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2019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023-06-30

第一篇:2019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

1. 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這種小農經濟曾有利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但同時又束縛和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新的生產方式具有較強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國封建政府還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鼎盛時期,但同時也走向了封建社會的末世。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嘉慶、道光年間,清王朝衰相盡顯,潛伏著許多危機,而且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中國已經遠遠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3. 近代中國誕生的新興的被壓迫階級是工人階級。

中國資產階級也是近代中國新產生的階級。

4. 近代中國,在復雜的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第一章

5. 俄國利用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于

1858年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之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0年,通過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領土。

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中國西北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去中國臺灣全島及其所有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

6. 英國人赫德自1863年任總稅務司開始,直到1908年回國,掌握中國海關大權達49余年之久。

7. 帝國主義列強并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其原因和在?

重要原因: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 根本原因:中華民族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第二章

8. 《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

9. 《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是起義農民提出的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比較完整的社會改革方案。

10. 《天朝田畝制度》的主張,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的基礎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1. 洋務運動的目的: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維護封建統治。 12. 洋務運動的思想是中體西用。主張“自強”、“求富”。 13.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

洋務運動對外國具有依賴性; 洋務企業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14. 資產階級維新派

以康有為、梁啟超、譚翤同、嚴復等為主要代表人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動宣傳維新主張,即:

(一)向皇帝上書??涤袨?ldquo;公車上書”

(二)著書立說??涤袨椤缎聦W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譚翤同《仁學》,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

(四)辦學會。著名的有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等。

(六)辦報紙。梁啟超主筆的上?!稌r務報》、嚴復主辦的天津《國聞報》以及湖南的《湘報》。 第三章

15. 1906年起正式廢除科舉考試。

16.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檀香山組建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17.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警世鐘》和《猛回頭》。

18.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并確定了革命綱領。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 孫中山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20. 1911年4月27日舉行廣州起義,七十二烈士的遺骸被葬于黃花崗,史稱“黃花崗起義”。

21.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22.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23. 1913年3月,袁世凱指使心腹收買刺客暗殺了宋教仁。7月至9月,又以武力鎮壓了南方七省國民黨人的“二次革命”。 24.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第二,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第四章

25. 袁世凱當權時,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在形式上是統一的。

26. 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化的斗爭。這個運動是從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開始的。 27. 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是李大釗。

28. 1919年5月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這個運動是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9. 五四運動開始時,英勇地出現在斗爭前面的是學生群眾。這時,運動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狹小范圍,成為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了。斗爭的主力由學生轉向了工人,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到了上海。

30. 五四運動使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五四運動成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31.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舉行。

32.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特點和意義

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是一個區別于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的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使得一切反動勢力感到深深的恐慌。

33.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孫中山主持下在廣州舉行。大會通過了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這樣,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34.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為目標的北伐戰爭開始。北洋軍閥主力為吳佩孚、孫傳芳。 第五章

35.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選出了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八七會議開始了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

36. 從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之前,“左”傾錯誤先后三次在黨中央的領導機關取得了統治地位。第一次,“左”傾盲動主義。第二次,“左”傾冒險主義。第三次,“左”傾教條主義。

37. 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遵義會議開始確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六章

38.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除瓊崖紅軍游擊隊外,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39.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40. 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軍總部調集100多個團共20萬人,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以破襲敵人交通線為重要目標的進攻戰役。這就是百團大戰。

41. 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42.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1/3.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有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 第七章

43. 1945年10月10日,蔣介石毛澤東雙方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下達停戰令。

44. 在全面內戰爆發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決定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過開展清算斗爭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區即有2/3的地區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45. 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剿匪。 46. 中國七屆二中全會的決議和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構成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

第二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復習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要點

一、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 二.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基本發展規律。

1.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基本特點:(1)近現代中國長期遭受資本帝國主義國家蹂躪和奴役,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2)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流血犧牲、前仆后繼、斗爭不息、戰斗不止,是一個最終贏得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國家。(3)近現代中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成功的典范,是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正在走向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社會。

2.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啟示:只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作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3.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經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社會實踐相結合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精華,中國人民最重要而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中國社會前進的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綜述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清政府在英軍停泊于南京江面的旗艦“康沃利斯”號上無條件簽字投降。中英《南京條約》是近現代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開始逐漸演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

第一、資本帝國主義控制了中國,中國喪失獨立和主權,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力量 第

二、中國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勾結外國侵略勢力,成為資本帝國主義間接統治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支柱

第三、資本帝國主義的侵入造成中國社會的混合經濟,形成衰落而不敗的封建自然經濟,與生而不熟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共存的局面,形成復雜的階級結構

第四、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與半統治,造成中國的長期分裂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 第

