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武術文化范文

2023-12-21

武術文化范文第1篇

[提 要]在外語教學中注重文化教學已成為高校外語教育的共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滲透西方文化的同時,還應更好地注入中國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以本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并分析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同時對如何利用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強化大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文化自信;建議

[作者簡介]羅 萍(1968—),女,井岡山大學外語學院教授,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英語教育。(江西吉安 343009)

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文化價值取向、文化行為方式都會影響中華民族未來的文化發展。當前,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和腐蝕,大學生的價值觀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導致大學生出現了文化缺失的現象。而文化自信現狀影響著未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因此,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成為整個國民文化自信的關鍵環節,是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及強大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大學英語教育在注重培養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文化教學,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本課題研究以本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并分析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同時對如何利用大學英語教學平臺強化大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礎”。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边@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于文化自信問題的研究越來越關注,并取得了頗為豐碩的成果。對于文化自信的定義,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闡釋。有學者從國家、民族、政黨角度,認為這是對其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有學者從主客體分析,認為文化自信是通過對象性的文化認知、反思、批判、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進而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定性心理特征。同樣,也有學者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以文化自覺作為認知基礎,從自身文化價值、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對西方外來文化理性“揚棄”三個維度,認為這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肯定、認同和堅定信念,并強調文化主體的認同感、自豪感及歸屬感是文化自信的關鍵要素。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為了解當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本研究以筆者所在學校的大一和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大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態度、英語課堂中外國文化的滲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學生參與文化活動和文化實踐以及文化自信培養的建議等方面。此次共回收有效問卷282份,調查結果如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超過一半的學生(56.7%)認為自己在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注重西方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吸收。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的學生占41.5%,較有興趣的學生占44.3%。大多數學生(70.2%)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有必要學習本國文化,這說明他們對本土文化持肯定態度。有關大學英語課堂中涉及中西方文化知識的問題結果顯示,24.5%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總是涉及外國文化知識,46.8%的學生認為經常涉及;而對于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53.5%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有時涉及,21.6%的學生認為很少涉及。這說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注重外國文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這里主要調查了傳統文化藝術,如戲?。ㄈ缇﹦?、黃梅戲等)、書法、國畫、民族樂器等,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知識了解程度,如名著閱讀、歷史文化等。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傳統節日更為熟悉了解,對傳統文化藝術只是大概了解一點,而對于名著閱讀和歷史文化知識,文科生比理科生了解的更多一些。不過,普遍存在對這些傳統文化知識了解不足現象。即便如此,近六成的學生認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然而對于參與文化活動、文化實踐的項目表明,只有54人(19.15%)表示經常參加,89人(31.56%)有時會參加,78人(27.66%)很少參加,還有61人(21.63%)表示自己從不參加??梢娊宄傻膶W生在文化踐行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三、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和對策

為了改變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現狀,培養和提高其文化自信,本研究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主渠道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同時進一步強調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把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作為主要任務之一。并且指出綜合文化素養既包括目的語文化素養,也包括母語文化素養。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注重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的傳授。但對于中華民族文化較少涉及,因而導致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為此,大學英語教師應根據指南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文化知識的輸入。充分挖掘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內涵,將其與英美國家的文化進行分析、比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增強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2中的文化對比翻譯練習,內容涉及到書法(calligraphy)、孝道(filial piety)、傳統節日七夕節(Qixi Festival)、絲綢之路(Silk Road)、刺繡(embroidery)等。教師在通過此練習加強學生的翻譯能力的同時,可以采用課堂討論、小組辯論、個人展示等形式來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的比較意識,增強民族文化優越感。對于課文學習,可通過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還有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尤其是中國文化知識來加強學生對母語文化知識的積累。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第六單元“Door closer,are you?”,文章第一段出現了XiangYu(項羽)這個人名,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這個歷史人物以及破釜沉舟該典故的由來,讓學生加深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課堂外,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有關中華民族文化的英文報紙、雜志及書籍;組織一些使用英語講述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競賽,如舉辦有關中國文化方面的英語演講比賽、寫作比賽、中英文化對比方面的講座等。

