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

2023-09-13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第1篇

1 建設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創新, 而只有教師的創新, 才能培養出創新的學生。教師的創新, 應該包括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諸多方面協調一致、相輔相成的創新。為此, 教師必須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 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接受新知, 強化創新精神。教師本身要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1.1 教師要有獨特的教學風格

打鐵要靠自身硬。教師應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動態的教學意識, 在確定所教的內容、手段、時間及評價教學效果的辦法時, 自覺與學生的經驗、意向、需要、興趣和能力水平等相吻合, 致力于研究與教學有關的問題, 博取眾家之長, 并勇于創新, 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風格, 打造屬于自己的教學品牌。

1.2 教師要掌握創新教育理論, 并能運用于教學實踐

教師要隨時參加繼續教育培訓, 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 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水平和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要不斷總結自己和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 并恰當地應用于實際教學中, 從而克服經驗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要注意在實踐中轉化和拓展經驗知識, 并通過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 以及必要的實證材料的支持, 將經驗上升為具有一般規律性的可以推廣的理論知識。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巧妙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 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藝術。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觀念, 改革教法, 不斷總結, 不斷創新。

1.3 教師要樹立創新教育觀念, 具有自我更新和創新的品質

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作為科學文化知識傳播者的教師, 要掌握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不僅要成為智力資源的開發者, 而且要成為傳統教育的改革者、現代化教育的開拓者, 要敢于冒險、敢于創新, 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 實施創新教育, 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要樹立以學生的學習為本, 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思想, 給學生創設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2.1 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既要重視學科基礎知識的傳授, 又要重視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此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要處處注意利用一切機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教師還要依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全面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讓學生真正有一個親自思考問題的過程, 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僅僅是功利性的, 更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求, 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綜合概括問題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習慣。

2.2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如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和計算機網絡教學等手段, 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 使學生從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式學習方式轉變, 使教師從單純講授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轉變。教學實踐證明,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2.3 重視學生創新個性品質的培養

培養創造性個性是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 創造的本質就是多樣性、差異性和非重復性。創新教育客觀上要求教師淡化標準答案, 淡化統考的指揮棒作用, 允許學生按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問題。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 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的機會。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 為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打下良好的基礎。

2.4 教師管理學生的方式應當充滿民主的氣氛

創新活動與專制的管理是不相容的。探究, 冒險, 提出新的想法, 對失敗和挫折的無所畏懼, 嘗試新事物后的喜悅等, 都只有在民主的師生關系中才能實現。創新教育中的所有這些變化, 將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的弘揚與主體地位的確立。

3 實施創新教育, 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 教師要利用學生思維逐漸成熟的特點, 開展具有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挑戰性的教學活動, 使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的勇氣, 激發探索真理的興趣。

(1) 開展一些教學論壇活動、文體活動, 建立多種學社、社團, 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2) 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 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 鍛煉其良好的觀察、想象、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如搞社會調研、市場分析、進行熱點追蹤等。

(3) 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 讓學生消除創新神秘感, 在實踐中鍛煉自己, 使自己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不斷提高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交能力, 為將來從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結語

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是因為它符合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這是時代賦予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 必須站在教育改革前列, 掌握探索教育新理念, 并勇于實踐, 為社會培養適合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社會需要的是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推進創新教育,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關鍵, 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保障。實施創新教育, 要建設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要在課堂教學中和教學實踐活動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銑.教師必讀——教學原則新論[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2] 付永昌.淺談創新教育質量觀[J].教育探索, 2001 (9) .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創新性人才需求總趨勢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考核方式。本文在明確管理類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闡釋了全面性、過程性和多元性的課程考核原則,設計了較為科學的管理類課程考核方法,即從出勤率、自主性、個人學習、團隊學習、自我總結、綜合考試等六個維度實施考核。

【關鍵詞】創新能力 管理類課程 個人學習 團隊學習 “一頁開卷”考試

【基金項目】武漢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課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編號2013Z030)。

一、創新能力培養對課程考核改革的客觀要求

當代社會,在以學生發展為本,服務學生成長的新課程教育理念下,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學必須實現理論水平、實踐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三大教學目標。而課程考核是高校管理類本科教學中關鍵的一環,對實現課程教學和培養創新性人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學理念下,大部分高校管理類課程教學目標單一,只重視理論水平的提升,嚴重忽略了課程的實踐和能力目標,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學生,既無法滿足新課標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更無法滿足新經濟時代的用人需求。

以筆者所講授的管理類基礎課程《組織行為學》為例?!督M織行為學》是學校校級精品課程,面向管理學院全體本科學生開設,其課程教學目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具備基本的管理技能,提升學生對于人的認知和激勵的能力。從該課程的學科特點、教學目標和傳授內容來看,《組織行為學》的課堂教學能夠勝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性思維,形成創新能力的任務。[1]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當圍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進行,把理論教學過程和鍛煉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二、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三大原則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指標內涵說明,教學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則是指個體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憑借自身所擁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創新性意識、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性品質等個體要素。[2]因此,管理類課程考核的中心,也應該向評價基礎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轉變,體現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全面性原則、平時和期末并重的過程性原則以及個人和團隊表現結合的多元性的三大原則。

1.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全面性原則

傳統大學課程考核的最主要的弊病就是在考核內容上重知識、輕能力,考試主要以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記憶為重點,而忽視了對于理論的應用過程。在應對這樣的考試時,學生必然把精力放在全盤照抄和死記硬背上,根本不需要關注對課程知識的深入探究以及創造性地加以應用。在知識與信息呈幾何遞增的新知識經濟時代,如此的教育模式就顯得相當死板和僵化。傳統的考核形式不僅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實踐、勇于創新,更加不利于學生提升分析問題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全面性原則,在考核內容上理論與實踐并重,知識考察與能力考察同步,全方位考察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平時和期末并重的過程性原則

傳統高??己说谋锥诉€表現在以結果為導向,忽視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在管理類課堂教學中,由于期末考試在最后成績中所占比例過大,導致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多、表現不積極,但是只要臨陣磨槍,在期末考試來臨前好好復習一下,就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導致學生降低課堂學習參與的積極性。而且用一次性的考試分數來決定學生課程的學習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追求結果的習慣,進一步加劇了“高分低能“的現象。盡管很多高校也有規定,平時成績要在最終成績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通常不超過30%,且衡量平時成績的標準相當模糊。 [3]因此,在課程考核時要加強對于平時成績的考核和管理,做到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并重。

