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

2024-03-17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世界范圍內經濟改革深入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服務貿易日益成為各國對外貿易競爭的關鍵因素。文章從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入手,指出制約其發展的國內原因和國際原因,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滯后成因;對策

在全球經濟化不斷加深和產業革命不斷升級的今天,全球服務貿易快速發展,不僅貿易規模在不斷擴大,貿易結構也在不斷的升級,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競爭日漸激烈,貿易競爭的重點也從貨物貿易逐步轉化為服務貿易??v觀各個發達國家和部分經濟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從他們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加大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升國際競爭力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的服務貿易開始發展起來,貿易對象從運輸、通信、旅游等傳統服務業逐漸轉型為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并且貿易領域還在不斷擴大,服務貿易總額也在不斷上升。雖然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趨勢良好,發展速度較快,但是在發展水平上還是遠不及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

(一)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快而穩

雖然我國服務業較其他發達國家起步晚,但是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服務貿易發展穩健,貿易總額不斷增長,經過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民眾的努力,我國的服務貿易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并且發展勢頭良好。十八大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額更是呈大幅度增長,每年都會邁上一個新臺階:2012年我國對外服務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位;2013年上升至第三位;2014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6043.4億美元,增速比我國貨物貿易高出8.4%,占世界比重的6.2%,成為世界第二大服務貿易國;2017年我國實現服務貿易進出口5.8%的增幅,總額達到6956.8億美元,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二。

(二)我國服務貿易正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

在我國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傳統服務業雖然所占比例過半,但所占比重卻在年年降低。據統計,近幾年我國新興服務進出口普遍快速增長,電信、計算機等信息服務和文化服務進出口增長迅速,增幅均超過20%;專業管理、咨詢服務和技術服務進出口總額較往年也有明顯增加。這意味著我國服務貿易正在進行產業結構化的轉型,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化服務業邁進,我們正走在通往世界服務貿易發展先進水平的道路上。

(三)服務貿易逆差居高不下

雖然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在服務貿易的總量上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服務貿易的逆差也是持續走高,并且居高不下。2012~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總額持續高升,從896億美元上升至1599億美元; 2015年有所緩和,服務貿易逆差總額下降為1366億美元;2016年在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走低的情況下,逆差額卻反常創下新高達2601億美元;雖然近兩年服務貿易逆差的現象開始有所緩和,但是逆差總額數據還是維持在一定的高度,這對于我國的外匯儲備和未來服務貿易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二、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的成因

(一)起步晚、基礎薄、國際競爭力弱

當前全球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東亞地區,發達國家是其中的主力軍。我國的服務貿易由于起步晚,現在還處于產業初期,發展緩慢且產業內基礎薄弱,大多數從事服務貿易的企業都未形成相應的規模,加上我國科技實力不夠雄厚,多以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業為主,國內服務貿易機制不夠成熟,導致我國服務業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服務貿易競爭指數TC用于衡量一個國家某一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指數越接近1,國際競爭力越大;越接近-1,國際競爭力越弱??捎萌缦鹿胶饬浚?/p>

其中Xij表示i國j產品的出口額,Mij表示i國j產品的進口額。

從表1可以看出,近幾年我國服務貿易競爭指數始終為負值,與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差距明顯,且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在2016年達到最小值-0.37,2017年有所緩和,說明近些年我國服務貿易持續處于凈進口狀態,且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對比印度,我國同屬于人口基數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但是在服務貿易上,印度的發展水平卻高于我們國家。

(二)資本、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創新不足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今天,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重要性日益體現。國外服務貿易發展較好的發達國家都已經從傳統服務業過度到現代服務業為主,而我國運輸、旅游、建筑三大傳統服務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大量使用資本、知識和信息的現代服務貿易例如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和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出口比重不斷上升。但是該類服務貿易在我國起步晚,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較薄弱,研發經費投入不足,發展比較緩慢,規模仍然非常小,與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離。

(三)高層次國際服務貿易人才短缺

金融、知識產權使用費、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領域都需要大量的專業化、國際化高端人才,我國雖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市場,但在人才培養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明顯不足,外貿人才的需求空缺極大,尤其體現在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需求。雖然全國各大高校都已經紛紛增開了與服務貿易相關的課程,相關企業也開始培養行業內人才,但是人才數量仍舊處于并且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處于空缺狀態。人才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服務貿易企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發展的瓶頸,長期必將影響我國服務貿易行業整體的競爭力。

(四)貿易壁壘、法律限制

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環境不斷惡劣,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的經濟利益,支持和保護民族企業發展,開始構建各式各樣的貿易壁壘。例如,美國“FBSEA法”(即《1991年外資銀行監管加強法》)的頒布,限制了中國金融企業進入美國。除此之外,美國在WTO市場準入承諾中,在阿拉斯加等24個洲不允許外國政府擁有或控制的保險公司設立分支機構,不允許非壽險分支機構設立在紐約州。這些嚴格的市場準入和復雜的相關法律法規,嚴重阻礙了中國服務企業提供者對外服務輸出,成為我國服務貿易長期逆差的重要因素。

三、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深化服務業改革、加大支持力度

為提升我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努力趕超發達國家,全面深化服務業改革意義重大。一要建立健全服務貿易運行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等具體的行業性法規,并不斷加強服務貿易統計、監管體系;二要推進服務業結構升級調整,擴大對新興服務業的稅收優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三要逐步放寬教育、文化創意、專業咨詢等領域的外資準入和政策限制,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優質資本和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進入。

(二)鼓勵金融、咨詢、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的創新

新興服務行業是未來全球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國家間服務行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金融、保險、知識產權使用費等現代生產性服務領域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因此應鼓勵、支持新型服務部門的創新。企業自身應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提高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掌控能力,力爭在某一領域搶占全球制高點,并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吸收國外經驗,提高核心競爭力。

(三)加快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在對我國服務貿易的相關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意對人才數量的培養,也要重視對人才質量的培養,通過建立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采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加以相關的激勵,在調動人才積極性的同時發揮其創造力,為服務貿易注入新鮮的血液。另外,應該適當引進外部人才,為其提供解決落戶、配偶就業等便利和優惠政策,留住一批精于業務、溝通能力強的復合型服務貿易人才,更好地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抓住“一帶一路”、服務外包新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工程建設可以為我國服務業帶來新的市場,也為我國傳統服務業的經濟增長帶來了突破機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通過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沿途多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通過我國具有優勢的傳統服務貿易在沿途的發展,與當地達成服務貿易合作關系,不僅可為我國帶來大量的資本儲備,也可為我國進軍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務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是調整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的好機會。服務外包是服務出口的新增長點,是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直接方面,承接服務外包可以增加出口;間接方面,承接服務外包不僅可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外商投資結構,降低貿易摩擦,還存在吸收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管理經驗等外溢效應。

參考文獻:

[1]許翔宇,孫希華.世界服務貿易格局與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07).

[2]段亞琳.我國服務貿易結構問題分析[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

[3]劉海靜.中美服務貿易逆差成因分析及對策[D].河北經貿大學,2015.

[4]貝淑華,陳紫菱.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國際競爭力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9(04).

[5]陳永強,徐成賢.國際服務外包促進服務貿易的途徑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12).

