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023-01-16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篇: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一章

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評估

(第一周)

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的掌握出生-1歲兒童身心發展評估 2.能夠熟練的掌握1-3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 3.能夠熟練掌握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

教學重點

能夠了解并掌握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及評估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了解和運用如何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進行評估,能否靈活的運用于實際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節

出生-1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

課程導入

在講述本章節內容時我們就以童童為原型,來展現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奧秘。學生可以循著童童的身心發展軌跡初步認識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正確評估學前兒童身心發展水平 童童從出身之后,經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而言,在學前期,我們把童童的少女心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出身-1歲、1-3歲、3-6歲。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童童在身體動作、認知、情感、社會性、個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發展特點,表現出不同的心理能力和發展水平。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出生-1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評估方法。 課程內容:

一、出生-1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一)身體發展特點 1.生長發育非常迅速

2.身體動作的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

(二)心理發展特點 1.感知覺是出現最早,發展最快,最先達到比較完善水平的心理能力 2.言語發展進入準備期 3.情緒,情感逐漸分化 4.依戀關系的建立

二、出生-1歲兒童身心發展評估

(一)動作發展

(二)認知發展

(三)語言發展

(四)情緒發展

(五)人際交往發展

第二節

1-3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

課程導入:

童童一天天長大,身心發展表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在前一段發展的基礎之上,1-3歲期間,童童有如下身體和心理的發展特點。

一、1-3歲兒童身心發展特點

(一)身體發展的特點 1.生長發育十分迅速

2.動作增多,逐漸熟練和復雜化

(二)心理發展的特點

給出案例讓學先自己說明童童具有怎樣的心理特點,然后老師給予總結 1.出現思維能力 2.進入正式的學說話階段 3.人際交往范圍擴大

4.自我意識萌芽,進入“第一反抗期”

二、1-3歲兒童身心發展評估

(一)動作發展

(二)認知發展

(三)語言發展

(四)情緒發展

(五)人際交往

(六)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

第三節

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評估

一、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

3-6歲期間,童童的身心發展與以往相比越來越成熟,從而童童進入學齡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身體發展的特點 1.生長發育比較迅速 2.身體運動進一步發展

(二)心理發展的特點

再講這一段內容時先給學生放一段視頻情景再現,讓學生在視頻中觀察心理特點。 童童的成長說明其心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出如下心理特點。 1.認知活動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 2.對各種食物有強烈的求知欲 3.游戲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 4.個性開始形成

二.3-6歲兒童身心發展評估

3-6歲期間,兒童身心進一步發展,發展評估包括:

(一)動作發展

(二)認知發展

(三)語言發展

(四)情緒情感發展

(五)人際交往

(六)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

第二章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量表診斷

(第二周)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卷以及診斷量表,幫助學生針對兒童某一方面的發展給予科學診斷,從而提出科學的教育措施,促進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能夠了解一些常用的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問卷以及診斷量表

教學難點

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這些量表并發現問題所在

教學過程

第一節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測量問卷

廣州協能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特等編制的兒童發展調查問卷基礎上,經過多次實測之后改編而成《3-6歲兒童心理健康問卷》,這一測量問卷可用于我國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診斷。整套問卷由三個年齡組問卷組成,分別適用于3-4歲、4-5歲、5-6歲的兒童。每組問卷設計幼兒的動作

第二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一、培訓目的:

1.為了彌補留守兒童家長長期不再造成的父愛母愛的缺失感,使孩子們能夠在一直感受到父愛母愛的環境下成長,讓留守兒童與班級甚至學校內不是留守兒童的孩子結成對子,讓他們的家長作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照顧留守兒童。 2.為了給孩子們進行持續不斷的照顧、教育與鼓勵,使孩子們能夠在正確的心理狀態下成長,并且彌補有的孩子因為內向等其他原因不愿意主動與外人交流而造成的等方面的問題,建立“大手牽小手”的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對子,通過與孩子們交流溝通,在每一天都對他們進行照顧。

3.通過對代理家長的培訓,使代理家長在工作中能系統地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安全、學習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使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健康成長。

4.通過上課講解、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受訓人員對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方面面了解的更多,更深刻。. 培訓方式:集體培訓

