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

2023-12-08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提所在。因此,做好環境管理工作勢在必行,本文從生態環境監測的概念入手,結合生態環境監測現狀分析了其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情況。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環境管理;應用;數據管理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確保環境管理工作順利、有序開展的基礎,也是實現保護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主要舉措。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能準確反映出當地環境污染狀況、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河流流域生態狀況的主要手段,從而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科學開展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1 生態環境監測概述

所謂的生態環境監測其實就是生態監測和環境監測的集合體,它包含了生態與環境兩個方面的監測內容。其中生態監測包含了生物監測、地球物理化學監測等不同方面的內容,是一個綜合、復雜的監測技術。而環境監測是對所有對環境有危害物質的監測,它包含了噪音、振動、光、熱等多種因素??偟膩碚f,在具體工作中自會有正確的做好這兩個方面的監測工作,才能更好、更準確、及時、全面的反映出當前的生態環境質量,為環境管理、污染控制以及環境規劃提供依據。

2 生態環境監測現狀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持、監督和信息服務的,但是由于當前生態環境監測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影響,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還存在著監測手段落后、監測數據準確度低以及監測能力不足的現象,嚴重影響著環境管理工作的開展。就這些問題的出現原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2.1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缺乏動力

目前,我國現行的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基本還沿用傳統的管理制度,這種制度本身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大鍋飯式分配體系特征,大包大攬、形式主義等現象嚴重,使得相關工作人員嚴重缺乏工作積極性和使命感,同時整個生態環境監測部門還無危機感科研。雖然生態環境質量標準已經得到了更改,但是監測部門的工作流程依然依舊如往,導致整個環境質量評估標準不全,結論不客觀現象突出。其次,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因為對工作的不重視,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也較少,使得整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分析力度低、工作周期長且靈敏度不佳等現象突出。

2.2 生態環境監測隊伍不穩定

環境保護部門作為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負責部門,它既是環境監測站的行政領導,又是主要的服務對象,這就決定了它不但是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從屬、支配人員,也是長期處于一線的操作人員。但是就這么一個部門,還面臨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的影響,使得大多工人員心存恐慌,導致工作無法靜心開展,每天考慮以各種理由和方式脫離這個工作崗位,從事其他的工作,這就造成工作效率不高、監測結果準確度差等??墒巧鷳B環境監測工作又是一個技術性、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它要求員工從熟悉崗位到能對監測結果做出明確的判斷,能迅速、準確的實現數據分析和處理,這都需要工作人員的長期積累和努力,而變動過快的工作崗位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監測水平。

2.3 工作人員少、任務量重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以目標責任制為基礎進行的,是按照工作指令完成各項監測任務的工作流程。但是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加劇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環境污染的重視度不斷提高,這也要求相關部門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監測執法力度,能及時有效的應對各種臨時性、突變型問題。面對這種現象,監測工作人員若是還處于悶頭苦干、只求數量而不求質量,那么必然會出現長期加班和勞累的現象,從而弱化了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效率。

3 生態環境監測問題的應對策略

3.1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管理制度

抬高市場門檻、強化管理制度是確保生態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也是確保監測結果準確性、科學性和公正性的前提。這種做法能有效的打破環保部門對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壟斷,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競爭優勢。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優勝劣汰,促進監測機構的調整和優化,使環境監測機構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自負盈虧、自擔責任、自我發展,擺脫行政干預。

3.2 加強監測人才培養和監測隊伍素質建設

培養人才、提高隊伍素質和保持技術骨干隊伍的穩定是加強監測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監測能力中,人才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完成好艱巨的監測任務,進行工作創新,要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3.3 規范內部質量體系,加強運行監督

監測質量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是監測管理的核心。監測站應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加強領導,明確崗位職責,制訂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加強過程監督、過程控制,實行考核持證上崗。

4 生態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

4.1 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是環境管理的基礎

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眼睛和基礎手段,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水平。隨著我國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日趨法制化、定量化、科學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依靠科學的、有權威的監測數據實施各項環境執法管理,體現了環境管理的公開、公正、公平。生態環境監測是制定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環境政策、法律、法規和環境質量標準的科學依據。

4.2 環境管理依靠生態環境監測

生態環境監測作為執行環境保護法的技術仲裁,為環境管理決策、環境規劃、排污收費、環境指標考核、環境工程驗收服務。具體表現在: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驗收、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驗收、排污收費、總量控制、環境狀況公報、污染事故處理及污染糾紛仲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估、環保產品和環境標志的審定等方面,環境管理依靠生態環境監測提供真實、有權威性的監測數據。

4.3 生態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服務

生態環境監測要強化服務意識,充分發揮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技術監督的職能。一是要及時準確地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規律,結合自然環境和其他方面的情況,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發展變化規律,定期寫出環境狀況報告。二是要查清污染源,了解排污動態。三是加強監測統計分析工作,揭示出各種環境問題的本質,預測環境發展趨勢。

結束語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已度過了幾十個年頭,在這些時光中,通過我國監測人員的共同努力,生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未來的生態環境監測中,工作人員要不斷的進取和創新,使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事業不斷提升壯大。

參考文獻

[1]姜殿玉,張盛開,丁德文.N人非合作條件博弈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5(4).

[2]李志偉.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河南科技,2014(1).

[3]李南奎.環境監測管理作用及加強管理的幾點建議[J].河南科技,2013(21).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工業化信息化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河道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造成了嚴重影響,河流生態系統的監測評價與修復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黃柏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上,各級政府以及職能部門均采取了較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隨著治水思路的轉變,提出了生態治水的新理念,尊重河湖系統的自然規律,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自然環境的修復與保護,強化河湖的自凈能力,是科學治水的新思路。通過對黃柏河流域水生態的周期性監測與評價,在充分了解其生態功能以及生態系統的現狀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修復措施,為促進流域的快速高效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黃柏河,水生態,調查,修復。