3.個人和團隊表現結合的多元性原則

團隊學習是由不同的學習者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為了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承擔學習任務的學習模式。在管理類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促進人際溝通技能的提高,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主動學習精神及實踐能力。管理類課程通常以團隊形式進行報告、案例分析、游戲等。但是如何將個人考核和團隊考核有機結合起來,既防止搭便車現象出現,又能客觀考核每個成員在團隊中的表現是一直存在且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因此,考核中既要體現個人表現,又要將團隊表現及個人對團隊表現的貢獻考慮進來。

三、 管理類課程考核實施方案

依據上述原則,筆者在《組織行為學》實際授課過程中制定了如下的初步考核方案。

總成績=平時成績?鄢50%+期末成績?鄢50%

平時成績=出勤率?鄢10%+自主性?鄢5%+個人學習?鄢20%+團隊學習?鄢20%+自我總結?鄢5%

1.出勤率

出勤率考察的是學生的到課行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為了防止學生過于自我而忽視課堂的學習過程,同時維護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引導學生遵守學校教學管理制度,采用學生上課“出勤率”情況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維度指標,以學生上課缺勤、請假和遲到的次數來進行衡量。在實際操作中,出勤率的評價標準以百分制計:曠課一次扣20分,三次以上不到出勤率為零;請假一次扣10分,扣完為止;遲到一次扣10分,扣完為止。

2.自主性

自主性考察的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組織行為學課堂授課方式靈活,教師提問較多,用課堂主動發言的方式來鼓勵學生跟隨教師思路,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躍課堂氣氛。實際操作中,自主性以平均分50分起評。主動發言一次加10分,加滿為止;點名發言無法回答一次扣10分,扣完為止。

3.個人學習

通常采用論文作業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個人學習情況。以論文作業為例,根據當前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的實際和熱點問題,給出相關研究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在搜集相關信息和資料的基礎上,完成符合要求的課程小論文。這一考察指標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延伸課堂學習,在課后進行資料的閱讀和整理,將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點和實際聯系起來,不斷提高學生概括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中個人學習以論文和案例分析等個人作業體現,計算方式:以滿分20分評定各次作業分數,個人學習最后得分為各次作業平均分,未完成作業按零分計。

4.團隊學習

通常以案例報告或主題報告等形式考察團隊學習情況。團隊學習由團隊得分和個人貢獻度得分構成。教師提前布置大型案例或課程相關主題,要求團隊在課后完成案例分析報告或主題報告,在課堂上向全班匯報和交流。根據授課班級人數多少,可靈活處理。當授課人數小于40人時,每個團隊都可以獲得上臺匯報機會。其他團隊可對匯報團隊提問,并根據相應標準評分。團隊得分由教師評分和小組交叉評分綜合而成。當授課人數大于40人,客觀上無法滿足所有小組在課堂上匯報的要求時,將所以作業上傳到課程公共郵箱,每個小組可下載其他小組作業評分。

為了防止搭便車現象,筆者還在小組學習中提出了個人貢獻度得分。不僅要求小組報告中要注明小組成員分工,還要求每次小組報告完后,由小組長提交由小組長和團隊其他人評分的個人貢獻度評分,如下列計算方式獲得:

團隊學習得分=個人貢獻度得分?鄢40%+團隊得分?鄢60%。

個人貢獻度得分=組長評分?鄢60%+團隊成員互評平均分?鄢40%

團隊得分=教師評分或(教師評分+團隊互評加權平均分)/2

5.自我總結

學生按照出勤率(30%)、學習態度(30%)、學習收獲(40%)三個方面評價自己課程表現,以百分之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讓學生考試時將自我評分以及總結寫在答題冊最后,而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分數與最終的課程考核結果也是基本相符的。

6.期末成績

期末成績來自于期末考試,可采用“一頁開卷”的考試方法。這種方法是指允許學生在期末考試時除了可以攜帶一張事先寫下課程要點的A4 大小的白紙以外,不能攜帶其他任何書本和參考資料。對這張A4 紙的限制是:只能手寫。至于寫了多少內容,具體寫的什么內容都不用加以限制。 [4]

前文分析到,以組織行為學為代表的管理類課程應強調實踐性和自主學習性的課程目標,所以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閉卷考試,可能會使學生局限于知識要點的死記硬背,束縛其創新思維;而很多課堂上慣于采用的開卷考試,又容易走向讓學生完全不復習鞏固知識要點,在考場上才翻書作答,考完即忘的另一個極端。

因此應用“一頁開卷”的考試方法,其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該考試允許學生將概念和理論事先整理好,寫在紙上帶進考場,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點,可以運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如何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一頁開卷”考試方法可以敦促學生將功夫用在平時,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考前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才能在一張A4 紙上提煉出課程的考察重點和記憶難點。所以客觀上來看,“一頁開卷”可以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深入思考,而不再是一學期只有考場上的兩個小時在看書。 在筆者的實際執行過程中,“一頁開卷”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還幫助學生形成了積極健康的應試心理,減少了作弊現象分發生,應該說這也是對傳統考試方法的一種合理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孫鐵邦.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0(7):114

[2]肖天明.基于“六性”考核趨勢的高校管理類課程考核方式創新[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76-77.

[3]趙步同.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考核方法的探討[J].科教導刊,2010(10):62-64

[4]董鳳麗,周靜.“一頁開卷”考試方法在經濟管理類課程中的應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5): 756- 758.