(二)從學校角度出發

一方面要大力開設人文素質必修課和選修課。如開設“中美文化對比”、“中國文化概況”和“中國民俗文化”等選修課程以彌補現行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的不足。其中的高等學校英語拓展系列教程語言文化類教材《中國文化概況》對中國文化介紹較為詳盡透徹。還有《跨文化交際課程》,通過該課程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課程學習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在比較和學習別國文化的過程中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養文化鑒賞力,提升文化思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選修一些如中國戲劇、書法、武術、名著欣賞等文化課程。另外還可以為學生實地安排一些文化體驗系列活動,可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安排學生參觀歷史文化景點,如文天祥紀念館、廬陵文化生態園、青原山、井岡山、釣源古村、美陂文化村等,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和學習地方文化,加深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應當組織與文化相關的各項課外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文化社團、文化沙龍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充分利用本校留學生資源,加強中外學生的相互交流,弘揚并傳播中國文化,讓留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三)充分利用網絡媒介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影響和沖擊。面對各種撲面而來的信息,有時會缺乏鑒別力和判斷力,導致對外來文化盲目推崇,而對于中國特有的優秀文化關注甚少。因此十分有必要幫助他們抵制各種外來思潮的入侵和誘惑,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化觀。應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等媒介的宣傳作用讓學生學習并了解我國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通過《百家講壇》、《探索發現》、《國寶檔案》等文化節目來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鼓勵并督促學生觀看諸如《朗讀者》、《詩詞大會》、《漢字英雄》、《一站到底》等文化類節目,從而促使他們增長自己的知識涵養和文化底蘊,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四、結語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和多元文化視野下,迫切需要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學英語教育應當發揮其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把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并借助于學校、互聯網等合力提升其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韓路.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響因素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

[2]薛玉成.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現狀及其培養研究[D].衡陽:南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覃虹.基于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研究[J].戲劇之家,2017,(11).

[4]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2017-10-12.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劉振平.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綜述[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0).

[7]徐圣稚,王紅毅.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6,(11).

[8]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2[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朱晨光]

武術文化范文第2篇

而體育文化的概念則包含的更加廣泛,與組織形式、倫理觀念、個體行為等有著緊切的關系。

對于大多數從事體育教學或體育管理者來說,體育這一詞的由來,歸屬于“泊來品”,來源于日本,而日本則轉借于蘇聯。這一歷史概念,使得國內體育一詞的歷史顯得相對較短。然而,在國內,并非不存在體育形態的概念。那么,這一概念則是“武術文化”。

武術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南朝梁武帝《文選》中提到:“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意思是發揚文化交流,而停下爭戰。然而,這一詞在古代并非是今天所表達的概念,這一詞的使用在近期才出現,從春秋的“拳勇”到漢代“武藝”以及到后來清代的國術,武術一詞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有著不同的關系, 同時,也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其倫理觀念、行為方式、做事的特質,進而形成了有著鮮明東方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

1武術文化的源起與發展

以孔子為尊的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絕對地位,這是不證自白的。尤其是自漢朝后期,孔子禮教的特征給個體以“規范”,以儀式和典禮進行民眾教化的思想,為朝綱所接受,儒教則成為正統的思想,掌握著士人階段的思想,以至于形成以考取功名的“門生關系”的身份團體。其中,孝道和身份色彩成為個體所崇敬與遵守的社會倫理觀念。受儒教思維影響的武術文化,也體現出殺身成仁,不辱此身的身份色彩性格,對“義”戰的視死如歸,為道德和身份而戰,則是武術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點,這也是“俠”義精神的一種體現。儒教對個體強化儀式的要求,進行社會秩序的維護。因此,武術套路的出現,則體現出君子理想的完美意境,也體現出習武者對儀式文化的尊崇,以至于在各個擊打動作中有著管控動作的痕跡,儒教文化培養起來的國民,在1911年以后,隨著列強的強行進入,思想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變革,徘徊于思變與保守的雙重壓力之間。武術成為強國強種的文化利器,也成為強民思想的手段。然而,尤其是義和團反清滅洋的行動過程中,部分武術拳種給予最大化發展,以魯西北地區的梅花拳的趙三多,華北地區的心意六合拳、紅拳等拳種相繼被放大,以團列的形式進行大規模的推廣,形成了的武術文化的新的思潮。雖然,帶有部分拳種在迷信的驅動下,形成民國時期武術文化的高潮。

