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

2022-08-14

第一篇:中國古典詩歌發展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流變(模版)

中國古典詩歌發展流變

詩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韻文,我國曾被譽為詩的國度。 一.民間詩歌

《詩經》—樂府詩—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詞 二.文人詩歌

1、內容抒情言志:楚辭(屈原)—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魏晉南北朝詩歌(三曹、阮籍、嵇康、左思、陶淵明„„)—唐詩(初唐四杰、陳子昂、李白、杜甫、李賀、白居易、李商隱„„)

2、形式趨向完美:玄言詩--山水詩(謝靈運)--新體詩(永明體:謝眺、沈約)--宮體詩(庾信)--律詩(杜甫)。

3、詩歌體裁:

依內容可分為——玄言詩、山水詩、宮體詩、田園詩、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樂府詩„„

依形式可分為——古體詩: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近體詩:律詩,可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絕句,分 五言和七言絕句。

1.《詩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 時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孔子:“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 2.楚辭(騷體)

? 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中國第一位偉大詩人 3.漢樂府

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最能代表漢樂府成就的是兩首敘事詩:

? 《孔雀東南飛》--“長詩之圣”“古今第一首長詩”

? 《陌上?!?/p>

4.《古詩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標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 5.建安風骨

?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劉楨、陳琳、阮瑀、徐幹、應瑒 6.正始之音

? 阮籍:“阮旨遙深” 《詠懷詩》是中國第一部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

? 嵇康:“嵇志清峻”開四言詩新境界

7.太康詩壇

? 三張--張載、張協、張亢

? 二陸--陸機、陸云

? 兩潘--潘岳、潘尼

? 一左--左思 《詠史》 “左思風力”

8.陶淵明--中國最早大量創作田園詩的詩人

? 田園詩:

? 詠懷、詠史詩:“金剛怒目” 9.南朝詩人

? “大小謝”(謝靈運、謝朓)--山水詩初創時期的大家

謝靈運--中國第一個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

? 鮑照:“俊逸鮑參軍”

10.北朝詩人:庾信--六朝文學的集大成者 11.南北朝樂府民歌

? 南朝民歌--清麗婉轉 《西洲曲》

? 北朝民歌--粗獷剛健 《木蘭詩》 12.唐代--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陳子昂

? 山水田園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

? 邊塞詩派: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

? “詩仙”李白

? “詩圣”杜甫

? 元白詩派: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

? 韓孟詩派:以韓愈、孟郊為代表

? “詩鬼”李賀

? “小李杜”--杜牧、李商隱 ***

詞的基本特點:

1、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即歌詞。

? 詞調——詞牌 ? 種類

按樂調的長短,詞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

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詞和婉約派詞。

2、詩詞的共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不同點:“詩莊詞媚”、“詞為艷科”。

第二篇:淺談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歷程

詩歌是先秦文學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文人創作的漫長過程。在中國文學史上,春秋時編成的《詩經》是現在能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对娊洝返某霈F,標志著我國最早發生、發展的文學形式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發展階段的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這種由文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騷體詩沖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發展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并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座標,其巨大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秦代時間短促,加上焚書坑儒,思想統治極為嚴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間尚有歌謠流傳。到了漢代,西漢文人詩壇,頗為寂寞?;旧蠟槟M四言和騷體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有漢初高祖劉邦的騷體歌詩《大風歌》、韋孟的四言《諷諫詩》等。但是到了東漢,情況就有轉變,張衡的《四愁詩》雖沒有脫盡騷體影響,但已具有新的氣象。在班固、張衡的倡導下,東漢文人注意學習樂府民歌。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樂府詩》,其直接繼承了《詩經》中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東漢早期作家班固寫的《詠史》詩,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來張衡作《同聲歌》、秦嘉作《留郡贈婦詩》,使五言詩的技巧上更有進步?!豆旁娛攀住返於宋逖栽姷幕A。建安時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終于形成了"五言騰踴"的局面。七言詩的創作也在嘗試中。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天竺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詩歌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不但名家輩出,佳作如林,數量超過了西周至南北朝歷代之總和,而且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百花競放,蔚為大觀。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格律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更講究追求聲律。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五、七言律詩(八句)和

五、七言律絕(四句)。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盛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不論是五古、七古、樂府、歌行,還是近體詩,都呈現出特異的光彩。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都在詩人的筆下以各種體制和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詩歌高度發展的環境里,隨著城市經濟的繁盛和燕樂的流行,唐代還興起了一種合樂歌唱的新詩體----詞?,F傳最早的唐代民間詞是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題材廣泛,作者眾多,但藝術上還比較粗糙。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宋代演為許多中調和慢詞,在曲折動宕、開闔變化之中,使情景緊密交融,其細致、具體、微妙處,有的甚至勝于唐詩。其次,宋詞又長于比興,多以微妙而細致的比興手法,藉景物表達內心復雜隱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詞形成了眾多的藝術風格,雖沿襲五代的傳統,以抒發感情、性靈為主,形成“詩莊詞媚”的分野,以婉約為宗,但后來由于時代生活的變化,題材的擴大,藝術個性得到重視,藝術手法漸趨多樣,故使宋詞風格在婉約與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曠清雄、典雅精工、騷雅清勁、密麗險澀等多種風格。贏得了與唐詩并稱“一代之文學”的地位??傊?,宋詞雖被稱為“詩余”,但創調數百,列體盈千,不僅反映了較廣闊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學的精品,其成就與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梢哉f,詞興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兩宋。

宋朝時期,當時契丹族和黨項族在與宋人的長期交往中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封建文化,但尚未產生成就較高的詩、詞作家,作品數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則繼承了北宋的詩歌成就而自具面目。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我國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例談

一首詩歌,應如何鑒賞?鑒賞出哪些東西來?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讀·悟·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奏效。

一、 讀

“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

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讓學生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讀的形式靈活多樣,只要是利于詩歌的鑒賞,都可采用。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 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

二、 悟

“悟”是在“讀”所感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過程。通過悟,可較為具體地把握詩歌意境、作者意緒等鑒賞內容,因此,這一步更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詩歌意象,悟詩句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而為有的放矢。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這些作用:營造氛圍(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托人物節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并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這許多作用,悟意象就顯得有據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如是個體意象,須賦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一來一回,來時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滿著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就此,我們可以展開想象: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么,還是想發泄點什么?回去時,是得到了一種滿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蒼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面以各種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詩人調動聽覺、視覺組織了“秋風”、“高天”、“猿嘯”、“沙渚”、“江鳥”這些意象構筑了一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凄婉之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

2.悟關鍵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關鍵詞。

悟詞,一般從詞的本義入手,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風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樓中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嘆息等等,——一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涼的氛圍。

