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術文化范文

2023-09-17

武術文化范文第1篇

武術不僅是一種體育運動項目, 更是一種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成的內涵豐富精深、社會價值廣泛、文化色彩濃厚的我國特有的體育文化形態, 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現代競技文化是以現代奧林匹克為代表的一種文化形態, 是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目前, 這種文化傳播已經遍布各個國家和地區, 已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主流文化。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發展, 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探討中西方體育文化的對立與統一, 對于我們把握中西體育文化的精髓, 將武術文化的精髓浸潤在現代競技體育的原則之中, 促進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中國武術文化與現代競技文化進行對比分析, 以期我國的武術運動能更快地走進奧林匹克大門, 走向世界, 與其相互結合、相互發展。

1 武術文化與現代競技文化的釋義

1.1 武術文化的釋義

武術文化滋生于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 是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土生土長的農業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滋潤, 形成了不同于現代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的、獨特的東方人體文化表現形式, 根植于數千年歷史的華夏文化的沃土之中, 蘊涵著深刻的東方哲學思想;儒家的禮讓、道家的無為、法家的規范, 無一不是對天與人相互關系的認識, 以求達到平衡, 結為一體[1]。因此, 從廣義上認識, 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 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 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受西方競技文化的影響, 競技武術也應運而生, 并融入現代體育的范疇。

1.2 現代競技文化的釋義

現代競技文化是當今世界體育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和載體, 是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2]。它是在工業文明條件下, 以自然科學理論為基礎形成和發展的文化;競技體育的文化本質就是個體或團隊以體能的發揮和高難度身體技巧的完美展現來體現自我價值, 追求者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正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現代競技文化的神韻。西方文化是競技體育的母體, 競技體育以經濟利益作為外部驅動力導向、以個人價值為基準, 同時體現追求與倡導的和諧理念。

2 武術文化與現代競技文化的差異性

西方的現代競技文化起源于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 與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東方武術文化之間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2.1 主導理念的“分度”差異

陰陽學說、五行、“天人合一”、“道”、形神統一等理論是武術的主導理念, 體現著中國古典哲學、美學、倫理學、兵法學等豐富的傳統文化, 是一種獨特的體育文化風貌, 這也是武術屬于體育, 又高于體育的基點所在。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和諧, 內外三合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就是通過有形的身體活動來促成無形精神的升華。它內涵豐富, 寓意深遠, 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征, 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強調的是倫理道德、人本主義及人文精神, 經過千錘百煉, 已獨具體系, 源遠流長。武術文化一貫向著娛樂性、表演性、禮儀性方向發展, 然而削弱了體育運動中的競技性, 形成了重視精神建設和以追求健康長壽為目的的民族內向性性格。

競技文化注重外在分析、重與自然的斗爭, 更注重人體自身的價值。講究從人體的培養上來考慮體育的價值, 崇尚力量, 追求“更高、更快、更強”, 進而超越極限地運動, 力求通過體育達到肌肉與力量、速度的完美結合[3]。驚險性、公開性、競爭性、趣味性一直是競技文化的發展方向, 注重人的全面發展, 小覷了人在競爭中的道德教育, 容易使人產生殘忍與暴力傾向。

武術文化以家族為本位流傳和發展, 而西方競技文化以個人為本位, 注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 這也是東西方文化之間很重要的一個差異。

2.2 運動形式的“表現”差異

套路和搏斗是武術的兩種外部表現形式。武術套路對手法、身法、眼法、節奏等方面都有比較全面的要求, 充分體現出中國武術內外兼修和形神兼備的演練技巧。套路的技術核心主要以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上多強調小肌肉群、小關節靈巧性地參與完成, 如武術中的旋子轉體, 仔細分析可見其動作有“擰、傾、曲、圓”四種表現形態, 在這種形態學中有一種“收”的力量[4]。散打是搏斗運動的主要表現形式, 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斗的特點, 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是一致的, 武術比賽多以藝術表演等形式出現。

競技體育是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和集體在體力、智力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 靠“專業訓練”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動作多講究舒展、大方、自然, 強調要用大肌肉群參與動作的完成, 如籃球運動, 對力量、耐力、靈敏、速度都要求很高, 籃球的暴扣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西方人就用這種強有力的“霸氣”來展現自我。比賽過程中或結束都會用狂吼的方式來為自己助威和震懾對手或宣泄自己的情感。

2.3 文化作用的“給力”差異

武術與軍事可謂是同源之水、同本之木, 《孫子兵法》其深邃的哲理性和杰出的見解, 被當代競爭激烈的許多領域作為行為的思想準則。武術的“美”, 表現在微小的舉手投足和集體武術的浩大聲勢氛圍中。武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文化, 它是在時空的運動變化中完成各種造型的, 因此它必然形成一系列連續動作畫面[5]。電影《新少林寺》讓國人和外國人都稱贊不已, 武術之美也寓于攻防技擊之中, 眼神富有生氣和活力, 它對武術之美起著畫龍點睛的功效。隨著武術文化的發展, 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小龍的“功夫”, 發音演變成“Kung fu”早已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競技體育的健身功能雖不明顯, 但對人們心理方面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使人類的生活觀念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推動了國家物質、精神文明建設, 同時也引發了社會情感的互動, 具有社會文化情感的附加值[6]。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 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競技體育是現代體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表現形式;貫穿于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中, 起著育人、啟智、增進全民健康的重要作用。

2.4 運動條件的“資源”差異

武術內容豐富, 練習形式多樣。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結構與技術要求, 對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練習人群的要求也不一樣, 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性的練習, 練習時間、場地、器材等要求很低, 較之競技體育運動項目, 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 便于使武術進一步社會化。西方競技運動對年齡、場地、規則等都有嚴格規定, 運動項目種類繁多, 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

人力資源是各種運動項目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目前我國有國家隊、省隊、市隊、區隊這樣的梯度選拔制度, 少體校和各武術館校也培養了大批武術專業人才。西方多以俱樂部的形式廣聚各類人才, 俱樂部內配置專業教練員、營養師和專業競技運動員等。這些豐富的技術人才資源是體育運動得以正常運作的關鍵, 它為體育的發展注入了最為活躍的因素。

目前, 發達國家成立了各項運動項目管理中心, 建立了教練員培訓制度、市場管理制度和等級運動員申報制度等[7]。這些制度的建立, 帶動了技術和產品研發, 多渠道開發可用體育資源。隨著科技的進步, 未來競技賽場的競爭, 除專業訓練之外, 也是國家與國家體育科學技術水平與人心凝聚的綜合大比拼[8]。

3 武術文化與現代競技文化的結合

3.1 運動思維方式的互補性

武術深受儒、道、佛文化的浸潤, 處處表現出“禮”與“和”的文化特征, 如切磋武技中用語“承讓”、“點到為止”。武術文化貴在持之以恒、和諧統一的體育精神, 這一點承襲了中國文化中的“以民為本”的思想, 與奧林匹克所倡導的宗旨和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體育文化的主體是人, 服務對象也是人。競技文化讓人明顯感覺到你就是強者, 先發制人, 而武術文化表現在對手面前的是弱者, 善于防守, 武術文化中蘊涵的武德對于當今競技體育中不和諧的因素有天然的整合作用, 這兩種文化需要彼此融合與發展。

3.2 市場路徑的趨同性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 與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相結合, 可謂是五位一體, 尤其是其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對經濟有一定的依賴性, 但又反作用于經濟, 促進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與競技體育的發展, 體育產業應運而生, 加速了社會資源的配置, 與此同時國家的投放力度也在加大。

隨著市場經濟與競技體育文化的發展, 市場路徑趨于相同。培訓商家廣告、電視轉播權、器械與服裝等市場也應運而生。旅游市場潛力巨大, 可以把民族地區優越的自然風光與武術文化景觀相結合, 配套性開發旅游市場, 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 山東梁山等武術旅游名勝。

發達國家競技體育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建立了自己的強勢運動品牌, 以獲取高額的利潤, 如美國的喬丹、耐克。門票收入也是體育組織的收入來源之一, 目前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 選擇現場觀看比賽的人越來越多, 尤其是美國的NBA籃球職業聯賽。體育彩票、體育博彩和現有的中華體育基金會、武術專項基金都應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特點, 盡早地啟動和發展起來。

