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

2023-10-16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隨著水利工程建設標準的不斷提高,水利風景區應運而生。如何在保證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水利景觀資源的優勢和潛力,規范水利風景區管理工作,各級水利風景區在管理模式上進行了諸多的實踐。延吉市布爾哈通河作為吉林省首處城市河湖型國家水利風景區,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摸索出一套適合實際的管理模式,為水利風景區管理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 水利風景區;管理;實踐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2001年水利部開展水利風景區評定以來,全國已命名國家水利風景區370處。吉林省現有國家水利風景區14處,省級水利風景區18處。10年來的實踐證明,水利風景區建設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民生水利的重要手段,是傳承發展水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推動水管單位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拓寬水利服務領域的重要窗口。水利風景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度假的場所,同時也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多贏的綜合功能。但由于水利風景區類型眾多,管理體制各異,景區管理模式不盡相同,導致景區發展效益差距懸殊,給景區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延吉市布爾哈通河作為吉林省第一處城市河湖型國家水利風景區,積極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實際的管理模式,為水利風景區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布爾哈通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基本情況

1.布爾哈通河概況

布爾哈通河從東向西橫跨延吉市區,將城市分為南北兩區,延吉河自北向南,又將河北區一分為二,最后匯入布爾哈通河。作為城市防洪和景觀工程,該工程于1996年立項,1997年動工興建,2008年竣工,總投資3.1億元,總面積達7.32km2,共完成綜合工程量900萬m3。整個工程由18.2km防洪堤、四座攔河壩、20座生態壩和總長2560m的親水平臺等設施以及游園、綠化帶、水面、灘地構成,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科學、合理、完整的景區布局,是以城市防洪為主,集綠色生態、城市美化、娛樂休閑、旅游觀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2.布爾哈通河水利風景區建設情況

延吉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調整治水思路,把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生態建設緊密結合,以貫穿市區的布爾哈通河為主線,以城市水利建設為依托,積極打造民生水利工程,創建國家水利風景區。布爾哈通河水利風景區貫穿于整個城市,是依托圖們江水系布爾哈通河及支流延吉河的水利工程建設而成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水利風景區建設充分體現了“人水相親、生態和諧”的理念,目前已成為市民和游客觀光娛樂、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布爾哈通河2007年被評為吉林省水利風景區,2008年被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8年9月,全國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會議在延吉市召開,延吉市水利局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布爾合通河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經驗得到了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

二、水利風景區管理模式的實踐

1.建設、管理一體化

延吉市從布爾哈通河工程建設初期,就全面顧及了水利景觀建設。在做好景區資源調查基礎上,學習、借簽國內外的做法和經驗,邀請國內知名水利專家考察論證,結合實際編制了起點高、特色鮮明、操作性強的治理與建設規劃。規劃充分體現“城水結合、水系暢通、回歸自然、人水和諧”的理念,使水成為城市之魂。延吉市河道綜合管理處參與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過程,并在工程竣工后,成立了兩河游園管理辦公室,專門負責工程的維修養護、綠化美化、衛生保潔、水利旅游項目招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布爾哈通河景區采取招商引資,合作經營,創新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一是與旅游部門合作,共同開發水利景區游覽精品線路,拓展旅游區域和項目;二是結合朝鮮族民俗和飲食文化特點,通過合作和招商引資方式開發新的景點,先后在水利風景區兩岸建起了朝鮮族美食文化長廊、休閑文化娛樂區等,并以經營招租方式對房產、場地等可經營性資產采用公開招租方式實行管理,先后建起了親水平臺、草坪公園、沙灘排球場、羽毛球場、小型足球場、摔跤場、健身廣場、露天游泳池、旱冰場以及棋牌活動區等眾多公共娛樂場所和服務設施,極大的改善了群眾的生活居住環境,

2.規范管理、職責明確

為加強景區管理,本著“建管并舉,管理優先”的原則,延吉市河道綜合管理處2007年完成了水管體制改革工作,河道綜合管理處定性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人員由原來13人增加到34人,全部納入財政撥款事業編制。管理體制改革使景區管理職責更加明確,特別是兩項經費的落實到位,實現了成本降低、運行高效的管理目標。

為規范景區管理,兩河游園管理辦公室先后發布了延吉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河道及延吉布爾哈通河國家水利風景區管理和保護的通告》、《延吉市市區河道管理暫行辦法的通告》、延吉市水利局和延吉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共同頒布了《關于嚴禁攜帶犬類進入兩河兩游園區域的通告》等。景區管理部門對管理人員實行分片包干,各負其責。為了保證景區秩序,管理人員貪黑起早,節假日加班加點,全身心投入到市場、衛生、旅游項目安全等管理工作之中。景區管理部門還聘用23名河道及水面保潔員,對河岸、水面、草坪及各類植物每天進行保潔和養護,定期對景區設施進行檢查,形成了體系完善的管養分離機制,工程管理養護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高。

3.用活機制、成效顯著

經過幾年的努力,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已初見成效,水利風景區社會和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顯現。如今延吉兩河盡現眼簾的是河水清澈,綠草如茵,堤壩整潔,游人如梭。水利風景區建設不僅改善了水環境,也使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利風景區開發項目實施后,為城市增添了美景,改變了延吉城市建設的景觀格局,突出了以綠為本、以河為帶、以水為線的景區建設理念,整座城市的景觀資源實現了有機組合,城市布局和功能更趨于合理和完整。水裝點著城市,與城市交相暉映、相互襯托,使延吉這座民族特色濃郁的城市更顯美麗與和諧。

三、水利風景區管理模式的思考

從以上論述中看,布爾哈通河水利風景區的管理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水利工程養護與景區管理的有機結合,并充分運用了市場機制,有其獨到之處和民族特色。這一模式可能并不適合于其他水利風景區,但其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和作法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認為,各類型水利風景區都有其自身之特點,只有結合實際和大膽實踐,才能尋求到運行規范、管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1.超前謀劃、實現建設與管理的有機結合是最佳管理模式的前提