五、中國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大批破產,處于饑寒交迫、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近現代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國近現代社會兩大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表現為:1. 軍事侵略。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掠財富。2. 政治控制??刂浦袊膬日?、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3. 經濟掠奪??刂浦袊耐ㄉ炭诎?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4.文化滲透。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資本帝國主義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將中國變成他們的殖民地,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

救亡圖存,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面臨的神圣使命。為此,中國人民在長時間里進行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赴湯蹈火、血戰疆場、視死如歸、寧死不屈、前赴后繼、英勇頑強的斗爭,最終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

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社會制度的腐敗;經濟技術的落后。 林則徐——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 嚴復譯著《天演論》,發出警告。孫中山號召:“振興中華!”。這是時代的最強音。

1851年,洪秀全率眾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第一次破天荒地以法令形式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

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意義:1.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2.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3.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4.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5.推動了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的原因和教訓:1.不是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2.沒有科學的理論作指導;3.沒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4.沒有階級分析的觀念,不能正確區分敵友。

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是,它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的重任。

洋務運動的宗旨:1.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2.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3.方式:求強——購買和制造洋槍洋炮;求富——興辦民用企業。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1.客觀上促進資本主義某些發展;2.打開人們的眼界;3.轉變某些社會風氣和觀念。

洋務運動失敗的教訓:1.封建性;2.腐朽性;3.依賴性。 金錢買不來現代化。

19世紀90年代,代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形成共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

維新派和守舊派論戰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內容)①要不要變法。守舊派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維新派認為只有維新變法,才能求存自強。②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守舊派認為“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維新派認為這些要求是“治國之大經”。③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守舊派反對西學,堅持科舉八股;維新派認為要救國必廢八股、改科舉,興西學。(意義)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第一次正面交鋒。通過論戰,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在中國得到進一步傳播,戊戌變法的序幕隨之拉開。

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1.要不要變法;2.要不要君主立憲;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興西學。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1898年,光緒皇帝頒發“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推行新政。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1.一次愛國救亡運動;2.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3.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戊戌維新運動的原因和教訓: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3.懼怕人民群眾。

戊戌維新運動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政治舞臺的第一次表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民族災難進一步加深;封建壓迫剝削加深;民族資本主義艱難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領導的愛國運動興起。

從根本上說,近代中國的革命是被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逼迫出來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

1905年,中國同盟會——近代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成立。 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它初步描繪出中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

1911年,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封建君主專制覆滅。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

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革命政權。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統治,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2.結束了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民主之心,共和之心,深入人心。

3.給人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打開了人們思想進步的閘門。

4.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5.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北洋軍閥袁世凱在帝國主義、國內反動勢力、依附革命的舊官僚和立憲派的共同支持下,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利益的北洋軍閥政權。

1913年3月,袁世凱買兇刺殺宋教仁。上海血案表明西方議會民主、政黨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行不通。

1915年,袁世凱稱帝,改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83天皇帝夢。

1917年7月,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解散國會,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孫中山力圖依靠南方軍閥實現民國共和制度,但是南北軍閥一丘之貉,護法失敗。它標志著整個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再也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前進了。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與教訓 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對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所以它是失敗的。

帝國主義、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買辦勢力以及舊官僚、立憲派一起,從外部和內部絞殺辛亥革命。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不足:

1.沒有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2.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

3.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辛亥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為捍衛辛亥革命果實進行的斗爭:①1913年發動武裝反袁的“二次革命”;②1914年組織中華革命黨,堅持反袁武裝斗爭;③1915年,在孫的“民主共和”旗幟下,蔡鍔等開始的護國運動迫使袁取消帝制;④1916年發起護法運動,1917年成立護法軍政府,揮師北伐失敗。⑤總之,孫首先喊出“振興中華”口號,并始終堅持奮斗,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給我們的主要啟迪:①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能毀滅中國的根本原因。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農民階級是革命主力軍,但因其階級局限性,不能領導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③舊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代表著一種先進的生產關系,但它有兩面性,無法擔負起領導階級的歷史使命。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表明這個革命需要新的先進階級來領導,革命的領導權就歷史地落到新興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⑤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教訓,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產生最貼近的參考意義

綜述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它為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成功的榜樣。俄國成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公開的革命根據地。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反對帝國主義,打破外國壟斷資本的控制,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實現的首要任務。

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徹底的土地制度改革,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 反對官僚資本主義、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種政治力量,三種建國方案:

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軍事獨裁統治,繼續走“二半社會”道路。 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工人階級和其他進步勢力的方案——人民民主專政國家,并逐步進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兩種基本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行不通。因為:(1)帝國主義反對;(2)民族資產階級軟弱;(3)中國反動統治殘暴;(4)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不擁護。

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只有兩個:或者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最后,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人民共和國。

新文化運動標志:

1915年9月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 內容:(1)提倡民主。(2)提倡科學。

十月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十月革命后,李大釗迅速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率先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

