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內涵

2023-03-23

第一篇:如何挖掘傳統文化內涵

如何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摘要:隨著我國的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都開始注重享受型消費,旅游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項,旅游不只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旅游總是離不開文化,與文化息息相關,旅游的發展需要借助文化的推動。發掘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就相當于在尋找旅游景點的靈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景點只要有了傳統文化作為依托,這汪泉水才能永不干涸。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如何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挖掘出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從而推動當地旅游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出游量也在不斷增大。但是對于一個景點來說,想要得到長久的可持續發展。他就一定要依靠時代所賦予自己的文化內涵。沒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景點,就像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景色再美,也經不住時間的推敲和人們的考驗。旅游資源不只需要依賴于一定的自然條件,更需要依賴經濟文化條件。所以,研究如何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是推動當地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筆者通過考察走訪,從聯系歷史背景與歷史人物,結合當地特產特色 ,不斷進行豐富沉淀,保護文化內涵不消滅四個方面對于如何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給出了一些建議。

一、聯系歷史背景與歷史人物

旅游業想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依靠旅游資源,擁有足夠豐富的旅游資源才能夠吸引游客的目光。旅游資源往往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人們在選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產品時,越來越開始更加重視他們的文化內涵。那些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兼備的旅游景點自然便更能受到人們的青睞。所以我們在進行資源開發和對旅游城市進行規劃時應該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內涵。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時間的產物,所以在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時必然離不開對歷史的挖掘。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對于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挖掘是非常有幫助的。歷史的年代感會使人感到純厚的文化積淀。有故事,有歷史的旅游資源必然得到較好的發展 。

在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一定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開發旅游資源的歷史背景,借助相應的歷史典故和有名的歷史人物。例如,風波亭,秦檜跪姿石像等風景點都是借助大將軍岳飛這個歷史人物,和他精忠報國的歷史典故作為這一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 當人們站在風波亭中,想起岳飛的這首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懷壯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錦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加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便能猶如感受到了當時的場景和氛圍一般,這也是開發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價值所在。

除了利用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外,我們當然也可以利用中國古代傳說和一些神話故事。神話和傳說以其獨有的美好性往往能夠使人記憶深刻,并且充滿向往,以此作為旅游例如,山東蓬萊借助八仙過海的故事作為文化內涵。山東省濟源縣燕崖鄉的織女洞和牛郎廟,牛郎織女相約的鵲橋和由此延伸出來的情人谷。

二、結合開發當地特產特色

文化具有差異性,它是各民族和地區進行生活實踐的產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化氛圍各不相同。旅游這項遷移類娛樂方式便是基于這一點而產生的。人們從一個地方短暫性的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往往是為了去體驗這個地方的文化氛圍和風土人情,感受他們之間的差異和不同。文化并沒有優劣之分,旅游文化也并不只是旅游文化的簡單相加。旅游漸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文化雖然是歷史,但它并不只是歷史?,F代化的大城市自然也蘊含著現代化的文化。當地的民族宗教、飲食習慣,園林建筑,民俗節日,經濟狀況等都屬于這個地方的文化,都具有與其他地方所不同的文化內涵。

當我們去旅游的時候,往往會去吃很多當地的特色小吃,了解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看一下這個地方的特色建筑,回來的時候還會帶回來一大堆當地的特產。所以每一個地方與眾不同的特色和特產,必然是他當地的旅游資源中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我們需要把這些特色,和特產挖掘出來,進行開發宣傳。比如說,有些人去天津旅游,就是沖著他的天津煎餅果子和狗不理包子還有天津大麻花去的,或者有的人就是為了專門的去聽一聽獨特的正宗天津方言,還有的人為了去看小學課本中提到的天津橋上的石獅子和天津之眼。有些人去杭州旅游,就是專門沖著他的絲綢去的。

為旅游資源找到相應的歷史人物支撐和歷史背景或者找到相應的特色特產之后之后應該注意的是對旅游資源進行文化形象的導向,進行文化形象導向就是要確定旅游地的文化格調和開發方向。需要確定旅游地的歷史文化屬性和審美價值,并進行文化主題定位。每一個旅游資源都要有其確定的主題。比如西柏坡打著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旗號,以紅色旅游為主題。旅游地想要突出特色,就一定要文化性鮮明,主題突出。對于歷史古跡而言,自然要以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為主題。其他方面的,就少數民族地區而言可以以少數民族文化為核心開發相應的旅游資源。就特殊地貌地形區而言,可以以其特殊地貌為主題,進行旅游開發。確定好主題之后,我們需要對旅游文化體系進行文化營銷。對其進行整體的包裝打造,進行形象策劃,營銷宣傳,理念宣傳和服務宣傳,讓游客們從各個方面都能認識和體會到旅游區的文化內涵。

三、不斷進行豐富沉淀

文化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的越來越多,文化就變得越來越豐富。同時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也是在不斷進行積累沉淀的,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的,而是一直處于動態的發展中的。一個景點的歷史越古老,也就是說它的文化內涵積累的越多,那么這個地方的旅游業發展也一定非常樂觀。所以說我們對于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挖掘必定不是一個短暫的,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因為伴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每一個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一定都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淀。所以他們的文化內涵一定是非常多的,只是有很多還沒有被我們開發出來而已。這就要求我們擦亮眼睛,細心觀察和研究歷史,抓住那些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細節。