培訓對象:志愿參加“大手拉小手”活動,并愿與留守兒童結對的老師、其他家長等。

培訓地點:庾嶺初級中學會議室 培訓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年邁的父母身邊,或托付給親戚或雇傭“保姆”來照管孩子,這些人便成了“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這些人中,老人本身都需要別人來照顧,反過來,還要關照小孩生活,對孩子的學習更無法過問。親戚、“保姆”都是本著不同的目的來看管孩子。能像自己的親身父母嗎?這樣一來“留守兒童”日益成為社會,學校的難題,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活上缺乏照顧,主動上缺乏約束。然而導至性格孤僻,紀律散漫等問題。那么又有誰能擔負起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呢?這就需要我們從社會,家庭方面著手,更需要我們學校的教育,作為教師怎樣來關愛“留守兒童”的成長呢?

二、活動準備

1、了解身邊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

2、學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愛的奉獻》多媒體視頻。

三、活動過程:

(一)認識留守兒童

1、“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凸現

父母外出把子女交給了年長的爺爺奶奶,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發展趨勢。誠然,這樣可以為留守兒童接受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有一些學生因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變得越來越懂事,自理能力不斷增強,深深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他們勤奮拚搏,爭取走進高級學府的大門來改變其生活軌跡。但不可否認留守兒童因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而造成的很多教育缺陷更加重了學校尤其是班主任的責任。

(二)了解留守兒童

首先,“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1) 缺乏父母親情之愛。

(2)監護人不能完全勝任對孩子的有效監管。

2、學校教育不到位

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學校過分地追求“升學率”,老師與班主任對學生更注重“優生”、“尖子生”,而忽視了這些在情感上缺失的弱勢群體的問題學生。普通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更是微弱,而教育本身應該是一個全方位交叉式的作用力合成的結果,這樣就顯得學校教育蒼白無力。

3、自身原因

(1)自我控制能力差。(2)身心發展不協調。

4、社會不良現象影響。

其次,“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

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很多留守兒童長期處在親情缺失的狀態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

2 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極易出現心理異常。留守兒童一般容易出現兩種典型的性格傾向: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同時,由于很多父母只重視物質照顧,缺乏心理溝通,很多留守兒童還出現價值觀扭曲,目標模糊等心理問題。

(三) 幫助“留守兒童”需要我們集體的智慧。

眾所周知,關愛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老師工作的重點,我們應毫不猶豫的扛起這份重擔。我們工作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們應該多關心學生,尤其是缺乏父母關愛的學生——留守兒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呢?借此機會呼吁我們廣大教師同仁多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而溫馨的校園。

1、對“留守兒童”要有愛心 、耐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注。因此,我們作為老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變化,及時溝通。我們學校留守兒童的比例也高,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社會的關愛。我們作為教師,要從小事上、細節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溝通。用愛心去彌補他們所缺少的父母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家園。“心有人愛,難有人幫”。只要我們有慈母般的愛,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2、關心“留守兒童”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留守兒童相對其他學生來說,他們是可憐的,他們沒有父母的疼愛。因此,我們關心他們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師的“愛心”去換取他們的信任,這要求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不在感到孤獨無助。 雖然我們不能給他們很多物質上的幫助,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真誠去感動每個留守兒童那顆幼小的心靈,從而激發他們好好學習,熱愛生活。

3、關住“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關心備至地、深謀遠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嚴重問題,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留守兒童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另一部分學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經常往家里寄錢,經常給孩子錢,加上監護人的嬌寵溺愛,導致孩子養成亂花錢、逃學、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這樣的學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蠻橫。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利用主題班會講節儉的重要性,放一些農民工在外打工的片段,讓他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體會父母的不易,讓他們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愛他們,而是為了使他們生活更好。并舉辦豐富多彩的陽光體育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填補了學生心靈的空白,讓他們覺得學校生活充實、美好。另外,開展心理疏導活動,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幫他們少走彎路。

4、 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因為

3 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甚至動用刀子等器具,嚴重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安全,造成極壞影響。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作為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法制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講如何自我保護。從電視上、網絡上、多搜集一些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