五四運動發生的新時代與社會條件:(1)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形成新的社會革命力量;(2)新文化運動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批知識分子開始接受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3)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的革命以巨大的鼓舞和推動;(4)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五四運動的意義(特點):(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運動。(2)五四運動是一場真正的群眾運動。(3)五四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結論: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中國早期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三種人物類型:①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如李大釗、陳獨秀。②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如毛澤東、楊匏安等。③原中國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期的活動家,如董必武、吳玉章等。

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的特點:①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明確地同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劃清界限。②注意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③開始提出知識分子應當同勞動群眾相結合的思想。

1920年8月,中國工人階級政黨最早的組織在上海建立。陳獨秀為書記。11月創辦《共產黨》(月刊)。標志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的旗幟在中國大地樹立起來。

1920年11月,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宣告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特點:(1)思想理論基礎好,接受的是馬克思主義完整的科學世界觀和社會革命論,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2)工人階級基礎好,中國工人階級深受三重大山壓迫,有堅強的革命性;(3)黨的自身建設艱巨而長期,任重而道遠。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黨成為中國革命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制定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從此有了發動群眾的新的革命方法;中國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國民黨政權統治全國后的性質、表現及主要方法:①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統治。②實行一黨專政和軍事獨裁統治。(方法):①為了鎮壓人民和消滅異己力量,建立了龐大的軍隊。②為了鎮壓人民和消滅異己力量,建立了龐大的全國性特務組織。③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動,還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④為了控制輿論,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還厲行文化專制主義。

八七會議,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南昌發動起義。9月9日,毛澤東組織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2月11日,葉劍英等在廣州起義。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1)農村革命備受責難。從國際共產主義的歷史看,沒有農村包圍城市的經驗,農村革命被視為離經叛道;中共中央繼續留在上海,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2)城市起義失敗被迫轉移農村。以占領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相繼失敗,起義部隊逐漸轉移到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的農村,與當地的農民運動結合,發動、組織農民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和創建工農政權。(3)農村革命大有作為。革命隊伍在農村站住立穩,發展壯大。農村革命的發展吸引更多的革命者前往農村,農村革命力量的壯大又進一步改變人們的認知。1929年9月,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指出:“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4)毛澤東做出特殊貢獻。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的進攻方向定位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先后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指出,中國的國情決定革命政權應當到農村去發展,可以在農村存在。工農武裝割據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的重要方式。中國革命的高潮必須在星火燎原的過程中到來。(5)與黨內主觀主義錯誤斗爭。當時,黨內盛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提出“反對本本主義”,“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表現了毛澤東開辟新道路、創造新理論的革命首創精神。(6)中國革命實踐進一步驗證農村革命的正確性。到1930年初,建立贛南、閩、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贛、湘贛等十幾塊農村根據地;紅軍發展到7萬人,連同地方武裝共約10萬人。1930年10月至1932年底,紅軍取得四次反“圍剿”戰爭勝利。(7)基本結論。以農村為工作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成為1927年以后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這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依靠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左傾盲動主義、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王明左傾教條主義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內屢次出現嚴重左傾錯誤的原因:(1)八七會議以后黨內一直存在濃厚的左傾情緒沒有認真清理;(2)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內部事務的錯誤干預和瞎指揮;(3)有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不足,理論素養不高,實踐經驗缺乏;(4)對中國的歷史狀況、社會狀況、革命特點、革命規律不了解;(5)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沒有統一的理解等等??傊?,中國共產黨還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全面地、正確地結合起來。

遵義會議意義:(1)結束王明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2)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

紅軍長征勝利及其偉大意義:(史實):①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北上支隊到達陜北吳起鎮,同紅十五軍團會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落腳點和戰略基地。至此,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②1936年10月,紅

二、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會師。至此,三大主力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意義):紅軍的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⑥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一戰后,日本成為侵略中國最主要的國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占領整個東三省。自此,日本拉開大規模侵華的序幕。到1937年,日本已制訂出侵入中國華北、華中、華南,占領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作戰計劃,并將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侵占全中國,是日本既定的國策。

日本在占領區實施殘暴的殖民統治。同時,在侵略和殖民統治中國的過程中,日本犯下空前嚴重的罪行,給中華民族造成極為深重的災難。

抗日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神圣的民族戰爭。

中國共產黨倡導抗日戰爭:(1)九一八后,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宣戰,號召工農起來反對日本的侵略。中共黨不僅積極參加和推動各地救亡運動,而且直接領導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2)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5年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共黨在莫斯科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3)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從反蔣抗日、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使十年內戰局面結束。1937年9月23日,國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的路線,就是人民戰爭的路線。1937年8月,中共政治局在陜北洛川舉行擴大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將全面抗戰路線具體化。(2)持久戰方針。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科學分析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闡述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戰總方針。(3)把游擊戰放到戰略的位置。游擊戰是全民的抗戰,是要把敵人消滅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既是廣泛的群眾戰爭,又是以正規軍團為骨干的游擊戰爭。(4)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為了鞏固統一戰線,提出又聯合又斗爭的總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基本原則。(5)抗日根據地與民主政權的建設。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減租減息,發展生產。搞文化建設,加強干部教育。根據地形成政治民主、政府廉潔、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6)推進敵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7)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對新民主主義理論進行系統闡明,開展整風運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確立。

