。

(四)組織樓宇業主方及社會力量服務樓宇

采取多元合作模式,充分整合政府部門、開發商、樓宇企業等各個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動樓宇經濟發展??梢砸詤^經濟和信息化局為日常協調部門,以所屬街道為具體推進單位,也可以設立專門的樓宇辦,落實專人負責,為樓宇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五)完善城市樓宇經濟的政策支持

扶持政策要精準有效,爭取做到“一樓一策”,以鼓勵、扶持、服務、指導樓宇經濟發展。

(六)加強樓宇和樓宇內企業管理,構建管理平臺

針對樓宇本身也可以設置獎勵政策,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形成整體協調、聯動發展的樓宇集群。在此基礎上,政府將重點放在行業的龍頭企業上,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吸引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入駐,提升樓宇經濟的活力。

五、結語

在樓宇經濟發展過程中,本文認為,政府應該扮演好“四種角色”,即發展環境的營造者、戰略規劃的制定者、資源要素的統籌者和配套服務的供應者。希望本文對樓宇經濟發展中政府職能的轉變起到一定的參考。

(作者單位:無錫市梁溪區北塘工貿資產管理處)

城市經濟范文第4篇

摘要在現有城市經濟競爭力分析的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城市競爭力相關理論,借鑒國內外評價機構的評價模型和分析體系,構建出湖南省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并對各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提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經濟競爭力;因子分析;湖南大湘西地區

1引言

城市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和客觀存在,它具有經濟上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尤其是規模效益明顯的中心城市,不僅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顯著優勢,更同時成為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以至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自從亞當·斯密在1776年引入民族國家經濟體間專業化和商品交換的概念,并論證其將給所參與者帶來效率和更高物質生活水平后,競爭力這一概念就被運用到國家層面的經濟活動中.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愈來愈重要,這使得城市競爭力研究也更加重要.比如:英國的Paul Cheshire立足于那些會降低城市競爭力的城市問題的存在與否,仔細調查了歐洲城市的情況[2];在墨西哥,Daniel Hiernaux Nicolas也進行了一項有關24個墨西哥城市競爭力的研究[3];在城市競爭力相關概念方面,也有不同的學者對其作出了不同的定義.Porter認為在國家水平上,有意義的競爭力概念是指國家的生產率,并且認為其建立的“鉆石”模型同樣適用于城市,因此,Porter對城市競爭力的定義應該是城市的生產率[4];Peter將城市競爭力定義為城市生產,提供并獲得產品和服務的能力[5];國內學者寧越敏認為城市競爭力是城市在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文化、制度政策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下創造和維持的,為了自身發展在其從屬的大區域中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獲得城市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6];倪鵬飛把城市競爭力定義為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以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7].

城市經濟競爭力作為城市綜合競爭力中主要的部分,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城市經濟競爭力,但是目前對城市經濟競爭力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研究者更多地偏向于對某個區域城市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的分析研究.紀向嵐、郭金耀認為經濟競爭力是構成城市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不斷增強的城市經濟競爭力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他構建了評估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西部12個省會城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評價[8];任兆璋、范閩建立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且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對廣州等10個城市從1990年到2001年的經濟競爭力進行動態分析[9];萬蓉蓉對江西省13個地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深入研究,找出各城市經濟發展的現狀、潛力,重點是發現城市之間經濟差異的原因,并構建了一套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因子分析法與聚類分析法對城市經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10];汪波分別在城市經濟實力、城市經濟潛力和城市經濟競爭力3個方面各選取發展最快和最慢的3年進行分析,探討其影響因素,以其發展較快和發展較慢的經驗作為未來提升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借鑒[11];劉偉宏根據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對福建省9個城市2007年的經濟指標進行了實證分析[12];朱子明、郁鴻勝在梳理國內外城市競爭力的理論基礎上,從國內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建設、貿易與投資、就業與收入4個方面構建起適用長三角核心城市群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數學模型分析了各城市的經濟競爭力[13];蘇明以湖南省縣域經濟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共性分析與個性分析,動態分析與靜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湖南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評價[14];陳文俊、洪濤、賀正楚依據城市競爭力和生態系統相關理論,構建基于PSR框架的湖南省地級城市生態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直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橫向比較分析了湖南省14個地級市的城市生態競爭力情況,明確了現階段影響湖南省各城市生態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評價了各城市的現狀及潛力以及各城市間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和劣勢[15];劉如海對北京、上海兩座城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了各個方面的比較,并與當今世界公認的大都市進行了橫向對比[16].

