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

2023-09-16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1篇

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統籌規劃和建設基礎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堅持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并重,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推進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強公共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圖書館建設,進一步推動免費開放。

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優

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要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將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統一的整體,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特別要在文化設施布局、文化經費投入、文化活動安排、文化產品生產等方面,向農村地區傾斜,遏止城鄉文化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要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形成人人享受文化成果,人人參與文化活動的良好文化氛圍。要通過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方式,豐富服務內容,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制定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動,以品牌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凝聚力帶動和促進群眾參與文化活動。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2篇

儒學的這種地位是歷史形成的,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在社會的大**中通過對三代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遺產進行反思,認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詮釋而形成的思想學說體系??鬃犹岢?ldquo;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學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成為中國原典的保存者和當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鬃臃浅W⒅貙嵉乜疾?,堅持“察知征信”與“因革損益”的原則,使儒學又具備審慎的因時制變的品格,在中國處在第一次社會形態大變革的時代,儒學應運而生,突出了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保存、延續和發展的歷史必然。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單一民族觀念和思想體系時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勵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同時又以“近者悅,遠者來”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博大胸懷,倡導民族和睦,友好相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鞏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學長期以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堅持的是一種對儒學的信仰和依賴。儒學提倡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華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種積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認同的凝聚力,起著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學避免了狹隘民族性的特點,為它走向世界,形成東亞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礎。

在先秦,處于私學地位的原典儒學,為它的長遠發展奠了基。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始成為官學,兩漢時基本完成了對先秦以來道、墨、名、法、陰陽之學的綜合吸收,擴大了學術包容的范圍而成為文化的宗主。雖兩千余年其形成屢經變換,但總的方向是強化封建統治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3篇

張立業

(連云港市連云區文化館 222042)

摘 要: 從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繪畫藝術兩方面分析中國古代藝術的抒情性特征, 可以看出寫意是中國藝術的核心, 注重內心世界的表現是中國歷代藝術審美觀念的最大特點; 書法創作要求把線條、內容、字體、造型、神采以及內在情感聯系起來, 傳統文人畫追求寫意傳神、追求神似; 中國古代藝術的美學追求是在中國傳統哲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 經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關鍵詞: 古代藝術; 審美觀念; 書法藝術; 文人畫

中國古代藝術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 中國人在

美學上, 獨立于其他文化 特別是希臘 (西方 )文

化 之外, 開創了另一個體系。寫意是中國藝術

的核心, 是中國美學特有的概念。寫意是 情動形言 , 是 感于物而動 。以情觀物, 以情動人, 從而達到心物交融、主客一體的境界。這種反映不追求客觀的逼真性, 而強調 慷慨以使才, 磊落以任氣 , 強調 取會風騷之意 , 強調 風力 、 風骨等等[ 1] ( P476 - 477) , 總之是強調主觀、主體。作品的高下, 不看其中有多少客觀性, 而是看有多少主體性, 這是濃烈的以人為中心的藝術體系。

一、注重內心世界的表現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顯著特點

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特征, 集中體現在歷經歷史長河千年的大浪淘沙, 最終沉淀下來的精華上??v觀中國千年的文化藝術, 至今仍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是 風 、 騷 、唐詩、宋詞、元曲, 是書法、繪畫、民族舞蹈、民族音樂, 是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 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王羲之、張旭、懷素, 是顧愷之、吳道子、梁楷、石濤, 等等。這些藝術作品和藝術創作所表現出來的共同而鮮明

的特征是注重內心世界情感的表現。

中國藝術, 強調用境界說話。先秦的典籍 尚書 堯典 就說到: 詩言志, 歌詠言。 毛詩序進一步說: 詩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 發言為詩,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所謂 志 , 就是詩人內心的情感。中國歷代的文學作品都十分重視言志抒情, 是中國抒情藝術之主導。在繪畫方面, 從唐宋以來, 就提出了不能只求形似而要神似。不似則欺世, 太似則媚俗! 音樂方面則提出了要與人心靈相通的要求, 不能只求節奏, 而重在旋律, 能與心靈共振的旋律! 樂記 云: 德者, 性之端也, 樂者, 德之華也; 金石絲竹, 樂之器也。詩, 言其志者也; 歌, 詠其聲也; 舞, 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樂器從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 氣盛而化神, 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書法則達到了超常的高度, 看似簡單的幾筆, 能貫注一個人的全部精神氣韻在內。至于壁畫, 在中國古代雖被看作是雕蟲小技的畫匠們所為, 但也創作出了敦煌飛天那種超凡脫俗、形神兼備的神力的人! 中國傳統