1.流域基本概況

黃柏河是宜昌市境內長江中游左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1923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峽谷河流。黃柏河分東、西兩支。東支發源于樟村坪鎮黑良山的倉屋埡,長130.4公里,流域面積1164.8平方公里,流入尚家河水庫。西支發源于樟村坪鎮曹家山的武當寨,長77.5公里,流域面積582.8平方公里。東、西兩支在黃花鎮兩河口匯合成干流在小溪塔城區石牌灘匯入葛洲壩庫區消落區,長31.6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71.3平方公里。黃柏河流域水利工程多。在夷陵區境內,有東風渠和宜昌運河,還有4座水庫、23座電站。東風渠從黃柏河東支的尚家河水庫引水,年引水量3.39億立方米,為區域200萬人口提供生活用水,為東風渠沿線100多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為5個工業園提供工業用水。黃柏河干流經宜昌運河引水(年引水量約5億立方米),供宜昌市東山寺水電站發電。夷陵區境內的湯渡河、尚家河、西北口和官莊4座水庫,以及西北口、尚家河、蜘蛛洞和杜家河4座電站。

2.流域環境現狀

流域內磷礦資源豐富,礦山開采企業多、環境保護、生態修復、地礦矛盾等遺留問題處理難度大。流域上游部分采礦企業不規范開采,廢水排放不達標和棄渣傾倒隨意化造成源頭河道污染,廢棄的硫鐵礦出口和石材加工企業廢水導致水質污染。二是居民生活污染。流域沿岸部分鄉鎮集鎮的居民點未建污水處理廠和達標的垃圾處理場,由于沒有完全實行雨污分流,導致較多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三是農業面源污染。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被大量使用,畜禽糞便直接排放,造成河道污染。

推行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流域內的林地面積雖然大幅增加,森林覆蓋率得到提升,但部分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依然較衰弱。另外,流域內開山炸石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加劇了水土的流失。

內部分礦山企業礦權布局不太合理,存在少量存在無序開采、超量開采、亂采濫挖,造成地下水源被破壞的現象,因而造成了河床水位的改善難度較大。中下游主河道雖然采砂采石得到有效控制,但河床遭到了破壞,水位下降,在上游來水減少的情況下,河水會發生斷流,水質自我凈化功能不足,生態補水困難。另一方面,尚家河水庫經東風渠引水發電,湯渡河水庫經宜昌運河引水發電,導致水庫水位下降。再加上眾多小水電站梯級截水發電,保證水生態平衡所需的生態下泄量不足,加劇了下游污染情況。

3.生態監測斷面的布設

3.1布設原則

監測斷面的選擇在充分滿足代表性、連續性、全面性、多功能性原則的基礎上,重點結合黃柏流域水環境監測特點,考慮到水生態分區和不同水生態功能分區交界設置斷面,使監測要素能夠較好地代表不同區域(分區)的水環境特性。

3.2布設方案

通過對黃柏河流域各水功能區進行周期性監測,初步明確了“環境驅動因子”的基本種類和分布規律。結合黃柏河流域的環境特性,將其劃分的礦山開采影響區、水電開發影響區以及綜合影響區。在每個分區內分別選取有代表性的監測斷面共11個:

(1)礦山開采影響區(3個):楊樹口電站取水壩、夷陵遠安交界處(盤龍陽關橋)、曬旗河入河口。

(2)水電開發影響區(7個):玄廟觀水庫庫尾、玄廟觀水庫庫首、天福廟水庫庫尾、天福廟水庫庫首、天福廟水庫下游、西北口水庫庫尾、西北口水庫庫首。

(3)綜合影響區斷面(1個):小溪塔水文站。

3.3生態評價的方法采用

基于黃柏河流域水功能現狀,通過構建水生態功能分區不同“環境驅動因子”的研究,基于水生態功能分區的流域水環境監測與評價理論,應用 “熵權法”計算出斷面不同指標的熵和權重,選用綜合健康指數法對黃柏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進行評價。

隨著環境條件與管理需求的變化,當原來布控的監測斷面不能夠代表所在水體的水生態狀況時,根據水環境監測網絡動態優化調整,形成例行機制,以確保水環境監測網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更科學地指導生態修復和環境管理工作。

3.4監測指標的選擇

依據黃柏河水環境特征及生態環境的主要驅動因子,分別選取如下指標:

(1)水文要素2項:水位、日降雨量

(2)水體物理要素3項:水溫、濁度、電導率

(3)水體化學要素8項:pH值、溶解氧、總磷、總氮、硝酸鹽氮、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BOD);

(4)水生態要素2項:葉綠素a濃度、浮游植物種類(定性、定量)、浮游動物種類(定性、定量);

(5)生物調查1項:底棲生物(定性、定量)。

4.生態評價結論

4.1評價方法

一般認為,健康的河流生態系統應具有結構完整性(即化學、物理、生物三方面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生態學進程),具體表現為:河流生態系統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即在時間上具有維持其組織結構、自我調節和對脅迫的恢復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以及維持自身發展和進化的能力。

采用多指標評價法,并引入信息熵理論確定指標權重,選用綜合健康指數法對黃柏河生態系統健康程度進行評價。河流生態系統健康主要表現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的完整性,鑒于物理完整性指標較難量化,本研究從化學完整性和生物完整性兩方面探討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針對水質指標、營養鹽指標分別計算其各自得分值,最后進行綜合評價。本報告選用熵權綜合健康指數法對黃柏河生態系統健康進行評價。

4.2評價結論

(1) 綜合健康指數

為了定量的評價和描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需要建立一個綜合健康指數,在0~1之間取值,其值為0時,代表健康狀態最差,為1時,代表健康狀態最好。將CHI值劃分為5個區間以便更清楚的描述健康狀態,詳見下表4.2-1:

綜合健康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5.結論與建議

5.1主要結論

(1)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所列標準限值,采用單因子類別評價法定性評價,2018年度監測水功能區平均達標率75.7%。低于湖北省辦公廳印發的《湖北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試行)達標率80%的標準。

(2)2018年度監測,除極個別水庫為輕度營養狀況外,其余均為中營養狀況。

(3)宜昌河流健康整體呈現不穩定狀況。綜合健康指數高于0.8,只有楊樹口電站取水壩1個斷面;綜合健康指數高于0.7,只有天福廟水庫庫尾、曉溪塔2個斷面;綜合健康指數為0.6-0.7的有祥云礦業、玄廟觀水庫庫尾、玄廟觀水庫庫首、天福廟水庫庫首、天福廟二級站下游、西北口水庫庫首6個斷面;綜合健康指數低于0.6的有西北口水庫庫尾1個斷面。