所謂超前謀劃是指在工程建設之初,就要確定景區的管理模式。景區管理機構要與竣工后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相結合,做到提前介入、明確職責。在工程建設時,首先要將水利風景區和水利旅游規劃納入前期工作之中,工程建設要充分考慮景觀效果,同時還要配備景觀或旅游專業管理人員。我省正在建設的哈達山水利樞紐和引嫩入白等工程,從工程開工建設之時就工程列入了松原市和白城市的旅游開發建設目標之一,聘請專業人員編制了旅游發展策劃報告,設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引進旅游專業人才,為工程竣工后的水利風景區早報和水利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符合市場規律、體現自身優勢和特點是最佳管理模式的精髓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任何管理模式都必須符合市場規律,水利風景區管理也不能例外。實現最佳管理模式,一是要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已有的優勢和條件,對現有的管理模式認真分析,尋求改進之處,決不能將別人的模式照搬照用。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比如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一時無法滿足景區管理需要時,引進先進的管理機構代行管理,實行物業化管理,或者本著“不求所有,只求發展”的原則,按照景區建設規劃,將水利景觀資源整體打包或分拆,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形式,引進旅游公司或其他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資金和管理人才,實現景區的跨越式發展。

3.勇于創新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動力

目前,伴隨著水利風景區建設的不斷發展,各地在水利風景區管理模式上都結合實際,進行了一些摸索和探討,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效果。主要模式有:政府單列的管理機構,如江蘇省的天目湖水利風景區、吉林省的查干湖水利風景區;由水利部門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設立管理機構,如延吉市布爾哈通河水利風景區;由其他部門或行業設立管理機構,如吉林省的長白縣十五道溝水利風景區、安圖縣兩江雪山湖水利風景區;由景區單位成立旅游公司對景區實行全面管理,如長春市石頭口門水利風景區、吉林省黃河水庫水利風景區等等。這些管理模式的突出特點都是在探索中勇于創新,充分利用區域和體制優勢,實現景區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機結合,在保證水利工程、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風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益最大化。這些成功的經驗為我們的景區管理提供了借鑒,但任何模式只能對某一管理單體起作用,創新永遠是我們提高水利風景區管理水平的源泉和動力。

四、結論

水利風景區的發展僅僅10年時間,在管理上相關配套的法規及政策還不夠完善,需要我們在管理實踐中探索和創新。延吉市布爾哈通河國家水利風景區在這方面已經摸索出了較為成功的經驗。天下沒有萬能的景區管理模式,要想不斷提高水利風景區管理水平,保證水利風景資源可持續利用,達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須樹立現代化管理理念,遵循市場規律,才能實現景區管理與工程管理雙贏。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2篇

1 有關概念

1.1 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回歸田園、體驗民俗的旅游方式, 成為現代旅游的一大亮點。英國的Bramwell and Lane認為, 鄉村旅游不僅是基于農業的旅游活動, 而且是一個高層面的旅游活動。它除了包括基于農業的假日旅游, 還包括特殊興趣的自然旅游、生態旅游、假日步行等活動;探險運動和健康旅游;打獵垂釣;教育性的旅游;文化與傳統旅游以及一些區域的民俗旅游活動。國內學者認為, 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 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的旅游活動。其概念包含三個必備條件: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 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三是鄉村旅游必須以城市居民為市場主對象。

1.2 連鎖經營

鄉村連鎖經營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鄉村連鎖加盟, 而連鎖是以提供消費品和服務為主要經營對象, 通過標準化的技術和多店鋪擴張的方式發展事業的一種經營模式。鄉村連鎖加盟商可以在約定的期限內使用特許人的產品標志、經營模式、工藝技術以及特許人提供的信息和各種培訓等。使加盟商在缺少行業經驗的情況下, 以低風險投資順利的解決創業過程中的許多問題, 能在創業之初就順利地以成熟的面貌開始經營。

2 重慶鄉村旅游的現狀

重慶市涪陵區幅員面積2941.46萬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達50萬人, 總人口達到116.5萬人。據不完全統計, 截至目前, 涪陵農家樂經營戶已有5000多家, 目前全市共有鄉村旅游景點數約5000余個, 年總接待人數約1100萬人次, 實現總收入5.8億元左右, 直接從業人員3.5萬人。重慶市涪陵區的鄉村旅游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全市鄉村旅游存在以下問題:

自發為主。我市鄉村旅游基本以自發為主, 一方面鄉村旅游主要由當地農民或業主自發興辦, 各級政府沒有進行規劃和有力的引導;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參與也處于一種自發狀態, 旅行社很少介入, 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旅游產品來開發。

認識不夠。目前, 許多地方只把鄉村旅游看作是旅游業的補充和點綴, 沒有從更高更遠的角度來認識到鄉村旅游這一新興產業的重要作用和廣闊前景, 忽略了農業和旅游兩者之間的關聯和影響, 兩者之間缺乏的融合與協調。

文化含量低、品位不高。目前的鄉村旅游主要就是以“農家樂”的方式存在, 旅游活動內容以吃農家飯、釣魚和打牌為主, 與本地域文化結合較少。少量的以“知青文化”、“文革文化”為題材的“農家樂”試圖在旅游與文化上尋找結合點, 但仍存在膚淺、庸俗等不足, 有的是徒有其表, 而無魂, 在對鄉土文化、民風民俗的發掘上欠火候。因此, 目前的鄉村旅游還缺乏亮點和特別的吸引力。

布局散亂。許多鄉村旅游景點未經統一規劃, 自發依托就近的水面、園林, 或產業結構調整建成的農產品基地、農業生產設施等。鄉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問題。

3 鄉村連鎖經營的特點

根據《“十一五”期間重慶市實施旅游主題年活動方案》, 從2007年~-2010年, 我市的旅游主題分別為:2007年生態旅游年, 2008年鄉村旅游年, 2009年古鎮旅游年, 2010年溫泉旅游年。

2006年是全國各行各業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目標努力奮發工作的開始之年, 也是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主題年活動——“中國鄉村旅游年”活動運行之年。涪陵區旅游局緊緊抓住這個工作契機, 在2006年6月, 涪陵區旅游局啟動了第一個涪陵“鄉村旅游”項目——青羊鎮“陳萬寶莊園”的打造。力爭將“生態農業”“莊園文化”“民風民俗”緊密溶合后向社會推出。