3.3 組織競賽的統一性

進行體育比賽, 這是體育發展的一種最具活力的運動形式。競技武術比賽受西方競技體育的影響, 競技體育項目的規則、器材規格、場地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 規則也在不斷改進和發展。要進行公平的競爭就要有詳細的、公平的、能夠量化的規則[9]。

運動競賽是由體育組委會組織, 在裁判員的主持下, 按統一的規則要求, 組織與實施的運動員個體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較量, 是競技體育與社會發生關聯, 并作用于社會的媒介。體育競賽在社會道德規范準則和公平、公正的原則下, 實現其交流、宣傳、激勵、教化和團結人民的作用, 在推動進步方面發揮了多重功效。

3.4 交流合作的發展性

如今, 世界各國人們青睞于武術文化, 西方競技文化思想對于我國現代體育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武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 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又有著豐富的技術內容, 要努力使廣大青少年通過武術這個載體來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奧林匹克為代表的現代競技體育精神的終極意義在于消除個體內部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各種政治經濟利益的矛盾、意識形態的差異、宗教信仰的沖突, 建立一個友好互助、和平美好的世界, 這是符合全人類理想的更高層次的和諧。

競技體育運動中的社會問題對其和諧內涵的破壞, 制約了競技體育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但競技體育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磨難與洗禮, 始終在變化之中取得一種和諧與平衡。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沖擊需要我們辨證地去思考, 以便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武術文化。“源于中國, 屬于世界”的武術, 已成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橋梁和友誼的紐帶, 成為世界其他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它必將為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做出積極的貢獻。

總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十八大報告指出, 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過程。競技武術是武術與西方競技體育相結合的產物, 隨著時代的變化, 它不僅會改變原來體育文化的性質, 還會由于兩者契合發展產生新的體育文化, 帶來文化的變遷。因此, 我們要用辯證法的觀點, 正確看待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優劣和兩種體育文化交流的現象, 為豐富世界體育文化和弘揚武術文化貢獻力量。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 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從文化的差異與結合兩方面, 對中國武術文化與現代競技文化進行探討研究, 突出兩種方文化優點的融合, 以促進兩種文化的發展, 進而促進現代體育文化的繁榮、和諧發展。

關鍵詞:武術文化,競技文化,差異性,結合

參考文獻

[1]王俊云.淺談融合中的奧林匹克文化和武術文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0, 26 (11) :89-90.

[2]李龍, 陳中林.現代競技文化的和諧內涵[J].體育學刊, 2007, (3) :42-44.

[3]張普, 藏威, 李國金.當代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09, (3) :104.

[4]郭兆霞, 曲紅軍, 任杰.從運動形式看中西身體文化的差異[J].山西體育科技, 2001, (12) :63-64.

[5]楊慧.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探討武術文化的基本特征[J].安徽體育科技, 2004, (6) :45-46.

[6]柏慧敏, 吳寶印.競技體育的文化原論及其社會情感的互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4, (6) :12-15.

[7]許慶華, 辛雙雙.論武術資源及其開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1998, (2) :8-9.

[8]肖林鵬.試論競技體育資源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4, (3) :15.

武術文化范文第2篇

1.武術文化與武術文化傳承概述

1.1、武術文化的內涵

基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武術文化已經被世人看作為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且受到國際社會友人的高度追捧,而何為武術文化是當前急需詮釋的主要內容。在相關研究領域中,關于武術文化內涵的闡述受到廣泛認可的觀點為:中國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歷經歷史長河洗刷過程中而逐漸沉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具備中國傳統文化共性特征的基礎上,又彰顯出了自身的獨特文化形式與文化韻味。雖然對于武術文化內涵的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于武術文化最根本認識是一致的,同時也是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而逐漸變化發展的,其是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的構成部分之一,但又具備著獨屬于自身的文化體系,能夠將中國武術運動進行全面且集中的反映。

1.2、武術文化傳承的具體文化內容

第一,實現傳統哲學的傳承。在中國武術文化中,自古以來強調的是“陰陽相融,天人合一”思想,突出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對于習武之人而言,在熟練掌握武術動作的基礎上行,能夠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作用,并且能夠在體會其中內涵與意境的基礎上,悟出其中的哲學性思想內涵,所以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能夠將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文化思想進行傳承。第二,實現道德禮儀的傳承。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習武之人需要具備基本的武德,行俠仗義是習武者需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因此,在習武的過程中,還能夠在練就精湛武藝的同時,提升武者修為,實現中國傳統道德禮儀的傳承,彰顯出中國道德禮儀之邦的本色。第三,實現美學藝術的傳承。武術動作動靜結合,每個招式各具特色,但又需連貫,如同行云流水般,韻律感較強,所以也具備了一定的觀賞性,其中所蘊含的美學藝術價值是傳承武術文化的重點之一。

2、以武術教育為橋梁實現武術文化傳承的優勢與作用

2.1、優勢

學校是傳授文化知識的陣地,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的橋梁,要想實現中國武術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就需要借助學校教育這一途徑來進行踐行,通過系統性知識文化的傳授來確保實現武術文化能夠得到完整且系統的傳承,并為實現武術文化的創新與發揚光大奠定基礎。同時,政治方針政策指引著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向,而當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是黨在新時期對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武術教育成為傳承武術文化的橋梁也是社會政治、文化發展下的必然需求。此外,要想將武術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發揚光大,就需要確保擁有該種文化人群數量的不斷拓展,而武術教育面向著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在武術教育陣地中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自然具備了絕對優勢。

2.2、作用

在武術教育中,實現武術傳承能夠促使習武者在練習武術動作的過程中,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并因武術動作對習武者所提出的種種嚴格要求,比如最基本的蹲馬步,都能夠實現對習武者意志力的磨練,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習武者需要具備這樣的意志力與品質。同時,在習武的過程中,對于習武者而言,需要去反復琢磨動作,領悟武術文化的內涵,不斷提升自身的修為,并具備習武者應有的禮儀素養,從而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之作用。此外,還能夠促使促使習武者在接受這一教育的過程中,系統的掌握武術文化,并在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同時,具備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精神,進而為培養出合同的武術文化傳承者以將武術文化發揚光大奠定基礎。

3、在武術教育中實現武術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問題

3.1、片面強調競技武術的發展,忽略了武術文化的傳承

無論是在近代史中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還是在當今全國文化一體化的趨勢下,都使得中國人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下而“忘本”,在我國教育事業中也是如此,教育理念與內容的逐漸西化致使傳統文化教育逐漸邊緣化。在當前的武術教育中,利益的趨勢促使武術教育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競技武術”上,且呈現出舞臺化的發展趨勢,進而致使武術文化難以在此過程中得到傳承與發揚光大。

3.2、現有師資力量薄弱

對于武術教育而言,作為武術文化傳承、創新與發揚光大的主要陣地,要想實現這一橋梁作用的發揮,就需要以充足的師資力量為支撐。但是,從實際教學的現狀看,大部分武術教師來自于體育院校相關專業,雖然具備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但是武術基礎卻十分薄弱,缺乏武術技能下致使在實際教學中難以承擔起相應的教育任務,武術實踐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形式,“花拳繡腿”的武術招式甚至連最基本的強身健體作用都難以實現,何談武術文化與精神內涵的傳承。加上現有人員培養理念與模式的滯后性,致使無法為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提供必要的支撐。

3.3、習武人數銳減,武術文化核心內容難以呈現在教育中

一方面,在當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在慢慢發生改變,并在西方文化的侵蝕下而逐漸出現崇洋媚外的現象,很多時候,大部分人會選擇跆拳道、瑜伽術等內容,不僅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與審美需求,還能夠在社會中以此來謀生,成為一種職業選擇方向與出路。而習武之人卻在慢慢減少,并逐漸呈現出邊緣化發展趨勢,而一種文化的興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擁有該種文化的人數,這就致使武術文化因此而逐漸走向沒落。另一方面,在武術教育中,教材匱乏,教學內容單一,對于武術文化核心內容并未給予充分重視,很多時候武術教育又片面強調技藝的傳授,忽略了文化內涵的價值與作用,致使武術文化難以得到有效傳承。

