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

2023-12-21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1篇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都處于邊緣化狀態,形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職院校在認識層面強調“職業”特點忽視“社會人”培養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面臨各種挑戰。這些可能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及政治認同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邊緣化 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使命,目的是通過系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德育首位原則和社會主義辦學方針的重要體現?!吨泄仓醒胄麄鞑?、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以下簡稱《意見》),強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但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都面臨著被邊緣化的趨勢,這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邊緣化困境

《意見》要求各高校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與作用。但多數高職院校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并沒有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大學生德育工作體系中的應有地位與作用。雖然學校領導在各種場合都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性,但往往名不副實。具體表現為:

1.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導機構形同虛設。中宣部、教育部明確要求高等學校黨委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領導。學校要有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副校長主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多數高職院校雖然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領導機構,但在具體運作和投入方面還缺少制度性保障。因此,致使其無法有效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2.專業教學計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安排存在較大隨意性。雖然已明確規定了高等院校本科、??频目颇吭O置、學分規定以及課時要求。但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學計劃往往在強調本專業教學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隨意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體表現為:一方面,隨意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即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綱的課程科目設置、時間安排等,廣泛存在著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集中授課的傾向。另一方面,人為壓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時。多數高職院校認為專業理論課與實習課必須確保教學課時,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教學課時可多可少。

3.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的非科學性。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是整個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客觀合理的評價有利于反映教學效果、提升教學水平。而當前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評價既不能反映教學質量,又不能體現學生能力與覺悟的提高。具體為:第一,考核評價方式設置不盡合理,多數高職院校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定性為考查課,考核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第二,考核功能存在缺陷,側重知識考核、缺少診斷性考核,同時評價過分依賴總結性考試,這些強化了學生學習的功利性;第三,考試內容缺乏創新與考試形式過于陳舊,加重了學生的抵觸情緒與應付心態。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設置與師資條件難以保證。完善的教學科研組織機構與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關鍵?!吨泄仓醒胄麄鞑?、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首先,各高等學校必須按照要求設置獨立且直屬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多數高職院校僅設立隸屬于公共教學部或基礎教學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而更有甚者僅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掛靠于某社科性質的教研室。其次,師資配備和培訓等難以保證。多數高職院校嚴格限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人數,選聘大量協議或外聘教師充抵人數,以便于形式上符合師生比要求。而制度化的師資培訓則更是難以實現。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被邊緣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造成當前困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高職院校在認識層面強調“職業”特點忽視“社會人”培養的因素,也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面臨各種挑戰,當然更有學生功利主義傾向的結果。

1.高職院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偏差。(1)技術至上的培養目標掩蓋了“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學校教育首先是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人,使其能夠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健康成長,然后才是從專業技術層面使受教育者學有所長。而如果背離“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則只能把有血有肉的生命個體塑造成為科學和技術的“持有者”。而現實中,廣大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存在的一個誤區是,突出專業技術強項,弱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2)“窄口徑”地落實了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灌輸國家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學生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艱巨任務。而大多數高職院校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門普通的基礎文化課,在課程設置(包括總體目標、開課門類、師資配備、課時安排等)方面嚴重弱化了《意見》中提出的: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目的是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理論“基本夠用”原則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存在沖突。理論“基本夠用”作為高職院校普遍堅持的一個教學原則,該原則有效地處理了專業技術基礎理論課和專業技術實踐課之間的矛盾,對培養具備較強動手能力的技術人才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需要明確的一點,理論“基本夠用”的原則不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社會主義大學辦學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通過大量的概念、原理等理論“灌輸”才能為學生掌握,所以理論“基本夠用”原則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要求存在沖突。

