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

2023-10-08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1篇

在地球的東方,生活著我們中國人,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風俗各異,方言口音千差萬別,是什么紐帶把我們維系在一起,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呢?顯然不僅僅是地域,更重要的是文化和傳統。數千年里,中國人同敬天地,祭奠共同的祖先,使用同樣的文字,學習一樣的典籍„„在西方人的眼里,那里曾經是禮儀之邦。

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信仰為本,道德為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與人種和土地這些物質要素同樣重要的精神要素。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民族文化的徹底摧毀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消亡。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中華神傳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公元一世紀,“慈悲普度”的釋教佛法東傳,中華文化變得更為博大精深。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使盛唐時期達到舉世矚目的輝煌。

中國人真正的文化是五千年前由黃帝開創的,因此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實際上黃帝也是中國道家思想(“黃老之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深受道家影響,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朝聞道,夕死可矣”。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周易》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其中的預測學連現代科學也難望其項背。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對知識份子潛移默化,影響巨大。

儒家思想是傳統文化中“入世”的部份,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占了極重的份量,“百善孝為先”??鬃映珜?ldquo;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佛家和道家思想則是傳統文化中“出世”的部份。佛、道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與道家思想淵源甚深的中醫、氣功、風水、算卦,以及佛家天國地獄、善惡報應等等思想與儒家倫理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忠恕”、“仁義”,“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無非欲人同歸于善”。這才是“儒釋道”信仰為根的傳統文化最有價值的地方。 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

雖然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其傳統文化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精華代代相傳。“天人合一”代表著我們祖先的宇宙觀;“善惡有報”是社會的常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為人的起碼美德;“忠孝節義”是人生于世的標準;“仁義禮智信”成為規范人和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中華文化體現出誠(實)、善(良)、和(為貴)、(包)容等優點。“天地君親師”的牌位,反映出百姓敬神(天地)、忠社稷(君)、重家庭(親)、尊師道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內涵。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和諧,重視個人的修養,以儒釋道的修煉信仰為根,能夠包容,能夠發展,能夠維護人間道德,能夠使人有正信。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文化達到鼎盛的唐朝恰恰是中華國力鼎盛的時期,科學也因此在世界上獨領風騷。當時歐洲、中東、日本等地都派人去長安學習,周邊國家則以中國為宗主國,萬國來朝,重譯款塞。秦朝以后,中國常常被少數民族占領,包括隋、唐、元、清和其他少數民族割據的朝代,但是他們幾乎都被漢化,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的巨大同化力所致。恰如孔子所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二、千古藝文多神跡

除了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經典,中華神傳文化的另一大系,在于文學、藝術、中醫與科技。

它們浩如煙海,是五千年文明的偉大結晶。催生它們的大家,猶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睱接。然而,它們與他們的初衷與宗旨,都在體道與濟世:前者是實質,借以教化人心;后者是功用,借以歸正人心。

文以載道,是中華文人的一貫傳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屈原開“楚辭”之風,《問天》而后殉國。相如好為大賦,卻并不看重功名。司馬遷寫《史記》,意在“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無不與儒、釋、道相關。

以四大名著為例,《西游記》本身就是神話;《紅樓夢》開篇是大荒山無稽崖上空空大士、渺渺真人和通靈寶玉的對話,這段神話是貫穿《紅樓夢》的線索;《水滸傳》開篇講“洪太尉誤走妖邪”,這段神話是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的來歷;《三國演義》開始講天災示警,以“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的天命觀結尾。余者如《東周列國志》或《說岳全傳》也都以類似的故事開頭。

這絕非小說家們在創作時的巧合,而是中國知識份子對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基本看法。他們的文化作品對于后人存在著深遠的影響。以至于中國人談起“義”的時候往往想到的不是一個概念,而是關羽這個“義薄云天”的人物,和“屯土山約三事”、“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最后敗走麥城,“義不屈節,父子歸神”等故事。談起“忠”的時候會自然想到岳武穆“精忠報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等。傳統價值觀中對“忠義”的贊美就這樣通過知識份子創作的精彩紛呈的故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抽像的道德說教,通過文化的方式具體化,形象化。

