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葬禮習俗funeral

2023-07-01

第一篇:中國葬禮習俗funeral

民間葬禮習俗

傳統的喪葬習俗,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

“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民間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據說閻王爺派陰差“無常”專門攝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銷了的人。因此,有的在病人彌留之際,其親屬要在病人的房間門后扎一把刀,還在罩頂上摃一個籮子,說這樣可以阻止“無常”接近病人。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要在院壩邊燒“落氣紙”,這是給陰差送的草鞋費,讓他在押送陰魂時不要太粗野;還要放火炮恭送“無常”。有的還要請僧道“開路”、 “開咽喉”。 開路即燒紙轎、紙馬供死人代步用;開咽喉是讓死者在陰間也能進食。還有的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幾片茶葉。傳說,人死了后也不忘親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見閻王。閻王就做了一種“忘魂湯”,又在湯里放上幾片茶葉,派夜叉端去勸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為端來的是茶,接過就喝,結果這一喝把什么都忘記了,乖乖地去見閻王了。這件事不知怎么讓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們不愿意死者忘記自己的親人,就設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幾片茶葉,待夜叉來勸喝“忘魂湯”時,看見死者嘴里有茶葉渣,以為已經喝了“忘魂湯”。這樣死者也就不會忘記自己的親人了。 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還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們在哀訴哭泣時,總是一口一聲“我的姐妹呀!”為什么不稱夫妻而稱姐妹呢?據說這也是自古傳下來的風俗。

1 相傳盤古開天劈地時,世上還沒有人。盤古琢磨著怎樣造出人來,一抬頭看到太陽和月亮兄妹倆,就要他們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月亮妹妹性情乖巧,聽了盤古的話,嚇得臉色發白,忙躲到樹林里去了。太陽哥哥臉色緋紅,沖著盤古說:“我們是兄妹,怎能結為夫妻?”盤古說:“世上沒有人,要你們太陽月亮做什么?這樣吧,我這里有一副石磨,你們一人拿一塊磨,從天上往地下滾,要是磨合在一起,你們就結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們就還做兄妹”。太陽這才點頭同意。盤古將磨交給太陽和月亮,他們提起往下一滾,盤古暗中用手一點,滾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盤古說:“這是天意,你們只好這樣辦。”太陽還在猶豫,怕后人笑話,盤古給他一把針說:“要是有人敢看著你笑,你就用針扎他的眼睛。”太陽哥哥和月亮妹妹結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稱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陽,一看眼睛就針扎樣疼。

民間在辦理喪事時,通常要按以下程序進行:

(一)、生前報病

生前報病又叫送活信。在自己的祖輩、父輩等病危期間,晚輩要親自前往自己的親戚家(一般指長輩)報病。即報生病時間和患病情況,曾經過哪些醫院、醫生診斷治療。并說明因病情嚴重,治療效果很差,現已病危。

(二)、死者入殮

1. 燒落氣紙

人死后孝氏或幫工即時在院壩邊燒落氣紙錢,放落氣炮。

2 2.給死者凈身穿衣

孝氏或親友在人死后用一張濕毛巾從下向上擦死者的前胸三次,然后穿衣。一般穿衣服七至九件,褲子五至七條,包帕子三條,穿襪子三雙,穿布鞋一雙。所穿衣服和鞋不要鈕扣,褲帶用黑線拴,死者有多少歲就用多少根線。腰帶用一條紅布巾。

3.抬死者到堂屋蹬鏵

之前幫工需將堂屋棺木掉頭,大頭在內,小頭在外,按男左女右的規矩置于堂屋內。鋪一張晾席(或門板)在堂屋地上,上面再鋪一床專門為死者訂做得壩單。然后將死者平放在壩單上,臉上蓋草紙,腳上蹬一锏旱犁鏵。

4.入小殮

死者蹬鏵后,即刻準備灰包,仍按死者有多少歲就包多少個,灰包內一般包柏枝。另用麻或白線穿一竄打狗餅,二十至三十個為宜。打狗餅用面搟成較薄的面皮,劃成圓片在鍋里炕一下。入小殮時,幫工三人連壩單一起將死者迎進棺內,兩邊用灰包摤緊,左手關一竄打狗餅,右手捏一張手帕,身上鋪蓋單,臉上蓋草紙,然后蓋上棺蓋,大頭留二指寬的小縫。

孝氏在棺前置一木凳,點上水燈、香蠟,放上貢品。(水燈碗內倒萊油,一般用燈草做燈芯,貢品一般是熟肉片、水果等。)

入殮至出靈期間孝氏要守靈。在人殮的同時,還要請親友或幫工燒死者的鋪草、被子及穿過的衣服等,將死者睡過的床橫立起放在屋里。

3 (三)、地仙查期

人死后,孝氏或派專人請來地仙,依據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時和死亡時間,選擇吉日出靈,確定何日“坐夜”(坐夜當天主要是接待送葬的來客和開展祭奠活動),并選擇墓地。