(作者單位: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2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已逐步成為我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由于受傳統體制、陳舊觀念和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因此,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推動和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新世紀我國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

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78-1992年的起步發展階段。從極少到較多,從被限制、允許到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補充,民營經濟的頑強發展終獲初級政治地位和法律認可。第二個階段是從1992-2002年的高速不平穩發展階段。從重要的補充變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民營經濟雖呈高速發展態勢,但由于經濟波動和政治影響卻也出現不平穩的發展局面。第三個階段是從2002年至今的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民營經濟經歷了數量擴張、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結構改善,涌現出以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為代表的多種經濟發展形式,進入了全面的、良性的發展軌道。經過30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已遍及城鄉各地,涉足國民經濟大部分行業,經濟總量在擴大,比重在提高,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就總體而言,民營經濟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創造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一些發達省份和市縣來自民營經濟的稅收已占到整個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

二、當前經濟環境給我國民營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給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困難和挑戰。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很多民營企業訂單減少、銷售下滑、資金嚴重不足,且有逐步加劇的趨勢。盡管形式嚴峻,但困難與機遇往往并存。應該看到,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它在給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嚴峻的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了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一)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1,出口導向型企業受到嚴重沖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對民營企業的影響,首先最主要的是出口。美國是我國最大貿易順差來源,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勢必影響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據測算,美國經濟增長率每下降1%,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就會下降5%-6%。在我國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民營企業中出口導向型的生產加工和貿易企業較多,這部分企業在金融危機中損失最大。而與出口導向型企業密切相關的數十個行業也受到較大影響,紙箱、包裝、貨運代理、國際物流、各類中介行業普遍出現嚴重虧損。

2,民營企業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發展速度趨緩。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不少行業的民營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下滑趨勢,其發展受到一定制約。例如,鋼鐵行業從2008年6月開始,價格持續下跌,企業產能不斷縮減。而且,迅速蔓延的金融危機不僅造成民營企業實質上的資產縮水和銷量下滑,還導致投資減少和資本撤出,嚴重影響了其整體發展速度。

3,民營經濟發展的外部發展環境弱化。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缺乏有效擔保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國能有效運轉的融資擔保服務機構嚴重不足;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業務原因導致大量應收賬款難以按時收回,嚴重占壓了流動資金。資金不足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再有,土地、用工政策等發展要素條件的變化也造成企業經營成本進一步增加。

4,民營企業經營者信心受挫。大部分民營企業認為,現在原材料價格與產品銷售價格倒掛,銷售價降幅又一時無法探底,使得他們對繼續組織生產心有余悸。為避免和減少虧損,企業只好等待觀望、停產待市。有的企業在產品市場行情暫時無多大影響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大量采購原料,滿負荷組織生產,充分表明了對當前經濟形勢的擔憂。

(二)民營經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形成的沖擊,實質上是其傳統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缺陷的沖擊。保持民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加快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增強結構支撐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自主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危機在給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其轉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1,有利于民營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傳統的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貿易企業,而具有科技領先、高附加值產品的企業能夠較好地抵御市場沖擊和風險,這就使更多的民營企業充分認識到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促使它們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或發揮船小好調頭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快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

2,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經濟危機下,一些企業陷入經營困難,這就為那些優質企業通過并購、重組,以較低成本迅速實現做大做強提供了機會,促進了行業的優化發展。同時,金融危機迫使企業重新審視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生存與發展空間。為渡過難關、尋求發展,明智的企業按照市場需求迅速調整產品結構,并逐步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有利于國外資本、人才和項目的引進。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全世界各類企業自身和對外擴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外一些企業破產、倒閉,勢必導致大量資本的撤出和人才的流失。在這種形勢下,企業尋求新合作伙伴、新投資領域的需求便凸顯出來,而這就有利于我國借助改革開放的優勢,抓住機遇,聚集國外游離資本,聚集流動人才,聚集科技領先、高附加值產品與項目;有利于我國民營企業進行技術、項目的升級換代和提高管理水平,為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進行資金儲備、人才儲備和項目儲備。

三、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

金融危機發生后,受影響最大的東南沿海的出口導向型民營經濟。我國民營經濟要想擺脫金融危機的沖擊,一定不能重復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力密集型的老路子,其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其自主創新能力。

(一)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

民營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各級金融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信貸政策,創新中小企業客戶服務模式,開發針對性強且快捷有效的信貸產品,降低中小企業貸款門檻,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如采取政府為主、社會為輔、多元募集、滾動發展的形式籌集擔保資金;組織和推進融資擔保機構建設;引導企業成立互助性的融資擔保機構;加強銀企合作等。

(二)提高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民營企業家首先要提高創新意識,根據企業的發展水平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加強自主品牌建設,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其次,政府要加強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扶持力度。由政府組織,向民營企業提供科技培訓、專家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幫助其進行設備改造和技術升級,從而提高其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再有,民營企業自身要重視對創新人才的吸收和培養,注重對員工的培訓,并通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給予創新人才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三)提升民營企業管理體制

深化民營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是增強民營經濟發展動力的重要措施。我國民營企業制度建設還不夠完善,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不斷深化內部改革,創新經營機制,規范各項制度;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規模,選擇不同的資產組合方式,建立適宜的企業制度。

(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

一是優化投資環境,排除民營經濟市場準入歧視,進一步放寬政策,擴大民間投資的領域;二是優化政務環境,把是否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下大力氣改進管理和服務水平;三是優化法制環境,大力推進依法治理民營企業的進程,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增強用法律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引導民營企業守信守法經營。

(五)引導民營企業轉型發展,加大幫扶力度

首先,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指導與服務,幫助民營企業抓住當前各種機遇和國家實行的各項政策,依據國家的產業布局和導向,及時調整行業、產品和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其次,在財政上給予民營企業更大的優惠,不僅要確保已出臺的各項稅收減免政策落實到位,而且要進一步研究制定階段性的稅收“減、緩、免”政策與措施;同時,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監費,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財政投入。最后,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推動民營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手段,提升服務水平,全方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區域經濟發展策略是我國為促使全國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而做出的重要舉措,在互聯網技術的催化與輔助下,使我國偏遠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突破了地理距離的限制,實現了社會資源與尖端人才的共享,在原有產業鏈的基礎上不斷擴增壯大,使其更加富有經濟活力。文章從介紹“互聯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概述入手,分析了在當前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的特征,以此為依據結合我國區域發展的實際討論其持續繁榮發展的策略,為我國區域經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發展和轉型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區域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4.021

隨著該技術與其他技術的融合與發展,使其逐漸在更大的領域和層面發揮著作用:首先,在社會應有領域,互聯網技術已基本實現對各行各業的覆蓋;其次,在經濟建設領域,互聯網技術對經濟信息的捕捉與分析能力已能很好地幫助從業者預判其未來的走勢,降低風險;最后,在國家建設與技術發展方面,互聯網技術既是其他各項技術的基礎,又反向促進自身的發展,為國家建設供能。

1 區域經濟發展概述

1.1 “互聯網+”背景內涵

(1)內涵:“互聯網+”是“互聯網+X”的簡稱,指的是將互聯網技術資源與傳統或實體行業相結合而創造出的一種新型發展態勢,“X”代表著各種傳統與實體行業。[1]這種技術與行業的“相加”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疊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傳統行業的改革和創新,使其滲透到行業的生產、運營與發展等各環節和方面中,提高從業者的效率,在同等時間、勞力付出及資金投入的情況下,收獲更多效益。

(2)“互聯網+”背景的主要特點[2]可總結為:其一,開放性強,可實現跨界融合?;ヂ摼W技術具有較高的包容性,無論是發展百年的傳統行業,還是新出現的新型產業都能借助該技術得到發展。該包容性具體體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人員與產業技術人員的交流與協作,不斷拓寬技術在行業中運用的新方面,重塑產業結構和模式,達到提高產能和效率的最終目的,在此過程中群體智能得到了彰顯,使研發到生產的路徑越發垂直;其二,創新性。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發展產業的思路、參與人員的身份轉變及技術上。在發展產業的思路上,產業掌舵者逐漸開始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企業的發展,求變求革新;從參與人員的身份轉變來看,客戶與投資者、產業建設者的身份界限已逐漸淡化,借助互聯網技術逐漸參與到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中。在生產技術的變革上,互聯網技術使生產變得更為“智慧”,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工;其三,重塑性?;ヂ摼W技術不僅是表面上的技術融和,更是深層次的結構重塑,在產業發展方面打破了地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限制,實現了交易往來的自由。舉例來說,即是由A地產的商品可以不局限于當地的銷售,而是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輻射周邊地區、全國乃至國外,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的表現即是增大了民眾的話語權和創新了政府管理市場的模式;其四,共通性。在互聯網與不同產業、文化、國家融合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相同的技術特性和發展思路,使其在保留特異性的同時向著同一方向前進,如不同國家在設立虛擬網絡管理法律時保有原則上的一致性。