4、以武術教育來實現武術文化有效傳承的途徑

4.1、實現對武術文化的全面解讀,強化對武術教育的政策支撐

要想借助武術教育來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首先就需要從思想上提升對武術文化的重視程度,要對武術的內涵進行詮釋,以實現對武術的準確定位。武術除了具有體育競技項目的特點外,還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深刻的哲理性與藝術性,在當今全球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今天,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內容之一,需要充分發揮出武術文化內在的價值,規避多元文化的沖擊并強調武術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同時,要借助武術教育來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就需要國家層面加大對該項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提高武術教育的地位,將武術教育逐漸發展為國學教育中的品牌,從武術文化傳承角度來促使武術教育理念的更新。

4.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武術教師的能力素質

武術教師作為武術教育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要想借助武術教育來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就需要針對當前武術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能力素質偏低的問題進行解決。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求要加大武術教師的培養力度,在開設武術專業教育的同時,注重將文化課與技能課進行統一,以確保在提升武術教師基本功的同時,促使教師具備完善的武術文化知識體系,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武術教師來服務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在此基礎上,要加大對武術教師的培訓力度,確?,F有武術教師能夠在進一步提升自身理論與實踐能力素質的基礎上,能夠在教學中做到“知行合一”、“為人師表”,為培養出優秀的習武之人,并將武術文化發揚光大奠定基礎。在電影《葉問》中,葉問作為詠春拳的傳承者,具備了習武之人所應該有的一切美好精神品質,也正是基于此,才使得其門徒如師,武藝精湛的同時,以武德贏得世人尊重與敬佩,讓人再次深刻體味到了中國武術之魅力。

4.3、加大宣傳以提升習武人數并完善武術教育內容

基于當前習武之人銳減的現狀下,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將中國武術以多種形式展現在社會大眾面前,以武術的魅力來吸引更多的人來加入這一隊伍之中,并以武術文化之魅力來折服人,促使再加入習武隊伍之中時,習武者能夠端正心態,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培養出合格的傳承人奠定基礎。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武術教育內容,充分挖掘武術文化的內在,并將其融入到武術教育內容之中,實現教材的更新與完善編寫,并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下對教育內容進行創新,以在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觀積極性的同時,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國武術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去領悟武術文化的內涵,并在提升自身能力素質與修為素養的同時,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國武術文化傳承者。

綜上,基于當前中國武術文化在多元文化沖擊下逐漸邊緣化的背景下,為了實現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光大,則就需要借助武術教育這一橋梁的搭建來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需要在全面解讀武術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加大對武術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并強化武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加大武術文化宣傳力度、完善武術教育內容,以促使武術教育能夠為實現武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光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何艷強.武術教育中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高玥.淺談傳統武術文化在武術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現代婦女(下旬),2014.

[3]馬永軍.傳統武術文化在武術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J].搏擊(體育論壇),2010.

[4]孫成巖.武術教育由技能傳習向文化傳承轉變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

[5]劉雷.中小學生武術文化認知教育的實踐與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3.

[6]管羅紅,成征濤.論傳統武術文化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的傳承與創新[J].宜賓學院學報,2007.

武術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武術,文化特征,價值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瑰寶和精粹。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沉積反映和產物再現。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融會和汲取了諸多社會領域中的營養, 有著豐富的內涵, 它是以運動作為文化的載體, 在多種多樣的表現形態中, 具有傳播發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從中國武術文化的淵源看

由于中國武術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形成在復雜的歷史條件與社會背景之中, 積淀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藝術、道德等, 使它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獲得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1) 武術文化的原始形態。我們必須追溯到幾萬年前, 甚至更為遙遠的史前時代:原始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原始人必須一方面依靠群體力量抵御猛獸的襲擊, 一方面發揮出自己頑強的斗志和強悍的體魄去進行積極的自衛, 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敢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藝。這種原始社會形成的勇猛習性和技藝, 構成了與武術的萌芽極其緊密的文化關系。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自身的文化發展, 奠定了武術文化的原始形態。

(2) 準武術文化形態。從時間上看, 是指先秦到漢唐時期的武術。這一時期武術形式的形成是準武術文化形態的一大特征, 意味著武術已開始從原始狀況中分離出來, 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形式。經過秦漢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 兩晉南北朝的戰亂、動蕩, 武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與軍事分離走向競技, 而得到交流。到了隋唐五代, 隨著社會的繁榮, 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并出現了套路的情形。漢代出現了系統的武術理論著述, 《漢書·藝文志》中就收有“劍道二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論述。自兩晉到隋唐, 武術意識更加成熟, 這一時期出現了口訣要求, 說明人們已能用較精練的語言把技擊精華要點加以濃縮和概述, 武術意識的出現促成了中國武術文化從原始形態到形成。

(3) 中國武術文化形態的最終形式。它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武術文化體系的完善, 二是中國武術文化內涵的成熟。宋代, 民間武術界流行著“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另外, 這一時期的武術發展還出現了武術套路、武術流派, 并且武術除了技擊外, 表演性也日趨成熟。明清時期武術作為軍事技術、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藝的多種價值為人們多認識和利用。武術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滲透了民族的風俗、習慣、心理、感情等因素。因而, 中國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武術文化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 在中國文化板塊上發展成為一個十分獨特的分支。但是, 由于中國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文化這一個環境中孕育、發展起來的, 注定了它與中國大地上的其他文化形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不能獨立于其他文化形態而存在。

二、從中國武術的文化特性看

(1) 哲理性。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體育項目, 它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并把它作為自身發展的思想基礎, 是武術區別于西方體育項目的重要標志之一。在中國武術理論中, 無論是拳理闡述、技法概括、訓練機理、技擊原則、武德修養, 都深受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的影響, 特別是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確立了中國武術的練功法則, 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陰陽學說”理論。“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它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 人應該順應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出了一系列的合一, 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合一……也為中國武術打下了思想基礎。“陰陽學說”是中國古典哲學辯證思想的主要理論之一。人們把對立統一的規律上升到陰陽范疇, 用陰陽的消長來解釋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在武術理論中, 以“陰陽變化”這種樸素辯證法為基本思想, 演繹了一系列對立概念:動靜、剛柔、虛實、開合、內外、進退、攻守等等。這一系列名稱和原理被廣泛運用到了各個拳種流派的武術理論中。儒家倫常奠定了習武者的行為規范。武德首先表現在練武與修身、習藝與立人、技藝與品德的統一, 把修身養性看做立身處世、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武術歷來十分重視武德教育, 強調練武以“德”為先。再有, 武術倫理觀表現為使道德規范成為學習武技的準則。在古代的武德觀念中, 習武的目的不是傷害對手, 而是自衛, 要尊重對手, 謙恭禮讓。

(2) 技擊性。武術的核心是技擊性。武術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經濟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 都是通過以其技擊性為動作設計原則形成的各個攻防技術動作來實現的。從中國武術發展的歷史來看, 武術有技擊運動和套路運動兩種表現形式。技擊運動為散手和推手等對抗性項目, 著重使用, 有明顯的攻防技擊特點;套路運動則講究表演藝術效果, 追求美感, 但都仍是以體現武術的根本特征技擊性為目的, 力求表現逼真的攻防動作。中國武術技擊重視多變, 講究方法巧、運用妙、豐富而多變。在空間上有上、中、下三路, 前、后、左、右四方;時間上講快、慢、疾、緩、頓、挫;勁力上有剛、柔、脆、綿、抖、化等。與西方技擊講究快狠、技法簡單、重標準化、重打擊效應的特點迥然不同, 從而形成了有一個博大精深、門類繁多、極其豐富的東方武技寶庫。

(3) 健身性。中國武術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整體性。武術是以踢、打、摔、拿等動作為基本素材, 包含動靜、疾徐、剛柔、虛實、起伏、進退、攻防、開合、吞吐、收放等運動特征, 并具有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等理論的科學內涵, 對人體健康具有全面的鍛煉效果。“生命在于科學地運動”, 武術的修煉方法講究既練內又練外, 既注重運氣, 又強調心神意氣的結合, 尤其重視運氣、剛柔相濟的健身方法, 對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調節作用和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人們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強體質, 提高健康水平, 是體育文化的根本任務。武術有顯著的健身養生的價值, 越來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認識。

(4) 娛樂性。中國武術在在奴隸社會就進入娛樂文化的領域。它以豐富多彩的表演內容, 精湛無比的技藝、精深廣博的內涵, 贏得了古今中外人們的贊譽, 這是與武術本身的娛樂性分不開的。千百年來, 武術以其獨特鮮明的娛樂性體現在社會各階層的文化生活中。武術的娛樂性包括兩方面:一是人們從習武中獲得身心的愉快, 并在社會大眾中得到發展;二是人們從對武術的觀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 武術與戲曲、舞蹈、雜技、文學、影視等文藝形式的結合表演, 均給人們留下深刻、精彩的印象, 具有愉悅心情, 陶冶情趣的功效。