通過借鑒之前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區各城市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大湘西地區包括婁底、懷化、邵陽、張家界、湘西自治州共5個城市.

2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城市經濟競爭力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一個方面,它是城市競爭力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本文認為城市經濟競爭力是指城市的經濟體系創造財富、提高收入的現實和潛在的能力.為了分析這種能力,本文將從綜合經濟實力、經濟結構和市場消費能力3個維度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2.1構建原則

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不同的學者在構建指標體系中采用了不同的構建原則,本文主要參考和借鑒張雅杰等提出的6點原則[17].

①針對性.城市經濟競爭力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獨立的指標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指標的選擇應以城市經濟競爭力模型為指導,全面的反映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主要內涵.

②可操作性.即指標的數據必須易于搜集與計算,從而減少由主觀因素造成的誤差.

③可比性.要求指標對不同地域范圍、不同時間的城市經濟競爭力都適用,從而使評價結果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比較.

④動態性.城市經濟競爭力是不斷變化的,所選指標應能反映現實狀況.

⑤層次性.構成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要素較多,應按照其層次的高低進行細分.

⑥綜合性.城市經濟競爭力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所選指標應力求全面反映城市經濟競爭力的各個方面.

2.2指標體系

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是對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一種度量標準.對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主要是為了定量地表現城市競爭力及所包括的各個方面,從而對不同時期、不同城市的競爭力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和比較.為了盡可能準確地分析評價湖南大湘西地區各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本文參考陳振光等提出的評價體系[18],并綜合考慮湖南大湘西地區的實際情況,擬從綜合經濟實力(x1~x5)、經濟結構(x6~x10)和市場消費能力(x11~x14)3個維度對湖南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4.3分析結果

從表2~5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湘西地區各城市的單項競爭力以及綜合經濟競爭力情況.①婁底市在市場消費能力與綜合經濟實力上都是領先于其他城市的,尤其是在綜合經濟實力上,說明婁底市具有較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均國內國內生產總值、職工年平均工資以及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這也與婁底作為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息息相關.②張家界在市場消費能力得分上比居首位的婁底市稍低,同時比其他3個城市都高,說明張家界市在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人均年末居民儲蓄、人均年消費性支出與人均地方財政支出指標上領先于除婁底以外的其他城市,這也就說明張家界市在加快旅游業發展步伐的同時,促進了全市經濟的發展,促使其市場消費能力不斷地提高.③在經濟結構方面,懷化市是遙遙領先與其他城市的,這也就說明懷化市在第三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與人均實際利用投資額指標上處于優勢地位.隨著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經濟結構也逐漸成為評判一個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5

在綜合得分上,①婁底市排名第一,也就說明婁底市經濟整體實力相對其他4個城市而言是居首位的,在經濟領域內具有相對優勢.②張家界市與懷化市得分相差不大,分別排名第二與第三,屬于第二層次,也就說明其經濟發展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為了更好的發展,可以借鑒位居首位的婁底市的經濟發展經驗.③湘西州與邵陽市屬于第三層次,相對婁底市、張家界市與懷化市而言,其經濟競爭力比較弱,需要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城市經濟競爭力.

5提升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的

對策與建議

通過構建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模型得出各單項競爭力的得分,進而得出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得分及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大湘西地區各城市自身的經濟狀況,并對大湘西地區各城市之間進行了橫向比較.通過五個城市的對比,可以看出:

第一,指標層中各指標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也即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這樣才能引導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朝正確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經濟競爭力.

第二,從單項競爭力看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排名,市場消費能力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衡量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城市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綜合經濟實力主要反映城市GDP等值,是衡量一個城市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綜合經濟實力越強,則越能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經濟結構是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的經濟結構越合理,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帶動經濟的發展.