1.2 區域經濟內涵

(1)內涵:區域經濟指按照地域特點劃分經濟發展范圍,以當地經濟特征為基礎結合全國經濟發展趨勢形成具有特異性的地區經濟發展模式。[3]區域經濟優劣易受當地文化、地理資源、風俗人情等內在地域特征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呈現差異性。如我國西北地區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開發程度低、人才資源較少,區域經濟較為落后。

(2)區域經濟的特點:[4]其一,長期性。區域經濟制定的發展戰略是建立在對當地條件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銜接過去和未來,需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是一種長期性的發展模式;其二,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相一致。區域發展要順應全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借助環境的力量和內在的地區優勢發展而來,因此具有一致性;其三,穩定性。地域經濟具有復雜性,想要進行深層次的變革必須按照計劃穩步實施和前行。

2 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征

2.1 “互聯網+”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特征

(1)速度上,西快東慢。我國東部沿海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進口貿易,當前由于國際整體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使得東部地區相應受到了影響,制約其經濟的發展速度;相較之下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狀態,[5]對國際經濟的依賴較小,加之開發力度小、物資豐富和國家推行的優惠政策如“西部大開發”等,使得該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由此,我國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呈“西快東慢”的特征,在未來一段時間也將保持不變。

(2)布局上,國家新區有計劃地分布建立?,F階段,我國共設立了18個新區,7個在東部、2個在中部、6個在西部、3個在東北。[6]這種以區域特征與全國總體形勢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體現,既能發揮地區地理人文優勢,又使全國整體經濟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避免了管理與發展的僵化。據數據顯示,新區成立發展后,其CDP值得到了顯著提高。

(3)發展上,第一,新興產業受到重視和發展。新興產業是相較于傳統產業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指依靠現代技術和研究成果立業的社會部門和行業,如新能源、信息、新材料、電子等,需要新進的技術和人才作為支撐,具有一定的包容性。[7]在自身不斷創造經濟財富的同時,能夠與傳統產業有機結合,使其也得到了發展。如紡織材料的研發與推廣,帶動了傳統服裝制造業的繁榮,又如電子信息化技術的推廣,創新了教育、銀行等行業的模式,使其向著更為高效的方向發展。第二,人才及其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被凸顯出現。要扭轉我國“勞力密集型”的發展形式,必須堅持創新和研發本國核心技術,利用技術帶領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盎ヂ摼W+”發展模式的背后,迫切需要提高我國的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當前不少區域對高校重點人才在落戶、購房等方面實現了政策的傾斜,俗稱“搶人”策略,已充分彰顯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正由“勞力”向“智力”轉變,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特征。

2.2 “互聯網+”背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互聯網+”融合發展模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可總結為:①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出現轉變。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依靠新興產業的帶動和傳統產業的穩定護航才能實現良好的進步?!盎ヂ摼W+”背景下兩種產業出現了融合的趨勢,形成了新的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如新興產業為傳統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借助互聯網信息提高其對市場變化的靈敏度,降低經濟損失;傳統產業為其提供發展經驗和物資支持,為其成長供能;②發展空間得到了拓展?;ヂ摼W技術的通信功能,使貿易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使得產地商品擴展了其消耗的范圍,不再只依靠當地人們的消費能力,促使其向著更高層次發展,這為區域建設吸納了更多人才,創造了更多商機;③區域間經濟差異有所縮小?;ヂ摼W技術拓寬了區域發展空間,增加了不同區域間經濟貿易的往來,完善了各地貿易反饋與調節機制,加上“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各地資源的分配得到了優化,縮小經濟差異。

3 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策略

3.1 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先進的技術需要有人才駕馭才能轉化為社會財富,加之“互聯網+”背景本身就是基于現代化技術構建而成,因此為了使區域經濟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就必須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首先,復合型人才是聯通新舊產業的橋梁,其能將掌握的新興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生產制造技術相結合,直接根據現實生產的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創新,避免了溝通上的障礙,提高了創新速度;其次,復合型人才能夠促使傳統行業的更快轉型,如掌握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技能的人才,能夠利用該技術對過往企業財務信息的集成和處理,分析出該企業在未來發展中需作出的調整,使其內部管理更為現代化,由內而外帶動企業轉型;最后,復合型人才能夠明確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使其與實際緊密結合,避免盲目開發而造成的浪費,提升研發的速率。

3.2 使信息更加透明

“互聯網+”促使社會信息更加透明,降低了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弄虛作假”的可能,也有助于本區域人員更好地了解其他區域的發展情況,汲取經驗。首先,互聯網技術可使在區域范圍內出現的各種經濟活動留有痕跡,方便當地政府對企業的財務進行審查和收稅,避免“偷稅漏稅”的可能;其次,信息透明有助于區域加強對企業和當地市場的監管,降低經濟犯罪事件的發生概率,及時根據當地經濟發展做出政策上的調整和刺激;最后,信息透明有助于各區域企業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方便向其他區域同類型企業借鑒和學習。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通信設施和先進設備的支持,[8]因此用技術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需要加強支持設施建設:其一,政府需要對區域內部進行規劃。將互聯網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區域建設發展的重要部分,將區域前沿技術人員從短期收益和長期發展兩個角度制訂基礎設備建設發展計劃,在滿足當前發展需求的同時為未來建設留有余地;其二,加大基礎設備的研發和創新,提升其工作運行的速率,維持穩定發展;其三,定期對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設施進行維護,延長使用壽命;其四,出臺相關規章制度規范在互聯網上的各項經濟活動,當出現經濟犯罪時能根據具體條例對其進行審判和處罰。

4 結論

區域經濟發展是內部動力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盎ヂ摼W+”背景下,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是區域經濟謀求發展的關鍵,既可在內部為其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又能在外部為其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因此,區域經濟發展需要重視互聯網技術在傳統行業的深度滲透及重視復合人才的培養?!糎J0.9mm〗

參考文獻:

[1]陳端海.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趨勢及特征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20(16):26-27.

[2]劉康.淺析“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9(19):460.

[3]宋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意義、特征及推動策略探討[J].知識經濟,2019(27):42-43.

[4]胡霞.互聯網背景下流通業發展對區域經濟集聚的影響及溢出效應——以海岸帶城市群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9(16):157-160.

[5]解再興.“互聯網+”特色經濟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2019(12):21-22.

[6] 何汝群,高幸.基于“互聯網+特色經濟”的區域經濟創新發展路徑探索[J].智富時代,2018(8):50.

[7]歐琳.“互聯網+”背景下特色區域經濟的發展途徑研究[J].經濟管理文摘,2019(11):101-102.

[8]陳源.“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電子商務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探索研究[J].納稅,2018,12(35):221.