(四)、死后報訃

人死后,孝氏又要戴上孝帕前去長輩親戚家報喪。即報死者去世的時間及請地仙所查的安葬日期和坐夜的時間。見了長輩還要先下跪再報。

(五)、設靈堂

根據坐夜時間,孝氏要提前請來支客師布置靈堂。一般應掛“沉痛悼念……逝世”的橫匾,書寫相關悼念的對聯。靈堂中央安放專門為死者修的靈房子,前面搭供桌,點上香蠟并擺上貢品。

(六)、坐夜

坐夜前幾天須請廚師及幫工做好宴客準備工作,預約一鼓樂隊于坐夜當天早上來家打坐家鑼鼓。坐夜的主要議程是: 1.接待送葬來客

(1).接客的時間一般定在下午。接客時長子(媳)端上亡牌,舉上自家準備的花圈同鼓樂隊、幫工一道出院門迎接,若是長輩來送葬孝子還要跪接。幫工主要是接花圈等禮品。在接客的過程中,雙方還要對炮,客家放一炮主家對放一炮。 (2).客鼓樂隊參靈

4 送葬的鼓樂隊來到靈前受支客師接待參靈。參靈時,打著鑼鼓來到堂屋,沿死者棺木走一轉。孝氏提前準備好禮封放在棺木上,禮封一般是每人2元錢,一包煙。 (3).廚師接“杠單”

杠單一般是女兒(婿)送,內有豬頭等祭品。發財的女兒還有的送三陳杠單。幫工將杠單擺在靈堂前,廚師要親自去收撿祭品。送葬的人提前給廚師準備有禮封放在杠單內。 (4).送葬來客行祭奠禮

由支客師主持來客肅立靈前,孝氏頭頂孝帕站一旁。支客師邊謳祭奠禮語邊指引來客為亡靈上香、奠酒、化白(即燒紙)。祭奠前后來賓均要為死者敬三次鞠躬禮,孝氏最后行二次鞠躬禮致謝。 2.孝氏設晚宴款待來客 3.舉行祭奠儀式

(1).搭寶臺(即長席)報訃

支客師候全體送葬親戚寶臺就坐,孝氏戴孝帕站立一旁,孝長子報告死者病情、治療過程和不幸去世時間,死后頭戴、身穿、腳蹬的衣物、鞋的數量。 (2).瞻仰遺容

孝氏及全體送葬親戚受支客師引導,按長幼順序去堂屋瞻仰遺容。幫工一至二人負責御棺合棺。 (3).孝氏答疑

5 參靈后回到寶臺,送葬的長輩等親戚發表意見,孝氏長子等分別予以解答。支客師作一些補充和協調,無異議后拆去寶臺。 (4).孝氏行家祭

孝氏站立或跪在靈前,前來行祭奠的親戚站立或坐在后面。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孝氏向亡靈敬三個鞠躬禮,由長子致家祭(可支客師代致)。致祭文一般是謳頌。 (5).女兒(婿)行客祭

女兒、女婿及外甥站立或跪在靈前,孝氏站立一旁。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先行三個鞠躬禮,再由女兒或女婿致祭文(可專人代致)。致祭文后支客師引導再行三個鞠躬禮后退位。

(6).在支客師的引導下,孝氏及全體參加祭奠的人員肅立靈前向死者告別,行祭奠禮、化白后祭奠儀式結束。(鳴炮)

注:若死者所屬單位要召開追悼會,一般應安排在祭奠儀式之前。 4.支客師安排所有鼓樂隊樂祭亡靈,有的還要唱川戲,演唱現代歌舞,他們受主家委托以各種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悼念之情。

5.坐夜當天,地仙要寫好地基文書,開好“七單子”(逢七天燒錢紙的時間),做好“引魂幡”。若去世的日辰犯重殤等,地仙要做好化解的相關工作。八大金剛平整好墓地、修好出殤的道路。墓井一般出靈當天打,若出靈時間早,也可坐夜的下午打好,墓井中放一雙死者穿過的鞋。地仙用羅盤定好放棺木的座向,前后打上荊(黃荊枝)樁定位。

(七)、出靈

6 出靈的日子一般在坐夜的第二天上午。按以下程序進行: 1.地仙封棺

封棺之前由幫工卸蓋,孝子揭去搭在臉上的草紙后再合上。地仙封棺時邊念咒語邊貼封棺條幅,最后蓋上印章且封棺完畢。 2.地仙宣布出靈順序:

(1).撒買路錢(孝子女或孫兒女一至二人負責),邊撒邊往前走,不能往回看。

(2).打引魂幡,提引魂雞(孝子女或孫兒女負責)。 (3).端亡牌(孝子或孝女負責)。 (4).出大殤。

(5).抬靈房子(孝子女或孫兒女負責,也可幫工代)。

(6).送花圈等紙盒。依次是坐家花圈、傘、戰馬、客家花圈及其它紙盒。

(7).打鑼鼓。依次是坐家鑼鼓、客鑼鼓。 (8).放炮。

3.八大金剛站立棺木兩旁待令。

4.地仙宣布出靈。放炮、打鑼鼓。之前將死者遺像向內放在堂屋神臺上(七天后面向外放),出靈后關上堂屋門。 5.安葬 (1).地仙燒井。

(2).下壙。八大金剛將棺木置入墓井中。

7 (3).地仙將棺木分中(用一根兩邊墜有小錢的紅線),八大金剛撥棺木合天地線。

(4).地仙將保殤的酒萊、筷了、酒杯置于棺木上。

(5).八大金剛食用后將剩下的倒在棺木上,并將杯、筷撒在墓井中。 (6).孝子、孫撿金條、撿銀子(即杯、筷)。俗言說,誰撿得多今后誰就最發財。

(7).孝子、孫等親人為死者棺木扶土。

(8).地仙將亡牌放在棺前,水碗扣在棺前地上,引魂幡鋪在棺蓋上。 (9).八大金剛掩白,地仙同時申地基文書。

(10).地仙撒五谷(五谷一般是谷子、高粱、大麥、包谷和麥子)。此時,孝子、孫等后人序列墳前,面向前方牽起后面衣服接。同時,鳴炮、眾鼓鑼合奏,地仙邊頌吉語邊將五谷拋向眾子孫。俗言說,誰接得的多誰仍就最發財。 6.八大金剛捋墳

7.孝子、孫等將坐家花圈、女兒送的傘插在墳上,靈房及其余的紙盒在燒錢紙時一并燒盡。墳上插的花圈及傘燒畢七時一并燒盡。 8.鳴炮下葬結束

第二篇:海鹽縣葬禮習俗

民俗學與生活

題 目: 海鹽縣葬禮習俗 學 院: 法政學院 專 業: 社會工作 學生姓名: 俞思源 學號: 14080218 完成時間: 2015

年 11 月 1 日

海鹽縣葬禮習俗

俞思源 社會工作142 14080218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移風易俗,逐步樹立厚養薄葬觀念,喪葬禮儀漸趨簡化。延請僧道貌岸然誦經拜懺之類,多有革除。但遺人服喪、分送老人豆、吃豆腐飯的習俗仍然存在。親友多送花圈、挽聯等以示悼念。出喪已無“三班頭”,只有鳴炮仗、敲鑼鼓,送往墓地。治喪其間,遺屬及親友身著白色麻布衣。60年代起,始有以火葬替代土葬習俗之舉。農村則仍多放山上公墓安葬,為節省土地,保護環境,須大力提倡新的樹葬和海葬。作為一項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希望喪葬風俗能夠改進與傳承。 關鍵詞:守夜、豆腐飯、出殯、做七

海鹽縣位處杭州灣北側,是浙江省嘉興市的一個行政縣,是浙江最早建縣的城市之一,北距上海118公里,南離省會杭州98公里,素以“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禮儀之邦、旅游之地”著稱,其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杭州灣風情孕育出異彩紛呈的民俗,其葬禮習俗也有其獨特之處。

人總有一死,但都須經喪葬這一民間習俗。喪葬,是人類處理自身遺體的方法和禮儀,是一種客觀社會現象,它受人們思想觀念的支配,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并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習俗是指不同的民族在其殯葬過程中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就殯葬而言,喪葬習俗主要包含圖騰崇拜、鬼神觀念、禮儀、禁忌、方術等方面。這些方面又包含了更多的具體內容,從而使我國的喪葬習俗與宗教信仰、宗教觀念融匯貫通,最終形成了喪葬文化。在此,愿逝者在天堂安息,祝生者康壽超百歲,現將整個喪葬諸事海鹽習俗過程陳述如下:

我家處于海鹽縣的一個小鎮上,在我爺爺去世之后,我沉浸在悲痛之中,同時也親身感受了一下海鹽縣官塘鎮的喪葬習俗。

在農村,亡人為大,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經過嚴格和隆重的喪葬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亡人的大不敬,會遭受到報應的。

在老人過世還沒有火化入土前,需要為其擦身并換上壽衣,并放置在棺材里。緊接著就是布置靈堂,靈堂一般設置在老人的臥室里,簡單的擺上一張八仙桌,點上兩根蠟燭,供親人跪拜所用。同時懸掛一塊布作為隔斷,在親戚們都陸續到來時會請來當地的和尚奏樂念經,念經的時間間隔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一般從傍晚開始,至第二天清晨結束。和尚人數不限,除經懺餐,需唱折子戲為主,鑼鼓絲管,形成熱鬧氣氛,旨在為死者長輩送行,克盡孝道,并佑其平安。

在老人過世的前兩天,其直系親屬是需要守夜的,子女需要穿上白色衣服,子輩戴白帽,穿麻布長衫,腰系麻繩;女眷穿白衣白裙,其前后兩幅長短不一,長者須拖于地面;孫女孫子需要在手臂一側帶上紅布,白鞋上需要畫上兩條紅線。守夜者一整晚都不可以睡覺,輪流守靈,直到出喪,以表對死者的孝心和尊敬。同時也會請來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為死者折紙錢,以供出喪時使用。

在接到子女的通知之后,親戚們會陸續趕來,老人的侄子侄女等在到來時需要送上花圈,同時對死者行叩拜之禮。喪宴的安排也很有講究,在第一天的中午,招待客人的飯菜幾乎都是素的,鮮有葷菜,這在我們這里稱之為“豆腐飯”,一般在親戚到齊之后,才會開始正式的喪宴,不過在我看來,正式的喪宴和普通的宴席并沒有多大的區別。