93 的藝術作品不僅是人文精神的表達和渲染, 也是達到人性升華的手段。

本文僅從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之書法、繪畫藝術窺見中國傳統審美觀念傳神寫意之特征。

(一 )書法藝術的表現

中國漢字書寫方法之所以能成為獨特的藝術形態, 除其源起于象形外, 更重要的在于書寫者在運用毛筆進行書寫的過程中融入了意志情感。書法創作要求把線條、內容、字體、造型、神采以及內在情感聯系起來。

書法的線條是舍貌取神的線條, 若飛若動, 若往若來, 富有動勢, 充滿旋律, 并以用墨濃淡的變化、結體章法的安排, 寓動于靜, 化靜為動, 彰顯個性。如水平線使人感到廣闊、平靜; 垂直線使人感到挺拔、升騰; 曲線使人感到柔和、流動; 斜線使人感到危急、險峻, 等等。書法家正是利用這些線條的表現力并通過筆墨技巧來表現各種意境和情趣, 從而引起欣賞者產生相應的情感。

書法作品中相同的內容采用不同字體書寫所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因為不同字體的造型所顯現的美感不一樣。商代甲骨文線條細硬, 傳達出一種古樸之美; 商周時期的金文則趨于豐滿; 秦代的小篆圓轉流暢, 結構嚴謹對稱, 字體圓轉舒展, 表現出圓筆曲線美; 一波三折是秦漢時期隸書的重要特征, 既莊重又活潑, 表現的是波狀線美;東漢晚期楷書筆畫豐厚美觀, 字形方正工整, 盛唐顏真卿把初唐硬瘦的楷書變為豐滿雄偉的楷書,后來的柳公權則使字體顯示出剛勁的骨力; 東晉王羲之的 蘭亭序 , 被譽為 天下第一行書 , 字體剛勁秀美流暢, 神逸思超; 草書, 特別是盛唐狂草, 張旭一派, 把中國書法藝術的寫意性, 發揮到極致。草書, 特別是狂草的線條飛舞, 筆畫相連,生動而有氣勢, 能盡情抒發書法家的感情, 體現書法家的性格, 表現的是一種飛動的美。如用草書書寫 神逸思超 能表現出飛動、磅礴之氣, 用楷書則表現不出此韻味; 而用顏體楷書書寫 穩如泰

是恰到好處的, 用草書則無法使其 穩 住。書法藝術是客觀世界形體美和動態美的反

映, 處處滲透著書法家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相對于文學、音樂藝術, 書法藝術的抒情性是比較含蓄的, 因為書法藝術的造型不是對思維和感情體驗的直接展示。除借助線條、字體外, 書法家的情感多在 書勢 中抒發, 即在筆墨運行中展示內心情懷。書法家憑借深厚的功底, 運用得心應手的 氣勢 在造型、結體、布局方面充分表現自己的

心境、感情、性格和藝術追求, 表現出書法藝術的精神內涵。

書法風格深受書家個性影響, 風格就是書家的精神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或流露。人的性格有剛柔之別, 含露之分, 表現在書法的線墨中便會有剛強、骨力、雄渾與優美、典雅、飄逸之別。唐代孫過庭就從書法線條的變化中, 看到了 心 的不同:雖學宗一家, 而變成多體, 莫不隨其性欲, 便以為姿: 質直者則徑廷不遒; 剛狠者又掘強無潤; 矜斂者弊于拘束; 脫易者失于規矩; 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 狐疑者溺于滯澀; 遲重者終于蹇鈍; 輕瑣者染于俗吏。 [ 2 ] ( P113) 狂草張旭為人灑脫不羈, 豁達豪放, 嗜好飲酒, 揮毫落筆如云煙 , 人稱 張顛 , 故其草書被稱為 狂草 。顏真卿秉性正直, 篤實純厚, 有正義感, 從不阿于權貴, 屈意媚上, 以義烈名于時, 故其楷書莊嚴正大, 樸拙雄渾,大氣磅礴。

除受性格影響外, 書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常受情緒影響。即使是同一位書家, 在不同心境下,其書法作品所顯示的特征是不同的。呂鳳子先生說過: 凡屬表示愉快感情的線條, 無論其狀是方、圓、粗、細, 其跡是燥、濕、濃、淡, 總是一往流利, 不作頓挫, 轉折而不露圭角的。凡屬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線條, 就一往停頓, 呈現一種艱澀狀態, 停頓過甚的就顯示焦灼和憂郁感。有時縱筆如 風趨電疾 ,