[作者簡介]武超龍,男,漢族, 河北邢臺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意義】通過探究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為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構建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提供借鑒?!痉椒?過程】運用文獻研究法,明確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理念及特點。根據實地調查,探討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中在積蓄科技與人才力量、貫徹落實環保理念、融合農業與休閑產業、構建特色品牌方面的現狀及問題,并結合臺灣精致農業做法,提出對策建議?!窘Y果/結論】研究發現,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存在農業科技與人才欠缺、有機農業覆蓋面不高、休閑農業發展受限、農產品牌影響力小等問題,對此應當堅持科技與人才的引領、貫徹環保理念發展有機農業、優化空間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優質農產品牌。

關鍵詞:臺灣農業;精致農業;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

Enlightenment of the Quality Agriculture in Taiw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Wangzuo Town,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WANG Y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100074,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 in Taiwan; quality agriculture; Wangzuo Tow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1984年,我國臺灣地區提出精致農業(Quality Agriculture)的概念。20世紀末,學術界針對精致農業的內涵展開研究,張頌安[1]認為精致農業是綜合性的農業體系,涵蓋了5方面內容,即設施、觀光、農產加工、農產品質、新品開發;何文彪[2]將精致農業界定為科技含量、農產質量高,具有市場潛力且能維護生態環境的農業;王前忠[3]認為精致農業具有技術與資金密集的特點,強調提升農產品品質、挖掘農產品市場、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同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張軍[4]指出精致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的限制,采用的是現代生產技術,實現了工廠化的生產,收益遠超于傳統農業。21世紀初,臺灣精致農業發展初具成效,學術界開始探討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之處,為大陸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劉芳[5]以兩岸農業合作為重點,認為農業合作試驗區的建設有助于大陸農業發展,提出改善大陸農業投資環境的具體對策,旨在開拓大陸地區農業創新與擴展之路;戴友峰[6]基于臺灣精致農業的細致化特點,提出大陸農業發展可以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加強品牌建設;李錦華[7]研究發現臺灣有機農業提升品質與效益,品牌農業源自核心競爭力,休閑農業依靠產業特色,這是大陸地區農業發展的可行之道;林錦輝[8]以漳州市精致農業發展為例,明確技術密集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要。2009年5月7日,臺灣通過“精致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將精致農業作為臺灣省重點推進的新興產業之一,圍繞“卓越農業”“健康農業”“樂活農業”3方面展開,同時融入臺灣特色文化創意資源,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綜上,臺灣精致農業已發展成為以高效生產高質農產品為目標,依托先進科學技術、深刻踐行環保理念、強調多元產業融合、挖掘本土品牌優勢的綜合性農業體系。

王佐鎮位于北京市豐臺區,是該區農業人口占比最大的一個鄉鎮,近年來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完成了6個景區和10個農業生態園的建設。但是受到科技、人才、土地、資金等因素的限制,農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不高,且目前對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系統性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結合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植根于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探索適合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可行路徑,提出如何創新構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1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理念

臺灣農業發展歷經“恢復、發展、停滯、轉型”4個主要階段??谷諔馉巹倮?,臺灣農業逐漸恢復,迎來了農業發展的“黃金時代”[9]。20世紀60年代,臺灣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轉向以工商業為主,導致農業發展速度放緩,出現了農業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工商業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臺灣農業就業人口的比重跌至40%,農村勞動力減少,耕地廢耕問題嚴重,農業發展進入停滯階段。1984年,為了解決農村生產與生活的困難,應對農村經濟蕭條、土地廢耕等危機,促進農業轉型與升級,臺灣開創性地提出要“發展精致農業”,對此制定精致農業的具體計劃與實施方案,明確要支持精品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1991年,在“照顧農民、發展農業、建設農村”方針的引導下,臺灣確定了包含“生產、生活、生態”在內的“三生農業”發展理念。2009年,精致農業被納入臺灣當局重點推進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與技術、觀光、綠能、健康、文創協同助推臺灣產業融合與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臺灣精致農業發展至今已有30余年,其依托精致農業發展理念,突破傳統農業片面追求農業產量的限制,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農業高效、環保、協同、特色發展的道路[10]。

2臺灣精致農業的成功經驗

2.1以科學技術為力量發展卓越農業

卓越農業是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研發優勢,結合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等因素,以先進的農業技術與充足的人才保障,促進農、林、牧、漁、副轉型與升級,提高生產效率的農業[11]。臺灣當局認為沒有卓越就難有直面市場競爭的實力,因此聚焦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將卓越作為精致農業的發展追求,著力打造卓越農業科技島。一方面,臺灣提倡科技創新與發展,將先進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活動中。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臺灣農業科技投入占省內生產總值的10%;進入21世紀以后,臺灣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超過60%[12]。尤其在臺灣不斷改良農業品種、提高農產加工技術、專注科學技術研究的背景下,精致農業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實際上,臺灣的精致農業始于農田廚房作業,即對農耕用地的精準配方、施肥、施藥,但是相對于露天且分散化的耕地而言,難以做到完全精準的配方。對此,臺灣轉變農業發展思路,注重“西學東用”,主動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設施和種植技術,并迅速結合臺灣當地特點進行適用性調整,出現了園藝業、畜牧業和漁業繁榮發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臺灣提倡“產、學、研”的融合,以人才為力量提高卓越農業的核心能力。1973年,臺灣建立了“亞蔬中心”,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農業研究精英匯聚于此,群策群力共同推進育種研發。同時,政府出資建立農業改良基地、農業科技研究院,聯合眾多不同級別的農學研究院,致力于對臺灣地區蔬菜、水果、水產、花卉等農產品的改良與推廣[13]?,F如今,得益于持續性的科技研發與推廣,臺灣已經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農業人才培訓體系,在使得臺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基層農戶的農業種植與生產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加快了臺灣農業科技轉化成生產力的步伐,這是臺灣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所在。

2.2以綠色理念為根基發展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以有機肥、飼料代替人工合成肥、農藥、牲畜飼料添加劑等,在滿足農作物和畜禽營養需求的同時,不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11]。以綠色理念為指導的有機農業是臺灣精致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在無污染的生產環境下,以科學生產方式協調生產與生態發展,讓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能夠進入每家每戶。一方面,臺灣農業發展嚴格踐行綠色理念。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臺灣農業也曾陷入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困境。20世紀70年代,原本耕地面積較少的臺灣又面臨農產價格高漲、農民對化肥與農藥使用不當、耕地污染嚴峻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發展;80年代后期,臺灣農產不合格率甚至超過30%。對此臺灣積極制定并實施“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吉園圃安全蔬果、“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優良農產品等計劃,嚴格把控好農產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關。同時,臺灣農業合作社與眾多民間組織協同開展“三減一省”活動。通過“減農業用水、減農業化肥、減農藥”,達到節省有效資源的目的,有利于緩解農民生產活動中濫用化肥與農藥導致耕地污染的問題,減少了農地用肥總量,逐漸邁向有機農業軌道。另一方面,臺灣積極舉辦有機產品展會,加深有機農業的滲透,并推進有機農業的相關規章制定工作。2019年5月,臺灣正式施行所謂的“有機農業促進法”,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相應規章保障。同時,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建立試驗農場,組織農耕技術專業服務團隊,指導農戶開展有機農場育種、栽培生產活動,并向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提供貸款、有機肥等補助。如果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符合有機檢驗標準,還可依據土地面積獲得相應的獎金,增加了臺灣有機農業種植戶的數量,擴大了臺灣當地有機田的面積。在2020年5月10-13日所舉辦的臺北有機產品博覽會上,花蓮縣的西瓜、咖啡等無毒初級農產品、山苦瓜茶等深加工產品;云林縣協同8家有機農場共同搭建的地瓜、鮮菜攤位;宜蘭縣的特色有機綠茶、有機竹筍等,都是臺灣有機農業的優秀發展成果。來自臺灣多個縣市的農戶積極展示有機生產方式,在“植物工廠”展區內,參會者能夠清楚看到青菜如何在水和光照的共同作用下無污染生長。

