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

2024-03-15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是重塑當前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的思想指導,又是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時也是人類新型文明偉大實踐的寶貴成果。推動和完善新時代中國文化法制建設不僅是政治發展的要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文化內核要求。完善新時代文化立法, 促進“文化潤養”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為世界文化和諧發展提供中國智慧。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標志著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的初步形成。它既是重塑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權威指導,又是推動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時也是人類新型文明的偉大實踐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盵1]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它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塑造了中國精神文化氣質,為美好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有著極其深刻的政治和時代背景。

一、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的內涵闡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2]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在我國已有的文化法制建設基礎上,不斷地完善文化立法的具體內容,以促進新時代文化發展。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并發展中國近代紅色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形成的新時代文化。它是中國進入新時代在文化建設上的宣言,是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文化觀念設計,是對文化領域里的時代思維范式、戰略目標等的總結。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為中國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基本思路與根本遵循。因此,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的內涵可從兩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新時代文化發展政治要求

從政治要求的角度上看,完善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對我國文化事業進行的科學判斷與凝練,是新時代發展的要求。新時代是一個時空概念,是研究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的現實起點,標志著社會文化全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與此同時,新時代是一個政治要求,奠定了中國文化發展新的法制基礎,為文化法制建設注入了新的法制元素,使文化引領、文化發展、文化目標等概念有了新的邏輯闡釋。中國共產黨執政之所以能夠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就在于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就擁有強有力的文化引領力量。

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賦予了文化實踐行為更多的政治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條件之一。文化法制建設是國內外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既有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也有中國社會的全面改革轉型;既是對世情深刻變化的認識,也是對國情深刻變化的研判,更是對黨情深刻變化的考慮。究其根本,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美好生活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現實又高于現實的新時代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科學化提供了邏輯遵循。因此,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正是文化實踐活動的時代需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成就也引來一些西方國家側目,“中國威脅論”的陳詞濫調炒作不絕于耳。面對新的歷史發展形勢,不斷拓展和完善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面對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機遇與挑戰和堅定中國文化發展的步伐的時代要求。這就使得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在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新的政治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薄皻v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盵3]

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使文化發展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政治屬性。堅持文化法制建設的政治性是中國共產黨做文化戰略決策的基本原則。文化法制建設的政治性體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共產黨憑借政治優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從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來看,意識形態建設對國家的發展軌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前進的方向及其發展道路。換言之,一個國家無論建設什么樣的文化,都必須毫不含糊地掌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導權。這也是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的政治邏輯、政治倫理和政治原則,以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變色?!拔幕弊鳛樗枷肷蠈咏ㄖ闹匾獌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是政府不能忽視的重要工作內容。

(二)文化法制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文化內核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舉措,是在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建設、黨的執政與國家治理規律的深刻認識基礎上,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性建構。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文化內核,其所涵蓋的理想信念、文化價值引領深刻地影響著人民群眾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認同。新時代文化思想恰恰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強大凝聚力與創造力。因此,形成國家治理的文化認同法律機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政治治理代表著一個國家治理能力的水平,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當前中國政治治理的現實需要。在影響政治治理成效的多種因素中,文化思想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政治治理既是人類思想意識與行為活動的產物,又反過來不斷影響和塑造著人們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活動。十九大通過決議再次提出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政治對于人們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同樣會產生影響。政治對于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亦成為新時代社會生活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在經濟治理方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表現出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特征。當前,中國經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阻力必將越來愈大,這就需要改革引領者不但要具有一往無前的勇氣,更需要有敢于擔當的精神、吃苦耐勞的精神、勇于付出的精神。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將這樣一個個精神的“集合體”變為社會成員的“精神坐標”。在文化法規的指引下,改革者、建設者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必將獲得更加強勁的精神動力保障。

社會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是關鍵一環。當前的社會治理主體呈現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征。因此,要實現社會治理設定的理想目標,不僅僅需要社會法律制度的規范,更需要社會文化、價值理念上的契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盵4]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發揮著整合力量、凝聚共識的作用,發揮著對社會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認同的整合作用,以實現塑造引領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促使社會公民形成主流價值觀的目標。

二、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的價值意蘊

歷史的發展證明,建立完善的國家文化發展法律體系是確保人類社會文明前進的強大推力和保障,同時也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標志和根基所在。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堅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斷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在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實現“文化潤養”下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為世界不同文化融合提供中國智慧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一再告誡人們,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盵5]這要求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要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也是文化法制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也正是遵循繼承與發展的原則,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作為根本指導,根據中國國情和外部形勢,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文化建設法律體系。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不但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思想寶庫,更在法律層面確保了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從時代任務上說,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對文化興國戰略進行的全方位、多角度法制規范與引導,是基于前瞻性的國際視野及國際形勢所進行的科學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它的產生和出現是對中國夢何以實現的解釋與回應,體現出了文化建設的最新邏輯框架,同時也從實踐上為做好文化安全建設提供了基本原則,有助于從根本上為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確保馬克思文化觀、列寧文化觀、毛澤東文化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在文化引領核心地位的法律保障。文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源泉,體現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彰顯。亨廷頓曾指出:“文明是對人最高的文化歸屬,是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廣泛范圍,人類以此與其他物種相區別。文明既根據一些共同的客觀因素來界定,如祖先、語言、歷史、宗教、習俗、價值觀、體制,也根據人們主觀的自我認同來界定?!盵6]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促進了中國文明的發展,確保中國文明能夠凝結民族意識,同時鑄就國家強盛,使中國文明正以嶄新的面貌崛起呈現于世。

從方法論分析,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堅持“人本主義”原則,目的是“服務人民”;新時代文化法制應對多元文化的要領是“兼收并蓄”、“取長補短”;對待宗教的政策是“信仰自由”,方針是“積極引導”;新時代文化法制手段運用為“注重藝術,春風化雨”;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作風展現的是“實干創新,加強監管”。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了“辯證揚棄地繼承”、“創造性轉化與發展”、“反對教條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相結合。