2體育文化的引入與展演

體育自泊來后,在國家形成持續式的體育文化。國內在1950年后,以強國意識為手段,進行體育課的教授,體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有武術文化的身影。以武術操為主要的運動形式,進行體育課的進行。在課程形式方面引入了蘇聯體育教學模式,在武術操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口令法進行動作的分解,可以說是武術形式與體育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對體育課的推行有著積極促進作用。文革時期,體育課的進行幾乎近于荒廢,因此,這一時期體育文化可以說是近于低潮時期。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體育文化的開展剛剛恢復,以單位體育與學校體育結合為主。由于國家的發展需要,“單位”成為社會組織的一個基本單元,尤其是在城市發展和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社區體育以單位式發展為特征,在國家企事業單位表現特別明顯。而80年代后期,國內興起武術文化熱,這一時期傳統武術文化與競技體育文化分野,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交融,呈現出多元的發展方向。20世紀后期,競技體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國際競技場所上一改原有體育第三世界的形象,以金牌的數量和各項運動技能的突破呈現出諸多優勢,在國內和國際體育界獲得一定的話語權。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體育發展體制呈現出一系列的不足,國家體育總局在國家體育發展綱要的指導下,進行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方向轉型。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作為一種國家形象,作為一種全民福利,作為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社會生活情形下,以體育運動為主體的體育文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組成部分。

3體育文化與武術文化在國體文化的交融與隔離

武術文化與體育文化呈現出東西文體育的不同形態,有著不同的發展理念。其源頭要回顧其文化發展的根本所在。武術文化在傳統史官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古老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到近期,通過人們的發現與改造,成為改善人們身心發展,調整個體生活,提高國家形象的體育項目。而武術文化的起源是源于古代祭祀、生產生活、軍事戰爭的過程中,最初以氏族爭戰或國家安全為目的,而成為關系國家與個體的生命的防于死傷的重要手段。始造就武術的發展起源,而后在傳承的過程中,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與發展,形成現代散打和套路兩種基本運動形式。尤其套路的出現, 唯有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下,才得以發生與發展,而后形成有起有發的套路性形式。據有關資料考證,套路武術源于明代,萌芽漢唐, 對于套路的發起與源流本文不加以討論。套路這一運動形式,以傳統技擊為運動內容,通過假想敵式的意向,完成一系列動靜相兼, 形神兼備的類藝術形象的活動,給觀者以美感、演者以意境感,通過演者個體進一步符碼的重新編排,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拳種,以門戶為單位,進行系統的學習與發展。則形成了武術文化的根基,也形成了古代國人的健康意識與鍛煉方法。無論是出于自衛,還是出于攻擊,武術文化的內容確實是中國傳統先民中保留著完整的集體記憶。在中國不識武術,則不識中國,讀懂中國武術文化,也差不多能夠讀懂中國個體的品性與文化。因此,在民國前期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武術文化與養生文化方式成為國內類體育形式的支撐重要內容之一。同時,與民族傳統游戲與各類民族的運動形式統一為國民身心發展提供一定娛樂與休閑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嚴格的界定體育形態與形式,只能將武術界定為類體育內容,由于目的的暴力范疇。