三、聯

在“悟”的過程中,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了詩歌鑒賞的各方面內容,但這還只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一取向,并不全面。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系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一詩中,只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愿。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四、結

1、詩歌類型及宏觀鑒賞 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并且每一類型的各詩歌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對詩歌類型及其宏觀鑒賞的總結也很重要,如此可讓學生知一而類三,最終達到鑒賞各種詩歌的目的。

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惜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但同時,它們又存在著交叉性,也就是說,鑒賞此類詩歌的方法也可用來鑒賞其它類詩歌。

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要聯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志的目的;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凄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情;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詩句中,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等。

2、詩歌鑒賞要目

“讀·悟·聯”只是解決了如何鑒賞詩歌的問題,至于鑒賞出詩歌的哪些東西來而且又無遺漏,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2002年高考說明》已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重在對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語言三方面的鑒賞。所以在總結時,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三個內容。

詩歌形象、表達技巧、語言的鑒賞要目見下表: 鑒賞類別 鑒賞要目 舉 例 形象

人物形象 品質、性格、節操等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詩中的物 景(或環境) 特點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表達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詩

反襯(或對比或烘托)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修辭(比喻、擬人、夸張、互方、隱語雙關等)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

虛實結合 蘇軾《江城子》

動靜結合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用典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多角度(由遠而近、由上而下,遠望、近觀,等)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語 言

清新、自然、樸素 山水田園詩 豪放俊逸 李白詩 沉郁頓挫 杜甫詩

峻偉奔騰,雄渾豪邁 邊塞詩

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用典詩、詠史懷古詩 通俗、直白 白居易詩

3、答題策略

1.就詩論詩,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鑒賞,強調對詩歌本身特點進行思考作答,無需引經據典,用它作品比較。

2.分點答題,點后例證 品評技巧,品味語言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答題時一定要根據要求,抓住詩歌本身特點,把握其藝術技巧。

4.知人論世,評出特點 5.文學理論,適量點綴

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等理性語言要恰當地運用上,可以使答案顯得厚實,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籌。

我國不同題材的詩歌所表達的不同內容

要評價古詩的思想內容,就要涉及古詩的題材分類,因為不同的題材決定了古詩所表達的不同的思想內容。古詩按題材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邊塞詩、托物言志詩、懷古詠史詩、送別詩、羈旅還鄉詩等。

1、山水田園詩(寫景詩)

以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描寫美麗、清新的自然景色為題材的詩歌。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

鑒賞山水田園詩,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僅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

②、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

③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里牽涉到一個感情寄托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托的深淺,切忌隨意撥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最后,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2、詠物言志詩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感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情。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3、邊塞征戰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成為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朵奇葩。當然,我們所指的邊塞詩,范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鑒賞邊塞詩,要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征。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幫助的。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幾多悲壯,幾多憂傷。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辱不斷,國難當頭,可統治者卻軟弱無能,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更多的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如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更多了一些凄涼,一些惆悵。

4、懷古詠史詩

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于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便產生了,出現了像劉禹錫、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恥,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等;杜牧的詠史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題烏江亭》等。鑒賞詠史詩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鑒賞古詩時,要仔細推敲作者的態度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詩人們由于不同的藝術技巧,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對于同一歷史題材,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這么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第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聯系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蘇軾的《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同是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王昭君的同情,他在這里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里“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更多地是表達自己被排擠的心理。

5、送別詩

以送別親人、友人為題材,既表達人所共有的親情友情,也抒發自己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獨有的情感。有豁然開朗、意氣風發的,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大多數還是寫離別的依戀、悲傷,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無題》)。還有一部分送別詩是“惜而不傷”的,雖充滿依依惜別之情,但并不悲傷,反而透露出一種詩情畫意,充滿友情的深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我國古代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我國古代的詩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他們的作品在藝術手法和表達技巧方面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對后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具體來說,有以下常見手法:

表現手法分(1)表達方式,(2) 修辭手法,(3) 抒情方式,(4)描寫手法四大類。

(1)表達方式:①描寫(正面—側面,實寫—虛寫,動景—靜景,近景—遠景)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蟬噪”“鳥鳴”—動景,寫山林的“幽靜”;漢樂府《陌上?!穼η亓_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俏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寫,寫羅敷的服飾美;后八句是側面描寫,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锻麖]山瀑布》,前三句寫眼前所見,是實寫;第四句“疑是銀河落九天”,以銀河來比喻廬山瀑布,為虛寫。②議論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襯托、用典、設問、反問) 等

(一)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煞譃槊饔?、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二)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三)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競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四)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五)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六)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七)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八)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九)起興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 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3) 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具體的說,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重點介紹: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的喜悅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督S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的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詩,指的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一類詩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詩,應該具有什么特點呢?

如下面這首明人于謙17歲時寫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詩的首句寫石灰的來之不易,鏗鏘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錘百煉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了石灰臨難不懼、處變不驚的不凡氣度,從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謙不畏艱險的性格。第三句詩人再次以擬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現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獻身的美德。同樣,從中也展示了詩人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英雄情懷。詩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是前三句的收結與歸宿,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樣,關鍵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這也是詩人的志向和理想。我們可以說,作者句句寫石灰,正是句句寫自己。

(4)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結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就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愿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直接通過登幽州臺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④借古諷今(用典)“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景,是實寫,寄予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⑤借形象說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詩》(蘇軾)“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詩人從“琴”與“指”這兩個形象入手,通過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體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

(4)描寫手法

①襯托。(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由潭水之深襯托詩人與友人的情誼之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襯。

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又如《鵲橋仙》(陸游)“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以“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反襯。

②虛實相生。“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

③抑揚?!堕|怨》(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寫少婦“不知愁”,后寫“毀”——先揚后抑。通過對少婦情緒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④渲染。本是國畫得一種畫法: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項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種加強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如白居易地《問劉十九》:“綠蟻醅新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詩地前三句,詩人盡情渲染:自己釀造的米就,為呈黃綠色,面上還浮有一些懸浮物,細如蟻;那酒正放在紅泥抹的小火爐上溫著,火爐是新的,紅的色澤;這時天快黑了,看來要下雪了。經過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問“能飲一杯無?”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⑤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⑥動靜結合

以上的詩歌鑒賞步驟及方法,對學生的鑒賞比較有幫助。牢固掌握,學生做題時就不會陷入盲目的作答,就有了方向性。當然,在做簡答題時,要點面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一定要緊扣原詩內容,切忌脫離原詩泛泛而談,力爭做到語言精練,術語規范,抽行理論與具體內容相輔相成。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得提高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