作者簡介:

張敏,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在讀博士;周勇,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金平,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概述了化學創新與創新素質的主要構成部分,對我國新發展階段化學教育如何加強創新素質培養的一般思考。認為創新素質培養應開展3項基本建設: 環境建設、制度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并且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學會化學創新思維。

關鍵詞:化學教育; 創新教育; 創新素質; 創新素質培養; 化學創新思維

文獻標識碼:B

1 搞好創新教育,我們責無旁貸

1.1 我國新發展階段需要強化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為破解新發展階段面臨的經濟發展挑戰和制約,十四五規劃和二GA996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 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1,2]。這里有幾個關鍵詞必須注意:

(1) “行動”: 要實行“科技強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必須有切實的行動。

(2)“新型”“舉國體制”:“舉國”就是全國總動員、集中全國力量,跟每一個行業界別都有關,而不僅是科技界、不僅是產業部門;“新型”意味著新的時代特點、新的重點領域、新的主體結構和新的技術支撐[3]。

(3) “關鍵核心技術”: 要抓住能帶動全國經濟實現飛躍發展的最先進技術、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堅,不能像“天女散花”那樣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丟了關鍵核心技術。

(4)“創新鏈整體效能”: 科技創新有許多鏈節,每一個鏈節都需要抓好并且相互配合形成整體效能,各鏈節都需要為整體做出貢獻,實現效能最優化。

習近平同志說:“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昂诵募夹g脫離了它的產業鏈、價值鏈、生態系統,上下游不銜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場”。掌握一種產品或一個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 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要發現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方法,為人類知識寶庫增加新知識,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企業的科技人員則要根據市場需求,尋找合適的知識組合,滿足性能、質量、成本等各種約束條件,研發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4]。

關鍵核心技術源于基礎研究,需要我們的學校提供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F在離2035年還有大約14年時間。今天的大、中學生到那時就是科技強國的新生力量、中堅力量。努力在大、中學校中搞好創新教育非常重要,我們責無旁貸。

由此看來,能說“科技強國跟我們無關”“跟我們關系不大”嗎?

其實,在化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也是化學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

1.2 進行創新教育,化學教育是我們的主陣地

化學對科技強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估計,世界經濟總量的大約20%直接來自化學化工的貢獻。

著名企業家、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曾經用具體實例說明化學對于先進科技的重要性:“芯片問題的解決不是設計技術能力問題,而是制造設備、化學試劑等的問題……光刻膠、研磨劑、幾千種化學膠、制劑……要把化學看成重要的學科。[5]”

基礎化學教育和高等化學教育都必須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培育好未來的建設者,為增長我國社會發展新動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進行創新教育,化學教育是我們的主陣地?;瘜W教師要結合化學學科的實際和特點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化學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革舊創新??墒?,除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目前我們的化學教育(尤其是普通中學的化學教育)對于化學創新涉及了多少?有沒有重視創新教育?效果又如何?化學教育應該如何革舊創新?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深入地思考、研究的。

1.3 有必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接受化學創新教育嗎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科技強國、建設成充滿活力的創新大國,每一個人都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都應該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每一所學校都應該致力于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要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創新型人才,光靠一門課程或者少數幾門課程是不夠的,需要各門課程協同努力、圍繞共同目標做出各自的貢獻。

各門課程的創新教育具體目標有所不同,各門學科的創新特點也不一樣,它們不能簡單地互相替代。但是,它們有共同的創新實質,還有其他相似共通之處,互有助益,能夠形成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合力,使學生更聰明、更能干。即便學生將來不從事跟化學有關的工作,接受化學創新教育對他也是有益的,絕不會“白學”。一個學生,只要他選學了化學,就應該接受化學創新教育。

2 化學創新與創新素質概述

2.1 化學創新概述

縱觀化學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化學科學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

例如: 1661年波義耳為化學元素作了科學的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恩格斯語),可稱為化學的“第一個創新”。1685年波義耳提出用植物色素作為酸堿指示劑、1750年富朗索瓦利用指示劑進行酸堿滴定、1766年凱文第旭報告他對氫氣性質的系統研究結果、1772年盧瑟福發現氮氣、1777年拉瓦錫正式提出燃燒理論、1800年尼柯爾森和卡里斯爾電解水得到氫和氧、1803年道爾頓發表原子學說、1811年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假說、1843年日拉爾提出“同系物”概念、1852年弗蘭克蘭初步提出原子價概念、1869年門捷列夫提出他的第一個化學元素周期表并論述了元素周期律……這些事件都是化學的創新。即使在提出74年后被證明是錯誤的燃素說,在1703年剛提出時,因為能夠解釋不少事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當時也屬于創新。類似的情況很多,這里就不多說了。

由化學科學的歷史還可以發現,化學創新的類型多種多樣,跟物質(實物材料)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制取等等有關的各種新發現、新創造、新概念、新認識、新思想、新理論、新實驗、新改進、新規則、新方法、新應用等等,都屬于化學創新的范疇?,F代化學的成就生動地證明,化學科學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創新領域。

在化學教學中也有許多創新。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高中化學教學中,許多學生在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中常常因為未正確選取物質濃度數據而導致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有教師引導學生分清“原始濃度”“消耗濃度”“生成濃度”“平衡濃度”等概念,要求學生在化學反應的方程式中相應物質的化學式下面分行列出它們的上述各種濃度數據,有效地避免了數據混淆錯誤的發生,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這不正是創新嗎?再如,尋找某些習題的新解法乃至“一題多解”方法、概括“多題一解”的條件與規則的過程常常就是創新的過程?;瘜W實驗的改進和拓展移植、實驗的趣味化和實用化、新實驗以及新儀器新裝備的設計等等,更是常見的化學教學創新。

2.2 創新素質概述

要搞好創新教育,首先必須對創新素質有正確和周全的認識。

所謂“創新”就是棄舊立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創新不僅僅是發現前人未曾發現的東西、創造前人未曾想到的東西,也可以是比已有的東西有所進步、有所前進,是有生命力的東西,不是很快被拋棄的、短命的東西。創新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是在人的意識強力支配下進行的,它反映著符合事物發展要求的基本規律;創新活動常常以必要的專門或專題知識為基礎,以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引導、支持創新這種復雜艱辛的精神勞動;創新活動不是重復性的勞動,也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修補,成功的創新活動一般都具有目的性、突破性、變革性、發展性、綜合性和創造性;創新活動是基于客觀規律的高層次認知實踐活動,是人的能動性的生動反映;創新往往有明顯、具體的價值,在經濟社會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效益。