例如,隨著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拍攝,北京大觀園開始不斷發掘紅樓文化,不斷從紅樓夢小說中尋找文化內涵,按照紅樓夢小說中,介紹的菜譜,開發出了紅樓宴,正定古城借助紅樓夢這部經典小說開發了榮國府旅游,并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游客前去觀光旅游。商家紛紛利用寶玉出生之時脖子帶玉,寶玉出家,黛玉葬花等細節開發出了一系列旅游景點和旅游紀念品。

在旅游活動的發掘中,要注重旅游資源的文化表現,旅游活動是旅游者直接感受旅游產品魅力的主要方式。旅游資源地應該考慮將當地的文化屬性融入旅游活動當中。在景點內售賣一些當地特色小吃和特色紀念品。除了自然景觀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人造景觀來表達想要表現給游客的文化內涵,借助一些人造景觀來展示地方文化特征。比如就像哈爾濱街頭擺出的了各種形狀的冰雕,這些人造景觀既豐富了當地的旅游資源,又顯現出哈爾濱的特點和文化內涵,一舉兩得。

四、保護文化內涵不消滅 文化不是永久不變的,很多文化遺產的消滅便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在不斷發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他們進行保護。不能讓它們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在利益的驅使下受到人們的攻擊和拋棄。旅游往往會帶動當地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會遭到破壞。有些地方的經濟發展了之后就開始拋棄那些珍貴的文化內涵。這樣的做法往往會造成毀滅性的后果。所以我們在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進行開發的同時,一定要做好對文化內涵和本地文化特色的保護?,F在大多數的跟團旅游,到達旅游目的地之后,往往只是鼓勵游客購物,而對于當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卻很少關注。

旅游與文化和文化是互相作用的,文化在交流中傳播,而旅游作為交流的一種方式,自然也會推動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旅客在旅游目的地了解到當地的文化,并且把自己的本地文化帶到哪里去。在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時,旅游資源地開始逐漸重視起對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這對于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據科學研究表明,游客的大規模游覽,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帶去的更多是消極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就是當地文化開始不正常的商品化。這些變化對于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旅游主題和基本導向的旅游資源來說是致命的。它會是這些旅游資源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影響其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降低其競爭力。

以麗江為例,人們都說現在的麗江早已不如十年前的麗江。十年前的麗江獨具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顯得那么清新脫俗,與眾不同,而現在的麗江,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被商品化改變的面目全非。曾經淳樸的民風民情也漸漸消失了。這是很多人對于麗江的評價,可想而知,它的旅游業一定大不如從前了。與此相反的,正定古城和平遙古城卻能守住他們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中獨樹一幟,不跟風,不動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風貌和特色。 總結

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悠久的文化積淀。目前我國的文化旅游市場處于上升階段,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都很好。大力推動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至少在未來十年內的發展方向。旅游作為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其本質特征要求,我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優先發展旅游文化,挖掘旅游資源文化內涵,展示旅游資源的文化特色。把文化內涵作為旅游經濟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內涵往往對旅游資源的命運具有決定性作用。開發利用歷史的民族的區域的獨特文化內涵,并對其進行保護和不斷延伸,以此來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最終實現中國旅游業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晨陽.文化旅游讓旅游更有溫度[J].中國名牌,2017,(02) . [2]黃云華.徽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徑分析和選擇[J].宿州學院學報,2016,(10) .

第二篇:淺談:挖掘旅游的文化內涵

打造旅游引擎是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只有增強文化底蘊,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才能迎來一片艷陽天。

從本質上講,旅游是一種文化活動,無論是旅游消費活動還是旅游經營活動,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性。

另一方面,從人文角度看,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首先,文化為旅游經濟提供核心競爭力?,F實中,旅游者的物質需求難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更難滿足。而轉換視角不難發現,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如果設法突出文化特色形成區間文化特質,文化就會像一只無形的手去支配經濟活動,創新旅游發展。

其次,文化給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驅動力。國際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

再次,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同屬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其中旅游產業是一個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同時也是一個經濟性很強的文化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文化在旅游經濟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并不斷地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旅游業如何加大自身的文化含量、兩大產業如何實現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將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

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相互關聯,與旅游有關的文化產業的發達與否是旅游業興衰的重要因素,與文化相關的旅游產品開發得當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支持著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一、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互依存

從文化與旅游資源的關系來看,文化孕育著各類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鑒賞需要進行文化的解讀。人文旅游資源屬于文化的范疇,許多文化產物都是人文旅游資源,不少文化資源只要略加開發就可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這是一種特殊的、可利用的資源,是發展旅游業的基礎和依托。自然旅游資源雖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屬性和歷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需要用科學知識來解讀,而且要將自然山水轉化為旅游產品必須通過旅游開發這一文化手段來實現,因此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質屬性。同時,旅游又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平臺,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載體,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旅游因為文化的滲透而變得豐富多彩,富有品位;文化因為旅游的開發而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第

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共生互融

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是密不可分的。在當代旅游業中,任何一項旅游經濟活動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進行的,旅游經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如生產、流通、交換、決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蘊涵著各種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產品的生產與消費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礎之上。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而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會缺少活力。旅游的優勢體現在市場,而文化的優勢則體現在內涵。站在旅游的角度來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市場。由此可見,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榮的。 第