畫家名作,更是如此。畫多神來之筆,即因他們心中有神佛,靈感自天外,下筆如神助。書畫同源,都重寫“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脫俗,堂堂正正。人類數千種文字,唯漢字有書法藝術,即因漢字也自神傳,形、音、義都與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國建筑,多見天人合一的絕唱:上合天象,下應風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維一體的神奇世界。

名醫如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俱通陰陽五行之學,俱懷神奇莫測之術,故能起死回生,藥到病除。譬如華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腦袋里面的瘤子;譬如經絡,古人早就畫出圖譜,今人卻仍不能發現。今人將其特異的修養方式與表現手段視為迷信或糟粕,只是繼承少許藥方,所以中醫已至消亡的絕境。

古代科技,真個是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東漢地動儀,至今也不能破解;趙州橋雄跨千年,絕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并論。何也?古人用“心”從事創造,注重每一環節的“天地大義”;今人用“術”從事創造,注重每一環節的“名利雙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動地,宛若天成;后者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毫無神韻。

中華文明,如此意味深長,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藝,都能體現天意、啟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純真、純善、純美,所以珍貴莫比,影響至深。

三、復興中華神傳文化

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將去向何方;天是什么,神在哪里,宇宙間有沒有地獄或天堂;人生終該如何經營,如何修養,才不至于墮落或迷茫?

本來,我們的祖先早就有過全面回答,答案即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即是儒家、佛家、道家與無數圣哲先賢的經典與教化。

傳統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僅以水資源為例,由于拋棄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對自然進行瘋狂的掠奪和污染,目前中國五萬公里河流,有四分之三以上魚類無法生存,地下水污染比例十幾年前就超過了三分之一,現在仍然在繼續惡化。生態平衡的破壞,導致氣候異常、河流泛濫、地質構造失恒,災難頻仍。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鹽堿化,工業發達地區的污染,都與人心中失去對自然的敬畏有關。

統文化敬畏生命。“與人斗其樂無窮”,由此帶來人們對生命的漠視,造成了假貨、毒貨的流行。安徽阜陽的“大頭娃娃”怪病致死案,究其原因,是黑心的商人為賺錢而販賣毒奶粉。有人用激素和抗菌素喂螃蟹、蛇、烏龜,用工業酒精兌假酒,用工業油拋光大米,用工業用增白劑漂白面粉,用垃圾油、泔水油、白土油等致癌物質生產有毒的“食用油”„„這與文化破壞后,人心失去道德約束,而一味地追求物質利益息息相關。

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唐代的鼎盛時期,佛家思想、基督教和其他西方宗教都可以與道家、儒家思想和諧共處,真正的傳統文化對于現代西方文明也必然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姿態。亞洲四小龍形成了“新儒家文化圈”,它們的騰飛已經明證傳統文化并非社會發展的阻礙。

同時,真正的傳統文化以人內心的喜悅而非外在的物質享受來衡量人的生活品質。“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心?”。陶淵明窮困但并不潦倒,依然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

今天,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回歸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是復古。我們需要繼承和弘揚的是重德行善、敬天知命的內涵,是“天人合一”、珍愛生命的優良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2篇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心得體會

一個學期以來,老師引導著我們一同走過了每次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生的課堂,徜徉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在這里,我們聆聽著老師充滿見解的講演,欣賞著優雅古典的樂曲,品評著現代社會的種種。在這半年中,我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思想境界也有了提高,明白了所謂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指國畫、書法、剪紙、皮影等等這些具體的藝術技藝,更是指古代哲人通達、開朗、樂觀、內斂、謙虛的崇高思想境界。