對個別優美詩歌的鑒賞

普寧一中 謝燕龍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詩歌傳統的大國。從《詩經》到《楚辭》,從陶淵明到“建安七子“,從李白到文天祥,從唐詩到宋詞到元曲,從山水田園到邊塞詩歌,高潮迭起,名家輩出,流派眾多,精彩紛呈,不勝枚舉。詩人們,才華橫溢,寄情世外,牢籠百態,體察入微,或沉醉或清醒,或抑郁或灑脫,風情萬眾,千古流芳。

現在的高中教材詩歌的比重越來越大,詩歌鑒賞也成為高考語文試卷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而且比重也有擴大的趨勢。有人認為,詩歌鑒賞頭緒多,困難重重,難以應付。筆者認為,只要我們予以重視,找到方法并熟練應用,詩歌鑒賞并不困難。以下是以王維的《過香積寺》這首詩為例,談談古代詩歌鑒賞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注]。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從選文看,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之作,從鑒賞方面看,涉及形象、語言和技巧,以及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道可以列為經典的考題,它為我們掌握高考詩歌鑒賞方法提供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 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欲知詩之深意,必先明人之境遇。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王維是唐代詩人,公元八世紀四十年代初,奸臣李林甫將著名宰相張九齡排擠出朝廷,王維非常沮喪,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于是隨俗浮沉,開始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他的母親長期奉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王維中年喪妻后,一直過著長齋奉佛的獨身生活, 對蓬勃發展的禪宗的哲理興趣越來越濃,詩歌風格也發生了變化,早年那種意氣風發的詩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畫意、詩情和禪理的山水詩,其詩情清淡卻又蘊涵著不易把捉的禪理,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過香積寺》這首詩,不只是“詩中有畫 ”,而是“詩中有道 ”,禪理、禪趣尤濃。詩中描寫古木、云峰,渺無人跡的山徑,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聲,照在深蒼松林上的凄冷日色,還有空寂曲折的潭岸。深山古寺的環境景色,都是那么蕭瑟暗淡、幽冷闃寂,給人以遠離世間塵囂之感。這既是詩人赴寺途中實見實聞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極出世的禪寂心境的寫照。從唐代的司空圖到清代的王士禛,都稱王維為“詩佛 ”,竭力推崇王維的這一類詩,認為“字字入禪 ”,最有神韻。

從這里,我們得到啟示:做詩歌鑒賞題目時,首先審視一下作者,回憶作者所生活的時代、個人的經歷,回想詩人的作品風格,特別是教材中涉及的詩文大家,比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等,這些對我們準確理解詩歌將會有很大幫助的。對于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充分重視作品朝代和題下小注(高考試卷無多余字句),力求形成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評價鑒賞能力。

二、 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詩是由意象構成意境,再由意境體現詩情的。意象是詩的基礎,意境是詩的畫面,詩情是詩的內涵。鑒賞一首詩必須從意象著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詩情。“意象→意境→詩情”是鑒賞古詩從局部到整體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例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在這首二十字的千古絕唱中,粗線條地描繪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意象,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落日”在西,“大海”在東,視野開闊。既有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又有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還有滔滔黃河水的聲響,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過香積寺》通過 “云峰”、“古木”、“深山”、“泉聲”、“危石”、“日色”、“青松”、“空潭”等意象,寫出深山之中寺院的幽邃景象。特別是頸聯中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與泉聲的幽咽相互襯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真切地透露出詩人沉湎于佛學的恬淡

心境。

三、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作品的語言表現力作具體的、深入的開掘,有助于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

《過香積寺》首聯落筆就以“不知”二字,表現出一種迷惘的心境。頷聯寫只見古木夾道,寂無人跡,忽聞鐘聲自林靄傳來,卻仍不知寺在何處。“何處”既與“無人”對偶 ,又遙應開篇的“不知”,將一種幽遠深奧、縹渺莫測、令人迷惘的意境渲染得越來越濃。頸聯進一步借泉聲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遠離世間煙火、俗人難以接近的氛圍。“日色冷青松”一句,巧妙地運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視覺意象“日色”用觸覺感受的“冷”來形容,更深刻奇妙地表現出幽僻的感受。結尾兩句寫寺外清漂的空曠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禪入定。全詩用“不知”、“無人”、“何處”、“冷”、“空”等詞語,從各個側面烘托山寺的深幽,創造了超脫塵俗忘我入禪的境界,使外在景物與內蘊的禪境相互映照。

四、抓住詩眼,體會主旨。 好詩都有詩眼,詩眼是最值得賞玩品味的?!哆^香積寺》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并不難找,它們分別是“咽”、“冷”。山中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喑啞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 。“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山森幽暗,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可謂新奇絕妙。“咽”、“冷” 兩字把泉聲、危石、日色、青松四個意象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襯寫出了作者本身禪寂的心境。趙殿成評論說:“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 ;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昔人所謂詩眼是也。”(《詩境淺說》)。

五、踩準分點,高效答題。

找出“咽”與“危”是詩眼并不難,難的是“為什么”和“結合全詩鑒賞”?!哆^香積寺》這首詩,王維以沉湎于佛學的恬淡心境,描寫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詩的前六句寫的都是景色,然而無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因此結合全詩對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作分析,重點要答出三個要點:一是“咽”、“冷” 二字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謂意境;二是 “咽”、“冷”二字運用了擬人、通感的修辭,使詩文更為生動;三是“咽”、“冷”二字襯寫出了作者本身禪寂的心境。

第三篇: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現實主義源頭:西周至春秋《詩經》浪漫主義源頭:戰國后期《楚辭》

(代表作家:屈原)

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

(文學特征:“建安風骨”或 “漢魏風骨”) 浪漫主

義源頭:戰國后期《楚辭》

(代表作家:屈原)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兩晉文學:

西晉:左思東晉: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

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北朝民歌:文學特征: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永明體)、蕭綱(宮體詩)、庾信(徐陵、.