作為人的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創新活動需要主體具有比較高水平的心理和行為品質,需要主體具有比較優秀、健全的人格,即需要主體具有一定水平的創新素質。所謂創新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在發生創新行為以及實施創新過程中起著主要和不可缺少作用的穩定的基本心理品質與人格特征。創新素質是在個體的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包括教育)影響和養育獲得的,故又常被稱為創新素養。

根據上述對創新活動特點的分析,可以確定個體的創新素質主要由下列幾個部分構成:

(1) 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的欲望、志向與膽識,以及強烈的貢獻精神、事業精神、問題意識等內在動力;

(2) 有堅強的創新意志并且能通過自我調控形成和維持創新活動需要的輕松、自信、堅韌等良好心態;

(3) 有始有終、認真做事的態度和細心周密的習慣;

(4) 必要的知識、心智技能和實踐技能基礎,包括觀察及其分析評價能力、創新思維及其物化能力、創新過程規劃能力、創新過程及其成果的想象和表達表現能力等;

(5) 具有成功的創新經歷(經驗)和廣闊的創新視野;

(6) 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對于大型創新活動和高難度創新活動往往是必要的。

3 我國新發展階段化學教育如何加強創新素質培養的一般思考

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化學教育應該如何加強創新素質培養?我們認為,對個體創新素質構成的分析,是培養個體創新素質的有效理論基礎;討論我國新發展階段的化學教育如何搞好創新素質培養,可以以個體創新素質的構成為基礎,從下列幾方面著手。

3.1 引導學生打好必要的知識、技能基礎

化學科學發展當今,它的各種創新都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技能為基礎。要培育學生的創新素質,自然需要引導他們打好必要的知識、技能基礎。引導學生不但掌握豐富的化學知識,而且善于進行化學實驗活動,善于應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善于跟生產生活實際結合。

3.2 重視發揮背景知識助推創新的作用

“背景知識”是關于知識形成、發展和存在的自然及社會歷史場景的知識,它反映著知識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廣泛的內、外聯系。豐富、生動的背景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靈感和思路,拓展創新空間,激活創新思維。要培育學生的創新素質,應該重視背景知識的作用。

3.3 有計劃地讓學生親歷化學的創新活動,豐富學生的創新化學體驗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化學創新活動,讓學生親歷化學的創新活動,讓學生積累化學創新的經驗,豐富他們的化學創新體驗,就有可能使他們對于創新處于敏感狀態,迅速進入創新角色,形成創新思維,形成較強的創新能力。

3.4 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為國為民,赤誠如一;求真求實,嚴謹不茍,目標明確;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揚棄;“每臨大事有靜氣”,遇事不慌不亂,情緒熱烈而鎮定,工作緊張而有序;失敗了不氣餒,成功了不浮躁;不怕風險、百折不撓;不患得患失,坦坦蕩蕩……這些心理品質有助于化學創新?;瘜W教育應注意為學生尋找和樹立這樣的榜樣,引導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人。

3.5 重視訓練學生細心周密、認真做事的態度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一步登不上高山,但一步不慎卻能從懸崖上掉下來。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訓練學生細心周密、一絲不茍、認真做事的態度,應該是化學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3.6 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創造的習慣

眾力可蓋過強手,眾智不弱于圣人。學生學會合作創造、養成合作創造的習慣,才能有效地形成創新能力。在化學創新教育活動中,要注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創造,讓學生在合作創造活動中逐步學會合作創新。

4 創新素質培養的基本建設

為保證創新素質培養取得成效,應努力搞好下列3項基本建設。

4.1 創新教育的環境建設

良好的育人環境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創新教育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是創新教育的基本建設之一。

適當的創新教育設施設置(例如各種創新活動教室、實驗室等)和校園環境布置,以及校外創新教育基地組建,即創新教育硬環境建設,是創新教育環境建設的重要方面,應予重視。然而,更重要的是創新教育軟環境的建設。

創新是對原事物有所突破的,這就決定了創新教育環境應該具有開放性,而不應該是封閉的;創新教育要求學校從傳統的封閉性教育模式向現代化開放的教育模式轉變,摒棄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

創新首先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需要尊重、保護、引導學生的好奇心,需要和諧、有序、激勵、高效、積極的心理環境。

創新會遇到許多困難,而且有可能失敗或失誤,這就需要理解、寬厚、包容、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人際環境。

創新人才成長是最重要、最可貴的創新成果。這就需要鼓勵上進、健康、友善、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創新性人才脫穎而出的育人環境。

教師善于理解學生、放低身價,以平等、合作、友善的姿態介入學生的創新活動,能夠為學生的創新活動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應大力提倡、推廣。

創設高品位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勤奮的學風,是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舉措。

愈演愈烈的“應試”嚴重影響著學校正常的育人工作。用應試觀來看,創新教育活動是影響應試的、不能搞的,要千方百計地限制、最好取消。對于這種錯誤觀點必須堅決批判、抵制。否則創新教育就無法在中、小學中立足。不實行“應試轉向”,依舊給教師下達升學指標,按考分高低評價學生,就不能給師生松綁。

相對說來,課堂是個“小環境”。在課堂中營造寬松、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有利于縮小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形成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形成師生、生生間多向交流的教學局面,是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生,因而也是應該提倡的。

在化學教學中,必須改革不民主的課堂氛圍,要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觀點。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自由自在、海闊天空地想象、思考;解放學生的嘴巴,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自由,特別是質疑的自由;解放學生的手和腳,讓學生多做實驗,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解放學生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由支配來發展自己的個性;解放學生的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6]。沒有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成為空話。

4.2 創新教育的制度建設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是長期的過程,又是復雜的、系統的過程。實施創新教育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為了創新教育能夠長期堅持,最重要的保障制度是:

(1) 教師言行規范——為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保證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不受打擊,對教師的有關言行進行規范、限制,以建立激勵、寬容、民主的創新氛圍。

(2) 課堂教學規范——規定為學生設計巧妙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積極思考,保持探索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規定必要的基礎知識技能教學內容、盡量給學生提供有關的背景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規定靈活地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解決式、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規定平時注意引導學生重視通過觀察、考察、搜集資料等手段充分地掌握有關信息,重視掌握有關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盡量多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實踐和活動機會等。