縱觀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 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一樣, 都與國家或民族的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與相互影響。因此, 中國武術和國外其他體育項目都是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的產物, 同屬于世界體育文化范疇。而歷史上任何一種優秀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高度發達的象征, 而且將會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

三、從武術的價值看

武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不同的群體有著不同的價值功能。

(1) 政治與軍事功能。在古代, 尤其是火器還沒有出現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武術被統治階級作為軍事訓練的手段。武舉制, 就是將武術列為選拔人才的主要內容, 利用武術來為其統治服務。

(2) 防身健體價值。武術從起源就是人類自衛的手段, 在火器還沒有盛行的冷兵器時代, 人們利用武術進行格斗自衛, 那個時代武術是以技擊防身、求生自衛為主要價值服務于社會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 武術的健身價值日益突出。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武術作為一種健身和醫療保健的手段, 其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和社會認可。

(3) 武術的文化價值。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帶有鮮明的民族性, 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和樸實大方的民族風格, 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中積累的集體智慧結晶。武術的發展和創新, 都會豐富民族文化。武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它蘊涵這許多哲理和各種思想觀點。練習武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使人們有更高的道德修養。武術有娛樂性, 它不但可以自娛樂, 而且還有欣賞價值, 能豐富人們的生活。

(4) 武術的經濟價值。武術在經濟價值上的表現分為兩方面:一是潛在的間接的價值, 通過武術的普及和推廣, 可以提高國民整體身體素質, 減少疾病的發生, 節約社會能源, 使人們精神振奮, 斗志昂揚, 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創造更多的間接價值和社會效益, 具體表現的有一些健身類的武術項目比如太極拳等。二是顯現的直接的價值, 把武術做成產業化, 組織武術表演團出訪和交流, 進行武術課跨國教學, 組織商業化武術比賽和表演等等, 都能直接獲取經濟利益, 創了外匯, 擴大了就業機會, 拉動了一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如:中國武協的“散打王爭霸散”, 河南衛視的“武林風”欄目等等, 都是武術的經濟價值之體現。

(5) 對外文化交流的紐帶。武術作為一種古老的、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文化, 可以成為連接西方的一條紐帶。

結束語: (1) 武術的形成具有強烈的復合性, 它的形成是民族文化的復合。在武術的形成過程中,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始終作為它的理論基石, 指導著武術體系的形成。武術文化處處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 傳統武術理論形成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縮影, 是中國文化重體驗、輕證實的產物, 是道家的無為, 儒家的中庸, 佛家的定慧文化特性的復合。 (2)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總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實踐成果。幾千年來, 在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 武術能滋生繁衍, 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它不僅是一個技藝的問題, 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 是經過千錘百煉凝結而成的一種優秀民族傳統文化, 并逐漸開始向世界大文化融合。 (3)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文化內涵又是武術的精神和靈魂, 沒有它就失去了武術的特色。其本身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 精湛巧妙的技藝、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同時贏得了世人的贊譽, 適應不同社會的需求, 并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謀求自身的發展。 (4) 隨著時代的變遷, 武術作為一種文化, 在發展過程中保持自身文化獨立性的同時又創造性地得到發展, 并與當代社會人們對文化的需求相契合, 因而可以發揮其對人、社會的文化效用, 促進社會的發展。 (5) 在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的今天, “更普及、更大眾、更民族”的東方體育文化被人民所看重。大力開展武術活動, 發揮武術的優勢, 將有利于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人們從事武術運動, 體驗到的是其中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 實現的是人們的文化觀念和文化追求。

參考文獻

[1]蔡仲林.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朱東方.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體育[J].浙江體育科學, 1991 (8) .

[3]徐才.徐才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

武術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黃河中醫藥文化與黃河文化同根同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通過設立古籍特藏部、建設仲景文獻閱覽室、成立張仲景傳承創新中心,多措并舉,全面、科學、規范地開展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在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其他高校圖書館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黃河文化;中醫藥文化;黃河中醫藥文化;仲景文化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1 黃河文化概述

1.1 黃河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黃河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在黃河水事及其相關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和黃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訴求、價值取向、基本理念及行為方式的總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價值觀、制度等文化現象。黃河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到夏商周文化,再到秦文化、三晉文化、齊魯文化等多元并存和多元一體的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黃河文化完整的文化體系。黃河文化是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如史前文化、神龍文化、姓氏文化、漢字文化、科技文化、農業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等,豐富多彩,光輝燦爛,處處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

1.2 黃河文化的核心區域在中原

我國最繁榮的史前文化,如新密李家溝文化遺址、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澠池仰韶文化遺址等都在河南。伏羲畫卦、河圖洛書、神農嘗草、倉頡造字、愚公移山、禹通三門等神話傳說均發生在河南。鄭州商城、安陽殷墟、漢魏隋唐洛陽城、龍門石窟、大運河遺址、商丘華商始祖王亥故里、火祖燧人氏陵及火神臺、少林寺及北宋東京城等珍貴文化遺跡,均是黃河文化發展的歷史見證。自三皇五帝時代開始,河南多地被定為國都,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黃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顓頊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陽),帝嚳建都于亳(今河南鄭州)。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夏商周三代定都于河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北齊、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十幾個朝代建都于洛陽,我國有八大古都,河南占其之四。河南涌現出許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軍事家及醫學家等,如:儒家孔子祖籍是河南夏邑、道家老子是鹿邑人、墨家墨翟是魯山人、法家商鞅是濮陽人、兵家吳起是濮陽人、縱橫家鬼谷子是淇縣人、醫圣張仲景是鄧州人等,這些人的思想和著作是黃河文化的源頭。以醫圣張仲景為例,其是中醫辨證理論奠基人,提出的“表里上下、虛實寒熱”辨證八綱,至今仍被中醫界遵從,編撰的《傷寒雜病論》16卷,一直被奉為中醫經典。

2 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黃河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起源于中原,與黃河文化同根同源。隨著黃河文明的發展,中醫藥文化在中原文明的沃土上生根、壯大,從華夏傳承的根脈及黃河文明的多個領域吸取營養,不斷充實完善,成為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

2.1 黃河中醫藥文化與黃河文化同根同源

中醫藥文化之根在中原。從火祖燧人氏點燃華夏文明之火到酒圣杜康發明釀酒,從殷墟甲骨文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從伏羲制九針、岐黃論醫道、伊尹創湯液到道圣老子修身養性、莊子倡導養生、神醫華佗妙用麻沸散、醫圣張仲景論六經辨證而創經方,從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國到禪宗祖庭少林寺融禪、武、醫于一體而形成的禪醫文化及溫縣太極拳等武術文化,這些都植根于中原大地。中原文化造就了張仲景、褚澄、孟詵、司馬承禎、王懷隱、孫兆、孫奇、郭雍、張子和、朱橚及李濂等一大批杰出的醫學家,他們的醫療實踐及其留下的寶貴著作,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褚氏遺書》《食療本草》《天隱子養生書》《太平圣惠方》《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補亡論》《儒門事親》《醫史》等,構建了中醫藥文化的大廈。例如,《醫史》是我國首次以“醫史”命名的醫學史專著,是中醫藥文化歷史中發光的明珠。

2.2 黃河中醫藥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分支

源于中原的易學文化對中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易學源頭的河圖洛書,其闡發的天人相因相應模式、象數思維模式及氣運法則,對中醫學的天人思想、藏象學說、臟氣升降學說都有深刻影響。易學闡述事物陰陽動靜變化的道理,中醫學闡明人體陰陽盛衰消長的機制,正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易相通,理無二致”。二者同源于對事物陰陽變化的認識,故稱“醫易同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論斷“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進一步強調了醫易關系的重要性。

在扎根于中原的先秦諸子文化中,道家和雜家催生了中醫養生學。崇尚自然,順乎自然,是道家養生的基本原則。雜家的代表著作《呂氏春秋》保留了大量的醫學內容,其中有多篇專論養生,如《盡數》《本生》《重己》《貴生》《情欲》等。儒家提出仁者長壽的觀點,倡導飲食衛生,注意身體養護??鬃訌娬{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以及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此外,在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墨家代表人物墨翟等的著作中,均有與養生相關的內容,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3 黃河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刻不容緩