5、 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質量

“留守兒童”許多是由他們的奶奶、外婆等隔代親屬來撫養的,而農村這樣的老人文盲率超過70%,他們無法對孩子進行輔導,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時的學業輔導與心理溝通。許多留守兒童因成績不好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走上輟學道路??梢蚤_展一幫一活動,或給他們開小灶,真正體會到了班級的溫暖和學習的樂趣。

6、學校領導、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形成管理合力

多一份責任,少一分放任;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訓斥;多一份關心,少一分隨意;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責備;多一分賞識,少一分自棄。每天面對這些特殊群體,我們總是帶著一份微笑,把陽光灑進每一名“留守兒童”的心田。

7、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全民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可學習“石泉模式”---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社會參與、兒童為本的“六位一體”工作機制。

(四)小結

總之,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很重要。“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又要知道學生家里的電話號碼。“一溝通”就是定期、不定期和他們取得聯系,共同教育孩子,使他們能茁壯成長。

同在一片藍天下,讓我們在《世上只有媽媽好》、《愛的奉獻》中。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愛心去關愛留守兒童,讓我們共同擁有快樂與幸福的童年。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案: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作者:姚 瀟

第二課

構建心理保健的GPS

――心理健康的標準

〖教學過程〗

引言:

有一句話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讓學生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遇到危險,不一定犯險,而遇到危險自己卻渾然不知則是最大的危險。有了問題而不知道自己有了問題這倒是最大的問題。這是一個哲理。一個失去了嗅覺的人進入有毒氣體的環境中,是危險的。人體內有一個淋巴系統,由淋巴管、淋巴組織和淋巴器官組成。淋巴管內流著透明無色的體液,稱淋巴(液)。淋巴系是靜脈系的輔助部分,又是身體重要的防御系統、警報系統。人體受到外來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產生淋巴結,向人發出警報,讓人意識到自己遇到了麻煩。我們說癌癥的危險性就在于它有很長的讓人感覺不到的潛伏期,往往是一旦讓人感覺到時,就到了癌癥的晚期。

這告訴我們,在很多時候,及時發現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一個人的心理問題,要么是自己自覺到,要么來自于他人的判斷。

發現或判斷一個人是否存在心理問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原因在于,其一,與判斷人生理是否出了問題相比,判斷人心理是否出了問題要更難一些。一個人生理出了問題是比較容易判斷的,如一個人感冒了,會有種種表現,頭痛、腦熱、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這些癥狀,人們就能明確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會到醫院去看醫生。而心理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界線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狀態與不良狀態的區分就比較困難。其二,心性的東西,往往是“當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確的預警信號,人們較難意識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問題。其三,人們往往不愿坦然承認自己有了心理問題,有時是故意掩飾自己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似乎容易掩蓋些,其實不然,往往是欲蓋彌彰)

構建心理保健的GPS

我們怎樣判斷一個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

雖說發現或判斷一個人是否存在心理問題比較難,但人一旦出了心理問題仍然是可以判斷的。所謂“言為心聲”、“觀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們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能對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

(提問:了解一個人的言行現象,是否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當然不行,我們需要有一把尺子、一個GPS(定位系統)來定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這個GPS就是“心理健康的標準”。

第 1 頁 共 6 頁 【學生活動】

現在,讓老師停下來,同學們來體悟一下,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通過同學們日常的觀察,憑同學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你認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什么樣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什么樣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這是學校心理輔導工作者首先要鑒別的。如果這個概念不明確,等于是“瞎子摸魚”,無法科學地、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東方與西方的學者、不同的學者從不同方面作了許多論述。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也許有一個日常的感性的判斷標準。比如,我個人就比較傾向于這樣一個標準:情緒-平靜,智能-敏銳,行為-適應社會環境,氣質-愉快。這里,同學們可以談一談自己感性的判斷標準。

下面,我們談一談與心理健康標準相關的幾個問題。

一、心理健康狀態的劃分

見高中《心理》(教師用書)第9頁。

從健康狀態到心理疾病狀態一般可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狀態

從本人評價、他人評價和社會功能狀況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覺得痛苦(個人主觀感受),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樂的感覺大于痛苦的感覺;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現象;社會功能良好,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2、不良狀態

