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術專修生體育教育論文

2022-04-30

本論文主題涵蓋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武術專修生體育教育論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p>

武術專修生體育教育論文 篇1:

新課改背景下聾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摘 要: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途徑:人力資源的開發;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

關鍵詞:課程資源;突破;開發;利用

進入21世紀,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片面的生理學評價轉向身心健康的評價;教學觀念也從“階段性體育”與終結體育向“終身體育”與終身健康的方向轉變。同時,聾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緩,建立符合聾生素質教育要求的“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課程資源體系,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聾校體育教師面前的緊迫任務。

一、聾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于受競技體育、體質教育的影響,聾校體育教學往往片面地將增強學生體質、實現教育目標集中于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課上,體育課程很難突破競技體育的框架,導致體育課程的內容極度單調、貧乏;同時,缺乏對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興趣、愛好、意識和習慣以及進行自覺鍛煉的能力的培養。

如,聾校體育教材所規定的六年級至九年級有關跑、跳、投等基本運動的教學內容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在現有基礎上提高運動成績。另一方面,作為特教學校,在硬件上與普通學校有著很大的差距,教學器材不足,教學場地有限,教學內容相對狹窄,這使得開展聾校體育教學工作顯得更加捉襟見肘,不能更好地開展體育教育、促進聾生身心健康全面的發展。

因此,這就要求聾校的體育課程改革更應符合聾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大力開發校本課程,形成特有的體育品牌。

二、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途徑

積極開發利用體育課程資源是順利實施課程改革的基礎。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具有很大的選擇性,為聾校教師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標準提供了可能。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主要有以下途徑:

(一)人力資源的開發

人力資源是課程改革最重要的資源。要充分開發人力資源,我們必須尊重有體育特長的各種人才,挖掘人的潛能,發揮人的多種作用,使每個人都有展現能力的機會。人力資源的開發,需做好以下幾點:

1.充分挖掘和利用兒童好玩的天性和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自己創造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戲,把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改造成游戲。

2.對于有體育特長的學生,應創造機會和條件使他們的體育特長得以展現。一是在校內組織多種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二是要積極參與校外體育競賽活動。如,我校乒乓球隊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過“南陽市中心城區小學生乒乓球比賽”團體第七名的好成績。

3.聘請校外體育指導員,發揮校外體育指導員的特長、優勢。如:我校從市武術專修校聘請武術教師,不定期到校對學生進行武術指導、訓練,提高學生武術動作的規范與質量。

(二)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

體育場地、器材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增進學生健康的物質保證。然而,聾校的體育器材設施配備、體育場地器材嚴重不足,不能滿足體育教學的需要。因此,體育設施資源的開發,對我們來講更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1.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

體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種功能,我們可以根據器材特點一物多用,來解決器材品種少的問題。例如:跳繩可以做繩操、斗智拉繩、三人角力、夾拋繩等;接力棒可以用作接力跑的傳接器材,也可用作啞鈴操的手持器材;實心球可用來投擲,也可用作負重物、障礙物、標志物,還可用來打保齡球。只要轉換視角和思維方式,就可開發出常用器材的許多新功能。

2.制作簡易器材

學??梢越Y合本校實際,制作簡易器材,改善教學條件。利用廢舊物解決器材的短缺,改善教學條件,是一個“量材錄用”、因陋就簡的積極辦法。例如:用廢舊的鐵锨桿、鋤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廢舊足球、棉紗和沙子等制作實心球,用廢舊的棕墊、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塊制作起跑器,用樹樁制作“山羊”。

3.改造場地器材,提高場地利用價值

把學校的場地器材改造成適合聾生活動的場地器材,打破場地器材規格限制,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和興趣出發,重新對學校場地器材進行規劃、設計,以滿足學生體育活動的需要。例如:降低籃球架高度、縮小足球門、縮小運動場地等。

(三)課外和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

1.課外體育資源的開發

過去我們只把體育課上學習的教材內容視為課程內容?,F在,我們應當把課外活動也作為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學??梢园颜n間操時間延長到20~30分鐘,開展大課間體育鍛煉活動,改變課前和課間只做廣播操的單一內容,增加防治脊柱側彎操、眼保健操、民間體育、新興運動活動、游戲活動等內容。

2.校外體育資源的開發

校外體育資源包括:家庭體育活動;社區體育活動和競賽;區縣鎮的體育活動和競賽;節假日體育活動和競賽。如:元旦長跑,春節的秧歌,清明節的踏青郊游、放風箏,重陽節的登高等。

總之,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體育課程資源,優化課程結構,突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增加課程的適應性和開放性,更好地適應聾校體育教育的需求,是每個體育教師應當關注并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凱.試析拓展訓練應用于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價值[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3).

[2]邵偉德,李啟迪,劉忠武.運動技術教學原理構建[J].體育學刊,2013(2).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作者:李海

武術專修生體育教育論文 篇2:

學校武術教育“回歸”中國化的思考

【摘 要】從一名武術專業運動員到中學武術教師,從武術普修到武術專修,以中學武術課堂的教育教學為起點,通過文獻資料法、分析法以及結合自身教育教學中的思考與反思,回顧了學校武術教育史,分析了學校體育與學校武術發展的現狀及面對的問題,啟示著我們回到學校武術教育的最初狀態去考察其本質特征和教育價值,在論述中國武術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武術教育回歸中國化的理論預設。表明: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現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武術繼承、弘揚和發展,必須強化武術教育在教育整個過程中的“中國化的必須性”。

【關鍵詞】學校武術 教育教學 回歸 中國化

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武術從鄉野僻壤走進了學校,拉開了現代武術教育的帷幕。武術作為身體教育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認可、社會所重視,除了其表層的強身健體、磨煉意志的基本功能外,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的功能更是其他運動形式所無法比擬的。也正因如此,武術歷來被納入到學校教育的體系,作為身體教育的重要手段來實施。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關注其在學校教育中的生存狀態,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武術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而機械地套用西方體育的評價體系作為評價武術的唯一標準,被簡化為單純的身體運動,文化內涵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后完全等同于西方體育。而事實上,作為身體文化教育的武術是集實踐和理論于一體的獨立知識體系,武術就是武術,它不需要西方體育化,它本身就應該是一門學科。學校武術教育正在被形式化——有大綱規定,有教學內容,有教學計劃,但無人教,無人學,甚至一些學校取消了武術課,不少學校中武術教學名存實亡。近百年的學校武術為何得不到重視甚至被削減,在這普遍而又嚴峻的事實面前,很多問題引起我們的深思,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此時也顯得尤為必要。