在出殯前,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打包好死者生前的衣物,燒給死去的親人。到場的親戚們需要穿戴好白色麻布衣,腰系白繩,腳穿白鞋,頭戴白帽,手持香火,在和尚們的奏樂聲下繞著燃燒的衣物正向走三圈,再向反方向走三圈,最后將手中的香扔入燃燒的火堆中。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出殯了。出殯俗稱出喪,一般年高尊長停柩三天后出殯,靈柩上蓋條紅被面,由兩到四人抬出。在抬出靈柩之前,親友們由長子為首,依次男女長幼,環棺木走一圈,以示向逝者告別。出殯時間一般比較早,起柩前要進行供祭,靈柩行進時需要雇請和尚同車吹打送行,親戚需手持花圈跟隨靈柩。抬棺上路時,需要有人在靈車前放鞭炮,鼓鈸大作,我們稱之為“引路炮”。而逝者的子女及其家屬需要跪在橋前,等候靈車的到來,隨后上車。靈車上路前往殯儀館時會安排一人“撒買路錢”(紙剪出的“銅錢”),將之前老人們剪出來的紙錢一路撒到殯儀館。同時,沿途奏樂敲鑼。

同樣,將骨灰盒帶回家的路途中也需要撒紙錢、奏樂敲鑼。一般回到家吃過中飯休息片刻后,就需要將骨灰盒送去當地的安息堂了,樂隊仍敲鑼引路。只有至親可以跟隨當地年老的長著護送骨灰盒進入安息堂內,其他親屬需在外面等候。在一系列跪拜、倒酒、哭喪等儀式過后,親戚們就可以返回了,但是按照習俗帶去的籃子等是不可以拿回去的。在安息堂門前,會安排長輩給出來人發糖,意思大概就是沖走不吉利。在進入家門前,還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在路口點燃稻草堆,前往送骨灰盒的人需要脫下身上的白衣,在稻草堆上熏一熏,才可以入家門。這樣,整個喪葬儀式就算是結束了。

喪后還需要做七。做七就是事后每隔七天,行祭禮羹飯。其中以頭

七、五

七、七七為大七。在我們家,以五七最為隆重。按傳統習俗,死者兒子的頭發、指甲、胡子必須要留到五七,五七之后,才可剃除。

五七當日,當地人會請來和尚為逝者親手制作紙樓房,里面空調、電視樣樣不能少。有經驗的老人會圍坐在一起,一邊折紙錢一邊唱上一整天。待親戚們都到齊后,儀式就開始了。大家換上白色麻布衣,圍坐在紙房子前,聽一位老人將紙房子中的每一層所有之物唱出來。每唱完一層,在座的人就需要行拜禮。禮畢,把紙房與紙錢燒掉便可。同樣,在場的人是不可以身著白衣再次進屋的,需要將脫下的白衣在燃燒物前揮一揮,以掃除晦氣。

在以前,我簡單地認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為。但是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葬禮既然是文化,當然應該保護。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葬禮存在著佛教及“神靈”,因此對所有與宗教和信仰有關的文化,都應該斗爭而不是保護。然而,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大量的宗教文化及與原始信仰有關的文化,當然要傳承與發展,但這并不等于弘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葬禮要不斷改進,對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為我們必須考慮:一是死者為大和遵守法律的關系需進一步落實監督;二是葬禮過程中過于迷信的活動,要用科學的方法取代或科學的解析;三是農村葬禮的浪費行為,需進一步宣傳,倡導文明習俗。在保留與傳承傳統葬禮習俗的前提下,我們也應對其進行改進,使農村葬禮習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學化。

總而言之,活著的人之所以為死者舉行這些活動,一方面是對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達對逝者的無限哀思。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人死之后真的有靈魂存在,并通過這些超度行為,進入極樂世界。

第三篇:彝族羅羅濮支系葬禮習俗

淺析彝族羅羅濮支系喪禮及其文化內涵

摘要:

羅羅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風俗習慣和彝族群體一樣,但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也有其獨特的習俗,從入棺到下葬都有一些獨特的儀式,不論是入棺還是守靈,,出殯還是下葬,都體現出了對逝者的尊重和對世人的關愛,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感。

關鍵詞: 羅羅濮支系, 喪禮, 文化內涵

一、民族地域簡介

云南是一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較多,分布地區較廣的少數民族。羅羅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風俗民情與彝族群體大體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點,以下就是對羅羅濮支系喪禮及其文化內涵的簡要分析。

彝族因彝語方言和地域差異,加上社會歷史的變化和自身不斷發展等諸多因素,形成了具有區域特點的彝語方言、土語和服飾。操不同的彝語方言或土語的彝族支系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羅羅濮支系主要分布于景東、云縣、個舊、墨江、雙柏等地區,而位于無量山哀牢山附近的景東縣和云縣較為集中。由于山川相間,峽谷縱深,這里的地形和自然條件極為復雜。閉塞的自然環境和代代相傳的風俗民情使羅羅濮支系的喪禮變得更具地方特色。