2.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面臨各種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加強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遭遇到一些挑戰也成為其被邊緣化的重要因素。(1)國際國內社會形勢的深刻變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本身面臨嚴峻挑戰。第一,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多元化趨勢日益加劇。在文化沖突中,我國的民族道德體系、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傳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第二,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挑戰。當前,中國社會在經濟、政治、思想、社會等各個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如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做到正確面對和接受相關問題,則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主要挑戰。第三,信息的不均衡傳遞形成的沖擊。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學生獲取相關政治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課堂信息傳遞方式,學生獲取信息簡單方便、不受時間地點約束,且可以同時比較鑒別多種觀點,教師的課堂教學相比之下,顯得蒼白、單薄,甚至無力,教師的權威性相應受到來自學生質疑和網絡多元觀點的挑戰。(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多重矛盾,削弱了其地位。第一,國家意識形態的普遍性與個人需要的特殊性矛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是要將具有國家意識形態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公民的基本政治素養和價值準則。但是,在市場經濟“趨利性”的牽引下,部分高職學生存在嚴重的急功近利心態,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識淡薄。第二,社會本位利他性與個人本位利己性矛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本意在于培養學生“社會本位”的觀念。在市場經濟深入推進、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現實條件下,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呈現蔓延趨勢,以至于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傳遞信息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提出質疑,甚至對高尚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予以嘲弄,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蒼白。第三,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支持的矛盾。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政治信仰的確立,實質上是一個實踐過程。即依靠社會經驗的支持,教育對象對所接受的理論進行必要檢驗,并通過檢驗不斷用理論指導自身的社會行為和政治實踐,進而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預期目標。就現實生活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缺少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的支持,理論灌輸轉化為思想和行動自覺存在著教育目標與教育實踐的矛盾。第四,感性經驗與理性思維的矛盾。大學生正處于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思考的過渡階段,尚未形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對那些輕松、通俗、新奇的“快餐式”文化表現出較強親和力,對于那些需要抽象思維、思辨性強的內容缺乏興趣甚至排斥。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文本化的思想理論,具有抽象性、理論性、長效性等特點,既缺乏生動性,又缺乏現實功利性,顯然難以獲得教學對象的有力響應。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困境的負面影響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形成沖擊。落實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就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因此,就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力爭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為抓手,在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體現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幫助大學生全面提高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從而成長為具有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和遵紀守法意識的高素質職業人才。然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的困境無疑使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逐步虛幻化,人才培養的結果便是抹殺了技能培訓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區別。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對政治認同產生負面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但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完成政治社會化的最重要媒介,而且是他們步入社會前,系統接受國家意識形態的最后一環。在自然人完成政治社會化進程中,學校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學校的作用在于通過系統的政治思想理論教育,幫助個體確立科學的政治價值觀念,并培養個體的政治態度與情感,進一步強化進入社會的個體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度,同時提升個體對政治體系的忠誠與信仰。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邊緣化,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對系統學習政治思想的掌握,從而影響社會個體自發形成的政治心理過程。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他們將只能依靠自發形成的社會政治心理指導自身的政治實踐活動,而直接后果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所具有的政治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相對下降,同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系認同的持續減弱,進而影響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梁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改革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8(9).

[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2篇

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說你聽”的灌輸式理念,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 以使學生認同并接受教學內容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 是對學生人權的尊重, 是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權利的尊重;尊重學生, 是對人格的尊重, 對學生的尊嚴的尊重,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以禮待人;尊重學生, 是對學生的自由的尊重, 對學生的個性的尊重。尊重學生, 必須講誠信, 以誠待人;尊重學生, 必須理解學生, 信任學生??傊? 尊重學生就是對學生的個人價值的肯定。以人為本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 不論年齡大小、家庭背景, 都有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學生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只有學生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 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才能得以全面發展。在思政課教學實踐過程中, 首先要學會鼓勵學生, 積極評價學生已經具備的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 使其認同教師的教學內容。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 外在的評價直接影響著自我意識的形成。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 他們自認為是高考的失敗者, 缺乏自信, 對他人的評價更為敏感。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 主動表揚學生的良好行為, 積極評價學生已經具備的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 使學生積極地認同課堂教學內容, 產生共鳴, 從而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思想得到交流與溝通, 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 我們更應該努力做到這些, 及時發現和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 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積極肯定自我、客觀認識自我。其次, 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認清自己的角色, 嚴于律己, 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在教學過程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耐心聽取學生的心聲, 尊重學生個性和尊嚴, 以討論互動、暢所欲言等方式組織課堂。此外,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 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并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以使學生真正內化教育內容。