武術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認同,武術文化,傳承

今天的中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社會的飛速發展、西方強勢文化的全球化和人們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等導致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到巨大的沖擊。社會轉型和文化全球化雙重背景影響下,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化中華文化認同, 已經成為中國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中國武術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體現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具有很強的凝聚中華文化認同的能力。中國武術的發展對培育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提高文化軟實力和塑造中國形象有著重要作用[1]。因此, 站在文化認同的角度, 對武術文化如何傳承, 如何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文化認同

1 . 1 文化認同的概念

這里所闡釋的“認同”并非是一個認知問題, 而是一個身份和文化的認同問題。不同民族的人們常用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 如: 旗幟、頭巾、十字架等??傊幕J同 (cultural identity) 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該民族文化的肯定性體認, 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 文化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的精神紐帶, 是民族生命延續的重要血脈。因而,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最重要、最深層的基礎[2]。

1.2 武術文化認同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一種獨特的優秀文化形態, 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軍事戰爭和社會活動中不斷豐富和探索出來的, 具有中華民族象征性代表的運動項目, 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武術具有健身性, 技擊性和觀賞性。幾千年來, 武術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歷代相傳, 經久不衰, 雖然中國的武術拳種眾多, 但是中華民族一直崇尚習武, 廣闊的中華大地上, 大家喜聞樂見, 并且現代社會有很多武術愛好者, 也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青睞。武術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內涵豐富, 比如強調“揚善除惡”“仁義謙虛”和“尊禮重道”等。所有的這些表現出的就是對武術文化的認同, 也是一個群體對一個特定文化的認同。

2 文化認同視域下武術文化的現狀

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 各種西方的東西入侵, 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導致了中國幾千年的民族文化受到巨大沖擊, 民族傳統的文化在人們心中見見淡漠。武術文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外來文化的影響下, 武術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沖突。都知道現代競技武術發展越來越好, 已經成為了武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相反的是傳統武術的發展空間越來越狹隘, 民間的武術許多拳種都相繼失傳?,F在的生活中, 許多人都愿意去學習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 這些國外的東西他們覺得很時尚, 反而是中國許多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如武術、舞龍舞獅、跳繩等卻無人問津。對學習這些傳統體育項目, 許多人都是覺得太古董, 不時髦。這樣的價值觀使得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受到空前的阻礙, 武術文化在發展的道路上到了分岔路口。

武術中獨特的技擊攻防內涵及其演練風格, 在競技武術的“高、難、美、新”的競賽規則杠桿撬動下, 套路運動體操化、造型化日趨嚴重, 與所謂“體現攻防含義”相剝離, 武術所蘊涵的傳統文化被不斷過濾, 僅剩下一張徒有虛名的文化標簽[3]。過度的強調發展競技武術, 使民間傳統的武術發展被忽略。而民間的傳統武術中, 多在表現攻防, 技擊等實用價值, 內涵也更加豐富。武術在發展過程中, 被許多書籍、電視和電影過度夸大化, 神秘化。這樣也使武術文化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3 文化認同視域下武術文化傳承的價值

3 . 1 宣揚民族文化的價值

全球化的今天, 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交錯, 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和軍事, 文化也成為了一部分,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而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包含了哲學、醫學和養身學。比如“天人合一, 太極哲理”“精氣神”學說的應用和養生與健身。從文化認同的視域下看, 隨著武術的國際化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武術文化, 并且喜愛武術, 慢慢的國外也有了很多武術愛好者。面對外來文化和武術的國際化, 武術文化能夠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 體現中國民族特色, 宣揚民族文化價值, 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3 . 2 培養優秀品質,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武術文化豐富多樣, 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武德。武德是一種高尚、優秀的品質。古今中來, 德在武術文化中占據主要地位。所為武德, 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 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應具有的道德品質。簡而言之, 就是武術道德。武德來源于古代軍事武術, 早期的武德思想是關于軍事養兵用兵方面的德性。盡管幾千年的發展中, 武術多種多樣, 武德在社會發展發展過程中卻一直都體現的是優秀文化, 民族精神。新時代武德不僅僅體現在正義、公平與公道的原則, 還要與熱愛祖國相聯系, 培養民族自豪感;有寬廣心懷, 以禮待人;不偷盜, 不保守, 樂于助人;尊師重道, 刻苦鉆研, 培養慈、勇、智、恒的堅強意志力;強身健體, 文武雙全, 為社會做貢獻。武術文化能夠培養人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培養人們的優秀品質, 使人們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當今外國文化入侵中國時, 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4 文化認同視域下武術文化的傳承之對策