(3) 學生評價規范——規定對學生的言行與心理(品質)、過程與結果全面地進行評價,力求正確認識和估量學生的創新潛能,這是教師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創新性,并進一步挖掘和培養其創造潛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的認識基礎。以往對學生的評價側重于對成績的認定,實施創新教育則力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模式,包括考試及評分模式;重視評價學生的心理、態度、習慣;重視通過教學評價引導和強化學生的創新品質。

4.3 創新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

學生的創新品格、創新才能需要教師的創新型教學來培養。教育對象的多變性與差異性決定了教師工作本身應該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要鼓勵教師用創新型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品格、創新才能。

教師創新教育能力制約著創新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觀念的相對滯后以及對創新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策略、方法、評價手段等知之甚少,都會影響創新教育的發展。配備好教師隊伍、鑄造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是推進、提升化學創新教育的關鍵。為此,要努力抓好教師培訓,抓好教師的教研活動,抓好教師隊伍建設。

5 特別注意讓學生學會化學創新思維

思維是創新的內核,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想象和求異常常被稱為創新思維的翅膀。由此可以推論: 想象和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惜的是,目前人們對創新思維、想象和求異思維及其教學的研究尚難滿足實際需要。但是,這種情況不影響我們提示學生: 要進行化學創新,需要多想象、多發散(思維),在創新實踐中逐步加深對創新思維的了解,在創新實踐中逐步學會化學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3/c64094~31917564.html.

[3]http://www.rmlt.com.cn/2020/1124/599649.shtml.

[4]李國杰: 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www.cas.cn/zjs/201908/t20190808_4707842.shtml.

[5]《任總在C9高校校長一行來訪座談會上的講話》http://www.elecfans.com/d/1376071.html.

[6]杜蕾. 中學化學創新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 中學課程輔導, 2017, (4), 44.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意義]旨在直觀了解國內外管理學的發展現狀,為今后管理學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促進管理學更好地發展。[方法/過程]以CNKI期刊論文和Web of Science期刊論文中2008-2017年的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共詞分析法,利用CiteSpace對管理學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作出可視化分析。[結果/結論]研究表明,國內管理學的研究熱點集中于創新、供應鏈管理、可持續發展等,國外管理學的研究熱點則集中于創新、領導、組織等;國內管理學的研究趨勢是大數據的發展和價值共創的應用,國外管理學的研究趨勢是社會認同理論的應用和社會責任的意義。

關鍵詞:管理學;研究進展;發展趨勢;文獻計量學;研究熱點;CiteSpace;知識圖譜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3

管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管理活動中各種現象及規律的學科,自人類出現便有之。管理學產生的學科基礎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一開始就建立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主要運用歸納方法建立相應的理論,而并非嚴謹的演繹方法[1]。管理學是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點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橫跨數學、自然科學、系統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知識領域。管理學具有一般性、綜合性、實踐性、社會性、歷史性等特點。

管理作為一項貫穿人類始終的活動,人們也對其做過各種研究。研究管理學的發展特點和趨勢,可以為學科管理和預測提供數據支撐。過去人們對管理學的研究往往是閱讀大量文獻,根據文獻內容對管理學的熱點和趨勢進行研究。例如黃德鴻等在對過去管理學的研究基礎上分析出管理學的發展趨勢及其科學體系[2]。王玉等以7S結構作為區分標準,統計分析并歸納出國內外管理學各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類型及相關研究方向[3]。近年來,得益于信息計量學的興起與發展,人們開始使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來對某一學科的發展作研究。例如姜春林等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4]。廖勝姣利用CiteSpace對國內管理學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探析[5],但只采用單一的文獻計量分析方法,會造成偏頗性和局限性。所以人們在以往定性分析的基礎上,開始通過結合定量分析來研究管理學的發展。例如王亮亮等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內容分析法對國內外管理科學學科發展趨勢做出研究[6]。

而國外對于管理學的研究,從管理學整個大學科層面來進行研究相對較少,主要是對管理學下具體某一分支的研究。例如Merigo Jose M等利用文獻計量學統計并分析近幾十年管理科學研究文獻,確定該領域的一些最相關的研究以及一些最新的趨勢[7]。Ferreira Joao Jose M等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技術對戰略管理進行研究,分析了1971-2014年戰略管理領域的共同引用模式,并確定了構成知識結構的6個子領域(集群)及其相互關系[8]。White George O等作者采用文獻計量學和文本挖掘分析來確定國際戰略管理研究的10個不同子領域[9]。本文對國內和國外管理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進行可視化分析和對比,能夠彌補國外對管理學整個學科研究的不足,了解國內外研究差異,從而縮小國內外管理學的差距。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的中文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外文文獻數據來源于Web of Science。

1.1.1CNKI

中國知網(CNKI)作為國內三大綜合性中文全文檢索系統之一,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在本文中,我們在知網的“期刊大全”中篩選到目前收錄在“經濟與管理科學”類目下的管理學的21種期刊。在這21種期刊中,8種為核心期刊,其中7種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來源期刊(含拓展版)收錄,分別是《管理世界》、《公共管理學報》、《管理科學》、《管理工程學報》、《管理學報》、《科學管理研究》和《科技管理研究》。由于如果選擇所有期刊會使數據量過于龐大,不利于CiteSpace分析,所以只選取這7種CSSCI核心期刊。其次剔除《科技管理研究》這一種科技偏向性較強的期刊,余下的6種期刊為本研究所需的文獻來源。選取的期刊名及其影響因子如表1所示。在知網檢索這6種期刊在2008-2017年間所有的文章,刪去征稿啟事等無效數據,獲得總共9 505條數據,最后將得到的9 505篇文章作文本研究的數據。

1.1.2Web of Science

Web of Science是全球最大、覆蓋學科最多的綜合性學術信息資源,收錄了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生物醫學等各個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9 000余種核心學術期刊。在外文文獻的選擇上,本文選取Web of Science。首先為了方便下載完整的數據,我們選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為數據庫。在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按學科分類Select Categories=MANAGEMENT,得到193種期刊。為了獲得與中文文獻相似數量的外文文獻,選取影響因子排名前20的管理學期刊,選取的期刊名及其影響因子如表2所示。檢索這些期刊在2008-2017年的所有文章,文章類型僅限Article,得到9 394條數據。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CiteSpace5.1.R8.SE,是由美國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Java應用程序。CiteSpace以科學知識為計量研究對象,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用數學方程式表達科學發展規律,采用引文分析以及信息可視化技術,采用曲線、圖譜等形式將科學發展規律繪制成二、三維知識圖譜、知識地圖等圖形[10]。