2 理解學生

以學生為本, 理解學生是前提。理解學生, 就是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 了解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標準去衡量學生, 不能對學生求全責備。理解學生, 還要學會換位思考, 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想問題, 善于從學生的實際處境出發, 想學生所想, 急學生所急。理解學生, 就不能以教師為中心, 不能只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標準或社會的要求出發, 否則就會脫離學生的實際狀況和現實需要。理解學生, 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寬容地對待學生。只有寬以待人, 才能夠包容學生, 才能營造出和諧的教育環境。理解學生, 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之間善于進行溝通和交流, 從而減少矛盾, 化解誤會。理解學生, 要求教師在評價學生時, 多看到優點, 多進行表揚, 少進行批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 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就業方式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在社會轉型期, 個人可能會與他人及社會發生一些矛盾,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學會解決這些矛盾。同時, 人的心理是復雜的, 個人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知行矛盾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 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行情況, 并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教師對學生思想情況的把握可以在課堂上進行, 也可以在上課前進行。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八章中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時, 可以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提出一些問題, 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學生討論, 教師在講解時對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對錯誤的觀點給予糾正, 從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當前的收入分配差距現象。這樣, 通過師生互動, 教師能夠全面把握學生思想動態, 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并在理解基礎上將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社會所要求的方向上來。

3 關心學生

關心學生, 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 時刻把學生的需要放在心上。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人的利益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利益關系, 教育學生學會奉獻和給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思想政治課教師就要做到一下幾個方面:首先, 要深入到學生中間, 了解其實際生活情況, 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其次, 要認真了解學生的現實需求, 并及時給與引導和幫助;再次, 要切實與學生拉近心理上的距離, 關注學生的學習、就業等人生的重要問題。比如, 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身處大學校園, 但是他們時刻關心著就業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社會現實出發, 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就業觀。

4 引導學生

引導學生, 就是在教學過程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引導學生, 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思想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使學生真實地認識社會, 勇敢地面對社會。首先, “沒有不講道理的學生, 只有不懂道理的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講解“道理”時要力爭分析透徹、動之以情, 以使學生內化教材的理論觀點, 進而外化為行為和行為習慣。其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善于把握各種不確定的影響因素, 運用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 寓教于樂, 潛移默化地引導具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再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多表揚學生, 少指責學生。這對于引導學生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具有重要作用??傊? 在教學過程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 密切聯系社會現實,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切實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 以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然而, 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為此,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樹立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的教學理念, 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以使學生認同并接受教學內容, 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 李潔.用“講政治”武裝未來傳播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0 (3) .

[2] 杜匯良.遵循教育規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

[3] 韓樹林, 倪赤丹.深圳高校學生思想狀況調查[J].特區實踐與理論, 2010 (5) .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3篇

1 新課標下思想品德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從2006年開始, 初中思想品德課已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實驗稿) 》編寫的《思想品德》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 新教材選取了許多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作為主要素材, 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同時新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發展, 為思想品行教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1) 思想品德課人文性進一步增強。新課程標準以更加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重新定位, 在繼承和發揚舊課程標準強調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 增強了“人文性”, 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點“對癥下藥”, 真正達到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的。在以往的政治課教學中, 人們過于強調了政治課的政治性, 忽視了政治課的“人文性”, 政治課給人們一種只能講政治的感覺, 學生覺得枯燥、難懂, 使初中政治課教學缺少了人情味, 遠離初中生的生活, 嚴重地影響了初中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品德非常重視用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 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讓學生在鮮活的中學生活中感受、體驗、理解國家和社會對中學生的思想品德要求, 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和習慣, 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更貼近中學生的生活, 更富有人情味, 使之成為一問受初中生歡迎的課程。

(2) 進一步強化了品德教育功能。初中學生正處在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 也是學做人、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 必須緊緊圍繞他們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問題進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初中學生的品德教育作用發揮不明顯, 對初中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相對較弱, 為了改變初中學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狀況, 新課程標準根據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 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這樣才能真正完成政治科充當思想滲透教育的主要角色的任務。