印象最深刻的,要數老師講的對待得與失的態度。猶記得那是12.14那天的課程。“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得才會有失,再具體點,就是得了之后,在乎才會失去。無論得還是失,都在于我們主觀的感覺。老師舉了個例子。他的一個好友在多年前去西藏時喜得當地友好藏民相贈的一個牛角,他將其帶回家后,十分喜愛,專程為其訂做了一個架子,用來擺放這個難求的紀念品,整天把玩,愛不釋手??蓾u漸地,問題出現了。由于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干燥,東西易保存而不會發霉腐臭,當地人一般不會花大力氣將牛角徹底清理干凈,這可苦了老師的那位朋友。每到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牛角都會內部受潮變質,散發出一股腐臭的惡味,飄散在整個房間里,令人作嘔。更糟糕的是,由于一開始就沒處理好,之后無論他怎樣清理牛角,都已于事無補,牛角依舊每年定期發出惡臭。他想過將其丟棄,可一想到這是遙遠的西部友好樸實的藏族朋友送的禮物,他便立刻打消了念頭。

就這樣,老師的朋友糾結了若干年,當大家都以為他還會這樣忍受下去時,他卻自己突然想通了。他說,他之所以這樣痛苦糾結,皆由于心魔作祟,皆由于他自己心底的執念,是他自己將自己困在了進退兩難的維谷之中。其實,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他對牛角的在乎,是他執念了。于是,揮手間,他已灑脫地將那個困擾自己多年的牛角丟入了垃圾箱,一直以來的痛苦就這樣輕易地得到了化解。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頓悟”。那牛角的確是藏族朋友送的珍貴禮物,可我們真正該珍惜的是那份心意而不是具體到某個物件。說到底,無論牛角還是金銀財寶,皆是身外之物,隨著歲月的流逝,它們會被侵蝕、被磨平、被毀壞,而真正留下的,只有當初好友贈送時傳達的祝福,以及我們得到它們時的那份感動與

感激。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執著于保存這樣或那樣的物件呢?

況且,人所有的痛苦皆在于自身的執念。我們在喜愛上某個人、某個物件時,說好聽點,是為自己尋找到了一個目標,甚至一個信仰,但事實上說白了,就是在往自己的身上套枷鎖。正是由于喜愛,我們才會在得到前因為得不到而渴望、痛苦,在得到后又因為害怕失去而患得患失、不能自已。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在許多電影中都會出現的場景,一個白眉鶴發的得道高僧面對俗世之人的追問時,雙手合十,念一聲“阿彌陀佛”,答道:“施主執念了。”兒時看到這里,總當笑話一掠而過?,F如今想來,卻是自己還未參透這人生的至理。

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僧人的清規戒律。有些和尚強迫自己不食肉、不喝酒,我想,這也是一種執念,一種嚴守清規戒律的執念,所以,這樣的通常都是剛出嫁的新人,遠遠還未達到“得道”的境界。而真正算是得道的高僧,有兩種,一種是早已不將世俗放在眼中而無需刻意,便打從心底將酒肉欲念當做空氣、毫不在意的僧人,另一種,則是信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僧人,他們也同樣不執念于清規戒律,只遵從自己的心,想吃就吃,想喝就喝,這并不是說他們在褻瀆佛祖,相反,他們可能比絕大多數人更尊敬佛祖,因為,他們是將佛放在了心里。