2007年是“中國和諧城鄉游”的主題年, 國家旅游局表示, 在以“農家樂”為代表的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基礎上, 我國鄉村旅游面臨全面起飛的戰略機遇期。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 在“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黃金周里, 全國城市居民選擇鄉村旅游的約占70%, 每個黃金周可形成大約60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市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村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經濟學博士邢明說, 通路、通電、通電視的“三通”, 使鄉村旅游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硬件”的制約。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提出, 使中國的鄉村旅游在起飛時有望避免大開發、大破壞。2006年建設部、環??偩?、國家旅游局等部門召開了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現場會、旅游小城鎮發展工作會議建立了協作機制, 強調法規建設;與世界旅游組織、世界銀行共同舉辦了鄉村旅游國際研討會, 這些會議的許多成果將在2007年開始實施, 中國鄉村旅游有望與有100多年發展經驗的世界鄉村旅游“接軌”。邢明說, 2007年隨著稅負減輕, 收入增加, 特別是農村金融改革的啟動, 農民有望在旅游教育培訓、服務觀念更新、融資和組織化方面獲得支持。京郊的鄉村客店經營者王建軍說, 鄉村旅游經營者大多是農民, 新農村建設將解決農民素質不高、觀念落后、知識缺乏三大問題, 為鄉村旅游質的飛躍提供基礎。

4 重慶鄉村旅游連鎖的優勢

4.1 質量優勢

農村傳統經營形式的特點是:經營戶數量眾多、家庭式獨立經營、設施簡陋、以經銷低檔價廉商品為主。而連鎖商業在經營商品的質量方面存在巨大的優勢。連鎖企業通常是大企業, 而且又是直接面向普通消費大眾的大企業, 注定要十分重視維護企業聲譽。如果有一家下屬連鎖店經銷假冒偽劣商品, 那么, 將使整個企業的聲譽受到損害。因此, 連鎖商店會自覺地控制商品質量, 對廣大消費者而言, 連鎖經營是一個沒有商品質量風險的場所。

4.2 服務優勢

農村傳統經營形式以個體經營戶為主體的農村零售業也不具備售后服務能力。如果連鎖經營形式進入農村, 各連鎖店就會注意服務質量的保證。

4.3 形象優勢

連鎖經營形式在大眾消費者的心目中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因此具有很強的市場號召力。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4 成本優勢

農村集鎮市場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農村地價低, 房屋建設成本大大低于城市;租賃商鋪經營, 租金成本也相當便宜;有些服務費, 如衛生、城建等附加費, 在農村集鎮市場可不必交納;還有一些費用, 如水電、人工費用, 則大大低于城市。

4.5 更高的成功機會優勢

任何生意投資活動, 都有失敗的風險。特許經營的概念是基于復制特許經營權授予者所發展的一套成功經營方式。因此, 加盟特許經營的成功機會將會遠遠超過自己獨立經營的生意。在發達國家超過35%的零售業營業額來自特許經營。

4.6 更短的學習時間

所有的特許人都已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資金、精力來建設、發展和記錄他們經營生意的運作程序。被特許人能從中獲得極為寶貴的專業知識, 因而縮短學習經營之道的時間。

4.7 聯合廣告與促銷

同樣, 被特許人也可以合并資金, 以較低的成本, 與特許人一起舉行聯合廣告與促銷活動。這樣一來, 特許經營就能呈現出集團強大與穩固的形象, 從而加強消費者對被特許人的信心。

5 鄉村旅游連鎖經營模型設想

5.1 旅游農業合作社

這是一種全新的旅游開發模式, 村民以果樹、原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入股成立合作社。涪陵的農家樂眾多, 但大多數沒有特色, 不能適應旅游的發展。涪陵需要一種新的旅游方式——鄉村旅游連鎖經營模式, 來提高涪陵鄉村旅游的質量。

重慶市涪陵區素有“榨菜之鄉”的美譽, 是一座古老而極富活力的濱江城市。在2946平方公里的區域范圍內旅游資源豐富, 幾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歷史遺跡極具魅力。雨臺山、小溪、麻溪河、大溪河、石夾溝、武陵山、熱溫泉等自然景觀, 巴人遺址小田溪、“水下碑林”白鶴梁、“理學圣地”點易園、“佛教寺廟”天子殿、“道教宮觀”北山道院和獨特的榨菜文化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等人文景觀, 使涪陵旅游業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涪陵距離客源市場和客源中轉站重慶主城區僅有100公里, 由渝涪高速公路連接, 約1小時車程, 渝懷鐵路開通后, 主城區到涪陵1小時左右車程, 涪陵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強, 市場前景廣闊。近年來, 在區域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 涪陵開發推出鄉村游, 如涪陵大型生態休閑旅游, 田園風光游、踏青賞花游、消夏避暑游、金秋采果游和過年采購農家物品游等特色主題旅游, 并設置“農耕文化”體驗園和“孩提之夢”游樂場, 豐富游客參與體驗項目。截至目前, 全區已建成一批“農家樂”接待戶, 其中星級農家樂3家, 農家樂接待戶年最高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 取得引人注目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涪陵還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稟賦, 開發具有涪陵區特色和濃郁鄉村風情的旅游項目。

1) 田園風光景觀。春天是榨菜栽種的季節, 結合春天盛開的桃花、梨花、杏花, 適時舉辦賞花與種植節等旅游項目;金秋時節利用榨菜收獲季節, 舉辦“十月摘菜游”, 開放自采菜園, 讓游人參與其中, 意趣無盡;依據地勢建立菜園、果園、牧場、農作物園等自然觀光農業種植觀察區, 供城市居民種植、采集與放牧, 使其接觸自然。親身體驗田間勞作的樂趣。

2) 傳統鄉村文化藝術。涪陵歷史悠久, 傳統文化藝術積淀豐厚。讓市民了解榨菜的文化, 包括歷史文化、飲食文化、企業文化等。有利于傳承涪陵榨菜文明。

3) 參與性“農家樂”活動。游客在田間地頭挖野菜、掐苜蓿、摘刺槐花, 向農婦學傳統榨菜制作工藝。在“農耕園”體驗推土車、扶犁, 呼吸新鮮的空氣, 享受田野風光, 在農家院品嘗香噴可口的農家飯。夜幕降臨, 在村頭的土場上燃起篝火唱歌跳舞, 欣賞民間老藝人奉獻的一曲曲悠揚嗩吶樂曲, 聽農家人講民間故事等。