一、學校武術教育的歷史

1、學校武術教育的形成與衰退

學校武術教育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100~1600 年的夏王朝,作為遠古的教育機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尤其是殷商時代出現的相當于現代學校的專門教育機構“序”,以及西周的“庠”都已將身體教育的形式——武術教育,納入到了正軌的國家教育體系中。西周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基本內容的“國學”教育體系中,“射”與“御”完全屬于早期學校武術教育的內容。此外我們也應看到,當時的武術教育中已開始滲透除單一的軍事訓練以外的教育觀念,例如,貫穿道德禮儀觀念和規則的射箭活動——“禮射”、將肢體的舞動與思想感情相互交融的“武舞”,一定程度上已經證明,武術教育并非簡單的傳授技術、技能的教育手段,它是通過身體運動的形式,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近代學校武術教育的衰退起始于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前后,“武舉制”的廢止是造成當時武術教育滑落的導火索。兩次鴉片戰爭及中日甲午戰爭的接連挫敗,使得清政府開始反思當時的軍事教育制度,并向西方謀求救國之“良藥”。光緒二十四年(公元 1898 年),維新變法代表人物康有為提出了廢止武舉制的主張,奏請“立下明詔,停止弓、刀、步、石之武試及旗兵習弓矢者,并廣設武備學堂?!惫饩w二十七年(1901 年),清廷下令停止武科。廢止“武舉制”的直接原因,是當時的武術教育已不能滿足軍事戰爭的需要,伴隨武舉制的廢止,學??荚囍贫戎胁辉僭O有武科鄉、會試,失去了武舉考試這一強有力的指揮棒,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逐漸下滑。

2、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降級”

學校武術教育的轉型,以西方體操課(體育課)取代中國教育中固有之武術教學為標志。如果說“武舉制”的廢止使得武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開始衰退,那么,西方體操課(體育課)對學校武術教學的替代便是中國學校武術教育轉型的標志。從此,學校武術教育走進了體育化的語境,西方體育完成了對中國武術教育的“和平演變”。直至1915 年 4 月,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人提出的《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范學校養成之”。至此,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完全被劃歸到學校體育范疇,成為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項內容。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西方體育完成了對中國武術教育的“和平演變”。從此使得武術教育長期依附于西方體育之下。

3、武術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觀念

當西方的軍操、體操伴隨著堅船利炮一并涌入中國時,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同西方體育相摩擦、碰撞,即“土洋體育之爭”,焦點在于兩者對健身價值的評判是否科學上,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以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后盾,強行將中國納入其“中心-邊緣”的格局之中。西方體育在這種前提和基礎下,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對于注重整體效應的傳統文化來講,也就無法與注重分析的自然科學對話?!皷|亞病夫”是西方體育強勢發聲的有力佐證。中國武術在抗爭之后只有無奈地接受,中國武術只能以西方健身價值來改變自我,也直接影響著我們今后一百年的武術教育觀念。一些武術家參照西方兵操和徒手體操教練法,將一些傳統武術動作編成按口令進行教練的腳本。馬良于1911 年編訂的《中華新武術》就是這樣做的。而這種方式也迎合了學校課程設置的要求,先由學校運動會中的武術比賽和表演逐漸在體育課中開設武術課。至此,武術教育完全以體育形態進入了學校。

二、學校武術教育的現狀

眾所周知,武術未進入學校之前是家族式口傳身授的教學模式,進入學校后,武術借鑒西方體操的教學方式進行體育課的教學。據《中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武術只是隸屬于體育學下民族傳統體育學二級學科中的一個專業。附著于“體育學科”中的武術教育,很難在學校教育中發揮其身體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人格教化等種種功用。

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不盡人意,正如邱丕相教授所言:“盡管武術早在 1916 年就開始進入學校,不同時期又不斷地編入大綱、列入課程、制定教材。時至今日卻在學校中并沒有實現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許多學?!鎸嵧觥?。據調查,目前大多數中小學的武術課基本上是徒有虛名,一些學校的負責人甚至明確表態武術課可以取消。如果一旦武術課在中小學喪失應有的地位,武術的普及推廣和發展將會十分嚴峻?!睂W校體育課夾縫中的“學校武術教育”,“不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高中的教材體系中,僅僅處于一個眾多‘身體運動’項目中的一個項目,一個不同學年段的在校生,所接受的武術教育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個小時甚至更少”。從武術課在學校教育中的實施情況來看,武術課只占到很少的份額,又加之武術自身存在的“門檻高”、學習難度大等特點,使得學校武術“學生喜歡,但無人愿意學”,“教師愿意教但無人可以教、教不好”的現狀仍在持續。

武術教學研究的現狀總體上是三多四少。三多即;一般性經驗總結多,常規的教學訓練運用研究多,定性研究與教法研究多。四少即: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學研究的少,縱向的系統教學效果比較研究的少,多指標實驗性定量研究的少,深入研究學生學法的少?,F在中小學體育教學把過去的體育大綱變成了課程標準,按照這個課程標準,中小學體育課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這個選擇性很大,對武術在中小學里的地位也是一把雙刃劍,做得好,就可能更多地采用此項手段和方法來實現5個領域的目標;做得不好,就可能會用別的項目來取代武術的地位,比如說,跆拳道在很多城市受到學生的歡迎,這個項目的練習方法很簡單,在禮儀、文明方面的教育比目前的武術教學規范,所以,很多學校開展了跆拳道,我們的武術如果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制上不改革的話,很可能會被跆拳道所取代,這不是危言聳聽。

三、學校武術教育“回歸”才是升級之路

1、回歸的緣由:之所以要回歸,是因為過去我們走的路偏離了中國武術本身。從20世紀初開始的“土洋體育論爭”,到徐一冰等人上書國民政府將中國武術設列為“學校體育課程開始”,一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武術教育的發展始終捆綁在西方體育教育的巨輪上,長期作為一個特殊的“怪胎”處于“寄生于西方體育”狀態下生存。這樣的“捆綁”和“寄生”,導致了中國武術教育的眾多問題。

