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

2023-09-23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中美對比;因果關系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規模隨著對外開放和市場機制的完善不斷擴大。貨物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16.1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38 668億美元,增加了91.9倍,年均增長125.4%。其中,貨物出口總額由223.2億美元增加到20489億美元,年均增長125.3%;貨物進口總額由192.9億美元增加到18 178億美元,年均增長125.5%。與此同時,中國服務貿易也獲得快速發展,服務貿易總額從1982年的44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 706億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長126.3%。其中,服務出口總額由25億美元增加到1 905億美元,年均增長124.1%;服務進口總額由19億美元增加到2 801億美元,年均增長128.3%。

與中國貨物貿易連續十八年順差,且順差額從1994年的53.9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 311億美元相對應的是中國服務貿易賬戶連續十八年逆差,且逆差額由1992年的1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896億美元。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是出口大國,其服務貿易的出口順差在世界上引人注目。因此,本文通過研究中國對外服務貿易與對外貨物貿易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從而判斷通過提升貨物貿易的水平以帶動服務貿易是否有實際意義。也對美國相關數據進行同理分析,以期通過對比來判斷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與貨物貿易發展之間關系顯示出來的中國服務貿易的不足,為國家制定服務貿易政策提供建議。

一、相關研究回顧

中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關系體現了中國貨物和服務貿易發展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規律,國內有些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鄭吉昌(2003)從服務經濟的視角論述了服務業革命的涵義,分析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主流的條件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關系,并討論了服務業革命對中國工業的影響與發展前景。夏晴(2004)從中國貨物貿易巨額的順差和服務貿易巨額逆差入手,提出了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協同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協同發展思路。曲鳳杰(2006)認為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相互支撐,前者為后者升級轉型提供條件,后者為前者的發展創造需求。程南洋、余金花(2007)對中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結構變動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對中國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結構變動的影響以及貿易不平衡的成因作了介紹和分析。胡景巖(2008)通過對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相關性曲線分析,得出貨物貿易增長速度與服務貿易增長速度正相關,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相關度不斷加大,貨物貿易的附加值越高,含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就越多的結論。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對中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關系的研究側重于理論分析,實證分析較少,且為數不多的實證分析都以分析單個國家的服務貨物貿易相關性分析為主,對中美兩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對比分析更少。

二、實證數據研究

(一)中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實證分析

本文選擇中國1982—2012年的統計數據作為樣本。其中貨物貿易總額設為TG,貨物出口總額設為EXG,貨物進口總額設為IMG;服務進出口總額設為TS,服務出口總額設為EXS,服務進口總額設為IMS。

1.敘述統計。首先,1982—2012年間中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平均數的差距較大,貨物貿易平均為8 784億美元而服務貿易平均僅為1 061億美元。貨物貿易額和服務貿易額的中位數大多出現在1998年。中位數的數值均小于平均數的數值,這種正偏形狀與正的偏態系數一致。2012年的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規模均達到歷年頂峰。

其次,1982—2012年間中國貨物貿易的標準差均明顯大于服務貿易的標準差,即貨物貿易的波動程度大于服務貿易的波動程度。貨物出口的波動程度大于進口的波動程度,服務進口的波動程度大于出口的波動程度。

再次,1982—2012年間中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額的進口額、出口額和進出口總額的分布狀態均呈現出高狹峰(尖峰厚尾)的狀態,其波動程度小于正態分布,這與Jarque-Bera檢驗結果一致。

2.單根檢定。進行單根檢定是為判斷數據是否具有穩定性。在進行單根檢定前,為縮小數據之間的差距,降低波動性,因此決定對數據取自然對數。其中LTG為貨物進出口總額對數、LTS為服務進出口總額對數、LEXG為貨物出口總額對數、LIMG為貨物進口總額對數、LEXS為服務出口總額對數、LIMS為服務進口總額對數。

對時間序列進行LS估計,需要確定變量的穩定性,故使用ADF和PP兩種方法對數據進行ADF單根檢定。結果顯示LEXG、LIMG、LEXS、LIMS、LTG、LTS均為I:(1)序列,滿足協整關系檢驗的條件。所以將變量分為兩組:(1)LTG和LTS;(2)LEXG、LIMG、LEXS、LIMS分別進行協整關系的檢驗。

3.VECM模型與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首先對于第一組數據LTG和LTS,進行Johansen檢驗,以判斷服務貿易總額與貨物貿易總額之間是否有長期穩定的影響關系,即協整關系。

Trace test和Max-eigenvalue test結果均為在0.05的水平下存在2個協整解方程,因此認為ltg與lts兩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中國服務貿易總額與貨物貿易總額存在有長期穩定的關系。

其中三個估計式(D(LIMG)除外)的R-squared值都足夠強烈,但調整后的R-squared值卻明顯降低(除D(LIMS)的估計式的解釋力仍然保持在20%以上)。通過觀察各個變量參數的t值,發現:服務出口額D(LEXS)和自身前一期D(LEXS(-1))的正向關系顯著;貨物出口額D(LEXG)與前期服務進口額D(LIMS(-1))的負向關系比較顯著;服務進口額D(LIMS)與前期的貨物進口額D(LIMG(-1))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這表明服務出口額與自己前一期有正向關系,貨物出口額也與前一期的服務進口額有負向關系,服務進口額與前一期貨物進口額有正向關系。但VAR只能分析變量間是否存在影響關系,對變量間影響關系的具體描述不足,因此進行因果關系Granger Causality/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結果如下:

根據檢測結果,DLIMS對DLEXG的P-value值在0.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DLIMS Granger 影響DLEXG,即存在中國服務進口到貨物出口的單向因果關系。而且DLIMG對DLIMS的P-value值也在0.1的顯著水平以下,認為DLIMG Granger影響DLIMS,即存在中國貨物進口到服務進口的單向因果關系?;谠搶嵶C分析的結果,本文認為,中國貨物進口的增加可以促進服務貿易的進口,而服務進口的增加可以促進貨物出口。這一結果與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而服務貿易逆差現象吻合。