4 .1 大膽創新, 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 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敝腥A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 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 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 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有鑒別地加以對待, 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 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4]。大膽積極的創新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需要合理的把中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把傳統文化中的武術文化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武術文化的發展過程中, 需要不斷的創新, 汲取武術中優秀的文化。同時, 把武術文化和新時代使命相結合, 延伸武術文化愛國、友善、誠信、公正、和諧的內涵。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

4.2 學校教育傳承

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 學生是未來的希望, 武術必須在他們身上得到傳承和發展。學校的武術教育中, 不應只停留在技能方面的教學, 應該是武術技能和武術文化相結合的教授, 不斷的豐富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同感, 理解武術文化的內涵, 把武術文化中的思想精髓運用到實際中。學習武術, 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更能夠使學生強身健體和理解武術的內涵, 完善自我。并且, 如果對武術文化認同度越高, 對武術文化傳承投入的精力就會越大, 并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武術, 繼承和發揚它。然而, 繼承了武術, 就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傳遞, 推動了武術運動的發展, 也就是發揚了武術文化, 弘揚了中華文化。

5 結語

武術文化的傳承意義之所以重大, 是因為武術文化作為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F代文化發展的新規則下, 必須正確的認識武術文化的發展, 處理好武術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武術文化想要更好的傳承, 就必須從武術出發, 從傳統出發, 大膽創新, 與時俱進, 保存傳統的本質的東西, 適應當前社會的文化發展潮流, 這樣才能夠使武術文化能夠得以傳承, 并且能夠更好的促進武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純.國家文化建設中武術文化認同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5 (4) :63-67.

[2]秦宣.關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幾點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10 (6) :18-23.

[3]李吉遠.文化生態視閾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保護[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9 (2) :190-193.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 2014.

[5]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華僑協會總會出版, 2002.

[6]宋麗.中國武術發展的困境與文化認同問題[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8 (5) :41-46.

武術文化范文第4篇

摘 要 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提出推廣武術文化采取的措施,應注重培育和形成武術市場促進武術產業化措施,堅持武術改革,推動社會化群眾習武健身活動,尤其是在年輕人之中的教育傳播,武術承繼了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國際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武術 軟實力

一、軟實力

(一)軟實力的概念

1990年初,美國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三種資源,第一個就是文化,即對其他國家和人民具有的吸引力的文化,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體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國家就會追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表現出來的軟實力。

(二)世界各國軟實力發展的舉措

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有線電視,流行音樂和快餐四架馬車在全球進行瘋狂的圈地,日本的動畫片,韓國的電視劇,韓國的服裝在中國刮起了韓流,俄羅斯則提出了“文化擴張戰略”,在體育方面美國的NBA浪潮席卷全球,瑜伽在世界各國十分風靡,跆拳道在韓國成為“國技”,這使跆拳道具有激發國人愛國思想和民族責任感的能力。

二、武術文化

(一)武術文化的內容

武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就屬于文化傳播的內容,重要的是武術融合了中國的哲學、醫學、倫理、兵學、文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戲曲等眾多的文化要素,其傳播內容更為厚重,可以說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武術在傳播過程中,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二)武術文化的國際傳播是國家文化傳播的組成部分

武術與漢字、中醫,漢語是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的四大法寶。武術的競賽,武術表演,武術影視等在構建國家形象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其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的軟實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太極拳表演和少林武劇的全世界巡演,都說明了武術的交流作用。