三、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共進

一方面,文化對旅游具有促進作用。文化通過輻射效應與滲透效應,可以提升旅游資源的品味,增強旅游的精神文化內涵,賦予旅游產品差異性,使旅游變得豐富多彩,給旅游者帶來較高的審美體驗,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有助于形成先進的旅游企業文化和科學的旅游發展觀,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文化的有效利用還可推動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提升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旅游也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旅游通過引致效應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平臺,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載體,有利于挖掘和優化文化資源,實現文化產業的市場化和規?;?,促進文化“保護—開發—再保護”的良性循環,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保存。此外,旅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還可以豐富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的價值,使文化煥發出獨特的地域魅力。旅游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經濟與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動關系。在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互動中,有效地將文化與經濟結合起來,有利于豐富文化的內涵,提高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附加值,實現經濟利益的“雙贏”。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四個層面

第一、技術層面的融合是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基礎

Lind建立的產業生命周期理論模型指出,產業融合是指由技術變革引發產業邊界的重新界定。產業融合的發生都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技術創新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擴散導致了技術融合,而技術融合改變不同產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使不同產業的成本結構變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不同產業之間的技術性進入“壁壘”,使不同產業形成共同的技術基礎,并使不同產業間的技術邊界趨于模糊,并由于共同技術平臺的建立使融合產業進入到新的市場空間??梢?,技術融合為產業融合的發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文化產業中的文化產品制作與研發技術同旅游產業中的旅游資源開發技術的結合便構成了兩大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 第

二、產品層面的融合是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標志

文物、古跡、名勝、民俗、節慶、禮儀、宗教儀式、文學、戲劇等文化資源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推動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是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共同發展的資源和基礎。對這些資源的整合利用,既能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又能夠吸引游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旅游產業開發的雙贏,以達到“以文促旅,以游養文”的目的。利用文化資源及旅游發展元素開發出來的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是兩大產業融合形成的標志物。

第三、企業層面的融合是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載體

技術融合、產品融合和市場融合,其最終的執行和實施都是在企業層面,企業是促使產業融合產生的載體。“在產業融合的情況下,建立在技術融合和市場融合基礎之上的多樣化兼并,即使其業務呈現多樣化,但不同業務往往是在同一運作平臺(如同一信息系統,或相同客戶資源系統,或同一銷售渠道等)上開展的,從而相互之間具有某種互補性。”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所產生的結果就出現了從事文化旅游業、文化會展業、文物博物業、娛樂業、動漫業等業務的大量企業,這類企業的業務融合了兩大產業的特點,并可利用同一的運作平臺。另一方面,兩大產業的融合還引發了企業組織內部結構的創新,組織結構開始由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混合一體化、虛擬一體化轉變,正是企業層面的不斷融合才使兩大產業融合后的整體結構得以逐漸形成。 第

四、市場層面的融合是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動力

正是由于技術融合突破了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原有的產業界限,旅游業市場和文化業市場開始出現交叉和滲透,從而實現市場的融合。市場層面的融合主要體現在產業的市場運作、市場營銷的創新、品牌整合與培育、資本運營等方面。具體來看,原有的文化傳播渠道及網絡傳遞方式應用到旅游業中,將使旅游業的產品銷售模式、文化產品消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通過市場運作方式的整合,可使某一區域的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統一在一個市場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之下,提升產品的競爭力等。旅游、文化產業的市場融合將為旅游文化產業的形成提供巨大的推動力。

在現代旅游市場機制下,有時候,音樂可以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推手 渲染景區精神和文化內涵。

“無限強大的氣場是音樂最獨特的力量”,其實,每個著名地方或景區都有美麗動人的故事,地方或景區主題歌有利于充分發揮歌曲抒情功能,同時,渲染地方或景區精神和文化內涵,使文化之“魂”與旅游之“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現代旅游文化體現,以歌唱形式出現,歌唱卻是最具廣泛性和傳播力的文化藝術形式。同時,地方或景區若以音樂為媒介,注重原創性,其歌曲內容充分體現地方或景區的獨特文化內涵,便于人們記憶傳唱,可為地方或景區提供了展示生態優勢和打造自身形象的音樂名片。

“文化與旅游兩者之間具有天然的緊密聯系,如果說文化是旅游之‘魂’,音樂可稱得上‘魂中之魂’。”文化之“魂”與旅游之“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統一于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旅游實踐中,但目前各地方或景區缺乏將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入融合發展,“如果以通過音樂歌曲形式唱出地方或景區的文化內涵,對展示中國旅游文化形象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步伐明顯加快,以旅游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方興未艾,人民群眾潛在的文化旅游消費潛力正在迸發,文化助力文化旅游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能夠實現“1+1>2”的良好效應。

很多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跡眾多,只有整合文化產業資源,才能使旅游業繁榮發展?;蛟S,有些看法可以去重新認識及總結:

一是樹立“全民意識、全球意識、戰略意識、經濟意識、文化意識和精品意識”,凝聚各方合力,順應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不斷發掘豐富燦爛、古老淵博的文化資源,加大實現對旅游線路和景點的文化包裝力度。