5.2建議

黃柏河是宜昌人民的母親河,全面加強對黃柏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科學制訂黃柏河流域產業發展規劃,做到既推進黃柏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工作,又滿足流域所在地的經濟發展需要。在新一輪的流域綜合整治過程中,要在“控源”的同時,注重生態修復,大力實施河流生態系統建設。

(1)提高認識,全面制定黃柏河水生態修復實施規劃。

要全面落實習總書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治理理念,積極對黃柏河流域開展生態治理,有效保護了黃柏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要充分認識到實施水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從促進人水和諧、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提高對生態修復的認識。要轉變觀念,樹立生態治水的理念,要按照“水清、岸綠、流暢、景美、宜居”的目標,結合黃柏河流域的功能特征和河道現狀,科學地制定水生態修復建設規劃。

(2)統籌部署,將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同治理與管護有機結合。

堅持按照“政府統籌、屬地管理、部門聯動、全民參與、注重實效”原則,對黃柏河流域統籌實施“源頭養水、全域治水、科學用水、依法管水、全民護水”綜合治理措施,有效探索河道治理與管護的新模式。積極抓住實施長江大保護的戰略機遇,借鑒國內外現有的水生態修復理論和方法,在已實施和即將實施的水庫和河道治理的工程上同步推進水生態修復建設。

(3)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先進的水生態修復技術和方法。

黃柏河流域集水面積較大,河道長度長,沿程的水利工程分布種類較多,原來在治理上分別采用的模式是“截污、駁坎、浚、引水、綠化、管護”等,在治理理念上僅限于“防洪、排澇、灌溉、養殖”等功能,忽視了河道的生態功能,要因地制宜,有機地結合黃柏河流域的不同的功能區,合理采用修復措施和辦法。目前主要的修復辦法主要有:兩岸造樹林、河坡植草坪(或灌木)、墻上攀綠藤、水邊栽植物、水流多樣化、水中建濕地、水面養萍草、水下種水草、水里養魚蝦、曝氧放細菌、水底爬螺蚌、管理經?;?。

(4)強化責任,全面落實水生態補償制度和經費。

積極建立起“齊抓共管、齊治共享”的有效機制,充分厘清黃柏河流域生態破壞者、保護者與資源受益者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形成破壞者出資、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償的運行機制。一是嚴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二是設立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補償基金;三是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

(5)科學監測,適時掌握水生態的動態變化過程。

水生態的變化是一個動態較為復雜的動態過程,要通過長期、周期性的科學監測,適時掌控水生態變化過程和趨勢。在不同功能區監測參數(因子)的選擇上要做到全面、合理、有代表性,在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上要有針對性。要通過監測結果,適時進行跟蹤、及時總結經驗、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精準施策,確保修復的效果和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劉輝,何爭妍.利用水生態修復技術治理杭州河道水質的對策與建議[J].杭州農業與科技,2009:13-15.

[2] 黃柏河流域生態保護專題調研組.夷陵區黃柏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調研報告[R].2017.

[3]尹煒.長江經濟帶水生態環境保護現狀與對策研究[J].三峽生態環境監測,2018,3(03):2-7+95.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生態文明是后工業文明時代的文明類型,它是人類社會在反思傳統工業文明弊端的基礎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設的一種文明形態。當前中國的快速發展遭遇了環境、資源和能源的巨大壓力和代價,因此。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關鍵詞】生態文明;環境;資源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市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進步,它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的文明。

二、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生態危機

中國的快速發展遭遇了環境、資源和能源的巨大壓力和代價。

(一)生態環境問題

1、溫室效應

由于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應對“氣候變暖”已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成為全球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各國環境外交和政治斗爭的最重要的內容。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但我國政府已經采取行動,為減排做出貢獻。據估算,當全球氣溫升高1.5-4.5°C時,海平面將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上導致低地被淹;海岸被侵蝕;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此外,溫室效應會使高溫、熱浪、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

2、大氣污染嚴重

根據受監測城市的數據統計,我國有65%的城市處于中度或嚴重污染狀態一些大城市空氣中懸浮的微粒和硫含量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大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超標達2-5倍。酸雨,被稱為“空中死神”,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我國酸雨覆蓋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和青島等省市部分地區,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它落到水里,水中的魚群就會斃命;它落到地上,土壤的肥力就要被淋濾;它落到植物上,嫩綠的葉子就會變得枯黃;它落到建筑物上,材料就要被腐蝕得千瘡百孔,銹跡斑斑;它進入人體,人就會漸漸衰弱不堪,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3、水體污染嚴重

水環境每況愈下,全國七大水系的408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有26%為劣V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重點流域40%以上的斷面水質沒有達到治理規劃的要求。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峽庫區支流“水華”現象接連發生。

(二)資源問題

1、水資源枯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須臾不可或缺的資源,是各種資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種重要資源。21世紀水資源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問題之一。有人預言,不久的將來,水價將超過油價,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的眼淚。

我國屬于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

目前已有1/2的城市缺水,1/3的城市嚴重缺水,1/10的城市面臨水危機,農村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到2020年后,全國將出現缺水高峰,處缺水量可能達到500多億立方米。淡水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所以聯合國已大聲呼吁:人類要開展一場用水革命。

2、土地荒漠化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土流失面積已達到367萬平方公里,占到國土面積的38%;沙漠化面積已經達到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已達27%,而且呈擴展的態勢。有4億人口籠罩在荒漠化的陰影之中。同時隨著耕地面積的減少,土地利用強度加大,土地退化加劇,土壤肥力降低或喪失嚴重,導致地力衰竭。

3、能源礦產資源匱乏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總量雖然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關系國家經濟和安全的大宗資源將嚴重短缺。它們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1/20、2/5、2/5和1/10。并且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

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與發達國家差距更大,分別是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5倍。

4、生物物種也在加速滅絕。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據保守估計,中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種類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年來的資料表明,白鰭豚、野象、大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屬于中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種,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近海的一些寶貴的生物資源也因失去良好的生存環境和營養供應地而難以得到應有的保護。