庾信體代表作家) ......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

盛唐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中國詩壇盛極一時的“雙子星”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常建、儲光羲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中唐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征:奇崛險怪)、 柳宗元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征:語言平易直白)

劉禹錫(懷古和政治諷刺詩,語言平易,寓意深遠)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征: 詩境詭譎)

晚唐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溫庭筠詩歌的風格特征: 哀艷

花間詞人:溫庭筠、韋莊

南唐五代詞人:馮延巳、李璟、李煜

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楊萬里(“誠齋體”)、陸游、蘇軾

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 姜夔,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周邦彥

- 1 -

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張養浩

清代——清詩(龔自珍 、黃遵憲)、清詞(納蘭性德)

散 文

概述

散文這個名稱,隨著文學的發展,它的含義和范圍也在不斷的演變。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為“散文”,即除詩、詞、曲、賦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為“散文”?,F代的散文指除詩歌、戲劇、小說以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游記、傳記、見聞錄、回憶錄、報告文學等。近年來,由于傳記、報告文學、雜文等已發展為獨具特色的文體,所以人們又趨于把散文的范圍縮小。

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

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散文的鑒賞技法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準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

一、先秦散文

諸子散文(說理)

卜辭—————《尚書》————

(殷商、巫師)(商周、史官)歷史散文(記事)

諸子散文

漢代對先秦文化學術進行總結整理,把諸子分為儒、道、陰陽、法、名、 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代表:

儒家有《論語》、《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莊子》; 法家有《韓非子》;墨家有《墨子》;雜家有《呂氏春秋》等。

文風方面

《論語》言簡意賅,《墨子》講究邏輯 ,《孟子》言辭雄辯 ,《莊子》想象奇特,

《荀子》論證縝密,《韓非子》犀利峻峭。

歷史散文

史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等, 《春秋》只是編年的大事記,寫得比較簡約。其中的褒貶是通過一字一句來顯示的。 后人稱之為“微言大義”或“《春秋》筆法”。其中的意義很不容易為讀者所領會,后來就有解說、補充它的書出來?,F存的有《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氏傳》,世稱“春秋三傳”。

二、漢代散文

政論文 :賈誼(西)、晁錯(西)王充(東)

史傳文 :司馬遷(西)、班固(東)漢賦 :司馬相如(西)、揚雄(西)、枚乘(西)、班固(東)、張衡(東)等

《史記》作者司馬遷創造的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在漢以后一直是歷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體制。 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的體制雖承襲《史記》,但它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載了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 229年的斷代歷史。

賦的產生

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注重鋪陳,詞藻華美,色彩絢麗。 在發展中它吸收了楚辭的某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夸張的手法,因而豐富了自己的體制。正由于賦體的發展與楚辭有著密切關系,所以漢代往往把辭賦連稱。

賦作為一種文體,早在戰國時代后期便已經產生了。最早寫作賦體作品的是戰國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賦體作品,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登徒子好色賦

„„.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

漢賦的發展

賦體的流變: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

大賦 ———— 京都賦 ———— 小賦

代表作家、作品:枚乘的《七發》, 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 揚雄《甘泉》、《河東》、《羽獵》、《長楊》,班固的《兩都賦》, 張衡《二京賦》、《歸田賦》, 蔡邕的《述行賦》 ,禰衡的《鸚鵡賦》。

三、魏晉南北朝散文

這個時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內容上抒情色彩越來越濃,表達社會政治見解和抒發個人感慨往往密切結合。(寫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賦)

②在形式上駢偶化傾向逐漸明顯,更加講求遣詞造句的藝術技巧,體裁愈益多樣化。(駢文)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魏晉 阮籍、嵇康

東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陶淵明(《桃花源記》《五柳》《歸去》)

南朝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駢 文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全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后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如庾信的《哀江南賦序》:

„„.西瞻博望,北臨玄圃,月榭風臺,池平樹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繫馬于鳳皇樓柱;仁壽之鏡徒懸,茂陵之書空聚„„.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山溪猥至,渡泝無邊,險徑游歷,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始以今

日食時,僅及大雷。涂登千里,日踰十晨,嚴霜慘節,悲風斷肌,去親為客,如何如何!

四、唐宋散文

一方面揚六朝余波,有講究辭采的駢文(王勃《滕王閣序》),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駱賓王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可算駢文中的雙璧;另一方面革六朝舊習,有散行流暢的古文。

代表作家:唐宋八大家

韓愈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人,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蘇東坡稱贊他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氣勢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簡勁、邏輯嚴整、融會古今。(《師說》)

柳宗元

字子厚,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 。(《種樹郭橐駝傳》、《捕蛇者說》、《童區寄傳》、《永州八記》)

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學的散文家,提倡簡而有法、流暢自然的風格,作品內涵深廣,形式多樣,語言精致,富情韻美和音樂性。(《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于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卒后追謚文忠,后人也稱為蘇文忠公。(《石鐘山記》《記承天寺夜游》《赤壁賦》)

王安石

字介甫,曾封荊國公,后人稱王荊公。他的散文峭直簡潔、富于哲理、筆力豪悍、氣勢逼人、詞鋒犀利、議論風生,開創并發展了說理透辟、論證嚴謹、邏輯周密。(《游褒禪山記》)

曾鞏

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干。”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的曾鞏,資質警敏聰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墨池記》)

蘇洵;文章縱橫馳驟(《六國論》)

蘇轍:文章汪洋醇厚(《黃州快哉亭記》)

古文運動

背景:

一 文學因素:魏晉以來駢體文盛行,其內容空洞,遠離實際。

二 社會因素:中唐之后國勢日漸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復大唐國風、重振國家勢力,于是從古代的思想、文學中找出可以改變當時社會的精神價值----儒家思想與先秦兩漢散文。

古文: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更為實用、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

五、元明清散文

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遠為遜色。

明代的散文取材較為廣泛,后期散文的表現手法也較為多樣,尤其是晚明小品文。 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駢文。

小品文

具體指篇幅短小精悍,格調清新自然,抒寫性靈,情趣盎然的散文。

袁宏道(中郎)《滿井游記》,張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劉基(《賣柑者言》《郁離子》)

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 ”

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

時代介于前后“七子”之間的“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的“唐宋派”(歸有

光《項脊軒志》

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提出“性靈說”)、以鐘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

(主張與“公安派”接近)

清:

“桐城派” 方苞講“義法”(《獄中雜記》)、劉大櫆講“神”“氣”“音節”姚鼐 講“義理”“考據”“文章”(《登泰山記》)等。

在“桐城派”極盛時期,文學主張和寫作傾向與“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復等

人,袁枚提倡“性靈”,反對模古。

鴉片戰爭前后龔自珍(《病梅館記》)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整理于2011-5-19

第四篇: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

北京大學中文系

杜曉勤

概說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寶庫中,詩歌是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中國詩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果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詩歌一直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緊密相關。古代祭神、節慶的時候,要唱詩祈福、祝愿;朋友聚會或離別時,要作詩言歡、贈詩惜別;青年男女談戀愛時,也常以詩歌相與贈答、互訴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勝古跡,人們往往要題詩贊美。唐宋以后,科舉考試也要考做詩,詩做得好,還可以得到功名,獲得做官的資格。而且,自先秦開始,就有“詩緣情”、“詩言志”的傳統,歷代詩人都喜歡用詩歌來述懷、抒情,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來,中國詩壇涌現出眾多杰出的詩人和優美、感人的作品,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不斷,成為我們今天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