首先,河南作為中醫藥文化大省,得到開發保護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僅在少數,大部分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保護,缺乏有效的發掘、整理和考證,一些極有價值的遺跡與文物正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如:著名的藥都禹州十三幫會館已破敗不堪,漸漸被人們遺忘。其次,中醫藥文化典籍卷帙浩繁,這些典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近年來,在各地區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中醫藥文化保護工作還面臨許多問題,形勢嚴峻。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中醫藥文化典籍保護工作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如:現存古籍底數不清,古籍老化、破損嚴重;古籍修復手段落后,保護和修復人才匱乏,尤其是少數民族古籍保護和整理人員極度缺乏,面臨失傳的危險;大量珍貴古籍流失海外。因此,有關收藏單位應充分認識到保護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工作。

3 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之黃河中醫藥文化的思路

河南中醫藥大學歷來重視中醫藥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始終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全面、科學、規范地開展中醫藥文化資源保護工作,設立古籍特藏部,建設仲景文獻閱覽室,成立張仲景傳承創新中心,多措并舉,在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3.1 中醫藥文化典籍的收藏與整理

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設立了古籍特藏部,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典籍的收藏與整理工作,2011年被授予第一批“河南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書庫始建于1958年,是我國中醫院校建成較早、規模較大的中醫藥古籍書庫之一,也是中原地區中醫藥類古籍主要收藏單位,收藏有中醫藥類古籍文獻、影印出版物及明清時期日本、朝鮮等國刊印的中醫藥類古籍文獻。近年來,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在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中醫名家珍稀典籍校注(第一輯)”“中原歷代中醫藥名家文庫古代卷(第一輯、第二輯)”的整理出版工作。

3.2 中醫藥文獻的收藏與整理

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中醫藥類古籍,總量居河南之首,其中善本古籍200多種、2,000余冊,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急救良方》、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吳勉學刻本《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其順堂刻本《傷寒大白》、明萬歷十七年(1589)刻本《王宇泰先生訂補古今醫鑒》、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刻本《濟人自濟經驗諸方》、明萬歷金陵富春堂刻本《申斗垣校正外科啟玄》、稿本《秘授眼科》、清康熙四年(1665)刻本《濟陰綱目》、明崇禎刻本《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趙文炳刻本《針灸大成》等11部古籍入選《第一批河南省珍貴古籍名錄圖錄》。此外,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還收藏了我國公開發行的所有中文醫藥學期刊,采取復本制度保證了專業期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3.3 張仲景醫學特色文化資源的建設

為了傳承仲景學術、弘揚仲景文化、促進中醫藥創新,河南中醫藥大學成立了張仲景傳承創新中心,該中心下設仲景中醫藥研究院、仲景學院、仲景養生發展中心、仲景制藥廠、仲景醫院、仲景醫藥雜志、仲景博物院等機構。仲景中醫藥研究院主要進行仲景學說醫史文獻研究、仲景經方臨床經驗的傳承研究、仲景經方優勢病種的示范研究、仲景方新藥開發研究等,以培養仲景傳承領軍人物,構建國際仲景學術研究的合作平臺。仲景學院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以期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和社會醫療服務提供高質量的保障。仲景養生發展中心將仲景養生打造成河南中醫藥養生的名片和品牌,通過實施政府指導支持、大學主導支撐、企業推廣運營、民眾應用收益的運作模式,著力推動立足全省、面向大眾的全民健康養生系統工程。仲景制藥廠將突出仲景用藥特色,將仲景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打造仲景經方中成藥、經方中藥制劑、經方中藥飲片品牌。仲景醫院將繼承和發揚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加強仲景理、法、方、藥的醫療實踐,以豐富中醫臨床診療手段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為患者提供高水準的中醫診療服務?!吨倬搬t藥》雜志要促進對仲景學說的深入研究,擴大仲景方(經方)的應用,充分展現《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現代研究成果。仲景博物院將建成全國中醫藥文化基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全國中醫藥文物基地,全國仲景文化的研究基地,成為河南省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4 結語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載了太多的記憶和故事。因此,圖書館人應積極承擔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的職責和使命。河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在保護黃河文化之黃河中醫藥文化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為其他高校圖書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借鑒。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高校圖書館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 許敬生.中醫藥文化尋源:中原中醫藥文化遺跡考察記[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15.

[2] 董廣輝,劉峰文,楊誼時,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J].自然雜志,2016(4):248-252.

[3] 彭嵐嘉,王興文.黃河文化的脈絡結構和開發利用:以甘肅黃河文化開發為例[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2):92-99.

[4] 朱如虎,林長春,馬元柱.晉南黃河根祖文化旅游開發初探[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09-113.

[5] 姚偉鈞,劉樸兵.黃河中游地區飲食文化史論略[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5):92-96.

[6] 于希賢,陳梧桐.黃河文化:一個自強不息的偉大生命[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31-43,128.

[7] 黃其煦.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農耕文化中的作物:關于農業起源問題的探索[J].農業考古,1982(2):55-61.

[8] 嚴文明.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發現[J].考古,1979(1):45-50.

(編校:孫新梅)

武術文化范文第5篇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分析,認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而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高校進行武術文化教學,對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武術文化;大學生;民族精神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币虼?,“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后備軍,為此,必須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積極作用。本文將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融入武術文化教學中,旨在為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

1中華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的內在聯系

1.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信念與信仰、性格與心理的總合,是這個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和發展的活的靈魂與根本動力,也是該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和文明的內在核心部分[2]。民族精神一經形成,便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干,在日常生活中對民族成員的實踐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民族前進的方向、前途,民族成員的思維、行動,無不受著相對穩定的民族精神的規約和引導。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總結了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貫穿古今的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1]。它過去是、現在是、今后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1.2武術文化的內涵

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它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并重為鮮明特點的運動。武術文化屬于整個中華文化巨系統中一個具有顯著特色的子系統,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反映[3]。因此,武術文化在理論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導,在行為方式上受其制約,它在傳統文化總體環境諸因素的相互影響中發展,既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獨特特性。武術文化的特色表現為:德與藝的統一;以人為本的競爭意識;注重個人技藝的純熟[4]。武術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完美結合的東方文化的極好典型之一。

構成武術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具有特色的人體攻防動作技術,其概念涵義的實質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體動作為核心的人體文化[4]。武術文化在其不斷完善和形成獨特體系的過程中,不斷地展示著其人體動作文化的功能特色,成為千變萬化的人體動作寶庫,其功能滲透到人體的諸多方面,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及文明程度等,體現出人們生活中所追求的真、善、美,體現出東方人的性格?!傲曃湎攘暤隆薄吧械虏簧辛Α笔侵袊鴤惱砦幕蛡鹘y的社會道德觀念在武術文化中的體現,也是武術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華。因此,武術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技擊,更在于尚武崇德、修身養性的思想內涵。

1.3中華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的內在聯系

由于中華民族精神和武術文化同時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精華的積淀。中國傳統文化反映和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整體意識和價值、倫理的總傾向,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我們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都有傳統文化底蘊。同樣,武術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反映。武術文化在理論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導,在行為方式上受其制約,它在傳統文化總體環境諸因素的相互影響中發展。

在武術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對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形成了武術活動中各門各派所崇尚的武德和尚武精神。當武術文化把愛國主義當作它精神的最高層次時,它就同傳統文化的其它精髓融匯起來,反過來促進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5],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武術文化中尚武崇德的精神對促進和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高校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高校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擔負著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后備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建設者,承擔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隨著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融入全球化國際大環境,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是否具有堅定的民族精神,能否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關系到我們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前途,直接關系到中國在世界的戰略地位;他們能否以良好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擔負起黨和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

2.1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和實現其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差。當代大學生從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和腐朽文化的侵蝕,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艱苦奮斗的精神、樂于奉獻的思想意識,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

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證明,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不去占領學校的思想陣地,消極落后的思想觀念就必然會去占領[6]。在大學生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用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用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合作精神教育青年學生,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遠大的理想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并實現其自身的全面發展。