其一,長期以來對于中國武術教育問題,我們忽視了它作為身體文化教育的中國本土產生的問題。機械地將西方體育教育的種種要義,在中國武術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全部地實施了“拿來主義”的指導思想。

其二,中國武術教育問題的評價,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重視了它的表層功能即身體鍛煉的屬性,而未能很好地挖掘它的大教育功能、大文化功能。機械地將西方的自然科學、量化的評價作為中國武術教育效果評價的唯一標準?;竞鲆暳怂娜宋纳鐣茖W屬性。

其三,長期以來的中國武術教育相當程度上忽視了它的雅俗共享性,過度地關注新武術,冷落了傳統武術的存在和武術的傳統。將不斷翻新的新武術作為教育推廣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內容。

其四,長期以來,我們始終沒有給中國武術教育一個準確的學科定位,忽視了它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始終將其鎖定在一個運動項目的狹小空間,肢解著中國武術的宏大和深厚。

2、回歸需要“國家”意識

今天的學校身體文化教育幾乎全面地被西方身體文化所壟斷。在中國武術教育回歸之路上,要徹底地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劣勢地位,強化“國家意識”是我們必須樹立的一種決心。武術文化的傳播是民族文化復興的需要,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因此,必須建立一種“國家意識”,而不是“社會意識”。所以,將學校武術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需要,實行指令性的國家意志,推進中國武術教育的真正重生。強化武術教育的“國家意識”,就是要明確學校教育必須要有武術教育;就是要明確學校教育過程中必須開設武術課,學校教師人員組成上必須要有專業武術教師,學校教育必須考核中國武術教育。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地位得到提升;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承擔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強化國家意識,就是要使中國武術教育成為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

3、回歸需要國學意識”

中國武術回歸國學的尋根,應該是還武術在中國文化的必然結果。 “土洋體育爭論”時,我們在選擇一種身體文化與舶來的西方體育抗衡時,我們選擇了武術作為中國獨特的身體文化;新中國成立時,在體育事業剛剛開始起步時,我們選擇了西方體育的發展模式(蘇聯模式),當我們需要在“體育”大概念下找到中國人的身體文化時,我們仍舊選擇了“作為身體文化的中國武術”;在改革開放時,當我們選擇一個民族體育項目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民族身體文化名片時,我們仍舊選擇了中國武術。這些選擇,使武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始終沒有走進自己真正的生存空間,沒有走進一個本應存在于“藝術的”、“文化的”、“身體的”甚至是“哲學的”的多元空間,而僅僅存活在一個狹小的“體育空間”。進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變成為:由“國學”的中國武術變成西方“體育學”的武術;由中國人的武術走進了一個“體育人”的武術。由面向大眾的武術走進了一個“體育精英”的武術;由一個存在于俗文化階層的武術變為上層建筑的武術。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變得簡單,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遠離傳統,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遠離文化,體育的武術使中國武術異化。所以,放寬視域,從國學的立場出發,開展中國武術教育,才可能還中國武術一個真實的、寬松的教育空間。

4、回歸需要學科意識

中國武術當代發展的一個根本性提升要素取決于它在教育領域中的地位。樹立中國武術教育的“學科意識”,是中國武術教育回歸的關鍵所在。盡管中國武術是傳統的,但幾乎無人從傳統出發認識中國武術、理解中國武術。我們太輕易地就忘掉了中國武術的文化核心要素,忘記了那些先前和大師。我們忽視了他們發明和創造的根本所在,我們更改了他們發明和創造的規則,我們根本沒有進入他們創造和發明的境界中。我們忽視了先前和大師的精神,遺棄了他們的沉醉。哲學要義沒有了,道德教化沒有了,傳統審美沒有了,只留下了羞澀的名稱和外殼。中國武術所隸屬的課程和學科是“體育課”與“體育學”。我們的學校武術普及教育的任務交給了體育教師,我們的專業武術教育人才的選拔,只面向廣大的體育武術競技人才;我們的人才培養只注重西方體育科學理論,解剖學、生理學等成為武術專業教育的必修課。因為我們的武術專業學生不具備所謂的“教師資格”;因為傳統武術的習練者沒有機會獲得體育主管部門所頒發的運動員等級證書;因為我們的傳統中國文化不屬于西方體育的課程體系。

武術與體育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中國武術有自己的更深層的含義。武術有自己的產生、發展路徑,有自己的優劣評價標準,不懂中國武術的這個含義,是根本無法理解武術的。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是它縱向的寫照,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它橫向的寫照。它原本就不是一種形式的,也根本沒有標準化的身體運動要求;它原本就是中國文化的集合體,也根本不是單一文化的組成;它的很多要義原本就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也根本不是一個可以用分化的理論來詮釋的;它不量化、不規范、甚至不“科學”,但它在某種程度上常常強調和追求“自然合理”?!白匀缓侠怼笔侵袊幕?、科學、哲學的理念。即凡是合理的必然是自然的,凡是自然的必然是合理的。武術就是武術,它不需要西方體育化,也不需要體育學科化。它本身就應該是一門學科,就應該成為一門課程。強化學科意識就是要保持中國武術穩定性機制的存在。只有這樣,學校武術教育的普及才可真正落到實處,專業武術教育人才的培養才可真正地走進中國武術的核心區。