如 兔起鶻落 , 縱橫揮斫, 鋒芒畢露, 就構成表示某種激情或熱愛、或絕忿的線條。[3] ( P4)

( 二 )繪畫藝術的表現

中國畫的本質是抒情的, 其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種情態: 以形傳神、托物比興、不似似之。

早在四世紀, 漢代人物畫家顧愷之就強調 悟對之通神 、以形寫神 、傳神之趨 , 以及 傳神寫照, 正在阿堵中 ; 五世紀南朝人物畫家謝赫論繪畫 六法 以 氣韻生動 為第一位。這說明中國畫家很早就明確認識到繪畫藝術的主要要求不在于模仿自然, 而應著重表現對象的 神 。唐代畫家張彥遠提出 人物有生氣之可狀, 須神韻而后全, 若氣韻不周, 空陳形似, 筆力未遒, 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 張旭的 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 成為中國畫的美學原則。他們都強調在主客觀統一的基礎上的主觀表現。宋代蘇軾的 隨物賦形 說認為, 形式決定于客觀存在的事物, 藝術不但要寫出事物的常形與變形, 即形象, 還要寫出事物的神情、生氣, 即本質的某些方面, 而且體物往往與 寫 即表達高尚、有社會意義的思想有著聯

94 系。[4] ( P285) 到了元代, 人文山水畫正式確立后, 文人畫家特別突出主觀意興, 主張直接抒寫畫家的性靈、情趣和思想。倪瓚在 答張仲藻書 中說:仆之所謂畫者, 不過逸筆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娛耳。 在 題自畫墨竹 中寫道: 余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 豈復較其似與非, 葉之繁與疏, 枝之斜與直哉! 明清之際畫家石濤更是以 不似似之 的畫論, 進一步拋棄形似, 將中國畫重神寫意的美學思想發展到了頂峰。

以形傳神, 重在把握對象的 神 。在人物畫中, 神 指所畫人物的精神、個性; 在山水畫中指一種美的境界、季節氣候特征; 在花鳥畫中指對象的形態特點和動人的意趣。事物的外形是 神 的依附, 因而首先必須形似。蘇軾在 書吳道子畫后 評道: 道子畫人物, 如以燈取影, 逆來順往, 旁見側出, 橫斜平直, 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數, 不差毫末。 高度評價了吳道子人物畫精細到 與自然之數 不差毫末 的程度。唐代畫馬大師韓斡以萬匹廄馬為師; 明末清初的石濤也很重視藝術表現對象的客觀性, 強調 搜盡奇峰打草稿 。但不管是 以燈取影 、或是 以馬為師 、還是 搜盡奇峰 , 其目的都不在寫生, 而是通過大量的觀察, 鉆研并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通過萬匹駿馬各具形態的活躍動態, 以體現動物的蓬勃生機; 通過觀察、研究許許多多的奇峰, 達到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 。以形傳神在人物畫中得到最鮮明的表現。戰國楚帛畫, 宮廷藝術, 是細筆小寫意。但至西漢, 已能得其 大貌 了, 看 洛陽西漢墓壁畫 , 運筆放縱, 輪廓粗具, 情味盎然, 已經儼然大寫意了。不管是東晉顧愷之的 秀骨清容 , 還是唐代閻立本精致的線勾畫法、吳道子的雄渾奔放的 疏體 畫風、周昉工整艷麗的畫風, 還是五代、兩宋充滿現實性的社會生活畫卷, 都重視以形傳神。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圖 , 更是塑造了世界繪畫史上稀有的形象, 是中國畫寫意傳神、追求神似的典型作品。

托物比興, 即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此類畫作的構思、構圖常要求含蓄而又鮮明地表現內容并突出主體, 一般除與主題、情節有關的必要點綴物或陪襯外, 大多不畫背景, 不要任何多余的東西,畫面留有較多的空白, 給讀畫者留下更多想象、理解的空間。如由明入清的明宗室后裔八大山人的魚鳥圖 , 畫面惟一石二魚三鳥, 其余皆空白。一石橫空突兀斜出, 使人感覺岌岌可危; 二魚形態僵直呆板, 一來一往, 形同陌路, 眼睛卻栩栩傳神, 作白眼望青天 狀; 石上三鳥, 或白眼望天, 孤傲無