下面就讓我們漫步在歷史畫廊中,回顧一下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光輝歷程,了解其偉大的藝術成就。

先秦兩漢詩歌

詩歌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在口頭上唱的歌謠。這些

1 歌謠往往和先民的勞動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關,是配合著音樂舞蹈的。但是由于沒有文字的記錄,所以我們今天難以窺見其歷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曾派采詩官在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們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諭等目的也作詩、獻詩,這些詩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被編輯成了《詩》?!对姟饭彩杖胱晕髦艹跄?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紀)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漢代以后稱之為《詩經》?!对娊洝肥侵袊钤绲囊徊吭姼杩偧?,也是中國詩歌最早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源頭。其中的作品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共有周南、召南、邶、鄘、衛、鄭、齊、魏、唐、王、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160首,又稱十五“國風”。“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有105篇。“雅”又因產生的時代和樂調的不同,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時代的作品;小雅則多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对娊洝返谋憩F內容較為豐富。“雅”、“頌”中有些作品帶有“史詩”的性質,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等。但《詩經》的精華在于十五“國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歌唱愛情,贊美勞動,揭露現實,是“國風”中最為動人的主題。如《詩經》第一篇《關雎》,就是一首纏綿悱惻的情歌,開了中國愛情詩的先河?!对娊洝返谋憩F手法豐富多彩,后人曾經歸納為“賦、比、興”。“賦”是鋪陳敘述,“比”是比喻,“興”是起興?!对娊洝吩诰涫缴弦运难栽姙橹?,章法復沓,回環往復;語言上雙聲、疊韻的現象比較普遍,修辭巧妙,韻律和諧。但是,《詩經》對后世最大的影響在于后來漢儒借《詩經》所闡發的“詩言志”、“美刺”、“比興”以及“溫柔敦厚”的詩教觀,一直被歷代詩人奉為創作圭臬。

2 中國詩歌的另一源頭是《楚辭》?!冻o》是在戰國后期南方的諸侯國楚國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是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曾任三閭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對內主張“舉賢授能”,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后因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讒害排擠,被楚懷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愛國之心不改,把滿腔的郁悶寫成了一首首感情濃烈、文辭華美的詩篇。他后來看到楚國必將滅亡,人民水深火熱,而他又無力回天,遂自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詩人?,F在能夠肯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其中《離騷》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成就。在這首中國詩歌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里,屈原反復傾訴了對國家的熱愛,謳歌了美好的人生理想,表達了自己決不同腐朽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兩句發自肺腑的詩句,成為后世無數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真理的心聲?!毒鸥琛肥乔鶕孛耖g祭祀樂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組詩歌,或寫人對神的禮贊傾慕,或寫神靈間的眷念、愛情,語言優美,情思憂傷?!冻o》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詩經》別樣的詩歌美學風格,以其波蕩洶涌的感情,奇幻瑰麗的想像,鋪陳華美的語言,勃發出極強的浪漫色彩和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詩歌發展的又一重要源頭。

漢代詩歌,有直接從《詩經》而來的四言體,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現優秀的作品;有運用《楚辭》形式寫成的“楚歌”體,亦少有創新。漢代詩歌的新成就集中體現在漢樂府和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中。

漢樂府的產生和漢代音樂機構-樂府關系密切。史載秦漢立樂府,但樂府的真正繁榮自漢武帝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后來人們

3 便把樂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樂府詩”、“樂府歌辭”。漢樂府繼承《詩經》反映現實的優秀傳統,多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它們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尤多抒寫下層勞動人民生活和情緒的作品。如《東門行》、《婦病行》等,寫人民的困苦;《戰城南》、《十五從軍征》等,寫戰爭和兵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有所思》、《上邪》、《公無渡河》等,則歌詠了男女間誠摯堅貞的愛情;《陌上?!焚澝懒似矫衽亓_敷的美麗和智慧,諷刺了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焦仲卿妻》則是封建家長干涉青年婚姻所釀成的一個悲劇。漢樂府民歌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且時有真率稚氣。它們句式多樣,以五言為主,是中國詩歌在語言形式上的一次創新。五言詩的標志是“二三”節拍,較之《詩經》的“二二”節拍,抑揚頓挫,韻律上更優美,表情達意也更豐富、自由。

隨著漢樂府的流行,文人開始仿作五言,到漢末便呈現出五言詩大興的局面。這是中國詩歌史上民歌影響文人創作的一件值得彰明顯著的大事。漢末的許多五言詩,因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晉代以后就被稱為《古詩》,其中有十九首被蕭統編入《昭明文選》,代表了當時五言詩創作的最高成就?!豆旁娛攀住分饕憩F了夫婦、朋友間的離情別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還流露出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東漢后期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心態。哀怨雖深,卻平平說出,娓娓道來。語言淺近自然,詩境清和平遠。后人把它們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范,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如劉勰譽之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明詩》),鐘嶸稱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詩品》)。

魏晉南北朝詩歌

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也是文人五言詩創作的繁榮時期。創作成就

4 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劉楨、徐干、陳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們一掃漢末文人的頹唐,通過親身體驗,學習樂府民歌來反映國家的喪亂和人民的苦難,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他們的不少詩篇,還表現了企求乘時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名垂青史的奮發精神,大多情懷慷慨,意氣風發,才調縱橫。語言上深受樂府民歌影響,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剛健的風格。后人把建安詩歌這種建筑在慷慨情懷基礎上的爽朗剛健的風貌,稱為建安風骨,或者稱之為漢魏風骨。唐代詩人曾經把追求建安風骨當作革新詩風的一個有力口號。

曹植在建安詩人中年齡最小,藝術成就卻最為突出。他前期深受曹操喜愛,縱情任性,風流不羈;后期名為藩王,實際上遭到曹丕、曹叡的猜忌和迫害,常懷憂懼之心。他才華橫溢,寫詩頗多,通過各種題材,采用直寫、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多方面抒寫其內心世界的彷徨和悒郁。他的五言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在內容之深邃和藝術之精湛兩方面,均超邁前人,鐘嶸《詩品》譽之為“詩中之圣”,成為后世文人五言詩創作的一個新范型。

建安文學之后出現了正始文學,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晉易代之際,為了反對司馬氏集團的政治恐怖,嵇康直接抗爭,詩文均憤世嫉俗,最終招致殺身之禍。阮籍不敢公然反對,外表佯狂放誕,內心十分痛苦。其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遠紹《小雅》、《楚辭》,近承《古詩十九首》,受“言不盡意”玄學思想和險惡政治環境的影響,大多采用比興象征的手法,寫得隱晦曲折,意旨遙深,歸趣難求,創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詩歌進行抗爭的新形式。他的這種五言詠懷組詩的體制,也對后來的詩人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左思《詠史》、郭璞《游仙》、陶淵明《飲酒》、庾信《擬詠懷》、陳子昂《感遇》、李白《古風》