第三,作為大湘西地區經濟競爭力最強的婁底市應該充分發揮帶動作用,拉動其他城市共同發展經濟,張家界、懷化、湘西州、邵陽四個城市應該借鑒婁底市或是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經驗,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資源環境、人文環境等特點,側重經濟競爭力的某一特色領域,并通過城市分工與協作,提高城市經濟發展的質量,讓大湘西地區的城市經濟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

總的來說,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湘西地區為了提升自身的經濟競爭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從市場消費能力來看,應制定相關政策刺激消費,以帶動經濟的發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消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是社會生產過程的起點,對于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大湘西地區,政府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制定相關政策,例如:提高對居民的各種補貼、減輕稅負等來刺激消費.因為只要消費,才能提高對經濟的需求,也帶動了資金的流通,同時,消費可以刺激社會市場,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是從綜合經濟實力看,應提高社會公共服務質量,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從上述分析中可知,評判綜合經濟實力的指標主要有國內生產總值等,為了提高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政府要在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通信設備完善、教育等事業方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從而更能夠吸引外來人才,使其投身于城市經濟建設.從目前大湘西地區各城市來看,其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還有待加強,尤其是在綜合經濟實力得分排名中處于最后的湘西州,更應該重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經濟競爭力.

三是從經濟結構看,應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綜合經濟競爭力.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大湘西地區各城市在經濟結構上的得分均不高,也就說明大湘西地區在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應重視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以旅游、金融、信息服務等為主的第三產業,比如張家界,利用自身的地形特點,大力發展旅游業,從而帶動整個大湘西地區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四是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強城市間的合作.通過單項經濟競爭力得分表,容易看出,在市場消費能力方面得分居首位的婁底市在經濟結構上的排名很落后.各個城市在經濟發展方面都存在優勢和劣勢,因此大湘西地區各城市在制定本城市的經濟發展戰略時,既要充分發揮本城市的優勢,又要考慮到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并通過與其他城市之間的合作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到符合本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提升城市經濟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文俊,楊惡惡,賀正楚,等.基于直覺模糊信息的中國中西部省會城市生態競爭力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4(5):151-163.

[2]Cheshire P,Explaining the recent performan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s major urban regions[J].Urban Studies,1990,27(3):311-333.

[3]Teresa Gutiérrez Haces,Daniel Hiernaux Nicolas.Economic changes and the need for a new federalism:lessons from mexico’s northern states[J].America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1996,26(2):233-244.

[4]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28(3):132.

[5]Peter H.The world cities[M].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1966.

[6]寧越敏,唐禮智.城市競爭力的概念和指標體系[J].現代城市研究,2001(3):19-22.

[7]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市政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8]紀向嵐,郭金耀.西部城市經濟競爭力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6(3):17-22.

[9]任兆璋,范閩.廣州等十城市經濟競爭力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2):8-12.

[10]萬蓉蓉.江蘇省城市經濟競爭力實證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2013.

[11]汪波.城市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以廈門市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5.

[12]劉偉宏.福建省城市經濟競爭力研究[J].2009(5):107-111.

[13]朱子明,郁鴻勝.長三角核心城市群經濟競爭力評價研究[J].生態經濟,2013(12):57-60.

[14]蘇明.湖南省縣域經濟競爭力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商學院,2009.

[15]陳文俊,洪濤,賀正楚.湖南省城市生態競爭力比較研究[J].經濟數學,2016,33(2):34-45.

[16]劉如海.北京、上海城市經濟競爭力的比較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00(5):31:-33.

[17]張雅杰,金海,谷興,等.基于ESDAGWR研究多變量影響的經濟空間格局演化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例[J].經濟地理,2015,35(3):28-35.

[18]線實,陳振光.城市競爭力與區域城市競合:一個理論的分析框架[J].經濟地理,2014,34(3):1-5.

城市經濟范文第5篇

摘 要:世界城市是國家競爭力提升和城市化推進的主要載體,而都市農業則是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概念入手,著重對倫敦、紐約、巴黎、東京和阿姆斯特丹五大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發展特點、歷程、功能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現代產業化農業、多功能社區農園、生態綠地型農業三大模式,并給出了我國世界城市打造過程中都市農業的發展路徑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經驗借鑒

世界城市不僅是全球經濟、文化、政治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而且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1]。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指導綱要的制定與頒布,我國已經邁入了新的戰略發展期。城鎮化、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為國家與社會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北京、上海等國際城市在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穩健推進城市的進程中肩負著發展排頭兵和改革示范區的重要使命,是我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城市的熱點城市和典型代表。面對突飛猛進的城市化浪潮和人們對自我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都市農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出現在世界各地城市發展的日程和日?;顒又?,成為世界城市當前和未來發展一個重要的新興領域。在世界城市的快速發展中,如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快速穩健推進城市化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焦點問題,而都市農業作為建設世界城市的有力推手,能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保障糧食安全、保育生態環境,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發展不僅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費,而且成為城市生態涵養、居民休閑、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的有機載體。本文通過典型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歷程、過程、特點的分析比較,以期有助于推動北京、上海等世界城市的城鄉可持續統籌協調發展,為我國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建設提供借鑒。