三、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思想,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把生態意識的形成作為一項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努力把生態文明意識變成全民共識,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增強公眾的生態憂患意識、生態價值意識、生態道德意識,不斷提高公眾生態文明的認知度、生態知識的普及度和生態建設的參與度。

(二)依靠科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根據資源、地理、經濟、科技、人文基礎,科學規劃引導產業結構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創新,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提高,也就意味著單位耗能和排放的降低。大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產業、文化旅游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信息網絡產業和工業設計、創意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三)推動發展模式創新。一方面拓展綠色經濟理論研究,形成綠色經濟理論體系。把綠色經濟作為內生變量,引入生產函數,納入經濟理論的研究和創新過程。構建包含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概念的綠色經濟體系、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及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進而形成綠色經濟發展理論研究體系;另一方面加快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大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節能建筑等“綠色經濟”領域的投資,加快培育和發展清潔再生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推動生產、流通、分配等各個領域的節能增效,促進產業結構生態化調整。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構筑綠色產業體系,形成綠色發展模式。

(四)要完善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要完善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并實施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劃、政策、制度。將能源資源的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損耗記入成本。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體制與機制。將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績效納入干部考核任用指標。完善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標準。依法完善科學監測、行政管理、民主監督機制。

參考文獻

[1]付治平.《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等.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是目前流域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赑SR模型對漳衛南運河流域三個年代(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的流域生態狀況進行了健康評價,在分析其生態健康演變趨勢的基礎上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法識別了主要的人為驅動因子。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呈現由好變差又略微轉好的趨勢;急劇增加的人口壓力、水土保持措施的開展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影響流域健康發展的主要的人類活動驅動因子。

關鍵詞:PSR模型;生態健康;景觀格局;子流域;人類活動;驅動因子

16721683(2014)05006705

Ecological health evolution analysis in the Zhangweinan river basin

TAN Juanjuan,DONG Zengchuan,FANG Qing,FU Xiaohua,XU Wei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

Key words:PSR model;ecological health;landscape pattern;sub basin;human activity;driving factor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威脅,流域生態系統健康已開始惡化[13]。為了尋求流域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點,人們努力尋找一個適合于流域生態系統特征的健康評價方法。

20世紀90年代早期,Costnza[45]提出了生態健康的度量標準,包括組織(多樣性)、活力(新陳代謝)、恢復力、平衡能力,主要是自然因素。隨后,Rapport[6]進一步完善了生態系統健康的度量標準,將人類視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并同時考慮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健康狀況和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國外針對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以流域水質評價最為核心[7];以流域土地利用為核心[8];“壓力狀態響應”[9]模型;“自然條件限制因子流域生態健康指標因子人類活動影響因子”[10];“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流域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在我國流域生態環境健康評價尚處于探索階段,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也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熱點[1116]。

漳衛南運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流經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和天津市,也是海河流域最南部的防洪骨干水系,水資源缺乏居海河流域之首,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域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影響流域的健康發展。因此評估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演變過程,并定量分析人類活動對流域健康演變的影響,對于保障流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1 資料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資料包括:漳衛南運河流域1∶25萬數字高程模型(DEM);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三期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即土地利用/覆蓋圖,來源于美國Landsat衛星TM影像數據;漳衛南運河流域行政區劃圖(包括各地市及縣);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海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水資源保障規劃、漳衛南運河流域三次水土流失調查報告、流域水文年鑒以及河北、山西、河南省和流域各市統計年鑒。

本文研究區流域總面積37 700 km2,山區、丘陵區面積25 466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68%;平原面積12 234 km2,占流域總面積的32%,包含九個行政區:邯鄲、長治、晉城、晉中、新鄉、安陽、焦作、鶴壁以及濮陽市,其行政區劃及縣界見圖1。

2 研究方法

2.1 流域生態健康演變分析方法

(1)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流域作為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其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受自然環境背景和人類活動程度的雙重影響。PSR(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用于分析流域生態健康評價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關系:人類活動對環境施加一定的壓力,從而環境狀態發生一定的變化,而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應當對環境的變化作出響應,因此被廣泛使用于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

由于研究區流域面積比較大,直接以整個流域作為評價

單元無法體現流域內不同分區生態健康演變的差異性,因此

需要對流域劃分評價單元。小流域是具有相對完整的自然過程的區域單元,以小流域作為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分析單元,便于人們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恢復等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然而在具體評級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社會經濟數據,而這些數據通常是以行政區為單元統計的??紤]到子流域評價指標獲取的難度以及流域資料的詳盡程度,確定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見圖2,其中:壓力指標反映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壓力。20世紀80年代以來,流域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土地資源及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流域生態的健康發展,因此將人類活動給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帶來的壓力分為土地壓力和人口壓力。

狀態指標反映生態系統在各種自然、人類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表現出的一種狀態,即其生態功能現狀。從景觀生態學[17]的角度選擇活力、組織、恢復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四個指標來反映生態系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

響應指標是對生態環境所受壓力的反應。生態系統受到干擾時,會導致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個方面的變化:在自然方面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功能弱化,社會經濟方面表現為流域的生產能力變差。

(2)指標權重確定。

指標權重反映各個指標因子對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貢獻差異。目前權重的確定方法較多,如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18]、熵權法、神經網絡等方法??紤]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本身是一種主觀判斷,主觀賦權法更為合理,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結果見表1。

成分分析法和典型相關分析法兩種。當變量間的相關關系較小時,主成分分析是沒有意義的,而典型相關分析有利于綜合描述兩組變量間的典型相關關系,表示所得的自變量能夠充分解釋相應的標準變量的分布。因此,本文選用典型相關分析法來識別流域生態環境演變的驅動因子。

3 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健康評價

3.1 子流域劃分及指標數據提取

本文運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塊(Hydrology Model),基于數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的特征信息,將漳衛南運河流域劃分為64個小流域。

社會經濟指標(如土地墾殖指數、人口密度、人均生產總值等)一般是以行政區為單位進行統計的。本文按照均勻疊加法運用ArcGIS中的疊加分析功能將漳衛南運河流域內九個行政區以及其各縣1985年、1995年以及2005年統計年鑒數據折算到各個小流域上。景觀指數的獲取是按照子流域的大小對土地利用圖進行切割,通過景觀指數分析軟件Fragstats計算而得,其中生物第一潛在生產力利用邁阿密(Miami)模型計算獲得。