(二)確?!拔幕瘽欚B”下人的全面發展

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以馬克思唯物主義文化觀為指導,以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為根本宗旨,是推動社會全方位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性指向。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為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潤養,這也是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重要的價值體現。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通過激發新時代社會道德建設,凝聚文化共識,確立新時代社會的“精氣神”,從而極大地推進公民素養的持續提升,使社會個體得以全面發展,以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根本目的就是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眾,使“文化”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精神滋養”。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應著眼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從法制角度確保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物質與精神滿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社會成員個人成長發展方面,一部分社會成員價值追求、社會價值理念偏離現象逐漸顯現。在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如何進行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確保創造出具有感召力的文化作品,加強人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更好地借鑒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繼承并發揚革命文化的堅毅品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新時代文化觀對生活成員個體的現實需求,也是文化法制建設的價值所在。

(三)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為世界文化和諧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不但支撐大國崛起,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融合發展上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來源。文化法制建設中所體現出的“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發展原則為破解世界發展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一個民族不能離開屬于自己歷史原點,否則會導向歷史虛無主義;民族文化是由歷史演進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基因決定的。中華文化具有相當大的包容性,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和合文化思想等等,是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精華,集中體現在儒家提倡的仁愛、和諧、誠信、中庸等倫理思想中,強調克已復禮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7]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中的容忍并不意味著不分是非,革除傳統文化中落后、愚昧、腐朽的部分文化勢在必行。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堅持用創新方法,創造性地改變陳規陋習,大力繼承與弘揚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要求的傳統良風美俗,通過中國價值的重塑來實現超越,形成大國國民的價值觀。一直以來,“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的思想促使我們不斷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為我們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關于文明的未來走向,亨廷頓認為文明沖突將取代意識形態和其他形式的沖突,強調以文明承載形式的國際沖突將成為未來世界沖突的焦點。這種觀點低估了文化之交流合作甚至融合的可能。習近平則明確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边@是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的基本價值遵循。

新時代文化法制體現了建立在以“仁”為本之上的“律已”的道德要求。它作為調節不同文化間關系的一條準則,使得不同文化得以和諧相處。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是在把握世界發展格局變化趨勢下提出來的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方略,蘊含了中國文化“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博大精深的智慧,體現了大國的文化發展理念,具有永恒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對不同文化的認同同樣可以轉化為物質利益,以促進國家合作;道德層面的共同性促進各文明和平交往,相互學習彼此的文化,以產生共同的認識。完善新時代文化立法,推動新時代文化法制建設無疑為世界文化的和諧發展提供了中國的智慧。

參考文獻: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4.

[3][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163.

[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

[6](美)繆爾·亨廷頓,著.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劉緋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22.

[7]李亞歐,歐娜.試析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啟示[J].學理論,2010(05):13-14.

責任編輯  姜淑娟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從“和諧社會”的政策目標出發,在分析“和諧社會”與法制之關系、傳統文化與法制之關系的基礎上,初步探討應當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和法制建設之間的三種關系。

關鍵詞:和諧社會;法制;傳統文化

1“和諧社會”與法制

自十六屆四中全會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社會目標以來,全國各個行業中的各項工作無不以“社會的和諧”作為自己工作的目標。那么,首先要明確的是,什么是“和諧社會”?

在我看來,“和諧”一詞意指一種非沖突狀態;那么“和諧社會”便是指非沖突的社會狀態。如果將這種“非沖突的社會狀態”看作是一種應然之理想的話,那么它的標準在哪里?換句話說,達到它有什么樣的要求?在我看來,一個社會能夠稱得上“和諧”,必須具備如下要件:第一,該社會是一個包容多元價值觀的社會。第二,該社會整體上運轉有序而安定。第三,該社會中人人得以正當的手段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要滿足第一個要求,即“包容多元的價值觀”必須注重自由和平等;要滿足第二個標準則必須注重安全和秩序;要滿足第三個標準則必須注重人權和正義——自由、平等、安全、秩序、人權和正義——這一切恰恰是法制的內在基本理念!我們完全可以說,良好的法制是“和諧社會”的構成要件,法制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制度保障。

如果說,法律是由“規則——政策——原則”構成的話,那么“和諧社會”這一政策目標的提出,就對法制提出了一種更新的、同時也是更高的要求:

其一,它要求法制堅持和完善自由、平等、安全、秩序、人權、正義等基本理念。也就是說,我國的法制必須沿著既有的道路深化和發展,并盡快的修正在以往的實踐中的那些忽視上述理念的做法。其二,它要求法制拓寬自己的視野,在運轉——也即司法實踐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重視“法律和諧”,也必須將“社會和諧”作為法制行動的目標。也就是說,法律不能再僅僅只以自身的邏輯行動,而必須以社會效果作為目標來行動。其三,它要求法制必須利用自己“正義的看門狗”的身份,去化解社會的沖突,把社會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保障社會的安定。

簡而言之,“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在根本上是對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而也就對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法制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的法制建設既要提高法制自身的水平——改善既往那些不合理的法條和配套制度;也對法制的運轉范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法制在社會生活中更廣泛的發揮其自身的作用。

面對這種種的、更高的要求,法制建設必須注重更多的因素,必須仔細審視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以便與社會生活相協調,而傳統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

2傳統文化與法制

美國學者薩皮爾在《文化:真與假》一文中科學的指出,文化一詞有三種用法,進而也就有三種意思:

其一,指文化的物質和精神的兩方面;其二,指一種確定的、衡量的性價值標準;其三,指有關生活的各種普通態度和觀念。

在我看來,前兩種意思屬于對文化學研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對于法律學理探究來說,更重要的是第三種意思上的“文化”。因為法律是以調整人的行為為手段來達到自己所希望的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行為,總是基于一定的關于生活的普通態度和觀念來實施的。因此,對于普通生活態度和觀念進行探討,便在是法制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這種探討是處理“法制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