5、回歸需要拳種意識

長期以來,我們的武術教學整個模式和專業少體校沒有多少區別,要求很高,學好很難,教學內容以競技武術為主,傳統武術中的大量資源、素材沒有被好好利用”?!皩W校武術不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人們看到的學校武術已被統一的少年長拳12式、形神拳、三路初級長拳、24式太極拳等內容所一色化。中國武術教育回歸中國化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弘揚。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和任務,重視武術“拳種流派”就顯得非常具有價值和意義。因為,拳種是歷史的產物,拳種有自己的文化個性,拳種有自己的故事,拳種有自己內化的精神。武術內容豐富而精深,目前流傳有序、傳播廣泛、比較系統的拳種就有129種。拳種是中國武術最繁華、最吸引人的地方。拳種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身體文化多元集合體。它有徒手的,有器械的,也有對練的;它有技術的,也有文化的;它有情感的,也有精神的。拳種是中國武術價值體現的核心資源。拳種是構成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的基礎和保障,也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集中展示。在特定群體的文化觀念中,拳種是區別其他武術拳種的最核心要素,這種區分并不是僅僅憑意識上的認定,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鄭重儀式和傳承方式體現出來的。這些儀式活動和傳承方式往往展演著不同的文化方式,蘊涵著大量的不同文化信息。拳種還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標志性文化,能夠顯著體現不同的文化特色,強烈影響著其它習武者對自身習練拳種文化的關注和認識。拳種就像一幅從歷史中保護起來的“中國畫”,他告訴你的不單單是一幅畫的本身,而是反映這幅畫產生的時代背景、師承關系等。

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個人創造的、創作的,但它在文化學意義上來講,的確反映出的是一個團隊,一個族群,一個延續和流淌著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等。拳種維系著我們和祖先之間的某種聯系?!拔覀儚哪睦飦??到哪里去?”我們需要知道武術從哪里來,我們才可能找到武術到哪里去的正確方向和歸宿。拳種就像時間隧道,連通古今,連通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拳種不應該是武術教育中的累贅,而應是中國武術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傊?,拳種是代表民族整體的感情氣質、心理素質、民族精神和民族本原文化的活化石。

四、結語

教育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的中國武術發展種種問題的出現,很大的誘因來自于中國武術教育的問題?!凹訌娭腥A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已經成為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作為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典的中國武術,無疑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和義務。改變中國武術教育的現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武術繼承、弘揚和發展,必須強化中國武術教育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的“回歸中國化的必須性”,牢牢樹立武術教育的“國家意識”;必須使游離于國學之外的中國武術教育回歸到國學范疇中,強化武術教育的“國學意識”;必須在大的教育體系中認識到它與西方體育的根本性差異,樹立武術作為獨立學科的“學科意識”;必須明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載體是“拳種流派”,牢牢樹立武術的教育選擇上的“拳種意識”。惟其如此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的文化發展目標才可實現。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 36

[2]邱丕相.中國武術文化散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3- 124,128- 131

[3]馬雅麗.傳統文化京劇文化與大學生教育[ 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8

[4]孟繁華.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問題[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77- 78

[5]樓宇烈.喚醒“自然合理”的中國文化主體意識[ J].中國社會科學學報,2007(2):66- 69

作者:江偉

武術專修生體育教育論文 篇3: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三十年大事記

1981年協會成立

遵照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挖掘、整理傳統武術的通知精神,根據山西省體委和體總山西省分會的指示,山西省武術協會邀集全省各界形意拳老拳師、名手代表人物等25人,于1981年7月26日至30日在省城太原召開了全省形意拳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省武協副主席、省體工隊武術隊總教練張希貴,老拳師李桂昌、張書田、王錦泉、趙永昌、賈保壽、程登華、武躍文、王瑛等

省武協主席陳盛甫教授,省體委群體處處長、省武協秘書長季光中同志出席并主持了這次會議

省談會期間,中華全國體總山西省分會主席、全國武協副主席、省體委副主任王立遠,省體委副主任李廷章蒞會指導,并分別講了話,對如何挖掘和繼承形意拳這一傳統武術遺產,對如何開展形意拳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勉勵與會同志要振奮精神,戮力工作,開拓前進,為進一步在我省城鄉開展形意拳活動和挖掘、整理這一遺產做出新的貢獻。

與會人員經過熱烈認真的討論,一致認為,山西素稱形意拳之鄉,形意拳在我省有著廣泛、扎實的群眾基礎,對于進一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形意拳這份武術遺產,山西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繼往開來,責無旁貸的光榮任務,為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山西省武術協會形意拳研究會(簡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研究會作為群眾性的學術研究組織,在省體委、省體總以及省武協的領導下,承擔挖掘、整理和開展這項活動的任務

研究會成立后,首先制訂并通過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章程》。根據章程規定,民主協商產生了研究會理事。在第一次全體理事會議上,選舉出常務理事和正、副會長、秘書,聘請了形意拳名老拳師為顧問,并對研究會的工作進行了討論和部署。

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的成立,為山西省更好地開展民間武術活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2年

一、1982年7月中旬,首屆全省形意拳交流會在省城賽車場舉行?來自各地、市的形意拳愛好者100多人參加了表演、競賽。大會對表演優勝者頒發一、二、三等獎。

二、9月23日至25日召開了第二次全體理事會。會議主要議題:1、傳達國家體委主任李夢華同志在全國體委主任匯報會上的講話精神。2、關于形意拳資料整理工作的安排。3、研究形意拳研究會基層組織的建立及會員的發展工作。4、交流各地區群眾性武術活動的經驗。通過充分討論提出了今冬明春的活動計劃:

(一)關于資料的挖掘整理工作:采取五定五保的辦法,即:定時間,確保按時交卷;定主題,保證內容充實;定人員,保證不失約;定經費,確保精打細算不浪費;定質量,保證材料真實可靠有價值。

(二)關于組織發展工作:決定今后在各級體委的領導下,逐步建立健全的研究會下屬各基層組織。各地、市縣可建立形意拳研究分會或小組。

(三)根據工作需要,增補苗樹林為研究會理事。

三、1982年協會先后組織了28個武術輔導站,至年底已有5000余人參加形意拳培訓班,使省城太原掀起了武術活動熱潮,光明日報為此作了報道:《看雛燕起飛》。

1983年

一、1983年6月19日,第二屆形意拳交流會在省城太原賽車場舉行,省武協各輔導站、培訓班、省形意拳研究會會員100多人參加了比賽,大會評定一、二、三等獎給予獎勵??偛门虚L:張希貴;副總裁判長:武躍文;裁判長:李桂昌、王錦泉;副裁判長:布華軒、范國昌。

二、3月20日,《形意拳研究》第一輯創刊。

三、省體委成立山西省武術挖掘整理小組:我會張希貴、武元梅、張躍倫、張書田等均為挖整組主要成員,此后參加了將近三年的全省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三年來,挖掘整理出版了近60萬字的《山西武術拳械錄》,25小時的老拳師錄相帶,挽救了一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拳種。