1 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概念內涵

世界城市概念的提出由來已久。1915年,城市規劃學者格迪思用世界城市說明巴黎、柏林等城市在經濟、商業或者交通網絡中的優勢地位。20世紀下半頁,國外的Peter Hall[2],Friedmann,Sassen[3]等,國內的寧越敏、蔡建明[4]、周一星等眾多地理學家對世界城市進行了研究,從國內外學者對世界城市的研究成果來看,世界城市的產業發展有如下特點:(1)世界城市的產業結構呈現出高度化的特征,即產業結構由第一、第二產業占優勢比重過渡到第三產業占優勢比重;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發展到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占優勢比重[5]。(2)世界城市完成了制造業向信息化發展模式的轉變,即高端經濟由制造、加工轉向服務生產、尤其是轉向處理信息的高端生產者服務業[6]。(3)農業服務經濟的轉變。世界城市的農業產業結構也在積極轉化,即從糧食生產的傳統農業模式向兼具安全食品供給、生態涵養、觀光休閑、科普教育的綜合服務型都市農業功能轉變。

都市農業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初歐洲的市民農園。90年代,都市農業發展十分迅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現代化大都市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國際都市農業組織、世界糧農組織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對都市農業的定義是:位于城市內部和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業,是一種包括從生產(或養殖)、加工、運輸、消費到為城市提供農產品和服務的完整經濟過程,它與鄉村農業的重要區別在于它是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7]。

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發展并不特指某個農業形態,而是強調農業和城市共生的發展理念:顯著內涵是其多功能性。除傳統的生產功能外,還具有科技示范、生態保障等。尤其是都市農業的社會服務功能成為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顯著功能[8],如觀光休閑、文化傳承與教育、預留城市發展空間、公眾避難所等[9,10]。本文認為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功能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這一系統滲透到了經濟、社會、環境和空間各方面,因此具有與城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綜合性功能??傮w而言,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與城鄉統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一致。

2 主要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特點

綜上所述,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功能是其大城市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鑒于各世界城市的農業基礎、發展軌跡不盡相同,都市農業有著不同的發展內容和模式。因此有必要從世界范圍內,選取各大洲典型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發展進行系統梳理,尤其是從都市農業的地位、載體和功能等方面的實踐和經驗加以總結和抽象,為我國的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2.1 倫敦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作為倫敦綠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倫敦打造“最適宜居住的城市”功不可沒。倫敦城市外圍的環城綠帶中,不允許建筑房屋和居民點,不僅阻止了城市的無序蔓延,而且保持了原有的鄉野風光,并通過楔形綠地、綠色廊道、河流等,將城市的各級綠地組成了生態網絡。

倫敦都市農業的主要載體為多種形式的生產農場,包括劃撥地塊、城市農場、社區公園果園、本地政府的出租農場等多種類型。倫敦的城市農場中,只有少部分是完全由當地政府所有并經營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由各個慈善基金運營。這些農場針對社區,并由城市農場和社區公園聯合會(FCFCG)管理,且大多數城市農場是在城市荒地或是在垃圾填埋地的基礎上建成[11]。倫敦的都市農業特色就是開展小生境種植和水果、蔬菜、雞蛋、奶制品、家禽的生產。據估計,倫敦有大約3萬名小地塊生產者,種植的各種蔬菜年產出達746萬噸。還有很多人在自家的后院或窗臺上種作物,而且這種非正規作物種植為家庭糧食安全筑起一道保障線[12]。

2.2 紐約都市農業

紐約都市農業的主要形式是耕種社區或稱市民農園,這是采取一種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在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紐約擁有大約600個小型社區支援型農場[12],這些農場盡最大努力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產品。社區為農民提供了固定的銷售渠道,做到雙方互利。社區支援農業型家庭農場大部分由城市低收入群體社團來經營,為低收入者提供了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紐約至少有24個蔬菜農場,為遍布紐約市5個區的6500個會員服務[13]。