在本文中我們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共詞分析法,對國內和國外的管理學熱點與趨勢進行研究與比較。文獻計量法(Bibiometric Method)指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的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并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11]。共詞分析法(Co-word Analysis)利用文獻集中詞匯對名詞短語共同出現的情況,來確定該文獻所代表學科中各主題之間的關系[12]。一般認為詞匯對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越多,則代表這兩個主題的關系越緊密。在本文中我們選擇對關鍵詞做共詞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熱點分析

2.1.1國內管理學研究熱點分析

將知網獲取的9 505條數據導入CiteSpace,設置時間分割(Time Slicing)為2008-2017年,每1年為1個分區,節點類型(Node Type)選擇關鍵詞。選取每個時間分區中的前50個高頻關鍵詞,運行軟件,繪制管理學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對圖譜中的節點進行聚類,選擇Timeline視圖,得到圖1。

由圖1可看出,國內管理學近十年的高頻關鍵詞被聚成九大類,分別為:影響因素、創新、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研究者、公司治理、經濟增長、創新績效。

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影響因素、社會資本、環境動態性、社會網絡、人力資源、激勵、變革型領導等,這些都對管理活動具有影響作用。在這個聚類中,影響因素的節點最大,中心性也最高,可見近十年來人們都在不斷研究管理活動的影響因素,以此來不斷提高管理效率與效果。

創新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自主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創新驅動、創新動力、轉型升級等。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發生了顛覆式的變化,傳統的企業管理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更快、更好發展的需求。管理者必須根據商業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化,采用新的管理思維、運用新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制定新的企業管理機制,并以此創造出一種更為高效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組合[13]。創新是一個企業不竭生命動力的來源,企業要生存下去,必須通過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競爭中獲得永久生存的權利。

技術創新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科技創新、社會網絡分析、全要素生產率、企業創新、供給側改革等。技術創新是創新的其中一個模塊,說明近十年來在對創新的研究中,技術創新所占比重大??茖W是技術之源,技術是產業之源,技術創新建立在科學原理的發現基礎之上,而產業創新主要建立在技術創新基礎之上。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時間導向、系統動力學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和提高企業市場地位,又要保持企業在已領先的競爭領域和未來擴張的經營環境中始終保持持續的盈利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保證企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長盛不衰??沙掷m發展可以說是創新的最終目標。

供應鏈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供應鏈協調、遺傳算法、再創造、閉環供應鏈、實物期權、博弈等。美國學者Stevens認為,供應鏈是通過價值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整個過程,它始于供應的源點,終于消費的終點[14]。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它的先進性體現在是以顧客和最終消費者為經營導向的,以滿足顧客和消費者的最終期望來生產和供應的。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企業開始由過去單純關心營業額增長轉變為關注供應鏈優化帶來的持續發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對供應鏈的研究也開始由供應鏈整合和優化轉向供應鏈對企業營銷和贏單能力的支撐。

研究者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企業家、管理者、實踐者、理論構建、中國管理實踐等。通過研究企業家、管理者等的管理活動,構建出管理學理論,再付諸實踐,以此展望管理學的未來。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家族企業、國有企業、后發企業、高層管理團隊、融資融券制度、獨立董事等。這些都是公司治理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公司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管理,公司治理是公司運作的一種制度構架,是引領公司發展方向的一種基本安排。而公司管理是在這種基本的構架和安排下,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指揮、協調和評價等功能的具體實施來實現公司的目標。

經濟增長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制造業、本土研究、市場化、產業結構、高技術產業、要素稟賦等。經濟增長是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點[15]。對這些關鍵詞的研究,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改善管理活動來獲得更多利潤,促進經濟增長。

創新績效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開放式創新、調節效應、國際化、代際差異、異質性等。在聚成的9類中,有3類與創新有關,可見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創新無疑是現在管理學熱點中的熱點。

2.1.2國外管理學研究熱點分析

首先要對從Web of Science獲得的9 394條數據進行去重處理,去重之后得到的數據為9 344條。再對去重之后得到的數據進行如上所述的處理,得到圖2。

由圖2可看出,國外管理學近十年的高頻關鍵詞被聚四大類,分別為:Political Skill(政治技能)、Competitive Advantage(競爭優勢)、Loss Aversion(損失厭惡)、Organization Performance(組織能力)。

Political Skill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Social Exchange(社會交換)、Individual Difference(個體差異)、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組織承諾)、Social Identity(社會認同)等。政治技能(Political Skill)概念早在1983年就被提出,Ferris將其定義為:一種有效地理解他人的能力,并運用一些知識通過一些方式去影響他人,以達到個人或組織的目標[16]。具有政治技能的人伴隨著社會敏感性,具備根據情景變化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并且在此過程中表現得很真誠,以此得到他人的支持和信任。

Competitive Advantage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Team(團隊)、Communication(溝通)、Social Network(社會網絡)、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Entrepreneurship(企業家精神)等。這些因素都是能影響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

Loss Aversion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Economics(經濟)、Quality(質量)、Risk(風險)、Cost(成本)、Decision Making(決策)等。損失厭惡這個概念就出自經濟學,也可稱為損失規避,就是從心理學和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人在不確定條件下往往會做出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決策,因為人們是“厭惡損失”的。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主要包括以下關鍵詞:Experience(經驗)、Meta-analysis(元分析)、Mediating Role(中介作用)等。這里的中介作用指的就是組織的中介作用,一般認為是組織認同感和支持感。在這類研究中,主要運用到統計學中的元分析方法,就是應用特定的設計和統計學方法對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整體的和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分析[17]。

2.2發展趨勢分析

在CiteSpace中,采用Kleinberg的突變檢測算法來確定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基本原理是統計相關領域論文的標題、摘要、系索詞和文獻記錄的標識符中詞匯頻率,根據這些詞的詞頻增長率來確定哪些是研究前沿的熱點詞匯[18]。根據這些屬于在同一篇文章中共同出現的情況進行聚類分析后,可以得到“研究前沿術語的共現網絡”。