(3) 進一步強化了課堂與生活的有效銜接。在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 較為普遍地存在著與初中生生活實際相脫離的現象, 在一些有關初中思想政治課的調查中, 學生反映不喜歡思想政治課, 認為思想政治課離他們的生活較遠,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 使初中思想品德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新課程標準將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該課程建構的基礎?;谛抡n程標準下的政治課的變化特點, 改變了學生對政治課的原來的認識, 增強學生的興趣度, 教師的可操作性很強, 發揮的空間很大, 但也因為新課程下的政治課淡化了知識, 無疑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但正是這樣的變化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更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性, 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 快樂學習。

2 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新課標的實施與推進, 有效促進了初中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熱情與積極性, 進一步提升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質量。但在看到取得成績的同時, 還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 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理念有待于進一步更新。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的顯著特色是活動教學, 其內容以學生自身生理、心理、德性成長歷程為主線, 走進學生文化, 符合學生成長的需求, 教材在注意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 更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學習, 增強了德育功能, 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根據現代教育精神突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的育人要求和“學會關心”的教育主題,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教師就應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 注重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 這就要求應從學生的經驗出發, 教學要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 倡導主動學習、合作學習, 倡導探究、體驗過程的學習, 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師生融為一體, 共同教與學, 共同提高。

(2)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思路有待于進一步轉變。轉變備課思路, 由傳統的“教案”思路向“學案”思路轉變, 是提高新課程教學實效的前提。傳統教案的設計目的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講, 怎樣才能給學生更多的知識, 著眼于教師的“教”, 讓學生“學會”。而“學案”是在教案基礎上, 為開啟學生的智慧, 發展學生的能力而設計的, 是在教師引導下, 由學生參與并完成對知識的掌握的學習活動過程的備課方案, 它著眼于學生的“學”, 讓學生“會學”。因此, 學案的設計, 目的在于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包括知識、能力、覺悟、情感、價值觀目標) , 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讓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導學釋疑解難, 讓學生在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中, 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

(3)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待于進一步創新。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特別是我校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仍延續著傳統教學的一些弊端, 嚴重地制約著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和課程目標的有效實現。突出表現在:在教學方法上, 重教師單向的知識灌輸, 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在教學內容上, 重課本知識, 輕生活實踐;在學習評價上, 重學生的卷面成績, 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在教學導向上, 重視追求知識目標的訓練, 輕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等。在新形勢下,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就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迫切問題。

(4) 思想品德課堂評價有待于進一步加強。新課標指出, 對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多用激勵性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多數教師也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激勵課堂上表揚和掌聲也逐漸多起來, 但是這種過多的外在鼓勵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持久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準確把握評價的尺度, 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對于學生的回答, 我們不必匆忙地做出評價, 既不要肯定, 也不要否定, 要善于接納學生, 樂意聽學生說, 給學生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 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才能得到發展。

3 新課標視野下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水平對策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 為深化初中思想品德課改革指明了方向, 為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要進一步強化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研究, 全面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水平。

(1) 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 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毒拍炅x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 (修訂) 》 (簡稱原課程標準) 對各年級進行的教學內容在標準中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即初一為思想品德教育, 初二為品德與社會教育, 初三為道德與法律的教育, 初四為基本國策國情與理想的教育, 而新“課程標準”首次打破了學科知識體系和對具體年級的教學內容要求, 以學生為本, 圍繞“成長中的我, 我與他人, 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關系”有機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相關教學內容, 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材的體例和內容的呈現形式多姿多彩, 而教材已轉變為僅僅是一種學習課程標準的參考資料和一種課程資源。為此, 教師備課必須先備課程標準, 才能了解并把握課程的總體要求, 才能更好地運用教材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 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也就是說教師只有通過研讀熟悉課程標準才能勝任教學, 只有研讀新課標才能增強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2) 抓好學生探究性學習, 努力創新教學模式。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 過分強調接受, 課程內相對隔斷、分離, 與其他學科缺乏融合, 更習慣于理論灌輸與死記硬背。一定程度上, 這種教學模式抹殺了學生自我發展的積極性, 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 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思維、感情和行為方式的培養, 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吸引學生的獨特條件 (如當前的熱點問題、名人軼事等) , 把思想品德教學置于廣闊的社會現實中, 推廣探究學習,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以參與求體驗,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更好地去體驗社會現實, 以創新求發展, 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創造性的教學,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3) 搞好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 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 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 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 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 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 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理論聯系實際, 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 學會運用這些要求和規范來觀察個人、他人與社會現象, 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 要樹立新的學生觀,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 積極挖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思想品德課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組織、指導過程中, 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新情況、新問題, 學會從不同角度得出具有新意的結論,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開創性思維為創新能力, 通過各種訓練, 使這種開創性思維與創新能力轉變為學生自身能力的一部分, 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此外, 在指導中應引導學生關注具體有意義的、大家普遍關心的、現實性很強的熱點問題, 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 在教學中不要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 輕能力, 應讓教學把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有機結合, 這對于解決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熱點問題具有良好的作用, 也對課堂教育轉變為社會教育有重要作用, 進而促進學生真正地從應試教育轉變為能力素質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摘要:初中學生正處在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 必須要進一步提升新課標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學水平, 促進學生在思想品行的發展上得到正確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行和價值觀念。本文分析了新課標下思想品行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探討了當前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新課標視野下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水平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兆璟.赫爾巴特和杜威“興趣”教學思想之比較研究[A].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 (教育史研究) 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C].2009.