三、以提升國家軟實力為目標,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現狀及其對策分析

(一)我國武術文化發展現狀分析

1.我國武術賽事的利用狀況

武術項目中,格斗類項目的商業賽事較多,如“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風”“武林大會”“武術職業聯賽”“康龍武術大會”,等等。武術的商業賽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官方主辦;二是電視臺主辦;三是兩者結合。武術在重大國際體育賽事方面的參與程度與日俱增,已經進入了亞運會,太極拳在08年得北京奧運會上進行了表演,進行了世界巡回演出,并以此為契機,向世界展示了國家實力和民族文化,取得了較好的成就。

2.武術的發展狀況

在“地球村”時代,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融合已成為必然。然而,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卻如潛流暗涌。國外體育項目和體育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體育文化,就武術文化而言,這種內斂的民族傳統文化,與西方極富攻擊性的競技體育文化有明顯的差異。然而,大量的西方體育項目為國人所推崇,當世界杯、NBA等體育賽事為國內人數眾多的群眾所接受,當鋪天蓋地的西方體育每天充斥著我們的媒體時,我們的主流文化陣地可能被動搖。所以,政府,社會和學術屆對武術文化的塑造,對武術項目的推廣的充分重視則勢在必行了。

3.我國武術項目和武術文化國內的推廣現狀

據統計:在中國,常年在館習武者達到1000萬人,僅河南省在冊的武術館校就600多所。我國武術人口近7000萬,武術館校12000多所,100多家武術器械制造廠和武術服裝公司,每年約有4000外國人專門到我國學習武術。武術的拳術類包括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八極拳、通背拳、披掛拳、翻子拳、少林拳、戳腳、地趟拳、象形拳等。器械類分為短器械、軟器械和暗器四大類。

4.我國武術項目和武術文化的國際推廣現狀

我國的武術項目數量眾多,從理論上講,其國際推廣成功的概率很高,但迄今為止,我國能為他國知曉并接受的武術項目屈指可數;同時傳播速度較慢,傳播受眾面較窄,很多傳播主要是集中于海外華僑,而且,很多武術項目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由此看來,我們武術項目的深度研發改良和包裝的缺位,已經直接影響到了國際推廣和對外滲透。

(二)推廣武術文化采取的措施

1.加強武德修養,提高武術隊伍的整體素質

我國傳統武德的精華,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質、向往理想的武徳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這些都成為武徳修養的主導思想。任何一名習武者都必須把武德修養視為練武者的首要任務,武德修養也是武術行為的必須規范。

2.以全民健身為綱,推動社會化群眾習武健身活動

武術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在于滿足人民大眾的健身需要,要努力加強以學校為重點的青少年武術工作。學校教育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推行武術段位制的考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城鄉居民就近就便提供和適當的現有場地器材條件的武術鍛煉方式為主,廣泛開展武術健身活動。

3.加大武術的改革力度

我們發展武術的最終目的是全面地向世界傳播一種文化,不論采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實這種民族文化的“一方面具有民族特性,另一方面具有世界體育文化共性”為出發點,來設計我們發展武術的運作模式。

4.培育和形成武術市場,促進武術產業化

加快武術產業化步伐,如太極拳、少林武術等在國際上已經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廣泛的傳播基礎。且有較為成熟的理論基礎,已成為我們的文化品牌之一。積極引導和開拓武術健身娛樂市場,加快建立武術人才、技術和用品等要素市場,建立武術人才市場,促進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動和使用。