我國的法制(法律及其配套制度)是一個舶來品,其內含的對于生活的普通態度與觀點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關于生活的態度和觀念并不完全相容——二者之間有交集但并不是全面重合。仔細思考,便會發現二者之間有三種關系:

其一,相同。也就是東西方社會所共有的那些普世性價值觀念。例如傳統儒家文化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事實上便是一種人道原則。這一點,和西方法制理念中的人道主義是相同的。

而這種相同的狀態,無疑會促進我國的法制建設。因為相對于法律是一種“應然意志”而言,文化總是一種“實然存在”。當實然存在的的某種理念、價值觀和意蘊與我們欲求的法律關系之間有某種共同之處的時候,這些實然存在的文化總會在事實上起作用去促進法制。

其二,相異。例如在西方法制觀念中,將婚姻看作是僅僅關于個人的事務;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卻將婚姻看作是一種家族事務,并對婚姻的雙方附加了許多家族本位的責任——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便是從家族延續的本位出發對于夫妻雙方附加的一種生育上的責任。

人們在這些傳統文化的主導下有可能實施一些與法制理念不合的行為,但所造成的結果并不一定就與法律的欲求相違背。例如將婚姻看作是家族事務的觀念,就有可能從責任、義務的角度出發去要求婚姻雙方善良、忠誠行事,這可以使得婚姻更加穩定——這也是《婚姻法》的諸多欲求之一。

其三,相反。例如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說法,這在事實上表現的是一種厭訟的情緒;而主張、甚至鼓勵人民用法律的手段和途徑來解決糾紛卻是西方法制的基礎理念之一。

正是上述這個“其三”,即傳統文化中與法制內核理念相沖突的這一部分,是值得去探討的問題——它可能是法制建設進程中的絆腳石,也很可能阻礙“和諧社會”的達成和實現。

人是歷史性的社會存在,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和途徑去繼受該社會既往的文化觀念(事實上,當我們在閱讀所謂的“經典”著作的同時,就是在接受一些既往的文化)。這些文化觀念進入人的大腦,和個人的現實生活與際遇相結合,相“發酵”來生成個人的主觀精神。換句話說,傳統文化——尤其是那些關于生活的普通態度和觀念——是人的主觀精神的淵源之一。又由于人的行為,是其個體的在主觀精神支配下的所為;而我們法律是以調整人的行為作為自己作用的機理的;因此,法律便不得不考慮和重視傳統文化這種人的主觀精神的構成性要素。

一個社會傳統文化具有堅實的地理基礎、生物基礎、心理基礎和社會基礎,當這種堅實的、牢固的傳統文化發生作用,指引人們實施某些與法制理念不相符合的行為的時候,我們的法制應該如何去做才會、才能達成當下的和諧?才會、才能不制造新的矛盾?

3解 題

我個人認為,用現實消解傳統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原因只在于:

首先,傳統文化是一種歷史的、客觀的存在,這種特性決定了我們根本無力對其進行任何作為。因為——正如上一段所指出的——文化的產生是在一定的地理基礎、生物基礎、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之上產生的,而傳統文化是基于其產生當時的地理情況、生物情況、社會情況和心理情況的條件而產生的,面對既往已經客觀存在的地理、生物、心理和社會情況,我們根本無力也沒有任何可能去對其進行改變。這也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對傳統文化本身有任何作為。

其次,我們能作為的,可能改變的只是我們當下的現實。我們可以大罵秦始皇“焚書坑儒”破壞了文化的多樣性,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導致了文明的斷裂……。但是“焚書坑儒”這一事實已經過去了幾千年,它已經成為我們永遠無法去改變的事實,我們唯一能作的只能是:①繼續承受“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實給我們帶來的后果;②在已經明白“焚書坑儒”的破壞性后果的情況下,在今天不這么做。

在面對既往已經客觀存在的歷史的時候我們惟一能作的只能是去承受它帶給我們的后果,然后吸取它所帶來“教訓”。

綜上所述,我們只能去改變的是“當下的現實”,我們也只能用當下的作為去改變過去的那些“消極因素”。我們已經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的轉變(盡管僅僅是在路上而未達目標),這種轉變給當下的中國帶來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繼續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不應該——事實上也不可能——回頭。那些產生于“農業社會”的傳統文化,如果和我們今天相沖突,那么就去消解它,改變它!

并且,在我看來,很多學者是過于夸大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法制理念之間的沖突關系。事實上,就像上面第二小節分析的那樣,傳統文化理念和現代法制理念之間存在相同、相異、相反等三種關系?!跋喾础边@種導致沖突的關系只是三種情況中的一種——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理念和現代法制理念之間的沖突事實上是有限的,是在某些極個別的領域中和極個別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沖突——此其一。

其二,一切社會中文化從根本上看都有一種“勸人向善”的內核。很多不同的民諺、學理學說從根本上看都具有這種指向。所不同的是,可能表達的角度相異,針對現實情景相異,表達的手法相異而已。這種“勸人向善”的基本內核,在我看來會產生良好的后果——只要當前的現實是良好的。這和法制的基本理念是“相通”的。

其三,正如上面第二小節所說的:文化觀念進入人的大腦,和個人的現實生活與際遇相結合,相“發酵”來生成個人的主觀精神。也就是說,傳統文化并不是單純的自己便成為人的主觀精神的一部分,它總是和人的現實際遇相結合的。人都是“趨利性的”,這種特性也決定了人會主動的去適應現實,進而也主動的去適應現實觀念,并且人也認為這是一種好的趨向——一個例子是“食古不化”一詞是一個貶意詞。當我們的現實為人提供一種能夠使其生活得更好,對其更有利的觀念,那么這種觀念會被他/她主動接受。惟一的問題只是——我們當下厲行的法制是否夠好,是否能保障他/她能夠得到一種好的生活。

因此,我認為,落腳到法制建設上的解題思路就是:第一,對理念相同的傳統文化,法律予以承認甚至強化;第二,對于理念相異和相反的傳統文化絕不妥協和退讓。只要我們的法制是“良法”,只要我們的法制足夠好——能夠為老百姓今日提供一種更好的幸福生活,那么法制應該站出來大聲對那些傳統文化說“不”——我們法制應該有這種勇氣,也有這種責任!