5 等組詩,精神上都與之一脈相承。

西晉時期,詩歌和現實的關系漸漸疏遠,文人詩創作走入低谷。陸機、潘岳等人,于詩歌形式上用力頗多,文才斐然,然內容貧乏,骨力不振。只有左思能自出機杼,獨立不群。他的《詠史詩》八首,名為“詠史”,實為“詠懷”,把歷史現象和個人遭際融為一體,批判當時的門閥制度,傾吐寒士的不平,辭情慷慨,風格遒勁,對后世詠史詩影響很大。

此后詩壇的復振,要到東晉、劉宋兩代,代表作家是陶淵明、謝靈運。陶淵明,字元亮,曾更名潛。他受時代思想和風氣的影響,早年就有愛好自然的一面,同時也有“大濟于蒼生”的想法。由于時局動蕩,他遲遲沒有出仕。后為貧窮所迫,先后做過州祭酒、參軍、縣令一類的小官。但是他深感官場險惡、政治污濁,于彭澤令上毅然棄官歸田了。他的詩歌按內容可以分成田園詩和詠懷詩。田園詩是他的獨創,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詩》等,或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自己毅然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頌勞動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建立的友誼,為詩歌創作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后人稱之為“隱逸詩人”或“田園詩人”。他的詠懷詩圍繞著出仕與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代表作有《飲酒》、《雜詩》、《讀山海經》等。他的詩歌出語平淡,不事雕琢,風格清新,意境淳美,是情、景、理的統一。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后代詩人像王維、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人,都從他身上學到人生品格,從他詩中得到藝術養料。

和陶淵明多寫田園不同,當時另一位大詩人謝靈運,則熱衷于山水。謝靈運,系東晉重臣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劉宋代晉后,仕宦不得意,轉而放情山水。他的山水詩觀察細致,感受敏銳,往往能真切地描繪出山

6 水之美來,敘事、寫景、說理兼長,詩風清新自然。他又以煉句著稱,像“池塘生春草”、“白云抱幽石”等名句,都傳誦一時。他是中國詩歌史上大力描寫山水的第一人,開創了山水詩派,直接引領了謝脁、王維、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詩創作。

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發展。東晉、宋、齊是南方民歌產生最多的時期。南方民歌大多屬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吳聲歌曲》和《西曲歌》,內容幾乎全是關于男女愛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子夜歌》、《讀曲歌》等。這些作品多為五言四句,情調哀怨纏綿,艷麗柔弱,且喜用雙關諧音,語言活潑,當時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朝民歌題材廣泛,感情直率,語言樸實,風格剛健。其中《木蘭辭》敘事與抒情相滲透,細膩與粗獷相融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與此同時,南北朝文人詩的創作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劉宋詩壇的一般趨向是更重隸事,也就是抄書用典??虅澤剿蔀橹匾念}材,描寫更加工細,用字更加琢煉。齊武帝永明年間,沈約等人提倡“聲律說”,詩文力求諧調,對于形式技巧更加側重。鮑照和謝脁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兩個詩人。他們除了繼承過去的傳統之外,又從民歌中汲取了新的營養,各有新的創造,影響了后來詩歌的發展。其中鮑照的詩歌,偏重表現建功立業的抱負和對門閥制度的不滿。詩風俊逸豪放,奇矯凌厲。他又創制七言歌行,在詩體發展上大有貢獻。謝脁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詩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經和唐代的“近體”詩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詩,仿自《吳聲歌曲》,出語天然,情深味長,對于唐人五言絕句極有影響。他的詩歌還繼承了謝靈運描寫山水的傳統,但是摒棄了謝靈運鋪排板滯的弊病,也絕少玄言的尾巴。雖然不廢雕刻和藻繪,但能

7 歸于自然和清綺,所以風格秀逸,情致動人,使得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也擊節稱賞。

南朝后期,社會風氣綺靡,朝綱日益墮落,士人氣質纖弱,所作詩歌大多內容空虛,充滿脂粉氣。蕭綱等人寫作的“宮體詩”,更是淪落到浮艷的境地。庾信也是在“宮體詩”創作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且為“徐庾體”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在出使北朝、被羈不返之后,生活境遇大變,而能突破齊梁體的藩籬,融合南北詩風之長,由冶艷而剛健,成為南北朝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庾信后期的詩歌以《擬詠懷》二十七首為代表,深切地表現了故國鄉關之思,羈身異域之痛,以及屈身從仕異國的愧恥不安的心境。他的詩用事貼切,造語新穎,在體制聲律上更加接近律絕等近體詩的格調,啟唐人之先鞭。

唐宋詩詞

唐宋兩朝,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期。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大花園中最為燦爛的兩朵奇葩。

唐詩的繁榮,首先體現在數量上。僅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全唐詩》所錄,詩人就有兩千二百余人,作品四萬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不過,更主要的標志是涌現了李白、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以及陳子昂、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唐詩的藝術水平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再加上題材、形式和流派的多樣性,使唐詩達到了中國詩歌的高峰。

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初唐詩歌承梁陳宮體而來,上官儀、沈佺期、

8 宋之問等人都是文學侍從之臣。但是他們精研聲律,探索出五七言新體詩聯間粘綴合律的規律,促成了近體律詩的定型,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始沖破綺靡詩風牢籠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在繼承南朝詩歌形式美的基礎上,改造了宮體,題材和主題由宮廷的淫靡改變為都市的繁華和正常的男女之愛,由臺閣應制擴大到寫江山之美和邊塞之情;風格也由纖柔卑弱變為明快清新。稍后,陳子昂力倡漢魏風骨,詩歌開始關注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重大的政治問題。經過他們的努力,初唐詩歌逐漸摒棄了輕浮綺靡的詩風,建立起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如果說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那么,盛唐詩乃是這座高峰的頂點。盛唐時期,詩壇名家輩出,,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其中最為杰出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國最為輝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賀知章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后人又將他尊為“詩仙”。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個超現實的浪漫主義者。開元、天寶時期的其他詩人往往在高蹈與進取之間徘徊,而李白卻毫不掩飾他對功名事業的向往,同時又因為自己絕對無法接受取得富貴利祿的附加條件而棄之如敝屣。他熱愛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對其中不合理的現象毫無顧忌地投之以輕蔑。這種已被現實牢籠,卻不愿意接受,反過來又想征服現實的態度,成為后人反抗黑暗現實與庸俗風習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他詩中的形象往往是個性化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張。他的樂府詩很多,取材廣泛,用來抒寫自己的奔放不羈的感情。他的七言歌行又摻入雜言,雄壯、縹緲而奇麗。他的