無論“得”還是“失”,皆在于自己的執念。莫糾結于“得”,無論是具體的物件還是心中的某個執念,那自然便不會有對失去的恐懼,更不會在失去時無限痛苦。所以,人人都該在心中留下自由的空間,莫要給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鎖,否則,必是自討苦吃。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3篇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亙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二戰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面對日益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于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后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征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方經典文化也應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當做主體、把人當做目的,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堅韌剛毅,強調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進取精神、創造熱情與頑強毅力,在應對各種艱難困苦和嚴峻挑戰中煥發出來的偉大力量,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強調社會和諧。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際和諧、身心協調、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便是對注重社會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我們繼承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就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團結統一,強調獨立自主。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統”的觀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團結統一的意識深深積淀、內化在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具有堅不可摧的力量,近代歷經屈辱的中華民族經過全民族百年抗爭重新站立起來。今天,中國始終堅持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始終堅持從本國國情出發,探索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之路。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作為歷史產物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許多優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雜著某些糟粕成分。特別是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封建主義思想文化根深蒂固。這種糟粕成分,集中表現為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義、等級觀念、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迷信活動等。在當今社會,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依然存在。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腐蝕人的心靈、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和阻礙社會發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抵制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文化,關鍵是要對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科學梳理,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要采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辨析、剔除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義腐朽思想成分,同時結合時代特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啟后、推陳出新中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4篇

關鍵詞:中國 傳統文化 中國畫 審美

中國是一個富有審美傳統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征,中國畫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中國畫藝術所固有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國畫所呈現出的審美特征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 中國畫蘊含的審美特征

中國畫所蘊含的審美特征是中國傳統文化全面的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審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為中國畫的本質就是反映中國文化,中國畫的繪畫準則則是依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以及“道法自然”的意境追求。用南宋鄧椿的話說就是“畫者,文之極也。”由此可見,中國畫是一個文化性極強的審美藝術形式。

1 追求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中國畫經歷了悠久的文化沉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審美風格,其藝術格調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即與人和諧共生的自然。中國畫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渾然天成”的自然。

質樸純熟的技法是創作高水平中國畫的必要條件,就是要達到畫與人情感的和諧共鳴。任何一幅優秀的中國畫要想感動他人,首先要使作者創造出的作品感動自己,只有這樣,所創作出來的中國畫才是富有生氣、具有價值的。正如中國古人對中國畫的創作所形容的:“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中國畫在藝術旨趣一向表現出博大的氣度。中國畫講究“氣”,氣貫則神通。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洛神賦圖》,就特別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畫置于丘壑之上的謝鯤,形象地表達出了其林泉之志,充分地運用了氣韻及渾然天成的和諧。

一幅優秀中國畫的豐富感染力是其內容、形式以及各種技法間諸多因素的綜合運用,是“渾然一體”中所體現的大氣。中國畫注重以自然為上的追求,更多注重自然和自然審美的價值。如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游春圖》,描繪了春天自然明媚的風光,游人們或在山間小路、或在岸邊淺灘、或在河面游船,沐浴著春光的溫曖,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就好像遠山近在咫尺卻又非常的開闊。中國畫重視生命感的表現,中國畫家借助繪畫將自身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將理性和非理性的探索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天人合一”、“妙悟自然、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

2 追求文人的審美趣味

中國古代文人的標志便是詩、書、畫、印,它們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特有的欣賞形式,所以一幅完美優秀的中國畫大多是四者俱全,這當然與欣賞者的文人趣味分不開,它們具有的獨特藝術形式深受大眾喜愛和推崇,中國畫所融合的詩、書、畫、印具有濃厚的文人審美趣味,與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發展,相互借鑒,既自成風格,又可成為統一的整體,構成了中國畫藝術的獨特形式。

在中國畫藝術史上,所有有成就的畫家幾乎都是人文修養很高的人,這也說明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具備全面的修養和獨特的才情。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書法、繪畫和篆刻關系非常密切。自元朝開始,文人在畫中題詩用印十分講究,就是通常所說的詩、書、畫、印“四位一體”,換句話說,在中國畫中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才能使傳統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提升畫面境界,且更具中國藝術特色,給人以更全面的審美享受。