3.2 子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結果

在指標數據確定的基礎上,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漳衛南子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并采用ArcGIS制作專題地圖來實現評價結果的可視化表達,采用不同的顏色渲染不同健康等級的子流域,20世紀80年代、90年代、21世紀初漳衛南運河子流域的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結果見圖3。

從圖3(a)可以看出,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的總體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較好;而平原區的生態健康狀況較差,有部分子流域已處于病態水平,集中在邯鄲市、安陽市以及鶴壁市。從圖3(b)來看,20世紀90年代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近一半的子流域處于病態水平;漳衛河山區屬于長治市的子流域2、11、26由20世紀80年代很健康狀態變為20世紀90年代的病態,子流域13、25、22、32的生態健康狀況也有所惡化,漳衛河平原地區屬于新鄉市的大量子流域變為病態,比如子流域29、52、56、60和62。分析人口壓力指標數據可知: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流域人口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較大,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壓

迫急劇增大,生態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從圖3(c)來看,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較90年代有所改善,上游山區生態健康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為2、5、6、13、15、16和25,平原地區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為29、52、55、56、62、63和64。這主要是由于2000年以來針對漳衛南運河流域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生態環境修復措施,分析自然及社會系統響應指標數據可知: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林草地面積增大,水土流失狀況改善,同時該區的經濟狀況的到較大改善,也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有利因素,子流域的活力因此增

加,系統的恢復力得到加強,相應的組織結構的不合理狀況得到改善,使得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有了一定的提高。

4 人類活動驅動因子識別結果

采用典型相關分析法對漳衛南運河流域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間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其中,標準變量組Y代表各種生態健康狀態指標變化,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兩個時段的狀態指標差值表示;自變量組X代表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同樣用兩時段差值計算,各變量的數據長度為64個,具體變量見表3。

運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計算結果可知前3個典型變量對結果分析有效。從典型相關分析中分離出的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態變化與驅動力因子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圖(圖4)可以看出以下結果。

第一組典型變量將混布與并列指數(-0.610)、綜合彈性度(1.706)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687)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自變量組中相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有土地墾殖指數(0.818)、人口密度(-0.713)、林地覆蓋率(-1.107)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0.684)。人口密度變小,林地覆蓋率增大,生態系統的彈性度會增大,而生態服務功能及混布與并列指數反而會降低,但土地墾殖指數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的降低能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及混布與并列指數。

第二組典型變量把蔓延度(-0.710)和彈性度(0.827)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相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是化肥施用強度(0.521)、林地覆蓋率(0.558)和人均區域生產總值(0.532)。說明生態系統的彈性度與林地覆蓋率與人均區域生產總值呈正相關關系,化肥施用過多會降低生態系統彈性度,但對蔓延度反而其積極作用。

第三組典型變量將多樣性(1.856)和均勻度(-1.909)的變化從其他類型中分離出來,其驅動力因子主要是降雨氣溫值(0.697)和土壤侵蝕度(0.689)。表明漳衛南運河流域降雨量氣溫值增大、土壤侵蝕程度減輕,會提高景觀的多樣性,但會降低景觀均勻度。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確定: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景觀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人類活動因子是人口增長、水土保持(即耕地和林地變化)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必須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減少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整治,注重林地保護,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開發水資源,促進流域生態系統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5 結論

(1)漳衛南運河流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健康狀況呈現出由好變差、再由差到改善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處于病態的區域集中在漳衛南運河流域的平原地區。

(2)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原因是近30年來漳衛南運河流域城市化發展迅速,人口壓力持續增加。20世紀初針對漳衛南運河流域采取的生態環境修復措施,使得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加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強,因此漳衛南運河流域的生態健康有了改善,但持續增加的人口壓力以及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使得流域的生態健康仍處于臨危狀態。

(3)影響漳衛南運河流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的主要人類活動因子是增長的人口、水土保持的開展以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壓力是造成流域生態健康變差的主要原因,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會對流域的生態系統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水土保持的開展對流域的景觀生態格局起到積極作用,流域內林地與草地面積有了明顯的增加,流域生態健康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受資料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提出的流域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仍不完善,而且通過典型相關分析法得到的相關性結果的有效性還有待驗證,今后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蔡燕,王會肖.生態系統健康及其評價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5(2):184187.(CAI yan,WANG Huixiao.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evaluation research progres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7,15(2):184187.(in Chinese))

[2] 魏曉華,孫閣.流域生態系統過程與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WEI Xiaohua,SUN Ge.The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 ecosystem[M].Beijing: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in Chinese))

[3] 羅躍初,周忠軒,孫軼,等.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J].生態學報.2003,23(8):16061614.(LUO Yuechu,ZHOU Zhongxuan,SUN Yi,et al.Watershed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method[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3,23(8):16061614.(in Chinese))

[4] Costanza R,Norton B G,Hashell B D.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1125.

[5] Costanza R.Predicator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 D J R.Costanza,P R.Epstein,C.Gaudet & R.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240250.

[6] Rapport D J.Dimension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D J,R Constanza,P R Epstein,C Gaudet & R 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3440.

[7] M B beck.Vulner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 intensively developing urban watersheds[J].Environment Modeling& Software,2005,20(4):381400.

[8] Tenley M Conway,Richard G Lathrop.Alternative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assessing future land use in n urbanizing watershe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1(1):115.

[9] Rainer WALZ.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

[10] Ralph W Tiner.Remotelysensed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natural habitat” in watersheds:an application for Delaware’s Nanticoke River watershed[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4,4(4):227243.