紐約都市農業具有農貿一體化的農業生產組織。其形式有如下幾種:(1)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服務的各類工業公司,如農機公司、 化肥制造公司、 農藥制造公司等。(2)按合同制組成的各類聯合企業,一般由工商、 公司與農民簽訂協作合同,如加工企業、 商貿企業等。(3)由農民聯合投資舉辦的供應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的合作社。(4)農民自行組織并自愿參加的農民聯盟組織—農場局聯盟和各專業協會。(5)由農民自愿加入的各類技術和信息協會組織[14]。

2.3 巴黎都市農業

巴黎是法國農業最先進的地區之一,農業用地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50%,并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如甜菜、小麥、燕麥、蔬菜和葡萄,是法國第三大玉米產區和水果、蔬菜、鮮花的主要產區。

巴黎的都市農業以家庭農場為核心載體。家庭農園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一是安排就業;二是充分利用土地;三是供市民休閑體驗活動;四是作為城市景觀。家庭農園一般設在距市區較近,交通、停車都便利的地方。租種農園的市民,需要加入家庭農園協會,交納入會費,并按面積交租金;委托農園主作業的,還要另付費用。家庭農園的土地,有的屬于家庭農園協會,有的是國有土地,有的是租用私人土地。目前巴黎周邊遍布著這類農園。

同時,農場的功能多樣,包括教育農場、家庭農園、自然保護區等。其中教育農場由政府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然后將一部分作為農業部門所屬培訓中心,或者辟為“自然之家”教育中心,另一部分再租給農業工作者耕種。有的農場規模有上萬畝土地,其中開設了供學生和游人免費參觀的牛圈、擠奶室等設施。這些教育中心的經費一般要自行解決,主要通過農業和土地的經營取得收入來維持教育設施[15]。

2.4 東京都市農業

東京的都市農業是日本都市農業的縮影。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為保護耕地采取了一些較為有效的土地稅制制度,所以在市區還保留了一些面積不大(5公頃以下)的點狀分布和面積較大(5公頃以上)的片狀分布的耕地。東京的耕作面積有一半以上用來種植蔬菜,其次是花卉和苗木。東京的都市農業以生產優質新鮮的時令蔬菜為主,同時也保留了一定規模的畜牧生產,為有機蔬菜生產提供重要的優質堆肥供給源。

東京作為都市農業的典型,尤為重視高科技含量和設施農業發展,提高土地生產率,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在財政重點扶持下,園藝設施基本上實現了小型化、集約化和現代化,蔬菜從播種到成品包裝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操作,其蔬菜與花卉生產的80%實現了現代化園藝栽培,商品率在90%以上[16]。此外,利用科技手段開發的高樓農田與地下農田,代表了“城市農業”在東京的新發展趨勢,實現了將農業生產引入城市綠化的功能。比如,在東京鬧市區的高層樓樓頂和地下室里,通信巨頭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為解決“熱島效應”,推出“綠色馬鈴薯”項目,在公司總部大樓樓頂引進了紅薯種植,該項目起到了較好的遮蔭和綠化效果,并且改造成的室內農場極大提高了城市的空間利用效率。

2.5 阿姆斯特丹都市農業

阿姆斯特丹都市農業是以創匯經濟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即主要是以園藝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出口型農業。借助于發達的設施農業,集約生產經營花卉、蔬菜及奶制品,成為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典范。

阿姆斯特丹通過大力發展工廠化農業,將生物技術、設施栽培、計算機管理等技術融為一體,重點發展蔬菜和花卉業,尤其是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園藝業,使其成為世界高效農業的典范。阿姆斯特丹與周邊幾個城市共同發展現代設施園藝業,花卉占國際花卉市場總貿易量的60%。

阿姆斯特丹有十分興旺且有特色的農業合作社事業,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聯合起來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 二是利用農民的合作銀行籌集資金,對農業投資。此外,都市農業中的溫室產業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征。由于擺脫了土地的約束和天氣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可以實現按工業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其種植過程不僅可以安排特定的生產節拍和生產周期,在產后的包裝、銷售方面,也做到流程化生產,實現了都市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3 都市農業的主要功能

通過對上述主要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特點和歷程的總結,可以看出都市農業雖不是滿足城市居民食品大宗消費的來源,卻已成為世界城市生態涵養、安全食品生產,滿足居民休閑、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的載體。