毛澤東科學地預測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和關鍵階段: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階段。只要堅持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將在這個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①中國共產黨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實施人民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堅持持久堅持勝利的抗戰路線,把游擊戰上升到戰略高度的游擊戰戰略戰術等。②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全民抗戰力量的杰出組織者和鼓舞者。如中共黨倡導、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惜犧牲,堅持團結,堅持抗戰,堅決維護統一戰線,得到全國人民的同情和信任;同時高舉抗戰旗幟,以英勇頑強有效的對日斗爭的勝利,增強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贏得全國人民的信賴。③中國共產黨人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具體地歷史地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既不否定一切,也不肯定一切,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戰略防御階段:首先肯定。國民黨進行了比較積極的抗戰,承擔抗擊日軍戰略進攻的主要任務。消滅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消耗日軍大量的物力、財力,粉碎了日軍迅速征服中國的計劃。國民黨正面牽制日軍三分之二的主力,在客觀上掩護了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略展開,保證了敵后根據地的順利建立。其次否定。除臺兒莊等個別戰役取得勝利外,國民黨主要是退卻、失敗。原因:客觀上敵強我弱。主觀上戰略指導方針嚴重失誤。企圖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來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層層布防,處處據守”的消極防御戰略。

戰略相持階段:日軍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誘降為主。首先否定。積極反共,消極抗戰1939年初,制訂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開始消極抗戰。為此,先后發動三次反共高潮。同時,國民黨進一步加強獨裁統治,政府日益腐敗。軍心民心潰散。由此導致1944年-1945年的豫湘桂戰役慘敗,喪師失地。其次肯定。國民黨始終沒有放棄抗日的旗幟,并取得一些局部抗戰的勝利。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民黨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出兵遠征緬甸,積極支援盟軍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弱國戰勝強國的范例及其基本經驗:(范例):①從實力對比看,抗日戰爭是弱國對強國的戰爭。②從戰略對比看,抗日戰爭是大國對小國的戰爭。③從戰爭性質看,抗日戰爭是中國抵御日本侵略的戰爭。④從戰爭結果看,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經驗):①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②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③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④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未來。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反抗外敵入侵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1)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4)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1)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3)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正義的國家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1)大團結是力量源泉;(2)愛國主義是精神動力;(3)綜合國力是基本保證;(4)中國人民是維護世界和平進步的力量;(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關鍵。

1945年8月25日,中共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為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率周恩來、王若飛親赴重慶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

1946年6月,為確立獨裁統治,國民黨以近200萬軍隊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挑起全國性的內戰。

從1947年3月,在解放軍的打擊下,國民黨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

1948年9月開始,在不到150天的時間里,共產黨取得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解放長江以北。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渡過長江;23日,占領南京;5月17日,克武漢;27日,解放上海。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

1947年7月,中共黨制定和通過《中國土地法大綱》。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徹底消滅解放區農村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改變農村的階級關系。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性空前高漲,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由各黨各派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并選舉了新的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中國革命的勝利原因:(1)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廣泛參與和支持;(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3)國際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

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1)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2)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3)加強共產黨自身建設

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①革命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的利益。②中國共產黨是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黨,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③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無數的優秀戰士,贏得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④所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意義:(內容)①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自身建設的“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意義)這次會議為新中國的發展繪制了藍圖,它通過的決議,和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道,構成了起著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

綜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1.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2.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建立起來;3.人民安居樂業,開始集中力量建設新國家;4.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5.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它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成就:(1)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從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4)從打破封鎖到全方位對外開放;(5)從“小米加步槍”到逐步實現國防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說明:(1)沒有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沒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改革創新,就沒有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3)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5)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反”“五反”運動的含義及其意義?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特征和社會性質:(特征)它存在五種經濟成分,其中主要有三種,即: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性質)它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這種社會里,既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的因素,二者存在著斗爭,但社會主義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新民主主義社會屬于社會主義體系,過渡性質的社會。 五種經濟成分并存。

兩種基本矛盾:國際上新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新中國最初三年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及其主要意義:(步驟):①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②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③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意義):這些工作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務的同時,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性質的工作,以便為開展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

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化建設起步。

1953年,黨正式提出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業化是主題,三大改造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途徑。“一化三改造”體現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中國當時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于:(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且對國家及國營經濟有很大的依賴性。(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4)當時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傊?,20世紀50年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是完全正確的。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在中國的條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道路。