2.2.1國內管理學發展趨勢分析

在圖1操作的基礎上,選擇Burst Phrase以及Timezone,得到圖3。

從圖3中可以看出,2008-2010年的主要關鍵詞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創新能力、創新績效等;第二類: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低碳經濟等;第三類:知識共享、知識管理、評價、知識轉移、結構方程模型等。第一類主要就是研究管理的創新以及管理要素的創新。第二類說明人們研究管理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企業績效、經濟增長,在此基礎上還要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第三類則說明伴隨著信息計量學的興起與發展,2008-2010年是學者用文獻計量分析的方法對管理學進行研究的高峰期。

2011-2013年之間的關鍵詞中,仍有一部分包含創新,如:協同創新、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由此對比可以看出,2008-2010年對創新的研究主要是對管理中特定的一個方面的創新進行研究,而2011-2013年對創新的研究是匯集了管理中各方面的創新和管理創新各個主體,是對所有創新活動和參與者的協調與同步。參與者擁有共同目標、內在動力、直接溝通,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

2014-2016年,主要的關鍵詞有:一帶一路、新常態、國際化、異質性、科技金融等?!靶鲁B”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14年5月習近平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盵19]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倡議[20]。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無論是新常態、一帶一路還是國際化,這都是時代背景,故2014-2016年對管理的研究緊緊圍繞這些主題。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7年的關鍵詞有:本土管理、價值共創、互聯網、大數據、代際差異。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21]。大數據并不是一種新的產品也不是一種新的技術,就如同21世紀初提出的“海量數據”概念一樣,大數據只是數字化時代出現的一種現象?,F在我們可以借助科技來提高管理活動的效率。本土管理就是管理的本土化,即管理理論在中國的實踐化。Prahalad等將消費體驗作為價值共創的核心,認為企業和顧客通過價值網絡的異質性互動共同創造消費體驗,進而形成共創價值[22]。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價值是由企業創造通過交換傳遞給大眾消費者,消費者不是價值的創造者,而是價值的使用者或消費者。而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消費者不再是被動的購買者,而已經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消費者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研發、設計和生產中去,消費者在消費領域貢獻自己的知識技能創造更好的消費體驗[23]。這些都說明在消費者參與的基礎上,即來源于消費者與企業或其他相關利益者的共同創造,價值最終是由消費者決定的。價值共創可以說是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演變??偟膩碚f,國內管理學未來的研究趨勢主要集中于“大數據”和“價值共創”。

2.2.2國外管理學發展趨勢分析

在圖2操作的基礎上,選擇Burst Phrase以及Timezone,得到圖4。

在圖4中,2008-2010年間的關鍵詞也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Behavior、Personality、Self-efficacy、Individual Difference等;第二類:Performance、Job Performance、Job Satisfaction、Motivation等;第三類:Organization、Firm、Innovation、Market、Competitive Advantage、Leadership、Risk等。第一類和第二類都是對管理活動中的參與者進行研究,而第三類是從企業的層面對管理活動進行研究。第一類和第二類的區別在于,第一類是對個體差異、行為等的研究,第二類是對個體的表現以及滿意度等的研究。對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研究,是對第三類研究的基礎。

2011-2013年,主要關鍵詞有Leader、Leader-member Exchange、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梢娺@3年對管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領導,領導是管理的四大職能之一。Leader-member Exchange,簡稱LMX理論,即領導—成員交換理論。LMX理論提出,由于時間壓力,領導者與下屬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關系。這些個體成為圈內人士,他們受到信任,得到領導更多的關照,也更可能享有特權;而其他下屬則成為圈外人士,他們占用領導的時間較少,獲得滿意的獎勵機會也較少,他們的領導—下屬關系是在正式的權力系統基礎上形成的[24]。LMX理論恰好與傳統領導理論相反,傳統領導理論主要以領導者為研究中心,探詢領導的特質、風格以及一般的領導行為。而變革型領導則與交易型領導相對,變革型領導把領導者和下屬的角色相互聯系起來,并試圖在領導者與下屬之間創造出一種能提高雙方動力和品德水平的過程??梢哉f,變革型領導與領導—成員交換理論具有相同的本質,是對交易型領導和傳統領導理論的改進。

2014-2016年間有以下關鍵詞:Social Network、Social Identity、Diversity、Career Adaptability、Capability Creativity等。前兩者與社會有關,社會網絡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而社會認同理論融合了心理學和社會學兩種視角,不僅關注個體心理變量的控制,同時關注群體過程的分類模式。身份認同可分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兩個層面,前者表示依據個人獨特素質和個人經歷形成的自我確認[25],后者表示依據群體成員資格形成的內群體相似性、外群體差異性感知[26]。后三者則是管理人員需要具備的三大重要條件。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7年主要有關鍵詞: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ediating Role、Top Management Team。中介作用代表一種機制,X通過Y影響Z,則Y起中介作用。若X直接影響Z,那么X對Z起調節作用?,F代管理學一般認為,組織認同感和支持感是組織的中介作用,這里提到了2014-2016年所研究的Social Identity。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梢姛o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相當重視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如何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如何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到底應該肩負起哪些社會責任?這是當今每一個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偟膩碚f,國外管理學的發展趨勢主要集中于“Social”,既有社會認同,也有社會責任。

3國內外比較分析

近十年中的前五年,國內對管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新,包括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創新驅動等。創新是國內管理學最受關注的領域,也是第一大研究熱點。供應鏈作為跨境電子商務的產物,也是管理學中又一大研究熱點。而后五年管理學的研究熱點仍舊包括創新這一主題,可見創新在管理學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領域。除創新之外,主要研究的是結合時代背景的管理活動。有一些屬于政治背景,例如一帶一路、新常態、可持續發展等。也有一些是技術背景,例如大數據、互聯網等。國外對管理學的研究有一點與國內類似,就是對Innovation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國內外對于創新的重視。但與國內不同的是,前五年中國外管理學對管理者或者說對領導的研究也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除此之外也很注重對被管理者也就是員工的研究。管理活動中涉及的人分為兩類,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同時從這兩方面對管理學進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全面,考慮得更為周到。這恰恰是國內管理學研究所缺乏的。還有一點就是,國外管理學也注重研究Social Responsibility,但國外的研究要比國內更早、更深入。這與西方的工業革命脫離不了干系,西方比中國率先進入工業時代,也比國內更早注意到社會責任這一問題。