二、喪禮的過程及其文化內涵

彝族羅羅濮支系完整的喪禮可分為四個部分,依次是入棺前,入棺后至出殯前,出殯及下葬,葬后的祭祀。

(一)、起始階段——入棺前的精細準備

1、“口福”

為了讓死者能安心上路,對其進行精細的準備是很有必要的。在病人咽下 最后一口氣的時候,親人會在他口中放入一點金銀,稱為“口福”。金銀用紅線綁著,放入死者口中,當死者牙齒合攏,雙唇緊閉時,金銀也就放入死者口中了,而紅線必須留在外面。死者口中含著金銀預示著來生的輝煌,也預示著黃泉路上少受點苦,這是他人生的終點,親人用金銀為他來生做準備。

2、沐浴更衣

為了讓死者能干凈整潔地上路,親人會用柏枝葉給他擦拭身體,以此來驅除人生的污垢,驅除他人生的一切災難,讓他干干凈凈地離去,清清白白的開始來生。洗好后親人會為他更衣,衣服上不能有紐扣,不能穿毛衣等網狀的衣物,這樣的服飾意在防止死者在陰間被紐扣和門鎖等鎖著,防止被網狀物和繩索等物體纏住。不能有金屬,陶瓷之類的東西,意在保護后人,若有金屬陶瓷類的東西,則其子孫會多災多病,家庭得不到幸福。死者的臉上也要用白布纏著,留出眼睛鼻子耳朵和嘴的位置,用白布把死者的身體包裹起來,以防止他變為行尸走肉,也防止他被抖動。

3、入棺過程

入棺是喪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放“口福”,沐浴更衣后,人們會把死者放入已經準備好的棺材中。

棺木一般是紅面黑身,正面刻有金黃色的圖案。棺木用兩條長凳托著,放在正屋的中央,棺口朝門,棺尾對墻,以此來表示逝者已故,頭朝外,預示著即將出去,也表示他能在門口就能及時聽到上天的召喚。棺木里可放衣服棉絮等物品,但不能放金屬陶瓷之類的東西,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后人。準備好棺木后由三到五個親人把死者抱入棺木中,掌事的男子喊口號“金煞怵,銀煞怵,死人入”,放鞭炮,在場的壯年男子需要大聲重復最后一個字,女性不能喊,因為要用陽氣鎮住死者的陰氣,讓其離去??谔栆环矫媸腔钊伺c死者的永別,另一方面也是讓活人不怕死者,口號的功用類似于道家的驅鬼咒語。在死者的左手中放五谷雜糧,讓他的右手執三炷香,讓他在陰間不餓肚子,讓他在陰間有糧食貢獻給諸神,給神仙上香,以便他一帆風順。準備就緒后,給死者蓋上被子,固定他的位置,把他置于棺木的中央,讓其不會隨著棺木的移動而移動,也暗示著黃泉路上的他不脫軌,不亂飄。

給死者固定好位置后 ,把綁著口福的紅線拉長并放在棺口,在顯得盡頭綁上一枚銅錢,讓死者通過紅線與外界相連,意在說明紅線牽兩頭,預示著死者在天上會照看自己的后人,棺木里外各放金屬,預示著子孫的興旺發達。打點好一切后,子女要給死者蓋上白布,稱為孝布。蓋上棺蓋,用木楔子把棺木釘嚴實,入棺也就完成了。

(二)、過渡階段——死者對家的最后留守

入棺后到出殯前,是死者在家的最后時段,為了讓他在自己的家中做最后的留守,親人會用一系列的方式來拜別他。

1、長明燈與香

入棺后用從棺里放出的紅線把銅錢吊在棺口,在棺木的正前方放一盞燈,即長明燈這盞燈至出殯前都不能熄滅,如果熄滅,則暗示著在黃泉路上將看不清道路,要遭遇挫折,長明燈預示著黃泉路上的光明,棺蓋上面放一個大碗或者小盆,里面放入大米,米上放一塊臘肉,肉上插香,每次插三炷香,且必須保證香不滅,一直到出殯為止,棺上有米有肉,預示著兒孫生活幸福,豐衣足食,不必挨餓受凍。而不滅的香火則預示著有人繼承香火,子孫滿堂,世世興旺。棺前擺一些糖果糕點,一些飯菜肉等用來祭奠。

2、升棺

當死者的娘舅家來人時,死者本族人要出門迎接,而娘舅家人必須從門口就放鞭炮沖進靈堂,本族人必須盡力攔阻,同時雙方必須搶著給死者上香,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娘舅家來人是最為悲痛的時候,它代表著死者的后家沒有忘記他,而雙方人共同拜祭死者時也是最為悲痛的。娘舅家人要在靈前拜祭,結束后并開始了升棺儀式,棺木的左邊站四個本族人,右邊站四個娘家人,如果人數不足時,由他人代替。于是八人同時抬起棺木,在其下方墊些東西(可以是木屑,也可以加小凳子等),把棺木的位置升高。同時在棺尾點一盞燈,也是長明燈,其作用和棺前面的燈一樣,于是升棺儀式就結束了。