2.3以產業融合為方向發展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是兼具農業生產、社會生活、生態保護在內,匯集飲食、出行、購物、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11]。臺灣休閑農業的重點并非硬件設施建設,而是以特色休閑項目、游客農耕體驗作為著力點。一方面,臺灣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相比于大陸地區0.09 hm2的人均耕地面積,臺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027 hm2,但是臺灣農民收入卻遠遠高于大陸地區的農民平均收入[7]。耕地面積小并沒有限制臺灣農業的發展,正是由于臺灣堅持的是精致農業道路,才能做到“小而精”。臺灣現已建立了鄉村花園、觀光農園、休閑農場等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如南投縣清境創建了觀光發展促進會,通過聯盟經營方式,合理分配當地民俗資源,開展休閑農產的宣傳與推廣活動;臺北金瓜石依托自然風景,推陳出新,重新規劃冶金礦區土地,形成獨特的旅游景觀。作為典型的小農經濟代表,臺灣“以小取勝”,通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大農場制度的現代農業之路。另一方面,臺灣大力促進產業融合,助推農業向第三產業的延伸。1980年,臺灣苗栗大湖最早開始經營觀光果園,后來觀光花園、菜園、茶園、瓜園等各式各樣的休閑農園相繼出現,任何季節都可以體驗休閑田園之樂。經過多年的發展,臺灣的臺一、永齡、桃米生態村等已成為海內外聞名的休閑農場,兼備休閑娛樂、農業生產功能;阿里山在特色茶園的運營中,積極引入福建烏龍茶項目,形成了集觀光休閑與產品經營為一體的發展模式,為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產品與服務,這些都是臺灣農旅產業融合的標桿。截至2020年底,臺灣休閑農業基地超過2000家,其建設與運營實現了農業生產、生活與生態功能,在精致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下,促使農業發展延伸至第三產業。

2.4以本土資源為優勢發展品牌農業

品牌農業是指農業經營者通過農產品的營銷與推廣,獲得一定的市場認知度,創造品牌價值的同時獲取一定經濟效益的農業[11]。品牌農業是農業市場發展、產業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現代農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是農業轉型與升級的必然選擇。臺灣積極樹立優質農產品牌,不斷擴大農產市場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其精致農業發展的風向標。一方面,臺灣以傳統文化嫁接營銷,展示品牌特質。臺灣強調中華傳統文化,堅持使用繁體字本身就是堅守并傳承傳統文化的體現。從臺灣農產品的營銷實踐中可以感受到,諸多極具創意的農產品都附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并根據農產品特點進行巧妙的結合。比如臺灣摩天嶺的特色脆甜柿,宣傳語“柿業發達”“好柿將至”取自“事業發達”“好事將至”;芳容米廠緊握當地原生態資源,以古早味的傳統風華奠定企業文化根基,圍繞農產品服務的優化與升級,走寬了米廠合作之路[15]。在展示農產品品牌特質的同時,積極推進文化營銷。另一方面,臺灣以傳統故事打動人心,提升品牌價值。臺灣注重對傳統故事深層次的挖掘,聚焦本土文化與現代農業的結合,以講故事的方式挖掘獨特看點。如臺灣合歡山賽德克高山茶系列,以傳統賽德克族抗日民族英雄故事為背景,巧用傳統故事“包裝”現代茶業,仿佛讓人們看到過往賽德克族人民英勇斗爭的身影,品味悠遠飄香的高山茶[16]。臺灣的品牌農業是獨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創意產業,其發揮本土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品牌農業之路,在現代農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孕育了眾多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農企。

3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實踐3.1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王佐鎮是北京市豐臺區下轄鎮,緊鄰北京西六環,地處豐臺區西南生態發展地帶。截至2020年底,王佐鎮轄區東西、南北最大距離分別為20 km、14 km,下轄南宮雅苑、南宮景苑、山語城、翡翠山4個社區及西莊店、沙鍋、怪村、魏各莊等8個行政村,總面積為63.62 km2。王佐鎮農業土地資源豐富,農作物種植和禽畜養殖種類多,同時依托千靈山、青龍湖等自然景點優勢,其旅游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有利于旅游觀光與農耕體驗為一體的休閑農業的發展。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鄉村建設、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王佐鎮的現代農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

臺灣的精致農業是以科學技術為力量的卓越農業、以綠色理念為根基的有機農業、以產業融合為方向的休閑農業、以本土資源為優勢的品牌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因此,為借鑒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經驗,本文結合王佐鎮實際情況,依次從科技人才、環保理念、休閑產業、品牌特色4個方面,對王佐鎮的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剖析現階段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障礙。

3.2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3.2.1農業科技與人才現狀農業發展需要有不斷注入的科技與人才,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7月13日,豐臺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達成全面合作[17]。此次合作惠及豐臺區下轄王佐鎮,有利于王佐鎮發揮農業高等院校技術與人才優勢、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推進產學研的結合,為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2019年10月25日,豐臺區農業科普教育基地正式落戶王佐鎮,與北京市十多家院校達成農業科普教育的實踐合作,占地面積超過20 hm2,涵蓋智能化溫室、品種展示區、戶外種植區等多種功能區,致力打造學農結合的北京市農業科普教育示范性基地[18]。

雖然王佐鎮重視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但是王佐鎮位于豐臺河西地區,由于永定河的阻隔,經濟總量、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建設等明顯落后于豐臺河東地區[19]。王佐鎮的農業經營模式既有公司、集體組織、合作社也有個人認種認養等各種形式,整體呈現全面但零散的偏低端局面,科技與人才活力不足。且王佐鎮農業人口眾多,外來人口聚集,極易激發復雜的社會矛盾,制約了其農業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雖然王佐鎮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但其普及度并不高,小農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變,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并未得到明顯的緩解,現代農業發展亟須轉型與升級。

3.2.2環保理念的貫徹現狀王佐鎮與豐臺區健康農業“三品一證”認證保持高度一致,高度重視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加大質量安全監測,積極開展執法檢查,開展農戶服務指導,多措并舉從源頭上保障綠色生產。同時,王佐鎮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如成立于2004年的莊戶綠山谷芽菜種植基地,總占地面積6.7 hm2,是全國唯一一家從事有機芽菜種植、加工、配送的企業,在17年的發展中先后獲得國家認證的無公害食品生產、有機產品生產與加工、標準化合格單位、北京市菜籃子工程優質基地等認證,業務覆蓋育種、研發、實用技術推廣等[20];如青龍湖旁的怪草園有機農業園,占地面積10 hm2,長期遵循生態健康、綠色循環的生產模式,建有22個陽光暖棚,種植各種有機蔬菜、水果等,堅持施農家肥、采取物理防蟲,積極發展有機農業,滿足人們對優質蔬菜、水果的需求。

環境的破壞會污染土壤、水源、空氣,而這些自然因素都是有機農業發展的保障,因此環境污染會阻礙有機農業的持續發展。2017年8月,王佐鎮米糧屯村西部的某石廠持續多日加工砂石料,產生大量粉塵,嚴重污染環境,對有機農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2019年3月,王佐鎮屢次出現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2021年9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9月上旬全市范圍內大氣粗顆粒物濃度排名,豐臺區王佐鎮為倒數第八[21]??諝馕廴静粌H影響著王佐鎮居民的生存環境,也危害到有機農產品的質量。

3.2.3休閑產業的融合現狀王佐鎮是豐臺區農業資源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依托依山傍水的自然資源優勢,提出打造“國際化花園旅游小鎮”的目標,現已建立多家農業生產園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王佐鎮積極構建休閑旅游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農業發展模式。以休閑觀賞、旅游體驗為主,重點開發農業公園、觀賞基地等休閑農業。2021年上半年,王佐鎮沙鍋村豐闊農業采摘園協同豐臺區南苑鄉南苑村、盧溝橋鄉郭莊等,共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107.92萬,同比增加97.40%;與此同時,采摘產量達到新高24310 kg,增速為186.12%;收入規模增加2664.62萬元,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51.61%[22]。此外,西王佐村在牤牛河畔創建了科普農業文化體驗園,園內設有河畔休閑區、市民體驗區等,是開展農耕教育、發展休閑農業的重要基地;金崗農業種植園開拓了“一分地”菜園,游客可以體驗農耕樂趣;西莊店村依托千靈山風景資源,形成了休閑健身、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生態產業;青龍湖畔的魏各莊村,緊靠青龍湖畔,在農業發展中提倡養生理念。