4結 語

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

第一,老百姓在生活中不尋求法律。當前出現的大量“私了”現象便充分說明我們的法律,在很大的程度上不過只是一些訴諸紙面的“死法”,而并不是社會行動的“活法”。

第二,判決得不到遵守。即便是糾紛的雙方訴諸法院,獲得了判決,那么由于有“法律并不是值得信賴的糾紛解決機制”這樣一種認知存在,敗訴的一方也沒有一種道德上的壓力去自覺自愿的遵守法律的意志——這也就是執行難的問題所在。

一個可以對上述事實予以證明的事實是,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的一句民諺“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在今天重新流行起來。如果仔細審視這句話,就可以看到在這句話的背后,事實上包含著這樣一種由思考和邏輯交織而成的對法律的認知——法律不過是金錢和權勢的附庸品,不過是為金錢和權勢的擁有者服務的;法律自身并不是正義和公理的代表。這句民諺產生于封建社會時期,它反映了老百姓對于當時的公權力的失望和對正義的絕望。但是,它在今天被老百姓屢屢提及而成為一句流行語,這種“流行”不也正反應了老百姓對于今天的法律及其配套制度的某種認知嗎?

如果進一步分析這兩種情況所產生的后果,我們便會發現:①法律被束之高閣,而這必然導致法律的意志被“空化”——已如前述,法制的內在理念(自由、平等、安全、秩序、人權和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構成要件。那么這種法制理念的被“空化”就必然導致我們不可能達成和諧社會的目標;②法律制度不能去化解社會糾紛——這是因為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尋求其他的途徑解決問題,則糾紛在事實上依然隱性存在,這種隱性的糾紛隨時可能爆發來破壞社會的和諧;③法律本身成為社會沖突的助推器——當事人在尋求其他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必然伴隨大量的涉及錢、權的“灰色交易”,而這種“灰色交易”又是新沖突的制造根源。那么在事實上,我們的社會便一直坐在“火山堆”上,隨時有可能有新的沖突出現,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達成“社會和諧”的。

上述因素是我們邁向“和諧社會”的“絆腳石”。要真正的邁向“和諧社會”,我們必須搬開這塊“絆腳石”。但是難題在于:這塊“絆腳石”的內部因素之間形成了一個死結——各個因素之間互為因果。這種互為因果的關系使得我們無法破題——解哪一個環節都是必須的,也是可以的。但正因為這樣,導致我們無從下手。

這是法制的困局,是法制建設的困局,更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困局。如果說我們法制應該有這種勇氣,也有這種責任站出來回應傳統文化的挑戰的話,那么今天的法制是否有這種資格?

參考文獻:

[1]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 (法)菲爾德伯格.權力與規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法律意識是社會文化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還是社會主體意識西域和精神體系的構成部分,在社會文化體系和社會主體的素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獨特的價值與功能,因此要理性分析法律意識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和意義。法律意識的社會功能主要取決于法律意識在社會文化系統結構中的地位以及它與其他社會社會文化系統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結構功能關系。因此,應當把法律意識的社會文化功能放在其他社會文化的結構中來加以分析和把握。

關鍵詞:法律意識;功能;建構

全面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努力,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法律意識不僅是社會法律文化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還是社會主體意識系統和精神體系的有機組成。社會的法律意識水平對與全面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正相關,分析法律意識的經濟文化功能,有助于精準的把握法治建設總工程。

一、法律意識的經濟功能

法律意識的經濟功能取決與法律意識與社會經濟基礎和經濟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法律意識的經濟功能本質上是法律意識對社會生產方式的反作用。法律意識對社會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意識與社會經濟意識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通過對法律制度得到實現。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律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社會經濟結構的內在要求,對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社會經濟結構對法律意識具有決定作用,需要社會主體的能動反映和自覺選擇活動才能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而社會主體能否正確反映經濟結構對法律意識的內在要求,是否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確定法律調整目標、法律的價值取向、處理權利義務關系時的選擇模式,對社會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直接關系到經濟生活和經濟發展能否獲得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法律意識和條件和社會法制條件。如果想成了相應的法律意識,則社會經濟建設就會比較順利,反之則困難重重。

第二,法律意識中的民商法律意識對市場經濟和市場交換的有序進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民商法律意識至少應當包括但不限于財產所有權觀念、契約自由觀念、主體平等觀念、誠實信用觀念、等價有償觀念、社會責任觀念等。只有國家和社會主體將這些法律意識要素全面反映到民商法律制度和社會主體的民事行為之中,就能保證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序穩定的外部環境條件。反之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會被扭曲變形。如果沒有明確的財產所有權意識和制度,就會出現產權不清、不講經濟效益的問題;如果沒有契約自由、主體平等、等價有償的觀念,就沒有市場交換的正常進行;沒有誠實信用觀念,合同目的就不能順利實現;沒有社會責任觀念,經濟主體就不會顧及社會利益。

第三,法律意識中的經濟法律意識對國家的宏觀能否有效的實施具有關鍵作用?,F代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進行宏觀調控的產物,如果沒有現代國家對經濟生活實施宏觀調控的意識和觀念,國家宏觀調控法律就不會產生,公民和企業也不會自覺遵守相關法律,社會經濟秩序就不能形成和有序開展。

第四,法律意識中的訴訟法律意識對于經濟利益的關系的法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公民的訴訟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在解決利益糾紛、維護自己權利的過程中自覺運用法律,尋求法律救濟的心里基礎。公民是否具有正確的解決糾紛的法律意識,在遇到利益沖突時是否自覺選擇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秩序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秩序的形成,關系到主體經濟權利是否能否得到法律的保護,以及實現社會正義和經濟公平,也關系到解決糾紛的經濟成本。因此說主體的訴訟意識對經濟關系的調整具有重要功能。