6 鄉村連鎖經營的建議

6.1 統一設計線路, 整合開發涪陵區旅游資源

借鑒國內外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理論和成功經驗, 制定區域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利用方案極為必要。對涪陵區類型多樣的旅游資源.如保存完好的小田溪地主莊園、巴人遺址小田溪、獨特的榨菜文化等人文旅游資源, 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農業旅游資源 (如荔枝大梁山生態農業園區、江東桃花山、義和耦魚工程等) 。旅游資源應吸納專家學者進行調研論證與科學規劃設計, 利用其在區位、交通和功能上的聯系、將空間上分散的旅游景點捆綁起來, 規劃設計合理的旅游線路整體推出, 提高對游客的吸引力和旅行社運作的可行性。

6.2 提高村民素質, 加強旅游管理

提高村民整體社會文化素質, 建設安全優良的社會治安環境, 優化旅游服務質量是樹立鄉村旅游良好形象的重要環節。加強宏觀管理與指導職能, 積極扶持鄉村旅游點 (村) 的建設, 全面科學地規劃和實施。促使鄉村旅游持續、健康發展。另外, 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旅游管理人才很關鍵。涪陵區發展旅游時間較短, 旅游開發與管理經驗不足。應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 培養旅游管理人才, 以提高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水平。

6.3 保護鄉村的原始風貌

當今鄉村整體風貌已非昔比。柏油路直通農家, 一座座漂亮的“小洋樓”掩映在綠樹果園中。此種日愈濃厚的農村現代化氣息, 卻打破了鄉村固有的原始風貌, 使原有的鄉村性削弱、旅客的差異性體驗和休閑、娛樂、放松的旅游目的大打折扣。所以, 發展鄉村旅游應保護鄉村的原始風貌, 合理開發建設, 才能促進涪陵區鄉村旅游更好的發展。

摘要:“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的獨特農家生活讓越來越多城市人向往, 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觀農村山水”為主要內容, 以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為目標的鄉村旅游逐漸受到市場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同。本文對重慶市涪陵區鄉村旅游飯店連鎖經營進行研究, 提出連鎖經營模式構想, 以及連鎖經營的建議。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3篇

(一) 少華山模式

少華是西岳華山的姊妹山, 自古并稱“二華”。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山秀、水清、石奇、林幽, 植物種類豐富, 生態環境優良, 負氧離子含量極高, 有天然氧吧的美名。自列入國家森林公園, 少華山鄉村旅游帶動引領當地鄉村民間藝術發展, 少華山將華縣遠古的老腔、皮影戲表演搬進景區, 巧妙地融入到旅游的元素里, 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華州老腔、華縣皮影、華州黑陶如今已作為當地與旅游相結合的特色鄉村旅游產品。

(二) 農村優秀鄉土風俗和特色休閑農業節慶相結合模式

陜西鄉村旅游把農村優秀鄉土風俗和特色休閑農業節慶相結合, 增加了其文化內涵。陜西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借助于陜西各地農業、農產品資源優勢, 舉辦眾多特色鄉村旅游節慶, 如陜西旅游商品博覽會、紫陽的富硒茶文化節、楊凌的休閑農莊采摘季、關中蘋果節、賞荷節等。

(三) 以國家知名鄉村旅游村為依托進行發展

以楊凌崔西溝為例, 崔西溝民俗村, 位于楊凌城區以北, 崔西溝村依托楊凌示范農業旅游, 以“進農家門、住農家屋、吃農家飯、采農家果、娛農家樂”為旅游服務發展方向, 在改善村內環境基礎上, 按統一規劃, 統一標準, 統一建設的原則, 門前屋后種花種樹, 修建花壇;大力弘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得崔西溝村成為具有濃郁農家特色的生態文明村。

崔西溝村發展農家觀光、餐飲和住宿等旅游接待服務, 不斷挖掘具有關中農村特色的旅游接待項目, 改進風味小吃制作工藝, 形成了以楊凌旗花面、蘸水面、攪團和綠色山野菜為主的風味小吃以及以農家住宿接待為主, 具有關中風情的家庭旅館。

以崔西溝民俗村特色風味小吃以及以農家住宿接待為依托, 楊凌的野豬林劉家莊園、快活林莊園、大馬士革玫瑰莊園、唯爾葡萄酒莊園等特色農莊逐步發展。

(四) 太白山模式

依托太白山5A景區, 太白山鄉村旅游內涵發展形成太白山庵嶺古城、中國西部最美鄉村、關中農家生活體驗區—閆家堡。庵嶺古城小吃街, 游客用兌換好的銀子、銅錢等方式來購買各地鄉土美食吃食, 讓游客在享受的美味的同時真正感受了一次“穿越”。

太白山關中農家生活體驗區由閆家堡和上王兩個村形成體驗區以旅游服務和獼猴桃種植為主導, 民間社火、秦腔大戲手工石器等傳統文化工藝為輔。關中農家生活體驗區是由勞動文化展示區、農家生活體驗區、農家餐飲服務區和田園認耕采摘區四大板塊組成的綜合體驗地。勞動文化展示區可讓游客體驗久違的鄉土鄉情, 可看到記憶中百余種關中農村傳統勞動工具, 像馬車、風車、紡車、簸箕等;農家餐飲服務區提供純天然、風味農家美食, 像雪水養的太白鱈魚、飄紅點綠的漿水、剔透的涼粉、焦黃酥脆的鍋盔等。采摘園認耕區可體驗自摘、自食、自取、自制的樂趣, 還有秦腔、社火、歌舞等各類傳統的民俗表演。太白山關中農家生活體驗區為游客提供住農家屋、品農家宴、耕農家田、享農家樂全方位的關中農家生活體驗。

二、陜西關中鄉村旅游文化內涵開發構想

(一) 創造鄉村特色農莊, 關注產品特色化

陜西省鄉村旅游資源優勢明顯, 卻一直陷在雷同里, 陜西可以憑借鄉村資源優勢和文化為依托, 打造有陜西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模式”的特色農莊。如延安榆林地區可以開展以“黃土文化, 紅色之旅”為主題的特色農莊, 漢中商洛等地可以圍繞“水、油菜、漢水巴山風情”打造農莊, 安康可以打造“茶文化、竹文化”的牌子等。