1984年

一、1984年7月27至2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在太原隆重舉行了成立三周年慶祝大會,同時舉辦了第三屆形意拳單項表演大會。來自全省各地市研究會、分會的25支代表隊和形意拳愛好者200多人參加了比賽,并進行了學術交流。

二、12月出版《形意拳研究》第二輯。

1985年

一、1985年10月2至3日第四屆形意拳套路比賽暨研討會在太原賽車場舉行,共有各地15個代表隊200余人參加了比賽。

二、在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會議上,我省武術挖掘整理小組被授予集體一等獎。我會成員張希貴、張躍倫、武元梅、布華軒、程登華等獲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先進個人。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吳會明

吳會明(1957.3)山西昔陽人,研究生學歷。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太谷車毅齋武館名譽館長。1977年恢復高考,入晉中師專中文專業學習,1981年畢業后在企業任職工教員、宣傳干事,在省直機關任科員、副科、正科、副處長、處長,現任山西朔州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自幼喜文好武,早年從師習練太極、意拳,曾得陳盛甫先生、萬云程先生指授養生之道。1994年至1996年在太谷縣政府任副縣長期間,拜形意名家吳殿科為師,學習修練研究所傳形意拳理拳法。在太谷縣任職期間,領導開發了三多堂旅游景點,成功組織了全國多寶杯形意拳邀請賽、三多杯形意拳國際邀請賽等多項大型賽事,領導申報創建并使太谷縣獲得了山西省第一個全國武術之鄉榮譽稱號,為弘揚形意拳文化和發展旅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又得霍永靂先生指授戴氏形意拳理,董榮生先生指授王新午太極拳練法。結合諸多拳種的拳理拳法,側重潛心研修武術養生之道,頗得正法。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范國昌

范國昌,1951年生于山西太原,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理事,山西省詩詞協會會員。

自幼師從民間武術家陳俊豪先生學練長拳,后經陳先生介紹拜于武林百杰張希貴先生門下習練至今。八十年代曾四次代表山西省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多次參加省、市級各項武術比賽,均取得好成績。是國家一級武術裁判,獲得優秀裁判員稱號。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級武術比賽任裁判,仲裁等工作。還愛好中國傳統文化,習練詩詞書法等。書法多次榮獲全國大獎,作品被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眾多愛好者收藏,被許多典集收錄,詩詞作品散見于多種刊物,出版有《集虛齋詩稿》、《集虛齋詩文》、

1986年

一、1986年10月18日至21日在賽車場會議室舉辦了“首屆全省形意拳學術交流會”。1、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25篇,21人宣讀了論文報告,參會人數達到150余人,經評審委員會評定,最終7人獲得論文報告一等獎。2、參加技術表演賽的共有26個單位、70余名運動員。

二、增補理事七名

根據各地研究會組織及會員發展情況,由各地分會推薦,省常務理事會提名經全體理事會表決,通過以下同志為理事會理事:

馮拉科(平定縣) 王潤英(壽陽縣) 張育人(平遙縣) 孫緒(陽泉市) 霍永靂(陽泉市) 郝社杰(絳縣) 孫丕華(太原市)

三、聘請中國武協副主席王立遠同志為我會顧問和顧問組主任。

1987年

1987年10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第二次全體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在省體育館召開。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來自全省11個分會的會員代表共98人。1、在開幕式上武躍文致開幕詞,張希貴作工作報告,省體委副主任練改鳳出席了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參加本次會議還有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王立遠、省武協主席陳盛甫、省體育分會秘書長李獻瑞、省體育報記者馬超英、楊式太極拳協會會長楊振鐸,以及省城武術界代表馮景、段艮蓮等。2、第二屆理事會全體理事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了常務理事十五人,其中會長由張希貴連任,李桂昌、程登華、苗樹林三人當選副會長。全體理事一致鼓掌通過聘請王立遠同志為名譽會長。3、會議期間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形意拳術類的套路比賽,17篇論文參加了研討,181人參加了比賽角逐。吳殿科、馬振聲、劉定一、田茂、陳建英、孫緒獲得論文報告一等獎;楊華玉、申華章、劉躍云、楊文東、張德明獲得傳統形意拳術類一等獎;楊華玉、張德明、田茂、王雨東、劉躍文、王貴冬獲得“四十八式形意拳”前六名。

1988年

1988年9月21日至24日第七屆全省形意拳學術交流大會在靈石縣勝利召開。各界代表及運動員共有15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得到了晉中地區體委、靈石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名譽會長王立遠對會議作了總結發言。

1989年

一、1989年1月7日至9日在太原市新興旅館舉行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分會會長會議。會議研究決定了:1、建立我會專項裁判員隊伍。2、完善了對我會成員的管理辦法。

二、11月11日至14日在平定縣舉行了“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年會、學術交流比賽暨、首屆武術散手擂臺賽”。1、本次會議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主辦,陽泉市形意拳研究分會和平定縣體委承辦,共有來自全省18個縣、市的代表隊150余人參加了交流。經過三天比賽和交流,大會獲得了圓滿成功。2、召開了二屆三次全體理事會,會議由副秘書長郭泰山主持,會長張希貴作了工作報告,顧問吳殿科介紹了《山西形意拳史》的編撰情況和意見。會議討論決定:(一)在我省推廣《四十八式形意拳》競賽套路。(二)積極創編形意器械新套路。(三)天龍武術館將選新址遷到市內。(四)《山西形意拳史》在1990年6月完成定稿。(五)計劃1991年舉辦全國形意拳學術交流會和擂臺賽。

1990年

一、1990年10月12日至15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主辦的第九屆全省形意拳術暨武術散手擂臺賽年會隆重舉行。這次年會主要進行了三項活動:1、舉辦了全省形意拳術比賽;2、舉辦了全省武術散手擂臺賽;3、召開了二屆三次全體理事會。

二、10月25日至28日在首都北京舉行了“慶亞運首屆全國形意拳觀摩交流大會”,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派出了以苗樹林、郭泰山為教練,趙永昌、楊凡生、莊延秀、劉定一、王貴冬、楊德義、霍永靂、張標為運動員的代表隊。在參賽的8人中7人獲得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