書法與繪畫在詩、書、畫、印四者的結合中關系更為密切。在美學藝術發展中,由于中國的書法和繪畫的工具相同,二者相互作用。書法既表現出了畫家的縝密細致,又充分體現出了書法家的瀟灑飄逸。在中國畫中,書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畫家多會題字在畫面上,其書法用筆與畫家所繪制的形象搭配協調,完全融入畫面,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審美形式。如元代書畫家趙孟 ,就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書畫家,他就主張“書畫同源”,他在所作的《秀石疏林圖》上題字,大意是告訴人們書法用筆和繪畫用筆是相通的,要想畫好石頭就要用好飛白筆法、要想畫好竹子就要精通所有的書法、要想畫好樹木就要使用篆書書法等,并且也指出了優秀的繪畫是通過筆墨韻味表現出來的。

中國畫特別講究“詩情畫意”的表現,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繪畫的抒情性表現,或者說繪畫的詩的表現性,它是中國畫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的充分體現。

詩、書、畫對篆刻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畫中的印章不但是用來表達作畫者身份的,同時也是表達作畫者精神追求的。中國畫與篆刻有很多相通之處,都很注重虛實關系的處理,如長短、大小、曲直、粗細、輕重、疏密、濃淡。篆刻在中國畫中即活躍了畫面的氣氛,以與中國畫的審美風格融為一體,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風格,繪畫、詩書、樂曲等言、意、形、神等都是追求淡雅清靜的奇思妙想的意境。所以,中國畫非常重視意境的創構,中國畫意境求靜,氣韻求動,意思深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基本精神。

二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畫的審美

中國畫有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因此,有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中國畫的審美特色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以及經典哲學,這些傳統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畫的審美。

1 宗教文化對中國畫審美的影響

“儒、道思想”一直貫穿于國畫之中。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志于道,據于得,依于仁,游于藝。”這句話充分解釋了在儒家文化下中國畫的基本審美取向。古人作畫首先要學文,懂理論,會詩,因而形成了中國畫的獨特藝術風格。由于中國畫里面融合了書法、文學、哲學等若干藝術形式,它們互相豐富、互相滲透,從而形成富有個性魅力的繪畫藝術。

儒家文化中關于“剛健”和“自強不息”的思想對于中國文化的推動作用非常大,它們相互作用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中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畫的審美取向。在中國畫中大多喜歡使用植物來說明中國的文化精神,以此揭示精神品格或情感。如植物中的梅、蘭、竹、菊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下中華民族的精神似梅堅挺,傲寒綻放;似蘭清幽,冰清玉潔;似竹有節,寧折不曲;如菊燦爛,老當益壯。如北宋畫家文同就喜歡用竹子進行寫意,用以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又如,同南宋畫家趙孟堅特別喜歡畫水仙、蘭、竹、梅、松等植物,他的《水仙圖》線條精致細勁,用墨輕淡,表現出似是不食人間煙火,清逸情韻。

佛學自漢朝從古印度傳入中國之后,佛學文化便對中國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其中的“色空”、“中道”以及“圓融”對中國畫的影響更加直接。唐宋以來中國畫家們受禪宗式的審美心理影響,即直指“本心”、講究悟境,它賦予中國畫家敏銳獨特的理論藝術啟悟,使他們在審美心理越來越趨向內心的精神感悟。審美情趣由豪邁、激情轉為婉約和恬淡遠逸,因此,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思維中具體表現為自然恬淡、空靈幽寂、微茫玄遠的審美境界。如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隨筆》即是為了從眼前景物中提煉出形式語言,其意表現的就是淡泊自然,自證自悟。

中國畫受佛學思想的影響,把中國畫推向了更注重內涵與深度的藝術,并由此創立了中國畫的“意境”學說,形成了完善的中國畫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如吳道子所繪的《地獄變相》,筆力飽含怒鬼的情感勢態,那陰慘的鬼神在他的描繪下,好像真的要從墻壁上躍下,令人渾身發冷,毛骨聳然。