3.1 安全食品供給

都市農業為世界城市提供安全的食品供應。例如作為移民城市的紐約,城市居民對于農產品存在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由此一些小型的以社區支援農業(CSA)為主要模式的家庭農場建立起來,使城市社區生活與農業生產建立直接聯系,城市居民與農場生產者共同分擔生產成本、風險及盈利,農場盡最大努力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產品,社區為農場提供了固定的銷售渠道,做到雙方互利。如東京的都市農園在發展露地栽培農業的同時,還廣泛利用大棚等發展設施農業,為市民提供優質新鮮的時令蔬菜。

3.2 生態涵養功能

都市農業的生態涵養和景觀營造功能日益突出,成為世界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紐約將發展農業作為城市生態景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城市發展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的重要舉措是將城區內和城區間的閑置地塊及廢棄的足球場、棒球場逐步開發為可耕種的土地。在倫敦,農業融入了城市環境管理系統,在市政府的廢物處理戰略中發揮關鍵作用。有機廢物的循環利用,大大減少了市政府潛在的廢物處理和填埋成本,儲水、廢水處理設施和調配系統的需求減少,為政府和私營部門進一步降低相關的成本。而巴黎都市農業則屬于環保生態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農業對生態、景觀方面的功能比較顯著,由于巴黎是以大田作物為主,采取較大規模的專業化農場生產,這就突出了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即利用農業作為巴黎市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綠色隔離帶,限制城市進一步擴張,營造寧靜、清潔的生活環境,成為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

3.3 社會保障功能

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一項重要功能為社會保障功能,在土地日益稀缺的世界城市中,都市農業本身即被視為珍貴的公共空間。城市農場被視為與社區權利緊密聯系的多功能復合地域,很多內部聯系緊密的社區項目發生于此。志愿者的志愿行為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都市農園則成為志愿者志愿行動的樂園。在都市農業公共空間的開發過程中,都市農業共享的開放空間使市民能夠同其他人進行接觸和交流。通過在自家居住區開拓農田和田頭市場,這些社區能為人們提供空間用于鄰居間的交流、種植和銷售食品,因此有助于市民農業體系的發展[17]。

3.4 教育培訓功能

都市農業的教育、培訓等功能在世界城市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尤其是以教育培訓為主要目的的學習農園發揮了農業教育、農業科普和農業體驗等多元功能。農業校園基地為發揮農業生產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提供了便利,在各大世界城市中,學校對城市農場的利用和參與程度很高,如開設常規課程、職業培訓課程等。如東京自1992年起由市教委、農協、農戶三方合作興辦了面積約10公畝的學校農園,成為學生教授農戶指導,體驗農事作業的場所。巴黎將教育農園作為農業職業培訓方式。政府規定凡從事農業者都要在教育農場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為此建有上百家家教育農場,城郊教育農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5 觀光休閑功能

都市農業除具有生產經營功能外,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文化和城市景觀,向觀光體驗、休閑健身等多功能方向發展。以東京為代表的都市農業注重農業的觀光休閑功能培育,強調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耕作技術,把農業生產寓于城市生態環境與休閑功能建設之中。在東京周邊地區,觀光農業園發展迅速,包括綜合性觀光農場、觀光農園、民俗農莊、教育農園等多種方式,成為城市居民閑暇時候的好去處??傊?,都市農業體驗、休閑觀光旅游是“田園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作為市民觀光旅游的重要場所,還兼具農業耕作體驗和休閑的功能,并可體現農業傳統文化及展示農業高新科技,為市民擴展放松身心的生活空間。

4 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主要發展模式

4.1 現代產業化農業模式

現代產業化都市農業指的是以創匯、經濟功能為主,高度專業化的大規模的資本密集型農業(尤指不受土壤限制的農產品,如高密度家禽、家豬飼養、菌類和魚類養殖、花卉及蔬菜的溫室栽培等等),以集約化生產某一種或兩種農產品(畜產品)為主,形成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以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為代表的現代產業化都市農業以創匯農業、園藝農業、設施農業、加工農業為代表[18]。例如新加坡作為世界城市,農用地極少,農業向高新技術和高產值方向發展,積極發展高產值的熱帶觀賞魚和胡姬花,出口創匯增加收入,同時建有水栽培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等現代產業型都市農業基地。