(二) 設計陜西鄉村體驗旅游

陜西鄉村體驗旅游應遵循體驗旅游的內涵與開發原則, 從食、住、行、游、購、娛等環節來進行整體設計, 讓游客深入體驗旅游當地人們的生活。例如食、住、行:

食:到了陜西, 一定要品嘗陜西各地小吃, 牛羊肉泡饃、葫蘆頭、甑糕千層油酥餅、蕎面饸饹、旗花面、臊子面等。這些飲食受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 又集各地之精華, 是當地人日常的最愛。

住:關中特色四合院、陜北窯洞、主題民宿;住農家屋、摘農家菜。

行:陜西文化底蘊深厚, 是周文化、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的起源及發展地, 像周公廟、秦始皇兵馬俑、漢陽陵、大唐芙蓉園等景點, 都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陜北的紅色旅游、陜南的生態旅游, 都可以用來加深游客體驗, 農耕文化體驗也是也是來陜西鄉村旅游體驗。

(三) 發展各地鄉村旅游園區

陜西關中的蘋果園、秦嶺北麓獼猴桃園區、陜南的萬畝橘園, 千畝茶園, 萬畝油菜花地, 本身就具有較好鄉村旅游文化價值。對于一些交通條件好的地區, 可開發觀光農園、中草藥農業示范園、市民農園、教育農園、休閑農莊等旅游園區, 帶動當地的鄉村旅游內涵發展。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陜西省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模式調研現狀, 并對陜西當前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進行了分析, 最后對陜西關中鄉村旅游文化內涵開發進行了構想。

關鍵詞:鄉村旅游,陜西旅游,開發模式

參考文獻

[1] 閆瑜.天水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社科縱橫, 2007 (4) .

[2] 王雅萍, 任志遠.陜西體驗型旅游及開發模式[J].江西農業學報, 2008 (4) .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4篇

自2009年國發第41號文件將旅游產業定位上升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以來,我國的旅游產業借助政策東風,同時迎合著國內火爆的內需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旅游企業通過A股上市行為彰顯企業實力,同時為企業融資開辟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但是旅游類上市公司涉及景區類、酒店類、餐飲類和其他綜合類旅游企業等分類,各類型旅游企業業績所表現出的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分別予以分析。同時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分類綜合起來組成了旅游產業上市公司大類,旅游大類企業的經營績效有何變化特征,也需要將這些企業聚合起來分析其整體經營績效特征。本文則以2016、2017、2018三年間A股旅游類上市企業面板數據為基礎,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別分析三年中旅游類上市公司,及其中不同類型旅游企業的經營績效變化特點,并予以對比分析,找到不同類型旅游企業績效發展特點并為其未來發展提出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二、文獻回顧

我國學術界對于旅游類上市公司業績的分析研究始于1997年[1]。隨后溫碧燕使用凈資產收益率等一系列財務指標對不同類型旅游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性等指標進行了對比分析,開創旅游上市企業分類比較分析的先河[2]。戴學鋒的研究選取了資產收益率和主營業務利潤率兩種指標,分別對比酒店類、景區類和綜合類三類旅游上市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行了系統的比較[3]。2007年,劉立秋等學者在參考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特點,構建了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反應旅游企業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和成長潛力的四類共10項指標[4]。然而自2010年以后,對不同類型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比較分析則逐漸失去了以往的熱度。隨著近年來旅游上市公司業績發展蒸蒸日上,對其經營績效的比較分析也逐漸回暖,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與時俱進的對其進行比較研究[5]。

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已有研究主要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運算,得到影響績效的各類經濟指標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其中代表性研究有:向朝進、謝明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通過線性擬合出的方程模型分析股份集中度、股東身份狀況等12個企業經營代表性指標對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和托賓Q值之間的相關關系[6]。還有研究運用聚類分析或因子分析,根據不同經濟指標的表現力,將旅游企業的盈利能力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如張慧和周春梅使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成長性4個方面對旅游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與比較[7]。然而,方差分析法(ANOVA)這一對數值變化和對比分析的最直觀方法卻沒有得到學界的足夠重視和使用。

三、變量選取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以往研究中最具普適性的凈資產收益率(ROE)作為衡量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指標,其計算方法為: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年末股東權益)×100%。根據學界以往行業分類經驗,將旅游類上市企業分為景區類企業、酒店類企業以及旅游綜合類企業。其中景區類企業包括自然景區企業和人造景區企業;酒店類企業包括餐飲類企業和住宿類企業;旅游綜合類企業包括旅游綜合企業和其他休閑服務公司,排除ST開頭異常企業樣本以及旅游業非主營業務的企業后,共得到23家旅游上市公司樣本。具體樣本選取見表1。為研究旅游上市公司近年來經營績效的發展狀況,本研究選用上述各類企業2016、2017、2018三年間面板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以探究其變化趨勢,并進一步深入對整體行業和各細分行業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中所涉及旅游企業上市公司數據均源自于萬德(Wind)資訊數據庫。

數據來源:作者整理

由于研究所選用數據是將23家旅游類上市企業根據所屬不同行業細分為三大類型,并對2016-2018三年間經營數據進行重復比較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裂區析因設計(Split-Plot…Factorial…Design)對所得面板數據進行方差分析,以尋找不同類別、不同年份間,各種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之間的差別,并分析其發展特征。具體數據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四、統計結果與數據分析

首先進行方差分析前的假設檢驗。統計結果顯示,用來進行方差分析的各分組數據的Shapiro-Wilk結果均不顯著(P>.05),滿足正態分布假設要求。隨后研究者按照旅游類企業不同的行業劃分,將所有樣本企業劃分為三類,并使用裂區析因設計,分別對比旅游類上市企業績效三年間變化特征,以及不同行業細分的上市企業績效三年內變化特征。根據方差分析結果,Mauchly球形檢驗不顯著,因此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受試者組間效應和組內效應分析。

注:p<.05為*, p<0.01為**, p<0.001為***,下同。

由表3和表4結果可見,旅游類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在2016-2018三年間體現出顯著不同(Year變量p<.05),但是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并不受時間和類別因素的交叉影響(Year…*…Catalog變量p>.05)并且不同類型旅游上市公司之間的績效也不存在顯著的差別(Catalog變量p>.05)。因此需要進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較(Post…hoc)分析。具體分析結果如表5和表6所示。表5結果顯示,2017年的旅游類企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顯著高于2016年(p<.05), 2016年績效與2018年績效、2017年與2018年績效相比均沒有顯著體現。