充分利用和發揮土改后農民的兩種生產積極性,通過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組織形式,使廣大農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實現農業合作化后,國家應努力用先進技術和裝備發展農業經濟,這就是“后機械化”的體現

經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和平贖買政策實現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特點:①有償地而不是無償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變資產階級的所有制;②在改造資產階級的同時,給予他們必要的工作安排;③不剝奪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并對于他們中間積極擁護社會主義改造并在改造中有所貢獻的代表人物給以恰當的工作安排。

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勝利完成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改造是在生產關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場偉大變革,它對生產力的發展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

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為中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1956年4月,毛澤東率先提出“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以蘇聯為鑒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1956年至1957年中共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理論成就:

(1)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確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指導思想。這篇講話成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2)1956年9月召開中共八大會議,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根本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3)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創立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指出:社會主義制度下,要嚴格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完善和調整解決。(4)1957年7月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夏季形勢》一文中首次提出要造成一個生動活潑政治局面的思想。也就是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即“六又”政治局面。

1958年在宣傳中和實際工作中突出了“快”字,提出“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突出“快”字的結果,造成“多快好省”的相互制約被打破,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建設上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這種錯誤根本上是以主觀愿望代替客觀經濟規律,是必須認真記取的教訓。

建設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1)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發展(3)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環境的改善(4)探索中形成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

1978年5月10日,《理論動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展開真理標準大討論。這是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1978年12月2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1)徹底否定“兩個凡是”錯誤方針,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討論;(2)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戰略;(3)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審查解決一批重大歷史問題

這是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1)結束粉碎“四人幫”后徘徊中前進的局面;(2)中共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3)開始在各個領域全面撥亂反正(4)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5)揭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1979 年 3 月 30 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可靠政治基礎,指明正確的方向。

1981年6月,《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1)科學地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2)從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對建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作出基本結論。它標志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的評價:①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②他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③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推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7)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8)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新步伐;(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1.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經驗:(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3)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4)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5)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6)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7)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8)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9)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10)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

第三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綜述

1 怎樣認識近代近代中國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第一,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第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但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與外國資本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聯系。第五,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的狀態。第六,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以致大批的破產, 過著饑寒交迫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2 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除了繼續遭受本國殘酷的封建壓迫外,更遭受了外國帝國主義勢力參暴的民族壓迫。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中國人的心頭。近代中國人民的斗爭,主要是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為出發點的。

為了使中國在世界上站起來,為了使中國人民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須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須改變中國經濟技術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 資本-帝國主義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①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侵占中國土地,劃分勢力范圍;勒索賠款,搶掠財富;侵略者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充分的暴露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踐踏文明的野蠻本性,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②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扶植、收買代理人,使中國在政治上不再擁有獨立的主權。③通過不平等條約,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權,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成了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④帝國主義的文化滲透活動,許多是披著宗教外衣、在傳教的名義下進行的,他們還利用宣傳宗教和西學的名義,為帝國主義侵略制作謬論,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具有什么意義?

①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殖民地的圖謀。②教育了中國人民,振奮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 選擇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翻譯的《四洲志》,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甲午戰爭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孫中山1894年11月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如何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意義:①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②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③戊戌維新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原因:①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②只能把自己實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身上。③不敢否定封建主義。④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⑤懼怕人民群眾。

教訓: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 1

想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2如何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意義;(1)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2)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改良運動。(3)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原因和教訓;由于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一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維新派把實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局限性;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緒皇帝,2對帝國主義包有幻想,3懼怕人們群眾。教訓;說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企圖通過統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取得國家獨立、民主、富強,就必須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度。

選擇

1843年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發動金田村起義;

1853年3月占領南京,定為首都,改名天京;

《天朝田畝制度》是最能體現太平天國社會理想和這次農民起義特色的綱領性文件;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是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 1856年9月,發生了天京事變;

1898年6月11日,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103天);

戊戌6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 革命派在與改良派論戰中是如何論述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間,圍繞中國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還是改良方式這個問題,革命派與改良派分別以《民報》、《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了一場大論戰,革命派在論戰中論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義性、進步性。

① 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國主義的“鷹犬”,因此愛國必須革命。只有通過革命,才能獲得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②進行革命,固然會有犧牲,但是,不進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國的統治,中國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犧牲,革命雖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療治社會的捷徑。③人們在革命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犧牲,是以換取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革命正是為了建設,破壞與建設是革命的兩個方面。④革命派主張推翻帝制,實行共和。⑤革命派強調,必須通過平均地權以實現土地國有,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實現社會革命。 2 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它的失敗說明了什么? 客觀上:帝國主義絕不容許中國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他們用各種手段來破壞、干涉中國革命,絞殺了這場革命。

主觀上:在于它的領導者,資產階級革命派本身存在著許多弱點和錯誤。①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②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③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