3、拜祭儀式

與漢人一樣,兒子輩孫子輩都得戴孝,但不需要披麻,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均戴長孝,也可披著,孫輩戴短孝,以表示對死者的尊敬與哀悼,對來靈柩前拜祭的人們回磕頭禮。

4、守棺與哭喪

從死者入棺后到出殯前,其子女親人必須不分晝夜地守護棺木,保證棺頭香不滅,前后兩盞長明燈不熄,其用意在于讓死者在陰間依舊有光亮,能照亮他的黃泉路。更得注意防止貓狗雞等動物闖入靈堂,跳上棺木,此舉在于防止死者來生變為動物,更為防止死者變為烈鬼危害人間。民間會找一個類似巫婆的老年女子,為死者哭喪,她坐在棺木的旁邊,手扶在棺木上,用哭腔的形式把咒語唱出來,一天哭唱四次,分別是呼喚死者“起床洗臉吃早點”,“吃午飯”,“吃晚飯”,“洗腳睡覺”??迒室庠趩拘阉勒叩撵`魂,讓死者在陰間也過正常的生活,也是對死者的尊重。當要出殯時還要為死者哭唱離歌,告訴他從此陰陽兩相隔,不要惦記陽間,意在防止死者危害親人。

5、法事

法事是由道士來為死者超度,為生者祈福的過程。不同的道士做不同的法事,但共同特點是都要設壇,都分著東西南北中,且都會畫符驅鬼。由于法事花費較大,故一般人家不請道士來作法。農村中最為流行的是請一定的人來吹嗩吶,吹一些自編的哀傷的曲調,以此來渲染氣氛,制造氛圍。

(三)、葬禮階段——出殯到入土為安

1、墳位的選擇

彝族最高的葬禮形式是火葬,而羅羅濮支系與漢人一樣,講究的是入土為安。故墳位的選擇也就很重要了。坐北朝南是較為理想的位置,但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響,這樣的位置并不是很多,最為普遍的是不限方位,但墳頭的前面的山峰必須是“凹”型的山谷,以此來預示死者能望遠,意在表示子孫興旺。墳位最好選在山間相對平坦的地方,墳前面略高則最好。這預示著子孫滿堂,財源滾滾。不宜選擇山坡,具體的位置則會有懂風水的人幫助其家屬。

2、親點刺血儀式

死者出殯前,由掌事者主持親點刺血儀式,死者的所有兒子或入贅的女婿必須剃光頭,且跪于棺木前,掌事者用針在兒子手指上點刺,把刺出的學點在死者的靈牌上。來回三次,孝子喝紅色的酒與死者拜別。以此來表達對對死者的尊敬與哀悼。

3、出殯儀式

死者的本家輩(兄弟叔父輩)與后家(娘舅家的人)各出四人,如人數不足時可由他人代替,分別立于棺木的兩邊,拉下吊棺銅錢,喻示著從此陰陽兩相隔,也喻示著給人留下財富。熄滅兩盞長命燈,表示死者已經走過了黃泉路,從此進入了陰間。八人把棺木抬至院子里,棺木的尾部左邊要掛一只壓棺大公雞,右邊綁一小袋五谷雜糧。此時子女后人由于舍不得死者會阻礙他人捆綁棺木,因此需要別人來安撫其親人??迒实娜艘诠浊盀樗勒咦鼋淮?,告訴死者準備出山。

兒子親自背死者棺頭上的米和肉,還有那些燒過的香,同時要背給死者沐浴用的柏枝葉。兒子要走在前面,拋灑路錢,為死者引路。為了防止死者帶走自己的親戚,兒子不能回頭看后面發生的一切,尤其是棺木。到了墳場后兒子得繞另外一條路回家,且不得參與葬禮,回去時依舊不得回頭。女婿則需背給死者立的碑,但沒有別的禁忌。

一般棺木動身后,掌事的會把火把或者大刀扔出大門,且大聲喊“怵煞”,以此來辟邪驅鬼,也表示把死者趕出家門,一刀兩斷。一路上要放鞭炮,為死者引路。路途中間要休息一次,休息室哭喪的得告訴死者已到的位置。

到了墳場后,哭喪的人最后一次為死者哭唱,最后一次告訴死者安心走好,勿掛念親人,勿留念人間,之后執行葬禮儀式的人手執壓棺大公雞從空中到洞穴附近搖動,同時大聲喊:“金煞金煞怵,銀煞銀煞怵,死人入”,旁人重復每一句的后一個字,放鞭炮后,用八人把棺木放入已經挖好的洞中,之后調整移動棺木的位置,當一切固定后,死者的后人會背跪洞穴,向后朝棺木上扔土,意在保佑子孫興旺發達,多福多壽。最后開始填土壘墳,葬禮也就完成了。

(四)、后續

埋葬好死者后,其子女親人要把他的所有的東西,包括衣服和日常用品,一律拿到固定的地方燒給他,意在告訴他別掛念家里的一切,他的東西已經全部還給他了。

家中設靈位,放于家中的神臺上以便能在家中拜祭他,子女會連續在死者墳前燒三天的火,意在給死者溫暖,讓其不戀家,也讓其能早日投胎重新做人。對子女要進行叫魂儀式,以此來避免子女的魂魄梗著死者走,故在子女衣服的背部縫上一小段紅線。