武術文化范文第5篇

一、高校武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模式落后, 課時數量較少。高?,F有的教學模式比較落后, 存有弊端。教材中大多是動作套路的設計, 缺少武術道德和禮儀的學習內容。而高校老師對理論課也不夠重視, 只是純動作性的課程教學, 這并不是在傳播真正的武術文化。有的高校設置武術課時較少, 大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 只能學會一些簡單的動作, 按照一定的教學套路進行練習。一般都是老師講解示范, 學生模仿練習, 影響了高校武術文化教育作用的發揮, 無法使大學生真正領悟到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2) 高校的武術教學沒有引起教育部門的足夠重視?,F在的武術教學并沒有全面普及, 有些高校的武術教學也是作為一門選修課。受西方教育影響, 中國的武術課程也被作為一門體育競技課來進行教學, 主要教學以動作套路為主, 以體育運動形式存在。因此,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 人們忽略了對武術內涵的探索, 忽視了對武術內在精神的傳播。

(3) 高校武術教學體系建設亟待解決?,F在的武術教學體系依然采用傳統的模式, 不能滿足現在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對武術文化教育的實際需求, 不能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武術的內涵。高校的武術文化教育不是讓大學生掌握武術的技術理論, 而是要讓大學生加深對武術文化的理解, 體會其中的精髓。高校應重視武術的文化教育和德育, 讓大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 增強文化內涵, 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 多角度對大學生的武術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二、高校武術教學的解決方法

(1)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增加課時數量。增加高校武術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比例, 將武術文化滲入到教學當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舉辦武術文化活動, 讓學生們都能參與其中, 體會其中的樂趣。提升學生們對武術文化的興趣愛好, 提高身體素質和武術文化修養。增加課時數量, 讓大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體會中國武術, 讓中國武術的精神深入到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

(2) 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播。武術的教育不是提高大學生的打斗技術, 而是增強大學生們的健康水平, 學習中國武術最重要的是從中學會如何做人, 如何處事。老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武術的技術性教育, 還應該對大學生進行文化內涵教育和武術的德育, 讓大學生在掌握技術動作的基礎上, 領悟武術的文化內涵, 從而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 積極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 體育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體育競技活動不僅能夠培訓大學生的競技能力, 還能夠讓大學生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因此, 可以將中國的武術文化增加到體育競技中, 讓大學生們在武術比賽中加深對中國武術的理解, 體會中國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高校武術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1) 武術文化教育可以修身養性, 強身健體。中華武術注重手、眼、身、精、氣、神的結合, 它是一種以修身養性為目的的運動, 是一種藝術性的體現, 而不是一種簡單的攻擊性運動。它已經超越了擊打所帶來的追求, 成為一種感情豐富的文化藝術形式。學習武術, 是學習一種靜氣凝神的藝術, 它不在乎是否能應用于實戰, 你只要深入其中, 用心感受它的內在魅力, 在實戰中它自會展示其應有的價值。

(2) 武術教育是一種文化精髓的教育。中國武術文化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沉淀下來的精髓所在, 它將藝術與體育完美結合, 將文化與實踐緊密相連。在現在這個發展的時代, 電子信息快速發展, 我們有必要將傳統文化繼續傳承, 我們有必要用時間積累的文化精髓來沉淀我們浮躁的靈魂。武術文化是一種君子文化, 它與儒家思想一脈相承, 體現一種謙虛禮讓的思想。中國武術傳承著中華民族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弘揚的偉大精神力量。

(3) 學習武術文化就是學習一種宗教文化。中華武術體現了中國的宗教文化, 具有鮮明中國特色, 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中國學習武術, 他們感興趣的不光是武術本身, 還有對中國宗教的一種好奇。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 它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 顯現出自己特有的宗教文化色彩。在新社會, 新時期, 中華武術被賦予了更新的歷史使命, 它不光要傳承中國的武術文化, 更要傳承中國的宗教文化和歷史文化。

四、結束語

中華武術和京劇一樣, 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粹, 早已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認可和追隨。高校作為教書育人、培養國家棟梁的地方, 更應該將中國武術傳承下去, 讓中國的年輕人體會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各大高校都應該加強教育方法的改進, 提升教師水平, 從全新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 讓大學生們能更好地體會武術文化內涵, 把中國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劉晨濤.論新時期高校武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 2011 (05) .

上一篇:語言文化下一篇:審計文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