(二)美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實證分析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中國服務貿易額與貨物貿易額存在一定因果關系,中美兩國服務進出口與貨物進出口之間的因果關系對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長期服務貿易逆差貨物貿易順差和美國長期服務貿易順差貨物貿易逆差的現象。相較于美國,中國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的關系比較松散,且服務貿易自身的強化發展證據不足,并且服務貿易的進口是作為貨物進口與貨物出口之間聯系的橋梁,有利于貨物貿易的壯大,對服務貿易自身狀況的改善不明顯。但美國的服務貿易自身進口促進出口具有直接因果關系,而且貨物進口的增加也會作為連接貨物出口到服務進口的紐帶促進服務的出口。

(二)政策建議

1.發展服務貿易,促進服務貿易內部結構升級,才能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服務貿易水平遠遠低于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因此今后國家應注重提高服務貿易自身動力,增強中國的服務貿易內在增長動力,來實現服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由于中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且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貿易有助于貨物貿易的結構調整,中國應把新興服務貿易的發展與貨物貿易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機結合起來。

2.逐步對服務業放開管制,擴大市場準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有競爭才會有發展,因此必須引入有效的競爭機制。只有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用競爭優化貿易內部結構,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地位和競爭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 鄭吉昌.基于服務經濟的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2):110-112.

[2] 夏晴.論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協同發展[J].國際貿易問題,2004,(8):17-20.

[3] 曲鳳杰.優化結構與協調發展——發展服務貿易與轉變中國外貿增長方式的戰略措施[J].國際貿易,2006,(1):28-32.

[4] 程南洋,余金花.中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結構變動的相關性檢驗:1997—2005[J].亞太經濟,2007,(1):94-97.

[5] 胡景巖.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相關性曲線[J].國際貿易,2008,(6):36-38.

[6] 鐘曉君.中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關系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09,(9):3-6.

[7] 公維麗,孔慶峰.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因果關系研究——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分析,2010,(2):5-9.

[8] 袁霓,喬家立.中國服務貿易、貨物貿易與 GDP 的計量經濟分析[J].商業研究,2010,(10):55-59.

[9] 樊瑛.國際服務貿易模式與服務貿易自由化研究[J].財貿經濟,2010,(8):76-83.

[10]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The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

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2),

236-240.

[11] Fukunari Kimura and Hyun-Hoon Lee.The Gravity Equ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

Vol.142(1).92-121.

[12] WTO國際貿易統計數據庫(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中國商務部.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2篇

1.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請你判斷,他是

A.張騫B.班超C.甘英D.王昭君

2.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它的對外交往不包括

A.亞洲國家B.非洲國家C.歐洲國家D.美洲國家

3.“絲綢之路國際旅游文化節”將于2011年7 月下旬在蘭州開幕。如果你在暑假打算沿著絲綢之路古道進行游覽,將會游覽到下列哪個著名文化遺址

A.都江堰B.龍門石窟C.承德避暑山莊D.敦煌莫高窟

4.比較法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通過學習鑒真和玄奘的相關史實,你認為他們的共同點包括①都是僧人身份②都是老死異國③都受政府派遣④都有頑強毅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泰國香米在超市賣的非?;鸨?,宋朝時也從外國引進了優良品種占城稻,它是從哪個國家引進的?

A.越南B.泰國C.新加坡D.緬甸

6.小明想了解雅克薩之戰的相關史實,他可以查閱的相關書籍是

A.《順治皇帝》B.《康熙朝實錄》C.《清世宗雍正》D.《乾隆帝》

7.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與世隔絕,在世界近代化進程中逐步落伍的政策是

A.休養生息B.重農抑商C.八股取士D.閉關鎖國

8.每年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 2010年7月是第六屆中國航海日,慶?;顒釉谌菖e行,它是為了紀念曾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友好和平交流的

A.玄奘西游B.馬可•波羅來華C.鄭和下西洋D.成吉思汗西征

9.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親自率領將士2.5萬人,分乘戰船350多艘,由金門出發,攻入澎湖。當時盤踞臺灣的西方殖民者是

A.英國B.日本C.荷蘭D.葡萄牙

10.中俄第五輪戰略安全磋商于2011年1月24日在莫斯科舉行。兩國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徹底解決邊界問題,有力地維護了彼此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歷史上中俄雙方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是

A.《南京條約》B.《尼布楚條約》 C.《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D.《中俄北京條約》

二、材料分析題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貞觀四年起,日本不斷派“遣唐使”到中國來,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達中國的有十三次。隨同大使、副使來的還有學者、學問僧、留學生、畫師、醫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作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材料三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了望,違者死無赦。 ──《臺灣外紀》卷十二

材料四“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

請回答: (1)從材料

一、二中歸納唐朝政府實行的對外政策。它帶來怎樣的影響?

(2)材料

三、四中說明清朝統治者實行了什么政策?它帶來怎樣的影響?

(3)比較這兩種對外政策,談談你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有什么好的建議?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3篇

摘 要:利用1986—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Johanson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分析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貿易所產生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長期內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和日本對華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關系,并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對日本對華出口和進口產生不同的影響,且累計直接投資與日本對華出口之間存在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從中得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中國進入“世界市場”時代的結論。

關鍵詞:直接投資;中日貿易;協整檢驗;因果關系;世界市場

收稿日期:2011-10-29

作者簡介:李圣華(1972-),男(朝鮮族),吉林和龍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直接投資、中日經濟研究;樸銀哲(1970-),男(朝鮮族),吉林圖們人,副教授,博士,從事區域經濟合作研究。

引言

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持續發展,到了2010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最明顯的特征之一是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大量外商直接投資的引進,表明中國與世界各國(地區)的經濟合作關系越來越密切。其中,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日兩國在貿易、投資等各個領域的聯系不斷加強,中日雙邊貿易關系已成為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日本成為主要的對華直接投資國。

中日貿易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1973年僅為2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額,在2006年達到2 000億美元,到了2010年突破了3 000億美元大關。中日雙邊貿易的擴大不僅體現在量的擴大,也體現在貿易結構的變化上。目前,日本對中出口是以中間產品為主,中國對日出口是以最終產品為主,但近年來中國對日中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從產品別雙邊貿易來看,一般機械和電器機器的比重很高,很明顯已經發生從垂直分工轉變到水平分工。日本曾經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如今成為僅次于EU、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國,而中國現在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說明中日相互依賴關系隨著經濟發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議”后日元升值為背景,開始進行對華直接投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先后經過三次對華投資高潮,2005年達到迄今為止的最高峰65.3億美元,2010年的對華直接投資額為42.4億美元,近年來的特征是契約件數逐漸減少,但投資額穩步增長。日本現在是僅次于香港、維爾京群島、新加坡的主要對華直接投資國。