1991年

一、1991年7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形意拳研究會主辦,運城少林武術學校承辦,運城市體委和運城地區體委協辦的第十二屆山西省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散手擂臺賽在運城市體育場舉行,共有400余名運動員參加比賽。在散手比賽中觀眾場場爆滿,轟動了整個運城。

二、9月7至10日在山西省體育館舉辦首屆全國形意拳邀請賽,本次比賽規模大、人數多,共有11個省市的38支隊伍325名運動員參加比賽,日本東京練馬健身武術協會特派一位副會長前來觀摩,并與我會互贈錦旗。經過激烈的比賽太谷紡織廠隊和榆次市代表隊終獲得團體冠、亞軍。

三、9月11日在山西省體育館召開了會員代表會,舉行了第三屆理事會換屆工作。在會上:程登華同志談了章程修改意見,提出“山西省武術協會形意拳研究會”更名為“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各地、市、縣基層組織今后直接稱某地形意拳協會或研究會,可作為省形意拳協會的團體會員。

1992年

一、1992年3月27日為祝賀陳盛甫教授九十壽辰,在山西省體育賓館舉行了“祝賀陳盛甫教授從事武術活動七十年大會”。全省武術界對陳老70年從事武術事業所表現出的崇高奉獻精神表達了敬仰。大會由名譽會長王立遠主持,省老年體協副主席王金貴致祝詞,省體委副主任李光明同志宣讀了中國武術協會和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的賀電,會上胡曉卿、王文章、賈云棟、楊明葆、練改鳳、程庚午、喬文彬等都講話表示祝賀,省老年體協主席衛逢棋代表大會向陳老贈送紀念杯。許多同志向陳老獻匾,獻詩或簽名留詞致意。大會始終在熱烈喜慶的氣氛中進行。陳老對大家的祝賀表示謝意后,當場為大家獻技,表演了他自己創編的《實用技擊三十二掌》和對練等項目,給大家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會后,參會人員與陳老合影留念、省電視臺和體育報刊等均作了報道,反映甚好。

二、10月8日至12日由省形意拳協會主辦,運城市體委和運城少林武術學校承辦的第十三屆山西省傳統武術暨散手擂臺錦標賽在運城市體育場舉行。各地市、縣體委、各地形意拳研究會、拳社和武術館、校共有46支代表隊,400余名運動員拳加了比賽。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杜振遠

杜振遠,男,1951年5月生,山西省太谷縣人,畢業于山西大學體育系?,F任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武術教授、武術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國家武術七段,國家武術一級裁判員,系太原市形意拳協會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車式形意拳第五代傳人。

十歲開始習武,師從杜維玉、布學寬學習形意拳。1964年入選縣武術代表隊接受正規訓練,多年參加省級、地市級武術比賽,在規定拳、自選拳、刀術、槍術、棍術、對練等項目均獲有不同組別的前三名成績。1974年入學山西大學體育系接受學歷教育,期間系統學習體育教育理論與方法,專修武術理論與實踐。武術專業師從中國武術十大教授陳盛甫先生。大學畢業后,任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武術教師。

曾在1979年代表山西省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行的“首屆全國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參賽項目獲二等獎。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武術普修課、專修課、碩士生課程、專業訓練、比賽等不同層次的教學,教授科目有長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摔跤、散手、擒拿、氣功養生等課程。發表二十余篇論文,合著書兩冊。兩次赴加拿大推廣武術文化。常年參加裁判工作,擔任總裁判長、副總裁判長等職務。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胡萍

胡萍,女,吉林省磐石縣人,畢業于山西大學體育系,本科,教育學學士學位?,F任職山西職工醫學院,副教授。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委員。

自小習武,曾入選學校、市武術代表隊接受正規訓練,師從孫淘氣老師。中學期間參加市級武術比賽,獲有個人全能第一名的成績。1977年考入山西大學體育系,系統學習體育理論與教育,武術專業的學習師從陳盛甫、杜振遠教授。1982年大學畢業后任教師至今。后得到張希貴老師在形意拳、游身八卦掌、八卦劍等內容的精心指導教授。

曾代表山西省參加在遼寧沈陽舉行的“全國傳統武術觀摩

交流大會”。曾參加太原市武術錦標賽獲鞭桿第一名、刀術第二名、長拳第六名。2007年在太原舉行的國際傳統武術邀請賽上獲中年女子組八卦掌第一名、鞭桿第一名。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霍永靂

霍永靂,男,漢族,出生于1953年。八歲開始學習查拳,洪拳,長拳。十二歲開始叩拜戴氏心意拳第五代傳人段錫福門下,苦心學習戴氏心意拳,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學習,掌握,研究,最終獲得了戴氏心意拳的真傳,成為戴氏心意拳第六代傳人?,F任山西省陽泉市武術協會秘書長,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戴氏心意拳委員會主任。

自1983年開始傳授學員。1984年在山西省陽泉市創建了第一個私人拳社——“戴氏心意拳社”,任社長,首批學員二十余人,1985年開始帶領學員參加全省重大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

1987年經省體委考核,正式批準霍永靂為國家一級裁判。同年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優秀裁判員稱號,授予證書證章。

1988年在山西省形意拳學術交流在會上獲學術論文演講一等獎。

1989年在山西省形意拳暨散打擂臺大賽中獲拳,械比賽雙項冠軍。同年在北京市舉辦的全國形意拳觀摩交流大會上獲得拳術兩項一等獎。

1992年在盂縣開設戴氏心意拳培訓班,培訓學員40余人。同年十二月在廣東省汕尾市舉辦的全國革命老根據地武術比賽中獲優秀裁判員稱號。

1993年11月招收慕名前來學習的日本學員三人。

1994年1月18日由市體委批準,成立陽泉市太行武術館,并擔任館長。同年十一月擔任陽泉市武術協會秘書長。同年十二月九日中國體育報對陽泉市太行武術館和霍永靂作了專訪報道。

1995年在山西省洪洞舉辦的國際形意拳邀請賽中獲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雙項冠軍。