[11] 劉國彬,胡維銀,許明祥.黃土丘陵區小流域生態經濟系統健康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1):4449.(LIU Guobin,HU Weiyin,XU Mingxiang.The watershed health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1):4449.(in Chinese))

[12] 宋蘭蘭,陸桂華,劉凌,等.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架——以廣東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為例[J].水科學進展,2006,17(1):116121.(SONG Lanlan,LU Guihua,LIU ling,et al.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for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 (1):116121.(in Chinese))

[13] 羅治敏.基于遙感信息的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以大寧河流域為例[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LUO Zhimin.The river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D].Beijing: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6.(in Chinese))

[14] 顏利,王金坑,黃浩.基于 PSR 框架模型的東溪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資源科學,2008(1):107113.(YAN Li,WANG Jinkeng,HUANG Hao.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Dong xi River basin based on PSR model[J].Resources Science,2008(1):107113.(in Chinese))

[15] 方慶,董增川,劉晨,等.基于景觀格局的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以灤河流域行政區為例[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2,10(63):3741.(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The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2012,10 (63):3741.(in Chinese))

[16] 方慶,董增川,劉晨,等.基于PSR模型的唐山地區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3,(6):2629.(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Tangshan based on PSR model[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3,(6):26~29.(in Chinese))

[17] 肖篤寧,李秀珍,高俊,等.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XIAO Duning,LI Xiuzhen,GAO Jun,et al.Landscape Ecology[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8] 李艷利,李東艷,李艷粉.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中的應用[J].廣州環境科學,2009,24(3):3943.(LI Yanli,LI Dongyan,LI Yanfe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Guangzhou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4(3):3943.(in Chinese))

[19]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1):123134.(LI Xiuzhen,BU Rengcang,CHANG Yu,et al.The res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os[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4,24(1):123134.(in Chinese))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將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政治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文化建設要融入生態文明要素,社會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社會基礎,在實踐上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具體實踐,提出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考核制度、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參與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理論價值;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進行了理論思考,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這是指導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一道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對這一戰略舉措的意義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強調總布局,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苯y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層面思考生態文明,必然要求將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機結合,因此,我們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度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共產主義學說,致力于建設一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社會形態。他們認為人類社會的最終解放,既包括人與自然之間,又包括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解決。馬克思在論述共產主義時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倍鞲袼乖谡撌鰺o產階級通過革命解決這兩方面矛盾時指出:“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一一自由的人?!笨梢?,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共產主義學說,是一個包含了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體系的學說。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理論,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視域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從來都是耦合在一起的。馬克思在回顧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和發現唯物史觀的過程時,曾經特別突出地闡述了這種辯證唯物主義關系。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瘪R克思在這里所說的“社會生產”、“物質生產力”,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構成上層建筑的現實基礎。在此基礎上,馬克思科學地闡述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進而推動人類社會形態演進的一般過程和規律。恩格斯也指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边@里的經濟生產,既包含人與自然、也包含人與社會的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一個純粹人與大自然,或者人與生態環境相關聯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既依賴于生產力自身充分的發展,也依賴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的解決。

習近平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正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中加以把握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涉及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他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于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薄拔覀円凑者@個總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绷暯綄ⅠR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雙重矛盾得到解決的理論設想具體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主張,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

(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只有思想認識到位,才能夠做到行動自覺。長期以來,人們在認識上總是將發展問題與保護環境問題對立起來,認為要發展必然要破壞環境。習近平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從發展方式上推動變革,有效破解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消除人們在認識上的誤區。

“綠色”一般指人們的行為符合自然和生態規律,“發展”則包含了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求人們在追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在發展方式上嵌人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謀求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不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要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習近平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本G色發展理念將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統一起來,在理論上奠定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一起,正式上升為黨的新發展理念,有利于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進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格局的形成。

(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恩格斯闡述的生產力,包含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要素。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無從談起人的解放問題。人的解放離開了包括自然環境在內的物質條件,就會成為空想。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睂⑸鷳B文明建設納入發展生產力的題中之義,從理論上闡述了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態環境的一致性,有利于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理念。

(三)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習近平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各自為政、分頭治理都無法取得實際效果。例如,在如何健全自然資源管理體制,如何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方面,他明確指出:“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边@實際上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要注重頂層設計,在全國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一盤棋,構建系統完備和運轉順暢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和機制。

(四)從政治高度認識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就必須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地位,這有賴于各級黨委和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習近平從人民根本利益和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思考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他講道:“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庇纱?,他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和政府的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在理論上解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地位問題。

(五)建設美麗中國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習近平進一步將建設美麗中國提升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重要目標。他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秉h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边@些論述,進一步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意義,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具體內容。

(六)建設地球美好家園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廣泛的國際合作。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上,必須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建設地球美好家園的主張,向世界傳達出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信心,也傳達了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的真誠意愿,有利于取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與合作,更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的這一系列論述,從自然界到人、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到生態、從美麗中國到地球美好家園,形成了關于生態文明的完整理論體系,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必然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習近平既注重對生態文明進行理論建構和頂層設計,又注重科學部署和強化落實,在各項事業中指導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帶來新的局面。

(一)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

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當然是生態系統本身的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自然規律,違背了生態系統自然規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一句空話。習近平特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強調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他曾經對人和自然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自然規律有過一個生動的描述。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边@一論述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生態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習近平將人放在生態系統之中,將人如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具體化,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實踐的一系列主張。

一是尊重自然,給自然生態系統留下更多自我修復空間。良好的生態系統需要生態系統自身有一定的自我修復空間。習近平非常重視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修復空間。他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币虼?,在國土資源開發過程中,他強調:“要堅定不移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嚴格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定位,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推進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提高生態服務功能?!眲澏ㄉ鷳B紅線,給自然界留下修復空間,是在根本上遵循自然界自身的規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

二是順應自然,在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內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雖然會影響到自然生態系統,但自然生態系統自身有一定的自然修復能力。只要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意識,仍然可以在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內使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習近平特別重視通過節約資源實現保護環境的目的。認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節約資源既涉及到生產活動,又涉及到生活過程,必須在生產和生活全過程中才能做到?!拔覀円獔猿止澕s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比藗冊诟纳谱约荷畹耐瑫r,有意識地約束消耗自然資源的行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

三是保護自然,注重恢復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加之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不夠,導致我國生態環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對于已經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下大力氣進行治理,以恢復生態系統自身的功能。習近平指出:“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彼麖娬{以預防為主,重視生態修復,強化綜合治理。強調預防,就是要在源頭上堵住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注重修復,就是要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有效治理,以恢復其生態功能;強化綜合治理,就是要在生產和生活全過程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些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措施。