五、七言絕句,純任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優柔不迫,閑雅超遠。明代胡應麟就認為唐代

五、七言絕

9 句,以李白為最。

杜甫的生活經歷跨越了安史之亂,他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實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他把個人的遭際和時代的不幸、民眾的疾苦緊密聯系在一起,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是變亂時代的偉大“詩史”。他的

五、七言古詩,格調大變,沉郁頓挫。七言律詩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著而痛快。后人認為杜甫律詩為唐律之最,其中五律極盡聲律、句法變化之能,七律亦精煉而多創造。他的詩歌博大精深,既有清新刻畫的句子,又有議論和用典,有嚴肅也有詼諧,有柔情也有滄桑。所以,自中唐開始,杜甫就被稱為“詩圣”,宋人更是推崇備至,謂“杜甫集開詩世界”,后人似乎從任何角度都能從中各取所需。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為深遠的詩人。

李杜之外,盛唐詩壇還有兩大詩歌群體特別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維、常建、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一是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等邊塞詩人。王、孟等人繼承了陶淵明吟詠田園、謝靈運刻畫山水的傳統,又加以發展變化,以田園的情趣領略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觀賞田園,表達隱逸的思想和情懷,描摹自然幽靜和生氣之美。他們的詩多采用五古和五律的形式,色澤清淡,意境深幽。其中王維山水田園詩更是將詩情、畫意、音樂美,與道家、禪宗的意趣結合起來,詩中有畫,詩中有樂、詩中有禪,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高岑等人的邊塞詩,其源出自鮑照、劉琨,以邊塞戰爭題材為主,表現了邊塞風情、軍中苦樂,以及詩人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氣,亦交織著兒女情腸。這些詩大都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景象開闊,氣勢宏大,情調悲壯,聲韻激越。

面對盛唐這一詩歌高峰,中唐詩人力求新變,詩風走向多元。韓愈、孟郊

10 詩歌多“不平之鳴”,喜押險韻窄韻,意象壯偉瑰怪,詩境奇崛雄豪。元稹、白居易詩風走向平易,用語質樸明白,音律瑯瑯上口。劉禹錫的懷古詩和政治諷刺詩,語言平易,寓意深遠。柳宗元多寫被貶之后的悲憤抑郁,山水詩簡潔深婉。李賀詩歌重在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想像奇特,構思不拘常法,語言峭奇艷麗,詩境詭譎。

晚唐詩壇以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為代表。他們感慨盛世之不再,詩中充滿遲暮黃昏的情調,極幽艷晚香之美,預示著一個詩歌創作偉大時代的結束。其中,李商隱詩學杜甫、韓愈,擅長律絕,典雅華麗,情深意遠。他的《無題》等愛情詩,內蘊深刻的世情和人生感慨,哀艷綿渺,堪稱詩苑奇葩。杜牧的詩尤以七絕最為有名,其詠史詩議論政治得失,諷刺帝王荒淫,豪健跌宕,意氣風發。溫庭筠尤有“綺才艷骨”。

在唐詩高峰之后,宋人別出蹊徑,開啟了好議論,重理趣,以文為詩,追求平淡的詩歌發展方向。蘇軾是北宋詩壇最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多達四千多首,才情豪邁,揮灑自如。詩中充滿諧趣,饒有禪理,比喻之豐富、新鮮,使人嘆服不已。他的門下黃庭堅不但在創作上窮力追新,體現了宋詩重筋骨思理的特色,而且總結出一些謀篇、造句、煉字等方面的規律,得到了陳師道等人的響應,開創了江西詩派,對中國詩歌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南宋詩人的優秀代表有楊萬里、陸游等人。他們大多由江西詩派入手,而能自出機杼。楊萬里詩寫景最工,有機趣,重“活法”,被稱為“誠齋體”。陸游繼承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白居易等大家的傳統,植根于自己的生活實踐,在平易曉暢中呈現出一股恢宏踔厲之氣,是南宋詩壇當之無愧的盟主。

但是,晚唐以后尤其是宋代詩壇最值得注意的新現象卻是詞的發展和興盛。

11 詞,原名曲子詞,就是“歌詞”的意思。詞起源于隋,所配的音樂是燕樂,即一種供宴會演奏的音樂。它在體制上和詩有很大的區別。首先,詞有詞調,同一詞調又有不同的格律,形成數體。其次,由于樂調繁簡不同,而形成長短不同的詩篇,一般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

詞在唐代有所發展,敦煌曲子詞中有一些是盛唐時期的作品,具有清新的民歌風格。但是,作為一種新興的詩歌形式,不久便引起文人的注意和仿效。中唐文人學習民間詞,為詞體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張志和、韋應物、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寫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晚唐五代,文人詞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溫庭筠、韋莊等人為首的花間詞人,在填詞時往往取當前情事,表現艷遇怨慕與離愁別緒,形式藻麗濃艷,細美婉約。南唐是五代時期詞壇的另一個創作中心,代表作家有馮延巳、李璟、李煜等人。其中馮延巳所表現的士大夫的憂生隱衷,李煜亡國后所抒寫的迫烈沉痛的故國之思與深廣的人生感慨,均已改變了五代詞狹小的空間,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北宋前期,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詩人承五代余緒,主要表現士大夫流連光景、感傷節序的閑愁淡怨,所用詞調仍以唐五代文人慣用的小令為主。至柳永、蘇軾登上詞壇,宋詞始能自辟門徑。柳永在樂調形式上開風氣之先,他采用北宋流行的新曲,大力發展慢詞來表現市井生活與羈旅情懷,并把賦的鋪陳手法引入慢詞,擴大了詞的容量,為此后詞體革新提供了足夠馳騁才情的形式基礎。蘇軾是宋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詞體革新家。他的詞打破了前人“詞為艷科”的狹隘傳統,題材廣泛,將懷古、感舊、記游、悼亡、說理等詩中常見的題材引入詞中,氣象闊大,豪放飄逸。他還“以詩為詞”,沖破了詞的音律束縛,達到了“無言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地,對詞體發

12 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蘇軾之后,周邦彥妙解聲律,善于創調。詞法上推陳出新,講究謀篇,也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女詞人李清照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客觀景物融會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遠,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宋室南渡之后,民族矛盾尖銳,產生了張元干、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一大批愛國詞人,其中辛棄疾成就最高。辛詞不但數量居兩宋詞人之首,而且以文為詞,將政治、軍事、山水、田園以及個人的喜怒哀樂,大膽而自如地表現在詞作中。他的詞氣盛言宜,無往而不利,感染力強,尤其是他那些抒寫愛國激情的篇章,千古以來一直激勵著后人。姜夔精研樂理,能自度曲,詞風清空幽冷,于辛棄疾之外另立一宗,在南宋詞壇的影響也很深遠。