王佐鎮位于北京西六環線上,屬于北京近郊地帶,京石高速、京廣鐵路、京原鐵路都途徑鎮域。橫縱交錯的交通道路,以及地下所鋪設的供水、供暖、供氣管道,造成了王佐鎮農用耕地的分散。集體土地應用效率不高,農村土地碎片化嚴重都是限制王佐鎮發展休閑農業的問題。在農田和林地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放緩,甚至停滯的后果。如何借北京近郊鄉村旅游的“春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是促進王佐鎮休閑農業發展的必要考量。

3.2.4特色品牌的構建現狀王佐鎮聚焦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現有怪村油菜花海、中心村洛平精品果園等基地,以線下蔬菜、水果的采摘活動為主。同時,王佐鎮以開放態度吸引優質品牌的入駐。2021年4月7日,王佐鎮人民政府與豐臺區商務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共同舉辦“品質賦能發展”活動,吸引了包括中糧集團、北京華聯、龍湖天街、盒馬生鮮等知名品牌走進王佐鎮,推動豐臺河西地區農業創新與進步,助力王佐鎮現代農業的發展。

王佐鎮的農業發展具有以農養農的特點,與其他省市地區的果品采摘活動相差不大,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受到投資規模的限制,區域內中小企業內生增長潛力有限,對于市場預測和把控的能力不高,內源融資面臨困難;而農村中小企業通過債券、股票等方式進行直接外部融資的可行度也并不高。故而,王佐鎮品牌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金不足的桎梏,其品牌影響力有待提高。此外,王佐鎮整體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品牌建設,各村之間的主導產業并未形成規模效應。而且各村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王佐鎮的集體企業多集中在鎮中心區域,產業用地集中在莊戶村、怪村、沙鍋村3個工業園內,造成鎮內各個村域之間溝通不暢,農業生產合作活動難以開展,尚未形成強大的凝聚力[23]。王佐鎮大部分鄉村原本屬于經濟薄弱村,雖然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主導產業,但缺乏穩定的根基,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并不突出,產業發展仍然大部分處于“輸血”階段。如果王佐鎮不結合自身特色進行改造,很難進一步推進困難村的轉型與升級。

4臺灣精致農業對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的啟示4.1堅持科技引領,注入專業人才活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臺灣精致農業以科技為發展動力、以人才為發展支撐。位于豐臺河西地區的王佐鎮,受到永定河的阻隔,現代農業發展偏低端,科技與人才活力不足。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的卓越農業發展理念:(1)王佐鎮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發展,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為現代化的農業提供強有力的力量??梢酝ㄟ^與京內、京外眾多農業高校的合作,推進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以及農業科技平臺的搭建,促進先進農業科研成果在王佐鎮的落地。王佐鎮可以借鑒臺灣高雄永齡有機農場的“智”造工廠模式,通過農業微生物技術的運用、人工智能播種水平的提高和生產管理系統的優化,以精準化的控制、自動化的播種、高效化的管理打造智慧農業。(2)王佐鎮要廣泛吸引人才,無論是應用技術人才、還是經濟管理人才,都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堅固力量。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王佐鎮要充分落實人才培養和人才下鄉政策,引進各類高層次農業人才,鼓勵農業企業采取“柔性”的方式聘請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等農業專家到一線進行技術指導。此外,王佐鎮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鼓勵當地外出鄉賢回鄉發展,充實鄉村治理與鄉村管理人才。

4.2貫徹環保理念,擴大有機農業廣度

臺灣精致農業將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作為生產重任,建立了較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有機農業是臺灣精致農業的重要指標,以健康綠色產品的種植、生產為導向,強調在無污染的環境下,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24]。王佐鎮空氣污染問題嚴峻,有機農業普及度不高,極易滋生食品安全隱患。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的有機農業發展理念:(1)王佐鎮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綠水青山”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動搖的堅守,王佐鎮緊靠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青龍湖畔,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發展有機農業的良好生態基礎。臺灣當局出臺的所謂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等相關規定從法律層面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有利于有機農產品的培育和生產。對于王佐鎮而言,面對近年來北京霧霾的不良影響以及耕地污染問題,要通過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體系,控制農藥、化肥、飼料的濫用,營造和諧穩定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推進農業資源的養護工作,打贏農業污染攻堅戰。(2)王佐鎮要積極推廣有機種植,加快有機農業的普及,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將食品安全放在農業生產的重要位置,做好有機產品的安全監管工作。臺灣精致農業的發展經驗表明,農產品的高品質與安全監管工作密不可分。王佐鎮要積極打造農產品檢測中心,為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提供質量支撐。在全鎮范圍內普及有機農業的生產知識,通過全面技術培訓與專業科普教育,引導更多農戶投身于有機產品的培育與生產中。與此同時,要加強有機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管理,控制好各個關鍵點,把好有機農產的產地質量關。

4.3優化空間布局,促進農旅產業融合

將農業與旅游業密切結合,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資源最大價值,構建“農業+旅游”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是臺灣精致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王佐鎮農耕用地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限制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借鑒臺灣精致農業的三產融合經驗:(1)農耕用地碎片化嚴重的問題可以通過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加以緩解。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王佐鎮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農田和林地資源,合理優化空間布局,避免農用耕地的過度分散,以達成統籌聯合的集體土地應用效果。臺灣人均耕地面積雖小,但并不刻意追求農耕面積、規模,也不強制種植多少作物、收獲多高產量,而是著力建設生態農莊,通過做精做透、提質增效,節約了自然資源、實現了持續發展[25]。王佐鎮要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在不同村域之間開展統籌規劃,依據交通主干線建設生態景觀走廊,打造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線路,力爭成為美麗鄉村的示范。(2)王佐鎮當地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緊靠國家森林公園、南宮溫泉、千靈山、青龍湖等景點,可以依托現有自然景觀、鄉土文化等資源,以休閑觀光、旅游度假、農耕體驗等為著力點,布局建設具有文化、歷史、民族特色的農莊、民宿等[26];借北京近郊鄉村旅游的“春風”,積極擬定休閑農業相關發展計劃,促進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方案的落實,開拓自駕、露營、燒烤等戶外運動項目,推出各種各樣吸引人的鄉村休閑度假產品及服務,在開創新項目的同時,豐富現有的農村體驗活動項目,實現業態開發與商業運營相結合,促進產業共融。

4.4挖掘本土特色,打造優質農產品牌

臺灣精致農業以傳統文化嫁接營銷,以品牌故事打動人心,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優質農產品牌。品牌是吸引投資、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自身影響力、打造優質農產品牌的關鍵所在。王佐鎮現代農業發展以農養農、本土特色不突出,同時各村主導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中打造品牌農業的經驗(1)王佐鎮要講好自身的村莊故事。關于王佐鎮的名字由來,在《豐臺地方志》中有“手扶東西王佐,腳踩南北兩宮”的記載,意為輔佐帝王;再追溯何為“王佐”,源于《岳飛傳》中“王佐斷臂”的故事。王佐鎮亦有“泥鍋造飯斗量柴”“龍鳳爭祥”等民間故事的傳說,因此可以結合地方特色民間故事,以講述民間故事的方式,在發揮獨特民間文化資源優勢的同時,豐富品牌文化內涵,打造農業品牌特色。此外,王佐鎮怪村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農業發展中結合歷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農業品牌的高附加值,擴大優質農產品牌的影響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優勢。(2)強化各村龍頭企業在打造特色品牌農業中的作用,如位于王佐鎮魏各莊中心村的洛平精品果園以種植櫻桃等果品為主;南宮恒欣園以立體種植、特色水產養殖為主,強化他們的優勢主導產業作用,能夠凝聚不同力量共同推進全鎮農產升級。在加大龍頭農產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多方資源的整合,如政府要發揮調控職能,規范民間資本融資市場,并且在發揮民間金融積極作用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臺灣精致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其農業合作組織密不可分。目前臺灣當地農會超過300個,通過統籌組織不同村域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對農產品的整個產銷過程進行高效管理,產生了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農戶的經濟獲利也得以增加。王佐鎮要鼓勵農民加入合作社,發揮合作社的分工細、規模大的優勢,不斷匯集地方特色優勢,延伸產業鏈,打開特色農產品的銷路,形成區域品牌優勢。

參考文獻:

[1]張頌安. 臺灣精致農業剪影[J]. 臺灣農業情況,1987(3):18-19,42.