(二)將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

在經濟建設方面,習近平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全新理念,解決了長期以來將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對立起來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模式。他曾講道:“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薄熬G水青山”指的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金山銀山”指的是經濟建設成果。這一論述,一是強調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偏廢;二是強調如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經濟建設成果,那將得不償失,必須堅決反對;三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可以換來經濟效益,要善于將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轉換為經濟建設成果,使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為此,習近平在經濟建設中大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形成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經濟發展道路。

(三)政治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

在政治建設方面,習近平強調全黨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他明確提出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對保護生態環境務必堅定信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比绾卧谡谓ㄔO中融人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也進行了部署:一是強調各級領導干部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作為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從而提高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地位。二是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的完善。三是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通過將生態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進而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履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四是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推動國際合作,履行國際義務,樹立良好生態文明形象,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生態文明話語權。

(四)文化建設要融入生態文明要素

在文化建設方面,習近平提出培育生態文化新任務,為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強調處理好生態與文明的興衰關系。他回顧了發生在20世紀西方國家的重大生態公害事件,深刻總結了我國歷史上曾經因為毀林開荒、亂砍亂伐造成嚴重生態問題的教訓,強調要吸取因為毀壞生態環境而導致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歷史教訓。二是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習近平指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比菑娬{建設生態城市。倡導在城市建設中,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注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打造優美生態環境,進而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

(五)社會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社會基礎

在社會建設方面,習近平強調要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一是強調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提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點。他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大社會問題來解決。二是強調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形成人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格局。強調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要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要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他指出:“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比菑娬{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把生態文明理念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新風尚,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實踐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在實踐層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治理難題。習近平從制度層面思考生態文明治理問題,強調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治理的重要手段。他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庇弥贫缺Wo生態環境,在實踐層面為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考核制度

領導干部考核制度,是保障領導干部在實踐層面正確施政行為的制度保障。習近平從生態文明考核制度層面,思考如何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在實踐中得到具體落實。

首先,完善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習近平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笨己嗽u價體系是指揮棒,內含生態文明指標的考核體系會有效約束各級領導干部的施政行為,使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能夠落地生根。

其次,建立環境保護督查工作機制。有效的環境保護督查,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得到落實的有效保障。他要求強化對浪費能源資源、違法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的執法監察和專項督察,確保環保法律法規在各地得到有效落實。

再次,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習近平指出:“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彼麖娬{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對損害環境的行為實施嚴厲的責任追究,就可以對損害環境的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二)建立健全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制度

對資源和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管理,是確保資源環境不被濫用甚至被破壞的有效保障。習近平就如何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提出具體要求。

一是建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的垂直管理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時間投入才能受益的公共產品生產過程,往往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侵害。習近平指出:“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币虼?,他強調要建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制度,有效破解地方保護主義。

二是建立生態紅線制度。生態紅線是確保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習近平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蔽覈丝诒姸?,資源環境壓力較大,只有守住劃定的生態紅線,才能夠既保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又能夠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三是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就無法分清所有權人和管理者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就無法實現國家對自然資源資產的有效監管。習近平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與體制不健全有關,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人權益不落實?!币虼?,他強調要建立清晰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通過明晰產權歸屬,明確使用者責任,強化監管者責任,形成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和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者之間的相互制約和有效監管。

(三)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涉及到國內國外的大系統,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牽涉到國內外的系統工程,僅靠各級黨委政府,僅靠我國政府的努力,僅靠環保部門的嚴格執法,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習近平從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規律出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了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的要求。

一是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的建設。適時監測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敏銳把握環境變化情況,是環境保護和執法活動的重要依據。習近平要求建設能夠使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為了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他還力主通過全面設立監測點,在技術手段上實現全國聯網并能夠自動預警,以便切實做到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適時監測和依法追責。

二是拓寬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視野。在國際視野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實行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習近平要求在推進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以全球視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既要注重學習借鑒國際社會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新經驗,引進新技術,又要注重將我國綠色發展帶來的新優勢,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三是推動全球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由于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對全球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威脅。這一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僅靠一國的努力是無法得到解決的,必須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習近平非常重視全球氣候治理的國際合作,強調通過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談判,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此外,由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對能源、礦藏等戰略性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海洋的影響也日益加深。對于這些帶有全球性影響的問題,力主通過對話談判,通過國際合作予以解決。這實際上是在世界范圍內推動綠色發展,構建全球生態文明治理體系,維護全球生態安全。

環境歷史生態危機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為保障城鎮居民飲水安全,從水源地環境管理狀況和水源地水質評價2個方面對環境狀況進行評估。結果表明,雖然高升橋飲用水源地綜合評估結果為優秀,水質狀況較好,但在水源地管理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針對監測能力、監管能力不足和群眾環保意識薄弱等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 環境評估;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of the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in Rongchang,Chongqing

WANG Qiu-juan,HUANG Xiao-rong,ZHENG Rong-zhou et al

(Rongcha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Chongqing 402460)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ource of drinking water;Water quality safety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不安全的飲水和惡劣的環境衛生條件造成全球80%的疾病[1]。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2015年4月20日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要求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飲用水安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供水單位應定期監測、檢測和評估行政區域內飲用水水源、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等飲水安全;開展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因此,確保生態環境及飲水安全,保護飲水人群生存安全及發展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2]。為進一步提高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和環境保護水平,重慶市榮昌區不斷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和制度化水平,提高評估的針對性和前瞻性,這對于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環境管理、保障水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重慶市榮昌區飲用水源地的環境狀況進行了評估,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以期為該水源地的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1 調查評估內容與方法

1.1 調查范圍

重慶市榮昌區參與評估的城市集中式飲用

水水源共計1個,即榮昌區高升橋水庫水源地,為河流型飲用水源地,斷面名稱為庫心,位于昌州銜道杜家壩村,地處105.581 7° E,29.454 4° N,所屬水廠為重慶渝榮水務有限公司北門水廠,水源級別為 Ⅲ。

1.2 監測項目及頻率

監測項目及頻率:每月上旬監測1次28項指標;每季度最后1個月監測1次61項指標,并統計取水量;全年(每年7月)監測1次109項指標,并統計取水量。

1.3 評價標準與方法

利用單因子評價法對水質進行評價,評價標準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Ⅲ 類水質標準限值。