第五,法律意識中的國際經濟法律意識在現代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走向國際化和全球化。在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條件下,社會主體特別是企業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具備現代國際經濟金融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意識,是其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實施規范運作的基礎。沒有完備的現代國際法律知識,沒有現代國際法律的意識,在經濟活動和決策中將寸步難行。因此,國際法律意識在現代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條件下對國家和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二、法律意識的精神文化建構功能

法律意識的精神文化建構功能是指法律意識在社會精神文化中的意義與功用。社會精神文化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是人類精神成果的精華體現,在社會整體系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深層基礎,是社會系統中的軟要素。法律意識的功能在精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能不引起重視。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第一,法律意識是社會精神文化體系中的子系統之一,在精神文化體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社會精神文化是一個由多種精神文化要素所構成的體系。其中包括社會主體的思想道德素質,經濟、政治、法律和文化理念,人生理想、人生態度和精神支柱,文化教育水平、科學文化知識、科學創新的態度和精神狀態等。其中,法律意識體現的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律現象的主觀反映和精神態度,是社會主體在法律領域科學認識和情感體驗的結晶,是社會精神文化的有機構成要素。從精神文明建構的角度來說,沒有法律意識,社會精神文化就是不全面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體系,就不能反映人類在社會法制領域的精神成就,也就不能發揮其在社會法制建設中的基礎性功能。

第二,從法律意識與社會倫理的關系來看,法律意識具有重要的倫理功能。法律意識與倫理精神具有深刻的內在同一性。有的社會意識和文化精神既屬于社會的倫理精神,又是法律意識的有機構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倫理支持功能。任何一個社會主體的意識中,都具有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它們與社會主體的其他精神要素一起構成其特有的文化心理結構和人格類型。這些文化心理構成要素不是毫不相關的,而是在互相作用、互相推動、互相制約的。一個公民良好的法律素養和較高的法律意識素質必定會對其道德意識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選擇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從社會心理的視角來看,如果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傳統和理性、秩序的法律理念,這個民族的道德水準也必然會受到強有力的法律意識的支持和推動而得到提高。此外,法律意識也會將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則納入社會法制領域,從而擴大倫理精神的適用范圍,豐富倫理的內涵。法律的道德性問題是法理學研究的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課題,關于法律的道德基礎和道德準則的研究,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道德在社會法制系統中的基礎性價值和意義,另一反面也說明,法律的倫理分析或法律倫理學構成了現代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大大豐富了倫理道德意識的內容和范圍。

第三,法律意識在科學、教育、文化、出版和新聞等精神文化建設中的功能。法律意識在教育、科學文化建設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有關國家教育、科學、文化、新聞和出版方面的法律意識,對于形成關于這方面的法律體系和法律規范,推動這些領域的法治化進程的中介作用,從而為這些領域的法律規范化管理和健康有序發展奠定法律意識基礎,對于全面建設法治社會來說,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肖宏開.《“法律意識”源流考》.載《青年法學》,1987年第一期.

[2]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作者簡介:

任瓊新(1990~ ),女,漢族,河南洛陽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1986年實行全面革新以來,越共重視進行實踐探索總結和理論研究突破,走出了一條基本符合越南國情的發展道路。但隨著革新事業的深入發展,面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重大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九大后,越共加大了實踐總結和理論研究工作力度,采取切實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果。

為全面落實越共九大決議,在革新實踐總結和理論研究方面采取的新舉措

(一)召開中央全會,作出全面部署,統一全黨認識,提高全黨思想理論水平。特別是召開了九屆五中全會,專門作出了關于新形勢下思想理論工作主要任務的決議,明確提出了今后全黨、全國思想理論工作的主要方向、任務和措施。在全黨、全國深入開展學習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以胡志明主席為榜樣,像胡志明主席那樣生活、工作的活動,努力提高全黨、全軍、全民思想理論水平。

(二)進一步加強黨對理論工作的領導。一是決定今后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和總書記直接抓黨的理論工作,并指導中央理論委員會進行工作。二是要求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以及中央和地方部委、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有責任為黨刊《共產主義雜志》撰文投稿,并經常向黨刊提出建議和批評意見。三是規定各級黨委書記、機關首長都要制定做好關于領導和指導思想理論工作的計劃。

(三)重視發揮中央理論委員會為中央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和理論依據的作用。2001年底,越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改選了中央理論委員會。截止去年7月,新一屆中央理論委員會召開了11次全體會議,舉辦了多次有針對性的專題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完成了不少重要研究課題,并將研究成果上報中央,為中央決策服務,為越共十大文件起草工作提供科學論據。與此同時,2002年出版了中央理論委員會主任阮富仲的專著《革新進程中的越南共產黨》,2003年又出版了由原中央理論委員會主任阮德平主編的《關于越南社會主義與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一書。

(四)成立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親自掛帥的總結20年革新理論和實踐若干問題的“理論總結指導委員會”。2003年3月,越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于總結20年革新理論和實踐若干問題的決定?!袄碚摽偨Y指導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從理論上進一步搞清楚關于越南社會主義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問題,對在革新中存在分歧的或新產生的一些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闡述并作出結論,為補充、修改1991年制定的越南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家建設綱領和草擬越共十大文件提供科學依據?!袄碚摽偨Y指導委員會”明確提出了十大召開前越黨主要是集中力量對以下5個重大問題進行總結:一是關于時代新特點及當代世界發展主要趨勢問題,二是關于發展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問題,三是關于經濟增長與文化建設,實現社會進步、公平問題,四是關于建設屬于人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問題,五是新形勢下的黨和黨建工作問題。