在未來的發展趨勢方面,國內管理學未來的前進方向主要是大數據、互聯網這一方面。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而改變著當今世界的面貌和格局。由于信息和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和趨勢,那么相應的管理活動也要實現信息化。同時隨著對供應鏈的研究,供應鏈管理的思想逐漸取代以往的一些管理思想,進而逐漸演變為價值共創。而國外的管理學發展趨勢主要是從社會層面對管理學進行研究。雖然國外對社會責任的研究比國內早,但國外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這一主題。而國內隨著政治背景的逐漸淡去,對社會責任的研究也在逐漸減少。社會責任超越了法律和經濟所要求的義務,無論何種組織、企業都應該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這是企業存在的基礎,也是競爭力的核心因素之一。社會學中,社會認同被看作是將他人或群體的價值、標準、期望或社會角色內化于個人的行為和自我概念之中的社會心理過程,強調某種社會現象的一致性[28]。國內對這一塊的研究相對來說較少。

4結論

本文利用CiteSpace對國內外管理學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從數據源看,國內管理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普遍要比國外管理學期刊的影響因子低。國內的管理學研究多采取演繹、推斷式研究,偏重在中國情境下驗證西方管理理論,尚缺乏理論構建方面的獨特貢獻。而國外在管理學的研究上選題新穎,注重模型、數據、實證分析和應用研究,創新點比較集中。

2)在過去的10年,創新一直是國內和國外管理學研究的重大議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必須根據市場環境變化來適時調整自身的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職能和方式,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證企業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通過對關鍵詞聚類的分析,發現國內管理學近十年的研究熱點主要有創新、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供應鏈等,而國外管理學近十年的研究熱點集中在Innovation、Leadership、Political Skills、Organization等方面。

4)國內對管理學的研究往往與政治背景相結合,例如一帶一路、新常態等。并且國內對管理學的研究往往從管理者或者領導者的角度出發,而國外則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度去研究管理活動。

5)通過對關鍵詞突變的分析,發現國內管理學未來的發展趨勢將主要圍繞大數據和價值共創展開。而未來國外管理學的發展趨勢則集中于Social Identity以及Social Responsibility,從社會層面來更好的研究管理學。

管理活動貫穿于我們的日?;顒?,能夠涉足于各個學科。對于管理學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學性,避免盲目性。在本文中,由于篇幅限制,我們僅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得出國內外管理學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在未來的研究中,若能結合文獻的引文分析和共被引分析,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管理學的研究進展與趨勢。

參考文獻

[1]陳悅.管理學學科演進的科學計量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2]黃德鴻,葛兵.論管理學發展趨勢及其科學體系[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7,(3):93-99.

[3]王玉,南洋,許俊斌.國內外管理學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的比較分析:2001-2009[J].經濟管理,2010,32(8):171-177.

[4]姜春林,李江波,杜維濱.基于CSSCI的我國管理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8,52(12):55-58.

[5]廖勝姣.基于CNKI的國內管理學研究熱點的可視化探析[J].嘉興學院學報,2017,29(6):129-136.

[6]王亮亮,彭曉東.國內外管理科學學科發展趨勢研究——基于內容分析方法[J].科學學研究,2007,(5):959-962.

[7]José M.Merigó,Jian-Bo Yang.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J].Omega,2016.

[8]Joo José M.Ferreira,Cristina I.Fernandes,Vanessa Ratten.A Co-citati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Scientometrics,2016,109(1).

[9]White G O,Guldiken O,Hemphill T A.et al.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From 2000 to 2013:Text Mining and Bibliometric Analys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6,(56):35-65.

[10]李杰.CiteSpace中文指南[M/O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4179- 1066981.html.

[11]邱均平,韓雷.近十年來我國知識工程研究進展與趨勢[J].情報科學,2016,34(6):3-9.

[12]鐘偉金,李佳.共詞分析研究(一)——共詞分析的過程與方式[J].情報雜志,2008,27(5):70-72.

[13]曹利軍.現代商業環境下企業管理的思維創新[J].商業時代,2008,(12):42-43.

[14]陳志祥,馬士華,陳榮秋,等.供應鏈管理與基于活動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業工程與管理,1999,(5):32-36.

[15]汪橋紅.近年來管理學研究的熱點與評價: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討論[J].學海,2015,(6):79-82.

[16]王洪青,張文勤.國外政治技能最新研究進展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34(12):49-55,80.

[17]夏凌翔.元分析及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61-64.

[18]宋艷輝,楊思洛.國際視野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視化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4,34(6):1-13.

[19]“新常態”成為治國理念的7個月之旅[N].新華每日電訊,2014-12-10,(5).

[20]蔣希蘅.國內外專家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看法和建議綜述[N].中國經濟時報,2014-08-21,(5).

[21]陶雪嬌,胡曉峰,劉洋.大數據研究綜述[J].系統仿真學報,2013,25(S1):142-146.

[22]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17.

[23]李朝輝,金永生.價值共創研究綜述與展望[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91-96.

[24]陳同揚.領導—成員交換理論研究探析[J].江海學刊,2006,(2):222-226.

[25]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王銘銘,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7-31.

[26]Vanbeselcaere N.Social Identity Theory:Constructive and Critical Advance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4,33(3):363-366.

[28]張敏.社會認同的概念本質及研究維度解析[J].理論月刊,2013,(10):137-139.

(責任編輯:郭沫含)

創新能力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以現代企業能力理論——信息披露理論和資源基礎論為基礎,建立了以企業戰咯管理能力、創新管理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組織整合能力、價值識別和分析能力、價值實現能力、價值管理能力信息體系核心層——股東價值最大化的企業核心管理能力信息體系。由于對核心管理能力信息體系的具體分析,所以為構建企業核心能力信息披露的框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信息;核心能力信息體系

文獻標識碼:A

上一篇:房屋維修基金下一篇:信托基金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