[2]何文彪. 臺灣省發展精致農業概況[J]. 廣東農業科學,1989(5):4-5.

[3]王前忠. 臺灣省的“精致農業”[J]. 世界農業,1993(6):53-54.

[4]張軍. “精致農業”與“休閑農業”──臺灣農業的發展動向[J]. 世界農業,1995(12):8-9.

[5]劉芳. 入世后兩岸農業合作的新發展[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02(3):14-15.

[6]戴友峰. 借鑒臺灣“精致農業”促進特色農產品生產[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7):57-58.

[7]李錦華. 臺灣精致農業探行[J]. 農村工作通訊,2017(10):21-24.

[8]林錦輝. 漳州發展精致農業的若干思考[J]. 福建熱作科技,2020,45(1):65-67.

[9]葉春近,司嵬. 中國臺灣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及啟示[J]. 世界農業,2017(10):216-220,225.

[10]湛禮珠. 臺灣精致農業發展政策演變、成效及經驗[J]. 世界農業,2019(6):39-45.

[11]秦中春. 臺灣的精致農業之路[J]. 發展研究,2019(4):4-8.

[12]高云才.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 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N]. 人民日報,2021-01-07(01).

[13]王俊. 臺灣創意農業的發展歷程、政策特征及其啟示[J]. 臺海研究,2018(2):69-76,68.

[14]楊緒紅,薛樵風,周寅康. 過去300年臺灣省耕地面積時空變化重建[J]. 自然資源學報,2021,36(8):2163-2178.

[15]翟媛,倪海波. 臺灣鄉村文創成功因素及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 山西農經,2021(6):64-69.

[16]SAIDEKTEA. 茶品泡法與簡介-臺灣賽德克高山茶坊系列茶品[EB/OL]. (2019-01-09)[2021-09-30].https://www.meipian.cn/1uq3zmuv.

[17]丁曉松.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簽署全面合作協議[J]. 北京農業,2012(23):27.

[18]田杰雄. 豐臺區農業科普實踐教育基地落戶王佐[N/OL]. 新京報,(2019-10-27)[2021-09-30].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7215090414070.html.

[19]孫莉.豐臺河西地區產業布局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1):212-213,225.

[20]馬繼武,王懷楠. 北京市豐臺區農機文化休閑旅游基地建設[J]. 農業工程,2019,9(11):123-125.

[21]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9月1日-9月15日街道(鄉鎮)大氣粗顆粒物濃度排名[EB/OL]. (2021-09-24)[2021-09-30]. http://www.beijing.gov.cn/ywdt/gzdt/202109/t20210924_2500820.html.

[22]豐臺區統計局.2021年上半年豐臺區農業經濟形勢[EB/OL]. (2021-07-27)[2021-09-30]. http://www.bjft.gov.cn/ftq/fxbg/202107/3e19a9471fd24d908447284d9f1a2649.shtml.

[23]劉爍,段然. 北京市豐臺區河西地區經濟薄弱村發展情況調研[J]. 當代農村財經,2015(12):27-30.

[24]吳文炎. 臺灣精致農業經驗對家庭農場的啟示以福建省上杭縣為例[J]. 當代縣域經濟,2020(11):58-60.

[25]一諾. 臺灣“農+旅”精致休閑農業巡禮[J]. 農家之友,2015(4):14-15.

[26]鄭霞. 鄉村振興背景下臺灣精致農業發展對福建省“圓夢村”建設的啟示[J]. 武夷學院學報,2021,40(2):70-74.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時也處在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呈現的敏感階段。國民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接下來一段時期內能否繼續穩定、快速和持久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結合新時期我國國民素質研究實踐,針對現階段我國國民素質出現的不和諧現象,提出提高國民素質的建設策略,推動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國民素質;新形勢;國民素質價值;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大會上指出:“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發展能否搶占先機、贏得主動,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素質”[1],國民素質已成為決定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要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才能確保國家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一、提高國民素質建設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破解發展難題的需要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對新常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除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外,關鍵是要提高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因此,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通過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和國家意識,帶動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創造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的財富,使我國跳出發展陷阱,早日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二)傳承中華文明,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需要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悠久歷史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傳承中華文明,追趕世界發展潮流,應將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在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升的氛圍下,激發民族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造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上不斷前進,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由大國變強國,人才培養戰略布局的需要

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國變強國,都需要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作為基礎。高水平的國民素質在國際競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的文化科學素質,才能依據社會發展變化的方向來調整經濟發展方式,找出一條消耗少、收益大的方式。從而在高科技引導下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

二、提高國民素質建設的要素分析

國民素質是伴隨著國家形式的產生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態,是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人類特殊群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2]。國民素質隨社會一同發展、變化。與人口素質相比,國民素質有更為寬泛和深刻的內涵,體現出人與環境相互改造的互動性。國民素質由三個方面構成。

一是國民身體素質。國民身體素質是其他素質的物質載體,也是國民素質全面發展的物質前提。它不但受個體自身發育狀況、體質強弱、壽命長短等先天生理要素和遺傳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醫療條件、生活環境與方式等后天社會要素的影響。

二是國民心理素質。國民心理素質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特質。由一系列智力及非智力因素構成。能動性、差異性、中介性是其主要特征。在國民素質結構體系中,在先天遺傳的身體素質與后天形成的社會文化素質之間發揮重要的連接作用。

三是國民社會文化素質。國民社會文化素質實質上是指個體在身體素質基礎之上,以心理素質為中介,表現出的社會文化方面的特質。該特質受同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價值觀念、倫理規范等社會文化因素影響。

三、國民素質有待提高的基本表現與成因

(一)問題表現

1.國民綜合身體素質總體偏低。由于現代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人們的體力活動逐步減少,加之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等使得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臟病、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等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同時,競爭壓力使國民長期處于緊張、焦慮和不安的狀態中,一些人出現過度焦慮、煩躁等不良社會心理,嚴重時還會出現抑郁自殺或是報復社會等失德、失范行為。

2.理想、價值扭曲,道德意識淡化的問題不容忽視。當前社會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喪失了理想和信念,忽略了社會責任和國家前途命運。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價值觀念混亂。盲目崇拜資產階級自由,將謀求經濟利益作為人生目標,崇尚享樂主義、將金錢視為一切。二是社會道德淡化。國民在境內外旅游時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遵守秩序,同時一些曾經絕跡的社會丑惡現象再次出現,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嚴重腐蝕。

3.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整體偏低,創新能力不足。自從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但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需求不符。國民知識面比較窄,科學素養偏低,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受保守、順從等思維模式影響,人們的思想受到禁錮,擅于機械照搬,不善于創造,導致社會文化氛圍中缺少科學意識,國民的科學創新能力不強。

4.民主法制素質總體不高。當前,我國正在建設法治社會,但國民的法制知識匱乏,缺乏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淡薄。當所謂“權與法”之間發生矛盾乃至斗爭時,人們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卻將糾正錯誤的希望寄托于一個清官甚至更高一層的領導。同時,“忍辱負重”的傳統被視為美德而大加贊頌,造就了現代中國人同樣缺乏主體人格,缺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主體責任感。