又稱第三狀態,是介于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于個人心理素質、生活事件、身體不良狀況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點是:時間短,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緩解;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于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應對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匯;能自己調整,此狀態者大部分能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游、娛樂等放松方式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

3、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它的特點如下。

①不協調性。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第 2 頁 共 6 頁 ②針對性。處于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情緒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例子,“不敢喝水”、剪子等

③損害較大。處于此類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準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能。如社交焦慮者(又名社交恐懼)不能達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④需求助心理醫生。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4、心理障礙

心理疾病是由于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并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應感,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①強烈的心理反應??沙霈F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且憂郁,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復運動,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

②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于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的失調,如影響消化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癥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則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③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能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松、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里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④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節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采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后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并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心理健康標準的概要說明

關于心理健康標準的論述多種多樣,綜合古今中外學者關于心理健康的論述,雖提法各有不同,但大體精神是相近的,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即心理狀態、成長發展、社會適應和道德倫理,其中前三個方面強調得較多,而對第四個方面重視不夠。事實上,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以下分別論述:

⑴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具體是指對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從而使自己保持無私、寧靜、愉快的情緒,積極的思維,充滿自尊、自信。自知,即要認識自我又要接納自我。自控,即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意志力;同時也要約束、節制自己的過度的欲望。自律,即無需外在壓力的規范,而形成駕馭自我的能力,達到自我超越。

⑵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大多數學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標準,都有這一條。首先要了解外界;其次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支配環境;再次,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寬容、熱心、友

第 3 頁 共 6 頁 愛和合群等。

⑶具備積極的成長發展趨勢,以及對挫折的承受力。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不斷成長、不斷成熟,走向自我完善,并在成長過程中能克服種種困難與挫折。

⑷具有高尚的倫理道德精神。心理健康的人,也應該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這是因為人的生理、心理、精神這三個層面整合地構成完善的人格,心理健康與精神高尚密不可分。這在古今中外理論都有論述。波孟說:“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種標準的社會行為,一方面能為社會所接受,另一方面能為本身帶來快樂。”其中前者便是一種社會規范。馬斯洛也說過:心理健康的人,應具備“基本哲學與道德原則”。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格,本身也是富有道德情操的人,自我實現的人堅持向著越來越完善的存在前進,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堅持向著大多數人愿意叫著美好的價值前進,向著安詳、仁慈、英勇、正直、熱愛、無私、善良前進。我國也有學者提出了心理健康的道德倫理標準,“能將其精力轉化為創造性和建設性活動的能力”、“有較長遠而穩定的符合社會進步方向的人生哲學、價值觀和道德觀”、“具有高度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自我實現,盡己所能貢獻社會、創造人生”等。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進步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責任感,奉獻精神和正義感。一個人若缺少這些首先價值精神,很難說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三、張春興的心理健康標準

(臺灣學者 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教授、博士行導師 北大客座教授)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動;

3、自我價值感與自尊心;

4、能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5、獨立謀生意愿與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脫離現實。

四、關于正常與異常的劃分標準(略講)

論及心理健康的標準,自然要涉及到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的劃分標準,這種劃分標準的作用,主要是從正常人群中檢測心理異常的樣例,它是為防治性目標服務的。

異常心理的劃分標準大致有四種方法:

1、經驗標準(主觀感受)

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觀經驗;二是研究者根據自身的活動體驗來判別正?;虍惓?。

2、社會規范的標準(社會準則)

即在社會規范的基礎上來衡量、判斷行為是否異常。一般來說,人的行為總是與環境協調相一致的。

3、臨床診斷標準

第 4 頁 共 6 頁

有些異常心理現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臨床診斷中發現某人身上有這些病因或癥狀,就可以被認定為“異常”。如神經癥或精神病癥狀的人,是心理異常者。這一標準為醫學界所支持,比較客觀,也比較準確,但運用的范圍比較狹窄。

4、統計學標準(統計常模)

這一標準來源于對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測量,它是以大樣本統計中的人數頻率的常態分布為依據,居中間的大多數人為正常,居兩端者為異常。確定一個人的行為異常與否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離平均值為依據。

區別心理正?;虍惓?,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不能單憑一個標準下結論。同時,這項工作必須由專業工作者來做。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隨意說別人心理不正常,這樣說,是對別人的尊重,甚至是侮辱。