1.4 流程與技術路線 以重慶市榮昌區環境監測站2015年每月例行監測數據為依據,對榮昌區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開展調查評估,利用國家環境保護部信息中心開發的“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環境狀況評估數據采集系統”進行計算。技術路線詳見圖1。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水源地基本狀況 榮昌區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屬河流型水源地,總庫容674萬m3,壩址多年年均徑流量為7 280.4萬m3;對應水廠為重慶渝榮水務有限公司北門水廠,該水廠于2004年建成,2005年正式取水,年總取水量1 000萬t,服務人口共計24.5萬人。

2.2 水源地水質評價

高升橋水庫設計年總取水量1 020萬t,實際取水量1 000萬t,取水水位323.6 m,其設計枯水水位為316.2 m,因此其取水保證率為100%。地表水水質評價結果表明,每月28項水質常規指標、每季度61項監測指標、全年109項各監測指標均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Ⅲ 類水質標準。

2.3 水源地環境管理狀況評估 從水源地保護區建設、保護區整治、監控能力、風險防范、應急能力、管理措施6個方面,對高升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管理狀況進行綜合評估。

2.3.1 保護區建設。

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政府2006年9月以榮昌府發〔2006〕87號批復了高升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文件對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進行了規定,并要求按照相關標準設立保護區標志。因此,高升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完成率為100%,保護區標志設置狀況為100%。另據現場踏勘,高升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沿線均設置了隔離工程,因此其一級保護區隔離狀況為100%。

2.3.2 保護區整治。

在現場調查并結合相關資料,高升橋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不存在與取水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構筑物、無排污口,也不存在網箱養殖情況。二級保護區未發現排污口,該區域周邊污水均截流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置,該區域及周邊未發現畜禽養殖及網箱養殖,準保護區內無點源和工業區。因此,一級保護區內無需開展建設項目拆除、排污口關閉、網箱養殖拆除工程,二級保護區內無需開展排污口關閉、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分散式畜禽養殖廢物綜合利用、網箱養殖整治工程,準保護區內無需開展工業污染源(含工業園區)廢水達標率整治工程、準保護區內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工程、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等工作;一級保護區整治完成率為100%,二級保護區整治完成率為100%,準保護區整治完成率為100%。

2.3.3 監控能力。

榮昌區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均由重慶市榮昌區環境監測站承擔監測任務。按照《重慶市2015年環境監測工作要點》(渝環辦發〔2015〕35號)要求,按前文“1.2”的方法選擇監測項目,采樣后送重慶永川區環境監測站分析(永川區環境監測站未形成相關項目監測能力前,送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分析),由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進行技術指導。如遇異常情況,則加密采樣分析。故常規監測完成率為100%。

由于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日供水量未超過10萬t,無需設置預警監控和視頻監控,故預警監控完成率和視頻監控完成率均為100%,監控能力狀況為100%。

2.3.4 風險防范和應急能力。

榮昌區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為河流型地表水水源,位于瀨溪河,由于保護區上游和周邊不存在風險源,未建立風險源名錄,目前已完成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因此風險管理指標完成率為100%。

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2015年無突發水源環境事件發生,具備應急水源,有應對重大突發污染事件的物質和技術儲備及防護工程設施建設,目前已制訂飲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建立應急預案定期修改制度,因此,應急管理指標完成率為100%。

2.3.5 管理措施。

榮昌區高升橋飲用水水源地已按照《集中式飲用水源編碼規范》進行水源地編碼;已建立水源地檔案管理制度和定期巡查制度,并進行定期評估,搭建水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并按時公開水源地信息。故管理制度完成率為100%。

2.4 總體狀況評估

因高升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較好,保護區建設、保護區整治、監控能力、風險防范、應急能力、管理措施等環境管理狀況良好,故綜合評估結果為優秀。

3 水源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根據該調查結果,雖然重慶市榮昌區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較好,評估結果為優秀,但在水源地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1.1 監測能力明顯不足。

重慶市榮昌區環境監測站由于站內所需技術裝備和監控手段未能滿足水質109項分析,故指標分析中大部分指標均委托片區中心站或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進行監測,可見,站內急需增加人員配置,完善實驗室儀器設備,提高監測水平。

3.1.2 水源地保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水源地監測能力與應急能力的提升、水源地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

3.1.3 群眾環保意識較低。

水源地周邊雖已設禁止垂釣等明顯標志,但仍有部分群眾進入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垂釣,仍存在在水源地周邊洗衣服、傾倒垃圾等現象。

3.1.4 監管能力有待提高。

在現場踏勘過程中發現高升橋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已設立專職的環境管理結構,但是現場監測所需應急設備較為缺乏,區環境監測技術力量薄弱,環境執法能力不足。

3.2 加強水源地環境保護管理對策

3.2.1 著力提升環境監測能力。

完善榮昌區環境監測站設備的同時,引進和培養環境監測專業人才,提高環境監測能力,加快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使用,為水源地保護提供全面、及時、科學的管理[3]。

3.2.2 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飲用水源地保護專項資金,為榮昌區環境監測站和應急中心配備足夠的監測設備及應急設備,以確保發生污染事故時,應急監測能力及應急處置更加及時。

3.2.3 強化執法能力。

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水源地周邊的巡查及違法事件查處,并鼓勵周邊群眾進行社會監督[4]。

3.2.4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利用網絡、新聞媒體等多種形式,宣傳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宣傳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各項管理規定,加強群眾對應用水水源地監督和保護的參與意識[5],同時建立有獎舉報制度,鼓勵群眾及時反映企業或個人污染水環境的行為,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轉變成全民行動[6]。

參考文獻

[1] 王碩,朱華平,柴志妮,等.國際飲用水安全評價[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9,30(11):182-185.

[2] 李瑩.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及實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4.

[3] 汪士林.宜春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評估與管理對策研究[J].江西化工,2014(4):74-76.

[4] 王正芝.加強生活飲用水監督的必要性與迫切性[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7):1266,1269.

[5] 陳臣,謝玲莉,嚴向東,等.宜昌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問題及對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7):14-17.

[6] 張大元,劉蘭玉.重慶市鄉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價與控制對策[J].水資源保護,2011,27(3):38-41.

上一篇: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素養論文范文下一篇:高校青年教師情緒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