元明清詩壇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和唐詩、宋詞一樣,元代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元人小令。小令也叫“葉兒”,是元散曲中的一種,即單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單調的詞,但字數不限。由于它誕生于民間,較之以往的詩詞,形式更為靈活,文字更為通俗。在內容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性。在風格上,尖銳潑辣,清新幽默,毫無酸腐之氣。同時,因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融入其中,又呈現出濃厚的北方地域色彩。就其發展而言,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從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間,作家主要有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等。他們的作品大多質樸自然,比較接近民歌,如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后期從元武宗時到元末,代表作家主要有張可久、喬吉、雎景臣等。他們作品的風格趨于典雅工麗,講究格律詞藻,內容也開始遠離現實,有些作品竟與唐宋詞的形式韻味相差無幾了,如張養浩的《雙調水仙子·尋梅》、張可久的《越調憑欄人·江夜》

13 等。

元明清時期,詩歌雖然繼續發展,但是創新和拓展之處較少。元代詩壇,古體詩宗漢魏兩晉,近體詩宗唐,只有楊維楨尚能開宗立派。他的詩以樂府詩和竹枝詞著名,一些詩既藻詞麗句,又奇特險怪,人稱“鐵崖體”。明代詩壇稍有起色,規模有所擴大。明初高啟詩才最高,風格豪邁,但不到四十就被殺,影響有限。此后,以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為首的“后七子”,雖然都有自己的詩歌理論主張,然在創作上成就不大。明末清初,江山易主對詩人心靈的沖擊很大,詩歌創作亦起波瀾。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號為“江左三大家”。吳偉業詩取盛唐而出入唐宋,形成了聲律妍麗的“梅村體”??滴跄觊g,有王士禎、朱彝尊、趙執信等“國朝六家”。雍正、乾隆年間,名家迭起,沈德潛持“格調說”,袁枚主“性靈說”,翁方綱倡“肌理說”。但是,有清一代,還要數龔自珍詩內容最具憂患意識和哲理色彩。他的詩大歌大哭,風格瑰麗奇肆。晚清詩壇,流派眾多,影響最大的是黃宗羲等人的“同光體”。而黃遵憲、丘逢甲、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則提出了“詩界革命”的響亮口號,對中國近現代詩歌尤其是白話詩的出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詞盡管在金元時期出現了元好問、薩都剌等頗有成就的作家,但漸趨衰微。清詞素有“中興”之譽,百余年間,各派并出。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為清初三大家。陳維崧詞效仿蘇辛,才力卓著,開創了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南宋詞人姜夔、張炎,標榜醇雅清空,為浙西派的宗師。納蘭性德崇尚李煜,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稱。嘉慶年間,張惠言又開創常州詞派,主張詞應有比興寄托。清末雖然也產生了一些著名詞人和優秀作品,但在社會現實和人們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小了。

14

綜上可見,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力極其旺盛長久,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變化、革新,為中華民族先后培植出先秦詩騷、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文人詩、唐詩、宋詞、元曲等一朵朵詩苑奇葩。她不但以自身獨特持久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后人不斷去欣賞、去品味,而且用她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滋養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去創造新的詩歌藝術、新的民族文化。

第五篇: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述

(一)先秦時期

詩歌的源頭是 歌謠 ,上古時代只在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錄。

《詩經》

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詩歌 305 首?!对娊洝贩?三部分。

《詩經》 “六義”則指“

風 、 雅

、頌 、 賦、比 、興

”。“ 賦、比 、興 ”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 )之一。

先秦時代,《詩經》與 《楚辭》雙峰并峙,是中國詩史上 現實主義與 浪漫主義 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坐標。

(二)兩漢時期

漢代詩歌集中體現在 漢樂府 和漢末文人詩 《古詩十九首》 中。 1. 漢樂府

樂府原指 音樂機構 ,“漢樂府”即是漢代的樂府詩,又稱“樂府詩”或“樂府歌辭”。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其中《 孔雀東南飛 》、《 陌上桑 》、《 上邪 》(《十五從軍征》《有所思》)皆為傳世名篇。漢樂府還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的 四 言格式,采用雜言和五言,長短隨意,整散不拘,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特色的新體詩。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在歷代都受到了高度評價,南朝文論家劉勰評為“ 五言之冠冕

”,其藝術成就確是文人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如《迢迢牽牛星》《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皆為傳世經典。

(三)魏晉南北朝

漢末建安時期,“ 建安七子 ”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建安風骨 ”的獨特風格。

魏晉之交,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歸園田居》、《 桃花源詩 》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歸去來兮辭 》、《 桃花源記 》等。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時期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涌現出來。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 木蘭辭》,與《 孔雀東南飛 》并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

樂府雙璧 ”。

(四)唐

唐代是詩歌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留下了近五萬首詩歌。

1.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 盛唐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的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王維 和 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 高適 和 岑參 成就最高。

有這樣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寫的是 杜甫

。 3. 中唐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 白居易 是中唐時期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并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 新樂府 運動。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時稱“韓孟”者指 韓愈 、 孟郊

;時稱“元白”者指

元稹和 白居易 ; 賈島和 孟郊 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劉禹錫 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深受人們喜愛。

此外,李賀 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郁,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 4. 晚唐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李商隱 、杜牧 。時稱小李杜。

(五)宋

在唐詩高峰過后,宋人以文為詩,開啟了好議論,重 理趣的發展方向 蘇軾是北宋詞壇最有成就的詩人。

陸游是南宋詩壇的盟主。

楊萬里 的詩寫景最工,有機趣,重“活法”被稱為“誠齋體” 5. 詞

詞源于 晚唐五代 ,鼎盛于宋。唐末的溫庭筠 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后人稱為“ 花間 派”。南唐后主李煜 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較高的歷史地位。他后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

比喻手法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婉約詞代表作家,柳永 、李清照 、姜夔、周邦彥 、 豪放詞代表作家,

蘇軾

、 辛棄疾、陸游、陳亮。

(六)元明清

元代出現了新的詩歌樣式—— 小令 ,也叫“葉兒”,是元散曲中的一種,是單支的曲子。前期作家主要有 關漢卿 、馬致遠 、張養浩

等,作品大多質樸自然,接近民歌;后期代表作家主要有 張可久、 喬吉等

清詞素有“中興”之譽陳維崧 、朱彝尊 、納蘭性德 ,為清詞三大家。

綜上所述,中國詩詞歌曲均源于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 而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

歌而詩,詩而詞,詞而 曲。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國古代詩歌鑒賞下一篇:中國驕傲心得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