二是利用網絡廣告文化,擴大旅游市場,加大旅游促銷;完善文化設施,打造旅游載體;依托文化團體,活躍旅游形式;開發文化產品,增加旅游效益;加強文化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多措并舉使旅游資源實現最大效益。 三是進一步加強領導、健全機制、科學規劃、加大投入、招商引資、集聚人才,突出文化主題,推出一批精品線路、特色紀念品、高品位旅游設施,增強旅游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響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下一步繼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增長點、發力點。很多時候各地紛紛打造“拳頭”產品,做大做強旅游經濟。以長治市為例,城區聘請知名專家完成對東山文化旅游觀光園區整體策劃,打造“山水共融、生態共享、和諧共生”的文化、休閑、旅游和度假勝地;黎城縣培育以黎侯虎為龍頭的根雕、麥稈畫、泥塑、民間刺繡、范氏老鼓等系列民間工藝品,推進民俗文化優勢向旅游產品的品牌優勢轉變;武鄉縣投資5億多元建設了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編排了大型實景劇《太行山》,使八路軍文化旅游在全國打響叫響。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正在推動旅游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希望在未來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好的整合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資源,挖掘提煉文化底蘊,推動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把更好的一面展現在大眾面前,打造真正的文化旅游、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以一種吸引力、震撼力和影響力去營造旅游市場。

第三篇: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豐富素質教育內涵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

豐富素質教育內涵

——伊寧市第二十四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匯報材料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一、實施素質教育前的思考(指導思想)

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素質教育”問題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問題。黨和政府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正如李嵐清同志曾闡述的那樣:“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合理的素質結構,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質,應當說是一個素質體系。”而這些基本素質卻又往往蘊含在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群體情結之中,更包含在傳統文化之中,滲透在傳統的思想里,表現在傳統的學說內。因此我校認為素質教育與傳統文化緊密相聯,不可分割。要培養有素質的接班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用傳統文化來進行素質教育,必將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條件(學校情況簡介)

伊寧市24小學座落于伊寧市邊境經濟合作區四川路。學校創建于1972年,2010年由先前的全日制漢語小學合并成為一所民漢合校。校園文化豐富,環境優美,布局合理,現有55個教學班總計學生2751名。

我校教師隊伍穩定,有教職工165人,教師平均年齡33歲,學歷達標率100%。其中市級骨干教師8人,校級骨干教師32人,他們師德高尚,年富力強,老、中、青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專兼職教師分配比例較合理,能充分滿足教學需要。

我校秉承“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的校訓精神;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辦學思路; “質量高 環境美 有特色”的辦學目標;倡導“勤學 好問 樂學 善思”的學風,“愛生 樂教 求實 創新”的教風。追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辦學特色。

三、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具體措施)

1、確定一個主題: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是歷史的結晶。我校確定將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頑強奮斗,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倫理道德水平;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2、優化一個環境 :

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體現校園文化和教育性,生均綠化面積接近1m2,校園建筑的衛生、消防及排水、供電等設施基本完備。我們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弟子規》的教育內容,分別將學校兩棟教學樓命名為“仁愛樓”“知恩樓”,立孔子塑像,在醒目處刻《弟子規》全文,豐富校園石頭文化,選取我國經典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為文化墻的內容,彰顯和傳承至圣先師的教育思想,讓霍去病、王二小等我國古今少年英雄的事跡激勵全體師生;廣播站是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每周一至周五早晨九點小播音員動聽的聲音總與學生準時相會。我們利用廣播站進行《弟子規》的解讀和誦讀活動,指導學生學習孝親歌曲,播放德育小故事;在教室和校園內外的墻壁上,利用班級園地、展板等形式充分宣傳《弟子規》,讓每一間功能室、每一面墻、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3、堅守兩個陣地:

課堂教學:教學質量的好壞是一所學校辦學的生命線,是推進與實施素質教育的本質所在。我校歷來十分重視抓實抓細教育教學質量。(1)貫徹課程計劃。我校嚴格貫徹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調整課程結構,完善課程管理體制,按新課程計劃開齊開足所有課程,積極探索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新要求、新特點和新模式;切實把握各個學科在課程理念、課程標準、課程功能、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化,課堂教學中認真落實“三維目標”,學生關系平等融洽,要求全體教師的教學過程要成為師生互動、交流、對話,共同發展的過程。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課程同時,我校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還開設了國學《弟子規》誦讀、閱讀、形體、書法寫字等這些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學校特色課程。為弘揚傳統文化,實施素質教育開辟了新陣地。(2)強化常規檢查。為了確實把握好我校的教學運作,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校學科組、備課組每周對教師備課活動、作業批改進行互查,每月教務處協同教研室定期檢查各學科教師常規教學工作落實情況。教師根據教學實際制定個人工作計劃,扎實創新開展教學工作。保證了教學質量層層推進,步步到位。(3)轉變教學觀念。學校采取理論學習、課例研究、校本培訓等一系列舉措。讓教師在聽評課、討論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要求全體教師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發展。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求教師要因課程、因學生、因課堂的變化而變化。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要靈活捕捉課堂的生成資源,靈活駕馭課堂。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轉變,從而不斷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水平。 課外活動: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是為了達成“育人”的目標。一直以來,學校重視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特長、發展健康個性,舉辦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舉辦百人 “中國紅”現場剪紙、書畫大賽、感恩歌曲卡拉OK大賽、“純真年代鋼琴選拔賽”、《弟子規》誦讀比賽、跳繩比賽、召開文藝匯演、運動會等。積極落實《教育部關于落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的意見》,開展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根據學生年齡特征與興趣愛好積極開展興趣活動,開設了包含拉拉操、乒乓球、剪紙、舞蹈、跳繩、跆拳道、書法、繪畫、國學等內容的近60個興趣小組,輔導教師在學生課堂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專業訓練,以確保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的鞏固及技能的穩步提高。這樣的安排體現了普及與提高的策略,為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了組織結構上的保證??梢哉f教與輔互動、個別指導和集體提高互補,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定提升,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4、建設三支隊伍:

領導班子建設:抓好領導班子的培養和建設,力求建設一支能力強,作風硬,和諧民主的領導班子,只有這樣的班子才能帶出具有戰斗力、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面對我校中層干部的新老交替和補充,學校通過給每一個成員壓擔子,搭臺子,通過實踐鍛煉與理論學習相結合,經過培養,我?,F已具備一套高度團結、辦事高效的領導班子,各個部門之間分工負責而又協調統一,每位中層干部都能不斷加強學習,不斷塑造自身形象,樹立管理即服務的觀念和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達到“品德強”:能以大局為重,帶好頭,講團結,講奉獻; “業務強”:精于業務,既懂科教,又懂教研;“能力強” :不但自覺地搞好本職工作,而且能帶動教師積極主動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組織全體教師深入學習中央8號文件、《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等文件,嚴格執行市教育局下發的“九條標準”,“八條禁令”,開展相關系列活動,深化師德意識,不斷提高師德水平,發揮身邊榜樣作用,優化師德建設。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我校分別做了題為“消除職業倦怠,享受教育幸福”的講座,“弘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的專題講座,觀看了《移風易俗 莫善于樂》和《讓世界充滿愛》等專題講座,以及題為“做一名快樂的老師,教一群快樂的學生”的專題講座。每學期期末、學期初組織全體老師進行為期一周的傳統文化學習,學校為全體教師統一下發了郭文斌老師的《弟子規到底說什么》和《尋找安詳》李鎮西的《新教育風暴》等書籍閱讀。 2013年4月,我校承接并順利舉辦了由教育局主辦的自治區傳統文化研究會的交流分享培訓會。此類講座和活動使廣大教師更加了解育人理念,提升了廣大教師的德育理論水平,進一步加強了弘揚傳統文化,推行素質教育的認識。每學期期末、學期初組織全體老師進行為期一周的傳統文化學習及師德師風演講比賽,以此加強學校教師職業道德的不斷提升。

同時,我校采用“以教師發展為本”的策略,以校本培訓為依托,從我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通過“領燕工程”、“讀書沙龍”、“青藍工程”、“名師工程”、“民漢幫扶結對子”“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教師三筆字比賽”等研訓一體活動使全體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積極開展業務培訓,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定期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積極創造條件加強教師與外界的聯系,讓教師走出去開闊眼界,吸取先進經驗。2010年至今派往疆內培訓學習的教師達99人次,赴北京、江蘇、上海等地培訓學習的教師達58人次。共計157人次。教師們歸來后總結心得后面向全體教師進行匯報,學科組內加強交流,實踐中不斷引領指導。從學校宏觀教學改革、課堂微觀教學改革等方面學到了很多知識和經驗,回來后每位教師不但介紹了他們的課堂教學情景還匯報學習體會。

學校通過研、培、賽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充分調動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為教師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學校近兩年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和獎勵的教師有54人次,獲得自治區級的有186人次,獲得州級的有25人次,獲得市級的有102人次。

學生干部培養:隊干部是學校集體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學生代表,是學生思想教育、文化知識、課余生活等各項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少先隊集體的核心。我校長期以來就非常重視對隊干部的培養,以少先隊為主要載體,做好隊干部的培訓工作。每學期以班級推薦、公開競聘的方式評選大隊干部,入選后的隊干部分別在校學習部、衛生部、紀律部、宣傳部、國旗班等八個部門擔任工作,每周定期參加班隊干部例會并接受培訓。針對在全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形勢下,學生干部的定義、職責,學生干部應具備的素質、魄力以及如何當好一名合格的學生干部等方面,做了詳細的指導,使他們真正成為少先隊組織的優秀干部和得力助手。通過大隊部的科學管理和培訓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把學生從被動地被人管理變為主動的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級的主人,在增強學生自律、自強、自覺意識的同時,為學生今后主動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5、做好四項工作: 德育工作

我校的德育工作以“感恩教育”為主線,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依托,不斷探索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堅持“童蒙養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弟子規》為主要教材,以《孝經》為輔助材料,結合校情與學生實際,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學習,力爭做到古為今用,活學活用。一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習慣,讓學生在“學會做人”的同時,“學會求知”,自然形成“學會做事,學會生存”的能力;通過結合常規教學、家庭教育、讀書活動以及一些以感恩為主題系列少先隊活動。藉由先哲的風范,熏習我們的孩子,利用圣賢的智慧,教導秉性淳良的兒童,日積月累,為他們今后的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奠定基礎。