但對于常人懷疑自己某種行為是否異常,也可以從以下幾點作自我檢測:

⑴這項行為有無明顯妨礙你的工作,使工作效率顯著降低;

⑵這項行為有無明顯影響你對自己的態度,使你討厭自己;

⑶這項行為有無明顯妨礙你和別人的關系,使別人不愿和你交往,或使你不愿和別人繼續交往;

⑷這項行為有無明顯妨礙你和現實環境的接觸,使你不易辨認環境,或想遠離環境。

如果你對上述四個問題回答都是否定的,則這項行為對你沒有什么不良影響;若是肯定的,那么最好尋找心理咨詢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

五、對心理標準的認識(略講)

討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⑴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也就是說,心理健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要求。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變遷,不同的社會對人有不同的要求,安貧樂道,在封建社會可能是一種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觀念,而在現代社會,就會使人不思進取,就容易在競爭的社會中遭到淘汰。制定心理健康的標準,要立足于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要體現時代性,當然也要發揚傳統的精華。

⑵心理健康是一種積極的社會適應。許多學者在論述心理健康的標準時都將社會適應作為重要的一條。適應有兩種:消極的適應是指個體被動地適應環境;而積極的適應則是個體一邊調整自我的需求,一邊企圖改變環境的條件,改造環境。

心理健康不只是個體的問題,群體與社會也有心理健康的問題,我們不能認為適應于病態的、不健康社會中的人的心理是健康的。在那樣的社會里,不滿現狀、敢于挑戰,才是一個健康、理想的人格,這便是一種積極的適應。人不是一個被動的客體,而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具有自主發展的主體,人不但要適應環境,還要改造環境。

⑶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發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統整的過程。目前心理輔導比較注重人的情緒層面與行為層面的問題。其實,認知層面的提升更為重要,認知層面包括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認識觀等。如前所說,心理健康標準若不把道德倫理標準放進去,

第 5 頁 共 6 頁 實際上是個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心理健康標準。

⑷心理健康標準的相對性。人一生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社會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心理特征、標準可能不會完全劃一的,而應各有側重。其次,由于文化差異,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健康標準,需要結合本國實際。

六、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大致如下: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吳增強主編《現代學校心理輔導》P34) ⑴具有良好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心態與意識; ⑵能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愉悅、平靜; ⑶能承受挫折;

⑷能較正確地認識周圍的環境,適應環境并能改造環境; ⑸人際關系協調,具有合群、同情、愛心、助人的精神; ⑹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 ⑺思維發展正常,并能激發創造力;

⑻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道德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規范;

小結:

掌握心理健康的標準,能讓我們增強心理保健意識,及時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或是及時發現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存在的心理問題,把握心理保健的目標和方向,從而更有效地應對心理問題。

第 6 頁 共 6 頁

第四篇:心理健康課教案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課教案1

心理健康

一、教學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由于他們主觀上對事物的認知還存在著片面性和模糊性.再加上外界環境影響,容易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或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但是他們有對心理咨詢存在誤解,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老師或咨詢師,這對于他們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因此,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狀況并正確看待心理咨詢十分必要。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并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

2、澄清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誤解

3、是學生愿意主動找老師進行心理輔導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重難點:

1、使他們明白心理健康的標準

2、讓他們明白各類心理問題

3、讓同學們從內心愿意接納心理咨詢

五、教學過程:

1、首先向學生澄清“心理”指的是什么

2、向他們逐一講解心理健康的七條標準,并插入測智力小游戲使他們輕松學習,之后向他們呈現中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表現,讓他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準:(1)智力正常

(2)情緒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為協調(5)人際關系適應(6)反應適度(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

3、通過測心理壓力的小游戲,引導學生討論心理問題,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類型有哪些,并讓他們正確認識心理咨詢是什么,從心里愿意去找心理咨詢師做咨詢或找心理老師作輔導。

心理問題是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和暫時性,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由一定的情景誘發,脫離該情景,個體的心理活動則完全正常。

心理問題包括三個類型,發展性心理問題,適應性心理問題,障礙性心理問題。

作業:請同學們寫出自己最近的心理困擾以及對此課的期望。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北安中學——劉洪波