關于中日之間的經貿關系,已有國內外很多文獻研究有關中日雙邊貿易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國內文獻當中,如關雪凌、肖平(2008)利用貿易結合度系數、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的研究結果表明,中日在比較優勢上存在明顯差異,且兩國之間貿易在進出口方面均具有互補性。許培源、湯靜(2009)的實證研究表明,中日貿易已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是一種含有某些水平分工因素的高級形態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證實了中日產業內貿易具有明顯的梯度特點。王洪慶(2006)運用面板數據分析方法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在華制造業累計直接投資對中日貿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除紡織業外的其他制造業的直接投資存量對各行的進出口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喬雯、楊平、易法海(2008)的實證結果表明,對日農產品出口、從日農產品進口和貿易總量與日本對華農業直接投資之間均存在長期穩定的互補關系,且直接投資對農產品具有長期因果關系,但直接投資和對日農產品出口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日本文獻中,如西中淳哉(2006)研究結果表明中日貿易互補性較強,特別是在中間產品的貿易上互補性更為顯著。且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貿易規模的擴大有著密切的聯系。石塚明徳等(2006)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的稅率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影響很大,匯率與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深尾京司(2003)指出中日之間產業內貿易很活躍,而且海外市場占有率高的出口主導產業主要進行對外投資。坂田幹男(2009)研究結果表明,中日美之間已形成日本提供中間產品,中國進行加工,并最終出口到美國的三角國際分工關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發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日貿易結構和部分行業的分析,實證分析主要采用FDI的流量數據,采用存量數據的分析很少。并且缺乏基于時間序列數據對日本對華直接投資與中日貿易進行協整分析的文獻。本文通過選取1986—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運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重點探討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與中日貿易之間的關系。

一、 分析步驟

1.建立模型。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對中日貿易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建立進出口模型探討FDI對進出口的影響。標準的進出口模型是由出口額或進口額為被解釋變量(詳見李圣華(2008)),且相應的解釋變量是相對價格(國內和外國價格之比)和經濟規模(國內或外國GDP)。根據本文的目的,對標準進出口模型進行修正,將用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額(SFDI)來取代經濟規模,相對價格由出口額(EX)或進口額(IM)來代替。由出口額或進口額來代替相對價格的原因是,目前日本對華主要出口中間產品,從中國進口最終產品,而且在一般機械和電器機器等行業上已經出現有垂直分工轉移到水平分工。所以分析進口的時候要考慮出口的影響,分析出口的時候也要考慮進口的影響。因為本文選取的數據是日本的對華進出口統計數據,所以嚴格來講本文建立的模型是日本的進出口模型。在理論上日本的對華出口就是中國的對日進口,日本的進口是中國的對日出口,因此研究其一就可。本文采用的模型按如下形式來表示,公式(1)是出口模型,公式(2)是進口模型,L表示取自然對數,且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都有正的影響。

LEXt=F(LIMt,LSFDIt) (1)

LIMt=H(LEXt,LSFDIt) (2)

2.單位根檢驗。當時間序列含有單位根時,它就是一個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如果利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做分析,就會引起虛假回歸的發生。當時間序列平穩時,外部沖擊產生的影響是一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外部沖擊產生的影響會消失,序列回到長期的平均水準。本文采用增廣ADF檢驗,對所有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

3.協整檢驗及Granger因果關系。協整是對非平穩時間變量長期關系的統計描述,非平穩變量間存在的長期穩定的關系稱作協整關系。如果一個非平穩的序列取一階差分之后變平穩,則稱該序列是一階單整序列,記為I(1)。經過d次差分之后才能平穩的序列稱作d階單證序列,記為I(d)。時間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次數是序列之間存在協整性的必要條件。時間序列的單整次數相同,說明變量之間可能存在協整關系,表示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若N各時間序列存在協整關系,則非均衡誤差必然是I(0)。本文采用Johanson協整檢驗,分析上述建立的模型到底存不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谏鲜龇治龅幕A上,最后根據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檢驗變量之間的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4.數據來源。本文選取的數據來源為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數據庫數據和中國商務部數據。日本對華出口額和進口額選取日本財務省的統計數據,1996年以后的數據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提供的數據,單位為億美元。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采用中國商務部外資統計數據,單位為億美元。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是從1986年開始,因此本文選取的樣本區間為1986—2010年。文中的主要變量是日本對華出口額(EX)、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IM)以及日本對華投資額(FDI),因直接投資的存量無法獲取,因此,從1986年開始加總得累計直接投資額(SFDI),近似為直接投資存量。對上述變量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LEX、LIM、LSFDI。

二、計量檢驗及分析結果

1.單位根檢驗。在進行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之前,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ADF檢驗方法,變量的最佳滯后階數根據AIC準則確定。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見表1),LEX、LIM和LSFDI統計量的值均大于顯著水平10%的臨界值,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數據。而所有變量采取一階差分之后5%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都是一階單整I(1)序列,達到平穩狀態。

2. 協整檢驗及Granger因果檢驗。(1)協整檢驗。通過上單位根檢驗,發現所有變量是相同單整階數的序列,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因此可以對模型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Johanson協整檢驗方法進行協整檢驗。在進行Johanson協整檢驗之前,首先需要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VAR模型的滯后期利用AIC、SC、LR等準則來選擇最佳滯后期。由下頁表2可以看出,滯后期為4的VAR模型最理想。之后對殘差進行Q統計量檢驗、懷特檢驗和檢驗,結果表明各方程回歸的殘差序列不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滿足正態性。

因為協整檢驗是對無約束VAR模型進行協整約束后得到的,因此協整檢驗的VAR模型的滯后期確定為3。協整檢驗是從不存在協整關系的原假設開始逐步進行,在表3的檢驗中,

原假設r≤2的跡統計量為20.74,大于1%的臨界值12.97,即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表示日本對華出口額、進口額和對華累計直接投資之間存在三個協整關系。因為本文的目的是分析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對中日兩國貿易所產生的影響,所以只分析日本進出口模型的估計。經過標準化的協整關系由方程(3)和(4)來表示,分別表示出口模型和進口模型的估計結果。

lnEX=-4.3364+2.1442lnIM-0.6929lnSFDI (3)