道學的形成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融會了中國原始宗教、哲學思想、古代科學理論等,有其獨特而完善的思想體系。中國畫從線描技法到大寫意技法的發展證實了老子的論述,即“畫道無常,意理隨機”,它集中體現了在中國繪畫中產生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求變”的創新思想。而中國畫中的技法及構圖形式的表現之“師法自然”也是緣于老子的《道德經》。再如,中國畫常提到的“氣韻生動”也是出自道家提出的“精、氣、神”。又如,五代后梁畫家荊浩所繪的《匡廬圖》,他用具有陰陽向背的“真”來體現視覺上的空間美感。荊浩用道家樸素的直觀,表現了“靜心”或“養恬”的精神狀態。

綜上所述,儒、釋、道文化對中國畫審美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也就是說中國畫的發展和創新一直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由于有儒、釋、道文化的潤育,才形成了中國畫獨具特色的審美藝術風格。

2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中國畫的審美影響

傳統的中國畫是傳統的中國式思維方式,貫穿了中國先賢的哲學觀點,即中國畫堅持主客體合一,它影響著中國畫的審美取向,使得中國畫的創作在精神上追求一種自由的表現,即中國畫家必須具備遠塵、脫俗的生活態度和審美心胸以及專一、自由的精神境界,才能創造出出神入化的山水畫,這種哲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藝術思維。

如王微的《敘畫》就是寫給顏延之的信,認為“圖畫非止藝行,成當于易象同體”,其意在于強調精神因素,即情感和美學意味要濃,借此表達一種帶有哲學色彩的精神內涵。

三 中國畫與中國審美文化互為影響

中國畫是一種藝術,它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觀,孕育著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思想,并講求中國傳統文化的盡善盡美,構成了中國畫追求完美統一的藝術風格。如中國畫的主要表現題材中,鄭板橋的剛直不阿、陶淵明追求田園式的隱逸生活,這都是文人士大夫引以為驕傲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給無數騷人墨客提供了吟詩作賦的美好情趣,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審美格調。

1 中國畫的發展對中國文化審美格調的影響

在中國畫藝術的創作風格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對于審美的感受,一幅優秀的中國畫是用詩來說明畫的音韻,同時,畫又襯托出了詩意的完美,它好比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如北宋以來畫院考試命題的詩句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就是需要用“藏”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內容的含蓄以及詩意境的繪畫創作思想。唐、宋、元、明、清的詩詞與繪畫是詩人、畫家們溶化在心靈深處、在對靜謐自然的關照中頓悟的審美的境界,即“畫不入禪,意必膚淺”。

因此,中國畫的意境是中國文化精華部分的集中反映,自古以來,中國畫都與詩書相結合,成為人們追求人生審美的一個部分,這使中國畫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審美格調,表達出特定時代的思想感情。如元明時期的畫家由于社會動蕩,像平遠的山水畫大行其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緣于他們借助書畫表現自己高潔孤傲的氣節,影響了那個時代的審美風格,受到這個清新簡潔的影響,家具也主要以木雕為裝飾,建筑等也出現注重細節和情調處理的江南園林風格,改變了唐宋時期奢華絢麗的風格。

2 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反映著中國文化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派生物,是中國古代文人文化修養的一種重要體現,正如我們前面所述的梅、蘭、竹、菊等都是文人們用來表現自身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國畫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前代的繪畫對后代的繪畫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后代的繪畫又會繼承前代繪畫的精神。中國畫的生命藝術從一萬多年前的巖畫,一直能延續到今天,其根源在于優秀文化傳統的延續性。所以,中國畫應該保持自己的民族藝術特色,因為,傳統的藝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 結語

中國畫代表的是中國文化,它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孕育著中國畫的藝術,給中國畫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中國傳統文化是將中國畫推向世界藝術之峰的巨大動力,因此,中國畫要發展,就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畫的發展更加繁榮和完美。

參考文獻:

[1] 蘇丹:《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審美的關系探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 何志明、潘運浩:《魏晉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3] 李德仁:《道與書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版。

[4] 賀志樸:《石濤繪畫美學與藝術理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簡介:呂冰,女,1978—,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油畫藝術,工作單位: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5篇