一、教學內容:如何使我們的心理更健康

二、教學目標:

1、了解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2、使學生了解健康心理的特點

三、教學方式:專題教育

四、教學要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喜怒無常,情緒不穩,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學習困難,考試焦慮,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學習成績不穩,難于應付挫折,青春期閉鎖心理,并在行為上出現打架、罵人,說謊,考試舞弊、厭學、逃學,嚴重的出現自傷或傷人現象。我們可以把以上表現歸類為以下問題。

(1)自我心理。隨著心理的成熟,中學生在內心世界有許多復雜的事情要考慮,甚至操心。其中中學生最關心的是對“自我的認識”,即怎樣認清自己的行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現。在日新月異、快速成長的過程中,覺得時時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發覺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印象,自己的興趣及志向在何處,將來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等等。由于對成長變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煩惱,同時也對別人的批語與反應甚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評就反應強烈,而且很難過。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并增強自己的信心,是中學生們常遇到的內心顧慮。

(2)性心理。隨著性生理的發育,中學生的性心理也隨之發展。隨著日益增長的性興趣與愿望,如何適應社會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中學生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別”。生理上的性別取決于人的解剖器官與生理現象,表現在心理及行為上,每個中學生要學習如何按生理性別角色去講話動作穿著;怎樣才能引起異性的好感與喜歡;如何與異性朋友結交相處等等,是中學生們必須去學習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別”。只有“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相一致,才能完全定義為男性或女性。這些心理上的問題,也常是煩惱、壓力的來源。

(3)家庭關系。如何與父母親相處,是中學生們的心理負擔與困難之一。隨著思考方式的改變,年輕人改變了對父母的看法,開始批評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際隔閡。假如父母處理不當,就有親子關系的沖突而不悅。再者,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力求減少依賴父母,而有些父母卻不關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親子爭吵、家庭不睦。

(4)朋友關系。與同學、朋友交往是中學生的一種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學習、幫助,會增長知識。因此中學生們的朋友感情非常濃厚,自己是否被別人喜歡,是否被朋友接納,很是重要。對于同學或朋友的言語接納很敏感,也容易產生嫉妒或爭奪別人關心的現象。有時,受到群體朋友的壓力,非采取某種行為不可,唯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問題根源之一。

(5)社會適應。中學生們對自己的社會環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時髦,追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最易被感染或鼓動,也容易批評傳統的社會觀念。假如發生劇烈

的社會變革,價值觀念改革,年輕人常易落入變遷的漩渦當中,首當其沖受社會文化劇變的影響。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和心理,并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應指出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能只看一時性的偶爾現象,使斷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差異。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抱有正確人生態度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會變革時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頭腦清楚,眼界開闊,立場堅定,即不保守,也不冒進„„總之,正確的人生態度使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時比較客觀、穩妥,與時代共同進步,心態始終保持健康水平。 (2)滿意的心境。?滿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都比較滿意,沒有心理障礙。滿意的心境來源于正確的認識,由于他們能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外貌、德才學識有正確的分析。他們在別人的議論包圍中既不會被贊揚、歌頌沖昏頭腦,又不會因批評、責備而煩惱,因為他們對自己心中有數,能從別人的議論中吸取有益的東西。他們不妄自驕傲,也不自輕自賤。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不會淹沒在別人的議論中無所適從,他們總是處于一種獨立自主的狀態。他們對別人也有一種客觀的、全面的評價,不會忽冷忽熱,不會苛刻地要求別人。對工作、生活、學習也有正確的標準,既不好高騖遠,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總是滿意的、愉快的。

(3)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這是因為他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因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人為善的人能夠與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協調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際關系和諧,心情當然就比較舒暢,心理會處于健康狀態中。

(4)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良好的個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標志,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保持統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而不輕浮,堅韌而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偽,靈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魯莽,既有堅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頑固執拗,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作風,謙虛、開朗的性格。 (5)適度的情緒,充分的理智。人與動物區別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勝消極情緒,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要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而不低下猥瑣、淚喪悲觀的情緒,更不會反復無常。

三、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1)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訓練活動操作內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 (2)寫信到悄悄話信箱。對一些尚不善于進行面對面談話的問題,而有些話又是礙于顏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憂慮,而且中學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組織得更為嚴密。

(3)到立心理服務室,進行心理咨詢。從拘束、害羞地進門到落落大方自然地進行心理咨詢;從以試探性的心情談話到充分傾吐心中之煩悶。要有意識地和老師建立起尊重關系,減輕或消除學生的不適應的心理現象及行為,培養適應習慣,促進心理的健全發展。

(4)和家長進行心理交談。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存在種種不健康心理, 應該引起教師、家長的注意.