比, 或收頸俯視, 不理不睬, 或縮頭閉眼, 不理世態??瞻字幖幢硭煜噙B, 但卻沒有自由寬闊之感, 而是冷氣逼人, 令人不寒而栗。這正是明室遺民的心態之寫照。鄭板橋慨嘆曰: 橫涂豎抹千千幅, 墨點無多淚點多。 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要求畫家畫花鳥, 也要借物抒情, 追求意旨和情趣?;ɑ?、鳥獸、魚蟲、竹石、瓜果均為花鳥畫的題材范圍。文人畫花鳥主要運用 比 興 手法, 借以表現自己的 君子之風 和 隱逸 之趣, 追求詩意和書卷氣 的表達。如文人偏愛松, 因 歲寒知松柏而后凋 ; 文人偏愛竹, 因 未曾出土先有節 ; 文人偏愛梅, 因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中國民間年畫中花鳥形象也都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如蓮花與魚 意味著 年年有余 、青松與白鶴 意味著 松鶴延年 , 等等, 抒發的是平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不似似之, 就是要超出一般表面的形似, 表現與畫家的感情性格相一致的事物的內在特征, 從而達到情景交融。文人山水畫在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中國古代畫家是由具有高尚品格和學識的文人兼畫家組成的群體, 他們 文翰之余 借繪畫 聊寫胸中之逸氣 , 表現出文人畫家對自然萬物和人生社會的充分關注。[5 ] 他們能詩善文, 意趣高雅, 講求 比 興 之法以借物抒情, 強調繪畫是主觀情感的抒發, 而這種情感又多強調 超然物外 , 因此, 物象景觀變成了情感載體, 以情結境、以境構景成為創作中的重要傾向。文人畫的顯著特征是強調抒發主觀意興和追求筆墨情趣。文人畫審美意識的形成取決于文人們觀照自然的態度。受中國傳統文化老莊哲學思想的影響, 文人畫家大都寄情于田園情趣或自然山林。因此, 自隋代展子虔的 游春圖 后, 中國真正的山水畫誕生了, 并成為文人畫家的鐘愛, 逐漸占據了中國畫的主流地位。

傳統文人畫對于形的認識不是純客觀的、直觀的形體感覺, 而是移入了畫家的主觀意識、思想感情, 并且經過審美認識和藝術改造的形體感覺。畫家是用自己的心靈去觀照自然, 在靜觀寂照中達到天人合

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胸有成竹 , 然后 以意為之 。這樣, 畫家表現出的就不僅僅是物象的形神, 同時也是自己心中的意象。因而, 中國古代藝術, 中國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是創設高妙意境。所謂 意 , 就是 情 與 理 的統一; 所謂境 , 就是 形 與 神 的統一。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關系中, 就形成了 意

95

境 。元代畫家倪贊的平遠山水之所以能夠寫出太湖景色的精神特質, 達到形似和神似的統一, 是他幾十年創作實踐的結果。他晚年隱居太湖之濱, 其情感是安靜恬淡的, 其所作的山水畫也實在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環境: 清遠秀麗而恬靜。倪瓚愛好大自然, 沉浸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中, 他的主觀情趣和客觀景物得到了統一, 因此他的繪畫就達到了情景交融, 塑造出了平淡天真的意境。

二、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對傳統審美觀念的鑄就

中國古代藝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藝術的美學追求是在中國傳統哲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 經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其漫長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強調天人合一, 注重融會貫通、創設高妙意境的美學追求。

從先秦開始, 中國古代的哲人們就一直把天人關系的探討作為構建自己學說的必不可少的任務和內容。在這種探討過程中, 逐步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宇宙觀念和人生境界。人生問題和人生境界是中國古代哲學探討的一項重要內容, 但各家在探討人生問題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它從不同的角度共同熔鑄了中國藝術的的獨特審美情趣。道家哲學思想對藝術家的人生觀的影響尤為突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首先是對現實人生的一種超越。在道家看來, 現實社會是違反自然、桎梏人生的污濁世界。在批判異化的現實人生的基礎上, 道家肯定個體生命的意義, 主張高揚個體生命的價值, 反對用群體來淹沒個體, 反對用仁義道德、綱常名教扼殺個體生命, 主張把個體的自然存 體現抒情特征的大寫意作品, 李白、蘇軾、石濤、鄭