一、 餐桌文化

“民以食為天”,因此,自古以來,餐桌文化是都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傳統的文化當中,受儒家道德禮儀至上的觀念的影響,餐桌文化有一套嚴謹的程序。

例如,邀請客人就有一套程序:主人要折諫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妄R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席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腿俗?,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講究,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人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

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國的餐桌文化中也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因素。例如,借西方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的右側,而且根據具體情況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而且酒斟八分,不可過滿„„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餐桌文化中有許多因素已經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但是仍然以傳統的禮儀為主。

二、 語言交流文化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禮儀道德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形成了獨有的風格,故而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中國人說話非常含蓄,很委婉。例如,在兩個人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接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心強烈的感情,不會直接說出“我喜歡你”“我愛你”之類非常直白的話,而是主動的一方會一次一次地邀請對方去吃飯,看電影,去公園游玩等等,借此創造兩個人單獨相處的機會,并且細心地照顧對方,讓其感受到自己的真誠,并依賴自己,進而增進感情。而且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借口來創造這樣的機會,比如去看電影,本來就是自己買的票,但總會故意說是朋友送的,或者是中獎得來的等貌似合理的理由,總之不會直接表達出我請你之類的話。不過,這些也無形中為談戀愛增添了一種浪漫的氣息。談戀愛的含蓄還表現在,如果是男生先追女生,女生即使很喜歡這個男孩也不會立即答應他,而是會說要多溝通,多了解。如果她對這個男孩有好感的話,就會答應他的各種邀請,其實這就暗示著他們彼此情投意合。

中國的語言交流的文化還體現在談話的順序,一般在比較正式談話當中,談話的雙方首先會互相問好,寒暄一陣,拉拉家常話之后才會進入主題,之后會圍繞著主題說說其他次要的話,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最后的部分來壓軸,這就是所謂的繞著圈子說,沒有西方人那么直率。對于這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就很討厭。

三、 性格特點

來中國的這兩年當中,我在不同的場合認識了不同類型的中國朋友,在于這些朋友的交往過程中,我的口語表達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對中國文化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與貫徹。當然,也學會了與不同性格的人的交往之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這是必然的,但是,我仍然發現了一些中國人獨有的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征,這應該也算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我發現,中國人特別能忍讓,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忍字當頭”“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好漢不吃眼前虧”等等這些古語,都是一些很真摯的勸告,是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積淀下來的處事之道,我們應該多學習,多領悟。

還有一點是,中國人特別謙虛,這是世界公認的。但是,在這個新興的時代,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表現出非常自信的一面,有很多人總是自以為比別人聰明,而且不習慣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或建議,這都是現在一些中國人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文化現象,我想這應該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日趨舉足輕重有關系吧。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范文第6篇

對聯是我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它短小精干,使用方便、靈活,其中有不少對聯用法奇特,令人稱妙。

硯盒上的對聯

我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友人送給他一個用紫檀木制成的硯盒。盒蓋兩側刻有一副對聯:

柳泉釀才,才才狐鬼寄真情;

文章增命,命命丹心留人間。

對聯巧妙地概括了蒲松齡作品的藝術特點,高度頌揚了他為寫不朽之作《聊齋志異》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

床單上的對聯

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于1925年創辦民生公司,對發展民航運輸事業,支援抗日戰爭起了很大作用。為了激發全體職工的愛國熱情,公司在每個職工的床單上印上一副對聯:

作息均有人群至樂;

夢寐毋忘國家大難。

1985年盧氏后裔重建民生公司,并將上聯文中的“大難”改為“艱難”書寫出來,掛在公司辦公室,以表達為建設偉大祖國的意志和決心。

火車上的對聯

1936年修通廣州至武昌鐵路時,在火車頭上掛著一副對聯:

花事年年,為問嶺表白云,寒梅開未;

車輪滾滾,指點漢陽紅樹,流水依然。

上聯寫廣州的“十月先開嶺上梅”的詩意,下聯用詠武昌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詩句意境,把廣州、武昌用寫景方式相連,構思十分奇巧,耐人尋味。