進一步的,通過分別比較2016、2017、2018三年間三類不同種類旅游企業經營績效的組建差別,以及相同類別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之間的經營績效差別,均沒有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別。

方差分析的結果說明,從整體旅游類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角度出發,2017年的整體績效顯著高于2016年的經營績效。與2018年的績效相比,雖然2017年績效均值略高于2018年績效均值,但并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從景區類、酒店類和綜合類旅游上市公司的分類視角來看,2016-2018年間各類旅游上市企業的經營業績之間并沒有顯著差別。從三年間每年的經營績效分別來看,各類旅游上市企業經營績效在2016年間沒有顯著的行業區別,2017、2018年間也是如此。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在不同年份的經營績效也沒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五、研究結論

根據第四部分的統計結果,我們可以得到結論:2016-2018年間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出現了先升后降的發展趨勢,其經營績效在2017年達到峰值。旅游上市公司績效在不同類型旅游企業之間分布較為均衡,旅游行業上市公司發展呈現齊頭并進趨勢,并沒有顯著的強勢行業或弱勢行業,整體呈現健康發展的勢頭。在未來的發展中,旅游上市公司應當把握住現有政策機遇,乘勝出擊,繼續將健康發展的勢頭保持下去,促進旅游與服務產業繼續實現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之目標,同時發展成為讓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摘要:本文以家旅游類上市公司2016、2017、2018三年面板數據為基礎, 使用方差分析 (ANOVA) 法對其所屬的景區類、酒店類和綜合類三種不同類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動態比較分析, 得出近年來旅游類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總體發展趨勢、特點, 以及分行業的上市企業經營績效的不同發展特點和趨勢, 并根據統計結論對整個旅游行業及各個不同細分類型旅游企業的經營和未來發展給出有益建議及意見。

關鍵詞: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方差分析,比較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凌云. 1 9 9 6年旅游上市公司評析[J].旅游學刊, 1997 (3) :13-17.

[2] 溫碧燕.1999年旅游上市公司業績分析[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 2000 (3) :115-123.

[3] 戴學鋒.旅游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分析[J].旅游學刊, 2000, 15 (1) :15-21.

[4] 劉立秋, 趙黎明, 段二麗.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經濟效益評價[J].旅游學刊, 2007 (4) :79-83.

[5] 許朝中.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評價與比較的實證研究[J].旅游縱覽 (下半月) , 2017 (02) :209-210+213.

[6] 向朝進, 謝明.我國上市公司績效與公司治理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 2003 (5) :117-124.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5篇

貴州受到氣候、雨水、地質、地貌、生態等因子的影響, 形成獨特典型脆弱的喀斯特環境, 土地資源匱乏, 農村人口較多, 傳統農業突出, 經濟收入低下, 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不斷地開墾坡度大的荒地, 人地矛盾突出,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造成水土流失, 導致石漠化。

根據數據顯示, 2015年貴州省水土流失總面積為48791.87km2, 占土地總面積的27.71%??λ固胤植济娣e占所在縣 (市) 土地面積70%以上的占全省總數縣 (市) 49%。同時, 2017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貴州山區農村的收入與全國相比差距大;2017年末常住人口3580萬人, 鄉村人口1932.48萬, 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 (鄉村人口比重) 為53.08%, 有效灌溉面積僅為1088.7千公頃, 且坡耕地面積比重大, 其中旱耕地中>5°以上的坡耕地占84%, 土壤瘦薄, 土地生產力低下,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無法滿足傳統農業的發展。但是貴州生態環境良好, 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喀斯特自然景觀極其豐富, 可以發展旅游+農村產業經濟模式, 激活節約高效多樣化的產業經濟, 減少對土地的過度開發, 推進農村經濟快速、可持續地發展。所以對貴州旅游與農村產業經濟共建模式的研究探討, 可以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戰略提高參考。

2 貴州旅游與農村經濟現狀

2.1 旅游現狀

隨著貴州對旅游業不斷地投入、挖掘、開發與升級打造, 旅游業延續“井噴式”增長。從數據顯示得知, 在旅游人數方面:2012年到貴州旅游人數為2.14億人, 到2017年到貴州旅游的人數為7.44億人, 增長了247.66%, 六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3%;在旅游收入方面:2012年貴州旅游總收入為1860.16億元, 到2017年貴州旅游收入達7116.81億元, 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0.78%。全年共實現旅游增加值1500億元左右, 占GDP比重提高至11%左右, 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25%。50余萬貧困人口通過旅游業帶動農村相關產業而受益增收脫貧。

2.2 農村經濟

近年來, 中央的各項重大調整、部署在貴州都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2017年,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 傳統農業不斷地轉型,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28.48億元, 比上年增長6.5%。其中, 種植業增加值1287.17億元, 比上年增長7.4%, 糧食種植面積4576.85萬畝, 比上年減少93.05萬畝;經濟作物中, 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1721.96萬畝, 增加146.30萬畝;園林水果種植面積593.79萬畝, 增加107.55萬畝;茶葉種植面積715.30萬畝, 增加55.57萬畝;中草藥材種植面積285.93萬畝, 增加33.48萬畝;畜牧業增加值531.08億元, 比上年增長4.4%。2017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從農村產業結構來看, 傳統糧食種植面積在減小, 經果林、中藥材的面積在增加, 對土地資源匱乏、生態環境脆弱的貴州農村, 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還提高農民收入, 綠化環境、美化生活。但與全國農村收入及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還有很多的差距。

3 旅游發展與農村產業經濟共建存在的問題

3.1 開發程度低, 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

據數據顯示, 貴州30戶以上的自然村寨有10.2萬個左右, 而目前只對3345個自然村寨進行旅游開發, 占3.27%。同時, 貴州的旅游產品非常單一, 沒有突出當地特有的屬性, 旅游產品開發的深度不夠, 處于初級產品, 含金量不高, 留不住客人, 回頭率低。再則, 旅游資源開發同質化非常嚴重, 千村一面、萬村一貌, 沒有突出一村一品的多樣性, 惡性競爭, 既損害了經營者又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3.2 服務不到位, 專業隊伍建設不合理