板橋 是也。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 主觀情感的抒發不只是

概念的理性闡述, 而是須尋求客觀外物來表現的。在 天人合一 哲學思想的指導下, 中國傳統藝術講究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中尋找美, 表現自然之美與表現社會之美是一致的, 寫自然就是寫人生, 物我交融為一。最自然的也就是最美的, 合乎自然之道, 素樸自然、恬淡無為是人生的最高審美標準和審美境界??鬃诱f 智者樂水, 仁者樂山 。中國人從山水中感受到智慧和仁德, 抒寫山水, 即是抒寫智慧與仁德。古代畫家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悟性, 借助山水而味于道。因此, 藝術家在表現山水時, 往往進入物我兩忘、物我為一的境界, 精神與山水合一, 從而創設高妙意境。中國古代的畫家們之所以選擇花和鳥構成一個持續千年的獨立畫種, 無疑也是來自 天人合一 的哲理, 自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創造性資源, 藝術家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對接, 物我一體 、 心境兩忘 、 得意忘象 , 使 生命 得以延伸。中國書法捕捉萬物的靈光動態, 使筆底氣通血暢, 充滿盎然生機。這是源于道家的 道法自然 說, 也是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在書法上的體現。 九勢 中曰: 夫書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陰生焉; 陰陽既生, 形勢出矣。藏頭護尾, 力在字中下筆用力, 肌膚之麗。故曰: 勢來不可止, 勢去不遏。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 這是中國古代評價藝術水平高下的一條重要的原則。與道 相對的是 器 , 指各種派生的、有形的或具

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 追求自然、自由。儒家在對人生境的追求上著重人生的責任道義和道德的修養, 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以天下國家為已任。達則兼治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是藝術家們情感表達的具體化, 藝術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情感的質量。中國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是以儒家為基礎的, 但在不得志的情況下, 他們往往歸皈道、佛, 追求個性的張揚, 追求精神的自由, 從而創作出最能

參考文獻:

體的事物。中國藝術向來重道輕器, 即重 神似 , 而輕 形似 。重 神似 其實便是中國美學靈魂 重視抒發情感的特征的體現。抒情寫意的美學特色是中華傳統藝術的內核, 是值得我們去繼承的; 當然, 藝術是時代的產物, 中華傳統藝術所抒之情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人墨客之情, 有著時代的局限性, 因此我們在借鑒的同時更要注重創新, 與時俱進地創造出具有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代特征的全新作品來。

[ 1] 韓玉濤. 寫意 中國美學之靈魂 [ M ].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8. [ 2] 朱建新. 孫過廷書譜箋證 [M ].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 3] 呂鳳子. 中國畫法研究 [M ].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1. 蔣孔陽. 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 [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4] 1981. 蔡松立. 文人畫的審美情趣和形式意味 [ J]. 山東社會科學, [ 5] 2006, ( 6) .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4篇

中原地區的婚俗文化,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深深扎根于國人的社會生活之中。

由于受歷史文化、地理位臵的影響,從古時起,中原地區婚俗就十分注重傳統。青年男女的終身大事多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朝時制定的“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婚姻六禮”,幾千年來一直是新人結婚時遵行的參考準則。貼喜字、坐花轎、拜天地、鬧洞房等由中原地區起始的傳統儀禮,流傳至今,趨向全國,展現出一幅幅鮮活生動的風情畫卷。歷經朝代更迭和風俗流變,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中原地區,一些繁瑣、低俗的禮儀逐漸被革棄。

時下,中原婚俗文化處于不斷的演進變異之中,婚慶市場日漸繁榮,婚禮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許多現代年輕人已經把婚禮演變成彰顯個性的平臺,挖空心思,選擇一種獨特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諸如“自行車婚禮”“水下婚禮”“熱氣球婚禮”“馬車婚禮”“公交婚禮”“冰上婚禮”“游艇婚禮”“蹦極婚禮”等名目各異的婚禮方式,令人眼花繚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此同時,雖然部分傳統禮儀已漸漸省略,但一些陳舊而有趣的婚禮習俗仍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在一個個“花轎婚禮”“馬車婚禮”“窯洞婚禮”上,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原地區舊時婚俗的古樸和傳統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于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

結婚禮俗

一、提親。親朋好友根據兩家家庭及子女情況,認為門當戶對,即可說親。(其實,門當戶對,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雙方家境、文化背景相似或互補,有益于新人將來生活。并非完全封建因素)