(-0.3514) (0.0848) (-0.0496)

lnIM=1.9918+0.4593lnEX+0.3183lnSFDI (4)

(0.1147) (0.0197) (0.0123)

方程(3)和(4)中括號內的數字為相應系數的標準誤差。在長期內進口和出口分別對出口和進口產生正的影響。比如在日本對中出口模型中日本從中國的進口增加1%,則對華出口增加2.1%;在進口模型中對華出口增加1%,則從中國的進口增加0.46%,且都在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對中出口和進口之間存在互補性,符合目前日本對中主要出口中間產品,從中國主要進口最終產品的現狀。但是累計直接投資SFDI對日本對華出口和進口的影響卻完全相反,這也是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與其他文獻中的結果截然不同的特點。在進口模型中SFDI對進口產生正的積極影響,符合理論上的符號條件。但在出口模型上SFDI對日本對華出口產生負的影響,說明累計直接投資的增加導致日本對華出口的下降。這似乎違背經濟理論的結果到底說明什么問題呢?

我們需要打破常識性的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促進日本對中中間產品出口的這一觀點。的確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促進了日本對華中間產品的出口,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在長期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的飛躍發展,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從“世界工廠”逐漸轉變到“世界市場”。外商對中國的投資從簡單的加工貿易,逐步轉移到瞄準中國國內市場的投資,而且采購零部件等問題上逐步實現了本地化。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在長期內對日本對中出口產生負的影響,也是印證這種現象,說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也就是說以中國市場為目的的對華直接投資,它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圍繞中國國內市場需求而進行,逐步脫離了加工貿易形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中國生產和銷售。近幾年以利用廉價勞動力為主要目標的勞動密集型外企紛紛出中國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以中國市場為目標的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的投資增加。把這些問題結合起來分析的話,能夠說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長期內對日本對華出口產生負的影響的原因。通過協整檢驗發現,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對日本的對華進出口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對出口和進口的影響不同。從中分析到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針對中國國內市場的直接投資的增加,預示著中國的“世界市場”時代的來臨。

(2)格蘭杰因果檢驗。通過上述協整檢驗我們確認了日本對華出口額、進口額和累計直接投資之間存長期的關系。為了進一步了解各個變量之間的短期因果關系,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對變量之間的短期因果關系進行檢驗。

下頁表4是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短期內日本對華出口和進口之間不存在格蘭及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而且累計直接投資(SFDI)和日本從中國的進口之間也不存在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在短期內相互之間互不影響。但是在5%的顯著水平上SFDI和日本對華出口之間存在雙方向的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說明在短期內投資的增加促進出口的擴大,且出口的增也促進直接投資的擴大。在僅限于累計直接投資和出口方面關系上看,這與上面的長期協整分析結果不同。也就是意味著累計直接投資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出口產生正的影響,之后就轉向產生負的影響。

結論

本文對日本對華累計直接投資與日本對華進出口之間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分析步驟依次是建立進出口模型、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及格蘭杰因果檢驗。通過計量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如下:(1) 建立進出口模型之后,對各個經濟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取自然對數的時間序列變量存在單位根,但對此取一階差分之后變成平穩序列,因此可以進行協整檢驗,協整檢驗的結果是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日本對華出口和進口之間存在互補關系,但是日本對華SFDI對出口和進口的影響正好相反,SFDI對日本從中國的進口產生正的影響,對日本對華出口產生負的影響。(2)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表明,在短期內SFDI和進口之間不存在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但SFDI和對華出口之間存在雙方向的格蘭杰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以上結果綜合起來看,SFDI在長期內對日本從中國的進口產生正的積極影響,這符合中日貿易的現狀。即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促進了日本對華出口(主要是中間產品),對華出口的增加引起從中國的進口(主要是最終產品)增加。但累計直接投資對日本對華出口產生負的影響,這似乎違背相關經濟理論。因為本文利用的直接投資變量選擇存量意義上的累計直接投資變量,而不是簡單的流量意義上的FDI,可能這種選擇導致了本文的結論與其他文獻的研究完全相反的結果。但是正因為采取累計直接投資變量,我們總結出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的這一結果。這表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從以前利用廉價勞動力進行加工貿易的階段,逐步上升至重視中國市場的層面上來,對華投資的結構和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中也能推測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發展,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結構和目的發生了巨大變化,預示著中國“世界市場”時代的來臨。以中國市場為目的的大量外商直接投資的涌入,意味著擁有獨有先進技術的大批外資企業的到來,中國國內企業面對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也會將激勵中國企業創新新技術的能力。

當然,本文在研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累計直接投資變量的選擇上應扣除折舊和直接投資送回國內的投資回報等因素,因無法獲取這些信息,直接把簡單加總起來的投資額視為累計直接投資額。還有進出口模型應包含相對價格項,因中國進出口的數量指數和價格指數無法獲取,用進出口額來分別在進出口模型中替代使用。所以,當具體的統計數據收集后,再利用行業別直接投資和進出口數據來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將成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參考文獻:

[1] 關雪凌,肖平.中日貿易的比較優勢和互補性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5):34-39.

[2] 許培源,湯靜.中日產業內貿易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10):22-28.

[3] 王洪慶.日本在華直接投資對中日貿易的影響:基于制造業行業的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6,(5):40-45.

[4] 喬雯,楊平,易法海.日本對華農業直接投資與中日農產品貿易的關系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2):74-79.

[5] 張宗斌,于洪波.中日兩國對外直接投資比較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3):65-70.

[6] 西中淳哉.中國経済の現狀と日中貿易構造[J].経済政策研究:第2號,2006,(3):5-29.

[7] 石塚明徳,澤村帝我,原麻美,八塚正晃.日本の対中直接投資の決定要因——日中経済協力の試金石,ISFJ政策フオ?蔟ラ2005発

表論文 Dec.2005:1-24.

[8] 深尾京司.日本と中國の貿易·産業構造から見た今後の展望[J].開発金融研究所報,2003,(1):88-104.

[9] 坂田幹男.中國経済の成長と東アジアの発展[M].ミネルヴア書房,2009:2-17.