[2] 李嬌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研究[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2009 (11) .

[3] 李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語言評價與有效運用[J].考試周刊, 2008 (32) .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4篇

教學方法的改革, 涉及到的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誰起主導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等問題。我們傳統的教育方法是老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的位置、在和學生的交流中也處于優勢的地位, 在課堂上經常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提供給學生經過實踐證明正確的獲得廣泛認可的一些社會規范, 讓學生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抵制這樣的正面教育, 進而否定相關的教學內容, 逃離我們的課堂。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是思維更活躍、接觸面更廣, 課外信息獲取量更大, 不愿意被人主宰, 愿意成為既有獨立思考能力又富有個性的學生。因此, 我認為在教學改革中首先提出來的是改由學生代替傳統教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使學生真正的變成課堂的主導, 而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變成了話題的引導者, 問題的提出者, 案例的講述者, 而不是裁判者。那么, 教師在課堂中以平等的、相關話題參與者的身份, 采用平和的、中立的、開放的態度真心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同時, 將探尋問題最終答案的權利交到學生的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會根據以前知識的積累、自身對社會的認識積極主動的尋求正確的答案, 并且最終的結果大都是我們希望他們得到的符合他們自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正確結論。而經過這樣一番認真的鑒別、思考之后, 他們會認為這樣的結論是自然而然的和理所應當的, 并不是別人要求自己的和灌輸自己的。因此, 他們還會在生活中像玩游戲一樣的不斷去實踐、再去思考。學生對這樣得到的生活、人生啟示以及成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養要深刻的多, 同時, 也比較容易在他們心中形成穩定的價值傾向, 利于他們的人生進程。

從教學內容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和任務, 不僅承擔了政治教育的作用, 還承擔了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我們的課程內容本身大都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非常關心的、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 比如大學生的愛情、人際交往、心理健康等都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遇到并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再比如理想、人生觀、人生價值觀這些都是大學生經常探討、比較關心又急于找到答案的內容。但實際上學生卻并沒有把這個課堂當成能解決問題和找到答案的地方。針對這樣的情況, 我想我們在教學內容上至少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點是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 用一種對學生成長成才真心關懷的態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內容。當我們的課堂能夠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的時候, 當他們能從我們的課堂中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啟示的時候, 是同學們認識人生、社會、進行人生設計很好的課堂的時候, 學生自然會用真心和老師交流, 回歸到課堂中來?,F在有一種教學模式叫做任務驅動法。我覺得也非常適合我們的課堂, 就是要先從學生的需求, 即要從任務、目標談起。每一節課、每一個案例、每一次討論都能找到相應的目標任務, 這樣的課堂至少不是空洞的。第二點就是用知識性的內容來武裝我們的課堂, 我想青年學生對于知識的探求都是求知若渴的。如果我們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中不大量的融入知識層面的內容, 相信在這樣一個以知識著稱的時代, 就是無知的學生也不能接受這樣的課堂。因此, 人文、地理、自然、哲學、法律、時政等大量知識的引入應該是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方面。比如, 在講到人生觀的時候, 可以將哲學當中儒家和道家關于出世和入世的中國傳統的哲學觀點引入, 引導學生到底是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是不是要做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人。這樣, 當學生發現老師的講課內容既貼合她們的實際, 又可以幫助他們增長知識, 她們也會回到我們的課堂, 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