它的失敗說明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 選擇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美國檀香山組建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1903年,章炳麟發表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發表《革命軍》;

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

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以《民報》為機關報,中國同盟會是近代 2

中國第一個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全國性政黨,其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1911年4月27日,黃興廣州起義,72烈士被葬于黃花崗,史稱“黃花崗起義”;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 中編

綜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三種建國方案,兩個中國之命運?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答: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時期,中國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第一種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主張繼續實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是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路。第二種是民族資產階級的方案。要建立一個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產階級社會。建立人民專政的國家,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兩個中國之命運:由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并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共同選擇: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他們不能容忍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過于軟弱,無法引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方案由于違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關于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方案,逐步的獲得了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及乃至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的擁護,由此成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選擇。

第四章

1 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思想旗幟,走上馬克思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結果。第一,新文化運動正處于一戰期間,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先進分子的一些人開始對他有所懷疑和保留。第二,先進分子在民主科學傳播中,經常遇挫折,他們對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的可行性產生很大疑問。第三,十月革命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世界性的歷史事件,改變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是先進分子從中民族解放是新希望。第四,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顯示了比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加強大的力量,使中國先進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運用與中國革命的前景,產生了極大的希望。

這樣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就分為了兩股潮流,其中一部分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在馬格斯主義基礎上對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五四運動后率先舉起馬格斯主義旗幟的是李大釗,五四運動后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更多的先進分子加入到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中。

2 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921年7月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共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為基礎的黨,是一個區別于第二國際舊式社會改良黨新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2、它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3、中共成立是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革命從此不斷向前發展,由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發展。

4、中共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思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為中國人民指出了走向勝利的道路。

5、中共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為中國革命獲得了廣泛的國際援助。

第五章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中共要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為什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⑴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對統治的斗爭,1927年,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抗統治的總方針,并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八七會議后舉行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⑵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以農村為工作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后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需要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條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⑶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的進攻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過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者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⑷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這一理論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⑸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2 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時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點?)

1935年1月召開了擴大會議及遵義會議,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會后不久,并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一,中共實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路線,采取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系統的闡明了持久抗戰的總方針,對全面抗戰的戰略指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為了貫徹執行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做出了開辟敵后戰場的戰略決策,并堅持在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為堅持抗戰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永遠輝耀史冊的貢獻。

三、中共強調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既統一又獨立,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制定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對于堅持全民族抗戰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四、中共積極建設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設,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積極進行文化建設與干部教育,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五、在大后方開展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對于激發大后方人民的愛國民主意識、堅持國共合作團結抗戰、支援抗戰前線、積蓄革命力量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強中共的自身建設,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個命題,普遍的深入的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創立新民主主義理論。從思想上武裝了中國共產黨人,使他們極大地增強了參加和領導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自覺性,進行延安整風運動和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增強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第一, 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奮斗目標的力量源泉。 第二,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主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 第三, 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第四, 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決不懼怕戰爭。

第五, 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黨在全民族團結奮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華民族才能捍

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1為什么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是什么?))

第一,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和全中國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起來的,他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因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制定出適合中國情況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為中國人民的斗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2 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英勇地站在斗爭的最前線,自新中國成立為中國人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為數的優秀戰士,3以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是最有遠見,最富于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能虛心體察民情并依靠群眾的堅強的革命者,從而贏得了廣大中國人民的衷心擁護。第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體驗所確認的客觀真理。革命勝利的基本經驗;·1,;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2;堅持革命的武裝斗爭3;加強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2為什么說人民共和國是人們的歷史選擇))

1抗戰結束后中央考慮同國民黨進行談判,避免內戰,實現和平建國。明確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深得全國民心。2中共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使他們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逃脫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3在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同時,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身以后,其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空前提高,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4在國統區,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也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加快了國民黨政權的覆滅。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形成,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建立人民共和國具備了堅定的政治基礎。

下篇 綜述 輝煌的歷史征程 1 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宣告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已經到來,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

第一,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壓迫中國、奴役中國的歷史從此結束,中華民族一洗盡百年來蒙受的屈辱,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

第二, 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為國家的主人。

第三, 第三,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匪患不斷的歷史從此結束,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各民族人民開始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第四, 第四,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并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 第五,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它可以運用國家政權凝聚和調集全國力量,鞏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決并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個中華民族。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

二、理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1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爭取民主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的基本實現.為了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自金代以來的歷史表明,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為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2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這個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事項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這一選擇十分必要完全正確的。通過這一歷史性選擇,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三、中國共產黨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對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理論建樹?