人死若干天后,魂魄返回故宅,有煞神隨之,稱“煞回”,而煞回的時間一般為三天,或者是七天,十四天等七的倍數。煞回時親人會在他的靈位前放一些他喜歡的東西,一些地方當鬼魂煞回時要回避,但羅羅濮支系的彝民卻持開放的態度,不會回避,如果當天夜里聽到一些非人為的聲響時,人們并以為是魂魄回來了。

從此以后,除了過年過節要拜祭,清明要上墳外,人鬼殊途,陰陽兩隔,喪禮也就結束了。

禁忌:死者入棺時,死者下葬時,與死者同屬相的人要回避,與下葬當天的生肖日屬相相同的人也要回避,其目的在于保護這些人,讓其平安吉祥。

三、綜述

喪禮是人生禮儀的最后一個階段,不論死者生前做過什么,人們都會讓他干干凈凈地回歸自然。人生苦短,作為生命的重點,喪禮更給人一種哀傷之感。彝族葬禮具有濃厚的原始色彩,崇奉神靈,講究因果輪回,認為有來生。羅羅濮支系也一樣,喪禮體現出了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

以人為本。逝者已去,為了讓活著的人過幸福的生活,喪禮中體現出了明顯的保護主義。固定死者的位置,不在棺木中放雜物,請人哭喪,念咒語等,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或者的人。

尊重逝者,為其點亮長明燈,為其守棺等舉措,一方面怕死者陰魂不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死者能早日修成正果或者早日投胎重新做人。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不可或缺的民族,彝族已經深深的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彝族特有的文明,一定會得到繼承和發展,使彝族繼續屹立與中華民族之林,羅羅濮支系是彝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羅羅濮支系這種具有深刻人文主義情懷的喪禮是值得他民族借鑒的。

參考資料:

《云南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云南省編輯組 景東信息網

云南少數民族簡介 /yunnanyou/minzu-yizu.asp

第四篇:關于農村葬禮習俗的調查報告

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062班陳樂靜

一、調查目的與方法

.隨著新農村建設,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許多農民的思想并沒有改變,許多傳統的習俗并沒有隨著經濟發展而改變。習俗總是兩面性的,這其中也肯定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的行為,因此我們需要改變不好的東西,繼承良好的東西。因此開展了一次關于農村葬禮習俗的調查。俗話說,人生三件事,出生、結婚、死亡,可是葬禮一般是原始觀念和封建觀念及其發展的混合體,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形成各地風俗民情。“出門三五里,各處一鄉風”。三門各地的喪葬習俗不盡一致各有特點,為展現三門農村地區葬禮習俗,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門,本人于2007年7月中旬以花橋鎮上潘村為樣本,通過聊天的方式,對村中多次參與葬禮并熟悉葬禮習俗且15名年齡在45-60歲的男女行家進行了采訪,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本人7月12日親自參加親戚的葬禮。

二、葬禮的內容和形式

葬禮習俗一直存在于當地農村,具體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當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殯時大家要行此習俗,表示對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陰間生活如意。此習俗主要內容與形式:

1、做墳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幾月(年)才可做墳下葬。本戶人家請風水先生選好山中一塊地方,再選好日子等吉時下葬(在當地人們選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如果地方和時間選的好,則可以讓逝者在陰間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讓逝者保佑活著的家人永遠平安)。

2、送終

長輩要去世時,家人召集回子女、孫輩后代等親人來見最后一面。在斷氣時,要喊著稱呼(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3、離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當地稱呼棺材頭)給死者換過壽衣、帽、鞋,將尸體抬出放在中堂的長板上,并且用紅線綁住死者的手與腳,旁邊點上青油燈,同時把死者睡過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墊被(稻草墊)、席等燒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體擺放在中堂長板上后,本戶的子孫或親戚要來陪夜。一方面,表示對死者行孝之禮儀;另一方面,預防動物(如貓、老鼠等)來偷食,但也有傳說四腳動物跑在尸體上過,死人要座起來,是不吉利的。

5、入殮

入殮也叫落棺。擇日子先生擇出吉辰,尸體入殮后兒子拿來一碗米飯,用筷子夾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當地稱海材頭),接著棺材頭按順序蓋上子孫被、女兒被、媳婦被、客被等。

6、報喪

報喪也稱報信,喪家差親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帶雨傘,雨傘要側夾,報喪人到客人(親眷)家,雨傘鉤要朝上,吃點東西或喝碗茶,報喪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幾聲或把報喪人座過的凳子扳倒,但是報喪人不能回頭。(現農村有50%左右用通信設備代替)