[10] 延邊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東北亞論叢:第1輯[G]//李圣華.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的影響.香港:亞洲出版社,2008:214-223.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Japa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on China-Japan Trade

LI Sheng-hua, PIAO Yin-zhe

(Postdoctoral of School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 direct investment; China-Japan trade;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cause test; world market

[責任編輯 安世友]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4篇

目前,對服務型政府的研究成為一個學術熱點。應當肯定,服務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需要繼續堅持,但是,真正推廣實施的難度也很大。它除要求政府開展更加細致入微的工作外,還需要考慮到種種制度性約束,通盤規劃,制定長遠的改革戰略和策略。

一、服務型政府:政治還是治政?

革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管理體制,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而要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解決好兩大問題:政治與治政。

政治學研究表明,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必須是一個合理劃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界限的社會。屬于公共事務的,納入公共事務管理的范疇,由公共權力(政府)部門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決。屬于私人事務,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間(包括個人之間、組織協會之間)通過協商、交易等方式去自行解決。對于“私人領域”的管理可以稱作“社會治理”或“治理社會”,屬于“政治”的范疇。“公共領域”的管理可以主要地被界定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屬于“治政”的范疇。前者強調的是“治民”,后者強調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規范公民行為和社會組織行為,保障公民權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規范政府(包括官員)行為,限制公共權力,防止暴政統治。

從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務型政府意味著政治觀念的根本轉變:從以統治百姓為核心的政治觀念轉向以服務百姓為核心的治政觀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治官”,限制政府權力。這一轉變與以“控制國家”為內容的民主憲政發展方向并行不悖。

基于上述認識,應當把建設服務型政府看作中國政治發展的一項戰略目標和任務。因為那不僅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路徑,而且,從中國的實際考慮,把它作為戰略目標,放在與當年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改革一樣的位置上,可以通過推動以服務型政府為導向的政府改革,推動中國政治體制變革,促進中國政治發展。

二、政府創新:“形象工程”,還是系統工程?

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是“形象工程”。建一個“市長信箱”,設兩個“局長接待日”,搞三個聽政會,弄幾個“政府主頁”,并不足以打造一個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理念、制度和行為方式的全面創新。

我們習慣了“政治式的”(治民、管制、服從)思維和行為?,F在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那要求我們培養另外一種“習慣”,那就是“治政式的”思維和行為。這種“治政式的”思維和行為的核心是“治官”,實施的是“管制 自治 自由”的治理模式,強調“服務”而不是“服從”。所以,適應這一革新的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服務型政府要求摒棄傳統的官僚制式的社會管制型政府理念,樹立政府部門與社會部門(私人部門和所謂的“第三部門”)攜手合作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理念。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應該是“民主” “憲政” “治理”,它體現的是以民為本、依法治政、共管共治的治國理念。

服務型政府建設還需要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的基礎上,實現制度創新。在一般的政治學研究中,政府角色被界定如下:在國際社會中,政府是國家主權機關;在政治體系中,政府是政治權力核心;在社會生活中,政府是公共管理機構;在經濟生活中,政府是市場秩序監護人;在民間生活中,政府是社會糾紛仲裁者;在私人生活中,政府是公民權益維護者。這樣,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政府要恪守維護公共利益的立場和職責,全面推廣在國際上行之有效的責任制度、公示制度、聽政制度、監督制度。

在具體的政府行為方面,要切實做好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將誠信政府落在實處,杜絕形象工程和運動式管理,要實實在在辦事;政府做事要有系統規劃,要有成本效益意識,要有責任觀念和明確的問責機制。第二,政府管理要做到有板有眼。服務型政府建設是一件“細活”,它更加關注于管理的細微之處,要求政府工作更加精心細致。19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政府改革的總體方向是縮小政府管轄范圍,實行解制改革,其重點不是針對結構問題,而是著眼于管理細節,實現管理操作和過程的精致化。在中國,建設服務型政府雖然受到來自結構方面的制度性約束,但在既有結構條件下還是有大量細致化的工作要做也可做。強調政府要為百姓提供服務,而百姓所直接感受的并不是結構和制度,所認同的也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多大場面,做了多少工程,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安全不安全、麻煩不麻煩、便利不便利、冤屈不冤屈。服務型政府就是要遵照結果導向來改造政府。這種結果必須從老百姓的角度去感受、去定義。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5篇

【熱點切入】 【復習目標】

1、了解中美關系的基礎歷史史實。

2、從中美關系的坎坷曲折中,認識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3、“以史鑒今”,認識合作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溫故、知識梳理】

一、坎坷曲折的中美關系

1.侵略中國:美國人-------統領洋槍隊鎮壓太平軍;---------年參與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之后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了《-------》,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

2.中美合作:-------年1月1日,中、美、蘇等26個國家簽署了《--------》。中美兩國在戰爭中結為盟國,互相援助。

3.扶蔣反共:為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美國實行扶蔣反共政策,出錢出槍援助蔣介石發動--------------- 4.新中國建立初: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第七艦隊入侵-------,阻止中國人民解放--------,中國人們“-----------、------------”。

5.中美建交:1971年10月,第-----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粉碎了以美國為首企圖分裂中國的行徑。1972年-------總統訪華。-------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中美正式建交后,對中美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矛盾沖突,致使中美關系的發展呈現出一波三折的特點。尤其是--------問題成為中美關系的焦點。

二、新時期的中美關系

2009年11月17日,中美兩國首腦------------與----------舉行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并將采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 【鞏固檢測】

1.冷戰時期,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包括( )

①發動侵朝、侵越戰爭 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與蘇聯緩和關系 ③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 ④對中國大陸實行全面經濟封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十年后,到中國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B.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

C.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尼克松訪華

3.美國自1976年誕生,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卻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它的發展引起了世人的矚目。你知道它誕生的標志嗎?( )

A.獨立戰爭的爆發 B.《獨立宣言》的發表

C.薩拉托加大捷 D.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4.圣誕節期間,在美國紐約迪斯尼世界、梅西百貨等名店,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商品(右圖)。歐盟一位高級官員不禁感慨道:“如果離開中國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兒童就會失去很多歡樂。以上材料充分說明了( )

A.政治的多極化趨勢 B.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C.文化的多元化趨勢 D.中國是一個發達國家

5.2009年11月17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會談后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雙方重申致力于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并將采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這(

)①表明中美兩國已經不存在分歧,消除了各種障礙②有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發展③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應對金融危機④有利于促進中美關系健康發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1月17日,中美兩國首腦在會晤時,多次強調要繼續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之所以強調合作是因為(

)

A、競爭的結果必然是“雙贏” B、善于合作是時代的要求,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C、有了合作,就不會存在競爭

D、合作與競爭是統一的 【知新探究、拓展提升】

1.以下兩幅照片記錄了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不同時期的會晤,讀圖后請回答:

(1)圖1中中美兩國的領導人分別是誰?他們的這一歷史性握手對兩國關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兩國何時正式建交?