二、相親。男女雙方沒有什么異義后,可約時間讓雙方家長及子女見面。農村多在男方家庭,城鎮多選公共場所。男方備茶飯相迎。寒暄后,雙方家長避開,男女雙方單獨交談。如男方同意,備紅包一個,有現金200元以上,取雙數,交女方。女方同意則收下。農村尚有奉雞蛋茶的習俗。男方家長(為媽媽),煮荷包蛋一碗,放白糖或蜂蜜,由男方轉呈女子,女子若同意,就喝下。若吃飯,主食應吃面條,以示拉扯成親之意。

三、定親,換表記?;Q男女年庚,即生辰八字。男方送定親禮。衣服若干套,首飾若干,現金若干。省事的,干脆全部現金,然后,讓男女雙方或在男方長輩陪同下,到商場選購。定親時,男方到女方家做客。

四、日常禮俗。定親后,男女雙方經常走動。但春節時,男方需在春節前,向女方家送禮,即串親戚。主要有肉、饅頭。講究的,女方家長還給男方壓歲錢。

五、送好。也就是商定結婚時間。結婚前,男方備辦好結婚禮物,送女方家,正式確定結婚的日期,商定結婚的規格。送聘金,這是一筆最大的開支。一般結婚時,男方備好新房,女方陪嫁多為家俱、電視、摩托等常用生活用品。女方開始準備結婚用品。如被褥,需要新棉花、新表新里,請年高有德有兒女的賢惠女性鄉鄰,用紅色棉線,雙線縫紉。被角放臵少許帶籽棉花。含義是早生貴子,夫婦白頭偕老及喜慶吉祥。

六、結婚。這是最隆重的禮節了。前一天晚上,男方把嫁衣、首飾送女方家,最后商定婚禮細節。該晚上,男方休息時,需找幾個男性兒童陪睡,叫壓床,以示早生男子。結婚當日,女方穿紅色嫁衣(不得穿半截衣服,如內衣類),懷揣銅鏡與大蔥(離娘蔥)、柏枝(白頭到老)、上衣的下擺,綴100新縫衣針,穿綠色鞋子(該鞋永遠不許穿回娘家),有兒女雙全、賢孝有德、且屬相不犯沖的女性做嫁娘(送親客)相陪。男方持里脊肉(至少帶2根帶肋骨,名為禮條或離娘肉)、饅頭等禮物迎親,坐席,外有司儀放炮催妝三次。拜過女方祖宗、長親后,手持紅包(內有銅錢,今多為硬幣、石灰。路上,遇十字路口、橋或其他迎親車時拋擲,以辟邪),與男方,男方娶客(與嫁客同)以還有押轎男童二人(多為至親子弟)、送飯人(視女方鄉鄰多少而定,一般三五十人為常事。上車赴男方家。帶嫁妝(棉被、沙發、電視、冰箱、車輛等時尚用具及全套床上用品,包括臉盆、盆架等生活用品。還有帶根須的綠色青菜四種(以示四季常親之意、不斷親、不斷根,如菠菜、青蔥、芫荽、生菜等)。下車時,由男方長親送紅包或禮品,接新娘下車。紅包或禮品中,其中有一塊是發酵好的面團,意味著發家致富。

一般在好時(吉祥時辰)前到男方家行禮。到男方家行禮時,即有兒童搶新娘撒出的糖果、搶新娘衣上針等習俗(以示吉利)。新娘邁芝麻桿與柏樹燃的火,以示不得帶進邪祟。行禮,拜天地、長親、對拜,長親以裝現金或貴重禮物的紅包回禮。不少地方,在這個時間,用難以洗去的顏色涂抹公公婆婆臉上,以示取鬧。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桿挑去去蓋頭,眾人相看新娘。然后,洗臉,由小姑(婆家妹端洗臉水一盆,內臵硬幣若干,新娘象征性濕手,摸取摸取硬幣,然后,封紅包一個給小姑,以示謝意。用飯(與新郎食用一起從娘家帶回的烙油饃、丸子類。新式的,是男方備席,迎親客與送親客陪新娘吃飯)。飯時,新郎依次向女方所有在場親人(送親客、壓轎孩子、送飯人敬酒。飯后,男方封紅包給女方送親客、押轎孩、送飯人,押轎孩紅包稍重。女方諸親返回。男方鬧房正式開始。新娘需不時拿出糖果分發眾人。中間還有開箱看嫁妝環節。男方長輩應依箱內陪嫁金額,加倍給予新娘。到晚上,鬧房人離開后,由婆婆鋪床(意為父母為兒子媳婦安臵好家庭了),年高有德的女性長親(也有的是司儀)撒帳。撒帳用品有,紅棗、花生、桂元、五谷等,邊撒邊說吉祥語。枕頭內裝有紅棗、花生、桂元、五谷等,寓意是早生貴子。新人入睡,由一兩個10歲以下兒童陪床。窗外多有聽房的人。且新婚三日,長幼無序,皆可鬧房。第二天一早,新娘應做飯,端給雙親食用,以示孝敬。飯后,新娘奉上給婆家近親的衣服(一套)、鞋子。至親是衣服和鞋子,稍遠,像哥嫂姐弟妹全是鞋子。收到禮物后,以紅包(現金或禮物)還禮。舊時,女孩在娘家,單是做的千層底納花鞋子,往往一包袱。做鞋,成了送好后的頭等大事。今天多為買的。然后由長親陪同,上墳祭祖。返回后,由長親陪同,到鄉鄰家拜會,鄉鄰均有紅包還禮,多少視親疏而定。