從教學考評上應該摒棄傳統的考試模式, 我們考試制度的設計應該是能夠促進學生完成懂得認識社會、認識自我, 懂得自我調整以適應社會的人生任務, 而不僅僅是完成學習任務。就像我們前述, 本門課程的內容大都深入到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 主要運用學生的平時表現來對學生進行考評, 使學生把考試當成一種常態, 應該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課上和課下、教師測評和學生互測, 由點及面, 重點考評, 抽樣考評等方式, 讓學生理解我們的考試就是社會對人的考試, 不是一次性通過考試能完成的, 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接受社會和他人的監督、評價, 是一輩子的事。讓學生真正理解要進入社會, 就要學會時刻認識社會、調整自己, 讓自己成為一個符合社會基本規范和需求, 適合自身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摘要:作為培養高職學生德性主要陣地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任務, 應該把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引入來進行教學改革。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設計我們的教學內容, 就是要從學生的角度來探討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就是要從學生的發展來改革我們的教學考評制度。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5篇

內容摘要:

高中化學教學要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以采用興趣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 探究性教學等教學策略實施有效教學.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高中化學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復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

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設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階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始終把反復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著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師生互動性不強,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學生的活動。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實現知識信息和各種情感的交流,實現促進學生發展的目標。

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雖然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并不認為傳統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無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有效的,通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系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并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惡、情感、價值取向和知識基礎,教師只能激發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受事務,自主觀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發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系。

4、組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系統,構建課程整合網上協作教學模式。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運用,以促進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的教學技術應用觀。

四、新課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教學的策略

1、興趣化教學策略,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實驗法、設疑法、競爭法、開展課外活動法等等。

2、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信息化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下在處于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策略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再是信息簡單機械的接受者,而要讓學生成為信息的運用者,在互動的信息中將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通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要注意以下幾點: 樹立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推理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找規律。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征、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專題研討式教學,體現化學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新穎、活潑、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查閱資料,提問、質疑和嘗試解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并且答案是開放式的而不唯一。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范文第6篇

教學有法, 卻無定法。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和確定是根據職業教育的目標所決定的, 適用的教學方法, 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更重要是具備了綜合職業能力。由教育教學各要素組構的教法、學法和教學模式異彩紛呈, 要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質量, 無疑要改革創新。因循守舊, 教育教學工作就會失去生命和活力。創新教學法突出創新、實踐兩個環節, 突出工作過程中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具有靈活性、綜合性、實踐性、適應性的特點。通過實踐分析研究歸納為如下四個創新方面。

1 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創新

在傳統的職業教育過程中, 教學理念是授受式教學, 這種教學理念, 其基點是講授;其目標是傳授知識;其過程是以教師的單邊活動為主, 通過灌輸、填鴨式的說教, 其效果是以學生較好地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為準則, 這樣學生掌握的也只是片面的知識, 而不是全面的知識。教師被動地教, 學生被動地學, 由于雙方缺乏密切的配合而往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導致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 需要重新學習, 重新實踐, 很長一段時間所學知識和技能不能適應工作崗位需要。

新的教學模式, 實戰教學理念則不同, 其基點不是講授, 而是實踐;其目標不僅僅是知, 而是知行統一;其過程不是教師的單邊活動, 而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 教師在實戰中教, 學生在實戰中學, 邊學邊做, 理論和動手、實踐結合;其效果是以學生是否“會戰”為準則, 學生學到的不再是片面的知識, 而是全面的知行統一的知識, 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教師發揮引導作用, 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加全部教學過程, 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自覺性。形成以培養職業能力 (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 為目標的新教學課程體系, 在學習中創新, 在學習中實踐, 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活動能力。在實踐中, 這種教學過程使學生具有和達到非常清楚的目的、學習的內容、要解決的問題及最后的效果。