(2)圖2中布什與胡錦濤會晤時表示: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那么,自兩國建交以來美國的這一立場是什么?

(3)結合中美關系發展的風雨歷程,你認為未來兩國關系怎樣才能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在會談中,胡錦濤主席就進一步推進中美關系發展,提高五點重要主張:

一、持之以恒增進中美戰略互信;

二、保持密切高層交往和其他各級別對話磋商;

三、加強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

四、繼續推進各領域交流合作;

五、共同應對各種地區和全球性挑戰。

請回答

(1)胡錦濤主席提出的這五項主張符合當今世界哪些趨勢和我國哪些國策?

淺談中美貿易關系范文第6篇

摘 要: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研究中德雙邊貿易潛力對中德及時調整對外貿易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首先利用雙邊貿易數據和貿易結合度指數分析中德雙邊貿易現狀,繼而用2014年37個主要國家的貿易數據,從兩國GDP、人均GDP、兩國首都之間距離、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五方面,運用EViews軟件建立貿易引力模型對中德貿易發展潛力進行預測,得出以下結論:中德雙邊貿易規模較大,增長速度較快,貿易逐漸深化;中德商品結構有較強的互補性;德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正由弱變強,中國對德國的貿易結合度有減弱趨勢;中德雙邊貿易潛力值在波動中增大,且大于1.2,屬于“潛力再造型”,貿易潛力已經得到充分發揮,上升空間狹小。

關鍵詞:貿易;潛力;中國;德國

0 引言

近些年來歐盟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1],而德國又是中國在歐盟的最大貿易伙伴,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德國都占有明顯的比重優勢,是中國在歐盟的最大進口來源地和最大出口目的地[2]。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表明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加強與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的決心[3]。德國是“一帶一路”沿線核心國家和重要的目的地[4],所以研究中國與德國的貿易潛力,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學中牛頓的“引力定理”,后被修正改進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是學術界探析影響貿易相關因素的重要手段。學術界最早將引力模型運用到國際貿易范疇的是Tim Bergen和Poyhonen,他們認為兩國或兩地區之間的雙邊貿易總流量與兩國之間的國內生產總值呈正向關系,與兩國之間的空間距離成反向關系。之后很多學者開始擴展引力模型的解釋變量,并對不同地區進行了大量實證研究[5-8]。目前學術界對中歐貿易的研究已比較豐富,但對中德雙邊貿易的研究成果較少。其中,宋堅梳理了中德兩國貿易關系的發展歷程,并分析了中德雙邊貿易的現狀和發展前景[9];厲無畏、陳繼勇、毛蘊詩、劉愛龍等分析了德國在華投資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并對中德雙邊貿易進行了簡單分析[10-13]。孫楚仁等將1978年來中德兩國的貿易情況分為三個階段,細致研究了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并總結了影響因素[14]。周建明分析了1906年~1934年中德雙邊貿易商品結構,得出當時的中德出口商品結構基本相似[15]。董芳、高金田等通過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指數、結構收益性指數及出口相似度指數來測度中德兩國出口商品結構的競爭力,進而分析影響中德兩國出口商品結構的主要因素,得出中國出口商品存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比重過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偏低等問題[16-17]。楊解樸研究發現,德國在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后對中國市場表現出更大的依賴性,進一步研究兩國貿易結構發現中德貿易產品的互補性較強,中德雙邊貿易規模擴大在未來依然有巨大的潛力[18]。梅兆榮認為新形勢下中德貿易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中德經貿關系在新時期新情況下面臨著一些誤區,這制約了中德貿易的發展[19]。

綜上可以看出,學術界現有研究更多從定性分析的角度關注中德雙邊貿易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德雙邊貿易的現狀及前景、德國在華投資、兩國出口商品結構比較等五個方面,而定量分析中德雙邊貿易關系的文章較為缺乏。本文運用貿易結合度指數和引力模型,利用2014年37個國家的數據,定量分析中德雙邊貿易的發展潛力,為進一步深化中德雙邊貿易提供實證支撐和理論依據。

1 中德雙邊貿易現狀

1.1 增長速度較快,貿易逐漸深化

1998年~2014年,中德雙邊貿易規模不斷增大,增長速度較快,貿易總額從143.75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1777.16億美元,增長了12.36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7.86%(圖1)。除2009年和2012年出現小波動外,其他年份中國對德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均呈現上升態勢。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德雙邊貿易額有所下降。2012年是經濟周期和政治周期的疊加年,受美、歐債危機的影響,國際經濟環境依然嚴峻,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主要表現為:對于中國而言,處于“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各地政府上項目熱情高漲,通貨膨脹嚴重;對于德國,其正處于政府選舉時期,各種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對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進出口額方面,1998年年~2014年間中國對德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從70.2億美元和73.54億美元上升至1050.13億美元和727.03億美元,分別增長了13.96倍和8.89倍,增長顯著。中德雙邊貿易進口、出口和貿易總額的增長率方面,1998年~2002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率遠高于中國對德國的出口增長率和中德貿易總額增長率,2003年開始出現大反轉,中國對德國的出口增長率高于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率和貿易總額增長率。

此外,中德雙邊貿易逐漸深化。特別是中國作為貿易伙伴國在德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上升較快。如圖2所示,中德貿易額占德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2年的2.51%增加到2014年的6.53%,增加了接近兩倍,并且還有上升的態勢,這也說明中國已經成為德國重要貿易伙伴;中德貿易額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年平均值為4.47%,也不容小覷。

1.2 中德雙邊貿易有較強的互補性

2012年~2014年,中國對德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等,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表1)。德國對中國出口的主要有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光學/鐘表/醫療設備等,多為資金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產品(表2)。雖然從比例上來講,機電產品是中德兩國貿易的主要產品,但是兩國貿易的產品等級不同,中國向德國出口的機電產品大多屬于加工貿易,而且多是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而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是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術產品,他們更注重技術、品牌、質量等非價格因素。