貴州旅游起步較晚, 各種規范性的管理文件不夠完善, 基礎設施跟不上, 監管工作不到位, 旅游服務人員素質不高, 旅游行業隊伍不穩定, 與要求差距大。從數據表明, 不但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而且人才結構和布局都不合理, 管理專業人數多, 實操技術型專業人數少;人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 鄉村的旅游人才極為匱乏, 旅游活動與鄉村產業經濟共建性不大, 帶動不了農村經濟。

3.3 旅游發展方向把握不準, 定位不清晰

貴州鄉村旅游開發直接影響到鄉村的發展。而當前貴州的鄉村旅游開發主要由公司運作, 公司是利益的主要受益者和組織者, 忽略了當地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利益, 忽略了當地相應產業的研發。因此, 要政府主導, 鄉村合作社運作, 全民參與“旅游+”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模式, 組織當地群眾, 資源優化組合, 發展當地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走高端產品開發之路, 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

3.4 土地資源匱乏, 農民收入不高

2017年末常住人口3580萬人, 鄉村人口1932.48萬, 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 (鄉村人口比重) 為53.08%, 有效灌溉面積僅為1088.7千公頃, 且坡耕地面積比重大, 其中旱耕地中>5°以上的坡耕地占84%, 土壤瘦薄, 土地生產力低下,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17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而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 貴州山區農村的收入與全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4 旅游+當地特色產業經濟共建模式

4.1 對全域旅游的認識

全域旅游關鍵是“全域”二字, 也就是資源全域整合, 產業全域融合, 要素全域配套, 結構全域優化, 社會全域參與, 市場全域管理, 營銷全域統籌, 服務全域提升, 環境全域協調。

4.2“旅游+”農村產業經濟共建模式

貴州獨特的喀斯特地貌, 孕育著豐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文化千島, 為了避免旅游產品的同質化, 突出地區的旅游品牌, 在政府的主導下, 成立鄉村合作社, 帶動當地農村產業鏈的發展, 把貴州分為如下旅游與當地特色產業經濟共建模式。 (見表所示)

5 發展對策

5.1 落實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在后工業時代的今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 更是世界的, 綠色有機產品是人們生活的追求。要好好地利用生態和民族文化兩個寶寶, 守住生態與發展底線, 積極地探索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 融合民族文化, 在生活傳統上嵌入旅游業態, 適度建設, 精準配套, 精化高端有機產品, 突出當地民族文化和特色。培育良性有機的社會體系, 優化全域旅游功能, 帶動當地產業經濟。

5.2 摸清家底、做好規劃。

旅游部門負責牽頭, 相關共同組建全域旅游資源調查組, 對全省進行調查、登記、分析、總結。結合當今及未來國內外旅游發展的方向, 做好貴州“全域旅游+”當地產業經濟規劃及頂層設計, 以期進一步發揮好通過旅游產業牽引力的作用, 帶動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 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多彩貴州農村的新未來。

5.3 加強統籌、責任落實。

全域旅游涉及的部門及人員非常廣, 跨越的領域非常多, 必須有黨政部門來負責牽頭, 成立全域旅游深化改革小組, 對相關的部門進行統籌工作, 再由相關部門的一把手下去落實, 做到責任清晰, 落實到位, 監督有力, 把工作層層推進, 步步落實。建立考評機制, 制定旅游人才培訓計劃, 出臺相關的政策等。

5.4 全域配套, 構建新型旅游經濟體系。

在交通領域全面提升情況下, 全省各行業要有機地滲透到山地鄉村旅游產業態中, 合理構建“旅游+古城鎮、特色小鎮”、“旅游+名酒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大健康”、“旅游+山地體育”、“旅游+民俗”、“旅游+山地高效有機農業”、“旅游+林業”、“旅游+新型工業”、“旅游+科技+研學”、“旅游+會展活動”、“旅游+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的經濟體系。

5.5 提升質量、與國際接軌。

一是要全面提升具有代表性的熟知旅游產品品牌。二是深度挖掘和打造民俗文化, 提高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及民俗文化產業的影響力。三是做大做精國際賽事, 建立國際合作各種平臺, 打造貴州全域旅游國際化, 促進貴州全域旅游+當地產業經濟共建模式的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為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百姓富生態美的貴州新農村提高保障。

摘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 針對當前貴州旅游與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分析貴州旅游現狀與農村產業經濟的基礎上, 提出貴州不同區域“旅游+”農村產業經濟的共建模式, 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為貴州全域旅游帶動農村產業經濟, 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域旅游,貴州喀斯特,農村經濟,共建模式

參考文獻

[1] 中商產業研究院.2017年貴州旅游業延續“井噴式”增長.[EB/OL].中國情報網, 2018-03-23.

[2] 吳莎.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典型村寨發展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9 (2) .

[3] 楊眉, 楊紹先.論貴州鄉村旅游的發展[J].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2 (5) .

[4] 徐燕, 殷紅梅.貴州喀斯特地區旅游競爭力評價與對策研究[J].中國巖溶, 2009 (1) .

[5] 吳莎.貴州省旅行社人才調查研究[J].經營管理者, 2011 (20) .

[6] 朱青, 土兆賽, 尹迪信.貴州坡耕地水上保持措施效益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 2008 (2) .

[7] 徐琪.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 2009 (10) .