第三天,回門。新郎新娘持四種綠色蔬菜、禮饃(即一個一斤以上的大蒸饃,上面裝飾紅色喜慶點飾),順結婚時原路,返回娘家。娘家備酒菜相待。新郎官須在上食品的托盤上放紅包,以示感謝大廚),仍有大廚把飯菜做得奇咸、奇辣、怪味以捉弄新郎,同時,陪酒的人,多以讓新郎喝醉為目的進行敬酒。夫婦離開時,四色菜各留少許,30個大禮饃原封不動,帶回家。此時,新郎官須做賊一次,“偷走”岳父家帶嘴器物一件(茶具、茶壺、酒壺等,寓意是,要生一個帶把的來,即生兒子) 至此,結婚儀式大致結束。整個結婚行禮過程中,無論在女方、男方上禮人員,均忌諱婚姻不順利的人、與新人屬相不合的人、穿戴白色服飾的人、剛剛有過喪事的人、家有產婦或流產者。辦喜事時,男方女方均設酒席以待來賓,中午不得吃米飯。堂上設禮桌,送禮者皆登記造冊,這是將來還禮的依據。上書:“恭賀新禧”、“XXX禮洋若干、禮物(品名)若干”字樣。在禮物上用紅紙貼名標注。所有幫忙人員,均以一根紅色布條系于衣上。送禮者可得到紅布一塊,或一尺見方,或三尺,以示回禮與同喜。男方家庭所有門均貼紅色喜慶對聯。家里,大紅雙喜處處貼。同時,在迎親路上,也粘貼方形紅紙引路。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5篇

1、今早 8:30 出發的,考慮了一下覺得應該不會有很多人穿西裝的,而且第一輪面世可以不用那么 正式的,所以只是穿了一件黑色襯衣和夾克就去面試了。

2、到了

前晚收到聯通的面試通知的,今早九點梁秋居會議室:

1、今早8:30出發的,考慮了一下覺得應該不會有很多人穿西裝的,而且第一輪面世可以不用那么

正式的,所以只是穿了一件黑色襯衣和夾克就去面試了。

2、到了梁秋居,就知道錯了,看到幾乎所有的人不是西裝就是套裝。不過當時還沒到9點,人還不

多,工作人員就安排我們在電影廳里面坐著等;一個一個進去面試。

3、因為來得比較早,當時報財會的不超過10個,一會就過來一個工作人員拿著名單點名,然后給我們編號,呵呵,當時誰都不想做第一個,都想等著前人回來講面經。我的名字比較靠前,所以就排在

第四個。

4。等了一下,前面三個家伙真不夠意思,面完直接走了,也不說給我們講講經驗。然后就是我了。

5、財會和市場是共用一個會議室的,里面分了三攤,每攤兩個面試官,一個hr一個專業,我進去以

后的步驟如下:

1)自己關門,這個很重要

2)走到坐位上,先和面試官打招呼問好,然后經其同意后就座

3)當時hr的電腦上沒有我的簡歷,所以他們忙了一下從別處copy來我的簡歷,然后就正式開始了。

4)第一個問題是自我介紹:我就分兩部分分別介紹自己的基本信息,包括專業、年齡、政治面貌。然后用幾組詞句描述了一下自己的特點,或者說與別人不同的地方。這個過程中兩位面試官都很認真

的聽,女的hr同時在電腦上記錄。這個部分大概進行了10分鐘左右(呵呵,是滿漫長的)