2.2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高校堅守先進文化陣地的需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紛紛涌入國門,各種文化思潮的激蕩也空前激烈。高校面對國際范圍內的思想和文化的競爭,要在堅守先進文化陣地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就必須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用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先進的價值觀念來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民族精神是先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支撐并融于先進文化之中。用先進文化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是高校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應對國際思想文化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堅守先進文化陣地的必然要求。

2.3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

現代社會世界各國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江澤民[1]同志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大學生肩負的歷史責任更加繁重?!蓖瑫r也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边@里已經十分明確指出了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自然是綜合國力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作為精神文化的靈魂的民族精神在綜合國力中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他們的思想素質、精神狀況,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是否后繼有人,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教育中,我們在使他們全面系統地掌握當代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必須運用一切科學有效的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也就是培育他們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樣,大學生就能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滿腔熱情化作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精神動力。

3高校武術文化教學在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的具體表現

3.1武術文化教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武術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衛國強身”,操練武術平時可以健身防身,一旦國家有難,習武之人則應赴國難,萬死不辭[7]。在中國武術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習武者都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首要目標。他們為保衛國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謀私利而秉存大義,不畏強暴而以鮮血和生命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完整。在這方面古往今來眾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為我們留下的事跡不勝枚舉。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飛武藝超人,為反抗金人侵略,精忠報國;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以及少林寺僧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刻苦研習武藝,嚴懲了倭寇,使民族精神大振;變法志士譚嗣同、一代劍俠秋瑾及武術名師霍元甲、王子平等武林豪杰,在帝國主義侵略和瓜分我國的關鍵時刻,紛紛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甘灑熱血;以及小刀會、義和團、精武體育會等武術團體也投入到愛國主義的斗爭中。通過這些先進事跡的教學,可以喚醒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2武術文化教學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身修養和塑造全面的人格

武術文化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它從內容到形式都表現了民族的優秀品質。自古以來,中華武術都倡導以武修德,武德修養以禮為先,“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8]。把“禮”與“德”作為習練武術的格言,世代相傳,這與社會道德規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禮貌待人處事,把民族優秀的社會意識融進武技之中,以德、仁、禮、道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有著深刻的社會價值。武術文化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即通過武術的練習使人們對自然、對生命有深刻地認識,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高校通過武術文化教學使大學生在自我修養與向外發展之間保持合理的平衡,積極的互動,從而塑造全面的人格,為當今社會人類生存提供一個較好的方式。

3.3武術文化教學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整體思維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受中國哲學整體思維影響而形成的武術的整體思維即:天人合一的自然強身觀、物我合一的仿生健體觀和內外合一的修煉康壽觀。武術文化的這種整體思維是其一大特色,它注重人與人、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由于注重人與人的和諧,所以習武者尚武而不隨意用武,遵循《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武術中有很多拳種和拳式是取意于自然的,如螳螂拳、猴拳、虎拳、青龍劍術、白鶴劍等,少林五拳也是各有妙用:龍拳練精、蛇拳練氣、虎拳練力、豹拳練骨、鶴拳練神,追求物我兩忘,與自然和諧的意境。武術演練到最高階段,就是達到動作隨心所欲,出神入化,順應自然,天人合一[9]。通過學習,能夠加深大學生對和諧觀念的理解,學會關心人、幫助人、成就人,認真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學會寬容人、體諒人、尊重人,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3.4武術文化教學能夠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競爭心態

武術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道德倫理的限制下,形成追求禮讓的競爭觀,講究不為人先、大義服禮,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時講究先禮后兵的大將風度,采取“點到為止”,追求精神氣質的優勝往往多于比賽的勝敗。許多習武人士通過武功切磋技藝與交流情感,達到“以武會友”的目的,但為了既不受到致命傷害,又有競技的樂趣,只有避免真刀真槍,于是有“被氈甲,操竹”進行交戰演習的記載,還有槍頭包氈片,蘸石灰,以槍桿斬殺決輸贏的場面?,F代武術散打比賽中,各種對人體要害部位嚴禁擊打的規定,以及大面積護具的穿戴,都是有意識地保護對手,不傷害對手[10]。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競爭意識,大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調節不良情緒,克服人性的畸形發展,避免在社會競爭中出現攻擊和侵略的天性,從而創造良性的競爭環境和良好的競爭心態。

3.5武術文化教學能夠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壓迫精神,以及不斷學習、前進的精神。尚武能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由于習武者在長年堅持不懈的練功實踐中,不畏困難,不懼強惡,體魄不斷強健,攻防技能不斷提高,與嚴酷生存環境斗爭經驗的積累,構筑了自強不息精神賴以存在的基礎。中國人過去把練武術稱之為“練功夫”。所謂“功夫”一方面指做一件事所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另外,也指在某一事業上的造詣和本領。習武者如此強調“功夫”,致使“功夫”成了武術的代名詞流傳于世界各地。習武者竭畢生精力“練功夫”,一方面是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同時也是意志品質的自我磨練。大學生通過學習并將其應用于學習、生活實踐中,可以養成不怕吃苦、勇敢頑強的精神作風。以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有關習武精神的經典名句,對培養大學生頑強、勇敢的意志品質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結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后備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建設者,所以必須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因為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和實現其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高校堅守先進文化陣地的需要,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

武術文化是在中華民族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傳統文化的背景中形成的,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深受中華文化精神的滋潤與哺育,形成了不同于現代西方體育項目的獨特的東方人體文化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深刻的哲理。當然也應當承認,由于我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在武術文化中的確存在著不少封建意識的沉淀,如傳承中的封閉、保守性、濃厚的迷信色彩等。但這些東西正是中國武術在其發展進程中要徹底鏟除的,它們并不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主流和全部。所以,我們要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武術文化進行挖掘與整理,將武術文化中的精華運用于高校教學中,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身修養和塑造全面的人格,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整體思維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夠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競爭心態,能夠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因此,在高校進行武術文化教學,對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2(Z1),13

[2]華中科技大學“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研究”課題組.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反思與建構—“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研究構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15

[3]曠文楠.中國武術文化概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4]江百龍,等.武術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5]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論文集.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0.180-184

[6]劉創.重視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4):45-47

[7]趙鐘暉.武術文化中武德的繼承和發展.武術科學,2004,1(4):27-30

[8]徐才.武術學概論.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90

[9]謝惠蓉.武術文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響.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8,14(3):33-35

[10]王軍平.論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內涵.武術科學,2005,2(4):14-16

[11]蔡仲林.論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影響.湖北體育科技,1996,(2):1-4

武術文化范文第6篇

摘要:武術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在我國,少林武術、峨眉武術、武當武術是其典型代表。研究立足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在系統梳理峨眉武術的基礎上,提出了“五位一體”的品牌化發展戰略。即:1)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峨眉武術”品牌;2)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3)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4)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5)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文化產業”品牌。

關鍵詞:地域武術;品牌;峨眉武術

Key words: local martial arts;brand; Emei martial arts

前言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會孕育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別。梁啟超先生曾在《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論述地域與學風之間的關系。感嘆“氣候山川之特征,影響于住民之性質?!h境對于當時此地之支配力,其偉大乃不可思議……[1]”對于地域文化,文化人類學者曾用“文化圈”“文化叢”[2]90等概念進行其理論闡釋和解讀??梢?,地域與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疆域遼闊,“西部是海拔4 000米以上的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接橫斷山脈,地勢下降到海拔1 000米到2 000米的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東西落差如此顯著的三個階梯,南北跨度又達30個緯度,溫度和濕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給人文發展以嚴峻的桎梏和豐潤的機會。[3]122”中華民族在這樣的“自然框架”下生存,孕育產生了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近年來,這些內容迥異,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正逐步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大眾的青睞,已經成為或者正在成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文化資本。

武術文化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不同的地域環境和地域文化滋養產生了不同的武術拳種和流派,在武術領域內也素來有“南拳北腿”的稱謂。武術學者郭志禹教授將地域武術界定為:“由古代沿襲或俗成的歷史區域中帶有明顯的歷史烙印和痕跡的武術文化”[2]89。在我國,少林武術、峨眉武術、武當武術便是地域武術的典型代表,在我國武術領域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較高知名度的背后,卻隱含著深深的隱憂。很多的地域武術文化資源被閑置、被邊緣,被誤導,甚至處于“消亡”的境地。即便是世人耳熟能詳的“少林、峨眉、武當”也存在著“應用不足”“發展滯后”“定位不準”“缺乏頂層設計”等問題。加之受部分傳統武術文化陋習的影響,一味用“刀槍刺喉”“胸口碎大石”等江湖雜技招攬觀眾,增添其神秘化,加之“門派之爭”,嚴重地敗壞了武術的聲譽,甚至成了部分江湖騙子以武術某某傳人之名進行斂財的工具,這種打著“發展武術之名”對武術聲譽進行破壞的勾當并非個案,對地域武術的發展是致命的傷害。