現代產業化都市農業模式的呈現出國際化、專業化、優質化、高新技術化的趨勢,具有高投入、高產量、高產值的特點。并且隨著大量現代農業科技技術的應用,農業機械化將進一步發展為自動化,人們利用各類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的空間差異和時間差異,進行錯落組合,綜合搭配??傮w而言,這種模式中都市農業由由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由單一型生產向綜合型生產發展,由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發展,構成多層次、多功能、多途徑的高效都市農業生產系統。

4.2 多功能社區農園模式

第二類模式兼顧生態、經濟、休閑、教育等多元功能的社區農園為主要載體,以紐約、東京等世界城市為代表。該種模式強調都市農業的先進耕作技術,融農業生產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于一體,提供一定量的農產品和優質的公共產品。社區農園以精細農業、集約型牧業和景觀型農業為主要特征。社區農園在提供少量農產品的同時,為城市提供景觀休閑、教育科普的公共空間。

都市農園模式具有多功能綜合性的特點。人多地少、經濟發達的世界城市,如東京、新加坡、臺北等,一方面重視農業集約經營和生產技術現代化,就地就近供應新鮮食品,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美化景觀和優化生態環境,供市民觀光休閑旅游健身等功能的需求[19]。社區農園的主要功能為提供“綠色”(如自然保護區)、“藍色”(如水源保護區)和社會服務(如休閑娛樂)的多功能農業。這就要求農民能夠主要使用有機生產方式,以期更好地配合這些新式的服務。城市人群(如游客)和這些農民之間的交互作用將會得到強化,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也將變得更加直接。針對“特產”的銷售和需求將會上升,農場處理和直接銷售將變得越來越普遍。消費者也能夠見證它們所消費的產品的來源和質量,能夠直接和這些農民進行交流,極大地促進彼此之間更好的了解。在該種模式中,農民可以被看作是多功能城市化地區開放空間的經營者。

4.3 生態綠地型農業模式

第三類模式是以生態功能為主的模式,以歐洲城市為代表,如倫敦的綠帶等,該模式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要求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來規范都市農業的發展。該種模式中,農業是“花園城市”的一部分,農業與由環境保護主義者管理的自然資源(公園)相結合。

該種模式以倫敦、漢堡等世界城市為代表,其農業類型上以農作物耕作為主,兼有花卉、果樹和蔬菜混合種植[20]。該種生態綠地型都市農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協調城鄉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多功能利用土地的一個重要手段。

生態綠地型都市農業呈現出公園式、生態帶的發展特點,這種可供觀光的農用地完全是自然景色,空氣新鮮,布局藝術。且作為城市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市農業與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構建起一個綜合型生產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系統。如倫敦、慕尼黑、莫斯科等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不是出于對食物短缺和貧困,而是對農業土地的生態價值和自然美感的重視,莫斯科郊外的環城森林公園帶寬達10-15公里,發展都市農業功能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21]。

5 國外都市農業發展對我國世界城市的啟示

5.1 差異化的都市農業發展路徑

從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歷程和模式來看,都市農業作為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統籌城市與鄉村發展、保護農業資源環境、應對社會危機和保障城市和諧等方面的目標是統一的,但發展路徑卻因地域而異[22]。阿姆斯特丹的園藝農業、設施農業開創了創匯農業的先河,這與其糧食市場的高度開放密切相關;東京的社區農園是高度城市化發展的空間集約利用方式之一,有效地保障了城市的糧食空間和公共空間;倫敦的綠帶既是大倫敦規劃的生態環境綠地,亦是都市農業的主要載體。我國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在向世界城市邁進的過程中,應確保農業的糧食保障、生態保障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結合文化、休閑、旅游的資源環境優勢,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特色都市農業。

5.2 都市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

專業化、市場化是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世界城市稀缺的土地資源和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是都市農業科技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內生需求。因而對于北京等世界城市的建設,突出農業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一方面要提高農業企業化、專業化程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開放市場體系;另一方面要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都市農業技術含量,早日實現高度智能化、農業信息化、生產科技化。

5.3 培育都市農業的多元功能

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不僅具備一定的糧食保障功能,而且具有豐富的生態保障、休閑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并且世界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正是建立在都市農業多元功能的基礎上,例如:將農業與兒童看護和教育的設施相結合;蘆葦種植與休閑活動和廢水處理相結合;水產養殖業與水資源存儲和休閑活動相結合;用于生產奶酪、果醬、化妝品等的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與休閑活動和旅游相結合;城市林業(提供微氣候環境、增進公眾健康)與能源作物種植和休閑活動相結合,實現人口密集區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5.4 開拓都市農業的廣域空間