(二)成因分析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國幾千年來的自然經濟,一直將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將經濟增長視為衡量發展的唯一尺度,扭曲了經濟與教育、經濟與科技文化的關系,忽視人的價值。與貨幣資本相比,人力資本是經濟活動中更為積極的因素,只有通過人才能發揮貨幣資本流通作用,顛倒二者的關系,只會使發展失去動力,導致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失落,社會發展陷于混亂。

2.多元文化沖擊造成現有文化的浮躁與盲從。當今時代,一些人堅守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對外來文化持拒絕、排斥甚至丑化的態度,一味地注重本國傳統文化輝煌的過去,不虛心學習外來先進文化。而另一些人則對西方文化全盤接受,盲目跟隨和模仿,忽視了西方文化中資產階級文化的侵略性、擴張性,嚴重影響中華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沖擊造成了國民素質朝著“畸形”方向發展。

3.教育事業發展跟不上時代需求的步伐。我國教育發展水平雖然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但仍然難以擔負起提高國民素質的重任,原因有三點,一是我國現階段國民整體受教育比例不高。文化素質偏低制約著國民自身的認知水平,文化能力。二是對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農村兒童的升學率較低,同時青壯年的農業技能教育也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三是應試思維主導基礎教育。當前基礎教育只注重工具理性知識傳授及實用能力培養,而沒有把價值觀念作為培養的首要目標。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待進一步完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不夠成熟,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民眾對政治缺少參與意識,社會中自上而下普遍缺乏民主觀念,從而形成了封建社會中長期的“家天下”的格局。同時,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響而重德輕法,重人治而輕法治,造成民眾的法制觀念淡漠。所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發展。

四、提高國民素質的建設策略

針對我國國民素質存在的問題,依據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要提高我國國民素質,首先應從經濟、文化、教育和民主法治四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加大對國民素質工作的投入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初步的完善階段,國民素質發展重點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本質要求相適應。一是要加大物質文明建設。實現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過渡,通過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教育水平、改善環境等方式為提高國民素質提供物質保障。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把國民素質的提升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們精神生活和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二)加大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力度,引領國民素質建設方向

文化決定國民素質的高度,必須要發揮社會主義文化對國民素質的引導作用,以反思和創新思維探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路徑、新方式,借鑒和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思想,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促進全體國民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國民素質在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引導下得以均衡發展。

(三)加速發展教育事業,發揮建設國民素質的主導作用

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結合中國的實際,發揮教育的導向作用。一是擴大受教育比例。我國人口眾多,教育發展不平衡。因此通過職業教育和終生教育擴大全民受教育比例,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二是教育的重點要向農村轉移。進一步深化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提高農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建立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教育體制。三是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及健康心理素質,并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內化成為受教育者個性品質。

(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提高國民素質提供法制保障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國民素質提高的重要保證,在我國現階段,主要應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建立與完善民主政治權力制約機制。通過健全權力制約與監督的法律法規,建立監督機構等措施保證公眾監督對權力監督的有效性,發揮輿論監督的獨特優勢。二是拓寬國民政治參與渠道和健全參與制度。民眾只有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活動,才能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過程,培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需的民主法制素質。

綜上所述,國民素質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擁有良好的國民素質,才能真正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快速發展。我們要抓住國民素質的時代變化,加強國民素質的研究,不斷引導、規范國民的素質提高工作,只有全社會各界不斷努力,才能促使這項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宇.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大會上的講話[N/OL].(2015-04-28)[2015-07-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28/c_1115120734.htm.

[2]單培勇,位振奇.“國民素質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基礎與意義新論[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3(11):7-12.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論文范文第6篇

1.1 物流業務不斷增加

由于我國的工業、流通企業等領域, 這些鄰域的物流需求量增長。根據各方面的數據調查顯示, 2008年銷售收入總計為10 223.6億元, 同比2007年增長35.2%, 增長趨勢迅猛。

1.2 物流費用規模繼續擴大

隨著物流業務的不斷發展, 物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 企業物流業的費用支出不斷增加。根據有關數據調查表明, 2008年的物流費用支出為856.2億元, 同比2007年增長了36.5%。物流費用的增長主要原因是:保險費用、信息服務費用、配送費用、運輸費用和物流費用等方面費用的快速增長。

1.3 物流費用率下降

物流在小企業、零售行業的業務物流費用率仍然比較高, 根據相關數據研究表明, 2008年我國物流費用率呈現小幅降低趨勢, 其中工業企業的物流費用率為7.5%, 同比去年增長了2.3%, 物流企業物流費用率為6.8%, 同比去年增了3.5%。根據去年的總物流費用率相比較, 我國現代物流的發展對于工業、物流行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積極作用。

2 我國物流業的創新發展

2.1 新技術的研發

當今社會, 物流企業作為現代物流行業的主導, 主要包含了運輸和信息兩大方面, 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管理體系, 分別是企業的生產、消費、流通等全過程的管理機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 物流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 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 比如在運輸過程中對于資源利用不充分, 運輸中溝通遇到困難, 以及倉庫的浪費問題, 這些都會阻礙物流行業的發展。因此,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 需要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始著手, 第一, 參考國外的物流信息平臺, 從中吸取成功的經驗;第二,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物流進行開發, 使得信息平臺更加符合現代發展趨勢。

2.2 大力發展綠色物流

發展綠色物流有兩大模塊, 第一,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在物流運輸的過程中, 或多或少都會造成能源的消耗, 對于環境造成影響, 為了能夠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念, 需要做些實質性的工作來保護生態環境。在現代化物流發展是趨勢影響下, 需要將物流與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 兩者之間可以相互推動和制約, 讓物流與環境可以共同發展。第二, 堅持經濟學發展理論, 指的是生產循環的發展模式, 也稱作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過程中的物質循環, 進行能量轉化和經濟效益增值的規律。物流是社會發展的循環發展中的一部分, 結合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進行能量的轉化, 以及物質循環的再利用, 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值。

2.3 設備的多樣化與專業化

物流也需要走向全球化, 而只有實現了標準化和模塊化, 才能與國際接軌。由此可見, 物流的發展趨勢是更加趨向于標準化和模塊化。由于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不是很成熟, 需要特別重視在物流工作中利用的工具, 以及有些機具的標準和標準配備, 作業程序之間的轉化過程更加的標準化, 在物流運輸過程中需要的硬件配置方面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執行, 另外, 在軟件方面也要進行標準化處理, 主要是在信息系統中的文件管理標準化, 信息代碼和接口進行標準化等等。

2.4 加強物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 我國的物流隊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但真正接受過正規的物流相關系統化教育的人數占的比重較少, 絕大多數都是從別的專業轉行過來做物流行業。針對受教育程度來分析, 我國相關教育部門還沒有建立物流專業培訓課程和專業, 每年從國外回來的物流專業人士也為數不多, 這些情況使得現在的物流專業人才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因為我國對于物流的理論研究也比較少, 并且在教育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由此可見, 我國要重視物流教育工作的開展, 需要在高校中設立一些物流相關專業, 需要加強物流行業發展過程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使得我國物流行業可以在國際物流市場上面占據一席之地。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越來越快, 物流是國民經濟發展是基礎, 對于國家其他產業發展也有很大的作用。就目前我國物流的情況來看, 我國物流行業已經進入了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處在在從物流的產業量化轉變為保證物流質量的發展現狀, 然而由于我國對于物流行業的研究較少, 使得物流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隨意性。由此可見, 我國相關部門應從物流發展原點出發進行思考和研究, 正確認識物流所要服務的人群, 以及準確地了解當代物流行業發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本文就我國物流行業的特征和創新發展進行了研究, 并且提出了相對應的創新發展現狀。

關鍵詞:物流業,特征,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上一篇:高等數學教育技術論文范文下一篇:音樂教師語言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