如何立足地域文化,占據先機,正確應用地域武術文化資源,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構建地域武術文化品牌,從文化資本和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的跨越和轉變,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3]121-141之前景,應當是當前地域武術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也是中國武術可持續發展不得不為的重大課題。

1 峨眉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與應用

峨眉武術以中國四川峨眉山為發祥地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形態,在明代,已經初步形成體系。明代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曾描述過峨眉派拳術的技藝,更有“峨眉拳術天下奇”之贊譽。峨眉槍,也一度聲名鵲起,吳殳曾言:“峨眉槍法,既精既極”,后人甚至將峨眉槍、少林棍、日本刀并稱為明代武術三大絕技,由此可見,峨眉武術揚名已久,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基礎。

近年來,在黨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峨眉武術取得一定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無論是世人耳熟能詳的“峨眉派”還是歷史上聲名鵲起的“峨眉槍”,無論是流傳中的“白猿祖師”還是“五花八葉扶”之說,盡管存有一定的爭議,但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峨眉武術業已成為四川武術的“代言人”,凝聚、形成了一定的價值品牌。這無疑是當代峨眉武術在未來發展中獲得市場資源優先分配權的強大武器,是峨眉武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而毫無疑問,具有更大影響力、滲透力和競爭力的“峨眉武術品牌建設”,將成為峨眉武術持續發展和享有強勁競爭力的有效載體。

1.1 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峨眉武術”品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寶庫,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4],體現著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近年來,峨眉武術的相關部門尤為重視峨眉武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05年列為峨眉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成功申報并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峨眉武術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個傳統體育、游戲與雜技類項目被收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因此,作為我國優秀的地域武術文化形態、活態歷史的峨眉武術,它不是單一、靜止的。峨眉武術作為巴蜀地域內的重要的武術內容和“文化名片”,無論是過去的巴蜀武術文化還是當今的峨眉武術文化,本質上都是巴蜀地域文化風格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5]。峨眉武術品牌建設與打造,應當首先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傳統武術”品牌。一方面,峨眉武術作為鮮活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入選,標志著國家層面對峨眉武術的重視,這為峨眉武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峨眉武術也會因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形成峨眉武術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決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而相反,這一稱號也將對峨眉武術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和要求來保護和傳承峨眉武術,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保護方針和“社會參與、長遠規劃、點面結合、講究實效”的原則,切實遵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嚴格規定操作程序以確保有價值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最有效的保護[6],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核心,促進峨眉武術的規范化發展。

而針對于此,2011年6月1日我國出臺了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的義務。正所謂,“價值是生活的命根,沒有價值,我們便不復生活”[7]。由此可見,峨眉武術本真的價值就在于多元化,其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機遇,同時也是峨眉武術必須應對的挑戰,基于此,峨眉武術應當逐步建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的“傳統武術”品牌,并形成兩者的互動,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準和要求來保護和傳承峨眉武術,形成科學、規范的峨眉武術保護體系和傳承體系,打造過硬的峨眉武術品牌質量,同時聯同其廣泛的知名度,勢必將成為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必由之路。

此外,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峨眉武術作為巴蜀文化的重要內容,勢必受到四川省傳統文化發展的巨大影響。而眾所周知,四川省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大省,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十分豐富。不但擁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風格獨特的民族風情,而且還擁有諸多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等。也許正是基于擁有這樣的民族傳統文化土壤,2009年“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永久落戶成都,并于2011年在成都建成“非遺國家公園”,成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非遺之都”。而更重要的是:成都國際非遺節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與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藝術節和吳橋國際雜技節并列的四大國家級、國際性的重大文化節會,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題節日,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我國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個大型文化盛會。由此可見,非遺節的落地和進一步打造在成為四川又一張亮麗的城市文化名片的同時,也勢必為峨眉武術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因此,發祥于峨眉山的峨眉武術,毫無疑問的擁有“近水樓臺”的區位優勢,可謂“天時地利”,而如何充分運用近在咫尺的“成都國際非遺節”和“非遺國家公園”,加大宣傳和推廣峨眉武術,是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難得機遇。因此,峨眉武術的品牌建設,應當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平臺,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也勢必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1.2 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

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8]。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合,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包括物質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景觀等。

峨眉武術作為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大文化特色,不僅擁有“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觀,更擁有歷史綿長的文化景觀。它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和“佛教第一名山”聞名世界,形成了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征。正如少林功夫之于嵩山,武當功夫之于武當,已經根深蒂固并形成共識[9]。尤其是其中蘊涵的歷史與民族文化更是無法復制與再生,峨眉武術集聚了佛道兩家武術、文化之精華而自成體系,是我國優秀的地域武術文化形態。這無疑將峨眉武術提升到國家層面,逐漸發展成為“特色旅游”品牌。眾所周知,在四川旅游業的發展大局中,峨眉武術的特色與優勢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展現。當前峨眉山被列入了四川重點規劃建設的5大旅游區,并力圖將峨眉山建設成為“中國第一山”,在保護和利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基礎上,發揮名山、名文化的優勢,鑄造峨眉武術品牌,在促進文化、自然生態旅游發展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峨眉武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品牌建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峨眉武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武術文化杰出的代表。峨眉武術產生、發展于峨眉,是武術在峨眉山地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峨眉武術文化與峨眉山地區旅游的互動與融合將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將是峨眉武術品牌建設的有效途徑。據悉,峨眉山市在2015年“文化遺產保護和武術發展工作”中已經進一步明確加強峨眉武術的品牌建設,并提出:建設好武術文化風情小鎮、武術文化公園、武術博物館等,可見,建立自然景觀與峨眉武術文化景觀交互發展的大幕已經開啟。這無疑將為峨眉武術的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

1.3 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

歷史已經證實,文化興起與衰亡的交替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得以長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進程中能夠做出自己特有的貢獻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在當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滲透,傳統武術的價值功能已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已具備了多重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功效,如武術健身、武術表演、武術競賽等等,盡管武術的發展有它相對的自主性,但它同時與諸多關聯因素發生交互性的影響,如:社會發展因素、文化變遷因素等。伴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在現代社會當中,武術日益成為一個既與其他社會系統相互依存,又具有自身結構特點的實踐空間。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基于社會實踐理論曾對體育的實踐空間有過精辟的論述,指出:體育實踐空間是與作為一種表達方式的社會空間密切相關,是被嵌入到一個自我構造和以系統形式自我組成的實踐的、消費的世界之中(Bourdieu,1988)[10]。當前,傳統武術的價值取向也正悄無聲息地發展著,是否能夠融入和介入到人類的主流價值取向中,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在21世紀的今天,傳統武術的主體價值取向逐漸在武術休閑、武術健身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生成了傳統武術實踐空間的社會場域,促成了傳統武術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而眾所周知,奠基于神仙文化的峨眉武術,從發軔之初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練的統一融合,它有著中國道、佛合一、宗法自然、拳禪并用的說法,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講究通過修練獲得健康長壽,致使峨眉武術還在孕育期就具備了形神兼備、內外兼修、剛柔相濟的武學特征?!叭鹩谝?,理成于醫”[11],峨眉武術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武術與養生文化結合的文化體系。如,目前我們所熟知的“峨眉十二樁” 就極具代表性,它是從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在中醫、經絡理論的基礎上,依據人體氣脈運行和生理變化規律而創立的優秀功法。它吸收了醫、道兩家導引、吐納的特長和佛家禪修的優點,將氣功、武術、醫藥、禪修、道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歷史的長河中,峨眉武術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汲取了道教思想的精華,又兼道教養生和靈動的功夫,逐漸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風格和動靜相融的練功法。這種練功法與各種拳術、氣功、器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峨眉武術養生特色文化。