所以, 轉變教學理念, 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牢固樹立“實戰”教學理念, 整個教學工作要立足實戰, 貫穿實戰, 落腳實戰, 這樣學生的知識才能達到實用, 我們的教學理念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

2 教學內容的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 是教學改革的主體部分, 事關人才培養的內容構成:

(1) 推陳出新。在職業技術教育中, 尤其要刪減那些陳舊過時的知識點, 不照本宣科和沿用被淘汰的知識, 要適時增加新的知識點, 引進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和學科前沿, 這里還包括不同流派、不同學派的最新動態。這對于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是十分必要的, 因為有比較, 有鑒別, 才有發展, 才能掌握前沿的知識觀點, 也有利于學生將來職業的需求和發展。

(2) 優化組合。再好的教科書, 其知識點都是可以再加工的, 都是可以優化組合的, 擔負為國家、企業培養技術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更是關鍵。知識點的優化組合, 往往會引起教學內容的質的變化, 有事半功倍之效。

(3) 精心設計和安排教學的切入點、重點、難點、互動點、案例和板書。通過精心的設計和安排, 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要做到一經切入就能引人入勝, 抓住學生的思維, 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有經驗的教師在黑板上留下的“關鍵詞”, 學生只要記住這些“關鍵詞”, 就掌握了這堂課的基本內容, 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教學方法的創新

(1) 從實戰教學理念 (如現場實戰、模擬實戰、任務驅動實戰、目標牽引實戰) 出發, 這應該成為學校主導的教學方法, 才是知行統一觀的最好體現。

(2) 針對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 大力實施“校園心理健康教育工程”, 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堅強保證。學校、教育者、管理者應鼓勵學生自己去思、去想、去試、去闖, 啟人以思考, 教人以智慧。

4 教學手段的創新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教學模式的主要組成部分, 約占教學活動的70%。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新和實踐, 為了掌握今后就業時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1) 創新能力的第一層次含義是培養學生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

(2) 創新能力的第二層次是讓學生用所學習的知識做過去沒有做過的工作。其主要表現是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中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創新過程中, 教師應以學生學習為主, 補充大量的相關知識, 組織學生有選擇地讀書、有選擇的查閱國內外資料, 教會學生利用現代化手段查閱所需要資料的方法。

(3) 創新能力的第三層次是培養學生將第二層次的創新課題成果具體應用到產品設計上, 為今后就業打基礎, 為體現創新價值打基礎。創新期間, 教師與學生在學術和專業技術方面的關系是平等的, 需要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5 教學模式的創新

第一步是先確定教學目的。即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的兩三年內, 使學習者必須掌握該課程所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實踐操作和應用技術方面的相關知識, 通過理論和實踐的錘煉, 達到學以致用。

第二步是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吸引學生學習的動力, 是學生為之奮斗的方向。目標的選擇要與社會、企業需要結合, 要與學生興趣和就業結合, 更要與學生的經濟利益結合。

第三步是確定學習課題, 課題必須具有代表性和技術先進性。學習課題是實現學習目標的具體內容, 需要與學習目標緊密結合, 學習課題是學習和創新過程的具體體現。

第四步是根據學習課題確定學習教材、資料, 為完成教學目標作準備。

第五步是教學成果檢驗, 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檢驗標準, 向社會推銷學生和產品。

第六步是擴展教學活動, 在學習的同時, 增加創新和實踐兩個環節。教學活動實行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習課一體化, 強調知識間的橫向聯系。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確立起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優良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內容、“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管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 把我們的職業技術教育辦成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新文化精神的培育基地, 為地方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摘要:創新是一種理念, 一種靈活的思維方式, 也是一種可以不斷優化、協調、整合, 始終處于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狀態。對職業教育來說, 創新教學法具有靈活多樣性、實踐性、適應性、發展性、互動性的特點, 強調教學過程的激勵和啟發, 強調教學方法的簡單化。讓學生在實施項目工程過程中, 提高職業活動能力, 其中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獲得與利用新信息能力、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革新創造能力等。

上一篇:家校攜手共育英才范文下一篇:警校生的自我鑒定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