2001年在山西省平遙縣首屆國際形意拳大賽中獲戴氏心意拳,形意五行拳雙項冠軍。

2005年在第五屆香港國際武術節中獲心意拳、太極拳雙項冠軍。

現傳授國內外學員千余人,其中美國,波蘭,日本等國外學員60余人,并于2005年起多次遠赴日本傳授日本學員。歷年來,霍永靂和太行武術館,曾接受過《中國體育報》、《山西日報》、《生活晨報》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采訪報道。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影響。

1993年

一、1993年4月28日山西省民政廳印發【晉民社函59號】文件,同意原山西省武術協會形意拳研究會現以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單獨登記。

二、7月15日至18日由我會主辦,絳縣體委、武協承辦的第十四屆山西省傳統武術暨散手擂臺錦標賽在絳縣舉辦。此次比賽共有46個代表隊共計約400余人參加比賽,其中運動員286名,裁判員50名,是歷屆全省武術比賽中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一次盛會。92歲高齡的陳盛甫武術教授參加了此次大會。

三、7月15日召開了第三屆第三次協會理事(擴大)會。1、會長張希貴向大家匯報了兩年來常委會工作情況,并向大會通報了省民政廳批準我會單獨進行社團登記,將研究會改稱“山西省形意拳協會”的經過情況。在協會具有法人資格后,對今后開展全省內外的武術挖掘、整理、培訓、交流、比賽等活動將更加有利。另外張會長根據目前形勢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見,提請大家討論。2、賈保壽副會長宣讀協會新章程,并根據協會章程規定表決通過以下理事任免:免去汾西喬有德、永濟魯大業、曲良、陽泉孫緒、榆次郝文保,太原布華軒等6同志的理事職務。增補河津薛盛才,霍州張俊田,太原孫國棟、魏素英、盂縣付樹林、祁縣段志善等6同志為協會理事。3、會議通過了其它規章制度。

四、12月26日召開常委(擴大)會,增補杜振遠同志兼任協會副秘書長工作。增補:武元梅,程素仁、劉向陽、張九功等同志為協會理事。

五、1993年我會曾與日本、美國、新加坡、波蘭、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形意拳組織和愛好者交流技藝。我會的活動在國內外影響與日俱增,引起了武術界的關注。

1994年

一、1994年7月24日至28日,山西省第十五屆傳統武術暨散手擂臺錦標賽在大同市體育館隆重舉行。全省有44支代表隊550余人參加了比賽。比賽的舉行,對我省民間傳統武術和散手運動的發展、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10月7日至10日在山西省太谷縣體育場隆重舉行1994年“多寶杯”全國形意拳邀請賽。本次大會由太谷制鍬廠贊助。參加比賽的有來自全國各地38支代表隊的408名運動員。原山西省副省長、省形意拳協會名譽會長趙力之,原省體委副主任王立遠、省體委李光明副主任、省體育館館長張萬里及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社會活動部吳恒潔、康戈武等親臨大會指導。

三、1994年組織舉辦了兩次武術培訓班。1、3月上旬在太鋼活動中心舉辦了首次全省太極推手骨干訓練班。主要培訓學習太極拳推手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太極推手對練套路等。2、5月由平遙太極拳協會承辦太極拳、劍輔導員訓練班。約有50多人參加42式太極拳和42式太極劍的培訓。

1995年

一、1995年1月8日在省體育館會議室召開了第四屆一次常委會。本次會議由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希貴主持。1、通過了張希貴同志關于1994年的工作報告。2、通過了章程修改意見。3、通過了1995年工作安排,主要內容如下:

(一)7月至8月份舉辦第十四屆全省形意拳及傳統武術、散手擂臺錦標賽。暫定地點:忻州市,人數400人左右。

(二)五月份左右出版《山西武術名人、名拳錄》。

(三)召開全體委員會,表彰協會先進團體和先進個人(具體辦法另發)。

(四)通過了提名推舉李桂昌、王錦泉、武躍文、宋光華、布秉全、王昌林等同志為本屆協會顧問。

(五)增補李長靄、曲世偉、韓鐵鎖、郝社杰、楊凡生等5人為常務委員。

(六)增補莊延秀、喬云蓮、劉虎群、王明生、趙川輝等6人為委員。

(七)成立“基金會”,設專人分管財會工作,其重大開支須經常委會審議。協會其他的一般性開支由秘書長負責審批。

(八)各地會員及時繳納會費和進行換證工作。

二、首屆中國河北深州國際形意拳交流大會于8月26日至29日在河北深州市體育中心舉辦,有來自國內外的83支代表隊、998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我省共有350余名運動員參加(其中276名運動員代表省形意拳協會)了比賽交流活動。最終,我協會代表隊以絕對優勢獲得大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并取得42個一等獎、38個二等獎、72個三等獎的個人單項好成績。

三、7月29日至8月1日,經過四天緊張、激烈的角逐,全省傳統武術暨散手擂臺錦標賽在忻州市體育館勝利閉幕。參加比賽的共有46支代表隊,運動員337人,大會領隊、教練共77人,裁判員66人,工作人員40人,總計大會人數526人。這是我會舉辦的規模較大的一次比賽活動。

四、3月份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組織的創編形意拳初、中、高級競賽套路的工作。9月份,張希貴、程登華、劉金根等參加了審定會并完成了國家體委交給我省編撰形意拳中、高級拳術和高級槍術套路的任務。

五、完成了由山西科技出版社、太原天人影視公司和我協會聯合攝制的“山西形意拳”專題錄

像帶和《山西形意拳》一書的文字整理工作。

六、7月26日調集了我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6人,召開座談會。經過認真的討論,統一了山西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五行、十二形。

七、為提高裁判素質和業務水平,舉辦了武術裁判員、骨干培訓班。

八、出版了張希貴等同志主編的《山西武術名人名拳錄》一書。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張智錄

張智錄,男,1956年10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山西洪洞縣人,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副教授。

1979年10月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武術專業,三十余年潛心于武術教育事業和武術事業的發展。培養數千名武術專業人才,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成績顯著。