怎樣認識中學生的不健康心理

l.逆反心理.中學生的獨立意識增強, 迫切希望擺脫成年人的束縛, 如果教師、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 則很容易造成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比如有的教師對犯過失的學生態度粗暴, 挫傷了他的自尊心, 這就易激起學生“橫豎橫”的逆反心理.如有一名初二男生屢次寫紙條給一同班女生, 表示愛慕之情, 在課堂上班主任嚴厲批評他, 家長打罵他, 反而使他在性失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最終因侮辱女生而被送少教所.

2.幻想心理.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都或多或少地有過夢幻的體驗, 這種體驗有時是在清醒狀態下, 有時是在夢中對自己或他人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如某中學一初三女生對本班長得高大魁梧的體育委員產生仰慕之情, 上課老`走神', 每當有同學談起這個體育委員的時候, 她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由于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成績每況愈下.那個女生不肯向老師、家長說出其中原因, 后在其他場合進行心理咨詢以后問題才得以解決.

3.炫耀心理: 當今不少中學生希望自己成為別人談論的“中心”, 受到別人羨慕.一些中學生在交友中以異性朋友的多少相互攀比, 甚至長期把比較出眾的“男朋友”、“女朋友”作為炫耀資本.有的中學生因過分炫耀自己引起同伴反感而發生毆斗.在有關部門調查的101 位性犯罪青少年和工讀生中, 有34.7%的人是受炫耀、攀比心理驅使而與異性“談朋友”, 最終導致性失誤.

4.游戲心理: 步入青春期的中學生, 由于性覺醒的內部沖動, 產生了特殊的心理體驗, 表現出對異性的關注和思念, 對初

一、初二年級的學生來說, 容易產生一種朦朧的神秘感覺, 有時受好奇心驅使, 會進行游戲性嘗試.如有一個初中女生, 平日喜歡看征婚廣告, 為了品嘗“愛情”的滋味, 用自己的名字、同學的照片應征, 津津有味地熱衷于情書的往來之中.事發后她說: “我是玩玩的”怎樣看待中學生學習上的心理障礙老師和家長要關心中學生的學習, 還應注意解決中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障礙.中學生有哪些障礙呢?

1.偏科心理.喜歡的學科書本翻破, 不喜歡的學科是“被遺忘的角落”, 以致各學科成績發展不平衡.

2.等待心理.白天混, 等晚上學;今天玩, 等明天學;作業不做, 等待照抄.

3.唯我心理.過于相信自己, 懷疑老師指點, 拒絕同學幫助.

4.應付心理.為了不受批評, 作業馬馬虎虎, 隨便劃上幾筆;回答問題隨意應付幾句;平時不用心, 臨時抱佛腳.

5.得過且過心理.上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作業愛做不做, 書包愛帶不帶, 考試只求60分.

6.隨心所欲心理.學習無計劃, 上課三心二意, 一時練字、畫畫, 一時看小說、詩歌, 過一會又抄歌曲.

7.對策心理.學習無自覺性, 家長要我學, 我就假裝看書, 老師要檢查作業, 就請人代勞;上課不做筆記, 說視力不好;作業未做, 說在家沒帶來.

8.無所謂心理.一切都無所謂, 課本丟了還說背書包省力, 得0分還笑瞇瞇.

9.依賴心理.不注重課本知識學習, 依賴復習資料, 考前依賴老師猜題, 考時依賴作弊.

10.片面強調環境心理.學習不發揮內因作用, 片面強調外因, 不是怪老師不佳, 就是怪同桌干擾.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房產銷售主管工作總結下一篇:房產銷售人員實習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