(五)突出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近年來,從越共中央的決議到總書記農德孟等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都多次明確提出全黨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克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保守思想以及實用主義、機會主義,強調要通過對越南革新實踐總結來對照、檢驗、補充和發展理論,并用發展的理論來引導和解釋實踐,不要只用現成的普遍真理對豐富多彩的革新實踐進行經院式的抽象論述。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越共黨內外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已普遍認同,這為越共十大深入進行實踐總結和理論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主張理論研究中要真正擴大民主和發揚思想自由,努力營造理論創新的政治社會環境。越共主張理論研究中要建立一種“團結、友愛、民主、平等、心情舒暢和有原則”的氣氛,不搞任何形式的強加于人、偏見和“扣帽子”,但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調在研討和爭論中,要挖掘一切潛能,提倡創造性思維,鼓勵進行討論爭論,特別是要允許個人自由發表不同意見,但在實際言行中必須按照黨的決議、指示和國家法律去說去做,不準公布或散發未經允許公布的材料,不準傳播與黨的路線相悖的路線。與此同時,越共還決定并正在抓緊制定有關社會和人文科學研究的民主規定,努力營造理論創新的政治社會環境。

(七)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要求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特別是要求所有黨員干部首先是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成員以及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干部都要帶頭學習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要帶頭總結實踐、發展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和解釋實踐所提出來的問題,同時要帶頭按照黨的路線、政策和國家法律去說去做,要堅決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多說少做或只說不做,更不得說一套做一套;對言行違背黨的原則的黨員以及在黨內搞分裂、宗派活動的人,必須予以嚴肅處理。

(八)主動有效地開展思想理論戰線上的斗爭,批駁錯誤的反動的觀點,挫敗各種敵對勢力“和平演變”戰略及其制造暴亂顛覆的陰謀,防止內部自我演變。針對西方敵對勢力與越國內機會主義分子和海外反動越南人遙相呼應,惡毒攻擊越黨和越南社會主義制度已成為當前越政治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危機之一,近年來,越共有組織、有計劃、有部署地在黨報黨刊、軍報軍刊等發表了一系列有分量的文章,特別是還專門出版發行了《在選擇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和《我們的真理》兩本書,深入揭批各種謬論,提高了全黨的識辨能力,增強了人民對黨對社會主義的信心。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也多次明確要求全黨全軍尤其是主要領導干部、理論專家要積極主動地投入思想理論戰線上的斗爭,捍衛黨的路線,捍衛革新成果,捍衛社會主義制度。

(九)重視培養和造就一支強有力的理論工作專業隊伍,改革和提高理論教研工作的質量。強調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關鍵是要建設一支政治品質堅定、有科學本領和理論水平、善于獨立思考、有能力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的理論工作專業隊伍,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和造就一批學識淵博、密切聯系實際的高水平的專家學者。與此同時,越共在政策上予以傾斜,為思想理論干部隊伍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提供有利環境和條件。針對各高校理論師資隊伍不足,越共健全了組織機構,加大了投入,決定用5年時間基本解決高校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理論教員短缺問題。越還明文規定,學習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專業的大學生可免收學費,在大專院校從事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理論教學工作的老師可享受25%的課時補貼等。

(十)強調要善于有選擇地吸收人類科研成果,為促進越革新事業服務。越共提出要進一步重視同國外開展科研交流活動,主張在學習借鑒各國好經驗時,態度上要實事求是、不予回避、不帶偏見,方法上要獨立思考、有創新精神、不生搬硬套、不搞實用主義。越共還允許一些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的單位把部分活動經費用于出國考察訪問。特別是重視學習借鑒我國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關注我黨十六大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重視與我國共同舉辦理論研討會,并派出了許多各種級別代表團來華考察訪問。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中共十六大文件匯編》、《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和《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理論書籍。

越共實行革新開放以來,在理論探索研究和突破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確立了馬列主義和胡志明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全面深入闡述了胡志明思想內涵,明確指出胡志明思想是關于越南革命基本問題的政治理論體系,是根據越南具體條件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的馬列主義,繼承和發展了越南民族美好傳統價值,并吸收了人類文化精華的結果。

(二)明確了當前越南處于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初級階段。認為越南是跨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因此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必須經過許多個“小過渡”階段才能完成整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強調在當前階段里:1、存在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等多種所有制以及六種經濟成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小業主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外資經濟,其中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2、各階級、社會階層之間的關系是人民內部合作與斗爭的關系,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長期團結與合作,工人階級的利益與全民族的利益是統一的。3、存在著階級斗爭,其主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反對剝削與不公,反對各種消極的錯誤的思想和行為,挫敗各種敵對勢力的一切破壞陰謀和行徑,勝利實現建國衛國事業。4、建設國家的主要動力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以工人與農民和知識分子聯盟為基礎的全民大團結。5、吸收、繼承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科技成果,以便迅速發展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經濟。

(三)制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建國綱領。提出了越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主要內涵是:1、建設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建設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3、建設先進的具有濃厚民族本色的文化。4、建設一個對內實行民族大團結,對外同世界各國保持廣泛關系,并為和平、獨立與發展而斗爭的開放的社會。5、建設一個屬于人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6、建設一個以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為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和生活原則的惟一的執政黨,即:越南共產黨。越黨認為,這是越黨在理論思維方面的“重大進步”,既貫徹了馬列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又體現了越黨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運用于越南新時期的具體實踐之中。

(四)確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是越南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體經濟模式。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即:發展社會主義定向的、在國家管理下并按照市場經濟機制運行的多種成分商品經濟。同時指出了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并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經濟路線。越黨認為,這是越黨在理論上的“創造性的突破”,既從越南的實際出發,又有選擇地吸收了“世界的經驗”。