自幼酷愛武術,跟隨當地老拳師習練洪洞通背拳、黑虎拳、地功拳。17歲以后主要習練南拳、長拳、形意拳、八卦拳、查拳、華拳、少林拳和各種器械等。拜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全國武林百杰張希貴先生為師。歷任山西省各級武術比賽的裁判長、副總裁、總裁判長等職。并撰寫“武術精萃”一書,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發表30余篇學術論文。

主要兼職

曾任山西師大體育學院成人教育處副處長

曾任山西師大體育學院二系副主任

曾任山西師大體育學院武術教研室主任

社會兼職

山西省武術協會常務委員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

臨汾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

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副主席——王文清

王文清,1962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山西農業大學體育教學部副主任。1985年畢業于山西大學體育系,1992年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主要課程班結業,2005年獲山西農業大學農業推廣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學校體育教學和中華武術的挖掘整理研究,九十年代以來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5部,參編高等農林院?!笆濉币巹澖滩?部,全國高等農林院?!笆晃濉币巹澖滩摹洞髮W體育》第二版副主編,省部級立項課題6項,2007年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研究”獲山西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專業技術擅長武術,武術七段,國家級裁判,兼山西省武術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常委、山西省形意拳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晉中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等職務,2001年獲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先進個人獎”,1999年~2002年獲山西省優秀裁判員,200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男子套路預賽“體育道德風尚獎”裁判員等榮譽稱號。主要承擔我校大學生基礎體育課、武術選項課、武術散打選修課和體育理論課的教學,教學理念是:施教為樂,視子為天;以人為本,“健康第一”!

1996年

一、1996年1月24日至25日省形意拳協會全體委員在太谷縣召開“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年會暨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優秀運動員的表彰大會”。經常委會討論通過,評選出三個先進集體單位,100名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運動員。

二、8月6日至9日在太谷縣舉辦了“山西省第十五屆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武術散手擂臺大賽”,共有71支代表隊571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三、8月8日,召開了省形意拳協會常委擴大會。經過商討建議:1、成立“山西省散手俱樂部”,以加強對散手運動的發展、培訓和交流。2、成立“山西傳統武術研究會”,進一步加強對民間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繼承、發展等工作。3、根據協會發展的需要,研究確定今后的會費標準:個人每人每年20元。團體會費每年200元。設永久會員制,會費一次性交100元整。4、會議對協會基金會的工作進行了商討,設立獎勵資金,副主席吳會明向基金會投入起動基金一萬元整。香港形意拳協會派陳靖先生資助我會人民幣1000元,要求用于發展形意拳事業的獎勵,我會表示感謝。

1997年

一、1997年1月12日召開常委會及會員代表會,王立遠傳達省體委黨組意見:“決定由原體工隊黨組書記張萬里同志任協會第一常務副主席”。其它人員職責不變。張希貴作“1996年工作報告”和“1997年工作安排意見”。會議增補孫國棟為常務委員,增補趙國華、孟慶威為委員。

二、8月7日至11日在平遙縣舉辦了山西省“煤運杯”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散手擂臺大賽。共有來自全省各地的76支代表隊,運動員635人參加了比賽。

三、11月28日至30日在山西省體工隊招待所會議室召開了“山西省形意拳協會理論研討會”。會議由省協會學術部苗樹林、劉定一主持。張希貴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起因、準備工作、目的意義及應注意的問題。會議重點討論了李洛能的生卒年月及師承關系。王立遠決定今后每年捐資1000元,做為比賽獎勵基金。

四、5月份,我會先后在文水縣和運城市舉辦了兩期形意拳輔導員培訓班,由協會常務副主席張希貴親自執教,參加學習的學員有文水、臨汾、祁縣、太谷、運城、稷山、永濟、河津、太原、靈石、清徐等地的學員30余人。

五、8月上旬省協會在平遙縣舉辦武術裁判員訓練班。由張希貴、程登華、賈惠卿等講課,共有40余名各地、市、縣的武術骨干參加培訓,經理論考核和技術考核,調用部分成績優良者參加省賽裁判工作。

1998年

一、1998年8月21日至26日在山西省洪洞縣體育場(館)舉行了第三屆全國形意拳邀請賽、第十七屆山西省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散手擂臺大賽。有來自全國14個省市的58支代表隊600余名運動員、教練員參加了全國形意拳15個單項的比賽。參加全省傳統武術錦標賽的有31支代表隊298名運動員,參加全省散手擂臺大賽的有30支代表隊188人,總計參加比賽人數近1100人。另外本次大會總共聘用裁判員102人,其他工作人員200余人,合計人數1400余人,這是我省歷屆武術運動會參加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盛況空前的大會。

二、山西省形意拳協會于6月18日至25日在華北工學院舉辦了“全國首次形意拳規定套路”培訓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80余名形意拳師與愛好者參加了形意拳規定套路的中級拳、高級拳、規定劍、刀、規定槍的培訓學習。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山同志到會,并為培訓班學員就當前武術運動的發展概況、段位制的實施等作了重要講話。培訓班教練由省協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張希貴,省協會副主席程登華、劉定一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的王建華副教授擔任。

三、8月15日至20日舉辦了裁判員培訓班。培訓班由國家級裁判、省形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張希貴同志、省協會副主席程登華、賈寶壽、劉定一、杜振遠、常委胡萍副教授擔任教練,對裁判員進行了形意拳械拳所有國家規定套路的培訓。國家級裁判賈惠卿副教授為培訓班學員進行了武術競賽規則、裁判法等方面的理論講授。

1999年

一、2月26日至28日“首屆山西省武術散手擂臺冠軍爭霸賽”在祁縣舉行。獲1998年山西省武術散手擂臺大賽的前6名運動員共70名散打高手,經過3天100余場角逐,最終排定名次并獲得獎金。

二、“山西省第十八屆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散手擂臺大賽”于1999年8月14日至18日在晉城市舉行。來自全省的77支代表隊共846名運動員、教練員報名參賽。

三、1999年河北深州形意拳交流會于9月28日至10月2日在河北省深州市影樂宮舉行,大會聘請張希貴為副總評議長,杜振遠為裁判長。我會應邀參加個人賽,領隊霍永靂、教練劉麗琴,運動員喬云蓮、張西征、弓林枝等獲一等獎。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論文下一篇:政治文明的靈魂分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