我國鄉村旅游經營模式論文范文第6篇

消費者身體健康受害, 奶業企業破產, 奶農生產的鮮奶銷售不出去, 更重要的是產生了社會信任危機, 使整個中國奶產業都遭受嚴重的危機和挑戰。痛定思痛, 我們要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

2 我國現行的奶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特點及不足

中國牛奶行業發展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 當時的產業模式基本上是牛乳企業自己擁有奶場, 自產自銷一條龍。但這種狀況下, 乳企的發展就受制于奶場的規模、奶源供給瓶頸, 直接影響企業的壯大。某集團作為中國乳品中發力較早的企業, 率先做出了改革。1987年左右某集團砍掉了自己的郊區牧場, 提出“奶牛下鄉, 牛奶進城”模式。即奶牛賣給農民, 農民再把奶賣給集團。農民沒有資本買牛, 集團就把牛“送”給農民, 讓農民喂牛后用奶來還債;或者, 農民可分期付款。“奶牛下鄉”某種意義上正是成本最小的擴產改革路徑。

將奶牛外包給農民, 農民在當時養牛利潤遠高于種地的誘惑下, 養牛的越來越多。集團的產能也迅速擴大。同時, 集團與各縣、鄉、村政府合作, 由政府供地、集團提供技術規范、農民個人提供資金建設收奶站 (政府幫助貸款, 集團和政府起初都有補貼) 。各散戶奶農的奶都通過奶站最終被集中至集團各家工廠。

這樣, 就形成了“奶農—奶站—乳企”的奶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而這一模式在運行中卻存在著諸多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奶農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我國奶源生產規模小, 分散養殖居多, 產奶量低, 分散和混合飼養、收購和加工, 不利于推行標準化技術和統一產品質量標準。小農散養的奶源供應方式與西方牧場式養殖形成了鮮明對比, 也與現代化企業規模生產嚴重不適應。

二是企業和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 難以實現激勵相容。激勵相容是赫爾維茨1972年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 他將其定義為, 如果在給定機制下, 如實報告自己的私人信息是參與者的占優策略均衡, 那么這個機制就是激勵相容的。在這種情況下, 即便每個參與者按照自利原則制訂個人目標, 機制實施的客觀效果也能達到設計者所要實現的目標。我國目前各大奶業企業基本靠爭奶源拼市場, 奶源基地建設投入少, 與奶農之間基本上是買賣關系, 沒有建立利益連接機制, 使得弱小的奶農幾乎沒有價格談判的籌碼。奶站是農戶與企業的連接點, 是一個創新, 但由于很多奶站不是養殖小區經營的, 也不是由乳品企業建設和管理, 且封閉運行, 這就導致奶源質量放任到不可控的地步。奶站是中間人經營, 這就存在道德陷阱。因為他們掌握的奶源質量的信息可能是奶業企業所難以完全掌握的, 而在追求利益的沖動下, 他們就有可能以次充好, 甚至是假冒偽劣。

三是奶業產業鏈條上各環節對接不緊密。種植、飼料、養殖、擠奶、收奶、送奶、保鮮、加工、配方、包裝、出廠、上市、流通等環節對接不緊密, 沒有無縫對接, 出現大量漏洞和危害關鍵點環節。一些生產者、收購者、加工者、銷售者片面追求產量, 質量安全意識淡薄, 容易出現漏洞。

四是產加銷不配套也不銜接。我國奶牛養殖、牛奶加工的迅速發展都始于20世紀90年代,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拉動了奶業的發展。由于乳品工業和奶牛養殖業快速發展時間短, 產銷之間未能建立有效的連接方式。在所有農產品中, 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品, 生鮮奶易腐難儲存, 因而必須冷鏈儲運;生鮮奶的運輸半徑有一定的限制生產、加工需要配套, 飼養規模和加工企業的產能必須配套;產奶的季節性與奶的需求季節性不同步, 一般夏季飼草充裕, 是生產旺季, 而市場銷售是淡季, 協調、平衡奶的產銷是一個問題。

3 加強奶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合作機制設計

3.1 發展集約化奶業生產方式, 加強標準化農產品原料基地的規模構建

推進適度規模養殖是我國奶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奶業發展的規?;且粋€漸進的過程, 更多地是規模經濟的驅使。推進奶牛的規模養殖, 有兩層含義, 不僅單個農戶的養殖要有一定的規模, 而且區域范圍內的總的飼養量要達到規模, 保證生鮮奶產量與加工量相適應。養殖小區這種生產組織方式, 是適合我國畜牧業規?;囊环N過渡形式, 最適用的就是奶牛養殖。只有解決了集中飼養, 才能實行集中擠奶, 確保生鮮奶質量。

為了使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能夠符合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發展特色一定要規劃先行。通過培育標準化原料基地、培植龍頭企業、發展產業集群、建設加工示范基地, 把農業產業體系做粗做長, 真正實現政府、企業、科技、中介、農戶行為的“五位一體”, 而不是僅靠企業鋪墊產業體系, 政府和農戶等也要跟進。

3.2 加強新型企農利益聯結的機制構建

從奶業的特點看, 牛奶的產銷、協調要求較高。奶業發達國家的養殖生產和加工基本是同步發展的, 主要采取合作化的方式解決產銷連接問題。從世界范圍看, 奶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可分為合作社模式和非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所擁有的奶制品企業的特點是產品系列全面, 建立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工銷售會員提供的全奶, 而非合作社的奶制品企業則更專門化生產某些產品。據荷蘭一家銀行的排名, 在全世界21個奶業大公司中, 有9個是合作社。

3.3 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鏈式構建

生產環節, 要著力解決企業爭奶源, 忽視奶源基地建設的問題。奶的收購、加工廠建設都要有準入制度, 銷售環節要防止惡性競爭。目前, 有企業壓低牛奶生產價格, 部分奶牛場出現賣?,F象, 奶牛養殖處于低迷狀態。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主要由現代種養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市場三個子系統構成。加工業是這個體系中承上啟下的樞紐。通過加工業的帶動, 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相互連接在一起, 延長農業價值鏈、資金鏈、產業鏈、組織鏈、利益鏈、效益鏈和就業鏈, 形成較高程度的產業縱向和橫向一體化, 從而帶領起廣大農戶跟著“加工”就業, 跟著“加工”種植, 跟著“加工”闖市場, 逐步轉變農民種植觀念, 提高農民致富能力。這樣做, 是由農村分散的經營方式所決定的, 不搞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 小農生產經營方式這種極端落后、分散的組織狀況就沒辦法得到改變。因此, 我國農業現代化通過實行產業化經營, 找到了一條很現實的成功路徑。

摘要:我國現行的牛奶業生產遵循的是“奶農—奶站—乳企”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而在實際運行中, 由于各個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 從而存在著經營上的道德風險。

關鍵詞:奶業產業,農業產業化

參考文獻

[1] 黃王君.農業產業化、合約穩定性及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J].經濟問題, 2007 (6) .

[2] 林斌.基于激勵相容的上下游企業合作創新問題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8 (4) .

上一篇:網絡發展中職學校德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力通信網絡信息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