(五)提出了與總體經濟模式相適應的、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政治目標,即:建設一個屬于人民、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法制是體現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手段,建設社會主義民主,保證權力真正屬于人民是越南革命的一項“重要而長期”的任務,也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和動力。強調要逐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真正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改革國家的組織和活動方式,改革國會活動方式和工作效果,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建設有能力的純潔的干部公務員隊伍;要發揮祖國陣線和各個政治、社會團體的作用,實現基層民主、科學決策,既要發揚民主又要維護黨紀國法,依法管理社會。

(六)強調發展經濟必須與實現社會進步公平同時并舉。指出實現社會進步公平要有一個快速、高效、持續增長的經濟作為支撐,而一個多數民眾生活困苦、智力低下、體質衰弱的,眾多勞動力失業饑貧、被邊緣化的社會,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快速、高效、持續增長。但實現社會進步公平并不意味著搞一刀切、實現平均主義,也不能只依靠對各階層居民的收入進行調節和再分配,國家既要適當增加投資,又要重視發揮社會的和人民的力量。為此,每一項經濟政策都要面向社會發展的目標,而每一項社會政策又都要旨在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動力,這既體現了當代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規律,又體現了越南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優越性。越黨認為,深刻認清了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是越黨在革新理論思維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

(七)強調發展先進的具有濃厚民族本色的文化,并使之真正成為社會的精神基礎。同時強調發展教育、培訓是頭等國策,科學技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特別是提出了建設具有濃厚民族本色的先進文化的要求,主張大力推進社會全面發展,樹立有政治、思想、智慧、道德和健康的,有創造力、社會群體意識、仁愛寬容之心和重情誼的,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社區與社會關系和諧的全面發展的越南。

(八)強調維護和平友好的國際環境,致力于國家的發展。指出盡管社會主義運動暫時處于低潮,特別是進入21世紀,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是客觀趨勢,但時代的性質并未改變,人類社會仍處于從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強調越黨將繼續本著“廣交友、少樹敵”的精神,轉變外交思維,長期堅持獨立自主和致力于和平、合作與發展的外交路線,實行全方位、多樣化和對外開放的外交政策,主動融入地區和世界,把維護國家利益作為最高原則,同時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正當利益,致力于鞏固和維護和平,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性問題,以便集中力量發展經濟、社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事業,為建立民主、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做貢獻。

(九)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必須與保衛祖國同時并舉。提出“保衛祖國”和“反和平演變”是新時期越軍建設的兩項重要任務,堅持加強黨對軍隊統一、絕對、直接和全面的領導,以革命化、正規化、精銳化和逐步現代化為重點,全面加強軍隊和公安建設,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建設全民國防陣勢,隨時準備粉碎暴亂和顛覆陰謀,應對可能發生的局部武裝沖突。

(十)強調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指出執政黨最大的危機是路線錯誤、官僚主義、脫離人民、蛻化變質,從而導致迷失政治方向。為此,黨必須經常地進行自我革新、自我整頓,并視之為黨的生存和發展的規律。提出了從政治、思想、組織等方面鞏固和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黨的知識水平和政治領導能力、執政能力的措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重心、以黨的建設為關鍵、以文化建設為社會精神基礎”的方針,主張大力開展整黨建黨運動,革新黨的領導方式,健全黨的組織系統、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樹立革命道德、反對個人主義,反對貪污腐敗、官僚主義和鋪張浪費,建設一支政治堅定、道德規范、生活方式健康、有智慧、有實踐活動能力并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干部隊伍。

當然,正如越南領導人所說的那樣,越黨雖然在理論研究和突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隨著革新事業的深入發展,迄今仍有不少理論認識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看法也不完全一致,特別是在關于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問題、關于經濟增長與實現社會進步公平問題、關于革新經濟與革新政治體系以及發展經濟與保持政治穩定之間的相互關系、關于黨領導國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問題等方面,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繼續深入研究、總結和進一步搞清楚。強調只有繼續革新思維、實事求是,發揚思想自由,既要堅持又要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列主義、胡志明思想,深入總結實踐,才能逐步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把理論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本文責任編輯:劉萬鎮)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依靠經濟的優越性、物質條件的豐厚性,逐漸調整生產關系,加大對人民的社會保障力度,從而穩定社會局勢,減少了較大規模的罷工。從而,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所提到的西方資本主義仍將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的事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不但吸收封建社會發展的經驗,同時也吸收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方面,以期更好地發展。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和頻繁,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經濟取得了急速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持續提高,產業結構等方面也得到了調整。西方資本主義總結吸收自己以往發展中存在的經驗,同時,也在吸收和借鑒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不斷改善生產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方資本主義在不斷學習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尤其是這次金融危機之后,他們更加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發展的優越性,從而改變著其相關的產業結構。第一,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比重在加大,并且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宏觀調控,但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其稱作未來宏觀計劃,其實質是相同的;第三,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而不是單純依靠經濟市場自由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了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成功,因此,加大了相應的改變。

(二)資本主義國家也在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為了經濟的發展,他們也進行了發展模式的改革。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人才發展、就業方向發生轉移。第二,緩解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第三,加強和完善社會福利政策,促進收入平衡??墒俏覀円惨J清楚,資本主義的本質剝奪剩余價值是不隨著這些而改變的。

隨著西方經濟模式的發展和變化,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進而又加大對社會的保障力度,減少了工人階級危機意識,降低了反抗的熱潮??墒?,當今以經濟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我們更能從中看到我們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也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理論方向和經濟發展模式。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提出,城市化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旋律,可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首當其沖,就是房價過高。房價過高,收入增長過緩,這些因素延緩了城市化的進程,推遲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其次,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較大。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符合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方向,也符合我國國情,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總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和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也越來越突顯。最后,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務發展不足。政府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面向全民的、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僅是各國發展過程中縮小收入差距的普遍做法,也是減小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有效手段?;竟卜瞻l展相對滯后,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需要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還有自身發展出現的問題,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和進一步整理前進的步伐。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今天的社會,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矢志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我國的發展,才能使我國更快更好地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不是讓我們搞形式主義、口號主義,而是應該在我國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平民化、大眾化。同時也要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針,堅持走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其次,雖然我國發展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可是這些都是人民內部的矛盾。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他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在剝削階級作為階級消滅以后,人民內部矛盾處于突出的地位;敵我矛盾需要用強制的、專政的方法來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边@就要求我們正確、合理地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盲目地將問題擴大化。最后,我們要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鄧小平同志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發展中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他曾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边@也在提醒我們注意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更好地發揚社會主義的兼容性,使自己更好地發展。