1、1956年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偨Y經濟建設的初步經驗,借鑒蘇聯建設的經驗教訓,概括提出了農輕重、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等的關系。這是一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為中共八大的召開作了理論準備。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舉行,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拓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3、1957年,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存在著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只能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它創造性的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知道意義。

4、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發《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在全黨進行一次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提出建設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六又”政治局面,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四、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以成立以來的偉大歷史轉折?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會議,作出為“天安門事件”、“反擊右傾翻案分”等重大錯案的平反的決定。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這個講話實際上是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它為全會實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轉折奠定了重要基礎。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言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大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開始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的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共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會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充滿希望和活力的踏上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

第四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結合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闡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的論斷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毛澤東選集》最后一篇文章中這句分量很重的話,令人印象深刻。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到近代卻陷入了深重的苦難當中。中國的命運不再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而是任人擺布和宰割。趾高氣揚的洋人像主子一樣來到中國,為所欲為。這一切,無不深深地刺痛著每一個愛國者的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更是把中國推向瀕臨滅亡的邊緣。

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中國人作過種種嘗試:洋務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等等。雖然有著各自的作用,卻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這才有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然而,由于歷史的局限,辛亥革命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為什么辛亥革命這樣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問題?教訓至少有三條:第一,那時的革命黨人提不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認清帝國主義的真面目,害怕革命的猛烈發展會招致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他們對封建勢力也缺乏認識,大多數人把清朝統治者當作惟一的敵人。因此,當清朝政府一旦被推倒,建立了中華民國,許多人便錯誤地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失去了繼續前進的目標和動力。第二,他們沒有發動并依靠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勞動民眾,特別是沒有領導組織農村的大變動,造成革命的根基相當單薄。因此,在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面前,革命力量就顯得勢孤力弱,容易走向妥協。第三,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同盟會內部組織比較松散,成員復雜,當革命開始勝利時,內部便分崩離析,無法形成一個能把革命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強領導核心。

一句話,缺乏一個能夠提出明確的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并依靠全國最大多數民眾、由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是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教訓,而這又是由當時中國尚不成熟的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辛亥革命后出現的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國家的情況一天天不可遏止地壞下去,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正在醞釀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總結辛亥革命的教訓,認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得到鞏固,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場對舊革命、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鉗制著。因此,必須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學,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早期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武器,仍然是以個人為中心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解放”。但殘酷的社會現實教育人們:如果盤根錯節的舊勢力不清除,如果社會還那么惡濁,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又能得到什么“獨立”和“解放”?現實促使人們繼續努力向前探索,歷史呼喚新的、先進的社會力量和政治力量來引領中國前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工人階級的處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這樣,“改造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呼聲越來越高,成為先進青年共同關注的焦點。1917年在遙遠的北方,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把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為近代以來飽受壓迫和屈辱的中國人民展現出一個新天地,進而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先進分子中開始占據主流地位,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由此,五四運動成為劃時代的標志,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便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實際上闡明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關系。這使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國人對當時的國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了明確的共同奮斗的目標,并且開始懂得要分兩步走。相隔近一個世紀后回頭再看,我們不得不贊嘆這種全新的認識是何等睿智,其影響是何等深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但中國共產黨不是從農村產生,而是在城市里產生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包括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都是先在城市里從事工人運動,然后再到農村中去領導農民運動和游擊戰爭的。他們的思想是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的工人階級的思想,有著遠大的眼光,產生了很強的組織力。這一條十分重要。沒有它,就只能產生舊式的農民戰爭,而且中國革命也不可能取得勝利。這是為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一直到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事實所反復證明了的。

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是符合歷史潮流發展的新事物,最為重要的標志就是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中國以往任何政黨不曾有過的鮮明特點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里程碑,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稱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并沒有一絲一毫的夸張。相反,隨著時間越久遠,它那劃時代的意義就表現得越加分明、耀眼。

事實雄辯地證明:凡是符合歷史先進潮流的新事物,盡管它起初的力量很小、很弱,盡管它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會走一些彎路,但它的發展壯大終究是任何陳腐的力量都阻擋不住的。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中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但英勇無畏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改天換地的豪邁氣概,決心要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立一個嶄新的合理的社會。28年后,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隨后便開始為建設一個新國家和新社會而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第五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論文

建黨九十周年

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起步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

這座坐落在林立的大樓中間,頗具異域色彩的建筑,在這里開創了“開天辟地大大事變”——中國共產黨成立。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是一座外觀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民居.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便在這里舉行。

會議的最后一天,由于會場受到暗探的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便改在了浙江嘉興南湖的這條普通的游船上。

“開天辟地”“煥然一新”,毛澤東曾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非凡意義。 從石庫門和“紅船”出發,中國共產黨人的足跡遍及南昌、武漢、瑞金、陜甘寧、延安、西柏坡、太行山……;從這里出發,共產黨引領共和國走過一甲子。

90年歷程,60年執政,人民與共和國一同見證。中國共產黨率領不屈的中華兒女浴血奮斗,在古老的中華大地創造出令世界驚訝的巨大成就,并繼續書寫新的光榮與夢想。 『一』 星火燎原,燃出赤色的新天地