此外,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全山植被覆蓋率達87%左右,這里具備溪水長流、花香鳥語、氣候溫和等有利條件,全年負離子平均每平方厘米達1.8萬個,屬于“全球優秀生態景區”。在漢代文士劉向、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稱峨眉山為仙山,可見峨眉山是歷代隱士、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文人墨客修持習靜、追蹤訪勝、調養身心的理想勝地。近年來,休閑已經成為四川城市發展的主體定位,無論從四川自身資源、經濟發展和文化氛圍,還是整體城市的發展風貌、服務設施,都為休閑形象的塑造形成強大的支撐。同時,目前在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進程中,群眾性體育事業是其重要內容,峨眉武術在當前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宏觀背景下,發揮其休閑健身作用,融入全民健身,可謂峨眉武術發展的天時、地利。因此,建立致力于提高人們生活品質的“峨眉武術休閑、健身、養生”品牌,對峨眉武術而言,是眾望所歸。

1.4 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特定地區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民俗民風等傳統是分不開的,地域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在特定地域下的歷史背景、人文環境、民俗民風等相互作用下形成這一地域文化的獨有特色。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產生于這一地域的任何文化形態同時反應出這一地域的特有文化特質與精神內涵?!坝捎谠诘赜?、歷史、民族、傳統等存在多方面差異,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各個區域的文化表現出迥然相異的形態。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區域的文化,其身上都濃縮了它們母體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實質,表現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盵12]

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不同地域的發展過程中與當地文化逐漸融合形成為統一的整體地域文化形態。峨眉武術即是形成于我國西南地區這一特定地域范圍內的各種武術的統稱。必然體現著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與精神內涵。峨眉武術在其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與峨眉山及其周圍地區的歷史背景難以分開,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對于峨眉武術發展的影響滲透于峨眉武術套路、功法、實戰等各個方面?!安煌貐^體育文化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極大約束”[13],峨眉武術的外在表現形式同樣也必然體現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無論其產生的歷史淵源是如傳說中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逐漸發展演繹而來,還是宋代德源和尚的“峨眉武術”;是歷史移民、其他拳術對峨眉武術的影響,還是尚有爭議的“五花八葉扶”之說,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峨眉武術業已成為廣泛流傳于整個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武術的總稱,形成為一種地域武術文化形態,具有顯著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建立具有濃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術”文化品牌,是峨眉武術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發展思路具體有兩個方面:

第一,梳理峨眉武術的經典套路,以點帶面,彰顯峨眉武術的技術特色與拳種特色。實際上,“文化區域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14],在漫長的發展中,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包容的地域情懷引來了大批的文人隱士和武俠豪杰,這對峨眉地區武術體系的豐富和技術理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峨眉武術的武學體系內容繁多、形式多樣,廣傳于民間的“峨眉拳”“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器械”以及融合養生術與導引術而形成的獨特的“峨眉練功法”,都是具有顯著峨眉文化底蘊的地域性武術功法。

峨眉武術技術體系相當龐雜,要想眾多的拳種套路“齊頭并進”發展,顯然力不從心。因此,盡快梳理形成相對經典的峨眉武術經典套路,以點帶面,形成合力,再進行普及、推廣、傳承,方能使峨眉武術的“技術特色”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習練。這對于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建立與推廣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二,加大峨眉武術與當地學校武術的融匯與貫通,形成學校體育的“校本特色”。學校作為武術教育的重要實踐空間,在武術的傳承和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峨眉武術可借助于本地區的學校資源,既普及、推廣了峨眉武術,同時,也有利于形成當地學校體育的“校本特色”,可謂雙贏之舉。更重要的是,學校資源,尤其是體育院校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可為區域性傳統武術的發展,提升更高的發展空間,培養更多的專業后備人才,如:上海體育學院之華拳、北京體育大學之查拳,而位于西南區域的成都體育學院在峨眉武術的發展戰略中,可以起到怎樣的作用,著實值得我們去思考。

當前,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其所具有的塑造“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認識自我、體悟生命及其獨特的健身功效的內在特質賦予了它教育、文化和科學的三重使命[15]。在價值文化和文化價值研究中,德國哲學人類學家馬克斯·舍勒和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關于人類學的兩項成果值得特別關注。魯思·本尼迪認為,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16]。因此,特色鮮明的峨眉武術能夠為本地區學校校本體育課程的建設提供豐富的資源,發揮武術獨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同時,學校也可以為峨眉武術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舞臺,為峨眉武術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實踐場域。

1.5 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

區域文化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軟實力,這在當今社會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共識。而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開放經濟。如果一個地區具有較高聲譽,不僅會吸引更多戰略投資者的注意力和更多資本的流入,而且會提升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文化品位。武術產業作為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產業價值,從以套路和散打為體系的武術職業化賽事,到以太極拳為主導的健康產業;從曾經名聲大噪的“少林寺”功夫熱到今天“功夫熊貓”“一代宗師”等以武術元素為創意的影視作品涌現;從依托少林寺形成的武術旅游到武當內家拳的問道之旅;從李連杰、馬云主導下的“太極禪”會館到春晚作品中“行云流水”“江山如畫”等創意武術的展現,無不獨具特色。武術的健身功能、觀賞功能、修身功能進一步轉化為經濟功能,其產業價值日漸凸顯。今天,在國家戰略的整體框架下,武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紅利與消費升級下的藍海。

顯然,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對峨眉武術產業的形成和壯大地區聲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峨眉武術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資源,和其他發展要素一起,塑造特色武術產業。峨眉地域武術文化資源也可轉化為文化資本,形成地方文化產業,文化旅游、休閑健身產業等,并以其關聯帶動作用,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充分發揮峨眉武術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峨眉山市在挖掘搶救峨眉武術的同時,也積極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廣泛開展活動,大力弘揚峨眉武術。先后舉辦了“少林、武當、峨眉”三大武術精英賽、 “中國·四川國際峨眉武術節”等重大活動,同時,峨眉山市“十二五”期間,明確表明,要大力發展武術文化產業。規劃指出:未來5年,將高舉武術文化大旗,全力打造峨眉武術品牌,具體內容包括: “一校一節一基地”。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峨眉武術產業”品牌,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認可,也將成為峨眉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2 結論

武術現代轉化及其價值實現是“中國夢”實現過程中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挖掘武術“符號文化”[17]的現代價值,是特色地域武術不容推卸的責任。地域武術文化品牌的構建,應當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在“離土時代”下,一方面要保護地域武術品牌的生存土壤,體現鄉土特性,更要創新技術和文化的傳播路徑[19]。因此,促進地域武術文化享有更為廣泛

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是首要問題;其二是,如何梳理地域武術文化的脈絡體系,使其具備武術文化品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應當因地制宜,根據區域文化特點,把獨特的地域武術文化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進一步促進地域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地域武術文化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門派之爭”“脈絡不清”“科學化程度不高”等,所以應當實事求是,厘清傳說、小說與歷史、現實地域武術文化之間的觀念差距,科學、客觀、公正地看待傳統武術文化的歷史脈絡和價值功效,闡釋現實和傳說之間的關聯性和獨立性,并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維護、建設地域性武術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梁啟超,王云.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M]//飲冰室文集(第41冊),上海:大道書店,1936:50.

[2]郭志禹,郭守靖.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策略構想[J].體育科學,2006(10).

[3]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4]王文章.非武術文化遺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

[5]趙斌,代凌江.峨眉武術文化的特征與發展路徑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4):43.

[6]馬冬梅,江蕓,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研究[J].體育科學,2015,35(6):23.

[7]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韓水法,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

[8]廖嶸.非物質文化景觀旅游規劃設計[D].上海:同濟大學,2006.

[9]張小林.峨眉武術文化資源開發與產業化運作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83.

[10]陸小聰,曹祖耀,陳靜.體育實踐空間的社會學研究——理論假設與中國的經驗分析[J].體育科學,2010(8):3-1.

[11]劉俊驤.武術文化與修身[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25,40.

[12]任玉梅.綏化市體育發展局限與地域特色芻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

[13]史兵.體育地理學理論體系構建研究[J].體育科學,2007(8):12.

[14]韓淵豐,張治勛,趙汝植.區域地理理論與方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15]邱丕相,楊建營.當代武術的三重使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4):1-5.

[16]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5.

[17]韓政,王崗.近代以來中國武術從“草根文化”到“符號文化”的變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6):50.

[18]薛立強,王崗,黎桂華.從“鄉土”到“離土”:傳統武術發展的社會文化闡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4):61-62.

上一篇:數學教學內容范文下一篇: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