“三八”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在學生中間開展“六個一”感恩系列活動。培養孩子懂得知恩報恩,教育學生懂得回報父母的生養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通過開展“我的兄弟姐妹”主題教育活動,全方位滲透團結教育。“我為城市添光彩”愛國衛生活動,爭做“四好少年”的實踐活動,開展“感恩他人”回報活動。在全體師生中間開展“我與小樹共成長”樹木領養活動,開展“尋找秋天”秋游活動;開展“走進蔬菜大棚”實踐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主題演講比賽;舉行建隊日活動;舉行歌詠比賽;承辦州級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啟動儀式;舉辦大型文藝匯演;培養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通過家長學校,轉變家長的育子觀念,教會家長正確的教子方法,從而推進家庭的和睦,促進學校文明建設,最終達到社會的和諧。以“三八”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為契機,利用家長學校開展“六個一”活動。自2010年至今,家長學校累計開課20余次,內容涉及傳統文化講座,家庭教育,安全教育等。家長課上,家長們掌握了正確的家教方法,家長們迫于對孩子的影響,便自覺地孝敬父母,坦誠待人,主動落實,將傳統經典中的孝親誠信之道,轉化成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的家風。實踐證明:孩子和家長互相影響,共同學習《弟子規》,是弘揚傳統文化,推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科研工作

為確保全體教師素質的提高,我校始終以“新課程,新理念,新課堂”為主題,以弘揚傳統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教師教學的創新,以學生主體地位的提高,開展課題研究為手段,形成“共同研討、 共同成長”的科研氛圍。 (1)近年來學校扎實教學教研,創特色、賦內涵,我校積極研究國家級小學語文課題“發展與創新教育”、國家級書法寫字課題,與此同時學校教研室組織全體教師以備課組或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小課題研究工作,現已有20個校本小課題已在研究過程中,語數英學科部分小課題已逐見成效,通過各項審閱肯定了我校音樂快板、美術剪紙校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兩項課題順利結題并開始新一輪深層次的研究。國家級寫字課題的研究在我校扎實有序開展,學校將寫字教學納入常規教學工作之中,開展書法競賽、展評和書法能力測評等活動。通過書法教學讓學生寫好一手字的同時明白“工工整整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

(2)以國學校本課程的實施為手段,營造濃厚的育人氛圍,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在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開發《弟子規》誦讀、閱讀、形體、剪紙、特色成立了業余黨校課程。2010年9月,首先把學習《弟子規》作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的主陣地,制訂了《弟子規》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積極開展了《弟子規》系列專題教育活動,開設了《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校本課程,以傳授《弟子規》為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心靈塑造為宗旨,從習慣抓起,促進學生養成教育的進一步升華。

(3)結合學校課題研究成果,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首先在開齊國家課程規定的藝術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兒童對音樂節奏和色彩線條的強烈感知力和興趣這些特點,立足藝術特色的創建和發展,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以音樂、美術、體育課題研究為切入點,積極開發剪紙、快板、花樣跳繩這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課程,每周每班一節課,配備了專兼職教師,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使我校的校本課程實施工作趨于規范。促進學校素質教育工作內涵發展。 體藝衛工作

學校認真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上好體育課,積極開展體育活動,確實執行陽光體育活動提出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快樂工作每一天”的要求。舉行冬季長跑陽光體育活動,組建教師籃球隊,學生花樣跳繩隊,舉行籃球賽,師生花樣跳繩比賽。重視美育教育,認真上好美、音課程,加強以美育為主要任務的藝術教育,注意挖掘各科各類課程中的美育素材, 學校設施力求按美育規律來安排,使學生處處在美的教育中發展自己的審美能力。積極開展中國紅剪紙大賽,學生器樂大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舞蹈,聲樂比賽。我們要求每位學生在我校畢業之時都會跳出2—3種跳繩花樣,會剪中國紅剪紙,會打快板。

學校還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邀請心理學教授專家對全校老師進行“了解兒童心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選派專人赴烏市參加了 “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并對全校教師分別進行“塑造陽光心態”、“生命列車”、“本子與水的哲學”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室周一—周五中午對全校師生開放,由咨詢師和輔導員對尋求幫助的學生和老師進行輔導。學校班主任重視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努力建立師生間溫馨對話場景,教給孩子自警、自強、自省、自信、自立等自我教育的方法。努力使孩子保持身心和諧的狀態。 綜合實踐活動

我們依據本校的辦學思想、教育教學資源狀況、教師特長和學生需要,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教育,探索綜合實踐教育新思路。一直以來,我們依照“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工作思路,引導學生走進自然,面向社會,以集體體驗和自我體驗為基本途徑,開展實踐體驗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增強道德認知,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人交往。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長期以來開展的少先隊活動載體已成為我校學生實踐體驗的另一天地。同時,學校還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挖掘教育資源,利用紅領巾廣播站、板報、櫥窗等宣傳陣地是我們開展綜合實踐宣傳、活動展示、成果共享的主載體?;顒蛹粲?、優秀作品的及時張貼、展示,無不在觸動著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想實踐、愛實踐活動熱情。并始終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環保教育內容貫穿于各學科教學中,每年都召開了“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抵制邪教”的主題班隊會,建立了教育基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和國防教育。少先隊每月都要安排相關年級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聘請校外輔導員、法制校長等到學校作專題講座,每學期還為學生進行一至兩次的衛生防疫、法律法規、交通安全、反邪教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講座。每年清明節去烈士陵園掃墓,還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教育活動,崇尚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舉辦關于民族團結教育的培訓講座,組織開展民族團結座談會、兄弟學校結對子、手拉手、送教下鄉、聯誼會等,從而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