我國社會法制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一、以扎實的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為我縣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1.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工作方案。我們把綜治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嚴格落實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根據人事變動情況,及時調整成立了由一把手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及各科室長為成員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為我局開展綜治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1月份,局領導班子及中層以上干部召開專門會議研究2015社會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制定了《縣規劃局2015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2.落實責任,規范制度建設。積極落實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責任制,局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層層簽訂責任狀。把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納入規劃局2015年跨越發展目標,統一考核。制定了《縣規劃局綜治和平安建設工作檢查考核制度》、《縣規劃局綜治信息報送制度》、《縣規劃局預警監管工作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進一步落實責任、規范行為。

3.加強輿情管控,維護社會穩定。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我局全力加強社會輿情管控和社會矛盾排查工作,指定專人24小時值班,按照縣維穩辦要求積極做好輿情信息收集和報送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做好矛盾排查調處工作,成功化解了群眾性集訪、上訪事件2次。

4.加強信訪穩定,調處社會矛盾。成立了局信訪積案專項治理活動領導小組,出臺了縣規劃局《信訪穩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開展信訪積案專項治理活動,紓解輿情,調處矛盾。局辦公室抽調專人負責信訪問題,抓好“信訪受理——任務交辦——科室辦理——回復審查——信息發布”等各項工作環節,確保信訪回復“0”失誤,2015年迄今辦理縣“陽光12345”、大湖論壇、信訪接待中心平臺等信訪件280余件,均按時辦理,辦結率100%。

5.加強社會溝通,通暢民意渠道。1月30日,我局局長一行走進縣“政風行風熱線”欄目,現場回應民生訴求,就拆遷安置、城市建設等方面與群眾交流互動。3月25日,我局聯合縣住建局召開城市規劃建設新聞發布會,及時宣傳通報我縣搶抓“淮洪一體化”等戰略機遇的各項規劃建設部署,回答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4月10日,我局舉行“民生面對面·干群心貼心”——城鄉規劃建設專場電視問政活動,現場回答了12名問政代表就新型城鎮化建設、拆遷安置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并當場作出解答和承諾。

6.強化內部治安,加強內部防范。制定出臺了《縣規劃局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縣規劃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縣規劃局門衛值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全力做好內部治安的管控與防范工作。邀請縣消防專家,組織開展了局消防安全知識培訓,開展局辦公場所安全風險排查,開展廉政警示教育,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7.加強輿論引導,凝聚社會共識。8月12日晚,由我局承辦的“建設魅力湖濱新城·打造美麗幸福”規劃局建設專場大講堂活動在湖文化廣場舉行,現場吸引2000多市民駐足觀看。登高聲自遠,有梧鳳來儀。我局不斷總結經驗、豐富活動載體、拓展活動內涵、弘揚時代精神,達到了“聽得進、坐得住、記得牢”的人氣集聚效果。我局向廣大市民系統介紹我縣未來20年規劃發展的基本思路,凝聚縣委縣政府構建“十全”、“十美”幸福目標藍圖的強大社會共識。

二、全面推進法制建設推進全局依法行政助力全縣“法制”建設

1.不斷完善領導體制和責任機制。根據局人事變動情況,及時調整局法制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研究制定了《縣規劃局2015法制機關建設實施方案》和《縣規劃局2015法制建設工作計劃》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納入全局目標考核任務,保障組織實施。

2.策應全縣“六五”普法創建工作。今年是我縣“六五”普法創建工作的驗收之年,規劃局秉承職能、積極作為,取得較好工作成果。我局報送縣法制辦“六五”普法創建材料770余份,得到高度肯定。建立創建公益宣傳廣告42個,3萬余元;在局大門口建立文明創建大型宣傳展示牌2個、展板2個、文明提示牌10余處,2萬余元;張貼宣傳標語、圖片120余處,懸掛橫幅6次。

3.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一是策應全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投資環境。我局抽調精干力量,在全縣率先完成行政許可科成立的各項準備工作,出臺了《縣規劃局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縣規劃局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過渡期實施方案》,并于11月18日正式成立運行。二是強化規劃公示制度,依法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通過《報》、縣電視臺、縣政府網等縣內主流媒體,及規劃局門戶網站、規劃局信息公開網絡平臺、建設工地現場公示牌等平臺公開、公示規劃信息470余條。三是強化優質服務。一是做到服務至上,都禮貌接待,耐心解釋,熱情服務,和言細語地解決問題。獲得了政務中心表彰的先進個人和紅旗窗口榮譽稱號。二是做到認真審核,嚴格把關。2015年迄今,完成“一書三證”發放224份,限時辦結率和正確率均為100%。

4.扎實開展法制宣傳教育。7月份,我局以“認清權力、敬畏權力、用好權力”為主題,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始終牢記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充分發揮我局規劃技術服務與廣大城市建設工人直接接觸的機會,我局今年安排了4次進工地、進社區法制宣傳暨“24字核心價值觀”等專題教育活動。組織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學習,總書記系列講話學習,中央、省市縣一系列會議精神學習,縣委書記徐東海同志在第十次黨代會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學習活動。3月份邀請省住建廳張泉副廳長來洪開展新型城鎮化專題講座;4月份邀請縣委黨校來我局開展黨的重要理論、時事熱點解讀專題宣講;7月份邀請縣反貪局俞曉凱局長來我局開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動;全年組織開展支部黨課4次;組織開展基層法制、黨建宣講2次。

上一篇:大眾傳播文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周北溪的繪畫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