90年前,在這狹小的廳堂,中國共產黨人點燃第一簇革命星火。

28年后,在這片古老的大地,赤色的國度,早已屹立世界大國之林。 幼年的中共國共產黨,引領的共產主義運動被斥為“過激主義”,被視為“洪水猛獸”,遭到中外反動派的聯合壓迫,以至于在成立之初,便處于地下的秘密狀態,此后的較長時間,不僅遭到御用文人的惡毒攻擊,特務的殘酷迫害,反動軍警的殘酷鎮壓,但就是這樣,幼年的中國共產黨還是不可遏制的成長和發展起來。當年,它只有幾十個成員:28年以后,便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領導中國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執政黨。

『二』 政黨之路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是一部始終堅持自我完善進步、保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品質的歷史。我們黨歷經磨難而巍然屹立、千錘百煉而更加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始終注重加強自身建設。

在此回顧黨的一大到七大,可以真切地看到中國共產黨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艱辛而輝煌的歷程,成為一個引領人民走向富裕強盛大國的政黨。

中共一大確定了黨的名稱和黨的綱領,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一大的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從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正確揭示出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指出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黨的二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三大的中心議題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它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使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指出:民主革命“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如果不發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黨的四大作出的各項正確決策,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中共五大對無產階級如何爭取革命領導權,如何領導農民實行土地革命,特別是如何建立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等重大問題,都沒有提出有效的具體措施,難以承擔起挽救革命的重任。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黨的六大集中解決了當時困擾全黨的兩大問題:指出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仍然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明確了革命處于低潮,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積蓄力量。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基本上統一了全黨思想,對克服黨內存在的“左”傾情緒,實現工作的轉變,起了積極的作用。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七大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是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七大的另一個重要歷史貢獻是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七大新黨章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會。它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克服了黨內的錯誤思想,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干部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歷史階段。北伐戰爭時期,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幫助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進入了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而這次戰爭中途夭折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建立無產階級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使農民獲得土地。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擊侵略者,贏得了抗戰勝利。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于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的領導下正式建立。

『三』 中國特色 輝煌成就

建國后的60年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我們黨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堅持不懈的奮斗,開辟歷史新紀元,締造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啟歷史新時期,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會議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為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同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指明了方向。這次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中國從“ 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鑒于國民經濟中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狀況和經濟工作中急于求成的現象的出現,中國共產黨開始了經濟調整和改革開放的起步。在這之中中國共產黨走過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之后,黨對于搞建設必須適合中國國情有了較深切的體驗。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積極應對時代發展要求和環境變化,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成為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的中流砥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十六大是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的盛會。十六大報告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論述精辟,是歷次黨代會最好的報告之一,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十六大系統總結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新世紀新階段開創新局面的旗幟,是最突出的成果;十六大描繪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將掀開黨和國家建設的新篇章;十六大產生的年富力強的中央領導層,是黨興旺發達的生動體現。十六大是執政興國、加強和改進黨建的大會,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大會,是總攬全局、規劃未來的大會,又是民主團結、承前啟后的大會。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關鍵時刻召開的本世紀第一次代表大會,擔負著非同尋常的歷史使命

此時此刻,中國共產黨連同自己的事業,不僅跨入了新世紀,也正在踏進一個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任務,不僅與馬克思恩格斯時代、與列寧時代、與毛澤東時代的情形不同,就是與鄧小平健在時的情況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十六大要在當代世界和中國發生了極其深刻變化的處境下,確定黨的歷史方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因勢利導地向前發展。由此表明這次大會有著明顯不同于上世紀歷次黨代會的深刻內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十六大明確提出黨的三大歷史任務: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

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歸結為一點,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在新世紀的莊嚴使命。

十六大闡述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十條基本經驗。這是十分明智的,也是非常及時的。十條基本經驗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嶄新的認識水平。十條基本經驗是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實踐基礎上取得的。這十三年是建國以來的黃金歲月,所形成的經驗,對于我們應付復雜局面,走進新時代,具有極大的啟迪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十條基本經驗的最后結論是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面向新世紀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改革開放30年我黨取得了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焖俳洕鲩L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于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十六大從經濟、政治、文化、國防、祖國統

一、外交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對今后一二十年這個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周密部署,讓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此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具體發展戰略:2010年前是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是第二步,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50年是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可操作性的美好藍圖,使人鼓舞,催人奮進。

『四』 展望未來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世情、國情、黨情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一個充滿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的時代。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更好地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長期奮斗、頑強奮斗、不懈奮斗。

六十年前的西柏坡,毛澤東同志滿懷自信地宣告:“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六十年過去,江山萬里如畫,共和國雄姿英發。歷史到了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有充分的信心中國共產黨有足夠的能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畫卷上會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廣東省年中考歷史下一篇:一級建造師機電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