這是由中國和德國的現實國情所決定,德國工業起步早,資本豐裕、技術先進,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德國的產業結構特點決定了德國位于全球價值鏈條的頂端,參與全球的高端專業化分工。德國主要從中國進口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或者是初級加工產品,然后對其進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中國工業化起步晚,資本積累相對較少,技術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需要從國外引進大量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兩者都是德國的強項。因此,中德雙邊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2 中德貿易結合度評估

貿易結合度指數(TI)是由經濟學家布朗(A.J.Brown)提出,后經過小島清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TCDab=(Xab/Xa )/(Mb/Mw) (1)

式中:TCDab表示b國作為a國出口市場的重要性程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的出口總額;Mb表示b國的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的進口總額。如果TCDab和TCDba均大于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兩國互為重要的貿易出口市場。如果TCDab和TCDba均小于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

由中德貿易結合度指數可以看出(表3):第一,無論是TCDcg還是TCDgc的值都小于1,說明中德之間的貿易聯系還不夠強,而中德之間的出口商品結構又有較強的互補性,這也就意味著中德雙邊貿易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二,TCDgc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說明中國日漸成為德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德之間的雙邊貿易潛力巨大。第三,2005年以后,中國對德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在波動中減小,主要原因在于中德雙邊貿易中中國的貿易逆差加劇,相互間摩擦逐漸增多。特別是近年來中國進出口總額大幅度提高,而中國對德國的出口沒有同比增長,因此中國對德國的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從德國的進口額在中國進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在上升,從而對中國對德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產生影響。

3 中德雙邊貿易發展潛力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貿易潛力進行測算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即指數測算分析和引力模型回歸。相比較而言,引力模型不僅具有操作簡易、數據處理過程方便的特點,而且還能探析相關因素對貿易潛力的影響大小及程度,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本文選擇運用引力模型對中德貿易潛力進行測算和分析。

貿易引力模型的計算公式如下:

Xij=A(YiYj)/Dij (2)

其中Xij表示i國家對j國家的出口額,A表示常數項,Yi表示i國國內生產總值,Yj表示j國國內生產總值,Dij表示i國和j國的空間距離,一般用兩國首都距離或經濟中心距離來衡量。

3.1 中德雙邊貿易流量分析

(1) 影響因素分析

國際雙邊貿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體來講,主要包含GDP、人均GDP、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區域貿易合作、政治關系及文化背景、國家科技進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參考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20-22],根據中德兩國國情,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及指標的可度量性,本文主要選取中國與伙伴國的GDP、中國與伙伴國的人均GDP、中國與伙伴國首都之間的絕對距離、中國與伙伴國是否同屬于APEC、中國與伙伴國是否同屬于WTO等5項指標進行模型回歸分析(表4)。

(2)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愛爾蘭、澳大利亞、巴西、比利時、丹麥、德國、俄羅斯、法國、芬蘭、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哈薩克斯坦、韓國、荷蘭、加拿大、馬來西亞、美國、秘魯、摩洛哥、墨西哥、南非、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泰國、西班牙、新加坡、新西蘭、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亞、英國和智利等37個國家2014年的數據,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選取原因在于,首先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規模較大,有利于對中國國別出口潛力的估算和分析;其次,這些國家分布在各個大洲,經濟、文化、社會制度及生活水平各不相同,極具代表性,可以較好地反映總體的特征。中國與各伙伴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額來自聯合國UNCOMTRADE數據庫,各國的GDP及人均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數據庫,中國首都與各國首都之間的距離由Google Earth軟件測量而得。

(3) 模型構建

為使引力模型轉化為線性模型,兩邊都取對數,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截面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新的模型為:

LnT=?琢0+?琢1LnYYj+?琢2Ln■■j+?琢3LnDS+?琢4WTO+?琢5APEC+?著 (3)

式中,T表示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總額,即雙邊貿易流量;Y表示中國的GDP;Yj表示貿易伙伴國的GDP;■表示中國的人均GDP;(■)j表示貿易伙伴國的人均GDP;DS表示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WTO和APEC為虛擬變量是否加入WTO和是否加入APEC,加入時取1,反之取0。

(4) 回歸結果分析

運用EViews8.0對包含5個解釋變量的貿易引力模型進行了 OLSE 回歸分析,根據回歸結果(表5),得到回歸方程為:

LnT=3.28+0.48LnYYj-0.06Ln■■j-0.77LnDS+0.56WTO+0.65APEC (4)

回歸結果表明,整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為50%,在0.05的置信水平下,F統計量通過了檢驗,這表明回歸方程整體通過了檢驗,模型檢驗比較成功,且解釋力比較強。

具體到每個指標來說,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的GDP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兩國人均GDP呈較弱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中國與貿易伙伴之間貿易流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兩國的GDP,貿易流量的大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息息相關;而人均GDP對雙邊貿易有微弱的負面影響,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不斷完善,消費者需求不斷得到滿足,進而使進出口貿易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與伙伴國的GDP每增加1%,兩國的貿易流量增加0.48%。在0.05的置信水平下,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首都之間的距離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距離每增加1%,兩國的貿易流量減少0.77%。這是因為兩國之間的距離大小代表兩者貿易的運輸成本大小,是阻礙雙邊貿易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區域合作組織內部經濟合作機制將促使雙邊貿易流量增加。在0.1的置信水平下,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是否同屬于APEC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同屬于APEC對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的促進作用是0.65%,這表明與貿易伙伴國同屬于一個經濟組織,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有利于雙邊貿易的發展。同樣地,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與兩國是否同屬于WTO也是正相關關系,同屬于世界貿易組織對中國與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是這種正向拉動作用要小于同屬于APEC的拉動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同屬于APEC的國家之間,地理位置相近,貿易聯系更加密切。

(5) 中德雙邊貿易額模擬值

根據建立的貿易引力模型,將中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數據代入,得到中德兩國雙邊貿易額模擬值。與中德雙邊貿易額實際值(圖3),中德雙邊貿易額模擬值增長相對穩定。受2008年金融危機和美、歐債危機的影響,2009年和2012年,中德雙邊貿易額實際值出現小幅下降,但中德雙邊貿易額模擬值在該年份仍表現為小幅增長,主要原因為模型選取的變量中缺少經濟環境方面的變量,忽略了外部經濟環境對中德雙邊貿易的影響。2003年以來,中德雙邊貿易額實際值和中德雙邊貿易額模擬值之差逐漸擴大,中德雙邊貿易額實際值遠高于中德雙邊貿易額模擬值,這說明中德雙邊貿易潛力已經得到充分發揮。