5)第二個問題是為什么選擇聯通:先前想過一下,就說了一下對發展空間,培訓機會、激勵機制等

方面的看法。才說道培訓就被打斷問下一個問題

6)問我的專業排名,這個沒什么好吹的,隨便展開說了一下

7)問是否愿意到廣州市以外的地市去工作:像這樣的問題不能回答的太過絕對,我覺得辨正的說會

更好,更像一個畢業生說的那么真實。

8)后面三個問題都是圍繞這是否愿意去其他地市工作,是否愿意從基礎做起來問的,又吹了一番云

云。

中國傳統文化范文第6篇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引《歸去來兮辭》東晉陶淵明

學習傳統文化之心得體會可以陶淵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標題非有嘩眾取寵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學理解的“道”只是倫常道,過去日用而不知,讀傳統文化經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畢業前未接觸或正視過傳統文化,以之為封建迷信,頗為不屑。接觸、學習傳統文化后才知自己屬“無知者無畏”,其實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斷。

何謂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斷,迷失了自己的判斷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謂之武斷,迷信他人謂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結論,對這句哲言耳熟能詳,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實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強詞奪理、武斷、自大、賣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慚愧,能說不是學問,能做才是學問啊。

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原來學就是做。王鳳儀先生亦言此之為“空學沒習”!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想到此不禁驚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諸多不順確實多由此而起。

二、聞“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單身,閑暇時多在辦公室,我此時有家無室,亦多呆在辦公室,故與其交流較多,說是交流,其實應是聽講,因其所講對我多是聞所未聞,其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地理、文學、藝術、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乃至中國的諸子百家均耳熟能詳,何先生所講真若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妙語連珠,正所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罵人都罵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張愛玲“小資的教母,漢奸的姘頭”。

開始時心里盡管很欽佩何先生博學多識,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還發表兩篇國家一級刊物呢,你有嗎?!與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認而已,且因何先生語言犀利,我們曾因此還紅過臉呢,想想真是慚愧!

因為不愿服他,因此在辦公室聊天時故意尋找其語言漏洞,反唇相譏以此撈回面子,然未成功過,比如對同一歷史人物或事件如此點評,幾天后其觀點又截然相反,以之為終于逮到機會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輕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變化無窮,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萬物隨心”、亦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學“道”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通過長期相處,我知其天資聰穎,國學功底更是深厚,方知與其相差太遠,方才對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見我從圖書館借了一堆國學書籍,知道我對國學也有了興趣,就建議我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戰國策、孫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讀懂了《論語別裁》才可去看。雖當時雖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虧當時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論語別裁》(很是慚愧,一年才磕磕絆絆讀完,因為讀讀就犯困,后來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場不夠,就如用100伏的電壓帶220伏的燈泡)。

當然我現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術者末也。德行未立,術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礎的,基礎未穩,大廈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當代諸多發財者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詮釋為“忠恕”,責己為盡忠,責人為用恕,亦如孟子言“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吧,動物也有忠孝節悌,雀困籠中寧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鴉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貧,卻有兒嫌母丑,想想有許多方面我們人類尚不若動物,照圣人所發露人之標準,有很多人雖長著人身、說著人話,但所行卻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閑暇時間不厭其煩給我講了6年,佛說人有四難(生值佛世難、生為人身難、生在中國難、得遇名師難),很是幸運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歲,何先生是我良師,然我卻不夠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們都喜歡說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許是我們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徑,“教”就是找尋到途徑在哪里(當然也包括教會別人)。比如“性”若是山頂,“道”就是通往山頂的路,“教”就是尋找到能上山頂的路。

能有如此認識,感恩王鳳儀先生及其傳人,有機緣拜讀后發現其所倡倫常道與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歸,亦難怪梁冬先生稱其為儒家之惠能。

人道之途徑在哪里?在人之五倫上。除鰥寡孤獨外,人人都有五倫,想象看:任意一人的五倫又有五倫,五倫的五倫又有五倫……

這人人之五倫“事實上而非理論上”將整個世界的人類連結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發現世界上任意兩個人之間都能找到聯系,而且只要為數不多的幾次即可。

我們的祖宗真是太偉大了,因大道至簡,他們將如此復雜的人類社會關系高度總結,化繁為簡為五倫關系: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多種身份:為人子、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為人兄(弟)、為人君(臣)、為人友(朋)。

身份對應著位置,位置對應著責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誠友信,即在其位謀其政,且應“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過猶不及。

上一篇:中隊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政府工作匯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