7、吊孝

遺體(現骨灰盒)擺放在中堂,設孝堂,親戚朋友前來吊孝,兒媳、女兒答謝親戚朋友要哭,還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這天下午,長子穿麻布孝衣,頭戴白帽加“稻桿帽”,腰縛稻草繩,長媳穿麻布孝衣,頭戴麻布孝頭絲,其余兒子和兒媳,還包括女兒和女婿都應穿白長衫戴白帽。舉行祭禮儀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禮,一邊念祭語一邊傳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輩敬獻給死者食用,兒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傳食完畢,再三叩頭敬拜,接著兒媳、親戚、女兒等其他孫子、親戚成橫行跪拜。叩拜完畢,道士先生宣讀祭文,頌經超度,這樣棺材(現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門處,引路長幡、旗、喇叭、棺材(兒子護棺材左右),送行隊伍跟著行至。但有個別村還有村口祭、橋頭祭。

9、下葬

棺材(現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靈前祭語并行子孫米和討彩?;丶視r,男子孫的孝衣孝帽不能脫下,其他送葬人員都要在回家路上脫掉白衣白帽,喪家派親戚在回路口發釘(釘表示子孫興旺)和紅布或紅紙(表示吉利),并潑幾滴香火水(表示干凈,好運回來)。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個七,為死者樹魂開路七,共七個七(分什么子孫

七、女兒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經。

11、念佛經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經,兒子、兒媳、女兒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調查情況的分析

1、葬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農村葬禮習俗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從農村習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現方式,在農村扎根、生長、發展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是被大家采納的傳承中不可剝離的載體;從過程看,既是信仰,又是習俗,同時又是藝術,意取團結、和諧,使人有籠罩天地、點擊萬物、觸及蕓蕓眾生之感。所以葬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辯證地、歷史地看待,只有從科學的方法去改進。如七個七合起來做,既達到習俗禮節,又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2、增進家族情感與和諧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團結、互助、友愛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質,只有擁有這種優秀的品質,我們才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和諧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團結精神。葬禮習俗給家庭搭建了平臺,團結互助友愛的行為隨處可見。在我們家族生活中,也時常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的發生。在調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為一件芝麻大點兒的事兒而傷感情,發生矛盾二年多,在父親去世的葬禮上,設孝堂都為兄弟著想,這樣多一份關愛,少一些爭執,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讓生活中不和諧的狀況通通沒有了,讓大家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中快樂的擁抱著,這也讓他們的母親激動不已,并說:沒有他們父親的葬禮,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親情相輔而行?再比如近年來的“黃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媧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無不是凝聚中華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活動。

3、弘揚孝道文化

“孝”---這一中國的傳統美德。“孝子膝下有黃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孝道,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就是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許,很多家長與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報與感恩,其實這是一種可能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處,所以用農村傳統習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識意義重大。農村習俗葬禮,一是過程貫穿著“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禮、祭品和祭語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實踐中加以落實,并不是僅僅將孝語背得滾瓜爛熟,說得好聽,而在實際行動中做不到,容易從自我出發,忽視了他人。也就是說,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會游泳。

四、現實的思考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葬禮既然是文化,當然應該保護。一些人認為:我們的意識形態是唯物主義,葬禮存在著佛教及“神靈”,因此,對所有與宗教和信仰有關的文化,都應該斗爭而不是保護。當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它本身便違背了辯證唯物論的核心。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與原始信仰有關的文化。當然要傳承與發展,但并不等于弘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葬禮要不斷改進,對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為我們必須考慮:一是死者為大和遵守法律的關系需進一步落實監督,如送葬車在送尸體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機或卡車載人及闖紅燈等違反交通法規,我們應該制止。二是葬禮過程的迷信活動(如念佛等),要用科學的方法取代或科學的解析。三是農村葬禮比原來更加浪費(如火化中加送別等開支),需進一步宣傳,倡導文明習俗??傊?,民政部門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張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農村葬禮習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學化。

2007-8-20

第五篇:中國傳統葬禮

送終

老人生命垂危之時,子女等直系親屬守護在其身邊,聽取遺言,直到親人去世,

報喪

死老咽氣后,家人應盡快向親友發出報喪貼,通知下葬的日期。報喪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別人家,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時,無 論長幼,都要叩首。

入殮

死者入棺前,要為之整容,如剃頭、刮臉、換擦洗身、穿壽衣等,然后再以白綢(有的地方 也用紙錢)掩面。

守鋪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間,要晝夜輪流守護在死老鋪側,以示服孝,叫做" 守鋪"。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護、睡臥在棺旁,叫"守靈",也叫"困棺材"。

擱棺

因為要選擇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樞在家,稱為"擱棺"或"停棺"。" 居喪

居喪是指死者家人后輩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男子不穿華麗的衣服,;婦女則要脫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孝子在居喪期間不能理發,不能同房,不能會晤親友、參加宴會 、進寺廟等。

吊唁

死者子女在接到訊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盡快上路奔喪。。親朋友鄰也要盡量表現得比較哀痛一些。親友前往吊唁時,一般都要攜帶禮品或禮金。

接三

在死者去世三天靈魂離去的時候,為他請僧眾念經禮懺就能使死者贖罪積德,到天上。送三時,要用紙扎一些車馬,以供死 者上路時用。

出殯

出殯又叫"出山",出殯要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吉日吉時,叫做"開殃榜"。

落葬

到達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然后 將棺木放下,由喪主鏟土掩棺,并堆土成墳堆。

居喪

在親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必須要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進行節制,以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starerunit2教案下一篇:ecotect基本建模教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