3.2 中德雙邊貿易潛力估算

用實際貿易流量與運用引力模型計算的模擬貿易流量相比較以估算國家間雙邊貿易流量發展的潛力(表6)。根據劉青峰和江書竹關于貿易潛力的分類,實際雙邊貿易額與模擬雙邊貿易額比值大于1.2 的稱為“潛力再造型”,這種類型的貿易伙伴間的貿易潛力非常有限,雙邊貿易只有在發展新的積極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比值介于0.8和1.2之間的稱為“潛力開拓型”,這種類型的貿易伙伴間仍然存在一定的貿易潛力,具有一定的擴大雙邊經貿的空間;實際雙邊貿易額與理論雙邊貿易額比值小于0.8的稱為“潛力巨大型”,這種類型的貿易伙伴間的貿易潛力很大,可盡量排除雙邊貿易障礙以推動貿易的正常發展[23]。應該指出的是,這種估算只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進行的,其他新影響因素的出現還會使貿易潛力發生變化。

由2002年~2014年中德雙邊貿易潛力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圖4),2001年中國剛加入WTO,貿易摩擦有所減少,中德兩國之間的貿易逐漸深化,2002年~2003年貿易潛力表現為潛力巨大型。2004年~2012年,中國與德國的雙邊貿易潛力均大于1.2,說明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潛力已經得到充分發揮,雙邊貿易只有在發展新的積極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才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13年以后,雖然貿易潛力值仍大于1.2,但是下降明顯,這與“一帶一路”戰略息息相關,“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德雙邊貿易注入了新的活力,兩國的貿易領域得以擴大,雙邊貿易得到加強。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研究可以看出,1998年~2014年中德兩國雙邊貿易規模大、增長速度較快、貿易逐漸深化。從貿易平衡角度來看,中國處于貿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越來越大。從整體性貿易結合程度來看,中國與德國的貿易結合程度現在處于較低水平,但是有逐漸增強的趨勢,特別是中國作為德國貿易伙伴的地位逐漸加強。商品結構方面,中德兩國的商品結構存在較強的互補性。中國主要向德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德國主要向中國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從貿易潛力分析的結果看,2002年~2014年中德貿易潛力值在波動中增大,說明中德的貿易潛力已經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

基于上述分析,中德兩國應該保持現有的有利因素,并積極培育和發展其他促進貿易發展的因素。首先,兩國應在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原則下,共同進行市場、文化等方面的調查,科學分析中德兩國消費者偏好和消費市場特點,利用兩國逐漸增強的貿易結合度,以及商品結構的互補性,促進兩國的經貿發展。其次,改善貿易市場環境,德國應改善市場準入條件,正視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吸引中國投資者;對于中國而言,要建立透明的法律制度,積極引進德國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從而提升生產水平和貿易產業結構。第三,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培育中德自由貿易區,促進商品流動、投資和技術合作的自由化和便利化,雙方除在貿易、金融、保險、旅游等方面開展合作外,還可在高科技、農業、環保等行業進行合作,拓寬服務貿易領域。此外,要以“一帶一路”為抓手,重視中小企業的投資與合作。德國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燕春蓉. 中國與歐盟貿易的比較優勢實證分析[J]. 經濟經緯,2011(01):42-47.

[2] 李德旭,王利,李譚. 1990年以來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空間格局的變化及趨勢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12(02):56-63.

[3] 公丕萍,宋周鶯,劉衛東.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商品格局[J]. 地理科學進展,2015(05):571-580.

[4] 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等.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 地理科學進展,2015(05):598-605.

[5] Roberts, B.A. 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J].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2004,18(4):335-353.

[6] Peridy, N. The trade effects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partnership: What are the lessons for ASE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5,16(1):125-139.

[7] Bhattacharya, S.K. Gains and losses of India-China trade cooperation? A gravity model impact analysis[J]. 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4).

[8] 金綴橋,楊逢珉. 中韓雙邊貿易現狀及潛力的實證研究[J]. 世界經濟研究,2015(01):81-90+128.

[9] 宋堅. 中德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前景[J]. 西歐研究,1992(06):1-6.

[10] 厲無畏,王如忠. 中德貿易及德國在華投資現狀與展望[J]. 世界經濟研究,1996(03):9-14.

[11] 陳繼勇,劉躍斌. 德國對外投資的發展與對華直接投資[J]. 歐洲,1998(03):63-68.

[12] 毛蘊詩,B.N. 科瑪(Kumar).德國企業對華投資的趨勢、特點與國別比較[J]. 中國工業經濟,1999(11):60-62.

[13] 劉愛龍,吳獻金. 德國對華直接投資決定性因素的實證分析[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03):29-34.

[14] 孫楚仁,沈玉良.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德貿易[J]. 國際貿易問題,2009(07):47-55.

[15] 周建明. 中德貿易商品結構分析:1906—1934[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02):59-68.

[16] 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結構比較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17] 高金田,董芳. 中德出口商品結構比較研究[J]. 時代金融,2011(12):106-107.

[18] 楊解樸. 中德貿易:互補性強潛力巨大[N]. 國際商報,2008-10-25003.

[19] 梅兆榮. 新形勢下中德關系的挑戰與未來[J]. 德國研究,2010(2):4-5+78.

[20] 高志剛,劉偉. “一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潛力測算及前景展望[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4-34.

[21] 楊國川. 中加貿易互補性及貿易潛力探析[J]. 經濟經緯,2010(02):39-42.

[22] 畢燕茹,師博.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潛力測算及分析——貿易互補性指數與引力模型研究[J].亞太經濟,2010(03):47-51.

[23] 劉青峰,姜書竹. 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J]. 浙江社會科學,2002,06:16-19.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ino-German bilateral trad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ZHANG Jun-ling, ZHANG Yu-ze, ZHANG Xiao-q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Key words: trade; potential; China; Germany; gravity model

上一篇:氣動沖床操作規范范文下一篇:十九大學習新時代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