算盤上的對聯

在臺灣,盡管計算機、計算器比較普及,但作為中華文化遺產的算盤仍備受推崇。

在臺南市城隍廟里,陳列著兩架大算盤。其中一架長2.78米,15檔,制造于1937年。上面有副獨特的算盤對聯:

善惡全是人自作;

是非算定法難容。

聯語寓意深刻,中肯恰切,讀過此聯,無不合掌稱好。

頭發上的對聯

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微雕家沈為眾于1978年4月在頭發絲上刻下一副對聯:

黑發若知勤好學;

白發更覺讀書甜。

上聯刻在一根黑發上,下聯刻在一根白發上,聯語意境相扣連。

同時,開創了在頭發上并列刻字兩行的先例。

茶葉盒上的對聯

馳名海內外的四川名茶——蒙山茶的茶葉盒上的一副對聯:

揚子江中水;

豪頂山上茶。

這是直接從白樂天的茶詩中“截取”過來的,不僅對仗奇巧,主題突出,而且詩情畫意,了無雕鑿之痕的名茶聯。用來作茶葉盒上的對聯,更顯古色古香,賞心悅目,頓添茶興。

香煙盒上的對聯

貴州青松卷煙廠生產的“天臺巧”牌香煙盒上的對聯:

云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

月照臺前,臺中勝景臺上觀。

此聯巧妙地嵌入“天臺”兩字,自然貼切,情景交融,可謂匠心獨具,讀來意趣盎然。

名酒盒上的對聯

山西杏花村汾酒廠的商標,包裝盒上均有一副對聯:

隔壁千家醉;

開缸十里香。

聯中雖然沒有“酒”宇,但憑此聯便知必是佳釀,以至不少買主甚至把“酒標”集藏起來,廣告親友。

衛生香盒上的對聯

河南某制香廠生產的“仲景牌”衛生香的包裝盒上有廠長撰寫的一副對聯:

馨香飄四海,日月呈吉祥;

香煙沖九霄,乾坤滿瑞氣。

此聯對仗工整,用語凝練,不失為一副佳作。

郵票上的對聯

郵票上對聯較多,這里僅舉一例。

1984年8月27日發行《吳昌碩作品選》郵票上有吳昌碩大師撰并篆刻的對聯:

金石樂;

書畫緣。

將傳統的對聯藝術移植于方寸之中,相映生輝,同樣受到廣大集郵愛好者的歡迎。

月餅盒上的對聯

澳大利亞有一家華人糕餅店,每到中秋佳節在制作的月餅盒上印制上一副對聯:

五嶺南來,珠海最宜明月夜;

層樓北望,白云猶是漢時秋。

此聯巧妙地嵌入我國華南地區的幾處山水名勝,托物寄情,使思鄉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掛歷上的對聯

1997年出版發行的《耘石齋奇石藏品選》掛歷,每一幅月歷上都有配石聯,如題壽龜石聯云:

壽比青山永;

福如綠水長。

此聯寥寥10個字,讀后使人甚感盛世國泰民安,年豐人壽,生活幸福,可謂字字珠璣。

名片上的對聯

有“聯壇十老”之一美稱的趙云峰先生,他的名片有這樣一副對聯:

半枝禿筆能扛鼎;

一片丹心不染塵。

聯若其人,十分準確地反映了趙先生德藝雙馨的品格。

賀卡上的對聯

天津楹聯研究會會長閆復興曾在鼠年的賀卡上撰寫了副對聯:

創作豐收筆應手;

生活多彩事從心。

此聯言簡意賅,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祝愿。

筷子上的對聯

六朝古都金陵秦淮河上的“秦淮人家”酒店的筷子上,精致地鏤刻有一副對聯:

都是主人,且領略六朝煙火;

暫留過客,莫辜負九曲風光。

上一篇:執法辦案經驗交流范文下一篇:職工書屋申請材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