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動。利用班會、安全教育課、團隊活動、活動課、學科滲透等途徑,通過講解、演示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防溺水、防交通 事故、防觸電、防食物中毒、防病、防體育運動傷害、防火、防盜、防震、防騙、防煤氣中毒等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還利用學校廣播、黑板報、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等宣傳工具開展豐富多彩的安全教育。通過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安全意識、 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四、實施素質教育取得的進步(成果匯報)

回首幾年來的工作歷程,我們用汗水收獲了喜悅。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征程上,我校師生攜手并進,教師的專業與學生的素質都得到了發展,素質教育在教師、學生身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學校辦學思路進一步清晰。幾年來,我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古代教育遺產中有許多好的東西應當去發掘和整理,那是一個無限豐富的寶藏。我們今天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教育中有價值的觀念和成功的經驗,對于當前加強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過分負擔、培養創新人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

2、師生素質能力進一步提高。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教師家庭更加和睦,同事關系更加融洽。學生的家長更能理解和支持學校工作了。

3、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09年,我校建設了師生餐廳;安排了學生午休室,添置學生床鋪;添置了音樂、美術、衛生室器材;設立了校園廣播站,學校圖書室;整修了警衛室,配備四名保安,安置了16個監控鏡頭。改善了辦學條件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4、安全保衛工作進一步落實到位。建立學校安全保衛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學校制定了地震、消防、踩踏等意外事故處置預案制度。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安全保障。

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校在奮進中成績顯著、屢獲殊榮。2010年底,學校被評為國家級"德藝雙星”教育基地; 2011獲得市級 “先進教科研學校” 市級“少先隊工作先進集體”;在2010年第三屆“校園時代”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錄像舞蹈《快樂大課間》獲得金獎,在第六屆藝教之星全國師生書畫大賽中,我校分別獲得了團體金獎和銀獎;在2011年第四屆“校園時代”全國青少年才藝電視展演舞蹈《歡聚草原》獲得金獎;在第十屆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活動中我校獲得了團體一等獎;2011年伊寧市“體彩杯”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中獲得團體第六名,在伊寧市第三屆中小學學生硬筆書法大賽獲得團體一等獎,在自治區第四屆中小學教師書法大賽獲得先進集體,2011年伊寧市紅歌大賽團體二等獎,2011,“伊源杯”“平安杯”中小學生繪畫作品展評活動中分別獲優秀組織獎的佳績;2012年音樂教師在市級紅歌大賽中獲得團體二等獎,美術教師在州級教師素養大賽中,獲得五個單項獎,四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 2012年6月在組織和輔導第12屆"星星河"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大賽《中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作品》榮獲國家集體一等獎;2012年10月榮獲2012黨報黨刊征訂工作先進集體;2012年11月榮獲伊犁州2012年中小學美術教師書畫評選活動集體一等獎,2012年8月榮獲2011綜合評估示范單位。2012年11月榮獲《伊犁晚報》社優秀校園記者站稱號。

五、存在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1、存在的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周期長,收效慢是教育的重要特點和規律,當我們回顧成績,滿懷信心地爭創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合格校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工作與時代、社會、家長對我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學校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有:

1、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教科研成果在質量和應用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3、課改體系和評價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使其更有利于師生的全面發展,提高整體辦學水平和效益。

2、努力的方向

我們將緊扣“提高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教育”這個中心工作,針對存在困難和不足,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加大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

2、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努力探索課程改革的實踐活動,認真制定并不斷完善課改體系與評價體系,提高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效益。

3、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建設步伐。一是爭取早日完成學校運動場的建設;二是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設施和設備,以滿足廣大師生的教學需求;三是加快學校辦公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4、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實現辦學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精神,按照上級主管部門的相關文件規定,結合學校實際,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中學生,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伊寧市第24小學 2013年4月26日

第四篇:談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摘要: 發達國家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行為出現了新的動向,人們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產品的選擇更加重視文化內涵。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城市規劃應該更加重視文化特性。本文從歷史文化景觀的建設、歷史文化氛圍的營造等方面對如何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作了探討。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文化在旅游產 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游文化涵,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從而構筑旅游產業發展 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化內涵旅游資源開發旅游城市規劃旅游品位

二個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行為出現新的動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從以往追求物質享受和生活舒適轉向追求精神發展和生活質量。這種新的價值觀念已經影響到他們對旅游產品的選擇:由過去的以消遣、放松為主變為以求知為主。近20多年,我國旅游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旅游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理解

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

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也正說明文化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

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里地對立統一于整個旅游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

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并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游產業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游這類文化表征比較明顯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將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以利于其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筑、民俗娛樂與景觀等旅游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游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游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內涵,將使旅游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旅游資源文化性的地位和作用

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不僅要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質,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它在發展旅游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游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可持續發展?,F代旅游是旅游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游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明就沒有旅游,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帶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

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

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

知識經濟,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旅游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游客對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文化類型就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游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于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游產品,形成優質品牌。,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活動內容,可以滿足游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游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游大國成為旅游強國。

5.旅游與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過旅行活動,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于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游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游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于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游資源吸引旅游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游資源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旅游的一些地區也相對的在挖掘旅游文化資源內涵上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我國的一些旅游地區及旅游城市的主要表現來看,有以下幾點:

1. 我國旅游文化發展方向的目標錯位現象

由于國家評定優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檢查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來打分并按其分值來確定結果的,許多城市特別是非傳統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為了爭得和維持其優秀旅游城市稱號,不惜把自己的旅游發展目標定位于這些死板的標準上。他們不顧自身的旅游資源、旅游環境等客觀狀況,盲目按照《標準》進行大量的旅游投資與項目開發,試圖得到高分值,偏離了城市旅游發展的正確方向。

2. 我國大部分旅游地區旅游發展動機的急功近利現象

由于人們習慣認為:旅游地區的榮譽稱號越多,就表示其進步;官員為官一任,如果能為該城市多爭創一個榮譽稱號,就能代表其政績顯赫。于是出現很多城市為了通過旅游城市評定,就不計較長遠利益影響,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學論證的大項目。如,到處開發旅游資源,大肆創造人造旅游資源,建造主題公園,盲目投資增加酒店、娛樂中心等等。結果不但城市的實際旅游吸引力沒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資浪費。

3. 我國許多旅游地區旅游發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現象

國家旅游局的《標準》為旅游城地區的城市旅游發展提供了統一的參照項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發展中,其城市生態環境、旅游交通等基礎設施支持系統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現實中的旅游城市往往習慣于引用經驗和盲目模仿。一個城市的旅游發展成功創新很快就會被多個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礎設施系統、旅游產品系統、營銷系統等旅游系統的各個方面。結果造成中國的優秀旅游城市雖然數量上劇增,但除了少數特色旅游城市特別是副省級以上省會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這使中國的優秀旅游城市成為批量生產,多數地級、縣級優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4. 我國旅游地區旅游功能主題的模糊化現象

由于優秀旅游城市的稱號只能源于《標準》的評定,這致使許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參照《標準》去發展城市旅游,結果搞成了無主題、無特色的多樣化發展。很多地區本身旅游資源非優,而是借助于該區域內某些景點的拉動,使其旅游職能獲得較大發展,于是通過了優秀旅游城市評審。但其決策者卻把該城市當成極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來開發,集中全力開發城市旅游產品,而忽視其區域旅游媒介功能。結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沒增加,城市對區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沒突出出來,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開發潛力的優秀旅游城市,如歷史文化名城,卻不能進行深度開發,造成城市作為旅游目的地其優勢不能突出,甚至出現“優秀旅游城市無旅游”的現象。旅游功能定位、發展主題的不明確是地級、縣級優秀旅游城市常出現的現象。我國旅游地區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就反映出了不能深度的發覺旅游文化資源內涵,很盲目化,不能夠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刻的定位不僅破壞了旅游環境,同時對當地的經濟發展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不能更好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設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對策

1. 深度開發旅游資源文化內涵,以品牌促發展

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組織,進而通過旅游產品加以體現,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游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并經由旅游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于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后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游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2. 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

旅游產業鏈較長,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游專業是置于經濟學范疇內的,旅游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游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游服務都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游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旅游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游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深度發掘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旅游市場的開發,旅游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

3. 要以科學發展觀的眼光對待文化

要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游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在當代我國旅游文化產品差異中,我們不僅要好好的把握住市場帶給我們的機遇,同時,要深刻的認識到我國旅游文化的深刻含義,充分地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在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組織,進而通過旅游產品加以體現,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涵,首先要搞好城市規劃,對旅游產品進行更好的定位,在不破壞城市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4. 建立科學的旅游經濟管理機制,將傳統文化優勢打造成地方旅游產業優勢

“旅游經濟能否做到集自然、保護、科技、創收于一體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關鍵取決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健全和完善旅游經濟管理機制,構建科學合

理的管理模式極為重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管理體制,不斷引進世界上先進的旅游經濟管理技術和方法,在政策、法律、體制和機制等各個方面加強管理,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旅游經濟管理機制。 走“文化品牌”之路,適合于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還不能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地區。要使地方旅游資源優勢得到完全的釋放,挖掘文化、提升品位極其重要。地方旅游要想做大做強,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整合優質資源。

結束語:總之文化是旅游資源的靈魂。中國旅游文化的內涵以其個性鮮明、底蘊豐厚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深度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及應用,大力開發旅游文化資源,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必要手段。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游文化——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游報,2000-01-17

[4]《旅游文化資源規劃與管理》,大學教材

[5]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中國旅游報》)

第五篇:挖掘竹文化內涵 壯大竹產業實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的幾何中心,**大都市經濟圈重要的西北節點之一, 借助 **文化創意產業的強勁發展,**打造“中國動漫之都”、“文化創意產業之都”的巨大輻射,依靠豐富的竹文化內涵和強勁的竹產業發展態勢,完全具備建設“全國竹 文化創意產業先鋒 ” 戰略 的綜合條件 。

一、**發展竹文化創意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促進竹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 **有著深厚竹文化的底蘊。 在**,竹文化是一種物質文化 。 竹子涉及到**食、衣、住、行、用各個方面。正如宋代文學家蘇**所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在**,竹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 竹子虛心自待,堅韌不拔,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形態品格,長期影響并成為**人民人格和美學精神的一種象征。歷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在**或本人是**籍的,詠竹贊竹的詩文,寫竹畫竹的作品層出不窮。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生筍的典故就發生在**,喜栽孝子竹,孝敬長者,在****然成風。竹樂、竹龍、竹鼓、竹舞等文藝展演形式,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在**,竹文化是一種生態文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如何做好溝通協調工作下一篇:如何抓好創先爭優活動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