從世界城市的都市農業發展空間來看,都市農業發展的空間地域廣闊,既有城郊廣闊的農用地,又有城區緊湊的社區農場;既有高度開放的室外田園農場,又有健全的室內溫室垂直農場。如東京、紐約等世界城市的垂直農業高度發達,與室外農業相比,位于摩天大樓的垂直農業基本上不需要土壤,而是通過有機栽培方式生長,并且融入了環保治污、能源再生、生物遺傳等高科技因素。對于我國的北京等世界城市而言,迫切需要以都市農業為平臺,發展科技、節水、節地、節能的都市農業設施,探索資源的集約利用模式和更為廣闊的高效農業發展空間。

5.5 都市農業的政策扶持

從世界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將都市農業置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就必然要求城市管理者重新審視以往的規劃思想,將都市農業納入到城市規劃、土地規劃中,并且制定政策法規,保障都市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規范化管理。同時要求人們有適宜的技能和方法來解決沖突,都市農業參與者也能因此組織起來進一步爭取他們的政治權利。其次,加強都市農業的制度建設,制定土地使用控制方針,以保護都市農業用地;鼓勵對都市農業的投資,實現信貸服務。此外,將都市農業與城市重大發展項目相聯系是促進農業與教育、休閑和環境問題相互融合的關鍵,將都市農業與其它城市項目(可持續城市項目、城市管理項目、水資源利用、地方議程)聯系起來[23],使得都市農業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大項目,從而建立起一套更有效的融合都市農業的城市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Sassen, Saskia.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彼得·霍爾,凱西·佩恩. 多中心大都市-來自歐洲巨型城市區域的經驗[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 Friedmann J, Wolff G.World city formation: 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3): 167-178

[4] 蔡建明,薛鳳旋. 界定世界城市的形成—以上海為例[J]. 國外城市規劃,2002(5):16-24.

[5] 屠啟宇,金芳. 金子塔尖的城市:國際大都市發展報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Castells,M.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9.

[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rban Agriculture: Food, Jobs and Sustainable Cities[M]. New York: UNDP Publications Series for Habitat II, 1996.

[8] 蔡建明,楊振山. 國際都市農業發展經驗及對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借鑒[J]. 地理研究,2008 (2):362-374

[9] Lawson L. J. City Bountiful: A century of community gardening in America[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10] Lyson T. A. Civic agriculture: Reconnecting farm, food, and community[M]. Massachusetts: Tufts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 郭光磊. 城與鄉在博弈中共享繁榮—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2010年研究報告(下)[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12] 劉娟,張一帆. 四大世界城市的農業啥模樣[J]. 科技潮,2011(10):32-39.

[13] 大江論壇. 各國都市農業發展狀況一瞥[EB/OL]. http://bbs.jxnews.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531. 2005

[14] 楊興龍. 美國市場農業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 世界農業,2005(11):33-35.

[15] 信軍. 國外都市農業的實踐與啟示[J]. 世界農業,2005(12):37-39.

[16] 劉文杰,韋恒. 國外農產品物流的經驗與啟示[J]. 中國科技信息,2005(24): 87-88.

[17] 內文·科恩. 郊區農場:一種市民農業的創新模式[J]. 都市農業,2008(19):29-35.

[18] Luc J. Mougeot. Urban Agriculture: Concept and definition[J].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2000(1): 5-7.

[19] 朱丕榮. 都市農業建設與發展的前景[J]. 供銷商情·村官,2004(10):9-13.

[20] 蔡意中. 上?,F代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D]. 南京農業大學學位論文,2000:62-123

[21] Pabol Torres Lima, Luis Manuel Rodriguez Sanchez. Mexico City: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to contain urban sprawl , Growing Cities. Germany: Proff Offsetdruck, Eurasburg (InWent)[C]. 2000: 363-391

[22] 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23] Garnett T. Growing food in cities: a report to highlight and promote the benefit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M]. London: National Food Alliance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Food and Environment (Safe). 1996.

Urban Agriculture Experiences in World C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China

SONG Tao1,2,3, CAI Jian-ming1, LIU Jun-ping4, YANG Zhen-shan1, WEN Ting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02138, USA;

4. Beijing Rural Econom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192, China)

Key words: World City;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experience illumination

上一篇:行政救濟制度下一篇:系統審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